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東谿集
卷之二
作者:趙龜命
1741年
卷三

書室前小庭種花木記甲午

編輯

自大門逶迤而右。由小夾門而入。有向東而牖。牖外架欄者。乾川子書室也。欄前小庭。方不逾丈。而新種紅色牡丹五本。宅後。舊有盆松高尺餘者。而老不知年。纔已移置東墻下。旁列二怪石。一蓋山骨。一乃用滑石斲成。而族父生員君所爲記者。依北墻。曾植石榴一樹。冬埋春復。晩春紫葉當花。仲夏花事爛漫。所少者。實不成耳。又有叢竹。間松榴而結根。春夏之交。新筍拔地。大如指圍。小猶筆鋒。已復籜解葉舒。碧玉參差。風過露滴。琮琤有韻。花竹松石之列。略如曲尺形。而除其西南一席地。爲小畦。種蔥蒜。環其外兩面。各虗廣三四武。容人散步。乾川子晝則讀書於室中。暮則起而逍遙乎欄之上。下庭雖小。恰受一兩更明月。每月色滿庭。雜樹交影朗詠。積水空明。藻荇交橫之喩。未嘗不欣然骨騰。旋恨生晩。使子瞻小生。先占此妙語也。乾川子無所嗜於花木。乃從游者童稚輩。強而設此也。然而乾川子。亦不之禁。而旣成之後。反以爲樂。蓋其心自有所樂。無花木亦樂。有花木亦樂也。或曰子之園圃不已小乎。乾川子曰。不然。吾嘗登乎高山之上。四望而天水相接乎。則心悶焉隘塞。有憾於乾坤之太窄矣。夫天下之物。末大於乾坤。而乾坤猶且爲窄。則吾將安往而求其大也乎。雖然。於斯庭也。吾不見其小而以爲足。不惟爲足而以爲大。何也。蓋嘗大吾之心以觀物。天地等乎塵沙。小吾之心以觀物。容膝之外。便爲餘地。物豈有大小哉。吾之心爲之大小焉爾。且人之患。在舍己之小。而求人之大。故貧而或求乎富也。賤而或求乎貴也。卑而或求乎尊也。今吾以吾之弊廬。當齊雲,落星之高華。以吾小庭之殘花小草拳大之石。當金谷園囿之美。平泉花石之富。以吾之拙句蕪篇。當李,杜,韓,柳之吟詠記述。彷徨乎其側。嘯歌乎其中。豈不大可樂哉。而亦何羨慕之有。傳曰。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詩曰。優哉游哉。聊以卒歲。乾川子以之。

安岳啓文谷倡學齋記辛丑

編輯

我國人材之産。惟湖嶺爲盛。搢紳士用文學需世者。磊落相望也。關西北之壤接靺鞨。弓馬自衛者。毋論已。獨怪夫海西一路。去京師遠者五六百里。被文敎宜溥且深。而乃其俗椎樸甚。民壯而不入於南畆。則挽五石弓。其業儒學者。鮮有能自振爲名聲。貿貿焉與遐裔等。豈風氣之使然哉。載寧林生世楨。有志士也。贏糧走京師。從余學者蓋久。其爲余言。未嘗不歎息於此。而恨後生感發興起之終無因也。今之來。乃曰。楨得地於龍祭山之下。折揚海之濱。寔介於安岳,載寧二邑之界。而頗有形勝焉。吾將據巖之高。樹數間齋室。爲近鄕士子藏修所。自吾發其議。而同志之樂與助成者。亦旣多矣。事且諧。功且始。顧其地與室。未有名。願子之名而記之。豈惟楨受其賜。實二邑士鼓舞攸賴。余請名其谷曰啓文。齋曰倡學。且爲之說曰。文運與帝王之運相類焉。昔者宋,元以前。有天地凡幾年矣。邦國之相嬗凡幾姓矣。而中原天子之位。常屬於江北之人。江南萬里。蓋但有魚鼈君長而已。當是時也。天下之論。孰不曰風氣之使然。而及夫大明高皇帝提尺劒奮金陵。北向席捲。享有數百年天下。其巍功煥業。尤有光於漢,唐諸祖。則庸詎知龍祭小阜之不爲斯文之鍾山。而異日草昧之雄。刱鴻基於儒林。不如高皇帝之爲乎。故名之以啓文。見其文運之啓之有期也。雖然。自古英雄之興。必其有先藉而後應。故高皇帝之起兵也。必待方國珍,劉福通輩爲之倡。漢祖亦嘗曰。待之聖人當起東南間。不一歲。勝,廣大呼而後。始起從之。向使其時叢祠之狐不鳴。蓮會之香不燒。則雖以二祖之大略。吾恐其黃馘槁項老死於布褐而已也。故天下之功莫大於倡。彼世之以事不成訿之者。賤丈夫之見耳。今林生之才。雖未必自其躬而大成就也。若進而勿怠。引而勿替。則佛氏所謂大心衆生。咬人獅子之和而應之者。不出於其徒。則必出於其後生。不在於同鄕。則必在於同路。是林生之於斯文。有勝,廣,方,劉之功矣。故名之以倡學。見其首事之功之有歸也。嗚呼勉之哉。余於是復有感焉。天下之形。北東西皆有土。以居外夷。北則北虜。西則西域。東爲我國。而西北二方。其勢常勝於中原。如北虜之四擅神器。固不必言。而西域亦以桑門餘敎。驚動於震朝。削天下之髮。緇海內之衣。而不敢辭也。其權力之盛。爲如何哉。惟我國。則不然。伈伈泯泯。甘心屈伏乎人。譬若僕奴之受制於其主。而嬰兒之慕倣於長者。余不知其何故。亦豈所謂風氣之使然歟。余又不知啓其運者何世。而倡而先之者何人歟。姑牽連書。以竢百世而有徵。辛丑孟夏。豐壤趙龜命寶汝。記。

遊西溪記甲辰

編輯

甲辰暮春將晦。從二三子復遊於西溪之上。杜鵑未落。躑躅方殷。淸川白石與春色相暎帶。於是煮花作餠。酌川添杯。命諸妓歌以侑之。折花投水。以泅洑翔舞之節。低仰酒政。較柳州投籌。尤奇韻。或曰儒素而攜妓遊。無乃乖乎。余笑指石縫叢花曰。蒼健如此。而尙容灼灼者。點綴造化之廣。蓋無所不有。況於人歟。被酒枕石而臥。微風吹水。飛沫濺面。灑然而醒。欣然而吟曰。石上花發。聊爾嬋姸。花飛石老。勁氣依然。從遊者。沈昌瑞,黃順昌,金德佐。書石以爲記。

許五萬死孝記

編輯

家兄守咸陽之明年甲辰三月。有劇賊十一人。帶劒器。屯聚栢田裡白峴村。官家發將校衙役。率民兵圍捕。賊預覺逃去。官軍四散逐之。而里中私奴許五萬。與其父明龍俱焉。時望夜月色明。五萬獨父子持梃。走賊五六人。自樹林中。揮劒躍出。斫明龍踣之。又擧劒欲斫。五萬蒼黃伏背上。哀告乞以身代。急則以手摧其鋒。賊益怒。擊五萬。刃如雨下。頭腦被三創氣絶。賊廼捨去。始官軍望見。畏匿不敢救。賊去乃視。創甚。骨開不合。氣呼吸從中出。舁至其家。其主爲延醫治之。五萬泣謝其醫曰。吾今死。不可爲矣。父創未甚。善治之。幸速愈。吾卽死無恨也。其之死。惓惓於親。而不其身之恤如此。五萬平日。事父母孝。其主亦不以衆奴隷視也。官家給糓物。救療經月。卒乃死。又給葬埋之需。報其事於廵營。而余復記其始末。以備郡志之採焉。

