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谷先生全書/卷十二

卷十一 栗谷先生全書
卷之十二
作者:李珥
1749年
卷十三

編輯

答鄭季涵澈○戊辰

編輯

示喩懇懇。深荷厚賜。僕退計已決。卽日可引去。而一家人事。有不能撥置者。遷延度日。直至五月閒。當向東耳。此計思之已熟。若進銳退速。則無以爲人矣。侍從臺諫。皆不可居。而臺諫尤重。決不可一日處也。明日署經後。當以任便自恣。徑陞五品之事。引嫌而退。若以公論命出仕。則只出官之明日。卽呈病爲計。館官只以進講爲事。比之臺諫似緩。勢若不可免。則未退之前。不必強辭也。退去之際。欲上疏極陳學問空疏。不可從仕。祖母無依。情當歸養之意。期於允兪爲計。珥若有誠。必回天聽矣。杜門求志。豈可以歲月期耶。若如此則欲速不達矣。學者。只據目前。爲其所當爲者而已。後日之事。不可逆料。亦不能預知也。珥之下人盡散。欲伻求回報而不可得矣。煩遣人更示何如。謹復。

答鄭季涵辛未

編輯

正朝秋夕。是兼朔望。故曾以朔望例設饌矣。寒食端午。則只設果餅諸湯。而不設飯羹無妨。蓋致隆於墓祭故也。朝夕上食儀。說者之雲。亦有理。但恐如家禮上食儀有異。難於創制耳。前行之儀。則倣家禮。而只增其拜耳。朔望祭。不可倣虞祭。依朝夕上食儀。而加以降神等儀。故與參禮相似耳。此何妨。節祀者。四名日之外。又有俗節者乎。愚意如此之類。隨時薦以時物。不必設飯羹也。練服之說。前已面論矣。珥則守初見而不改。未審哀意何如。家禮此段不備。何必以此爲拘乎。哀說得之矣。

答鄭季涵

編輯

方欲伻人問安。未及之際。先承哀札。感感。但審哀證祭後益甚。仰慮曷喩。十分愼重。區區之望也。珥頃得寒疾。今雖差歇。尙畏風不出。氣弱如此。可歎。哀示丁亥事。鄙意恐無輕重。若不卜日。則常用先遇之日矣。祫祭事。此閒無禮書可考。但以愚見窺測先賢之意。則廢祭三年。且有祧遷。安得不一擧盛祭乎。雖無祧遷之事。行之亦可。但若行於禫祭後翌日。則所重在於新主。非愼重乎尊祖考之意也。別用禫後丁日爲宜。其閒日子。雖遠無妨。南君之論。不無所見。但人君之祫。悉合廢廟主而祭之。而此則只祭廟中之主。其實不同。寧有僭上之嫌乎。人子喪中不能祭祖考者三年。雖拘於禮。豈無追遠哀慕之情乎。喪畢。別卜日。遍祭廟中之主。求之情禮。必無所失。豈以其名偶同。而輒疑以僭禮乎。愚見如是。伏惟哀照。

別紙

編輯

吉祭之後。乃復平日之所爲者。是古禮。朱子家禮。已不能遵用矣。蓋二十七月之禫。已過聖人之中制。則安可延喪制。更俟禫後逾月吉祭乎。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非之。夫子曰。逾月其善也。夫逾月尙可歌。則況吉服乎。珥意禫後之參及他禮。自當如平日。不必更俟吉祭也。若以爲寧違朱子。必復古禮。則又非愚見之所及矣。

古之禫祭。在二十五月。故可俟逾月吉祭。今之禫祭。在二十七月。違古制。故不可俟吉祭。商量何如。

答鄭季涵

編輯

謹承哀伻。仰感仰感。哀詢之禮。珥於禮意無所見。只考古文而已。家禮祔廟楊註。固爲宛轉得禮之意。但此爲昭穆迭遷而發也。今者。尊先考已正位次。新主直祔而已。無迭遷之事。有何所據而權安東壁乎。鄙見不過如此。哀商量以處。何如。

副學之說。以權安東壁爲甚無據。所論終始如此。此亦不爲無見矣。

與鄭季涵壬申

編輯

謹問哀候何如。仰慮仰慮。珥舁疾入城耳。珥證不過脾胃傷敗致然。若調養脾胃。必得速痊。昨者。因浩原謹悉哀證危重。尙以祥日爲期。無意從權雲。不意哀侍太執至此也。從權只是服藥之例。病中服藥。寧可有所等待耶。若至於不可救。則雖欲從權。噬臍無及。可救與不救之幾。閒不容髮。何不商量預處耶。揆之情禮。皆爲失中。深爲哀侍憾恨也。昔者。明道之女。喪中致毀。臨沒乃恨曰。吾死無憾。但以不勝喪爲恨耳。婦人之見。亦甚明瑩。而猶不免不孝者。亦必有所等待。而終至於不可救也。可不懼且戒哉。伏望善處。幸甚幸甚。若哀侍已能從權。則珥言妄發也。幷伏惟照示。病中氣困。不能一一。哀詢事。隨後錄稟爲計。

與鄭季涵

編輯

謹問哀證卽今何如。每見朋友。莫不以哀疾危重憂。尙無從權之意。不勝悶慮。珥病無他所傷。只是傷於素食。故從權之後。漸不如初。病根似不深遠也。蓋珥與哀侍。受氣不同。珥則稟得素弱。暫有所傷。輒至成疾。惟其易發。故亦得易瘳。哀侍稟氣之剛。倍簁於珥。非至大傷。則必無形現之證。譬如反速禍小。反遲禍大也。今哀侍危證已發。而尙以祥日爲期。膠常而不知變。反復思之。未喩其旨。更爲示破何如。病不能趨進面議。尤可悶也。哀詢事。敢陳鄙見。病中不能精思。想多乖舛。更敎伏望。銀帶紗帽。近當還上。

