東岡先生文集/卷六
箚
編輯玉堂箚癸酉十月正字時
編輯伏以殿下聰明出天。睿思周物。義理纖微。固已見到。民之情僞。靡不知之。臨政願治。於今六年。宜其儼然高拱。泰然行其所無事。坐享其成功久矣。而上則天心未豫。垂象差忒。下則百隷怠官。綱維解隳。民愁兵怨。盜賊竊發。使殿下慨然發歎。而憂其治效之未成。至下悲涼之敎。嗚呼。聖質非不高矣。求治非不至矣。旁招俊彥。而治效之不逮如彼。臣等伏而思之。仰而歎之。誠未得其所以然之故也。若曰。承權奸濁亂之後。人心不古。難以大有爲也。則飢者易食。渴者易飮。亂極思治。君子得輿之機。正在於今日。以聖明之資。値可爲之會。於是而不治。則無復有可爲之期矣。殿下其可不深念而亟圖之哉。雖然。今日士大夫之論。大槪有二。樂因循者。則以爲謹守舊規。可以無事。法立弊生。不可更張。思奮勵者。則以爲奮起事功。剗弊立政。宜如救焚拯溺。不可少緩。凡此二說。亦各有見。而臣等之意。則有異於是也。蓋其樂因循者。狃於淺俗之見。不求義理之當。坐觀民生國事之艱危。而膠守安常習非之故態。大非國家之利也。其思奮勵者。則知頽隳之不可久。紀綱之不可緩。而汲汲然圖有以救之。此其爲說。固爲正矣。然臣等竊以爲事不可以幸成。政必先於修己。不世之大業易立。而至微之本心難保。百事之廢隳易振。而一己之私意難除。先其所難。則其易者自能次第而修擧。不先其難而先事其易。則本末倒置。輕重失倫。雖欲勉勵事業。而終亦必歸於無補而已矣。殿下雖有生知之資。高世之見。而學問自修之功。或有所未至。其所以居敬窮理而爲克己復禮之功。誠意正心而致修身齊家之效。皆未有以及古之聖王也。是以。方寸之內虛明。應物之地。理或有未純。欲或有未盡。因循漸染。浸以移奪。而好善之心有不深。疾惡之意有不切。此其隱微幽獨之中。所差者僅如毫釐。而形諸事爲之間。所謬者已不啻千里之遠矣。所以聖質雖高。而好問察言緝熙日將之功。有所不加。求治雖至。而任賢使能率作興事之效。有歉人意。雖切於求賢。而或未能務實。雖勤於立政。而每至於旋墜。凡所施措政令之間。皆未有以聳服乎百僚。而孚信於四方。治效之未隆。有由然者矣。臣伏願殿下卽今日之治效。反身而深求之。思之於早寤夜寐之頃。思之於燕閒靜一之中。捐去責人恕己之私意。深恢罪己責躬之公心。淵默之中。有以深知其本源之病痛。由是而奮然克去。廓然大公。不容有毫髮私吝。得以滯乎其間。則圖事揆政而動得理宜。進賢退奸而衆志咸服。國家之事。將惟殿下所欲爲。無不如志矣。若其所以用力之要。則載在方策。已極明備。而展下聖學高明。固已博觀而精擇之矣。雖然。臣請擇其最切於殿下之身心者而反覆其說焉。臣聞傅說之告高宗曰。明王奉若天道。樹侯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師尙父之告武王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嗚呼。人君眞能知天道立君之意。而存此心敬義之實。則其所以誠正克復而存天理遏人慾者。亶在於此。周公稱殷王三宗之德。皆以嚴恭寅畏。不敢荒寧爲首。而無逸一篇。丁寧告戒。無非所以崇敬畏以存此心而已。蓋敬者。此心肅然有所畏之名。而整齊嚴肅。其下手用工處也。敬字之功。貫動靜。徹表裏。在深宮而必敬。臨群下而必敬。無事時敬在裏面。有事時敬在應事。眞能持敬而不敢自暇自逸。則萬善俱立。而修己安人之道。不外是矣。抑臣聞之。古者諸侯。朝修其禁令。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警其百工。無使慆淫而後卽安。蓋君子終日乾乾。自強不息。朝以聽政。則澡雪丕顯而無怠朝焉。晝以訪問。則從容酬酢而無怠晝焉。夕以修令。則齊莊振拔而無怠夕焉。夜以安身。則收斂淸明而無怠夜焉。其所以修飭檢制。持守其身心者。固已嚴且密矣。