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可能需要清理,以符合維基文庫的標準,歡迎清理和改善。如果您想要查看幫助,請看幫助頁面
樂通

總論

編輯

聲生於器。器生於數。黃鐘之徑圍羃積短長。得其眞數。則律呂由是而損益。宮調由是而諧協。推諸八音。器以成焉。然三古之聲。五聲十二律。旋相爲宮而已。後世演爲二變四淸六十調。三古之器。一器獨限一音而已。後世以一器而備衆音。至於管音叶以律呂。而工尺爲陰陽相和之中。絃音定以宮徵。而正變有全半散實之分。則又近世之腔譜度數。益就精密者。正猶自杯飮而爲瓦尊。自瓦尊而爲雲罍。器有今古。聲亦隨之。故舍今樂而論古樂。是謂泥古。必不能復古也。我世廟天縱睿智。聲律身度。取黍於海州。採磬於南陽。以成朝祭讌會之樂。一洗羅麗之噍哇。駸駸乎大雅。而當時承佐之臣。若 朴堧孟思誠。皆知音者也。然堧之定尺考律。一遵明制。而明之樂。仍用宋之大晟樂。葢於黃鐘徑圍羃積之數。實未甞探本而溯源也。惟洪武間冷謙。萬曆間朱載堉。可謂獨見妙悟。於律數而亦託之空言。宣付史官而已。邇來學士鮮稽攷。工師昧曲譜。以今之鐘磬管簫出於明制。遂謂之雅音在是。殊不知明之樂。卽魏漢津之樂。而非古樂。世廟之遵明制。卽非天子不議之義。而非以爲雅音也。爰以律呂正義新法律數爲本。參互於精義諸篇。歷敘聲器。著爲成法。顔曰樂通。葢要由今樂返古樂。以施諸用。一曰樂律。二曰樂調。三曰樂器。四曰樂譜。五曰樂懸。六曰樂舞。凡六篇。

