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00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九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卷目錄

 醫部彙考八十

  脈法十

  李時珍脈學浮 沈 遲 數 滑 濇 虛 實 長 短 洪 微 緊

  緩 芤 弦 革 牢 濡 弱 散 細 伏 動 促 結 代

  李中梓診家正眼診脈法象論 浮 沈 遲 數 滑 濇 虛 實

  長 短 洪 微 細 濡 弱 緊 緩 弦 動 促 結 代 革 牢 散 芤

  伏 疾 持脈總論

藝術典第一百卷

醫部彙考八十

編輯

脈法十

編輯

《明李時珍脈學》

編輯

《浮脈》

編輯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 聶聶,如循榆莢,如水漂木,如捻蔥葉。」

《體狀》 「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 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相類》: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 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似捻蔥,虛 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主病》: 「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浮而有 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 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脈》

編輯

沉脈,重手按至筋骨方得,如綿裹砂,內剛外柔,如石 投水,必極其底。

《體狀》: 「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耎滑勻。女子寸 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相類》 「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沉細如 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主病: 「沉潛水蓄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無力而 沉虛與氣,沉而有力積並寒。 寸沉痰鬱水停胸,關 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濁遺並泄痢,腎虛腰及下元痌。」

《遲脈》

編輯

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慢。」

《體狀》 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 沉分表裏,消陰須益火之原。

《相類》 「脈來三至號為遲,小駃於遲作緩持,遲細而 難知是濇,浮而遲大以虛推。」

《主病》: 「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細看。有力而 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 寸遲必是上焦寒,關 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牽丸。」

《數脈》

編輯

數脈:一息六至,脈流搏疾。

《體狀》 「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沉表 裏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相類》 「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 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

《主病》: 「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 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 寸數咽喉口舌瘡,吐 紅欬嗽肺生瘍,當關胃火併肝火,尺屬滋陰降火湯。」

《滑脈》陽中陰

編輯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如珠之應指,漉漉 如欲脫。」

《體狀相類》 「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 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

《主病》: 「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上為吐 逆下蓄血,女脈調時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嘔吐,吞 酸舌強或欬嗽,當關宿食肝脾熱,渴痢㿗淋看尺部。」

《濇脈》

編輯

濇脈「細而遲,往來難,短且散,或一止復來,參伍不調, 如輕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蠶食葉。」

《體狀》: 「細遲短濇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 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 參伍不調名曰濇。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 芒微耎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 「濇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 榮為血痹,女人非孕即無經。 寸濇心虛痛對胸,胃 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虛脈》

編輯

虛脈:「遲大而耎,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

《體狀相類》 「舉之遲大按之鬆,脈狀無涯類谷空。莫 把芤虛為一例,芤來脈大是慈蔥。」

《主病》 「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發熱陰 虛須早治,養榮益氣莫蹉跎。 血不榮心寸口虛,關 中腹脹食難舒,骨蒸痿痹傷精血,卻在神門兩部居。」

《實脈》

編輯

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愊愊然。」

體狀 「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愊愊強,熱蘊三 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相類 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轉無常,須知牢 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主病》: 「實脈為陽火鬱成,發狂譫語吐頻頻,或為陽 毒或傷食,大便不通或氣疼, 寸實應知面熱風,咽 疼舌強氣填胸,當關脾熱中宮滿,尺實腰。」請幫助識別此字。痛不通。

《長脈》

編輯

長脈不小不大,迢迢自若,如循長竿末梢為平;如引 繩,如循長竿為病。

《體狀相類》 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 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 「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若非陽 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

《短脈》

編輯

短脈不及本位,應指而迴,不能滿部。

《體狀相類》 「兩頭縮縮名為短,濇短遲遲細且難。短 濇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干。」

《主病》 「短脈惟於尺寸尋,短而滑濇酒傷神,浮為血 澀沉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疼。」

《洪脈》

編輯

「洪」脈,指下極大,來盛去衰,來大去長。

《體狀》 「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 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 「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 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主病》: 「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胃 翻須早治,陰虛洩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 脈洪時金不堪,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微脈》

編輯

微脈「極細而耎,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細而稍長, 體狀相類。」 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 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

《主病》: 「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男為勞 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寸微氣促或心驚,關 脈微時脹滿形。尺部見之精血弱,惡寒消癉痛呻吟。」

《緊脈》

編輯

「《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如轉索無常,如切繩,如 紉簟線。

《體狀》 「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 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主病》: 「緊為諸痛主於寒,喘欬風癇吐冷痰,浮緊表 寒須發越,緊沉溫散自然安。 寸緊人迎氣口分,當 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緩脈》

編輯

緩脈去來小。請幫助識別此字。「於遲」:一息四至,如絲在經,不捲其軸, 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如微風 輕颭柳梢。

《體狀》 「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裊裊颭輕風。欲從脈 裏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主病》: 「緩脈榮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 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 為風眩胃家虛,神門濡泄或風祕,或是蹣跚足力迂。」

《芤脈》陽中陰

編輯

芤脈:「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中空外實,狀如 慈蔥。」

《體狀》 「芤形浮大耎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 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相類》 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 弦名曰革。血亡芤革勿虛虛。

主病 「寸芤積血在於胸,關內逢芤腸胃癰,尺部見 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

《弦脈》陽中陰

編輯

弦脈:端直似長,如張弓弦,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 弦狀若箏弦,從中直過,挺然指下。

《體狀》 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 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

《相類》 弦來端直似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 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

《主病》: 「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浮沉遲 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 寸弦頭痛膈多痰,寒 熱癥瘕察左關,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

《革脈》

編輯

革脈弦而芤,如按鼓皮。

《體狀》主病: 「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 人半產並崩漏,男子榮虛或夢遺。」

《牢脈》陰中陽

編輯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

《體狀相類》 「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 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主病》: 「寒則牢堅裏有餘,腹心寒痛木乘脾,疝㿗癥 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

===
《濡脈》
===濡脈:極耎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

如水上浮漚。

《體狀》 「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緜力不禁。病後產 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 「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 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

《主病》 「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 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 寸濡陽微自汗多,關 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疴。」

《弱脈》

編輯

弱脈極耎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

《體狀》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 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主病》: 「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多驚多 汗精神減,益氣調榮急早醫。 寸弱陽虛病可知,關 為胃弱與脾衰。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

《散脈》

編輯

《散》脈大而散,有表無裏,渙漫不收,無統紀,無拘束,至 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 散漫之象。

《體狀》 「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 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主病》: 「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 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 飲左關應耎散,右關耎散胻腫胕,散居兩尺魂應斷。」

《細脈》

編輯

《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耎若絲線之應指 體狀》 「細來纍纍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 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主病》: 「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若非濕 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洩來。 寸細應知嘔吐頻,入 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洩痢遺精號脫陰。」