猶懼其未也。有師傅之官以開導之。有諫諍之職以規正之。凡其衣服飮食器用財賄與夫宦官宮妾之政。無一不領於冢宰。宮中府中。俱爲一體。合竝爲公。私意不立。其左右前後出入起居。無敢不一於正焉。猶以爲未也。建誹謗之木。設進善之旌。士傳言庶人。謗商旅於市。無非所以維持此心。惟恐其少有怠忽而不自覺也。夫所以持敬存心而爲誠正克復之實者。如是之備也。是以。自微至著。由內達外。精粹純白。無少瑕翳。發而爲命令。措而爲事業。始於宮壼而及於朝廷。先於百官而達於萬民。莫不光明正大。誠信發越。有以大服民志。風動草偃。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臣伏願殿下試以是而反之於身曰。吾之所以持敬存心而爲誠正克復之實者。果嘗有如是之功乎。苟能於此。奮然立志。赫然日新。已用力處。益用力焉。有未至者。必求至焉。而竝許左右侍從中外具僚直言極諫。無或容隱。雖至於指斥訐犯。而無有拂戾。筵中應接之際。亦宜開心見誠。坦然待物。使群心洞知聖心之所在。如宋祖所謂洞開重門。人皆見之者。使其極意盡言。無所憚懾。而虛懷受言。納善改過。常若有不及焉。則聖德之修。日造罔覺。而治效之隆。將不勞而可致矣。臣等竊見今日諫諍之路尙壅。偏係之根未除。觀內需之換米而知財賄出入之未正。觀宦寺之增保率之多而知左右近習之未正。示司鑰以不可宣洩之意。則有乖洞開無隱之心。拒言官之請。罪內侍之啓。則殊失宮府一體之法。凡若此類。不一而足。臣等於此有以知殿下誠正克復之功有所未至。而天理人慾之幾。尙未能判然於聖心也。苟以爲細微之事。而不加克治之力焉。則日往月來。潛消黙奪。殿下之心。終未能造乎高明光大之域。而朝廷紀綱。有所撓敗。百官萬民。皆爲解體。以是而求治。則愈求而愈遠矣。誠願殿下思天道付畀之至重。念先王敬畏之心法。克去己私。一歸天理。由是而兼聽廣納。快從公議。求賢立政。奮庸熙載。上答天意。下孚人心。則何事之不濟。而何難之不易也。此事只在一心之中。而其操舍存亡之機。惟在殿下一反手之間耳。一朝翻然。如轉戶樞。而天下之大。無一人不歸於吾仁者。殿下何憚而久不爲是耶。嗚呼。日月逾邁。若不雲來。時難遇而易失。事易壞而難成。明主可爲而不爲。留時玩愒。坐失事機。使國家之勢。如人向老。如日將暮。日趨於委靡不振之域。而莫知以爲憂者。此臣之所以蒿目疚心而深爲殿下惜之者也。臣等俱以無似。忝侍帷幄。未有匡格之益。徒懷芹曝之懇。愚衷所激。不知所裁。伏願殿下勿以爲迂遠而忽之。則宗社臣民。不勝幸甚。答曰。今見箚論。可見其誠。予雖不敏。當加留念。
請退溪李先生賜諡箚癸酉十一月副修撰時
編輯伏以大賢君子之有益於天下國家也大矣。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所以扶植彝倫。撐柱宇宙者。寔在於斯。是故。古之明君。必有非常之典。特異之恩。以極其褒崇之意。於其生也。必與之共天位治天職。而不敢視以常調。及其歿也。則尤致其尊崇錫賚之典而不拘於凡例。此其尊儒重道之誠至。而褒賢尙德之典備也。故道脈賴以增長。多士生此王國。苟爲反是。則士氣摧沮。吾道不振。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矣。臣等伏見贈領議政李滉。資性溫粹。學力深醇。潛涵積久。造詣精明。年益高德益卲。超然獨會於孔孟程朱之心法。著書立言。啓迪後學。蓋吾東方一人而已。其身旣歿。而微言緖論。炳然流布。在學者耳目。所以扶持道學。羽翼名敎。而有關於國家者。不可以一二數也。當殿下嗣服之初。滉來膺輔導之職。嘗獻十圖。以啓悟聖學。其學之明正。心之懇切。道德之盛。節行之高。殿下固已親見而心許之矣。旣知其賢。則所以致其褒崇之典者。宜無所不用其極。而賜諡一事。拘於行狀之未成。遲至四載之久。已爲聖朝之闕典。