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五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五十二卷目錄
黃精部彙考
黃精圖一
黃精圖二
黃精圖三
黃精圖四
黃精圖五
徐光啟農政全書〈黃精苗考〉
本草綱目〈黃精〉
黃精部藝文〈詩〉
遇銅山掘黃精 宋鮑照
餌黃精 唐韋應物
寄王奉御 張籍
答象之謝惠黃精之什 宋韓維
蘇子翼送黃精酒 朱弁
張伯雨贈黃精 元吾丘衍
黃精部選句
黃精部紀事
黃精部雜錄
黃精部外編
黃耆部彙考
黃耆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黃耆考〉
本草綱目〈黃耆〉
黃耆部藝文
服黃耆帖 晉王獻之
與米元章尺牘 宋蘇軾
黃耆部選句
黃耆部紀事
草木典第一百五十二卷
黃精部彙考
編輯釋名
龍銜。〈廣雅〉 《重樓》。〈別錄〉
《雞格》:〈別錄〉 菟竹。〈別錄〉
鹿竹。〈別錄〉 《救窮草》:〈別錄〉
《仙人餘糧》。〈別錄〉 《米餔》。〈蒙筌〉 野生薑。〈蒙筌〉 畢菜:〈唐本〉 偏精。〈拾遺〉 《垂珠》。〈圖經〉
葳蕤。〈圖經〉 《日及》。〈圖經〉
《荀》格:〈圖經〉 馬箭。〈圖經〉
黃芝:〈瑞草經〉 戊己芝。〈五符經〉
沙田髓。〈藥譜〉 筆管菜。〈綱目〉
黃精。〈綱目〉
黃精圖一
黃精圖二
編輯永康軍黃精
{{{2}}}
黃精圖三
編輯商州黃精
{{{2}}}
黃精圖四
編輯解州黃精
{{{2}}}
黃精圖五
編輯相州黃精
滁州黃精
解州黃精
{{{2}}}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黃精苗考
編輯俗名筆管菜,一名重樓,一名菟竹,一名雞格,一名救 窮,一名鹿竹,一名葳蕤,一名仙人餘糧,一名垂珠,一 名馬箭,一名白及。生山谷南北皆有之。嵩山、茅山者 隹。根生肥地者大如拳,薄地者猶如拇指。葉似竹葉, 或二葉,或三葉,或四五葉,俱皆對節而生。味甘性平, 無毒。又云:「莖光滑者,謂之太陽之草,名曰黃精。食之」 可以長生。其葉不對節,莖葉毛鉤子者,謂之「太陰之 草」,名曰「鉤吻。」食之入口立死。又云:「莖不紫花不黃為 異。」
救饑
採嫩葉,煠熟換水浸去苦味,淘淨,油鹽調食。山中人 採根,九蒸九暴,食甚甘美。其蒸暴,用瓮去底,安釜上, 裝滿黃精,密蓋蒸之,令氣溜,即暴之。如此九蒸九暴, 令極熟,不熟則刺人咽喉。久食長生辟穀。其生者,若 初服只可一寸半,漸漸增之,十日不食他食,能長服 之,食止三尺。服三百日後,盡見鬼神,餌必升天。又云: 「花實可食。罕見難得。」
元扈先生曰:「嘗過,根本勝藥,苗亦恆蔬。」
《本草綱目》
編輯
黃精釋名
編輯蘇頌曰:隋時羊公服《黃精法》云:「黃精是芝草之精也, 一名葳蕤,一名日及,一名仙人餘糧,一名荀格,一名 馬箭,一名垂珠,一名菟竹。」
李時珍曰:黃精為服食要藥,故《別錄》列於草部之首。 仙家以為芝草之類,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謂之黃 精。《五符經》云:「黃精獲天地之淳精,故名為戊己芝」,是 此義也。餘糧,救窮,以功名也。鹿竹、菟竹,因葉似竹而 鹿兔食之也。垂珠,以子形也。陳氏《拾遺》「救荒草」即此 也。今併為一。
陳嘉謨曰:「根如嫩薑,俗名野生薑,九蒸九暴,可以代 糧,又名米餔。」
集解
《別錄》曰:「黃精,生山谷。二月採根,陰乾。」
陶弘景曰:「今處處有之。二月始生,一枝多葉。葉狀似 竹而短,根似萎蕤。萎蕤根如荻,根及菖蒲,概節而平 直;黃精根如鬼臼、黃連,大節而不平,雖燥並柔有脂 潤。俗方無用此,而為《仙經》所貴。根、葉、花、實皆可餌服, 酒散隨宜,具在《斷穀方》中。其葉乃與鉤吻相似,惟莖 不紫,花不黃為異,而人多惑之。其類乃殊,遂致死生」 之反,亦為奇事。
《雷斆》曰:「鉤吻真似黃精,只是葉頭尖有毛,鉤子二箇, 若誤服之害人。黃精,葉似竹也。」
蘇恭曰:「黃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薄地生者,猶如拇 指。萎蕤肥根,類其小者,肌理形色,大都相似。今以鬼 臼、黃連為比,殊無彷彿。黃精葉似柳及龍膽、徐長卿 輩而堅;其鉤吻蔓生,葉如柿葉,殊非比類。」
陳藏器曰:「黃精葉偏生不對者,名偏精,功用不如正 精。正精葉對生鉤吻,乃野葛之別名,二物殊不相似, 不知陶公憑何說此。」
韓保昇曰:鉤吻一名野葛。《陶說》「葉似黃精者」,當是;蘇 說「葉似柿者,當別是一物。」
