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二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二百二十三卷目錄
棗部彙考
棗圖
酸棗圖
詩經〈豳風七月〉
禮記〈曲禮 內則 玉藻〉
周禮〈天官籩人 冬官〉
儀禮〈士昏禮 聘禮 士虞禮 有司徹〉
爾雅〈釋木〉
山海經〈中山經〉
大戴禮記〈夏小正〉
神異經〈北荒經〉
郭義恭廣志〈棗〉
嵇含南方草木狀〈海棗〉
崔豹古今注〈糯棗〉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棗〉
段成式酉陽雜俎〈波斯棗〉
陸佃埤雅〈棗〉
羅願爾雅翼〈棗〉
柳貫打棗譜〈全〉
湧幢小品〈天棗〉
物性論〈樂氏棗〉
徐光啟農政全書〈棗樹〉
本草綱目〈棗 仲思棗 苦棗 酸棗 山棗〉
直省志書〈宛平縣 香河縣 棗強縣 歷城縣 鄒平縣 淄川縣 新城縣
齊河縣 濟陽縣 臨邑縣 青城縣 霑化縣 鉅野縣 清平縣 高唐州 黃縣 萊
陽縣 祁縣 曲沃縣 翼城縣 臨晉縣 夏縣 絳州 潞城縣 洧川縣 延津縣
華亭縣 歙縣 寧國縣 太平府 常熟縣 江陰縣 仁和縣 石門縣 烏程縣 山
陰縣 臨海縣 東陽縣 龍泉縣 福州府 莆田縣 漳浦縣 昆明縣〉
草木典第二百二十三卷
棗部彙考
編輯《釋名》
編輯
棗。〈詩經〉 《壺棗》:
《邊 要棗》。
櫅, 白棗。
樲, 酸棗。
遵 《羊、棗》。
洗 大棗。
煮 填棗。
晳 楊徹 齊,棗 蹶洩。
「苦棗」, 《捻棗》。〈俱爾雅〉
《鹿盧棗》。〈爾雅註〉 羊矢棗。〈爾雅註〉
仲思棗。〈開寶〉 天蒸棗。〈圖經〉
《西王母棗》。〈廣志〉
酸棗圖
{{{2}}}
《詩經》
編輯
豳風七月
編輯八月剝棗。
〈傳〉《剝》,擊也。〈疏〉棗須就樹擊之,所以《剝》為「擊」也。
《禮記》
編輯
《曲禮》
編輯
婦人之摯椇,榛脯脩棗栗。
〈注〉婦人無外事,見以羞物也。〈疏〉棗,早也;栗,肅也。以棗栗為摯,取其早起,戰栗自正也。案《昏禮》「婦見舅
以棗栗見,姑以《腶脩》。
《內則》
編輯
子事父母,婦事舅姑,棗栗飴蜜以甘之。
〈疏〉「以甘之」者,謂以此棗栗飴蜜,以和甘飲食
棗栗榛柿。
〈注〉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
《棗》曰「新之。」
〈注〉治擇之名也。〈疏〉棗《易》有塵埃,恆治拭之,使新
炮。取豚若將刲之,刳之,實棗於其腹中。
〈疏〉言為炮之法,「或取豚,或取牂,刲刳其腹實,香棗於其腹中。」
玉藻
編輯食棗桃李,弗致於核。
〈注〉恭也。〈疏〉謂「懷核不置於地也。」
《周禮》
編輯
《天官》
編輯
《籩人》「掌四籩之實,饋食之籩。其實,棗、栗、桃、乾䕩、榛實。」
《冬官考工記》
編輯
《玉人》之事,案「十有二寸,棗栗十有二列,諸侯純九,大 夫純五,夫人以勞諸侯。」
〈注〉棗、栗實於器,乃加於案。《聘禮》曰:「夫人使下大夫勞,以二竹簠,方元被,纁裡有蓋,其實棗蒸栗擇,兼執之以進。」〈疏〉「案十有二寸」者,謂玉案十有二枚。雲「棗栗十有二列」,案案皆有棗栗為列。「十有二」者,還據案十二為數,不謂一案之上十有二也。
《儀禮》
編輯
《士昏禮》
編輯
質明,贊見婦於舅,姑席於阼,舅即席。席於房外,南面, 姑即席。婦執笲棗栗自門入,升自西階,進,拜奠於席。
〈疏〉此婦見舅之事也。「必見舅用棗栗,見姑以腶脩」者,案《公羊傳》云:「禮,婦人見舅以棗栗為贄,見姑以腶脩為贄。」棗栗取其早自謹敬,腶脩取其斷斷自脩正。是用棗栗腶脩之義也。
《聘禮》
編輯
賓至於近郊,「夫人使下大夫勞以二竹簠《方元》被,纁 裡有蓋有實,棗蒸栗擇,兼執之以進。」
〈注〉「兼」,猶兩也。「右手執棗,左手執栗。」〈疏〉「兼猶兩」者,謂一人執兩事。知「右手執棗,左手執栗」者,見下文云:「賓受棗,大夫二手授栗」,則大夫先度右手,乃以左手共授栗,便也。明知右手執棗,可知必用右手執棗先度之者,鄭註《士虞禮》云:「棗美」,故用右手執棗也。
賓受棗,大夫二手授栗,賓之受如初禮。
〈注〉「受授不游手」,慎之也。〈疏〉初兩手俱用,既授棗而不兩手共授栗,則是游暇一手不慎也。今右手授棗訖,即兩手共授栗,不游手為謹慎也。
《士虞禮》
編輯
自反兩籩棗、栗,設於會南,棗在西。
〈注〉《尚棗》:棗美。
《有司徹》
編輯
主婦其洗獻於屍。主婦反取籩於房中,執棗、糗坐設 之,棗在稷南,糗在棗南。婦贊者執栗、脯,主婦不興受, 設之,栗在糗東,脯在棗東。主婦興,反位。
〈注〉棗,饋食之籩。
