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陰遺稿/卷三
文
編輯平壤志序
編輯見江流而思夏後之功。躡唐地而想帝堯之風。蓋德之所感者深。地之所懷者遠也。平壤。箕子之舊都。城之南。有井地。區畫分明。溝塍方正。千載以下。猶可見其三代之制焉。城之北。有兔山。衣冠所藏。松檜蔽天。邦人敬之。至今以爲瞻依之地。其餘所謂箕子宮箕子井箕子杖。無非故國舊物之可尙者。不獨易之明夷。書之洪範行於世也。南秋江雲。人庬物情孚。至今禮樂區。魏敬吾雲。弔懷如有見。白馬下天空。信非虛語也。書傳曰。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涵虛子曰。箕子率中國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之流。百工技藝。皆從而往焉雲爾。則曩日之黎庶盡是殷之冔冠。周之頑民。避地於此。爰得我直。同首陽之淸節。似島上之義士。今之遺民。雖不知其某人之出自。應是當時膚敏之苗裔也。每一見之。必有萋且之感也。班固謂異於三方。柔謹爲風。隋書。謂好尙經術。往來繼路。夫豈無所自而然哉。不侫嘗撰箕子志。已犯不韙。今守玆土。又逾三載。凡於風土民情以及往古之事。亦略有聞見。以爲此地箕子之闕里。亦不可無一書以續之。乃忘其僣踰。分編爲九。析類爲卅六。本擬他日臥遊之資。非爲當今具眼之翫也。嗚呼。人之過此地者。徒見其山高水深。民聚物阜。付之於造物之豪縱。人事之適然。而其文物之煥然。繁華之不歇。不知其所自。可乎。孔子曰。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若遣乘桴於海。倘遂居夷之志。平壤一區。其爲足徵之地也審矣。而況隋兵百萬。唐師四萬。奔軼於前。蒙古紅巾。妙淸雀坦。紛擾於後。一城生齒。爲魚爲肉。千燒萬戰。亦久矣。及乎聖朝。海以涵之。春以育之。幾至二百餘年。干弋不見。鷄犬亦安。咸全性命之天。長躋仁壽之域。其爲此方民物之受其賜。亦如何哉。玆尤不可不志。
延安志序
編輯郡邑之有圖志。尙矣。若武陵之桃源圖。永州之鐵爐志。是已。然之圖也之志也。鋪張神逸之跡。諄複事名之間。方外之言。無與於名敎一步之事。何補乎有民。後之君子。置而不論。有以也夫。余到延安之明年。新作平遠堂於城之中。一日。與鄕之彥。共觴於堂上。酒半。索往古遺事。或有記之而不能言。或有言之而不能詳。問其載籍則無有。余以爲一鄕欠事。邑人進士睦孝範。以爲病焉。曾未幾月。作爲一書。廣以耳目之所逮。參以古老之相傳。提綱分目。易於考閱。裒多集細。務乎詳盡。不出戶而知一邑之風化。一開卷而考往事之得失。宛若中原縣邑之所梓行者。余作而言曰。隨山利木。任土作貢。始若憂勤。祗台德先。東漸西被。收效於厥終者。爲如何哉。萬古天地。獨禹貢一書而已。至於後世。一水有經。一石有譜。以至於一縣一州。皆有記載。何莫非山川相繆。氣侯自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故加意世故之士。不得不備其形勢。商其便宜。因物之所生而蕃之。見民之所利而導之。緩急得宜。先後有序。上之所令。不遠於其情。民之從之。易達於所曉。日遷善而不自知。事半古而功必倍。意在於是。不獨水石奇怪之爲尙也。禹貢之書。乃聖人經世之法。郡邑之志。亦君子憂民之心。大小不同。其義則一也。烏可以外邑之小書而易之乎。延之爲邑。無名山大川之流峙。有斷阜平野之綿連。而村居稠密。鷄犬相聞。井臼是同。煙火相接。民力於穡事。寸土是爭。商出於道路。欺謾成風。加以豪民健訟。猾吏弄法。田制之所紊亂。賦役之所不均。情僞莫辨。變詐萬狀。雖以近日金景嚴之慈祥。徒見其多事。辛君望之淸嚴。未能使之無訟。由其根柢不好。政令難下。譬猶無郢人之質。而欲施以風斤。不可得也。況余之駑劣無狀。得罪時論者哉。閉閤而思。恧然而傷者。三年於玆矣。今觀是志之所載。先之以地理。次之以建置。至於官師人物。祠宇田賦之類。靡不詳錄。各有條理。井井不紊。使後之人。不勞聚米。如指諸掌。按籍而行。若辨黑白。坐於帷中。達於四境。將見吏束手而民輸情。政蒲蘆而化風草。家家興仁讓之盛。人人有君子之行。陶成國家昇平之樂。端在是矣。而況邑民之得是編者。忽見卷中人。或以節行。或以一善。名流後世。行播人口。必曰彼人也。我亦人也。彼且能是。我獨不能是耶。以同有是心之人。觸吾目曾覩之事。奮發興起。感礪思齊。不待命令。自難容已。夫如是則牖民孔易之道。亦在於是。不可以他求者也。若樓臺之觀。登臨之勝。亦莫非娛王人而樂與民同樂之意。前人之述。雖有高下之可論。自有觀民風采民言者之所刪留。非此志之所敢擅雲。嗚呼。父老推擠不去。雖未免今日之謝令。魚鳥依然相識。想必夢他年之穎水。
