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47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四十七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目錄

 豆蔻部彙考

  草豆蔻圖

  白豆蔻圖

  肉豆蔻圖

  嵇含南方草木狀豆蔻花

  賈思勰齊民要術豆蔻

  段成式酉陽雜俎白豆蔻

  東坡雜記治痢腹痛法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紅豆蔻 紅鹽草果 鸚哥舌

  本草綱目豆蔻 白豆蔻 肉豆蔻

 豆蔻部藝文詩詞

  謝邢少連送葡萄豆蔻栽以上詩宋張栻

  春景眼兒媚以上詞    王雱

 豆蔻部選句

 豆蔻部紀事

 豆蔻部雜錄

 豆蔻部外編

 蒴藋部彙考

  蒴藋圖

  本草綱目蒴藋

 陸英部彙考

  陸英圖

  本草綱目陸英

 卷柏部彙考

  卷柏圖

  本草綱目卷柏 附地柏

 卷柏部紀事

草木典第一百四十七卷

豆蔻部彙考

編輯

釋名

草豆蔻。開寶     漏蔻。草木狀

草果:鄭樵通志    蘇乞迷羅細。金光明經 白豆蔻。開寶     多骨。拾遺

《宜州樣子》。藥譜    肉豆蔻。開寶

《肉果》綱目      迦拘勒。綱目

《脾家瑞氣》。藥譜

【《草豆蔻圖】》:

【參考:頁面《圖像】》

【白豆蔻圖】

編輯

【參考:頁面《圖像】》

【肉豆蔻圖】

編輯

【參考:頁面《圖像】》

《嵇含南方草木狀》

編輯

《豆蔻花》

編輯

豆蔻花其苗如蘆,其葉似薑,其花作穗,嫩葉卷之而 生,花微紅,穗頭深色,葉漸舒,花漸出。舊說此花食之 破氣消痰,進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貢一篚,上試之 有驗,以賜近臣。

《賈思勰齊民要術》

編輯

《豆蔻》

編輯

《南方草木狀》曰:「豆蔻,樹,大如李。二月花色,仍連著實子相連累。其核根芬芳成殼。七月、八月熟,曝乾,剝食 核,味辛香,五味。出興古。」

劉欣期《交州記》曰:「豆蔻似機樹。」

《環氏吳記》曰:「黃初二年,魏求豆蔻。」

《段成式酉陽雜俎》

編輯

《白豆蔻》

編輯

白豆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形如芭蕉。葉似杜若, 長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 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採。

《東坡雜記》

編輯

《冶痢腹痛法》

編輯

治痢腹痛,用生薑切如粟米大,雜茶相對,烹滓食之, 實有奇效。又「用豆蔻刳作甕子,入通明乳香少許,復 以塞之,不盡,即和麴少許,裹豆蔻,煨熟,焦黃為度。」三 物皆為末,仍以茶末對烹之,比前方益奇。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編輯

《紅荳蔻》

編輯

紅荳蔻花叢生,葉瘦如碧蘆,春末發。初開花,先抽一 榦,有大籜包之。籜解花見,一穗數十蕊,淡紅鮮妍,如 桃杏花色。蕊重則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齊纓絡,及剪 綵鸞枝之狀。此花無實,不與草荳蔻同種,每蕊心有 兩瓣相並,詞人托興曰「比目連理」雲。

《紅鹽草果》

編輯

紅鹽草果「取生草、荳蔻入梅汁,鹽漬令色紅,暴乾以 薦酒。」

《鸚哥舌》

編輯

鸚哥舌,即紅鹽草果之珍者。實始結即頻取紅鹽乾 之,纔如小舌。

《本草綱目》

編輯

豆蔻釋名

編輯

寇宗奭曰:「豆蔻,草豆蔻也。此是對肉豆蔻而名。若作 果,則味不和,前人編入果部,不知有何義意。花性熱, 淹至京師,味微苦,不甚美,乾則色淡紫,為能消酒毒, 故為果耳。」

