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十二卷 |
第一百三十二卷目錄
僧部列傳八
齊
慧通 求那毘地
弘明 道儒
法願 法穎〈附慧文〉
曇超 智稱〈附聰超〉
僧侯〈附慧溫〉 慧重
法慧〈附曇遊〉 曇遷
曇智 法鏡
道嵩 僧辯
慧明 志道〈附超度〉
法獻〈附元暢〉 僧慧〈附曇順 慧敵 僧岫〉
僧柔〈附弘稱 僧紹 僧拔 慧熙〉 慧基〈附僧行 慧旭 道恢 慧諒 慧
永 慧深 法洪 曇興〉慧次〈附僧寶 僧智 法珍 僧響 僧
猛 法寶 慧淵〉 慧隆〈附智誕 僧辨 僧賢 道慧 法
度〉 僧宗〈附法身 法真 慧令 法仙 法
最 僧敬 道文 僧賢〉 元暢
僧審〈附僧謙 超志 法達 慧勝〉 法悟〈附道濟〉
法匱〈附法楷〉 僧惠〈附慧遠〉
僧祐 慧芬
慧進〈附僧念〉 法光〈附法存〉
慧豫〈附法音〉 超辯〈附法明 僧志 法定〉
慧忍 僧巖
法琳 僧淵〈附慧記 道登〉
曇度 道慧〈附元趣 僧達〉
僧鐘〈附曇識 曇遷 僧表 僧最 敏達 僧寶〉
道盛 弘充〈附法鮮〉
智林 法瑗〈附法愛 法常 智興〉
法凝 法安〈附慧光 敬遺 光贊 慧韜 道
宗〉 僧印〈附慧龍〉
法度〈附法紹 僧朗 惠開 法開 僧紹〉
智秀〈附僧若 僧璿 道乘〉 慧球
曇憑〈附道光〉 法獻
慧敬
神異典第一百三十二卷
僧部列傳八
編輯齊
編輯慧通
編輯按《高僧傳》,慧通,不知何許人,宋元嘉中見在壽春。衣 服趨爾,寢宿無定。遊歷村里,飲讌食噉,不異恆人,常 自稱鄭散騎,言未然之事,頗時有驗。江陵有邊僧歸 者,遊賈壽春,將應反鄉,路值慧通,稱欲寄物。僧歸時 自負重擔,固以致辭,遂強置擔上而了,不覺重行數 里,便別去。謂僧歸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慧緒,住 三層寺。君可為我相聞。」道尋欲往,言訖忽然不見。顧 視擔上所寄物亦失。僧歸既至,尋得慧緒,具說其意。 緒既無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壽春尋之,竟 不相見。通後自往江陵,而慧緒已死。入其房中,訊問 委悉,因留江陵。少時,路由人家墳墓,無不悉其氏族, 死亡年月,傳以相問,並如其言。或時懸指偷劫,道其 罪狀。於是群盜遙見通者,輒間行避走。又於江津路 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語云:「可駛歸去,看汝家若為。」此 人至家,果延火所及,舍物蕩盡。齊永元初,忽就相識 人任漾求酒甚急,云:「今應遠行,不復相見。為謝諸知 識,並宜精勤,修善為先。」飲酒畢,至牆邊臥地就看,已 死。後數十日,復有人於市中見之,追及共語,久之乃 失。
求那毗地
編輯按《高僧傳》,「求那毗地,此言安進,本中天竺人。弱年從 道,師事天竺大乘法師僧伽斯。聰慧強記,勤於諷誦, 諳究大小乘,將二十萬言。兼學外典,明陰陽,占時驗 事,徵兆非一。齊建元初,來至京師,止毗耶離寺,執錫 從徒,威儀端肅,王公貴人,迭相供請。」初,僧伽斯於天 竺國抄《修多羅藏》中要切譬喻,撰為一部,凡有百事, 教授新學,毗地悉皆通誦,兼明義旨。以永明十年秋 譯為《齊文》,凡有十卷。誦《百句喻經》,復出《十二因緣》及 《須達長者經》各一卷。自大明已後,譯經殆絕,及其宣 流,世咸稱美。毗地為人弘厚,故萬里歸集,南海商人, 咸宗事之,供獻皆受,悉為營法。於建業淮側造正觀 寺居之。重閣層門,殿堂整飾。以齊中興二年冬,終於 所住。
弘明
編輯按《高僧傳》:「弘明本姓嬴,會稽山陰人。少出家,貞苦有 戒節。止山陰雲門寺,誦《法華》,習禪定,精勤禮懺,六時 不輟。每旦則水瓶自滿,實諸天童子以為給使也。明 嘗於雲門坐禪,虎來入明室內,伏於床前,見明端然 不動,久之乃去。又時見一小兒來聽明誦經。明曰:『汝 是何人』?答云:『昔是此寺沙彌,盜帳下食,今墮圊中。聞 上人道業,故來聽誦經,願助方便,使免斯累也』。」明即說法勸化,領解方隱。後於永興石姥巖入定,又有山 精來惱明,明捉得,以腰繩繫之。鬼遜謝求脫,云:「後不 敢復來。」乃解放,於是絕跡。元嘉中,郡守平昌孟顗重 其真素,要出安止道樹精舍。後濟陽江總於永興邑 立紹元寺,復請明往住。大明末,陶里董氏又為明「於 村立柏林寺,要明還止,訓勖禪戒,門人成列。」以齊永 明四年卒於柏林寺,春秋八十有四。
道儒
編輯按《高僧傳》:「道儒姓石,渤海人,寓居廣陵。少懷清信,慕 樂出家。遇宋臨川王義慶鎮南兗,儒以事聞之。王贊 成厥志,為啟度出家。出家之後,蔬食讀誦,凡所之造, 皆勸人改惡修善,遠近宗奉,遂成導師,言無預撰,發 響成製。元嘉末出都,止建初寺。長沙王請為戒師盧 丞相伯仲孫等共買張敬兒故宅,為儒立寺,今齊福」 寺是也。儒以齊永明八年卒,年八十一。
法願
編輯按《高僧傳》:「法願本姓鍾,名武厲,先潁川長社人。祖世 避難,移居吳興長城。願常為梅根治監,有施慎民代 之。先時文書未校,慎民遂偏當其負,願乃訴求分罪。 有旨免慎民死,除願為新道令。家本事神,身習鼓舞, 世間雜技及蓍爻占相,皆備盡其妙。嘗以鏡照面云: 『我不久當見天子』。於是出都,住沈橋,以傭相自業。」宗 慤、沈慶之微時,經請願相,願曰:「宗君應為三州刺史, 沈君當位極三公。」如是歷相眾人記其近事,所驗非 一,遂有聞於宋太祖。太祖見之,取東治囚及一奴美 顏色者,飾以衣冠,令願相之。願指囚曰:「君多危難,下 階便應著鉗鎖。」謂奴曰:「君是下賤人,乃暫得免耶?」帝 異之,即敕住後堂,知陰陽秘術。後少時,啟求出家,三 啟方遂為上定林遠公弟子。及孝武龍飛,宗殼出鎮 廣州,攜願同往,奉為五戒之師。會譙王搆逆,羽檄嶺 南,殼以諮願,願曰:「隨君來,誤殺人。今太白犯南斗,法 應殺大臣。宜速改計,必得大勳。」果如願言。殼遷豫州 刺史,復攜同行。及竟陵王誕舉事,願陳諫亦然。願後 與刺史共欲減眾僧床腳,令依八指之制。時沙門僧 導獨步江西,謂願濫匡其主,頗有不平之色,遂致聞 於孝武,即敕願還都。帝問願何致故詐菜食,願答:「菜 食已來十餘年。」帝敕直閣沈攸之強逼以肉,遂折前 兩齒,不迴其操。帝大怒,敕罷道,作廣武將軍,直華林 佛殿。願雖形同俗人,而棲心禪戒,未嘗虧節。有頃帝 崩,昭太后令聽還道。太始六年,校長生捨宅為寺,名 曰正勝,請願居之。齊高帝親事幼主,恆有不測之憂, 每以諮願。願曰:「後七月當定。」果如其言。及高帝即位, 事以師禮,武帝嗣興,亦盡師敬。永明二年,願遭兄喪, 啟乞還鄉。至鄉少時,敕旨重疊,願後出,憩在湘宮,鑾 駕自幸降寺省慰,願云:「腳疾未消,不堪相」見。帝乃轉 蹕而去。文惠太子嘗往寺問訊,願既不命令坐,文惠 作禮而立,乃謂願曰:「葆吹清鐃,以為供養,其福云何?」 願曰:「昔菩薩八萬伎樂供養佛,尚不如至心,今吹竹 管子,打死牛皮,此何足道。」其秉德邁時,皆此之類。其 王侯妃主及四遠士庶,並從受戒,悉遵師禮。願往必 直前,無有通白,咸致隨喜,日盈萬計。願隨以修福,未 嘗蓄聚。或僱人禮佛,或借人持齋,或糴米穀散飼魚 鳥,或貿易飲食,賑給囚徒,興功立德,數不可紀。願又 善唱導,及依經說法,率自心抱,無事宮商,言語訛雜, 唯以適機為要。可謂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後入 定三日不食,忽語弟子云:「汝等失飯籮矣。」俄而寢疾。 時寺側遭燒,寺在下風,煙燄將及,弟子欲輿願出寺, 願曰:「佛若被燒,我何用活?」即苦心歸命,於是三面皆 焚,唯寺不燼。齊永元二年,年八十七卒。