答鄭季涵別紙

編輯

卜禫之告。當依家禮。

祫祭。當於禫後預告。

婦人封爵。據國法則當從實職。但有古例。則或可從也。在哀量處。

改題時。當盡洗前面改粉。不然則斑駁不精。

用牲。若依禮用羊豬。則當於禫用一牲。又於祫別具一牲。若用家鹿。則只是從俗。雖分肩支。先藏亦無妨。

答鄭季涵

編輯

別來歲換。思之杳然。日佇嗣音。忽承情札。蘇感可言。第審脹證未殄。仰慮罔喩。居閒善調。應必有喜。珥病旣不歇。宦興又索。此生可笑。從前鄙見。不合雅旨。固難苟同。但兄我之閒。當盡言相正。而略無誨語。不能無憾。及見兄遺他友書。備盡曲折。使珥得聞。此是不屑之敎。承厚意深矣。不欲分疏。而終難緘默。試陳首末。幸垂察焉。某也之爲人。固是輕淺。但論議忼慨。遇事剛果。當初豈徒珥以爲可人哉。兄亦不相棄矣。自去春夏以來。兄之所見。頓異於前。深以爲可憂之人。珥初未之信。聞兄言旣熟。漸有疑焉。及請推左相。出重晦之後。珥疑轉深。且見厥朋儕。翕翕相吹噓。因致有勢焰。珥意若不少摧其鋒。將有後弊。且沈,金之名。角立日久。若只出金也。則年少士類。必以首謀歸之於沈。將有朋黨之虞。故爲兩出之計。通於右台。厥後又恐顯白經席。反致紛紜。欲使兩人自處之。其計不過只摧其鋒。消融鎭定而已。此意未及更通右台。而適諫院啓遞吏曹。右台反疑沈勢偏重。遽達於經席。及金拜富寧之後。彼年少輩。固皆喪膽。公心中立者。亦憂其過重。而平日與金不相得者。羣起而稱快。議論囂然不息。珥意某也病重。若使僵死塞上。則反使士類不安。故啓移內地。事之終始。不過如此而已。非搖漾不定。乍捨乍取也。且此人。兄則以爲無狀小人。必至敗亂國家。斬伐士林。珥則以爲好名之人也。若公論相與。則因而得勢。能行其志矣。若公論不許。則必不求旁岐曲逕而強入也。若柄用則誤事。而爲他人所使。則其才亦可取也。今者。殺其勢則可也。若嫉之太深。治之太急。則必致士類之不安。鄙見如此。故終不能受高誨。珥之不能使兄爲我。亦猶兄之不能使珥爲兄也。且置此事。徐窮他理。亦未爲不可。方今某也失勢。不足深憂。兄每以後日之禍爲慮。此則不然。若使彼之爲人。一如兄言。毫髮不爽。後日復得要路。睚眥必報。斬刈士林。則兄以先見之明。含笑入地。無少愧怍。其死也榮矣。珥則護姦惡名。百世不湔。偸生爲辱矣。後患在珥。不在於兄。兄何戚戚焉。彼人全盛時。儕輩畏之。猶恐一言之泄。輒取大禍。而出外之後。又欲如縛虎。不揣輕重。只欲深攻。又將延及比伍。使人心洶洶。而皆借兄爲重。珥恐若此不已。則僨事之責。在兄而不在珥也。兄若未忘斯世。則當力疾上來。相時度宜。安定士林可也。若遯世無悶。則當相忘江湖。讀書窮理。存心養性。力於爲學可也。何必日積憤懟不平之氣。輕信道聽之說。致疑於不當疑之地耶。此由兄之朋友捃摭聽聞。不論虛實。悉相告報。使靜中心氣不和。可恨。春閒。無埽墳之計耶。珥若向首陽。則消息亦難相接。悠悠此懷。何時可洩。伏惟下照。

答鄭季涵丙子

編輯

南北杳然。消息稀闊。未審閒況卽今何如。曾聞脹證。尙未快差。憫慮深切。前在海陽。得承垂札。詞旨諄複。感嘆迨極。珥旣無當世之望。兄亦迄無還朝之意。同異之見。當置勿論。但兄我之閒。有未相悉。非故人相親之道。玆復一談。兄之疑我。固是也。但珥初未知金某爲何如人。不過因兄言而有省。兄則指爲大姦。而珥則疑之而已。推兄言而觀察。則形跡多有可疑。而實未能的見也。方其氣焰之盛也。珥果施摧鋒之計。及乎一摧之後。平日不快者。坌起深攻。而士類之與金相厚者。相顧沮喪。皆有退縮之意。一金不足惜。而士林不可不慰。故珥欲調劑得中。以安士類。此所以前後有異也。使金勢盛。將至作弊。則珥當獨啓而斥之。使金得罪過重。使士林不平。則珥亦獨啓而救之。抑其勢而扶其危。事理當然也。兄則斷以小人。愛惜金某者。皆指爲彼輩。雖平日相許者。無不疑之。一切揮斥。殊不知惜金者未必皆邪。斥金者未必皆正。只在心之公私如何耳。且珥所謂只欲深攻。延及比伍云云者。時輩非金過重者。借兄爲主故云雲也。非謂兄便如此也。更尋其語意何如。至如景進之事。珥非爲金某而毀故人也。自上斥朴以圖免明川。珥憫其冤。故啓曰朴某之拜明川也。朴非邊將才。自下論其不合。固宜。但出於特命。自下達意而止。則可也。兩司累日論執。此則未穩。但自上疑其圖免。此則臣意以爲不然。朴某稍解義理。豈至於圖免而來乎。若金之才。非不合於邊郡。而病則反甚於朴矣。無病則雖拜富寧。何傷。珥主意。實明不圖免。其他語。只是措辭耳。史官記事失實。以至傳播。失珥之意。殊可怪也。若無上敎。則珥何故擧朴事乎。病之輕重。珥意論其元氣。則金強而朴弱。若論一時之病。則金重而朴輕。珥與金去年作同官。見其流汗如漿。恆有浮氣。珥意置之沙塞。則必死無疑也。兄乃輕其病。無乃不知耶。抑出於惡之。欲其死耶。兄之朋友。固珥之朋友。但朋友之道。當相責以善。不見聽然後乃止也。今則在京之朋友。皆無規誨。而千里飛書。遠訴於兄。所訴亦未盡實。未知是何朋友乎。朋友相率而疑。珥固可怪懼。但亦有不相疑者尙多。則不可謂盡相疑也。含笑入地。護姦惡名云云者。珥說出於不得已也。觀近日士大夫平時談道說義。自謂有立。而及臨利害禍福。則駭目怵心。失其常度。兄亦不能無心於禍福。至以爲後日之禍。由珥而作。故珥亦云雲也。爲士者。當辨是非而已。禍福何足道哉。珥說欲吾兄不動於禍福。此亦朋友切磋之道。非欲各守所見而已也。大抵金某好名而喜勢。一世善士。相交殆盡。觀其擧措。只欲保持善名。兼固勢位而已。非若無狀小人蕩然無防。只貪利祿也。珥於經席。詳啓沈,金相失之由。且曰。因見一事之失。輒欲永廢前程。則固過矣。若見人非己。而輒欲報復。則尤爲非矣。沈,金豈至於此乎。金也今則欲爲善。且欲爲國事雲。只以人言不靖。大臣爲鎭定。故啓以兩出。臣意亦以爲然耳。所啓如此。而流傳失眞。以爲極陳其賢雲。論沈金相失。自是主論金過。何謂極陳其賢耶。果以爲賢。則當請留京。何故請補外乎。且兄旣以金爲小人。而又不欲深治。何耶。果是無狀小人。則放流之未爲不可。何故不深治乎。前日左相之推。重晦之出。後日細聞。則未必是金手段也。珥亦未免竊鈇之疑。故前日爲兄云云也。近年以來。士論出一。庶幾無事。而一朝生自中之亂。此則金之咎也。金旣出外。可以帖然無事。而又復紛紜造語。觸事相疑。終不寧靖。則斥金者之過也。斥金者。皆引兄爲證。可歎。人之所見。非過則不及。奈如之何。若無主東主西之說。則士論定矣。珥則欲破東西而一之。力未能也。使珥若主東或主西。則豈至於兩邊皆不快乎。呵呵。兄試以珥書徐察而究之。珥果私黨於金乎。抑公願士林無事乎。爲一身謀乎。爲國家計乎。如有餘疑。母憚更咨也。兄欲不言而全舊義。此則未然。二十年相知。一朝相疑。而又復相緘。不盡所蘊。則謂之全舊情尙不可。況可謂之全舊義乎。時氣方熱。伏惟保嗇萬安。珥守拙田園。凡百粗保矣。