百日紅樹榦題名記

編輯

直淸心堂之西。內東軒之北。砌石而爲方池焉。自衙後引㵢溪之派。鑿墻通於池。又疏其南。經衙庭而洩其瀦。環池翠竹蔥蒨。池中有島。橫縱各二丈。占池三之二。以板橋其南東。爲淸心東軒之徑路焉。島中有百日紅樹。拔地而爲榦者七。高之出於屋簷者倍之。蔭之覆於池外者。如池之抱島也。蜿蜒糾結。虬龍之闘也。盤圓蒙鬱。傘蓋之張也。士人云夏末花始開。爛然如蒸霞。至九月而衰故名。方夏席其下。裸體偃臥。則畏景遠而歊炎不侵。淸籟發而爽氣自逗。令人有濯魄氷壺之疑也。余隨伯氏至郡。已二年矣。郡務繁。伯氏日敝神於簿牒之間。而余乃曠焉無一事。讀書著文自娛。時徵琴歌。游山水。以釋其碨磊不平之氣。蓋有其樂而無其苦也。且此地。古之孤雲學士,佔𠌫先生,曹梅溪,鄭畸翁之所涖。其流風餘韻。猶有存者。余竊想慕之。而如不及也。間就樹榦。題乾川子三字刻之。夫金之堅而鑠。石之頑而泐。余豈恃彼以爲久哉。抑欲使彼借重於余也。雖然。物無情而人有情。物或常住。而人有去。來後之繼余逍遙者。亦將摩挲而興感焉。

保愚堂記爲宗姪起夏作

編輯

人惟好智而惡愚也。今不能爲古而干戈。不能復乎揖讓。余每讀前史。至國家傾覆之變。人臣殺戮之禍。未始不由於智巧之過。蓋廢書而歎也。今夫有二人焉。其事同。其所犯之罪同。世皆責智不責愚曰。是其心無他也。責與不責。而禍福歧。夫智者禍。愚者福。則雖謂智愚而謂愚智可也。則子之保愚。乃所以保智。而號子謂保智可也。仲尼之論寗武子曰。其愚不可及。武子之愚。抑其智也夫。

笠掛村泉石竹林記

編輯

再遊西溪之日。日且暮。與諸人步而踰岡。騎馬欲還。或言笠掛村水石竹田之勝。不可徑過。余固聞之雅矣。遂聯鞭而前。望見夕陽之外。竹林陰翳。有戴松小阜。依山臨野。阜上。立石參差如手指。類故亭址然。促馬至其下。相攜以登。列坐松根。上面平妥。居然臺壇。中置石刻。曰臥龍臺。側臨斷磵。亂石崚嶒。飛泉淅瀝。泉上脩竹千竿。皆剪去。旁叢疏斥枯葉。森森如碧玉。入其中。涼氣侵人也。徘徊吟嘯者久之。忽聞語聲。隨風漸近。蔽竹而窺之。茅齋數間。隱暎於竹外。蕭灑與境稱。有儒冠者三人。方蹝履爲將迎客。問之官騶。乃主人姜君兄弟。余初不知竹田水石之有主人。而爲室以專其勝。如此其逼也。雅意不欲與鄕人接。於是逡廵避出。三君追至臺上。揖之而笑曰。看竹而不問主人。子其爲子猷歟。噫。子猷狂者也。余何敢學之哉。抑其跡之相近則有之矣。仍問臺之名臥龍。何意。姜指磵中崖石曰是也。就而視之。則崖石中坼以承瀑流。而白紋如潑粉。蜿蜿作龍形。交絡於兩間。而垂頭於下。甚可奇也。臺舊有亭。以其臨野稼也。鋤盜害之推去雲。主人苦勸入憇其室。余辭以迫昏。爲後期而歸。今已逾時矣。溽暑惱人。昏昏如醉。每思攜杖復入竹林。赤身臥翠陰中。比潦雨瀑流益肥。泉響竹風。當相助爲涼也。

遊龍游潭記

編輯

甲辰八月初吉。伯氏發行。向智異。余及遇命,載福從焉。沙斤督郵權君熻。亦與其子尙經俱。先賞龍游潭。地勢幽邃。石皆犬牙。水十步九折。盤渦激射。其聲若雷。以龍堂之在對岸也。編木橋之。下臨不測。懸危凜慄。不可越也。傍橋躐石而東者百餘武。有大石附岸橫跱。圍若環玦。䨟若樽罍。其後數丈石。痕作蹊。蜿蜒以接之。若龍之抑首而撥尾也者。磨礱瑩滑。狀極詭怪。潭之名所由起也。是夜。與定慧師。宿君子寺。師雲昔有馬跡祖師。結夏於潭上。爲水響之妨於聽講。怒其龍。鞭而逐之。其負痛閃挫。而形於石者如此。是說也怳惚不經。人不肯信。余惟天下事有不可以常理盡之。韓子謂浮屠善幻多技能。安知其無降龍伏虎之術。而龍之性不見石。入石則石爲之透。以爲堅頑難陷者。特人之所見然爾。人之於人。猶或不相測其情狀。況於神龍之變化哉。謂有是事而信之。妄也。謂無是事而不信之。亦妄也。蓋水石之離於山北者。玆潭爲最。余喜其氣勢奇壯。使遇命題五人名於石之南壁。自題石抉川駛龍怒神驚八字於下。將使石工刻以識之。詩曰。地勢陰森最。川流激射來。風雲龍拔出。巢宅石穿回。凜若深秋氣。公然白日雷。危橋跨不測。生路渡方開。

遊智異山記

編輯

自龍游潭。抵君子寺宿。早起上山。踵頂相接魚鱗。襲而上者四十里。有石竇仰出如人指。圍東步數武。轉身向西。攀木梯。登拇指上。復折由手背而行數百步。至天王峰。登日月臺。四望千里。極目無礙。西南大芚山。差可平面臨而已。海色如銀汞。與島嶼相呑吐。驟看。疑暝煙籠之也。天際雲暗。不見落暉。夜宿聖母廟。以酒果禱告曰。某等夙聞頭流形勝雄海東。涓吉登臨。求以極天下之詭觀。而雲氣蔽虧。將不能騁其目。夫以玆山之靈。疑於三神。而聖母居之。占其巓焉。藉曰非古之不死僊。人必其有光屑震耀。以爲玆山之主也。惟昔先大夫金宗直之來也。聖母顧厥籲呼。使重陰淸霽。後世之人。遂衡岳玆山。而配先大夫於韓子。人惟無誠。誠而臨之。今之神猶古之神。幸聖母復假威靈。屛除氛翳。炳日輪於宵瞰。廓天宇於朝矚。則不唯游覽者。獲匹前休。抑聖母之譽以永終矣。日出時。復登日月臺。眺望如昨。而海靄又蔽之。但漏紅光。諸人以虔禱無應爲愧恨。余解之曰。退之之感衡山。亦能開其頂上之霧而已。彼起雲靄而障太陽者。乃東皇海神之爲。頭流上下。固自廓淸以待之矣。今使滇僰小王。遙制漢天子。受其號命可乎。我輩之求。妄矣。且是行也。來往皆冒風雨。而山巓盛夏亦風。雜木拳曲。無踰數尺。廟宇板屋振搖。不能支十年。獨上山兩日。日候特從容。廟祝。相賀以爲得未曾有。余病者尤自幸。余詩曰。威靈自阻封疆外。不是天王政不公。伯氏詩曰。無風無雨亦天公。可謂爲神人兩回護也。正南大島外。白色如帶。蓋大洋雲。而少西奇峰叢翠。略如道峰而尤秀異。余與諸人。大詑且怪。昨日眼力之不及。已而天益明。諦視之而後。覺其爲海雲。歸震川。見南閣記雲。一日天新雨。忽見諸峰湧出。樓觀層疊。久之而後散。而實非江南諸山。蓋此類耳。山勢險峻。所經殊無泉石之觀。前人又已備述。玆不贅。下山未至君子寺一里所。泉石殊開眼。石有蹲伏如龜而甲紋自然者。蜿蜒如龍而頭尾可指者。問之老僧。其東岸卽雲鶴亭故基。伯氏大書臥龍巖三字於石面。余又題詩曰。卸輿聊復坐。餘興此翛然。石勢龜龍錯。亭名雲鶴傳。徘徊得意趣。瀟灑遠塵緣。智異惟高峻。玆潭卻補愆。非強抑揚語也。大抵奇壯不及龍游。蘊藉不如西谿。而兼撮二者之勝。行過處。山氓之以風災求蠲稅者絡繹。伯氏輒爲駐輿慰撫。余戱呈一律曰。三山斯世亦王田。一望靈區黍稷連。土利應無海內剩。民生何苦壑中捐。使君拄笏評遊歷。父老當輿乞免蠲。若遣漢皇今日在。侖臺哀詔此居前。其言雖近諧謔。而實寓傷痛之意。然而江淸里父老數十人。迎候道左。賀伯氏山行之無恙。曾見佔𠌫記中。有是事。尙喜峽中淳厚之俗。不改於數百年後爾。迤向實相寺。觀鐵佛。留宿還衙。翼日記。