屍左執爵,取棗、糗,祝取栗、脯以授屍,屍兼祭於豆祭。 主婦獻祝,宰夫薦棗、糗,坐設棗於菹西,糗在棗南。祝 左執爵,取棗、糗,祭於豆祭。
主婦洗於房中,酌致於主人。主婦薦韭、菹、醢,坐設於 席前,菹在北方。婦贊者執棗、糗以從。主婦不興受,設 棗於菹北,糗在棗西。
酌,致爵於主婦,婦贊者薦韭菹醢,菹在南方。婦人贊 者執棗、糗授婦贊者,婦贊者不興受,設棗於菹南,糗 在棗東。
《爾雅》
編輯
《釋木》
編輯
棗、《壺棗》。
〈注〉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壺猶瓠也,
邊要棗。
〈注〉子細腰,今謂之「鹿盧棗。」
櫅,白棗。
〈注〉即今棗子白乃熟。
樲,酸棗。
〈注〉樹小實酢。《孟子》曰:「養其樲棘。」
楊徹《齊棗》
〈注〉未詳。
遵《羊、棗》。
〈注〉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為羊矢棗。《孟子》曰:「曾晳嗜羊棗,
洗大棗。」
〈注〉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子如雞卵。
煮填棗
〈注〉未詳。
蹶洩,苦棗。
〈注〉子味苦。
晳,無實,棗。
〈注〉「不著子」者。
還味《棯棗》。
〈注〉還味「短味。」〈疏〉別棗類也。雲「棗」者,目諸棗也。「壺棗」者,棗形似壺也。郭云:「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壺猶瓠也。邊大而腰細者,名邊腰棗。」郭云:「子細腰,今謂之鹿盧棗。子白熟者名櫅。實小而味酢者,名樲棗。」《楊徹齊棗》,《注》未詳。遵一名羊棗。郭云:「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為羊矢棗。」洗,最大之棗名也。郭云:「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子如雞卵,煮填棗。」注未詳。「蹶洩」者,味苦之棗名也。晳者,無實之棗名也。「還味」者,短味也,名棯棗。注「《孟子》曰:養其樲棘」者,案《孟子》曰:「人之於身也,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趙岐注云:「樲棘,所謂酸棗」是也。一雲「《孟子》曰:曾晳嗜羊棗」者,《孟子》云:「曾晳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是其事。
《棗李》曰「疐之。」
〈注〉啖食治擇之名。〈疏〉《棗李曰疐之》者,謂棗李皆去其疐。疐者,柢也。
《山海經》
編輯
《中山經》
編輯
《騩山》,其上有美棗。
《大戴禮記》
編輯
《夏小正》
編輯
「八月剝棗。」剝也者,取也。
《神異經》
編輯
《北荒經》
編輯
北方荒中有棗林,其高五十丈,敷張枝條數里餘,疾 風不能偃,雷電不能摧。其子長六七寸,圍過其長。熟 赤如朱,乾之不縮,氣味潤澤,殊於常棗。食之可以安 軀,益於氣力,故方書稱之。《赤松子》云:「北方大棗味有 殊,既可益氣又安軀。」
《郭義恭廣志》
編輯
棗
編輯河東安邑棗,東郡穀城紫棗,長二寸;西王母棗,大如 李核,三月熟,在眾果之先。洛陽宮後園河內汲郡棗, 一名墟棗,一名安益棗。東海蒸棗、洛陽夏後棗。安平 信都大棗、單父棗、梁國夫人棗、大白棗,一名曰「蹙咨」, 小核多肌;三星棗、駢白棗、灌棗,此四者,官園所種。棗 有狗牙、雞心、牛頭、羊矢、獼猴、細腰之名,又有元棗、大 棗、崎廉棗、桂棗、夕棗之名。
《嵇含南方草木狀》
編輯
海棗
編輯海棗樹,身無閑枝,直聳三四十丈,樹頂四面共生十 餘枝,葉如栟櫚。五年一實,實甚大,如杯盌核兩頭不 尖,雙卷而圓,其味極甘美。安邑御棗無以加也。泰康 五年,林邑獻百枚。昔李少君謂漢武帝曰:「臣嘗遊海 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非誕說也。」
《崔豹古今注》
編輯
糯棗
編輯糯棗:葉如柳,實似杏而小,味亦甘美。
《賈思勰齊民要術》
編輯
種棗