李時珍曰:按:揚雄《方言》云:「凡物盛多曰蔻。」豆蔻之名, 或取此義。豆象形也。《南方異物志》作「漏蔻」,蓋南人字 無正音也。今雖不專為果,猶入茶食料用,尚有草果 之稱焉。《金光明經》三十二品香藥,謂之「蘇乞迷羅細。」

集解

《別錄》曰:「豆蔻,生南海。」

蘇恭曰:「苗似山薑,花黃白色,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蘇頌曰:「草豆蔻,今嶺南皆有之。苗似蘆,其葉似山薑、 杜若輩,根似高良薑。」二月開花,作穗房,生於莖下,嫩 葉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紅,穗頭深色。其葉漸廣, 花漸出而色漸淡,亦有黃白色者。南人多採花以當 果,尤貴。其嫩者,並穗入鹽同淹治,疊疊作朵不散。又 以木槿花同浸,欲其色紅耳。其結實若龍眼子而銳, 皮無鱗甲,皮中子如石榴瓣。夏月熟時采之,暴乾。根 苗微作樟木香,根莖子並辛香。

《李珣》曰:「豆蔻生交趾。其根似益智,皮殼小厚,核如石 榴而辛香,葉如芄蘭而小。三月采其葉,細破,陰乾用。 味近苦而有甘。」

李時珍曰:「草豆蔻、草果,雖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 寧所產豆蔻,大如龍眼,而形微長,其皮黃白,薄而稜 峭。其仁大如縮砂仁而辛香氣和。滇、廣所產草果,長 大如訶子,其皮黑厚而稜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 蝥之氣。」彼人皆用芼茶及作食料恆用之物。廣人取 生草蔻入梅汁鹽漬令紅,暴乾薦酒,名「紅鹽草果。」其 初結小者,名「鸚哥舌。」元朝飲膳,皆以草果為上供。南 人復用一種火楊梅,偽充「草豆蔻。」其形圓而粗,氣味 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雲即山薑實也。不可不 辨。

修治

《雷斆》曰:「凡使,須用蔕,取向裡子及皮,用茱茰同於鏊 上緩炒,待茱茰微黃黑,即去茱茰,取草豆蔻皮及子, 杵用之。」

李時珍曰:「今人惟以麪裹煻,火煨熱,去皮用之。」

仁氣味

辛溫濇無毒。

王好古曰:「大辛,熱,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

仁主治

《別錄》曰:「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開寶》曰:「下氣,主霍亂,一切冷氣,消酒毒。」

李杲曰:「調中補胃,健脾消食,去客寒心與胃痛。」 李時珍曰:「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洩痢,噎膈,反胃,痞 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鬱破 氣,殺魚肉毒,制丹砂。」

發明

陶弘景曰:「豆蔻,辛烈甚香,可常食之。其五和糝中物, 皆宜久。豆蔻,廉薑、枸櫞、甘蕉、麂目是也。」

寇宗奭曰:「草豆蔻,氣味極辛、微香,性溫,而調散冷氣甚速,虛弱不能飲食者宜此,與木瓜、烏梅、縮砂、益智、 麴糵、甘草、生薑同用也。」 《李杲》曰:「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當心作痛者,宜煨熟 用之。」

朱震亨曰:「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引膈上痰。若明知 身受寒邪,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 應桴,或濕痰鬱結成病者亦效。若熱鬱者不可用,恐 積溫成熱也,必用卮子之劑。」

李時珍曰:「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 除寒燥濕,開鬱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 飲啖酸鹹,脾胃常多寒濕鬱滯之病。故食料必用,與 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肺損目。或云:與知母 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 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花氣味

辛熱無毒。

花主治

《大明》曰:「下氣,止嘔逆,除霍亂,調中,補胃氣,消酒毒。」

附方

心腹脹滿短氣:用草豆蔻一兩,去皮為末,以木瓜生 薑湯調服半錢。千金方

胃弱嘔逆不食:用草豆蔻仁二枚,高良薑半兩,水一 盞,煮取汁,入生薑汁半合,和白麪作撥刀,以羊肉臛 汁煮熟,空心食之。普濟方

霍亂煩渴,草豆蔻、黃連各一錢半,烏豆五十粒,生薑 三片,水煎服之。聖濟總錄

虛瘧自汗不止,用草果一枚,麪裹煨熟,連麪研,入平 胃糝二錢,水煎服。經效濟世方

氣虛瘴瘧,熱少寒多,或單寒不熱,或虛熱不寒,用草 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盞,薑七片,棗一枚,煎半盞服, 名「果附湯。」濟生方

