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十六卷 |
第八十六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
五代二〈文獻通考輿地考一〉
坤輿典第八十六卷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
編輯五代二
編輯按文獻通考輿地考古冀州漢武置十三州此為冀州并州幽州唐分置十五部此為河北道河東道兼分入都畿關內道唐末營平二州陷於契丹五代梁
編輯初,劉仁恭父子據幽、燕,繼為晉王所滅,晉滅梁稱唐。 唐末,石敬塘叛,以幽、涿、薊、檀、順、瀛、莫、蔚、朔、雲、應、新、媯、 儒、武、寰十六州賂契丹,資其兵伐唐為晉。晉亡,漢繼 之。漢亡,為周,劉旻據河東,周世宗伐契丹,復取瀛、莫 二州。
真定府, 漢屬真定國。唐為成德軍節度,屬河北道。 五代後唐為北都真定府,俄復為成德軍。晉改為常 州順國軍。漢復為成德軍真定府,以趙州之元氏、欒 城來屬。領縣十一,治真定。
真定 漢縣。有滹沱河、滋水。
槁城 隋縣。晉陷《契丹》,周復。
獲鹿 唐縣
石邑
井陘 漢縣。燕、趙謂山脊曰陘,下視如井。《漢書》:「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
靈壽 本中山國之都,漢縣。
九門
平山 唐縣
行唐
元氏 漢縣
欒城 漢縣
相州, 「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後魏置州。唐屬河 北道。五代梁為昭德軍節度。後唐降為軍事。晉為彰 德節度,後以內黃、成安、洹水三縣屬大名府。領縣八, 治安陽。
安陽 即紂都縣。有銅爵臺、西河、洹水。
堯城
滏陽 後周縣。有鼓山、漳水、《滏水》。
鄴 漢縣。東魏、北齊所都。有漳水、紫陌橋、西門、三臺、鳳陽門。
湯陰 漢縣。有羑水、蕩水。
林慮 後魏縣。有隆慮山、洹水、漳水。
臨河
臨漳 東魏縣
邢州 古邢國也。隋置邢州。唐屬河北道。五代梁《保 又》軍節度。後唐改安國軍。領縣九,治龍岡。
龍岡 即秦信都縣,隋初改名。縣北有夷儀嶺。有蓼水、湡水。
堯山 唐縣有泯水
南和 漢縣。後周置南和郡。
沙河 隋縣
平鄉 古《大廣》之野,晉為縣。
鉅鹿 隋縣。有廣澤河。
青山
任 唐縣有任水、溹水。
內丘 隋縣。有礪清水、龍騰水。
定州 漢置中山郡。後魏改為定州。唐又為義武軍 節度。屬河北道。五代後周以深州博野來屬。縣十二, 治安喜。
安喜
望都 唐縣。堯始封於此。有堯母慶都山。
義豐
唐昌
北平 漢縣
鼓城
深澤
恆陽
無極 漢舊縣
陘邑 唐縣
新樂 隋縣。有派水、常水。
博野 後魏縣。有滹沱水。
懷州 後魏置。唐屬河北道。歷五代。領縣五,治河內。
河內 隋縣。有太行山、沁水、丹水。
武德 唐縣
修武 漢縣
武陟 唐縣
獲嘉 漢武帝得南越相呂嘉首,因名縣。
衛州 殷舊都。周封康叔於衛。後周為衛州。唐屬河 北道。五代晉以黎陽隸滑州。領縣四,治汲。
汲 漢縣
共城 隋縣。有鹿門陂。
衛 隋縣。有蘇門山、鹿臺、糟丘、酒池、枋頭。
新鄉 隋縣
磁州 唐武德元年置。天祐三年更名惠州,屬河北 道。五代時,後唐復名磁州。領縣四,治滏陽。
滏陽 後周縣。有鼓山、漳水、《滏水》。
邯鄲 戰國時趙所都。漢縣。
武安 漢縣
昭義 唐縣
洺州 後周置。唐屬河北道。歷五代。領縣六,治永年。
永年 漢曲梁縣,隋改「洺。」 有洺水。
雞澤 唐縣有沙河
曲周 漢縣
平恩 漢縣
肥鄉 隋縣
臨洺 漢縣
深州 隋置。唐屬河北道。五代周以博野屬定州,以 冀州武強來屬。領縣五,治饒陽。
饒陽 漢舊縣。有蕪蔞亭、漳水。
鹿城
陸澤
安平 漢縣。有沙水、滹沱河。
武強 唐縣
瀛州 隋初置。五代晉高祖以賂契丹。周世宗復取 之,以大城屬霸州。領縣四,治河間。
河間 漢州鄉縣,隋改今名
樂壽 漢樂城縣。有徒駭河。漢又曰中水縣,以居兩河之間,故名。
