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42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四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四十二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四十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二十二

  煩躁門

  黃帝素問至真要大論 氣交變大論 五常政大論 五臟生成論 調經論

  刺熱篇 診要經終論 玉機真臟論

  靈樞經經脈篇 五亂篇

  張機金匱要略煩躁病脈證治

  王叔和脈訣脈法

  孫思邈千金方論證治

  嚴用和濟生方總論

  朱肱活人書傷寒煩躁證

  劉完素六書躁擾 煩

  李杲十書總論 論梔子豉湯

  朱震亨心法論證治

  戴思恭證治要訣總論證治

  李梴醫學入門總論證治

  樓英醫學綱目論虛煩

  陶華六書論傷寒證

  王肯堂證治準繩辨證

  喻昌醫門法律論傷寒證

  陳士鐸石室祕錄傷寒證治法

  方溫膽湯 千里流水湯 酸棗湯 梔子湯 又方 茯神散 人參竹葉湯 陳皮湯

   遠志湯 小草湯 地仙散 分氣飲 竹葉湯 竹皮大丸 人參當歸散 霹靂煎

  小青龍加石膏湯 桂枝加黃芪湯 酸棗湯 烏梅丸 三物黃芩湯 桂枝湯 四逆湯

   人參散 白朮黃芪散 新添三黃丸 梔子厚朴湯 天水散 火鬱湯 三黃瀉心湯

   人參三白湯 妙香丸 酸棗仁湯

  單方

  鍼灸

  醫案

藝術典第三百四十二卷

醫部彙考三百二十二

編輯

煩躁門

編輯

《黃帝素問》

編輯

《至真要大論》

編輯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煩心,胸中熱。

「煩心」,火熱盛也。

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饑,臍下反動,嘔逆躁煩。

「外淫之火」,交於內也。

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

少陽之氣,合於三焦,故熱客於胃。三焦與心主包絡相合,故煩心心痛。

少陰之復,燠熱內作,煩躁。

《煩躁》:火煩而陰躁也。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心熱煩躁。

「心熱煩躁」,皆熱乘心肺也。

少陰司天,主勝,則心熱煩躁。

君相二火之氣勝也。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火」者,少陽包絡之相火。

《氣交變大論》

編輯

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體重煩冤。

水氣上乘於心,故病煩冤。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體重煩冤。

水不能濟火,故「煩冤」也。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體重煩冤。

腎虛、脾虛、肝虛,皆令人體重煩冤。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躁悸。

煩心悸者,水上凌心也;躁者,火不交於陰也。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煩冤。」

寒氣上凌,故病煩冤。

《五常政大論》

編輯

太陽司天,心熱煩。

「心熱煩」者,火炎於上也。

《五臟生成篇》

編輯

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君火之氣,外受於邪,則心煩於內;太陽之氣受邪,則頭痛於上,病在膈中」,是過在手太陽少陰之經矣。

《調經論》

編輯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 上,悗亂而喜忘。

血並於上,則脈氣實而心煩惋;氣並於下,則氣不舒而多怒;血並於下,則血畜於下而喜忘;氣並於上,則氣逆於上而為悗亂

《刺熱篇》

編輯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

脾絡注心中,故心煩而顏青。熱邪干胃,故欲嘔。脾主肌肉,故身熱。

《診要經終論》

編輯

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

心煩者,包絡之氣上炎也。

《玉機真臟論》

編輯

夏脈不及,則令人煩心,上為欬唾,下為氣泄。

不及。則反逆於內而煩心。上熏肺而欬唾。下走腹而氣泄矣。

《靈樞經》

編輯

《經脈篇》

編輯

腎足少陰之脈,是主腎所生病者,煩心心痛。

水不濟火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 痛。掌中熱。

煩心心痛,掌中熱,自內而外也。

《五亂篇》

編輯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 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俛首 靜伏。

清濁相干者,循脈之營衛,與行陰行陽之營衛相干,是以亂於胸,亂於心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編輯

《煩躁病脈證治》

編輯

《上氣篇》曰:「肺脹,欬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 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水氣篇》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 人陰腫。」

太陽病,脈浮而緊,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 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然病此者,渴而下 利,小便數者,不可發汗。

《虛勞篇》曰:「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病人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 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下利篇》曰:「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 子豉湯主之。」

《肺痿篇》曰:「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 愈。」

《腹滿篇》曰:「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 者死。」

《黃疸篇》曰:「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 小便必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 脈遲故也。」

