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六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六十五卷目錄
僧部列傳四十一
唐十七
清觀〈附物外〉 希運
惟則 明準
法照 惟實
慧寂 惟靖
定蘭 鴻休〈附景先〉
全豁 元慧
束草師 行明
文瓚 懷玉
代病師 僧竭
定光 貞幹
道遵 含光
寂然 增忍
幽元 智頵
慧靈 常達
丹甫 法相
文舉 允文
道宣〈附大慈〉 道成
文綱〈附名恪〉
神異典第一百六十五卷
僧部列傳四十一
編輯唐十七
編輯清觀〈附物外〉
編輯按《宋高僧傳》,「清觀,字明中,臨海人也。姓屈氏。初誕彌, 手足指間有幕蹼屬相著焉,佛經所謂網漫相也。迨 為童孺,神俊挺然,乃有出塵之志。遂詣國清寺,投元 璋律師,執侍瓶缽,非父母不沮之,若迦樓羅鳥啄幾 萬重圍矣。年十八,納形俱法。良由善根深植,悟解天 然。台嶺教文,洞明三觀,兼得深定,神異通感,皆莫我」 知。少覽百家,彌通三教。仍善屬文,長於詩筆。凡其邦 伯輶軒,皆嚮風造謁,觀則持重,若嚴君焉。見則畏伏, 祗就几杖,以待貴士。或施財寶,皆迴入常住,罄無私 蓄。或曰:「貴人所施,皆充別施,何不己用耶?」對曰:「恨未 能捨頭目,況世財乎?」大中初,天下寺剎中興,觀入京, 請大鐘歸寺,鳴擊並重懸敕額,則集賢院學士柳公 權書題也。柳復有詩序,送其東歸,復請《藏經》歸寺。大 中癸酉,江表薦饑,殍踣相望,觀遂併糧食施之。又山 僧物外度荒,自入室禪定,謂弟子曰:「汝如不死,至禾 黍熟時,當以磬引我出。」果如其言,明歲方從定起矣。 一旦,溪南人命觀齋食,可去寺二十里餘。其夜,溪澗 泛溢,無人可渡,謂觀不來頃刻而至,且無淹濕,作用 可知也。人皆異之,遠近瞻禮,日別盈滿,喧擾可厭。乃 逃往翠屏山,蘭若獨棲《續天台山》。眾列請為僧正,乃 佯狂隱晦。州牧杜雄遂奏昭宗,宣賜紫衣。觀聞之,若 愁思不樂,後無疾而終焉。
希運
編輯按《宋高僧傳》:「希運,閩人也。年及就傅,鄉校推其慧利, 乃割愛投高安黃蘗山寺出家。迨成長也,身量減王 商裁一尺,所額間隆起,號為肉珠。然倜儻不羈,人莫 輕測,而乃觀。方入天台,偶逢一僧偕行,言笑自若。運 偷窺之,其目時閃爍爛然,射人相比而行,截路巨磎 泛泛湧溢,於是捐笠倚杖而止。其僧督運渡去,乃強」 激發之曰:「師要渡自渡。」言訖,其僧褰衣躡波,若履平 陸,曾無沾濕,已到他岸矣。迴顧招手曰:「渡來。」運戟手 呵曰:「咄,自了漢,早知必斮汝脛。」其僧歎曰:「真大乘法 器,我所不及。縱能傷我,只取辱焉。」少頃不見。運𢠳怳 自失。及薄遊京闕,分衛及一家,門屏樹之後,聞一姥 曰:「太無厭乎?」運曰:「主不慁賓,何無厭之有?」姥召入,施 食訖,姥曰:「五障之身,忝嘗禮惠?忠國師來勸師可往 尋百丈山禪師所惜,巍巍乎,堂堂乎,真大乘器也。」運 念受二過,記莂攸同,乃還洪井,見海禪師開了心趣, 聲價彌高,徇命居黃蘗精舍。昇平相裴公休欽重躬 謁,有詩贈焉:「曾傳達士心中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掛 錫十年棲蜀水,浮盃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隨高步, 萬里香花結勝因。願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 人?」則裴相得法出運之門。以大中中終於所住寺,敕 謚斷際禪師,塔名《廣業。語錄》行於世。
惟則
編輯按《宋高僧傳》:「惟則者,拔俗志高,棲神物表。凡施善務, 舉則波隨。常言像是生善之強緣,不得不多立初之 觀也,如對嚴君。次則其心不亂,中則觀門自成。末則 如如焉,蕩蕩焉,三昧安得不現前乎?是以我曹勸化 迷俗,得不以此為先容歟?」由是若雕若塑,形像森然恆事進修,天邑之間,遍加激勵。屬憲宗太皇太后郭 氏,元和中,為母齊國大長公主追福,造奉慈精舍,搜 擇名德,則乃預選入居。未久之間,聞四明鄮山有阿 育王塔,東晉劉薩訶求現,往專禮焉。乃匠意將七寶 為末,用膠範成,摹寫脫酷似自甬東,躬自負歸奉慈 寺供養,京邑人皆傾瞻歸信焉。
明準
編輯「按《宋高僧傳》,明準者,不詳氏族生緣,本天台靈墟道 場。出俗遊方,至京邑,觀古之神僧智苑,於范陽北山 刊石寫經,灌鐵以俟慈氏下生,免水火之虞。又東洛 長壽寺寫《華嚴》,聖善寺寫《法華》,嵩山嶽寺寫《楞伽》,悉 刊貞珉,皆圖不朽。」準遂於貞元戊寅歲春正月,見寺 僧鏨山攻石,石悉頑惡。知匠氏不虔,山靈祕𠫤。時準 疏告陰靈,請裨善務。俄於定中見若干幅,貯無量石, 冥冥之間,如有宰割,皆中刻字。時連率博陵崔公,激 勸幕府參佐,各書一品,從序至勸發,凡二十八,圜廊 挺立,不期畢工。準之化人,皆此類也。元和元年八月 中也。後不詳終所。
法照
