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八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八十四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六十四
大小便門一
黃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玉機真臟論 標本病傳論 奇病論 厥論 靈蘭
祕典論 五臟別論 氣厥論 五常政大論 宣明五氣論 六元正紀大論 調經論
至真要大論 刺熱篇〉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營衛生會篇 經脈篇 五癃津液別篇 五味篇 九
鍼篇〉
張機金匱要略〈大便難 小便數 小便不利〉
王叔和脈訣〈大小便病脈〉
孫思邈千金方〈閉塞〉
朱肱活人書〈大便 小便 遺尿〉
劉完素六書〈大小便祕澀〉
李杲十書〈結燥論 關則不得小便 酒毒小便赤澀宜五苓散〉
王履㴑洄集〈小便原委論〉
朱震亨心法〈燥結 脾約丸論 論通大便禁忌 小便不禁 小便不通〉
虞摶醫學正傳〈祕結論 小便赤澀〉
戴思恭證治要訣〈大便祕 閉癃 頻數遺尿〉
王綸明醫雜著〈不禁頻數〉
樓英醫學綱目〈閉癃 不利〉
李梴醫學入門〈大便燥結 小便不通 小便不禁〉
李中梓醫宗必讀〈大便不通 小便閉癃 小便不禁 傷寒小便不利
傷寒小便數〉
薛己醫案〈小便證治〉
藝術典第二百八十四卷
醫部彙考二百六十四
編輯大小便門一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
《陰陽應象大論》
編輯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註〉人之清陽,本乎天而出上竅,人之濁陰,本乎地而出下竅。味有質,故下流於便瀉之竅;氣無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玉機真臟論》
編輯
冬脈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䏚中清,脊中痛,少腹 滿,小便變。
〈註〉腎為生氣之原,不及則心腎水火之氣不能交濟,故令人心懸如病饑。腎之生陽不足,故䏚中冷。腎虛而不能施化,故小便變而少腹滿也。
《標本病傳論》
編輯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 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註〉「病先發於脾,則身痛體重;一日而之胃,則脹;二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而之膀胱,則背𦛗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之人定在亥,謂土敗而水勝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絕也。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三日 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註〉病先發於腎,則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則背𦛗筋痛,小便閉;三日而之胃,則腹脹;三日而之肝,則兩脅支痛。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滅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絕而不能生也。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 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註〉「病先發於胃,故脹滿。五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而之𦛗膀胱,則背𦛗筋痛,小便閉。」五日而之脾,則身體重。再六日不已而死。冬夜半後者,土敗而水勝也。夏日昳者,乃陽明所主之時,土絕而不能生也。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胻痠,一日腹脹, 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註〉病先發於膀胱,則小便閉;五日而之腎,則少腹脹,腰脊痛;一日而之胃,則腹脹;一日而之脾,則身體痛。冬雞鳴在丑,乃太陽少陽生氣之時,氣絕而不能生。夏下晡,乃陽明生氣之時,陽明之氣亦絕。
《奇病論》
編輯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 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 髮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 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 有餘二不足也。」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岐伯曰:所 謂五有餘者,五病氣之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 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 裡,亦正死明矣。
〈註〉陽明乃燥熱之經,從中見太陰之濕化。太陰不足,則胃氣熱而人迎躁盛。胃氣上逆,頗關在肺而為喘息氣逆。胃氣盛強,不能遊溢精氣,而太陰不足矣。太陰不足,則五臟六腑皆無所受氣而為厥
逆之死證:五有餘者,謂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而氣逆,此五病氣之有餘。二不足者,病癃一日數十溲,太陰脈微細如髮,亦病氣之不足。陽明主表,外得五有餘,不能行氣於表之三陽;太陰主裡,內得二不足,不能行氣於裡之三陰。此其身之表裡陰陽,皆為斷絕,其死明矣。
《厥論》
編輯
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
〈註〉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故厥則腹滿䐜脹。食飲入胃,脾為轉輸,逆氣在脾,故後便不利。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
〈註〉足少陰經脈厥逆,則肺金不能通調於下,故溺赤。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
〈註〉足厥陰之脈,內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故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其下循陰股,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是以涇溲不利。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
〈註〉腰者。肝之表也。虛滿者。食氣不能散精於肝也。前閉者。肝主疏泄也。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註〉「三陰俱逆。自陰與陽別矣。不得前後者。陰關於下也。」諸陽之氣皆生於陰。三陰俱逆。則生氣絕滅。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
《靈蘭祕典論》
編輯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註〉三焦下俞出於委陽,竝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三焦主氣,氣化則水行,故為決瀆之官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註〉膀胱為水腑,乃水液都會之處,故為州都之官。水穀入胃,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故為津液之所藏。氣化則水液運行而下出矣。
《五臟別論》
編輯
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註〉魄門,肛門也。上合於肺,故名魄門。五臟之濁,從此而出,故亦為五臟之下竅。腸胃之腐穢,從此而瀉出,故曰「水穀不得久藏。」
《氣厥論》
編輯
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胞移熱 於膀胱,則癃溺血。
〈註〉膀胱者,胞之室也。衝任起於胞中,為經血之海。胞移熱於膀胱,是經血之邪,移於膀胱,故溺血;熱則水道燥涸,故癃閉也。
《五常政大論》
編輯
涸流之紀,其病癃閟,邪傷腎也。
〈註〉《癃閟》,邪傷腎,而腎氣不化也。
《宣明五氣論》
編輯
五氣所病: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註〉《靈樞經》曰:「三焦下腧,出於委陽,竝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閟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閟癃則瀉之。」
《六元正紀大論》
編輯
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小便黃赤。
〈註〉陰凝於外,則陽鬱於內,故民病便赤。
《調經論》
編輯
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
〈註〉《涇》,大便;溲,小便也。
《至真要大論》
編輯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大便難。
