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五卷 |
第五卷目錄
農部彙考三
農政全書一〈農功序 區田圖說 圃田圖說 圍田圖說 架田圖說 櫃田
圖說 梯田圖說 塗田圖說 沙田圖說 灌溉圖譜 水柵圖說 水閘圖說 陂塘
圖說 水塘圖說 翻車圖說 筒車圖說 水轉翻車圖說 牛轉翻車圖說 驢轉筒車
圖說 高轉筒車圖說 連筒圖說 架槽圖說 戽斗圖說 刮車圖說 桔槔圖說 轆
轤圖說 瓦竇圖說 石籠圖說 浚渠圖說 陰溝圖說 井圖說 水篣圖說〉
藝術典第五卷
農部彙考三
編輯《農政全書一》
編輯
《農功序》
編輯
王禎曰:「器非農不作,田非器不成。」《周禮遂人》:「凡治野 以土宜,教甿稼穡,而後以時器勸。」甿命篇之義,遵所 自也。夫禹別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而稷教五 穀,則樹藝之方亦隨以異,故皆以人力、器用所成者 書之,各有科等,用列諸篇之右。
區田
《區田圖說》
編輯
王禎曰:「按舊說,區田地一畝闊一十五步,每步五尺, 計七十五尺。每一行占地一尺五寸,該分五十行。長 一十六步,計八十尺,每行一尺五寸,該分五十四行。 長闊相乘,通二千七百區。空一行種於所種行內。隔 一區種一區。除隔空外,可種六百七十五區。每區深 一尺,用熟糞一升,與區土相和,布穀勻覆,以手按實」, 令土種相著。苗出看稀稠存留。鋤不厭頻,旱則澆灌。 結子時,鋤土深壅其根,以防大風搖擺。古人依此布 種,每區收穀一斗,每畝可收六十六石。今人學種,可 減半計。〈元扈先生曰當考古今度量〉又參考《氾勝》之書及《務本書》, 謂:「湯有七年之旱,伊尹作為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 稼,山陵傾阪及田丘城上皆可為之。其區當於閒時 旋旋掘下。正月種春大麥,二三月種山藥、芋子,三四 月種粟及大小豆,八月種二麥、豌豆,節次為之,不可 貪多。夫儉豐不常,天之道也,故君子貴思患而預防 之。如嚮年壬辰、戊戌饑歉之際,但依此法種之,皆免 饑殍。」此己試之明效也。竊謂古人區種之法,本為禦 旱濟時,如山郡地土高仰,歲歲如此種藝,則可常熟。 惟近家瀕水為上。其種不必牛犁,但鍬钁墾斸,又便 貧難。大率一家五口,可種一畝,已自足食。家口多者, 隨數增加。男子兼作,婦人童稚,量力分工,定為課業, 各務精勤,若糞治得法,沃灌以時,人力既到,則地利 自饒,雖遇災不能損耗。用省而功倍,田少而收多,全 家歲計,指期可必,實救貧之捷法,備荒之要務也。《詩》 云:「昔聞伊尹相湯日,救旱有方由聖智。限將地土作 田規,計區六百六十二。星分碁布滿方疇,參錯條條 相列次。耕畬元不用牛犁,短鍤長鑱皆佃器。糞灰灌 溉但從宜,庾坂窮原俱美地。舉家計口各輸力,男女 添工到童稚。坎餘種耨非重勞,日課同趨等娛戲。菽 粟藷芋雜數品,辦作儲糧接充餌。歲餘五口儘無饑, 倍種兼收仍不啻。久知豐歉歲不常,大抵古今同一 致。」