編輯《爾雅》曰:「棗壺,棗邊,要棗櫅,白棗;樲,酸棗;楊徹,齊棗;遵,羊棗洗,大棗;煮,填棗;蹶泄,苦棗;晳,無實棗;還味,棯棗。」 郭璞注曰:「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 壺,猶瓠也。要,細腰,今謂之鹿盧棗。櫅,即今棗,子白熟。樲,酸棗。《孟子》曰:「養其樲棘者。」 遵。實小而圓,紫黑色,俗呼羊矢棗。《孟子》曰:「曾子嗜羊棗洗。」 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子如「雞卵。蹶泄子,味苦晳。不著子者,還味短味也。」 填,未詳。《廣志》曰:「河東安邑棗,東郡穀城紫棗,長二寸。西王母棗,大如李核,三月熟。安平信都大棗,梁國夫人棗,大白棗,小核多肌。三星棗,又有狗牙、雞心、牛頭、羊矢、細腰之名。又有元棗、大棗、崎廉棗。」 《鄴中記》曰:「石虎苑中有西王母棗,冬夏有葉,九月生花,十」 一月乃熟,三子一赤。又有羊角棗,亦三子一赤。孟曰:「堯山有歷棗。」 《侯氏本草》曰:「大棗者名良棗。」 《西京雜記》曰:「弱枝棗,玉門棗,丹棗、王母棗,青花棗,赤心棗。」 案:青州有樂氏棗,肌細核多膏,肥美為天下第一。父老相傳雲,樂毅破齊時從燕來,齊所種也。
嘗選好味者留栽之,候棗葉始生而移之。
棗性硬,故主晚,栽早者堅格生遲也。
「三步一樹」,行欲相當
地不耕也
欲令牛馬覆踐令淨。
棗性堅強,不以苗掠,是以耕荒穢則蟲生,所以須淨地堅銳,故宜踐也。
正月一日日出時,反斧斑駁椎之,名「嫁棗。」
不椎則花無實子,而零落也。
候大蠶入簇,以杖擊其枝間,振落狂花。
不打《花繁》,不實不成。
全赤即收。收法日日撼落之為上。
半赤而收者。肉未充滿。乾則黃色。而皮皺。將赤。味亦不佳。久不收則皮破。復有鳥啄之。
曬棗「先治地令淨,布椽於箔下,置棗於箔上,以椽聚 而復散之,一日中二十度乃佳,夜仍不聚。」
得霜露氣,乾速成陰雨之時,乃聚而苫之。
五六日後。別擇取紅軟。上高廚上曝之。
《廚上》者已乾,雖厚一尺亦不壞。
擇去胖爛者,其未乾者,曝曬如法。其阜勞之地不任 耕稼者,歷落種棗則任矣。
棗性燥收
凡五果及桑,正月一日雞鳴時,把火遍照其下,則無 蟲矣。
《食經》曰:「作乾棗法:將蔣露於庭,以棗著上,厚二寸,復 以新蔣覆之,凡三日三夜,撤覆露之畢,日曝取乾,入 屋中,率一石,以酒一升漱著器中,密泥之。經數年不 敗也。」
棗油法:鄭元曰:「棗油,擣棗實和以塗繒上,燥而形似 油也,乃成之。」
《棗脯法》:切棗曝之,乾如脯也。
《雜五行書》曰:「舍南種棗九株,辟縣官,宜蠶桑。服棗核 中人二七枚,辟病疾。能常服棗核中人及其刺,百邪 不復干矣。」
種檽棗法:
陰地種之,陽中則少實足霜色殷,然後乃收之。早收者澀,不任食之也。
《說文》云:「梬,棗也。似柿而小。」
作《酸棗麨法》。
急取紅軟者,箔上泊,曝令乾,大釜中煮之,水僅泊淹一沸,即漉出盆研之,生布絞取濃汁,塗盤上,或盆中盛水,日曝使乾,漸以手摩淨,取為末,以方寸匕投一盌水中,酸甜味足,即成好醬。遠行用和米麨,飢渴俱當也。
《段成式酉陽雜俎》
編輯
波斯棗
編輯波斯棗,出波斯國,波斯國呼為「窟莽。」樹長三四丈,圍 五六尺,葉似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狀如蕉花,有兩甲, 漸漸開罅,中有十餘房。子長二寸,黃白色,有核,熟則 子黑。狀類乾棗,味甘如餳,可食。
《陸佃埤雅》
編輯
棗
編輯棘,大者棗,小者棘,蓋若酸棗所謂棘也。於文重朿為 棗,並朿為棘。一曰棘實曰棗,蓋棗性重喬,棘則低矣, 故其制字如此。《詩》曰:「八月剝棗,十月穫稻。」剝,擊也。棗 實未熟,雖擊不落;已熟則爛,不擊自墮。蓋收棗擊而 落之,故《齊民要術》所謂「全赤即收,收法撼而落之為 上」是也。且棗全赤即收,故乾則紅皺,復無鳥雀之費; 半赤而收者,肉未充滿,乾復黃皺將赤,味亦不佳,故 於全赤之時,剝而落之。《夏小正》曰:「剝棗栗零。」剝也者, 取也;零也者,降也,零而後取之。今採華藥,亦各有時。 《筆談》云:如紫草未華時採,則根色鮮澤;華過而採,則 根色黯惡。故用葉者,取葉長足時採。用華者,取華初 敷時採。用實者,取成實時採。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 愆伏。如平地三月華者,深山中則四月華是也。《孟子》 曰:「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 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 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世云:「噉棗令人齒黃。」《養生 論》曰:「齒居晉而黃」晉齒食此故也。
《羅願爾雅翼》
編輯
棗