〈註〉腎開竅於二陰,故大便難。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溺色變。
〈註〉溺色變。肺經之病。蓋火淫而金氣受傷也。
厥陰之勝。小便黃赤。
〈註〉「小便黃赤。」水淫而生火也。
少陽之復,渴飲水漿,色變黃赤。
〈註〉渴飲水漿。陽明胃金燥也。太陰濕土。主四之氣。色變黃赤者。火土相合也。
少陽在泉,客勝,甚則下白溺白。
〈註〉甚則下白溺白者。病及於陽明。太陰之主氣也。蓋金主氣。氣化則溺出。溺白者。氣不化而溺不清也。下白者。土氣傷而大便色白也。
歲太陰在泉,少腹痛腫,不得小便。
〈註〉少腹腫,不得小便,乃膀胱經病。蓋土氣淫勝,而水臟水腑皆為病也。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瀉赤白,少腹痛,溺赤, 甚則血便。」少陰同候。
〈註〉熱傷血分則注赤,熱傷氣分則注白,熱在下焦,故少腹痛而溺赤,甚則血出於小便也。少陰之火出自水,少陽之火生於地,故與少陰同候。
厥陰之勝,化而為熱,小便黃赤
〈註〉木淫而生火也。
少陽之勝,耳聾溺赤。
〈註〉熱淫於下,則為溺赤。
少陰在泉,客勝則溲便變。
〈註〉「《溲便》變」者,水火相交,火淫於下也。
太陰在泉,客勝則便溲不時。
〈註〉「此在泉之濕氣,客於太陰之經,下及於內」也。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轉反戾,水液渾濁, 皆屬於熱。」
〈註〉「反戾」、了戾也。
《刺熱篇》
編輯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
〈註〉肝主疏泄,故「小便黃赤。」
《靈樞經》
編輯
《邪氣臟腑病形篇》
編輯
肝脈微滑,為遺溺。
〈註〉肝主疏泄,肝氣盛而熱,故遺溺也。
脾脈滑甚,為《㿉癃》。
〈註〉脾為陰濕之土,「濕熱則為疝㿉,為小便閉癃。
腎脈微急,為不得前後,滑盛為癃㿉。」
〈註〉腎為生氣之原,開竅於二陰,氣虛不化,故不得前後。有熱則為小便閉癃,為睪丸腫㿉。
《營衛生會篇》
編輯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 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 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 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註〉下焦之部署,在胃之下口,別走於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就下焦之氣,濟泌別汁,循下焦之經而滲入膀胱,氣化則出矣。
《經脈篇》
編輯
肺手太陰之脈,是主肺,所生病者,氣盛有餘,則肩背 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 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註〉「氣之盛虛」者,謂太陰之氣也。「溺色變」者,氣虛而不化也。
胃足陽明之脈,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饑,溺色黃。
〈註〉氣盛於內也。
肝足厥陰之脈,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飱泄,狐 疝,遺溺閉癃。
〈註〉肝氣虛則飱泄遺溺,實則閉癃。
《五癃津液別篇》
編輯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 氣。
〈註〉天寒則腠理閉,三焦之氣。因濕而不行。津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氣化而出者為溺。藏於膀胱者。化生太陽之氣也。
《五味篇》
編輯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 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則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 注膀胱,膀胱之脆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 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
〈註〉酸氣收澀,故弗能出於上之兩焦,不出則留於胃,而溜於下焦,注於膀胱矣。膀胱為脬之室,脬居於中,故膀胱之體質脆薄。以懦得酸則易於縮綣,縮則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為癃。閉陰者前陰,積筋者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於宗筋,故走筋也。
《九鍼篇》
編輯
「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註〉「膀胱不約而為遺溺。下焦如瀆。水道出焉。」病則反溢而為水病矣。
《漢張機金匱要略》
編輯
大便難
編輯《腹滿篇》曰:「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五臟篇》曰:「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 浮濇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消渴篇》曰:「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大便必 堅,小便即數。」
小便數
編輯《消渴篇》曰:「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穀而大 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小便不利
編輯《濕痹篇》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 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血痹篇》曰:「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 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腎氣丸主之。」 《消渴篇》曰:「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䒷蔞瞿麥 丸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竝 主之』。」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水氣篇》曰:裡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 加朮湯主之。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 利,此欲作水。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 「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 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 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 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 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 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當自愈。」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 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 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 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 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 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 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欬喘, 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 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 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 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 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 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 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其水 揚溢。則浮欬喘逆。當先攻擊衛氣。令止。乃治欬。欬止。 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黃疸篇》曰:「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 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 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 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 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之故 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 證也。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 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晉王叔和脈訣》