蘇頌曰:「黃精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為隹。三月生 苗,高一、二尺以來。葉如竹葉而短,兩兩相對。莖根柔 脆,頗似桃枝,本黃末赤。四月開青白花,狀如小豆花。 結子白如黍粒。亦有無子者。根如嫩生薑而黃色。二 月采根,蒸過,暴乾用。今遇八月采,山中人九蒸九暴, 作果賣,黃黑色而甚甘美。其苗初生時,人多采為菜」 茹,謂之畢菜,味極美。江南人說黃精苗葉稍類鉤吻, 但鉤吻葉頭極尖,而根細,而蘇恭言「鉤吻蔓生」,恐南 北所產之異耳。
李時珍曰:「黃精野生山中,亦可劈根長二寸,稀種之一年後極稠,子亦可種。其葉似竹而不尖,或兩葉、三 葉、四五葉,俱對節而生。其根橫行,狀如葳蕤,俗采其 苗。」熟淘去,苦味食之,名筆管菜。陳藏器《本草》言青 黏是葳蕤,見《葳蕤發明》下。又黃精、鉤吻之說,陶弘景、 雷斆、韓保昇皆言二物相似,蘇恭、陳藏器皆言不相 似,蘇頌復設兩可之辭。今攷《神農本草》《吳普本草》並 言鉤吻是野葛,蔓生,其莖如箭,與蘇恭之說相合。張 華《博物志》云:「昔黃帝問天老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 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陽之草名黃精,食之可以長 生。太陰之草曰鉤吻,不可食之,入口立死。人信鉤吻 殺人,不信黃精之益壽,不亦惑乎?」按:此但以黃精、鉤 吻相對待而言,不言其相似也。陶氏因此遂謂二物 相對,與神農所說鉤吻不合,恐當以蘇恭所說為是, 而陶雷所說別一毒物,非鉤吻也。《歷代本草》惟陳藏 器辨物最精審,尢當信之。餘見「鉤吻」條。
根修治
《雷斆》曰:「凡採得,以溪水洗淨蒸之,從巳至子,薄切,暴 乾用。」
蘇頌曰:「羊公服黃精法:二月、三月采根,入地八九寸 為上。細切一石,以水二石五斗,煮去苦味,漉出,囊中 壓取汁,澄清再煎,如膏乃止。以炒黑黃豆末相和得 所,捏作餅子如錢。太初服二枚,日益之。亦可焙乾篩 末水服。」
《孟詵》曰:「餌黃精法:取甕子去底,釜內安置得所,入黃 精令滿,密蓋,蒸至氣溜,即暴之。如此九蒸九暴,若生 則刺人咽喉。若服生者,初時只可一寸半,漸漸增之, 十日不食,服止三尺五寸,三百日後,盡見鬼神,久必 昇天。根、葉、花、實皆可食之,但以相對者是正,不對者 是偏精也。」
氣味
甘平無毒。
甄權曰:「寒。」
李時珍曰:「忌梅實,花、葉、子並同。」
主治
《別錄》曰:「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輕身延年,不 饑。」
《大明》曰:「補五勞七傷,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 單服九蒸九暴,食之駐顏斷穀。」
李時珍曰:「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下三屍蟲。」
發明
李時珍曰:「黃精受戊己之淳氣,故為補黃宮之勝品。 土者萬物之母,母得其養,則水火既濟,木金交合,而 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神仙芝草經》云:「黃精寬中益 氣,使五臟調良,肌肉充盛,骨髓堅強,其力增倍,多年 不老,顏色鮮明,髮白更黑,齒落更生。又能先下三屍 蟲:上屍名彭質,好寶貨,百二十日下;中屍名彭矯,好」 五味,六十日下。下屍:名彭居,好五色,三十日下皆爛 出也。根為精氣,花實為飛英,皆可服食。又按:雷氏《炮 炙論序》云:「駐色延壽,精煎神錦。」註云:「以黃精自然汁 拌研細。神錦於柳木甑中蒸七日,以木蜜丸服之。」木 蜜,枳椇也。神錦不知是何物,或雲硃砂也。
掌禹錫曰:「按《抱朴子》云:『黃精服其花,勝其實,服其實, 勝其根。但花難得,得其生花,十斛乾之,纔可得五六 斗爾,非大有力者,不能辦也。日服三合,服之十年,乃 得其益。其斷穀不及朮,朮餌令人肥健,可以負重涉 險,但不及黃精甘美易食,凶年可與老少代糧,謂之 米脯也』。」
唐慎微曰:徐鉉《稽神錄》云:「臨川士家一婢,逃入深山 中,久之,見野草枝葉可愛,取根食之,久久不饑。夜息 大樹下,聞草中動,以為虎,攫上樹避之。及曉下地,其 身欻然,凌空而去,若飛鳥焉。數歲,家人採薪見之,捕 之不得,臨絕壁下網圍之,俄而騰上山頂。或雲此婢 安有仙骨,不過靈藥服食爾。」遂以酒餌置往來之路, 果來食訖,遂不能去。擒之具述其故,指所食之草,即 是黃精也。
附方