編輯棗者,朿木。棗朿相重,棘朿相連。東方朔以為「從來來 者」,蓋戲辭也。大而銳上曰壺,細腰曰邊,白熟曰櫅;樹 小實酢曰樲;實小而圓紫黑色曰遵,大如雞卵曰洗, 味苦曰蹶泄,不著子曰晳,味短苦曰還味。棗有十一 名,郭氏得九焉。後世有紫棗、元棗、西王母棗、東海蒸 棗、洛陽夏白,與夫雞心、牛頭、羊矢、獮、猴細腰,其名不 可勝載。古者八月剝棗,《大戴禮》曰:「剝者,取也。」其修治 則曰「新之疐之,以為餽食之籩,又以為婦贄。其事父 母舅姑者,棗栗飴蜜以甘之,凶歲以仰焉。」秦飢,應侯 請發五苑之果蔬橡棗栗以活民。孔融為東萊賊所 攻城,欲破,其治中左承祖以官棗賦與戰士。故古者 百穀以為粱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溉種之總名。菽者, 眾豆之總名。三穀各二十,種為六十,蔬果之屬助穀各二十,凡為百穀其實。晉人尤好食棗,蓋安邑千株 棗,比千戶侯。其人寘之懷袖,食無時,久之齒皆黃,故 《養生論》云:「齒居晉而黃。」謂棗故也。魏文帝詔群臣曰: 「南方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 國。凡棗味莫言安邑」御棗也。盧諶《祭法》:「春祀用棗油。」
《柳貫打棗譜》
編輯
事
編輯《埤雅》云:棘,大者棗,小者棘,蓋若酸棗,所謂棘也。於文 重「朿」為棗。
《詩》曰:「八月剝棗,十月穫稻。」剝,擊也。棗實未熟,雖擊不 落也。
《孟子》曰:「養其樲棘。」樲,酸棗也。
《世》云:「噉棗多令人齒黃。」
《養生論》曰:「齒居晉而黃,晉食此故也。」
《爾雅》曰:「今江東棗,大而銳上者,呼為壺棗,猶瓠也,細 腰者,今鹿盧棗。」
虞諶《祭法》,「春祠用棗油。」
《蘇秦說燕文侯》曰:「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 栗之實足食於民矣。」
《潘岳賦》曰:「周有弱枝之棗。」
《唐本》注云:「棗噉服,使人瘦,久即嘔吐,揩熱疿瘡也。」 《食療》云:「棗和桂心、白瓜仁、松樹皮為丸。久服之,令人 香身。」
名
鹿盧棗,子細腰者。 雞冠棗,出睢陽,宜作脯。 拭酸棗,樹最小,實酢。 醍醐棗,出睢陽,宜生噉。 櫅白棗,核白也。 白棗,即鹽官棗也。
羊棗:實小而圓,紫黑色。
無實棗,不著子者, 邊腰棗。
楊徹齊棗。《爾雅》未詳。 煮填棗。《爾雅》未詳。
《波斯》棗生波斯國,長三寸。
牛頭棗、 《上皇棗》
赤心棗、 《崎廉棗》。
《駢白棗》, 灌棗
《細腰棗》 《西王母棗,三月熟》。
桂棗、 《雞心棗》
弱枝棗。 《狗牙棗》。
「《玉門》棗。」 《蹙婆棗》。
《青華棗》, 《穀城紫棗》,長二寸。
棠棗、 《獮猴棗》。
棣棗、 《三心棗》。
「紅棗」出山東,紅色 紫紋棗。
香棗,出哈密。 《圓愛棗》。
火棗,見《穆天子傳》 「三寸棗。」
「金槌棗」, 御棗出青州。
鳳眼棗、 凍棗
沙棗出赤斤蒙古衛。凡棗出《本草圖經》。
嵣棗,《漢》嵣山獻萬年一實, 糯棗,出《北夢瑣言》。 安平棗,出何晏《九州論》。 太棗,出河東猗氏。 天蒸棗,乾紅於樹上。
溟海棗,李少君食之大如瓜。
《玉文》棗,「西王母食之,大如瓶。」
細核棗:《拾遺記》:「出陰岐峰,其核細。」
羊角棗石季龍園所種,十子二尺。
《仙人棗》,長四寸,其核如針。
騩山棗,色甚美。 膠棗。
南棗大惡,不堪噉。 團棗。
美棗、 匾棗
良棗。 「臥棗。」
鹽官棗,出《海鹽》,紫色,味佳。
《菟棗》高尺許,實如棗。出丹陽。
七尺棗,見《述異記》, 牙棗先熟亦甘美。
《青州棗》。 《金城棗》,形大而虛少脂。 《赤棗》子色。赤棗味酸。《萬歲棗》,出《三佛齊》國。
《西王棗,出崑崙山》。
密雲棗,出密雲縣,味最甘。
山棗,「狀如棗而圓,色青黃而味甘酸。」出《廣州》。
《湧幢小品》
編輯
天棗
編輯「天棗」,在蕭縣天門寺,春時吐華結實如酸棗,可食。每 四月七日,其實皆熟,次日遂空。
《物性論》
編輯
樂氏棗
編輯「樂氏棗」,生山東青州府。多膏,味美,為棗之冠。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棗樹救饑
編輯採嫩葉,煠熟水浸,作成黃色,淘淨,油鹽調食。其棗紅 熟時,摘取食之。其結生硬未紅時,煮食亦可。
《本草綱目》
編輯
棗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大曰棗,小曰棘。棘,酸棗也棗性高,故重朿;棘性低,故並朿。朿音次,棗棘皆有刺 鍼,會意也。」
集解
《別錄》曰:「棗生河東平澤。」
陶弘景曰:「世傳河東猗氏縣棗特異,今青州出者,形 大而核細,多膏,甚甜。鬱州元市者,亦好,少不及耳。江 東臨沂金城棗,形大而虛,少脂,好者亦可用之。南棗 大惡,不堪啖。」