賈思勰曰:「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 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區田不耕旁 地,庶盡地力。凡區種不先治地,便荒地為之,以畝為 率。今一畝之地長十八丈,廣四丈八尺,當橫分十八 丈作十五町,町間分為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廣一尺 五寸,町皆廣一尺五寸,長四丈八尺,尺直橫鑒町作」 溝,溝一尺,深亦一尺,積穰於溝間相去亦一尺。嘗悉 以一尺地積穰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積穰種禾 黍。於溝間夾溝為兩行,去溝兩邊各二寸半,中央相 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一溝容四十四株,一畝合 萬五千七百五十株。種禾黍,令上有一寸土,不可令 過一寸,亦不可令減一寸。凡區種麥,令相去二寸,一 行一溝容五十二株,一畝凡四萬五千五百五十株。 麥上土令厚二寸,凡區種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 溝容九株,一畝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禾一斗有五萬一千餘粒黍亦 少此少許大豆一斗一萬五千餘粒〉區種荏令相去三尺,胡麻相去一 尺。區種天旱常溉之,一畝常收百斛。上農夫區方深 各六寸,間相去九寸,一畝三千七百。區一日作千區, 區種粟二十粒,美糞一升,合土和之,畝用種二升。秋 收區別三升粟,畝收百斛。丁男長女治十畝,十畝收 千石,歲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中農夫區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二尺,一畝千二十七區,用種一升,收粟 五十一石,一日作三百區。下農夫區尺二寸,深六寸, 相去二尺,一畝五百六十七區,用種六合,收二十八 石,一日作二百區。〈諺曰頃不比畝善謂多惡不如少善也〉「區中草生,拔 之。」區間草以劃劃之,若以鋤鋤苗長不能耘之者,以 「鐮比地,刈其草穢。」 又曰:「兗州刺史劉仁之,昔在洛陽,於宅田以七十步 之地域為區田,收粟三十六石。然則一畝之收,有過 百石矣。少地之家,所宜遵用也。」
圃田
《圃田圖說》
編輯
圃田,種蔬果之田也。《周禮》「以場圃任園地。」註曰:「圃樹 果蓏之屬。」其田繚以垣牆,或限以籬塹,負郭之間,但 得十畝,足贍數口。若稍遠城市,可倍添田數,至半頃 而止。結廬於上,外周以桑,課以蠶利,內皆種蔬。先作 長生韭一二百畦,時新菜二三十種,惟務多取糞壤, 以為膏腴之本,慮有天旱,臨水為上,否則量地鑿井, 以備灌溉。地若稍廣,又可兼種麻薴果穀等物,比之 常田,歲利數倍。此園夫之業,可以代耕。至於養素之 士,亦可托為隱所,因得供贍。又可宦遊之家,苦無別 墅,就可棲身駐跡,如漢陰之「獨力灌畦,河陽之閒居 鬻蔬」,亦何害於助道哉。
圍田
《圍田圖說》
編輯