法穎〈附慧文〉
編輯按《高僧傳》,「法穎,姓索,燉煌人。十三出家,為法香弟子, 住涼州公府寺,與同學法力俱以律藏知名。穎服膺 已後,學無再請,記在一聞,研精律部,博涉經論。元嘉 末,下都,止新亭寺武南下改治此寺,以穎學業兼明, 敕為都邑僧正。後辭任,還多寶寺,常習定閑房,亦時 開律席。及齊高即位,復敕為僧主,資給事事,有倍常」 科。穎以從來信施,造經像及藥藏,鎮於長干。建元四 年卒,春秋六十有七。撰《十誦戒本》並羯磨等。時天保 寺有慧文律師,亦善諸部毗尼,為瑯琊王奐所事雲。
曇超
編輯按《高僧傳》:「『曇超姓張,清河人。形長八尺,容止可觀,蔬 食布衣,一中而已。初止都龍華寺,元嘉末,南遊始興, 遍觀山水,獨宿樹下,虎兕不傷。大明中還都,至齊太 祖即位,被敕往遼東,弘讚禪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 建元末還京,俄又適錢塘之靈隱山,每一入禪,累日 不起。後時忽聞風雷之聲,俄見一人秉笏而進,稱嚴 鎮陳通』。須臾有一人至,形甚端正,羽衛連翩,下席禮 敬,自稱弟子,居在七里,住周此地。承法師至,故來展 奉。富陽縣人故冬鑿麓山下為塼,侵壞龍室,群龍共 忿,作三百日不雨。今已一百餘日,井池枯涸,田種永
罷。法師既道德通神,欲仰屈前行,必能感致,潤澤蒼生,功有歸也。」超曰:「興雲降雨,本是檀越之力,貧道何所能乎?」神曰:「弟子部曲,止能興雲,不能降雨,是故相 請耳。」遂許之。神倏然而去。超乃南行,經五日至赤亭 山,遙為龍咒願說法。至夜群龍悉化作人,來詣超所 禮拜。超便說法,因乞三歸,自稱是龍。超請其降雨,乃 相看無言。其夜,又與超夢云:本因忿立誓,法師既導 之以善,輒不敢違命,明日晡時當降雨,超明旦即往 臨泉寺,遣人告縣令,辦船於江中,轉《海龍王經》。縣令 即請僧浮船石首,轉經纔竟,遂即降大雨,高下皆足, 歲以獲收。超以永明十年卒,春秋七十有四。
智稱〈附慧超〉
編輯按《高僧傳》,智稱姓裴,本河東聞喜人,魏冀州刺史徽 之後也。祖世避難,寓居京口。稱幼而慷慨,頗好弓馬。 年十七,隨王元謨甲坦討獫狁,每至交兵血刃,未嘗 不心懷惻怛,痛深諸己。卻乃歎曰:「害人自濟,非仁人 之志也。」事寧解甲,遇讀《瑞應經》,乃深生咸悟,知百年 不期,國城非重,乃投南澗禪房宗公,請受五戒。宋孝 武時,迎益州印禪師下都供養,稱便束意歸依,印亦 厚相將接。及印返汶江,因扈遊而上,於蜀裴寺出家, 印為之師。時年三十有六,乃專精律部,大明《十誦》,又 誦《小品》一部。後東下江陵,從隱、具二師更受禪律。值 義嘉搆亂,乃移上京師,遇穎公於興皇講律。稱諮決 隱遠,發言中詣,一時之席莫不驚嗟。定林法獻於講 席相值,聞其往復清元,仍攜止山寺。於是溫誦小品, 研搆毗尼。後餘杭寶安寺釋僧志請稱還鄉開講《十 誦》,雲棲寺復屈為寺主,稱乃受任。少時,舉其綱目,示 以憲章。頃之反都,文宣請於普弘講律,僧眾數百,皆 執卷承旨。稱「辭家入道,務遣繁累,常絕慶弔,杜塞人 事。每有凶故,秉戒節」哀,唯行道加勤,以終期功之制。 朱方沙門慧始請稱還鄉講說,親里知舊皆來問訊。 悉慇懃訓勖,示以孝慈。臨別涕泣,固留不止。還京,憩 安樂寺法輪,常轉講《大本》四十餘遍。齊永元三年卒, 春秋七十有二。著《十誦義記》八卷,盛行於世。弟子僧 辯等樹碑於安樂寺,稱弟子聰、超二人最善毗尼,為 門徒所挹。
僧侯〈附慧溫〉
編輯按《高僧傳》:「僧侯姓龔,西涼州人。年十八,便蔬食禮懺。 及具戒之後,遊方觀化。宋孝建初,來至京師,誦《法華》 《維摩》、金光明,常二日一遍,如此六十餘年。蕭惠開入 蜀,請法同遊。後惠開協同義嘉,負罪歸闕。侯乃還都, 於後岡創立石室,以為安禪之所。自息慈以來,至於 捨命,魚肉葷辛,未嘗近齒,腳影小蹉,輒空齋而過。齊」 永元二年,微覺不愈,至中不能食,乃索水漱口,合掌 而卒,春秋八十有九。時普弘有釋慧溫,亦誦《法華》《維 摩》《首楞嚴》,蔬苦有高節。
慧重
編輯按《高僧傳》:「慧重姓閔,魯國人,僑居金陵。早懷信悟,有 志從道。願言未遂,以長齋菜食,每率眾齋會,常自為 唱導。如此累時,乃上聞於宋孝武。大明六年,敕為新 安寺出家,於是專當唱說。稟性清敏,識悟深沉,言不 經營,應時若瀉。凡預聞者,皆留連信宿,增其懇詣。後 移止瓦官禪房。永明五年卒,年七十三。時瓦官復有」 釋法覺,又敦慧重之業,亦擅名齊代。
法慧〈附曇遊〉
編輯按《高僧傳》:「法慧,本姓夏侯氏,少而秉志精苦,律行冰 嚴。以宋大明之末,東遊禹穴,隱於天柱山寺,誦《法華》 一部。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居閣不下三十餘年。王侯 稅駕,止拜房而反。唯汝南周顒以信解兼深,特與相 接。時有慕德希禮,或因顒介意,時一見者。以齊建武 二年卒於山寺,春秋八十有五。時若耶懸溜山有釋」 《曇遊》者,亦蔬食誦經,苦節為業。
曇遷
編輯按《高僧傳》,「曇遷,姓支,本月支人,寓居建康。篤好元儒, 遊心佛義,善談莊老,並注十地。又工正書,常布施題 經,巧於轉讀,有無窮聲韻。梵製新奇,特拔終古。彭城 王義康、范曄、王曇首並皆遊狎。遷初止祇洹寺,後移 烏衣寺。及范曄被誅,門有十二喪,無敢近者。遷抽貨 衣物,悉營葬送。孝武聞而歎賞,謂徐爰曰:『卿著《宋書》, 勿遺此士』。」王僧虔為湘州及三吳,並攜共同遊。齊建 元四年卒,年九十九。時有道場寺釋法暢、瓦官寺釋 道琰,並富聲哀婉,雖不競遷等,抑亦次之。
曇智