答鄭季涵壬午

編輯

連承手字。感慰千萬。令履珍勝。幸甚。珥眩疾彌留。纔釋吏部。又忝刑官。悶不可喩。示事權遇之獄。雖不快。何至以此輕爲去就乎。方講求救民之策。似難中止。若條陳民瘼。而自上泛然不肯嘉納。則方可去矣。竊觀天時人事。恐無進步之望。然父母之病雖革。豈有不用藥之理。第盡吾誠而已。

答鄭季涵

編輯

連二度謹承手札。感慰深仰。令胤之證。深可憂慮。謹當力救矣。守令事。深愧深愧。珥苦不知人。只資訪問。而雖賢者。亦多誤薦。奈如之何。安得如尊兄者同在銓曹。得免聾瞽之病耶。啓草。覽後還上。訓導之任。曾爲人所賤。今則大改前轍。雖自重之士。亦須赴任。以承朝廷擇差之意可也。願兄敦勸也。

汝式昨昨喪小室。深可憐悼。李嶸今十八日。以痘瘡化去。失一奇才。慟悼罔喩。

與李景魯希參

編輯

久絶音信。無乃已折桂枝耶。戀想可言。珥保閒江閣。別無疾恙。良荷腆念。來月之初。欲向首陽。其前幸可枉話否。鵝溪聞已上來。必被引見。所啓之言幸細聞錄示何如。流芳遺臭。決於一言。爲親舊者憂念。爲如何哉。

與李夢應濟臣○癸未

編輯

春寒。伏惟令履安穩否。戀仰戀仰。邊報甚急。而如珥腐儒主兵。未能出策。可歎。流聞道路之言。則令威太嚴。將士知畏而不知愛雲。信然否。主將得士之歡心。然後可得其力。願令公威行而濟之以寬仁也。京兵調發。事勢極難。願令鈔道內襍色軍應敵也。

與李夢應

編輯

小醜匪茹。至勤宵旰。痛憤可言。徵兵不至。最是深憂。民散久矣。勢固然矣。可歎可歎。幸賴廟社默佑。諸將力戰。焚蕩巢穴。使之窮蹙。令功亦不淺矣。城中流言。耳不忍聞。自上亦不能不動。初雖命拿。旋卽深悔。令公可安心上來矣。弓弦當考多少而處之。武庫所藏。甚不優雲。珥以腐儒適主兵柄。値此孔棘。欲辭不得。只自包羞而已。餘奉晤之不遠。不多及。

答李夢應

編輯

連承令示。感慰深仰。近日捷音疊至。將士論功。而主將拿來。輕重不倫。深可歎惋。珥以臨戰易將爲不可。雖力爭。而人言沸騰。萬口一談。牢不可破。奈如之何。天心旋悟。終必無事。願安心上來也。前書所謂不可徒尙嚴威者。乃言待將士之道耳。若此叛胡。寧可緩討。廟算亦以令計爲得矣。季涵是書生。金節度太老於事。故其言如此。令人不快矣彼。若不捕首惡來降。則雖欲懷綏。其可得乎。伏惟好來。千萬至祝。

答崔彥明滉○丁丑

編輯

臣民無福。王大妃上昇。遐邇同悲。罔極罔極。謹承下札。以審沖裕。感慰感慰。弟僅保。且下示事。珥意有不然者。珥是文憲外孫。豈不爲文憲地哉。第以士論皆以爲文憲之敎誨。只是科業。而且製佛寺碑文。只讚功德。無少譏貶。如此之人。當祀以鄕賢。不可全享書院之奉。人意如此。故入院者多懷未滿之意。多不謁廟。至有就廟不拜而揖者。良由尊之太過。故侮慢反生焉。爲後裔者。心誠未安。今若別立孔廟爲正位。而移祠其側。祀以鄕賢。則非徒多士興起。而於文憲公。大有榮幸。無異於配享矣。以弟所見。反覆思之。未見其未安也。更思之如何。

