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521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五百二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五百二十一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五百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五百二十一卷目錄

 醫部總論一

  易經無妄卦

  書經說命上

  禮記曲禮下

  周禮天官

  春秋四傳許止進藥不由醫

  黃帝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生氣通天論篇 金匱真言論篇 陰陽應象大論

  篇 陰陽別論篇 靈蘭祕典論篇 五臟別論篇 移精變氣論篇 湯液膠醴論篇 舉

  痛論 至真要大論篇 著至教論篇 示從容論篇 疏五過論篇 徵四失論篇 方盛

  衰論篇 解精微論篇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 根結 官鍼 逆順肥瘦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賊風

  扁鵲難經十二難 十三難 六十一難 七十七難 八十一難

  張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褚氏遺書除疾 審微 辨書

  楊泉物理論論醫

  隋書經籍志

  孫思邈千金方論大醫習業 論大醫精誠 論治病略例 論診候

  東坡雜記求醫診脈 醫者以意用藥

  避暑錄話士大夫不可輕信醫 集方書

  玉澗雜書醫不能起死人

  夢溪筆談用藥不可不慎

  林逋省心錄論醫

  陳自明外科精要論醫者更易良方

藝術典第五百二十一卷

醫部總論一

編輯

易經

編輯

《無妄卦》

編輯

《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程傳人之有疾,則以藥石攻去其邪,以養其正。若氣體平和,本無疾病而攻治之,則反害其正矣。故勿藥則有喜也。有喜,謂疾自亡也。

《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程傳「人之有妄,理必修改。」《既》無妄矣。復藥以治之。是反為妄也。其可用乎。故云不可試也。試。暫用也。猶曰少嘗之也。本義既已。無妄而復藥之。則反為妄而生疾矣。大全中溪張氏曰:無「《妄》而疾。」又無妄而藥。則反為妄而起其疾矣。此無《妄》之藥,所以不可試也。孔子曰:「丘未達不敢嘗,聖人不試。」無《妄》之藥如此。

書經

編輯

《說命上》

編輯

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孔傳服藥必瞑,眩極,其病乃除。正義曰:瞑眩者,令人憒悶之意也。《方言》云:「凡飲藥而毒,東齊海岱間或謂之瞑,或謂之眩。」郭璞云:「瞑眩亦通語也。」然則藥之攻病,先使瞑眩憒亂,病乃得瘳。傳言瞑眩極者,言悶極藥乃行也。

禮記

編輯

《曲禮下》

編輯

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醫不 三世,不服其藥。

大全嚴陵方氏曰:「君於平居無事之時,其膳也,膳夫品嘗之,太子親視之,亦以致其謹而已,則於有疾之時,尤所不可忽也。醫之為術,苟非父祖子孫傳業,則術無自而精,術之不精,其可服其藥乎?《周官》司徒以世事教能者,良以此也。雖然,經之所言,亦道其常而已。若夫非傳業而或自得於心者,未及三世,固在所取也。」故《周官》醫師止以十全為上。或傳之非其人,雖三世亦所不取也。故孔子言「無恆之人,不可以作巫醫。」集說鄭氏曰:「嘗度其所堪,不三世不服其藥,謹物齊也。」 孔氏曰:「凡人病必服藥,父子相承至三世,則能謹物調齊矣。」又說云:三世者,一黃帝鍼灸,二《神農本草》,三《素女脈訣》。不習此三世之書,不得服其藥。 藍田呂氏曰:孔子所慎,齊戰疾。疾者,危事也。危而不謹,取禍之道也,況君親之疾乎?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則攻疾之藥,「未嘗無毒,好惡或失其性,齊量或失其宜,寒熱補瀉,或反其用,小則益病,甚則至於喪身,為人臣子者,不嘗試而用之,不忠不孝莫大焉。」此許世子止以不嘗藥之過,所以被弒君之名也。醫至三世,治人多矣,用物熟矣,功已試而無疑,然後服之,亦謹疾之道也。 山陰陸氏曰:「三世相傳,意之所不能察」者察矣。世雲「老醫少卜。」

周禮

編輯

《天官》

編輯

《醫師》,「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訂義鄭康成曰。醫師。眾醫之長也。 陳宏甫曰。人之一身之用。與天地同。有餘則損。不足則補。天之道