圍田,築土作圍以繞田也。蓋江淮之間,地多藪澤,或 瀕水不時渰沒,妨於耕種。其有力之家,度視地形,築 土作堤,環而不斷,內容頃畝千百,皆為稼地。後值諸 將屯戍,因令兵眾分工起土,亦倣此制,故官民異屬。 復有圩田,謂疊為圩岸,捍護外水,與此相類,雖有水 旱,皆可救禦。凡一熟餘,不惟本境足食,又可贍及鄰 「郡,實近古之上法,將來之永利。」詩云:「度地置圍田,相 兼水陸全。萬夫興力役,千頃入周旋。俯納環城地,穹 懸覆幕天。中藏仙洞祕,外遶月宮圓。蟠亙參淮甸,紆 回際海壖。官民皆紀號,遠近不相緣。守望將同井,寬 平卻類川。隰桑宜葉沃,堤柳要根駢。交往無多逕,高 居各一廛。偶因成土著,元不畏民編。生業團鄉社,囂 塵隔市廛。溝渠通灌溉,堘埂互連延。俱樂耕耘便,猶 防水旱偏。翻車能沃槁,瀽穴可抽泉。擁綠秧鋤後,均 黃刈穫前。總治新稅籍,素表屢豐年。黍稌及億秭,倉 箱累萬千。折價依市值,輸納帶逋懸。歲計仍餘羨,牙 商許懋遷。補添他郡食,販入外江船。課最司農績,治 優都水權
架田
《架田圖說》
編輯
架田架,猶筏也。亦名葑田。《集韻》云:葑。草也。葑亦作。 江東有葑田,又淮東、二廣皆有之。東坡《請開杭之 西湖狀》,謂「水涸草生,漸成葑田。」〈元扈曰東坡所云與此異〉考之農 書云:深水藪澤,則有葑田。以木縛為田坵,浮繫水面, 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種蓺之。其木架田坵,隨水高下 浮泛,自不渰浸。《周禮》所謂「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是也。 芒種有二義,鄭元謂有芒之種,若今黃穋穀是也。一 謂待芒種節過乃種。今人占候夏至小滿,至芒種節, 則大水已過,然後以黃穋穀種之於湖田。然則「有芒」 之種與芒種節候二義可並用也。黃穋穀自初種以 至收刈,不過六七十日,亦以避水溢之患。竊謂架田 附葑泥而種,既無旱暵之災,復有速收之效,得置田 之活法,水鄉無地者宜傚之。
櫃田
《櫃田圖說》
編輯
《櫃田》築土護田,似圍而小,四面俱置瀽穴。如此形制, 順置田段,便於耕蒔。若遇水荒,田制既小,堅築高峻, 外水難入,內水則車之易涸。淺浸處宜種黃穋稻。〈周禮 謂澤草生種之芒種黃穋稻是也黃穋稻自種至收不過六十日則熟以避水溢之患〉如水過 澤草自生糝稗可收,高涸處亦宜陸種,諸物皆可濟 飢。此救水荒之上法。一名壩水溉田,亦曰壩田,與此 名同而實異。《詩》曰:「江邊有田以櫃稱,四起封圍皆力 成。有時捲地風濤生,外禦衝盪如嚴城。大至連頃或 百畝,內少塍埂殊寬平。牛犁展用易為力,不妨陸耕 及水耕。」
梯田
《梯田圖說》
編輯
「梯田」,謂梯山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處,除磊石及峭 壁例同不毛,其餘所在土山,下自橫麓上至危顛,一 體之間裁作重磴,即可種藝。如土石相半,則必疊石 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勢峻極,不可展足,播殖之際, 人則傴僂,蟻沿而上,耨土而種,躡坎而耘,此山田不 等,自下登陟,俱若梯磴,故總曰「梯田。」上有水源則可 「種秫秔,如止陸種,亦宜粟麥。蓋田盡而地,地盡而山, 山鄉細民必求墾佃,猶勝不稼。其人力所致,雨露所 養,不無少穫。然力田至此,未免囏食,又復租稅隨之, 良可憫也。」《詩》云:「世間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誰名題, 非水非陸何所兮?危顛峻麓無田蹊,層磴橫削高為 梯。舉手捫之足始躋,傴僂前向防顛」擠,佃作有具仍 兼攜。隨宜墾斸或東西,知時種早無噬臍。穉苗亟耨 同高低,十九畏旱思雲霓,凌胃風日面且黧,四體臞 瘁肌若刲。冀有薄穫勝稗稊,力田至此嗟彼啼。田家 貧富如雲泥,貧無錐置富望迷。古稱井地今可稽。一 夫百畝容可棲,餘夫田數猶半圭。我今豈獨非黔黎可無片壤充耕犁。
