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四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九卷目錄
升麻部彙考
升麻圖一
升麻圖二
本草綱目〈升麻〉
升麻部雜錄
槁本部彙考
槁本圖
山海經〈西山經 中山經〉
徐光啟農政全書〈槁本考〉
本草綱目〈槁本 附徐黃〉
槁本部雜錄
柴胡部彙考
柴胡圖一
柴胡圖二
柴胡圖三
徐光啟農政全書〈柴胡考〉
本草綱目〈茈胡〉
柴胡部紀事
前胡部彙考
前胡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前胡考〉
本草綱目〈前胡〉
草木典第一百四十九卷
升麻部彙考
編輯釋名
升麻:〈別錄〉 周麻:〈別錄〉
《落新婦》。〈別錄〉 《既濟公》。〈藥譜〉
升麻圖一
秦州升麻
{{{2}}}
升麻圖二
編輯茂州升麻
{{{2}}}
《本草綱目》
編輯
升麻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其葉似麻,其性上升,故名。按:張揖《廣雅》及 《吳普本草》並云:「升麻一名周升麻」,則周或指周地,如 今人呼川升麻之義。今《別錄》作周麻,非。省文,即說誤 也。
集解
《別錄》曰:「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日乾。 陶弘景曰:『舊出寧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今惟 出益州,好者細削,皮青綠色,謂之雞骨升麻。北部亦 有,而形虛大,黃色。建平亦有,而形大味薄,不堪用。人 言是落新婦根,不然也。其形相似,氣色非也。落新婦 亦解毒。取葉挼作小兒浴湯,主驚忤』。」
陳藏器曰:「落新婦,今人多呼為小升麻,功用同於升 麻,亦大小有殊也。」
《馬志》曰:「升麻,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 蘇頌曰:「今蜀漢、陜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為 勝。」春生苗,高三尺以來,葉似麻葉,並青色;四月、五月 著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後,結實黑色。根如蒿根,紫 黑色,多鬚。
根修治
《雷斆》曰:「採得,刮去粗皮,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暴乾, 剉,蒸再暴用。」
李時珍曰:「今人惟取裡白外黑而緊實者,謂之鬼臉 升麻。」去鬚及頭蘆,剉用。
氣味
甘、苦,平,微寒,無毒張元素曰:「性溫,味辛、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為 足陽明太陰引經的藥。」得蔥白、白芷,亦入手陽明、太 陰。
李杲曰:「引蔥白散手陽明風邪,引石膏止陽明齒痛。 人參、黃耆,非此引之,不能上行。」
李時珍曰:「升麻同柴胡,引生發之氣上行;同葛根能 發陽明之汗。」
主治
《本經》曰:「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 蟲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 腫諸毒,喉痛口瘡。久服不夭,輕身長年。」
《大明》曰:「安魂定魄,鬼附啼泣,疳𧏾遊風腫毒。」 甄權曰:「小兒驚癇,熱壅不通,療癰腫豌豆瘡,水煎綿 沾拭瘡上。」
張元素曰:「治陽明頭痛,補脾胃,去皮膚風邪,解肌肉 間風熱,療肺痿欬唾膿血,能發浮汗。」
王好古曰:「牙根浮爛惡臭,太陽鼽衄,為瘡家聖藥。」 李時珍曰:「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運,胸脅虛痛,久 泄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
發明
張元素曰:「補脾胃藥,非此為引用,不能取效,脾痺非 此不能除。其用有四:手足陽明引經,一也;升陽氣於 至陰之下,二也;去至高之上及皮膚風邪,三也;治陽 明頭痛,四也。」
