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三十一卷目錄
粟部彙考
粟圖
書經〈夏書禹貢〉
周禮〈地官載師 旅師 舍人 倉人〉
爾雅〈釋草〉
春秋緯〈說題辭 佐助期〉
大戴禮記〈夏小正〉
許氏說文〈粟〉
郭義恭廣志〈粟〉
本草綱目〈粟〉
直省志書〈遵化州 柏鄉縣 邢臺縣 鄒平縣 淄川縣 泰安州 萊蕪縣
滋陽縣 鄒縣 曹州 沂州 高唐州 觀城縣 黃縣 招遠縣 萊陽縣 定襄縣
翼城縣 鄢陵縣 延津縣 渭南縣 西鄉縣 宿松縣 歙縣 祁門縣 涇縣 揚州
府 上海縣 仁和縣 山陰縣 新建縣 奉新縣 靖安縣 武寧縣 寧州 建昌縣
德化縣 東鄉縣 宜鄉縣 萍鄉縣 蒲圻縣 咸寧縣 羅田縣 寧鄉縣 邵陽縣
永明縣 嘉定州 建寧縣 福寧州 龍川縣〉
粟部藝文一
易林 漢焦贛
謝恩賜粟表 唐劉禹錫
瑞粟記 明吳寬
瑞粟後記 張弼
粟部藝文二〈詩〉
次秀野種粟韻 宋朱熹
瑞粟詩 元周遇聖
瑞粟詩 徐孟高
鴨腳粟 明王佐
粟部選句
粟部紀事
粟部雜錄
粟部外編
秫部彙考
秫圖
禮記〈月令〉
爾雅〈釋草〉
郭義恭廣志〈秫〉
賈思勰齊民要術〈粱秫〉
本草綱目〈秫〉
秫部藝文
擬米秫除祭酒誥 宋胡錡
代米秫謝表 前人
秫部選句
秫部紀事
草木典第三十一卷
粟部彙考
編輯釋名
粟。〈書經〉 小米。〈北人名〉
秈、粟〈李時珍〉
粟圖
《書經》
編輯
夏書禹貢
編輯《四百里粟》。
〈蔡傳〉粟,穀也。去其穗而納穀。
《周禮》
編輯
地官
編輯《載師》:「凡田不耕者,出屋粟。」
〈疏〉夫三為屋,民有百畝之田,不耕墾種作者,罰以三夫之稅粟。
又
編輯《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
〈注〉野謂遠郊之外也。耡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稅粟也。屋粟,民有田不耕,所罰三夫之稅粟。閒粟,間民無職事者所出一夫之徵粟。〈訂義〉鄭諤曰:「耡粟者,合耦於耡,而不趨合耦之令者,罰使出粟。」 劉執中曰:「耡粟為有五畝之宅,不耡而樹藝之,乃出不毛之粟。」 張氏曰:「屋粟不授田,徙居之粟。」 楊謹仲曰:「鄭以屋粟為所罰田,不耕者之
粟。既有此罰,則天下無不耕之田,所罰之粟不常有,《旅師》果何如掌哉?鄉遂公邑皆為溝洫,三等采地乃為井田,則是當時之田有九一,而助者則公田也;有用什一之法而使自賦者則無公田者也。有公田則所聚之粟謂之助粟,乃八家助耕之所收。無公田者所聚之粟則謂之屋粟,乃三家共其所稅之粟而輸之,以其,三三相保,其稅其閒,民無職事者,乃不受田之餘夫,則常有之矣,所賦之粟,乃其常也 。《易氏》曰:「閒粟,即甸地閒田所出之粟。」
曹氏曰:「此三等之粟,在農民常賦之外,旅師之」
所專掌
凡用粟,春頒而秋斂之。
〈注〉困時施之,饒時收之。〈訂義〉李景齊曰:「頒之以春則民有以濟其乏;而斂之以秋則粒米狼戾之時不至於穀賤而傷農。」 《易氏》曰:「漢之春和議賑貸,正與此同意。」
又
編輯《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
〈疏〉太宰九職有九穀,《月令》有五穀,今正言「粟」,即粢也。《爾雅釋草》言粟,粢稷也。稷為五穀之長,故特舉以配米也。其實九穀皆有。
又
編輯《倉人》,「掌粟入之藏。」
〈注〉九「穀盡藏焉」,以粟為主。〈疏〉案:《月令》「首種不入」,鄭注引《舊記》,首種謂稷,即種粟,是五穀之長。下辨九糓,此雲粟,是以粟為主也。〈訂義〉項氏曰:「倉人,掌藏粟者。」 李嘉會曰:「一歲所收,粟則先熟。兼中國之地,率多種粟。蓋粟耐乾,雖歲之旱不至太失。此九穀之物,必以粟而總其名。」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粢,稷。
〈注〉今江東人呼「粟」為「粢。」〈疏〉《左傳》云:「粢食不鑿。」粢者,稷也。《曲禮》雲「稷曰明粢」是也。郭云:「今江東人呼粟為粢。」然則粢也、稷也、粟也,正是一物。而《本草》稷米在下品,別有粟米在中品,又似二物,故先儒甚疑焉。
《春秋緯》
編輯
說題辭
編輯粟助陽扶性。粟之為言續也。粟五變:一變而以陽生 為苗;二變而秀為禾;三變而祭然謂之粟;四變入臼, 米出甲;五變而蒸飯可食。陽以一立為法,故粟積大 一分,穗長一尺。文以七烈,精以五、六立,故其字為「粟。」 「西」者,金所立,米者陽精,故「西」字合米而為粟。
佐助期
編輯粟神,名許給,姓「慶天。」
《大戴禮記》
編輯
夏小正
編輯「八月,粟零。」零也者,降也,零而後取之,故不言「剝」也。〈按粟
「字」 應是「栗」 字之誤。
〉《許氏說文》
編輯
粟
編輯《粟嘉》,穀實也。粟之為言續也,續於穀也。
《郭義恭廣志》
編輯
粟
編輯有赤粟,白莖。有黑格雀粟,有張公斑,有含黃,有蒼背 稷。有雪白粟,亦名白粟,又有白藍、下竹、頭青、白逯麥、 擢石、精、狗蹯之名種雲。
《本草綱目》
編輯
粟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粟,古文作栗,象穗在禾上之形。而《春秋題 辭》云:『粟乃金所立米,為陽之精,故西字合米為粟』。」此 鑿說也。許慎云:「粟之為言續也,續於穀也。」古者以粟 為黍、稷、粱、秫之總稱。而今之粟,在古但呼為粱,後人 乃專以粱之細者名粟。故唐孟詵《本草》言:人不識粟, 而近世皆不識粱也。大抵黏者為秫,不黏者為粟,故 呼此為秈。粟以別秫而配秈,北人謂之「小米」也。
集解
陶弘景曰:「粟,江南西間所種皆是。其粒細於粱,熟舂 令白,亦當白粱,呼為白粱粟,或呼為粢米。」
蘇恭曰:「粟類多種,而並細於諸粱。北土常食,與粱有 別。」粢乃稷米,《陶註》非矣。
《孟詵》曰:「粟,顆粒小者是,今人多不識之。其粢米粒麤 大,隨色別之。南方多畬田,種之極易舂,粒細香美,少 虛怯。秖於灰中種之,又不鋤治故也。北田所種多,鋤 之即難舂,不鋤即草翳死,都由土地使然爾。」