塗田
《塗田圖說》
編輯
塗田。《書》云:「淮海惟揚州,厥土惟塗泥。」夫低水種,皆須 塗泥。然瀕海之地,復有此等田法。其潮水所淤激沙 泥積於島嶼,或墊溺盤曲,其頃畝多少不等。上有鹹 草叢生,候有潮來,漸惹塗泥。初種水稗,斥鹵既盡,可 為稼田。所謂瀉斥鹵兮生稻糧。盈邊海岸築壁,或樹 立樁橛,以抵潮汎;田邊開溝,以注雨潦。旱則灌溉,謂 之甜水溝,其稼收比常田利可十倍,民多以為永業。 又中土大河之側,及淮灣水匯之地,與所在陂澤之 曲,凡潢汙洄互壅積,泥滓退皆成淤灘,亦可種蓺。秋 後泥乾地裂,布掃麥種於上,其所收比淤田之效也。 夫塗田、淤田,各因潮漲而成,以地法觀之,雖若不同, 其收穫之利則無異也。《詩》云:「《書》稱淮海惟揚州,厥土 塗泥來已久。今雲海嶠作塗田,外拒潮來古無有。霖 潦滲漉斥鹵盡,秔禾可豐三載後。又有河淤水退餘, 禾麥一收倉廩阜。」昔聞漢世有民歌,涇水一石泥數 斗,且溉且糞長禾黍。衣食京師億萬口,稔知燕地多 陂渠。〈後魏裴延雋為揚州刺史修復燕地故戾陵諸堨及范陽督亢渠溉田萬餘頃為十倍利〉糞 溉膏腴倍常畝,若雲是地可塗田。先願滋培根本厚, 闕政今知水利先。〈昔司馬溫公言今闕政水利居其一〉天下豈無霖雨 手。
沙田
《沙田圖說》
編輯
沙田南方江淮間沙淤之田也。或濱大江,或峙中州, 四圍蘆葦駢密,以護堤岸。其地常潤澤,可保豐熟。普 為塍埂,可種稻秫。間為聚落,可蓺桑麻。或中貫湖溝, 旱則平溉;或傍繞大港,潦則洩水。所以無水旱之憂, 故勝他田也。舊所謂「坍江之田,廢復不常,故畝無常 數,稅無定額。」正謂此也。宋乾道年間,近習梁俊彥請 稅沙田以助軍餉,既施行矣,時相葉顒奏曰:「沙田者, 乃江濱出沒之地,水激於東則沙漲於西,水激於西則沙復漲於東。百姓隨沙漲之東西而田焉,是未可 以為常也。且比年兵興,兩淮之田租並復,至今未徵, 況沙田乎?」其事遂寢,時論是之。今吾國家平定江南, 以江淮舊為用兵之地,最加優恤,租稅甚輕。至於沙 田,聽民耕墾自便,今為樂土。愚嘗客居江淮,目擊其 事,輒為之《贊》云:「江上有田,總名曰沙。中開畎畝,外繞 蒹葭。耐經水旱,遠際雲霞。耕同陸土,橫亙水涯。內備 農具,傍泊魚杈。易勝畦埂。肥積,苔華普宜。稻秫可殖 桑麻。種則雜錯,收則倍加。潮生上溉,水夾分叉。澇須 浚港,旱或戽車。地為」永業。姓隨某家,三時力穡,多稼 逾秅。公私彼此,橫縱邇遐,租賦不常豐稔。惟嘉 元扈先生曰:「肥積苔華」,此四字弗輕誦過,是糞壤法 也。今濱湖人漉取苔華以當糞壅,甚肥,不可不知。王 君既作贊,而《糞壤篇》又不盡著其法,此為不精矣。余 讀農書,謂王君之詩,學勝農學,其農學絕不及苗好 謙、暢師文輩也。
又曰:「苔華壅田,惟濱湖之北者乃可。夏月苔乘風則 聚於北岸故也。」
《灌溉圖譜》
編輯
王禎曰:「灌溉之利大矣,江淮河漢及所在川澤皆可 引而及田,以為沃饒之資。但人情拘於常見,不能通 變,間有知其利者,又莫得其用之具。今特多方搜摘, 既述舊以增新,復隨宜而制物,或設機械而就假其 力,或用挑浚而永賴其功,大可下潤於千頃,高可飛 流於百尺,架之則遠達,穴之則潛通,世間無不救之」 田,地上有可興之雨,其用水有法,概可見。故輯諸篇, 庶資農事雲。
大小柵
《水柵圖說》