成仁錄跋
編輯昔年。奉使燕京。出城日。謁三忠祠。見文山肖像。凜凜有生氣。竦然而起肅。及視延陵篆。往來松都。拜圃隱畫像。景仰之心。與前無間。大勝於對黃卷糟粕文字間也。乃摹眞像及其心畫。作爲一編。時而觀之。未嘗不斂袵而加敬。不知是心孰使然哉。夫二公之出處生死。頗相類。捷魁於場屋。同也。拜相於國事旣去之後。似也。至其益王殂於井澳矣。衛王赴海死矣。博羅使之跪矣。而文山之志節。不少沮。困辱之摧折之。甘言以誘之。高爵以啖之。迄莫能奪之而竟死之。九十日程而五十日乃進。隣邦方構亂。而㗸命無難色。圃隱之志節。爲如何。雖知天命有歸。眷眷本朝之心。夷險不改。欲以一木支大廈。終至於從容就義而甘心焉。是皆所養之粹。所立之卓。皎然如秋霜烈日之光。屹然如岱宗喬岳之高。而人不可狎近也。文山之言曰。父母有疾。雖不可爲。無不用藥之理。圃隱之言曰。受人社稷。豈敢有二心。吾已有所處矣。二公之言。二公之心也。由其見得是非利害輕重取捨之分。極到盡處故雖於顚沛流離之際而處之裕如可以生而有不由。可以死而安若命。蘄至於成就一箇仁字而已。嗚呼烈哉。嗚呼偉哉。士大夫平居。食君之祿。畏不厚曰吾能國耳。及乎臨秋毫得失。其不動其心喪其守者鮮矣。觀是編者。有不泚其顙乎。吾爲此懼。刊是編而首以當日詔敎之略。附以諸公言論詩文於後。嗚呼。柴市竹橋。旣留千年之碧血。高山景行。寧闕後世之表的。
遁村先生集跋
編輯余曾見亡友許稹家藏崔興孝手書本集。與牧隱印本無少異。思欲繡榟而無便。及來箕城。司果李士溫。以數編一帙見贈。諦觀之。五七言。以類相從。未免次序易置。恐乖當日編次之意。一從元本。因附諸公唱和寄贈諸篇。以匪懈堂活字印出焉。是編所謂數篇吟可老。文章千古事者。其必有後世之子雲審矣。而況於司馬氏之有楊惲乎。若其氷霜厲志。金石貫誠。有諸公評論在。玆不敢贅。己丑陽月。八代外孫平安道觀察使尹敬。跋。
醒翁亭記
編輯余沈迷麯櫱往而不返。幾四十九年之非。倀倀昏夜。實是醉漢之尤者。其得罪朝廷。貶守瘴癘之鄕。滄浪自取。無足怪者。到官之後。持杯度日。漫不知官事之何如。而蚩蚩者氓。每以侵我田害我稼。爭訟於庭。余乏剸決之才。且困卯酒之後。靑白其眼。曲直難辨。搖手以止之。在墻以麾之。非徒小民以癡太守目之。余方茫昧對貿貿。吏拈筆署。亦不得謹而已。一日。有愛酒友自遠方來。三杯之後。輒生遊陟之心。盡斥邏卒。共出城門。隨意所之。眼中境界不能了了。惟見春山可愛。行過一牛鳴之地。得一洞壑。有泉自亂石間瑽琤而瀉。恰如琴築然。余方於是。目無見而彷徨。耳有聞而爽朗。欲眠之心已去。滄洲之趣忽作。大呼鈴下之卒。團石疏川。剔穢輦糞。累土作臺。擬嘯詠其上。名之曰醒翁亭。仰而山俯而水。心神頓快。襟韻倐淸。蘇子所謂羽化登仙。殆非虛語矣。友難曰。昔歐陽子謫守滁州。作亭環滁之上。名曰醉翁。其意俱於記文。子何獨以醒翁自處耶。余曰。敺陽子以川嶽之望。割鷄小州。其遊戲川石。不醉而醉。自托於酒。固其宜也。余則以斗筲之器。遭遇聖明。貪恩苟祿。醉於知進不知退。交遊之際。惟酒食是逐。如飮醇而不自覺。茫茫乎畏途之在前。墒埴冥行。十顚九倒。威儀卒迷。其困於醉裏之扶。終歸於荷鍤之埋。宜矣。今幸醉假專城。優遊卒歲。而適得會心處。不遠城市。只在跬步之間。差差之石。悅可吾目。泠泠之聲。洗盡吾耳。詠於斯觴於斯。飄飄然浩浩然。如謝塵濁而入洞天。語未竟。友亟止之曰。子勿言。吾心亦醒矣。遂次其語。書於醒醉石上。
滌熱臺。次晦庵白鹿洞賦韻。
編輯介海白而成邑。實鹽州之奮壃。慨絃誦之靡尙。乏冀野之留良。徒相戒於佩犢。競從事於築塘。昧賢愚於一初。糅玉石於崐岡。美辛君之待士。要以破乎天荒。念群居之無地。思六藝之漱芳。邇聖廟之門墻。創一鄕之虞庠。倚鳳山之蒼翠。俯龍池之茫洋。材蘭浦而市入。石池山而輦運。蔭喬木之榛榛。挾原泉之混混。景氷壺之的傳。尋晦翁之遇遯。謂此名字之偶同。何待傍人之聞問。自延平而新安。表後學以勉進。矧白鹿之舊規。藹諄諄而不倦。多正義之仲舒。陋曲學之公孫。懼去聖之日遠。偉好學之有論。信誘掖之在玆。期奮發於遺書。務藏焉而修焉。屬餘暇於摩撫。卽鄕秀以是卜。役儒戶而奚諏。初非事乎逸樂。雖勿亟而來趨。齋敬義而相對。悅雲谷之移圖。見止水之淸澈。擬一鑑之問渠。群冠童而摩戞。思舞雩之秡除。培牛山之萌孼。勉燈火之韓符。業宜務乎上達。義須精乎襲集。待僉擧而始預。曾參解則直入。旣廩養之有制。亦飣餖之官給。追光霽之餘韻。豈藻繪之徒緝。變弓馬以鄒魯。藹文風之習習。使濱海之窮鄕。爭頑廉而懦立。信大人之製作。初斷斷於所執。如科條之未悉。在後來之收拾。亂曰。冠者五六。佩琳璆子。滌熱高臺。老木樛兮。道義相長。嘉爾游兮。儼對聖賢。視母流子。日新又新。終身憂子。晞顔亦顔。軼由求子。