編輯按《宋高僧傳》:「法照,不知何許人也。大曆二年,棲止衡 州雲峰寺,勤修不懈。於僧堂內粥缽中,忽睹五彩祥 雲,雲內現山寺。寺之東北五十里有山,山下有澗,澗 北有石門,入可五里,有寺金牓題云:『大聖竹林寺』。」雖 目擊分明,而心懷隕穫。他日齋時,還於缽中五色雲 內現。其五臺諸寺,盡是金地,無有山林穢惡,純是池 臺樓觀,眾寶莊嚴。文殊一萬聖眾而處其中,又現諸 佛淨國,食畢方滅。心疑未決。歸院問僧:「還有曾遊五 臺山已否?」時有嘉延、曇暉二師,言曾到。言與缽內所 見,一皆符合,然尚未得臺山消息。暨四年夏,於衡州 湖東寺內有高樓臺,九旬起五會念佛道場。六月二 日未時,遙見祥雲彌覆臺寺,雲中有諸樓閣,閣中有 數梵僧,各長丈許,執錫行道。衡州舉郭咸,見彌陀佛 與文殊、普賢一萬菩薩俱在此會,其身高大,見之者 皆深泣血,設禮至西方滅。照其日晚於道場外遇一 老人告照云:「師先發願往金色世界奉覲大聖,今何 不去?」照怪而答曰:「時難路艱,何可往也?」老人言:「但亟 去,道路固無留難。」言訖不見。照驚入道場,重發誠願, 夏滿約往前,任是火聚冰河,終無退衄。至八月十三 日,於南嶽與同志數人,惠然肯來,果無阻礙。則五年 四月五日,到五臺縣,遙見佛光寺南數道白光。六日 到佛光寺,果如缽中所見,略無差脫。其夜四更,見一 道光從北山下來射照,照忙入堂內,乃問眾云:「此何 祥也?吉凶焉在?」有僧答言:「此大聖不思議。」光常答「有 緣。」照聞已,即具威儀,尋光至寺東北五十里間,果有 山,山下有澗,澗北有一石門。見二青衣,可年八九歲, 顏貌端正,立於門首:一稱善財,二曰難陀,相見歡喜, 問訊設禮,引照入門。向北行五里,見一金門樓,漸至 門所,乃是一寺。寺前有大金牓,題曰「大聖竹林寺」,一 如缽中所見者,方圓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寶 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流渠華樹,充滿其中。照入寺, 至講堂中,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之座,說 法之音,歷歷可聽。文殊左右菩薩萬餘,普賢亦無數, 菩薩圍繞。照至二賢前,作禮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 遙,知識轉劣,垢障尢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 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惟願大聖斷我疑網。」文 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 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 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 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 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 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 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 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說是語已,時 二大聖各舒金手摩照頂,為授記別:「汝已念佛,故不 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 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語已,時二大聖互說伽陀。 照聞已歡喜踴躍,疑網悉除。又更作禮,禮已合掌。文 殊言:「汝可往詣諸菩薩院,次第巡禮。」授教已,次第瞻 禮,遂至七寶果園。其果纔熟,其大如盌,便取食之。食 已身意泰然,造大聖前,作禮辭退。還見二青衣送至 門外,禮已舉頭,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記,至今 存焉。復至四月八日,於華嚴寺西樓下安止。洎十三 日,照與五十餘僧,同往金剛窟,到無著,見大聖處處 心禮三十五佛名。照禮纔十遍,忽見其處廣博嚴淨, 琉璃宮殿,文殊、普賢一萬菩薩,及佛陀波利居在一 處。照見已,惟自慶喜,隨眾歸寺。其夜三更,於華嚴院 西樓上,忽見寺東山半有五聖燈,其大方尺餘照咒 言:「請分百燈歸一畔便分。如願重謂,分為千炬。」言訖, 便分千數,行行相對,遍於山半。又更獨詣金剛窟所, 願見大聖,三更盡到。見梵僧稱是佛陀波利,引之入
聖寺,語在《覺救傳》。至十二月初,遂於華嚴寺華嚴院入念佛道場,絕粒要期,誓生淨土。至於七日初夜,正念佛時,又見一梵僧入乎道場,告云:「汝所見臺山境 界,何故不說?」言訖不見。照疑此僧,亦擬不說。翌日申 時,正念誦次,又見一梵僧,年可八十,乃謂照曰:「師所 見臺山靈異,胡不流布普示眾生,令使見聞發菩提 心,獲大利樂乎?」照曰:「實無心祕蔽聖道,恐生疑謗,故 所以不說。」僧云:「大聖文殊見在此山,尚招人謗,況汝 所見境界,但使眾生見聞之者,發菩提心,作毒鼓緣 耳。」照聞斯語,便隨憶念錄之。時江東釋慧從,以大曆 六年正月內,與華嚴寺崇暉明謙等三十餘人,隨照 至金剛窟所,親示般若院,立石標記。於時徒眾誠心 瞻仰,悲喜未已,遂聞鐘聲,其音雅亮,節解分明,眾皆 聞之,驚異尤甚。驗乎「所見不虛,故書於屋壁,普使見 聞。」後照又依所見化竹林寺題額處,建寺一區,莊嚴 精麗,便號「竹林」焉。又大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與 弟子八人,於東臺睹白光數四,次有異雲靉靆。雲開 見五色通身光,光內有圓光,紅色文殊乘青毛師子, 乃霏微下雲,五色圓光,遍於山谷。照後修鍊無曠,不 知其終。絳州兵掾。王士詹《述聖寺記》云:
惟實