《伏脈》

編輯

伏脈重按著骨,指下裁動脈行筋下。

《體狀》 「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 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主病》: 「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蓄飲老 痰成積聚,散寒溫裏莫因循, 食鬱胸中雙寸伏,欲 吐不吐常兀兀,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疼還破腹。」

《動脈》

編輯

《動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 體狀》: 「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 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

《主病》: 「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洩 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脈》

編輯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如蹶之趨,徐疾不常。 體狀。 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鬱 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主病》 「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 欬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

《結脈》

編輯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

《體狀》 「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 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主病》: 「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內生積 聚外癰腫,疝瘕為殃病屬陰。」

《代脈》

編輯

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至還入尺,良 久方來。

《體狀》 「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 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相類》 「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 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塗。」

《主病》: 「代脈元因臟氣衰,腹痛洩痢下元虧,或為吐 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 五十不止身無病,數 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臟絕,四年之後多亡命。 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動一止一年 殂,更觀氣色兼形證。 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 應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

《李中梓診家正眼》

編輯

《診脈法象論》

編輯

叔和《脈經》,止論二十四種,若夫長短二脈,缺而不載; 牢革二脈,混而不分。更有七至名極,即為疾脈,是指 下恆見者,乂何可廢乎?共得三十六脈,縷析而詳為 之辨,稍挾疑混者,悉簡其訛。從來晦蝕之義,今始得 而昭明。然皆考據典章,衷以理要,終不敢以憑臆之 說,罔亂千秋也。

《浮脈》

編輯

體象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主病。 浮脈為陽,其病在表。寸浮傷風,頭疼鼻塞。左關浮者,風在中焦;右關浮者,風痰在膈。尺部得浮,下 焦風客,小便不利,大便祕澀。

兼脈 「無力表虛,有力表實。浮緊風寒,浮遲中風。浮 數風熱,浮緩風濕。浮芤失血,浮短氣病。浮洪虛熱,浮 虛暑憊。浮濇血傷,浮濡氣敗。」

按:浮之為義,如木之浮水面也。浮脈法天,輕清在上 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素問》曰:「其氣來 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 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又曰:「太過則氣逆而背痛,不及 則喘,少氣而欬,上氣見血。」又曰:「肺脈厭厭聶聶,如落 榆莢,曰肺平。肺脈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肺脈 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王叔和云:「舉之有餘, 按之不足」,最合浮脈之義。黎氏以為「如捻蔥葉」,則混 於芤脈矣。崔氏云:「有表無裏,有上無下」,則脫然無根, 又混於散脈矣。《偽訣》云:「尋之如太過」,是中候盛滿。與 浮之名義,有何干涉乎?須知浮而盛大為洪,浮而軟 大為虛,浮而柔細為濡,浮而弦芤為「革,浮而無根為 散,浮而中空為芤。」毫釐疑似之間,相去便已千里,可 不細心體認哉?寸關尺俱浮,直上直下,或癲或癇,腰 背強痛,不可俛仰,此督脈為病也。夫肺臟職掌秋金, 天地之氣,至秋而降。且金性重而下沉,何以與浮脈 相應耶?不知肺金雖沉,然所主者,實陽氣也。況處於 至高,為五臟六腑之華蓋。輕清之用。與乾天合德。故 與浮脈相應耳。

《沉脈》

編輯

《體象》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餘,舉之不足。」 主病: 「沉脈為陰,其病在裏。寸沉短氣,胸痛引脅,或 為痰飲,或水與血關,主中寒,因而痛結,或為滿悶吞 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陰下濕癢,淋濁痢泄。 兼脈 無力裏虛,有力裏實。沉遲痼冷,沉數內熱,沉 滑痰飲,沉濇血結,沉弱虛衰,沉牢堅積,沉緊冷疼,沉 緩寒濕。」

按:沉之為義,如石之沉於水底也。沉脈法地,重濁在 下之象,在卦為坎,在時為冬,在人為腎。黃帝曰:冬脈 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腎也,北方之水也,萬物 所以含藏,其氣來沉以耎,故曰營。其氣來如彈石者, 此為太過,病在外,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令人心懸,如病饑,脛 「中清,脊中痛,小腹痛,小便黃赤。」又曰:「脈來喘喘,累累 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脈來如引葛, 按之益堅,曰腎病;脈來發如奪索,闢辟如彈石,曰腎 死。」楊氏曰:「如綿裹砂,內剛外柔。」審度名義,頗不相戾。 《偽訣》妄曰:「緩度三關,狀如爛綿」,則是弱脈,而非沉脈 矣。若緩度三關,尤不可曉。沉而細軟為弱脈,沉而弦 勁為牢脈,沉而著骨為伏脈。剛柔淺深之間,宜熟玩 而深思也。夫腎之為臟,配坎應冬,萬物蟄藏,陽氣下 陷,烈為雪霜,故其脈主沉,陰而居裏。若誤汗,則如蟄 蟲出而見霜;誤下,則如飛蛾入而見湯也。

《遲脈》

編輯

《體象》 遲脈為陰象,為不足。往來遲慢,三至一息 主病。 遲脈主臟,其病為寒。寸遲上寒,心痛停凝。關 遲中寒,癥瘕攣筋。尺遲火衰,小便不禁。或病腰足,疝 痛牽陰。

兼脈 「有力積冷。無力虛寒。浮遲表冷。沉遲裏寒。遲 濇血少。遲緩濕寒。遲滑脹滿。遲微難安。」

按:遲之為義,遲滯而不能中和也。脈以一息四至為 和平,若一息三至,則遲而不及矣。陰性多滯,故陰寒 之證,脈必見遲也。譬如太陽隸於南陸,則火度而行 數,隸於北陸,則水度而行遲。即此可以徵陰陽遲速 之故矣。《偽訣》云:「重手乃得。」是沉脈而非遲矣。又云:「狀 且難」,是濇脈而非遲矣。一息三至,甚為分明。而誤雲 隱隱是微脈,而非遲矣。遲而不流利,則為濇脈。遲而 有歇止,則為結脈。遲而浮大且軟,則為虛脈。至於緩 脈,絕不相類。夫緩以脈形之寬緩得名,遲以至數之 不及為義。故緩脈四至,寬緩和平。遲脈三至,遲滯不 前。然則二脈迥別,又安足溷哉?以李瀕湖之《通達》,亦 雲「小快於遲作緩」,持以至數論緩脈是千慮之一失 也。王叔和曰:「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 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一損損 於皮毛,二損損於血脈,三損損於肌肉,四損損於筋, 五損損於骨。」是知脈之至數愈遲,則證之陰寒益盛 矣。