考證

也。自非達得造化消息盈虛之理,如何會知得人身中氣偏之所在,此真是絲毫不可差。如後世庸醫,安能了得此事?所以成周以士大夫為之。薛平仲曰:「膳夫自庖人至臘人,既聯事以共其職矣」 ,食醫一官屬焉可也,特別而置諸醫者之列,固人主護養之道,然先王不忍厚己以忘民也,是故先於食醫,則有醫師以掌分治民物之疾病。後於食醫,則疾醫、瘍醫、獸醫次第而設焉。蓋仁出於身而加於民,愛乎物,實自夫一飲一食之間推之。

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

訂義劉執中曰:「醫師掌醫之政令,則聚其毒藥,有州土之宜,有採取之候,有治煉之方,有攻療之制,悉預知之,然後可以共醫事。」

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 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 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

訂義王氏曰:「餼廩稱事,然後能者勸,而不能者勉。」史氏曰:「計其所失,為之殿最,則為醫者惟恐其失之矣。」

《食醫》,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 八珍之齊。凡君子之食恆倣焉。

訂義鄭節卿曰:「古者史官、樂官與醫卜之官,皆世其業,不兼官,不貳事,懼其不精也。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執技以事上者,惟醫為難精,惟疾病不可不謹,先王豈敢以一人而兼二三人之能哉?是故食醫之下有疾醫,調飲食不兼於治病;疾醫之下有瘍醫,察內證不兼於外證;瘍醫之下有獸醫,治禽獸者不兼於治人也。必求其精,不敢計其冗,先王之仁也。」

《疾醫》,中士八人,掌養萬民之疾病,以五味、五穀、五藥 養其病。

訂義鄭康成曰:五藥,草、木、蟲、石、穀。養,猶治也。病由氣勝負而生,攻其贏,養其不足也。 王氏曰:「《素問》曰:『形不足,溫之以氣;精不足,補之以味』。」味,養精者也;穀,養形者也;藥則療病者也。養精為本,養形為次,療病為末。 呂氏曰:先以五味五穀,繼以五藥,以藥醫之下也。雖然,豈獨醫哉?

以五氣、五聲、五色。請幫助識別此字。其死生。

訂義賈氏曰:「氣病在內,人所不睹,見其聲色,則知其增劇及簡易也。」 王氏曰:望其氣,又聽其聲,又觀其色,以請幫助識別此字。其死生不過五,以味穀藥養其病亦不過五,則以物之更王、更廢、更囚、更死,不過五故也。

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凡民之有疾病 者,分而治之。歲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

訂義賈氏曰:「以《疾醫》中士八人,各有能,故使分治之也。」

瘍醫,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 之齊。

訂義愚攷醫之用祝,理或宜然。今世有以氣封瘍而從之者,正祝由之遺法也。祝之不勝,於是用藥,藥或不能去,必劀以刃而去惡血,劀而不愈,必殺之以藥而食其惡肉。凡四法,各有深淺之度,故言「齊。」

春秋四傳

編輯

《許世子止不嘗藥》

編輯

《春秋》昭公十有九年「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弒其君 買。」

《左傳》:許悼公瘧,飲太子止之藥,卒,太子奔晉。書曰:「弒 其君。」君子曰:「盡心力以事君,舍藥物可也。」

《胡傳》:按《左氏》,「許悼公瘧,飲世子止之藥,卒。書曰:『弒其 君者,止不嘗藥也。古者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夫子之 所慎者三,疾居其一。季康子饋藥,曰:『丘未達,不敢嘗。 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父有疾,飲藥子先嘗之』。蓋言 慎也。止不擇醫而輕用其藥,藥不先嘗而誤進於君, 是有忽君父之心而不慎矣』。」

大全張氏曰:「藥劑所以致人之死者,非一端,故以瘧言之。今之治瘧,以砒煅而餌之多愈,然煅不得法,而反殺人者多矣。悼公之死,必此類也。」 疏曰:「按《傳》許君飲止之藥而卒耳,實非弒而加弒者,責止事父,不舍其藥物,言藥當信醫,不須己自為也。人子之孝,當盡心嘗禱而已。藥物之劑,非所習也。許止身為國嗣,國非無」醫而輕果進藥,故罪同於弒,蓋為教之遠防也。

黃帝素問

編輯

《四氣調神大論篇》

編輯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 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 兵,不亦晚乎?