服食法:《聖惠方》:「用黃精根莖,不限多少,細剉陰乾搗 末。每日水調末服,任多少,一年內變老為少,久久成 地仙 臞。」《仙神隱書》:「以黃精細切一石,用水二石五 斗煮之,自旦至夕,候冷,以手挼碎,布袋榨取汁煎之, 渣乾乾為末,同入釜中煎至可丸,丸如雞子大。」每服 一丸,日三服。絕糧輕身,除百病,渴則飲水。
補肝明目。黃精二斤,蔓菁一斤淘,同和,九蒸九曬為 末,空心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延年益壽。〈聖惠方〉 大風癩瘡,營氣不清,久風入脈,因而成癩,鼻壞色敗: 用黃精根去皮潔淨,共以洗二斤,暴,納粟米飯中,蒸 至米熟,時時食之。〈聖濟總錄〉
補虛精氣:黃精、枸杞子等分,搗作餅,日乾為末,煉蜜 丸梧子大,每湯下五十丸。〈奇效良方〉
黃精部藝文〈詩〉
編輯《遇銅山掘黃精》宋·鮑照
編輯
土肪閟中經,水芝韜內策。寶餌緩童年,命藥駐衰曆。 矧蓄終古情,重拾煙霧跡。羊角棲斷雲,榼口流隘石。 銅溪晝森沈,乳竇夜涓滴。既類風門磴,復像天井壁。 蹀蹀寒葉離,灇灇秋水積。松色隨野深,月露依草白。 空守江海思,豈懷梁鄭客。得仁古無怨,順道今何惜。
《餌黃精》唐·韋應物
編輯
靈藥出西山,服食採其根。九蒸換凡骨,經著上世言。 候火起中夜,馨香滿南軒。齋居感眾靈,藥術啟妙門。 自懷物外心,豈與俗士論。終期脫印綬,永與天壤存。
《寄王奉御》張籍
編輯
愛君紫閣峰前好,新作書堂藥竈成。見欲移居相近 住,有田多與種《黃精》。
《答象之謝惠黃精之什》宋·韓維
編輯
「《仙經》著靈藥,茲品上不刊。服之歲月久,衰羸反童顏。」 巖居有幽子,乘時劚蒼山。溪泉濯之潔,秋陽暴而乾。 九蒸達晨夜,候火不敢安。持之落城市,誰復著眼看。 富貴異所嗜,口腹窮甘酸。貧賤固不暇,錐刀乃其干。 坐使至靈物,委棄同草菅。惟君沖曠士,敦然守高閒。 食之易為力,天和中自完。故以此為餽,其容幾一簞。 報我三百言,浩浩馳波瀾。何以諭珍重,如獲不死丹。 方當煩燠時,把玩毛骨寒。他年靈氣成,與子驂雙鸞。
《蘇子翼送黃精酒》朱弁
編輯
「《仙經》何物堪卻老,較功無如太陽草。」龍銜雞銜名雖 異,「公羊公事可考。蘇君真是神仙裔,橘井陰功貫 穹昊。雲笈書成數萬言,銀闕珠宮用心早。獨知此物 有奇效,福地名山為儲寶。不憚林泉新劚掘,斥去杵 臼謝篩擣。況從高士論麴糵,更課公田收秫稻。一朝 靈液浮瓮盎,三冬浩氣生襟袍。且欣軟飽得澆腸,漫 說逆流上補腦。眼碧那憂散黑花,髮白故應還翠葆。 賈傅」只嫌松醥陋,劉墮敢誇《桑落好》。直須五斗論解 酲,寧待三盃乃通道。誰知萬里落旄人,亦許匏尊自 傾倒。為君喚迴雪窖春,八載羈愁供一掃。
《張伯雨贈黃精》元·吾丘衍
編輯
山中有靈草,乃雲太陽精。況聞《天老》言,餌之可長生。 故人赤松意,分贈慰我情。玉津比靈芝,采采三秀英。 我願服此久,飄然出蓬瀛。綠髮無秋霜,身如羽翰輕。 舉臂入霄漢,丹臺列高名。手把金芙蓉,與君遊太清。
黃精部選句
編輯唐·杜甫詩:「三春劚黃精,一餐生毛羽。」〈又〉掃除白髮黃 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
白居易詩:「丹竈燒煙熅,黃精花丰茸。」 姚合詩:「繞籬栽杏種黃精。」
宋王安石詩:「雪底黃精興不疏。」
蘇軾詩:「聞道黃精草,叢生綠玉篸。」〈又〉詩人「空腹待黃 精。」
《孫覿詩》:「連筒自灌黃精圃。」
黃精部紀事
編輯《博物志》:黃帝問天老曰:「天地所生,豈有食之令人不 死者乎?」天老曰:「太陽之草,名曰黃精,餌而食之,可以 長生。太陰之草,名曰鉤吻,不可食,入口立死,人信鉤 吻之殺人,不信黃精之益壽,不亦惑乎。」
《高士傳》:「陸通字接輿,與妻俱隱峨眉諸名山,食菌櫨 實,服黃精子,俗傳以為仙。」
《稽神錄》:「臨川有士人唐遇虐其所使婢,婢不堪其毒, 乃逃入山中。久之糧盡饑甚,坐水邊,見野草枝葉可 愛,即拔取濯水中,連根食之,甚美。自是恆食,久之遂 不饑,而更輕健。夜息大樹下,聞草中獸走,以為虎而 懼,因念得上樹,杪乃生也。正爾念之,而身已在樹杪 矣。及曉又念,當下平地,又欻然而下。自是意有所之」, 身輒飄然而去。或自一峰之一峰頂,若飛鳥焉。數歲, 其家人伐薪見之,以告其主,使捕之不得。一日遇其 在絕壁下,即以網三面圍之,俄而騰上山頂,其主亦 駭異,必欲致之。或曰:「此婢也,安有仙骨?不過得靈草 餌之爾。試以盛饌,多其味,令甚香美,致其往來之路, 觀其食否。」果如其言。常來就食,食訖不復能遠去,遂 為所擒。具述其故,問其所食草之形狀,即黃精也。復 使尋之,遂不能得。其婢數年亦卒。
《福地記》:武當縣石階山西北角有大松樹,樹下生草, 名救窮,日食三寸,絕穀不饑,久之度世。陶先生謂之 「西嶽佐命」是也。