今者詢謀僉同。士林顒望。朝野之心。咸謂賜諡之不可緩。此實天下之公論。非一人之私見。奈何膠守恆規。違拂公論。重失人望。使士氣不振乎。夫議諡之必待行狀。固有常規矣。大賢之事。有不可以常規論者。先儒行狀。或有待於數十年之後者。或有終不敢下筆而有待於後世者。其可諉以無行狀而不爲之賜諡耶。大賢之人。旣有非常之德業。則國家賜諡之典。亦不拘於常規。此乃義理之當然也。殿下之意。恐有後弊者。臣等竊惑焉。大賢行狀。不可容易。故不待其成而議諡。此非常有之擧。豈有仍成故事之理哉。大抵天下所恃者。公論耳。公論在世。不可泯滅。雖有晦於一時。而終能定於身後。苟不取正於此。而徒恃行狀之具。正論消亡之世。所謂行狀者。亦豈能必得其實而足以爲據哉。故臣等愚慮。以爲殿下不必慮此。而惟慮公道之有不張。尙德之有不至。而使士氣有所摧沮。爲今日莫大之患也。不識聖念亦嘗及此乎。殿下誠能廓高世之鑑。洗濯舊見。以來新意。則義理之當然。公論之所在。自能洞照於離明之下。豈待於群臣之喋喋哉。況滉之行蹟。明有可據。如朴淳之墓誌。奇大升之碣文及其門人敍述之辭。歷歷俱在。可備考據。特命取來而觀之。則其爲公論。何異於行狀耶。臣等竊見殿下守舊之意太深。而未有變通之志。好賢之誠不篤而不見寵異之典。臣等竊悶焉。伏願殿下廓然遠覽。特降兪音。以從公論。儒林幸甚。國家幸甚。
玉堂陳時弊箚癸酉十二月副修撰時○同僚副提學柳希春,校理尹卓然,趙廷機,副修撰金宇宏。
編輯伏以殿下聰明恭儉。勵精出治。而命令之際。未免偏私之勝。朝廷之上。不見公道之行。民窮兵怨。元元失業。國家之勢。日入於委靡不振之域。臣等遭遇盛際。日侍帷幄。不能格天意回世道。膏澤不下。百姓愁苦。竊不自勝其憂時憤懣之情。願得一盡其愚。惟殿下之加察焉。請以偏私一事言之。臣等聞王者奉三無私。以勞於天下。凡其四境之內。皆在覆育之中。是以。至公竝包而不可以有私心也。同仁一視而不可以有私人也。今者殿下之於內需。蓋未免認以爲私人。而不能與夫四境之民物。一視而竝包。由其私意根株未除而日滋。是以。隨事發見。凡涉內奴。輒加委護。近日鄭顯祖妾婢其一事也。憲府執法而具啓所由。政院復逆而繳還內降。殿下非不知事理之曉然。而顧乃牢擔公論。曲護內司。以犯示人不廣之戒。不知殿下私此一箇婢。有何裨益。而使群下解體。觀聽疑惑。皆謂殿下私於此輩。其爲虧損聖德。沮撓紀綱。其害有不可勝言者。豈非聖明於此。偶未之思也耶。善乎。朱子告其君曰。人主上爲皇天之所子。全付所覆。無有所偏。而今乃自爲狹小可乎。伏願聖明留念焉。請以公道不行一事言之。頃年權奸相踵。弄壞國體。鬻賣朝爵。圖植私門。貪風煽於上。汚俗成於下。綱紀大紊。殆不可爲國矣。幸賴聖明在上。治化維新。數年之間。黜幽陟明。公議稍行。夫何比年以來。人心玩弛。舊俗猶存。法令不行。百務不擧。姑以其大者言之。吏兵二批。政事之所自出。而綱紀之所賴以行者也。所宜明揚幽隱。廣招旁收。隨才授任。細大不捐。使公道行而庶績凝。斯不負銓部之任矣。顧乃泄泄焉不思稱職。而惟欲考閱文書。循其貫魚之序而已。求材不預。臨事蒼黃。故注擬之際。每至乏人。此其不職。亦已甚矣。又況不擇入仕之員。多容請托之輩。至於鎭堡邊將。因緣輸貨而得者。往往有之。此乃舊習之未除者。朝政淸明。公議尙行。而乃有此等無忌憚之事。使朝綱撓敗於上。而軍民受苦於下。寧非可恥之甚耶。長此不已。綱紀日紊。臣等恐無復有善治之日也。伏願殿下思有以變化此風。先正一心。以去其偏私之累。而明降敎令。警飭銓部。昭示好惡。整頓頹綱。則國家之事。庶乎其可爲也。伏願聖明留念焉。臣等又見軍民愁困。未有甚於此時。考其所由。皆原於軍額不實。逋亡太半。隣族之役。遍及見存之民。賣田鬻屋。以至於扶挈老幼而去者踵相尋也。苟不思變通救民之政。而坐視其流散之盡。則是豈爲民父母之義乎。今因籍兵之日。變而通之。減去旅外。以充正軍。又察各邑良丁有餘不足之處。