《生氣通天論篇》

編輯

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勿為。故陽蓄積,病死而 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
《金匱真言論篇》
===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

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是謂得道。

《陰陽應象大論篇》

編輯

治病必求於本,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 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 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 半死半生也。

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 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 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 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 寸,觀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 矣。」

《陰陽別論篇》

編輯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別於陽 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靈蘭祕典論篇》

編輯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 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 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 形乃制。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 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帝乃擇吉日良兆, 而藏靈蘭之室,以傅保焉。

《五臟別論篇》

編輯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 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移精變氣論篇》

編輯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 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鍼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 何也?」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 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憺之 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鍼石不能治 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 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 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 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 光,可得聞乎?」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 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 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 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 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 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 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 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 得,邪氣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 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 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帝曰:「願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 惑,治之大則,逆從到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 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 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於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 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 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湯液醪醴論篇》

編輯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 「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 液,故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 藥攻其中,鑱石鍼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 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 治,故病不可愈。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今 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鍼石不能治,良藥不能 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 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 乎?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 謂也。

《舉痛論》

編輯

黃帝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 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

數極,所謂明也
考證

《至真要大論篇》

編輯

岐伯曰: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 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 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 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 逆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 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 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 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 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 拔刺雪汗,工巧神聖,可得聞乎?岐伯曰:審察病機,無 失氣宜,此之謂也。

《著至教論篇》

編輯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 對曰:「誦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 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願得受樹天之度,四 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 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 陽表裏,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 理,中知人事,可以常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 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 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子 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

《示從容論篇》

編輯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 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五臟六 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 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矣。子務明之,可以十全; 即不能知,為世所怨。」

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多矣,則無比類,猶未 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 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沖於天,夫聖人之治病,循 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疏五過論篇》

編輯

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 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 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 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 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 心無以對。」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 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 並,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 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洒然時驚。病深 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 亦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 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 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 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 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王侯,故貴脫勢, 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 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 亂志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 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 術之語,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 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 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 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聖人之治 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裏, 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 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 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裏。 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不知俞理, 五臟菀熱,癰發六腑,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 與經相明。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五中,決以明堂, 察於終始,可以橫行。

《徵四失論篇》

編輯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 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對曰: 「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耶?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 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 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 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 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 於毒,不失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 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 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

持其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 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 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 四海。汝不知道之論受,以明為晦。

《方盛衰論篇》

編輯

帝曰:「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 氣盡,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 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 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陽附陰,不知併合,診故 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 後至。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 《六十首》。診微合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 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 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 治不久。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 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起所有餘, 知所不足。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 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 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 滑濇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 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 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 言妄期,此謂失道。

《解精微論篇》

編輯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 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資,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 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 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 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毚,愚仆漏之,問不在經 者,欲問其狀。帝曰:「大矣。」

靈樞經

編輯

《邪氣臟腑病形》

編輯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名曰明;按 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願聞 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 「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 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 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 知三則神且明矣。

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 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 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根結》

編輯

用鍼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 神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 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臟變化之病, 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脆,而後取之也。

《官鍼》

編輯

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 以為工也。

《逆順肥瘦》

編輯

岐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 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從可傳焉。故 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木也。工 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 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編輯

黃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 臟獨主其痛者,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 所勝時者起也。」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順天之時, 而病可與期。順者為工,逆者為粗。

《賊風》

編輯

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扁鵲難經

編輯

《十二難》

編輯

《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鍼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 絕於外,用鍼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 臟脈已絕於內者,其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 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 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 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十三難》

編輯

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 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 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 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濇而短;色黑,其脈沉濡 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五脈,當參相應也。脈數,尺之 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 脈濇,尺之皮膚亦濇;脈滑,尺之皮膚亦滑。五臟各有 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應者病也。假令 色青,其脈浮濇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 小而滑,為相生也。《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 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 全六。此之謂也。

《六十一難》

編輯

《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 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 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也;「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 別其病也。「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 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 其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 『神』」,此之謂也。

《七十七難》

編輯

《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 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 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 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八十一難》

編輯

《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 病自有虛實也?其損益奈何?然非謂寸口脈也,謂病 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 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 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 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編輯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編輯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 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南齊褚氏遺書