李時珍曰:「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長粒麤者為粱;穗小 而毛短粒細者為粟。苗俱似茅。種類凡數十,有青、赤、 黃、白、黑諸色,或因姓氏地名,或因形似時令,隨義賦 名。故早則有趕麥黃、百日糧之類;中則有八月黃、老 軍頭之類;晚則有鴈頭青、寒露粟之類。」按:賈思勰《齊民要術》云:「粟之成熟有早晚,苗稈有高下,收實有息」 耗,質性有彊弱,米味有美惡,山澤有異宜。順天時,量 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反道,勞而無穫。大抵 早粟皮薄米實,晚粟皮厚米少。
氣味
鹹微寒無毒。
李時珍曰:「鹹、淡。」
寇宗奭曰:「生者難化,熟者滯氣,隔食生蟲。」
陳藏器曰:「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敗者,損人。」 吳瑞曰:「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鴈食粟,足重不能飛。
主治
《別錄》曰:「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陳者苦寒,治胃熱 消渴,利小便。」
孟詵曰:「止痢,壓丹石熱。」
陳藏器曰:「水煮服,治熱腹痛及鼻衂。為粉,和水濾汁, 解諸毒,治霍亂及轉筋入腹,又治卒得鬼打。」
陳士良曰:「解小麥毒發熱。」
李時珍曰:「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 胃。」
發明
陶弘景曰:「陳粟,乃三、五年者,尤解煩悶,服食家亦將 食之。」
寇宗奭曰:「粟米利小便,故能益脾胃。」
朱震亨曰:「粟屬水與土。陳者最硬難化。得漿水乃化 也。」
李時珍曰:「粟之味鹹淡,氣寒下滲,腎之穀也,腎病宜 食之。虛熱消濁洩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洩腎 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
附方
胃熱消渴:以陳粟米炊飯,乾食之,良。〈醫方心鏡〉 反胃吐食,脾胃氣弱,食不消化,湯飲不下:用粟米半 升,杵粉水丸梧子大七枚,煮熟入少鹽,空心和汁吞 下。或雲「納醋中吞之,得下便已。」〈心鏡〉
鼻衂不止:粟米粉水煮服之。〈普濟〉 嬰孩初生七日,助穀神以導達腸胃,研粟米煮粥如 飴,每日哺少許。〈姚和眾方〉
《孩子赤丹》:嚼粟米傅之。〈兵部手集〉
小兒重舌:嚼粟米哺之。〈祕錄〉
雜物眯目不出:用生粟米七粒,嚼爛取汁洗之,即出。 〈總錄〉
湯火灼傷: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頻傅之, 能止痛滅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調傅之。〈崔行功纂 要〉
熊虎爪傷,嚼粟塗之。〈葛氏方〉
眼熱赤腫:粟米泔澱極酸者、生地黃等分,研勻攤絹 上,方圓二寸,貼目上熨之,乾即易。〈總錄〉
疳瘡月蝕,寒食泔澱傅之良。〈千金〉
《直省志書》
編輯
遵化州
編輯物產:粟早熟有趕麥黃,中熟有四指紅,晚熟有老來 白,土人總名曰「穀。」
柏鄉縣
編輯物產:粟有黃穀、黑穀、白穀、紅穀、一薄蠶,山藥穀、一把 箭,芝麻穀、兒啼穀、龍爪穀、簍底簉。
邢臺縣
編輯物產:粟:種類頗多,其佳者名「十里香」、大黃穀、小黃穀、 《一把箭》、龍爪穀有一、二十名。
鄒平縣
編輯物產:粟、黃、白秈、糯凡數十種。
淄川縣
編輯《物產》:粟,其種甚多,或紫莖,或青莖,舂為米,有黃、白二 色粟之類。又有梁穀、黍穀。
泰安州
編輯《物產》:粟百餘種,曰「九里香」、「花裏黃」,其最佳者。
萊蕪縣
編輯《物產》:粟有黃白二種,白米者名曰「粱穀」,並黍穀米皆 可釀酒。
滋陽縣
編輯物產:粟白、赤二色。
鄒縣
編輯物產:粟有紅、白二種。
曹州
編輯物產:粟有黃、黑、紅、白四色。
沂州
編輯物產:粟有黃、白、赤三色。
高唐州
編輯物產:粟,其品三:黃、白、紅。
觀城縣
編輯物產:粟黃、白、赤三種。
黃縣
編輯《物產》:粟,其名數十種,大約分黃、白、晚三種
招遠縣
編輯《物產》:粟,其類凡數十,大約分黃、白、烏、晚四種。
萊陽縣
編輯物產:粟黃、白、晚三種。
定襄縣
編輯物產:粟黃、白、硬、軟二種,黑、紅二色。
翼城縣
編輯《物產》:粟有黃、白二種。
鄢陵縣
編輯土產粟類最夥,其色有青、白、紅、黃,其名有「六月先」、「七 里香」、「八百光」、「鐵壩齒」者,皆嘉。他如雞腸、兔蹄、龍爪、猴 尾,隨象立名,動以百計焉。
延津縣
編輯《物產》:粟有二種:一種如狗尾,南方謂之「狗尾粟」,北方 謂之「小米」;一種五叉如爪,南方謂之「狗爪粟。」
渭南縣
編輯《物產》:粟種類頗多,其佳者名「狼尾」,又名「紫羅帶」,又有 名「金裹銀」、銀裹金者,又有名「疾穀」者,晚種早熟,其穗 堅硬如鐵,故又名「鐵軸。」
西鄉縣
編輯土產,飯粟、酒粟、椒粟、草粟、薄地襯、狗尾粟、柳眼青、貓 爪粟、棕蓑粟。
宿松縣
編輯物產:粟為青管,為大黃,為趕麥,黃為麂腳,紅為硃砂, 為蠟燭,條為婆莫來,有秈,有糯。
歙縣
編輯物產:粟有早粟、寒粟、毛粟,皆晚成。有赤稈、白稈,有望 秔青,有糯粟,山中人以為酒。有罌子粟,細美異他粟。 有山粟,皆古之粱也。
祁門縣
編輯土產:山粟、圓粟。
涇縣
編輯物產:黴粟、寒粟。有紅、白二種,穄子粟、稗子粟。
揚州府
編輯物產有秔粟、糯粟、金釵婆不來、鐵落索、狗尾。
上海縣
編輯《物產》:粟高鄉所種有蘆粟,似薏苡而高,有二種:秔者 穗挺而疏,糯者穗垂而密。雞頭粟,節間有赤鬚,結實 纍纍如珠,一名「珍珠粟」,又名「天方粟」,又名「玉麥。」又一 種初秋即熟,其莖較短,四月種,八月熟。
仁和縣
編輯物產:粟有秔粟、糯粟、狗尾、金罌。
山陰縣
編輯物產:粳粟、糯粟、木粟桿尖,幾徑寸,苗如蘆,高丈餘,粒 比粟殊大,皮黑性黏。乳粟,粒大如雞豆,色白味甘,俗 曰「遇粟、狗尾粟、穄粟。」
新建縣
編輯《食貨》:粟之屬禾粟、早粟。
奉新縣
編輯土產粟,種類凡數十:早則有《趕麥黃》《百日糧》之類,中 則有「黃老軍頭」之類,晚則有《雁頭青》、「寒露粟」之類。
靖安縣
編輯物產:禾粟、紅糯粟、蘆粟、黍子粟、毛粟、牛尾粟。
武寧縣
編輯土產禾:粟、牛繩粟、毛粟、紅糯粟、青稈粟、寒粟、承州粟、 觀音粟、狗尾粟。
