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236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二百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三十六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二百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二百三十六卷目錄

 橡部彙考

  橡圖

  詩經唐風鴇羽 秦風晨風 陳風東門之枌 大雅綿

  周禮地官大司徒

  爾雅釋木

  山海經西山經 中山經

  淮南子時則訓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柞

  毛詩陸疏廣要集於苞栩 山有苞櫟 柞棫拔矣

  六書故

  徐光啟農政全書橡子樹考

  本草綱目橡實 柞木

 橡部藝文一

  韓木贊         宋王大賓

  韓江韓山韓木      明郭子章

 橡部藝文二

  大櫟          明游一清

 橡部選句

 橡部紀事

 橡部雜錄

 槲部彙考

  槲圖

  詩經召南野有死麇

  爾雅釋木

  本草綱目槲實

 槲部藝文

  種木槲花        唐柳宗元

 槲部選句

 槲部紀事

 槲部外編

草木典第二百三十六卷

橡部彙考

編輯

釋名

《栩》。詩經     櫟:詩經

《柞》。詩經     《杼》。爾雅

橡:爾雅疏    《鑿子木》:俗名

橡圖

橡圖

《詩經》

編輯

唐風鴇羽

編輯

肅肅鴇羽,集於苞栩。

苞、稹、栩,杼也。「苞,稹」,《釋言》文。孫炎曰:「物叢生曰苞,齊人名曰稹。」郭璞曰:「今人呼物叢緻者為稹。」箋云:「稹者,根相迫迮梱緻貌,亦謂叢生也。」「栩、杼」,《釋木》文。郭璞曰:「柞樹也。」陸璣《疏》云:「今柞櫟也。徐州人謂櫟為杼,或謂之為栩。其子為皁,或言皁斗。其殼為汁,可以染皁。今京洛及河內多言杼汁,謂櫟為杼,五方通語也。」朱注苞,叢生也。栩,柞櫟也。其子為皁斗,殼可以染皁者是也。大全《本草注》曰:櫟木,三四月開黃花,八九月結實,其實為皁斗,槲櫟皆有斗。《爾雅》曰:「櫟,其實梂。」釋曰:梂,盛實之房也。其實,橡也,有梂彙自裹。柞櫟也,杼也、栩也,皆櫟之通名。橡斗子,蒸食,可止饑,殼堪染皁。

秦風晨風

編輯

山有苞櫟。

櫟,木也。《釋木》云:「櫟,其實梂。」孫炎曰:「櫟實,橡也,有梂彙自裹也。」陸璣《疏》云:「秦人謂柞為櫟,河內人謂木蓼為櫟,椒樧之屬也。其子房生為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說者或曰柞櫟,或曰木蓼。」璣以為此《秦詩》也。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陳風東門之枌

編輯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

栩,杼也。

大雅綿

編輯

柞棫拔矣

柞,櫟也。棫,白桵也。《釋木》云:「櫟,其實梂。」不言櫟,是柞。陸璣《疏》云:「周秦人謂柞櫟為櫟。」蓋據時人所名而言之。「棫,白桵」,《釋木》文。郭璞曰:「桵,小木也,叢生有刺,實如耳璫,紫赤可食。」陸璣《疏》云:「《三蒼》說:棫即柞也。其材理全白,無赤心者,為白桵。直理易破,可為犢車,又可為矛戟矜。今人謂之白梂,或曰白柘。」此二說不同,未知孰是。朱注柞,櫟也,枝長葉盛,叢生有刺。棫,白桵也,小木亦叢生,有刺拔,挺拔而上,不拳曲,蒙,密也。

《周禮》

編輯

地官

編輯

大司徒之職,「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 其植物宜皁物。

《皁物》,柞櫟之屬,今世間謂柞實為《皁斗》。柞實之皮得染皁,故引今世猶謂「柞實為皁斗」為證。

《爾雅》

編輯

釋木

編輯

《栩,杼》。

柞樹:栩一名杼。郭云:「柞樹。」《詩·唐風》云:「集於苞栩。」陸璣《疏》云:「今柞櫟也。徐州人謂櫟為杼,或謂之為栩。其子為皁,或言皁斗。其殼為汁,可以染皁。今京、洛及河內言杼汁,謂櫟為杼,五方通語也。」

櫟,其實梂。

有「《梂彙》自裹」,櫟,似樗之木也。梂,盛實之房也。孫炎曰:「櫟實,橡也。」郭云:「有梂彙自裹。」《詩·秦風》云:「山有苞櫟。」陸璣《疏》云:「秦人謂柞櫟為櫟,河內人謂木蓼為櫟,椒樧之屬也。其子房生為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說者或曰柞櫟,或曰木蓼。」璣以為此《秦詩》也。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山海經》