編輯
大小便病脈
編輯肺脈歌曰:「肺脈浮兼實,咽門燥又傷,大便難且澀,鼻 內乏馨香。」
《浮脈歌》曰:「尺部見之風入肺,大腸乾澀故難通。」 《雜病歌》曰:「內實腹脹痛滿盈,心下牢強乾嘔頻,手足 煩熱脈沉細,大小便澀死多真。」
實脈歌曰:「尺部如繩應指來,腹脹小便應不禁。」 洪脈歌曰:「洪向尺中還若是,小便赤澀腳酸疼。」 沉脈歌曰:「沉在尺中腰腳重,小便稠數色如泔, 察色觀病生死候。」歌曰:「體重溺出時不止,肉絕六日 便高。」
《唐孫思邈千金方》
編輯
閉塞
編輯人有因時疾瘥,後得閉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輕 之,所以備述。雖非死病,若不明藥餌者,拱手待斃,深 可痛哉!單服諸方,以虞倉卒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 膩之物及冷水並通也。凡面黃者,即知大便難。
《宋朱肱活人書》
編輯
大便
編輯問:「手足逆冷,而大便祕,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 滑。」曰:「此名陽證,似陰也。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 變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祕,小便赤,或大便黑色, 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證也。輕者白虎湯,甚者承氣湯。 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熱深,故厥 亦深,速用大承氣加分劑下之,汗出立差。」
熱厥與陰厥自不同,熱厥者,微厥即發熱。若陰厥即 不發熱,四肢逆冷,惡寒,脈沉而細,大小便滑泄, 問「有數日不大便,有大便難,有大便鞕,有燥屎,有大 便溏。」曰:傷寒數日不大便,大便鞕,及有燥屎,皆知有熱, 用大柴胡、大承氣、小承氣攻之。然仲景論大便不通亦有數種,不可攻者。
仲景又有陽結、陰結之論,不可不別也。其脈浮而數, 能食,不大便,此為實,名曰陽結,宜用小柴胡湯,所謂 和其榮衛,以通津液,縱不了了,得屎而解也。其脈沉 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鞕,名曰陰結,宜用金液 丹,所謂陽盛則促,陰盛則結,促結同也。
又問:大便溏者何也?古人云: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 病鶩溏。大率病人腸中有寒,即大便鴨溏。蓋溏者,胃 中冷,水穀不別故也。華佗云:「寒即溏,熱即垢。」仲景說 初鞕後溏有二證,小便不利,小便少,皆水穀不分耳。
小便
編輯問:小便不利,小便難。曰:傷寒發汗後,小便多,亡津液, 胃中極乾,故小便不利。醫見小便不利,往往利之,誤 矣。《類纂》云:胃中乾,則無小便,慎不可利。故仲景云:「下 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耳。」若傷寒引飲,下 焦有熱,小便不通,脈浮者,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湯也。 表不解,心下有水,發熱而欬,小腹滿,小便不利者,小 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也。傷寒無汗,翕翕發熱,頭項 強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也。嘔而 發熱,胸脅滿,心下怔忪,小便不利者,小柴胡湯去黃 芩加茯苓。少陰病,小便不利者,四逆湯加茯苓也。大 抵中濕與發黃,以利小便為先;陽明汗多,以利小便 為戒。
又問:「小便難何也?」曰:「陰虛故也。陰虛者,陽必湊之,為 陽所湊也,故小便黃者,中有熱也,宜瞿麥、滑石之類 瀉之。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 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陽明中風,脈 弦浮大,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身 黃,小便難,潮熱而噦者,小柴胡加茯苓主之。」
問「小便自利,小便數。」曰:「太陽證下焦有熱,小腹必滿, 應小便不利,而小便反利者,下血證也,抵當湯主之。 陽明證自汗出,應小便少,而小便自利者,津液內竭 也。屎雖硬,不可攻也,當用蜜煎導之。少陰證四逆而 小便自利者,虛寒證也,四逆湯、真武湯去茯苓。」 又問:「小便數者何也?」曰:「腎與膀胱俱虛,而有客熱乘 之,二」經既虛,致受於客熱,虛則不能制水,故令數小 便。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起。診其趺陽 脈數,胃中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硬,小便即數。太陽 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若 小便數者,慎不可行桂枝,宜與甘草乾薑湯、芍藥甘 草湯。大抵溲數則大便難,仲景云:「趺陽脈浮而濇,浮 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 約,麻子仁丸主之。太陽病,若汗、若吐、若下後,微煩,小 便數,大便因鞕者,小承氣湯和之愈。」 又云:「傷寒脈浮自汗,小便數,若胃中不和,讝語者,少 與調胃承氣湯。」
問:「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曰:「此 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 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主。一身盡痛,發熱身 黃,小便自利者,朮附湯。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 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
遺尿
編輯問:「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讝語遺尿。」曰: 「此三陽合病也,白虎湯主之。不可發汗,汗之則讝語; 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加人參。」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
大小便祕澀
編輯閟,俗作「祕」,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而大腸 燥澀,緊斂故也。謂之風熱結者,謂火甚制金,不能平 木,則肝木自旺故也。故大便溏而閟者,燥熱在於腸 胃之外,而濕熱在內故也。義同泄痢後重之義。 大腸小腸移熱,名虙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結而 大腸閟澀,檳榔圓主之。
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氣入客。約而不行。故穀氣不 得通也。枳殼丸主之。
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太陽直行,從巔入循於腦氣,下灌於鼻,時出清涕不 止,《腎著》湯主之。
食已如饑。胃熱能消穀。陽明脈絡。心火上行。心憎煩 面黃。小便赤澀也。
《元李杲十書》
編輯
《結燥論》
編輯
《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 精於腎。」又云:「腎主大便,大便難者,取足少陰。」夫腎主 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饑飽失節,勞役過度,損 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 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然結燥之病不一,有 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 足而結燥者。《治法》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 之。」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 泄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之。仲景云:「小便利而大便鞕,不可攻下,以脾約丸潤之。」食傷太陰,腹滿而食 不化,腹響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藥泄之。如血燥而不 能大便者,以桃仁酒製大黃通之。風結燥而大便不 行者,以麻子仁加大黃利之。如氣澀而大便不通者, 以㮋李仁、枳實、皂角仁潤之。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 可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 復下復結,極則以至導引於下而不通,遂成不救。噫! 可不慎哉!