《數脈》

編輯

《體象》 「數脈屬陽,象為太過,一息六至,往來越度 主病。 數脈主腑,其病為熱。寸數喘欬,口瘡肺癰。關 數胃熱,邪火上攻。尺為相火,遺濁淋癃。」

兼脈: 「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裏熱。陽 數君火,陰數相火。右數火亢,左數陰戕。」

按:「數之為義,躁急而不能中和也。一呼脈再動,氣行 三寸。一吸脈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一 晝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當五十營周於身,脈行八百一十丈」,此經脈周流,恆常之揆度也。若一息六 至,豈非越其常度耶?火性急速,故陽盛之證,脈來必 數也。《偽訣》立七表八裏,而獨遺數脈,止歌於心臟,此 其過非淺鮮也。數而弦急,則為緊脈。數而流利,則為 滑脈。數而有止,則為促脈。數而過極,則為疾脈。數如 豆粒,則為動脈。古人云:「脈書不厭千回讀,熟讀深思 埋自知。」祇如相類之脈,非深思不能辨別,非熟讀不 能諳識也。王叔和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 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此至之脈也。乃知 脈形愈數,則受證愈熱矣。肺部見之,為乘金賊脈。秋 月逢之,為尅令凶徵。

《滑脈》陽中之陰

編輯

體象: 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主病: 「滑脈為陽,多主痰液。寸滑欬嗽,胸滿吐逆;關 滑胃熱,壅氣傷食;尺滑病淋,或為痢積,男子溺血,婦 人經鬱。」

兼脈 浮滑風痰,沉滑痰食,滑數痰火,滑短氣塞。滑 而浮大,尿則陰痛。滑而浮散,中風癱瘓;滑而沖和,娠 孕可決。

按:滑之為言,往來流利而不濇滯也。陰氣有餘,故脈 來流利如水。夫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 宜之。張仲景以翕奄沉為滑,而人莫能解。蓋翕者浮 也,奄者忽也,謂忽焉而浮,忽焉而沉,摩寫往來流利 之狀,極為曲至也。《偽訣》云:「按之即伏,三關如珠,不進 不退。」與滑之名義,殊屬支離。曰伏曰不進不退,尤為 怪誕。王叔和以關滑為胃家有熱,《偽訣》以關滑為胃 家有寒。叔和以尺滑為下焦蓄血,《偽訣》以尺滑為臍 下如冰,何相反悖謬,一至此乎?又考叔和云:「與數相 似,則滑必兼數。」而李時珍以滑為陰氣有餘,是何不 相侔耶?當以浮沉寸尺為辨耳。滑脈為陽中之陰,以 其形兼數也,故為陽;以其形如水也,故為陽中之陰。 大抵兼浮者毗於陽。兼沉者毗於陰。是以或熱或寒。 古無定稱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無悞耳。

《濇脈》

編輯

《體象》 濇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 主病。 濇為血少,亦主精傷。寸濇心痛,或為怔忡。關 濇陰虛,因而中熱。右關土虛,左關脅脹。尺濇遺淋,血 痢可決;孕為胎病,無孕血竭。

兼脈 濇而堅大,為有實熱。濇而虛軟,虛火災灼。 按濇者,不流利、不爽快之義也。《內經》曰:「參伍不調。」謂 其凝滯而至數不和勻也。《脈訣》以輕刀刮竹為喻者, 刀刮竹則阻滯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為喻 者,謂雨沾金石則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則濇而不流 也。李時珍以病蠶食葉為喻者,謂其遲慢而艱難也。 《偽訣》云:「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則是微脈,而非濇 脈也。王叔和謂其一止復來,亦有疵病。蓋濇脈往來 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也。又曰:細而遲,往來難且 散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類乎散,而實非散也。須 知極細極軟,似有若無,為微脈;浮而且細且軟為濡 脈;沉而且細且耎,為弱脈。三者之脈,皆指下模糊而 不清爽,有似乎濡,而實有分別也。肺之為臟,氣多血 少,故「右寸見之,為合度之診。腎之為臟,專司精血,故 左尺見之,為虛殘之候。」不問男婦,凡尺中沉濇者,必 艱於嗣,正血少精傷之確證也。如懷子而得濇脈,則 血不足以養胎;如無孕而得濇脈,將有陰衰髓竭之 憂矣。大抵一切世間之物,濡潤者則必滑,枯槁者則 必濇。故「滑為痰飲,濇主陰衰」,理有固然,無可疑者。

《虛脈》

編輯

體象, 虛合四形。浮大遲耎,及乎尋按,幾不可見。 主病 虛,主血虛,又主傷暑。左寸心虧,驚悸怔忡。右 寸肺虧,自汗氣怯。左關肝傷,血不榮筋。右關脾寒,食 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證蜂起。 按虛之為義,中空不足之象也,專以耎而無力得名 也。王叔和云:「虛脈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如此言, 最為合義。雖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豁然空」,則浮字 之義,已包含具足矣。崔紫虛以為形大力薄,其虛可 知,但欠「遲」字之義耳。《偽訣》云:「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是 浮脈而非虛脈矣。浮以有力得名,虛以無力取象,「有 餘」二字,安可施之虛脈乎?楊仁齋曰:「狀如柳絮,散漫 而遲滑。」伯仁曰:「散大而耎。」二家之言,俱是散脈,而非 虛脈矣。夫虛脈,按之雖耎,猶可見也;散脈按之絕無 不可見也。虛之異於濡者,虛則遲大而無力,濡則細 小而無力也;虛之異於芤者,虛則愈按而愈軟,芤則 重按而仍見也。王叔和《脈經》曰:「血虛脈虛。」而獨不言 氣虛者,何也?氣為陽,主浮分;血為陰,主沉分。今浮分 大而沉分空,故獨主血虛耳。且夫虛脈兼遲,遲為寒 象。大凡證之虛極者必挾寒,理勢然也。故虛脈行於 指下,則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可劃然決矣。更有浮取 之而且大且數,重按之而豁然如無,此名內真寒而 外假熱。古人以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治以內真寒 而外假熱之劑也