編輯

《西山經》

編輯

大時之山,上多榖柞。

柞櫟。

申山,其上多榖柞。

白於之山,下多櫟檀。

櫟即柞。

《中山經》

編輯

《首山》,其陰多榖柞。

良餘之山,其上多榖柞。

《升山》「其木多榖柞棘。」

《景山》,「其木多杼檀。」

銅山其木多榖柞。

衡山,上多榖柞。

《仁舉》之山,其木多榖柞。

琴鼓之山,其木多榖柞。

涿山其木多榖,柞杻。

豐山,「其下多榖柞。」

大支之山,其木多榖柞。

龜山,「其木多榖柞。」

《真陵》之山,其木多榖柞。

《淮南子》

編輯

時則訓

編輯

十二月,其樹櫟。

櫟可以為車轂,木不出火,惟櫟為然。

《賈思勰齊民要術》

編輯

種柞

編輯

《爾雅》云:「栩杼。」 郭注云:「柞樹。京洛人呼杼為橡子。」 以橡殼為杼斗。橡子儉歲可食,以為飯。豐年牧豬食之,可以致肥也。

宜於山阜之曲,三遍熟耕,漫散橡子,即再勞之。生則 薅治,常令淨潔,一定不移,十年中椽可雜用。

一根直十文

《二十歲》,中屋樽。

一根直百錢

柴在外,斫去尋生,料理還復。凡為家具者所宜種

十歲之後無求不給

《毛詩陸疏廣要》

編輯

唐風

集於苞栩

編輯

栩,今柞櫟也。徐州謂櫟為杼,或謂之為栩。其子為皁,或言皁斗。其殼為汁,可以染皁。今京洛及河內多言杼斗,或雲橡斗。謂櫟為栩,五方通語也。《爾雅》云:「栩,杼。」 郭註:「柞樹。」 鄭註:「栩,柞木,今人以為梳。」 《本草》云:「橡實堪染用,一名杼斗。」 槲櫟皆有斗,以櫟為勝,所在山谷中皆有。《圖經》云:「木高二、三丈,三、四月開黃花,八、九月結」 實。柞,櫟也,杼也,栩也,皆橡櫟之通名。《枕中記》曰:「橡子非果非穀,最益人服食。無氣而受氣,無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強健。」 《本草衍義》云:「櫟葉如栗葉堅而不堪充材。」 《風土記》云:「吳越之俗,名柞為櫪。」 《古今註》云:「杼實曰橡,東海及徐州謂之木蓮。其葉始生,食之,味辛。其梂子,八月中。」

成「摶以為燭,明如胡麻燭;研以為羹,肥如《胡麻羹》。」

《秦風》

編輯

山有苞櫟

編輯

「苞櫟」 ,秦人謂「柞」 為「櫟」 ,河內人謂「木蓼」 為「櫟」 ,椒樧之屬也。其子房生為梂。木蓼子亦房生。

《爾雅》云:「櫟,其實梂。」 郭云:「有梂彙」 自裹疏云:「櫟,似樗之木也。梂,盛實之房也。」 孫炎曰:「櫟實,橡也。」 璣《疏》云:「秦人謂柞為櫟,故說者或曰柞櫟,或曰木蓼。」 璣以為此秦詩也,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 是也。鄭註亦謂之橡,一名皁斗。其實作梂,似栗實而小。《爾雅翼》《管子》:「五粟之土,其柘其櫟,條直以長。」 《淮南時則訓》:「十二月之木,正月其木楊,楊,蒲柳也。楊木春先二月其木杏,有竅在中象陰,布散在上。三月其木李,李亦有核」 ,李後杏熟,故主「三月四月其木桃」 ,說與杏同,桃後李熟,故主「四月五月其木榆,六月其木梓」 ,說未聞。「七月其木楝,楝實鳳凰所食,今雒城旁有樹楝實,秋熟,八月其木柘,未聞九月其木槐,槐,懷也,可以懷來遠人。十月,其木檀,檀,陰木也。十一月,其木棗,取其赤心也。十二月,其木櫟,櫟可以為車轂。木不出火,唯櫟為然,亦應陰氣也。」 《莊子·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 《上林賦註》,應劭曰:「櫟,采木也。」 顏師古以為木蓼,葉辛,初生可食。《通志》:「櫟曰橡,亦曰槲,其實作梂,曰皁斗,曰橡斗。」 然有二種:南土多槲,北土多櫟。《爾雅·釋木》云:「櫟,其實梂。」 《詩·秦風》云:「山有苞櫟」 ,並此也。其《釋木》雲「栩杼」 ,與《唐風》雲「集於苞栩」 ,並是柞木,而陸璣誤謂是此耳。橡實之類極多,大體皆栗屬也,可食。有似栗而圓者,大小有三四種。《周禮·籩人》所謂榛實是也。二三實作一梂,正似栗而小者,大小有三四種,《爾雅》所謂「栵栭」 是也。註云:「子如細栗,江東人亦呼為栭栗」 ,今俗謂之芓栗、猴栗、柯栗,皆其類也。或曰:「槲之實似櫟而小,不可食。」

