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里集 (李殷相)/卷十一

卷十 東里集
卷之十一
作者:李殷相
1702年
卷十二

司諫院箚子

編輯

伏以日月易邁。三年已終。祗謁宗廟。大禮克完。一國臣民。莫不拭淚翹心。思見德化之維新。此正成王訪落之日。而亦殿下之一始初也。其可不惕然警省。奮發振作。上以答皇天祖宗付畀之重。下以副八方黎庶顒望之心乎。書曰。愼厥終。惟其始。又曰。終始愼厥與。唯明明後。此言其始之不可不愼而厥終之尤難也。殿下以睿智之資。承艱大之業。明習國事。圖臻至治。政令施措之間。動合人心。此殿下旣有其始矣。伏願殿下思所以愼其終也。講學明理。親賢進德。爲當今第一急務。此實殿下之所當留心着力。而不可一日少緩者也。夫人君以眇然一身。寄於億兆之上。聰明有所不及。智慮有所未周。苟無典學明理之功。何以燭事物之情。應機務之煩乎。帝王之學。與韋布有異。而至於眞知實踐。一以聖賢爲準則。固未嘗不同。聖賢之道。具載於大學語孟。而殿下旣於此三書。講之有素。則其於脩身治國之要。行仁爲政之方。抑必有講明體認之效矣。臣等伏未知聖上之用功於尋繹者。果能無作輟之患而有踐履之實乎。固知聖學高明。無煩於勸講。然而學之不講。先聖以爲憂。一曝十寒。豈非大可戒者哉。近緣玉候未寧。常在調攝之中。經筵之久停。其勢固然。而若於燕閑幽獨之地。益加專精硏究之念。孜孜不已。罔或怠荒。則其存之於心。體之於身。以至應事接物之際。無非學問工夫。而義理自明於方寸間矣。此豈非念終始典學之實乎。且於志氣和暢之時。引接筵臣。使之開講。從容聽覽。凡聖賢之旨。帝王之道。理欲危微之辨。知行精一之方。沈潛參考。反覆論難。而以至於時政之得失。生民之利病。皆必咨訪而商確。則其有補於時敏,緝煕者。固不淺淺。而所其無逸之戒。亦在於是也。朱子曰。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伏願殿下加勉焉。古之聖王。莫不懋修厥德。以享天心。以綏萬民。故禹之告舜曰。德惟善政。益之戒禹曰。惟德動天。國家治亂。未始不由於君德之修否。而其所以進修之道。必資於輔導之益。故孟子曰。堯舜之仁。不偏愛人。急親賢之爲務。誠以親賢。然後可以涵養其氣質。可以薰陶其德性。若是乎賢者之有益於君德之成就也。是以高宗之命說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又曰。良臣惟聖。又曰。惟後非賢罔乂。君臣相須之急。自古如是。聖代卽今。有若一二儒臣。素負重望。爲世模楷。此乃先王至誠聘召。俾輔我殿下者也。殿下之倚毗如何。朝野之想望如何。明良際遇。可謂千載一時。而群猜衆咻。邪說又作。使不得安於朝廷。退遁荒野。莫回遐心。彷徨旅邸。繼有告章。旣決長往之志。又無久留之意。噫。袞職之闕。疇能補之。啓沃之任。於何責焉。今日朝著。雖謂之空虛可也。書曰。任賢勿貳。去邪勿疑。賢邪之不同道。如薰蕕之不同臭。氷炭之不同器。其勢自不得相容。惟在於辨別之明取捨之審而已。未有不嚴於去邪而能任賢者也。此實陰陽消長之幾。而國家興隆傾頹之所判。可不愼哉。今殿下旣能辨別之矣。又能取捨之矣。而獨於斥去之際。或欠於決斷。則臣等竊恐殿下好賢之心雖勤。