蘇頌曰:「近北州郡皆出棗,惟青州之種特佳。晉州、絳 州者,雖大,而不及青州肉厚也。江南出者,堅燥少脂, 今園圃種蒔者,其種甚多。美者有水菱棗、御棗之類, 皆不堪入藥,蓋肌肉輕虛故也。南郡人煮而曝乾,皮 薄而皺,味更甘於他棗,謂之天蒸棗,亦不入藥。按郭 璞注《爾雅》云:『壺棗大而銳,猶壺瓠也。邊腰棗也。細腰』」, 今謂之轆轤棗。櫅,白棗也,子白乃熟。洗,大棗也,出河 東猗氏縣。大如雞卵。遵,羊棗也,實小紫黑,俗名羊矢 棗。樲,酸棗也,木小而實酢。還味,棯棗也,其味短。蹶泄, 苦棗也,其味苦。晳,無實棗也。 寇宗奭曰:「大棗先青州,次晉州,皆可曬曝入藥益脾 胃,餘者止可充食用耳。」青州人以棗去皮核,焙乾為 棗圈,以為奇果。有御棗,甘美輕脆,後眾棗熟,而易生 蟲,今人所謂「樸落酥」者是也。又有牙棗,先眾棗熟,亦 甘美微酸而尖長。二棗皆可噉,不堪收曝。
李時珍曰:「棗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小葉,尖觥光澤。五 月開小白花,色微青。南北皆有。惟青、晉所出者,肥大 甘美,入藥為良。」其類甚繁,《爾雅》所載之外,郭義恭《廣 志》有狗牙、雞心、牛頭、羊角、獼猴、細腰、赤心、三星、駢白 之名。又有木棗、氐棗、桂棗、夕棗、灌棗、墟棗、蒸棗、白棗、 丹棗、棠棗及安邑、信都諸棗。糓城紫棗長二寸,羊角 棗,長三寸。密雲所出小棗,脆潤核細,味亦甘美,皆可 充果食,不堪入藥。入藥須用青州及晉地曬乾大棗 為良。按賈思勰《齊民要術》云:「凡棗全赤時,日日撼而 收,曝則紅皺。若半赤收者,肉未充滿,乾即色黃;赤收 者,味亦不佳。」《食經》「作乾棗法,須治淨地,鋪菰箔之類。 承棗日曬夜露,擇去胖爛,曝乾收之。」切而曬乾者為 「棗脯。」煮熟榨出者為「棗膏」,亦曰「棗瓤。」蒸熟者為「膠棗。」 加以糖蜜拌蒸,則更甜,以麻油葉同蒸,則色更潤澤。 搗膠棗曬乾者為「棗油。」其法取紅軟乾棗入釜,以水 僅淹平,煮沸,漉出,砂盆研細,生布絞取汁,塗盤上曬 乾,其形如油,以手摩刮,為末收之。每以一匙投湯盌 中,酸甜味足,即成美漿。用和米麨,最止饑渴,益脾胃 也。盧諶《祭法》云:「春祀用棗油。」即此。
生棗氣味
甘,辛,熱,無毒。多食令人寒熱。凡贏瘦者不可食。 孫思邈曰:「多食令人熱渴膨脹,動臟腑,損脾元,助濕 熱。」
大棗釋名
《別錄》曰:「八月采,曝乾。」
吳瑞曰:「此即曬乾大棗也,味最良美,故宜入藥。今人 亦有用膠棗之肥大者。」
大棗氣味
甘平無毒。
孫思邈曰:「甘、辛,熱,滑,無毒。」
《李杲》曰:「溫。」
《大明》曰:「有齒病、疳病、蟲𧏾人,不宜啖棗,小兒尤不宜 食。又忌與蔥同食,令人五臟不和;與魚同食,令人腰 腹痛。」
李時珍曰:今人蒸棗,多用糖蜜拌過,久食最損脾助 濕熱也。啖棗多令人齒黃生𧏾,故嵇康《養生論》云:「齒 處晉而黃,蝨處頭而黑。」
大棗主治
《本經》曰:「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 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久服,輕身延年。」
寇宗奭曰:「煮取肉和脾胃藥,甚佳。」
《別錄》曰:「補中益氣,堅志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除腸 癖。久服不飢。」
《大明》曰:「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和 光粉燒,治疳痢。」
孟詵曰:「小兒患秋痢,與蛀棗食之良。」
《徐之才》曰:「殺烏頭、附子、天雄毒。」
李杲曰:「和陰陽,調榮衛,生津液。」
大棗發明
陶弘景曰:「道家方藥,以棗為佳餌。其皮利,肉補虛,所 以合湯皆擘之也。」
李杲曰:「大棗氣味俱厚,陽也,溫以補不足,甘以緩陰 血。」
成無己曰:「邪在榮衛者,辛甘以解之,故用薑棗以和 營衛,生發脾胃升騰之氣。張仲景治奔豚,用大棗,滋 脾土以平胃氣也。治水飲脅痛,有十棗湯,益土而勝 水也朱震亨曰:「棗屬土而有火,味甘性緩,甘先入脾,補脾 者未嘗用甘,故今人食甘多者,脾必受病也。」