李杲曰:「升麻發散陽明風邪,升胃中清氣,又引甘溫 之藥上升,以補衛氣之散,而實其表。故元氣不足者, 用此於陰中升陽,又緩帶脈之縮急。凡胃虛傷冷,鬱 遏陽氣於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鬱。」 王好古曰:「升麻葛根湯,乃陽明發散藥。若初病太陽 證便服之,發動其汗,必傳陽明,反成其害也。」朱肱《活 人書》言:瘀血入裡,吐血衄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 經聖藥。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二物性味相遠,何以 代之?蓋以升麻能引地黃及餘藥同入陽明也。 李時珍曰:「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 上行」,此乃稟賦素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饑飽生冷,內 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升麻葛根湯,乃發散陽明風 寒藥也。時珍用治陽氣鬱遏,及元氣下陷諸病,時行 赤眼,每有殊效,神而明之,方可執泥乎?一人素飲酒, 因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無薑蒜,不能一啜,至 夏酷暑,又多飲水,兼懷怫鬱,因病右腰一點脹痛,牽 引右脅,上至胸口,則必欲臥。發則大便裡急後重,頻 欲登圊,小便長而數,或吞酸,或「吐水,或作瀉,或陽痿, 或厥逆,或得酒少止,或得熱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勞 役,或入房,或怒或饑,即時舉發,一止則諸證泯然,如 無病人,甚則日發數次」,服溫脾勝濕、滋補消導諸藥, 皆微止隨發。時珍思之,此乃饑飽勞逸,內傷元氣,清 陽陷遏,不能上升所致也。遂用升麻葛根湯合四君 子湯,加柴胡、蒼朮、黃耆煎服,服後仍飲酒一二杯助 之,其藥入腹,則覺清氣上行,胸膈爽快,手足和煖,頭 目精明,神采迅發,諸證如掃,每發一服即止,神驗無 比。若減升麻、葛根,或不飲酒則效便遲。大抵人年五 十以後,其氣消者多,長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 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稟受弱而有前諸證者,並宜 此藥。《活法》治之。《素問》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 其人夭。」千古之下,窺其奧而闡其微者,張潔古、李東 垣二人而已。外此則著《參同契》《悟真篇》者,旨與此同 也。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發熱時可用解毒,痘已出 後,氣弱或泄瀉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湯,則見斑 後必不可用,為其解散也。《本草》以升麻為解毒、吐蠱 毒要藥,蓋以其為陽明本經藥,而性又上升故也。按: 《范石湖文集》云:「李燾為雷州推官,鞫獄得治蠱方,毒 在上用升麻吐之,在腹用鬱金下之,或合二物服之, 不吐則下。」此方活人甚多也。
附方
服食丹砂:石泉公王方慶《嶺南方》云:「南方養生治病, 無過丹砂。其方用升麻末三兩,研鍊過光明砂一兩, 以蜜丸梧子大,每日食後服三丸。」〈蘇頌圖經本草〉 豌豆斑瘡,比歲有病,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 匝,狀如火燒,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治數日必死。 瘥後瘢黯,彌歲方減,此惡毒之氣所為。雲。晉元帝時, 此病自西北流起,名「邊瘡。」以蜜煎升麻,時時食之,並 以水煮升麻,綿沾拭洗之。〈葛洪肘後方〉
辟瘴明目,「七物升麻丸升麻、犀角、黃芩、朴硝、梔子、大 黃各二兩,豉二升,微熬,同擣末蜜丸梧子大。覺四肢 大熱,大便難,即服三十丸,取微利為度。」若四肢小熱, 只食後服二十丸,非但辟瘴,甚能明目。〈嶺南方〉 卒腫毒起:升麻磨醋頻塗之。〈肘後方〉
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嚥,或以半兩煎服取吐。〈直指方〉 胃熱齒痛,升麻煎湯,熱漱嚥之,解毒,或加生地黃。〈直指 方〉
口舌生瘡:「升麻一兩,黃連三分,為末,綿裹含嚥。」〈本事方〉熱疿瘙癢:升麻煎湯飲,並洗之。〈千金方〉
小兒尿血: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一合服之,一歲兒 一日一服。〈至寶方〉
產後惡血不盡,或經月半年,以升麻三兩,清酒五升, 煮取二升,分半再服,當吐下惡物,極良。〈千金翼方〉 解莨菪毒:升麻煮汁多服之。〈外臺祕要〉