編輯按《宋高僧傳》:「惟實姓湯氏,富陽人。其為人也,修飭其 行,禪觀其心,淡然靜居,長坐不寐。初母氏抑其願心, 不容披削。既而籠開鳥逝,岸穴泉飛,學善財之遍參, 同迦葉之練行。天寶中,往明州若嶴山,夜聞冥告曰: 『達蓬聖跡名山,宜矣』。翼日,且登其山,巖洞窈窕,石壁 削成,秀異之多,實維靈境,有大佛足跡。詢其山叟,則」 曰「彼開元年中始現斯瑞,遂願棲此,有終焉之志。」時 屬海寇袁晁,蜂蟻屯聚,分以剽劫,殺戮無辜,至於香 山,眾皆奔竄。實據榻瞑目,先以大石掩洞門,賊可三 二百數。復舁巨石,闊二丈餘,鎮其穴口。實起喑嗚,以 掌舉之,群盜羅拜以謝之而去。邑民重之,遂立精舍, 弗再歲而成,大曆八年也。太守裴儆奏請署「香山」題 額焉。詔度僧七人隸名矣。以貞元二年冬示疾終於 寺。跏趺而化也。春秋六十二。法臘三十一矣。
慧寂
編輯按《宋高僧傳》:「慧寂,俗姓葉,韶州須昌人也。年登十五, 懇請出家,父母都不聽允。至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 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來,直貫其舍。時父母 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 器藉,跪致堂階曰:『荅謝劬勞如此』。父母知不可留,捨 之,依南華寺通禪師下削染。年及十八,尚為息慈,營」 持道具,行尋知識。先見耽源,數年良有所得。後參大 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跛,時號跛 腳驅烏。凡於商榷,多示其相。時韋冑就寂,請伽陀,乃 將紙畫規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云: 「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 學人,謂之仰山門風也。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 往往有神異之者,倏來忽去,人皆不測。後敕追諡大 師曰智通,塔號「妙光」矣。今傳仰山法示成圖相行於 代也。
惟靖
編輯按《宋高僧傳》:惟靖,吳門人也。年三十許,形奇貌古,且 類憨癡。入國寧寺,巡僧房,唱曰:「要人出家,請留下。至 經藏院,見二眾闍梨大德慧政便跪拜伸誠,願容執 侍。」政公允納,與翦飾於天台受具,暫歸謝政便尋訪 名山有知識處,必經寒燠。自爾勤於禪法,未嘗發言。 即居定光禪師廢金地道場,侵星赴禪林寺,晨粥而 多虎豹,隨到寺門,虎踞地若伺候。靖出,復隨至金地。 遲明,巨跡極多,靖恐人知,以鋤滅虎跡。俄患背疽,困 睡,有鴆鳥糞於瘡所,不久全愈。又虞冰雪,備粳粒半 斗,每日以銚合菜煮食,寘粳於地窖中,過期用米,常 滿不耗。靖乃築之而云:「吾被此物,知非理也。」尋居伏 龍山,山可瞰海,峰勢岧嶢。昔僧鑒諸曾隱於是。諸即 唐王相國之母弟也。能文習道,刺史多往謁之。靖續 遁此山,刺史黃晟常請出州,供施繁委,末於奉川北 山置院,示疾坐終,享齡七十餘,窆於山下塋塔存焉。
定蘭
編輯按《宋高僧傳》:「定蘭姓楊氏,成都人也。本闤闠間兇惡 屠沽類。天與厥性,悔改前非,誓預六和,化行三蜀。當 爾時也,咸歸信焉。造伽藍一號聖壽。其緣未發,乃藏 於傭保中。而父母早亡,無資可以追往。每遇諱辰,蘭 悲哭咽絕,輒裸露入青城山,縱蚊蚋䖟蠅唼咋膚體。 且雲捨內財也,用答劬勞。」蜀中有黑白蟆,形如粟,𠯗 人口及肉,而少見者。次則刺血寫經,後則煉臂,至於 拔耳剜目,餒飼鷙鳥猛獸。既而行步非扶導,而觸物 顛躓。後有異人掌擎物,若珠顆然,內空眥中,斯須瞻 矚如故,冥告曰:「南天王還師眼珠矣。」遠近驚駭。常謂 人曰:「吾聞《善戒經》中,名為無上施,吾願勤行,速要上 果矣。」犬中三年,宣宗詔入內供養,仰其感應之故,以 優禮奉之。弟子有緣,恆執事左右。六年二月中,又願 焚然肩膊。帝累勸免年耆,且務久長修煉。蘭不奉詔遂焚焉而絕。有緣表請易名建塔,敕諡「覺性」,塔號「悟 真」,蜀都止呼「定蘭塔院」,於今香火不絕雲。
鴻休〈附景先〉
編輯按《宋高僧傳》,鴻休,不知何許人也。神宇標挺,元機斡 運,居閩黃蘗山寺,示教之外,快然怡樂。恆言宿債須 償,償盡則何憂何懼,物我俱逍遙矣。人皆不喻其旨。 及廣明之際,巢寇充斥,休出寺外,脫納衣於松下磐 石之上,言曰:「誓不汙清淨之地」,而安詳引頸待刃,刃 下無血。賊翻驚異,羅拜懺悔焉。門弟子景先闍維其 屍,收舍利七顆,囊而寶之。有篤信者以菽粒如數易 之,追之靡及,遂往筮焉。占之曰:「死生貴賤,罔出吾卦, 在靡在之,失寧失矣。孰知其然也?」洎獲,寘之於塔,分 之七粒,緘於琉璃器中,瑩然光色。時僧清豁著文作 頌紀德焉。
全豁
編輯按《宋高僧傳》:「全豁,俗姓柯氏,泉州人也。少而挺秀,器 度宏遠而疏略。禮清源誼公為師,往長安,造西明寺 照公與受滿足法,即於左街保壽寺聽尋經律,決擇 綱宗,垂成講導,振錫南指,詣武陵德山,藥病相應,更 無疑滯。後居所鄰洞庭地曰臥龍,乃築室而投憩焉, 徒侶影隨。又居唐年山,山有石巖巉崒立院,號巖頭。」 凡所施用,皆削繁總,兀然而坐,任眾圍繞曰:「汝何不 思惟家中有多少事實,於逆順之境,證得超越之相 者?」豁值光啟已來,中原多事,諸侯角立,狂賊來剽掠, 眾皆迴避,豁惟晏如。賊責弗供饋,忿怒,俾揮刃之,曾 無懼色。當光啟丁未歲夏四月八日,門人權葬,葬後 收焚之,獲舍利七粒。僖宗賜諡曰清嚴,塔號出塵葬 事。檀越田詠兄弟率財營構,南嶽釋元泰撰碑頌德, 提唱斗峻,時號「巖頭」,法道難其領會焉。
元慧