寧州
編輯土產:早粟、紅粟、鹿角粟、馬口粟、烏糯粟。
建昌縣
編輯物產:粟種類甚繁,早則有大紅毛、馬口、齊頭白之類, 遲則有北粟、毛、蟲窠、廬山白之類,早者夏熟,遲者冬 熟。
德化縣
編輯《物產》:粟有早粟、大粟、草粟。
東鄉縣
編輯物產:禾粟、繩粟、秥栗、糯粟、蘆粟。
宜鄉縣
編輯物產:粟有「占粟」、糯粟、黍子粟、草子粟等名。
萍鄉縣
編輯物產:大粟鬚粟,膏粱粟。
蒲圻縣
編輯物產:早粟、寒粟、粘粟、糯粟、觀音粟。
咸寧縣
編輯物產:鐵、駝粟、猴樁尾、鹿角、早寒粟、觀音粟。
羅田縣
編輯物產:粟類:早粟,大寒粟、小寒粟、青管粟、矮腳紅,穀子 粟,有穀粟,苧麻粟、「濫雜丸,五龍爪,下馬看,料田槌,趕 麥黃,九月寒,硃砂,糯粟,毛穀粟,婆莫來,銅鑼槌,紅毛 老軍頭,白毛老軍頭。」
寧鄉縣
編輯《物產》粟類三:曰寒粟、早粟、糯粟
邵陽縣
編輯《食貨》:「秔粟、糯粟、米粟、木粟、火粟。」
永明縣
編輯土產:白芒粟、赤毛粟、羊粟、藍米、粟秈、粟、剷粟。
嘉定州
編輯《物產》:粟有白沙黃,沙黃者佳,可以煮粥。亦有酒粟,其 殼黑。
建寧縣
編輯物產:金釵粟、狗尾粟。
福寧州
編輯《物產》:粟有牛尾粟、鵝掌粟、狗尾粟。
龍川縣
編輯物產:「粟,有魚春牛尾,老鴉膽,大米,珍珠,小黃。」
粟部藝文一
編輯《易林》漢·焦贛
編輯
新田宜粟,上農得穀。君子懷德,以千百福。
《謝恩賜粟表》唐·劉禹錫
編輯
〈臣〉某言:「伏奉今月一日制書,以」〈臣〉「當州連年歉旱,特 於開成元年夏青苗錢並賜斛斗六萬碩」,仰長吏逐 急濟用,不得非時量有抽斂百姓者。恩降九天,澤周 萬姓,優詔纔下,群情頓安。某誠歡誠喜,頓首頓首。伏 以災沴流行,陰陽常數,物力既竭,人心匪遑。輒敢奏 聞,本求賑貸。皇恩廣被,元造曲成。既免在田之徵,仍 頒發廩之賜。〈臣〉謹宣赦文節目,彰示兆人鼓舞歡謠, 自《中徂外》。〈臣〉初到所部,便遇儉時。今蒙聖慈,特有賑 恤。主恩及物,已為壽域之人,眾意感天,必有豐年之 應。〈臣〉恪居官業,不獲拜舞闕庭。〈臣〉無任歡忭之至。
《瑞粟記》明·吳寬
編輯
凡物,天生之,地成之,人用之;其尤有用者,百穀而已。 然百穀之為物,有必食之人,無必種之地,有必種之 地,無必收之年。何也?天地能生成之,其所以傷害之 者亦多矣。或以水旱,或以風霜,或以螟螣,水則腐,旱 則槁,風則秕,霜則萎,螟螣則盡之矣。以三時之內,而 有數者之患,農夫竭力於畎畝間,備禦保護,不啻望 嬰兒之長大也。幸其免是數患,而畢刈穫之功,已足 為豐年之慶,況其大熟而猶有所謂瑞粟乎?成化庚 寅歲,金華郡割四屬邑之地,以建湯溪之邑,胙城宋 君來知邑事,時庶事草略,君為創廨宇,立條教,百凡 施為,獨任其勞。既二年,政洽民孚,歲則倍收。去邑十 里許地曰「青陽」,爰有粟生焉,一莖兩穗、三穗至於八 九穗者幾百莖。明年,邑之後圃復生,一莖兩穗者亦 數十莖。父老聚觀,以為「是邑之建地也,故四邑之地; 民也,故四邑之民。而是粟也,不生於故,而生於今,殆 必有感召之者。朝廷不鄙我民,畀我賢令,天意其在 斯人歟?」遂名之曰「瑞粟」以歸之。君進士胡君彥超,其 邑之人也,仕於京師而聞焉,走告於予,求為之記,將 請能詩者詠歌其事以傳之。蓋昔之紀瑞者,於天曰 「景星慶雲」,於地曰「醴泉芝草。」然其為瑞,有之不為益, 無之不為損,於人之日用漠然也,而猶紀之。惟周無 所紀瑞,而唐叔得禾,異畝同穎,《周書》因有《嘉禾》之篇, 其知是物之能損益於人而紀之也實宜,則今日之 瑞粟,獨不宜紀之乎?乃述百穀成熟之難於前,見常 粟猶不易得,以甚其為瑞。復本父老之言,推其瑞之 所自來,以著宋君之善政,以為湯溪之人之美談雲。
《瑞粟後記》張弼
編輯
歐陽永叔平生不信祥瑞,雖「鳳至圖出」之語,亦不以 為然也。蓋祥瑞皆出方偶,然後世偽作以欺世罔人 者尤多,宜君子之弗信也。然世有不必為瑞,自不得 不為瑞者。如穀粟所以養人,惟其所殖也豐,則其所 養也眾。粟一莖而二三穗,或四五六穗,或七八九穗, 或十一二穗,則其豐之甚者,其所養也眾,可以占之, 不以之為瑞,得乎?湯溪始為縣,即生瑞粟,可見生殖 之盛也。歐陽子復生,能弗信乎?修撰吳先生原博記 之,宜矣。雖然,穀粟乃一方之瑞,人才斯天下之瑞也。 湯溪新建即有胡彥超者,登進士有聲,蓋人瑞也,併 書以大其瑞雲。
粟部藝文二〈詩〉
編輯《次秀野種粟韻》宋·朱熹
編輯
阿香一笑走豐隆,雨遍平疇萬頃中。舊喜樊遲知學 圃,今看許子快論功。遙憐鬱鬱翻秋隴,預想垂垂弄 晚風。珍重詩翁且彊健,東阡南陌興無窮。
《瑞粟詩》元·周遇聖
編輯
「淳居萬山巔,土瘠稀良田。豐歉繫饑飽,民命懸於天。 人憂庚子歉,我見為豐年。蠶登百穀熟,箱萬倉盈千。 異哉粟四穗,一幹生南阡。豈無連理木,亦有雙花蓮維茲孕瑞粟,庶補民艱鮮。嘉生本協氣,此事非偶然。 竊聞野老說,守令仁且賢。官清簡案牘,刑省空扉圜。 農耕士力學,工肆商充廛。午雞桑樹鳴,夜犬花村眠。」 君不見,《漁陽》歌《秀麥》,善政青史編。又不見,《中牟》書,「嘉 禾」德化今古傳。猗歟際盛代,奇瑞蕊珠圓。願言叫閶 闔,入奏冕旒前。
《瑞粟詩》徐孟高
編輯
協氣嘉生,百穀斯茂。彼蓮而雙,彼芝而九。祇說吾目, 莫豢我口。維穈維𦬊,厥瑞非偶。猗歟令尹,愷弟父母。 樹我良苗,薙彼穰莠。吏肅而栗。秋霜貿貿,民恬以喜。 春風飀飀,乃召太和,雨不愆候,迺有秋穰,瑞粟何富。 或四其穎,或二而耦。我行其野,黃童白叟。「曰昔《庚子》, 均一宇宙。昔胡而饑,今胡而否。繄尹之德,宜天之佑。」 令尹不有,歸之。太守。張君為政。兩岐麥秀,太守不有, 歸之。我後周有嘉禾,同穎異畝。明明我後,夔龍左右。 百嘉之會,天錫萬壽。
《鴨腳粟》明·王佐
編輯
「五穀皆養生,不可一日缺。誰知五穀外,又有養生物。 茫茫大海南,落日孤鳧沒。豈有萬億足,隴畝生倏忽。 初如鳧足撐,漸見蛙眼突。又如散細珠,釵頭橫曲屈。 草部非所同,《穀部》頗公共。乃知天地心,養人非一種。 三月方告飢,催租如雷動。小熟三月收,足以供迎送。 八月又告飢,百穀青在隴。大熟八月登,恃此以不恐。」 瓊民百萬家,菜色半貧病。每到飢月來,此草司其命。 閭閻飽粄餅,上下足酒漿。豈獨濟其暫,亦可贍其常。 薏苡名珍珠,虛名誤忠良。荑稗雖可食,苟且充饑腸。 若與此方駕,二物當服箱。草部在所珍,強名之曰粟。 持此問司嗇,可曾在所屬?