高陽 漢縣
束城 後魏置束州,隋為縣。
雄州, 本唐涿州瓦橋關,其地控扼幽、薊。五代晉陷 契丹,周復之,建為州,置歸義縣,以易州容城來屬。自 周世宗以來,西河之地置三關:霸州益津關、雄州瓦 橋關、瀛州高陽關,分置重兵。領縣二,治歸義。
歸義 唐縣。隸涿州,周置於瓦橋關。
容城 唐縣
霸州 本唐幽州永清縣地,後置益津關。五代晉陷 契丹,周復以其地置霸州,以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 城來屬。領縣三,治永清。
永清 唐縣
文安 漢縣
大城 魏平舒縣,周改。有滹沱河。
莫州 唐景雲二年,分瀛州置鄚州。開元十三年,改 莫州。屬河北道。五代晉初,陷契丹,周世宗復取之,以 文安屬霸州,後又廢。領縣五,治鄚。
鄚
長豐 唐縣
任丘 唐縣
唐興
清苑 後魏縣
《祁州》。 本定州地,分建
冀州 古冀、兗二州之域。後漢置冀州。唐屬河北道。 五代晉以堂陽屬真定府。周以武強隸深州,以堂陽 還屬。領縣八,治信都。
信都 唐縣。有胡盧河。
南宮 漢舊縣。有浲水、枯瀆、濁漳河。棗強 漢縣。有廣武城。
衡水 隋縣
下博
阜城
武邑 隋縣。有浲渠堂陽 隋縣,晉改蒲澤,漢復。
趙州 戰國時屬趙。後魏為趙郡,兼置趙州。唐屬河 北道。五代漢以「元氏欒城」隸真定府。領縣七,治平棘。
平棘 漢縣
高邑 漢鄗縣,光武即位之地。
臨城 唐縣
寧晉 唐縣。有廮陶城。
昭慶 唐縣
柏鄉 隋縣。有《鄗壇》。
贊皇 隋縣。有贊皇山、四望山。
并州 古唐國也。秦置太原郡。二漢因之,兼置并州。 唐屬河東道。五代後唐為西京,又為北京。周太祖即 位,劉旻據河東,稱北漢,都其地。領縣十三,治太原、晉 陽。
太原
晉陽
文水 漢大林縣
太谷 隋縣
祁 漢縣
榆次 ,《春秋》石言魏榆之地。隋縣。
盂 隋縣
陽曲 唐縣。有汾水、羊腸坂。黃河千里一曲,此當其陽。有天門關、赤塘關。
樂平 晉縣。有荊山、皋落山。《漳水》一出樂平縣小山,名「清漳」 ;一出潞州長子縣發鳩山,名「濁漳。」 《清源 》隋縣。
壽陽 晉舊縣
廣陽 唐縣
交城 有少陽山、狐突山、汾水、文水。
潞州 後周置。唐為昭義軍節度,屬河東道。五代梁 改正義軍。後唐改安義軍,俄復為昭義軍。領縣十,治 上黨。
上黨 隋縣。有太行、羊頭山、藍水、雞鳴水、濁漳長子 隋縣。有鹿谷山、發鳩山、神農井、羊頭山、長平關。
壼關 漢縣。以山形似壺,嘗置關。有抱犢山、羊腸坂。襄垣 漢縣。
銅鞮 漢縣。有銅鞮山、銅鞮水。
屯留 漢縣
潞城 古潞子國,漢舊縣。
武鄉 唐縣
黎城 古黎國。隋縣。有故壼口關。
涉 《春秋》「涉侯國。」 隋縣。
晉州 魏置平陽郡。後魏改為晉州。唐屬河東道。五 代梁為定昌軍節度。後唐改建雄軍。領縣九,治臨汾。
臨汾 漢平陽縣。有姑射山、潏汾沁平營、五水洪洞 。隋縣。
襄陵
神山 唐縣
汾西 後魏置郡,隋為縣。
岳陽 隋為千畝縣,後改
趙城 古造父邑
霍邑 隋縣
冀氏 後魏縣。有《三交水》。
代州 《趙武靈王》置代郡。隋為代州。唐屬河東道,歷 五代。領縣五,治鴈門。
鴈門 漢廣武縣。有新泉水,參合陂東,陘關繁峙 。隋縣。其城三面枕澗,東接峻坂,極為險固。滹沱河源出焉。
唐林
五臺 隋縣。有五臺山、慮虒水、渾河。
崞 隋縣。其城石門關。
絳州 春秋時為晉國,即故絳也。後周曰絳州。唐屬 河東道。五代後唐以河中府稷山來屬。領縣七,治正 平。
正平 隋縣。有汾水、澮水、龍谷水。晉虒祁宮。曲沃 《春秋》晉所都,新田之地。隋縣。
太平 後魏縣。有汾水關。
翼城 隋縣
稷山 隋縣。有玉壁城,為後周重鎮。
絳 後魏縣有絳水
垣 隋縣。有古皋洛城,即周召分陜之地。今縣界東北六十里,有邵原廟,與古棠木
河中府 秦河東郡。唐開元九年為河中府,屬河東 道。五代後漢以聞喜、安邑、解三縣屬解州。領縣六,治 河東。
河東 漢蒲坂縣。桑泉。
猗氏 舊漢縣
虞鄉 漢解縣地
寶鼎 漢汾陰縣
永樂 唐武德初,分芮城縣置。
解州 五代漢以河中府解縣置州,又以安邑、聞喜 來屬。領縣三,治解。