李時珍曰:「《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 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若無故頻食,則生蟲損齒, 貽害多矣。按:王好古云:「中滿者勿食甘,甘令人滿。故 張仲景建中湯,心下痞者減餳棗,與甘草同例。」此得 用棗之方矣。又按:許叔微《本事方》云:一婦病臟燥,悲 泣不止,祈禱備至。予憶古方治此證,用大棗湯遂治 與服盡劑而愈。古人識病治方,妙絕如此。又陳自明 《婦人良方》云:「程虎卿內人,妊娠四五箇月,遇晝則慘 戚悲傷,淚下數次,如有所憑,醫巫兼治皆無益。」管伯 周說先人曾語此治須大棗湯乃愈。虎卿借方治藥, 一投而愈。方見下條。又《摘元方》治此證,用紅棗燒存 性,酒服三錢,亦大棗湯變法也。
「三歲陳棗核」 中仁,氣味。
燔之苦平無毒。
仁主治
《別錄》曰:「腹痛邪氣。」
《孟詵》曰:「惡氣卒疰忤。」
李時珍曰:「核燒研,摻脛瘡,良。」
仁發明
李時珍曰:「按《劉根別傳》云:『道士陳孜如痴人,江夏袁 仲陽敬事之。孜曰:『今春當有疾,可服棗核中仁二十 七枚』。後果大病,服之而愈』。又云:『常服棗仁,百邪不復 干也』。仲陽服之有效,則棗果有治邪之說矣。又《道書》 云:『常含棗核治氣,令口行津液,嚥之佳』。謝承《後漢書》 亦云:『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十年也』。此皆藉棗以」 生津。受氣而嚥之。又能達黃宮。以交《離》《坎》之義耳。
葉氣味
甘溫微毒。
《別錄》曰:「散服使人瘦,久即嘔吐。」
葉主治
《本經》曰:「覆麻黃能出汗。」
《別錄》曰:「和葛粉,揩熱疿瘡良。」
《大明》曰:「治小兒壯熱,煎湯浴之。」
木心氣味
甘濇溫,有小毒。
木心主治
李時珍曰:「中蠱腹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剉取一斛, 水淹三寸,煮至二斗,澄清煎五升,旦服五合,取吐即 愈。又煎紅水服之,能通經脈。」
根主治
李時珍曰:「小兒赤丹,從腳趺起,煎湯頻浴之。」
皮主治
李時珍曰:「同老桑樹皮,並取北向者等分燒研。每用 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一月三洗,昏者復明。忌葷 酒、房事。」
附方
調和胃氣以乾棗去核。緩火逼燥為末。量多少。入少 生薑末。白湯點服。調和胃氣甚良。〈衍義〉
反胃吐食:大棗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頭翅,入在 內,煨熟去蝥,空心食之,白湯下,良。
小腸氣痛:「大棗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頭翅,入棗 內,紙包煨熟,去蝥食棗,以桂心畢,澄茄湯下。」〈直指方〉 傷寒熱病後,口乾咽痛,喜唾:大棗二十枚,烏梅十枚, 搗入蜜丸,含一杏仁大,嚥汁,甚效。〈千金方〉
婦人臟燥,悲傷欲哭,象若神靈,數欠者,大棗湯主之: 大棗十枚,小麥一升,甘草二兩,每服一兩,水煎服之, 亦補脾氣。
妊娠腹痛:大紅棗十四枚,燒焦為末,以小便服之。〈梅師 方〉
大便燥塞:大棗一枚去核,入輕粉半錢,縛定煨熟食 之,仍以棗湯送下。〈直指方〉
咒棗治瘧。執棗一枚,咒曰:「吾有棗一枚,一心歸大道。」 優他或優降或劈火燒之。念七遍,吹棗上,與病人食 之,即愈。〈岣嶁神書〉
煩悶不眠。大棗十四枚。蔥白七莖。水三升。煮一升。頓 服。〈千金方〉
上氣欬嗽治傷中筋脈急,上氣欬嗽者。用棗二十枚 去核,以酥四兩微火煎,入棗肉中,候盡酥取收之,常 含一枚,微微嚥之,取瘥。〈聖惠方〉
肺疽吐血,因啖辛辣熱物致傷者:用「紅棗連核燒存 性,百藥煎鍛過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三因方〉 耳聾鼻塞,不聞音聲香臭者:取「大棗十五枚去皮核, 蓖麻子三百枚去皮,和搗,綿裹塞耳鼻,日一度,三十 餘日,聞聲及香臭也。」先治耳,後治鼻,不可並塞。〈食療本草〉 久服香身:用大棗肉和桂心、白瓜仁、松樹皮為丸,久 服之。〈食療本草〉
走馬牙疳:新棗肉一枚,同黃蘗燒焦為末,油和傅之。 若加砒少許更妙。〈博濟方〉
諸瘡久壞不愈者,棗膏三升,煎水頻洗取愈。〈千金方〉痔瘡疼痛:「大肥棗一枚,剝去皮,取水銀掌中,以唾研 令極熟,傅棗瓤上,納入下部良。」〈外臺祕要〉
下部蟲癢:「蒸大棗取膏,以水銀和,捻長三寸,以綿裹, 夜納下部中,明日蟲皆出也。」〈肘後方〉
卒急心疼:《海上方訣》云:「一箇烏梅二箇棗,七箇杏仁 一處搗,男酒女醋送下之,不害心疼直到老。」
食椒閉氣。京棗食之即解也。〈百一選方〉
小兒傷寒五日已後熱不退,用棗葉半握,麻黃半兩, 蔥白、豆豉各一合,童子小便二鍾,煎一鍾,分二服取 汁。〈總錄〉