移東而補西。使軍額皆實。則民力稍紓。而流亡有還集之理。今雖減額。終必至於復舊矣。今日救民之急務。無出於此者。守令親民之官。章甫憂時之士。條列具疏。上籲天鑑。而爲該司者。膠不知變。使聖上如傷之政。不達於下民。而無救於軍民之怨苦。邦本之日削。臣等竊惑焉。方今臣等上察天象。則客星示異。經歲不滅。太白晝見。白虹貫日。其他危亂之象。不一而足。不察人事。則朝綱不立。下民愁苦。又有如前所陳者。臣等中夜以思。仰屋竊歎。實未知天意之所在也。伏願殿下大加警省。克己復禮。正心誠意。以正朝廷。使百官無敢不出於正。而中外軍民。皆蒙惠鮮之政焉。則上帝鬼神。還收威怒。而政化風行。民心胥悅。太平之治。臣等何幸親見之哉。伏願聖神加念焉。
玉堂請改正傳旨箚甲戌正月副修撰時
編輯伏以天文示警。變異非常。聖上憂勞惻怛。特發天章。頒告中外。俾陳闕失。無或有隱。臣等伏覩感激。有以知殿下敬畏憂恤之至誠也。第以王言之重。一或有差。則流傳觀聽。所係非輕。誠不可以不愼也。竊觀聖敎。有曰。朝廷之上。有虛僞喜事之風。有擅政陵上之習。臣等伏而思之。竊懼聖明或有所過慮而發也。頃者。國家之事。久被權奸作壞。紀綱掃地。百弊俱極。幸賴聖明臨御。政化淸明。在廷之臣。有知頹隳之不可久。而思所以頓綱振紀。興滯補弊者。筵中進說。多有憂國忠公之論。但以本源或未澄澈。而紀綱未有所係。隨事救正。揣末遺本者。或有之矣。喉舌耳目之官。遇事論執。亦各思效其職。而納君於無過之地。其意本非有他。但以智術淺短。臨事疏脫。觸犯天威。猶不知止。亦可見其愚忠矣。臣等愚慮。以爲殿下當此天心仁愛之秋。益勵宸衷。警動奮發。上下勤恤。憂其所當憂。而包容狂直。優納嘉言。相與圖新治化之日也。豈宜捨其所當慮而憂其所不當憂者。致令上下不交。情志疑阻。至發於求言之敎。播告中外。使群臣解體。朝野惶駭耶。臣等竊恐人心動搖。非所以爲應天心弭變異之善計也。誠願殿下濯去舊見。虛心觀理。則凡群下願忠之本心。豈不能洞照於天日之鑑哉。伏乞更加三思。特於傳敎之中。改此數段。剗去微瑕。以完白璧之美。昭示四方。俾萬姓咸服大哉之王言。不勝幸甚。
答曰。予非以今朝廷定有此等弊也。泛論以爲無乃或有之耶雲爾。何必改剗。箚意甚當。敢不留念。
再箚
編輯伏以求言傳旨中數語。疑非所疑。終爲白璧之瑕。殿下旣知朝廷非有此事。則亦何憚於剗改此段。以全其純美耶。伏覩答政院之敎。有曰。已播見聞。改與不改。似非所關。此尤非臣等所望於聖明者也。臣等聞古之明王。急於弼違。務求至善。一言動一號令之際。必愼而察之。惟恐其或有差失而不及改也。於是乎有承弼之職。諫諍之官。以糾其謬。一聞善言。深嘉而亟從之。此所以發號施令。罔有不臧。表裏無瑕。中外咸服者也。今者傳旨之發。詞意甚美。世所未有。而一二措辭。微有小瑕。猶未播告於四方。殿下旣覺其差而特命改之。則是治玉石者。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群臣萬姓。咸服聖明如流之美。所以不遠復而無祇悔者也。吉莫大焉。善莫盛焉。何可謂無關哉。若謂泛言而非有所疑。則固是聖明光明正大之盛心。臣等何敢生疑於其間乎。但大言喜事。前有示厭之意。爲臣專擅。屢下疑阻之敎。今者傳旨又發此語。所以群臣惶駭。不敢以適然而自安也。臣等之意。非敢謂聖明尙有留滯而未肯放下也。誠恐王言一播。詿誤觀聽。使朝野之心。相視解體。而直言願忠之士。有所沮而不敢進。則非殿下所以至誠求言之本意也。臣等竊爲聖明深惜之。而不敢不自盡其愚懇。伏願殿下廓天地之量。完日月之光。不勝幸甚。
玉堂應旨進言箚甲戌正月副修撰時