西溪書齋重修記乙巳

編輯

頭流東國之名山也。棲其麓而治者凡九邑。而咸獨據有其上峰。爲山之主。其稱靈秀之區也宜矣。然其實處乎山之陰。其石黑而頑。其泉峻而駛。無淸絶幽敻之觀。如內院雙溪。皆屬於它封矣。余從伯氏至郡之數月。考圖誌。問故老。而得西溪於郡西七八里之間。兩山夾溪。白石爲底。一里所而止。山形略如重畫乙字。以橫蔽前後。入其中如入房室。而外人不能窺也。石鱗鱗錯出。若牀若幾。水之縈直圓方。隨石而形。其遇平而布。若紗縠輕籠。遇絶而瀑沫若煉汞。響若飄風。窈窕端妙。不可具狀。夫以頭流傑特壯咸之勢。而西谿一曲蘊藉之。譬如孤絃雅歌殿於合樂。轟闐之餘。斯以見造化無窮之巧也。余每率意而往。盤桓盡日不厭。蓋石無不戴余履。而水無不濯余纓者矣。歸輒詑於伯氏。初未之信。及一見。評之以爲三洞泉石。讓其精神也。其側岸有金氏書齋。傾壞。不蔽風雨。金氏之先進士君。舊嘗隱居於此。其子孫不能葺雲。余蓋憑之太息。蘇子瞻以西湖。爲杭州眉目。西溪之於咸。亦其眉目也。有亭而蕪廢。是猶西子之眉而不施黛。夫西子之美。不假乎粉黛。而捨粉黛。猶非盡餙之道也。今諸金出力重新之。又斥其右爲三楹。將使緇徒守之。爲一鄕人士藏修之所。仍錄其始末。請記於余。余謂必欲稱乎西溪之佳境。宜以檀桂爲樑。蘭蕙爲茨。玉戺而晶簾。坐衛玠荀粲之朋。而揮麈談名理也。夫室屋之待外物而爲者。有豐有殺。不可強也。至於托懷雅潔。棲神物表。追古人而配佳境。要在其勉之而已。然進士君之揭扁。始取乎仁智之二樂。則所自勉者。又不止於是也。念余先考外祖李尙州公。實涖咸滿考。與進士君交好。而兩家子弟相從游。其唱酬於溪上者。往往留篋笥。余與金氏有世誼也。不可辭其托。且欲其居是者。益勉進修。以承前人。毋爲名區羞。於是乎記。

野老堂記

編輯

韓山之李。出而仕於朝。簪纓相望。或移徙四方。不能歸其世居。守丘墓者蓋無幾。而處士君之家其一也。處士君身逢昇平之運。不見兵革。生長遊嬉。不違鄕井之間。今年七十八。體力康健。歲課農桑。足以給衣食之用。四時植花卉松竹。足以供耳目之玩。門外大江無數里。釣舫漁網。逍遙自適。扁其堂曰野老。而其孫羲瑞。求記於余。余念莊周之書。常借東郭子綦,市南,宜僚枯槁獨樂之言。以詆訾堯舜,禹湯,孔子皇皇憂世之聖人。謂之勞形。以爲人贅疣於性命。其學狂肆諔詭。所以見斥於吾儒。然而孔子之天命木鐸。而其於耦耕之沮,溺。猶有憮然之色。由,求,赤之言志。鑿鑿乎功業事爲則歎息。許與於浴風詠歸之對。誠以畏天憫人。不得已而勞。而其樂閑逸而惡勞悴。初非有異乎人也。若世之君子藁目腁足。以奔走百年之身。而其絲毫之功。有禆於天下者。若存若亡。哀哉。況下此者乎。故以身較天下而勞於身者多。禆於天下者少。則高人逸士或有趣舍而未可深咎之矣。馬伏波平交趾還言。吾弟少游。哀吾慷慨有大志曰。士生一世。取衣食裁足。乘下澤。御欵段。爲郡掾吏。守墳墓。鄕里稱爲善人足矣。致求贏餘。徒自苦耳。當吾在浪泊西里。下潦上霧。毒氣熏蒸。仰視飛鳶跕跕水際。念少游平生時語。何可得也。夫人少年抗志。趨榮利功名之會。不知其勞也。及其薾然疲役投老顧念。則未始不起羨於守分之野老。然後知所謂南面之樂。未可與易者。殆非妄論耳。余慕處士君之生無事之時。而專野老之樂。樂爲記之。羲瑞有弓馬才。捷武科。將馳騁用力於世矣。它日瞻野老之扁。而當思余言也。

