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六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八十六
疸門二
喻昌醫門法律〈黃癉 律三條〉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籙〈黃疸〉
方〈豬膏髮煎 小建中湯 小半夏湯 小柴胡湯 越婢加朮湯 抵當湯 麻黃連軺
赤小豆湯 麻黃湯 五苓散 大黃硝石湯 大陷胸湯 茵陳蒿湯 大建中湯 芪芍
桂苦酒湯 桂枝加黃芪湯 黃芪湯 茵陳五苓散 加減五苓散 穀疸丸 茯苓茵陳
梔子湯 陶氏茵陳湯 梔子大黃湯 葛根湯 藿枇飲 當歸白朮湯 白朮湯 硝石
散 加味四君子湯 滑石散 腎疸湯 茯苓滲濕湯 參朮健脾湯 當歸秦艽散 麻
黃醇酒湯 黃連散 搐鼻瓜蔕散 茵陳附子乾薑湯 秦艽湯 鍼砂丸 梔子蘗皮湯
大茵陳湯 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 山茵陳散 小溫中丸 大溫中丸 煖中丸 石
膏散 秦艽飲子 茵陳大黃湯 茵陳梔子湯 茵陳茯苓湯 茵陳橘皮湯 茵陳附子
湯 茵陳四逆湯 茵陳薑附湯 茵陳吳茱萸湯 瘴疸丸 茵陳瀉黃湯 濟生茵陳湯
退黃散 退黃丸 褪金丸 綠礬丸 疸方 又方 四寶丹 逍遙散 紅丸子 六
味地黃丸 異攻散 葛花解酲湯 如神散 石膏茵陳散 必效散 茯苓加減湯 棗
子綠礬丸 五疸搐鼻方 大黃丸 五疸方 三黃散 秦椒散 又方 黃疸湯 黃疸
丸 大黃黃蘗湯 茵陳丸 急黃方 風疸方 梔子枳實豉大黃湯 凝水石散 茯苓
丸 半夏湯 牛膽丸 大茵陳湯 茵陳丸 犀角散 養勞湯 穀芽枳實小柴胡湯
紫金丹 小茵陳湯 五福飲 柴芩煎 柴苓湯 左歸飲 右歸飲 大分清飲 茵陳
飲 理陰散 溫胃飲 壽脾煎 五君子煎〉
藝術典第三百六卷
醫部彙考二百八十六
編輯疸門二
編輯《醫門法律》〈臣喻昌著〉
編輯
黃癉
編輯經言:溺黃赤安臥者,癉病。溺黃赤者,熱之徵也;安靜 嗜臥者,濕之徵也。所以有開鬼門,潔淨府之法。開鬼 門者,從汗而泄其熱於肌表也;潔淨府者,從下而泄 其濕於小便也。此特辨明定治之大端,而精微要妙, 惟《金匱》有獨昭焉。要知外感發黃一證,傷寒陽明篇 中已悉,《金匱》雖舉外感內傷諸黃,一一發其底蘊,其 所重尤在內傷,茲特詳加表章,為後學法程焉。 《金匱》論外感熱鬱於內而發黃之證云:「寸口脈浮而 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 黃,瘀熱以行。」其義取傷寒風濕相搏之變證為言,見 風性雖善行,纔與濕相合,其風即痹而不行,但鬱為 瘀熱而已。及鬱之之極,風性乃發,風發遂挾其瘀熱 以行於四肢,而四肢為之苦煩,顯其風淫末疾之象; 挾其瘀熱以行於肌膚,而肌膚為之色黃,顯其濕淫 外漬之象。其脈以因風生熱,故浮;因濕成痹,故緩。此 而行《內經》開鬼門,潔淨府之法,俾風挾之熱從肌表 出,濕蒸之黃從小便出,而表裏分消,為有據也。 《金匱》重出傷寒陽明病不解後成《糓癉》一證。云:陽明 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 作穀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此因 外感陽明,胃中之餘熱未除,故食難用飽,飽則食復 生熱,兩熱相合而發煩、頭眩、小便難,腹滿,勢所必至。 在陽明證本當下,陽明而至腹滿,尤當急下。獨此一 證下之,腹滿必如故,非但無益,反增困耳。以其脈遲 而胃氣空虛,津液不充,其滿不過虛熱內壅,非結熱 當下之比。《金匱》重出此條,原有深意,見脈遲胃虛,下 之既無益,而開鬼門、潔淨府之法,用之無益,不待言 矣。嘗憶一友問:仲景云:下之腹滿如故,何不立一治 法?予曰:「仲景必用和法,先和其中,後乃下之。」友曰:「何 以知之?」予曰:仲景云:脈遲尚未可攻,味一「尚」字,其當 攻之旨躍然。《金匱》又云:諸黃腹痛而嘔者,用小柴胡 湯。觀此仍是治傷寒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 主之之法,是以知之耳。陳無擇治穀癉,用穀芽枳實 小柴胡湯,差識此意。但半消、半和、半下,三法並用,漫 無先後,較諸仲景之絲絲必貫,相去遠矣。
《金匱》又云:「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即消穀,緊則 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 寒相搏,食穀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 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癉。」此 論內傷發黃,直是開天闢地,未有之奇。東垣脾胃論 彷彿什一,後世樂宗《金匱奧義》,置之不講,殊可慨也, 請細陳之。「人身脾胃,居於中土,脾之土,體陰而用則 陽;胃之土,體陽而用則陰。」兩者和同,則不剛不柔,胃 納糓食,脾行穀氣,通調水道,灌注百脈,相得益彰,其 用大矣。惟七情饑飽房勞,過於內傷,致令脾胃之陰 陽不相協和。胃偏於陽,無脾陰以和之,如造化之有 夏無冬,獨聚其熱而消穀;脾偏於陰,無胃陽以和之, 如造化之有冬無夏,獨聚其寒而腹滿。其人趺陽之 脈,緊寒數熱,必有明徵。診其或緊或數,而知脾胃分主其病;診其緊而且數,而知脾胃合受其病。法雲精 矣。然更有精焉,診其兩尺脈浮,又知並傷其腎。夫腎 脈本沉也,胡以反浮?蓋腎藏精者也,而精生於穀,脾 不運胃中,穀氣入腎,則精無裨而腎傷,故沉脈反浮 也。知尺脈浮為傷腎,則知趺陽脈緊,即為傷脾。然緊 乃肝脈,正仲景所謂「緊乃弦,狀若弓弦」之義。脾脈舒 緩,受肝木之尅賊則變緊。肝之風氣,乘脾聚之寒氣, 兩相搏擊,食穀即眩,是穀入不能長氣於胃陽,而反 動風於脾陰,即胃之聚其熱而消糓者,亦不過蒸為 腐敗之濁氣,而非精華之清氣矣。濁氣由胃熱而下 流入膀胱,則膀胱受其熱,氣化不行,小便不通,一身 盡黃。濁氣繇脾寒而下流入腎,則腎被其寒而尅賊 之餘,其腹必滿矣。究竟穀癉由胃熱傷其膀胱者多, 由脾寒傷其腎者,十中二、三耳。若飲食傷脾,加以房 勞傷腎,其證必腹滿而難治矣。仲景於女勞癉下。重 申其義曰:「腹如水狀不治。」豈不深切著明乎。