粟部選句
編輯唐杜甫詩:「瘦地翻宜粟。」〈又〉鳥雀苦肥秋粟菽。
李白詩:「雖有數斗玉,不如一盤粟。」
《韓愈詩》:「囷倉穀粟滿,未有旦夕憂。」
方千詩:「舂粟引高泉。」
宋陸游詩:「雲嶼鋤畬粟。」
粟部紀事
編輯《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 破木為耜鉏耨,以墾草芥,然後五穀興,以助果蓏之 實。」
《淮南子》:「黃帝治天下,力牧泰山稽輔之,狗彘吐菽粟 於道路,而無分爭之心。」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
《雒書》說「禾倉帝起,天雨粟,青雲扶日。」
《六韜》:「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金錢,以與殷民。」
《史記·周本紀》:「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 振貧弱萌隸。」
《伯夷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 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管子地數篇》:桓公問於管子曰:「吾欲守國財,而毋稅 於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管子對曰:「可。夫水激而流, 渠令疾而物重,先王理其號令之徐疾,內守國財而 外因天下矣。」桓公問於管子曰:「其行事奈何?」管子對 曰:「夫昔者武王有鉅橋之粟,貴糴之數。」桓公曰:「為之 奈何?」管子對曰:「武王立重泉之戍,令曰:『民自有百鼓 之粟者不行,民舉所最粟,以避重泉之成,而國穀二 什倍,鉅橋之粟亦二什倍。武王以鉅橋之粟二什倍 而市繒帛,軍五歲毋籍衣於民,以鉅橋之粟二什倍 而衡黃金百萬,終身無籍於民。准衡之數也』。」
《輕重甲篇》:「桓公曰:『輕重有數乎』?」管子對曰:「輕重無數, 物發而應之,聞聲而乘之,故為國不能來天下之財, 致天下之民,則國不可成。」桓公曰:「何謂來天下之財?」 管子對曰:「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端譟晨樂,聞於 三衢,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 繡纂組,一純得粟百鍾於桀之國。夫桀之國者,天子 之國也。桀無天下憂,飾婦女鐘鼓之樂,故伊尹得其 粟而奪之流,此之謂來天下之財。」桓公曰:「何謂致天 下之民?」管子對曰:「請使州有一掌,里有積五窌,民無 以與正籍者,予之長假;死而不葬者,予之長度;飢者 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資者得振,則天下之歸 我者若流水,此之謂致天下之民。故聖人善用非其 有,使非其人,動言搖辭,萬民可得而親。」桓公曰:「善桓公問《管子》曰:「夫湯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其 故何也?」管子對曰:「桀者冬不為槓,夏不束柎,以觀凍 溺,㢮牝虎充市以觀其驚駭。至湯而不然,夷競而積 粟,飢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資者振之,天下歸湯若流 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
《穀梁傳》莊公二十八年「冬,臧孫辰告糴於齊。諸侯無 粟,諸侯相歸。粟,正也。」
《左傳》:僖公十三年冬,晉薦饑,使乞糴於秦。秦伯謂子 桑:「與諸乎?」對曰:「重施而報,君將何求?重施而不報,其 民必攜;攜而討焉,無眾必敗。」「謂百里與諸乎?」對曰:「天 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丕鄭之 子豹在秦,請伐晉。秦伯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秦於 是乎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 十五年,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 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鮑禮於國人。宋饑,竭其粟而貸 之。
襄公五年,「季文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
襄公二十九年,鄭子展卒,子皮即位,於是鄭饑而未 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戶一鍾。 《昭公》二十五年夏,會於黃父,謀王室也。趙簡子令諸 侯之大夫輸王粟。
哀公二年「秋八月,齊人輸范氏粟,鄭子姚、子般送之, 士吉射逆之,趙鞅禦之,遇於戚,獲齊粟千車。」
《晏子》:北郭騷見晏子,託以養母。晏子分倉粟府金以 遺之,騷辭金受粟。
《孔叢子》:季桓子以粟千鍾餼,夫子受而班門人之無 者。子貢曰:「『季孫以夫子貧故致粟,今而施人,無乃乖 彼意乎』?子曰:『吾受而不辭,為季孫之惠;受不為富惠 於一人,豈若數百人哉』?」
《家語》孔子曰:「季孫之賜我粟千鍾也,而交益親;自南 宮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故道雖貴,必有時而 後重,有勢而後行。微夫二子之貺財,則丘之道殆將 廢矣。」
子路見於夫子曰:「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 之實,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喪之後,南遊於楚,從車 百乘,積粟萬鍾,累裀而坐,列鼎而食。願欲食藜藿,為 親負米,不可復得也。」
《述異記》:「闔廬伐楚,五戰入郢,燒高府之粟。」
《莊子》: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客有言於鄭子陽者曰: 「列禦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不好士 乎?」鄭子陽令官遺之粟。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使 者去,列子妻拊心曰:「妾聞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 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列 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 『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吾所以不受』。」
莊周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貸 子三百金,可乎?」周忿然曰:「若乃言此,不如早索我枯 魚之肆!」
《說苑》:莊周貧者往貸粟於魏文侯曰:「待吾邑粟之來 而獻之。」周曰:「乃今者周之來,見道傍牛蹄中有鮒魚 焉,太息謂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須我為汝南見楚 王,決江、淮以溉汝』。鮒魚曰:『今吾命在盆甕之中耳,乃 為我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我,汝則求我枯魚之肆矣』。 今周以貧故來貸粟,而曰『須我邑粟來也而賜臣,即 來亦求臣傭肆矣』!」文侯於是乃發粟百鍾,送之莊周 之室。