編輯伏見近日天象告異。地道不寧。明戒赫然。近古罕有。殿下側席憂勤。勞心焦思。至於渙發宸輪。布告中外。反躬之意甚深。求治之言甚切。仰惟聖心刻勵如此。凡在內外臣僚。草野韋布。懷奇蘊志感慨憂世之儔。孰不欲一效其忱。以酬其夙昔之願哉。伏念臣等職居帷幄。實以從容諷議爲任。初不敢輒同外臣備禮章疏。毛擧事爲之末。以煩天聽。然其拳拳之懇。實不容已。請姑以今日之最大而至急者。爲殿下丁寧焉。殿下眞能加意而納用之。則綱領在己。條目自擧。而國家之事。不患於難立矣。伏以圖治之道。莫先於定志。莫重於任賢。志立而守之固。知賢而任之專。然後始可以言治矣。古之明王。奮起事功。圖興大業。固必有間架規模布置規畫於胸中。而又有股肱耳目同心同德之臣。魚水一堂。契合昭融。相與講畫硏究而行之。夫其君臣之間。旣定腹心之契。設施之際。又有一定之計。是以。志勇謨明。上下信服。奸邪讒慝。無所投間。庶官任職。庶務畢張。而天下之事。無不如志矣。上古明良之遇尙矣。而後世有志之君。亦無有捨是而能成功者也。恭惟殿下聖性聰明。英才超世。固有大有爲之資。嗣服之初。勵志講學。圖興至治。臣民之望。皆謂聖明將興堯舜之業。不作三代以下規模矣。然而積衰之餘。病敗百出。人心不純。綱紀陵夷。實有未易整理者。而群臣又無有承上心而任大責者。是以。事有不能如聖志之所期。而徒法不行。反以致弊者或有之。殿下於是慨然發歎。以爲末世之難治。始欲遷延退守半上落下之計。依舊規遵故事。苟度時日而已。聖志一懈。病痛多般。淺俗習非之論。自是而雜進。赤心憂國之言。或以爲紛更。上心靡所定向。諸臣無可倚仗。是以。百隷怠官。庶務不擧。八年之間。因循荏苒。曾不得一有所爲。而朝綱解弛。政敎不肅。至於今日。而四顧茫然。了無尺寸之效可酬聖志。而上天方懠。下民愁苦。日以益甚。未見有小康之期。殿下於此。可不深惟其所以然之故。而亟有以反之哉。乃者天啓聖心。惕然警懼。避殿撤懸。側身責躬。噫。殿下此心。卽太,戊,周宣之心也。由是而天命自度。治民祇懼。則商宗之歷年可及也。由是而任賢使能。興滯補弊。則周道之復興可期也。聖敎所謂復祖宗之隆。追唐虞之盛者。卽是而在矣。尙何危難之有哉。臣等之所憂者。猶恐殿下一心尙有疑貳之端。而定計不審。責任不專。無以爲圖新政化之地耳。伏見殿下英睿有餘而聖量未弘。執德有恆而滯固未祛。其於正人之論。雖知其可好。而或未能深信。淺俗之規。雖知其未善而或以爲無妨。聖念不能不出入於二者之間。是以。號令之發。動涉猶豫。辭氣之間。未免疑吝。君臣上下。情意不交。官司解體。忠讜沮挫。臣等竊恐非所以圖新大業而進於隆古之盛者也。頃者諭大臣之敎。有大言喜事之疑。而士類皆懷不自安之意。及夫比日近臣獻疏。建明治道。殿下亟示嘉奬。深加察納。而後朝臣咸喜。以爲聖心之大悟也。臣等於此。有以仰見聖上好善察言之本心。公平正大。無少凝滯。其爲懽欣感激。固不可言。然猶不敢釋然而忘其夙昔之憂者。誠恐虛明之地。一有滯吝之根株而察之有未深。去之有未盡。則他日之復萌。固難保其必無。而施措之際。亦無以大慰於人望也。伏願殿下因此省悟之端而恢弘遠大之規。屛去芥滯。虛懷待物。無適無莫。惟義之比。翕受敷施。趨事赴功。以成天下之務。則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嗚呼。難成者事也。易失者機也。策勵聖心。率作興事。固必有可爲之機會。而不可失者也。方今天心仁愛。聖念警懼。下旨惻怛。朝野傾心。此亦殿下乘時變通。大起事功之秋也。殿下誠宜趁此春秋鼎盛之時。一新聖志。剗滌舊見。圖任忠賢。共圖更化之計。而於比日近臣獻疏之言。益加紬繹明勅。宰執儒臣。廣議商究。然後畫爲科品。次第施行。則不惟其謨謀明切。有補治體。而受言之美。風動四方。一國之士。爭自淬勵。各盡所見。而固本之長計。救時之切務。無不畢進於冕旒之下矣。惟在殿下達總明目。兼受廣納。付下外廷。大加講明。而取其盡忠益時之論。一一條奏而行之。使忠言畢達。群策悉陳。弊瘼日祛。刑政日修。則致治之具。更化之本。卽此而得之矣。臣等竊觀殿下惟欲謹守成憲。不喜有所更新。此其本意。固爲美矣。