脾寒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不熱,或大便洩而小便 多,不能食用草果仁、熟附子各二錢半,生薑七片,棗 肉二枚,水三盞,煎一盞,溫服。醫方大成

脾腎不足「草果仁一兩,以舶茴香一兩炒香,去茴不 用,吳茱萸湯泡七次,以破故紙一兩炒香,去故紙不 用胡盧巴一兩,以山茱茰一兩炒香,去茱茰不用,右 三味為糝,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鹽湯下。百一選方 赤白帶下:連皮草果一枚,乳香一小塊,麪裹煨焦黃, 同麪研細,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衛生易簡方 香口辟臭:「豆蔻、細辛為末,含之。」肘後方

脾痛脹滿:「草果仁二箇,酒煎服之。」直指方

白豆蔻集解

編輯

陳藏器曰:白豆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其草形如 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淺黃 色。子作朵如葡萄,初生微青,熟則變白。七月采之。 蘇頌曰:「今廣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船來者佳。」 李時珍曰:「白豆蔻子圓大如白牽牛子,其殼白厚,其 仁如縮砂仁,入藥去皮炒用。」

仁氣味

辛大溫無毒。

王好古曰:「大辛,熱,味薄氣厚,輕清而升,陽也,浮也。入 手太陰經。」

仁主治

《開寶》曰:「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下氣。」

《李杲》曰:「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

王好古曰:「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

李時珍曰:「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

發明

蘇頌曰:「古方治胃冷,喫食即欲吐,及嘔吐,六物湯皆 用白豆蔻,大抵胃主冷,即相宜也。」

蘇恭曰:「白豆蔻氣味俱薄,其用有五:專入肺經本藥, 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去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 四也。治赤眼暴發,去太陽經目內大眥紅筋用少許, 五也。」

李時珍曰:「按:楊士瀛云:『白豆蔻治脾虛瘧疾、嘔吐、寒 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證自平』。」

附方

胃冷惡心,凡食即欲吐:用白豆蔻子三枚,搗細,好酒 一盞,溫服,併飲數服佳。張文仲備急方

人忽惡心,多嚼白豆蔻子最佳。肘後方

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箇,縮砂仁十四箇, 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危氏得效 方

脾虛反胃:白豆蔻、縮砂仁各二兩,丁香一兩,陳廩米 一升,黃土炒焦,去土研細,薑汁和丸梧子大,每服百 丸,薑湯下,名《太倉丸》。濟生方

產後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一錢, 少頃再服。乾坤生意

肉豆蔻釋名

編輯

寇宗奭曰:「肉豆蔻對草豆蔻為名,去殼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瘦虛者劣。」

李時珍曰:「花、實皆似豆蔻而無核,故名。」

集解

陳藏器曰:「肉豆蔻生胡國,胡名迦拘勒。大舶來即有, 中國無之。其形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

李珣曰:「生崑崙及大秦國。」

《蘇頌》曰:「今嶺南人家亦種之。春生苗,夏抽莖,開花,結 實似豆蔻。六月、七月采。」

李時珍曰:「肉豆蔻花及實狀雖似草豆蔻,而皮肉之 顆則不同。顆外有皺紋,而內有斑纈紋,如檳榔紋,最 易生蛀。惟烘乾密封,則稍可留。」

實修治

《雷斆》曰:「凡使,須以糯米粉熟湯搜裹豆蔻於煻灰火 中煨熟,去粉用,勿令犯鐵。」

氣味

辛溫無毒。

甄權曰:「苦、辛。」

王好古曰:「入手足陽明經。」

主治

《開寶》曰:「溫中消食,止洩。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 鬼氣,冷疰,嘔沫,冷氣,小兒乳霍。」