平遠堂上樑文
編輯宜着玉堂仙。樓居縹緲於雲漢。共言太守力。江山髣髴於永嘉。發揮無前之規模。展拓方來之宴寢。太守一麾江海之日。高堂喜懼之年。五斗折腰。愧古人之高節。萬錢乘鶴。味淸時之無能。魯日月之幾何。倐星霜之已變。九日潁水上。已許使君之老癡。每向習池邊。一任兒童之笑殺。更覺肴核之無脛。亦知騶御之有勞。顧瞻城中。實抱野外。宣暢湮鬱。聊借南軒之曲江。娛樂安閑。敢望醉翁之豐樂。輦運他山之石。鳩集一邑之工。溫室一間。所以便冬日之處燠。涼堂七丈。所以擬暑天之納涼。是用筮吉辰戒良榟。除冀壤起樓臺。自天作之。萬像呈於幾席。非人力也。一朝破其秘慳。幾年健兒商者之相往來。今日老守天眼之所物色。動作千日醉。江山有助於杯觴。勅賜萬頃波。聖澤亦及於樗散。將使邑下四時之樂。盡爲堂上百歲之娛。水田稼好。平臨蘭野之茫茫。山市嵐平。遠挹喬城之矗矗。誰知車塵馬足之處。酷似騷人居士之家。人生富貴須何時。五馬亦榮於刺史。眼前突兀見此屋。百尺正詫於元龍。名稱旣倣於靑草湖。景物不減於雲夢澤。一行作吏。四美亦俱。每供燕喜之詩。不過謳吟月露。長博平反之笑。惟在判斷煙霞。刀劍不佩於齊民。雀鼠久絶於鈴閣。湖山得意如此。今我不樂何爲。城郭生溪灣。山若高而水若廣。樓閣出雲霧。居人樂而路人誇。小住郢斤。齊聽巴唱。
兒郞偉拋樑東。華山三角湧晴空。沈吟盡日思何極。爲是五雲飛此中。
兒郞偉拋樑南。大澤泓澄萬像涵。看弄漁舟移白日。晝寒亭下水如藍。
兒郞偉拋樑西。超然臺上草淒淒。金風一夜渺千里。倚檻閑看霞鶩齊。
兒郞偉拋樑北。飛鳳山靑千古色。閱盡興亡了不言。洞門窈窈石橫側。
兒郞偉拋樑上。水色山容迷俯仰。碧瓦朱欄此時開。主人衙罷每登賞。
兒郞偉拋樑下。一園花竹秀而野。莫言今雨少人來。萬朶芙蓉伴長夏。伏願上樑之後。山輝澤媚。神比天同。行者讓路。耕者讓田。期鑄禮樂之化。君子攸寧。君子攸芋。勿替昌熾之期。一新窻戶之玲瓏。永鎭湖山之表裡。
折衝將軍。行虎賁衛副護軍兼五衛將黃公墓碑銘。幷序
編輯國朝以來。稱相業之盛者。必曰翼成黃公。當時明良際遇。措世太平。至今民被其賜。宜爾子孫之食其報也。有子諱致身。官至判中樞院事。贈右議政。諡胡安公。生諱事長。安東大都護府使兼兵馬節度使。節度使生諱蟾。防踏鎭僉使。僉使生諱起峻。中司馬。補造紙署別。提娶陽川縣令朴公諱緝之女。以弘治辛酉十二月初一日。生諱悅字仲洽。卽南原府長水縣大姓也。公幼不煩師誨。自知力學。嘉靖戊子。丁內憂。丙申。登第。初分校書館。旋移承文院。由副正字。累轉至博士兼奉常直長。戊戌。星州史閣災。兼授春秋館記事官。參修列聖實錄。實重選也。俄拜刑曹佐郞。史職如故。時有一男軀被刃。停仆於國門之外。所部檢驗。未知誰何下手。適有人潛入郞舍。詗問獄辭所抵。公心覺其有異。就捕詰之。其人果是。因姦行殺者。悉自服以實。參判金公正國。深加器許。每有疑讞。輒與諮處。未幾。觀象監以善占候天文啓。差本監兼官。除咸鏡道都事。兼帶記注官。入拜戶曹正郞。尋又出佐黃海道。甲辰。丁外憂。服闋。歷戶,工曹正郞。丁未。兼司憲府持平。朝京師未還。轉軍器僉正。戊申。以濟用副正。出守利川府。越二年。因事罷。復敍爲成均司藝。察訪江原道。還拜司成。遷軍器副正。甲寅。又出知肅川府。秩滿。授通禮院奉禮。轉承文院參校,司僕寺副正。己未。陞軍器寺正。改判司僕寺。見忤尹元衡坐罷。卽蒙敍。除奉常僉正,軍資副正。累歷司䆃,內資,禮賓寺。司饔,掌樂院正。隆慶辛未。拜通禮院右通禮。壬申。陞左。公是時春秋已高。而聰明神觀。不少衰。每於朝祭大禮。周旋中節。人稱善其職。萬曆乙亥四月。進階通政。換武資授副護軍兼五衛將。是年十一月十二日丙午。因微恙卒於正寢。壽七十五。窆於交河縣治金蠅里壬坐丙向之原。與夫人同墳異室。實丙子二月庚寅也。公天性和易任眞。不事矯餙。持已簡儉。接物謙恭。平生恥言人過。喜慍不形於色。惟勤謹職事。立朝四十年。未嘗告暇自便。亦未嘗一造權門。銓曹屢擬淸調。略不作進取計。自守泊如也。再蒞鉅府。慈祥恤民。皆有去後之思。居常俸祿入。則分及庶母寡娣。無贏餘爲産業。晩年無他嗜好。只養花種樹以爲課。仍自號靜觀。閒中或有所得。吟詠自遣而已子弟出入顯塗。每戒以汝毋得當官避事。及乞外奉養。則曰汝事我母豐腆。謹守淡薄家計也。