關則不得小便
編輯陽極自天而降,是行陰道,乃西方之氣,膏粱之物,下 泄是也。極則陰道不行,反閉於下,故不得小便,是天 之氣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陽道,故血脈凝滯 而不通,則人迎之脈大四倍於氣口,此濁氣反行清 道也,故曰「關。」
酒毒小便赤澀宜五苓散
編輯若熱在中焦,未入太陽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 已行,若與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腎水也。不惟重涸腎 水,酒毒之熱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澀,則為發 黃也。若入血室,則為蓄血也。
王履㴑洄集===《小便原委論》===
編輯
或問余曰靈樞經雲水穀者常並居胃中成糟粕而 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 而滲入膀胱焉王冰曰水液自回腸泌別汁滲入膀 胱之中胞氣化之而為溺以泄出也楊介雲水穀自 小腸盛受於闌門以分別也其水則滲灌入於膀胱 上口而為溲便詳已上三說則小便即泌別之水液 滲入膀胱以出者也素問則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則小便又似水飲精微之氣上升脾肺運化而後成 者也彼此不同將何所憑乎余曰憑夫理耳且夫溲 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水之下流其性則然也故 飲入於胃其精氣雖上升其飲之本固不能上升體 也既不能上升則豈可謂小便獨為氣化所成者哉 惟其不能上升必有待於能上升者為之先導故又 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且水者氣之子 氣者水之母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滯或者又謂小 便純由泌別不由運化蓋不明此理也雖然膀胱固 曰津液之腑至於受盛津液則又有胞而居膀胱之 中焉故又曰胞移熱於膀胱靈樞曰膀胱之胞薄以 懦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之居於膀胱也有 上口而無下口津液既盛於胞無由自出必因乎氣 化而後能漸浸潤於胞外積於胞下之空處遂為溺 以出於前陰素問所謂膀胱津液藏焉者蓋舉膀胱 以該胞也若曰胞下無空處則人溺急時至廁安能 即出乎夫惟積滿胞下空處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則 至廁即出矣或言胞有下口而無上口或言胞上下 皆有口或言胞有小竅而為注泄之路不亦妄歟
《朱震亨心法》
編輯
燥結。
編輯燥結血少不能潤澤理宜養陰
凡人五味之秀者養臟腑諸陽之濁者歸大腸大腸 所以司出而不納也今停蓄蘊結獨不疏導何哉抑 有由矣邪入裡則胃有燥糞三焦伏熱則津液中乾 此大腸挾熱然也虛人臟冷而血脈枯老人臟寒而 氣道澀此大腸之挾冷然也亦有腸胃受風涸燥祕 澀此證以風氣畜而得之若夫氣不下降而穀道難 噫逆泛滿必有其證矣
《脾約丸論》
編輯
成無己曰約者結約之約又約束之約胃強脾弱約 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鞕故 曰脾約與此丸以下脾之結燥潤腸結化津液入胃 則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愚竊有疑者既曰脾約脾 弱不能運也脾弱則土虧矣必脾氣之散脾血之耗 原其所由久病大下大汗之後陰血枯槁內火燔灼 熱傷元氣又傷於脾而成此證傷元氣者肺金受火 尅氣無所攝傷脾者肺為脾之子肺耗則津竭必竊 母氣以自救金耗則木寡於畏土欲不傷不可得也 脾失轉輸之令肺失傳導之官宜大便祕而難下小 便數而無藏畜也理宜滋養陰血使孤陽之火不熾 而金行清化木邪有制脾土清健而運行津液津液 入胃則腸潤而通矣今以大黃為君枳實厚朴為臣 雖有芍藥之養血麻仁杏仁之溫潤為之佐使用之 熱甚而氣實者無有不安愚恐西北二方地氣高厚 人稟壯實者可用若用之東南之人內熱自甚而血 氣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愈燥矣後之用 此方者須知在西北以開結為主在東南以潤燥為 主慎勿膠柱而鼓瑟可也
《論通大便禁忌》
編輯
予觀古方,通大便皆用降氣品劑。蓋肺氣不降,則大
便難傳送,用杏仁、枳殼、沉香、訶子等是也。又老人、虛人、風人,津液少而祕者,宜以藥而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膠等是也。如妄以峻利藥逐之,則津液走,氣血耗, 雖暫通而即祕矣,必更生他病。昔王少府患此疾,有 人以藥利之者累矣。後為肺痿咯膿血。卒至不通 而死。
小便不禁
編輯小便不禁者,屬熱屬虛。熱者,五苓散加解毒。虛者,五 苓加四物。
小便不禁。有虛熱虛寒之分。內虛寒自汗者。祕元丹、 《三因》韭子丸。
內虛濕熱者,六味丸或八味丸加杜仲、骨脂、五味。老 人宜八味丸減澤瀉為妙。