《梧潯雜佩》:顧況紀秦時建阿房宮采木者,偶食黃精 天蒜,不覺竦身飛上,就山下人家裁詩云:「酒盡君莫 酤,壺傾我當發。城市多囂塵,還山弄明月。」今《平樂志所載縈山木客事,蓋附會此說。余昔在昭州,嘗詢之 陶偉西明府云:「少時聞父老雲,曾有人見之。」今久不 聞矣。
《峨眉山志》:「黃精,峨山產者甚佳。宿進遊峨詩云:『拾得 黃精須爛煮,飯儂明日上峨眉』。」
《海豐縣志》:「明嘉靖中,海豐有漁子數人,駕舟入海,為 𩗗風所漂,泊一絕島,見其人椎結袒裼,網木葉為裳, 面目黧黑,肌膚如枯,睢睢盱盱,見漁子相顧驚笑,語 不可解。稍前逼之,輒走不敢近。其居率如蘧蘆,而無 爨釜,其傍往往有池,池中以蜜浸食物,大抵黃精、薯 蕷之屬。漁子饑甚,取食之。其人亦不嗔,但遠立而笑。」 已而𩗗風大至,飄返故岸雲。 《泌陽縣志》:小銅山縣東七十五里,產蒼朮及黃精。
黃精部雜錄
編輯《抱朴子》:「黃精,一名菟竹,一名雞格,一名岳珠。服其花, 勝其實。花生十斛,乾之,則可得五六升。服之十年,乃 可得益壽。」
《明道雜志》:老杜同谷詩有「黃精無苗山雪盛」,後人所 改也。其舊乃黃獨也,讀者不知其義,因改為精,其實 黃獨自一物也。本處謂之土芋,其根唯一顆而色黃, 故名黃獨,饑歲土人掘食以充糧,故老杜雲耳。 山家清供黃精,仲春深采根,九蒸九暴搗如飴,可作 果食。又細切食,水三斗五升,煮去苦味,漉入絹袋,壓 汁澄之,再煎如膏。以黃米作餅,約二寸大。客至可供 二枚。又采苗,可為菜茹。《隋羊公服法》:芝草之精也。一 名仙人餘糧,其補益可知也。
黃精部外編
編輯《神仙傳》:「王烈者,字長休,邯鄲人也,常服黃精,及鈆,年 三百三十八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 尹軌者,字公度,太原人也。博學五經,尤明天文星氣, 河洛讖緯,無不精微。晚乃學道,常服黃精華,日三合, 計年數百歲。後到太和山中仙去。」
白菟公服黃精而得仙。
《列仙傳》:「修羊公,魏人也,上華陰山石室中,中有懸石 榻臥其上,榻盡穿陷,略不動,時取黃精服之。」
黃耆部彙考
編輯釋名
黃耆。〈本經〉 戴糝。〈本經〉
戴椹。〈別錄〉 芰草:〈別錄〉
《百本》:〈別錄〉 獨椹。〈別錄〉
蜀脂。〈別錄〉 王孫。〈藥性論〉
黃芪。〈綱目〉 百藥綿:〈藥譜〉
黃耆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黃耆考
編輯一名戴糝,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 一名百本,一名王孫。生蜀郡山谷,及白水、漢中、河東、 陜西。出綿上,呼為「綿黃耆」,今處處有之。根長二三尺, 獨莖叢生,枝其葉扶疏,作羊齒狀,似槐葉微尖小, 又似蒺藜葉闊大而青白色,開黃紫花,紅槐花大結 小尖角,長寸許。味甘,性微溫,無毒。一雲味苦微寒。惡 龜甲、白蘚皮。
救饑
採嫩苗葉,煠熟,換水浸淘洗,去苦味,油、鹽調食,藥中 補益,呼為「羊肉。」
《本草綱目》
編輯
黃耆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 通作黃芪,或作蓍者,非矣。蓍乃蓍龜之蓍,音屍王孫, 與牡蒙同名異物。
集解
《別錄》曰:「黃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采,陰乾。」
陶弘景曰:「第一出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 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溫補。又 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又有赤色者, 可作膏貼。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蘇恭曰:「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復採用。宜 州、寧州者亦佳。」
蘇頌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以來, 獨莖,或作叢生。枝榦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 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 許。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耆。然有 數種,有白水耆、赤水耆、木耆,功用並同,而力不及白 水者;木耆短而理橫。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耆,折」 皮亦似綿,頗能亂真。但苜蓿根堅而脆,黃耆至柔韌, 皮微黃褐色,肉中白色,此為異耳。