反胃嘔噦:乾棗葉一兩藿香半兩丁香二錢半每服 二錢,薑三片,水一盞,煎服。〈聖惠方〉
令髮易長:取東行棗根三尺,橫安甑上蒸之,兩頭汁 出,收取傅髮,即易長。〈聖惠方〉
仲思棗釋名
編輯《馬志》曰:「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因以為名。」
集解
《馬志》曰:「仲思棗,形如大棗,長二寸,正紫色,細文,小核, 味甘。今亦少有。」
李時珍曰:按:杜寶《大業拾遺記》云:「隋時信都郡獻仲 思棗,長四寸,圍五寸,肉肥、核小,有味,勝於青州棗,亦 名仙棗。」觀此,則《廣志》之西王母棗、糓城紫棗,皆此類 也。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開寶》曰:「補虛益氣,潤五臟,去痰嗽冷氣。久服令人肥 健好顏色,神仙不饑。」
苦棗集解
編輯陳士良曰:「苦棗,處處有之,色青而小,味苦不堪,人多 不食。」
氣味
苦大寒,無毒。
主冶
陳士良曰:「傷寒熱伏在臟腑,狂蕩煩滿,大小便閉澀, 取肉煮研,和蜜丸服。」
酸棗集解
編輯《別錄》曰:「酸棗,生河東川澤。八月采實,陰乾,四十日成。」 陶弘景曰:「今出東山間,雲即山棗樹。子似武昌棗,而 味極酸,東人噉之以醒睡,與《經》文療不得眠,正相反。」 蘇恭曰:「此即樲棗也。樹大如大棗,實無常形,但大棗 中味酸者是。今醫以棘實為酸棗,大誤矣。」
陳藏器曰:「酸棗既是大棗中之酸,此即是真棗,何復 名酸?既名酸,又雲小。今棗中酸者,未必即小,小者未 必即酸。惟《嵩陽子》云:『余家於滑臺。今酸棗縣,即滑之 屬邑也。其樹高數丈,徑圍一、二尺,木理極細,堅而且 重,可為車軸及匙箸等。其樹皮亦細而硬,文似蛇鱗。 其棗圓小而味酸。其核微圓而仁稍長,色赤如丹。此』」 醫之所重,居人不易得。今市人賣者,皆棘子也。 又曰:「山棗樹如棘,其子如生棗,其核如骨,其肉酸滑, 好食,山人以當果。」
蘇頌曰: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 坂及城壘間。似棗木而皮細,其木心赤色,莖葉俱青, 花似棗花。八月結實,紫紅色,似棗而圓小,味酸。當月 采實,取核中仁。《孟子》曰:「養其樲棘」是也。嵩陽子言:酸 棗縣所出為真。今之貨者,皆是棘實,用者尤宜詳辨。 《馬志》曰:酸棗即棘實,更非他物。若雲是大棗味酸者, 全非也。酸棗小而圓。其核中仁微扁。其大棗仁大而 長。不相類也。
寇宗奭曰:「天下皆有之,但以土產宜與不宜爾。《嵩陽 子》言酸棗木高大,今貨者皆棘子,此說未盡。蓋不知 小則為棘,大則為酸棗,平地則易長,居崖塹則難生, 故棘多生崖塹上,久不樵則成幹,人方呼為酸棗,更 不言棘,其實一木也。此物纔及三尺,便開花結子,但 科小者氣味薄,本大者氣味厚。今陝西臨潼山野所 出亦好,乃土地所宜也。」後有「白棘條」,乃酸棗未長大 時枝上刺也。及至長成,其實大,其刺亦少。故棗取大 木,棘取小科,不必強分別焉。
氣味
酸平無毒。
寇宗奭曰:「微熱。」
李時珍曰:「仁味甘,氣平。」
《雷斆》曰:「用仁,以葉拌蒸半日,去皮、尖。」 徐之才曰:「惡防己。」
主治
《本經》曰:「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痛,濕痹。久服安 五臟,輕身延年。」
《別錄》曰:「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洩,虛汗煩渴, 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能令人肥健。」
甄權曰:「筋骨風。炒仁,研湯服。」
發明
蘇恭曰:《本經》用實療不得眠,不言用仁。今方皆用仁,補中益肝,堅筋骨,助陰氣,皆酸棗仁之功也。
寇宗奭曰:酸棗,《經》不言用仁,而今天下皆用之。 馬志曰:「按《五代史·後唐刊石藥驗》云:『酸棗仁,睡多生, 使不得睡,炒熟。陶云:『食之醒睡』。而《經》雲療不得眠』,蓋 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療不得眠, 正如麻黃發汗,根節止汗也。」
李時珍曰:「酸棗實,味酸性收,故主肝病寒熱結氣,酸 痹久洩,臍下滿痛之證。其仁甘而潤,故熟用療膽虛 不得眠,煩渴虛汗之證。生用療膽熱好眠,皆足厥陰、 少陽藥也。今人專以為心家藥,殊昧此理。」
附方