因看盧家《醫鏡》,見此一藥味數分兩同,惟丹砂用伏 火者,及治病有差。所治者,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 魘夢不已不同耳。見其不同,審而詳之,乃得此治法 不差,且泛論之。經言: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淋溲。《難經》 云:「小腸為赤腸。」是面赤色及便溺色赤,皆出心與小 腸,南方赤色顯於外也。經言:「下焦如瀆」者,正謂大小 便也。大便為陰,為有形氣化,乃下焦之下者也。謂腎 主大便,不言大腸者,明子行父道,為腎臟病。小便為 陽,為無形氣化,乃下焦之高者也。謂肝主小便淋溲, 亦是子行父道,為腑病。凡諸無形氣化者,皆腑病所 主;諸有形氣化者,皆臟病所主。此二證俱在下焦則 同,但有形無形,及在腑在臟有殊,俱「是丹田衰敗。不 言心火者,以其相火代行君之政令故也。細分之,則 膀胱壬水勝丙火,小腸者不傳入陰,故為泄血。泄血 利不禁,為有形質病。且不傳陰,則陰不病。何為有形 病?」此為陰之體也,為腑之用也。天地陰陽,互為體用, 以斯可見,是明五臟為六腑所用,六腑為五臟所用 明矣。是有形皆為傳陰。大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禁為 遺溺。此不傳陰,是丹田胞絡受寒,為壬所尅。大抵諸 腑皆乘有形,有形病者皆在腑,責其所乘皆在臟也。 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 焦,補諸無形,同在胞絡耳,以其胞與腎相對,有渠相 通故也。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經》曰:「腎 肝同歸一治。」又曰:「少陽主骨,所生病溲便難;膀胱主 筋,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湯下;大便不禁, 米飲下。」
小便不通
編輯「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氣虛,用參芪、 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參、芪藥中探吐之;血虛,四物湯 先服後吐,或芎歸湯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 後吐。」已上皆用探吐。若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香 附探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蓋氣承載其水 也。有實熱者當利之,砂糖湯調牽牛末二三分,或山 梔之類。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 腎主水,膀胱為之腑,水瀦於膀胱而泄於小腸,實相 通也。然小腸獨應於心者,何哉?蓋陰不可以無陽,水 不可以無火,水火既濟,上下相交,此榮衛所以流行, 而水竇開闔所以不失其司耳。惟夫心腎不交,陰陽 不調,故內外關格而水道澀,傳送失度而水道滑,熱 則不通,冷則不禁。其熱盛者,小便閉而絕無,其熱微 者,小便難而僅有。腎與膀胱俱虛,客熱乘之,故不能 制水。水挾熱而行澀,是以數起而溺有餘瀝。腎與膀 胱俱冷,內氣不充,故胞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是以 遇夜陰盛愈多矣。小便澀滑,又當調適其氣。
《明虞摶醫學正傳》
編輯
《祕結論》
編輯
《內經》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 夫腎主五液,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腎虛則 津液竭而大便燥結。原其所由,皆房勞過度,飲食失 節,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慾 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道失 常,漸成結燥之證。是故有風燥,有熱燥,有陽結,有陰 結,有氣滯結,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脫 血,津液暴竭。種種不同,固難一例而推焉。《經》云:「腎惡 燥,急食辛以潤之,以苦泄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 之。大法治燥者,潤之以大黃、當歸、桃仁、麻子仁、㮋李 仁之類。風燥者加以防風、羌活、秦艽、皂莢之類,丸以 煉蜜,取其潤燥,以助傳導之勢,故結散而疏通矣。仍 多服補血生津之劑,助其真陰,固其根本,庶無再結 之患。切勿以巴豆、牽牛等峻劑攻下,雖暫得通快,必 致再結愈甚,反釀成病根膠固,卒難調治。或有血虛 脈大如蔥管,發熱而大便結燥者,甚不可發汗,汗之 則重亡津液,閉結而死,此醫殺之耳。《活人書》有脾約 證,謂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 便數而大便難。制《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使腸潤結 化津流入胃而愈。
小便赤澀
編輯汗多而小便赤澀,暑月多有此證。盛暑所飲既多,小 便反澀少而赤,緣上停為飲,外發於汗,津道不通,小腸澀閉,則水不運下,五苓散一名「導逆。」內有朮、桂收 汗,豬苓、澤瀉、茯苓,分水道,收其在外者,使之內又從 而利導焉。發者斂之,壅者通之,義取於此。然有虛勞 汗多,而小便赤澀者,卻是五內枯燥,滋腴既去,不能 生津,故溺澀而赤,不宜過用通小便之劑,竭其腎水, 惟當溫養潤肺,十全大補湯、養榮湯之類選用。 汗者心液,心主血,養血則心得所養,汗止津生,不待 通溺而自清矣。諸失精血及患癰毒人,忽有小便赤 澀之證,此亦是枯竭不潤之故。