挑生蠱毒野葛毒,並以升麻多煎頻飲之。〈直指方〉 射工溪毒,升麻、烏翣煎水服,以滓塗之。〈肘後方〉
升麻部雜錄
編輯《前漢書地理志》:「益州郡牧靡。」〈注〉《李奇》曰:「靡音麻,即升 麻,殺毒藥所出也。」
《博物志》:「牧靡草可以解毒,鳥多誤食中毒,必急飛往 牧靡山,啄牧靡草以解之。」
《水經注》:「塗水出建寧郡之牧靡縣南山縣,山並即草 以立名,山在縣東北烏句山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 以解毒。」
《酉陽雜俎》:「建寧郡烏句山南五百里,生牧靡,可以解 毒。百卉方盛,烏多誤食,烏喙中毒,必急飛牧靡山,啄 牧靡以解。」
槁本部彙考
編輯釋名
槁茇。〈山海經〉 槁本。〈山海經〉
《鬼卿》。〈本經〉 《鬼新》。〈本經〉
微莖。〈別錄〉 《保生藂》:〈藥譜〉
槁本圖
《山海經》
編輯
《西山經》
編輯
皋塗之山有草焉,其狀如槁茇。
〈注〉槁茇,《香草》。
《中山經》
編輯
《青》要之山有草焉,其本如槁本。
〈注〉「槁本」亦香草。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槁本考》
編輯
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莖。」生崇山山谷,及西川 河東兗州、杭州,今衛輝輝縣《栲栳圈》山谷間亦有之, 俗名「山園荽。」苗高五七寸,葉似芎藭葉細小,又似園 荽葉而稀疏,莖比園荽莖頗硬直。味辛、微苦,性溫微 寒,無毒。惡䕡茹,畏青葙子。
救饑
採嫩苗葉,煠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
《本草綱目》
編輯
槁本釋名
編輯蘇恭曰:根上苗下,似禾槁,故名「槁本。」本,根也。
李時珍曰:古人香料用之,呼為槁本香。《山海經》名槁 茇。
集解
《別錄》曰:「槁本,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采根,暴乾,三十 日成。」
陶弘景曰:「俗中皆用芎藭根鬚,其形氣乃相類。而《桐 君藥錄》說:芎藭苗似槁本,《論》說花實皆不同,所生處 又異。今東山別有槁本,形氣甚相似,惟長大耳。」 蘇恭曰:「槁本,莖、葉、根味與芎藭小別,今出宕州者佳。」 蘇頌曰:「今西川、河東州郡及兗州、杭州皆有之,葉似 白芷香,又似芎藭。但芎藭似水芹而大,槁本葉細耳。 五月」有白花,七月、八月結子。根紫色。
李時珍曰:「江南深山中皆有之。根似芎藭而輕虛味 麻,不堪作飲也。」
根氣味
辛溫無毒。
《別錄》曰:「微寒甄權曰:「微溫。」
張元素曰:「氣溫,味苦、大辛,無毒。氣厚味薄,升也,陽也, 足太陽《本經》藥。」
徐之才曰:「惡䕡茹,畏青葙子。」
主治
《本經》曰:「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 肌膚,悅顏色。」
《別錄》曰:「辟霧露,潤澤,療風邪躲曳,金瘡,可作沐藥面 脂。」
甄權曰:「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 小便,通血,去頭風䵟皰。」 《大明》曰:「治皮膚疵皯,酒齇,粉刺,癇疾。」
張元素曰:「治太陽頭痛。巔頂痛。大寒犯腦。痛連齒頰。」 王好古曰:「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李杲曰:「頭面身體皮膚風濕。」
李時珍曰:「治癰疽排膿內塞。」
發明
張元素曰:「槁本乃太陽經風藥,其氣雄壯,寒氣鬱於 本經,頭痛必用之藥。顛頂痛,非此不能除。與木香同 用,治霧露之清邪中於上焦。與白芷同作面脂,既治 風,又治濕,各從其類也。」
李時珍曰:「《邵氏聞見錄》云:『夏英公病泄,太醫以虛治 不效。霍翁曰:『風客於胃也,飲以槁本湯而止』』。」蓋槁本 能去風濕耳。
實主治
《別錄》曰:「風邪流入四肢。」
附方
大實心痛,已用利藥,用此徹其毒。槁本半兩,蒼朮一 兩,作二服,水二鍾,煎一鍾,溫服。〈活法機要〉
《乾洗頭屑》,槁本、白芷等分為末。夜擦旦梳,垢自去也。 〈便民圖纂〉
小兒疥癬:槁本煎湯浴之,並以浣衣。〈保幼大全〉
附錄徐黃
編輯《別錄》曰:「味辛,平,無毒。主心腹積瘕。莖主惡瘡。生澤中, 大莖細葉,香如槁本。」
槁本部雜錄
編輯《淮南子》:「夫亂人者,若芎藭之與槁本。」
《王氏談錄》:公云:「市師市藥,須當精別。市中槁本多雜 以威靈仙,不可分辨,往往誤售入藥,遂不為效。槁本 蓋柔細而芳香者是。」
柴胡部彙考
編輯釋名
茈胡。〈本經〉 地薰。〈本經〉
芸蒿。〈別錄〉 柴胡。〈唐本草〉
山菜。〈綱目〉 茹草。〈綱目〉
茈薑。〈綱目〉 茈草:〈綱目〉
蘆頭豹子。〈藥譜〉
柴胡圖一
柴胡圖二
編輯襄州柴胡