樂律

編輯

黃鐘之徑圍羃積短長生於尺度而度生於黍宋李 照以縱黍累尺管容千七百黍胡瑗以橫黍累尺管 容千三百黍是皆累黍不精而容受失之大也漢志 雲黃鍾之長九十分以子糓秬黍中者一爲一分朱 載堉雲黃帝之尺以黃鐘爲八十一分夏禹之尺以 黃鐘爲十寸尺度不同而黃鐘不改者縱黍八十一 粒恰當橫黍百粒也今以橫黍之度比縱黍之度卽 古尺之比今尺如取古尺十寸爲一卛今尺八寸一 分爲二卛黃鐘古尺九寸爲三卛推得四卛七寸二 分九釐卽黃鐘今尺之度也以古尺九寸爲黃鐘然 後考之以聲旣得其中驗之以黍適合千二百之數 是爲造律之眞度明矣 國初臣朴堧以東耤田黍累爲黃鐘管其聲高於皇 明黃鐘一律乃上䟽言南方之米光潤而肥澤京畿 之粒枯燥而瘦細黍之大小亦應如之願悉取南方 諸州黍分三等擇取遂取中等黍燃蠟爲形而差大 之累九十黍以成黃鐘之長按朱載堉律學新說雲 王朴泥看漢志子糓秬黍中之文以致累尺太短而 失中和之聲所謂秬黍中者葢指揀選中式之黍非 中號中等之黍若揀選大黍則庶近乎中式夫秬之 爲言卽巨細之巨端淸大黍中式之說實有所本而 朴堧之擇取中等黍亦泥看漢志之病況燃蠟爲黍 以人巧遷就歷代之所未行先儒之所不言累蠟黍 而求元聲奚啻叩盤捫燭之爲謬而已且以黃鐘之 高下一準於皇明之律何其踈舛之甚也宋之大晟 樂卽魏漢津之律數而朱子所謂崇宣之季姦諛之 會不足以語天地之和者也金曰大和元明曰大成 雖歌章曲名稍有變更而律數皆是漢津之杜撰今 乃竭心思而累黍成管以求正於魏漢津之黃鐘亦 數理不明未窺徑圍密率之故也 蔡元定從班志定黃鐘爲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 一十分朱載堉雖以漢志之黃鐘九寸加一寸成一 尺謂出於人爲斥爲劉歆之僞辭而遂以黃鐘之長 卽爲一尺然九寸之管聲旣中而黍又合漢世去古 未遠西山見理精透不可以其出於劉歆而遽謂之 僞辭也今置黃鐘古尺積八百一十分以九十分歸 之得面羃九方分用數理精蘊面線相等面積不同 定數比例以圓面積一十萬爲一率方面積一十二 萬七千三百二十四爲二率今面羃九方分爲三率 推得四率一十一分四十五釐九十豪爲圓面羃徑 線相等正方面積以開平方得三分三釐八豪五絲 一忽乃黃鐘古尺之內徑數也求周則用數理精蘊 周徑相求定數比例以徑一百一十三爲一率周三 百五十五爲二率今徑三分三釐八豪五絲一忽爲 三率推得四率十分零六釐三豪四絲六忽爲黃鐘 古尺之內周數也較以今尺則以古尺一百分自乘 再乘得一百萬分爲一率今尺八十一分自乘再乘 得五十三萬一千四百四十一分爲二率黃鐘古尺 積八百一十分爲三率推得四率四百三十分四百 六十七釐二百一十豪乃黃鐘今尺之積也如求面 羃則以今尺長七寸二分九釐歸之得面羃五分九 十釐四十九豪如法求徑得二分七釐四豪一絲九 忽是爲黃鐘今尺之徑數以古尺之徑比例推今尺 之徑以今尺之徑比例推古尺之徑皆彼此沕協近 世數理絶勝於古由數明度元聲乃得其眞此歷代 之所不能及也 黃鐘之長旣定而十一律呂之長皆由是損益以古 尺言之黃鐘九寸三分損一得六寸爲林鐘林鐘三 分益一得八寸爲太蔟太蔟三分損一得五寸三分 三釐三豪三絲三忽三微三纖有奇爲南呂南呂三 分益一得七寸一分一釐一豪一絲一忽一微一纖 有奇爲姑洗姑洗三分損一得四寸七分四釐零七 絲四忽零七纖有奇爲應鐘應鐘三分益一得六寸 三分二釐零九絲八忽七微六纖有奇爲蕤賓蕤賓 三分益一得八寸四分二釐七豪九絲八忽三微五 纖有奇爲大呂大呂三分損一得五寸六分一釐八 豪六絲五忽五微六纖有奇爲夷則夷則三分益一 得七寸四分九釐一豪五絲四忽零九纖有奇爲夾 鐘夾鐘三分損一得四寸九分九釐四豪三絲六忽 零六纖有奇爲無射無射三分益一得六寸六分五 釐九豪一絲四忽七微四纖有奇爲仲呂仲呂三分 益一得八寸八分七釐八豪八絲六忽三微三纖有 奇比之黃鐘九寸不足一分二釐一豪一絲三忽六 微六纖有奇以今尺言之黃鐘之七寸二分九釐損 益相生則林鐘得四寸八分六釐太蔟得六寸四分 八釐南呂得四寸三分二釐姑洗得五寸七分六釐 應鐘得三寸八分四釐蕤賓得五寸一分二釐大呂 得六寸八分二釐六豪六絲六忽六微六纖有奇夷 則得四寸五分五釐一豪一絲一忽一微一纖有奇 夾鐘得六寸零六釐八豪一絲四忽八微一纖有奇 無射得四寸零四釐五豪四絲三忽二微四纖有奇 仲呂得五寸三分九釐三豪九絲零九微四纖有奇 至仲呂上生比黃鐘原數不足九釐八豪一絲二忽 零六纖有奇葢古尺之度爲數多今尺之度爲數少 數多者橫黍之所生數少者縱黍之所累數之多少 雖異而管之長短則同今尺之七寸二分九釐正古 尺之九寸也 律呂之長短徑圍旣定則又以黃鐘之積實三分損 益以成十一律呂之積實然後聲之洪纖高下由是 而辨黃鐘積實古尺之八百一十分與今尺之四百 三十分四百六十七釐二百一十豪爲數不同而體 之積分龠之容黍千二百粒實未甞異故十二律呂之積 損益相生皆本於此黃鐘古尺之積八百一十分三 分損一得五百四十分爲林鐘林鐘三分益一得七 百二十分爲太蔟太蔟三分損一得四百八十分爲 南呂南呂三分益一得六百四十分爲姑洗姑洗三 分損一得四百二十六分六百六十六釐六百六十 六豪有奇爲應鐘應鐘三分益一得五百六十八分 八百八十八釐八百八十八豪有奇爲蕤賓蕤賓三 分益一得七百五十八分五百一十八釐五百一十 八豪有奇爲大呂大呂三分損一得五百零五分六 百七十九釐零一十二豪有奇爲夷則夷則三分益 一得六百七十四分二百三十八釐六百八十三豪 