奉先盡其孝。每値先諱。必前期齋素。將祭。雖有疾病。必躬行。至於屬纊之月。有事於家廟。子弟援禮請攝。竟不從。嘗於乙卯在西方。一日見星變。語所親曰。近者天象如此。恐是用兵之兆。已而。邸報至。倭賊陷達梁。我師敗績雲。夫人許氏。陽川望族也。高麗侍中諱珙之後。高祖諱桓。平海郡事。魯祖諱柴。折衝京畿水軍僉節制使。祖諱嶒。副護軍。考諱墉。副司直。妣黃氏。司宰僉正禮昌之女。夫人德性仁厚儉勤。善治婦功。歸公家未幾。姑歿舅老。夫人雖貧窶。事之必有酒肉。務得其歡心。別提公亟稱爲賢婦。治內甚嚴。人或有夤緣請託者。輒卻之。愛側室子無異已出。終始撫養。俾遂生計。親戚之貧者。賙給悉至。婚嫁又取辦焉。方年踰六十。居母憂。毀戚不勝。因成宿疾。先公三年而卒。壽六十八。生四男二女。男曰廷式。登辛酉文科。司憲府持平。次曰廷彧。登戊午文科。楊州牧使。餘二男二女。皆早夭。持平娶司憲府監察李龜禎之女。生一女。適士人李穎。牧使娶陽城縣監趙詮之女。生二男一女。男長曰赫。中進士第二名。季曰奭。幼。女適士人李郁。赫娶承文正字尹儼之女。生一男三女。男曰坤厚。女皆幼。公側出男曰廷肅。蔭授進勇校尉。生一女。幼。嗚呼。公以休休德器。不大厥施。識者憾之。而乃有令嗣二人。玉立於朝。克世其家。翼成之澤。其未艾也夫。銘曰。
太平之相。六世有孫。不曰尙顯。典刑斯存。儉以飭躬。孝以奉先。早能吏斡。仰燭星躔。治內有人。協成家道。積德獲福。衆期遐到。命乃在天。位不滿焉。斂以遺後。餘慶綿延。晉璧雙白。蘇鳳二雛。竝美齊芳。聯步亨衢。金蠅之厚。有幽其宮。勒銘於右。表示無窮。
朝奉大夫。工曹正郞黃公墓碣銘。幷序
編輯公諱大受。字某。黃氏系出昌原。遠祖有諱某。仕高麗。位至平章事。有諱某。繕工監正。是爲公曾祖。諱某。工曹判書。爲公祖。諱某。造紙署別坐。公考也。娶副司直尹玉堅之女。以嘉靖甲午生公。公生而早孤。自知力學。日誦數百言。乙卯。中進士。甲子。丙科出身。初補承文院權知正字。選入承政院爲注書。以事左遷。旋授成均館典籍。歷工,刑,戶曹佐郞。俄入騎省。轉陞工曹正郞。歲辛未。嶺南阻飢。朝廷以公爲能活民。擇充敬差官。將亦有用也。五月。道卒於星州。得年僅三十八。公天性剛直。不爲威利惕疚。人不敢干以私。今上自潛邸。入承大統。公以注書。往迎扈衛。下人慾援乙巳錄功例。爭投名冒進。公一切卻之。承旨愧屈。造次之際。卓有所守。人以是益知公非凡人焉。其在秋官。搜羅幽隱。必得其情。剖決如流。一府爲之無事。凡所蒞歷。益勤不怠。人咸冀其展布。不幸短命。識與不識。莫不惜之。七月。返葬於楊州西山。公娶內瞻寺正郭某之女。生二子一女。皆幼。銘曰。
才多而敏。氣銳且堅。似不虛生。而止斯焉。
祭栗谷文
編輯維年月日。某官某。敬祭於亡友栗谷李公之靈。嗚呼哀哉。天之愛人。亦已久矣。有陂其平。曰傾其否。若或相之。禍有時悔。人雖不臧。天實仁愛。如何此日。理幾斷絶。天乎人乎。杳茫難詰。公之遇知。千載一時。擬展所學。勇於敢爲。世路崎嶇。是非力戰。群飛刺天。聖明獨見。公之西出。暮雨舟中。公之東來。匹馬二童。都人加額。多士向風。爲政數月。旋轉其功。雲胡一疾。竟至不起。天耶人耶。理何足恃。嗚呼哀哉。堯舜君民。是公素志。肥遯林泉。乃公餘事。章疏勤懇。陸公之文。痛哭傷時。賈生與倫。嗚呼哀哉。天奪之速。氣象已變。龍亡之後。群怪屢見。石潭煙鎖。栗谷雲沈。圖書荒絶。山水高深。公私之慟。視天茫茫。伏哭柩前。有淚浪浪。尙饗。
祭從弟李咸悅文
編輯嗟骨肉之無幾。値干戈之崢嶸。汩東西以奔竄。遑恤問其死生。聞銖弟之被執。方頓足以大驚。扈乘輿於西路。忽逢君於孤城。衣無絮而掩骼。淚緣眥而縱橫。初徒步而奔問。占末官而屛營。世方遭此無禾。運麥舟以輸京。才可供乎世需。識可通乎事情。晩分竹於南縣。耐艱辛之飽更。鬢髮颯而垂白。容貌渥而充盈。謂可久以長世。擬過從於歸耕。頃余出於江都。盡沙頭之玉甁。恣諧笑之云云。撥意氣而盡傾。在歸途而聞訃。信夢也而難明。披素衣而往哭。怳若接其音聲。肉未寒於一床。只低昂之明旌。當亂離之未解。君自得於新塋。哀百口之何歸。慟不忍於孤惸。我未死而遭此。徒有恨於伶丁。思他日之酒席。憶夫君而煢煢。死相從之有路。猶地下之弟兄。生獨存於一世。幾愴我之神精嗚呼哀哉尙饗。
鹽州志目錄後語
編輯此疆彼界。區域自別。邑居民廬。上下攸奠。土地之宜。習俗之尙。入境之所先問。爲政之所當知。首志地理。其知本乎。形勢雖天所造。製作實在乎人。敎養有其地。溫存有其所。次志建置。約民糾德。定志知方。政敎攸賴矣。志官師次三。登我譽髦。賓於王國。表厥宅里。孝思維則。志人物次四。報賽之設。亦久矣。王制之不可闕。異端闢之廊如。而古蹟不可廢。志祠宇次五。則壤之賦。爰始乎辨野。上貢之物。實出於民戶。前事周備。斯無悞期會矣。量入爲出。亦無橫加斂矣。於是志田賦終之。延之版籍。庶幾乎登列矣。諸君子記文詩篇。各附所指。不別卷者。懼孊文也。