而任賢之道。猶有所未盡也。儒臣之承召還朝。亦且累月。而一番面諭之後。罕有引接之擧。雖緣聖候不安。禮數有拘。而君臣義同父子。父子相接。豈以禮貌爲拘哉。或於內閣。或於便殿。簡其煩儀。不時召對。或講磨經傳之旨意。或討論古今之治亂。開襟舒氣。酬酢如響。則不但大益於進德之道。亦豈無補於調病之方乎。殿下誠能加禮於二臣。別爲下諭。至誠勸留。則在野之賢。豈必果於忘世。而乞退之章。猶可及止矣。庶見共貞之體。可致交修之美矣。伏願聖明留神焉。恭惟殿下臨御以來。勵精圖治。夙夜憂勞。罔或少懈。殿下之志。可謂勤矣。而大本不立。實效未著。以致庶事顚倒。百度弛墜。可憂之端。不一而足。是則殿下徒有願治之誠而未得爲治之要也。嗚呼。宮禁不嚴而倖門漸啓。民心不淑而訛言百興。玩愒成風而職事曠矣。奢侈相尙而物價踴矣。爵賞濫而官方混淆。號令遏而章程廢壞。以至朝廷不尊。國勢日卑。此皆由於紀綱解弛。人不畏法。泯泯棼棼。陵替至於此極。譬如大病之餘。形骸徒存。而元氣已消。日就於奄奄之域。豈非大可寒心哉。若無大警動振作之擧。則臣等竊恐殿下之國事。漸至於委靡不振而無復着手處也。必須奮發大志。先立紀綱。然後國家元氣自振。而衆務不至於墜廢矣。朱子曰。紀綱不能自立。必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然後紀綱有所係而立。然則振作轉移之機。實在於上。伏願殿下以大公至正之心。立萬事之綱。率勵群下。俾絶偸惰之風。躬行節儉。痛革侈靡之習。申嚴宮禁。必使內外肅然。明愼賞罰。必令勸懲有章。仍飭大臣。董正百官。以復檢下之風。嗚呼。今日是殿下謀始念終。不遑暇豫之時也。歲月易失。事功難成。振勵圖新。唯在今日。因循不進。亦在今日。惟聖明省念焉。臣等俱以無狀。待罪言地。旣有區區所懷。願畢未盡之說。慈殿上尊號。中殿冊封。是國家莫大之禮也。祔廟之後。所當次第卽行。而今皆退定日期。臣等竊以爲未安也。上尊號之差退。則雖出於奉承慈旨。有不敢強者。而中殿冊禮之退行。尤有不可者。禮有所重。情有時屈。雖在巨創之初。尙有卽位受賀之例。誠以王者大統。不可一日而曠其位也。中殿母儀一國。上奉兩殿。則莫重大禮。不可以私制之未終。有所遲退也明矣。伏願殿下更爲詢問於大臣儒臣。及時擧行。俾無未盡。不勝幸甚。嗚呼。目今民事。言之慘矣。水旱相仍。飢饉連年。老弱流散。餓殍載途。孑遺周餘。擧將焦爛。而幸賴聖上惻然深軫。務自撙節。上自祭享御供。下至百司用度。悉皆裁省而減損。不計軍需國用。以賑將死之窮民。八路生靈。得免塡壑。孰不感泣而欲死。不幸今歲之旱。甚於上年。兩麥不登。旣絶南畝之饁。三道尤甚。已失西成之望。公私俱竭。賑貸無策。到此地頭。雖使古聖當之。亦不知所以爲計也。然亦不可置之無可奈何之地而束手而坐。不救垂絶之民命。伏願殿下使廟堂度支之臣。預爲料理。備細講究。凡可以損上益下。有補於賑政者。務爲着實擧行。以救燃眉之急。內需司之別貯。壽進宮之蓄積。獨非國家之財乎。雖不能猝然革罷。亦可以限年歸之於地部及句管廳。俾民得蒙一分之惠。豈非救荒之一大助而王者無私之政也。傳曰。民之父母。又曰。如保赤子。父母之於赤子。安有見其將阽於水火。而猶復吝其私貯。不思所以拯濟之道乎。伏願殿下亦於此惕念焉。臣等不任憂愛之念。敢陳蒭蕘之說。惟聖明之財擇焉。