高平王遣使者從魏文侯貸粟。文侯曰:「須吾租收邑, 粟至乃得也。」使者曰:「『臣初來時,見瀆中有魚,張口謂 臣曰:『吾窮水魚命在呼吸,可得灌乎』?臣謂之曰:『待吾 南見河伯之君,決江淮之水灌汝口』。魚曰:『為命在須 臾』,乃須決江淮之水,比至還,必求吾於枯魚之肆』。今 高平窮貧,故遣臣詣君貸粟,乃須租收粟至者,大王 必求臣死人之墓矣。」
《漢書食貨志》:「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 方百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 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 方百里之增減,為粟百八十萬石矣。」 又曰:「今一夫 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 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 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 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餘千五 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 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 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而令糴至於甚貴者也。 《說苑墨子》語禽滑釐曰:「今凶年,與子隋侯珠,又與子 一鍾粟,子將奚擇?」釐曰:「粟可耳。」
《呂氏春秋》:「衛嗣君欲重稅以聚粟,民弗安,以告。薄疑 曰:『民愚甚矣。夫聚粟也,將以為民也,其自藏之與在 於上奚擇』?薄疑曰:『不然。其在於民,而君弗知其不如 在上也;其在於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凡聽必 反諸己,審則令無弗聽矣《孔叢子公儀篇》:「子思居貧,其友有饋之粟者,受二車 焉,或獻樽酒,束脩子思弗」為當也。或曰:「子取人粟而 辭吾酒脯,是辭少而取多也。於義則無名,於分則不 全,而子行之,何也?」子思曰:「然。伋不幸而貧於財,至乃 困乏,將恐絕先人之祀。夫以受粟為周之也,酒脯則 所以飲宴也。方乏於食而乃飲宴,非義也。吾豈以為 分哉?度義而行也。」或者擔其酒脯以歸。
《新序》:鄒穆公有令,食鳧鴈必以秕,無得以粟。於是倉 無秕而求易於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為費,請 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汝所知也。夫百姓飽牛而耕, 暴背而耘,勤而不惰者,豈為鳥獸哉?粟米人之上食, 奈何其以養鳥?且爾知小計,不知大會。周諺曰:『囊漏 貯中,而獨不聞歟。夫君者,民之父母,取倉之粟,移之 於民,此非吾之粟乎?鳥苟食鄒之秕,不害鄒之粟也。 粟之在倉與在民,於我何擇』?」鄒民聞之,皆知私積與 公家為一體也。此之謂知富邦。
《吳越春秋》:越王謂大夫種曰:「孤蒙子之術,所圖者未 嘗有不合也。今欲復謀吳,奈何?」種曰:「君王自陳,越國 微鄙,年穀不登,願王請糴,以入其意,天若棄吳,必許 王矣。」越乃使大夫種使吳,因宰嚭求見吳王,辭曰:「越 國洿下,水旱不調,年穀不登,人民饑乏,道薦饑餒,願 從大王請糴,來歲即復太倉,惟大王救其窮窘。」吳王 曰:「越王信誠守道,不懷二心,今窮歸愬,吾豈愛惜財 寶,奪其所願?」子胥諫曰:「不可。非吳有越,越必有吳,吉 往則凶來,是養生寇而破國家者也,與之不為親,不 與未成冤。且越有聖臣范蠡,勇以善謀,將有修飾,攻 戰以伺吾間,觀越王之使,使來請糴者,非國貧民困 而請糴也,以入吾國,伺吾王間也。」吳王曰:「寡人卑服 越王,而有其眾,懷其社稷,以愧勾踐。勾踐氣服為駕 車,卻行馬前,諸侯莫不聞知。今吾使之歸國,奉其宗 廟,復其社稷,豈敢有反吾之心乎?」子胥曰:「臣聞士窮 非難抑心下人,其後有激人之色。臣聞越王饑餓,民 之困窮,可因而破也。今不用天之道,順地之理,而反 輸之食,固君之命,狐雉之相戲也。夫狐卑體而雉信 之,故狐得其志,而雉必死,可不慎哉!」吳王曰:「勾踐國 憂,而寡人給之以粟,恩往義來,其德昭昭,亦何憂乎?」 子胥曰:「臣聞狼子有野心,仇讎之人不可親,夫虎不 可餧以食,蝮蛇不恣其意。今大王捐國家之福,以饒 無益之讎,棄忠臣之言,而順敵人之欲,臣必見越之 破吳,豸鹿遊於姑胥之臺,荊榛蔓於宮闕,願王覽武 王伐紂之事也。」太宰嚭從旁對曰:「武王非紂王臣也, 率諸侯以伐其君,雖勝殷謂義乎?」子胥曰:「武王即成 其名矣。」太宰嚭曰:「親戮主以為名,吾不忍也。」子胥曰: 「盜國者封侯,盜金者誅令,使武王失其理,則周何為 三家之表?」太宰嚭曰:「子胥為人臣,徒欲干君之好,咈 君之心,以自稱滿,君何不知過乎?」子胥曰:「太宰嚭固 欲以求其親,前縱石室之囚,受其寶女之遺,外交敵 國,內惑於君。大王察之,無為群小所侮。今大王譬若 浴嬰兒,雖啼,無聽宰嚭之言。」吳王曰:「宰嚭是子,無乃 聞寡人言,非忠臣之道,類於佞諛之人?」太宰嚭曰:「臣 聞鄰國有急,千里馳救,是」乃王者封亡國之後,五霸 輔絕滅之末者也。吳王乃與越粟萬石,而令之曰:「寡 人逆群臣之議而輸於越,年豐而歸寡人。」大夫種曰: 「臣奉使返越,歲登誠還吳,貸大夫種歸越。」越國群臣 皆稱萬歲。即以粟賞賜群臣,及於萬民。二年,越王粟 稔,揀擇精粟而蒸還於吳,復還斗斛之數,亦使大夫 種歸之吳王,王得越粟,長太息,謂太宰嚭曰:「越地肥 沃,其種甚嘉,可留,使吾民植之。」於是吳種越粟,粟種 殺而無生者,吳民大饑。
《風俗通》:「燕太子丹仰天歎,天為雨粟。」
《史記》:「秦將王離涉河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 輸之粟。」
《平準書》:「漢興,漕轉山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 萬石。」
匈奴數侵盜,北邊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食當食者, 於是募民能輸及轉粟於邊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長。 孝景時,上郡以西旱,亦復修《賣爵令》,而賤其價以招 民,及徒復作,得輸粟縣官以除罪。
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 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貨殖傳》:「宣曲任氏之先為督道倉吏。秦之敗也,豪傑 皆爭取金玉,而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距滎陽,民不 得耕種,米石至萬,而豪傑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 起富。富人奢侈,而任氏折節為儉,力田畜。田畜,人爭 取賤賈,任氏獨取貴善,富者數世。然任公家約,非田 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畢,則身不得飲酒食肉,以此」 為閭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塞之斥也,唯橋姚已致 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粟以萬鍾計。