《大雅》

編輯

柞棫拔矣

編輯

「柞棫。」 《三蒼》說:「棫即柞也。其材理全白,無赤心者,為白桵,直理易破,可為犢車軸,又可為矛戟鎩。」 《爾雅》云:「棫,白桵。」 郭註:「小木叢生,有刺,實如耳璫,紫赤可啖。」 鄭註:「即山柘也。」 《爾雅翼》:「柞生南方,葉細而密,今人為梳用之。」 《詩雅》道:「柞為尤多。」 方周之興,太姒夢商之庭產棘。小子發取周庭之梓,植之於闕間,梓化為松柏。柞棫覺,驚以告文王。文王曰:「勿言冬日之陽,夏日之陰,不召而物自來,以為宗周興王之兆。故《詩》曰:『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兌』。」 帝作邦作對。自太伯王季,未必不謂此也。又述文王之事曰:「柞棫拔矣,山木多矣。」 而獨言柞棫,蓋柞,民之所燎,且至於聳拔,則其餘可知也。《齊民要術》稱:「柞斫去尋生,料理還復。蓋良木之易成者,然亦非人力料理,有不可復。此以見太王之勤也。」 又言:柞宜種於山阜之曲,十年中椽,二十年中屋,樽柴在外,然則為利亦博矣。《通志》:「柞木曰棫、曰栩、曰杼。」 《爾雅》云:「栩,杼」 ,《詩》:「析其柞薪。」 又曰:「柞棫斯拔。」 陸璣云:「《三蒼》云:『棫即柞也。其葉繁茂,其木堅韌有刺,今人以為梳,亦可以為車軸』。」 嚴粲雲。「柞。櫟也。即《唐風鴇羽》所謂栩也。」

據陸氏釋柞棫,與《唐風》「集於苞栩之栩」 ,《秦風》「山有苞櫟之櫟」 一物也。秦人謂柞為櫟,徐州人謂櫟為栩,不過《方言》或異耳。嚴華谷亦云然。但鄭漁仲謂栩杼為柞,謂櫟為槲,別是一種。《本草》又以槲、櫟稍有差別。朱子解柞雲「枝長葉盛,叢生有刺」 ,卻與櫟葉如栗葉者不同。況柞十年中椽,二十年中屋,而朱子解棫雲「小木叢生有刺」 ,何相去之遠耶?可見棫是小木,所謂「無赤心,實如耳璫」 者是也。柞栩櫟是大木,所謂「栗屬,樹大蔽牛」 者是也。但鄭氏認棫是山柘,恐未必然。

《六書故》

編輯

櫟冬不凋,其實亦斗,有黑心櫟。白櫟。綿櫟。白櫟子尤 細。綿櫟以堅忍得名。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橡子樹考

編輯

橡木高二三丈,葉似栗葉而大,開黃花,其實橡也。有 《梂彙》自裹其殼,即橡斗也。

救飢

取子換水,浸煮十五次,淘去澀味,蒸極熟食之,厚腸 胃,肥健人不飢。

元扈先生曰:「食麥橡,令人健行。」

又曰:「取子碾,或舂或磨細,水海去苦味,次淘取粗查, 飼豕甚充腸。淘取細粉,如製真粉、天花粉法,與栗粉 不異也。凡木實、草根,去惡味,取淨粉法並同。」

《本草綱目》

編輯

===橡實釋名===掌禹錫曰:「按《爾雅》云:『栩,杼也』。」又曰:「櫟,其實梂。」孫炎註 云:「栩,一名杼也。櫟,似樗之木也。梂,盛實之房也,其實 名橡。有梂彙自裹之。」《詩·唐風》云:「集於苞栩。」《秦風》云:「山 有苞櫟。」陸璣註云:「即柞櫟也。秦人謂之櫟,徐人謂之 杼,或謂之栩。其子謂之皁,亦曰皁斗。其殼煮汁,可染 皁也。今京洛、河內亦謂之杼。蓋五方通語,皆一物也。」 李時珍曰:櫟,柞木也,實名橡斗。皁斗,謂其斗刓剜象 斗,可以染皁也。南人呼皁如柞,音相近也。

《集解》

編輯

《蘇頌》曰:「橡實,櫟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 三、四月開花黃色,八、九月結實。其實為皁斗。槲、櫟皆 有斗,而以櫟為勝。」

寇宗奭曰:「櫟葉如栗葉,所在有之。木堅而不堪充材, 亦木之性也。為炭則他木皆不及。其殼雖可染皁,若 曾經雨水者,其色淡。槲亦有殼,但小而不及櫟也。」 李時珍曰:「櫟有二種:一種不結實者,其名曰棫,其木 心赤。《詩》云:『瑟彼柞棫』是也。一種結實者,其名曰栩,其 實為橡。二者樹小則聳,枝大則偃蹇,其葉如櫧葉,而 文」理皆斜句。四五月開花如栗花,黃色。結實如荔子 核而有尖。其蔕有斗,包其半截。其仁如老蓮肉。山人 儉歲,采以為飯,或擣浸取粉食,豐年可以肥豬。北人 亦種之。其木高二、三丈,堅實而重,有斑文點點,大者 可作柱棟,小者可為薪炭。《周禮職方氏》,「山林宜皁物, 柞栗之屬」,即此也。其嫩葉可煎飲代茶。