《實脈》

編輯

體象: 實脈有力,長大而堅,應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 「血實脈實,火熱壅結。左寸心勞,舌強氣湧。右 寸肺病,嘔逆咽疼。左關見實,肝火脅痛。右關見實,中 滿氣疼。左尺見之,便閉腹痛。右尺見之,相火亢逆。」 兼脈 「實而且緊,寒積稽留;實而且滑,痰凝為祟。」 按「實之為義,邪氣盛滿,勁堅有餘之象也。既大矣,而 且兼長,既長大」矣,而且有力,既長大有力矣,而且浮、 中、沉,三候皆然,則諸陽之象,莫不畢備焉。見此脈者, 必有大邪、大熱、大積、大聚。故王叔和《脈經》云:「實脈浮 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愊愊然。」又曰:「血實脈實。」 又曰:「脈實者,水穀為病。」又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由 是測之,則但主實熱,不主虛寒,較若列眉矣。故叔和 有「尺實則小便難」之說,乃《偽訣》。謬以尺實為小便不 禁,奈何與叔和適相反耶?又妄謂「如繩應指來」,則是 緊脈之形,而非實脈之象矣。夫緊脈之與實脈,雖相 類而實相懸,但緊脈弦急如切繩,而左右彈人手,實 脈則且大且長,三候皆有力也。緊脈者,熱為寒束,故 其象綳急而不寬舒。實脈者,邪為火迫,故其象堅滿 而不和柔。以證合之,以理察之,便昭昭於心目之間, 而不可混淆矣。 又按:張潔古惑於《謬訣》實主虛寒 之說,而遂以薑附施治,此不可為訓也。或實而兼緊 者,庶乎相當。苟非緊象,而以大溫之劑,施於大熱之 人,其不立斃者幾希矣。以潔古之智,當必是兼緊之 治法無疑耳。

《長脈》

編輯

體象, 「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 主病。 長主有餘,氣逆火盛。左寸見長,君火為病;右 寸見長,滿逆為定。左關見長,木實之殃;右關見長,土 鬱脹悶。左尺見之,奔豚沖競;右尺見之,相火專令。」 按長脈之為義,首尾相稱,往來端直也。在時為春,在 卦為震,在人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氣,至此而 發舒,脈象應之,故得長也。《內經》曰:「長則氣治。」李月池 曰:「心脈長者,神強氣壯;腎脈長者,蔕固根深。」皆言平 脈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脈也。《內經》曰:「肝脈來, 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肝脈來,盈實而滑, 如循長竿,曰肝病。」故知長而和緩,即合春生之氣,而 為健旺之徵。長而硬滿,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 應也。舊說過於本位,名為「長脈」,久久審度,而知其必 不然也。寸而上過,則為溢脈;寸而下過,即為關脈;關 而上過,即為寸脈;關而下過,即為尺脈;尺而上過,即 屬關脈;尺而下過,即為覆脈。由是察之,然則過於本 位,理之所必無,而義之所不合也。惟其狀如長竿,則 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首尾不 勻者也。凡實牢弦緊四脈。皆兼長脈。故古人稱長主 有餘之疾。非無本之說矣。

《短脈》

編輯

體象。 「短脈濇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 主病。 短主不及,為氣虛證。短居左寸,心神不定;短 見右寸,肺虛頭痛。短在左關,肝氣有傷;短在右關,膈 間為殃。左尺短時,少腹必疼;右尺短時,真火不隆。」 按短之為象,兩頭沉下而中間獨浮也。在時為秋,在 人為肺。肺應秋金,天地之氣至是而收斂。人身一小 天地,故蓄縮之象相應,而短脈見也。《內經》曰:「短則氣 病。」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若短脈獨見,氣衰之確兆 也。然肺為主氣之臟,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 《素問》曰:「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 和緩之象,氣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濇,而謂氣不病,可 乎?高陽生以短脈為中間有兩頭,無為不及本位,嘗 衷之以至理,而知其說不能無弊也。蓋脈以貫通為 義,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豈有斷 絕不通之理哉?假使上不貫通,則為陽絕;下不貫通, 則為陰絕,俱為必死之脈矣。戴同父亦悟及於此,而 雲「短脈則當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下 不通尺,為陰陽絕脈而必死。」據同父之說,極為有見, 然尺與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 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 自貫通者也。王叔和曰:「應指而迴,不能滿部」,亦非短 脈之合論也。 李時珍曰:「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 肺,宜於秋。」但診肺肝,則長短自見,故知非其時,非其 部,即為病脈也。

《洪脈》

編輯

體象。 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滔滔滿指。 主病。 「洪為盛滿,氣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煩舌破。右 寸洪大,胸滿氣逆。左關見洪,肝脈太過。右關見洪,脾 土脹熱。左尺洪兮,水枯便難;右尺洪兮,龍火燔灼。」 按:洪脈,即大脈也,如堯時洪水之洪,喻其盛滿之象 也。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時當朱夏,天地之 氣,酣滿暢遂。脈者得氣血之先,故應之以洪。洪者,大 也,以水喻也。又曰:鉤者,以木喻也。夏木榮滋,枝葉敷 布,重而下垂,故如鉤也。鉤即是洪,名異實同。《素問》以洪脈來盛去衰,頗有微旨。大抵洪脈只是根腳闊大, 卻非堅硬。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內 經》謂「大則病進」,亦以其氣方張也。黃帝問曰:「夏脈如 鉤,何如而鉤?」岐伯曰:更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所以 盛長也,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黃帝》曰:何 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 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心煩,上見欬嗽,下 為氣泄。」王叔和云:「夏脈洪大而」散,名曰平脈。反得沉 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尅火,為賊邪,死不治。反 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 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 雖病易治。反得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 為微邪,雖病即瘥。凡失血下痢、久嗽、久病之人,俱忌 洪《脈。經》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可見形證不與脈相 合者。均非吉兆。

《微脈》

編輯

《體象》 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主病: 微脈糢糊,氣血大衰。左寸驚怯,右寸氣促;左 關寒攣,右關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陽 衰命絕。

按:微之為言無也,其象極細極軟,古人以塵與微並 稱,便可想見其細軟之極矣。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 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紫如蜘蛛絲」,狀其細而難見也。 所以古人有言曰:「似有若無,欲絕非絕。」惟斯八字,可 為微脈傳神。若醫者心神浮越,未能虛靜,而卒然持 之,竟不可得而見也。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 細者,輒以「微細」二字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取 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 長病得之,多不可救者,謂正氣將次滅絕也。卒病得 之,猶或可生者,謂邪氣不至深重也。李時珍曰:微主 久虛血弱之病。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熱,自非峻補, 難可回春。高陽生曰:虛中日久為崩「帶。漏下多時骨 髓枯。」尚未足以該微之主病也。按筭數以十微為一。 忽由是推之。則微之渺小難見。蓋可知矣。