鹽州志風俗後語
編輯按黃海一道。中於西路。遠不及邊塞之寒苦。近則被王畿之餘澤。而本邑尤在碧瀾渡初面。一江間之。風氣有自。宜乎人力孝悌。家興禮讓。農桑爲本業。商賈爲末務。人無斂散之家。專仰官倉。俗無專利之事。絶意奢麗。有足多者。況典僕攝吏胥。吏胥畏品官。品官禮邑宰。上下體貌。井井不紊。釀成國家昇平之本。亶在於是。不其休矣乎。第瀕海之人。魚鹽是擅。阡陌之民。錐刀是爭。訟牒紛紜。雀鼠難辨。甚至蔑尊長傷骨肉。而莫知其非。頑然以爲得計。豈非可悼之甚乎。嗚呼。民日滋於僞。官日嚴於法。民僞則事無賴。法嚴則情不達。無賴則長奸。不達則興謗。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詩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凡我有民。其尙勖之哉。
鹽州官師題名後語
編輯記前任姓氏。豈徒然哉。卽歲月而稽遷歷。因姓名以知賢否。若藍田之承廳壁。諫院之題名記。勸懲之義。於是乎在。芳臭異遺。德怨殊報。嗚呼嚴矣。矧斯志以口舌代袞斧。其可苟哉。世遠者。難詳於風韻。時近者。有待於論定。胡敢妄議於其間哉。姑因老吏傳記。因書遞代。間附其言。示諸將來。不能筆削者。或有知我罪之嫌也。亮之哉
鹽州人物題名後語
編輯按人才關氣化盛衰。況以一邑之産。登名王府。爲世所需。宜其生之難而成之不易也。歷考延之人物之所從來。古則經術盛而武弁少。今則孝節多而文事興。居黃堂之上。運風化之機者。不可不知其所以然而弛張之。濱海之域。武不可弛。而要以禮義相先。窮僻之地。文宜張之。而每慮其衰替。況孝者百行之源。節婦專於所天。不有以勸之奬之。吾恐其觀感而興起者。或不得如前日也。其審之哉。
辭都體察使箚子甲午
編輯六十之年。臣又過二。自逢亂離以後。西南奔走。無一日休暇。古人所謂惟馬上乃得休息。非徒氣力難支。疾病深痼。精神耗散。處事顚倒。自知不堪重任。扶病隨行。佇待鶴駕入城之日。得爲自處之計。千萬意外。又有體察之命。臣不知死所矣。當初天將駐八莒之日。衆議皆欲合中外之兵。倂力一戰。勝則皇天祚宋。不勝。猶將有辭於祖宗。自餘施爲之擧。恐是末事。臣曾在南中。縷縷陳箚。區區一念。只在於此矣。今則人心土崩。天將告歸。乃以望輕病重之臣。爲一國莫大之任。臣之一死。固不足惜。柰國事何。臣亟欲造天威咫尺之下。面稟方略利害之端。防臣之路益急。臣無緣更入修門。而臣之耿耿一念。不敢不陳。惟聖明哀之察之。取進止。
請發北道土兵進戰箚子
編輯伏以禦敵之策。所貴先探大小。制勝之方。尤重審察緩急。當小而急。尙恐失宜。遇大而緩。其何有濟。兇賊留屯境上。每以和議啗之。天兵戢飭。更無出戰之日。糧匱於飛輓。師疲於坐受。義氣摧盡而無餘。國勢暗鑠而莫爲。魯連幾番蹈海。袁安自然流涕。方今川蜀之兵。尙且遠救藩邦。況我北邊之軍。獨不可以出征歟。二三百之抄。亦何損於六鎭乎。蓋稟北鄙強勁之氣。結髮從戎。魯嘗戰陳出入之勞。偏諳虜情。卽今夏潦方漲。北備少弛。鷄林軍孤。南報沓至。天小之形已判。緩急之勢易辨。前日小臣於永柔行宮。始陳此意。繼聞有申姓士人。亦進此請。臣妄自信。久而不捨。昔齊王以洛陽被周師危急。欲爲遣救。又慮突厥乘時作亂。段韶謂曰。北虜侵邊。事等疥癬。西隣窺逼。腹心之病。今之形勢。何以異此。羈的餘息。精神都喪。抱此耿耿。敢再籲呼。惟聖明裁擇焉。取進止。
請處置李肜等箚子時肜作亂言。誣訴天將。
編輯伏以事變之來雖有逆順之境。在我應之。惟當順理以處之。不合有心以應之。蓋唯其理則處之易。而雖有意外之患。自當隨勢酬答而不窘。有其心則措之難。而一遇難處之機。雖百萬費力而逾跲。肜之事實。出千萬念慮之外。又是他日事機之會。其爲處置之難。有甚於料敵之事。諸宰臣意見。雖有不同。其謹始杜後患之心。則大都一也。若令留都諸宰。嚴鞫定罪。天朝聞之。必有釋然於前日之疑。又若如聖敎蒞殺之事。則尤爲暴白。不待辨明。而我無後日之患矣。若謂憤其必死。反出不測之言。彼亦人也。何有可再之理。此則不必致慮。而其於蒞殺之請。天將恐無肯許之理。許多留在天兵。輾轉流言。還做情外之說。尤難於對辨也。愚臣妄意。莫若以金吾郞。急拿以來。令接伴陪臣。詮告前日狂悖人之事。有駭聽聞。想老爺已燭其虛誣事狀。在下邦。不可不究問以處之雲。似合今日斷獄之體。若如前所云。其於遇變順應。不費別意。隨事以答。恐合其宜。臣素患嘔證。去夜又作。今晩不止。亟欲趨詣賓廳。氣乏未能。昨承傳敎。闕然上答。亦爲未安。敢以短箚投進。精神昏亂。意思凡庸。不足採用。極爲惶恐。取進止。