《腹滿》《舌》當作身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晉王叔和脈訣》

編輯

《脈法》

編輯

《心脈歌》曰:「溢關骨痛心煩躁,更兼頭面赤騂騂。」 雜病生死歌曰:「內外俱虛身體寒,汗出如珠微嘔煩, 忽然手足脈厥逆,體不安寧必死。」請幫助識別此字。 虛脈歌曰:「恍惚心中多悸驚。三關定息脈難成。血虛 臟腑生煩熱。補益三焦便得寧。」

《唐孫思邈千金方》

編輯

《論證治》

編輯

陰脈不澀,身體反冷,其內反煩,多唾脣燥,小便反難, 此為肺痿。欬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脅下 痛引缺盆。設若有實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龍加 石膏湯主之。

留飲,形不發作,無熱,脈微,煩滿,不能食,脈沉滑者,留 飲病。

「骨實」者。苦煩熱。

凡人病脈已解,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差安而強 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診得心積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 面赤咽乾,心煩,掌中熱,甚則吐血,身瘛。瘲主血厥,夏 瘥冬劇,色赤也。

「心病,煩滿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欬吐逆狂語,汗出 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 而反黑者,此是水尅火,為大逆,十死不治。」 傷寒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 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服之,當 逼與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強飲之,令以指刺喉中吐 之,病隨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強與水。水停則結心下 也。當更以餘藥吐之。

諸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 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 不可下也。如此內外皆不可攻,而強攻之,必遂損竭, 多死難全也。此虛煩但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橘皮 湯一劑,不愈為可重與也。此法數用,甚有效驗。傷寒 後虛煩,亦宜服此湯吐下不止,發熱心煩,欲飲水,可少飲米粉水為佳。若 不吐,與葛根薺苨飲服之。

《宋嚴用和濟生方》

編輯

《總論》

編輯

夫虛煩者,心虛煩悶是也。且人之有血氣,分為榮衛, 別乎陰陽,榮衛通適,然後陰平陽祕,精神迺治。攝養 乖方,榮衛不調,使陰陽二氣有偏勝之患。或陰虛而 陽勝,或陰勝而陽虛。《素問》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 熱。陽勝則外熱,陰勝則內寒。」今虛煩之病,陰虛生內 熱所致也。但虛煩有數證,不可不辨。傷寒大病之後, 霍亂吐瀉之後,及婦人產後,皆使人心虛煩悶。又有 虛勞之人,心火內蒸,亦致心煩。治療之法,不可不詳 審也。

《朱肱活人書》

編輯

《傷寒煩躁證》

編輯

「傷寒煩躁,太陽與少陰經為多。陽明經或因不大便, 中有燥屎,故煩躁耳。」大抵陰氣少,陽氣勝,則熱而煩, 故太陽經傷風,多煩而躁;陽虛陰勝,亦發煩躁。陽氣 弱,為陰所乘而躁,故少陰病亦煩躁。當以外證與脈 別之。然有汗之而煩者,有下之而煩者。又有病已解, 而反微煩者,此由病新差,不勝穀,損穀則愈。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

躁擾

編輯

躁擾躁動煩熱。擾亂而不寧。火之體也。熱甚於外。則 支體躁擾。熱甚於內。則神志躁動。反復癲狂。一作顛倒懊 憹煩心,不得眠也。或心嘔噦,而為胃冷心煩疼者,非 也。故煩心、心痛、腹空,熱生而發,得食熱退而減也。或 逆氣動躁者,俗謂「咽喉」,由水衰火旺,而猶火之動也。 故心胸躁動,謂之怔忡,俗雲「心忪」,皆為熱也。

懊憹煩心,反復顛倒,不得眠者,煩熱怫鬱於內,而氣 不能宣通也。或胸滿結痛,或頭微汗出,虛煩者,梔子 湯主之。或氣少者,加甘草一錢。或嘔者,及初誤以丸 藥下者,加生薑半兩。凡懊憹虛煩者,皆用涼膈散甚 佳,及宜湯濯手足,使心胸結熱宣散而已。心煩腹滿, 坐臥不安,梔子厚朴湯主之。或陽明病下之後,躁熱 而懊憹者,三一承氣湯。汗後躁煩不得眠,五苓散或 涼膈散。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五苓散、黃連解毒湯。 煩心者,涼膈散。少陽證,胸中煩而不嘔者,小柴胡去 半夏、人參,加䒷蔞實主之。