編輯按《宋高僧傳》:「元慧,俗姓陸氏,晉平原內史機之裔孫 也。父丹,文林郎雲騎尉、溫州糾曹。慧即仲子也。髫齡 穎悟,長而溫潤,畏作枯龜,思為瘦鴈。以開成二年辭 親於法空王寺,依清進為弟子。會昌元年,往恆陽納 戒法,方習毗尼。入禮五臺,仍觀眾瑞。二年歸寧嘉禾, 居建興寺。立志持三白法,諷誦《五部曼拏羅》,於臂上」 爇香炷。五年,例遭澄汰,權隱白衣。大中初,還入法門。 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又然香於臂,供養報恩山佛 牙。次往天台山,度石橋,利有攸往,略無憂虞焉。咸通 中,隨送佛中指骨舍利,往鳳翔重真寺,煉左拇指,口 誦《法華經》。其指不逾月,復生如故。乾寧三年,偶雲乖 悆,九月二十八日,歸寂於尊勝院,報齡七十八,僧臘 五十八。弟子端肅等奉神座葬之。吳會之間謂為「三 白和尚」焉。
束草師
編輯按《宋高僧傳》:「束草師者,無何而至京兆平康坊內菩 提寺。其為人也,形不足而神俊,吟嘯自得,罕接時人。 且不言名姓,常負束槁,坐臥於兩廊下,不樂住房舍。 或云:此頭陀行也。經數年,寺內綱任勸其住房,或有 誚其狼籍曰:『爾厭我耶?世不堪戀,何可長也』?其夕遂 以朿槁焚身,至明惟灰燼耳,且無遺骸,略盡汙塗之」 臭,又無延燎驚咤之聲。計其少槁,不能焚此全軀。既 無孑遺,然其起三昧火而自焚也。眾皆稱歎,民多觀 禮焉。京邑信士遂塑其灰為僧形,置於佛殿偏傍,世 號「束草師」,禱祈多應焉。
行明
編輯按《宋高僧傳》,「行明俗姓魯,吳郡長洲人也。幼從師於 本部,後遊方問道。然其耿介軒昂,笑傲自放。初歷五 臺、峨嵋,禮金色、銀色二世界菩薩,皆隨心應現。由此 登天台,陟羅浮,入衡嶽,遊梓潼。時屬唐季,湘之左右 割裂紛爭,靡有寧歲。於是棲祝融峰下,有終焉之志。 止七寶臺,與元泰布納為交契。其性之好惡,泰亦罔」 抗其輕重焉。嘗謂道友曰:「吾不願隨僧崖,焚之於木 樓;不欲作屈原,葬之於魚腹。終誓投軀學薩埵太子, 超多劫而成聖果,可不務乎?」屢屢言之,都不之信。忽 於林薄間委身虓虎前,爭競食之,須臾肉盡。時泰公 收其殘骼焚之,而獲舍利。乃擷華酌水為文祭之,辭 中明其勇猛,能捐內財,破慳法,成檀度,未捨已捨當 捨,三輪頓空,取大果若俯拾芥焉。
文瓚
編輯按《宋高僧傳》,「文瓚,姓張氏,晉陽人也。天姿整恪。幼事 師於并州崇福寺。學該群籍,控帶三乘。至若金版銀 繩之籙,龍韜象祕之文,罔不耰耘情田,波濤口海。宣 暢皇化,對揚天休,一皆悅服。詔為翻譯河南佛授記 寺,兼京兆安國荷恩崇福等寺大德,好修福事,設無 遮一百會,凡聖混淆,一皆等施。縱風雲連起,及至齋」 日,必晴明。晏然感動人祇,福無虛設。春秋六十餘,卒 於本院。境內苦霧如泣,數日不解焉。
懷玉
編輯按《宋高僧傳》:「懷玉姓許,并州人也。少而警利,日覽千 言,早露鋒芒,迥拔儕類。及其長也,戒節逾峻,梵場龜鑑,志在修葺,無間彼此。夏墟寺宇,經有闕而必補,像 有凋而遍修。三任紀綱,特有崇建。仍校讎《大藏經》二 十餘本。祁寒盛暑,不廢晨暮。增飾淨土院,興事任力, 轉加殊麗。代宗嘉之,委為灌頂道場主。」真言祕訣,有 所在矣。春秋六十三。卒於本院雲。
代病師
編輯按《宋高僧傳》:「代病者,台州天台人也,姓陳氏。以其嘗 發大願,盡一報代眾生之病,致本名不顯矣。誕育之 辰,祥光充室,鄰里異焉。七歲喪父,哀毀幾於滅性,白 母求出家,母纔艱阻,遂斷一指。親黨敦勸,乃送於國 清寺。因戒法登滿,誓志觀方。初止今東京,次於河陽, 為民救旱。按經繢八龍王立道場,啟祝畢,投諸河。舉」 眾咸睹畫像,沈躍不定。斯須雲起膚寸,雷雨大作,千 里告足,自此歸心者眾。先是,三城間多暴風雹,動傷 苗稼,雉堞號為毒龍為之也。代病,為誦《密語》,後經歲 序,都亡是患,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大曆元年,登 太行,遊霍山,乃深入幽邃,結茅而居。有盜其盂食,俄 見二虎據路。會逢代病,盜叩頭陳悔。慰諭畢,因摩挲 虎頭,如是累伏猛獸。其盜本樵子,願依附為苦行焉。 其中山神廟,晉絳之間,傳其肹蠁。代病入廟,勸其受 歸,戒絕烹燀牲牢。其神石像,屢屢隨勸。領首顧其神 婦,略無俞答之狀,遂剃神之髮,毀撤神婦。鄉人怪之, 聞白州邑,太守怒之曰:「此唐高祖初起至此,久困陰 雨,其神見形示路,以迎義師。厥後礱石為像,薦饗無 虧。此之髡師,無狀敢爾!」俾繫閉於嘉泉寺,扄鍵且嚴。 至二十日,啟關寂然禪定。傾城咸往觀禮,或聲磬舒 徐而起。太守急召之,不來以至,約令斷頭代病,斬一 指以付使者。太守感之,躬就迎請,移置大梵寺,別營 甎浮圖,以藏其指節矣。由是檀信駢肩躡踵。有寘毒 於酒者,賄貧女往施之。代病已知貧女,紿之曰:「妾家 醞覺美,酌施和尚求福,況以佛不逆眾生願。」代病曰: 「汝亦是佛然。」貧女懼,反飲,具以情告。代病執杯啜之, 俄爾酒氣及兩脛足,地為之墳裂,聞者驚怪。以酒供 養,自茲始也。汾隰西河人,有疾,止給與淨水,飲之必 瘳。凡屬荐饑,必募糧設食。後於趙州救斯荒歉,作施 食道場,前後八會,遐邇賴之。道感多類,以貞元十九 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滅。四眾初謂如嘉泉寺 之禪定,歟香花供養,至於隔歲,膚肉漸堅,方知永逝。 遂漆布繢畫之。武宗廢塔,像無巨細皆毀除。或議之 移入陶竈中。既而生瑞草一本,其狀亭亭若蓋,盤錯 縈紆,庇其風雨而有餘也。宣宗即位,佛事中興。綱糾 比丘造小亭,移真形置於此。先於嘉泉寺斷指節,已 過百齡,筋肉甲爪光潤,且如金色。或屬兵革,城陷指 亡。後有齎出逃難,事息歸還,亦陰福其逋亡者。至今 平陽人崇信焉。
僧竭