編輯
水柵,排木障水也。若溪岸稍深,田在高處,水不能及, 則於溪上流作柵遏水,使之旁出下溉,以及田所。其 制:當流列植豎樁,樁上枕以伏牛,擗以柆木,仍用塊 石高壘,眾楗斜以邀水勢。此柵之小者,如秦、雍之地, 所拒川水,率用巨柵。其蒙利之家,歲例量力均辦所 需物工,乃深植樁木,列置石囤,長或百步,高可尋丈, 以橫截中流,使傍入溝港。凡所溉田,畝計千萬,號為 「陸海。」今特列於《圖譜》,以示大小規制。庶彼方傚之,俾 水為有用之水,田為不旱之田,由此柵也。
水閘
《水閘圖說》
編輯
水閘,開閉水門也。間有地形高下,水路不均,則必跨 據津要,高築堤壩匯水。前立斗門,甃石為壁,疊木作 障,以備啟閉。如遇旱涸,則撒水灌田,民賴其利,又得 通濟舟楫,轉激輾磑,實水利之總揆也。
陂塘
《陂塘圖說》
編輯
陂塘。《說文》曰:「陂,野池也。」塘猶堰也。陂必有塘,故曰陂 塘。《周禮》:「以瀦蓄水,以防止水。」說者謂瀦者,蓄流水之 陂也,防者,瀦旁之隄也。今之陂塘,既與上同,考之書 傳,廬江有芍陂,潁川有鴻隙陂,黃陵有雷陂、愛敬陂, 陽平、沛郡有鉗廬陂,其各溉田,大則數千頃,後世故 蹟猶存,因以為利。今人有能別度地形,亦效此制,足 溉田畝千萬。比作田圍特省工費。又可畜育魚鱉。栽 種菱藕之類。其利可勝言哉。
水塘
《水塘圖說》
編輯
水塘即洿池,因地形坳下,用之瀦蓄水潦;或修築圳 堰,以備灌溉田畝。兼可畜育魚鱉,栽種蓮芡,俱各獲 利累倍。大凡陸地平田,別無溪澗井泉以溉田者。救 旱之法,非塘不可。夫江、淮之間,在在有之,然官民異 屬,各為永業,歲收產利,或用水之多便者。
翻車
《翻車圖說》
編輯
翻車,今人謂龍骨車也。《魏略》曰:「馬鈞居京都,城內有 田地可為園,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兒童轉之,而 灌水自覆。」漢靈帝使畢嵐作翻車,設機引水,灑南北 郊路。則翻車之制,又起於畢嵐矣。今農家用之溉田。 其車之制,除壓欄木及列檻樁外,車身用板作槽,長 可二丈,闊則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約一尺。槽中架 行道板一條,隨槽闊狹,比槽板兩頭俱短一尺。用置 大小輪軸,同行道板上下通週以龍骨板繫其在上。 大軸兩端,各帶拐木四莖,置於岸上木架之間,人憑 架上踏動拐木,則龍骨板隨轉循環,行道板刮水上 岸。此翻車之制,關楗頗多,必用木匠,可易成造。其起 水之法,若岸高三丈有餘,可用三車,中間小池,倒水 上之,足救三丈已上高岸之田。凡臨水地段,皆可置 用。但田高則多費人力。如數家相傳,計日趨工,俱可 濟旱水。具中機械功捷,惟此為最。
筒車
《筒車圖說》
編輯
筒車、流水筒輪。凡制此車,先視岸之高下,可用輪之 大小,須要輪高於岸,筒貯於槽,方為得法。其車之所 在,自上流排作石倉,斜擗水勢,急湊筒輪。其輪就軸 作轂,軸之兩傍,閣於樁柱山口之內。輪軸之間,除受 水板外,又作木圈縛繞輪上,就繫竹筒或木筒。如小 輪則用竹筒,大輪則用木筒。於輪之一周,水激轉輪, 眾筒兜水,次第傾於岸上。所橫木槽,謂之「天池」,以灌 田稻,日夜不息,絕勝人力。若水力稍緩,亦有木石制 為陂柵,橫約溪流,旁出激輪,又省工費。或遇流水狹 處,但壘石斂水湊之,亦為便易。此筒車大小之體用 也。有流水處,俱可置此,但恐他境之民,未始經見,不 知制度。今列為圖譜,使倣傚通用,則人無灌溉之勞。 田有常熟之利,輪之功也。