{{{2}}}
柴胡圖三
編輯壽州柴胡
江寧府柴胡
{{{2}}}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柴胡考》
編輯
一名「地薰」,一名「山菜」,一名「茹草。」葉一名「芸蒿。」生弘農 川谷及冤句、壽州、淄州、關陝江湖間皆有,銀州者為 勝,今鈞州密縣山谷間亦有。苗甚辛香,莖青紫堅硬, 微有細線楞。葉似竹葉而小,開小黃花。根淡赤色。味 苦,性平,微寒。無毒。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又有苗似斜蒿,亦有似麥門冬苗而短者,開黃花,生 丹州。結青子。與他處者不類。
救饑
採苗、葉煠熟,換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
本草綱目
編輯茈胡釋名
編輯蘇恭曰:「茈是古柴字。《上林賦》云:『茈薑,及《爾雅》雲,『茈草, 並作此茈字。此草根紫色,今太常用茈胡是也。又以 木代系,相承呼為柴胡』』。」且檢諸本草,無名此者。 李時珍曰:「茈字有柴、紫二音,茈薑、茈草之茈,皆音紫, 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則可茹,老則采而為 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蘇恭 之說,殊欠明。古本張仲景《傷寒論》。尚作「茈」字也。
集解
《別錄》曰:「茈胡葉名芸蒿。辛香可食。生弘農川谷及冤 句。二月、八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今出近道,狀如前胡而強。《博物志》云:『芸蒿, 葉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長四、五寸,香美可食。長安及 河內並有之』。」
蘇恭曰。《傷寒》大小柴胡湯。為痰氣之要。若以芸蒿根 為之。大謬矣。
蘇頌曰:「今關陜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 二月生苗,甚香,莖青紫堅硬,微有細線。葉似竹葉而 稍緊小,亦有似斜蒿者,亦有似麥門冬葉而短者。七 月開黃花,根淡赤色,似前胡而強。生丹州者結青子, 與他處者不類。其根似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窠長 者好。」
《雷斆》曰:「茈胡出在平州平縣,即今銀州銀縣也。西畔 生處多有白鶴綠鶴於此飛翔,是茈胡香直上雲間, 若有過往,聞者皆氣爽也。」
陳承曰:「柴胡以銀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長一、二尺,香 味甚佳。今《圖經》所載,俗不識其真,市人以同華者代 之,然亦勝於他處者。蓋銀夏地方多沙,同華亦沙苑 所出也。」
汪機曰:「解散用北柴胡,虛熱用海陽軟柴胡為良。」 李時珍曰:「銀州,即今延安府神木縣五原城,是其廢 蹟所產柴胡,長尺餘,而微白且軟,不易得也。北地所 產者,亦如前胡而軟,今人謂之北柴胡是也,入藥亦 良。南土所產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強硬,不堪使用。 其苗有如韭葉者。竹葉者,以竹葉者為勝。其如邪蒿 者」最下也。按:《夏小正月令》云:「仲春芸始生。」《蒼頡解詁》 云:「芸,蒿也。似邪蒿,可食。」亦柴胡之類,入藥不甚良,故 蘇恭以為非柴胡云。近時有一種,根似桔梗、沙參,白 色而大,市人以偽充銀柴胡,殊無氣味,不可不辨。
根修治
《雷斆》曰:「凡採得銀州柴胡,去鬚及頭,用銀刀削去赤 薄皮少許,以粗布拭淨,剉用。勿令犯火,立便無效也。」
氣味
苦平無毒。
《別錄》曰:「微寒。」
《吳普》曰:「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
《大明》曰:「甘。」
張元素曰:「氣味俱輕,陽也,升也。少陽經藥,引胃氣上 升,苦寒以發散表熱。」
李杲曰:「升也,陰中之陽,手足少陽、厥陰四經引經藥 也。在臟主血,在經主氣。欲上升則用根,以酒浸;欲中 及下降則用梢。」
徐之才曰:「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李時珍曰:「行手足少陽,以黃芩為佐。行手足厥陰,以 黃連為佐。」
主治
《本經》曰:「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 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