《細脈》

編輯

體象 細直而軟,纍纍縈縈,狀如絲線。較顯於微 主病。 細主氣衰,諸虛勞損。細居左寸,怔忡不寐。細 居右寸,嘔吐氣怯。細入左關,肝陰枯竭。細入右關,胃 虛脹滿。左尺若細,泄痢遺精。右尺若細,下元冷憊。 按細之為義,小也,細也,狀如絲也。微脈則模糊而難 見,細脈則顯明而易見。故細比於微,稍稍較大也。《偽 訣》乃云:極細,則是微脈,而非細脈矣。王啟元曰:「狀如 莠蓬,善摩其柔細之態也。」王叔和《脈經》云:「細而血少 氣衰,有此證則順,無此證則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細 者生。憂勞過度之人,脈亦多細,為自戕其氣血也。春 夏之令,少壯之人,俱忌細脈,謂其不與時合,不與形 合也。秋冬之際,老弱之人,不在禁忌之例。大抵細脈、 微脈,俱為陽氣衰殘之候。《內經》曰:「氣主煦之。」非行溫 補,何以復其散失之元乎?嘗見虛損之人,脈已細而 身常熱,醫者不究其原,而以涼劑投之,何異於惡醉 而強酒,遂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之 使斃耳。《素問》云:「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人非少火,無以 運行三焦,熟腐五穀未徹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 權哉。然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並見者必死。細則 氣衰,數則血敗。氣血交窮,短期將至。雖和緩投治,亦 無回生之日矣。

《濡脈》陰中之陽

編輯

體象。 「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 主病。 濡脈主陰,髓竭精傷。左寸見濡,健忘驚悸。右 寸見濡,腠虛自汗。左關逢之,血不營筋。右關逢之,脾 虛濕侵。左尺得濡,精血枯損。右尺得之,火敗命乖。」 按濡之為名,即軟之義也。必在浮候,見其細軟。若中 候、沉候,不可得而見也。王叔和比之「帛浮水面」,李時 珍比之「水上浮漚,皆曲狀其隨手而沒之象也。《脈經》 言:『輕手乃得,按之無有』。」《偽訣》反言「按之似有,舉還無」, 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則似有,舉之則還無,是弱脈 而非濡脈矣。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 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脈在 沉分,而濡脈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 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絕,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 不見也。從大而至無者,為全凶之象;從小而至無者, 為吉兇相半之象也。浮主氣分,浮舉之而可得,氣猶 未敗;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無,血已傷殘。在久病老 年之人見之,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證合也。若平 人及少壯並暴病之人見之,名為「無根之脈」,去死不 遠矣。

《弱脈》

編輯

體象。 弱脈細小,見於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 主病。 弱為陽陷,真氣衰竭。左寸心虛,驚悸健忘。右 寸肺虛,自汗短氣。左關木枯,必苦攣急。右關土寒,水穀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徵;右尺若見,陽陷可驗。 按弱之為義,沉而細小之候也。王叔和《脈經》曰:「弱脈 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何其彰明詳盡也。 《偽訣》乃借叔和之名以欺世者,而反以弱脈為輕手 乃得,是明與叔和相戾矣,且是濡脈之形,而非弱脈 之象矣。乃知高陽生誤以濡脈為弱,弱脈為濡,不意 欲立言之人而不加考據乃爾耶?即黎氏浮漚之譬, 亦誤以濡脈為弱矣。夫浮以候陽,陽主氣分浮取之, 而如無,則陽氣衰微,確然可據。夫陽氣者,所以衛外 而為固者也,亦所以運行三焦,腐熟五穀者也。弱脈 呈形,而陰霾已極,是非見睨,而陽何以復耶?《素問》曰: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濇,是為久病。」愚謂:弱堪 重按,陰猶未絕。若兼濇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 仲景云:陽陷入陰,當惡寒發熱。久病及衰年見之,猶 可維持;新病及少壯得之,不死安待。柳氏曰:「氣虛則 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緊脈》陰中之陽

編輯

體象 緊脈有力,左右彈指,如絞轉索,如切緊繩 主病。 緊主寒邪,又主諸痛。左寸逢緊,心滿急痛。右 寸逢緊,傷寒喘嗽。左關人迎,浮緊傷寒。右關氣口,沉 緊傷食。左尺見之,臍下痛極。右尺見之,奔豚疝疾。 兼脈 浮緊傷寒,沉緊傷食。急而緊者,是為遁屍,數 而緊者,當主鬼擊。

按:緊者,綳急而兼絞轉之形也。古稱熱則筋縱,寒則 攣急。此惟熱鬱於內,寒束於外,故緊急絞轉之象,徵 現於脈耳。《素問》曰:「往來有力,左右彈人手。」則剛勁之 概可掬。夫寒者,北方剛勁肅殺之氣,故緊急中復兼 左右彈手之象耳。仲景云:「如轉索無常。」叔和曰:「緊如 切繩。」丹溪曰:「如紉簟綫。」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 必旋絞而轉,乃緊而成繩耳。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 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苟非橫有轉側,則《內經》之 「左右彈人」,仲景之轉索,丹溪之紉線,叔和之切繩,將 何所取義乎?高陽生未察其故,乃因而妄雲「寥寥入 尺來」,不知於緊之義何居也?蓋緊脈之挺勁而急,與 弦脈相類,但比之弦脈,有更加挺勁之異,及如轉繩 線之異也。「中惡祟乘之脈而得浮緊」,謂邪方熾而脈 無根也。咳嗽虛損之脈而得沉緊,謂正已虛而邪已 痼也。咸在不治之例。

《緩脈》

編輯

體象 緩脈四至,來往和勻,微風輕颭,初春楊柳 主病。 緩為胃脈,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浮 緩風傷,沉緩寒濕。

兼脈 「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濇脾薄,緩弱氣虛。右 寸浮緩,風邪所居。左寸濇緩,少陰血虛。左關浮緩,肝 風內鼓。右關沉緩,土弱濕侵。左尺緩濇,精宮不及。右 尺緩細,真陽衰極。」

按: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與緊脈正相反也。在八卦 為《坤》,在五行為土,在時令為四季之末,在人身為足 太陰脾。若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耎,無有偏勝 者,和平之脈也。故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 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 氣脈也。又云:「土為萬物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疾不生。」 又一切脈中,皆須挾緩,謂之胃氣。但得本臟之脈,無 胃氣以和之,則真臟脈見,與之短期。又曰:「有胃氣則 生,無胃氣則死。」緩之於脈大矣哉!是故緩脈不主疾 病,惟考其兼見之脈,乃可斷其為病耳。岐伯曰:脾者 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其 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知在外,如鳥之啄,此為 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不及則令 人九竅壅塞不利。《脈經》云:「脾王之時,其脈大,阿阿而 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尅 土,為賊邪,死不治。反得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 來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 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濇而滑者, 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雖病即瘥。高陽生《偽 訣》,以緩脈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諸證,出自杜 撰,與緩脈無關也。

《弦脈》陽中之陰

編輯

《體象》 「弦如琴弦,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指下挺然。」 主病: 「弦為肝風,主痛主瘧,主痰主飲。弦在左手,心 中必痛;弦在右手,胸及頭疼。左關弦兮,痎瘧癥瘕;右 關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飲在下焦;右尺逢弦,足 攣疝痛。」

兼脈 「浮弦支飲,沉弦懸飲,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 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疼,陰弦腹痛,單弦飲癖,雙 弦陰痼。」