編輯按《高僧傳》,「曇智姓王,建康人。出家止東安寺。性風流, 善舉止,談莊老,經論書史,多所綜涉。既有高亮之聲, 雅好轉讀。雖依擬前宗,而獨拔新異。高調清徹,寫送 有餘。宋孝武、蕭思話、王僧虔等並深加識重。僧虔臨 湘州,攜與同行。蕭守吳,復招同入齊。永明五年,卒於 吳國,年七十九。」
法鏡
編輯按《高僧傳》:「法鏡姓張,吳興烏程人。幼而樂道,事未獲 從,值慧益燒身,啟帝度二十人,鏡即預其一也。事法願為師。既得入道,履操冰霜,仁施為懷,曠拔成務。於 是研習唱導,有邁終古。齊竟陵文宣王厚相禮待。鏡 誓心弘道,不拘貴賤,有請必行,無避寒暑,財不蓄私, 常興福業。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齊隆寺以居之。鏡為」 性敦美,以賞接為務,故道俗交知,莫不愛悅。雖義學 功淺,而領悟自然,造次嘲難,必有酬酢。齊永元二年 卒,年六十四。其後瓦官道親、彭城寶與、耆闍道登,並 皆祖述宣唱,高韻華言,非沗前列,傾眾動物,論者從 之。今上為長沙宣武王治鏡所住寺,因寺改曰「宣武」 也。
道嵩
編輯按《高僧傳》:「道嵩姓夏,高密人。年十歲出家,少沉隱有 志用。及具戒之後,專好律學,誦經三十萬言,交接上 下,未嘗有喜慍之色。性好檀捨,隨獲利養,皆以施人, 瓶衣之外,略無兼物。宋元徽中來京,止鍾山定林寺 守靜閑房,懺誦無輟。人有造者,輒為說法訓獎以待 饌焉。從之請戒者甚眾。後卒於山中,春秋四十有九。」
僧辯
編輯按《高僧傳》:「僧辯姓吳,建康人,出家止安樂寺。少好讀 經,受業於遷、暢二師。初雖祖述其風,晚更措意斟酌, 哀婉折衷獨步。齊初,嘗在新亭劉紹宅齋,辯初夜讀 經,始得一契,忽有群鶴下集階前。及辯度卷,一時飛 去,由是聲震天下,遠近知名,後來學者,莫不宗事。永 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夢於佛前詠」 《維摩》一契,因聲發而覺,即起至佛堂中,還如夢中法。 更詠《古維摩》一契,便覺韻聲流好,有工恆日,即集京 師善聲沙門龍光普知、新安道興、多寶慧忍、天保、超 勝及僧辯等集第作聲。辯傳《古維摩》一契,瑞應七言 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後人時有傳者,並訛漏失其 大體。辯以齊永明十一年卒。
慧明
編輯「按《高僧傳》: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於東吳,明少 出家,止章安東寺。齊建元中,與沙門共登赤城山石 室,見猷公屍骸不朽,而禪室荒蕪,高蹤不繼,乃僱人 開剪,更立堂室,造臥佛並猷公像。於是棲心禪誦,畢 命枯槁。後於定中見一女神,自稱呂姥,雲常加護衛。 或時有白猿、白鹿、白蛇、白虎,遊戲階前,馴伏宛轉,不」 令人畏。齊竟陵文宣王聞風祗挹,頻遣三使,慇懃敦 請,乃蹔出京師到第。文宣敬以師禮。少時辭還山,苦 留不止,於是資給發遣。以建武之末卒於山中,春秋 七十。
志道〈附超度〉
編輯按《高僧傳》,「志道姓任,河內人。性溫謹,十七出家,止靈 曜寺,蔬素少欲,六物之外,略無兼畜。學通三藏,尤長 律品。何尚之欽德致禮,請居所造法輪寺。先時魏虜 滅佛法,後世嗣興,而戒授多闕。道既誓志弘通,不憚 艱苦,乃攜同契十有餘人,往至虎牢,集洛、秦、雍、淮、豫 五州道士,會於引水寺,講律明戒,更伸受法。偽國僧」 禁獲全,道之力也。後還京邑。王奐出鎮湘州,攜與同 遊。以永明二年卒於湘土,春秋七十有三。時京師瓦 官寺又有超度者,亦善《十誦》及《四分》,著《律例》七捲雲。
法獻〈附元暢〉
編輯按《高僧傳》:「法獻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隨舅至梁州乃 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師,止定林上寺。博通經 律,志業強果,善能匡拯眾計,修葺寺宇。先聞猛公西 遊,備矚靈異,乃誓欲忘身,往觀聖跡。以宋元徽三年 發踵金陵,西遊巴蜀,路出河南,道經芮芮。既到于闐, 欲度蔥嶺,值棧道斷絕,遂於于闐而反。獲佛牙一枚」、 舍利十五粒,並《觀世音滅罪咒》及《調達品》。又得龜玆 國金鎚鍱像,於是而還。其經途危阻,見其別記。佛牙 在烏纏國,自烏纏來芮芮自來梁土獻齎。牙還京師 十有五載,密自禮事,餘無知者。至文宣感夢,方傳道 俗。獻律行精純,德為物範。瑯琊王肅、王融、吳國張融、 張綣、沙門慧令、智藏等,並投身接足,崇其戒訓。獻以 永明之中,被敕與長干元暢同為僧主,分任南北兩 岸。暢本秦州人,亦律禁清白,文慧太子奉為戒師。獻 後被敕三吳,使沙簡二眾,暢亦東行,重伸受戒之法。 時暢與獻二僧皆少習律檢,不競當世,與武帝共語, 每稱名而不坐。後中興,僧鍾於乾弘殿見帝,帝問鍾 所宜,鍾答:「貧道比苦氣。」帝嫌之,乃問尚書王儉:「先輩 沙門與帝王共語,何所稱,預正殿坐不?」儉答:「漢魏佛 法未興,見記傳。自偽國稍盛,皆稱貧道,亦預坐。及晉 初亦然。中代有庾冰、桓元等,皆欲使沙門致敬,朝議 紛紜,事皆休寢。宋之中朝,亦頗令盡禮,而尋竟不行。 自爾迄今,多預坐而稱貧道。」帝曰:「暢、獻二僧,道業如 此,尚」自稱名,況復餘者。挹拜則太甚,稱名亦無嫌。自 爾沙門皆稱名於帝王,自暢、獻始也。暢以建武初亡, 春秋七十有五。獻以建武末卒,年與暢同窆於鍾山 之陽。獻弟子僧祐為造碑墓側。丹陽尹吳興沈約製 文,獻於西域,所得佛牙及像,皆在上定林寺。牙以普 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杖,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閣上,請開閣檢視。」寺司即 隨語開閣主帥,至佛牙座前,開函取牙,作禮三拜,以 錦手巾盛牙,繞山東而去。至今竟不測所在。
僧慧〈附曇順 慧敞 僧岫〉
編輯按《高僧傳》:「僧慧,姓皇甫,本安定朝那人,高士謐之苗 裔。先人避難,寓居襄陽,世為冠族。慧少出家,止荊州 竹林寺,事曇順為師。順,廬山慧遠弟子,素有高譽。慧 服膺已後,專心義學。至年二十五,能講《涅槃》《法華》《十 住》《淨名》《雜心》等。性強記,不煩都講,而文句辨析,宣暢 如流。又善莊、老,為西學所師。與高士南陽宗炳、劉虯」 等,並皆友善。炳每歎曰:「西夏法輪不絕,其在慧公乎!」 吳國張暢經遊西土,乃造慧而請交焉。齊初敕為荊 州僧主,風韻秀然,協道匡世,補益之功,有譽遐邇。年 衰,常乘輿赴講,觀者號為禿頭官家。與元暢同時,時 人謂黑衣二傑。齊永明四年卒,春秋七十有九。後有 釋慧敞者,亦志業貞正,代慧為僧主,續有功效焉。其 弟子僧岫,亦以學顯力精,致血疾而終。