編輯按《宋高僧傳》:「僧竭者,不知何許人也。生在佛家,化行 神甸,護珠言戒,止水澄心。每嗟靳固之夫,不自檀那 之度。乃於建中中,造曼殊堂,擬摹五臺之聖,相議築 臺。至於水際竭,懼傷生命,俾立三日道場,咒其多足, 至無足,當移竄相避,勿成某梵行之難。」將知至誠所 感,徵驗弗虛,掘土及泉,了無蠢動焉。常以複素為漉 袋,遇汲,有蟲投諸井坎,時號「護生井」,恆盈不涸。又觀 其飛蛾蠛蠓,錯認火明為可飛之路,故犯之。乃鑄銅 蟾為息煙調,天下傳其制度。其曼殊院嘗轉經,每敕 賜香。此寺本七寶臺,寺內有天后所造之臺,竭居於 中焉。
定光
編輯按《宋高僧傳》,「定光者,不知何許人也。爰從入法,厥性 弗拘,糲食斷中,麤襦卒歲,方於庸蜀,化導有緣。其後 遭武宗毀廢,例反儒宗。及乎佛日重暉,僧倫咸序。光 締構寺宇,因鑄大鐘,計赤金萬餘斤。爾日鼓籥灰飛, 投爐火熾,有祥煙兩道,自浮圖相輪最高處出,冉冉 射上,若虹霓焉。萬人引望,五色騰凌,相感如然,信鼓」 斯應。其塔是阿育王藏舍利之所。太和初,南蠻蒙傞 顛剽掠入益城,分蠻卒舍於寺內,廊廡皆烹炙熏灼, 僧皆奔迸。時塔頂出四道濃煙分穗,直上空虛。至夜, 蠻蜑睹此奇異,乃禁止汙穢。此塔先在西北四十餘 步,天寶末,長史章仇兼瓊赴任,至劍門,見一人長一 丈餘,持㦸當路。兼瓊驚問,對曰:「某是大石寺護塔神, 故來奉迎,且有少事咨祈大夫也。緣大石寺塔在西 南,未為極善,今請移東北四十二步,伏望便掘石此 下,以鎮舍利。」兼瓊曰:「此易耳。」遂隱厥形。到府數日,乃 令量其地處先掘,果得巨石,其深無際,促石匠數十 人鏨鑿之,至夜輒填滿。遣人潛伺之,見有白彘數十, 以喙推石末塞之,隨以舌舐其堅如鐵銅矣。章仇止 令勿鑿,遂移塔於今所,即金華舊寺基也。光鐘亦移 入新寺焉。
貞幹
編輯按《宋高僧傳》:「貞幹俗姓武氏,雲中人也。神宇高邈,以 禪默為務。曳錫踽步,南訪靈跡。及至故鄣,有崑山寺者,林泉秀茂,則宋支曇諦嘗考室於此。味道崇化二 十餘載,基址存焉。至元嘉中,創成大伽藍。屬武宗廢 教,其寺屏除。幹至止於茲,與范陽盧君襲同興弘覺 法師第二生名跡。寺成。」進士姚扶有詩。幹後遊今秀 州長水,見靈光寺邑民欲樹巨殿,時盧令移邑字民, 欣然相遇,幹悉先知。或云:「得他心宿命之明焉。」遂請 幹首唱,而惡偃室之囂,寓殿基後,編苫為淺室而居。 四方檀信,弗召自臻。又與僧令恭君道等累歲方成。 今殿基最高廣,海內罕比。事畢,挈敝襄,振舊錫歸北, 莫知其終。
道遵
編輯按《宋高僧傳》:「道遵,字宗達,姓張氏,吳興人也。夙負殊 操,潔士稱之。榮耀不足關於心,聲塵未嘗觸其性。至 年二十,詣天竺義威律師受具戒,事報恩寺。興大師 首宗毗尼傳教也,後學天台一心三觀法門,欲廣寫 《法華經》,置道場,闢經院,一之日發其心,二之日規其 址,作不逾序,厥功成焉。居支硎之福地。大曆元年,州」 將韋元甫、兵部尚書劉晏、侍御史王圓、開州刺史陸 向、殿中侍御史陸迅、大理評事張象,競誘真心,共獲 殊勝,乃相與飛表奏聞,詔書特署為「法華道場。」自江 以東,總一十七所,皆因遵之首置也。舉精行大德二 七人,常持此經,以報主恩。鑄盧舍那及毗盧遮那像 及多寶塔,修淨土當生業,造彌陀佛,復寫天台教益 於道場,置常住莊二區。平時講《法華元義》《天台止觀》 《四分鈔》文,臨壇度人,授心揚律,徒盈石室之籌。天寶 中,於靈巖道場行法華三昧,忽睹大明上燭於天,我 身正念儼在光中。異日問荊溪然,師曰:「智慧光明,從 心流出,非精志之所致耶?」又於本寺入法華道場,睹 此身在空中坐,先證者知是滌垢之相。其年春秋七 十一,僧夏四十六,以興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告終 於支硎山寺僧益公、翰公,一夜同夢大殿崩,果遵入 滅。門人靈翰、法盛、道欣、猶子靈源,追慕不已,樹塔旌 德焉。
含光
編輯按《宋高僧傳》:「含光,不知何許人也。幼覺囂塵,馳求簡 靜。開元中,見不空三藏,頗高時望,乃依附焉。及不空 卻回西域,光亦影隨,匪憚艱危,思尋聖跡。去時泛舶 海中,遇巨魚,望舟有吞噬之意,兩遭黑風天吳異物 之怪。既從恬靜,俄抵師子國。屬尊賢阿闍梨建大悲 胎藏壇,許光並慧䛒同受五部灌頂法。天寶六載回」 京,不空譯經,乃當參議華梵。屬師卒後,代宗重光,如 見不空敕委往五臺山修功德。時天台宗學湛然,解 了禪觀,深得智者膏腴,常與江淮僧四十餘人入清 涼境界。湛然與光相見,問西域傳法之事,光云:「有一 國僧,體解空宗,問及智者教法。」梵僧云:「曾聞此教,定 邪正,曉偏圓,明止觀,功推第一。」再三囑光。「或因緣重 至。為翻唐為梵附來。某願受持。」屢屢握手叮囑。詳其 南印土多行龍樹宗見。故有此願流布也。光不知其 終。
寂然
編輯按《宋高僧傳》,「寂然姓白氏,不知何許人也。名節素奇, 踵四聖種,故號頭陀焉。」太和二年,振錫觀方,訪天台 勝境。到剡沃洲山者,在天姥岑之陰,對天台華頂赤 城,北望四明金庭,石鼓山介焉。其西北有支遁嶺、養 馬坡、放鶴岑次焉。晉宋已來,茲山洞開。初有羅漢白 道猷言西域來,戾止是山。次竺法潛、支道林居焉。高 「人勝士,接踵而棲此中。至於戴逵、王羲之、郗超、孫綽、 許詢,遊憩其間矣。見是中景異,聞名士多居,如歸故 鄉,戀而不能捨去。」既行道化,盛集禪徒。浙東廉使元 相國稹聞之,始為卜築。次陸中丞臨越知之,助其完 葺。三年鬱成大院,五年而佛事興。然每為往來禪侶 談說心要。後終於山院。太和七年,時白樂天在河南 保釐為記,劉賓客禹錫書之。
增忍