解 隋虞鄉縣,唐初改。
安邑 堯舜舊都
聞喜
慈州 唐為慈州,屬河東道。五代周廢仵城、呂香二 縣。領縣三,治吉昌。
吉昌 漢北屈縣,唐改名。
鄉寧 後魏昌寧縣,後唐改。
文城 漢北屈縣
隰州 隋州。唐屬河東道。歷五代。領縣六,治隰川。
隰川 漢蒲子縣
蒲 後周縣。有「五鹿山、蒲谷川水。」
溫泉 唐縣。有湯泉、天井關。
永和 隋縣。有索陁谷、永和關。石樓 隋縣。有百井谷。屈產泉。
大寧 漢北屈縣地
忻州 隋初置新興郡,後改為忻州。唐屬河東道。歷 五代。領縣二,治秀容。
秀容 隋縣。有雲母山、忻川水、藍水、肆盧川水。有石嶺關。
定襄 漢陽曲縣,唐改。
汾州 後魏置汾州。唐屬河東道,歷五代。領縣五,治 隰城。
隰城
平遙 後魏縣。有鹿臺山、嬰澗水。
介休 漢縣。有雀鼠谷及介之推祠。
孝義
靈石 隋縣
澤州 隋初置。唐屬河東道。歷五代。領縣六,治晉城。
晉城 唐縣
高平 漢泫氏縣。西北有泫谷水,故名。
陽城 漢濩澤縣
端氏 漢縣
陵川 漢泫氏縣地,隋為縣。
沁水 隋縣。有沁水、鹿臺山、馬邑城。
遼州 唐武德三年,分并州地置,屬河東道。歷五代。 領縣四,治遼山。
遼山 漢垣縣地,隋為縣。有箕山、清谷山、遼陽山、遼陽水。
榆社
和順 隋縣
平城 隋縣
憲州。 本樓煩監牧,嵐州刺史領之。唐龍紀元年,李 克用表置州。屬河東道。歷五代。領縣三,治樓煩。
樓煩 唐縣
元池
天池
嵐州 魏末置嵐州。唐屬河東道,歷五代。領縣四,治 宜芳。
宜芳
合河 唐縣。以蔚、汾二水西與黃河合,因以為名嵐谷 唐縣。有岢嵐山、雪山、岢嵐水。
靜樂
石州 戰國趙之離石邑。後周為石州。唐屬河東道。 歷五代。領縣五,治離石。
離石 漢舊縣
臨泉 唐縣。有「臨泉水。」
平夷 後周縣。有《寧鄉水》。
方山 隋縣。有赤洪水。
定胡 隋置。孟門關,唐為縣。
沁州 隋初置。唐屬河東道。歷五代。領縣三,治沁源。
沁源 後魏縣。有霍山、沁水。
綿上 ,《介子推隱所》。有「沁水。」
和川
營州 殷時孤竹國地。隋以其地為營州。唐屬河北 道。唐末,劉仁恭以遺契丹。後唐莊宗滅仁恭,取其地。 既滅梁,復陷契丹。迄晉、漢、周,皆不能取。領縣一,治柳 城。
柳城
平州 隋初置平州。唐屬河北道。唐末,劉仁恭以遺 契丹,後唐莊宗取之,後復陷契丹,改平州為遼興府, 以營、灤二州隸之,號為平州路。領縣三,治盧龍。
盧龍
石城 漢舊縣
馬城 古海陽城
檀州 燕地。隋置檀州。五代時,後晉高祖以遺契丹。 領縣二,治密雲。
密雲
燕樂
薊州 唐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薊州。屬河北道。五 代後晉時,沒於契丹。領縣三,治漁陽。
漁陽 舊漢縣
三河
玉田 古無終縣
幽州, 古涿鹿也。後魏置幽州。五代後唐為盧龍節 度。石晉初,沒於契丹。領縣九,治薊。
薊
幽都
廣平
潞 漢舊縣
武清 本《雍奴》,天寶初更名。
永清 舊會昌縣,天寶初更名。
安次 漢舊縣
良鄉 漢舊縣
昌平 漢舊縣
涿州 本幽州地。唐大曆四年析置,屬河北道。五代 石晉初,沒於契丹。領縣五,治范陽。
范陽 漢涿縣
歸義 漢易縣
固安 漢方城縣地
新昌 唐析固安置
新城 唐以故督亢地置。
順州 天寶初置,尋改「順義」、歸化二郡。屬河北道。五 代初,沒於《契丹》。領縣二,治賓義。
賓義 屬順義縣
懷柔 在順州之北,屬歸德郡。
媯州 唐置北燕州,改媯州,屬河北道。五代石晉沒 於契丹,契丹改為可汗州。領縣二,治懷戎。
懷戎
媯川
蔚州 後周置。五代石晉時陷契丹。領縣三,治靈丘。
靈丘 漢舊縣
飛狐 漢廣昌地。隋置今縣。
安邊
朔州 後魏置。五代後唐為振武軍。石晉初,沒於契 丹。領縣二,治善陽。
善陽
馬邑 漢舊縣
雲州 秦置雲中郡。唐為大同軍節度,屬河東道。五 代石晉時,沒契丹,契丹號為「西京。」領縣一,治雲中。
雲中 漢舊縣。隋曰「雲內縣。」
易州 隋置,唐屬河北道。《武經邊防》云:「易州,石晉割 賂契丹。」按《五代史》,易州不在十六州內,《職方考》亦稱 五代俱有易州。領縣六,治易。