實修治

《雷斆》曰:「霜後收采,去殼蒸之,從巳至未,剉作五片,日 乾用。」

《周憲王》曰:「取子換水浸十五次,淘去澀味,蒸極熟,食 之可以濟飢。」

實氣味

苦微溫,無毒。

實主治

蘇恭曰:「下痢厚腸胃。肥健人。」

《大明》曰:「澀腸,止瀉,煮食止飢,禦歉歲。」

實發明

孫思邈曰:「橡子非果非穀,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斷穀, 啖之尤佳。無氣而受氣,無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 強健不飢。」

李時珍曰:「木實為果,橡蓋果也。儉歲人皆取以禦飢。 昔摯虞入南山,飢甚,拾橡實而食。唐杜甫客秦州,采 橡栗自給是矣。」

斗殼修治

《大明》曰:「入藥並宜擣細炒焦或燒存性,研用。」

斗殼氣味

澀溫無毒。

斗殼主治

蘇恭曰:「為散及煮汁服,止下痢,並可染皂。」

《大明》曰:「去腸風,崩中帶下,冷熱瀉痢,並染鬚髮。」

木皮根皮氣味

苦平無毒。

木皮根皮主治

陳藏器曰:「惡瘡因風犯露致腫者,煎汁日洗,令膿血 盡乃止。亦治痢。」

大明曰:「止水痢,消瘰𤻤。」

附方

水穀下痢,日夜百餘行者:「橡實二兩,楮葉炙一兩,為 末。」每服一錢,食前烏梅湯調下。聖惠方

血痢不止。上方加縮砂仁半兩。

下痢脫肛:「橡斗子燒存性,研末,豬脂和傅。」直指方 痔瘡出血:橡子粉、糯米粉各一升炒黃,滾水調作果 子,飯上蒸熟食之,不過四五次效。李樓奇方

石癰堅硬如石,不作膿:用橡子一枚,以醋於清石上 磨石汁塗之,乾則易,不過十度即平。千金方

腸風下血:橡斗子殼,用白梅肉填滿,兩鬥合定,鐵線 扎住,鍛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 一方用硫磺 填滿,鍛研酒服。余居士選奇方

走馬牙疳:橡斗殼入鹽填滿,合定燒透,出火毒,研末, 入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漱過搽之。全幼心鑑

風蟲牙痛:「橡斗五箇,入鹽在內,皁莢一條,入鹽在內, 同煆過研末,日擦三五次,荊芥湯漱之良。」經驗良方 蝕爛癰腫,及疣贅瘤痣:「柞櫟木灰四斗,桑柴灰四斗, 石灰一斗五升,以沸湯調溼甑中蒸一日,取釜中沸 湯七斗,合甑灰淋之,取汁再熬至一升,投亂頭髮一 雞子大,消盡,又翦五色綵,投入消盡,瓶盛蜜收,每以 少許挑破點之。煎時勿令雞犬婦人、小兒見。」普濟方

柞木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此木堅忍,可為鑿柄,故俗名鑿子木。《方書》 皆作「柞木」,蓋昧此義也。柞乃橡櫟之名,非此木。

《集解》

編輯

陳藏器曰:「柞木生南方,細葉,今之作梳者是也。」 李時珍曰:「此木處處山中有之。高者丈餘,葉小而有細齒,光滑而韌。其木及葉丫皆有鍼刺,經冬不凋。」五 月開碎白花,不結子。其木心理皆白色。

木皮氣味

苦平無毒。

李時珍曰:「酸澀。」

木皮主治

陳藏器曰:「黃疸病,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李時珍曰:「治鼠瘻難產,催生利竅。」

葉主治

李時珍曰:「腫毒癰疽。」

附方

鼠瘻,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當有宿肉出 而愈。乃《張子仁方》也。外臺祕要

婦人難產催生,柞木飲,不拘橫生倒產,胎死腹中,用 此屢效。乃上蔡《張不愚方》也。用大柞木枝一尺洗淨, 大甘草五寸並寸折,以新汲水三升半,同入新沙缾 內,以紙三重緊封,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重痛, 欲坐草時,溫飲一小盞,便覺下開豁。如渴,又飲一盞, 至三、四盞,下重便生,更無諸苦。切不可坐草太早,及 坐婆亂為也。昝殷產寶

柞木飲「治諸般癰腫發背。」用乾柞木葉、乾荷葉、中心 蔕、乾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四兩,細剉。每用半兩,水 二盌,煎一盌,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膿血自漸乾涸; 未成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飲食毒物。許學士本事普救方