編輯按《宋高僧傳》,增「忍姓史氏,沛國陳留人。幼登鄉校,諸 書寓目入神。工文,隨計吏,數舉不捷。會昌初,遊塞垣, 訪賀蘭山,得白草谷,頓掛儒冠,直歸釋氏。乃薙草結 茅為舍,倍切精進,羌胡之族,競獻酥酪。至五載,節使 李彥佐嘉其名節,於龍興寺建別院,號白草焉。忍刺 血寫經,李公慮其枯悴,躬往敦諭曰:『師何獨善一身 行,小乘行胡不延惜?生性任持教法,所利博哉』。」忍執 情膠固,遂著《三教毀傷論》以見志。帥覽而益加崇重。 九年因讀《大悲經》,究尋四十二臂,至無畏手,疑而結 壇。浹旬禱請,自空中現其正印雙拳歷歷可觀,遂命 畫工繪寫此臂焉。或有譏謗者,忍再精愨,虔告畫工, 濯筆銅碗中,忽感寶性華一朵,枝趺髯葉一皆鮮明, 睹者驚歎。至咸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滅於白草院, 春秋五十九。以十月十七日藏神於水館之南,建塔 焉。初忍刺血寫經,總二百八十三卷,畫盧舍那閣三 十五尺,門一丈六尺,起樣畫《大悲功德》三軸,自著《大 悲論》六卷,並藏諸篋笥焉。後節使唐恆夫仰其遺跡奏乞旌勸,敕諡大師曰「廣慧」,塔曰「念定。」弟子無轍,亦 致遠之高足,齎血書經二卷、瑞華碗一枚,詣闕奏呈, 宣賜紫衣。天復中終。及梁乾化初,中書令、西平王韓 公遜錄遺跡奏聞,太祖敕致諡曰「法空」,別賜紫方袍, 塞垣榮之。後唐同光中,從事薛昭紀為碑焉。
幽元
編輯按《宋高僧傳》:「幽元,俗姓劉,幽州人也。夙懷出俗之願, 年及弱冠,方遂前心,投并州賢禪師而了元契。元和 二年,振錫江左,至會稽大雲寺,見三學僧柅定食輪 資緣都闕。元發言響應,檀越供贍。未幾,移居湖心龜 山妙喜古寺。九年,屬平昌孟簡鎮於越,枉駕問道,遂 構成大院。十二載,復登南嶽,棲止絕頂。十三年,豫章」 太守商祐篤重其道,命住東明寺,即東晉安帝世之 所造。僧數繁湊,寶曆中,為奏改為世福,兼置戒壇,續 敕改為度僧寺。其間形像,皆元之化導。太和元年,沈 傅中丞又加信向。元於院南別造佛閣五層,功就,謂 弟子曰:「福事無盡,生涯有期。物有闕,然後人庀具。吾 終後,可將屍漆布安閣下。」言訖而化。門人特旁立塔 焉。
智頵
編輯按《宋高僧傳》:「智頵者,中山人也。自幼辭親,來五臺山, 善住閣院,禮賢林為師。誦經合格得度。神情爽拔,氣 調高峙。於世資財少欲知足,糲食充腹,麤衣禦寒,餘 有寸帛,未嘗不濟諸貧病也。遊方參翫,預諸講席。傳 《法華》《維摩》二部,窮源盡理。後掛錫高峰,息心卻掃。距 元和中,眾辟為五臺山都檢校。守僧長頵與時遷徙」, 固辭不允,遂登此職。後遇歲當饑饉,寺宇蕭條。有華 嚴寺,是大聖棲真之所,巡遊者頗眾,供施稀疏,院宇 倫巡,例稱不迨,眾請為華嚴寺都供養主。時德不孤, 有法照、無著、澄觀之出世也,當觀師製《華嚴經》疏,海 眾雲集,請頵為講主,日供千僧十有餘祀,食無告乏, 皆云「有無盡藏之米麪也。」歲久頗見豐盈。有鄰院僧 義圓,亦當代之碩德也,謂頵久知常住,私有謗言,非 平等心,是貪饕者也。夜有神人報圓曰:「僧長是千佛 之一數也。汝發輕言,若不悔過,當墮惡道。」圓乃詰朝 嗚足懺謝,有茲驗也。及鍾武宗澄汰,頵遁乎山谷,不 捨文殊之化境。未逾歲,載宣宗即位,敕五臺諸寺度 僧五十人,宣供衣帔。山門再辟頵為十寺僧長,兼山 門都修造供養。主大中七年,與寰海遊臺四眾建無 遮精妙供養。一月日,乃謂大眾曰:「吾欲暫憩微骸,息 心斂跡,佐助眾務,吾無能為也。付諸俊哲,繼吾遺躅。」 乃淨室安坐而滅。春秋七十七,夏臘五十八雲。
慧靈
編輯按《宋高僧傳》:慧靈,未詳何許人也。幼脫塵機,勤從誦 習,及當應法,戒品方圓,銳意毗尼。探賾持犯,以行副 解,心口相符。由是講訓名望,翕如也。人皆奉畏,神明 如也。大中七年,宣宗幸莊嚴寺,禮佛牙,登大塔,宣問 耆老,乃賜紫衣。其年六月,敕補靈為新寺上座矣。帝 望寺西北廢總持寺,乃下敕曰:「朕以政閑賞景,幸於 莊嚴。其寺複殿重廊,連甍比棟,幽房祕宇,窈窕疏通。 密竹翠松,垂陰擢秀,行而迷道。天下梵宮,高明寡匹。 當建之時,以京城西崑明池勢微下,乃建木浮圖,高 三百尺。藩邸之時,遊此伽藍,睹斯勝事。其總持寺,大 業中立,規制與莊嚴寺正同。今容像則毀,忍草隨荒, 香徑蕪侵,尚存基址。其寺宜許重建,以副予心。」三月 十一日,令三教首座辯章勾當修寺。及畢工,推靈為 綱,任崇聖寺賜紫叡川充寺主,福壽寺臨壇大德賜 紫元暢充都維那。靈居寺職,清眾咸序,帝所欽重。寺 中常貢梨華蜜,其色白,其味愈常。蠟房所取者,靈居 新寺終矣。究其靈公,如曾預代宗永泰中參譯《證義》, 則可年百奇歲矣。如不見《不空》《良賁》,乃春秋夏臘,無 理知焉。
常達
編輯按《宋高僧傳》:「常達,字文舉,俗姓顧,海隅人也。發跡河 陽大福山,遊學江淮諸勝寺。達允迪中和,克完戒法, 專講南山律鈔。後求《涅槃圓音》,《法華止觀》,復通《陰符》、 老莊百家之書,其餘分時之學,盡二王之筆跡。後隨 方參禪,詣於宗極。俄屬武宗滅法,歎曰:『我生不辰,不 自我後』。由是寢默山棲,委裘遁世而無悶焉。宣宗重」 建法幢,薦興精舍,合境民人皆達之化導,故太守韋 曙特加崇重。身不衣繒纊,室惟蒙薜蘿,四眾知歸,諸 方慕化,其潔白鶴鷺如也。咸通十二年,合郭僧民請 紹四眾教誨,或遊遨坰牧,或嘯傲海壖,不出林麓,動 經數載,雖貴士單車詣門,莫得而見。於七五言詩,追 用元和之體,著《青山履道歌》,播人脣「吻,忽於自恣。」明 辰鳩眾於長廊,合掌遂申長別,辭甚剛正。因臥疾不 起,絕食七日而逝。實咸通十五年九月十六日也。春 秋七十四,僧臘五十一。門人會清、傳朗奉靈柩殯於 寺之東南三百步。後年即墳起塔。潁川陳言撰塔銘, 邑大夫汝南周思輯為檀信,乾符四年立碑焉。
===丹甫===按《宋高僧傳》:「丹甫者,不知何許人也。性多警達,言必 剛直,講授維勤,執持雅正。會稽風土,律範淵府也。甫 之唱導,從之者若元金之就磁石焉。本習業於亙文 律師法集,文即省躬之游夏也。甫即躬之嗣孫。順正 命章,斡通祕賾越,自曇一、元儼之後,罕能追躡。甫之 聲塵,邁於前烈。然爾時允文匠手,相部風行,甫介於 『大律』」之間,行事之時,草從風偃焉。咸通末,出門生智 章等傳講,今亦法嗣存焉。或聞著《手記》,尋且未獲。吁, 惜哉!