《別錄》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氣,五 臟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痺拘攣,亦可作浴湯。」 甄權曰:「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勞乏羸瘦, 下氣消食,宣暢氣血。主時疾,內外熱不解,單煮服之 良。」
大明曰:「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 心肺,添精髓,健忘。」
張元素曰:「除虛勞,散肌熱,去早辰潮熱,寒熱往來,膽 癉,婦人產前產後諸熱,心下痞,胸脅痛。」
李時珍曰:「治陽氣下陷,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頭 痛眩運,目昏赤痛,障翳,耳聾鳴,諸瘧,及肥氣寒熱,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小兒痘疹餘熱,五疳羸熱。」
發明
徐之才曰:「茈胡得桔梗、大黃、石膏、麻子仁、甘草、桂,以 水一斗,煮取四升,入消石三方寸匕,療傷寒寒熱頭 痛,心下煩滿。」
蘇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龍骨、 柴胡加芒硝等湯,故後人治寒熱,此為最妙之藥。」 李杲曰:「能引清氣而行陽道。傷寒外證,有熱則加之, 無熱則不加也。又能引胃氣上行升騰而行春令者, 宜加之。又凡諸瘧以柴胡為君,隨所發時所在經分, 佐以引經之藥。十二經瘡疽中,須用柴胡,以散諸經 血」結氣聚。功與連翹同也。
王好古曰:「柴胡能去臟腑內外俱乏,既能引清氣上 行而順陽道,又入足少陽,在經主氣,在臟主血,前行 則惡熱,卻退則惡寒,惟氣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 經。若佐以三稜、廣茂、巴豆之類,則能消堅積,是主血 也。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傷寒雜病,易老俱用小柴胡 湯,加以四物之類,並秦艽、牡丹皮輩為調經之劑。」又 言婦人產後血熱。必用之藥也。
寇宗奭曰: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 鮮有不用者。嗚呼!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 其臟虛損,復受邪熱,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當 須斟酌用之。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之,用柴胡 正合宜爾,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止。若或無熱,得 此愈甚,雖至死,人亦不怨。目擊甚多。日華子又謂:「補 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苟無 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釋《本草》一字,亦不 可忽。蓋萬世之後,所誤無窮,可不謹哉!如張仲景治 寒熱往來如瘧狀,用柴胡湯正合其宜也。
李時珍曰:「勞有五勞,病在五臟。若勞在肝、膽心,及包 絡有熱,或少陽經寒熱者,則柴胡乃手足厥陰、少陽 必用之藥。勞在脾胃有熱,或陽氣下陷,則柴胡乃引 清氣退熱必用之藥。惟勞在肺腎者,不用可爾。」然東 垣李氏言:「諸有熱者宜加之,無熱則不加。」又言:「諸經 之瘧,皆以柴胡為君。十二經瘡疽,須用柴胡以散結」 聚,則是肺瘧、腎瘧、十二經之瘡,有熱者皆可用之矣。 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減佐使可也。寇氏不分臟腑 經絡,有熱無熱,乃謂柴胡不治勞乏,一概擯斥,殊非 通論。如《和劑局方》治上下諸血,龍腦雞蘇丸,用銀柴 胡浸汁熬膏之法,則世人知此意者鮮矣。按龐元英 《談藪》云:「張知閤久病瘧,熱時如火,年」餘骨立。醫用茸 附諸藥,熱益甚,召醫官孫琳診之。琳投小柴胡湯一 帖,熱減十之九,三服脫然。琳曰:「此名勞瘧,熱從髓出, 加以剛劑,氣血愈虧,安得不瘦?蓋熱有在皮膚、在臟 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銀柴胡,只須一服,南方 者力減,故三服乃效也。」觀此則得用藥之妙的矣。寇 氏之說,可盡憑乎?