「女勞癉額上黑」,謂身黃加以額黑也。黑為北方陰晦 之色,乃加於南方離明之位,此必先有胃熱脾寒之 濁氣,下流入腎,益以女勞無度,而後成之,其繇來自 非一日,《肘後》謂因交接入水所致,或有所驗。然火炎 薪燼,額色轉黑,雖不入水,其能免乎?故脾中之濁氣, 下趨入腎,水土互顯之色,但於黃中見黑滯耳。若相 火從水中上炎,而合於心之君火,其勢燎原,煙焰之 色,先透於額,乃至微汗亦隨火而出於額,心之液且 外亡矣。手足心熱,內傷皆然。日暮陽明用事,陽明主 闔,收斂一身之濕熱,疾趨而下,膀胱因而告急。其小 便自利,大便黑,時溏,又是膀胱畜血之驗。腹如水狀, 實非水也,正指畜血而言也,故不治。
酒癉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酒為濕熱之最, 氣歸於心肺,味歸於脾胃。久積之熱,不下行而上觸, 則生懊憹,痞塞中焦,則不能食。其濕熱之氣不下行 而上觸,則為嘔,嘔則勢轉橫逆,遍積周身也。《傷寒論》 謂「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是 知熱甚於內者,皆足致此,非獨酒矣。
《金匱》治酒癉,用或吐或下之法云:「酒黃癉,必小便不 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又云:「或無熱,靖言 了了,腹滿欲吐,鼻煤,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 之。」又云:「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又云:「心中懊憹或熱 痛,梔子大黃湯主之。」又云:「下之久久為黑癉。」言雖錯 出,義實一貫。蓋酒之積熱入膀胱,則氣化不行,必小 「便不利。積於上焦則心中熱;積於下焦則足下熱。」其 無心中足下熱者,則靖言了了而神不昏,但見腹滿、 欲吐、鼻煤三證,可知其膈上與腹中,陰陽交病,須分 先後治之。當辯脈之浮沉,以定吐下之先後。脈浮,病 在膈上,陽分居多,先吐上焦而後治其中滿;脈沉弦, 病在腹中,陰分居多,先下其中滿,而「後治其上焦。若 但心中熱欲嘔,則病全在上焦,吐之即愈,何取下為 哉?」其酒熱內結,心神昏亂,而作懊憹,及痛楚者,則不 可不下。但下法乃劫病之法,不可久用。久久下之,必 脾肺之陽氣盡傷,不能統領其陰血,其血有日趨於 敗而變黑耳。曾謂下法可瀆用乎?仲景於一酒《癉臚》, 列先後次第,以盡其治。其精而且詳若此。
「酒癉之黑」,與「女勞癉之黑」,殊不相同。女勞癉之黑,為 腎氣所發,酒癉之黑,乃榮血腐敗之色。榮者,水穀之 精氣,為濕熱所瘀而不行,其光華之色轉為晦黯,心 胸嘈雜,如噉蒜虀狀,其芳甘之味變為酸辣,乃至肌 膚抓之不仁,大便正黑,脈見浮弱,皆肺金節治之氣 不行而血瘀也。必復肺中清肅之氣,乃可驅榮中瘀 濁之血。較女勞癉之難治。特一間耳。方書但用白朮 湯理脾氣。解酒熱以言治。抑何庸陋之甚耶。
黃癉由於火土之熱,濕若合於手陽明之燥金,則濕 熱、燥三氣相搏成黃,其人必渴而飲水,有此則去濕 熱藥中必加潤燥,乃得三焦氣化行,津液通,渴解而 黃退。渴不解者,燥有未除耳。然非死候也。何又雲「癉 而渴者難治」,則更慮其下泉之竭,不獨雲在中之津 液矣。
《律三條》
編輯
黃癉病,得之外感者,誤用補法,是謂實實,醫之罪也。 黃癉病,得之內傷者,誤用攻法,是謂虛虛,醫之罪也。 陰癉病,誤從陽治,襲用苦寒,倒行逆施,以致極重不 返者,醫殺之也。
陰癉無熱惡寒,小便自利,脈遲而微。誤「開《鬼門》」 ,則肌膚冷鞕,自汗不止;誤「潔淨府」 ,則膀胱不約,小便如奔,死期且在旦暮,況於吐下之大謬乎。即以平善之藥遷延,亦為待斃之術耳。在半陰半陽之證,其始必先退陰伏陽,陰退乃從陽治。若以附子、黃連合用,必且有害。奈何純陰無陽,輒用苦寒耶。
《景岳全書》〈臣張介賓著〉
編輯
《論證》
編輯
黃疸證,古人多言為濕熱,及有五疸之分,皆未足以 盡之,而不知黃之大要有四:曰陽黃,曰陰黃、曰表邪發黃,曰膽黃也。知此四者,則黃疸之證無餘義矣。丹 溪曰:「疸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盦麴相似」,豈果皆 如盦麴,悉可謂之濕熱耶?弗足憑也。愚列如左。 陽黃證因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即所謂濕熱證也。 然其證必有身熱,有煩渴,或躁擾不寧,或消穀善飢, 或小水熱痛赤澀,或大便祕結,其脈必洪滑有力。此 證不拘表裏,或風濕外感,或酒食內傷,皆能致之。但 察其元氣尚強,脾胃無損,而濕熱果盛者,直宜清火 邪,利小便,濕熱去而黃自退,治此者本無難也。 陰黃證則全非濕熱,而總由血氣之敗,蓋氣不生血, 所以血敗;血不華色,所以色敗。凡病黃疸,而絕無陽 證陽脈者,便是陰黃。陰黃之病,何以致之?蓋必以七 情傷臟,或勞倦傷形,因致中氣大傷,脾不化血,故脾 土之色自見於外。其為病也,必喜靜而惡動,喜暗而 畏明。凡神思睏倦,言語輕微,或怔忡眩運,畏寒少食, 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及脈息無力等證, 悉皆陽虛之候。」此與濕熱發黃者反如冰炭,使非速 救元氣,大補脾腎,則終無復元之理,且此證最多。若 或但見色黃,不察脈證,遂雲黃疸同是濕熱,而治以 茵陳、梔子瀉火利水等劑,則無有不隨藥而斃者。 表邪發黃,即傷寒證也。凡傷寒汗不能透,而風濕在 表者,有黃證,或表邪不解,自表傳裏,而濕熱鬱於陽 明者,亦有黃證。表邪未解者,必發熱身痛,脈浮少汗, 宜從汗散。濕熱內鬱者,必煩熱,脈緩滑多汗,宜從分 消清利。若陽明實邪內鬱,而痞結脹滿者,宜先下之, 然後清其餘熱,則自無不愈。
膽黃證,凡大驚大恐,及鬥毆傷者皆有之。嘗見有虎 狼之驚,突然喪膽而病黃者,其病則驟有酷吏之遭, 或禍害之慮,恐怖不已而病黃者,其病則徐。如南北 朝齊永明十一年,有太學生魏準者,因惶懼而死,舉 體皆青,時人以為膽破,即此之類。又嘗見有鬥毆之 後,日漸病黃者,因傷膽而然,其證則無火無濕,其人 則昏沉睏倦,其色則正黃如染。凡此數證,皆因傷膽。 蓋膽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證。《經》曰:「膽液泄 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義猶此也。且膽附 於肝,主少陽春生之氣,有生則生,無生則死。故經曰: 「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者,正以膽中生氣為萬化之 元也。若此諸證者,以膽傷,膽傷則生氣敗,生氣既敗。 其能生乎。所以凡患此者。多致不救。然當察其氣之 微甚。速救其本。猶可挽回。而煉石補天之權。則操之 醫之明者。