易
容城 漢舊縣
遂城 古遂武也
淶水 漢遒縣
滿城 舊永樂縣
五回 ,開元中析易置。
應州 唐末置。五代後唐天成七年,升彰國軍節度。 石晉時,沒於契丹。領縣二,治金城。
金城 後唐明宗其縣人也,故升彰國軍,以金城為「望縣。」
混源
新州 唐末置。五代後唐同光二年,升威勝軍節度, 屬河東道。石晉沒於契丹,改為奉聖州。其地在雲中 府之東。領縣四,治永興。
永興
礬石
龍門
懷安
儒州 唐末置。五代石晉時,沒於契丹。領縣一:
縉山
武州 唐末置,屬河東道。五代後唐改為毅州。石晉 時,沒於契丹,契丹改為「歸化州。」領縣一:
文德
古兗州,漢武置十三州,此為兗州。唐分置十五部,此 為河南道。五代梁時,滄、德二州為唐所有。末年,貝、博 二州為唐所取。唐滅梁,傳晉、漢、周,皆有其地。
滑州 秦置東郡。隋初置杞州,後為滑州。唐為義成 軍節度,屬河南道。五代時,梁以酸棗、匡城二縣屬開 封府。後唐復為義成軍。晉以衛南屬澶州,以衛州黎 陽來屬。領縣五,治白馬。
白馬 。中。有白馬山、黃河、黎陽津、靈河津、金堤、滑臺。
胙城 漢南燕縣
韋城 古《豕韋》國。有濮水。
靈河 隋靈昌縣,後唐改。
黎陽 漢縣。有大伾山、倉城、黎陽津。
濮州 隋初置。唐屬河南道。五代晉以濮陽屬澶州。 領縣四,治鄄城。
鄄城 漢縣。有旄丘、陶丘、黃河、金堤。
臨濮 唐縣
范 隋縣
雷澤 「舜漁於雷澤」 ,即此。本夏澤,以其有雷神,故名。隋縣。
濟州 隋置。唐初屬河南道,後廢。五代周復置,以鄆 州之鉅野、鄆城,兗州之任城、金鄉四縣隸之。領縣四, 治鉅野。
鉅野 漢縣
鄆城 隋縣。有馬頰河、農水、洮溝、青陵臺。
任城 古任國。太皞之後所封地,漢縣。
金鄉 漢縣,因穿山得金而置。晁補之云:「平土淺山無金,此獨有金。」 唐置金州,尋廢。
魏州 後周置。五代梁為天雄軍節度。後唐改為東京興唐府,俄改魏都,以貝州臨清來屬。晉為廣晉府, 以臨清屬澶州。漢為大名府。周罷都,復為天雄軍,又 以貝州之永濟、宗城、經城,相州之內黃、成安、洹水、博 州之清平七縣來屬。領縣十五,治大名。
大名 後魏貴鄉縣,後唐改「廣晉」 ,漢改今名元城 隋縣。後唐改興唐,晉復。
館陶 漢縣。有陶丘,古置館其側。
魏 隋縣
昌樂 唐縣
莘 隋縣有泉源河
朝城 唐縣
冠氏 隋縣
永濟 唐縣。有「永濟渠。」
宗城 隋縣。有張甲河。
經城 隋縣
內黃 隋縣。河以北為內,以南為外。陳留有外黃,此為內黃。
成安 有「安陽河、漳河。」
洹水 後周縣
清平 隋縣。有新渠、金堤。
博州 隋置。唐為河東道。五代周廢武水入聊城。領 縣四,治聊城。
聊城 有微子城、黃河、金沙水。
博平 唐縣有漯河
堂邑 漢縣
高唐 漢縣
鄆州 隋置。唐屬河南道,後為天平軍節度。五代周 以鄆城、鉅野二縣屬濟州。領縣六,治須城。
須城 秦須昌縣。有梁山、濟水、清河。
中都 唐縣。有汶水、大野陵。
壽張 漢縣
東阿 秦縣有吾山、榖城山、黃河、阿井。
陽穀 隋縣
平陰 隋縣
德州 隋置。唐屬河北道。五代周以景州安陵來屬。 廢長河。領縣五,治安德。
安德 漢縣。古馬頰、覆釜二河在此。
平原 漢舊縣
德平 漢平昌縣,梁改。
將陵 隋縣
安陵 後魏縣
棣州 唐武德四年置,屬河北道。五代周以蒲臺、渤 海二縣置濱州。領縣三,治厭次。
厭次 漢縣有故關
滴河 隋縣。有馬頰河。
陽信 漢縣。有鉤盤河。
濱州 本棣州蒲臺、渤海二縣。五代後唐以其地斥 鹵,置榷鹽務。漢改贍國軍。周建為州。領縣二,治渤海。
渤海 唐縣。黃河在縣西北,後移道。
招安
滄州 後魏置。唐屬河北道。後為橫海軍節度,又改 義昌軍。五代梁改順化軍。後唐復為橫海軍。周廢長 蘆、乾符二縣入清池,置永安縣。領縣六,治清池。
清池 漢浮陽縣地。有浮水、徙駭河、長蘆河、衡漳河、乾符寨。
樂陵 漢縣。有鬲津、馬頰、鉤盤河。
鹽山 隋縣。有毛氏河。
饒安 漢縣。有胡盧河、無棣河。
無棣 隋縣。有蒲縈臺,秦始皇「縈蒲繫馬」 之地。有老烏山、鬲津河、無棣河。