遊尋眞洞記丙午

編輯

伯氏與安陰宰兪君。約會長水寺爲別。余亦欲賞尋眞泉石。同行抵安陰邑底。登光風樓。主人方試射帿。伯氏仍設餞遲留。余與德老叔先發。寺僧持輿。待於洞口。凡石冗流崎嶇。過涉者十餘里。路傍有小巖。刻尋眞洞三字。過此石。始有盤陀。而水始有滙涵者。行五六里。抵釜潭。大石彌亘。中爲絶崖。漫流忽束下墜深潭。崖左。刻噴玉瀨。又數里爲菜甕。巖石遜釜潭。而水勢益峻。崖左右。俱刻龍吟瀨。有石凹呀然。深可丈餘。寺僧稱古有異僧來住。殺虎淹葅於此。故名菜虎巖。余漫應而已。歸考玉溪記。有菜甕之號。然後知甕轉爲虎。愚髡從而傅會耳。行數百步抵寺。處勢奧隘。略似海印。乃中間移建。非舊基也。暫憇法堂。伯氏與安陰宰追到。日已暝。同就東上室宿。時仲夏小望。月色極明。山空夜靜。淸磬發省。去年定慧師之移錫此寺也。與之有一宿談禪之約。師今入金剛坐禪。聲響不可接。而其門徒。亦散寄他菴矣。所宿適其講室。撫跡惆悵者久之。翼朝輿出寺後。逶迤到龍湫上流。盤石瑩滑。流波散布。近崖石益傾瀉可走丸。與德老。捨履以防蹉跌。促足擇步。挨至崖右。有石罅。劣容半身。垂身緣下。抱樹據石。以臨瀑布。心戰魄動。毛髮盡竪。不可留也。復遷延由石罅而上。回望前岸平衍。宜於俯瞰。遂涉川而西。卸輿小歇。步尋水源。其上百餘武之間。石之呈露於水面者。如𩿨鷺之集。而星宿之麗。水縈懸蹙。放跬步百變。兩岸雜樹。交蔭幽敻。淒寒失去朱炎。仰見對岸。梵宇隱暎。蓋浮屠殿雲。而力疲不能尋。水石之觀。窮於此。還由右逕。入八相殿。卽舊基重建。而東有千丈全石之峰。跱立特雄。促輿至龍湫前岸。排茵列坐。大抵瀑布。上作三節。下垂百餘尺。飛沫如雪。聲震一洞。亦生平奇觀也。八相石峰。正鎭瀑頭。若助其雄奮之氣。小瀑一條。橫射右落。未及潭數尺。崖石突起。宛然成一佛軀。髡頭擁緇。側立以承之。瀑抵佛頂。劃分爲二。若流頭也者。不假斧鑿。奇巧天成。余念佛法起於中古。而山川開闢之初。已有此象。豈亦天數之先定者耶。安陰三洞。名於嶺表。右爲花林。左爲猿鶴。中則尋眞也。甲辰秋。余從伯氏遊。入自花林。迤出猿鶴。領略二洞之景。而尋眞以路迂遺焉。常自耿耿如子瞻之見韓,富。而不及見希文爲恨。今三載而始獲償願。若取三洞而定甲乙之次。松臺之奇壯。月城之幽絶。葛川之靚曠。搜勝之關鎖。殆可謂僊區福地。猿鶴宜爲第一。花林六十里淸川白石。曲曲可亭。尋眞一區之勝。似不能以抗之。而抑如孫興公之評潘陸文章。花林則所謂爛若披錦。無處不善。尋眞。乃排沙簡金耳。還寺。朝飰而歸。

舟窩記丁未

編輯

四郡之勝於國中。指不多屈。而龜潭一曲。尤稱其奇壯。沈君汝輝居之十餘年矣。余寓淸風之明年仲春。江水向長。峽灘可舟。自寒碧樓。從季父,舍兄。壺榼歌笛。沿洄而上。汝輝亦以幅巾小棹。待於玉筍峰下。爲導幽賞。因至其所謂舟窩者。左右諸峰。巉削鬱嵂。環立呈態。而松籬茅屋。蕭然點綴於洲渚之間。卽一憑檻。亦自疑塵骨之已蛻也。況於汝輝乎。余謂人之樂山水一也。而有以山水爲其身之有者。有以其身爲山水之有者。不可不察也。夫永柳諸勝。湮沒掩翳。爲樵牧之不屑。不知其幾何年矣。而幸而遭逢子厚。爲之拂拭評褒。一草一石。無不藉其光華而塗天下之耳目。如赤壁江山。騷人墨客之過而吟詠者。又不知其幾何人矣。而坡翁二賦出而天下始膾炙之若不得見焉。此猶有文章言語。以摸寫其景色。則其歸功於二子。以爲其主者無怪也。仲尼之於泰山也。不過一登其巓。有小天下之意而已。而後世遊覽者祖之。歎息想慕。視以爲孔氏家物。此乃所謂以山水爲其身之有者也。不然則雖築室於是。生且死於是。約一區之奇勝。納吾蚤暮杖屨之中。而人之至於其處者。但見山之屹然水之泓然。而不見其有人而爲之主。與魚蝦之泳麋鹿之伏。雜然而不加辨。此乃所謂以其身爲山水之有者也。余之勉乎汝輝者在是。雖然。汝輝之爲人也。淡泊以自守。曠散以自高。視毀譽欣戚爲一。有得於老聃莊周之旨。其於山水也。偶然而來。適然而留。冥然意會。融然心釋。不知我之有山水歟。山水之有我歟。不知聖賢文章之爲可配。而魚蝦麋鹿之爲可辭。則余又無奈汝輝何矣。

觀愛亭記己酉

編輯

松竹軒主人。以雅操厚行。自好於鄕黨。溫溫思試。而竟以布衣窮。優游田野。從社中友。飮酒歌呼。以爲樂而已。旣老。傳家政於子。自搆小亭以處。溫室涼檻。廑可容膝。前鑿方塘。引活水注之。植芙蕖十數本。扁之曰觀愛。取孟子觀水。濂溪愛蓮語也。有妾善釀。有孫能唱。每東峰月出。開戶受澄輝。引滿命曲。彈琴以和之。夜分不寐。曰此足以忘世矣。以求記於余。余曰。天地萬物。惟靜者能觀之。觀之而得其妙。卽諺所謂糞壤蜣轉亦可觀者。不虗耳。嘗喜柳子厚書望靑天白雲以自適。靑天白雲。初非望以自適者。而㗳然以臥。仰視其起滅萬態。則誠有以心忘而神融。子厚有此靜眼。所以蠻方瘴癘。稍忘其牢騷。今夫子之觀水而愛蓮也。樂而至於忘世。不亦宜乎。且池水之小也。而芙蕖藻荇魚鼃虷蝌。以滋以息。不猶世界之載萬物乎。蓮之微也。而或開或落。或榮或瘁。有夭而不茁者。有折而破者。有藉以爲甁花而摘去者。不猶人生升沉窮達之不齊乎。其爲甁花而摘之。供之以花觚銅觶。配之以山礬玉簪。灑之浴之。嗅之嚼之。又孰與自開落於淸漣之中。而不閼天年者乎。及夫秋至霜降。衆芳凋謝。同歸於空。而池水澹然如洗。則向之開落榮瘁。一戱劇而已。又孰置幸不幸於其間乎。世界無窮。人生有涯。以一世之升沉窮達。較之於百世之後。不猶臨池而較花而人惟自私。故有羨厭欣戚耳。列一身於萬物。同觀其始終。則俯仰之間。所遇百變。泥蟠天飛。流行坎止。其奇詭可笑。未始異於物。而均爲一戱劇也。夫子果能達觀乎此。而以世界爲池以人生爲花。以吾身爲花中之一萼而已乎。月有盈虗。而其盈也陰晴開蔽之殊候。則月亦與花同也。琴有成虧。而其成也五音六律迭爲君臣而相乘。則琴亦與花同也。月也琴也。無往而非人生也。無往而非吾身也。彈琴翫月之夜。亦試以是觀之。