《戴思恭證治要訣》
編輯
大便祕
編輯有風祕、冷祕、氣祕、熱祕,又有老人津液乾燥,是名虛 證。婦人分產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後血氣未復,皆 能作祕,俱宜麻仁丸。風祕之病,由風搏肺臟,傳於大 腸,故傳化難。或其人素有風病者,亦多有祕,宜小續 命湯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兩蜆殼許。實者吞《脾約》 麻仁丸,虛者吞養正丹。冷祕由冷氣橫於腸胃,凝陰 固結,津液不通,胃道祕塞。其人腸內氣攻,喜熱惡寒, 宜藿香正氣散加枳殼、官桂各半錢,吞半硫丸。熱藥 多祕,惟硫黃煖而通;冷藥多泄,惟黃連肥腸而止泄 氣祕由氣不升降,穀氣不行,其人多噫。宜「蘇子降氣 湯」加枳殼,吞養正丹,或半硫丸、來復丹。未效,佐以木 香檳榔丸,欲其速通,則枳殼生用。
熱祕,面赤身熱,腸胃脹悶,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此 由大腸熱結,宜四順清涼飲,吞順腸丸,或木香檳榔 丸。有氣作疼,大腸祕結,用通劑而便愈不通。又有祕 氣,強飲通之,雖通復閉,或迫之使通,因時下血者,此 惟當順氣,氣順便自通。順氣之法,又當求溫煖之劑, 曾有下巴豆等藥不通,進丹附卻通,不可不知。 老人虛祕,反出汗利,小便過多,一切病後,血氣未復 而祕者,宜蘇子降氣湯倍加歸,吞威靈仙丸,或肉黃 飲、蓯蓉順腸丸尤宜。
宿食留滯。結而不通。腹脹氣急。胸中痞滿。宜「感應丸」 加巴豆。
凡諸祕服藥不通,或兼他證不受藥者,用蜜皂角導。 冷祕生薑導亦佳。
閉癃
編輯古名曰:「癃」者,罷也。不通為癃,不約為遺。小便滴瀝澀 痛者,謂之「淋」;小便急滿不通者,謂之「閉」,宜五苓散、燈 心湯調服。暑月多有此患,止宜本藥。閉而不通,臍下 脹,為癃閉。以燈心湯調五苓散,或洗慈湯調獨味琥 珀末,仍令其以鹽填臍下,更滴之以水。
若服涼藥不效,審是冷祕,宜炒鹽熨其小腹,或洗慈 湯熏洗。有腹急而小便不通,愈用通劑愈甚,宜以鹽 實臍中,就鹽上灼艾十來壯。
頻數遺尿
編輯小便多者,乃下元虛冷,腎不攝水,以致滲泄,宜菟絲 子丸、八味丸、元兔丹、「生料鹿茸丸。」
有人每日從早至午前,定尿四次,一日之間,又自無 事。此腎虛所致,亦猶脾腎泄,早泄而晚愈,次日又復 然者也。
若小便常急,遍數雖多,而所出常少,放了復急,不澀 痛,卻非淋證。亦有小便畢,少頃忽再出些少者,多因 自忍尿,或忍尿行房事而然,宜生料五苓散減澤瀉 之半,加阿膠一錢,吞八味丸。此丸須用五味子者。 睡著遺尿者,此亦下元冷,小便無禁而然,宜大菟絲 子丸,豬胞炙碎,煎湯下。
有盛喜致小便多,日夜無度,乃喜極傷心,心與小腸 為表裡,宜「分清飲、四七湯各半貼和煎,仍以辰砂妙 香散」,吞小菟絲子丸,或元兔丹。
小便不禁。出而不覺赤者有熱。白者氣虛也。
《王綸明醫雜著》
編輯
不禁頻數
編輯小便不禁或頻數,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之藥。殊 不知屬熱者,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寧,故不能禁 而頻數來也。故年老人多頻數者,是膀胱血少,陽火 偏旺也。治法當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收 澀之劑,如牡蠣、山茱萸、五味子之類,不可用溫藥也。 病本屬熱,故宜瀉火。因水不足,故火動而致小便多, 小便既多。水益虛矣。故宜補血瀉火。治其本也。收之 澀之。治其標也。
《樓英醫學綱目》
編輯
閉癃
編輯閉、癃,合而言之,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蓋閉 者暴病,為溺閉,點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 久病,為溺癃,淋瀝,點滴而出,一日數十次或百次,名 淋病是也。
小便不通,腹下痛,狀如覆椀,痛悶難忍者,乃腸胃乾 涸,膻中氣不下。故《經》所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 焉,氣化則能出矣。故膻中者,臣使之官,三焦相火,腎 為氣海也。王註曰:膀胱津液之腑,胞內居之,處少腹間毛內。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下。氣海之氣 不及,則隱祕不通,故不得便利也。先用木香、沉香各 三錢。酒調下。或八正散。甚則宜上湧之。令氣通達。便 自通利。《經》所謂病在下。上取之。王註曰。熱攻於上。不 利於下。氣盛於上。則辛溫散之。苦以利之。
小腹痛脹如覆椀為實,其法有二:氣壅塞於下者,用 吐法以提之。血瘀於下者,用桃仁之類以破之。
不利
編輯《經》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小腸屬腎,腎上 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液出焉,是屬 膀胱,乃腎之腑也。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由是言之,膀胱藏水,三焦出水,治小 便不利,故刺灸法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也。小腸屬 腎肺,故東垣用清肺飲子、滋腎丸利小便是也。