永安 。本幽州盧臺軍地。石晉時陷契丹。周平三關,置縣屬
貝州 兗、冀二州之境。後周置貝州。唐屬河北道。五 代後唐以臨清屬興唐府。晉為永清軍節度。周以永 濟、宗城、經城三縣屬大名府。領縣五,治清河。
清河 漢縣
清陽 漢曰「貝丘。」 隋縣。
武城 漢曰東武城縣。有弦歌臺。
漳南 漢東陽縣,隋改。
歷亭 隋縣
澶州 唐武德四年置,貞觀元年廢。大曆七年,田承 嗣表「復置。屬河北道。」五代晉為鎮寧軍節度,以廣晉 府之臨河、滑州之衛南、濮州之濮陽來屬。領縣七,治 頓丘。
頓丘
觀城 隋縣
清豐 唐縣
臨河 隋縣。有旄山、淇水、永濟渠、澶淵
臨黃
衛南 隋縣。有九里溝。
濮陽 漢縣。有衛陽《山鮒》。𩹄山黃河淇河、瓠子口
景州 「唐貞元元年置,長慶元年廢,二年復置,太和 四年又廢。景福元年復置。屬河北道。五代周降為定 遠軍,屬滄州,以安陵隸德州。」廢弓高。領縣四,治東光。
東光 漢縣
南皮 漢縣。有大、小台山、永濟河、潔河。
臨津 唐縣
景城
古青州,漢武置十三州,此為「青州。」唐分置十五部,此 為「河南道河北道。」
青州 是為齊國。漢置北海郡。晉宋兼置青州。唐屬 河南道,為平盧軍節度。五代晉為防禦。漢復為平盧 軍節度。領縣七,治益都。
益都
北海 唐縣有濰水
臨淄 齊國都
壽光 漢舊縣
千乘
博興 漢博昌縣,後唐改。
臨胊
齊州 隋置。唐屬河南道。歷五代。領縣八,治歷城。
歷城 漢縣。有故譚國城。歷山、華不注山。
臨濟
章丘
豐齊
禹城 古祝國唐縣
臨邑 漢縣
全節
亭山
淄州 隋置。唐屬河南道。歷五代。領縣五,治淄川。
淄川 漢盤陽縣
長山 漢於陵縣
鄒平 漢縣
高苑 漢縣。有黃河、濟河。
濟陽
密州 隋初為密州。唐屬河南道。五代漢為防禦。周 為軍事。領縣四,治諸城。
諸城 隋縣。有琅邪山。
安丘 古根牟國。有劉山、安丘山、涪水、汶水、濰水。高密 隋縣。有密水、膠水。
莒 《春秋》莒國。有洺水、濰水、沭水、涪水。
萊州 萊子國也。隋為萊州。唐屬河南道。歷五代。領 縣四,治掖。
掖 漢縣有萬里沙
即墨 漢縣
膠水 隋縣。有明堂山、金泉山、膠水。
萊陽 漢昌陽縣,後漢改。
登州 唐武后分萊州置登州,屬河南道。歷五代。領 縣四,治蓬萊。
蓬萊 名不夜城,春秋時萊子所置,以日夜出,故名。有羽山、九月山、之罘山。
黃 漢舊縣。有萊山、黃水。
牟平 漢縣
文登 北齊縣。有文登山、成山、昌陽水。
古徐州,漢武置十三州,還以其地為徐州。唐分置十 五部,此為河南道。唐末,海、泗二州為楊行密所據,後 屬南唐。周世宗伐南唐,取二州。
徐州 晉立徐州,以為重鎮。唐為武寧軍節度,屬河 南道。歷五代。領縣五,治彭城。
彭城 古大彭國
沛 漢縣
蕭 「古蕭叔國。漢縣。」
豐 漢縣。有「始皇厭氣臺。」
滕 、古滕及《小邾》二國地。有桃山、抱犢山、漷水。
泗州 後魏為下邳郡。後周改為泗州,屬河南道。唐 末為楊行密所有。周世宗伐南唐,取之。領縣五,治臨 淮。
臨淮 唐縣
宿遷 唐縣。有泗水、氾水。
下邳 夏邳國。有嶧陽山、磬石山、文山、沂水、泗水、沭水、睢水。
漣水 徐城
兗州 《禹貢》徐、兗二州之域。隋初置兗州。唐後為泰 寧軍節度,屬河南道。五代後唐以魚臺屬單州。周以 任城、金鄉屬濟州。領縣九,治瑕丘。
瑕丘 漢縣
曲阜 古魯國。有壽丘、洙水、泗水、慶源河。孔子宅。矍相圃、窮桑、大庭之庫。
泗水 隋縣。有尼丘、陪尾山、新甫山、菟裘城。鄒 古邾國。漢縣。有繹山、鳧山。
萊蕪 唐縣。有《肅然山》。
方輿
中都
龔丘 隋縣有灌水
乾封 唐縣。有《泰山社首》《徂徠亭》。
海州 漢東海郡。東魏改為海州。唐屬河南道,歷五 代不更置。領縣四,治朐山。
朐山 後周縣
東海 隋縣。有蒼梧山、捍海堰。
沭陽 後周縣
懷仁 後魏縣。有祝其城、夾谷
沂州 秦漢為瑯琊郡。後周改為沂州。唐屬河南道。 歷五代。領縣五,治臨沂。
臨沂 漢縣
沂水 隋縣。有穆陵山,齊南界。
新太 晉縣
承 唐縣有抱犢山、偪陽城。
費 古費國唐縣