因嚴旨避嫌啓司諫時

編輯

之問凶疏中措語。始出於昏朝時政記纂修之時。當時士夫多有目見而切齒腐心者。繼有兩司按律之請。而特未敢形言不忍聞之說。故追罪之典。止於流竄。可謂失刑之大者。亂後文藉散失。所謂凶疏。逸而不存。而凶悖之說。播人耳目。已經數十年之久。則此賊窮凶極惡之狀。國人皆知。何待取考不必有之文籍。以爲斷案乎。此實臣之所未曉也。凶賊之疏。前後至四。而王府所藏。止存其一。則不足爲徵。此亦可見幺麽餘孼。有同腐鼠。聲罪請誅。不患無辭。人心雖極無狀。誰有自做不忍聞之說。搆爲誣陷之計哉。臣以無似。忝居言地。論一罪關宗社之賊。而見格於廟議。使王法屈而不伸。公議遏而不行。反爲凶人伸理之口實。臣竊爲世道慨然。無非臣言不見信之致。將何顏面。復廁臺閣乎。請命鐫削臣職。

再避

編輯

之問罪惡之彰著。固不係於疏本之有無。而乃因取考文籍之議。兩司按法之論。終格而不行。此臣等之所以不得不引避者也。伏見掌令趙克善引避之批。辭旨嚴峻。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等相顧震慄。罔知措躬之所。臣等雖極無狀。粗識分義。何敢以義理晦塞等語。上加於君父。而亦何敢疑聖明之有私。自陷於不測之罪乎。之問窮凶極惡之狀。通古今所未有。而所謂不忍聞之說。旣不敢形諸文字而上達。則聖明之未盡洞燭。固其所也。而凶言之傳播耳目。已過三十年之久。國言籍籍。昭不可掩。則人情所同。孰不憤惋。而或有牽於顏情而不能斥絶。惑於方技而未免迎致。狃以爲常。恬不知怪。一端義理。幾乎熄矣。此臣等之所以尋常慨歎於世道者也。至於平壤亂民之罪。不待取服而行刑。則臣等之取以爲證者。只欲明之問之可殺。不待於考信文籍也。有何一毫他意於其間乎。臣等徒知嫉惡。辭不達意。致勤情外之敎。無非臣等平日事君無狀之致。此實臣等之罪也。殿下置臣於諫職。又導之盡言。而一言忤旨。輒下未安之敎。臣於此不能無憾於天地之量。幺麽餘孼。有同腐鼠。論其罪逆。人得以誅。而據法之請。旣未回天。言不見信。反承嚴旨。當此靜攝之日。瀆擾至再。臣等之罪。至此而尤大矣。何可一刻仍冒乎。請命鐫削臣等之職。

因嚴旨牌不進後避嫌

編輯

無狀如臣。久蹲匪據。觸事顚倒。理所必至。恆切愧懼於中。今此諸駙馬加資親授之命。固出聖上之至意。而論以格例。實非應行之典。一再爭執。只是循例。榻前陳啓之際。辭不達意。以致聖敎嚴峻。責其蠢愚。而至情所發。辭旨惋惻。臣非木石。寧不感惕。震悸悚慄之中。益覺臣罪之難容。退伏循省。惶愧交極。不知置身之所。恭竢譴罰之加矣。憲府請出。出於意外。聖度包容。召牌薦降。臣誠惶恐感激。義不竢駕。而顧臣負犯極重。不敢抗顏復出。玷汚名器。徊徨縮伏。罔知攸措。且緣痰症猝劇。末由起動。終未得趨赴召命。自陷逋慢之誅。臣之罪戾。至此而尤無所逃矣。何敢一刻冒居。請命鐫削臣職。

請勿親祭政院啓辭

編輯

親祭命下之後。大小臣僚。莫不遑遑汲汲。藥房陳啓。臺臣論執。本院連日呼籲。而兪音尙閟。臣等聚首相顧。益切憂煎之至。以殿下之明聖。豈不知愼疾之道。而必欲親行。少紓至情者。誠以屢次攝行。未得盡如在之誠。而練期將迫。不自抑哀疚之懷也。第念禮有經權。貴在得中。有疾代行。載在傳文。雖尋常疾病。尙可以代行。況自上所患。初出於哀毀積傷。則到今將攝。豈可以少愈而忽之哉。冒夜出位。哭泣行禮。添傷之患。勢所必至。臣等旣知必至之患。而不能力爭。以貽後悔。則是以不誠事殿下也。臣等憂遑之情。雖不足恤。獨不念宗社付託之重。慈殿惟疾之憂乎。伏願聖上俯循諸臣之請。亟停親祭之命。不勝幸甚。臣等待罪近密。區區所懷。敢此仰陳。