《汲黯傳》:「河內失火,延燒千餘家,上使黯往視之,還報 曰:『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或父子相食。 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上賢而釋之。
《述異記》:「呂后三年,秦中天雨粟。」
《漢書酈食其傳》:「食其謁沛公曰:夫陳留,天下之衝,四 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知其令,今請 使令下足下。」
漢王數困滎陽、成皋,計欲捐成皋以東,屯鞏、雒以距 楚。食其因曰:「臣聞之,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臧粟甚多,願 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
《食貨志》:晁錯說上曰:「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欲民 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 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 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 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 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 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 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 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於是文帝從錯 之言,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 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為差。 武帝末年,以趙過為搜粟都尉。
《主父偃傳》:偃諫伐匈奴曰:「秦始皇使天下飛芻輓粟, 起於黃睡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 一石。」
《東方朔傳》:朔曰:「侏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四 十;臣朔長九尺餘,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侏儒飽 欲死,臣朔饑欲死。」
《衛青傳》:「青遂至寘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倉,軍留 一月而還,悉燒其城餘粟以歸。」
《古今注》:「武帝建元四年,天雨粟。」
《鄒子》、「朱買臣貧賤之時,孳孳修藝,不知雨之流粟」,志 在經傳也。
《古今注》:「宣帝地節三年,長安雨黑粟。」
元帝竟寧元年,山都縣雨粟,色青黑,味苦,大者如小 豆,小者如麻子。
漢末大饑,江淮間童謠云:「太岳如市,人死如林。持金 易粟,貴於黃金。」
洛中童謠曰:「雖有千黃金,無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飽, 千金何所直。」
《耆舊說》:「桓靈之世,汝潁間桑麻為蒿莠,桃李不實,花 而復落,落而復花,而官倉有朽粟。」
《述異記》:袁紹在冀州時,滿市黃金而無斗粟,餓者相 食。人為之語曰:「虎豹之口,不如饑人。」劉備在荊州時, 粟與金同價。
《晉書劉殷傳》:殷七歲喪父,哀毀過禮。嘗夜夢人謂之 曰:「西籬下有粟,寤而掘之,得粟十五鍾,銘曰:『七年粟 百石,以賜孝子劉殷』」自是食之,七載方盡。時人嘉其 至性通感,競以穀帛遺之,殷受而不謝,直雲待後貴 當相酬耳。
《長沙耆舊傳》:「桓楷為趙郡太守,嘗有遺囊粟於路者, 行人掛囊粟於樹,莫敢取之。」
《桂陽先賢書》:贊:成丁,郴人,能達鳥鳴。為郡主簿,與眾 人俱坐,聞雀鳴而笑曰:「東市輦粟車覆雀相呼,往食 之。」眾人遣視,信然。
《農書》:晉末,荊州久雨,粟化為蟲,蟲害民。《春秋》雲「穀之 飛為蟲」是也。中郎王義興表曰:「臣聞堯生神禾,而晉 有蟲粟,陛下自以聖德何如也?」帝有慚色。
《述異記》:永嘉之亂,洛中饑荒,懷帝遣人觀市珠玉金 銀,闐委市中,而無粟麥。袁宏表云:「田畝由是丘墟,都 市化為珠玉。」是也。
《宋書符瑞志》:「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醴湖屯生嘉粟, 一莖九穗,屯主王世宗以聞。」
元嘉二十八年七月癸卯,尋陽柴桑菽粟旅生,彌漫 原野。江州刺史建平王宏以聞。
《述異記》:「宋高祖之初年,當晉末饑饉之後,即位以來, 江表二千餘里,野粟生焉。」
《梁書陸襄傳》,「襄為揚州治中,襄父終此官,固辭職,高 祖不許,聽與府司馬換廨居之。昭明太子敬耆老,襄 母年將八十,與蕭琛、傅昭、陸杲每月常遣存問,加賜 珍羞衣服。襄母嘗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是時 冬月,日又逼暮,求索無所。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 方劑,始欲酬直,無何失之。時以襄孝感所致也。」 《後魏書任城王傳》。「雲為冀州刺史。留心政事。甚得下 情。於是合州請戶輸絹五尺。粟五升。以報雲恩。高祖 嘉之。」
世祖引高允與論刑政,言甚稱旨,因問允曰:「萬幾之 務何者為先?」是時多禁封良田,又京師遊食者眾,允 因言曰:「地方一里則為田三頃,若勤之則畝益三升, 不勤則畝損三升,方百里損益數率,為粟二百一十 二萬斛,況以天下之廣乎?若公私有儲,雖饑年復何 憂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韋胐傳》:胐字尊顯,少有志業年十八辟州主簿。時屬 歲儉胐以家粟造粥以飼饑人所活甚眾。
《北齊書盧叔武傳》,「叔武在鄉時,有粟千石,每至春夏, 鄉人無食者,令自載取,至秋任其償,都不計校,然而 歲歲常得倍餘。」
《隋書李士謙傳》:士謙家富於財,躬處節儉,每以振施 為務。其家僮常執盜粟者,士謙慰諭之曰:「窮困所致, 義無相責。」遽令放之。其奴嘗與鄉人董震因醉角力, 震扼其喉,斃於手下。震惶懼請罪,士謙謂之曰:「卿本 無殺心,何為相謝?然可遠去,無為吏之所拘。」性寬厚 皆此類也。其後出粟數千石,以貸鄉人,值年穀不登, 債家無以償,皆來致謝。士謙曰:「吾家餘粟,本圖振贍, 豈求利哉?」於是悉召債家,為設酒食,對之燔契,曰:「債 了矣,幸勿為念也。」各令罷去。明年大熟,債家爭來償 謙,謙拒之,一無所受。
《大業拾遺記》:「吏部侍郎楊恭仁欲改葬學士舒綽,曰: 『此所擬之處,掘深五尺之外,亦有五穀,若得一穀,即 是福德之地,公侯世世不絕』。」恭仁即將綽向京,令人 掘深七尺,得一穴,如五石甕大,有粟七八斗。此地徑 為粟田,蟻運粟下入此穴。當時朝廷之士以綽為聖。 《唐書》:始平人宗士眺負粟一石,委於太倉而去,願少 「益軍國。」高祖嘉之,賚布百段。