黃疸大法,古有五疸之辨:「曰黃汗,曰黃疸,曰穀疸,曰 酒疸,曰女勞疸。」總之,汗出染衣,色如蘗汁者,曰黃汗; 身面眼目黃如金色,小便黃而無汗者,曰黃疸;因飲 食傷脾而得者曰穀疸;因酒後傷濕而得者曰酒疸; 因色慾傷陰而得者,曰女勞疸。雖其名目如此,然總 不出陰陽二證,大都陽證多實,陰證多虛,虛實弗失, 得其要矣。
黃疸難治證,凡寸口無脈,鼻出冷汗,形如煙熏,搖頭 直視,環口黧黑,油汗發黃,久之變黑者,皆難治。
《論治》
編輯
陽黃疸,多以脾濕不流,鬱熱所致,必須清火邪,利小 水,火清則溺自清,溺清則黃自退。輕者宜茵陳飲、大 分清飲、梔子蘗皮湯之類主之。若閉結熱甚,小便不 利,腹滿者,宜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之類主之。 陰黃證,多由內傷不足,不可以黃為意,專用清利,但 宜調補心脾、腎之虛,以培血氣,血氣復則黃必盡退, 如四君子湯、五君子煎、壽脾煎、溫胃飲之類,皆心脾 之要藥也。若六味丸、八味丸、五福飲、理陰煎及左歸、 右歸、六味回陽等飲,皆陰中之陽虛者所宜也。若元 氣虛不至甚而兼多寒濕者,則以五苓散、四苓散或 茵陳五苓散之屬加減用之亦可。
「傷寒發黃,凡表邪未清,而濕熱又盛者,其證必表裏 兼見,治宜雙解,宜柴苓湯,或茵陳五苓散主之。或內 熱甚而表邪仍在者,宜柴芩煎主之。若但有濕熱,內 實脹閉等證,而外無表邪者,宜茵陳蒿湯主之。若因 內傷勞倦,致染傷寒者,亦多有發黃之證,但察其本 無濕熱實邪等證,即當以陰黃之法調補治之,或用」 韓祇和法亦可。若但知攻邪,則未有不敗。故孫真人 曰:「黃疸脈浮者,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此即 補虛散邪之法也。《外傷寒門》別有正條,所當並察。 膽黃證皆因傷膽而然,膽既受傷,則臟氣之損敗可 知,使非修葺培補,則必致決裂。故凡遇此等證候,務 宜大用甘溫,速救元氣。然必察其所因之本,或兼酸 以收其散亡,或兼澀以固其虛脫,或兼重以鎮其失 守之神魂,或與開道利害以釋其不解之疑畏。凡諸 用藥,大都宜同陰黃證治法,當必有得生者。若治此 證而再加尅伐分利,則真如壓卵矣。 治黃之法,本宜清濕利小便,然亦多有不宜利者,說 詳「《濕證門》論治」條中。
韓祗和曰:「病人三五日,服下藥太過,虛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飲水漿,脾土為陰濕所加,與邪熱相會發黃, 此陰黃也,當以溫藥治之。如兩手脈沉細遲,肢體逆 冷,皮膚有粟起,或嘔吐,舌上有胎,遍身發黃,煩躁欲 於泥水中臥,小便赤少,皆陰候也。故陰黃多以熱湯 溫之,或湯漬布搭其胸腹,或以湯盛瓢中,坐於臍下 熨之,其病癒者。」曾治趙顯宗病傷寒,至六七日,因服 「下藥太過,致發黃,其脈沉細遲無力,皮膚涼,發躁欲 於泥中臥,喘嘔,小便赤澀。先投茵陳橘皮湯,喘嘔止; 次服小茵陳湯半劑,脈微出,不欲於泥中臥。次日又 服茵陳附子湯半劑,四肢發熱,小便二三升,當日中 大汗而愈。」似此治癒者,不一《一錄》。凡「傷寒病黃,每遇 太陽或太陰司天,歲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蓋 辰戌太陽寒水司天,水來犯土,丑未太陰濕土司天, 土氣不足,即脾胃虛弱,亦水來侵犯,多變此證也。」 傷寒發黃、黃疸等證,多由濕熱。如小水不利,或黃或 赤,或小腹脹滿不痛,或大便實而渴甚,脈來沉實有 力,皆濕熱之證。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湯,分利 小便,清血瀉火,則黃自退矣。然黃有陰證,及諸治法, 俱詳於前,宜參用之。
《石室祕籙》〈臣陳士鐸著〉
編輯
黃疸
編輯黃疸之證,一身盡黃,兩目亦黃,卻是死證。倘初起即 治之,亦未必即死也。我有奇方,名為「消黃去癉湯。」茵 陳三錢,薏仁、車前子各三兩,茯苓二兩,肉桂三分,水 煎服。一連四劑,黃去癉消矣。黃疸雖成於濕熱,畢竟 脾虛不能分消水濕,以致鬱而成黃。吾用茯苓、薏仁、 車前大劑為君,分消水濕,仍是健脾固氣之藥,少用 茵陳以解濕熱,用肉桂引入膀胱,盡從小便而出,無 事張皇,而暗解其濕熱之橫,此方之澹而妙,簡而神 也。四劑之後減半,加白朮一兩,煎湯飲之,再用四劑, 則全愈,而無後患矣。
黃疸之證,原不宜死,然治之不得法,往往生變為死。 蓋黃疸外感之濕易治,內傷之濕難醫。外感單治濕 而疸隨愈,內傷單治濕而疸難痊。瀉水則氣愈消,發 汗則精愈泄,又何能黃疸之速愈哉!我有方單治內 傷而得黃疸者,名《治內消疸湯》。白朮、茯苓、薏仁各一 兩,茵陳、炒梔子各二錢,陳皮五分,水煎服。此方妙在 「用白朮、茯苓、薏仁之多使健脾又復利水,助茵陳、梔 子以消濕熱,盡從膀胱內消,不必又去退皮膚之濕, 而皮膚之濕自消。」大約此方用之十劑,無不消者,不 必十劑之外服十劑減半,去梔子再服五劑,則全愈, 人亦健旺矣。至妙至神之方,有益無損,可為治內傷 而感濕者之法。
方
編輯豬膏髮煎〈仲景下同〉
編輯治諸黃
豬膏半斤 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髮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小建中湯
編輯治黃疸小便自利
桂枝去皮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膠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煑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半夏湯
編輯治黃疸喘滿而噦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煑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小柴胡湯
編輯治黃疸,諸勞復而嘔者。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半夏半斤,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煑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越婢加朮湯
編輯治「裏水」 ,一身面目黃腫者。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白朮四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煑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煑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抵當湯