橡部藝文一

編輯

《韓木贊》
宋·王大賓

編輯

潮東山有亭,唐韓文公遊覽所也。亭隅有木,虯榦鱗 文,葉長而傍稜。耆老相傳,公所植也。昔無其名,人故 曰「韓木。」舊株既老,類更滋蕃。遇春則華,或紅或白,簇 簇附枝,如桃狀而小。每值士試春官,邦人以卜登第 之祥,其來舊矣。紹聖四年丁丑,開盛傾城賞之。未幾, 捷報三人,蓋比前數多也。繼是榜不乏人,繁稀如之。 最盛者崇寧五年,宣和六年也。今不花十有五載,人 材未遇,或時運適然,未可知爾。大賓嘗讀蘇端明為 公廟碑,論能不能有天人之辨。竊觀公植之木,能兆 化機,為一方瑞,夫豈容偽?殆其善教之道,發造物而 藏諸用,使潮人思慕,千萬年莫之厭者矣。碑何以不 書?未盛也。盛而無妄,邦人識之;識而不書,天下後世 曷然之。夫鳥獸草木之奇,符於前事,謂之瑞;《簫韶》《儀 鳳》,周畝嘉禾,各以類應。公刺是邦,命師訓業,綿綿厥 後,三百餘年,士風日盛。效祥於木,理之宜然。若乃術 業荒忽,惟瑞之證,叔世妄誕者之為,君子鄙之。為之 贊曰:「召公之棠,孔明之柏。既詠勿剪,且歌愛惜。瞻彼 韓木,是封是沃。匪木」之瀆。德化惟服。化隆而孚,華繁 以符。邦人勵之,此理匪誣。

《韓江韓山韓木》
明·郭子章

編輯

「自韓公過化之後,江舊名惡溪,改曰韓江;山俗呼筆 架山,改曰韓山;木本橡木,改曰韓木,今江山如昨。」予 嘗校士山祠,求韓手植木不可得,今山中橡樹,特其 遺種耳。詳子章韓山《校士錄序》。序曰:「癸未秋月,予偕 二三僚友蒼梧何君石門梅君、滇南王君眾諸文學 諸生講業韓山之陽。日亭午,振衣山椒,求志所稱韓」 木不可得。予惟魯檜秦松,今尚蓊翳,豈唐之植而潮 獨遺。稍倦坐翠微,父老折木枝,並進其實,予熟視之, 橡也。以視三君,三君曰:「橡也。橡凡植,在在著地,潮人 何神其名,曰韓木,且韓子奚取焉?」父老曰:不然,潮無 橡,橡始韓子韓植橡茲山,移其種之,他不橡也,故名 曰韓木。華於春,簇簇附枝如桃。邦人以卜科第興衰, 予反覆維之。物莫病於華而無其實者,孔子先黍而 後桃,曾晳棄膾炙嗜羊棗,周子獨君子池蓮。豈桃牡 丹無足羨,而惡膾炙而逃之哉?處其實不處其華耳。 《圖經》載杼栩皆橡櫟通名,橡一曰栩實,一曰櫟實。《爾 雅》曰:「櫟,其實,梂實。」橡有梂彙自裹也,其大蔽牛絜之 百圍,故蒙莊曰櫟社,「河內人謂木蓼為櫟,其葉梂,初 生可食。」故應劭曰「采木,秦人謂柞櫟為櫟。」周拔柞棫, 漢宮五柞,而《管子》亦云:「五粟五沃之土宜柞。」其馥艷 纖麗,即不得埒於扶蘇屈龍,而其實可宮,可食可蔽。 牛堇實桔梗,雞壅豕苓,猶時為帝而矧其在橡者。夫 諸士文亦若是矣。氣靡鴻漸,言必鵬運。假珍玉樹而 顛墜,鬼神華也。曠而不溢,奢而無玷,有實而無乎處, 有長而無乎本,剽文之橡也。韓子植橡百千年後猶 稱曰韓木。予植士,士稍改柯易葉,十年不中椽,二十 年不中屋,百千年後不曰郭士羞乎?而焉用文之諸 文學?諸生湛思若有深省。予與三君取其文四分校 之,約曰:最其橡者,殿其非橡者。進之,則周之蓮、曾之 棗也;又進之,則孔子之黍也。嗟乎,夫使予登黍矣,又 毋論橡矣

橡部藝文二

編輯

《大櫟》
明·游一清

編輯

坐看翠蓋長孫枝,綠過紗窗到酒卮。風雨乍疑醒夢 後,笙簧洗耳聽鶯時。朝暾欲上先凝睇,夜色初闌正 拄頤。可是無心成有伴,他年欲賞定誰知。

橡部選句

編輯

唐杜甫詩:「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呼鷹皁櫟林。 《李嘉祐詩》。「千峰櫟樹林。」