大明曰:「調中下氣,開胃,解酒毒,消皮外絡,下氣。 甄權曰:『治宿食痰飲,止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 李珣曰:「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併冷熱,虛洩赤白 痢。研末,粥飲服之。」

李時珍曰:「暖脾胃,固大腸。」

發明

《大明》曰:「肉豆蔻,調中下氣,消皮外絡,下氣味珍,力更 殊。」

寇宗奭曰:「亦善下氣。多服則泄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朱震亨曰:屬金與土。為丸溫中補脾。」《日華子》稱其下 氣,以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 駛泄。寇氏不詳其實,遂以為不可服也。

汪機曰:「痢疾用此濇腸,為傷乳泄瀉之要藥。」

李時珍曰:「土愛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溫,理脾 胃而治吐利。」

附方

暖胃除痰,進食消食:肉豆蔻二箇,半夏薑汁炒五錢, 木香二錢半,為末,蒸餅九芥子大,每食後津液下五 十丸。普濟方

霍亂吐利:「肉豆蔻為末」,薑湯服一錢。普濟方

久瀉不止:「肉豆蔻煨一兩,木香二錢半,為末,棗肉和 丸,米飲服四五十丸。」 又方:「肉豆蔻煨一兩,熟附子 七錢,為末,糊丸,米飲服四五十丸。」 又方:「肉豆蔻煨、 粟殼炙等分為末,醋糊丸,米飲服四五十丸。」並百一選方 老人虛瀉:「肉豆蔻三錢,麪裹煨熟,去麪研,乳香一兩 為末,陳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此 乃常州侯教授所傳方。瑞竹堂方

小兒泄瀉:「肉豆蔻五錢,乳香二錢半,生薑五片,同炒 黑色,去薑,研為膏收,旋丸綠豆大。每量大小,米飲下。」 全幼心鑑

脾泄氣痢:「豆蔻一顆,米醋調,麪裹煨令焦黃,和麪研 末,更以欓子炒研末一兩相和,又以陳廩米炒焦為 末,和勻」,每以二錢煎作飲,調前二味三錢,旦暮各一 服,便瘥。續傳信方

冷痢腹痛,不能食者:肉豆蔻一兩去皮,醋和麪裹煨, 搗末,每服一錢,粥飲調下。聖惠方

豆蔻部藝文詩詞

編輯

《謝邢少連送葡萄豆蔻栽》
宋·張栻

編輯

君家小圃占春光,眼看龍鬚百尺長。移向樓邊並寒 井,明年垂實更陰涼。

《眼兒媚》春景
宋·王雱

編輯

絲絲楊柳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 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遶秦樓。相思只 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本草》「丁香一名百結花。其子出枝,蕊上有雌雄,雌者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一穗數十蕊,每蕊心有兩瓣相並。」

豆蔻部選句

編輯

晉左思《蜀都賦》:「草則藿蒳豆蔻。」 梁簡文帝詩:「江南豆蔻生連枝。」

唐韓翃詩:「春生豆蔻枝。」

《李涉詩》:「瘴山江上重相見,醉裡同看豆蔻花。」

宋張良臣詩:「蠻江豆蔻重重綠。」

豆蔻部紀事

編輯

《五代史·四夷附錄》:「牂暔Z天成二年,貢草豆蔻二萬 箇,硃砂五百兩,蠟二百斤。」

《宋史·地理志》:「慶遠府貢生豆蔻、草豆蔻。」

豆蔻部雜錄

編輯

《西溪叢語》:杜牧之詩云:「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稍頭 二月初。」不解豆蔻之義,閱《本草》,豆蔻花生葉間,南人 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言尚小如妊身也。 《花經》四品,六命豆蔻。

《瓶花譜》:「五品五命、豆蔻。」

豆蔻部外編

編輯

《杜陽雜編》:大中中,羅浮先生《軒轅集》,年過數百而顏 色不老,上召入內庭,待之甚厚。因語「京師無豆蔻荔 枝花。」俄頃,二花皆連枝葉各數百,鮮明芳潔,如纔折 下。