編輯治黃疸屬血證者
桃仁二十箇,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浸 水蛭熬 蝱蟲各三十箇,熬去翅足
右四味,為末,水五升,煑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可再服。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編輯治黃疸瘀熱在裏者
麻黃去節 連𧄍根 生薑切,各二兩 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一升 甘草炙,一兩 大棗十二枚 杏仁四十箇,去皮尖
已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煑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煑取三升。分溫三服半。
麻黃湯
編輯治「陽明中風,黃疸,脈浮,無餘證者。」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一兩 杏仁湯泡去皮尖,七十箇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煑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煑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
五苓散
編輯治黃疸小便不利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去黑 白茯苓去皮
白朮各三分 桂枝去皮,半兩
右搗篩為散,拌和,每服抄三錢,白湯調下。去桂,名《四苓散》。
大黃硝石湯
編輯治表和裏實疸病
大黃、 黃蘗、 硝石各四兩〈一作滑石〉 梔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去滓,內硝石,更煑取一升,頓服。
大陷胸湯
編輯治結胸發黃者
大黃 芒硝各三錢, 甘遂末三字匕。
右剉如麻豆大,一劑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盞,煑大黃至六分,內硝煎一二沸,絞汁一字匕半,溫服。未快利再服。熱惡不利者,以意加服。
茵陳蒿湯〈仲景〉
編輯治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膈不安,久久發黃,名為「穀疸。」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煑茵陳,減六升,內三味,煑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 ,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大建中湯
編輯治「胸中大寒,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衝,上下疼痛,不可觸近,並陰黃等證。」
人參二兩 蜀椒二合,炒,去汗 乾薑四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煑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二次溫服。如一炊頃可食,溫粥覆之。
芪芍桂苦酒湯
編輯治黃汗。汗出沾衣,如黃蘗汁。
黃芪五兩, 白芍藥、 桂枝各三兩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煑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桂枝加黃芪湯
編輯治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宜汗之。若腹滿欲嘔吐,懊憹而不和者,宜吐之,不宜汗。
桂枝, 白芍藥,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 甘草各二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煑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黃芪湯〈濟生方〉
編輯治黃汗,身體腫,發熱不渴,汗出染衣黃色。
黃芪蜜炙 赤芍藥 茵陳各二兩 石膏四兩 麥門冬 淡豆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一方入竹葉十四片,不用薑。一方無甘草。
茵陳五苓散
編輯治濕疸小便不利
茵陳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二物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二服。
加減五苓散
編輯治飲食伏暑鬱發為黃疸,口渴多飲,小便不利。
茵陳、 豬苓、 白朮、 赤茯苓、 澤瀉各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不拘時服。一方有「桂心。」
穀疸丸〈濟生〉
編輯治糓疸
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 牛膽一枚,取汁
右為細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薑、甘草煎湯送下,兼紅丸子服亦可。
茯苓茵陳梔子湯〈寶鑑〉
編輯治穀疸
茵陳葉一錢, 茯苓五分 梔子仁、 蒼朮、炒 白朮各三錢 黃芩生,六分 黃連、 枳殼麩炒 豬苓、 澤瀉、 陳皮、 防己各二分 青皮一分
右作一服,用長流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一服減半,二服良愈。
陶氏茵陳湯〈入門〉
編輯治黃疸熱盛,大便不利。
茵陳二錢, 大黃、 梔子仁、 厚朴、 枳實
黃芩、 甘草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薑二片,燈心一握,水煎服。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服。