《元李杲十書》

編輯

《總論》

編輯

《黃帝鍼經五亂篇》云:「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俛首靜 伏云云。氣在於心者,取少陰心主之俞。」又云:「欬喘煩 冤者,是腎氣之逆也。」又云:「煩冤者,取足少陰。」又云:「煩 冤者,取足太陰。」仲景分之為二:煩也,躁也。蓋火入於 肺則煩,入於腎則躁,俱在於腎者,以道路通於肺母 也。大抵煩躁者,皆心火為病,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 爍水虧,惟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煩躁。又脾經絡於 心中,心經起於脾中,二經相搏,濕熱生煩。夫煩者,擾 擾心亂,兀兀欲吐,怔忡不安。躁者無時而熱,冷汗自 出,少時則止。《經》云:陰躁者是也。仲景以梔子色赤而 味苦,入心而治煩,鹽豉色黑而味鹹,入腎而治躁,名 梔子豉湯,乃神藥也。若有宿食而煩「者。梔子大黃湯 主之。」

陰躁之極。欲坐井中。陽已先亡。醫猶不悟。復指為熱。 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焉。況寒涼之劑入腹。周 身之火得水則升走矣。

火入於肺,煩也;火入於腎,躁也。煩躁俱在上者,腎子 通於肺母也。「髮潤如油,喘而不休」,總言肺絕。鼻者,肺 之外候。肺氣通於鼻,鼻中氣出粗大,是肺也。髮者血 之餘,腎氣主之。髮潤如油,火迫腎水至高之分,是水 將絕也。仲景以髮潤喘大為肺絕,兼其腎而言之,髮 在高巔之上,雖屬腎,肺為五臟之至高,故言肺絕兼 腎也。大抵肺腎相通,肺既已絕,則腎不言而知其絕 矣。或曰:煩者心為之煩,躁者心為之躁。何煩為肺,躁 為腎也?夫心者,君火也,與邪熱相接,上下通熱,金以 之而爍,水以之而虧,獨存者火爾,故肺腎與心合而 為煩躁焉。此煩雖肺,躁雖腎,其實心火為之也。若有 宿食而煩躁者,梔子大黃湯主之。

中熱證,如「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而因勞役得之 者,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 熱,必躁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 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餘之證相 似,若誤與白虎湯,旬日必死。此證脾胃大虛,元氣不 足,口鼻中氣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轉以後,是陽明得 時之際,病必少減。若是外中熱之病,必到日晡之際, 大作讝語,其熱增加,大渴飲水,煩悶不止,其勞役不 足者,皆無此證,尤易為分解。若有難決疑似之證,必 當待一二日求醫治療,必不至錯誤矣。

===
《論梔子豉湯》
===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

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煩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氣 虛滿者,加甘草。如若嘔噦者,加生薑、橘皮。下後腹滿 而煩者,梔子厚朴枳實湯。下後身熱微煩者,梔子甘 草乾薑湯。

《朱震亨心法》

編輯

《論證治》

編輯

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有實熱而煩躁者,亦用梔子 仁。有虛熱而煩躁者,宜參、芪、麥門冬、白茯苓、竹茹、白 芍藥。若脈實數,有實熱者,神芎丸。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編輯

《總論證治》

編輯

汗下霍亂吐瀉後,因滲泄而津液去多,五內枯燥者, 皆能虛煩。以陰血不足以濟陽,陽氣偏勝,故虛熱而 煩,宜「參蘇飲,去蘇倍參,加麥門冬半錢。煩而渴者,獨 味人參湯,加以小便不利者,春澤湯,加以。心經熱而 躁者,辰砂五苓散。煩而嘔,不喜食者,橘皮湯。煩而睡 不寧者,溫膽湯。大煩身熱甚者,竹葉石膏湯。」血虛生 煩,見前諸證者,茯苓補心湯。外有一得病時,節即惡 寒,身不疼,頭不痛,但煩熱者,亦名虛煩。內外俱不可 攻,攻之必損竭,宜參蘇飲去蘇倍參,或更加石膏半 錢。不愈者,竹葉石膏湯。兼有上項證候者,於前藥選 用。其人虛甚,不宜專用涼劑者,茯苓補心湯。