編輯

《除疾》

編輯

除疾之道,極其候證,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來,觀時 人之所患,則窮其病之始終矣。窮其病矣,外病療內, 上病救下,辨病臟之虛實,通病臟之母子,相其老壯, 酌其淺深,以制其劑,而《十全上功》至焉。制劑獨味為 上,二味次之,多品為下。酸通骨,甘解毒,苦去熱,鹹導 下,辛發滯。當驗之藥未驗,切戒急投,大勢既去,餘勢 「不宜再。藥修而肥者飲劑豐,羸而弱者受藥減。用藥 如用兵,用醫如用將。」善用兵者,徒有車之功;善用藥 者,薑有桂之效。知其才智,以軍付之,用將之道也;知 其方伎,以生付之,用醫之道也。世無難治之病,有不 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民中絕命, 斷可識矣。

《審微》

編輯

疾,有誤涼而得冷證,有似是而實非,差之毫釐,損其 壽命。《浮栗經二氣篇》曰:「諸瀉皆為熱,諸冷皆為節。熱 則先涼臟,冷則先溫血。」《腹疾篇》曰:「乾痛有時當為蟲, 產餘刺痛皆變腫。」《傷寒篇》曰:傷風時疫,濕暑宿痰,作 瘧作疹,俱類傷寒。時人多瘧,宜防為瘧;時人多疹,宜 防作疹。春瘟夏疫,內證先出。中濕中暑,試之苓朮,投 之發散劑,吐汗下俱至。此證號「宿痰,失導必肢廢。」嗟 乎!病有微而殺人,勢有重而易治。精微區別,天下之 良工哉。

《辨書》

編輯

尹彥成問曰:「居今之世,為古之工,亦有道乎?」曰:「師友 良醫,因言而識變,觀省舊典,假筌以求魚。博涉知病, 多診識脈,屢用達藥,則何愧於古人。」

梁陽泉物理論

編輯

《論醫》

編輯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 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 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神祇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 之節,原疾疹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微達幽,不 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且道家則尚冷,以草木用冷 生,醫家則尚溫。以血脈以請幫助識別此字。《通》徒知其大趣,不達其 細理,不知剛柔有輕重,節氣有多少,進退盈縮,有節 卻也。名醫達脈者,求之寸口三候之間,則得之矣。度 節氣而候溫冷,參脈理而合重輕,量藥石,皆相應,此 可謂名醫。有有名而不良者,有無名而良者。人主之 用,醫必參知而隱括之。

隋書

編輯

《經籍志》

編輯

醫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術者也。天有陰陽風 雨晦明之氣,人有喜怒哀樂愛惡之情,節而行之,則 和平調理;專壹其情,則溺而生疢。是以聖人原血脈 之本,因鍼石之用,假藥物之滋,調中養氣,通滯解結, 而反之於素。其善者,則原脈以知政,推疾以及國。《周 官》:「醫師之職,掌聚諸藥物,凡有疾者治之」,是其事也。 鄙者為之,則反本傷性。故曰:「有疾不治,恆得中醫。」

唐孫思邈千金方

編輯

《論大醫習業》

編輯

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鍼經》《明堂流注》、 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裏孔穴、《本草藥對》, 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 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 六壬,竝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 夜遊,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 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 《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 不讀諸子百家,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 有慈悲喜捨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 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竝須探賾。 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 矣。

《論大醫精誠》

編輯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 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 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 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 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 言於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麤至淺之 思,豈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 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 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 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二年,便謂天下無病 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塗說「而言。醫道已了, 深自悞哉。」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 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 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 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 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 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 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厄急。雖曰賤畜貴人, 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 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 藥者,良由此也。其蝱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 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 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 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 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悽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 念蔕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 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 心,詳察形候,絲毫勿失,處判鍼藥,無得參差,雖曰「病 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 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 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盼,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 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醹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 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 醫者安然懽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 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 調笑,談謔諠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衒燿聲名,訾毀 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 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 陰德,天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二途,陰陽 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 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冥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 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衒功能, 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 恥余言之鄙俚也。

===
《論治病略例》
===
考證
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人稟五常,以為五臟。經絡腑

腧,陰陽會通,元冥幽微,變化難極。《易》曰:「非天下之至 賾」,其孰能與於此?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 所知,各承家伎,始終循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 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 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 「曾無髣髴,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 視死別生,固亦難矣。此皆醫之深戒,病者可不謹以 察之,而自防慮也。古來醫人,皆相嫉害,扁鵲為秦大 醫令李諡所害,即其事也。一醫處方,不得使別醫和 合,脫或私加毒藥,令人增疾,漸以致困,如此者非一, 特須慎之。寧可不服其藥,以任天真,不得使愚醫相 嫉,賊人性命,甚可哀傷。