陳承曰:「黃耆本出綿上者為良,故名綿黃耆,非謂其 柔韌如綿也。今《圖經》所繪憲州者,地與綿上相鄰也。」 王好古曰:「綿上即山西沁州白水,在陝西同州。黃耆 味甘,柔軟如綿,能令人肥。苜蓿根,味苦而堅脆,俗呼 為土黃耆,能令人瘦。用者宜審。」
陳嘉謨曰:「綿上」,沁州鄉名。今有巡檢司。白水、赤水二 鄉,俱屬隴西。
李時珍曰:「黃耆葉似槐葉而微尖小,又似蒺藜葉而 微闊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如槐花。結小尖角,長寸 許。根長二、三尺,以緊實如箭幹者為良。嫩苗亦可。」 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種。如種菜法亦可。
修治
雷斆曰:「凡使,勿用木耆草,真相似,只是生時葉短,並 根橫也。須去頭上皺皮,蒸半日,擘細,於槐砧上剉用。」 李時珍曰:「今人但搥扁,以蜜水塗炙數次,以熟為度。 亦有以鹽湯潤透,器盛,於湯缾蒸熟切用者。」
根氣味
《本經》曰:「甘,微溫,無毒。」
《別錄》曰:「白水者,冷,補。」
張元素曰:「味甘,氣溫、平。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 也。」入手、足太陰氣分,又入手少陽、足少陰命門。 徐之才曰:「茯苓為之使。惡龜甲、白蘚皮。」
主治
《本經》曰:「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 補虛,小兒百病。」
《別錄》曰:「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 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洩痢,益氣,利陰氣。」
甄權曰:「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治發背,內補。」 陳日華曰:「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癥癖,瘰𤻤癭贅, 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痰 嗽頭風,熱毒赤目。」
張元素曰:「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瀉肺火、心火,實皮毛, 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之痛。」
王好古曰:「主太陰瘧疾。陽維為病,苦寒熱。督脈為病, 逆氣裏急。」
發明
陶弘景曰:「出隴西者,溫補;出白水者,冷補。又有赤色 者,可作膏,用消癰腫。」
陳藏器曰:「虛而客熱,用白水黃耆。虛而客冷,用隴西 黃耆。」
大明曰:「黃耆,藥中補益,呼為羊肉。白水耆,涼,無毒。排 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赤水耆,涼,無毒。治血退 熱毒。餘功並同。木耆,涼,無毒。治煩排膿之力,微於黃 耆,遇闕即倍用之。」
張元素曰:「黃耆,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 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 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