有奇爲夾鐘夾鐘三分損一得四百四十九分四百 九十二釐四百五十五豪有奇爲無射無射三分益 一得五百九十九分三百二十三釐二百七十三豪 有奇爲仲呂若夫今尺之積黃鐘之四百三十分四 百六十七釐二百一十豪三分損益則林鐘得二百 八十六分九百七十八釐一百四十豪太蔟得三百 八十二分六百三十七釐五百二十豪南呂得二百 五十五分零九十一釐六百八十豪姑洗得三百四 十分一百二十二釐二百四十豪應鐘得二百二十 六分七百四十八釐一百六十豪蕤賓得三百零二 分三百三十釐八百八十豪大呂得四百零三分一 百零七釐八百四十豪夷則得二百六十八分七百 三十八釐五百六十豪夾鐘得三百五十八分三百 一十八釐零八十豪無射得二百三十八分八百七 十八釐七百二十豪仲呂得三百一十八分五百零 四釐九百六十豪 朱載堉不用三分損益新立密率循環相生其說曰 律家三分損其一三分益其一曆家四分度之一四 分一之一與夫方則直五斜七圓則周三徑一等率 皆擧大略而言之耳非精義也新法律數與方圓皆 用勾股術其法本諸周禮㮚氏爲量內方尺而圓其 外內方尺而圓其外則圓徑與方斜同知方之斜則 知圓之徑矣度本起於黃鐘之長則黃鐘之長卽度 法一尺命平方一尺爲黃鐘之率東西十寸爲勾自 乘得百寸爲勾羃南北十寸爲股自乘得百寸爲股 羃相傡共得二百寸爲弦羃乃置弦羃爲實開平方 法除之得弦一尺四寸一分四釐二豪一絲三忽五 微六纖二三七三○九五○四八八○一六八九爲 方之斜卽圓之徑亦卽蕤賓倍律之率以勾十寸乘 之得平方積一百四十一寸四十二分一十三釐五 十六豪二十三絲七十三忽○九五○四八八○一 六八九爲實開平方法除之得一尺一寸八分九釐 二豪○七忽一微一纖五○○二七二一○六六七 一七五卽南呂倍律之率仍以句十寸乘之又以股 十寸乘之得立方積一千一百八十九寸二百○七 分一百一十五釐○○二豪七百二十一絲○六十 六忽七一七五爲實開立方法除之得一尺○五分 九釐四豪六絲三忽○九纖四三五九二九五二六 四五六一八二五卽應鐘倍律之率葢十二律黃鐘 爲始應鐘爲終終而復始循環無端此自然眞理猶 貞後元生坤盡復來也是故各律皆以黃鐘正數十 寸乘之爲實皆以應鐘倍數十寸○五分九釐四豪 六絲三忽○九纖四三五九二九五二六四五六一 八二五爲法除之卽得其次律也按端淸此法卽數 理精蘊連比例法首以黃鐘正律爲句股求弦得蕤 賓倍律次以連比例乘除得南呂應鐘倍律或隔六 以生則黃鐘生林鐘而林鐘生太蔟或隔四以生則 黃鐘生仲呂而仲呂生無射或長生短而黃鐘生大 呂大呂生太蔟或短生長而黃鐘半律生應鐘應鐘 生無射循環乘除上下相生比之三分損益尤簡而 密假如二與四四與八八與十六爲連比例四率二 與十六相乘再以二乘之得六十四四自乘再乘亦 得六十四二與十六相乘再以十六乘之得五百一 十二八自乘再乘亦得五百一十二葢連比例一率 自乘與二率自乘兩面積之比若一率與三率之比 一率自乘與一三率相乘兩面積之比亦若一率與 三率之比卽隔一位加一倍之比例也一率自乘再 乘與二率自乘再乘兩體積之比若一率與四率之 比一率自乘再乘與一率自乘再以四率乘兩體積 之比亦若一率與四率之比卽隔二位加二倍之比 例也 律呂之長短體積不同而圍徑同夫惟徑之同乃得 其長短之差而聲字之淸濁賴之以辨使長短旣不 同而徑又不同則成一同比例之黃鐘管淸濁無所 分故同徑之說爲十二律呂之定論禮記䟽曰凡律 空圍九分月令章句曰圍數無增減是也正律以外 又有倍律半律以助正律而葉旋宮之調夫始黃鐘 終應鐘爲十二律呂之正自黃鐘以下欲用聲之更 低者則有律呂之倍體自應鐘以上欲用聲之更高 者則有律呂之半體黃鐘大呂爲宮聲工字太蔟夾 鐘爲商聲凡字姑洗仲呂爲角聲六字蕤賓林鐘爲 變徵五字夷則南呂爲徵聲乙字無射應鐘爲羽聲 上字大而推之倍律倍呂則倍無射倍應鐘共爲尺 字卽宮聲之右有變宮也倍夷則倍南呂共爲上字 卽變宮之右有下羽也倍蕤賓倍林鐘共爲乙字卽 下羽之右有下徵也細而推之半律半呂則半黃鐘 半大呂共爲尺字卽羽聲之左有變宮也半太蔟半 夾鐘共爲工字卽變宮之左有少宮也半姑洗半仲 呂共爲凡字卽少宮之左有少商也倍仲呂以上聲 抑而啞半蕤賓以下聲噍而促惟自倍蕤賓倍林鐘 以至半姑洗半仲呂皆可以相應和聲故倍半之律 止於六此古樂所以起下徵終淸商而爲旋宮轉調 之用也 朱載堉曰琴瑟不獨徽柱之有遠近而絃亦有巨細 笙竽不獨管孔之有高低而簧亦有厚薄絃之巨細 若一但以徽柱遠近別之不可也簧之厚薄若一但 以管孔高低別之不可也譬諸律管雖有長短之不 齊亦有廣狹之不等先儒以爲長短雖異圍徑皆同 此未達之論也按端淸此論實本於宋之范鎭然律 呂之長短圍徑皆用三分損益則是爲同比例之十 二黃鐘管聲字淸濁之別反不如古法禮䟽同圍徑 之說必有見於此也 候氣之說不見於六經而始於張蒼之定律推五勝 京房劉歆又傅會以五行幽謬之術已叛於先王之 敎矣漢唐以後諸儒遞相祖述至以信都芳之輪扇 謂眞有氣感扇應之理何其易惑而難解也夫天氣 降地氣升則達而爲陽天氣升地氣降則閉而爲陰 寒暑往來者其氣也日月進退者其機也氣無微不 入達卽不可禦矣豈膠固拘滯於分寸之間而月餘 始達以應耶若曰夏至以前陽氣應冬至以前陰氣 應則是一歲之中陰陽皆上升而不下降也若曰小 雪方動應鐘之灰則是一歲之周地氣猶未出土萬 物安所藉之以發育乎明儒王廷相劉濂斷以爲無 是理其識誠卓然矣我朝成廟十三年禮曹判書 李坡等爲緹室埋管史言其冬至日氣至灰飛而終 未敢信文簡公金昌協亦甞起疑以質於先正宋時 烈問答詳見遺集