《李梴醫學入門》
編輯
大便燥結
編輯燥有風燥、熱燥、火燥、氣血虛燥。詳《燥門》。結有能食,脈 實數者,為陽結;不能食,脈弦微者,為陰結。亦有年高 氣血虛結者。
「燥屬少陰,津液不足,辛以潤之;結屬太陰,有燥糞苦 以瀉之。」凡結後,仍服潤血生津之劑,免其再結再通, 愈傷元氣。
濕熱怫鬱,心腹脹滿,有蟲積者,檳榔丸。凡燥結有時 者為實,無時者為虛。有藥石毒者,大小便閉,氣脹如 鼓者,三和散合三黃湯。飲食毒者,香連丸。胃火者,白 虎湯。
津少,因發汗利小便過多,及產後失血等證。「血液枯 者,五仁丸、腎氣丸、大補陰丸,或導滯通幽湯加檳榔、 條芩、陳皮。氣虛者,參仁丸、補中益氣湯。挾七情者,古 蓯沉丸。」
臟寒則氣滯,臟冷則血枯。有痃癖,冷氣結滯者,古半 硫丸、古薑附湯、五積散,冰冷與之。其病雖宜服陽藥, 若大便不通者,當暫與潤劑以微通之,不令閉結。 七情氣閉,後重窘迫者,三和散、六磨湯。脈浮晝便難 者,陳皮、杏仁等分,蜜丸服。脈沉夜便難者,換桃仁。 痰滯不通者,二陳湯加枳殼、檳榔。
傷熱物者。三黃丸。傷寒物者。「丁香脾積丸。通用大黃 備急丸。」有脾胃伏火者。潤腸丸。
燥結當用流行肺氣,肺與大腸為表裡故也。枳梗湯 加紫蘇,或蘇子降氣湯,或蘇子、麻仁煮粥。又如脾約 證,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 數而大便難,此脾約丸之由制也。但脾屬陰虛,火燔 金耗,則肺失傳化,尤宜滋陰養血。在西北壯實者,以 脾約丸開結可也。東南氣血虛者,潤燥為主。
通用「冷熱熨法」、「淹臍法」、「麻油導法。」
小便不通
編輯經曰:「膀胱不利為癃候。其鼻頭色黃者,小便必難。」腎 主水,畜於膀胱,泄於小腸,實相通也。然腎應於心,心 火盛則小腸熱結,熱微則小便難而僅有,熱甚則小 便閉而絕無,宜清熱生津為主。單𥐚硝散、五苓散。臍 下脹者,加琥珀,或單琥珀為末,蜜丸,人參、茯苓煎湯 下。或搗生車前子自然汁,入蜜一匙調服。有利大便, 行後而小便不利者,八正散加木香。熱盛莖中澀痛 者,導赤散加山梔、大黃,或麻子仁丸、冷熱熨法。 虛損久病自汗,五內枯燥,及諸瘡失血過多,人參養 榮湯。有精竭不痛,莖癢,八味丸。有胃弱不能通調水 道,下輸膀胱,及氣虛,四君子湯加黃芪、升麻。有脾枯 亡血及勞傷血虛,四物湯;氣血俱虛,八物湯。
痰涎阻滯,氣道不通者,「導痰湯加升麻。」
忿怒氣結,閉遏不通者,二陳湯加木香、香附、木通,俱 先服一盞,後煎查探吐,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矣。 實熱,砂糖調牽牛末一、二錢探吐。
上熱者,導赤散加黃連、燈心。下虛者,滋腎丸。上盛下 虛者,清心蓮子飲。
小便不禁
編輯實熱乃膀胱火動,四苓散合三黃湯,加五味子、山茱 萸少許。血虛四苓散合四物湯,加山梔、升麻。
虛乃腎與膀胱氣虛,十全大補湯加益智仁,或縮泉 丸、大菟絲子丸、二苓丸。遇夜陰盛愈多,內虛自汗者, 祕元丹;內虛濕熱者,腎氣丸、八味丸減澤瀉、附子,加 五味子、杜仲、故紙,倍山茱萸。虛寒冷者,古桂湯、大菟 絲子丸加肉桂。
勞心不禁者,「妙香散、桑螵蛸散。」勞役傷脾者,補中益 氣湯。
下虛內損,則膀胱不約,便溺自遺,或尿後餘瀝,皆火 盛水不得寧,治宜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 山茱萸、牡蠣、五味子之類,不可溫藥。古方補陰丸最 妙。婦人產後傷胞,小兒胞冷,雞䏶胵散主之。
《李中梓醫宗必讀》
編輯
大便不通
編輯玩《內經》之言,則知大便祕結,專責之少陰。一經,證狀雖殊,總之津液枯乾,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言之,則有 胃實、胃虛、熱祕、冷祕、風祕、氣祕之分。胃實而祕者,善 飲食,小便赤,麻仁丸、十宣丸之類。胃虛而祕者,不能 飲食,小便清利,厚朴湯。熱祕者,面赤身熱,六脈數實, 腸胃脹悶,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四順清涼飲、潤腸 「丸、木香檳榔丸,實者承氣湯。」冷祕者,面白或黑,六脈 沉遲,小便清白,喜熱惡冷,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枳殼, 吞半硫丸。氣祕者,氣不升降,穀氣不行,其人多噫,蘇 子降氣湯加枳殼,吞養正丹,未效,佐以木香檳榔丸。 風祕者,風搏肺臟,傳於大腸,小續命湯去附子,倍芍 藥加竹瀝,吞潤腸丸,或活血潤腸丸。更有老年津液 乾枯,婦人產後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後血氣未復, 皆能祕結,法當補養氣血,使津液生則自通。誤用硝 黃利藥,多致不救,而巴豆牽牛,其害更速,八珍湯加 蘇子、橘紅、杏仁、蓯蓉,倍用當歸。若病證雖屬陰寒,而 脈實微躁,宜溫煖藥中,略加苦寒以去熱躁,躁止勿 加。如陰躁欲坐井中「者,兩尺按之必虛,或沉細而遲, 但煎理中湯,待極冷方服。或服藥不應,不敢用峻猛 之藥者,宜蜜煎導之,用鹽五分,皂角末五分,入蜜煎 中,其功更捷。冷祕者,醬生薑導之,或於蜜煎中,加草 烏頭末,有熱者,豬膽汁導之。久虛者,如常飲食法,煮 豬血臟湯,加酥食之」,血仍潤血,臟仍潤臟,此妙法也。 每見江湖方士,輕用硝、黃者,十傷四五,用巴丑者,十 傷七八,不可不謹也。或久而愈結,或變為肺痿、吐膿 血,或飲食不進而死。
小便閉癃