達觀亭記爲李錦城衡坤作○庚戌

編輯

今錦城宰李公營亭於所居之華淸嶺。嶺之勢。自西而南迤而北出。是爲亭基。斗絶以臨大野。川流淨其趾。田疇暢其望。東直營府。撲地千戶。鼓角相聞。北眺鳳藪。林木鬱然。遠屬頭陀之松榟。黨城以雄氣勢。牧庵以疎點綴。凡數十里間。可觀之景。不移席而皆攬之。公曰。是實通矚。通矚曰達觀。亭其以是名乎。役將始而屬記於龜命。竊念通矚者。目之任也。達觀者。心之爲也。目與心殊物。而理則同焉。今夫作亭於斯。開戶而數十里間山川雲煙樓臺花木之觀。極公目力之所至。而公之見非伸而長也。閉戶而所見不過屛帳几案咫尺之近。而公之見非縮而短也。境有通塞。而見未始變。古之達觀者。無窒亨。無險夷。視得喪爲一轍。合今古爲一體。御百官萬民之衆。而簡淡無間於丘壑。臨干戈戰陣之危。而安閑不改於袵席。莛楹厲施。彼其以境接者無窮。而吾之觀之常通而爲一。澹然而主於內者。初未嘗有撓。蓋其審知天地萬物所以詘信乘除浮沉榮悴。其理一故耳。世之昧者。恆以達觀之名。歸之棲遯淡泊無所拘束之人。而如公之鞅掌於職役。綜理於事務者。不樂以是許焉。殊不知達者拘之反也。能靜而不能動。能閑而不能忙。是乃拘於觀而非達也。惟所謂澹然者。不撓則動靜閑忙。同囿於達觀之中。臥華嶺而爲魚鳥之君長。猶是達也。涖錦城而應一境赤子之饑啼寒呼。亦猶是達也。公從弟澹軒氏。亦達者也。其沙潭別業。距此二由旬。嘗誇余溪山之勝。且曰。能匹驢相過。爲文酒會乎。忽忽十年。澹軒已爲秋栢之實。向者游俗離。歷憑其亭。苔逕塵檻。風物蕭然。余詩曰。沙潭佳致愜曾聞。蘿月松風想見君。舊客匹驢相過處。一樽誰與更論文。嗟乎。死生存沒之際。余亦欲達觀而不能焉。於記斯亭。爲之一愴。

十足堂記幷詩○爲申必渻作○辛亥

編輯

天下之患。常生於物求其足。苟求其足。則其未足也。目爲之瞿瞿。心爲之皇皇。神爲之弊弊。擧吾一身。而爲物之役。不至於足而不止也。且夫天下之物。接於吾者無窮。而吾之所以求其足者。亦與之無窮。足於一矣。而未必足於二。則身又役於二。以求其足也。足於東矣。而未必足於西。則身又役於西。以求其足也。富貴榮名。金朱煌煌。榱題數尺。侍妾數百人。此世俗之所共求其足也。而或者鄙之。淡泊以爲分。率易以爲期。布褐菜糲而衣食足焉。而無慕乎文繡膏粱。風月松竹而景趣足焉。而不願乎茅土鼎彝。豈非所謂高尙遐擧。脫然無累之士也。雖然。鴟鴉嗜鼠。蝍且甘帶。而蚓之爲養也。下飮泉上食壤。泉壤之於鼠帶。所須固殊矣。其未足而求其足則一而已。今夫布褐菜糲風月松竹。物之易足而無害者。而其足而謂之足。則其不足而將謂之不足。謂之足而樂。則謂之不足而將不樂。如是則與夫世俗之求其足者。奚間哉。是故。古之至人。於凡外物。不見其足。亦不見其不足。適然而足而不以爲足。偶然而不足而不以爲不足。無足也。無不足也。又焉有樂與不樂。然後天下之物。皆無能以役吾。而吾常優游超脫。獨往獨來。方爲眞無累矣。天山申處士。名其堂曰十足。而求余記之。余以是說復焉。仍次其十詠。

何以足吾食。麥粥與粟飯。麥粟有時罄。嚥津神氣穩。

何以足吾味。採山與釣水。不採亦不釣。義理芻豢膩。

何以足吾衣。夏麻與冬綿。麻綿無亦可。一絲不掛肩。

何以足吾居。涼軒與溫堗。天覆而地載。不愁不容膝。

何以足吾興。濁醪與拙詩。底處尤眞意。不斟不吟詩。

何以足吾閑。圍碁與彈琴。陶絃巖老局。妙訣無古今。

何以足吾趣。霜竹與雪松。天津花未發。安樂意先濃。

何以足吾景。淸風與明月。風止月又落。乾坤種種色。

何以足吾談。村翁與野老。客去憺忘言。了無事在抱。

何以足吾聽。農謳與牧笛。謳歇笛聲收。天籟還不寂。

淸州鄕校重修記

編輯

上之四年戊申。逆賊起淸州。旬日而亂平。越明年夏。淸州牧缺。廟議以州新經亂難其人。於是。我伯氏由綾州牧未赴。而膺是簡。其陛辭也。上賜對。從容引漢光武平薊故事。以勉其撫綏之道。聖意蓋在於舍末治本。默消姦萌焉。我伯氏祗承寵命。以懼以勖。厲精殫勞。夙宵靡懈。二年而績成。有增秩之命。最公之政。其大端有三。謂邑民所苦。在於逋欠之督徵。賊之倡也。以蕩減爲市。故奏蠲舊逋米一千四百餘石。而民情悅。謂州牧平日。無手下兵。臨難逃竄。無以責其罪。故部勒吏隷及三局保人。爲兵一千七百。弓矢槍劒。具而武備修。謂亂之作。由於節義之不礪。而民昧於逆順之卞。故建三忠祠。以享死事諸人。而士知所以勸。蓋民情悅。則賊無以煽我。武備修。則賊無以乘我。士勸於節義。則賊無以䝱我。此我伯氏所以體聖上。舍末治本。默消姦萌之意。而其所設施。夫人而見之。非一家之私言也。於是聖廟正殿及明倫堂樑木拆傷。可以稍緩數歲矣。而公遽命改爲。易其材而新其構。或曰是役也。無亦非急歟。有應之者曰。此所以治是州之大本。而公之察乎緩急之倫者。審也。夫三代學校之政隳。而亂臣賊子接跡而起。其禍出於民幼而無小學之敎使之束於灑掃應對之儀入孝出悌之節。故思焉而有逾。動焉而有悖。以馴其惡習長。而無大學之敎使之依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工。故義理不明。而操守不礭。以至陷身於惡逆矣。而上之所以救之者。又不越乎刀鋸繩墨區區刑法之末。而不知反其本也。故天下每每大亂。愈治而愈不勝。今玆室屋之重修。非能有禆於學校之敎。而譬如工欲善事而潔其肆。農欲收稼而築其塲。不啻爲之兆而已。則禮樂之興。由是而可幾。而視向所謂三端者。其意尤深遠矣。朴君致凝以校任。終始幹其役。克敏克勤。費省而事集。不踰時而告訖。謂龜命與聞功緖。屬爲之記。謹次。其得於輿誦者如此。辛亥季夏。豐壤趙龜命。記。

遊鳳林記

編輯

淸州之北。有藪曰鳳林。橫亘數里。雜樹不勝以章計。登望僊樓。望之如長煙。林北窮得小丘。以臨大野。籬落溝塍之點綴於前者。依依如畵圖。東眺山城粉堞。繚繞雲嵐間。南大川屈折抱之而西以出畵巖。隱見皪皪。如龍露鱗爪。丘趾有汙澤多少鯽。傳有神蛤大如磯。誕不足信。州人未知遊於此。遊自余前年夏始。宗姪汝範,黃順昌從。汝範取余號命之曰輪丘。今年老炎彌酷。與福姪,楊廷華,申思輔往乘涼焉。柳生一咸適至。相與蔭樹籍草而臥。風太勁不可久留。復穿林南出登西丘。大於北丘。而高半之。其上平衍爲墠。樹柯交互。日光入者。可遷就坐席以避之。前對大荷沼。荷花每年甚盛。今旱餘。花歉兀然數三朶而已。按州誌。爺孃山。在州北。係土築成之。以蓄風氣雲。蓋指此二丘也。酒數行。余喟然而歎曰。嗚呼。此麟佐藏兵之藪也。計其潛蓄匈鋒。戕二帥而北驅也。恣睢陸梁。殆謂天可奪而神可䝱矣。不旋踵而膏血狼籍。求與藪中之蛇虺。假息於一時。而不可得。蓋國祚靈長。聖上之仁澤。浹民肌膚。有非半夜叫呼之盜所能撼動也。今吾與二三子。復處昇平之世。早寢晏起於經亂之地。而以其暇。俯仰優游以嬉於此。豈非幸歟。昔李文叔以洛陽園林之興廢。謂關天下盛衰之運。事固有小而徵大。今若稱之曰。吾輩鳳林之遊。乃國家之福。夫誰曰不可。且日月逾邁。事境遷謝。今年之遊。已非前年。而客之相從者。亦一番新矣。當其時。未必以爲甚樂。而追思之。又不能不悵然。書此爲識。使後之繼余遊者。知余之亦嘗遊焉也。