樂調

編輯

三分損益隔八相生爲制樂之綱領而考其徑圍覈 其羃積以別十二律呂者三分損益之法也凡金石 之厚薄絲竹之短長皆依此以定首音與八音葉和 相應以別五聲二變者隔八相生之法也凡淸濁之 相諧高下之相宣皆賴此以施然管律絃度之生聲 取分不同而五聲二變有屬於管者有屬於絃者間 甞截竹以審音黃鐘之半律不與黃鐘合而合黃鐘 者爲太蔟之半律則倍半相應之理在絃音而非管 音也明矣黃鐘爲宮其徵聲不應於林鐘而應於夷 則則宮下生徵之說在絃度而非管律也明矣呂氏 春秋以三寸九分之管爲黃鐘卽半太蔟合黃鐘之 義也今定黃鐘爲首音宮聲次太蔟爲二音以商聲 應姑洗爲三音以角聲應蕤賓爲四音以變徵聲應 夷則爲五音以徵聲應無射爲六音以羽聲應半黃 鐘爲七音以變宮聲應此陽律之五聲二變也至半 太蔟爲淸宮而與黃鐘應則陽律旋宮之義見焉如 定大呂爲首音宮聲則夾鐘爲二音以商聲應仲呂 爲三音以角聲應林鐘爲四音以變徵聲應南呂爲 五音以徵聲應應鐘爲六音以羽聲應半大呂爲七 音以變宮聲應此陰呂之五聲二變也至半夾鐘爲 淸宮而與大呂應則陰呂旋宮之義見焉此陰陽以 類相從而不雜者也若夫以陰陽唱和而合用之則 一律一呂折中取聲黃鐘之宮爲濁宮大呂之宮爲 淸宮濁者不得揭之使高淸者不得抑之使下宮聲 在黃鐘大呂之間而可濁可淸始能兼律呂之用黃 鐘大呂旣合而爲宮則太蔟夾鐘合而爲商姑洗仲 呂合而爲角蕤賓林鐘合而爲變徵夷則南呂合而 爲徵無射應鐘合而爲羽至半黃鐘半大呂合而爲 變宮是乃陰陽唱和律呂合用者也驗之樂器排簫 鐘磬各一十有六正陰陽之分用者也今簫與笛一 孔而兼律呂一音而能高下正陰陽之合用者也又 如工尺字譜不知創自何時楚辭大招有四上競氣 極聲變只之語則其由來舊矣今橫黍尺所制之黃 鐘正應今簫之工字而今簫之制實由古排簫而作 安知字譜所傳工字非卽宮字之聲乎以工字爲宮 則凡字應商六字應角商字凡字皆平聲韻角字詩 皆葉祿古多作龣與六同音至於五應變徵乙應徵 而上應羽五字乙字上字與徵羽二字同爲上聲尺 字樂工皆讀如車亦應變宮同爲平聲則七字與七 聲可配也審之律呂黃鐘爲低工字大呂爲高工字 太蔟爲低凡字夾鐘爲高凡字姑洗爲低六字仲呂 爲高六字蕤賓爲低五字林鐘爲高五字夷則爲低 乙字南呂爲高乙字無射爲低上字應鐘爲高上字 半黃鐘爲低尺字半大呂爲高尺字至半太蔟仍爲 低工字與黃鐘應半夾鐘仍爲高工字與大呂應則 七字與十二律呂可配也五聲二變遞用以成旋宮 而字譜七字亦可遞用以成旋宮也 成俔樂學軌範曰黃鐘爲合字大呂太蔟爲四字夾 鐘姑洗爲乙字仲呂爲上字蕤賓爲勾字林鐘爲尺 字夷則南呂爲工字無射應鐘爲凡字合八字然上 字勾字於大笒觱篥同出一孔故實用七字黃鐘淸 聲爲六字大呂淸聲爲五字太蔟淸聲爲高五字夾 鐘淸聲爲尖五字淸聲卽半聲也按成俔此說實本 於宋史燕樂書而宋史雲大呂太蔟夾鐘淸聲各用 五字以上下緊別之緊五者夾鐘淸聲也夫上下緊 別之文明是絃音緊慢之謂而今改以尖五者果何 所據豈認以爲管音之㝡淸而欲別於高五摸索曰 尖五耶且旋宮之法黃鐘爲六律之首大呂爲六呂 之首則黃鐘大呂宜得一聲止分淸濁而乃以黃鐘 爲合字大呂太蔟共爲四字已乖律呂相配之義況 黃鐘之爲合字卽因琴之一絃定於頭管與笛之合 字而一絃散聲原應於下徵三絃散聲始應於黃鐘 則合字之不可配於黃鐘明矣然是皆宋史之失俔 特襲謬而傳訛耳聲字旋宮之妙何必求備於東方 學者耶 管律絃音之生聲取分有不可比而同者全絃與半 絃之音相應而半律較全律下一音此聲之出於自 然而不容強者也如管律黃鐘九寸之全爲宮聲首 音則太蔟之半爲少宮八音其間太蔟之分爲商聲 二音姑洗之分爲角聲三音蕤賓之分爲變徵四音 夷則之分爲徵聲五音無射之分爲羽聲六音黃鐘 之半爲變宮七音而正聲變聲皆得全分絃度黃鐘 九寸之全爲宮聲首音則黃鐘之半爲少宮八音其 間太蔟之分爲商聲二音姑洗之分爲角聲三音蕤 賓之分爲變徵四音而林鐘之分乃爲徵聲五音南 呂之分爲羽聲六音應鐘之分爲變宮七音正聲得 全分變聲得半分要之管律則首音與八音之間得 七全分故下一音以相應絃度則首音與八音之間 得六全分故全半相應也管之體三分損益極於十 二而其聲陽律陰呂各成一均絃之數三分損益極 於十四而其聲濁宮淸宮各成一均今以律呂陰陽 各均之五聲二變合之絃度淸濁各分之七音明之 陽律宮聲黃鐘之九寸也絃度宮聲八十一分也陽 律商聲太蔟之八寸也絃度商聲七十二分也陽律 角聲姑洗之七寸一分一釐餘也絃度角聲六十四 分也陽律變徵蕤賓之六寸三分二釐餘也絃度變 徵五十六分餘也陽律徵聲夷則之五寸六分一釐 