宿州 本徐、泗二州地。唐元和四年置,尋廢。太和七 年,復置。屬河南道。歷五代。領縣四,治符離。
符離 北齊縣。有諸陽山、淮水、靈璧城。
虹 漢縣。有睢水。垓下。
蘄 隋縣。有渙水、渦水。
臨渙
古揚州, 漢武置十三州,此為揚州。唐分置十五部, 此為淮南道、江南道、江南西道。五代淮南、江東、西為 南唐。兩浙為吳越。閩為王氏。其後南唐復取閩 揚州。 漢、晉為廣陵郡。隋初為揚州。唐屬淮南道,置 淮南節度。五代吳改江都府,置興化縣。南唐以海陵、 興化二縣屬泰州。周復為大都督節度。領縣七,治江 都。
江都 隋縣。有蕪城、吳公臺、雷塘。
廣陵 唐江陽縣,南唐改。有召伯埭邗溝。
高郵 漢縣
六合 隋縣。有瓜步山、六合山、楊葉山、赤岸山、石樑溪。
永正 唐揚子縣,南唐改。
天長 唐縣。南唐置建武軍,又改雄州。周改天長軍。
泰州 本唐揚州海陵縣。南唐置州,以揚州之興化、 楚州之鹽城二縣來屬。領縣五,治海陵。
海陵 漢縣。有孤山、大海、運河。
興化 吳縣
鹽城 唐縣。有射陽湖、九鹽場。
泰興 南唐縣
如皋 南唐縣
通州, 本唐鹽亭場,南唐立為靜海制置院,周升為 靜海軍,屬揚州,俄改州,析其地為靜海、海門二縣以 隸焉。縣二,治靜海。
靜海 周縣有「狼山、蔡港、餘慶石港。」
海門 周縣
楚州 隋置。唐屬淮南道。五代吳順化軍節度。南唐 以鹽城屬泰州。領縣四,治山陽。
山陽 漢射陽縣地。有石鱉、淮水、漣河。
盱眙 漢縣。有義帝祠、都梁山、盱眙龜山、淮水淮陰 唐縣。有淮水、沙河、鹽瀆。
寶應 本安宜縣,唐寶應年間改。有運河、白水陂。
濠州 春秋末鍾離子之國。隋曰濠州。唐屬淮南道。 歷五代。領縣三,治鍾離。
鍾離 漢舊縣
定遠 漢曲陽縣
招義 唐縣
壽州 楚考烈王東徙都壽春,即此地。隋曰壽州。唐 屬淮南道。五代吳忠正軍節度。後周以潁州下蔡來 屬,徙州治焉。領縣六,治下蔡。
下蔡 古蔡國唐縣
壽春 隋縣。有八公山、淮水、肥水。
安豐 漢縣。有芍陂、灌水、九井、蓼城。
霍丘 隋縣。有安陽山、豐水、《決水》。
盛唐
霍山 唐縣。有霍山、大別山。
滁州 隋初,改南譙州為滁州。唐屬淮南道。歷五代。 領縣三,治清流。
清流 隋縣。有清流水、滁水、瑯琊山。
全椒 漢縣
來安 即唐永陽縣,南唐改。
和州 北齊置。唐屬淮南道。歷五代。領縣三,治歷陽。
歷陽 漢縣
烏江 隋縣
含山 唐縣
廬州 古廬子國。唐為州,屬淮南道。五代吳昭順軍 節度。周改保信軍。領縣五,治合肥
合肥 漢縣
慎 隋縣
巢 古巢伯國
廬江 漢龍舒縣,隋改今名
舒城 古舒國唐縣
舒州 古皖國也。唐為州,屬淮南道。歷五代。領縣五, 治懷寧。
懷寧 晉縣。有天柱山、皖水。
宿松 隋縣
望江 漢皖縣地
太湖 隋縣。有司空山、太湖。
桐城 唐縣。有盛唐山、大江。
蘄州 吳為蘄春郡。後周改曰蘄州。唐屬淮南道。歷 五代。領縣四,治蘄春。
蘄春 漢縣
黃梅 隋縣。有「黃梅水。」
蘄水 唐縣。有蘭溪水。
廣濟 唐縣。有蔡山,出大龜。又有積布山、青林湖。
光州 梁末置。唐屬淮南道。歷五代。領縣五,治定城。
定城 古黃國
光山 古弦國晉縣
固始
仙居 唐縣
殷城
宣州 晉置宣城郡。隋置宣州。唐屬江南道。五代吳 為寧國軍節度使。南唐分入江寧,而宣州。領縣七,治 宣城。
宣城 漢縣
涇 漢縣
南陵 梁縣
廣德 唐縣
寧國 唐縣
太平 唐縣
旌德 唐縣
江寧府 本潤州「江寧縣。唐至德二載置,上元二年 廢。光啟三年復置。屬江南道。」五代吳為金陵府。南唐 改江寧府,置蕪湖、銅陵、繁昌三縣,又以宣州之當塗、 廣信來屬。尋以當塗為雄遠軍,復以池州之青陽來 屬。領縣十,治上元。江寧。
上元 唐縣。有蔣山、雞籠山、方山、幕府山、青溪、元武湖。
江寧 唐縣。有慈姥山、鳳臺山、秦淮河、白鷺洲。句容 漢縣。有茅山鎮。
溧陽 漢縣。有平陵山、二鶴山。
溧水 隋縣。有丹陽湖、石臼湖。
蕪湖 南唐縣
銅陵 南唐縣。有銅官山。
繁昌 南唐縣。有《大江》。
廣信
青陽 唐析涇、南陵秋浦置。有九華山、五溪水。
池州 本宣州地。唐析置,屬江南道。南唐為康化軍 節度,後為軍事,以青陽隸江寧。領縣三,治貴池。