上黨山城南門樓重修記

編輯

國家城上黨。所以備南寇也。節度使尊重。不離營。平時以虞侯管之。凡城池器械軍儲之繕治。皆虞侯責也。而爲是官者。大抵浮寄外幕。苟過時月。爲遷陞階。故鮮有能措意於事務。今虞侯李君壽龜爲之慨然。至之日。卽經紀財力。重修其廳事。所謂運籌軒者。相城四面。建標樓五所。而適南門樓。因潦雨壞。城隨崩者若干丈。君親自董役。不日而改築。幷新其門樓。仍求記於余。余念東韓。自古素號爲強。以中國之衆。隋,唐之威。蓋嘗竭天下之力。求逞其怒。而逡廵於薩水之西。不能成尺寸之功者。以其地勢險阻。城池堅固。一朝閉門而守之。敵人無以措其足也。自鏟其險。自失其據。揖寇盜而延之。而爲壬辰,丙子之事。則後之石畫之士。齗齗於是。復補亡羊之牢者。顧不爲無見。然而以上黨一區言之。向者逆亂。不過狐鼠之夜橫。而一旗以先。宗元翻城而應之。及其據爲窟巢。拊手相賀。恃之若金湯之無憂。則朝起以視。而天永之頭。已懸於竿矣。屹然而崇者。初未能爲之有無焉。城之不足賴也乃如此。而俄頃之間。得失百變。而卒復乎其正。蓋天下之理。逆之不能以勝順也久矣。往年秋。余游上黨。倚南門樓。俯眺內外周遭。美其壯固之勢。而追想逆亂時事。又爲之裂眥以憤。蓋其凶腦醜骴。旣已化爲灰塵。而遺臭之不泯者。將彌久而彌彰。而況親經其變者乎。今故牽連書此。以示天下成敗之幾係乎逆順之所在。而不惟險阻之爲恃。若夫有司之當其任者。又宜勤幹自厲。如李君之不肯素飧而後。方爲不負其責焉爾。

靜古軒記壬子

編輯

滯境則心牽於物。轉境則物閱於心。牽物則心勞。物閱則心逸。苟其逸也。雖立朝廷之上。而御百官萬民之衆。臨戰陣之不測。決生死於呼吸。視之若太空之浮雲。不然。世所稱寂寞之濱無何有之鄕。而此心不勝其役役。是之謂動亦靜。靜亦動。嘗見鶴林玉露擧唐子西詩。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少年。因自敘其日所爲事以註之。財半日耳。而其爲目十三。午睡一。煮茗二。讀書三。步山徑四。弄流泉五。飽筍蕨麥飯六。弄筆七。展法帖圖卷八。吟詩草玉露九。再烹茗十。步溪十一。與園翁溪友劇談十二。倚杖柴門。聽牛背笛十三。余啞然笑曰。良苦世之馳聲利者。計其日所爲事。未必每至於十三。審如是也。又何異於袞袞馬頭塵。匆匆駒隙影耶。且人於事。樂而爲之。常患日之不足。不樂而後。始覺日長。故凡處靜而言日長者。必不樂乎靜者也。今爲是十三事也。不知其樂乎不樂也。樂則不宜言日長。不樂而日長而可也。罪人之拘圜土。病者之淹枕席。其日固敵年矣。惟隨遇而安。無入而不自得焉。則動亦靜。靜亦靜。靜而太古亦靜。動而叔季亦靜。殀壽之齊矣。又焉知日之長短。心境之泯矣。又焉擇事之苦樂。羅君汝剛。與其兄汝仁。避地於太白山之陰大朴峰之下。名所居軒曰靜古。余書其舊所辨於中者。寄爲壁記。

劉村隱希慶旌孝記癸丑

編輯

余讀復卦。而知善之爲主於天下。而聖人扶陽與善之旨。如此其至也。以衆寡則陰五而陽一。以位則五爲君上。四三二皆貴臣也。而初爲民。伏於側陋者也。然而以其處羣陰之世。獨保其陽也。遂褒之爲一卦之主。歐陽子之著五代史也。其傳一行。而深致意於李自倫之孝。以爲五代之亂。人倫大壞而天理幾滅。於此之時。能以孝悌。自修於一鄕。而風行於天下。夫以復之義論之。則當五代之昏陰。天下之陽氣僅存而不絶者。繄自倫一家是賴。其功可勝言哉。若村隱劉君希慶。尤有大焉。人倫之壞。天理之滅。至於光海而極矣。當是時也。蓋擧世而謂之無母可矣。君乃閭井一小民。獨能以孝聞。敬愛交殫。躬執廁牏。老白首而不懈。所謂風雨晦冥。鷄鳴不已者。君固有之。及至戊午之變。刀鋸鼎鑊不足以博君之一疏。而其所對爾瞻語。竊附封人之舍肉。反欲以投幾微中。感悟其心於造次之頃者。夫爾瞻悟。則光海亦悟矣。是不惟以其身縻一陽於積陰之下。且將喣噓鼓發。以回閉塞之天地。此又自倫之所未及。而錫類之道。至是而無餘。其終之。閼而不達。不能致大隧之賦者。抑聽者之昏明。時之幸不幸異。而非所以少君也。大抵以自倫一家。接唐,宋之間五十餘年之陽氣。以君一身。接宣,仁之間十七年之陽氣。則其事同矣。而不可以其微賤而不使之主一世之卦也。區區旌表之常典。在君固無足論。然人皆知君之有樹立於亂世。而不知其樹立之本於孝。而其孝之關於世道之重若是也。故闕而不擧。以至於今。識者恨焉。上之七年辛亥。因君之四世孫德昌。摭實申籲。特命綽楔其門。於以見後嗣之世其孝而聖朝之無闕典矣。德昌請有記。是以書此。嗚呼。後之君子。尙有以識余言之非夸也。

松石亭記

編輯

塵以內。城邑之吏奮功名者主之。其物則政事賞罰文簿期會之類是也。塵以外。川澤之臞樂淡泊者主之。其具則煙霞水石花樹景色之屬是也。其勢不可以合。則其趣從而殊焉。大嶺之東。山水甲天下。官府樓觀之設。競占其勝。而俗古民淳。訟牒以稀。爲守宰者。往往藍輿竹杖。逍遙自放。與山樵野老。爭其閑逸。故命之曰吏隱。其任常兼塵內外而主之。吾兄平康公之置松石亭。亦由是已。先是縣之退吏李仁簡卜築於此。其刻名之石尙在。夫吏胥之爲習也。貨賄之沒。而錐刀之競。以殉其身。而不知其他簡也。獨能疎濯汚泥。用其餘年。享塵外之淸福。其義高。有可以警世之決性命而忘返者。吾兄之因其址而亭之。殆亦有感於是歟。亭距官門十數里。臨溪據石。傍蔭古松四五株。前對蒼壁。楓杉綴之。溪遇壁而潭。泓淨演漾。上通紫煙之潭。僊遊之洞。渺渺有幽想。吾兄朝而衙吏胥於庭。涖城邑之政。夕而衙魚鷺於潭。屍溪山之盟。靑松白石。咸受部署。流雲宿霧。齊赴期會。不言而化。無爲而治。吾未知其吏而隱歟。隱而吏歟。試酹一杯。呼爽鳩氏而問之。