又曰:「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虛熱。無汗 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王好古曰:「黃耆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及膚痛,是皮表 之藥,治喀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 補腎臟元氣,是裏藥,乃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也。」 李杲曰:「《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肉分而充皮膚,肥腠 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 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 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躁 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肌 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 朱震亨曰:「黃耆補元氣,肥白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 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三拘湯瀉之。」 寇宗奭曰:「防風、黃耆,世多相須而用。唐許引宗」初仕 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沈 而口噤,引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蒸之,藥入腠理, 周時可瘥。」乃造黃耆防風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 霧,其夕便得語也《李杲》曰:「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 畏而相使也。」
朱震亨曰:「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 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 受有形而兼乎無形。」柳太后之病不言,若以有形之 湯,緩不及事,今投以二物湯,氣滿室則口鼻俱受,非 智者通神,不可回生也。
李杲曰:「小兒外物驚,宜用黃連安神丸、鎮心藥。若脾 胃寒濕,吐腹痛,瀉痢青白,宜用益黃散藥。如脾胃伏 火,勞役不足之證,及服巴豆之類,胃虛而成慢驚者, 用益黃理中之藥,必傷人命。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 土之源,更於脾土中以甘寒瀉火,以酸涼補金,使金 旺火衰,風木自平矣。今立黃耆湯,瀉火補金益土,為」 神治之法。用炙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白 芍藥五分,水一大盞,煎半盞,溫服。
汪機曰:「蕭山魏直著《博愛心鑒》三卷,言小兒痘瘡,惟 有順逆險三證。順者為吉,不用藥;逆者為凶,不必用 藥。惟險乃悔吝之象,當以藥轉危為安,宜用保元湯 加減主之。此方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今 借而治痘,以其內固營血,外護衛氣,滋助陰陽,作為 膿血。其證則異,其理則同,去白芍藥,加生薑,改名曰 『保元湯』。」炙黃耆三錢,人參二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一 片,水煎服之。險證者,初出圓暈,乾紅少潤也;將長光 澤,頂陷不起也;既出雖起,慘色不明也;漿行色灰不 榮也;漿定光潤不滿也;漿老,濕潤不斂也;結痂而胃 弱內虛也;痂落而口渴不食也;痂後生癰腫也,癰腫 潰而斂遲也。凡有諸證,並宜此湯,或加芎藭。加官桂。 加糯米以助之。詳見本書。
陳嘉謨曰:「人參補中,黃耆實表。凡內傷脾胃,發熱惡 寒,吐泄怠臥,脹滿痞塞,神短脈微者,當以人參為君, 黃耆為臣。若表虛自汗亡陽,潰瘍、痘疹陰瘡者,當以 黃耆為君,人參為臣,不可執一也。」
莖葉主治
《別錄》曰:「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
附方
小便不通,綿黃耆二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小兒減 半。〈總微論〉