《李梴醫學入門》

編輯

《總論證治》

編輯

虛煩者,七情六慾,以致腎水虛而心火煩躁,或雜病 後餘熱未淨而煩,或勞役氣衰火旺而煩,或陰虛相 火動而煩,有類傷寒初證,外亦發熱,但頭身不痛,脈 不緊數為異。雖陰虛亦惡寒而不甚,脈亦能數而無 力。大概病後虛羸少氣,煩躁欲嘔者,竹葉石膏湯;輕 者,小柴胡湯;痰逆惡心者,橘皮竹茹湯。陰證內寒外 熱,肢節痛,口不燥而虛者,陰旦湯。服涼藥後,脈愈大 而無力,熱愈甚而躁渴者,單人參湯,或人參、黃芪煎 湯,下五苓散。勞役氣虛者,補中益氣湯。陰虛者,四物 湯加知母、黃蘗。脾胃弱者,三白湯。驚悸痰盛者,溫膽 湯。心神不安者,硃砂安神丸。婦人新產,挾血虛煩者, 四物湯加人參、淡竹葉、麥門冬、甘草。表虛忌汗,裏虛 忌下,但宜和平之劑調理。《千金》云:「虛煩不可大攻,熱 去則寒起。」若用傷寒汗下重劑而治虛煩,重則津竭 而死,輕則內消盜汗,變為癆瘵。傷寒有未經汗、吐、下 而煩者,胸滿膈實煩熱;有已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 煩躁懊憹,見各條。 心煩作渴欲嘔,身熱,睡臥不寧,與發熱均屬表熱,但 煩熱無休歇時,發熱時發時止。凡煩熱未經汗吐下, 邪熱傳裏而作。如未膈實,心中欲吐不吐,鬱悶之狀 為虛,但當和解,或微汗而已。經云:「病人煩熱汗出則 解」是也。若心中驟滿而煩者為實,則有吐下之異。《賦》 云:「微煩為陽之相勝。」言當分表裏而治之也。又云:煩 極則反發厥者,乃陰所致,言熱極則反與陰盛發躁 一同。必以四逆理中湯治之。宜與動悸條參看。

《樓英醫學綱目》

編輯

《論虛煩》

編輯

煩熱怔忡,知熱在心肺也,故用竹葉、石膏、辰砂鎮墜 其熱,使下行也。煩而下利,知熱在上也,故用梔豉湯 吐之。煩而汗出不解,知表裏有邪也,故用表裏飲湯。 脈沉口渴,手心熱,知熱不在表也,故用妙香丸下之。 溫膽、酸棗,治不得眠也。

凡心虛則煩心,肝腎脾虛亦煩心。《經》云:「夏脈者心也。 其不及者,令人煩心。」又云: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 重煩冤者,是知煩多生於虛也。

《活人》云:「虛煩似傷寒,非傷寒也。」成無己云:「傷寒有虛 煩,有心中煩,有胸中煩。」二說不同,攷之於書,成無己 之言,實出仲景,《活人》無據,然往往有非因傷寒而虛 煩者,今故兩存之。

虛煩身不覺熱,頭目昏疼,口乾咽燥,不渴,清清不寐, 皆虛煩也。

起臥不安睡不穩,謂之煩。宜梔豉湯、竹葉石膏湯。

《陶華六書》

編輯

《論傷寒證》

編輯

邪熱傳裏,不經發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似同而 異。《經》曰:「病人發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熱,但當和解 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異,宜別其證 之虛實,而為劑之輕重也。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 煩者為虛。虛煩而心中欲嘔吐,鬱悶之狀。

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頭不疼身不痛為 異耳。表既虛不可汗。裏不實不可下。叔和云:「虛煩有 熱不可攻。」

腎傷寒,表裏無熱,但煩憒,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 脈沉細,四逆湯。

煩為擾亂,而躁為憤怒,躁為先煩而漸至躁也。《傷寒》 煩躁,則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則熱之輕,躁則熱之甚也。有邪在 裏而煩躁者,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陽盛隔陰,欲 於泥水中臥,飲水不得入口也。

其或結胸證具,而煩躁吐利,四逆湯。煩躁下利,發熱 厥逆,煩躁不得眠,惡寒燥攣,脈不出而躁者,皆為不 可治矣。

陰極發躁,或陰毒火邪,投熱藥反劇者,不可用涼藥, 躁甚仍與熱劑,用四逆湯輩。

《王肯堂證治準繩》

編輯

《辨證》

編輯

先賢治煩躁俱作,「有屬熱者,有屬寒者。治獨煩不躁 者,多屬熱;唯悸而煩者,為虛寒。治獨躁不煩者,多屬 寒。唯火邪者為熱。蓋煩者,心中煩,胸中煩,為內熱也; 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在井中, 為外熱也。內熱者,有本之熱,故多屬熱;外熱者,多是 無根之火,故屬寒也。」

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 不得安靜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 焦乾黑者死。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

編輯

《論傷寒證》

編輯

凡傷寒家服藥後,身熱煩躁,發渴冒瞀,脈兩手忽伏 而不見,惡寒戰慄,此皆陰陽氤氳,正邪相爭作汗之 徵也。姑宜靜以待之,不可因而倉皇,反至錯誤。 少陰病,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有白通加豬膽 汁。一法: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蓋少陰下利,其 人腎臟虛,寒邪盛也。脈微者,與白通湯驅寒助陽,斯 利止脈健矣。服之利不止,轉至無脈,嘔煩有加,此因 以熱藥治寒,寒甚而格藥不入,徒增其逆亂之勢也。 加豬膽汁為鄉導,斯藥入而寒不為拒,陽可回、脈可 出矣。然脈必微續乃生,暴出反死。甚哉虛陽之易出 難回也。