答崔彥明

編輯

前日哀遽之中上答書。未悉所懷。方欲更稟而無便。今者竊承來示。反覆丁寧。良感不鄙之惠。但兩閒之意終未融釋者。緣尊兄不知此閒擧事本意故也。移祠之計。非以文憲爲不可專享一院也。弟今衰病。於當世無所爲。欲於書院作山長。敎誨士子。以送餘年。而書院專祀文憲。於表準多士。已爲不足。而鄕校則有孔廟。而訓導乃微官也。今弟階忝堂上。而乃爲文憲書院山長。則高下倒置。決不可行矣。別擇他處。建書院立孔廟。則豈不尤好乎。但今院宇之制。廩士之具。莫備於文憲書院。今建孔廟而院宇之制。廩士之具。若下於文憲書院。則大妨事體。欲勝於文憲書院。則何所辦出乎。一州之力。有所不給。故於一書院尙有煩弊之議。況可容二書院乎。夫所謂奪之黜之雲者。道不同而相抗之謂也。文憲雖於道德無聞。若其推尊孔子。則豈翅子之於父乎。父臨子室而謂之奪。可乎。子避父位而謂之黜。可乎。今以祀孔子。疑聖靈不安。則以蒯聵入衛之情窺聖意也。以移祠爲文憲之辱。則以輒拒蒯聵之情窺文憲也。天下安有如此粗俗之見乎。大凡學宮尊祀只觀義理如何。無嫌於改正。故古之文廟。祀周公爲正位。自唐以後。出周公而祀孔子爲正位。厥後萬世因之。先賢之論。未聞以唐爲失禮也。夫以周公避孔子。則君避臣也而不爲辱。以孔子代周公。則臣代君也而不爲僭。只是義理之當然。故不可以常情測度也。況以文憲而避孔子。有何絀辱矣。聖靈有何未安乎。尊兄又以爲文憲不可與孔子同享一院。此則未然。文憲之學。只是不堪爲多士標的耳。要其歸則聖人之徒也。若與孔子同享一殿。則果有所未安矣。別爲祠宇。祀以鄕賢。則十分無愧矣。何不可之有。且前所謂侮慢云云者。非出於無識之輩也。若其揖廟者。則固不足道矣。其餘有識者。皆懷未滿之意。至如弟者。乃文憲裔孫。而亦不敢庇護先靈。則況其他乎。其論亦不至皆悖義理。不可槪視以無識揮斥之也。今若祀以鄕賢。則事得其宜。士心帖然矣。豈有他議哉。星州書院。初祀李兆年。士子以兆年畫像手執數珠。疑其奉佛。稟於退溪先生。移兆年之祠。祀以鄕賢。而以程朱爲正位。未聞士論以兆年與程朱同院爲不可也。況文憲一生。尊奉孔子。今得同院。有何不可乎。大抵此事。非弟欲爲山長敎誨。則豈必如此致紛紜之議乎。一院之享。非其人者。固多矣。中國尙有祀蘇東坡者。文憲豈不勝於東坡乎。只緣欲聚多士。作些少功夫。不得不爾。今祀孔子爲正位。則多士得標的而興起。祀文憲以鄕賢。則先靈安薦享而無愧。兩得其宜矣。今若仍舊。則弟不能爲山長。而書院所聚者。只爲文字之學耳。於事何益乎。且聞尊兄欲與同姓子孫上疏爭辨。其果然乎。殊可驚歎。此事本不可自擅。當稟於朝廷。事之成否。未可知也。尊兄何遽戚戚乎。此事當一任公論。不可以祖孫私情爭辨也。周公之出文廟也。未聞周公子孫上疏爭辨也。勿生此計。幸甚。恐被人言也。從愚弟之所見。則文憲於孔子。同作一家之人。兩全無害。其意似抑而實揚。其事似貶而實尊。從尊兄之所見。則文憲與聖靈分邊作敵。拒戰於冥冥之中。非徒侵犯聖靈。亦爲不知文憲也。其爲未安。何可勝言。以此深思。則庶見義理之當然矣。人之所見。難以強同。當觀義理之如何。勿以先定之見爲主。然後忠言得入而理趣漸明矣。弟亦不敢必以爲自是也。若高見猶未合。則因便更示。幸甚。

答沈文叔禮謙○癸酉

編輯

戀想之劇。忽承下書。以審撫字淸迪。感慰交至。示以學不進。可謂勉勉矣。殊可歎服。但爲學在於日用。居官盡職事。此亦學也。何有二岐之患乎。若必捨仕而求學。則恐其偏也。珥近日求卜築之所。冒熱行山水閒。氣似不平。可笑。

代肅川府使。上平安兵使金秀文。府使卽先生婦翁盧公慶麟○丙寅

編輯

頃者。官軍輕敵。以致挫威。憤不可釋。賊不可縱。廟堂密算。莫窺端倪。而關西一路。則選兵調糧。皆以爲出師之期。非朝則夕矣。某以書生。素無知識。但於此路。往來頗熟。耳聞心想。抑有一得。伏冀閤下俯採焉。某聞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今玆出師。恐非時勢。何以言之。戎狄如野獸。不恆厥居。旣與我國有釁。則包裹扶攜。深入避兵。其理明矣。我軍雖入。不見影響。則徒勞動衆。此非時勢者一也。彼若自知生釁。合衆整兵。據險設伏。以待我軍。則我以不敎之民。冒天設之險。主客之勢旣異。勇怯之形自別。能保其必勝乎。此非時勢者二也。北土早寒。山路阻雪。人馬難通。而胡性耐寒。弓勁馬肥。我軍抱凍。不能奮勇。此非時勢者三也。某意以爲無已。則必待明年春夏之交。付種旣畢。乃可出師。夫如是則彼虜旣弱我國。而又無問罪之擧。必慢不設備。肆然耕種矣。我軍出其不意。蹂踐田疇。盪覆巢穴。此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者也。且時非苦寒。士馬舒氣。木葉未敷。探望亦易。揆之時勢。甚爲得宜。但議者必以經春乏糧爲辭。此固然矣。目今民閒。有田不收。租稅之外。已無儲粟。雖秋亦春也。若明春則方以常平救民之時矣。贏糧難易。與今何異哉。抑某聞先聲而後實。以威敵人者。兵家之正也。有先聲而不出兵。以怠敵人者。兵家之奇也。今者祕密之封。纔出北闕。而出塞之聲。已播西塞。欲密不得。而旣有先聲矣。彼虜之衆。雖寡於我。而地險性狡。豈可以威聲恐喝。使爲之備哉。莫如將計就計。欲發未發。使彼弛備而始議征討也。彼諜者之言。雖不可盡信。而來寇之計。則或有之矣。我旣示弱。潛爲之備。待彼來寇。乘機邀擊。亦兵家誘致之策也。與其冒險而以客待主。曷若憑城而以主待客乎。且選兵之術。務精不務多。兵多而不精。召敗之道也。今以弊邑觀之。調發疲殘。必欲充額。星火相催。逋逃繼踵。想今民閒。已似石壕村矣。裒聚試才。且閱軍器。則控弦甚鮮。鋤棘爲兵。似此軍卒。可以衝突朔方乎。念之寒心。與其驅市人而致敗。莫如精選壯者之爲愈也。會聞西海坪有路緣江。騎不得周旋。人不得竝立雲。雖有武夫千羣。豈可竝進乎。伏惟閤下老於韜略。被上委任。決勝帷幄。雖在廊廟。而專制閫外。實在閤下。今日之擧。當出萬全。伏望深明時勢。簡鍊精卒。蓄銳待機。以伸國威。不勝幸甚。竊思聾瞽之愚妄。越分言事。無任汗懾之至。