論進戰運糧箚字
編輯師出萬全而亦有拙速之利。機常易失而反有遲延之害。秦王之擊王世充。違衆議而直犯十萬之衆。李愬之擒吳元濟。冒雪夜而擣累世之寇。皆審其臨時制宜之策。得其遲速機會之道故也。目今唐糧之輸入龍山者。未滿三千餘石。大軍之南下湖嶺者。幾至三萬餘名。飛輓之難。難於登天。回師之日。指日可待。中外之人。雖不敢明言。事勢翻轉。孰不知之。晉州之賊。不過三百。亦與固,泗隔江。中夜提師。出其不意。倚唐兵虎豹之勢。慰吾民時雨之望。此其時也。其可緩乎。設或不幸知難而退。死中求生。此亦一策。今幸士卒思奮。元帥欲爲。而從中制之。不得有爲。恐犯古人掣肘之戒。徒貽後日噬臍之悔。且天將大衙門在此。稟其可否。有所進退。勢似不難。何必遠求於嶺外之天將乎。蒼生日就魚肉。國步將至蔑資。仰屋竊歎。自然流涕。且當今所急。只在於唐糧輸運一事。西路民生。流散殆盡。此非授任者之罪也。事勢使之然也。平時船價。雖遠地。皆以十石。給船人二石爲例。若是則一萬石。當給二千石米矣。義州中江。買賣人往來不絶。抄定其名。令以監商金應雲掌之。當輸一萬石。平安三浦。水軍價布。將去貿銀。亦令輸一萬石。黃海七浦。亦令輸一萬石。以知事柳根主之。一時可輸三萬石矣。臣之妄料。類多如此。迂疏難施。適有所懷。不敢不幷達。取進止。
時獘箚字
編輯臣昨日登對之時。得聞近日機務已變。時事可虞。天語丁寧。至於嗚呼。主憂如此。臣子欲死。憤懣塞胸。飮泣難言。悶默而退。耿耿於中。不能自己。方今所仰賴者。只是天兵。而天朝亦有含沙之人。弄壞如此。未知我國之事終至何如。此則籲呼天朝。勢不可已。亦不可少緩也。當今之事。苟應目前之急。或昧後日之慮。臣有一得之愚。安敢默默。臣之所欲言者。京城不可無備。畿甸不可無儲。大軍南下有似泰山壓卯。而兵家勝敗難期。回軍之日。安閑經過。幸矣。萬一有姚令言之變。未知何以處之。臣聞之。江華武士二千餘人。勇敢可用。今幸其倅李用淳。忠義可仗。處事周詳。使之訓鍊。每一人給保二人。資其械糧。一如李抱眞之澤潞。若有緩急。朝呼夕至。約束分明。持一月糧。臨時入衛。可備倉卒之患。然其邑出站刷馬馬草等事。一切蠲免。當如沈友正爲倅時。使一島民生。專意操鍊。乃可爲京城之備也。畿邑。自經壬辰大亂之後。官儲處處無斗粟之餘。甲午春。臣在兩湖之間。募得富民之租二萬石。貨船上送。分置各邑。以爲種子之用。畿甸之有官穀。由此以始矣。今則天兵繼糧爲急。盡行舂作。收取入京。明年種子。未知何以爲之。孑遺之民。又將溝壑。言念可哀。臣曾陪東宮。久駐洪州。民戶甚多。牧使洪可臣。爲政平易。力於奉公。除刷馬雜役。以其本價。備得二萬石之租。船運俵給。又如甲午年故事。迨春氷之纔泮。付西疇之有事。君國子民之道。無過於此。可爲畿邑之儲也。亡羊補牢。計不爲晩。久病蓄艾。事豈宜遲。軍兵當問司馬。錢穀當問戶部。一應機務。盡在廟堂。而臣以守株之見。敢陳越俎之言。深知迂闊難行。實自感激不已。伏願聖明垂察焉。取進止。
上宋經略書
編輯戴一天必報之讐而不得報。遇事機可成之會而不得成。一國君臣。彷徨岐路。倀倀無依。蹙蹙靡騁。玆敢赴愬仁人君子之前。不憚煩矣。無故而伐人之國。天下之大惡也。擧兵而救人之急。聖人之大惠也。以聖人之大惠。征天下之至惡。宜乎一月之間。恢復平壤。蕩平開城。兵鋒所向。恢恢有餘刃矣。不幸近京縣邑。久陷賊窟。秋禾盡爲賊有。野草亦爲賊燒。坐使王師。淹時左次。其勢不得不爾。小邦之罪也。所可幸者。兵威大振。賊衆震攝。京賊陸續而出去。北賊擧群而遁還。若於此時。爰整其旅。以遏歸路。笞其背而扼其吭。只在乎一唾手之間耳。老爺之未渡鴨江。小邦之民。若大旱之望雲霓。曷日來極已於魚肉之中。惟日望之。今則大斾來駐義州。其爲瞻企顒仰。有甚於前日。此豈聲音笑貌之所及哉。老爺更進一步。小邦其蘇。一步進前。重於泰山。試以小邦危迫情狀言之。彼賊自平壤敗衂之後。氣奪魄喪。急有遁歸之計。不可不乘勢急擊。東坡運到糧草。已勾五萬兵半月之支。若持久不決。賊得以奪之。不可不速進。平安黃海沿路各邑。倉儲不敷。雖以天糧灌注。一日所搬。不足以供一日之食。及元儲未散之前。不可不速進。近因活捉倭子所供。秀吉擬於春末添兵。一半拒敵京城一半。分投上國。沿海地方作耗。須趁未添兵前。不可不速擊。攻倭之道。利於速戰。久則生姦。此詳於許儀後所錄。此賊必叫集諸島之兵。作謀柢敵。不可不速擊。我邦官義諸軍。經年屯駐。今則糧絶氣疲。漸無掎角之勢。及此時。不可不速進。或者謂方春連雨。道路泥陷。馳驟不便。此則然矣。步兵砲手。居前直進。以騎兵爲後繼。蔑不勝矣。不可不速進。彼賊今方糧盡。倘王師若緩。必闌入兩湖以爲就糧之計。旣添新兵。又得糧草更難圖也不可不急擊。當此耕種之時。民廢農作。及於此月。師行不解。自至塡壑。後雖復國。只得山河。其勢亦不可不急擊。今日用兵之大。有如此者。若不懲問鼎之罪。坐待楚幕之烏。小邦之冤。無時可洩。後日之禍。何可勝言。思之至此。叩胸搥心。豈止如包胥七日哭之事。情事不了。天地間罪人。言不能文。敢此稟達。不勝惶恐。