「少陽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蓋 脈不至,陽已先絕,不煩而躁,孤陰頃刻自盡矣。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用茯苓四逆湯為救 法。誤汗則亡陽而表虛,誤下則亡陰而裏虛,陰陽俱 虛,邪獨不解,故生煩躁,用此湯以救之。此一證表裏 兩虛,製方之妙,又非表裏一言可盡。蓋煩為心煩,躁 為腎躁。故用乾薑、附子。入腎以解躁。茯苓、人參。入心 以解煩也。

下之後,復發汗,脈沉微,身無大熱者,用乾薑附子湯 為救法。蓋以其證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 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此證前一條雲,下之 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 也。誤汗亡陽,誤下亡陰,故云內外俱虛。然不出方,以 用附子回陽,人參益陰,已有成法,不必贅也。此復教 人以深微之蘊,見亡陽一證,較亡陰倍多。然陽用事 於晝者也,熱煩躁擾不得眠,見於晝者若此;陰用事 於夜者也,安靜不吐不渴,見於夜者若彼。豈附子、人 參,陰陽兩平之可施乎?必乾薑、附子,偏於辛熱,迺足 回其陽以協於偏勝之陰也。

《石室祕錄》
臣陳士鐸著

編輯

《傷寒證治法》

編輯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 死。」此仲景原文也。夫傷寒陰證發厥,灸其厥陰之經, 亦不得已之法,原不及湯藥之神也。灸厥陰不還,聽 其死者,亦僅對貧寒之子而說,以其不能備參藥也。 儻以參附湯救之,未有不生者。今傳一方,名還厥湯, 用白朮四兩,附子、乾薑各三錢,水煎服,一劑而生。凡 見有厥逆等證,即以此方投之,無不神效如響。蓋白 朮最利腰臍,陰寒之初入,原從臍始,吾利其腰臍,則 腎宮已有生氣,況佐之附子、乾薑,則無微不達,而邪 又安留乎。況白朮健脾開胃,中州安奠,四肢邊旁,有 不回陽頃刻者乎。

傷寒發熱下利,又加厥逆,中心煩躁而不得臥者,死 證也。身熱未退,邪又在中,今既發厥,身雖熱而邪將 散矣,宜下利之自止。乃不止而心中轉添煩躁不得 臥,此血乾而心無以養,陽氣將外散也,不死何待?又 將何法以生之?亦惟有補元陽之氣而已矣。方用參 朮湯:人參、白朮各三兩,炒棗仁一兩,麥冬三錢,水煎 服。此方參、朮補氣,氣足而血自生,血生而煩躁可定。 況又佐之棗仁以安魂,麥冬以益肺,有不奏功如神

者乎。縱不能盡人可救,亦必救十之七八矣
考證

溫膽湯千金方下同

編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 此膽寒故也。宜服之。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 陳皮去白,三兩 生薑四兩 甘草一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無生薑,有茯苓一兩。

千里流水湯

編輯

治虛煩不得眠

麥門冬, 半夏各三兩, 茯苓四兩, 棗仁二升, 甘草, 桂心, 黃芩, 遠志, 萆薢, 人參

生薑各二兩, 秫米一斗。

右十二味,㕮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萬遍,澄清」 ,取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棗湯

編輯

治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

酸棗仁五升, 人參、 桂心 生薑各二兩

石膏四兩, 茯苓, 知母各三兩, 甘草一兩半。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梔子湯

編輯

治「大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顛倒。懊憹欲死。」

大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氣嘔逆,加橘皮二兩,亦可加生薑二兩。

又方

編輯

治煩悶不得眠

枸杞根白皮, 生地黃各五兩, 麥門冬, 甘草, 前胡各三兩, 茯苓, 知母各四兩, 人參二兩, 粟米 豉各五合

右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四服。

茯神散

編輯

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

知母一兩 茯神、 《麥門冬》各三十六銖 通草、 升麻各三十銖 《赤石脂》四十二銖 《紫菀》

桂心各十八銖, 大棗二十枚 竹茹雞子大一枚

右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華》水二升半,煮取七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人參竹葉湯三因方下同

編輯

治「汗下後,表裏虛煩,不可攻者。」

人參 炙甘草各二兩, 製半夏二兩半 石膏 麥門冬各五兩 淡竹葉一握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粳米一撮,煎熟去滓,空心服。《濟生方》除石膏,加茯苓、小麥。