梔子大黃湯
編輯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分溫三服。
葛根湯〈濟生方〉
編輯治酒疸
葛根二錢 梔子仁、 枳實麩炒 豆豉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一鍾。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
藿枇飲〈戴氏〉
編輯治酒疸
藿香葉 枇杷葉去毛 桑白皮 陳皮 葛根 白茯苓 鷄距子各等分。
水煎下「酒煑黃連丸。」
當歸白朮湯〈三因方下同〉
編輯治酒疸
當歸 黃芩 茵陳 甘草炙,各一錢 茯苓 白朮各二錢 半夏湯泡 杏仁去皮尖,麩炒 枳實麩炒 前胡各一錢半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一鍾,食後服。
白朮湯
編輯治「酒疸,因下後變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狀,大便黑,皮膚不仁,其脈微而數。」
白朮 桂心各一錢 枳實麩炒 豆豉 乾葛 杏仁 甘草炙,各五分
水一鍾。煎至七分。食前服。
硝石散〈仲景〉
編輯治黑疸
硝石、 礬石各等分,燒。
右二味,為末,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加味四君子湯
編輯治色疸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 黃芪炙 白扁豆炒,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水二鍾,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一鍾,服無時。
滑石散
編輯治女勞疸
滑石一兩半, 白礬一兩枯。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用大麥粥清,食前調服,以小便出黃水為度。按此即前《硝石方》,硝與「滑」 字形相近,未知孰是,兩存之。
腎疸湯〈東垣〉
編輯治腎疸,目黃。渾身金色。小便赤澀。
升麻根半兩, 蒼朮一錢, 防風根、 獨活根、 白朮、 柴胡根、 羌活根、 乾葛根各半錢。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甘草根各三錢, 人參、 神麴各六分, 黃蘗二分。
分作二貼。水煎,食前稍熱服。
茯苓滲濕湯〈寶鑑〉
編輯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食,不得臥。」
茵陳七分, 白茯苓六分, 木豬苓、 《澤瀉》
白朮 陳皮 蒼朮米泔浸炒 黃連各五分 山梔炒 秦艽 防己 葛根各四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前服。
參朮健脾湯
編輯治「發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人參、 白朮各一錢五分, 白茯苓、 陳皮。
白芍藥煨 當歸酒洗,各一錢 炙甘草七分
水二鍾。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色疸。加黃芪炒白扁豆各一錢。
當歸秦艽散
編輯治五疸,口淡咽乾,倦怠發熱,微寒。
白朮 茯苓 秦艽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酒蒸 陳皮留白各一錢 半夏麴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薑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濟生》有肉桂小草,名秦艽飲子。
麻黃醇酒湯〈仲景〉
編輯治黃疸
麻黃三兩。
以好清酒五斤。煑取二升五合。頓服盡。冬月用酒。
煑春月用水煑
黃連散〈寶鑑下同〉
編輯治黃疸,大小便閉澀壅熱。累效。
黃連 大黃酢炒,各二兩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右為細末,食後溫水調下二錢,日三服。先用瓜蔕散搐鼻,滴出黃水,卻服此藥。
搐鼻瓜蔕散
編輯治黃疸渾身如金色
瓜蔕二錢, 母丁香一錢,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五分。
右為細末,每服臨臥時先含水一口,卻於兩鼻孔㗜上半字便睡,至明日取下黃水,便服《黃連散》。病輕者五日效,重者半月效。
茵陳附子乾薑湯
編輯治寒濕相合,陰證發黃。
茵陳一錢二分 附子炮,去皮臍 白茯苓
橘紅各三錢 乾薑炮,二錢 草豆蔻煨,一兩 白朮四分 枳實麩炒 半夏、製 澤瀉各半錢
右,生薑五片,水煎去滓涼服。
秦艽湯
編輯一名「秦艽散。」 「治陰黃,不欲聞人言,小便不利。」
秦艽一兩 旋覆花 赤茯苓 炙甘草剉,各半兩
右㕮咀,每服四錢,以牛乳汁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鍼砂丸〈正傳〉
編輯治穀疸、酒疸,濕熱發黃等證。
鍼砂炒紅酢淬,八兩 香附子童便製 蒼朮各四 兩 神麴炒 茵陳薑汁炒 麥芽炒,各二兩 芍藥 當歸 生地黃 川芎 青皮各一兩半 三稜 蓬朮並酢煑 陳皮各一兩 梔子炒 薑黃 升麻 乾漆炒,各五錢
右為末,酢糊和為丸,梧子大,薑湯下六七十丸。
梔子蘗皮湯
編輯治「傷寒」 及濕家發黃。
梔子十五枚, 甘草一兩, 黃蘗二兩
水四升,煑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大茵陳湯
編輯治黃疸。及頭汗出。欲發黃。
茵陳蒿半兩, 大黃三錢, 肥梔子三枚半。
水三升三合半,先煑茵陳,減一半,內二味,煑取一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利如皂角汁,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出也。
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
編輯治大便自利而黃
茵陳蒿三錢。 梔子、 黃連各二錢。
水二盞,煎八分,去滓服。
山茵陳散
編輯治疸證發熱,大小便祕澀。
山茵陳、 梔子各二錢, 赤茯、 枳實各一錢半, 葶藶、 甘草各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薑三片,煎一鍾,食前服。