膽風沈睡: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沈多睡。用酸棗仁 一兩,生用全挺蠟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微焦,為散。 每服二錢,水七分,煎六分,溫服。〈簡要濟眾方〉
膽虛不眠,心多驚悸:用酸棗仁一兩,炒香搗為散,每 服二錢,竹葉湯調下。《和劑局方》加人參一兩,辰砂 半兩,乳香二錢半,煉蜜丸服。
震悸不眠。《胡洽方》。酸棗仁湯。用酸棗仁二升。茯苓、白 朮、人參、甘草各二兩。生薑六兩。水八升。煮三升。分服。 〈圖經〉
虛煩不眠。《深師方》酸棗仁湯。用酸棗仁二升。蝭母、乾 薑、茯苓、芎藭各二兩,甘草炙一兩。以水一斗。先煮棗 仁減三升。乃同煮取三升。分服。〈圖經本草〉
骨蒸不眠心煩:用酸棗仁一兩,水二盞,研絞取汁,下 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再煮勺食。〈太平聖惠 方〉
睡中汗出。酸棗仁、人參、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米 飲下。〈簡便方〉
刺入肉中:酸棗核燒末,水服,立出。〈外臺祕要〉
山棗集解
編輯《寰宇志》曰:「出廣西肇慶府。葉似梅,果似荔枝。九月熟, 可食。」
《直省志書》
編輯
宛平縣
編輯物產:紅棗、黑棗。
香河縣
編輯《物產》:大牙棗,小牙棗。
棗強縣
編輯《物產》棗種類甚多,縣因得名。總以車頭小棗居上,大 棗次之。
歷城縣
編輯《方產》:棗四鄉皆有,北方者佳。又有「鈴棗、小棗、脆棗。」
鄒平縣
編輯《物產》:棗大小數種,有生來無核者。羊棗俗呼軟棗,形 如小柿,烘黑食。
淄川縣
編輯《物產》:棗有鈴棗、儻棗、小棗三種。棘實曰「酸棗,棗又有 扁者。」
新城縣
編輯物產:棗長棗、鈴棗、小棗、無核棗,共四種。
齊河縣
編輯物產:棗有數種:
濟陽縣
編輯《物產》:小棗,婆棗,長棗,凍棗。
臨邑縣
編輯《物產》:有小棗、婆棗、脆棗、無核棗。
青城縣
編輯物產:棗、小棗、大棗。
霑化縣
編輯《物產》:「小棗、婆棗、靈棗、無核棗。」
鉅野縣
編輯物產:棗大、小圓三種。
清平縣
編輯《物產》:棗種不一,圓者可為「膠棗。」
高唐州
編輯《物產》:棗,其品五圓,長凍凌小。
黃縣
編輯《物產》:棗有倘、酸家三種。
萊陽縣
編輯物產:棗有倘酸家諸種。
祁縣
編輯物產:棗有長、圓、大、小四種。
曲沃縣
編輯方產棗出晉城者佳,投水則沈,比他地產者佳,名「晉 棗。」
翼城縣
編輯《物產》:棗有馬牙棗,長一寸。有紫棗,圓如鈴,又名「核桃 文。」有小棗,長短大小數種。有川乾棗,有酥棗,墜地即 碎。有酸棗,有羊棗。其酸棗人多用之以作酒焉。
===臨晉縣===《物產》:棗出積善村者佳,其類大小長團不一。一種脆 棗,形長而核小,生食最美,不能久留。
夏縣
編輯土產棗有數種,長圓可以釀酒,小者生食佳。
絳州
編輯《物產》:棗種類繁,不勝譜。有圓長蓮花、「蝦蟆牙脆」等名。 久蓄可以療飢,蒸熟香甘如蜜。
潞城縣
編輯物產:棗有晉檀,大小四種。
洧川縣
編輯《物產》:棗種有大小早晚,其味甘美。
延津縣
編輯《物產》:棗延有一種棗,如葫蘆。郭璞曰:「子細腰者,謂鹿 盧棗。」《廣志》又名細腰。其味甚脆,其甜如蜜。延有酸棗, 樹大數抱,萬年不朽。即樲棘棗。
華亭縣
編輯《物產》:沙棗,葉如棗而青白,花如棗而黃芬,實如棘而 甘黃,西域種也。
歙縣
編輯《物產》:棗出琶塘者最佳。
寧國縣
編輯土產棗,有圓棗,有長棗,圓而小者甜。
太平府
編輯《物產》:「棗江南棗,堅燥少脂,甘酸,大小長圓非一類。生 食多腹脹,蒸煮及日暴,亦甘平無毒。」
常熟縣
編輯《物產》:棗有雞子棗,大於常棗而味勝。
江陰縣
編輯《物產》:棗最小者名「矢棗」,最大者名「東瓜棗」,惟純赤者 味最佳。
仁和縣
編輯物產:「羊冠,棗。」
石門縣
編輯《物產》:「白蒲棗、牛嬭棗、無核棗。」
烏程縣
編輯物產:棗出潘店、橫溪。
山陰縣
編輯物產:棗,牛頭山江塘所產者最佳。
臨海縣
編輯物產:棗有「馬頭棗」、鍾棗、鹽官棗數種。
東陽縣
編輯土產棗,茶場產者,大而甘。
龍泉縣
編輯《物產》:「短棗、麪棗、胡孫棗。」
福州府
編輯《物產》:棗有黃白二色,方者名「骰子」,尖長者名「龍牙」,脆 甘者名「麪棗。」
莆田縣
編輯《物產》:棗有蜜,棗差小而味甜,有紫,棗稍大而味淡。
漳浦縣
編輯土產棗:有家棗,味甘可蜜浸;有山棗,味酸可搗為糕。 俱八月熟。
昆明縣
編輯物產:拐棗其曲折如拐。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