按:弦之為義,如琴弦之挺直而帶長也。在八卦為震, 在五行為木,在四時為春,在五臟為肝。《經》曰:「少陽之 為氣,溫和軟弱,故脈為弦。」岐伯曰:春脈肝也,東方木 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 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而實強,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為不及,病在中。太過則 「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脅痛引 背,兩脅胠滿。」又曰:「肝脈來,濡弱迢迢,如循長竿末稍, 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 曰肝病;肝脈來,急而益勁,如張弓弦,曰肝死。」弦脈與 長脈皆主春令,但弦為初春之象,陽中之陰,天氣猶 寒,故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稍帶一分之緊急也。長 為暮春之象,純屬於陽,絕無寒意,故如木幹之迢直 以長,純是發生之氣象也。戴同父云:「弦而軟,其病輕; 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內經》之旨。兩關俱弦,謂之雙弦。 若不能食,為木來尅土,土已負也,不可治。《素問》云:「端 直以長。」叔和云:「如張弓弦。」巢氏云:「按之不移,如按琴 瑟弦。」戴同父云:「『從中直過,挺然直下』。諸家之論弦脈, 可謂深切著明矣。而高陽生乃言時時帶數,又言脈 緊狀繩牽,則是緊脈之象,安在其為弦脈之義哉!」

《動脈》

編輯

體象, 動無頭尾,其形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 主病。 動脈主痛,亦主於驚。「左寸得動,驚悸可斷;右 寸得動,自汗無疑。左關若動,驚悸拘攣;右關若動,心 脾疼痛。左尺見之,亡精為病;右尺見之,龍火迅奮。」 按動之為義,以厥厥動搖,急數有力得名也。兩頭俯 下,中間突起,極與短脈相類,但短脈為陰,不數不硬 不滑也。動脈為陽,且數且硬且滑也。關前為陽,關後 為陰。故仲景云:「陽動則汗出。」分明指左寸之心。汗為 心之液,右寸之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又曰: 「陰動則發熱。」分明指左尺見動為腎水不足,右尺見 動為相火虛炎,故發熱也。因是而知舊說言動脈只 見於關上者,非也。且《素問》曰:「婦人手少陰心脈動甚 者,為妊子也。」然則手少陰明隸於左寸矣,而謂獨見 於關可乎?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 陽動,陰虛則陰動。以關前為陽,主汗出;關後為陰,主 發熱。」豈不精妥?而龐安常強為之說云:關前三分為 陽,關後三分為陰,正當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 亦是泥動脈只見於關上之說也。高陽生《偽訣》云:「尋 之似有。舉之還無。」是弱脈而非動脈矣。又曰:「不離其 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無一字與動脈合 義矣。詹氏曰:如鉤如毛。則混於浮大之脈。尤為謬妄 矣。

《促脈》

編輯

體象。 促為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主病。 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見促,心火炎炎;右 寸見促,肺鳴咯咯。促見左關,血滯為殃;促居右關,脾 宮食滯。左尺逢之,遺滑堪憂;右尺逢之,灼熱為定。 按促之為義,於急促之中,時見一歇止,為陽盛之象 也。黎氏曰:「如蹶之趨,徐疾不常」,深得其義。叔和云:「促 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亦頗明快。夫人身之氣血,貫 注於經脈之間者,刻刻流行,綿綿不已。凡一晝夜,當 五十營,不應數者,名曰狂生。其應於脈之至數者,如 鼓應桴,罔或有忒也。臟氣乖違,則稽留凝泣,阻其運 行之機,因而歇止者,其止為輕。若真元衰憊,則陽弛 陰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為重。」然促脈 之故,得於臟氣乖違者,十之六七;得於真元衰憊者, 十之二三。或因氣滯,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 或外因六氣,或內因七情,皆能阻遏其運行之機,故 雖當往來急數之時,忽見一止耳。如止數漸稀,則為 病瘥;止數漸增,則為病劇。《偽訣》但言「併居寸口」,已非 促脈之義,且不言時止,尤為聵聵矣。

《結脈》

編輯

體象。 結為凝結,緩時一止,徐行而怠,頗得其旨。 主病: 「結屬陰寒,亦由凝積。左寸心寒,疼痛可決;右 寸肺虛,氣寒凝結。左關結見,疝瘕必現;右關結形,痰 滯食停。左尺結兮,痿躄之疴;右尺結兮,陰寒為楚。」 按結之為義,結而不散,遲滯中時,見一止也。古人譬 諸徐行而怠,偶羈一步,可為結脈傳神。大凡熱則流 行,寒則停凝,理勢然也。夫陰寒之中,且挾凝結,喻如 隆冬天氣嚴肅,流水冰堅也。少火衰弱,中氣虛寒,失 其乾健之運,則氣血痰食,互相糾纏,運行之機緘不 利,故脈應之而成結也。《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 氣微。」浮結者,外有痛積;伏結者,內有積聚。故知結而 有力者,方為積聚。結而無力者,是真氣衰弱,違其運 化之常,惟一味溫補為正治也。仲景曰:「纍纍如循長 竿,曰陰結;靄靄如車蓋」,曰陽結。叔和曰:「如麻子動搖, 旋引旋收,聚散不常,曰結主死。」夫是三者,雖同名為 結,而義實有別。浮分得之為陽結,沉分得之為陰結, 止數頻多,參伍不調,為不治之證。由斯測之,則結之 主證,未可以一端盡也。《偽訣》云:「或來或去,聚而卻還, 律以緩時。」一止之義,幾同寐語矣。

《代脈》

編輯

體象 「代為襌代」,止有常數,不能自還,良久復動 主病。 代主臟衰,危惡之候。脾土敗壞,吐利為咎。中 寒不食,腹疼難收。兩動一止,三四日死。四動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經旨。