舞雩圖小記甲寅

編輯

山勢鬱而媚。中開平坡。細草茸茸。古松離立。枝相加。坡窮而爲淸灣。上有路逶迤。以通雩壇。壇陰斗絶。下臨雲氣。冠童各六人。此舞雩圖。伯氏命秦再奚寫之者也。夫舞雩之事。志而已。非曰爲之也。然地近而事易諧。則有志也。斯必爲之矣。爲之則所與游者。必其同門之友日與處者。而不外求也。按圖而以氣象求之。斯可得其人也。魁而髯。擁瑟而坐。前置筆硯者。此畵者有意爲曾點也。然擁瑟非也。點不必每瑟也。臨水濯足。顧與點語。而衣襟不整飭者。必子琴張也。與點同爲狂者。必以類從也。壇頭聳身立足。二分垂在外。指手側頸者。必子路也。子路壁立千仞矣。其乘危則暴虎馮河也。拱手正立壇中。敬對子路者。必顔淵也。擇乎中庸而得之矣。有若無。實若虗也。杖而行追躡上壇者。必子夏也。據松搖扇而立。俯就水濱人語者。必子貢也。商也好與勝己者處。且力於行也。賜也好與不若己者處。且智者其舍山而水也。童子隨長者者三。扇爐發火者一。束簡帙者一。執瓢伏取水者一。疑有曾夫子在焉而未詳也。

月川齋記

編輯

上之十年甲寅春。親臨法殿。視銓選。於時東西銓長貳及郞屬承宣左右記注。咸進俯伏在列。上獨問小司馬朴公年幾何。通籍幾歲。公以實對。上慰薦良久。特命授資憲資。陞正二品。嘉其老不衰而奉職恪勤也。公少多疾。凜凜常自憂。親愛交遊。亦不以壽考期焉。公嘗有詩曰。月以無私臨大地。川能不息走長河。昆侖子見之深賞曰。子無憂。子將致遠。厚自愛。公殊不信。及是果驗。公感聖恩之隆。深懷亡友之鑑識。乃以月川扁其齋。求記於龜命。龜命謂昆侖子之言。約而不備。未有以推類考歸。請追占之。以明其意曰。月者。尊而在上。君也。古人以占諸侯無私者。其德也。臨乎大地則其照之普也。川者。卑而在下。臣也。古人又以爲壽之祝不息者。其行也。走於河則其至之遠也。有以小成大之象焉。公早抱幽憂之疾。沖養有術。起居以時。氣血蓋晩而寢盛。今年七十一。視聽聰明。顔貌渥丹。飄飄如神僊中人。遂以壽考膺天之祿。固已有符於川流不息之句矣。顧念公素門平進。不附名論矜進取。豈有所以借勢於下。而自結於上者哉。而聖主方奉三無私以臨臣庶。一朝擢公於等輩之中。置之於六卿之列。而敬老簡勞之典。遂敻越千古。蓋與日月之明。同其瞻仰。而公之詩其備告之矣。古所稱言以知物者。非斯之謂乎。雖然。川之東走。不至於海而不止。河非其所畫也。且將衝砥柱。過碣石。以入於海而後。川之事畢矣。而公之壽與位。姑未艾也。抑公旣嘗留心於養生家。其於守一處和之道。體之深矣。今夫月之應於水也。玲瓏洞徹。底裏皆透。而月未嘗下降也。天下之水深淺巨細。數不勝紀。以各受乎月也。而月未嘗有分也。洄漩曲折。激射震盪。以破碎其體也。而月未嘗損也。終夜與汨。終歲與靡。窮宇宙而與逝也。而月未嘗盡也。何則。彼應之者。月之光也而非月也。至人者。物之所以觸於形者萬變。而心未嘗有隨也。心之所以宰於物者萬方而神未嘗有撓也。是故。營魄不離。外形不彫。以登於千二百歲之久。夫養生之要。求於月與川而足矣。公固以是自修。有如異日上之築特室而問者。亦願敷陳此義。引吾君於軒轅之壽也。

洗藏菴記乙卯

編輯

儒者論聖人之前知。以爲百世可知之類。特以理推之而已。非如讖緯術數之學。然而一部易書。庖羲畫之而爲卦。三聖繫之而爲辭。凡皆依乎數。而導民於前知也。至於邵子元會運世分而天地之盛衰成毀無所逃。觀梅之占作而人物之吉凶得喪無所隱。然則讖緯術數。亦非外於斯道者也。此猶依乎數而知。不能無挾而徑造。易曰蓍圓而神。卦方而知。六爻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朱子釋之曰。無卜筮而知吉凶也。子思亦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夫靈明知覺。心之體也。牿之以氣質。撓之以人慾。所以至於昏蔽。惟靜以定之。乃復其體。今夫衆人之夢也。往往逆覩未然之事。或行於未嘗行之地。而見未嘗見之人。彼豈用目而見。用耳而聞。假龜策而知歟。特其暫時之靜。而心體之發見如是。而況聖人之純乎主靜。而與日月合其明。鬼神合其吉凶者。宜其不爲形殼所囿。不見而覩。不聽而聞。不行而至。鑑縣燭照。觸處洞然而無礙。若爾則禪家六通。何以見斥於吾儒。而聖宜莫如仲尼。而轍環天下。又若全昧於天地之大數。而秦誓之編。壁經之藏。先儒反置之疑信之間者。何也。使聖人誠有以前知。而事事而爲之備。則造化之權。乃無所施。其不能爲之備。又無事乎前知。極心體之本然。而其究歸於無用。是又不可曉也。昔與安定羅汝仁論此。汝仁沉思良久曰。此尙可大揚搉也。今其死矣。汝仁深於易。嘗隱於旌善大朴峰下。扁其菴曰洗藏。屬余爲記。諾而未果。九原之中。猶其有憾志矣。追理前說。以爲洗藏菴記。

靜學齋記

編輯

天有陰陽。故人有動靜。使天獨陰而無陽。則其腐壞隕墜久矣。然世之學者。必就靜而學焉。何也。是不能定心之過也。心之不定。則其靜也。如水之風止而光凈。物之來照者無不涵而受之。其動也。掎汨撓混。咫尺不能辨矣。今夫鏡體堅而定。故雖翻覆震盪。而所照之物不爽其毫釐。月之經於天也。一息而行八十里。其動也至矣。而山河之影。西北實而東南虗者。未嘗改也。然則境豈有動靜哉。所以應之者異爾。夫心吾心也。有定有不定。何也。定者。使心者也。不定者。爲心使者也。心爲一身之主宰。孰使之也。道心使人心。眞心使妄心而已。心之爲物。強梁僨驕。苟無以使之。則隨境而遷。逐物而化。高者升於天。而莫之使降。卑者沉於淵。而莫之使拔。縛者不能使之解。走者不能使之駐。薾然爲其馳騁。而不能得一日之暇以休息。其動者固動矣。而靜者亦未嘗靜也。夫使心之術。莫如致柔物之強者。必不可使柔而後可使。非柔於物也。柔於吾也。老子曰。專氣致柔。養生者以爲修煉之說。而吾假以治心焉。金君純夫志學者也。名其所居齋曰靜學。求余文以爲記。余嘗謂釋氏之雪山鹿苑。其意不過如此。向使彼蓄妻子而不爲妻子累。處富貴而不爲富貴淫。何苦而舍之哉。惟其心強而不可使。不知以柔制強而又以強制之也。今純夫初學。豈能遽責以致柔。姑從事於靜。以駸駸致之。亦非策之失也。明窓靜幾。晴晝爐熏。開卷瞭然。事我天君。夫事天君而無一毫之違者。非柔而能之乎。旣柔矣。卽動而學可也。