僧柔〈附弘稱 僧紹 僧拔 慧熙〉
編輯按《高僧傳》:「僧柔,姓陶,丹陽人。少而耿潔,便有出塵之 操。年九歲,隨叔遊學。家世貧迫,藜藿不充,而篤志彌 堅,履窮無改。後出家為弘稱弟子。稱姓呂,洛陽臨渭 人。學通經論,聲譽早彰。柔服膺已後,便精勤戒品,委 曲禪慧,萬等眾經,小大諸部,皆徹鑒元源,洞盡宗要。 年過弱冠,便登講席,一代名賓,並投身北面。後東遊」 禹穴,值基法師招停城傍,一夏講論。後入剡白山靈 鷲寺。未至之夜,沙門僧緒夢見神人彩旗素甲,滿山 而出。緒問其故,答云:「法師當入,故出奉迎。」明旦待人, 果是柔至。既而掃飾山門,有終焉之志。敷經導學,有 士如林。齊太祖創業之始,及世祖襲圖之日,皆建立 招提,傍求義士。以柔耆素有聞,故徵書歲及,文宣諸 王再三招請,乃更出京師,止於定林寺,躬為元匠,四 遠欽服,人神讚美。文惠、文宣並服膺入室。柔秉德居 宗,當之弗讓。常誓生安養國,每至懸輪西次,輒顰容 合掌,至臨亡之日,體無餘患,唯語弟子云:「吾應去矣。」 仍鋪席於地,西向虔禮,奄然而卒。是歲延興元年,春 秋六十有四,即葬於山南。沙門釋僧祐與柔少長山 棲,同止歲久,亟挹道心,預聞法味,為立碑墓所。東莞 劉勰製文。柔有弟子僧紹,亦貞正有學業。時鍾山山 茨精舍又有僧拔、慧熙,皆弱年英邁,幼著高名,並美 業未就,而相繼早卒。拔撰《七元論》,今行於世。
慧基〈附僧行 慧旭 道恢 慧諒 慧永 慧深 法洪 曇興〉
編輯按《高僧傳》:「慧基,姓呂,吳國錢唐人。幼而神情俊逸,機 悟過人。初依隨祇洹慧義法師。至年十五,義嘉其神 采,為啟宋文帝,求度出家。文帝引見,顧問允愜,即敕 於祗洹寺為設會出家。輿駕親幸,公卿畢集。基既棲 志法門,厲行精苦,學兼昏曉,解洞群經。後有西域法 師僧伽跋摩弘讚禪律,來遊宋境,義乃令基入室供」 事。年滿二十度,蔡州受戒。跋摩謂基曰:「汝當道王江 東,不須久留京邑。」於是四五年中,遊歷講肄,備訪眾 師。善《小品》《法華》《思益》《維摩》《金剛》《般若》《勝鬘》等經,皆思 探元賾,鑒徹幽凝,提章比句,麗溢終古。基師慧義,既 德居物宗,道王京土,士庶歸依,利養紛集,以基懿德 可稱,乃攜共同活。及義之亡後,資生「雜物近盈百萬, 基法應獲半,悉捨以為福,惟取粗故衣缽。」協以東歸, 還止錢塘顯明寺。頃之,進適會稽,仍止山陰法華寺, 尚學之徒,追蹤問道。於是遍歷三吳,講宣經教,學徒 至者千有餘人。宋太宗遣使迎請,稱疾不行。元徽中, 復被徵詔始行。過浙水,復疾而還。乃於會邑龜山立 寶林精舍,手疊磚石,躬自指麾,架懸乘險,製極山狀。 初立三層,匠人小拙,後天震毀壞,更加修飾,遂窮其 麗美。基常夢見普賢,因請為和尚。及寺成之後,造普 賢並六牙白象之形,即於寶林設三七齋懺,士庶鱗 集,獻奉相仍。後周顒蒞剡,請基講說。顒既素有學功, 特深佛理。及見基訪覈,日有新異。劉瓛、張融並伸以 師禮,崇其義訓。司徒文宣王欽風慕德,致書慇懃,訪 以《法華》宗旨。基乃著《法華義疏》,凡有三卷,及製門訓 義序三十三科,並略伸方便旨趣會通,空有二言及 注遺教等,並行於世。基既德被三吳,聲馳海內,乃敕 為僧主,掌任十城,蓋東土僧正之始也。於是從容講 道,訓厲禪慧,四遠從風,五眾歸伏。基性烈而能溫,氣 清而且穆,故預在門人,莫不競戰。以齊建武三年冬 十一月卒於城傍寺,春秋八十有五。初,基寢疾,弟子 夢見梵僧數人皆踞砌坐,問所從來,答云:「從大乘國 來,奉迎基和尚。」後數日而亡,因窆於法華山南。特進 廬江何𦙌為造碑文於寶林寺,銘其遺德。基弟子僧 行、慧旭、道恢,並學業優深,次第敷講,各領門徒,繼軌 前轍。後有沙門慧諒,接掌僧任。諒亡,次沙門慧永。永 風姿瓌雅,德行清嚴,亦遊刃眾經,時當講說。永後次 沙門慧深,亦基之弟子,深與同學法洪,並以戒素見 重。深後次沙門曇興,亦沉審有氣局。
===慧次〈附僧寶 僧智 法珍 僧響 僧猛 法寶 慧淵〉===按《高僧傳》:「慧次姓尹,冀州人。初出家,為志欽弟子。後 遇徐州釋法遷,解貫當世,欽乃以次付囑。仍隨遷南 至京口,止竹林寺。至年十五,隨遷還彭城。雖復年在 息慈,而志學無倦,清鑒倫通,超然孤拔。至年十八,解 通經論,名貫徐土。迄稟具戒,業操彌深,頻講《成實》及 《三論》等。大明中出都,止於謝寺。迄宋季齊初,歸德稍」 廣,每講席一鋪,輒道俗奔赴。沙門智藏、僧旻、法雲等, 皆幼年俊朗,慧悟天發,並就次請業焉。文惠、文宣悉 敬以師禮,四事供給。永明八年,講《百論》,至《破塵品》,忽 然從化,春秋五十七矣。時謝寺又有僧寶、僧智,長樂 寺法珍、僧響、僧猛、法寶、慧淵,並一代英哲,為時論所 宗。
慧隆〈附智誕 僧辨 僧賢 道慧 法度〉
編輯按《高僧傳》:「慧隆,姓成,陽平人。少而居貧,學無師友,卓 然自悟。年二十三方出家。十餘年中,凝心佛法,貫通 眾典。宋太始中出都,止何園寺。隆既思徹詮表,善於 清論,乘機抗擬,往必折關。宋明帝請於湘宮寺開講 《成實》,負袠問道,八百餘人。其後王侯貴勝,屢招講說。 凡先舊諸義盤滯之處,隆更顯發開張,使昭然可了。」 乃立實法,斷結義等。汝南周顒目之曰「隆公。」蕭散森 疏,若霜下之松竹。以永明八年卒,春秋六十有二。時 江西有釋智誕,亦善於經論,與隆比德齊時,各馳名 兩岸。時何園寺復有僧辨、僧賢、道慧、法度,並研精經 論,功業可稱。
僧宗〈附法身 法真 慧令 法仙 法最 僧敬 道文 僧賢〉
編輯按《高僧傳》,「僧宗姓嚴,本雍州馮翊人。晉氏喪亂,其先 四世祖移居秦郡。年九歲,為瑗公弟子,諮承慧業。晚 又受道於斌、濟二法師,善《大涅槃》及勝鬘、《維摩》等,每 至講說,聽者將近千人。妙辯不窮,應變無盡。而任性 放蕩,亟越儀法,得意便行,不以為礙。守檢專節者,咸 有是非之論。文惠太子將欲罪擯徙逐,通夢有感,於」 是改意歸焉。魏主元宏遙挹風德,屢致書並請開講, 齊世祖不許外出。宗講《涅槃》《維摩》《勝鬘》等,近盈百遍, 以從來信施,造大昌寺以居之。建武三年卒,所住春 秋五十有九。先是,北土法師曇准聞宗特善《涅槃》,乃 南遊觀聽。既南北情異,思不相參,准乃別更講說,多 為北土所師。准後居湘宮寺,與同寺法身、法真並為 當時匠者。時有安樂寺慧令、法仙、法最,中興寺僧敬、 道文、天竺寺僧賢,並善《數論》,振名上國雲。
元暢