陳皮湯

編輯

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之反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食反嘔逆,穀不得入。」

橘皮去白,一兩半 人參二錢五分 甘草炙 竹茹各五錢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一盞,棗一枚,煎七分,食後服。

遠志湯

編輯

治「心虛煩熱。夜臥不寧。」 及病後虛煩。

「遠志、黑豆、甘草同煎」 黃芪 當歸酒洗 麥冬 棗仁炒 石斛各一錢半 人參 茯神各七分 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煩甚者。加竹葉、知母。

小草湯濟生方

編輯

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 黃芪 當歸酒浸 麥門冬 酸棗仁炒 石斛 人參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服,不拘時。

地仙散

編輯

治大病後煩熱不安,一切虛煩熱。

地骨皮二兩 防風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剉散煎同上

分氣飲

編輯

治「脾胃虛弱,血氣不和,煩熱躁擾,胸膈不利,或痰氣喘嗽,飲食少思。」

陳皮 茯苓 半夏薑汁炒黃色 桔梗炒

大腹皮 紫蘇梗 枳殼麩炒 白朮土炒。

山梔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右薑棗水煎服

竹葉湯

編輯

治「傷寒大病後。」 及霍亂吐瀉後。心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葉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 小麥炒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竹皮大丸

編輯

治證同上

生竹茹、 石膏各五錢, 甘草一兩七錢半。

白薇、 桂枝各二錢半。

右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如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二錢半。

人參當歸散

編輯

治證同上

生地黃, 人參, 當歸, 肉桂, 麥門冬各一兩, 白芍藥二兩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先以粳米一合,淡竹葉十片煎,去米葉,入藥並棗三枚,煎溫服。血熱甚者,加生地黃。

霹靂煎

編輯

治「陰盛格陽,身冷脈沉,煩躁不飲水。」

附子一枚,炮

右取出用冷灰培之,以半兩入真臘茶一大錢,同研勻,更分二服,每用水一盞,煎至六分,臨熟入蜜半匙,候溫冷服,須煩躁止得睡,汗出瘥。若為末,蜜水調服,名《霹靂煎》。

小青龍加石膏湯仲景下同

編輯

治肺脹。欬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

石膏二兩,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莘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四合。」

枝桂加黃芪湯

編輯

治黃汗。劇者不能食。身體重。煩躁。小便不利。

桂枝去皮 生薑 白芍藥各三兩 甘草

黃芪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酸棗湯

編輯

治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 知母 茯苓 芎藭各二兩

甘草一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按本方,深師有生薑二兩。

烏梅丸

編輯

治病者,靜而復時煩,此屬蚘厥。

烏梅三百箇 細莘 附子炮 桂枝 人參 黃蘗各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 川椒去汗,各四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圓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圓,日三服,稍加至二十圓。禁生冷、滑臭等食。

三物黃芩湯

編輯

治煩躁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乾地黃四兩。

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桂枝湯

編輯

治傷風煩躁。手足不冷者。

桂枝 芍藥各三錢, 甘草二兩,炙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子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須臾歠熱,稀粥一盞,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

四逆湯

編輯

治「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小便色白者。」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一兩半,炮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強人加附子半箇,乾薑」 加一兩半。

人參散河間下同

編輯

治身熱黃瘦煩渴

石膏, 甘草各一兩, 滑石四兩, 《寒水石》二兩, 人參半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早晚食後兼服梔子金花丸,一名「既濟解毒丸。」

白朮黃芪散

編輯

治五心煩躁。自汗。四肢痿劣。飲食減少。肌瘦昏昧。

白朮 黃芪 當歸 黃芩去皮 芍藥各半兩 石膏 甘草各二兩 茯苓 寒水石各一兩 官桂一分 人參 川芎各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前一日三服。

新添三黃丸

編輯

治五勞七傷。流濕潤燥。消渴煩熱甚者。

大黃、 黃芩、 黃連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生薑湯下,不計時候,日三服,妙。

梔子厚朴湯

編輯

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坐臥不安者。」

大梔子七箇, 枳實二錢, 厚朴半兩。

右剉如麻豆大,以水一盞半煮,絞汁半盞,溫服。

天水散

編輯

治煩熱不得眠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加牛黃另為細末,每用五錢,冷水調服。

火鬱湯

編輯

治五心煩熱,是火鬱於地中。四肢者,脾土也,心火下陷於脾土之中,鬱而不得伸,故《經》云:「火鬱則發之。」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藥各一兩, 防風、 甘草各五錢。