按:代者,襌代之義也。如四時之襌代,不愆其期也。結 促之止,止無常數;代脈之止,止有常數。結促之止,一 止即來;代脈之止,良久方至。《內經》以代脈一見,為臟 氣衰微,脾氣脫絕之診也。惟傷寒心悸,懷胎三月,或 七情太過,跌打重傷,及風家、痛家,俱皆不忌代脈,未 可斷其必死耳。滑伯仁曰:無病而羸瘦脈代者,危候 也。有病而氣血乍損,祇為病脈,此伯仁為暴病者言 也。若久病得代脈,而冀其回春者,萬不得一也。《內經》 曰:「代則氣衰。」又曰:「代散者死。」夫代脈見而脾土衰,散 脈見而腎水絕,二脈交見,雖在神聖,亦且望而卻足 矣。大抵脈來一息五至,則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 足也。故五十動而不一止者,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 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 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脾氣不能至,則二十動一止; 心氣不能至,則十動一止;肺氣不能至,則四五動一 止。」戴同父曰:「三部九候,每候必滿五十動,出自《難經》。 而偽訣五臟歌中,皆以四十五動為準,乖孚經旨。《偽 訣》又云:『四十一止一臟絕,卻後四年多命歿』。」荒疵越 理,莫此為甚。夫人豈有一臟既絕,尚活一年之理者 哉!嘗考《內經》而知代脈之義,別自有說。《宣明五氣篇》 曰:「脾脈代,邪氣臟腑。」《病形篇》云:「黃者其脈代。」皆言臟 氣之常候,非謂代為止也。《平人氣象論》曰:「長夏,胃微 軟弱曰平,但代無胃曰死。」蓋言無胃氣而死,亦非以 代為止也。如雲五十動而不一代者,是乃至數之代 也。若脈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即《平人氣 象論》所言是也。若脾王四季,而隨時更代者,乃氣候 之代,即宣明五氣等篇所言者是也。脈無定候,更變 不常,則均謂之代,各因其變而察其情,庶足以窮其 妙耳。

《革脈》陽中之陰

編輯

體象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渾如鼓。革 主病, 革主表寒,亦屬中虛。左寸之革,心血虛痛。右 寸之革,金衰氣壅。左關遇之,疝瘕為祟;右關遇之,土 虛而疼。左尺診革,精空可必;右尺診革,殞命為憂。女 人得之,半產漏下。

按:革者,皮革之象也。表邪有餘,而內則不足也。恰如 鼓皮,外則綳急,而內則空虛也。浮舉之而弦大,非綳 急之象乎?沉按之而豁然,非中空之象乎?惟表有寒 邪,故弦急之象見焉;惟中虧氣血,故中空之象顯焉。 仲景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 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半產漏下,男子則」 亡血失精。叔和云:「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 生。」李時珍曰:此芤弦二脈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諸 家脈書,皆以為即牢脈也。故或有革無牢,或有牢無 革,混淆莫辯。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與證皆異 也。《甲乙經》曰:「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敝,綿綿其 去如弦絕者死。」謂脈來渾濁,革變急如泉涌,出而不 返也。觀其曰湧泉,則浮取之不止於弦大,而且搏且 數且滑矣;曰弦絕,則重按之不止於豁然,而且絕無 根蔕矣,故曰死也。王貺以為溢脈者,因《甲乙經》有涌 泉之語,而附會其說也。不知溢脈者,自寸而上貫於 魚際,直沖而上,如水之沸而盈溢也,與革脈何涉乎? 丹溪曰:「如按鼓皮,其於中空外急之義,最為親切之 喻。」

《牢脈》陰中之陽

編輯

體象 牢脈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 牢主堅積,病在乎內。「左寸之牢,伏梁為病;右 寸之牢,息賁可定。左關見牢,脈家血積。右關見牢,陰 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為病;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按:牢有二義,堅固牢實之義,又深居在內之義也。故 樹木以根深為牢,蓋深入於下者也;監獄以禁囚為 牢,深藏於內者也。仲景曰:寒則牢固,又有堅固之義 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 牢脈所主之證,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屬陰寒;以其形 弦實也,故咸為堅積。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則內虛而 當得革脈,乃為正象。若反得牢脈,是脈與證,反可以 卜死期矣。《偽訣》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但依稀彷彿, 卻不言實大弦長之形象,是沉脈而非牢脈矣。又曰: 「脈入皮膚辨息難」,更以牢為死亡之脈矣。其謬可勝 數哉!叔和《脈經》云: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可 謂明盡已至。但伏脈雖重按之,亦不可見,必推筋至 骨,乃見其形,而牢脈既實大弦長,纔重按之,便滿指 有力矣,又何以謂之似伏乎?脈之義幽而難明。非字 字推敲。展轉審度。能無遺後學之疑乎。

《散脈》

編輯

體象。 散脈浮亂,有表無裏,中候漸空,按則絕矣。 主病, 散為本傷見則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臥。右 寸之散,自汗淋漓。左關之散,脹滿蠱壞。右關之散,當 有溢飲。居於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陽消命絕。 按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也。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 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 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義詳明, 而散脈之形確著。故叔和雲,「散脈大而散,有表無裏。」 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崔氏》雲,「渙漫不收。」蓋渙漫 即浮大之義,而不收即無根之義,雖得其大意,而未 能言之鑿鑿也。柳氏雲,「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 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 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其言「至數不齊, 多少不一」,則請幫助識別此字。「亂而不能整齊嚴肅之象也。」此又補 叔和未備之旨,深得散脈之神者也。戴同父云:「心脈 浮大而散,肺脈短濇而散,皆平脈也。心脈耎散為怔 忡,肺脈耎散為汗出,肝脈耎散為溢飲,脾脈耎散為 胻腫,皆病脈也。腎脈耎散,諸病脈代散,皆死脈也。古 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之徵,代為脾絕之 診也。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 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歇止,常愆其期,是後 天資生之根本絕也。故二脈獨見,均為危殆之候;而 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符。

《芤脈》陽中之陰

編輯

體象。 芤乃草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 主病。 芤脈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喪血。右 寸呈芤,相傅陰亡。芤入左關,肝血不藏;芤現右關,脾 血不攝。左尺如芤,便紅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按芤之為義,兩邊俱有,中央獨空之象也。芤乃草名, 其狀如蔥,無以異也。假令以指候蔥,浮候之,著上面 之蔥;皮,中候之,正當蔥中空處;沉候之,又著下面之 蔥皮。以是審察,則芤脈之名象,昭昭於心目之間,確 乎不可疑矣。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 窟,有邊無中。」叔和云:「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 邊。」實二家之言,其於芤脈,已無遺蘊矣。戴同父云:「榮 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偽訣》未 明中候獨空之旨,妄雲兩頭有中間無,以頭字易邊 字,則是上下之脈劃然中斷,而成陰絕陽絕之診矣。 又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裏逢芤腸胃癰。」是以芤為 畜血積聚之實脈,非失血虛家之芤脈矣。以李時珍 之博洽明通,亦祖述其言,以作主病之歌訣,豈非千 慮之一失乎?《偽訣》又云:「芤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 之候,有何干涉?種種邪訛,誤人不小,不得不詳為之 辨也。即叔和《脈經》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 之死。」然暴失血者,脈多芤,而謂卒病得之死可乎?其 言亦不能無疵也。