苗主治
《千金方》曰:「卒聾,擣汁頻滴之。」
附方
《傷寒餘熱》傷寒之後,邪入經絡,體瘦肌熱,推陳致新, 解利傷寒,時氣伏暑,倉卒並治,不論長幼。柴胡四兩 甘草一兩每用三錢,水一盞,煎服。〈許學士本事方〉 小兒骨熱,十五歲以下,遍身如火,日漸黃瘦,盜汗,欬 嗽煩渴:柴胡四兩丹砂三兩為末,豶豬膽汁拌和,飯 上蒸熟,丸綠豆大,每服一丸,桃仁烏梅湯下,日三服。 〈聖濟總錄〉
虛勞發熱:柴胡、人參等分,每服三錢,薑棗同水煎服。 〈澹寮方〉
濕熱黃疸:柴胡一兩,甘草二錢半,作一劑,以水一盌, 白茅根一握,煎至七分,任意時時服盡。〈孫尚藥祕寶方〉 眼目昏暗:柴胡六銖決明子十八銖,治,篩,人乳汁和 傅目上,久久夜見五色。〈千金方〉
積熱下痢:柴胡、黃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 心服之。〈濟急方〉
柴胡部紀事
編輯《戰國策》: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王曰:「子來,寡 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 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淳于 髡曰:「不然。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今 求柴胡、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睪黍梁 父之陰,則郄車而載耳。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 也。王求士於髡,若挹水於河而取火於燧也。髡將復 見之,豈特七士也
前胡部彙考
編輯釋名
前胡。〈別錄〉 湔胡。〈唐韻〉
《西天蔓》:〈藥譜〉
前胡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前胡考》
編輯
生陝西,漢梁、江淮、荊襄、江寧、成州諸郡,相孟、越、衢、婺、 睦等州皆有,今密縣梁家衝山野間亦有之。苗高一 二尺,青白色,似斜蒿,味甚香美。葉似野菊葉而瘦細, 頗似山蘿蔔葉亦細,又似芸蒿。開黲白花,類蛇床子 花。秋間結實,根細,青紫色。一雲「外黑裡白。」味甘辛微 苦,性微寒,無毒。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救饑
採葉煠熟,換水浸淘淨,油鹽調食。
《本草綱目》
編輯
前胡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按:孫愐《唐韻》作「湔胡」,名義未解。
集解
《別錄》曰:「前胡,二月、八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近道皆有,生下濕地,出吳興者為勝。根似 柴胡而柔軟,為療殆欲同之。《本經》上品有茈胡而無 此,晚來醫乃用之。
《大明》曰:「越衢、婺、睦等處者皆好。七八月采之,外黑裡 白。」
蘇頌曰:「今陝西、梁、漢、江淮、荊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 有之。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時有白芽,長三、四 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內開白花,與蔥花相類。 八月結實。根青紫色。今鄜延將來者,大與柴胡相似, 但柴胡赤色而脆,前胡黃而柔軟,為不同爾。一說:今 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汴京北地者色黃白,枯脆,絕」 無氣味。江東乃有三四種,一種類當歸,皮斑黑,肌黃 而脂潤,氣味濃烈。一種色理黃白,似人參而細短,香 味都微。一種如草烏頭,膚赤而堅,有兩三岐,為一本, 食之亦戟人咽喉中破以薑汁漬擣服之,甚下膈解 痰實。然皆非真前胡也。今最上者出吳中,又壽春生 者皆類柴胡而大氣芳烈,味亦濃苦,療痰下氣,最勝 諸道者。
雷斆曰:凡使,勿用野蒿根,緣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 若誤用之,令人反胃不受食。若是前胡,味甘微苦也。 李時珍曰:「前胡有數種,惟以苗高一、二尺,色似斜蒿, 葉如野菊而細瘦,嫩時可食,秋月開黲白花,類蛇床 子花,其根皮黑肉白,有香氣為真。大抵北地者為勝, 故方書稱北前胡云。」
根修治
《雷斆》曰:「修事,先用刀刮去蒼黑皮並髭土了,細剉,以 甜竹瀝浸令潤,日中㬠乾用。」
氣味
苦微寒,無毒。
甄權曰:「甘、辛,平。」
徐之才曰:「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主治
《別錄》曰:「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下氣, 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
甄權曰:「能去熱實,及時氣內外俱熱,單煮服之。」 《大明》曰:「治一切氣,破癥結,開胃下食,通五臟,主霍亂 轉筋,骨節煩悶,反胃嘔逆,氣喘欬嗽,安胎,小兒一切 疳氣。」
李時珍曰:「清肺熱,化痰熱,散風邪。」
發明
李時珍曰:「前胡,味甘、辛,氣微平,陽中之陰,降也。乃手、 足太陰、陽明之藥,與柴胡純陽上升,入少陽、厥陰者 不同也。其功長於下氣,故能治痰熱、喘嗽、痞膈、嘔逆 諸疾,氣下則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陳致新之績, 為痰氣要藥。陶弘景言其與柴胡同功」,非矣。治證雖 同,而所入所主則異。
附方
小兒夜啼:前胡擣篩,蜜丸小豆大,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瘥為度。〈普濟方。〉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