《孟郊詩》:「翻翻橡葉鳴。」

方干詩:「歲計有時添橡實。」

皮日休詩。「秋深橡子熟。」《橡實》養山禽。

釋貫休詩:「橡栗堆行逕,猿猴繞定身。」

《張蠙詩》:「齋廚惟有橡。」

《杜荀鶴》詩:「霜後巖猿拾橡忙。」

《趙嘏》詩。「橡花藤葉蓋禪床。」

宋唐庚詩:「橡實炊食如剝栗。」

張耒詩。「野俎飽貆脯,山罏煮橡麋。」

橡部紀事

編輯

《莊子》:「古者獸多民少,皆巢居以避之。晝食橡栗,暮棲 樹上。」

《宋書符瑞志》:「文王之妃曰大姒,夢商庭生棘,太子發 植梓樹於闕間,化為松柏棫柞,以告文王,文王幣告 群臣,與發並拜吉夢。」

《韓詩外傳》:鮑焦,周時隱者也,飾行非世,廉潔而守,荷 擔採樵,拾橡充食,故無子嗣,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子 貢遇之,謂之曰:「吾聞非其政者不履其地,汙其君者 不受其利,今子履其地,食其利,可乎?」鮑焦曰:「吾聞廉 士重進而輕退,賢人易愧而輕死。」遂抱木立枯焉。 《列子》: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 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 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 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至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 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 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 之,走及匠石,曰:「吾自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 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 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 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 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汝將 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柦梨橘柚果蓏 之屬,實熟則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 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 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 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 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 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 為社何邪?」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 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剪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 異,而以義譽之,不亦「遠乎。」

《徐無鬼》見武侯,武侯曰:「先生居山林,食芧栗,厭蔥韭, 以賓寡人,久矣夫。今老邪?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其寡 人亦有社稷之福邪?」

《莊子》:辭其交遊,去其弟子,逃於大澤,衣裘褐,食杼栗。 《說苑》:莒穆公有臣曰朱厲附,事穆公不見識焉,冬處 於山林,食杼栗;夏處於洲澤,食蔆藕。穆公以難死,朱 厲附將往死之,其友曰:「子事君而不見識焉,今君難, 吾子死之,意者其不可乎?」朱厲附曰:「始我以為君不 吾知也,今君死而我不死,是果知我也。我將死之以」 激天下不知其臣者,遂往死之。

《韓非子》:秦大饑,應侯請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棗 栗,足以活民,請發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 受賞,有罪而受誅。今發五苑之蔬果者,使民有功與 無功俱賞也。夫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此亂之道 也。夫發五苑而亂,不如棄棗蔬而治。」

《三輔黃圖》:「五柞宮,漢之離宮也,在扶風盩厔宮中有 五柞樹,因以為名。五柞皆連抱上枝,覆蔭數畝。」 《後漢書李恂傳》:「恂為武威太守,坐事免,會西羌反畔, 恂詣洛陽。時歲荒,司空張敏、司徒魯恭等各遣子饋 糧,悉無所受,徙居新安關下,拾橡實以自資《誠齋雜記》:「桂陽張碩為神女杜蘭香所降,出薯橡子 三枚,大如雞子,雲食此令君不畏風波,辟寒濕。」 《三國志東裔傳》:「倭人在大海中,其木有柟、杼、橡樟。」 《晉書摯虞傳》:「虞歷祕書監衛尉卿,從惠帝幸長安,及 東軍來迎,百官奔散,遂流離鄠、杜之間,轉入南山中, 糧絕飢甚,拾橡實而食之,後得還洛。」

《庾袞傳》:「袞母終,服喪居於墓側。歲大饑,與邑人入山 拾橡,分夷嶮,序長幼,推易居難,禮無違者。」

《宋書符瑞志》:晉惠帝元康元年七月辛丑,梁國內史 任式上言,「武平界有柞櫟二樹,合為一體,連理。」 元嘉十二年三月,馬頭濟陽柞樹連理,豫州刺史長 沙王義欣以聞。

元嘉二十年七月,盱眙考城縣柞樹二株連理,南兗 州刺史臨川王義慶以聞。

元嘉二十二年七月辛巳南頓櫟連理豫州刺史趙 伯符以聞。

元嘉二十四年「七月壬子,晉陵無錫榖櫟樹連理」,南 徐州刺史廣陵王誕以聞。

《輿地誌》:「鍾山最高峰有五願樹。樹,柞木也。元嘉中,百 姓祈禱率有驗。」

《水經注》:「若邪谿上有一櫟樹,謝靈運與從弟惠連常 遊之,作連句題刻樹側。」

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 墀仍舊。南西北三面,長櫟聯蔭,扶疏里餘。

《濏濏》水出西谿東流。水上有連理樹,其柞櫟也,南北 對生,凌空交合,谿水歷二樹之間。

《啟顏錄》:隋侯白州舉秀才至京,機辯捷,時莫之比。楊 素見其能劇談,每上番日,即令談戲弄,或從旦至晚 始得歸。纔出省門,即逢素子元感,乃云:「侯秀才可與 元感說一箇好話。」白被留連不獲已,乃云:「有一大蟲 欲向野中覓肉,見一刺蝟仰臥,謂是肉臠,欲銜之,忽 被蝟卷著鼻,驚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覺昏」 睡,刺蝟乃放鼻而去。大蟲忽起歡喜,走至橡樹下,低 頭見橡斗,乃側身語云:「旦來適見賢尊,願郎君且避 道。」

《唐書杜甫傳》:「甫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輟棄官去, 客秦州,負薪採橡栗自給。」