法相
編輯按《宋高僧傳》:「法相姓俞氏,吳長水人也。天寶中誕育, 為」兒卓異。七歲投師受經法三浹旬,誦通《法華》全 部。弱冠往長安安國寺,得滿足戒,即大曆中也。便於 上京習毗尼道,諸部同異,無不該綜,涉十一載,蔚成 其業。傳法東歸,請學者如林。吳郡太守奏於開元寺 置戒壇,相預臨壇之選。尋充依止,兼眾推為寺綱管, 恆施二眾歸戒行。佩漉囊器,不畜長,每有鳥棲於座 側,馳斥不去。會昌元年二月十日午時三刻,告弟子: 「清濬清高,吾當滅矣。」儼然累足右脅而逝。時眾晝聞 管絃清亮,乃天樂也,夕睹異光,春秋八十九,僧臘六 十九。四月,遷塔於來蘇鄉之原,白塔是也。後弟子率 義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吳方重修塔發之,見相遺 骨若銅色,舌相不壞,若芙蓉焉。齒全四十二。香湯沐 之重葬,蓋景福二年癸丑歲五月二十二日也。高弟 子公靜、靜弟子行蘊、蘊弟子仁表、表弟子元杲、杲本 清白之僧也,同鴻啟重修靈光一寺,為兵革殘毀之 後也。杲公、啟公後偕隱天台習禪觀,相次終於山,焚 之,皆獲舍利焉。
文舉
編輯按《宋高僧傳》:「文舉姓張氏,婺州東陽人也。年甫至學, 遂投師請法。十九落𩭄,始墮息慈。貞元三年,敕度得 戒。後十五年間,以四分律為學。時術之,晝夜翹勤,遂 登講訓,次通《法華經》疏義,得智者之膏腴焉。舉身量 六尺餘,其形如山,其貌如玉,靜若止水,動如浮雲,目 不迴視,口無戲言,四威儀中無非律範。丹丘二眾,仰 為準繩。其奔走他方,聽受者,與佛窟,則公禪道並驅 而相高也。」尋敕為國清寺大德。先是,智者大師答隋 煬帝問,立七日金光明道場,每年九月,遐邇征鎮侯 伯,差人送供。事既無礙,黑白二眾,無遠不屆。人纔填 委,飲食闕焉。典座僧患之。大和中,主事僧清蘊咨謀 於舉,置寺莊田十二頃。自此光明會「不聞告乏舉之 功。」歟以會昌二年五月化去。門人幼清立塔於寺之 西峰,春秋八十三,僧夏五十五。韓又為碑頌德也。
允文
編輯按《宋高僧傳》,允文,字執經,姓朱氏,今秀州嘉禾人也。 權輿九歲,厥父雲亡,然理命捨文奉佛,師授《維摩》《法 華》二經。敏速之性,再稔皆通。高達之士,謂之重理耳。 或戲問文曰:「爾出家之後,擬營何事業乎?」率然對曰: 「當陟蓮華臺而作師子吼。」或訶誚之曰:「耆宿前敢爾。」 或曰:「志欲得大此子,將來未易測也。」至十六歲,削頂 周羅,披安陀會相次裹足西上,投嵩山臨壇大德遠 和尚邊,獲無作法,時年二十三矣。是夏即就中京,攻 相部律宗並《中觀論》。補衣分衛,寒燠四周。既扣義門, 必入師室,元樞律範,尢見精微。大和五年,為思定省, 忽歎歸歟。既返故鄉,淹時寢疾,未遑講唱。後聞錢塘 天竺寺講《大涅槃經》,蔚為勝集,文往學焉。星歲未周, 鋒芒且露。開成元年,因遊台嶠,止息越之嘉祥寺。眾 藉清芬,甄命敷其經律。文戢約聽徒,頗為嚴毅。常訓 之曰:「夫苾芻行,非家法,具足,別解脫律,儀眾同分,是 其自性。於其形色,精進故,怖畏故,防守故。如是方疾, 得道果矣。不然,則弟子既惰,師道徒施。聞其警策,有 涕泗交橫,悛心革行,思過半矣。會昌三年,移居靜林 寺,專以涅槃宣導。屬乎武宗澄汰,例被搜揚,晝披縫 掖之衣,夜著縵條之服,罔虧僧行,惟逭俗譏。大中伊 始,復振空門,重整法儀,乃隸名開元寺,三十人數。」七 年,寺之耆舊命講《律乘》。乾符三年丙申秋,罷講覽藏 經。以中和二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微疾作而長逝, 享齡七十有八,法臘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於 石奇山之陽。遺言不許封樹也。初文講演升座,學徒 畏憚,喑嗚之際,人皆披靡,乃戒威德之若是。於嘉祥、 靜林、今大善三寺,講《相疏》二十七座,《大經》二十五座。 其為人也,貌古而脩長,銳頂而䵟黑,執持密緻,振鷺 在庭,未足方其潔也。然亦獵涉儒墨,慕白傅,自作誌, 預著《方墳銘》,藏於篋笥。門人懷益因尋閱文籍,見而 悲咽,遂從先師之志,建小塔焉。後門人懷肅思寂命 名德虛受增加後序贊寧登會稽曾禮文真相見法 孫可翔苦節進修,葉杜多之行,故熟其事跡也。
道宣〈附大慈〉
編輯按《宋高僧傳》,道宣姓錢氏,丹徒人也。一雲長城人。其 先出自廣陵太守讓之後。洎太史令樂之,撰《天文集
占》一百卷。考諱申,陳吏部尚書,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母娠,夢月貫懷,復夢梵僧語曰:「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師。」祐則南齊剡溪隱嶽寺僧護也。宜從出家, 崇樹釋教雲。凡十二月在胎,四月八日降誕,九歲能 賦,十五厭俗,誦習諸經,依智頵律師受業。洎十六落 髮,便隸日嚴道場。弱冠極力護持,專精克念,感舍利 現於寶函。隋大業年中,從智首律師受具。武德中,依 首習律,纔聽一遍,方議修禪。頵師呵曰:「夫適遐自邇, 因微知章,修捨有時,功願須滿,未宜即去律也。」抑令 聽二十遍已。乃坐山林行定慧,晦跡於終南倣掌之 谷。所居乏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餘,其泉迸湧,時號為 白泉寺。猛獸馴伏,每有所依,名華芬芳,奇草蔓延。隋 末,徙崇義精舍,載遷豐德寺。嘗因獨坐,護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淨業寺,地當寶勢,道可習成。聞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舟定。時有群龍禮謁,若男若女,化為 人形。沙彌散心,顧盻邪視龍,赫然發怒,將摶攫之。尋 追悔,吐毒井中,具陳而去。宣乃令封閉,人或潛開,往 往煙上。審其神變,或送異華一奩,形似棗華,大如榆 莢,香氣馝。數載宛然。又供奇果季孟梨柰,然其味 甘,其色潔,非人間所遇也。門徒嘗欲舉陰事,先是潛 通以定觀根隨病與藥,皆此類者。有處士孫思邈,嘗 隱終南山,與宣相接,結林下之交。每一往來,議論終 夕。時天旱,有西域僧於昆明池結壇祈雨,詔有司備 香燈供具,凡七日,池水日漲數尺。有老人夜詣宣求 救,頗形倉卒之狀,曰:「弟子即昆明池龍也,時之無雨, 乃天意也,非由弟子。今胡僧取利於弟子,而欺天子, 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護。」宣曰:「吾無能救 爾,爾可急求孫先生。」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訴再三,云: 「宣律師示我,故敢相投也。」邈曰:「我知昆明池龍宮有 仙方三十首,能示余,余乃救爾。」老人曰:「此方上界不 許輒傳,今事急矣,固何所吝。」少選,捧方而至,邈曰:「爾 速還,無懼胡僧也。」自是池水大漲,數日溢岸,胡僧術 將盡矣,無能為也。及西明寺初就,詔宣充上座三藏 奘師,至止,詔與翻譯。