元扈先生曰:「凡取水之術有四:一曰括,二曰過,三曰 盤,四曰吸。括之道有二:一曰獨括,急流水中加逼脫, 可括上數丈也;二曰遞括,不論急緩,但有流水,以三 輪遞括,可利出入也。過之道有二:一曰全過。今之過山龍,必上水高於下水則可為之,至平則止。二曰二 過,以人力節宣,隨氣呼吸,苟上流高於下流一二尺」, 便可激至百丈以上也。盤之法至多,此書所載,凡有 輪軸者皆是。其妙絕者,遞互輸瀉,交輪疊盤,可至數 里山頂。但括法必須流水,過法不論行止,必須上流, 高於下流。盤法在流水用水力,在止水必須風及人 畜之力。獨吸法不論行止緩急,不拘泉池河井,不須 風水人畜,只用機法,自然而上。但所取不能多,止可 供飲。倘用溉田,必須多作,顧亦易辦。
水轉翻車
《水轉翻車圖說》
編輯
水轉翻車,其制與「人踏翻車」俱同。但於流水岸邊掘 一狹塹,置車於內,車之踏軸外端作一豎輪。豎輪之 傍,架木立軸,置二臥輪其上,輪適與車頭豎輪輻支 相間,乃擗水傍激。下輪既轉,則上輪隨撥車頭豎輪, 而翻車隨轉,倒水上岸。此是臥輪之制。若作立軸,當 別置水激立輪,其輪輻之末,復作小輪,輻頭稍闊,以 撥車頭豎輪,此立輪之法也。然亦當視其水勢,隨宜 用之,其日夜不止,絕勝踏車。
元扈先生曰:「此卻未便。水勢太猛,龍骨板一受齟齬, 即決裂不堪,與今風水車同病。若長流水中,不如筒 車為穩。平流用風,不佞別有一法。」
牛轉翻車
《牛轉翻車圖說》
編輯
牛轉翻車,如無流水處用之。其車比「水轉翻車臥輪」 之制,但去下輪,置於車傍岸上,用牛拽轉輪軸,則翻 車隨轉,比人踏功將倍之。與前《水轉翻車》皆出新制, 故遠近傚之,俱省工費。
驢轉筒車
《驢轉筒車圖說》
編輯
驢轉筒車,即前水轉筒車。但於轉軸外端,別造豎輪, 豎輪之側,岸上復置臥輪,與前牛轉翻車之制無異。 凡臨坎井,或積水淵潭,可澆灌園圃,勝於人力汲引。 元扈先生曰:「此卻太拙。筒車之妙,妙在用水。若用人 畜之力,是水行迂道,比於翻車,枉費十分之三。」
高轉連筒
《高轉筒車圖說》
編輯
高轉筒車,高以十丈為準,上下架木,各豎一輪,下輪 半在水內,各輪徑可四尺。輪之一周兩傍高起,其中 若槽,以受筒索。其索用竹均排三股,通穿為一,隨車 長短,如環無端。索上相離五寸,俱置竹筒,筒長一尺。 筒索之底,托以木牌,長亦如之。通線鐵線縛定,隨索 列次,絡於上下二輪。復於二輪筒索之間,架刳木平 底行槽一連,上與二輪相平,以承筒索之重,或人踏 或牛拽轉上輪,則筒索自下兜水,循槽至上輪,輪首 覆水,空筒復下。如此循環不已,日所得水,不減平地。 《車戽》若積為池沼,再起一車,計及二百餘尺。如田高 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也。
所轉上輪形如。「制,易繳筒索。用人,則如輪軸一端,作掉枝。用牛,則製作豎輪,如牛轉翻車之法。或於輪軸兩端,造作拐木,如人踏翻車之制。若筒索稍慢,則量移上輪。其餘措置,當自忖度,不能悉陳。」
元扈先生曰:「此製卻可。用之急流,挈水雖少,而行地 頗高。若在平水,亦須用人畜之力,然猶勝挈瓶也。但 凡車戽之制,獨平水為難耳。」若果係迅流,即數里可 激而上,此區區者何足以雲?別有「水轉筒車」,與高轉 筒車之制頗同,故著其說於後圖,不載。