餘也絃度徵聲五十四分也陽律羽聲無射之四寸 九分九釐餘也絃度羽聲四十八分也陽律變宮半 黃鐘之四寸五分也絃度變宮四十二分餘也此陽 律之五聲二變與絃度濁音之七分也至於陰呂淸 宮大呂八寸四分二釐餘而絃度淸宮爲七十五分 餘矣陰呂淸商夾鐘七寸四分九釐餘而絃度淸商 爲六十七分餘矣陰呂淸角仲呂六寸六分五釐餘 而絃度淸角爲五十九分餘矣陰呂淸變徵林鐘六 寸而絃度淸變徵爲五十三分餘矣陰呂淸徵南呂 五寸三分三釐餘而絃度淸徵爲五十分餘矣陰呂 淸羽應鐘四寸七分四釐餘而絃度淸羽爲四十四 分餘矣陰呂淸變宮半大呂四寸二分一釐餘而絃 度淸變宮爲三十九分餘矣此陰呂之五聲二變與 絃度淸音之七分也是知管與絃有可同者有不可 同者其可同者五聲二變之七音其不可同者生聲 取分之各異也 樂成於聲調而聲調原於旋宮聲也者五聲二變之 七音也調也者所以調七音而相爲用也然旋宮亦 有管絃之別葢管音之旋宮十二律呂皆可爲宮立 一均之主各統七聲而十二律呂皆可爲五聲二變 也聲自爲聲調自爲調而調有主調起調轉調之異 故以轉調合旋宮謂之宮調五聲二變旋於淸濁二 均之一十四聲則成九十八聲此宮調之全音也若 夫八十四聲六十調實皆生於絃度以絃音七聲之 位遞配以十二律呂之分則爲八十四聲除二變不 用止以五聲之位遞配以十二律呂之分則爲六十 調此乃按分以命聲調非旋宮轉調之法也周禮大 司樂不載商調唐宋以來無徵調夫以宮立羽位主 調則商當變宮不用以羽立羽位主調則徵不起調 所謂無商調與無徵調二者名異而理同也主調起 調皆以宮位爲主然宮自爲宮調自爲調如宮立一 均之主而下羽之聲又大於宮故爲一調之首卽國 語之宮逐羽音也羽主調宮立宮一均七聲之位已 定則當二變者不起調而與調首音不合者亦不得 起調葢以羽起調徵在其前變宮居其後二音與羽 相近得聲淆雜故不相合而變徵爲第六音亦與羽 首音淆雜不合此所以當二變之位與五正聲中當 徵位者俱不得起調也至於止調亦取本調相合可 以起調之聲終之當二變與徵位者亦不用焉其立 羽位調首之音自本聲卽羽聲也起者卽爲本調首音與 五音爲羽與角次相合首音與三音爲羽與宮又次 相合且均調相應首音與四音爲羽與商轉相合可 出入故本調爲一調自宮位起者爲一調自角位起 者爲一調自商位起者復爲一調一均四調七均二 十八調合淸濁之一十四均則爲五十六調矣絃音 旋宮之淸濁二均各七調有與管音同者有可同者有 不可同者其同者惟宮調一調五聲二變皆正應其 可同者商調徵調五聲正應二變借用其不可同者 角調變徵調羽調變宮調五聲之內淸濁相淆其間 變徵調與羽調五正聲內止有一聲乖應然羽調猶 能自立一調而變徵調又轉入宮調聲字不能自立 一調至於角調變宮調五聲之內二三乖應且與宮 調聲字雷同斷不能自成一調也周禮大司樂三宮 漢志三統皆以三調爲準所謂三統其一天統黃鐘 爲宮乃黃鐘宮聲位羽起調姑洗角聲立宮主調是 爲宮調也其一人統太蔟爲宮乃太蔟商聲位羽起 調蕤賓變徵立宮主調是爲商調也其一地統林鐘 爲宮乃絃音徵分位羽實管音夷則徵聲位羽起調 半黃鐘變宮立宮主調是爲徵調也蓋三統之法實 取管音絃音之相和與不和以辨陽律陰呂之分用 與合用而絃音轉調之要有四一定絃音應某律呂 之聲字卽得某絃之度分一絃音轉調不能依次遞 遷故以宮調爲準有幾絃不移而他絃或緊一音或 慢半音遂成一調而各絃七聲之分因之而變一絃 音諸調雖無二變而定絃取音必審二變之聲必計 二變之分始能得其條貫不然宮調無所取準一絃 音宮調惟宮與商徵得與律呂相和爲用其餘四調 陰陽乖應或淆入宮調聲字不得自成一調卽此四 要而細繹之絃音旋宮轉調之理可以瞭如矣 世儒論五音謂最大而濁者爲宮㝡小而淸者爲羽 商之大次於宮徵之小次於羽而角居大小淸濁之 中此葢一偏之見非通方之言也音固不離乎淸濁 大小之分然不先明何者爲宮何者爲羽而一槩指 其濁而大者謂之宮淸而小者謂之羽可乎太史公 謂八十一數爲宮五十四數爲徵則宮大而徵小管 夷吾謂宮數八十有一徵數一百有八則宮小而徵 大二說不同而宮與徵未甞非其音也蓋一百八卽 五十四之加倍而全絃爲下徵半絃爲正徵以相應 也史記序五音先宮商角而後徵羽管子序五音先 徵羽而後宮商角假使世儒評二家之得失料其從 馬遷者十之九是夷吾者百無一然十二律呂旋相 爲宮宮無定位徵大於宮亦可也宮大於徵亦可也 豈可以淸濁大小爲拘哉大抵夷吾所得者深馬遷 所知者淺淺者人所易曉而深者俗所難解二家相 懸不啻如下里巴人之歌與陽春白雪之曲夫調彌 高而和彌寡伯牙所以絶絃知音之難自古而然況 後世乎