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大盞,入連鬚蔥白三寸,煎至一盞,去柤稍熱,不拘時候。

三黃瀉心湯活人下同

編輯

治「傷寒」 陽證,煩躁發熱,胸中煩滿。

大黃、 黃連各二兩, 黃芩一兩

右剉,每服一兩,百沸湯二大盞,熱漬之,停一時久,絞去柤,分二服。

人參三白湯

編輯

治傷寒陰證煩躁

白朮、 芍藥、 茯苓、 竹茹各一兩, 人參二兩

右剉,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八分,去柤溫服。

妙香丸綱目

編輯

《丹溪》云:「疏決腸胃,制伏木火藥也。故治痰水作煩,神效。」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膜,炒研 辰砂飛研,五兩 牛黃 龍腦 膩粉 麝香各一兩 金箔九十片

右研勻,煉黃蠟六兩,入好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如要此藥速行,針刺一眼子,冷水浸少時服,效更速。小兒丸如菉豆大。

酸棗仁湯深師

編輯

治虛煩不眠

棗仁二升 蝭母 乾薑 茯苓 芎藭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右以水一斗,先煮棗仁減三升,乃同煮取三升,分服。

單方

編輯

膈上煩熱多渴,利九竅。滑石二兩搗,水三大盞,煎二 盞,去滓,入粳米煮粥食。聖惠

陰證傷寒,極冷厥逆,煩躁,腹痛,無脈,危甚者:舶上硫 黃為末,艾湯服三錢,就得睡,汗出愈。本事方

胸膈煩悶:白朮末,水服方寸匕。千金

五心煩熱:胡黃連末,米飲服一錢。易簡方

急勞煩熱,身體痠疼:用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 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時珍

傷寒煩渴,心神躁熱:用秦艽一兩,牛乳一大盞,煎六 分,分作二服。聖惠

骨蒸煩熱:青蒿一握,豬膽汁一枚,杏仁四十箇去皮 尖炒。以童子小便一大盞,煎五分,空心溫服。十便良方 熱攻心煩恍惚。以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後分為二服。 心鏡

《攀倒甑》,解利風熱,煩渴狂躁,搗汁服,甚效。蘇頌 陰毒傷寒,煩躁迷悶急者,「用半兩重附子一箇,生破 作四片,生薑一大塊作三片,糯米一撮」,以水一升,煎 六合,溫服暖臥。或汗出,或不出,候心定,則以水解散 之類解之,不得與冷水。如渴,更煎滓服,屢用多效。續傳 信方

傷寒煩熱欲飲:䒷蔞根三兩,水五升,煮一升,分二服。 先以淡竹瀝一斗,水二升,煮好銀二兩半,冷飲汁,然 後服此。外臺

心痹心煩內熱:茜根煮汁服。傷寒類要

老人煩渴:寒食大麥一升,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餳二 合,渴即飲之。

煩悶不眠。大棗十四枚。蔥白七莖。水三升。煮一升。頓 服。千金

除煩止渴:生葡萄搗濾取汁,以瓦器熬稠,入熟蜜少 許同收,點湯飲甚良。居家必用

時氣煩渴:生藕汁一盞,生蜜一合,和勻細服。聖惠 蟶肉煮食之,去胸中邪熱煩悶,飯後食之。嘉祐 白鴨肉和蔥豉煮汁飲之,去卒然煩熱。孟詵

鍼灸

編輯

《靈樞經》曰:「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 鍼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 也。」

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 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

《千金方》曰:「尺澤、少澤,主短氣脅痛心煩。」

通里主「卒痛煩心,心中懊憹,數欠頻呻,心下悸悲恐。」 內關主「凡心中實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 動,失智。」