編輯閉與癃二證也。新病為溺閉,蓋點滴難通也。久病為 溺癃,蓋屢出而短少也。閉癃之病,《內經》分肝與督脈、 三焦與膀胱四經。然太陽膀胱,但主藏溺,其主出溺 者,皆肝經及督脈及三焦也。又考膀胱為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夫主氣化者,太陰肺經也。 若使肺燥不能生水,則氣化不及州都,法當清金潤 「肺,車前、紫菀、麥冬、茯苓、桑皮之類。如脾濕不運,而精 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法當燥脾健胃,蒼朮、白朮、茯 苓、半夏之類。如腎水燥熱,膀胱不利,法當滋腎滌熱, 黃蘗、知母、茯苓、澤瀉、通草之類。」夫滋腎瀉膀胱,名為 正治。清金潤燥,名為隔二之治;健胃燥脾,名為隔三 之治。又或有水液只滲大腸,小腸因而燥竭。宜以淡 滲之品,茯苓、豬苓、通草、澤瀉之類,分利而已。或有氣 滯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者,順氣為急,枳殼、水通、 橘紅之類。有實熱者,非與純陰之劑,則陽無以化。上 焦熱者,梔子、黃芩。中焦熱者,黃連、芍藥。下焦熱者,黃 蘗、知母。有大虛者,非與溫補之劑,則水不能行,如《金 匱》腎氣丸及補中益氣湯是也。丹溪嘗曰:「吾以吐法 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必 上竅開而下竅之水出焉。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先服 後吐;血虛者,芎歸湯先服後吐;痰多者,二陳湯先服 後吐;氣閉者,香附、木通探吐。更有瘀血而小便閉者, 牛膝、桃仁為要藥。《別錄》云:『小便不利,審是氣虛,獨參 湯如神』。」由是觀之。則受病之源。自非一途。若不從望 聞問切察之明。審之當。而浪投藥劑。幾何不以人命 為戲耶。
小便不禁
編輯世俗之治小便不禁者,但知補澀而已,不知《內經》論 肝腎膀胱之病,不指為何邪所干,則知七情六氣,皆 能為病也。又言手太陰虛者,為子母相關之病,則知 所生所勝、所不勝之五邪,皆足以為病也。總其大要 而言,肺者主氣以下降,生水則下輸。膀胱者,津液藏 焉。氣化則能出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此兩經者, 實為總司。肺虛者為上虛,當補氣、補中益氣湯。不愈, 當以黃蘗、生地、麥門冬清其熱。膀胱虛者為下虛,當 澀脫,桑螵蛸、雞䏶胵之類。挾寒者,家韭子丸、固脬丸、 白茯苓散、菟絲子散之類。滑脫者,牡蠣丸;挾熱者,白 薇散或雞腸散。更有睡則遺尿,皆責之虛。所以嬰兒 脬氣未固,老人下元不足,多有此證。在嬰兒挾熱者, 十居七八;在老人挾寒者,十居七八。此又不可不辨 也,宜大菟絲子丸,豬脬炙,研碎,煎湯送下。更須審寒 熱而為之活法。
傷寒小便不通
編輯已汗復下,小便不利,心煩,小柴胡湯。太陽汗後,脈浮, 小便不利,微熱而渴,五苓散。身黃,小便不利,腹微滿 者,茵陳蒿湯。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有燥屎 也,承氣湯。潮熱,大便泄,小便不利,柴苓湯。風濕自汗, 身重,小便不利,甘草附子湯。熱鬱不通,田螺搗𥐚硝, 少加麝,貼臍上。寒鬱不通,炒鹽熨臍下。
傷寒小便數
編輯小便數,頻來而短少也。「太陽汗吐後,小便數,譫語,調 胃承氣湯。」太陽自汗,四肢拘急,心煩,微惡寒,小便數, 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
《薛己醫案》
編輯
===小便證治===經曰:「膀胱不約為遺溺,小便不禁,常常出而不覺也。」 人之溲溺,賴心腎二氣之所傳送。蓋心與小腸為表 裡,腎與膀胱為表裡。若心腎氣虧,傳送失道,故有此 證。治宜溫煖下元,清心寡慾。又有產育不順,致傷膀 胱,若內虛寒者,祕元丹、韭子丸之類。若內虛濕熱者, 六味地黃丸,或加五味杜仲、補骨脂。年老者,八味丸。 「產育收生不謹,損破尿胞者,參朮補胞湯加豬羊胞 煎之。」竊謂肝主小便,若肝經血虛,用四物、山梔。若小 便澀滯,或莖中作痛,屬肝經濕熱,用龍膽瀉肝湯。若 小便頻數,或勞而益甚,屬脾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 山藥、五味。若小便無度,或淋瀝不禁,乃陰挺痿痹也, 用六味地黃丸。若小便澀滯,或補而益甚,乃膀胱熱 結也,用五淋散。其脾肺燥,不能化生者,黃芩清肺飲。 膀胱陰虛,陽無所生者,滋腎丸。膀胱陽虛,陰無所化 者,六味丸。若陰痿思色,精不出,莖道澀痛如淋,或加 減八味丸料,加車前、牛膝。若老人精竭復耗,大小便 牽痛如淋,亦用前藥,不應,急加附子。多有生者, 肝火不能約制,而小便自遺,或不利證。若服燥劑而 頻數或不利,用四物、麥門、五味、甘草。若數而黃,用四 物加山茱萸、黃蘗、知母、五味、麥門。若脾虛而短少,用 補中益氣加山藥、麥門。若陰挺痿痹而頻數,用地黃 丸。若熱結膀胱而不利,用五苓散。若脾肺燥不能化 生,用黃芩清肺飲。若膀胱陰虛,陽無以生而淋瀝,用 滋腎丸。若膀胱陽虛,陰無以化而淋濇,用六味丸。若 轉筋小便不通,或喘急欲死,不問男女孕婦,急用八 味丸,緩則不救。若老人陰痿思色,精不出而內敗,小 便道澀痛如淋,用加減八味丸料加車前、牛膝。若老 人精已竭而復耗之,大小便道牽痛,愈痛愈欲便,愈 便則愈痛,亦治以前藥,不應,急加附子。若喘嗽吐痰, 腿足冷腫,腰骨大痛,面目浮腫,太陽作痛,亦治以前 藥。若痛愈而小便仍濇,宜用加減八味以緩治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