貴池 隋秋浦縣,吳改。
建德 唐析鄱陽秋浦置至德縣,隸饒州。吳改今名。
石埭 唐析青陽、秋浦置。
雄遠軍 南唐於江寧當塗置新和州,後改雄遠軍。 歙州 隋置,唐屬江南道。歷五代,領縣六,治歙。
歙 漢縣。有《靈山》。
休寧 隋縣。有浙溪水。
績溪 唐析歙縣置。有《三天子》、鄣山。
黟 隋縣
祁門 唐析黟及饒之浮梁置。
婺源 唐縣有婺水
饒州 隋置。唐屬江南道。五代南唐置德興縣。領縣 五,治《番易》。
番易 漢縣。有番江、彭蠡湖。
樂平 唐縣。有樂安江。
餘千 漢餘汗縣,隋改今名
浮梁 唐縣。有新昌水。
德興 南唐縣
信州 唐乾元元年析饒、衢、建、撫之地置,屬江南道。 五代南唐置鉛山縣,領縣五,治上饒。
上饒 本隸《饒州》,乾元元年置。
貴溪 唐析弋陽置。有龍虎山。
弋陽 隋縣。有葛溪、弋溪。
玉山 唐析常山須江及弋陽置。有懷玉山,上於溪。
鉛山 南唐縣
潤州 唐初合舊丹陽、南徐之地為潤州。屬江南道。 五代南唐以上元句容隸江寧。領縣四,治丹徒
丹徒 唐縣。有北固山、京江。
延陵 晉縣。有「句曲山。」
丹陽 唐縣。有蒜山、金山、揚子江、練湖。
金壇 唐縣。有茅山、方山、荊溪。
常州 晉置毗陵郡,改晉陵。隋唐為常州。屬江南道。 歷五代。領縣四,治晉陵。武進。
晉陵 晉縣有太湖
武進 晉縣有滆河
義興 唐縣。有君山、太湖、運河、陽羨溪、長橋。無錫 漢縣。
江陰軍, 唐武德三年,以晉陵郡之江陰縣置暨州, 九年廢。五代吳復以其地置江陰軍。
蘇州 隋置。唐屬江南道。五代梁時,吳越王錢鏐奏 置吳江縣。後唐為中吳軍節度。領縣五,治吳長洲。
吳 漢縣。有虎丘山、胥山、洞庭山、太湖。松江長洲 ,唐縣。
崑山 梁縣
常熟 隋縣。有虞山、大江、運河。
吳江 梁縣
秀州 晉天福中,吳越王錢元瓘奏以蘇州嘉興、海 鹽、華亭置秀州,又置崇德縣。領縣四,治嘉興。
嘉興 唐縣。本吳得嘉禾之地。有禾山、《檇李城》。海鹽 唐縣。有甪里山、當湖。
華亭 唐縣
崇德 晉縣。有「語兒亭。」
湖州 隋置。唐屬江南道。五代周為宣德軍節度。領 縣五,治烏程。
烏程 秦漢舊縣。有卞山、杼山、具區、藪、苕溪、霅溪、白蘋洲。
德清 唐縣有薴溪
武康 有前溪、餘杭溪。
安吉 故鄣縣地。有天目山、苕水。
長興 唐縣。有大雷山、箬溪、荊溪、顧渚。
杭州 隋置。唐為鎮海軍節度。屬江南道。歷五代。領 縣八,治錢塘。
錢塘 漢縣。有靈隱山、胥山、秦望山、錢塘湖。富陽 晉縣。
臨安 唐縣。梁時吳越王奏置「衣錦軍。」
於潛 隋縣。有天目山。
唐山 唐縣有紫溪
紫溪
鹽官 唐縣。有臨平湖。
新城 唐縣
睦州 隋置。唐屬江南道。歷五代。領縣六,治建德。
建德 唐縣。有烏龍山、七里瀨。
桐廬 唐縣。有桐君山、嚴子陵釣臺、桐溪
壽昌 唐縣
遂安 隋縣。有武強溪。
分水 唐縣。有天目溪。
青溪 唐縣。有新安江。
越州 宋、齊、梁置東揚州。隋改越州。唐屬江南道。五 代晉時,吳越王錢元瓘奏置新昌縣。領縣八,治會稽。
會稽 隋縣。有會稽山、秦望山、若耶溪、禹穴、餘姚 唐縣。
山陰 唐縣。有塗山、龜山、蘭渚、鑑湖。
諸暨 漢縣
剡 唐縣
蕭山 唐縣
上虞 唐縣
新昌 晉縣有沃洲山
明州 「唐開元中置,屬江南道。五代梁時,吳越王奏 置望海縣。」領縣五,治鄞。
鄞 唐鄮縣。有四明山、廣德湖。
奉化 唐縣
慈谿 唐縣
象山 唐縣
望海 梁縣
台州 唐武德四年,置海州。五年,改台州。屬江南道。 歷五代。領縣五,治臨海。
臨海 吳縣有括蒼山、始豐溪。
黃岩 唐縣。有「黃岩山。」
天台 唐唐興縣,梁改今名,有天台山。
樂安 唐縣
寧海 唐縣
處州 晉永嘉郡。隋改處州。唐屬江南道。歷五代。領 縣六,治麗水。
麗水 唐縣
龍泉 唐縣
遂昌 唐縣
縉雲 唐縣
青田 唐縣
松陽 吳縣
溫州 晉臨海郡地。唐分置,屬江南道。五代晉為靜 海軍節度。領縣四,治永嘉。
永嘉 隋縣
安固 唐縣
樂清 唐樂成縣,梁時改。
平陽 唐橫陽縣,梁時改。
婺州 隋置。唐屬江南道。五代晉為武勝軍節度。領 縣七,治金華。