《馬周傳》:「周上疏曰:『往貞觀初,率土荒儉,一匹絹纔易 斗米而天下帖然者,百姓知陛下憂憐之,故人人自 安,無謗讟也。五六年來,頻歲豐稔,一匹絹易粟十餘 斛,而百姓咸怨,以為陛下不憂憐之。何則?今營為者 多不急之務故也』。」
《李峴傳》:「天寶時,帝出峴為零陵太守。峴為政得人心。 時京師米翔貴,百姓乃相與謠曰:『欲粟賤,追李峴』。」 《宣宗紀》:「大中二年,福建進瑞粟十五莖,莖五六穗。」 《全唐詩話》:「李紳初以古風求知於呂溫,溫見齊煦誦 《憫農詩》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 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 粒皆』」辛苦,曰:「此人必為卿相。」果如其言。
《六帖》:「蕭倣出太倉粟,賤值以濟民。」
《清異錄》:「明宗在藩,不妄費。嘗召幕屬論事,各設法乳 湯半盞,蓋甖中粟所煎者。」
《宋史五行志》:「至道元年七月,舒州監軍吳光謙廨粟 畦,兩本,岐分十穗。」
咸平二年七月,彭城縣民張福先田粟,一莖分四穗。 八月,郪縣趙範粟一莖九穗。元武縣民李知進田粟 一莖上分五苗,成二十一穗。
大中祥符元年八月,真定府粟生二穗。
八年八月,桂陽監民何文勝田粟,一本二穗。
元祐六年,南劍州粟,一本三十九穗。
七年,耀州粟二莖隔兩隴合為一穗。
紹聖三年,泉州粟二本、五穗、八穗。
大觀元年,蜀州粟一莖九穗。
二年,鞏州粟一莖六穗。
政和元年,滎州粟一莖九穗。
二年,知定州梁士野奏:「嘉禾合穗一科,相隔五隴,計 六尺三寸生為一穗,並中間隴內一科三莖上生粟 三穗。」
《禮志》:「景德六年七月二十九日,詔輔臣觀粟於後苑, 御山子觀御製文閣御書及《嘉禾圖》賜飲,是日皇子 從游。」
《食貨志》:初農時,太宗嘗令取畿內青苗觀之,聽政之 次,出示近臣。是歲畿內菽粟苗皆長數尺,帝顧謂左 右曰:「朕每念耕稼之勤,苟非兵食所資,固當盡復其 租稅。」
《陳兢傳》:「兢,江州德安人。十三世同居,長幼七百口。淳 化元年,知州康戩上言,兢家常苦食不足,詔本州每 歲貸粟二千石。後兢死,其從父弟旭每歲止受貸粟 之半,雲省嗇而食,可以及秋成。屬歲儉穀貴,或勸其 全受而糶之,可邀善價。旭曰:朝廷以旭家群從千口, 軫其乏食,貸以公粟。豈可見利忘義,為罔上之事乎?」 至道初,遣內侍裴愈就賜御書,還,言旭家孝友儉讓, 近於淳古。太宗嘗對近臣言之,參知政事張洎對曰: 「旭宗族千餘口,世守家法,孝謹不衰,閨門之內,肅於 公府。」且言及旭受貸事,上以遠民義聚,復能固廉節, 為之嘆息。
《桑懌傳》:「懌嘗遭大水,有粟二廩,將以舟載之,見百姓 走避水者,遂棄其粟而載之,皆得不死。歲饑,聚人共 食其粟,盡而止。」
《畫墁錄》:李元則再守長沙,裁供備庫副使也。至今湖 南兵政財用,農田學校,詢之莫非其事。湖湘之地,下 田藝稻穀,高田水力不及,一委之蓁莽。元則一日出 令曰:「將來並納粟米稈草。」湖湘之農夫以為撓,且未 知粟米稈草為何物也。或曰:惟襄州有之,可搆致也。 湘民皆往襄州,每一斗一束至湘中,為錢一千。自爾 誓「以田藝粟」,至今湖南無荒田,粟米妙天下焉。稈草湖北就南湖致粟米,馬秣茭也。
《嘉祥縣志》:「史老者,宣德時人,修道焦城之牛山,一小 洞中有一巨蛇護之。其山下平夷可耕處,皆種粟於 上,穫蓄洞內。天雨雪,散粟石間以飼群鳥。每遇雨雪, 即有飛鳥數百噪其洞門。」
《順德縣志》:「成化元年夏六月,雨粟形如米,色黑而堅。」 《湯溪縣志》:「成化十年,青陽有粟生,一莖兩穗、三穗以 至八九穗者,凡百莖。」
《同安縣志》:「正德十三年,粟一莖五穗。」
《順德縣志》:「正德十三年夏六月,雨粟,色黑而堅。」 《新野縣志》:「正德十四年三月,邑西江石灘,天雨粟麥, 週圍十餘里,是歲其地大稔。」
《順慶府志》:「嘉靖十年,渠縣粟,一本三穗。」
《漢中府志》:「嘉靖十一年,粟二穗。」
四十四年,城固粟一莖、二穗、三穗。
《浦江縣志》:「萬曆丁酉,瑞粟產倪尚忠父塋,一穗上二 寸許,復分五穗。」
《高淳縣志》:「萬曆三十二年甲辰夏,城西雨粟。」
《鍾祥縣志》:「萬曆三十七年,天雨粟。」
《遂昌縣志》:「崇禎五年冬,天雨粟,形如黑黍,惟西鄉近 三衢有之。」
《靖江縣志》:「崇禎十一年八月,雨粟形如青黃。麥間有 米,亦黃色。」
《蘭溪縣志》:「崇禎十一年九月,甘棠鄉出瑞粟,有兩莖 雙穗者,一莖六穗者,圖形勒石於縣右壁。時邑侯盛 王贊在任,郭堯濂頌曰:『洪範八政,首重農殖,樂只君 子,豐穀儉稷。來宣來旬,粒我烝民,庭碩燕喜,永兆休 徵。一莖六穗,濟陽上瑞。遵彼瀔濱,厥產亦類。纖莖濯 露,香稼搖風。邑有循牧,帝座自通。寒露湑湑,是有譽』」 處。行將玉燭,燮理以末。穀我士女。
粟部雜錄
編輯《書經仲虺之誥》:「肇我邦於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 有秕。」
《詩經小雅黃鳥》:「黃鳥黃鳥,無集於穀,無啄我粟。」 《小宛》:「交交桑扈,率場啄粟。」〈又〉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甫田》。我取其陳,食我農人。〈疏〉以「官有蓄積,恐有久而 腐敗」,所以紓出官粟之蓄積。久滯者,待秋收然後取 民新穀以納官也。
《周頌·豐年》:「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疏〉藏米曰「廩」,藏粟曰 「倉。」
《禮記·曲禮》:「獻粟者執右契,獻米者操量鼓。」
《祭法》:「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
《周禮》:春官:「典瑞,以恤凶荒。」〈疏〉年穀不熟,開倉廩出米 粟以給之。
《春秋說題辭》「高而平者為原,平而和者故宜粟。」 《春秋潛潭巴》:「天雨粟。無德者興,有德者不祿。小人進, 大臣辱。」
《雒書說》:「禾,蒼帝起,天雨粟也。」
《呂氏春秋》:「飯之美者,不周之粟。」
《苗》,其弱也欲孤,長也欲相與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 「三以為族,乃多粟。」
《墨子》:「世俗之君子,視義士不若視負粟者。今有人於 此,負粟息於路側,欲起而不能。君子見之,無長少貴 賤必起之何?重故也。今為義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 以語之,縱不說而行,又從而非毀之,則是世俗之君 子,視義士不若視負粟者。」
《荀卿子》:「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譬之若貨、財、粟、米之於 家也。」
《商君書》:「金一兩,生於境內,粟一十二石,死於境外。粟 一十二石,生於境內,金一兩,死於境外,國好生金於 境內,則金粟兩死,府庫兩虛,國弱。好生粟於境內,則 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彊。」
《說苑雜言篇》:「君子樹人,農夫樹田。田者擇種而種之, 豐年必得粟;士擇人而樹之,豐時必得祿矣。」
《博物志》:「鴈食粟,則翼重不能飛。」
《氾勝》之書,「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 粟者,弗能守也
粟部外編
編輯《拾遺記》:貟嶠山一名環丘,上有方湖,周迴千里,多大 鵲,高一丈,銜不周之粟,粟穗高三丈,粒皎如玉。鵲銜 粟飛於中國,故世俗間往往有之。其粟食之,歷月不 饑,故《呂氏春秋》云:「粟之美者,有不周之粟焉。」