酒疸黃疾,心下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黑黃 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黃耆二兩木蘭一兩,為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氣虛白濁:黃耆鹽炒半兩,茯苓一兩,為末。每服一錢, 白湯下。〈經驗良方〉
治渴補虛,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煩悸焦渴,面色萎黃, 不能飲食,或先渴而後發瘡癤,或先癰疽而後發渴, 並宜常服此藥,平補氣血,安和臟腑,終身可免癰疽 之疾。用綿黃耆箭。者去蘆,六兩,一半生焙,一半以 鹽水潤濕,飯上蒸三次,焙剉粉甘草一兩,一半生用, 一半炙黃為末,每服二錢,白湯點服,早辰、日午各一 服。亦可煎服,名「黃耆六一湯。」〈外科精要〉
老人閟塞綿黃耆、陳皮去白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 用大麻子一合研爛,以水濾漿,煎至乳起,入白蜜一 匙,再煎沸調藥,空心服,甚者不過二服。此藥不冷不 熱,常服無祕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劑局方〉
腸風瀉血:黃耆、黃連等分為末,麪糊丸綠豆大。每服 三十丸,米飲下。〈孫用和祕寶方〉
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黃耆、人參等分為末,以大蘿蔔 一個,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兩,淹炙令盡,不令焦, 點末食無時,以鹽湯下。〈永類方〉
吐血不止:黃耆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為末。每服一 錢,薑蜜水下。〈聖濟總錄〉
咳嗽膿血咽乾,乃虛中有熱,不可服涼藥。以好黃耆 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點湯服。〈席延賞方〉 肺癰得吐:黃耆二兩為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 六分,溫服,日三四服。〈聖惠方〉
甲疽瘡膿生足趾甲邊,赤肉突出,時常舉發者:「黃耆 二兩䕡茹一兩醋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 二合,絞去滓,以封瘡口上,日三度,其內自消。」〈外臺祕要〉 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黃耆、川芎藭各一兩,糯米一 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婦人良方〉
陰汗濕癢:綿黃耆酒炒為末,以熟豬心點喫妙。〈趙真人濟 急方〉
《癢疽內固》:黃耆、人參各一兩為末,入真龍腦一錢,用 生藕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日日服。〈本事 方〉
黃耆部藝文
編輯《服黃耆帖》晉·王獻之
編輯
承服腎氣丸。故以為佳。獻之比服黃耆甚懃平平耳。 亦欲至十齊當可知。
《與米元章尺牘》宋·蘇軾
編輯
昨日飲冷過度,夜暴下,旦復疲甚,食黃耆粥甚美。臥 閱《四印》,奇古,失病所在。明日會食,乞且罷,需稍健,或 雨過翛然時也。印卻納上。
黃耆部選句
編輯金王特起詩:「但說今年秋雨多,黃耆滿谷無人采。」
黃耆部紀事
編輯《梁書鄧至國傳》:「鄧至國居西涼州界,羌別種也。世號 持節平北將軍、西涼州刺史。宋文帝時,王象屈耽遣 使獻馬。天監元年,詔以鄧至國王象舒彭為督西涼 州諸軍事,號安北將軍。五年,舒彭遣使獻黃耆四百 斤,馬百匹。」
《唐書甄權傳》:權後以醫顯者,義興許引宗。引宗仕陳, 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沈難對, 醫家告術窮,引宗曰:「餌液不可進。」即以黃耆、防風煮 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熏薄之,是夕語。
《淳化縣志》:「嘉靖中,人有言本地出黃芪者,當道以文 索之無有,以俗名馬首苜蓿根充之。醫生解去,遭杖 幾斃,不得已解價三四十金而後已。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