小溫中丸〈丹溪下同〉
編輯治黃胖,宜草野貧賤人服,蓋其飲食無積,但補陰燥濕而已。
針砂一斤,以酢炒為末,入糯米一斤,炒極黃
右為末,酢糊丸如桐子大,每米飲下四五十丸。忌口。輕者服五兩,重者不過七兩愈。
大溫中丸
編輯治黃胖丹溪晚年定者
香附童便浸,春夏一宿,秋冬三宿, 針砂炒紅,酢淬 三次,各一斤 苦參春夏二兩,秋冬一兩 芍藥 厚朴薑製黑 山樝 蒼朮泔浸,各五兩 白朮 陳皮 茯苓各三兩 青皮六兩 甘草二兩
右為細末,酢糊丸如桐子大。面黑筋骨露,氣實者,米飲下五六十丸。面肥白與氣虛羸弱者,白朮湯下三四十丸。忌一切生冷油膩鷄鵝羊鴨生硬併餈粽難化之物。服過七日後,便覺手掌心涼,口脣內有紅暈起,調理半月愈。
煖中丸
編輯治黃胖,殺肝邪,舒脾氣。虛者不宜用。
香附一斤 甘草二兩 針砂十兩,炒紅酢淬 陳皮 蒼朮 厚朴 三稜 白朮 青皮各五錢
右為末,酢糊丸,空心鹽薑湯下五十丸,晚食前酒下亦可。忌狗肉。
石膏散〈千金方〉
編輯治「女勞疸。身黃額黑。日晡發熱。小腹急。足下熱。」
石膏煅 滑石各等分。
右為末,每二錢,大麥粥飲調下。
秦艽飲子〈得效〉
編輯治女勞疸
秦艽、 當歸、 芍藥、 白朮、 桂皮、 赤茯苓陳皮、 熟地黃、 川芎、 小草各一錢, 半夏、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薑五片,水煎服。
茵陳大黃湯〈活人書下同〉
編輯治傷寒大熱發黃疸
茵陳、 梔子、 柴胡, 黃蘗, 黃芩、 升麻。
大黃各一錢, 草龍膽五分。
右水煎服
茵陳梔子湯
編輯治穀疸
茵陳三錢, 大黃二錢, 梔子、 枳實各一錢。
右水煎服
茵陳茯苓湯
編輯治「陰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
茵陳三錢 白茯苓 豬苓、 滑石水飛 當歸 官桂各一錢。
右水煎服
茵陳橘皮湯
編輯治「陰黃煩躁。喘嘔不渴。」
茵陳、 陳皮、 白朮、 生薑、 半夏、 茯苓各一錢。
右水煎服
茵陳附子湯
編輯治陰黃遍身冷
茵陳 附子炮 甘草炙,各一錢
右水煎服
茵陳四逆湯
編輯治「陰黃,肢體逆冷。自汗。」
茵陳 附子炮 甘草炙 乾薑炮,各一錢
右水煎服
茵陳薑附湯
編輯治陰黃冷汗不止
茵陳 附子炮 乾薑炮,各一錢
右水煎服
茵陳吳茱萸湯
編輯治陰黃,曾服薑附諸藥未愈,脈尚遲者。
茵陳、 吳茱萸、 附子、炮 乾薑、炮 木通
當歸各一錢。
右水煎服
瘴疸丸〈入門〉
編輯治「天行病急黃。」 及瘴瘧發黃。
茵陳、 梔子、 大黃、 芒硝各一兩, 杏仁六錢, 常山、 𪔀甲、 巴豆霜各四錢, 豆豉二錢。
右為末,蒸餅和丸梧子大,每三丸或五丸,溫水吞下,以吐利為效。《得效方》梔子丸同,即今茵陳丸也。
茵陳瀉黃湯〈丹溪下同〉
編輯治時氣發熱,變為黃疸,所謂「瘟黃。」
葛根一錢半 木香七分 茵陳 黃連薑汁炒 梔子炒 白朮 赤茯苓 芍藥 厚朴 木通 人參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水煎服。
濟生茵陳湯
編輯治「時行熱鬱,通身發黃。」
茵陳四錢, 大黃二錢, 梔子一錢。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退黃散〈醫鑑〉
編輯治黃疸,身面如金,小便如黃蘗汁。
柴胡 升麻、 草龍膽 茵陳 黃連 黃芩 梔子 黃蘗 木通 滑石各一錢, 甘草五分。
右剉,作一貼,燈心一握,水煎服。
退黃丸〈入門〉
編輯治「黃疸、水腫、腹脹、溏泄」 等證。
青礬二兩,鍋內鎔化,入陳黃米四升,用酢拌勻,慢火 炒令煙盡,入平胃散六兩同炒,少頃去火毒。
右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臨臥米飲下,忌糯米油麪生冷硬物。此方即周益公《陰騭丸》。蓋青礬乃銅之精液,用酢製以平肝,愈於鍼砂。如服鍼砂,不忌鹽,後復發,青礬則不忌鹽,不復發。
褪金丸〈正傳〉
編輯治黃腫絕妙
鍼砂煅紅酢淬 香附子便浸,各六兩 蒼朮 白朮各二兩半 陳皮 神麴 麥芽各一兩半 厚朴 甘草各一兩
右為末,麴糊和丸梧子大,米飲下五七十丸。忌魚腥濕麵生冷。有塊,加三稜、蓬朮並酢煑各兩半。
綠礬丸〈正傳〉
編輯治黃腫病最捷
五倍炒黑 神麴炒黃,各八兩 鍼砂炒紅酢淬 綠礬薑汁炒白,各四兩
右為末,薑汁煮棗肉搗丸梧子大,溫酒下六七十丸,不飲酒,米飲下。終身忌食蕎麥,犯之再發難治。
===疸方〈入門下同〉===
治黃疸愛喫茶葉者
蒼朮、 白朮各三兩, 石膏、 白芍藥、 黃芩、 南星、 陳皮各一兩, 薄荷七錢。
右為末,砂糖水煮《神麴》作糊,和丸梧子大,砂糖水空心吞下五七十丸。
又方
編輯治黃疸喜喫生米者
「白朮一錢半, 蒼朮一錢三分, 白芍藥、 陳皮、 神麴、 麥芽、 山樝肉、 白茯苓、 石膏各一錢」, 厚朴七分, 藿香五分, 甘草三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臨熟入砂糖末一匙調服。
四寶丹
編輯治疸癖。愛喫土炭。生米、茶葉通用者。
《使君子肉》,二兩, 南星、薑製 檳榔各一兩
如喫生米,加麥芽一斤炒過;喫茶葉,加茶葉一斤炒過;喫土,加壁土一斤炒過;喫炭,加黑炭一斤炒過。共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砂糖水下五十丸。
逍遙散〈元戎〉
編輯治濕鬱發黃
當歸、 芍藥、 白朮、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右薑三片水煎服
紅丸子〈和劑〉
編輯治穀疸
京三稜浸軟切片 蓬莪朮煨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五斤 乾薑炮 胡椒各三斤。
右為末,用酢麪糊丸如梧桐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送下,小兒臨時加減與服。
六味地黃丸
編輯治「一切腎水虧損,兼治陰虛發黃。」
熟地黃八兩,蒸搗 山茱萸 山藥炒,各四兩 丹皮 澤瀉 白茯苓各三兩
右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白湯或淡鹽湯任下。加肉桂、製附子各一兩,名「八味丸」 ,治陰陽虛等證。
異攻散
編輯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面黃,或欬嗽面浮,氣逆腹滿等證。」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右加薑棗水煎服
葛花解酲湯〈東垣〉