但偏持此意。至於膠滯故跡。不敢作爲。法久弊滋。民受其害。而猶不知變通之宜。則非所以爲繼志述事之善道也。古者善於守成之君。亦不如此。譬諸人家。厥考旣菑。而厥子播以穫焉。厥考作室。而厥子構以堂焉。乃所以承先志也。若或守先人之室。年深世久。風雨侵壞。棟椽朽敗。垣墉傾圮。而不思所以補緝繕修。益圖整治之計。而曰吾守先人之規而已。則竊恐浸以頹敝。非惟不足以善守。而反有以壞乎先業也。今日國家之事。何以異此。殿下何不開廣德意。展拓規模。延攬英賢。務集群言。規恢萬世之業乎。且臣等之意。非欲殿下盡取祖宗約束而紛更之也。惟欲因時制宜。以通其變。以光前烈。以幸民生而已。此卽所謂播穫堂構之事也。何所妨於守成。而殿下以爲難耶。殿下之志。旣有所定。則念盧所向。風動神速。而一國之大。不爲無人。賢者得行其道。能者得擧其職。忠讜日親。俊傑在位。耳目心腹。自有所寄。先後奔走。各效其力。殿下可以拱己無爲。而國家之治。如反手之易矣。此之不爲。而久滯於膠固疑貳之見。使忠良不克展志。而持祿苟容之人。得安其位。一國之政敎綱紀。靡然日趨於不振之地。臣等竊爲殿下深惜焉。然則今日之務。至急而最切者。豈在於定志任賢之外哉。雖然。是道也。必由於講學明理而後至。如其不然。則燭理不明。計慮不審。雖欲勉勵有爲。而終歸於不振而已。是以。帝王之學。莫先於格物致知。蓋事物之理至衆。而皆具於一心。五心之靈至微。而該括乎萬理。誠能卽物窮格。以盡夫事物之變。使吾心之知。無所不明。而義理所存。瞭然於心目之間。則自然意誠心正。而於天下之事。自能知其當爲與當止之端。而所以應之者。無不各止其所矣。此講學明理所以爲定志任賢之本也。雖然。是學也。又必由於親近儒臣。涵養德性。而後能有所成就。苟爲未也。則作輟靡常。曝寒不一。卒至於不明不立而已。是以。古之帝王。勤求賢哲。置諸左右。一跬步之頃而不敢離正人。使其朝夕納誨。出入承弼。以自輔益而開明之。所以薰陶涵泳。日就月將。而德業之盛。宣著發越。非後世之所及也。降自秦漢。此義不講。人主深居九重。所與處者。嬪御近習而已。士大夫進見有時。而禮貌嚴莊。交孚之道末由。薰襲之益無聞。此所以百世無善治者也。今以我殿下淸明英毅。資不世出。果能一意典學。親賢愛士。朝夕相接。以引以翼。則古之帝王。亦何患於難及也。且如經筵之上。諸臣講說文義。敷陳治道。雖未必盡合於義理。能補於聖德。然其間豈無懷忠抱蘊憂國愛君之人乎。殿下所宜開張聖德。曲賜溫顔。反覆詢訪。以極其事理之歸趣。不宜崇深簡默。高拱俯聽而已也。如此而欲望其成就聖德。其道固已疏矣。自此之外。無復有接見之時。大內深嚴。聲聞迥絶。不知殿下所爲者何事。所觀者何書。剪桐折柳之戲。無從而諫止。〈六字缺〉蔑由以聞知。近臣尙然。而況外廷乎。且以近日之事言之。玉候違和。久未視事。宰執近侍之臣。不獲瞻望天光。今已浹旬矣。君臣猶父子也。聖體有愆。而臣子不獲進見。其爲瞻戀懇切之情。固不暇言。而殿下之於臣隣。亦豈無欲見之意哉。政院之啓請。實出於天理人情之不容已。而固亦祖宗之所嘗行也。殿下猶以爲近規所無而難之。臣等未知間接近臣於便座。有何妨礙。而若是其重難邪。臣等愚慮。聖體未復故常。所宜過意調護。風日尙寒。未可視事於簷下。但時於便座。頻接政院玉堂近侍之臣。未須講書。只要從容談論而已。如此則不惟群臣胥悅。下情得達。而自上發舒精神。宣暢堙滯。其於調攝節適之宜。亦未必無補矣。親近儒臣。日接士夫。最爲有益於開發之功。明君誼主。蓋莫不用是道。臣等不暇遠引前代。我朝列聖世傳家法。亦皆留心於此。世宗大王優禮集賢。視同心膂。成宗大王寵待近臣。敷示赤誠。當是時也。主德日隆。臣節多彰。功光簡冊。業垂後聖。此殿下所聞而知之者也。殿下法祖宗之美意。親近儒學。以自開益。則講學明理之功。日有成就。而聰明日廣。德業日新。何事之不可爲。而何災之不可弭也。伏願殿下奮有爲之志。絶疑貳之端。推心任人。圖事揆治。而講學以先之。親賢以輔之。則內外交修。本末兼擧。衆長咸集。庶明勵翼。而克享天心。善治可久。宗社臣民。不勝幸甚。