水轉筒車,遇有流水岸側,欲用高水,可立此車,其車 亦高轉筒車之制,但於下輪軸端,別作豎輪,傍用臥 輪撥之,與水轉翻車無異。水輪既轉,則筒索兜水,循 槽而上。餘如前例。又須水力相稱,如打輾磨之重,然 後可行,日夜不息,絕勝人牛所轉。此誠祕術,今表暴 之,以諭來者。
連筒
《連筒圖說》
編輯
連筒,以竹通水也。所居離水泉遠,不便汲用,取大竹 內通其節,令本末續連不斷,閣之平地,或架越澗谷, 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數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 間,藥畦蔬圃,亦可供用,杜詩所謂「連筒灌小園。」 元扈先生曰:「豈有激而高起之理?若能高起,必是上 流受處,高於下流洩處故也。果高則百丈亦可,不高 則分」寸不能。但是上流高於下流一二尺。即能取水 至百丈之上。此則製作之巧耳。
架槽
《架槽圖說》
編輯
架槽木,架水槽也。間有聚落,去水既遠,各家共力造 木為槽,遞相嵌接,不限高下,引水而至。如泉源頗高, 水性趨下,則易引也。或在窪下,則當車水上槽,亦可 遠達。若遇高阜,不免避礙,或穿鑿而通。若遇坳險,則 置之叉木,架空而過。若遇平地,則引渠相接,又左右 可移,鄰近之家,足得借用。非惟灌溉多便,抑可瀦蓄 為用,暫勞永逸,同享其利。
戽斗
《戽斗圖說》
編輯
戽斗挹水器也。《唐韻》云:戽,抒也;抒水器挹也。凡水岸 稍下,不容置車,當旱之際,乃用戽斗控以雙綆,兩人 掣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其斗或柳筲,或木罌,從所 便也。
元扈先生曰:「此是岸下,不必置車,或所用水少,權作 此耳。若以溉田,即岸下亦是置車為妙
刮車
《刮車圖說》
編輯
刮車上水輪也。其輪高可五尺,輻頭闊至六寸。先於 岸側掘成浚槽,與車輻同闊,然後立架安輪,輪軸半 在槽內,其輪軸一端擐以鐵鉤木拐,一人執而掉之, 車輪隨轉,則眾輻循槽刮水,上岸溉田,便於車戽。 元扈先生曰:「此必水與岸相去止一二尺方可用,若 歲潦用以出水圩外尤便。若並流水便可激輸出入, 則」不煩人畜,其利甚溥也。
桔槔
《桔槔圖說》
編輯
桔槔,挈水械也。《通俗文》曰:桔槔,機汲水也。《說文》曰:桔, 結也;所以固屬槔。「『也,所以利轉』。又曰:皋,緩也。一俯 一仰,有數存焉,不可速也。然則桔其植者,而槔其俯 仰者與?」《莊子》曰:「『子貢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 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 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鑿木為機,重前輕 後,挈水若抽,數如沃湯,其名為槔』。又曰:『獨不見夫桔 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 也。故俯仰不得罪於人。今瀕水灌園之家多置之,實 古今通用之器,用力少而見功多者。
轆轤
《轆轤圖說》
編輯