答安應休天瑞

編輯

精微之理。吾友發之太早。不切於日用。當勸吾友以下學。以待漸有所見。而今已開端。不得不說破也。理有體用。固也。一本之理。理之體也。萬殊之理。理之用也。理何以有萬殊乎。氣之不齊。故乘氣流行。乃有萬殊也。理何以流行乎。氣之流行也。理乘其機故也。故朱子曰。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理本無爲。而乘氣流行。變化萬端。雖流行變化。而其無爲之體。則固自若也。此等處。不可草草理會也。吾友見此理之乘氣流行。變化不一。而乃以理爲有動有爲。此所以不知理氣也。朱子所謂天道流行者。指理之乘氣者也。又何疑哉。故張子曰。由氣化。有道之名。氣化。非道也。理之乘氣化者。謂之道。故有道之名也。天命之性。理之在人者也。人非氣耶。率性之道。理之在事物者也。事物非氣耶。達道之道。理之在情者也。情非氣耶。是故。情非和也。情之德。乃和也。情之德。乃理之在情者也。若以情爲和。則將放情縱欲。無所不至矣。其可乎。人之喜怒哀樂。猶天之春夏秋冬也。春夏秋冬。乃氣之流行也。所以行是氣者。乃理也。喜怒哀樂。亦氣之發動也。所以乘是氣機者。乃理也。大抵有形有爲而有動有靜者。氣也。無形無爲而在動在靜者。理也。理雖無形無爲。而氣非理則無所本。故曰無形無爲而爲有形有爲之主者。理也。有形有爲而爲無形無爲之器者。氣也。是故。性。理也。心。氣也。情。是心之動也。先賢於心性。有合而言之者。孟子曰。仁。人心是也。有分而言之者。朱子曰。性者。心之理是也。析之得其義。合之得其旨。然後知理氣矣。情字命名之意。從性從肉。是血氣行理之名也。今以先儒之說證之。朱子曰。愛是情。愛之理是仁。今君以情爲理。則是以愛爲理也。愛若是理。則又豈有理之理乎。其不可一也。朱子常以人情天理竝言者非一。今君以情爲理。則是朱子以兩理竝言也。其不可二也。程子曰。情旣熾而益蕩。其性鑿矣。今君以情爲理。則理亦有熾而害性者乎。其不可三也。且君旣雲情有善惡矣。而猶以爲理。則理亦有善理惡理乎。其不可四也。先賢多就情上論天理。以情之善者。爲天理之流行。君有見乎此而偏執之。故不問是非。而惟先入爲主。殊不知此非以情爲天理也。謂天理流行於情上耳。夫理必寓氣。氣必載理。未發也。理在於心。而其名爲性。已發也。理在於情。而其名爲道。若夫情之不循理者。只是私慾而違達道者也。如此立言。則可以顚撲不破矣。

答安應休

編輯

情是心之動也。氣機動而爲情。乘其機者。乃理也。是故。理在於情。非情便是理也。性發爲情。其初無有不善雲者。是單擧善情一邊耳。非通論善惡之情也。四端。卽明德之發。名目豈異哉。合心性而摠名曰明德。指其情之發處曰四端耳。善情。是循天理者也。於情上見天理之流行。非謂情是天理也。程子曰。心如穀種。其生之性。乃仁也。陽氣發處。乃情也。陽氣發處。是芽也。今高論以桃仁爲仁。以芽爲仁之發。而不知生理之妙在芽。而非芽爲生理。則是昧乎理氣之分也。朱子所謂溫和慈愛底道理者。卽所謂愛之理也。底字之字。同一語意。何有不同乎。大抵性卽理也。理無不善。但理不能獨立。必寓於氣。然後爲性。氣有淸濁粹駁之不齊。是故。以其本然而言。則性善而情亦善。以其兼氣而言。則性且有善惡。情豈無善惡乎。若曰情無不善。則是指聖人而言也。非通論天下之情也。性雖有善惡。而當其未發之際。幾微不動。四德渾然。氣未用事。故中庸謂之中。中者。大本也。及其旣動。其氣淸明。惟理是從。則乃中節之情而是達道也。豈有纖毫之疵累乎。惟其氣質不齊。其動也。氣或不淸。不能循理。則其發也不中。而馴至於惡。自其初動而已然。非厥初必善而厥流乃惡也。故周子曰。誠無爲。幾善惡。誠無爲者。未發也。幾者。動之微者也。動之微也。已有善惡幾。乃情也。意者。緣情計較者也。情則不得自由。驀地發動。意則緣是情而商量運用。故朱子曰。意緣有是情而後用。近世儒者多曰。情無不善。而意有善惡。此徒知有本然之性情。而不知有兼氣之性情也。徒知意之名。而不知意之實也。余故曰。心之初動者爲情。緣是情而商量者爲意。聖人復起。不易斯言矣。人心道心。通情意而言者也。人莫不有性。亦莫不有形。此心之知覺。旁由形之寒煖飢飽勞佚好惡而發。則謂之人心。初非不善。而易流於人慾。故曰危。直由性之仁義禮智而發。則謂之道心。此則旣無不善。務在擴而大之也。只是精微難見。故曰微。所爲而發者有二名。而其知覺則一也。故曰人心道心。非二心也。人心道心。旣非二心。則四端七情。亦非二情也。情之摠名曰七情。而揀擇其善情曰四端也。朱子發於理發於氣雲者。只是指四端之主理。七情之兼言氣耳。傳錄未必無誤。若必以七情四端分二邊。則人性之本然與氣質。亦分爲二性矣。安有是理矣。天理者。無爲也。必乘氣機而乃動。氣不動而理動者。萬無其理。性之乘氣而動者乃爲情。則離氣求情。豈不謬乎。然則以情爲理者。可見其非矣。若曰理在於情。則可也。溫和慈愛者。情也。所以溫和慈愛者。理也。是乃仁也。若便以溫和慈愛爲理。則是不知道器之分也。理之未發也。渾然全具。則仁之體也。理之旣發也。此心溫和慈愛。而理亦寓焉。理之在溫和慈愛者。乃理之用也。非溫和慈愛。便是理也。理之渾然而不可名狀者。則所以然者也。理之發用而在於溫和慈愛者。則所當然者也。天之元亨利貞。是人之仁義禮智也。春夏秋冬之溫暖涼冷者。猶人之慈愛恭敬斷制分別者也。今若以溫暖涼冷爲元亨利貞。則非知道者也。豈可以慈愛恭敬斷制分別。直謂之理乎。此處極精微。恐難草草思繹而便曉也。