《伏脈》

編輯

「體象。 伏為隱伏,更下於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主病。 伏脈為陰,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鬱之愆。伏 於右寸,氣欝之殃。左關值伏,肝血在腹。右關值伏,寒 凝水穀。左尺伏見,疝瘕可驗。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按伏之為義,隱伏而不見之謂也。浮中二候,絕無影 響,雖至沉候,亦不可見,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見耳。故 其主病,多在沉陰之分,隱深之地,非清淺之劑所能 破其藩垣也。在《傷寒論》中,以一手脈伏為單伏,兩手 脈伏為雙伏,不可以陽證見陰脈為例也。火邪內欝, 不得發越,乃陽極似陰,故脈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 如久旱將雨,必先六合陰晦,一回雨後,庶物咸甦也。 又有陰證傷寒,先有伏陰在內,而外復感冒寒邪,陰 氣壯盛,陽氣衰微,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薑附及 灸關元,陽乃復回,脈乃復出也。若太谿衝陽皆無脈 者,則必死無疑。劉元賓云:「伏脈不可發汗,為其非表 脈也,亦為其將自有汗也。」乃《偽訣》雲「徐徐發汗。」而潔 古欲以附子細辛麻黃湯發之,皆非伏脈所宜也。

《疾脈》

編輯

《體象》: 疾為急疾,數之至極,七至八至,脈流搏,疾 主病。 「疾為陽極,陰氣欲竭,脈號離經,虛魂將絕,漸 進漸疾,旦夕殞滅。左寸居疾,勿戢自焚;右寸居疾,金 被火乘,左關疾也,肝陰已絕,右關疾也,脾陰消竭,左 尺疾耶,涸轍難濡,右尺疾耶,赫曦過極。」

按:六至以上,脈有兩稱,或名曰疾,或名曰極,總是急 速之形,數之甚者也。是惟傷寒熱極,方見此脈,非他 疾所恆有也。若癆瘵虛憊之人,亦或見之,則陰髓下 竭,陽光上亢,有日無月,可與之決短期矣。陰陽易病 者,脈常七八至,號為「離經」,是已登鬼錄者也。至夫孕 婦將產,亦得離經之脈,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如昨 浮今沉,昨大今小,昨遲今數,昨滑今濇,但離於平《素》 經常之脈,即名離經矣。大都一息四至,此則一晝一 夜,約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之當五十周於身,而脈 行八百一十丈,此人身經脈流行之常度也。若一息 八至,則一日一夜周於一身者,當一百營,而脈遂行 一千六百餘丈矣,必至喘促聲嘶,僅呼吸於胸中數 寸之間,而不能達於根蔕,「真陰極於下,孤陽亢於上, 而氣之短已極矣。夫人之生死由於氣,氣之聚散由 乎血。凡殘喘之尚延者,祇憑此一綫之氣未絕耳。一息八至」之候,則氣已欲脫,而猶冀以草木生之,何怪 其不相及也。

《持脈總論》

編輯

脈狀繁多,未可以二十八字盡也,然於表裏、陰陽、氣 血、虛實之義,頗能括其綱要矣。如《內經》之所曰鼓者, 且浮且大也;曰搏者,且大且強也;曰堅者,實之別名 也;曰橫者,洪之別名也;曰急者,緊之別名也;曰喘者, 且浮且數也;曰躁者,且浮且疾也;曰疏者,且遲且軟 也;曰格者,人迎倍大也;曰關者,氣口倍大也。此二脈 者,後世不深維《內經》之旨,而誤作病名也;曰溢者,自 寸口上越魚際,氣有餘也;曰覆者,自尺部下達臂間, 血有餘也。如仲景論脈,曰「縱者,水乘火,金乘木也;曰 橫者,火乘水,木乘金也;曰逆者,水乘金,火乘木也;曰 順者,金乘水,木乘火也;曰反者,來微去大,病在裏也; 曰覆者,頭小本大,病在表也;曰高者」,衛氣盛也,陽脈 強也;曰「章」者,營血盛也,陰脈強也;曰「剛」者,高章相搏 也;曰「惵」者,衛氣弱也,陽脈衰也;曰「卑」者,營血弱也,陰 脈衰也;曰「損」者,惵卑相搏也。《內經》十二,仲景十二,凡 得二十四脈,未嘗非辨證之旨訣。而世皆置若無聞, 則有慚於司命之職矣。雖二十八字,亦以含藏諸義, 然不詳二十四字之義,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奧哉? 而猶不止此也,陰陽不可不分而剖,色脈不可不合 而稽,尺膚不可不詳而考,主病不可不諳而識,四者 得而持脈之道,思過半矣。《脈要精微論》曰:「微妙在脈, 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 生之有度,四時為宜。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 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是以聖人持診之 道,先後陰陽而持之。若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升陰 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 陰,表者為陽,裏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者為 陽,退者為陰。其《恆經》也,或陰盛之極,反得陽象,或陽 亢之極,反得陰徵;或陽窮而陰乘之,或陰窮而陽乘 之,隨證更遷,與時變易,此陰陽之不可不分而剖也。 岐伯曰:「察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 足,五臟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又曰: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 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靈樞》曰:「色脈與尺如 鼓桴相應,青者脈弦,赤者」脈鉤,黃者脈代,白者脈毛, 黑者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則死 矣;得相生之脈則病已矣。又云:「精明五色者,氣之華 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青欲如蒼璧,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 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此色脈之不可不合 而稽也。」《靈樞》曰:「審尺之緩急,大小滑濇,肉之堅脆,而 病形定矣。」目窠微腫,頸脈動,時欬,按之,手足窅而不 起,風水膚脹也。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 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濇者,風痹也。尺膚粗 如枯魚之鱗者,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 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脈小者,泄而少「氣,尺 膚炬然寒熱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 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 有蟲。掌中熱者,腹熱;掌中寒者,腹寒。魚上有青脈者, 胃中寒。尺炬然熱,人迎大,當奪血;尺堅大,脈小少氣。 悗有加,立死。」又曰:「脈急者,尺膚亦急;脈緩者,尺膚亦 緩;脈小者,尺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膚亦賁而起; 脈滑者,尺膚亦滑;脈濇者,尺膚亦濇,此尺膚之不可 不詳而考也。」《脈要精微論》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 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 衰,細則氣少,濇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 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平人氣象論》曰:「脈短者頭 疼,脈長者足脛痛,脈促上擊者,肩背痛,脈沉而堅者, 病在中;脈浮而盛者,病在外;脈沉而弱,寒熱及疝瘕 少腹痛,脈沉而橫,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沉而 喘,曰寒熱。脈盛滑堅者,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 內;小弱以濇,謂之久病;浮滑而疾,謂之新病;脈急者, 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濇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 而緊曰脹。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濇,謂之解㑊;安 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濇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 之後泄。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此主病之不可不 諳而識也。如上所述,不過大略耳。若欲達變探微,非 精研《靈》《素》,博綜百家不可也。許引宗曰:「脈之候,幽而 難明。我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口且莫能宣,而筆又烏 能寫乎?博極而心靈自啟,思極而神鬼將通,則三指 有隔垣之照,二豎無膏肓之遁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