答曰。天心未豫。實由寡昧。今見讜論。深以爲嘉。予雖不敏。敢不警省。
玉堂請勿許左議政朴淳辭職箚甲戌三月副修撰時
編輯伏見左議政朴淳引疾求免。殿下遽從其請。大臣近侍咸以爲不可許。而殿下諉以已遞。不改前命。臣等竊以爲未安。夫相臣之去就。係國家之輕重。進退之際。固不可容易。今朴淳之操履雅望。實爲士林之所推。殿下旣知其賢而置之相位。則其所以推誠委寄。悠久責成之意。所當終始如一。豈可因一時之微恙而輕許就閒。使輿情失望哉。殿下非不念此。而遽徇其意者。徒以愍其病重而欲使暫就休養耳。及觀右議政盧守愼所啓之辭。則淳病不至深重。自可將理就職。而殿下尙守前見。不從其言。何哉。殿下之意。徒以成命已下。重於還收。臣等竊以爲不然。始憐其病而許免者。固是殿下體臣之仁也。旣而。知其病之不深。念其職之至大而更仍者。乃人主重輔相之義也。雖十更之。庸何有害。而殿下以爲難耶。竊觀比來殿下勵精之意日懈。而無奮庸興事之志。故其於人材進退正邪消長之機。不甚加意。臣等竊悶焉。方今內則朝綱不立。百務隳弛。外則守令貪殘。元元愁苦。國勢陵夷。弊政日滋。而天災地變。物怪人妖。疊見層出。上天仁愛。必有告警之意。當此之時。殿下所宜慄慄危懼。反身克己。倚任大臣。親賢納諫。相與圖新治化。興滯補弊。猶懼其不濟。而今乃因循怠緩。不思振勵。以至忠賢無腹心之寄。大臣多休告之請。諫諍之臣。謝病乞閒。而殿下曾無敦勸勉留之意。臣等未知國無仁賢。殿下誰與之共理耶。大臣之職。非如庶官朝夕鞅掌之比。調養數月。以期供職。決無所妨。伏願更加睿思。特命仍職。以重相臣之任。不勝幸甚。
玉堂請勿禁楊州書院疊設箚甲戌九月修撰時○同僚副提學柳希春副校理尹晛副修撰金應南博士洪進著作李敬中正字洪迪。
編輯伏見近日諫諍之言。多不虛納。臣僚解體。紀綱不肅。多由於此。臣等不暇縷陳。獨其最關於風化者。不敢不明辨。如書院之事是也。今日學校不修。郡邑尤甚。學官倚席。朋徒解散。究厥所以。實由於校官之不得其人。學規之未盡善而然耳。此誠爲國者之所宜慮也。若夫書院。則郡邑儒士。抱負墳策。相與就於山林寂寞之濱。建置堂宇。以爲講修之地。而又象賢設祠。以寓慕嚮之意。則實與鄕校相爲表裏。而所以閑衞聖道。裨補風化者。實不爲細。未知書院之設。何所妨於鄕校之爲重乎。又況崇德景賢。出於人心之同然。初無間於彼此遠近之別。則旣設於彼。安有不可復建於此乎。伏覩聖敎以書院爲贅而指以爲捨聖趨賢。臣等竊惑焉。聖之與賢。高下雖殊。爲道則一。趨賢乃所以趨聖也。今欲尊崇聖道而不欲其趨慕先賢。是猶欲其入室而不使之由戶也。豈不謬哉。又況趙光祖之學。實欲推明聖道。以淑人心者也。其忠盛矣。其行著矣。學者宗之。士子趨之。建置祠宇。景仰慕嚮。旣設於綾。復建於楊。尤可見人心好德之不容已也。上之人。順而導之。作而新之。則靑衿之士。爭自淬勵。將見其作忠興孝。死國承家。而大有補於名敎。豈曰宮墻之難入乎。臣等謹按。朱子言於孝宗曰。今老佛之宮。徧滿天下。一邑不下數十。而至於學校。則一郡一縣。僅一置焉。其盛衰多寡之相絶如此。則於邪正利害之際。亦已明矣。其說具見於朱子大全。猶可老按而知也。又按大明一統志。書院之設甚盛。一人之祠。多設於數州。至於名賢之祠。則或至數十州竝設。不以爲過。此可見中朝文物之盛。氣像之大。而我國之文獻不足。已爲可羞。又豈可沮抑已成之學舍而不示褒勸之意乎。臣等竊懼觀聽疑惑。士氣沮喪。其於風勵學者之道。大有所損。故不得不枚擧而盡達之。伏惟聖明留神焉。
玉堂論全羅守宰濫賞箚甲戌十一月修撰時○同僚副提學柳希春校理尹晛。副校理申點。正字金晬。