與崔時中雲遇○丁卯

編輯

春寒甚嚴。雅履何如。戀想日切。頃者。因便上鄙復。未諳下照否。珥汩沒世故。未遑窮格上功夫。將未免爲聖門之罪人。可愧可愧。大抵吾東方學者之病。正坐於不窮其理。而務以禮法自守。繩趨尺步。但制其外。只守此爲持身之法。而不致力於窮理。則何以見其實理之本乎。此所以終不能有所見也。珥以是告於成君浩原。浩原便歎服。今又以聞於左右者。實所以告浩原之心也。蓋於事物之理。眞知其實。如知飮食衣服之切於身而不可廢焉。則雖欲已。得乎。左右更加致力焉。珥受氣輕薄。持心淺露。與人居。多露圭角。以是取笑於人。如兄之寬裕渾厚。窺其外而無甚異於人。人誰笑之。處世之難。難於泰山。須衣錦尙褧。可以免矣。退溪之言。諄諄於韜晦二字。伏惟左右識之。

答崔時中癸未

編輯

千里相思。忽承情翰三復。感慰無以言喩。珥濫荷天恩。復叨重任。將必僨事。其憫可言。造船運米鈔兵等事。出於不得已。且有不善區處之事。令民力大傷。恨歎不已。奈如之何。從今可爲善後之計耳。合幷州縣事。恐尊見有未然者。若以大和合於平昌。則誠爲有弊矣。若平昌旌善之合。則非移其民也。只去其邑宰而已。於民甚便。而乃有移民之說。傳者誤矣。但先改貢案。然後可以合縣。不然則無什倍之利矣。如珥孤立者。願得尊兄在京。有所挾助。而小宦孤冷。不能致尊駕。深嘆。大和。江陵屬縣。

與朴舜卿汝龍金子張振綱○辛巳

編輯

別後。未聞消息。戀仰戀仰。新歲。想惟學履神相。進德日就。珥謝恩之日。卽承引見。天語溫諄。竊覵天心。似異於前。或有萬一之望。故爲姑留之計。家屬不可置之遠處。故來月十三日。欲率來。人馬出處罔由。其悶可言。乞須僉圖於諸友及鄕中諸相識有力處。限碧瀾渡藉以人馬。俾得上來。切仰切仰。珥之行止久速。不可預料。如此騷擾。甚非所安。而事勢適然。奈何。精舍立廟。則當待珥下去矣。其材須善藏。而租布則斂散生殖。爲他日之用。亦望石潭農莊諸事。迷奴獨守。願入思議看護。一別恐作隔年悵惘。但珥豈能久於立朝乎。未前惟冀勉修德業。以副鄙誠。

與精舍諸生辛巳

編輯

春暄海曲。僉學履安穩否。日用閒作何功夫。頻頻聚會講學否。隨俗應接。能無怠惰否。學問之功。只在存心不苟。應事以正而已。此心誠實在義理上。則終日應俗。而能不失其正。此心不誠。若存若亡。則雖終日正坐讀書。亦無所益。切冀僉賢豎立此心。恆在誠實之域。以爲講明事理之根本耳。勉旃勉旃。後日相見。使鄙人刮目。則其幸可言。珥一番勞動。便得重疾。沈眩日甚。臥吟旅榻。家屬已來。不可決歸。可嘆。