「凡醫診候,固是不易,又問而知之,別病深淺,名曰巧 醫。」《仲景》曰:「凡欲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必通 十二經脈,辨三百六十五孔穴,榮衛氣行,知病所在, 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醫相色,色脈與形,不得 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醫聽聲,聲合五音。 火聞水聲,煩悶善驚;木聞金聲,恐畏相刑。脾者土也」, 生育萬物,迴助四傍,善者不見,死則歸之。太過則四 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六識閉塞,猶如醉人。四季 運轉,終而復始。下醫診脈,知病源由流轉移動,四時 逆順,相害相生,審知臟腑之微,此乃為妙也。

《論診候》

編輯

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 「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醫未病之 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 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愚醫不通三部九候 及四時之經,或用湯藥倒錯,鍼灸失度,順方治病,更 增他疾,遂致滅亡。哀哉烝民枉死者半,可謂世無良 醫為其解釋。《經》說:「地、水火風,和合成人,然愚醫不思 脈道,反治其病,使臟中五行共相剋切,如火熾燃,重 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氣合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 百病一生,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發。」又云:「一百 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須治而愈,一百一病,雖治 難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宋東坡雜記

編輯

《求醫診脈》

編輯

脈之難明古今所病也。至虛有實候,而大實有羸狀, 差之毫釐,疑似之間,便有死生禍福之異,此古今所 病也。病不可不謁醫,而醫之明脈者,天下蓋一二數。 「騏驥不時有,天下未嘗徒行;和扁不世出,病者未嘗 徒死,亦因其長而護其短耳。」士大夫多祕所患而求 診以驗醫之能否,使索病於冥漠之中,辨虛實冷熱 於疑似之間。醫不幸而失,終不肯自謂失也,則巧飾 遂非以全其名,至於不救,則曰「是固難治也。」間有謹 願者,雖或因主人之言,亦復參以所見,兩存而雜治, 以故藥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醫, 蓋於平時默驗其工拙,至於有疾而求療,必先盡告 以所患,而後求診,使醫者瞭然知患之所在也,然後 求之診,虛實冷熱,先定於中,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 故雖中醫治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 事哉?

《醫者以意用藥》

編輯

歐陽文忠公嘗言:有患疾者,醫問其得疾之由,曰:「乘 船遇風,驚而得之。」醫取多年柂牙,為柂工手汗所漬 處,割末雜丹砂、茯神之流,飲之而愈。今《本草注》引《藥 性論》云:「止汗,用麻黃根節及古竹扇為末服之。」文忠 因言:醫以意用藥多此比,初似兒戲,然或有驗,殆未 易致詰也。予因謂公:以筆墨燒灰飲學者,當治昏惰 耶?推此而廣之,則飲伯夷之《盥水》,可以療貪;食比干 之《餕餘》,可以已佞;䑛樊噲之盾,可以治怯。請幫助識別此字。「西子之 珥,可以療惡矣。」公遂大笑。元祐三年閏八月十七日, 舟行入潁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見文忠公於此》,偶記 一時談笑之語,聊復識之。

避暑錄話

編輯

《士大夫不可輕信醫》

編輯

士大夫於天下事,苟聰明自信,無不可為,惟醫不可 強。本朝公卿能醫者,高文莊一人而已,尤長於《傷寒》, 其所從得者不可知矣。而孫兆、杜壬之徒,始聞其緒 餘,尤足名一世。文莊,鄆州人,至今鄆多醫,尤工傷寒, 皆本高氏。余崇寧大觀間在京師,見董汲、劉寅輩,皆 精曉張仲景《方術》,試之數驗,非江淮以來俗工可比 也。子瞻在黃州,蘄州醫龐安常亦善醫傷寒,得仲景 意。蜀人巢谷出聖散子方,初不見於前世醫書,自言 得之於異人,凡傷寒不問證候如何,一以是治之,無 不愈。子瞻奇之,為作序,比之孫思邈三建散,雖安常 不敢非也,乃附其所著《傷寒論》中,天下信以為然,疾 之毫釐不可差,無甚於傷寒用藥一「失其度,則立死 者皆是」,安有不問證候而可用者乎?宣和後,此藥盛 行於京師,太學諸生信之尤篤,殺人無數,今醫者悟始廢不用。巢谷本任俠好奇,從陜西將韓存寶出入 兵間,不得志,客黃州,子瞻以故與之游。子瞻以谷奇 俠而取其方,天下以子瞻文章而信其言,事本不相 因而趨名者,又至於忘性命而試其藥,人之惑蓋有 至是也。