《稽神錄》:江南司農少卿崔萬安分務廣陵,常病苦脾 泄,困甚,其家人禱於后土祠,是夕萬安夢一婦人,珠 珥珠履,衣五重,皆編貝珠為之,謂萬安曰:「此疾可治, 今以一方相與,可取青木香、肉豆蔻等分,棗肉為丸, 米飲下二十丸。」又云:「此藥太熱,疾平即止。」如其言服 之,遂愈。

蒴藋部彙考

編輯

釋名

《芨》。別錄       菫草:別錄

《蒴,藋》。綱目      續骨木。千金方

接骨草。衛生易簡方

【《蒴藋圖】》。

【參考:頁面《圖像】》

《本草綱目》

編輯

蒴藋集解

編輯

《別錄》曰:「蒴藋,生田野。春夏采葉,秋冬采莖根。」

陶弘景曰:「田野墟村甚多。」

蘇恭曰。此陸英也。剩出此條。《爾雅》云:「芨,堇草。」郭璞注 云:「烏頭苗也。」檢三菫別名亦無此者。《別錄》言此一名 菫草,不知所出處。

寇宗奭曰:「蒴藋花白。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面 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紅。」

李時珍曰。每枝五葉。說見陸英下。

氣味

酸溫有毒。

《大明》曰:「苦,涼,無毒。」

主治

《別錄》曰:風瘙癮𤺋,身癢濕痹,可作浴湯。 《大明》曰:「浴瘑,癩風痹。」

附方

手足偏風:蒴藋葉火燎,厚鋪床上,趁熱眠於上,冷復易之。冬月取根舂碎熬熱用。外臺祕要

風濕冷痹:方同上。

寒濕腰痛:方同上。

腳氣脛腫骨疼:「蒴藋根研碎,和酒醋共三分,根下合 蒸熟,封裹腫上,一二日即消。」亦治不仁。千金方 渾身水腫,坐臥不得,取蒴藋根去皮,搗汁一合,和酒 一合,煖服,當微吐利。梅師方

頭風作痛:「蒴藋根二升,酒三升,煮服,汗出止。」千金方 頭風旋運,起倒無定,蒴藋、獨活、白石膏各一兩枳實 炒,七錢半每服三錢,酒一盞,煎六分服。聖惠方 產後血運,心悶煩熱:用接骨草,即蒴藋破如算子一 握,水一升,煎半升,分二服。或小便出血者,服之亦瘥。 衛生易簡方

產後惡露不除:「續骨木二十兩,剉,水一斗,煮三升,分 三服即下。」千金方

瘧疾不止:蒴藋一大握,炙令赤色,以水濃煎一盞,欲 發前服。斗門方

卒暴癥塊,堅如石,作痛欲死:取蒴藋根一小束,洗淨 細擘,以酒二升漬三宿,溫服五合至一升,日三服。若 欲速用,於熱灰中溫出藥味服之。此方無毒,已愈十 六人矣,神驗。藥盡再作之。古今錄驗

鱉瘕堅硬,腫起如盆,眠臥不得。蒴藋根白皮一握,搗 汁和水服。千金方

下部閉塞:蒴藋根一把,搗汁,水和,絞去滓,強人每服 一升。外臺祕要

一切風𤺋:蒴藋煮湯,和少酒塗之,無不瘥。梅師方 小兒赤遊上下,遊行至心即死,蒴藋煎汁洗之。子母祕錄 五色丹毒:「蒴藋葉搗傅之。」千金方

癰腫惡肉不消者,「蒴藋灰、石灰各淋取汁,合煎如膏 傅之,能蝕惡肉,亦去痣疵。此藥過十日,即不中用也。」 千金方

手足疣目蒴藋,揉爛塗目上。聖惠方

熊羆傷人:蒴藋一大把,以水一升漬,須臾取汁飲,以 滓封之。張文仲備急方

陸英部彙考

編輯

釋名

陸英:本經      《蒴,藋》。唐本草

【《陸英圖】》:

【參考:頁面《圖像】》

《本草綱目》

編輯

陸英集解

編輯

《別錄》曰:「陸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立秋采。」

蘇恭曰:「此即蒴藋也。古方無蒴藋,惟言陸英,後人不 識,浪出蒴藋條。此葉似芹及接骨花」,三物亦同一類。 故芹名水英,此名陸英,接骨名木英樹,此三英也,花 葉並相似。

《馬志》曰:蘇恭以陸英、蒴藋為一物。今詳陸英味苦,寒, 無毒;蒴藋味酸,溫有毒。既此不同,難謂一種,蓋其類 爾。

寇宗奭曰:「蒴藋與陸英,性味及出產皆不同,治療又 別,自是二物,斷無疑矣。」

蘇頌曰:「《本草》陸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蒴藋,不載所 出州土,但云生田野,所在有之。春抽苗,莖有節,節間 生枝,葉大似水芹。春夏采葉,秋冬采根莖。」陶、蘇皆以 為一物。《馬志》以性味不同,疑非一種,亦不能細別。但 《爾雅》:「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謂之秀,榮而不 實謂之英。」此物既有英名,當是其花。故《本經》云:「立秋 采正,是其花時也。」

李時珍曰:陶蘇《本草》、甄權《藥性論》皆言「陸英即蒴藋」, 必有所據。馬志、寇宗奭雖破其說,而無的據,仍當是 一物,分根、莖、花、葉用,如蘇頌所云也。

氣味

苦寒無毒。

甄權曰:「陸英,一名蒴藋。味苦、辛,有小毒。」

主治

《本經》曰:「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

甄權曰:「能將風毒,腳氣上衝,心煩悶絕,水氣虛腫,風 瘙,皮肌惡癢,煎湯入少酒浴之,妙。」

卷柏部彙考

編輯

釋名

《卷柏》。本經      《萬歲》。別錄

求股:別錄      交時:別錄

豹足。綱目      長生不死草。綱目

蕨:臣。藥譜

【《卷柏圖】》。

【參考:頁面《圖像】》

【《海州》《卷柏】》。

【參考:頁面《圖像】》

【《兗州卷柏】》。

【參考:頁面《圖像】》

《本草綱目》

編輯

卷柏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卷柏,豹足,象形也。「萬歲長生」,言其耐久也。

集解

《別錄》曰:「卷柏,生常山山谷石間。五月、七月采,陰乾。」 陶弘景曰:「今出近道,叢生石土上,細葉似柏,屈藏如 雞足,青黃色。用之去下近砂石處。」

掌禹錫曰:「出建康。」《范子計然》曰:「出三輔。」

《蘇頌》曰:「今關陝及沂、兗諸州亦有之。宿根紫色多鬚。 春生苗,似柏葉而細,拳攣如雞足,高三、五寸。無花子, 多生石上。」

修治

李時珍曰:「凡用,以鹽水煮半日,再以井水煮半日,曬 乾焙用。」

氣味

辛平無毒。

《別錄》曰:「甘,溫。」

《吳普》曰:「神農:辛,平;桐君、雷公:甘,微寒。」

主治

《本經》曰:「五臟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癥瘕血閉,絕子。 久服輕身和顏色。」

附方

大腸下血:卷柏、側柏、棕櫚等分,燒存性為末。每服三 錢,酒下,亦可飯丸服。仁存方

遠年下血:卷柏、地榆焙等分,每用一兩,水一盌,煎數 十沸,通口服。百一選方

附錄地柏

編輯

蘇頌曰:「主臟毒下血,與黃芪等分為末,常飲每服二 錢。」蜀人甚神。此方其草生蜀中山谷,河中府亦有之。 根黃,狀如絲,莖細,上有黃點子。無花。葉三月生,長四、 五寸許。四月采,暴乾用。蜀中九月采,市多貨之。 李時珍曰:「此亦卷柏之生於地上者耳。」

卷柏部紀事

編輯

《范子計然》「卷柏出《三輔》。」

《建康記》:「建康出卷柏。」

《鄭氏婚禮謁文》:「卷柏藥草,附生山顛。屈捲成性,終無 自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