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第 10

目錄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上一卷 卷第十 全書終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十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一子攝頌之餘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多有商人,請佛及僧,就園林中設大齋會,商人持食列在眾前。商客行中忽然火起,彼既見已棄食奔馳。時復臨中無人授食,苾芻念曰:「不知云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彼諸施主捨心已成,作北洲想自取而食,不應生疑。」時有烏來廚邊啄食,時諸苾芻疑不敢食,以緣白佛,佛言:「卻嘴四邊食之無過。」苾芻未食烏復來啄,此又生疑便不敢食,以緣白佛,佛言:「棄嘴四邊食亦無犯。」時具壽頡離跋底,入廁室中,見有諸蠅唼其不淨,復向廚內而污飲食,白苾芻言:「我於廁內纔見此蠅,還復飛來污其飯食。」苾芻聞已咸皆不食,佛告苾芻:「凡是飛蠅,行處非處亦不成穢,宜應食之。」苾芻染衣見有眾家酥油瓶器,謂是染瓨以手舉觸,觀察知已遂便棄擲,佛言:「若擎上閣猶未半道,應須倒下置於地上。若過半者,宜應擎上平處安之。」由不詳審瓨轉傾油,佛言:「應以物支,莫令傾側。」時彼苾芻以先觸故生疑不食,佛言:「是淨應食。凡諸苾芻有其二種無曾觸過:一者無慚愧人所觸,二者有慚之人非故心觸。此慚愧人由忘念故,俱淨無犯。」有眾多苾芻遊歷四方巡禮制底,時婆羅門及居士等,以諸塗香、燒香、末香、花鬘、[疊*毛]布,寄彼苾芻將奉制底。苾芻遇緣不遂所望,便生疑念:「此物如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四大制底是其定處:一者初生處,二者成正覺處,三者轉法輪處,四者入涅槃處。若施主元心奉餘制底,與此四處亦不相違。若與此四有礙緣者,此四自得相通,不應餘處。」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有二苾芻共生瑕隙,種種異言互相謗讟,於此二人,誰是可信?誰不應信?」佛言:「信持戒者,二俱持戒應信多聞,二並多聞信少欲者,二俱少欲信極少欲者。」「二皆極少欲,此當信誰?」佛言:「若有二俱極少欲而生瑕隙,種種異言互相謗讟者,無有是處。」

第二子攝頌曰:

 不應令賊住,  及以黃門等,  乃至授學人,  行籌破僧眾。

時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若以賊住人作行籌者,成破僧不?」佛言:「不成。」「若以五種黃門乃至別住人作行籌者,成破僧不?」佛言:「不成。」「若以犯四重人作行籌者,成破僧不?」佛言:「不成。」「若以授學人作行籌者,成破僧不?」佛言:「不成。」

第三子攝頌曰:

 不赤體披衣,  冒雨向廚內,  便利宜縫補,  和泥福久增。

時六眾苾芻,於僧祇臥帔赤體而眠,舒張手足蹴蹋令碎。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僧祇臥具不應赤體而眠,赤體眠者得惡作罪。凡是僧祇所有臥帔,應以物儭,或將五條用意觀察徐徐受用。」時六眾苾芻,披僧臥帔露處經行,被雨霑漬遂便損壞。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披僧衣帔於空露處冒雨經行,若有用者得惡作罪。」又六眾苾芻,披僧臥具來至廚中煙熏損壞。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披僧臥具來向廚中,若有用者得惡作罪。」時有苾芻,著向大小便處,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披僧臥具入大小便室,披去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見有破壞僧祇臥具被帔,遂共除棄,以緣白佛,佛言:「不應除棄,若衣欲破應以長線而縫絡之。若見有孔應可補帖,若在內爛兩重幅疊,如總爛壞不堪料理者,應作燈炷,或可斬碎和牛糞作泥,用塞柱孔,或泥牆壁。如是用時,能令施主所捨福田任運增長。若三衣破爛,事亦同此。」

第四子攝頌曰:

 定物施此中,  不應餘處食;  若有將去者,  並須依價還。

佛在室羅伐城。時有長者造一住處,所施資緣悉皆充足。時彼長者請餘苾芻,於此寺中為撿挍者,然此苾芻多有弟子在餘寺住,彼為禮覲來至寺中。於時師主告弟子曰:「造寺長者請我於此寺中為撿挍者,汝等且待食竟方去。」弟子白師:「鄔波馱耶!必有食者與我持去,至彼共食。」報言:「隨意。」彼即持飯、或將燈油、或持皮屩、或有擎衣持蓋、或有持樵、有持根莖葉花果藥並皆將去,未久之間所有資具摙運欲盡。時此寺中諸餘苾芻,咸詣造寺施主家,作如是語:「長者知不?仁之寺內所有資生現今闕乏。」是時長者報曰:「無多苾芻住於寺內,僧祇資具未久之間遂言都盡?」時諸苾芻即以上緣具告施主,長者曰:「我豈與彼外寺苾芻耶?」長者嫌恨。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於別處住,將此寺食而向餘處,亦復不應將此寺物以供餘處。飯及燈油乃至花果,若施主本意,唯供此處住寺之人不通餘人者,若有來食,並須計物酬其價直。」

第五子攝頌曰:

 僧衣題施主,  別人施私記,  氍毺許別人,  尼夏應修理。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有兄弟二俱出家,有撿挍苾芻著僧祇帔,便以眾帔寄兄苾芻遂往餘處。其弟苾芻自披己帔來至兄邊,即以己帔與主人衣相近而置,於後去時誤持眾帔,謂是己衣遂著而去。其撿挍人後時來至,見有別衣告言:「具壽!今者僧伽多獲利物。」答言:「不得。」問曰:「此是誰衣?」答:「是汝僧衣。」報言:「我帔寬大此衣陜小,應有餘人來至於此持我衣去,若有人來我今往問。」既到彼已遂見僧衣,問其所以,答曰:「我無故意而將帔來,若是僧衣仁可持去。」苾芻有疑,以緣白佛,佛言:「大眾之衣應為記驗。」苾芻不知云何作記?世尊告曰:「若是眾物宜應書字,此是某甲施主之衣,若別人衣應為私記。」時有織綵氍毺及小班褥持施僧伽,佛言:「我聽大眾,亦許別人。」又有多人以鏇腳大床持施僧伽,世尊告曰:「僧伽聽畜,別人不應。」如世尊說:「夏坐苾芻尼,有緣聽往人間遊行。」彼於住處不為修理,皆共捨去,遂便毀壞。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諸苾芻尼安居之處應須修理,若不爾者鹹得惡作罪。」

第六子攝頌曰:

 若還往衣物,  送來應為受;  為眾取他財,  將眾物還價。

時有俗人親屬亡沒,為送屍骸往屍林處,所有幡[疊*毛]還將歸舍,迴施僧伽。苾芻不受,以緣白佛,佛言:「是送屍衣應須為受。」時有貧人更復來借,佛言:「若貧人來借應暫與去。」彼有疑心卻持還與,時諸苾芻不肯為受,佛言:「卻送來時應為受取。」時有撿挍苾芻為僧伽事,於俗人邊多貸財物,未久命終。時彼俗人聞苾芻死,急來徵問:「某甲苾芻今何所在?」答言:「已死。」「彼於我處多貸財物。」苾芻報曰:「汝向屍林可從彼索。」俗人報曰:「彼為眾事不為私緣,仁等宜應還我債直。」苾芻白佛,佛言:「若知苾芻為僧伽事者,應將眾物以酬前價。我今為諸營作苾芻制其行法。凡諸營作撿挍苾芻,先報寺中所有耆宿,方可貸人,或為券記保證分明。營作苾芻不依製法,鹹得惡作罪。」

第七子攝頌曰:

 甘蔗等平分,  不應分口腹;  四事無分法,  臥具夜不行。

佛在室羅伐城。時諸僧伽多獲甘蔗,如世尊說:「諸求寂等三分應與一者。」時諸苾芻分張甘蔗三分與一,是時長行屈頭而坐,乃至行未到世尊前。時具壽羅怙羅最在行末,而食甘蔗瞻仰尊容。世尊見已告曰:「羅怙羅!汝食甘蔗耶?」答言:「已食。」佛言:「汝今更有希望不?」答言:「有。」佛言:「汝得幾許?」答曰:「得第三分。」世尊告曰:「我據衣利而作斯語,不依飲食,是故我今制諸苾芻。若有食利乃至小葉,咸悉平分。若不平分者得惡作罪。」是故多得甘蔗,如世尊說:「莫分食利。」苾芻生疑,現得根果甘蔗,並不敢分,佛言:「應分。」乃至廣說。

緣處同前。時有俗人造一住處,有諸苾芻住此寺者,咸是施主供其飲食。時諸苾芻共相議曰:「諸具壽!我等不以飲食為難。然支伐羅現今闕乏,此有食直宜共貨之以充衣服,各自乞食以濟飢虛。」作是議已,無一苾芻往施主家而受其食。諸苾芻等因乞食時,施主見問:「聖者!我為仁等每日供食,何意勞苦而行乞耶?」具以上緣而告施主,長者報曰:「仁等豈合口腹之分大眾共分。」遂生嫌恥。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四種物不應分。云何為四?一者四方僧物,二者窣覩波物,三者眾家供病之藥,四者口腹之物。若有分者鹹得惡作。」是時六眾遊歷人間,日沒星出方入寺中。時諸苾芻隨其親友而為解勞,時彼六眾告諸人曰:「具壽!豈復仁等安然忍可世尊教法而令滅耶?若有慚愧心者,可隨年次應行臥具。」時諸苾芻即依大小次第分給臥具,彼既受已各自眠臥,未至行末遂即天明。六眾報曰:「具壽!收取臥具吾欲進途。」諸人告曰:「何意仁等但求一夜而取身安,令我大眾極生勞苦。」以緣白佛,佛言:「凡諸苾芻日暮至寺,不應令他夜分臥具,強令分者得惡作罪。」

第八子攝頌曰:

 果由藥叉施,  淨之方受食;  餘者為漿飲,  不燒地燈臺。

爾時世尊在賊軍國人間遊行至赤色村,於此村中,在大力藥叉神廟而住。是時藥叉來至佛所,禮雙足已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苾芻僧,受我微請,於此廟中經宿而住。」是時世尊默然而許。藥叉既見世尊許已,遂便化作五百口房,床褥臥枕帔緂方褥悉皆備足,五百火爐炎炭滿中並絕煙焰。時藥叉神先以上房奉世尊已,復以餘房別別分與一一苾芻。時藥叉神來至佛所,而作是言:「復願世尊及苾芻僧,明日於此廟中受我微供。」是時世尊默然而許。此藥叉神於羯濕彌羅國,有大藥叉名達底迦,是舊親友。即令使者報親友曰:「我今請佛及僧,明日家中設其供養。北方果木口味尤多,幸願隨喜助成功德。」時彼藥叉既承信已,即送葡萄、石榴、甘橘、甘蔗、胡挑、渴樹羅等成滿筐籠,命餘藥叉送彼庭中令持供養。諸苾芻見而白佛言:「此北方果,不知如何?」佛言:「以火作淨然後應食。」時諸苾芻一一別淨,佛言:「應為一聚,但三四處以火淨之,食皆無犯。」行與眾已仍有餘長,佛言:「應可捼碎作非時漿隨意而飲。」復更有餘,佛言:「煮已瓨盛,餘日當飲。」苾芻寒月於塼地上隨處然火令塼壞損,佛言:「不應在塼地上輒便然火,應以瓦承。」尚有煙損,佛言:「應作火爐。」於房中作,由被煙壞,佛言:「於門外作。」其煙散入尚熏其目,佛言:「待煙盡已以水微灑方持入房。」是時僧伽得一重燈樹,佛言:「聽畜,別人亦許。」復得二重多重燈樹,佛言:「咸悉聽畜,別人畜亦無犯。」

第九子攝頌曰:

 客舊宜詳審,  授受分明付,  五開應總閉,  肘短可隨身。

時有眾多客苾芻來入寺中,舊住苾芻為解勞已,遂便偷竊而去。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舊相識者應為解息,先未曾識勿為除勞。」如世尊說:「未相識者勿為除勞。」時有相識苾芻既令解息,次隨其後有一苾芻先未相識忽然而至,時彼苾芻遇緣暫出,在後來者盜將衣鉢。時舊苾芻作如是念:「應是彼伴。」遂不遮止,賊持遠去。苾芻來至見無衣鉢,告主人曰:「我之衣鉢誰將去耶?」答曰:「汝伴將去。」報曰:「我無同伴。」主人謂曰:「逐汝來者豈非伴耶?」彼便告曰:「汝失我衣急須還我。」彼既失已遂令廢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凡是主人見客來至,先應問彼:『是汝伴不?若索衣鉢與不?』若言:『莫與。』而將與者,應酬彼價。若言:『與。』者,失不須酬。」次復更有客苾芻來,時彼主人為解勞已,續次更有相識苾芻亦復來至。時此主人暫出外嚼齒木,彼後來人盜取衣鉢,新客苾芻作如是念:「此必應是房內主人。」曾不遮止遂被盜去。時彼舊人須臾來入,見無衣鉢而問客曰:「我之衣鉢誰將去耶?」答曰:「房內舊人持物將去。」報曰:「何處得有房內舊人?汝失我衣急須還價。」彼既失已遂交廢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凡客苾芻至他房內,應問主人:『若有人來索衣鉢者可與不?』若言:『莫與。』而與者計直酬價。若言:『與。』者,失不須酬。」時客苾芻,於舊苾芻處寄衣,遇緣欲去告主人曰:「有小苾芻來者,當與此衣。」於後未久小苾芻來至,與所寄衣因即偷去。以緣白佛,佛言:「若客苾芻囑與者,設令偷去亦不應陪,然須明作記驗方與。」遂作顯露囑授之言,傍人既聞詐來索物,因此失財,佛言:「宜應屏處為說記驗,分明顯示寄物之狀,然後與衣。」時有苾芻隨路而行,既至河津乘船欲去,語其伴曰:「過衣袋來。」彼便授與,授受不牢,衣便墮水。苾芻告曰:「還我衣袋來。」彼便不伏。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未受不應輒放,未受而放即應酬價。」有持鉢袋過與餘人,墮彼手中遂便落水,既失鉢袋從彼索陪,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未受不應輒放,若故放者應須陪直。」守寺之人被賊偷物,大眾共議,令守寺人陪所失物。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應知!凡授事人閉寺門時有其五別:謂上下轉鳴鎖並副鎖門關及扂,不閉賊偷准事酬直,若闕一者應還一分,乃至若總不著應可全償。若掌寺人存心守護,五並不闕者,設令損失並不應陪。」

時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凡諸苾芻應取肘量作衣服者,有人肘短身長,亦依肘量而作衣不?』」佛言:「應依身量,不應依肘。」

第十子攝頌曰:

 裙及僧腳敧,  香泥污衣洗,  取食除多分,  須知十種塵。

時諸苾芻裙被油污,遂令氣臭。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畜副裙。」乃至僧腳敧污,污亦流徹濕污大衣,佛言:「應畜副僧腳敧。」時諸苾芻設大供養,被諸香泥末香及油沾壞衣服,以緣白佛,佛言:「若末香損者應須抖擻然後方披,香泥污者洗已應披。若被油污,應以澡豆灰等洗去油膩然後應披。」時諸苾芻正受食時,未及受得遂便墮地,應更受食,授者若無,應自取已除去多分方可食之。於其羹汁別汁墮中,佛言:「應多瀉卻,餘者應食。」時諸苾芻入行乞食,風雨卒至塵墮鉢中,生疑不食。又正食時塵入鉢內,佛言:「汝諸苾芻有五種塵。云何為五?一、觸塵,二、非觸塵,三、淨塵,四、不淨塵,五、微塵。此中觸塵若墮衣者,應可洗除。若墮鉢中,除已方食。復有五塵:一、食塵,二、飲塵,三、衣塵,四、花塵,五、果塵。此等諸塵眼可見者,受已而食,不可見者隨意應食。」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十

 上一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