因雷變政院啓辭

編輯

天災時變。至於今日而極矣。旱蝗相仍。飢饉無前。星躔失次。告祲不絶。其他可懼可憂之事。不一其端。乃於閉藏之節。雷不收聲。及至今日。則暴雨崇朝。繼之以雷電。轟轟之聲。燁燁之光。不啻震驚而已。嗚呼。此何景象耶。變不虛生。必有所召。不知何樣禍機。伏於不聞不見之中。而仁愛之天。有此大警動耶。殿下自卽祚以後。夙夜兢惕。不遑寧處。憂民之念。溢於言表。賑饑之策。靡極不用。凡干政令施爲。未有大拂於人心者。而民之困苦。猶甚於前。天之譴告。至此不已。殿下於煢煢在疚之中。當作何如懷耶。近緣玉候違豫。尙未復常。臣隣之罕接。經席之久曠。其勢固然。而至於恐懼戒愼之心。不當以微顯而有間。伏願殿下常存此心。益加修省。造次之間。幽獨之處。不弛對越之誠。益加誠意。招致在外之儒賢。置諸左右。朝夕納誨。以爲薰陶涵養之地。或於風日稍和。玉候稍安之時。簡其禮數。引接大臣儒臣於臥內。商確古今之治亂。論難政令之得失。則其於消弭之方。必有裨益。而志氣舒暢。亦不無助於靜攝之道矣。伏願殿下惕念焉。臣等忝居近密之地。未效塵露。瞻望咫尺之天。久隔威顏。目見災異之慘。不勝憂慮之忱。區區所懷。敢此陳啓。

政院啓辭以右承旨入直時

編輯

臣等卽伏見進士南重維等二十六人聯名之疏。不勝驚愕痛惋之至。兩賢臣學問道德。聖上非不尊崇。合祀文廟。聖上亦非不知。而近日儒疏之批。頗欠優奬。臣等方用悶鬱。今此醜正之疏。遽出意慮之外。誣毀兩臣。極其狼籍。至以學問粗淺。疵累難掩。決不可濫躋俎豆之列爲辭。而以擧國多士之請。謂非盡出於公議。乃以脅持君上。鉗制一時等語。欺誣天聽。此乃憸人熒惑恐動手段。豈料聖明之世。有此詖邪之徒哉。自古橫逆之來。聖賢所不免。叔孫之毀。何傷於仲尼之日月。余喆之誣。何損於考亭之道學耶。今茲從祀之請。閱過數紀。歷至三朝。八路同辭。三司齊籲。則不謀之人心自同。擧世之公論可見。而幺麽怪鬼之輩。強聚若干徒黨。作挐黌舍。簧鼓邪說。臺臣之請推學官。施罰首倡之論。所以發也。聖批纔下。未及摘發處置之前。渠等乃敢先自投疏。不但侵辱臺諫。無所不至。自不覺其售奸媢賢。得罪斯文之歸。其爲計可謂慘矣。而其爲情尤可痛也。今雖一鄕之善人。猶不可輕加詆詈。況此兩賢。不惟士林之所尊尙。抑亦先朝之所敬慕。而渠等乃日。列聖之必加嚴斥。公論之終不肯許雲者。此則自欺其心。而上欺先朝與聖明。一至於此。其縱恣無忌之狀。於此益可見矣。天鑑孔昭。物莫逃形。尊賢誣賢。邪正自別。若不痛加排闢。明示好惡。則魋倉之流。必將接跡而起。豈不大可懼哉。臣等忝在出納之地。如此醜正之疏。理宜退卻。而旣以儒疏稱之。不得不捧入。而曾在辛亥年間。賊臣仁弘上箚誣詆先正臣李滉,李彥迪。其時政院亦有陳啓卞斥之擧。故臣等敢援前例。並此仰達。