樂器

編輯

上古聖人之制樂器也先定律呂以和五聲然後被 之八音以運宮調金石有厚薄重輕之差匏竹有徑 圍短長之別絲音則以徽柱遠近而淸濁分土樂則 以積實多少而工尺生革木無預律呂而五聲不得 不賴之以成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是 也先儒論樂器卛摭末而遺本何謂末如雲農琴羲 瑟媧笙舜簫之類不過尊其人重其器而已如雲金 徽玉軫雷紋雲帶之類不過華其餙美其名而已所 謂末者卽此類也何謂本周官典同掌六律六同之 和以爲樂器凡爲樂器以十二律爲之數度以十二 聲爲之齊量凡和樂亦如之所謂數度聲律卽樂器 之本也後世樂器可以按擊成曲而不可以感召神 祇者蓋不以律呂五音之倍半爲之損益而失周官 數度齊量之法也然樂之始終條理雖待乎八音之 迭奏而堂上之樂貴人聲而絲音爲之主樂記所謂 淸廟之瑟朱絃而䟽越一唱而三歎是也堂下之樂 貴人氣而竹音爲之主戴記所謂下管象舞夏籥序 興是也凡升歌笙入間歌合樂莫不以絲竹爲之要 領大抵竹之聲生於虛虛之大者聲濁小者聲淸而 大小之數定於管容之徑圍短長絲之聲生於實實 之多者聲濁少者聲淸而多少之數定於絃綸之巨 細短長虛者假人氣以生聲實者假人力以生聲氣 與力鼓動之間而天地之和應焉虗實之分聲音之 妙也故竹音諸樂以十二律呂爲之本加分減分比 例推求而大器用其大體本形之度分小器用其小 體本形之度分其器之㝡古者惟排簫具陽律陰呂 之正加以二倍律二倍呂共爲十六管各專一聲而 爲考正八音諸器之用其餘爲簫爲笛爲箎爲管爲 笙而其體則皆自黃鐘倍半而生其孔則皆自律呂 相和而成備聲字淸濁於一器而爲雅音之均調焉 絲音諸樂以五聲二變爲之本損綸益綸比例折取 而大器用其大體本絃之度分小器用其小體本絃 之度分其器之㝡古者惟琴與瑟記曰大琴大瑟中 琴小瑟四代之樂器也爾雅曰大瑟謂之灑大琴謂 之離三禮圖又有雅琴雅瑟頌琴頌瑟之類所言體 制雖殊而大絃則皆起於下徵之數取音必究於正 變全半之分而聲位始得其眞焉絲竹旣葉於律呂 然後以是而爲金石之齊量編鐘之一十有六外形 皆同一制而本諸黃鐘之律以定其容積之大小實 體之厚薄而又較其聲音倍半之所應編磬之一十 有六外形亦同一制而本諸黃鐘之律以定其股皷 之度分實軆之損益而又較其聲音淸濁之相應然 律呂以黃鐘正體而相生故體自長而生短聲由濁 而漸淸鐘磬以黃鐘倍體而相生故體自厚而生薄 聲由淸而漸濁此律呂鐘磬相生之所以異而若其 一器獨限一聲以相應則一致而無間也至於壎用 八倍黃鐘之積而設孔皆取律呂相和之分柷之方 敔之長亦用三倍黃鐘之數則八音之器立軆生聲 未有不以律呂之容積度分爲之齊量舍律呂而論 樂器曷足以語感召之妙哉