答李潑庚辰

編輯

半歲相望。未聞消息。深用戀想。時復成勞。獲承六月十六日手札。感幸無比。三復之餘。繼以憮然失望也。鄙人曾不見棄於高明。相與講論時務者。要在和平鎭定。而今日時論日峻。更無和平之望。意謂此論必非君意。故鄙疏中所謂深慮遠識者。正指君輩二三人也。今者。君意亦過激之論。相與滾合。則更何言哉。大抵近日士夫之所爭。至於擧國騷動。而極其要歸。則不過金優沈劣而已。君試思之。自古及今。安有以一二人之優劣。擧士林而血戰者乎。此不可使聞於天下後世也。金優沈劣。珥固知之。一言而決矣。何待多費辭說乎。惟曰東是西非。故人心不平。而議論終未歸一也。何以言之。沈固不及於金矣。若以結釁一事言之。沈未必非。金未必是也。沈之當初遏金之進取者。非有私嫌也。只是見不明。此何尤哉。金之詆沈。雖不可謂有私心。而旁觀者因此交構兩閒。則此豈獨沈之過乎。珥之上疏。非採取道路之言也。只見憲府之疏而發耳。年前倚樓之被劾也。此眞公論。而旁觀者尙疑其有妨於調劑。繼發三尹之劾。則人心始不服。而顯以傾軋目之。只是年少士類相從。自爲一論。而他人畏縮。不敢斥言。故士類不知人心之不服。而自恃以爲公論耳。意謂止於此。而今者又無故而顯斥沈爲小人。西人爲邪黨。則一節深於一節。眞是捉人底手段也。安可諱也。沈雖不可惜。西人皆不可惜乎。此果君輩之本意乎。如其本意。則與珥相講論者。皆面從也。無乃未安乎。如非本意。則君在玉堂。方主淸論。當上箚明其不然。而劾遞憲府。則人心帖然信服矣。更有何事乎。今乃深讚其忠。而又略言其過當。則未知以憲府之論爲是耶。爲非耶。頃者。有人言玉堂疏。乃出於君之手。余甚疑之。以爲君之平昔所懷。斷不如此。恐是妄傳。今承來示。尤失所望矣。人臣告君。當不計禍福。而一以誠實可也。曾見疏中論沈,金結釁之事。以爲在於金作銓郞之後。又以乙亥搖動大臣之謗。爲出於沈,尹之造言。此果是君之所見乎。沈與金之相失。實以遏金銓薦故也。果在作銓郞之後乎。搖動之謗。則其時吾輩疑之耳。沈,尹何與焉。君不記憶乎。君與士強。來珥寓舍。則對疑嘆恐是不吉之人。而厥後細聞其實。然後乃解其疑。此時君與我果聞沈,尹之言乎。又以爲是仁伯者。雖流俗。皆公心。是方叔者。雖士類。皆私心。此果是誠實無妄之言乎。仁伯。珥初不細知。而漸觀其所爲。漸聞於可信之人。今則始知其可用矣。沈則本與之相知。只是外戚之稍優者。雖無此人。無損於時。旣與士類相失。雖不用。可也。但不可謂之小人耳。珥意如此。珥非不右金也。但恨君告君上不以實也。無乃害於心術乎。來示以鄙疏一半說話。發於忿懟云云。此恐不然。辨論之文。主於明確。反覆抑揚。故平心者觀之。則以爲明辨。一偏者觀之。則以爲忿懟耳。君曾見朱子章疏及劾唐仲友事否。朱子豈發於忿懟哉。水本無聲。遇巖石磽确處則有聲。此豈水之過哉。避鋒鋩云云者。今者不論心之公私。而一言不合。則疵議橫生。此非鋒鋩而何。君等不礪鋒。則何不仰制礪鋒者乎。強定是非及傾軋云云者。亦是眞箇如此。更何分疏。優劣與是非不同。今日之事。當以優劣言。不當以是非辨也。以彼此是非不分明故也。醜詆云云者。只是形跡已著。君自目覩。珥果妄言乎。避嫌云云者。亦君察理未精也。避嫌。固非君子之先務。而有時不可不避。故朱子亦以爲或有當避之時矣。非謂避嫌而誤國事也。仁伯之不避嫌。君則以爲是矣。無乃思之不審乎。沈也雖不可柄用。而別無顯著之罪過。若比於當今擢用之卿大夫。則有過焉。無不及者。他人之居要地而不及於沈者。肩相磨也。而仁伯不彼之詆。獨此之訿。以至起人疑而生厲階。至今爲梗。則未知仁伯之不避嫌。爲利於國乎。爲病於國乎。若使仁伯自守。而士類漸盛。無分歧之患。則淸論大張。而沈也自不至於用事矣。豈非國家之福乎。聽言而未瑩。則何不以實事觀之乎。不避嫌而病國。不如避嫌之爲愈也。且裕後云云之說。只爲沈不可柄用而已。非謂錮其身而不敍也。無乃覽疏不詳乎。鄙意外戚必生禍階。故莫如不用之爲得也。鄙疏深欲兩全士類。以安朝廷。本非騷擾之計。而只是一偏者。恐其軋己。故自生騷擾。我亦安能如之何哉。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年前。季涵偏執主西之見。反疑鄙人。珥與君緩頰苦口。極力挽回。此時。君以季涵爲何如哉。今日君之主東。亦無異季涵之主西。何不以責季涵者。反而自責乎。乙亥西人之失。在於擧措失當。今日時輩之擧措。果勝於乙亥乎。盡斥西人以邪黨。何如乙亥之獨劾公著乎。西人之賢者。皆不擬於淸望。何如乙亥之獨不以重叔薦銓郞乎。乙亥倚樓之受賞。誠不厭衆心。今日則趨時附勢。攘臂大言。自明得志者。又未知幾倚樓乎。人心之危懼。有識之憂歎。甚於乙亥。而方且嘵嘵然向人爭辨曰。東是西非。此言只是同類求進取者信之耳。他人誰則信之乎。若使今日處事得中。則孰不曰東是西非乎。今者旣效其尤。而且自是如此。則名爲君子者。雖冥行倒施。亦不害其爲君子乎。大抵君子。不以言取人。亦不以言廢人。然後乃人。今日之取士。不問人物本品之如何。而只以議論之同異定取捨。故新論百出。怪鬼馳騁。彼輩何知。曾見倚樓之受賞。亦欲做好官耳。君歷覽古今安有君子得志。淸論方行。而壞弄國事如今日者乎。朝廷之上。識見爲先。識見不明。雖賢不濟事。許魯齋有言曰。仁慈禮讓。孝悌忠信。而亡國敗家者。皆是也。珥嘗以爲過言。今始驗之。古人之言。不可輕也。今日之事。辨之亦不難。天下之事。莫不有當然之理。今日事理之當然者。若不在於和平。則必在於排斥。和平排斥之不可竝行。猶笑與哭之不可竝發也。鄙論主於和平。憲府之疏。主於排斥。此是則彼非。今者君輩所見。則旣以排斥爲公論。而又欲和平。進退無據。不成模樣。若使胸中明白瑩澈。則此等鶻突識見議論。何從而出乎。若欲和平。則金,沈區區是非之辨。有何大關乎。置而勿問。只觀其優劣而用捨可也。若欲排斥。則亦當明正其罪。何故口談和平。而心主排斥乎。此猶扼其亢批其頰。而求與之相歡也。安得名正言順而事成乎。今日之事。百爾思之。終無善後之策。天實爲之。謂之何哉。竊念仁伯開明。今經變故。所見必進。若使主論。則必不至如今日之潰裂也。景涵平日讀書。欲做何等事業。而今日立朝。費盡機關。只得成就扶東抑西而已乎。儒者之行道。果止於此乎。今日若於死中求生。則當主論曰。沈也雖無形現之過。旣是外戚。又與士類相失。此當只保爵祿。而不可更居要地也。三尹自作不靖。大忤士類。此亦不可更參淸選也。其餘西人。隨才授職。少無猜防。而東人之議論過峻者。裁而抑之。若其乘時附會者。斥而外之。如是秉心公明。日久月深。則或有好消息矣。但恐無人辦得此事。肅夫爲久住之計否。君與肅夫,而見。同心協力。則或可匡救。但聞而見之意。則同於過激者雲。若然則非所望也。未知果然否。但念肅夫欲全出處之義。則難於挽留。是可憂也。若君與而見。則處事失中。已不免虎兕出柙之責。須勉留收殺時事。不使吾輩至於過嶺。亦一道也。但恐時論更進一格。則君輩亦將爲祭後之芻狗。自不得立腳矣。嗚呼苦哉。嗚呼苦哉。吾人所爭者。義理耳。珥實無一毫偏私忿懥之心。但鄙性弛緩。本於禍福無心。理若不屈。則假使鐵輪旋於頂上。珥不少搖。況擧世醜詆。何足以動吾一毫哉。如其理屈。則雖三尺童子。使之泥首負荊。亦甘心不辭。君須與肅夫。將此書商量。指示謬誤。使珥曉然自知理屈。則珥當卽改所見矣。如以鄙見爲不悖。則亦望反而思之也。習之雖不可參此議論。亦可共辨是非也。昔者。尹士深詆孟子。意若不回。及聞孟子之言。乃自服罪曰。士誠小人也。珥每愛此氣象。今之君子。若尹士者甚鮮。可歎。珥更有一紙送於浩原處。可推見而參證也。若答鄙書。則可送於李別坐宜仲處。使之傳也。