編輯伏以賞罰者。天下之公。而人主所以御世磿鈍之具也。好惡公天下之理。與奪屛一己之偏。爵人而與衆同賞。罪人而與衆同棄。然後賞慶刑威。無思不服矣。書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蓋言賞刑者。天之賞刑。非君之所得而專之者也。然則人君其可以獨任己見而不念天下之同情也哉。伏見全羅守宰等捕獲盜賊。初非大黨。不足陞秩。雖有微勞。自合有相當之賞典。而朴民獻狀啓之辭。張皇誇大。不類事實。致誤聖明。褒賞逾濫。其罪固已著矣。臺諫伏閤論執。今至數月。天意牢拒。而下情愈激者。其心豈有他哉。誠以賞罰者。天下之公共。一有所偏而不協於公理。則惠褻威挫。而人主之大柄。於是乎失矣。其可以不愼乎。殿下至公無我。不逆不億。遂以民獻夸張之辭。爲足取信。而守宰捕獲之勞。爲可以重賞矣。殊不念臺諫者。國家之耳目。而公論之所寄。其言國人之言也。非一人之私言也。今以國人之言。爲不足信。而獨取決於民獻一人之言。殿下之賞罰。無乃不免於意見之偏而非天意乎。昔者。趙普言於宋太祖曰。刑賞。天下之刑賞。陛下豈以喜怒專之。太祖初以爲忤而竟從其言。夫惟英主。能知天下之情不可違。而一己之偏不可任也。殿下聰明英睿。超越前代。而獨不思恢弘聖量。達聰兼聽。而猶不免或陷於偏信之域。臣等所以爲殿下深惜之也。伏見前日答諫臣之敎。有曰。予豈以論執之久而有所動哉。臣等於此。伏以思之。仰而歎之。竊意聖明偶未之思耳。夫以一人之聰明有限。天下之事機無窮。故有耳目之官。有論思之職。欲其隨事論執。補其闕而拾其遺也。是以。人臣當盡言以納忠。人君當坦懷以受言。廓然大公。濯去舊見。惟義所在。則不憚於捨己從人者。乃人君之盛德也。豈可牢執己見。麾斥人言。使群下之情。無自而達。而朝野之心。憪然不服。腹非巷議。皆有疑於聖德乎。伏願殿下恢乾坤之弘量。擴日月之融光。用公議以爲聰明。集群情以爲耳目。使賞罰一出於至正。則宗社臣民。不勝幸甚。
玉堂請省問慈殿勿拘常例箚甲戌十二月修撰時
編輯伏以事有常變。凡行幸之時。必備臺諫者。雖是常規。至於慈殿少有失攝。則所當奔走省問之不暇。豈可膠於一節之未備。不爲之變通哉。今者慈殿未寧。殿下亟欲往省。此天理人情之不容已者也。政院,諫院。拘於常行之例。不知輕重之權。或以持疑取稟。或以停行爲請。臣等竊惑焉。上敎以爲父母少有失攝。人子當奔走定省。不計其他。此實不易之理。慈殿證候之進退緊歇。臣等未之詳也。若稍歇則今日已罷之行。不必更擧。苟爲未也。則臺諫雖未備。省問之行。其可廢乎。輕重緩急。權衡不差。此實精義處事之方。伏願殿下留神焉。
論練後御外殿箚丙子二月副校理時○同僚校理金宇宏修撰成洛著作洪迪。
編輯伏以臣等。謹按禮記。父母之喪。居倚盧而君宮之。旣葬而塗廬。旣練而居堊室。旣祥而黝堊。禫而從御。吉祭而復寢。君大夫士一也。自漢以後。喪紀廢弛。帝王之能以禮自守者。只有魏孝文宋孝宗數君耳。而皆不能講究古制。以復先王之禮。甚可惜也。恭惟我主上殿下誠孝天至。聖智獨詣。爰自初喪。不懈不怠。卓然以古禮自處。望哭之儀。至情動人。白帽之制。群議自止。至於旣練之後。猶御外殿。誌哀居約。彌久愈篤。早寤晨興。小心畏忌。雖古帝王。何以加諸。漢魏以下。蓋不足爲今日道也。伏聞上殿憂念聖躬。欲其還內。而大臣繼以爲請。此出於保護之至計。固不容輕議。但臣等至愚。獨以爲愛君以禮。似不當如是。上殿之於殿下。主於慈愛。固應如此。大臣之於君父。當以禮義承弼。非出於不得已。則固當以秉禮守法爲本也。今殿下有高出百王之行。人臣之所以輔導者。恐不可徒守前規而已也。伏覩昨日答大臣之敎。有斟酌處之之語。臣等有以知殿下之心出於至誠。必非外議所得移易。此特敬重大臣。姑以是爲敎耳。聖心明白。聖志堅確。無一毫可疑。而臣等猶不能忘言於此者。徒以尊愛君父之心。不敢不盡其愚。伏願聖明省念焉。
答曰。箚意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