編輯治酒疸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縮砂仁、 白豆蔻。
葛花各一錢, 神麴、 木香各五分, 青皮
陳皮、 豬苓、 澤瀉各七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七分,食遠稍熱服,取微汗。酒病去矣。或為末,薑酢湯調服二三錢亦可。
如神散〈得效下同〉
編輯治酒毒發黃
《苦匏子》 苦葫蘆子各三七箇 黃黍米三百粒, 安息香二皂子大
右為末,取一字搐入鼻中,滴盡黃水。若過多,則以黍穰燒灰,麝香末各少許,搐入鼻中,立止。
石膏茵陳散
編輯治黃疸,一身皆黃。食已即饑。
《石膏》二錢, 甘草五分, 《梔子仁》、 茵陳、 木通、 大黃各一錢, 《䒷蔞實》一箇。
右剉,作一貼,入薑五片,蔥白二莖,水煎服。
必效散〈直指〉
編輯黃疸通用
葶藶子炒 草龍膽、 梔子 黃芩各一錢。
茵陳二錢。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茯苓加減湯
編輯治胃疸積熱。食已輒饑。面黃瘦。胸滿脅脹。小便祕赤。
赤茯苓 陳皮去白 桑白皮各三兩 赤芍藥 白朮各四兩 人參 官桂各二兩 石膏八兩 半夏六兩,湯洗生薑製焙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滓,不計時候。「如病甚者,加大黃、𥐚硝各二兩。」
棗子綠礬丸〈回春〉
編輯治黃疸胖病
鍼砂煅紅,酢淬 綠礬炒 蒼朮 厚朴 陳皮 神麴各一兩 甘草五錢
右為末,蒸棗肉和丸梧子大,米飲下五七十丸。切忌蕎麥羊肉母豬肉,食之急死無醫。
五疸搐鼻方〈千金下同〉
編輯通治五疸
瓜蔕 秫米、 《赤小豆》各二七枚
右三味,治下篩。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內著鼻孔中,痛縮鼻,須臾當出黃汁,或從口中出汁升餘則
愈。病輕者,如一豆不瘥,間日復用。又下里間,以筒使人吹鼻中,無不死,大慎之。《刪繁》療天時毒熱,通貫臟腑,沉伏骨髓之間,或為黃疸、黑疸、赤疸、白疸、糓疸、馬黃等病,喘息須臾不絕也。
大黃丸
編輯治前證
大黃、 《葶藶子》各二兩
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病瘥止。
五疸方
編輯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黃蘗, 黃芩各一兩, 麴衣五合
右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加至五丸。
三黃散
編輯治黃疸,身體面目盡黃。
大黃、 黃連、 黃芩各四兩
右三味,治下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為丸。
秦椒散
編輯治黃疸飲少溺多
秦椒六銖 《瓜蔕》半兩。
右二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編輯治發黃,身面目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煑蘗汁,眾醫不能療者。
茵陳、 梔子各四兩。 黃芩、 大黃、 柴胡。
升麻各三兩, 《龍膽》二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煑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體羸者,大黃加梔子五六兩,生地黃一升。「如黃發已久,變作桃皮色,心下有堅,嘔逆不下飲食,小便急,赤色少,四肢逆冷,脈深沉極微細遲者,不宜服此方,服下必變啘也。宜與大茵陳湯,除大黃,與生地黃五兩,服湯盡消息看脈小浮出,形小見,不甚沉微,便可治」 也。脈浮見者黃。當明不復作桃皮色。心下自寬也。
黃疸湯
編輯治發黃
茵陳、 黃蘗、 梔子、 大黃各三兩 黃連
右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煑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湯,後服《後丸》。
黃疸丸
編輯治見上
大黃五兩。 茵陳, 梔子各三兩, 黃芩 黃蘗 黃連各二兩
右六味,為末,以蜜丸如梧子大。白飲服二十丸,令微利。
大黃黃蘗湯
編輯治「發黃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裏實,當下之。」
大黃三兩, 黃蘗, 芒硝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去查,內芒硝,復煎取一升,先食頓飲之。
茵陳丸
編輯治時行病急黃。並瘴癘疫氣。及痎瘧。
茵陳, 梔子, 芒硝, 杏仁各三兩, 巴豆一兩, 常山, 𪔀甲各二兩, 豆豉, 大黃各五兩
右九味,為末,以餳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以吐利為佳,不知,加一丸。初覺體氣有異,急服之即瘥,神效。
急黃方
編輯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
芒硝一兩, 大黃末兩半, 生地黃汁八合
右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為度,不須二服。
風疸方
編輯治風疸,小便或黃或白,灑灑寒熱,好臥不欲動。
三月生艾一束,搗汁,銅器中煎如漆,密封之。
苦參 大黃 黃連 凝水石研 䒷蔞根 葶藶各六銖
右七味,六味為末,以艾煎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二,可至二十丸。「有熱加苦參,渴加䒷蔞,小便澀加葶藶,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黃連,大便難加大黃。」
梔子枳實豉大黃湯
編輯又名「枳實大黃湯。」 治傷寒食少飲多。痰結發黃酒疸。心中懊憹而不甚熱。或乾嘔。
枳實五枚, 大黃三兩, 豆豉半升, 梔子七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分三服,「心中熱疼懊憹」 ,皆主之。
凝水石散
編輯治「肉疸,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 此病得之縱酒。
凝水石、 「白石脂」、 䒷蔞根、 桂心各三十銖 菟絲子、 知母各十八銖