《集方書》

編輯

士大夫固不可輕言醫,然人疾苟無大故,貧不可得 藥,能各隨其證而施之,亦不無小補。蓋疾雖未必死, 無藥不能速愈,呻吟無聊者固可憫,其不幸遲延苟 變而生他證,因以致死者多矣。方其急時,有以濟之, 雖謂之起死可也。今列郡每夏歲支係省錢二百千, 合藥散軍民,韓魏公為諫官時所請也。為郡者類不 「經意,多為庸醫盜其直,或有藥而不及貧下人。」余在 許昌,歲適多疾,使有司修故事,而前五歲皆忘不及 舉,可以知其怠也。遂併出千緡市藥材京師。余親督 眾醫分治,率幕官輪日給散,蓋不以為非職而責之 人,人皆喜從事此,何憚而不為乎?自余居此山,常欲 歲以私錢百千行之於一鄉,患無人主其事,餘力不 能自為,每求僧或凈人中一二成,余志未能也。今年 余家婢多疾,視藥囊常試有驗者,審其證用之,十人 而十愈。終幸推此以及鄰里乎?陸宣公在忠州,集古 方書五十篇。史云:「避謗不著書」,故事爾。避謗不著書 可也,何用集方書哉?或曰:忠州近邊裔,多瘴癘,宣公 多疾,蓋將以自治。尤非也。宣公豈以一己為休戚者 乎?是殆援人於疾苦死亡而不得者,猶欲以是見之, 在他人不可知,若宣公此志必矣。古之名醫扁鵲和、 緩之術,世不得知,自張仲景、華佗、胡洽、深師、徐彥伯 有名一世者,其方術皆醫之六經,其傳有至於今,皆 後之好事者纂集之力也。孫真人為《千金方》兩部,說 者謂凡修道養生者,必以陰功協濟,而後可得成仙。 思邈為《千金》前方時已百餘歲,固已妙盡古今方書 之要,獨傷寒未之盡,似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 論。後三十年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其 用志精審,不苟如此。今通天下言醫者,皆以二書為 司命也。思邈之為神仙,固無可疑。然唐人尤記中間 有用蝱蟲水蛭之類,諸生物命不得升,舉天之惡殺 物者,如是則欲活人者,豈不知之,況宣公之志乎? 古方施之富貴人多驗,貧下人多不驗。俗方施之貧 下人多驗,富貴人多不驗。吾始疑之,乃卒然而悟曰: 「富貴人平日自護持甚謹,其疾致之必有漸,發於中 而見於外,非以古方術求之,不能盡得,貧下人驟得 於寒暑燥濕、饑飽勞逸之間者,未必皆真疾」,不待深 求其故,苟一物相對,皆可為也。而古方節度,或與之 不相契。今小人無知所疾,苟無大故,但意所習熟,知 某疾,服某藥,得百錢,鬻之市人,無不愈者。設與之以 非其所知,蓋有疑而不肯服者矣。況古方分劑湯液, 與今多不同,四方藥物所產。及人之稟賦亦異。《素問》 有為異法方宜立論者。言一病治各不同而皆愈。即 此理推之。以俗方治庸俗人。亦不可盡廢也。

玉澗雜書

編輯

《醫不能起死人》

編輯

華佗固神醫也。然范曄、《陳壽記》其治疾,皆言「若發結 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先令以酒服麻沸散,既醉 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裂湔 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 之間皆平復。此決無之理。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形,而 形之所以生者以氣也。佗之藥能使人醉無所覺,可 「以受其刳割,與能完養使毀者復合,則吾所不能知。 然腹背腸胃,既已破裂斷壞則氣何由舍,安有如是 而復生者乎?」審佗能此,則凡受支解之刑者,皆可使 生,王者之刑亦無所復施矣。太史公《扁鵲傳》記虢庶 子之論,以為治病不以湯液醴酒,灑鑱石撟引,而割 皮解肌,抉衇結筋,湔洗腸胃,漱滌五臟者,言古《俞跗》 有是術耳,非謂扁鵲能之也,而世遂以附會於佗。凡 人壽夭死生,豈一醫工所能增損?不幸疾未必死,而 為庸醫所殺者,或有之矣。未有不可為之疾,而醫可 活也。方書之設,本以備可治之疾,使無至於傷人而 已。扁鵲亦自言越人非能生死人也,彼當生者,越人 能起之耳。故人與其因循疾病。而受欺於庸醫好奇 無驗之害。不若稍知治身。攝生於安樂無事之時。以 自養其天年也。