尺澤,主心痛彭彭然,心煩悶亂,少氣不足以息。 大鍾、太谿,主煩,心滿嘔。

紫宮、玉堂、太谿,主欬逆上氣心煩。

俠白,主欬,乾嘔煩滿。

完骨,主風頭耳後痛,煩心。

少衝,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

腕骨,主煩滿驚。

醫案

編輯

《儒門事親》曰:高爍巡檢之子,八歲病熱,醫者皆為傷 冷治之,以熱藥攻矣。欲飲水,水禁而不與,內水涸竭, 煩躁轉生,前後皆閉,口鼻俱乾,寒熱往來,欬嗽時作, 遍身無汗。又欲灸之,適遇戴人。戴人責其母曰:「重裀 厚被,煖炕紅爐,兒已不勝其熱矣,尚可灸乎?」其母謝 以不明。戴人令先服人參柴胡飲子,連進數服,下爛 「魚腸之類,臭氣異常。渴欲飲水,聽其所欲,冰雪涼水 連進數杯,節次又下三四十行,大熱方去。又與牛黃 通膈丸,復下十餘行,兒方大痊。前後約五十餘行,略 無所困,冰雪水飲至一斛,向若灸之,當何如哉?」 《丹溪心法》曰:「一女子年二十餘歲在室,素強健,六月 間發煩悶,困憊不食,發時欲入井,六脈皆」沉細而弱, 兩日後微渴,眾以為病,暑治不效,四五日加嘔而人 瘦,手心極熱,喜在陰處,漸成伏脈,時妄語。予急制《局 方》妙香丸,如桐子大,以井水下一丸,半日許,大便藥 已出,病無退減。遂以麝香水洗藥,以針穿三竅,次日 以涼水送下,半日許,大便下稠痰數升。是夜得睡,困 頓伏枕,旬日而愈。因記《金匱》雲。「昔肥而今瘦者。痰也。」 遂作此藥治之。

《薛氏醫案》曰:「一儒者脾胃素虛而有痰,或用導痰之 法,痰甚作渴,頭運煩熱,余謂中氣虛弱而變證,用補 中益氣湯而愈。後勞役發熱頭運,此氣虛不能上升 也,用前湯加蔓荊子而愈。後又勞神,畏見風寒,四肢 逆冷,口沃痰涎,余以為脾氣虛寒之真病,以六君子 加炮薑、肉桂而愈。」

光祿高署丞,脾胃素虛,因飲食勞倦,腹痛胸痞,誤用 大黃等藥下之,譫語煩躁,頭痛喘汗,吐瀉頻頻,時或 昏憒,脈大而無倫次,用六君子加炮薑,四劑而安。但 倦怠少食,口乾發熱,六脈浮數,欲用瀉火之藥。余曰: 「不時發熱,是無火也;脈浮大,是血虛也;脈虛浮,是氣 虛也。」因此胃虛,五臟虧損,虛證發見,服補胃之劑,諸 證悉退。

州同韓用之,年四十有六。時「仲夏色慾過度,煩熱作 渴,飲水不絕,小便淋瀝,大便祕結,唾痰如湧,面目俱 赤,滿舌生刺,兩脣燥裂,遍身發熱,或時如芒刺而無 定處,兩足心如烙,以冰折之作痛,脈洪而無倫。此腎 陰虛,陽無所附而發於外,非火也。蓋大熱而甚,寒之 不寒,是無水也,當峻補其陰。」遂以加減八味丸料一 斤,內肉桂一兩,以水頓煎六椀,冰冷與飲,半晌已用 大半。睡覺而食溫粥一椀,復睡至晚,乃以前藥溫飲 一椀,乃睡至曉,食熱粥二椀,諸證悉退。翌日畏寒足 冷至膝,諸證仍至。或以為傷寒。余曰:非也,大寒而甚, 熱之不熱,是無火也,陽氣亦虛矣。急以八味丸一劑, 服之稍緩,四劑諸證復退,大便至十三日不通,以豬 膽導之,諸證復作。急用十全大補湯數劑方應。 一男子鰥居數年,素勤苦勞而吐血發熱煩躁,服犀 角地黃湯,氣高而喘,前病益盛,更遺精白濁,形體倦 怠,飲食少思,脈洪大,舉按有力,服十全大補加麥冬、 五味、山茱、山藥而愈。

《寓意草》曰:「徐國禎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到前, 復置不飲,異常大躁,將門牖洞啟,身臥地上,展轉不 快,更求入井。一醫洶洶,急以承氣與服。余診其脈,洪 大無倫,重按無力。謂曰:『此用人參、附子、乾薑之證,奈 何認為下證也』?醫曰:『身熱目赤,有餘之邪,躁急若此, 再以人參、附子、乾薑服之,踰垣上屋矣』。」余曰:「陽欲暴」 脫,外顯假熱,內有真寒,以薑附投之,尚恐不勝回陽 之任,況敢以純陰之藥,重劫其陽乎?觀其得水不欲 嚥,情已大露,豈水尚不欲嚥,而反可嚥大黃芒硝乎? 天氣燠蒸,必有大雨,此證頃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 且既認大熱為陽證,則下之必成結胸,更可慮也。惟 用薑附,所謂補中有發,並可以散邪「退熱,一舉兩得, 至穩至當之法,何可致疑?吾在此久坐,如有差誤,吾任其咎。」於是以附子、乾薑各五錢,人參三錢,甘草二 錢,煎成冷服。服後寒戰,戛齒有聲,以重綿和頭覆之, 縮手不肯與診,陽微之狀始著。再與前藥一劑,微汗, 熱退而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