《崔從傳》:「從字子乂,少孤貧,與兄能偕隱太原山中,會 歲饑,拾橡實以飯,講學不廢。」

陸龜蒙《書李賀傳》後:「溧陽昔為平陵縣城周千餘步, 基址陂陁裁高三四尺,而草木勢甚盛,率多大櫟,合 數十抱,叢蓧蒙翳,如塢如洞。」

《臨安縣志》:「天柱宮外有大櫟木,唐咸通中吳天師所 種,至宋咸平間,無故自枯,歷祥符壬子復榮。漕使陳 堯佐異之,圖狀進呈。後熙寧間,一夕風雨大震,不知 木所之,以為靈化焉。」

唐朝櫟在洞霄宮。唐景福間,閭丘先生自天台山來, 以盂移植。圍二丈,高二十餘丈,葉凋減而枝益堅,或 圖以為屏障。

《寧海縣志》:「大溪之南,昔有櫟木林。一夕大風雨,林中 作數百人聲,詰旦視之,枝榦皆成連理。」

《江夏縣志》:「櫟山在縣東南十里,山多苞櫟。」

《淄川縣志》:「石隱園同春堂北櫟樹,異根同榦,枝成連 理。」

橡部雜錄

編輯

《詩經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載飛載下,集於苞栩。」 黃鳥,黃鳥,黃鳥,無集於栩。

《車舝》「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 采菽維柞之枝,其葉蓬蓬。」

《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

《淮南子》:「高臺層榭,接屋連桅,非不麗也,而民無窟室 狹廬之所託於身者,則明主不樂也。肥膿甘脆,非不 香美也,然而民有糟糠橡栗不接於口者,則明主不 甘也。」

《抱朴子》:「假穀於夷齊之門,告寒於黔婁之家,所得者 不過橡栗縕褐,必無太牢之膳,衣狐裘矣。」

崔豹《古今注》:「鑿木出交州林邑國,色黑而有文,亦謂 之文木。」

周處《風土記》:「舊說舜葬上虞。」又《記》云:「耕於歷山。而始 寧、邳剡二縣界上,舜所耕田,在於山下,山多柞樹,吳 越之間名柞為櫪,故曰歷山。」

《毛詩名物解》:「柞之性堅強,而不為霜露之遷,得土之 正氣也,故詩以喻信性。堅剛難長,柞棫之木猶且拔 然以大矣,則柔者可知矣。」

《夢溪筆談》:江南有小栗,謂之茅栗。以予觀之,此正所 謂「芧」也,則《莊子》所謂狙公賦芧者,此文相近之誤也

槲部彙考

編輯

釋名

《心》。爾雅     《樕樸》。爾雅

樸,樕。詩經    槲樕。爾雅疏

槲實。唐本    大葉櫟。綱目

《櫟橿子》。綱目   《金雞樹》:綱目

槲圖

槲圖

《詩經》

編輯

召南野有死麇

編輯

林有《樸樕》。

樸,樕,小木也。《釋木》云:「樕,樸心。」某氏曰:「樸樕,槲樕也。有心能溼,江河間以作柱。」孫炎曰:「樸樕,一名心。」是樸樕為木名也。言小木者,以林有此木,故言小木也。林有樸樕,謂林中有樸樕之木也。

《爾雅》

編輯

釋木

編輯

樕,樸心。

槲樕別名。樸樕一名心。某氏曰:「樸樕,槲樕也。有心能溼,江河間以作柱。」是樸樕為木名也。故郭云:「槲樕別名。」《詩·召南》:「野有死麇」,云:「林有樸樕。」此作「樕樸」,文雖別,其實一也。或者傳寫誤。

《本草綱目》

編輯

槲實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槲樕,猶觳觫也。栗子綻縣,有顫慄之象,故 謂之栗。槲葉搖動,有觳觫之態,故曰「槲樕」也。樸樕者, 婆娑蓬然之貌。其樹偃蹇,其葉芃芃故也。俗稱衣物 不整者為「樸樕」,本此。其實木彊,故俗謂之「櫟橿子。」史 言武后掛赦書於槲樹,人遂呼為「金雞樹」雲。

《集解》

編輯

《蘇頌》曰:「槲,處處山林有之,木高丈餘,與櫟相類,亦有 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時,采其皮葉入藥。」

寇宗奭曰:「槲亦有斗木,雖堅而不堪充材,止宜作柴 為炭,不及櫟木。」

李時珍曰:「槲有二種:一種叢生小者名枹,音孚,見《爾 雅》。一種高者名大葉櫟。」樹、葉俱似栗,長大粗厚,冬月 凋落,三、四月開花亦如栗,八、九月結實似橡子而稍 短小,其蔕亦有斗。其實僵澀味惡,荒歲人亦食之。其 木理粗不及橡木,所謂樗櫟之材者指此。