金華 隋縣
東陽 唐縣
義烏 唐縣
蘭溪 唐縣
永康 隋縣
武義 吳縣
浦江 唐縣
衢州 本婺州地。唐武德四年分置,屬江南道。歷五 代。領縣四,治西安。
西安 唐縣
江山 唐須江縣,吳越王改。有騎石山、江郎山。龍游 唐龍丘縣,吳越王改。有姑蔑城。
常山 唐縣。有三衢山、穀江。
江州 《禹貢》荊、揚二州之境。隋置九江郡。唐改江州, 屬江南道。五代南唐為奉化軍節度,置瑞昌、湖口、東 流三縣。領縣七,治德化。
德化 唐潯陽縣,南唐改。有九江、廬山、柴桑山、大孤山、栗里。
彭澤 隋縣。有馬當山、石門山、小孤山。
都昌 唐縣。有「蘇山、五柳館。」
德安 南唐縣
瑞昌 南唐縣
湖口 南唐縣
東流 南唐縣
洪州 漢置豫章郡。隋置洪州。唐為鎮南軍節度。五 代南唐以高安屬筠州,又置靖安縣。領縣七,治南昌。
南昌 唐縣。有南昌山、武陽水、宮亭湖。
奉新 唐新吳縣,南唐改。有華林山。
豐城 晉縣
分寧 唐縣
武寧 唐縣
建昌
靖安 南唐縣
撫州 隋置。唐屬江南道。五代吳為昭武軍節度。南 唐以南城置建武軍。領縣三,治臨川。
臨川 隋縣
崇仁 隋縣
南豐 唐縣有梅嶺
吉州 隋置。唐屬江南道。五代南唐置龍泉縣,領縣 六,治廬陵。
廬陵 隋縣。有仁山、吉水。
新淦 漢縣。有玉筍山、閣皂山、淦水。
太和 隋縣
安福 隋縣
永新 唐縣有勝業山
龍泉 南唐縣
袁州 隋置。唐屬江南道。歷五代。領縣三,治宜春。
宜春 隋縣。有袁山、仰山、宜春水。
《萍鄉 》吳縣有「萍實里。」
新喻 吳縣
虔州 隋置。唐屬江南道。五代後唐為昭信軍節度。 南唐置瑞金、龍南、石城、上猶四縣。領縣十一,治贛。
贛 漢縣。有章水、貢水。
虔化 隋縣
南康 晉縣有「聶都山。」
雩都 漢縣
信豐 唐縣。有廩山、夢水。
大庾 唐縣
安遠 唐縣
瑞金 南唐縣
龍南 南唐縣
石城 南唐縣
上猶 南唐縣
筠州 南唐以洪州高安置州,仍置上高、萬載、清江 隸之。領縣四,治高安。
高安 唐縣
上高 南唐縣
萬載 南唐縣
清江 南唐縣
建武軍 南唐以撫州南城縣置。領縣一,治南城。
南城 漢縣。有麻姑山、盱水、飛猿水。
建州 唐武德四年置,屬江南道。五代閩王氏為鎮武軍節度,增置松溪縣。南唐改永安軍,又改忠義軍, 置歸化、建寧二縣。領縣八,治建安。
建安 漢縣有茶山
邵武 隋縣
浦城 唐縣。有夢筆山、柘溪。
建陽 唐縣
將樂 唐縣
松溪 閩縣
歸化 南唐縣
建寧 南唐縣
福州 亦閩越地。唐開元十三年,為福州,屬江南道。 五代閩王氏置寧德縣。南唐得尤溪,以屬劍州。晉末, 地入錢氏。周改彰武軍。領縣十,治閩候官。
閩 隋縣。有南臺江、越王山、長樂山。
候官 唐縣。有蟬丘、閩山、福山。
長樂
福清 唐福唐縣,晉更今名。
連江 唐縣
永泰 唐縣
長溪 唐縣
古田 唐縣
《閩清 》唐梅溪縣,閩改。
寧德 閩縣有「大海。」
泉州 唐神龍後,始置泉州於此。屬江南道。五代閩 王氏置同安、清溪、永春、德化、長泰五縣。南唐為清源 軍節度。領縣八,治晉江。
晉江 唐縣
南安 隋縣。有桃林溪。
同安 閩縣
清溪 閩縣
德化 閩縣
永春 閩縣
莆田 唐縣。有壺公山,入海。
仙遊 唐縣。有大目溪。
南州 唐置漳州,屬江南道。五代南唐改南州,尋以 泉州長泰來屬。領縣四,治龍溪。
龍溪 梁縣。有「九龍山。」
漳浦 唐縣
龍巖 唐縣
長泰 閩縣
汀州 唐開元二十六年,開撫、福二州山洞置,屬江 南道。五代閩以沙縣屬劍州。領縣二,治長汀。
長汀 唐縣
寧化 唐縣
劍州 閩以建州永平鎮置鐔州及龍津縣,後廢。南 唐復置為劍州,以汀州之沙縣、福州之尢溪來屬,又 升永順場為順昌縣。領縣四,治劍浦。
劍浦 南唐縣。有延平津。
順昌 南唐縣
沙 唐縣
尤溪 唐縣
潮州 隋置。唐屬嶺南道。五代南漢以程鄉置恭州。 領縣二,治海陽。
海陽 晉縣。有翔鳳山、孱水、惡溪。
潮陽 唐縣
恭州 南漢以潮州程鄉縣置。領縣一。
程鄉 南齊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