又送真身往扶風無憂王寺,遇 敕令僧拜等上啟,朝宰護法又如此者。撰《法門文記》 《廣弘明集》《續高僧傳》《三寶錄》《羯磨戒疏》《行事鈔》《義鈔》 等二百二十餘卷。三衣皆紵,一食惟菽,行則杖策,坐 不倚床。蚤蝨從遊,居然除受,土木自得,固已亡身,嘗 築一壇,俄有長眉僧談道知者,其實賓頭盧也。復三 果梵僧禮壇讚曰:「自佛滅後,像法住世,興發毗尼,惟 師一人也。」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來談律相,言鈔文 輕重,儀中舛誤,皆「譯之過,非師之咎,請師改正。」故今 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又有天人云:曾撰《祇洹 圖經》,計人間紙帛一百許卷。宣苦告口占,一一抄記 上下二卷。又口傳偈頌,號《付囑儀》十卷是也。貞觀中, 曾隱沁郡雲室山,人睹天童給侍左右。於西明寺夜 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履空無害,熟顧視之,乃少 年也。宣遽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 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侍之久 矣。」宣曰:「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 有可作佛事者,願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寶掌,雖 久頭目猶捨,敢不奉獻。」俄授於宣,宣保錄供養焉。復 次庭除,有一人來禮謁,謂宣曰:「律師當生,睹史天宮 持物一苞,雲是棘林香。」爾後十旬安坐而化,則乾封 二年十月三日也。春秋七十二,僧臘五十二。累門人 窆於壇谷石室,其後樹塔三所。高宗下詔,令崇飾圖 寫宣之真,相匠韓伯通塑繪之,蓋追仰道風也。宣從 登戒壇,及當泥洹,其間受法傳教,弟子可千百人。其 親度曰大慈律師。授法者文綱等,其天人付授佛牙, 密令文綱掌護持,去崇聖寺東塔。太和初,丞相韋公 處厚建塔於西廊焉。宣之持律,聲振竺乾;宣之編修, 美流天下。是故無畏三藏到東夏朝謁,帝問:「自遠而 來,得無勞乎?欲於何方休息?」三藏奏曰:「在天竺時,常 聞西明寺宣律師秉持第一,願往依止焉。」敕允之。宣 持禁堅牢,捫蝨以綿紙裹投於地。三藏曰:「撲,有情於 地之聲也。」凡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矣。至代宗大 曆二年,敕:此寺三綱:「如聞彼寺有大德道宣律師,傳 授得釋迦佛牙及肉舍利,宜即詣右銀臺門進來,朕 要觀禮。」至十一年十月,敕每年內中出香一合,送西 明寺故道宣律師堂,為國焚之禱祝。至懿宗咸通十 年,左右街僧令霄元暢等,上表乞追贈。其年十月,敕 諡曰澄照,塔曰淨光。先所居久在終南,故號南山律 宗焉。天寶元載,靈昌太守李邕會昌元年,工部郎中 嚴厚本各為碑頌德焉。
道成
編輯按《宋高僧傳》:「道成者,不知何許人也。居於天邑,演彼 律乘。戒月揚光,圓而不闕;德瓶告實,滿而不傾。當顯 慶中,敷四分一宗,有同霧市時文綱律匠雖先依澄 照大師,後習律文,乃登成之堂奧矣。又懷素著述皆 出其門。垂拱中,日照三藏譯《顯識》等經,天后詔名德 十員助其法化,成與明恂嘉尚同預證義,由是聲飛」 神甸,位首方壇,謂之「梧桐」,多棲鳳鳥,謂之「芳沚」,頗秀蘭叢。門生孔多,無過此集,然不詳終所。
文綱〈附名恪〉
編輯按《宋高僧傳》,文綱姓孔氏,會稽人也。曾祖範,陳都官 尚書。祖祀,祠部侍郎。考頂生,逃海避隋,擇木歸舜。貞 觀始,拜尚乘直長。咸光復儒業,旁通釋教,是故綱也。 植宿根,從習氣,慈母懷孕,雜食棄捐。有婆羅門僧頭 陀語其母曰:「若此男終紹三寶。」自爾每聞空中多異 香,雜仙樂。及誕育之日,白鶴翔集,若臨視焉。比襁褓 中,午後不受乳哺,猶堅持齋者,童齔隨師訪道。十二 出家,冠年受具,精慮苦行,專念息心,藜羹糗糧,麻衣 草蓆,操有彝檢,口無溢言。尋詣京兆沙門道成律師, 稟《毗尼藏》,二十五講律,三十登壇。每勤修深思,凝視 反聽,淨如止水,嶷若斷山,或風雨宴居,或晝夜獨得, 故能吉祥在手,不捨其瓶;威德迎風,「不絕於氣,出籠 瘠鴈,坐致虛空,起屋下層,自然成就。惟甘露之渧口, 喻利劍之傷人,慎之重之,廣矣至矣。」由是八方來學, 四分永流,請益者舉袂雲臨,讚歎者發聲雷駭。久視 中天作淫雨,人有憂色。綱愍之,乃端坐思維,卻倚屋 壁,奄至中夕,欻爾半傾,惟餘背間,嶷然山立。識者以 為得神通因定力。故日月靈跡,幽明潛感,兆於集事, 應乎遣言。左右怪之,綱曰:「夫真實無相,塵色本空,正 覺圓常,大悲湛定,不可取也。」是以一時法主,四朝帝 師,同迦葉之入城,遇匿王之說戒。竹園門外,別有沙 彌;畢樹枝間,廣聞鵽鳥。所以受潤者博,入見者深。萬 病已痊,獲歡喜之藥;一心不染,解煩惱之繩。又恭承 絲綸,京都翻譯,追論惠用,遠契如因,翹誠滿朝,檀施 敵國。但依布薩,盡用莊嚴。累歷伽藍二十餘所,凡是 塔廟,各已華豐,猶且刺血書經,向六百卷;登壇受具, 僅數千人。至苦至勤,納無我之海;不寢不食,種無生 之田。長安四年,奉敕往岐州無憂王寺迎舍利。景龍 二載,中宗孝和皇帝延入內道場行道,送真身舍利 往無憂王寺入塔。其年於乾陵宮為內尼受戒,復於 宮中坐夏,為二聖內尼,講《四分律》一遍。中宗嘉尚,為 度弟子,賜什物綵帛三千匹,因奏道場靈感之事。六 月七日,御札題牓為「靈感寺」是也。諸寺辟碩德以隸 焉。夫其左籞宿,右上林,南臺終山,北池渭水。千門宮 闕,化出雲霄,萬乘旌旗,天迴原隰。先天載睿宗聖真 皇帝,又於別殿請為菩薩,戒師妃主,環階侍從羅拜, 兜率天上,親聽法言。王舍城中,普聞淨戒。恩旨賜絹 三千餘匹,綱悉付常住,隨事修營。或金地繚垣,用增 上價;或寶坊飛閣,克壯全模;或講堂經樓,舍利淨土; 或軒廊器物,廚庫園林,皆信施法財,周給僧寶。方將 示迷,津引「覺路,濯熱火宅,拯溺毒流。而乃奄忽神遷, 斯須薪盡,雖有應化,何其速歟!以開元十五年八月 十五日怡然長往,時春秋九十有二。其年九月四日 塔於寺側焉。」聞哀奔喪,執紼會葬,香華幢蓋,緇素華 夷,填城塞川,篲雲翳景,蓋數萬人,有若法侶。京兆懷 素、滿意承禮、襄陽崇拔、扶風鳳林、江陵恆景、淄州名 恪等百餘人,咸曰:「智河舟楫,法宇棟橈而已哉!」有若 弟子淮南道岸、蜀川神積、岐隴慧顗、京兆神慧、思義、 紹覺、律藏、恆暹崇業等五十餘人,並目以慈眼,入於 度門,金棺不追,灰骨罔答。乃請滑臺太守李邕為碑。 邕象彼馬遷,法其班氏,以二人而同傳,必百行以齊 肩。不忝懷素,前不慚宣師,後李北海題品,不其韙乎。 有淄州名恪律師者,精執律範,切勤求解。嘗廁宣師 法筵,躬問鈔序義。宣師親錄隨喜靈感壇班名於經 末,又附麗文綱之門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