轆轤纏綆械也。《唐韻》云:圓轉木也。《集韻》作犢轆,汲水 木也。井上立架置軸,貫以長轂,其頂嵌以曲木,人乃 用手掉轉,纏綆於轂,引取汲器;或用雙綆而逆順交 轉。所懸之器,虛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輟,見 功甚速。凡汲於井上,取其俯仰則桔槔,取其圓轉則 轆轤,皆挈水械也。然桔槔綆短而汲淺,獨轆轤深淺 俱適其宜也。
元扈先生曰:「此太拙,不如吸法為妙。吸法有二:一用 人力,工費力省;一不用人力,作之少費工料,用之卻 甚利益。」
瓦竇
《瓦竇圖說》
編輯
瓦竇,泄水器也,又名「函管。」以瓦筒兩端牙鍔相接,置 於塘堰之中。時放田水,須預於塘前堰內疊作石檻, 以護筒口,令可啟閉,不然則水湊其處,非惟艱於窒 塞,抑亦衝渲滲漏,不能久穩。必立此檻,其竇乃成。
石籠
《石籠圖說》
編輯
「石籠」,又謂之「臥牛判竹」,或用藤蘿或木條編作圈眼, 大籠長可二三丈,高約四五尺,以籤椿止之,就置田 頭,內貯磈石以擗暴水,或相接連延遠至百步。若水 勢稍高,則壘作重籠,亦可遏止。如遇隈岸盤曲,尤宜 周折以禦奔浪,併作洄流,不致衝蕩埂岸。農家瀕溪 護田,多習此法,比於起疊堤障,甚省工力。又有石𥫱 《擗水》,與此相類。
浚渠
《浚渠圖說》
編輯
浚渠。凡川澤之水,必開渠引用,可及於田。考之古有 溝洫畎澮,以治田水。《書》云:「濬畎澮距川」是也。逮夫疏 鑿已遠,井田變古,後世則引川水為渠,以資沃灌。按 《史記》:秦鑿涇為渠。又關西有鄭國、白公六輔之渠。外 有龍首渠,河內有史起十二渠,范陽有督亢渠,河北 有廣戾渠,朗州有右史渠,今懷孟有廣濟渠,俱各溉 田千百餘頃,利澤一方,永無旱暵。所謂「人能勝天」,豈 不信哉!後之人有能因其地利水勢,繼此而作,益國 富民,可見速效。凡長民者宜審行之。
陰溝
《陰溝圖說》
編輯
「陰溝,行水暗渠」也。凡水陸之地,如遇高阜,形勢或隔 田園聚落,不能相通。當於涯岸之傍,或溪流之曲,穿 地成穴,以磚石為圈,引水而至。若別無隔礙,則當踏 視地形,用策索度其高下及經由處所,畫為界路。先 引濬犁耕過,後復浚掘,乃作甃穴,上覆元土,亦是一 法。如灌溉之餘,常流不絕,又可蓄為魚塘蓮蕩,其利 亦博。或貫穿城邑巷陌,及注之園囿池沼,悉周於用。 雖遠近大小,深淺曲直不同,然皆洑流內達,膏澤傍 通,水利之中,最為永便。此皆泉源在上,或在平地,易 以通流。如水在溝下,當車水上之溉田則一也。或遇
田潦,則反能撒水下之,此又陰溝用水之變法水井
《井圖說》
編輯
井,地穴出水也。《說文》曰:「清也。」故《易》曰:「井冽寒泉食」,甃 之以石則潔而不泥,汲之以器則養而不窮,井之功 大矣。按《周書》云:「黃帝穿井」,又《世本》云:「伯益作井,堯民 鑿井而飲」,湯旱,伊尹教民田頭鑿井以溉田,今之桔 槔是也。此皆人力之井也。若夫巖穴泉竇,流而不窮, 汲而不竭,此天然之井也,皆可灌溉田畝,水利之中 所不可闕者。
元扈先生曰:「井以深大為佳。如南方小井,則用未博; 大而敞口,則汲者懼險。須如北方三四眼者,以容轆 轤,則大善矣。其蓋則須極厚,上施石欄焉。既言井曷, 不具汲法也。吸為上,轆轤次之,挈綆缶為下。」
水篣
《水篣圖說》
編輯
「水篣」,《集韻》云:「竹箕也。又籠也。」夫山田利於水源在上, 間有流泉飛下,多經嶝級,不無混雜泥沙,淤壅畦埂。 農人乃編竹為籠,或木條為棬芭,承水透溜,乃不壞 田。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