編輯按《高僧傳》:「元暢姓趙,河西金城人。少時家門為虜所 滅,禍將及暢,虜帥見暢而止之曰:『此兒目光外射,非 凡童也』。遂獲免,仍往涼州出家。本名慧智,後遇元高, 願為弟子。高每奇之,事必共議,因改名元暢,以表付 囑之旨。」其後虐虜剪滅佛法,害諸沙門,惟暢得走。以 元嘉二十二年閏五月十七日發自平城,路由代郡 上谷,東跨太行,路經幽冀南轉。將至孟津,惟手把一 束楊枝,一扼蔥葉。虜騎追逐,將欲及之,乃以楊枝擊 沙。沙起天闇,人馬不能得前。有頃沙息,騎已復至。於 是投身河中,唯以蔥葉內鼻孔中,通氣度水,以八月 一日達於揚州。洞曉經律,深入禪要,占記吉凶,靡不 誠驗。《墳》《索》子氏,多所該涉。至於世技雜能,罕不畢備。 初,《華嚴》大部,文旨浩博,終古以來,未有宣釋。暢乃竭 思幽尋,提章比句,傳講迄今。暢其始也。又善於《三論》, 為學者之宗。宋文帝深加歎重,請為太子師,再三固 讓。弟子謂之曰:「法師方欲弘道濟物,廣宣名教,今帝 王虛已相延,皇儲畜禮思敬,若道揚聖躬,則四海歸 德。今矯然高讓,將非聲聞耶?」暢曰:「此可與智者說,難 與俗人言也。」及太初事故,方知先覺。自爾遷憇荊州, 止長沙寺。時沙門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經》等,暢刊正 文字,辭旨婉切。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迄 宋之季年,飛舟遠舉,乃適成都。初止大石寺,手畫作 《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至昇明三年,又遊西界,觀矚 岷嶺,乃於岷山郡北部廣陽縣界,見齊後山,遂有終 焉之志。仍倚巖傍谷,結草為菴。弟子法期見神人乘 馬,著青單衣,繞山一匝,還示造塔之處。以齊建元元 年四月二十三日,建剎立寺,名曰「齊興。」時傅琰西鎮 成都,欽暢風軌,待以師敬。暢立寺之後,琰即具以表 聞,敕蠲百戶,以充俸給。齊驃騎豫章王嶷「作鎮荊陝, 遣使徵請。河南吐谷渾主遙心敬慕,乃馳騎數百,迎 於齊山。值已東赴,遂不相及。至齊武升位司徒文宣 王啟自江陵旋於京師,文惠太子又遣徵迎。既敕命 重疊,辭不獲免。於是汎舟東下,中途動疾,帶恙至京。 傾眾阻望,止住靈根,少時而卒,春秋六十有九。是歲 齊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即窆於鍾阜獨龍山前, 《臨川獻王立碑》,汝南周顒製文。
僧審〈附僧謙 超志 法達 慧勝〉
編輯按《高僧傳》,「僧審,姓王,太原祁人,晉驃騎沈之後也。祖 世寓居譙郡。審少出家,止壽春石澗寺,誦《法華》《首楞 嚴》。嘗謂非禪不智,於是專志禪那。聞曇摩密多道王 京邑,乃拂衣過江,止於靈曜寺。精勤諮受,曲盡深奧時群劫入山,審端坐不動,乃脫衣以施之。又說法訓 勗,劫賊慚愧流汗,作禮而去。靈鷲寺慧高從受禪業」, 乃請審還寺,別立禪房。清河張振後又請居棲元寺。 文惠、文宣並加敬事,傅琰、蕭赤斧皆諮戒訓。王敬則 入房覓審,正見入禪,因彈指而出,謂聖道人。即奉米 千斛,請受三歸。永明八年卒,春秋七十有五。時有僧 謙、超志、法達、慧勝並業禪,亦各有異跡。
法悟〈附道濟〉
編輯按《高僧傳》:「法悟,齊人,家以田桑為業,有男六人,並皆 成長。悟年五十喪妻,舉家鬱然慕道。父子七人悉共 出家,南至武昌,履行山水,見樊山之陽,可為幽棲之 處,本隱士郭長翔所止,於是有意終焉。時武昌太守 陳留阮晦聞而奇之,因為剪徑開山,造立房室。悟不 食稉米,常資麥飯,日一食而已。誦大小品《法華》,常六 時行道,頭陀山澤,不避虎兕。有時在樹下坐禪,或經 日不起。以齊永明七年卒於山中,春秋七十有九。」後 有沙門道濟,踵其高業,今武昌謂其所住為「頭陀寺」 焉。
法匱〈附法楷〉
編輯按《高僧傳》:「法匱,本姓阮,吳興於潛人。少出家,為京都 枳園寺法楷弟子。楷素有學功,特精經史,瑯琊王奐、 王肅並共師焉。匱為性恭默,少語言,樸然自守,不涉 人事,誦《法華經》一部。寺有上座勝法師老病,匱從為 依止,營護甚多。及勝亡,殯葬如法。每齋會得直聚,以 造栴檀像。像成,自設大會。其本家僑居京都大市,是 旦還家,又至定林,復還枳園。後三處考覆,皆見匱來 中食,實是一時,而三處赴焉。爾日晚還房臥,奄然而 卒。屍甚香軟,手屈二指,眾咸悟其得果。」時猶為沙彌, 而靈跡殊異,遂聞於武帝。帝親臨幸,為會僧設齋。文 惠、文宣並到房頂禮,為營理殮葬。百姓雲赴,䞋施重 疊。仍以所得利養,起枳園寺塔。是歲,齊永明七年也。
僧惠〈附慧遠〉
編輯「按《高僧傳》,僧惠姓劉,不知何許人,在荊州數十年。南 陽劉虯立陟屺寺,請以居之。時人見之已五六十年, 終亦不老,舉止率爾,無甚威儀。往至病人家,若瞋者 必死,喜者必差。時咸以此為懺。凡未相識者,並悉其 親表存亡。惠嘗至江邊,告津吏求渡,吏迫以舟小,未 及過之,須臾已見惠在彼兩岸諸人咸歎神異。中山」 甄恬、南平車曇同日請惠,惠皆赴之。後兩家檢覆,方 知分身。齊永明中,文惠要下京,行遇保誌,誌撫背曰: 「赤龍子。」他無所言。惠後還荊,遇見鎮西長史劉景蕤, 忽泣,慟而捉之。數日,蕤果為刺史所害。後至湘州城 南,忽雲地中有碑,眾人開掘,果得二枚。惠後不知所 終,或雲永元中卒於江陵。時江陵長沙寺又有釋慧 遠者,本沙門《慧印》之蒼頭也。印見其有信,因為出家。 仍行般舟之業,數歲勤苦,遂有神異,能分身赴請及 預記興亡等。
僧祐
編輯按《高僧傳》,「僧祐本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 於建業,祐年數歲,入建初寺禮拜,因踴躍樂道,不肯 還家。父母憐其志,且許入道,師事僧範道人。年十四, 家人密為訪婚,祐知而避至定林,投法達法師。達亦 戒德精嚴,為法門梁棟,祐師奉竭誠。及年滿具戒,執 操堅明。初受業於沙門沙穎,穎既一時名匠,為律學」 所宗,祐乃竭思鑽求,無懈昏曉,遂大精律部,有邁先 哲。齊竟陵文宣王每請講律,聽眾常七八百人。永明 中,敕入吳,試簡五眾,並宣講《十誦》,更伸受戒之法。凡 獲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及修繕諸寺,並建無遮大 集、捨身齋等,及造立經藏,搜校卷軸,使夫寺廟廣開, 法言無墜,咸其力也。祐為性巧思,能自准,心計及匠 人,依標尺寸,無爽故光宅。「山大像、剡縣石佛等,並 請《祐經》,始准畫儀。則今上深相禮遇,凡僧事碩疑,皆 敕就審決。年衰腳疾,敕聽乘輿入內殿,為六宮受戒。」 其見重如此。開善、智藏、法音、慧廓,皆崇其德素,請事 師禮。梁臨川王宏、南平王偉,儀同陳郡袁昂、永康定 公主、貴嬪丁氏,並崇其戒範,盡師資之敬。凡白黑門 徒一萬一千餘人。以天監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 於建初寺,春秋七十有四,因窆於開善路西定林之 舊墓焉。弟子正度立碑頌德,東莞劉勰製文。初祐集 經藏既成,使人抄撰要事,為《三藏記》《法苑記》《世界記》 《釋迦譜》及《弘明集》等,皆行於世。