諫院啓辭

編輯

工曹正郞金壽弘。以己亥大喪時。大王大妃喪服之制。又倡邪說。妄議朝家已行之大禮。至於做作一件怪戾文字。傳示中外。欲爲眩亂國是之計。其語意陰慘。實非等閑論說之比。輿論咸憤。敢請削版之律。而遣辭之際。有欠明白。致勤聖敎。臣等不勝瞿然之至。當初論禮諸臣。議定服制之時。禮經本意。明有可據。而猶不敢直斷。參以國朝已行之禮。斷以大明時王之制。援古證今。與大臣稟議以定。蓋宗統與服制。有自爲一貫者。有各爲一義者。繼序承統。固不係服制之輕重。此理甚明。前後諸臣獻議中。旣已備陳無餘。其時聖上亦已洞察而明敎之矣。厥後善道乃敢首倡凶論。假託議禮。欲爲因此嫁禍之計。而聖鑑孔昭。情狀畢露。公議所在。旣正其罪。則陰邪樂禍之徒。宜不敢更肆窺覘之態。而今者壽弘掇拾善道輩餘論。作一無倫可駭之書。寫出數本。親自傳播於縉紳之間。其書旣未經睿覽。則今不可逐條辨破。而槩其一篇主意。則拈出獻議中庶之一字。致疑於不當疑之地。至謂之直加賤稱於先王。其所指斥擬議者。有非臣子之所敢言。反覆譸張。極其陰慘。作爲陷人之奇貨。勒成諸臣之罪案。造意傾巧。吁亦甚矣。立心行己。本多怪駭。其言之節節悖妄。固不可以常理責之。而亦足爲一種邪論者籍口之資。如此之人。豈可齒在衣冠之列乎。請工曹正郞金壽弘。削去仕版。

賓廳請從權啓辭

編輯

今日之所急先者。亶在於保護聖躬。而玉候違豫累日。從權之請。誠不可一刻少緩。臣等來會賓廳。齊籲至再。而伏承聖批。不唯不卽勉從。至以更勿爲如此罔極之言爲敎。臣等益不勝憂遑崩迫之至。殿下積年沈痼之餘。奄遭終天罔極之慟。哀毀過制。哭泣無節。元氣削弱於不知不覺之中。滋補之方。決非尋常藥力所可收效。而殿下蔽於至情。不思帝王之孝。此豈所望於殿下者也。哀毀滅性。古人攸戒。有疾食肉。聖經有訓。匹夫執喪。猶有裁製之道。況殿下荷祖宗付託之重。其可輕身而不恤。任情而直行也哉。大行大妃遺旨懇惻。大王大妃敎諭切至。臣等奉讀未半。心腸摧裂。聖上追慕孝思。當復如何。而在天之靈。憂念於冥冥者。又當復如何哉。殿下若念及於此。則惕然省悟。必不待臣等之苦口力爭。伏願殿下勉抑至情。亟從權宜之道。宗社幸甚。生民幸甚。

嗣位廷請啓辭

編輯

今日臣民之所顒望者。惟在於邸下早正大位。以慰朝野之心。三司齊籲。百僚咸造。而邸下一向牢拒。至以斷不許從爲令。臣等相顧罔措。益不勝憂遑痛迫之至。竊念帝王之孝。異於匹夫。繼序之禮。至嚴且重。自古嗣位之君。莫不釋衰踐祚於號擗之中者。誠以天位不可一日暫曠。宗社不可一日無主故也。此是三代以後不易之定製。我朝列聖通行之常典。臣等不暇遠引前代。姑以近事言之。孝宗大王曁大行大王。誠孝夐出前古。而猶不能終守私情。抑而行禮。豈非邸下所當法者哉。以邸下罔極之痛。雖有所不忍於心者。獨不念祖宗付畀之重乎。伏願邸下勉抑至情。亟從群請。宗社幸甚。臣民幸甚。

賓廳請從權啓辭

編輯

今日從權之請。誠不容一刻少緩。藥房連請。臺臣合啓。臣等來會賓廳。齊聲呼籲。而聖意邈然。至以更勿爲如此情外之說爲敎。臣等尤不勝憂悶煎迫之至。殿下方在沖年。氣血未完。而奄罹鉅創。哀痛過制。至情所在。哭泣無節。榮衛虛弱。眞元內鑠。難言之憂。勢所必至。群下之驚遑。曷有其極。記曰。飢而廢事非禮也。又曰。有疾則食肉。今殿下惡心之候已發。疏食之進亦厭。滋補之方。決非區區藥力所可收效。而猶不思變通之道。不幾於犯聖人毀不滅性之戒乎。匹夫執喪。猶且有所裁製。況殿下承祖宗付畀之重。而不體兩慈殿唯疾之憂。又不思大行大王陟降之靈。憂念於冥冥之中乎。其不可徑情直行也明矣。伏願殿下勉抑至情。亟從權制。宗社幸甚。生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