樂譜

編輯

鐘磬以厚薄而考擊簫篴以工尺而按吹其淸濁之 相和宮調之相旋固不待乎尋數譜法而惟琴瑟之 散實相應全半相宣者則不得不以減字譜法爲學 者之門路夫琴有七絃而第一爲下徵第二爲下羽 第三爲宮第四爲商第五爲角第六爲正徵第七爲 正羽琴有十三徽而第七徽得各絃之半而爲各絃 之正聲第八徽得下徵絃之角位第九徽得下徵絃 之商位第十徽得下徵絃之宮位第十一徽得下徵 絃之變宮位第十二徽得下羽絃之宮位第十三徽 得下羽絃之變宮位全絃之散聲與按徽之實音相 應以協均故鉤抹曰勹擘托曰乚散聲曰卄按徽曰 女齊撮曰早從頭再作曰從豆𰀃乍如擘托以取第 三絃散聲則曰中指按十徽鉤抹以取第一絃實 聲則曰芍第三第一兩絃齊撮則曰隔一絃者謂 之小間勾隔二絃者謂之大間勾而切忌綽注與吟 猱此琴譜之略也瑟有二十四絃而中絃散聲爲下 徵實聲爲正宮而餘絃皆取法於此上十二絃爲濁 音一均之分散聲皆和以管律黃鐘宮之徵音下十 二絃爲淸音一均之分散聲皆和以管律大呂宮之 徵音取徵音者卽管子絲樂尙徵之義也濁音之絃 實聲應管律黃鐘宮之五正聲淸音之絃實聲應管 律大呂宮之五正聲二均之分旣定然後乃隨各宮 調而設柱以別絃度之遠近故鉤抹長絃以爲正則 必以短絃應擘托短絃以爲正則必以長絃應或緊 或慢改絃移柱而七調無不貫通律呂莫不旋轉此 又瑟譜之略也學記曰不學操縵不能安絃操縵者 疊字散聲永言長歌之謂如月朗風淸四聲定當達 理定一句卽操縵之遺意而爲雅譜之綱要又如琴 之南風譜瑟之關雎譜㝡爲明備皆學者之所宜留 心者然魚兔旣得筌蹄可棄心融手慣神變在我則 亦何必區區於譜法爲哉

樂懸

編輯

周官小胥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 士特縣凡縣鐘磬半爲堵全爲肆姜兆錫注曰宮縣 者四面皆縣如宮室也軒縣者三面縣空其南春秋 傳所謂曲縣也判縣者二面縣如判謂德半於君也 特縣者一面縣謂特立也編鐘編磬十六枚在一虡 謂之堵鐘一堵磬一堵謂之肆朱載堉曰宮縣者鐘 磬左右各四虡軒縣者鐘磬左右各三虡判縣者鐘 磬左右各二虡特縣者鐘磬左右各一虡姜注與朱 說未詳孰是而大抵宮軒之位置未有經文之依據 先儒皆以意穿鑿而如陳暘所謂宮縣三十六虡者 尤出於臆見而不足取也然宮縣四面軒縣三面之 說其來㝡久先儒亦多從之今不可遽議變改也我 朝五禮儀所載軒縣之制雅部軒架東西二行各編 鐘三虡編磬三虡東西相向北一行編鐘三虡編磬 三虡南向次南柷敔次南管籥笙竽簫篴箎缶各一 十爲八行最南壎一十爲一行登歌編鐘一虡在東 編磬一虡在西而東西相向特鐘在北之東特磬在 北之西而俱南向次南琴六瑟六爲二行歌工二十 四爲二行管籥和竽笙各二爲一行最南簫壎箎篴 各二爲一行軒架則與世宗實錄所載軒架圖合 可知爲朴堧所定而卽周官三面曲縣之義也登歌 則實錄登歌圖有特鐘特磬琴瑟歌工而無編鐘編 磬管音土音豈世祖朝以後雅俗樂縣多有所損 益而然耶至於五禮儀俗部軒架則東西二行各編 鐘一虡編磬一虡東西相向北一行編鐘一虡編磬 一虡南向次南分六行設歌工及雅俗諸器登歌則 特鐘在北之東特磬在北之西而俱南向編鐘一虡 在東編磬一虡在西而亦南向編鐘編磬之前後分 五行設歌工及雅俗諸器今考世廟實錄無俗部 軒架圖五禮儀所著與國初定製之同異無以憑據 夫宗廟之祭交奏唐樂鄕樂已自世宗朝而然 蓋以祖考平日所聞之聲尤易於感格於昭之靈 也朴堧考定雅樂以後始專用雅樂世祖以後復 參用雅俗樂因革不一故俗部軒縣不傳於實錄耶 自經萬歷壬辰之亂曲譜遺亡樂器散佚今則雅俗 之登歌軒架皆鐘磬各一虡一行南陳其數下同於 士之特縣樂之不備如此而能有以回陟降之洋洋 哉顧今民産尙未裕國計尙未敷國初軒縣之鐘磬 各九虡固難輕議復舊而以今登歌之編鐘編磬移 於軒架鐘二虡北陳南向磬二虡東西陳相向如殿庭 朝會軒架之儀則亦足以略存三面曲縣之意至於 登歌則以八倍黃鐘鐘之積鑄特鐘以八倍黃鐘磬 之積治特磬與琴瑟歌工一依實錄所載登歌而陳 列去管音土音則庶可以不背於古而爲時措之宜 也禮郊特牲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明堂 位曰升歌淸廟下管象武此古樂之登歌不用管音 之證也虞書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此古樂之 登歌有琴瑟特磬之證也凡樂縣莫不有自然之法 象固不可以私智遷就而五禮儀登歌之參用管音 土音實未知其何所據也