追記東峽遊賞己酉

編輯

漱玉亭

編輯

丙午冬。伯氏自咸陽。移赴淸風。奉板輿從。十二月乙丑。踰鳥嶺之險。迤入延豐漱玉亭。是有絶壁屛圍。氷瀑垂焉。飛沫皆氷。纍纍如燭珠。如玉假山。瑰巧眩幻。壁近底橫坼如人呀口開。雪踏潭氷以入。僂行以周。氷氣栗人。瀑左有先祖大書小開先漱玉亭石刻題名。其旁亭。則第七叔父樹也。前對之。

風水穴

編輯

屛山之下。是有風水二穴。風秋冬息。春夏噓。穴口帖地腹以入。窿然若室者十餘武。小竇北出。過是如羊腸。如鍊汞流凝。奇怪萬形。其土赤泥。積陰森森。上下常有聲。如大川澎湃。人行。或起或頫或蹲或伏或湧以躋。或墜以下。或左抱而先右足。或右抱而先左足。人一炬。炬隔人如漆。前者去久。聲在背。後者躡趾。顧不見。已而。穴兩出。其西數十武爲潭。水深黑。不可渡。其東入益深。穴稍開。有基若堂。高四五尺。後有竇若牖。牖下隱約有竈形。古避亂處。同行戚弟遇命,咸陽朴廷霖。腳疲心㥘。不能前。遂止。始終路逕。伸之可數里。塘魚千里也。三月穴口坐。風凜然。水穴水滔滔。不可入。屛山。大抵皆嵌空。土附焉其上。多黃楊多杏。

寒碧樓

編輯

丁未上元。登寒碧樓。月冉冉從東上。倒影江水。如千尺玉浮圖。金老錫如八十四歲人也。抗聲高歌。琴笛助之。與灘響相低昂。屛山棲鳥。驚起翻月磔磔鳴。亦自瀏然。

桃花洞

編輯

乙卯。舟過鶴棲巖。尋桃花洞。村家十數戶。臨江有幽趣。沿溪步入。飛泉觸石。裂爲百道以噴瀉。中有吹笛臺高數仞。左右石壁如疊成。其上有路。通白雲洞。以屬龍湫。

龜潭

編輯

季父信卿夔弟。至自金山郡衙。二月甲戌。與伯氏。向龜潭。聯三小艇。歌琴隨。行數十里。過七洞。東望峽口。熊熊有積氣。丹丘洞門也。玉筍峰峙焉。其高百仞。其狀如束筍。舟稍轉。削壁前迎。黝黑如漫天大障。其氣森然。琴客金聲澤狂叫起舞。龜峰最雄。其上有立石。方而長。白色如削。余曰。以大筆。書姓名於石上。深刻墨塡。江上下皆見。而千年不磨矣。伯氏笑曰。使楊蓬萊。書趙靜庵名稱之矣。龜峰之下。是有長淮店村。疎籬茅屋。臨江而門。是惟舟窩沈氏汝輝之所潛也。前對五老峰。江水涵涵。山氣常寒。東北望。周庵棲半空中。淸磬度江。汝輝爲雞黍。少憇。薄暮陸還以炬。

丹丘

編輯

閏月戊午。遊丹丘。閔生就良,黃生順昌,德老,叔福姪偕。沿江花氣甚暖。多山杏。多杜鵑。龜潭舟窩飯。汝輝導焉。憑二樂樓。丹丘之賓舘。安平。額也。溪水淨之。前山皆花。下僊巖。盤石彌亘大巖跱焉。巖下隱身題名。中僊巖。山氣益深。壁色龜潭。爍爍鬱鬱。是水石之所聚。若級若牀若寧若楣。突焉窪焉。極望皆白。其上多叢樾藤蘿。日光所虧。題若楣下上僊巖拓焉。其氣荒。是有擎天之壁。其色黃綠。壁腰題守一庵。緇徒居之。留宿。己未。帶朝靄。還過駕次之村。以出雲巖。西崖柳氏之址也。前繞流水。野色茫茫。其土膏。其民淳。舍人巖。天帝之瑤函。是堆是積。疑有靈文秘籙。奎壁司之。是有伯氏題字。附列之。仰之以開荒之亭。思讀書其中老也。憇紫煙窟。舟於島潭。爰有藏澤之山。蘇氏之木假象焉。舟左右。織題中峰之背。蒼壁崱屴石氣渴。有巖焉隱舟。石門在隱舟上。其天圓。對岸。多白礫。多博石。有石五色龜紋。舟淺未載。還二樂樓。庚申。至龜潭。伯氏書來。多情僊月二妓之歌。待入雪馬洞。雪馬之左。是惟遁谷。有鶯樹之堂。其山環。其藏密。石蹊是通龜潭。是謂洞天。逸士之所秘。涉江。登降僊臺。煎花餻。是對妓塚。古有丹丘之妓。死曰。葬我於龜潭之岸。以望僊臺我所遊也。閔生琴。德老歌。二妓舞之。以弔焉。吹笛峰石臺。觀退溪詩刻。順流而下。煙雨濛焉。寒碧樓在煙雨西。望之縹緲。僊吏居也。

月嶽

編輯

甲子。同伯氏,閔生,德老。游遮日巖。巨石鋪底。流川交絡。面前國師峰。卓立尤奇。暴潦蕩嚙。奇石多爲沙礫所掩。伯氏曰。與辛丑來時。大異矣。桑海之變。不容彈指如此。垂虹梯白石。蜿蜿如偃虹。瀑布沿射。下爲深潭。瑩滑不可履。水門絶壁削立。中嵌爲大門。闕高數仞。廣加之。仰視。石形奇詭。梁麗榱簷。窮極雕鎪。瀑布前垂。其源懦。廑如暴雨。自內矚之。宛然琉璃簾箔。朝暾晃耀。夜月玲瓏。不見而想也。石性麤。是遜漱玉。其下亂石。尤可厭。其上有人煙氣。微聞鷄犬。山氓居之。怳惚有淮南雲中疑。還抵新建神勒寺。宿。

義林池

編輯

庚午。向義林池。前游月岳。杜鵑老。躑躅方盛。而此地杜鵑有新綻者。江南北數十里。花候之異如此。義林池。是在山上。渾涵百頃。缺下隅一席闊爲瀑。是多蘋藻。多蓴多鱖魚。爲天下味。候僊閣少憇。振屧亭午炊。金氏之別業也。登于勒之基。撫僊人遺跡。是日多風。衣袖飛拂。有羽化之想焉。

金屑泉

編輯

甲戌。渡江。尋聖住庵。地勢孤絶。是有金屑之泉。巖竇嵌深。叢薄上翳。不受日光。是生黃色水苔被之。非金屑也。酌之。味淸冽。下憇極樂庵。聽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