上劉總兵書
編輯古雲有觀溺於水而爇於小而不救者。且以爲仁人乎。今我民之水火迫矣。此正濡手足焦毛髮。疾赴而亟救之時。何暇逡巡退托。忍棄而遠去乎。老爺提兵萬里。再罹寒暑。勞苦甚矣。誠意彌著。威聲所䀈。賊膽長寒。雖牽上司之令。動有所掣肘。自有虎豹之勢。使不採藜藿。小邦餘民。保有今日。秋毫皆老爺賜也。老爺在八莒。慶尙民歸之如市。在南原。全羅民若長城。老爺持此欲安歸乎。況今禾稼在田。農人布野。老爺若卻一步。此民竟何所之。賊未至而民先散。豈特氷火之死人哉。非仁者之所忍爲也。爲德不竟。昔人所戒。伏望老爺垂仁終惠焉。
庚午年請削乙巳僞勳政院啓辭
編輯人君之慶賞刑威。一聽於人心而已。人心之離合。卽天命之去就。可不畏哉。乙巳之是非。殿下非不知之。而尙且遲疑不決。臣等亦非不知殿下重難之意。目今一國人心。洶洶不定。不欲使是非淆亂於後世。雖在數十年之久。而公論齊發。不謀而同。時月已變。而人心之奮發猶一日。勢不可力遏。亦不可威制。若此不已。恐生他變。有大於此者。請速快決。以定人心。
壬辰年龍灣啓辭
編輯當初赴遼之擧。未知出於何處。自聞此奇。臣民驚駭。赴愬無地。其爲悶迫。有甚於遭亂之初。遑遑不定。所以然者。今雖倭賊迫近。而下三道皆爲完全。江原,咸鏡。亦不被兵亂。許多臣民。付之何處。而強爲匹夫之行乎。且上國之許待與否。亦不可料。一行之際。妃嬪亦不得落後。則遼人率多無識。爭相看覷。服色旣殊。語音頓異。笑侮無禮。其何以揮止。雖得達遼。土風飮食。其何以堪處。思之至此。不覺流涕。赴遼之擧。臣等決不可更議。且唐兵雖多數出來。不可無我國嚮導之軍。此軍聚集亦急。本州土兵幾二千名。今雖潰散。若以科擧召集。正所謂一朝之事也。兵曹明日欲爲試射。自上姑留於此。更聞賊勢。若事急難留。則由水上以行到碧潼。留箇日。又向江界。觀勢進退爲便。
伏見楊總兵答沈喜壽之言。不勝驚駭。此必祖總兵不意一見史遊擊之死。意欲還到。爲此不近之言。恐動楊爺也。自古貝錦之說。莫不無形而做出。何可恃我之直而不爲之諄諄辨明也。臣忝在大臣之列。請與洪秀彥。共往楊總兵陣前。相與辨明。期吐我邦之情。亦使沈喜壽。經造祖總兵所駐處。致其情懇。又辨此間曲折宜當。亦恐軍士畏敵思歸。造此不近之言。以惑祖爺視聽。而致此紛紛也。
軍旅之事。久而不解。應酬之臣起廢驟陞。出於人望之外。些少精神。又從而耗喪。前忘後失。遇事茫然。正所謂廟堂執檄而心醉者也。每欲縮手袖間。而猶復云云。一事未了。頭緖敗露。國事之誤。不知其幾。上負聖明。下招群議。仰俯慙懼。莫知所爲。若與大臣一二員。共相論議。冀小敗闕。前日入侍時。請招豐原府院君柳成龍。還詣行在。自上以接待天將爲敎。臣惶恐不敢更達。第思之。天將之行。當自此起行。則柳成龍來此論議無妨。且東宮。今則在此道內。陪行大臣二員中一人。亦可命召共政。臣不勝悶迫。敢稟。文衡之任。平日養望非輕。若遇華使。專爲華國。固不可倉卒急遽間。有所遞改責效也。目今扈從宰臣。孰無骨肉親屬陷在虜中者乎。大義爲重。黽勉從仕。區區私情。有不可顧。李德馨年富望重。優於文學。方責以重任。況華使臨境。應酬倍於常時。而其親亦能獲免於陷沒之餘雲。少紓方寸之亂。勉副國事之急。未爲不可。大學士之任。恐不宜輕改。
善人。天地之紀。雖在平時。所當汲汲籲俊。共圖國事。況於天地閉而大亂之時乎。同知成渾。久在山林。充養有方。學爲儒林之表。才爲濟世之具。不比頃者大言賭世之輩。有識之人。皆望一起。今者。徒步杖策。遠膺東宮召命雲。其於輔導鶴禁。必有所益。如此急難。亦有訏謨裨切時務者。其何幸如之。除拜從品。歲月已久。朝家優待老成之禮。恐有所未盡。行朝大臣。通於臣等。將此意啓達雲。此實是朝廷公議。惶恐敢啓。