宣帝地節元年,樂浪之東有背明之國來貢其方物, 言其鄉在扶桑之東,見日出於西方,其國昏昏常暗。 宜種百穀,名曰融澤,方三千里,五穀皆良,食之後天 而死。有搖枝粟,其枝長而弱,無風常搖,食之益髓。有 鳳冠粟,似鳳鳥之冠,食者多力。有遊龍粟,葉屈曲似 遊龍也。有瓊膏粟,白如銀,食此二粟,令人骨輕。 《泉州志》:紫帽山有金粟洞。宋李邴云:唐時泉人客洛 陽,邂逅一羽衣,寄書紫帽隱者。既歸,授書,遺以粟米 半升。還家視之,金粟也。宋寧宗御書「金粟之洞」四字, 刻於石。
《酉陽雜俎》:賈相公在滑州,境內大旱,秋稼盡損。賈召 大將二人謂曰:「今歲荒旱,煩君二人救三軍百姓也。」 皆言「苟利軍州,死不足辭。」賈笑曰:「君可辱為健步,一 日當有兩騎衣縿緋,所乘馬蕃步鬣長,經市出城,君 等蹤之,識其所滅處,則吾事諧矣。」二將乃裹糧衣皂, 行尋之,一如賈言。自市至野二百餘里,映大冢而滅。 遂壘石標表誌焉。經信而返。賈大喜,令軍健數百人 具畚鍤與二將偕往其所,因發冢,獲陳粟數十萬斛, 人竟不之測。
《淄川縣志》:曹三公,邑之龍泉鄉人募傭得一人,獨勤 力,月餘支工價。傭欲得粟,以草一束作囷。曹曰:「此盛 幾何?」傭曰:「但滿是足矣。」傾至二石,猶未充。曹曰:「公必 異人也。」傭曰:「吾實蒼龍,欲潛東山。峽中有烏龍,亦欲 潛此。約明日戰巖上,公但助吾擊烏者,吾事成矣。」曹 早起,至峽旁,果有二鴒鬥巖上,乃拋杖擊烏者,中尾 飛去。頃大雨如注,曹奔至家,南坐棗樹下。雨止,其家 迎看,乃坐逝矣。
《太原府志》:「趙龜頤者,嵐縣人。為神霄宮道士。曝粟於 庭,見大鳥來食粟,以杖逐去,復來凡三,仍戀戀於頤 膝下,乃悟,遂乘之而去。」
秫部彙考
編輯釋名
《秫》。〈爾雅〉 眾。〈爾雅〉
粘粟。〈孫炎〉 糯粟。〈唐本草〉
糯秫。〈唐本草〉 赤秫:〈李時珍〉
黃、糯〈北人呼〉 黃秫:〈李時珍〉
白秫:〈李時珍〉
秫圖
《禮記》
編輯
月令
編輯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齊。」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眾,秫》。
〈註〉謂「黏粟」也。〈疏〉眾一名秫,謂黏粟也。《說文》云:「稷之黏者也。」與穀相似,米黏。北人用之釀酒,其莖稈似禾而粗大者是也。
《郭義恭廣志》
編輯
秫
編輯有胡秫早熟及麥。
《賈思勰齊民要術》
編輯
粱秫
編輯種秫欲薄地而稀,一畝用子三升半。
地良多雉尾,苗穊穗不成。
種,與《植稷》同時。
晚者全不收也
燥溼之宜,杷勞之法,一同稷苗,收刈欲晚。
性不零落早刈損實
《本草綱目》
編輯
秫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秫字篆文象其禾體柔弱之形,俗呼糯粟 是矣。北人呼為黃糯,亦曰黃米,釀酒劣於糯也。
集解
蘇恭曰:「秫,是稻秫也。今人呼粟糯為秫,北土多以釀 酒,而汁少於黍米。凡黍、稷、粟、秫、粳、糯三穀,皆有秈糯也。」
《掌禹錫》曰:「秫米,似黍米而粒小,可作酒。」
寇宗奭曰:「秫米,初搗出淡黃白色,亦如糯,不堪作飯, 最黏,故宜作酒。」
李時珍曰:秫即粱米,粟米之黏者,有赤、白、黃三色,皆 可釀酒、熬糖,作餈糕食之。蘇頌《圖經》謂「秫為黍之黏 者」,許慎《說文》謂「秫為稷之黏者」,崔豹《古今注》謂「秫為 稻之黏者」,皆誤也。惟蘇恭以粟秫分秈、糯,孫炎註《爾 雅》謂「秫為黏粟者」,得之。
秫米氣味
甘微寒,無毒。
孟詵曰:「性平,不可常食,擁五臟氣,動風迷悶人。」 李時珍曰:「按《養生集》云:『味酸性熱,黏滯易成黃積病。 小兒不宜多食』。」
主治
《別錄》曰:「寒熱,利大腸,療漆瘡。」
孟詵曰:「治筋骨攣急,殺瘡疥毒熱。生搗和雞子白,傅 毒腫,良。」
《日華》曰:「主犬咬凍瘡,嚼傅之。」
李時珍曰:「治肺瘧,及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及食鵝鴨 成癥。妊娠下黃汁。」
發明
陶弘景曰:「北人以此米作酒,煮糖,肥軟易消。方藥不 正用,惟嚼以塗漆瘡及釀諸藥醪爾。」
李時珍曰:「秫者,肺之穀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熱, 利大腸。大腸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熱也。《千金》 治肺瘧方用之,取此義也。《靈樞經》、岐伯治陽盛陰虛, 夜不得瞑,半夏湯中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 大腸利則陽不盛矣。方見半夏」條。又,《異苑》云:「宋元嘉 中,有人食鴨成癥瘕,醫以秫米研粉,調水服之,須臾」 煩躁,吐出一鴨雛而瘥也。《千金方》:治食鴨肉成病,胸 滿面赤,不能食,以秫米泔一盞飲之。
附方
赤痢不止:「秫米一把,鯽魚鮓二臠,蔥白一虎口,煮粥 食之。」〈普濟方〉
筋骨攣急。孟詵曰:「用秫米一石。麴三斗。地黃一觔。茵 陳蒿炙黃半斤。一依釀酒法服之良。」
肺瘧寒熱,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熱,善驚, 如有所見。恆山三錢甘草半錢秫米三十五粒水煎, 未發時分作三次服。〈千金〉
妊娠下水,黃色如膠,或如小豆汁,秫米、黃芪各一兩, 水七升,煎三升,分三服。〈海師〉
浸淫惡瘡有汁多發於心,不早治周身則殺人。熬秫 米令黃黑。杵末傅之。〈肘後方〉
久泄胃弱:黃米炒為粉,每用數匙,炒糖拌食。〈簡便〉
秫部藝文
編輯《擬米秫除祭酒誥》宋·胡錡
編輯
唐得祭酒,生徒皆喜,謂不寂寞矣。蓋橋門冠帶之地, 必資醉經鉅賢而為之長。以爾學殖素醇,詞英早粲。 粵自脫穎而來,《詩》曰:「或舂或揄,或簸或蹂。」其所踐揚, 亦既熟矣。頃登米廩,教思薰陶,士君子已有成周既 醉之行。今擢表成均,維其令儀,以式我賓。僎。使酌道 味德者,皆沈浸乎醲郁,則將用汝作醴,往惟欽哉!
《代米秫謝表》前人
編輯
任閭師之耕;農功舉實,進司成之長,賓僎增華。揆量 逾涯,懷榮蹐地。伏念臣素無學殖,徒有仁根。后稷教 藝以來,芳聯南畝;陶潛賦歸而後,穎露西疇。在前深 媿於秕糠,若作尚資於麴糵。忽從米廩,叨佩水蒼。清 為聖人中,俾樂道涯之泳;醉有君子行,使沾德海之 流。自非沐漢化之鴻醇,何以式周朋之燕湑。玆蓋伏 遇皇帝陛下氣薰嘉協。瑞格和平。當豐年高廩之秋, 畀烝為醴。闡七月公堂之教,獻享稱觥。將溥陶民俗 於溫溫,迺首觀儒風於渾渾。肆令淺薄,亦被涵濡。臣 敢不泆戒非彝,禮嚴有旨。招諸生而浸醲郁,益明立 館之規。造三代而樂優游,共適舞雩之趣。
秫部選句
編輯晉陶潛詩:「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宋陸游詩:「供秫借留客。」
元方夔詩:「種秫田多早帶秋
秫部紀事
編輯《晉書。陶潛傳》:「潛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穀曰: 『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一頃五十 畝種秫,五十畝種秔。 《孔群傳》:群性嗜酒,嘗與親友書云:「今年田得七百石 秫米,不足了麴糵事。」 《燕翼貽謀錄》:宋种放有別墅在終南山,聚徒講學,性 嗜酒,種秫自釀,林泉之景,頗為幽勝。真宗聞之,欲幸 其家而不果,咸平六年,遣使繪圖以進。
《澄懷錄》:種明逸嗜酒,嘗種秫自釀曰:「空山清寂,聊以 養和。」自號雲谿醉侯。
《聞奇錄》:「徐庭實巡官說:乾符中,武義縣有人入山葬 子,掘得二尺,忽陷丈餘,深數尺,收得秫百斛,莫知其 由。將醞酒,其味濃厚。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