答李潑

編輯

久絶金玉之音。倏焉歲阻。向戀方積。謹承情翰。詞旨懇切。累千百言。皆吐肝膈之要。珥誠感動披閱。不能離手。苟非相愛之至。相信之篤。何以至此。且審擔當國事。一意調劑。士林之協。當有期日。尤爲欣幸。無以言喩。若其是非之辨云云者。只是珥與賢兄看沈某有深淺。固難相合。珥亦不敢自以爲必是也。兄亦更思不置。何如。第兄之議。議其心也。鄙人之論。論其跡也。觀人當以其心。賞罰當以其跡。若不論其跡。只賞罰之以心。則人心不可服也。此堯所以不誅四凶者也。今者。沈某之心。兄看固深矣。珥亦不敢保其後患也。棄之何惜。只是跡無顯然罪過。而遽加攻擊。連累西邊善士。棄之不惜。而其推尊柄用者。皆流俗鄙夫。多出沈某之下。擧錯如是。則人心安得以帖服。國言安得以寧息乎。此珥之所深憂也。且有一說足以盡袪羣惑。兄幸虛心聽之何如。沈也是外戚之稍出頭角者耳。固不足道也。金也亦是輕量淺器。學術亦短。只可置之士類中耳。非可作儒林宗匠者也。此人是非。曷足爲時運盛衰哉。二人是非之辨。不係於治亂。而反以辨是非之故。壞人材傷國脈。擧世滔滔。莫覺其然。此眞兒童之見也。若使具眼長者見之。則未滿一笑矣。乙亥年閒。西人攘臂。以爲是非不可不定。珥甚笑之。而不至於駭嘆者。以西人雖有善士。皆非學問之士。其識見之不明。不足深怪。而且如思菴,重晦輩。則皆同珥竊笑。故珥不至於駭嘆也。至於去年是非之辨。則雖如賢兄者。亦明目張膽。必欲辨之。則珥望失矣。安得不深嗟永嘆乎。鄙意二人雖有是非。其辨不關。而以辨之之故。反致騷擾。莫如不辨而調劑士類。激濁揚淸之爲得也。今者。分辨其淡墨者而去之。乃取其深墨者而用之。此是何等義理識見乎。昔者。齊景公欲用孔子。而晏平仲止之。平仲非嫉聖者。只是見不明耳。夫平仲不知聖人。而尙不失爲賢大夫。則今日之不知仁伯者。何必皆是可棄之人乎。且流俗老宰。前日不得於西人。而今日得志。方欲貢忠於東。則其以調劑爲非者。理勢然也。此等乃發蒙振落者。時移勢去。則又將斥東人矣。何足恃哉。且角立之說。兄疑珥可與沈尹害士林也。兄之觀我。無乃太薄乎。珥從前孤立。不得於西。不得於東者。良以欲調和兩閒。以靖朝廷耳。若使附西而攻東。則寧附東而攻西也。與其後日黨沈尹。失淸名而得美仕。曷不於今日附賢兄。而淸名美仕兩得之乎。且兄旣以害士林疑珥。則死生亦不足恤。何必欲救於今日乎。語序甚不倫。故疑兄之作戲語也。今曰非出於戲。則慙悚至矣。是珥無狀。自取輕於賢兄。當自反而加省耳。且兄疑珥獨勖於兄。而不戒西人。此則不然。珥先告兄之語。西人不聞也。其戒西人之語。兄豈聞之乎。大抵止人之鬪。當止其勝者。若不勝者。則方願解鬪。寧有不聽之理乎。乙亥。西人少勝。東人少敗。故其時珥只向西人爭辨。寧有勖厲東人之說乎。今則西人一敗塗地。而東人方勝。則安得不向東人爭辨乎。雖然。西人亦多錯料者。故有時相告戒。則莫不信聽。至於沈某。亦曰。士類若只排吾與三尹。而其餘西邊善士。皆通用無礙。則人心必服雲。沈言尙如此。則況他人之言乎。今日調劑之責。在東人矣。若其後日飜覆。則亦安能逆料乎。大抵君子之道。寧人負我。無我負人。逆料飜覆而先失擧錯。已不是矣。況事變無窮。安知季孫之憂。不在顓臾哉。明者加察。幸甚。而見南歸。肅夫又決退。則時事誠可憂也。但而見之退。似於分義爲欠。兄不可勸留乎。兄旣當事。雖衆賢皆退。當獨任其責。得罪而乃去。可也。如珥忍飢一壑。更無當世之念。只願兄輩得調劑之策。以救岌岌之勢耳。下惠臘劑。深感深感。承晤無期。臨紙惘惘。伏惟爲時益珍。

答或人

編輯

仁是溫和慈愛底道理。是一味慈愛。故屬於父子焉。義是斷制裁割底道理。便有分別取捨。有長短高低廣狹之不同。故謂之事之宜者。而屬於君臣長幼焉。敬長之本。始於敬兄。故義之實。從兄是也。君臣長幼之閒。有許多節目。君有可事可去之義。長有庸敬斯須敬之義。不可枚擧。而其實不過行吾敬。故義主於敬也。由仁而推。則親親仁民愛物。而博施濟衆矣。由義而推。則時行時止。賞善罰惡。而制度成萬事理矣。禮所以節文斯二者也。智所以知斯二者也。孟子之說。以智先於禮者。欲以禮與樂竝稱故也。樂是禮之用。而君子之德。非樂不成。必以禮樂竝稱而著其效。然後乃可形容自得之樂。故擧樂以終焉。

與或人

編輯

今俗以合卺之牀。送於壻家舅姑之前。出於常俗苟且之習。非禮之正也。在禮經則唯冢婦得行饋食於舅姑。皆設新饌。以申供養之義。而介婦以下不敢設焉。況乎徹壻婦旣餕之餘。以進之舅姑。豈非悖理之甚乎。然時俗只得行乎壻之父母。其餘諸親。何敢當其禮乎。姜生父母旣沒。惟此俗禮。行之無所。殊可悲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