古人云。負羈絏以從天下。臣之罪大矣。臣猶知之。君豈不知。蓋倉黃急遽。事多顚倒。跡涉專輒。事過思之。寒粟遍體。蜼慈父之愛其子。勢至於此。不可不誅責。不待人言。臣等之罪。臣等固知之矣。今見李弘老上疏。正中臣等之失。不待事定。臣等之形跡。已無逃於聖鑑之下。極爲惶恐。待罪千里遠路。親自投疏。誠意可嘉。言可用採之。言不可施置之。其人才氣。令該曹聞見。隨材除職事。已爲啓達矣。宗室之中。原川君徽漢陰都正俔。頃日皆上疏章。言多可採。當國家危亡之際。惓惓效忠。人多稱之。此兩人皆以試藝發身。識見非他宗室之比。別施賞典。則收拾人心。未必無補。宗室自募從軍者。時未有顯功。皆爲重賞。爲其璿派所分。其意亦好。況此兩員。士論歸多。臣聞之。不敢容默。敢啓。
庚子年啓辭
編輯小臣先世之墓自麗時葬於長湍地。距開城一息。而距京城五息。第以當初不在擧論看審之中。小臣亦不解風水。不能知其合於國用與否矣。今者。趙庭芝上疏。極陳小臣墳山可合國用。而至曰畏其威勢。不爲擧論。若是則臣是權臣之尤者。臣聞來。髮豎身戰。罔知所出。國家因山之事。是何等大事。而爲臣子者。何敢有一毫他意於其間。至於葉將之請留。欲掩其墳山之美雲。此則情理之所未得到者。今旣有人言。請亟命看審定奪。以破國人之惑。少紓小臣之禍。不勝幸甚。
乞改扈從錄勳之命啓辭病亟未果上
編輯臣於漏盡之境。尙冒夜行。貪戀聖恩。久未決然。而豚犬等輩。皆列顯要。盛滿至此。天禍不遠。人議可知。臣於前日。屢被重論。勢所必至。何敢有一毫怨尤之心乎。今有扈從諸臣錄勳之命。臣名亦在其中。不勝惶駭之至。臣於爾時。忝在大臣。未嘗出一謀畫一策。責愈重而罪愈大也。何敢與諸臣。同受策命乎。內顧於心。實增愧懼。伏望速賜鐫改。以安愚分。棲息都下。少見中興德業之盛。不勝懇祈之至。
雜說
編輯李原吉爲相。矜持體貌。雖急於好善奬士。未嘗卑屈虧損。當徵士曺植之入朝也。只以故奮之情。文字相通而已。及徵士還鄕。委往告別。且曰。公何以相位自高。終不親爲一見耶。李曰。朝家體貌有在。吾不敢自貶也。相與一笑而罷。
退溪入來時。卿士大夫朝夕候其門。爭相現謁。退溪一皆接見。小無閑歇。最後。往見李相原吉。李相曰。公之入城已久。何不早爲相見耶。退溪答以接遇無閑之事。李相顰蹙曰。往在己卯。士習如是。其間亦有羊質虎皮。終有媒禍之端。如趙靜菴外。吾不取也雲。
盧蘇齋與丁璜。爲同志莫逆之交。當時宰相稱好善者。以柳仁淑,鄭順朋爲首。柳則冠服飮食。一以宰相自處。鄭草笠惡衣。儉素自持。故人有優劣於其間。蘇齋與丁公。約共拜於鄭家。先通其意。其日。適以他事。自至夜分往。則鄭明燈待之。正服延入。丁公退謂蘇齋曰。此人情事。殊非自然雲。常時詔書之來也。本國例有留詔節次。殿下親於天使前懇留矣。丁卯年。許,魏天使。頒隆慶登極詔而來。行到嘉山。聞明廟不意薨逝。許,魏卽於路上。草出留詔一節。以今上方在權署之中。令大臣率群臣請留。爲變禮也。及萬曆元年韓王天使之來也。本國初不詳權署時禮變之由。一以丁卯年留詔儀節。爲儀註送之。韓王亦不知源委。因襲變禮而行之。極爲未安。此事。後日禮官。不可不知。唐陵君洪純彥。生時每爲余言之。
乙巳七月。仁廟在殯。諸臣會於賓廳。皆欲殺尹元老。先行後聞。令宰相次次詣政承前。言其可否。李原吉以右尹。就前言曰。今時異於前日。大王大妃在上。豈可不稟而擅殺其同氣乎雲。出戶時。宋圭庵麟壽怒形於色。招而語之曰。原吉此議。吾所不取也。李相未久。出爲平安監司。時事漸變。士林之禍。久而不絶。尹元衡德原吉之救。引而置諸正卿。此乃諸臣徒惑於前日大小尹邪正之說。而不知通變而善處之。卒取魚肉之禍。惜哉。
丁卯年五月恭懿殿未寧。明廟令政院考服制以聞。時退溪在京。以爲在禮嫂叔無服。自上合無服。衆莫敢違。奇高峯以遠接從事。追後入城曰。仁廟君臨一國。今上自有繼體之服。豈可援嫂叔之禮乎。退溪聞而思之曰。明彥之言是也。倉卒失對。吾不免罪人云。此言朝廷皆已知之。故丁丑年十一月國喪。雖有一二異議。定爲繼體之服。上下無間。高峯之精詣。退溪之服義。一國賴之。其利博哉。
奇高峯常言。朴和叔處事疏闊。殊無持重守文之意。可慮。嘗以拈出六品可當人若干。往稟於三公。皆以爲可。最後來言其意。吾以爲此乃末世好事。銓曹之意如此。誰敢有違。恨公未能洞察祖宗立法規模。爲此過高之擧必有後獘。以慶延孝成之行。成宗朝。尙除參奉。久後出六品。以趙孝直學問。中宗朝。亦除初入仕。衆論歸一。乃爲六品。祖宗朝不輕用人。必有深意。且無取才者不可用。間有高蹈可用之人。而寧失一二人。不可廢法典雲。
高峯盡室在好賢坊洞。當於春時。送奴取龍門山蔬葉。乾燥於庭。以爲過冬之用。乃詩所謂我有旨蓄之意。其於鄕居。可知。嘗以牛旁菜煑熟。送於我。寄簡雲。此野人之味。士大夫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