樂舞

編輯

樂之在耳曰聲在目曰容聲出於性情容生於功德 聖人假鐘磬管笙以文其性情蹈厲揖讓以表其功 德故有樂而無舞如瞽者之知音也有舞而無樂如 啞者之會意也樂舞合節是謂中和人之動而有節 者莫尙於舞所以發陽氣而導萬物也詩序曰詠歌 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蓋感物而動樂在 心而見於四軆此舞之所由起也咸韶夏濩尙矣歷 代改名不相沿襲而然其大端不過文舞武舞而已 夏翟葦籥以昭其德謙恭揖讓以著其仁文舞之器 與容也朱干玉戚以昭其功發揚蹈厲以著其勇武 舞之器與容也所謂萬舞雖多一言可蔽者卽文武 二舞之爲綱領也至於佾列有隆殺綴兆有長短變 態有離合進退有疾徐周旋中䂓折旋中矩則又二 舞之節度樂記曰習俯仰詘伸而容貌莊序綴兆而 行列正進退齊故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此之謂也漢 唐以前文武舞譜不傳惟宋制之見於史志者稍詳 其文舞曰化成天下之舞第一變舞人立南表之南 聽擧樂則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又鼓皆稍前而 正揖合手自下而上又鼓皆左顧左揖又鼓皆右顧 右揖又鼓皆開手蹲又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又鼓皆 少卻身初辭合手自上而下又鼓皆右顧以右手在 前左手推出爲再辭又鼓皆左顧以左手在前右手 推出爲固辭又鼓皆合手蹲又鼓皆舞進一步正立 又鼓皆俛身相顧初謙合手當胷又鼓皆右側身左 垂手爲再謙又鼓皆左側身右垂手爲三謙又鼓皆 躬而授之遇節樂則蹲其武舞曰威加四海之舞第 一變舞人去南表三步總干而立聽擧樂三鼓前行 三步及表而蹲又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又鼓皆持干 荷戈相顧作猛賁趫速之狀又鼓皆轉身向裏以干 戈相擊刺足不動又鼓皆回身向外擊刺如前又鼓 皆正立擧手蹲又鼓皆舞進一步轉面相向立干戈 各置腰又鼓各前進以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左手執 干當前右手執戈在腰爲進旅又鼓各相擊刺又鼓 各退身復位整其干爲退旅又鼓皆正立蹲又鼓皆 舞進一步正立又鼓皆轉面相向秉干持戈坐作又 鼓各相擊刺又鼓皆起收其干戈爲克捷之象又鼓 皆正立遇節樂則蹲按文武二舞皆三進而三變者 以舞表止於四而四表各間一步也周官大胥以六 樂之會正舞位先儒釋之曰立四表於郊丘廟庭舞 人自南表向二表爲一成自二表向三表爲二成自 三表向北表爲三成乃反而南向自北表至三表爲 四成自三表至二表爲五成自二表至南表爲六成 則天神皆降復自南表至二表爲七成自二表至三 表爲八成則地祇皆出又自三表至北表爲九成則人 神可得而禮也此與司馬四表之百步五十步不同 者彼爲狩獵馳驟之事此爲功德儀容之盛所用各 異也至於天子之八佾爲六十四人卽以八自乘之 正方數也諸侯之六佾爲三十六人卽以六自乘之 正方數也大夫之四佾十六人士之二佾四人卽以 四自乘以二自乘之正方數也是所謂隆殺之等以 多爲貴者而不用三五七九用二四六八者又以偶 數便於舞勢之分合也我太祖乙亥冬親享於太 室權近韓尙敬等請倣古制定文武二舞各爲四表 而世宗朝朴堧又䟽請遵用立表之法備陳按表 樂變之節則可見國初二舞皆因表進退爲回轉分 合之勢而近來祀享舞位無表舞人立定一處未甞 遷移但動搖手足以舞而已烏在其揖讓蹈厲之義 哉誠宜及今釐改表式則一遵周官舞節則一從宋 制以復國初舊典有不可已也且五禮儀雅樂六佾 之每佾八人雖以論語集註之幷存二說爲據然佾 數自八至二旣皆爲正方數則獨於六佾爲橫六縱 八之長方四十八數上不及八佾下則逾六佾於理 於數兩無所當肅廟朝因左議政李畬議改用每 佾六人之古制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