慧芬
編輯按《高僧傳》:「慧芬,姓李,豫州人。幼有殊操,十二出家,住 穀熟縣常山寺。學業優深,苦行精峻。每赴齋會,常為 大眾說法。梁楚之間,悉奉其化。及魏毀滅佛法,乃南 歸京師。至烏江,追騎將及,而渚次無航。芬一心念佛, 俄見流船忽至,乘之獲免。至都,止白馬寺。時御史中 丞袁愍孫常謂:道人偏執,未足與議。乃命左右,令候」 覓沙門,試欲詰之。會得芬至,袁先問三乘四諦之理, 卻辯老、莊、儒、墨之要。芬既素善經書,又音吐流便,自 旦之夕,袁不能窮。於是敬以為師,令子弟悉從受戒芬又善神咒,所治必驗。後病篤服丸藥,人勸飲之以 酒。芬曰:「積時持戒,寧以將死,終難虧節。」乃語弟子云: 「吾其去矣。」以齊永明三年卒於興福寺。年七十九。臨 終有《訓誡遺文》。
慧進〈附僧念〉
編輯按《高僧傳》:「『慧進姓姚,吳興人。少而雄勇,任性遊俠。年 四十,忽悟心自啟,遂爾離俗。止京師高座寺,蔬食素 衣,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輒病。乃發願願造《法華》 百部,以悔前障。始聚得錢一千六百,時有劫來問進 有物不』?答云:『唯有造經錢在佛處』。群劫聞之,赧然而 去。於是聚集信施,得以成經,滿足百部。經成之後,病」 亦小差。誦《法華》一部得過,情願既滿,厲操愈堅。常迴 諸福業,願生安養。未亡少時,忽聞空中聲曰:「汝所願 已足,必得生西方也。」至齊永明三年,無病而卒,春秋 八十有五。時京師龍華寺復有釋僧,念誦《法華》、金光 明,蔬食避世。
法光〈附法存〉
編輯按《高僧傳》:「法光,秦州隴西人。少而有信。至二十九,方 出家,苦行頭陀,不服綿纊,絕五穀,唯餌松葉。後誓志 燒身,迺服松膏及飲油,經於半年。至齊永明五年十 月二十日,於隴西記城寺內集薪焚身,以滿先志。火 來至目,誦聲猶了,至鼻迺昧,奄然而絕。春秋四十有 一。時永明末,始豐縣有比丘法存,亦燒身供養。郡守」 蕭緬。遣沙門慧深。為起灰塔。
慧豫〈附法音〉
編輯按《高僧傳》:「『慧豫,黃龍人。來遊京師,止靈根寺。少而務 學,遍訪眾師。善談論,美風采。每聞臧否人物,輒塞耳 不聽,或時以異言間止。瓶衣率素,日以一中自畢。精 勤標節,以救苦為先。誦《大涅槃》《法華》十地,又習禪業, 精於五門。嘗寢,見有三人來扣戶,並衣冠鮮潔,執持 華蓋。豫問覓誰』?答云:『法師應死,故來奉迎』。豫曰:『小事 未了,可申一年不』?」答云:「可爾。」至明年,滿一周而卒。是 歲,齊永明七年,春秋五十有七。豫同寺有沙門法音, 亦素行誦經。
超辯〈附法明 僧志 法定〉
編輯按《高僧傳》:「超辯姓張,燉煌人。幼而神悟孤發,履操深 沉,誦法華金剛《般若》。聞京師盛於佛法,乃越自西河, 路由巴楚,達於建業。頃之,東適吳越,觀矚山水,停山 陰城傍寺。後還都,止定林上寺,閑居養素,畢命山門。 誦《法華》,日限一遍。心敏口從,恆有餘力,禮千佛凡一 百五十餘萬拜,足不出門三十餘載。以齊永明十年」 終於山寺,春秋七十有三,葬於寺南。沙門僧祐為造 碑墓所,東莞劉勰製文。時有靈根釋法明、祇洹釋僧 志、益州釋法定,並誦經十餘萬言,蔬食苦行,有至德 焉。
慧忍
編輯按《高僧傳》:「慧忍,姓蕢,建康人。少出家,住北多寶寺,無 餘行解,止是愛好音聲。初受業於安樂辯公,備得其 法,而哀婉細妙,特欲過之。齊文宣感夢之後,集諸經 師,乃共忍斟酌舊聲,詮品新異,製瑞應四十二契,忍 所得最長妙。於是令慧微、僧業、僧尚、超明、僧期、超猷、 慧旭、法曇、慧滿、僧𦙌、慧彖、法慈等四十餘人皆就忍」 受學,遂傳法於今。忍以隆昌元年卒,時年四十餘。
僧巖
編輯按《青州府志》:僧巖,齊武帝時人,行止無常,人莫能測。 與劉善明交,善明舉為茂才,大驚,拂衣而去。後棲遲 山谷,嘗以一壺自隨。一日謂弟子曰:「吾今夕當逝,壺 中大錢一千,以通九泉之路;蠟燭一挺,以照七尺之 屍。至夜而亡,時以為知命。」
法琳
編輯按《高僧傳》:「法琳,姓樂普原臨卭人。少出家,止蜀郡裴 寺。專好戒品,研心十誦,常恨蜀中無好師宗。俄而隱 公至蜀,琳乃剋己握錐,以日兼夜。及隱還陜西,復隨 從數載,諸部毗尼,洞盡心曲。後還蜀,止靈建寺,益部 僧尼,無不宗奉,常祈心安養,每誦《無量壽》及《觀音經》, 輒見一沙門形甚姝大,常在琳前。至齊建武二年,寢」 疾不愈,注念西方,禮懺不息。見諸賢聖皆集目前,乃 向弟子述其所見,令死後焚身。言訖,合掌而卒。即於 新繁路口,積木焚屍,煙炎衝天,三日乃盡。收殮遺骨, 即於其處而起塔焉。
僧淵〈附慧記 道登〉
編輯按《高僧傳》:「僧淵本姓趙,潁川人,魏司空儼之後也。少 好讀書,進戒之後,專攻佛義。初遊徐州,止白塔寺,從 僧嵩受《成實》《毗曇》二論。學未三年,功踰十載,慧解之 聲,馳於遐邇。淵風姿宏偉,腰帶十圍,神氣清遠,含吐 灑落。隱士劉因之捨所住山,給為精舍。曇虔、慧記、道 登並從淵受業。慧記兼通數論,道登善《涅槃》《法華》,並」 為魏主元宏所重,馳名偽國。淵以偽太和五年卒,春 秋六十有八,即齊建元三年也。
曇度
編輯典,《涅槃》《法華》《維摩》大品,並探索微隱,思發言外,因以 腳疾西遊,乃造徐州,從僧淵法師更受《成實論》,遂精 通此部,獨步當時。魏主元宏聞風餐挹,遣使徵請。既 達平城,大開講席。宏致敬下筵,親管理味。於是停止」 偽都。法化相續。學徒自遠而至。千有餘人。以偽太和 十三年卒於魏國。即齊永明六年也。撰《成實論大義 疏》八卷。盛傳北土。
道慧〈附元趣 僧達〉
編輯按《高僧傳》:「道慧姓王,餘姚人,寓居建業,十一出家,為 僧遠弟子,止靈曜寺。至年十四,讀《廬山慧遠集》,乃慨 然歎息,恨有生之晚,遂與友人智順泝流千里,觀遠 遺跡。於是憩廬山西寺,涉歷三年,更還京邑。時王彧 辨三相義,大聚學。僧慧時年十七,便發問數番,言語 元微,詮牒有次,眾咸奇之。後受業於猛、斌二法師。猛」 嘗講《成實》,張融構難重疊,猛稱疾不堪多領,乃命慧 令答之。融以慧年少,頗協輕心。慧乘機挫銳,言必詣 理,酬酢往還,綽有餘裕。善《大乘明數論》,講說相續,學 甚盛,區別義類,始為章叚焉。褚澄、謝超宗名重當時, 並見推禮。慧以母年老,欲存資奉,乃移憩莊嚴寺。母 憐其志,復出家為道捨宅為福不遠「精舍。」慧以齊建 元三年卒,春秋三十有一。臨終呼取麈尾授友人智 順,順慟曰:「如此之人,年不四十,惜矣!」因以麈尾內棺 中而殮焉。葬於鍾山之陽。陳郡謝超宗為造碑銘。時 莊嚴復有元趣、僧達,並以學解見稱。趣博通眾經,兼 精內外,而尤善席上風軌可欣。達少而頭白,時人號 曰白頭達。亦博解眾典,尤精往復,而性剛忤物,被擯 長沙。