仁氣味

苦澀平無毒。

仁主治

李時珍曰:「蒸煮作粉,澀腸止痢,功同橡子。」

槲若修治

《蘇頌》曰:「若即葉之名也,入藥須微炙令焦。」

槲若氣味

甘苦平無毒。

槲若主治

蘇恭曰:「療痔止血。及血痢止渴。」

李時珍曰:「活血利小便。除面上皻赤。」

木皮氣味

苦澀無毒。

木皮主治

蘇恭曰:「煎服。除蟲及漏甚效。」

甄權曰:「煎湯,洗惡瘡良。」

大明曰:「能吐瘰𤻤,澀五臟。」 李時珍曰:「止赤白痢、腸風下血。」

附方

卒然吐血:槲葉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和滓 服。簡要濟眾

鼻衄不止:槲葉搗汁一小盞,頓服即止。聖惠方 腸風血痔,熱多者尤佳。槲葉微炙研末一錢,槐花炒 研末一錢,米飲調服,未止再服。寇氏衍義

冷淋莖痛:槲葉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七寸,煎 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二。

孩子淋疾:「槲葉三片煎湯,服一雞子殼」,小便即時下 也。孫真人方

螻蛄漏疾:槲葉燒存性,研,以米泔別浸槲葉,取汁洗 瘡後,乃納灰少許於瘡中。聖惠方

鼻上皻皰出膿血者,以泔水洗槲葉,取汁洗之,拭乾, 納葉灰少許於中,良。聖惠方腋下狐臭:槲若三升切,水煮濃汁,洗畢,即以苦瓠殼 煙熏之,後用辛夷、細辛、杜衡末,醋浸一夜傅之。千金方 赤龍皮湯治諸敗爛瘡、乳瘡用槲皮切三升,水一斗, 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之,洗畢乃傅膏。肘後方 附骨疽瘡:「槲皮燒研,米飲每服方寸匕。」千金方 下部生瘡:槲皮、櫸皮煮汁,熬如飴糖,以導下部。肘後方 一切瘻疾:《千金》:用槲樹北陰白皮三十斤,剉,以水一 石,煮一斗,去滓,煎如飴。又取通都廁上雄鼠屎、雌鼠 屎各十四枚,燒汁盡研爛之,納溫酒一升和勻。瘦人 服五合,當有蟲出也。 崔氏《纂要》:「用槲白皮切五升, 水八升,煮令泣盡,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棗許,並塗瘡 上。宜食苜蓿鹽飯以助之,以瘥為度。」

小兒瘰𤻤:「槲樹皮去粗皮,切,煎湯頻洗之。」聖惠方 蠱毒下血:「槲木、北陰白皮一大握,長五寸,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空腹分服,即吐毒出也。

赤白久痢,不拘大人小兒: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 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

久痢不止:「槲白皮薑汁炙五度,一兩,乾薑炮半兩,為 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聖濟總錄

久瘡不已「槲木皮一尺闊,六寸切,以水一斗,煮取五 升,入白沙糖十挺,煎取一升」,分三服,即吐而愈。肘後方

槲部藝文

編輯

《種木槲花》
唐·柳宗元

編輯

上苑年年占物華,飄零今日在天涯。祇因長作龍城 守,剩種庭前「木槲花。」

槲部選句

編輯

唐·李賀詩:「侵侵槲葉香,木花滯寒雨。」

元稹詩:「夜燈然槲葉。」

《朱慶餘》詩:「山橋槲葉暗。」

許渾詩:「古木高生槲。」槲葉滿山風。

溫庭筠詩:「槲葉滿山路。」槲葉蕭蕭帶葦風。

宋陸游詩:「掃園收槲葉。」三峰二室煙塵靜,要試霜 天槲葉衣。

金黨《懷英》詩:「槲葉半溼新霜紅。」

元王惲詩:「闖首槲樹間,氣自太古練。」

槲部紀事

編輯

《南史樂預傳》:「預字文介,建武中為永世令,人懷其德, 卒官。時有一媼,年可六七十,擔槲蓛葉造市貨之。聞 預亡,大泣,棄溪中曰:『失樂令,我輩孤獨老姥,政應就 死耳』。」市人亦皆泣。其惠化如此。

《北史斛律光傳》:周將韋孝寬懼,光乃作謠言,令間諜 漏之於鄴曰:「百斗飛上天,明月照長安。」又曰:「高山不 推自崩,槲樹不扶自豎。」

《李元忠傳》:「葛榮起,元忠率宗黨作壘以自保,坐於大 槲樹下,前後斬違命者凡三百人。賊至,元忠輒卻之。」 《唐會要》:「貞觀十三年,野蠶食槲葉,成繭,大如柰。」 《唐書武后傳》:「太后加號天冊金輪聖神皇帝,遂封嵩 山,禪少室,冊山之神為帝,配為後。封壇南有大槲,赦 日置雞其杪,賜號金雞樹。自製《升中述志》,刻石示後。」 《沁水縣志》:「碧峰山在縣北三里,上有寺,名碧峰寺。東 崖畔有槲樹一株,鼓掌輒有應聲,呼俗為驚雞。」《樹 林縣志》:「谼峪一夕金燈,見有樵採者過而撲之,金燈 墮地。急取以視,特一敗槲葉爾。」

槲部外編

編輯

《龍泉縣志》:「槲衣仙人,不知姓名年齒,吳赤烏中,白日 坐於古松,忽雲軿霞馭載而上昇。平生不著袍服,惟 編槲葉為衣,人稱為槲衣仙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