右六味,治下篩,麥粥飲服五錢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
茯苓丸
編輯治「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是酒疸。」
半夏 杏仁各十八銖 蜀椒 當歸各十二銖 甘遂六銖 茯苓 茵陳 乾薑各一兩 枳實 白朮熬,各三十銖
右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為度。《千金翼》加黃連二兩,大黃十八銖,名茵陳丸。治黑疸,身體闇黑,小便澀。
半夏湯
編輯治「酒癖陰黃,胸心脹滿,骨肉沉重,逆害飲食,乃至小便赤黃。」 此根本虛勞,風冷飲食沖心,由脾胃內痰所致。
半夏一升, 生薑 黃芩 茵陳 當歸 前胡 枳實 甘草 大戟各二兩 茯苓 白朮各三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煑取三升,分作三服。
牛膽丸
編輯治酒疸身黃麴塵出
牛膽一枚 芫花一升, 蕘花 大黃各半斤 瓜蔕三兩
右五味,四味,㕮咀,以清酒一斗漬一宿,煑減半,去滓,內牛膽,微火煎令可丸如大豆。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復一丸至八丸,膈上吐,膈下下,或不吐而自愈。
大茵陳湯
編輯治內實熱盛發黃,黃如金色,脈浮大滑實緊數者。夫發黃多是酒客勞熱,食少胃中熱,或溫毒內熱者,故黃如金色。
茵陳、 黃蘗、 大黃、 白朮各三兩 黃芩
甘草, 茯苓, 䒷蔞根, 前胡, 枳實各二兩 梔子二十枚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煑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之。」
茵陳丸
編輯治「氣淋,臚脹腹大,身體面目悉黃,及酒疸,短氣不得息。」
茵陳、 天門冬 梔子各四兩, 半夏半升
大黃, 桂心各三兩, 通草、 石膏各二兩。
右八味,蒸大黃、通草、天門冬、半夏、梔子,曝令乾,合搗篩,蜜丸如大豆。服三丸,日三。忌生魚,以豆羹服,不得用酒。一方去石膏,內滑石二兩,不知加至十丸。
犀角散〈良方〉
編輯治急黃。心膈煩躁而渴者。
犀角、 黃連、 升麻、 梔子仁各一兩, 茵陳
右㕮咀,每服四錢,薑三片,水二鍾,煎至六分,溫服。
養勞湯〈綱目〉
編輯治五疸,腳弱心忪,口淡耳聾,微寒發熱,氣急,小便白濁,當作虛勞治之。
黃芪 當歸 桂心 甘草炙 陳皮 白朮 人參各一兩 白芍藥三兩 熟地 五味子 茯苓各三錢 遠志去心,半兩
右每服四錢,薑棗煎,空心服。
穀芽枳實小柴胡湯〈良方下同〉
編輯治糓疸,食已即饑而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饑飽所致,蒸熏而黃。
穀芽、 枳實、 厚朴各一錢, 山梔、 大黃
柴胡、 黃芩各六分, 陳皮、 半夏、 人參。
炙甘草各五分。
右,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紫金丹
編輯治黃疸久不愈,胃強者。
膽礬, 黃蠟各二兩, 大棗五十枚
右以砂鍋或銀石器內,用「好酢三椀,先下礬棗,慢火熬半日,取出棗,去皮核,次下蠟,再熬一二時,如膏,入蠟茶二兩,同和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酒人下血色黃,目黃色有餘者亦效。
小茵陳湯〈韓氏〉
編輯治「發黃。脈沉細,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一箇,炮作八片 炙甘草一兩 茵陳二兩
右用水二升,煑一升,分作三服。
五福飲〈景岳全書下同〉
編輯凡「五臟血氣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 熟地黃俱隨宜 白朮炒,一錢五分。
當歸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
柴芩煎
編輯治內熱兼表邪發黃
柴胡二錢。 黃芩、 梔子、 澤瀉、 木通各二錢, 枳殼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柴苓湯
編輯治「身熱發黃,煩渴泄瀉。」
白朮, 茯苓, 澤瀉, 柴胡, 豬苓, 黃芩。
右水煎服
左歸飲
編輯治命門之陰衰陽勝,黃疸諸證。
熟地二、三錢,或至一、二兩 山藥、 枸杞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半 山茱萸一、二錢〈畏酸少用〉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右歸飲
編輯治命門之陽衰陰盛,黃疸諸證。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山藥。 枸杞
杜仲薑製,各二錢 山茱萸肉一錢 肉桂
甘草炙,各一、二錢 製附子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大分清飲
編輯治濕熱黃疸
茯苓、 澤瀉、 木通各二錢, 梔子或倍之。
豬苓、 枳殼、 車前子各一錢。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溫服。
茵陳飲
編輯治前證
茵陳、 梔子、 澤瀉、 青皮各三錢, 菊花二錢, 甘草一錢。
用水三四鍾。煎兩鍾。不時陸續飲之。
理陰煎
編輯治真陰虛弱黃疸
熟地三、五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炙甘草一、二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
溫胃飲
編輯治陰疸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扁豆炒,二錢 陳皮〈或不用〉 炙甘草各一錢 乾薑炒焦,一二三錢 當歸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壽脾煎
編輯一名「攝營煎。」 治脾虛陰黃,中氣虧弱等證。
白朮二三錢 當歸 山藥各二錢 棗仁錢半 炙甘草一錢 遠志製,三五分 乾薑炮,一二錢 蓮肉炒,二十粒 人參一二錢,急者用一兩
水二鍾煎服
五君子煎
編輯治「脾胃虛寒,陰黃兼濕。」
人參二三錢 白朮黃土炒 白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