夢溪筆談

編輯

《用藥不可不慎》

編輯

醫之為術,苟非得之於心,而恃書以為用者,未見能 臻其妙。如朮能動鍾乳,按《乳石論》曰:「服鍾乳當終身 忌朮五石諸散,用鍾乳為主,復用朮,理極相反,不知 何謂。」予以問老醫,皆莫能言其義。按《乳石論》云:「石性 雖溫,而體本沉重,必待其相蒸薄然後發。如此則服 石多者,勢自能相蒸,若更以藥觸之,其發必甚。」五石 散雜以眾藥,用石殊少,勢不能蒸,須藉外物激之令 發耳。如火少必因風氣所鼓而後發,火盛則鼓之反為害,此自然之理也。故孫思邈云:「五石散,大猛毒,寧 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須焚之,勿為含生之害。」 又曰:「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萬事休泰,唯不 可服五石散,蓋以五石散聚其所惡」,激而用之,其發 暴故也。古人處方,大體如此,非此書所能盡也。況方 書仍多偽雜,如《神農本草》最為舊書,其間差訛尤多, 醫不可不知也。

予一族子,舊服芎藭,醫鄭叔熊見之云:「芎藭不可久 服,多令人暴死。」後族子果無疾而卒。又予姻家朝士 張子通之妻,因病腦風,服芎藭甚久,亦一旦暴亡。皆 予目見者。又予嘗苦腰重,久坐則弛距十餘步,然後 能行。有一將佐見予曰:「得無用苦參潔齒否?」予時以 病齒用苦參數年矣。曰:「此病由也。苦參入齒,其氣傷」 腎,能使人腰重。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 歲久亦病腰。自後悉不用苦參,腰疾皆愈。此皆方書 舊不載者。

林逋省心錄

編輯

《論醫》

編輯

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人命死生之繫,庸人假醫以 自誣。其初則要厚利虛實,補瀉未必適當,幸而不死, 則呼需百出,病者甘心以足其欲,不幸而斃,則曰「飲 食不知禁,嗜欲有所違,非藥之過也。」厚載而出,死者 何辜焉?世無扁鵲,望而知死;生無華佗,滌腸以愈疾。 輕以性命托庸醫,何如謹致疾之因,固養生之本,以 全天年耶。嗚呼悲夫。

陳自明外科精要

編輯

《論醫者更易良方》

編輯

李氏云:「嘗見世間醫者,每有妙方,祕而不傳,或更改 以惑人,誠可惡也。」餘思西華麥飯石膏,守死不傳,其 立心私刻,君子責之矣。昔趙公宣教,字季修,來宰龍 泉,兼程而進,患鼻衄,日出數升,時家兄教以服藕汁 地黃膏,趙叩諸醫,云:此為戒服之劑。乃數易醫無效。 家兄陰餽前汁,服三日而疾愈。兄曰:「此即前所獻之」 方。趙驚嘆曰:「向非醫者譎計以惑我,早信此方,豈久 受此困耶?」今以屢試屢驗,不可易者,如因熱毒衝心 而嘔,用內托散,一名萬金散。因脾胃虛弱而嘔,嘉朮 散;熱毒腫痛,麥飯石膏。陰虛作渴,加減八味丸。此四 方屢為醫人眩惑,使人勿用,深憫患者之受苦,故舉 趙公之事以例之。

薛己曰:愚竊以為方者倣也,倣病因以立方,非謂《內經》無方也。若執古方以治今疾,猶拆舊宇以對新宇,其長短大小,豈有舍匠氏之手而能合者乎。設或有合,以為請幫助識別此字。古不易之方。此又先王普濟之神術,奚必祕而私之耶。余嘗觀太無先生治滇南一僧,遠遊江浙,思親成疾。先生惠之以飲食藥餌,復贈金一鎰,以資其歸。此固我醫道之當然也。今之醫者,或泥古,或吝祕,或嗜利以惑人,其得罪於名教多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