僧鍾〈附曇讖 曇遷 僧表 僧最 敏達 僧寶〉
編輯按《高僧傳》,「僧鍾,姓孫,魯郡人。十六出家,居貧履道嘗 至壽春,導公見而奇之。譙郡王鄴重其志操,供以四 事。後請講百論,導往聽之,乃謂人曰:『後生可畏,真不 虛矣』。鍾妙善《成實》《三論》《涅槃》《十地》等。後南遊京邑,止 於中興寺。永明初,魏使李道固來聘,會於寺內。帝以 鍾有德聲,敕令酬對,往復移時,言無失措。日影小晚」, 鍾不食。固問:「何以不食?」鍾曰:「古佛道法,過中不餐。」固 曰:「何為聲聞耶?」鍾曰:「應以聲聞得度者,故現聲聞。」時 人以為名答。爾後盤桓講說,稟聽成群。齊文惠太子、 竟陵文宣王數請南面,齊永明七年卒,春秋六十。時 與鍾齊名比德者,曇讖、曇遷、僧表、僧最、敏達、僧寶等, 並各善經論,悉為文宣所敬,迭興講「席矣。」
道盛
編輯按《高僧傳》:「道盛姓朱,沛國人。幼出家務學,善涅槃、維 摩,兼通《周易》。始住湘州,宋明承風,敕令下京,止彭城 寺。謝超宗一遇,遂敬以師禮,乃著《述交論》及《生死本 無源論》等。後憩天保寺,齊高帝敕代曇度為僧主。丹 陽尹沈文季素奉黃老,排嫉能仁,乃建義符僧局,責 僧屬籍,欲沙簡僧尼。由盛綱領有功,事得寧寢。後沈」 文季故於天保寺設齋,令陸修靜與盛論議。盛既理 有所長,又辭氣雋發,嘲謔往還,言無蹔屈,靜意不獲 伸,恧焉而退。盛以齊永明中卒,春秋六十餘矣。
弘充〈附法鮮〉
編輯按《高僧傳》:「弘充,涼州人。少有志力,通莊老,解經律。大 明末過江,初止多寶寺,善能問難,先達多為所屈。後 自開法筵,鋒鏑互起。充既思入元微,口辨天逸,通疑 釋滯,無所間然。每講《法華》、十地,聽者盈堂。宋太宰江 夏文獻王義恭雅重之。明帝踐祚,起湘宮寺,請充為 綱領,於是移居焉。於時湘宮又有法鮮比丘,亦聰哲」 有思力,與充齊名。充以齊永明中卒,春秋七十有三。 注《文殊問菩提經》及注《首楞嚴經》。
智林
編輯按《高僧傳》:「智林,高昌人。初出家,為亮公弟子。幼而崇 理好學,負袠長安,振錫江豫,博採群典,特善雜心。及 亮公被擯,弟子十二人皆隨之嶺外,林乃憩踵番禺, 化清海曲。至宋明之初,敕在所資給,發遣下京,止靈 基寺,講說相續,稟服成群,申明二諦義,有三宗不同。 時汝南周顒又作《三宗論》,既與林意相符,深所欣慰」, 乃致書於顒曰:「近聞檀越敘二諦之新意,陳三宗之 取捨,聲殊恆律,雖進物不速。如貧道鄙懷,謂天下之 理,惟此為得,不如此非理也。是以相勸,速著紙筆。比 見往來者,聞作論已成,隨喜充遍,特非常重。又承檀 越恐立異當時,干犯學眾,製論雖成,定不必出。聞之 矍然,不覺興臥。此義旨趣,似非初開」妙音中絕六十 七載,理高常韻,莫有能傳。貧道年二十時,便忝得此 義,常謂藉此微悟,可以得道,竊每歡喜,無與共之。年 少見長安耆老,多雲關中高勝,乃舊有此義。當法集 盛時,能深得斯趣者,本無多人,既犯越常情,後進聽 受,便自甚寡。傳過江東,略無其人。貧道捉麈尾已來, 四十餘年,東西講說,「謬重一時,其餘義統,頗見宗錄。 惟有此途,白黑無一人得者。貧道積年,乃為之發病。 既痾衰末命,加復旦夕西旋,顧惟此道,從今永絕。不言檀越天機發緒,獨創方寸,非意此音,猥來入耳,且 欣且慰,實無以況。建明斯義,使法燈有種,始是真實 行道第一功德。雖復國城妻子,施佛及僧,其為福利, 無以相過。既幸以詮述,想便宜廣宣,使賞音者見也。 論明法理,當仁不讓,豈得顧惜眾心,以失奇趣耶?若 此論已成,遂復中寢。恐檀越方來,或以此為巨障。往 之懇也,然非戲論矣。想便寫一木惠貧道,齎以還西, 使處處弘通也。比小亦牽,故入山取敘,深企付之。」顒 因出論焉。故三宗之旨,傳述至今。林形長八尺,天姿 瓌雅,登座震吼,談吐若流。後辭還高昌,齊永明五年 卒,春秋七十有九。著《二諦論》及《毗曇雜心記》,並注《十 二門論》《中論》等。
法瑗〈附法愛 法常 智興〉
編輯按《高僧傳》,「法瑗姓辛,隴西人,辛毗之後。長兄源明仕 偽魏為大尚書,第二兄法愛亦為沙門,解經論,兼數 術,為芮芮國師,俸以三千戶。瑗幼而闊達,倜儻殊群, 路見貧寒,輒脫衣為惠。初出家,事梁州沙門竺慧開。 開懿德通神,時人謂得初果。開謂璦曰:『汝情悟若此, 必能綱總末化,宜競力博聞,無得獨善』。」於是辭開遊 學,經涉燕趙,去來鄴洛。值胡寇縱橫,關隴鼎沸,瑗冒 險履危,學業無怠。元嘉十五年還梁州,因進成都。後 東適建業,依道場慧觀為師。篤志大乘,傍尋數論,外 典墳索,頗亦披覽。後入廬山,守靜味禪,澄思五門,遊 心三觀。頃之,刺史庾登之請出山講說。後文帝訪覓 《述生公頓悟義》者,乃敕下都,使頓悟之旨重伸。宋代。 何尚之聞而歎曰:「常謂生公歿後,微言永絕。今日復 聞象外之談,可謂天未喪斯文也。」帝敕為南平穆王 鑠五戒師。及孝武即位,敕為西陽王子尚友,辭疾不 堪,久之獲免,因廬於方山,注勝鬘及微密持經。論議 之隙,時談《孝經》。喪服。後天保改構,請瑗居之,因辭山 出邑,綱維寺網。刺史王景文往候,正值講《喪服,問論》 數番,稱善而退。及明帝造湘宮新成,大開講肆,妙選 英僧,敕請瑗尤當法主。帝乃降蹕法筵,公卿會坐。一 時之盛,觀者榮之。後齊文惠又請居靈根,因移彼寺。 太尉王儉門無雜交,惟待瑗若師,書驛盡敬。以齊永 明七年卒,春秋八十一矣。時靈根寺又有法常、智興, 並博通經論,數當講說,常乃尤能劇談,為時匠所憚。 而性甚剛梗,不偶人俗。
法凝
編輯按《續高僧傳》:「法凝,會州人也,俗姓龐氏。初,齊武帝夢 遊齊山,不知在何州縣,散頒天下覓之。時會之父老 奏稱,去州城北七里臣人山,是舊號齊山。武帝遣於 上立精舍度僧,給田業。凝以童子在先得度,專心持 戒,道德日新,恆以坐禪為念,出禪則誦經,恆常入禪。 百姓爭往看而不敢入,唯於窗中遙見,動經一月,出」 猶不食。大德名僧,多往勸之,雖復進食,漸漸微少。後 年至七十,於佛像前置座而坐。初燒一指,晝夜不動, 火然及臂。諸人與弟子欲往撲滅,及有叫喚者,復有 禁止不聽者。臂然火燄彌熾,遂及身七日七夜。時俗 男女,有號哭自搥者,又有頂禮讚歎者。至身盡唯有 聚灰,眾共埋之,於上起塔。今唯有一精舍在,餘皆摧 滅。
法安〈附慧光 敬遺 光贊 慧韜 道宗〉
編輯按《高僧傳》,法安姓畢,東平人,魏司隸校尉軌之後也。 七歲出家,事白馬寺慧光為師。光幼而爽拔,博通內 外,多所參知。安年在息慈,便精神秀出。時張永請斌 公講,並屈召名學。永問斌云:「京下復有卓越年少不?」 斌答:「有沙彌道慧、法安、僧拔、慧熙。」永即要請,令道慧 覆涅槃,法安述佛性,神色自若,序瀉無遺。永問二師 年紀,慧答十九,安答十八。永歎曰:「昔扶風朱勃,年十 二,能誦書詠詩,時人號才童。今日二道士,可曰義少 也。」於是顯譽京朝,流名四遠。迄至立年,專當法匠。王 僧虔出鎮湘州,㩦共同行。後南適番禺,正值彼公講 《涅槃》,安問論數番,彼心愧讓席。停彼兩周,法事相繼。 永明中,還都止中寺,講《涅槃》《維摩》《十地》《成實論》,相繼 不絕。司徒文宣王及張融、何𦙌、劉繪、劉瓛等,並稟服 文義,共為法友。永泰元年,卒於中寺,春秋四十有五。 著《淨名十地義疏》並《僧傳》五卷。時有靈基寺敬遺、光 贊、慧韜、瓦官寺道宗,亦皆當時名流,為學者所慕。
僧印〈附慧龍〉
編輯按《高僧傳》,「僧印,姓朱,壽春人。少而神思沉審,安苦務 學。初遊彭城,從曇度受三論。度既擅步一時,四遠依 集,印稟味鑽研,窮其幽奧。後進往廬山,從慧龍諮受 《法華》。龍亦當世著名,播於法華宗旨。印偏功構徹,獨 表新異。於是東適京師,止中興寺,復陶思涅槃及其 餘經典。宋大明中,徵君何默招僧大集,請印為法匠」, 聽者七百餘人。司徒文宣王、東海徐孝嗣,並挹敬風 猷,屢請講說。印戒行清嚴,稟性和穆,含恕安忍,喜慍 不彰。時壯氣之徒,問論中間,或措以嘲謔。印神采夷 然,曾無介意。雖學涉眾典,而偏以法華著名。講《法華》
凡二百五十二遍,以齊永元元年卒,春秋六十有五矣。法度〈附法紹 僧朗 惠開 法開 僧紹〉
編輯按《高僧傳》:「法度,黃龍人。少出家,遊學北土,備綜眾經, 而專以苦節成務。宋末,遊於京師,高士齊郡明僧紹, 抗跡人外,隱居瑯琊之」山,挹度清真,待以師友之 敬。及亡,捨所居山為棲霞精舍,請度居之。先有道士 欲以寺地為館,住者輒死。及後為寺,猶多恐動。自度 居之,群妖皆息。經歲許,忽聞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 人持紙,名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都雅,羽衛亦 嚴。致敬已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餘年,神道有法, 物不得干。前諸棲託,或非真正,故死病繼之,亦其命 也。法師道德所歸,謹捨以奉給,並願五戒,永結來緣。」 度曰:「人神道殊,無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 戒所禁。」尚曰:「若備門徒,輒先去殺。」於是辭去。明旦,度 見一人送錢一萬,香燭刀子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 月十五日,度為設會,尚又來,同眾禮拜行道,受戒而 去。廟巫夢神告曰:「吾已受戒於度法師,祠祀勿得殺 戮。」由是廟薦止菜脯而已。度常動,散寢於地,見尚從 外來,以手摩頭足而去。頃之復來,持一瑠璃甌,甌中 注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間。其徵感若此。時 有沙門法紹,業行清苦,譽齊於度,而學解優之,故時 人號曰北山二聖。紹本巴西人,汝南周顒去成都,招 共同下,止於山茨精舍。度與紹並為齊竟陵王子良、 始安王遙光恭以師禮,資給四事。度常願生安養,故 遍講《無量壽經》,積有遍數。齊永元二年,卒於山中,春 秋六十有四。度弟子僧朗,繼踵先師,復綱山寺。朗本 遼東人,為性廣學,思力該普,凡厥經律,皆能講說,《華 嚴》《三論》,最所命家。今上深見器重,敕諸義士受業於 山。時有彭城寺慧開,幼而神氣高朗,志學淵深,故早 彰令譽,立年便講。又餘杭縣法開者,亦清爽雋發,善 為談論。出京止禪岡寺,與同寺僧紹有聞當時。
智秀〈附僧若 僧璿 道乘〉
編輯按《高僧傳》:「智秀本姓裘,京兆人,寓居建業。幼而穎悟, 早有出家之心,二親愛而不許,密為求婚。將剋娶日, 秀乃間行避走,投蔣山靈曜寺剃髮出家。及年滿具 戒,業操愈堅。稟訪眾師,搜撿新異,於是大小兼明,數 論精熟,尤善大小《涅槃》《淨名》《般若》。及講筵一建,輒王 侯接駕,負袠肩隨。為人神采細密,思入元微。其文句」 幽隱,並見披釋。以天監之初,卒於冶城寺,春秋六十 有三。會葬之日,黑白奔赴,街巷填闓,士庶含酸,榮哀 以備。時冶城又有僧若、道乘,並當時令聞。若與兄僧 璿並善諸經及外書。若誦《法華》,工草隸,後為吳國僧 正。乘亦志業明敏,而特善毘曇。
慧球
編輯按《高僧傳》:「慧球,本姓馬氏,扶風郡人。世為冠族。年十 六出家,住荊州竹林寺,事道馨為師。稟乘戒訓,履行 清潔。後入湘州麓山,專業禪道。頃之,與同學慧度俱 適京師,諮訪經典。後又之彭城,從僧淵受《成實論》。至 年三十二,方還荊土,專當法匠,講集相繼,學侶成群。 荊、楚之間,終古稱最。使西夏義僧得與京邑抗衡者, 球之力也。」中興元年,敕為荊土僧主,訓勖之功,有譽 當世。天監三年卒,春秋七十有四。遺命露骸松下,弟 子不忍行也。
曇憑〈附道光〉
編輯按《高僧傳》:「曇憑,姓楊,犍為南安人。少遊京師,學轉讀, 止白馬寺,音調甚工,而過且自任,時人未之推也。於 是專精規矩,更加研習,晚遂出群,翕然改觀。誦《三本 起經》,尤善其聲。後還蜀,止龍淵寺。巴漢學者皆崇其 聲範。每梵音一吐,輒象馬悲鳴,行途住足。因製造銅 鐘,願於未來輒有八音四辯。」庸蜀有銅鐘,始於此也。 「後終於所住。」時蜀中有僧道光。亦微善轉讀。
法獻
編輯按《高僧傳》:「法獻,廣州人。始居北寺,寺歲久彫衰,獻率 化有緣,更加治葺,改曰延祥。後入藏微山創寺。寺成 後,有兩童子㩦手來歌曰:『藏微有道德,歡樂方未央』。 言終,忽然不見。舉寺驚嗟,咸歎神異。獻後入禪,忽見 一人來云:『磬繩欲斷,何不急續』?法獻驚起往視,垂將 委地,由其手接,得無折損。獻出家以來,常勸化福事」, 而棲心禪戒,未嘗虧節。後不知所終。
慧敬
編輯按《高僧傳》:「慧敬,南海人。少遊學荊楚,亦博通經論,而 常以福業為務,故義學不得全功。凡所造作,皆興立 塔像,助成眾業。後還鄉,復修理雲岑、永安諸寺。敬既 精於戒節,而志操嚴明,故嶺外僧尼咸附諮稟。後被 敕為僧主,訓領有功。敬有一奴子及沙彌,忽為鬼所 打。後山精見形詣敬,具謝愆失,云:『部屬不解,橫撓法』」 師眷屬有頃,悉皆平復。凡興福業,皆迴向西方。臨終 之日,室有奇香,經久乃歇。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