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一百一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五十九
元五〈元史地理志五〉
坤輿典第一百一卷
輿圖部彙考五十九
編輯元五
編輯按元史地理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三十府一州二屬州二十六屬縣一百四十三
編輯本省陸站一百八十處,水站八十二處。
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
杭州路, 上。唐初為杭州,後改餘杭郡,又仍為杭州。 五代錢鏐據兩浙,號吳越國。宋高宗南渡,都之,為臨 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平江南,立兩浙都督府,又改為 安撫司。十五年,改為杭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自揚 州遷江淮行省來治於杭,改曰江浙行省。本路戶三 十六萬八百五十,口一百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一十。
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
領司二,縣八,州一。
左右錄事司 。宋高宗建炎三年,遷都杭州,設九廂。元至元十四年,分為四隅錄事司。泰定二年,併為左右二錄事司。
縣八:
錢塘 上
仁和 。上。與錢塘分治城下。
餘杭 中
臨安 中
新城 中
宿陽 中
於潛 中
昌化 中
州一:
海寧州, 中。唐以來為鹽官縣。元元貞元年,以戶口 繁多,升為鹽官州。
是年,升江南平陽等縣為州,以戶為差,戶至四萬五萬者為下州,五萬至十萬者為中州;凡為中州者二十八,下州者十五。
泰定四年,海圮鹽官。天曆二年,改海寧州。海寧東南, 皆濱巨海,自唐、宋常有水患,大德、延祐間亦嘗被其 害。泰定四年春,其害尤甚,命都水少監張仲仁往治 之。沿海三十餘里,下石囤四十四萬三千三百有奇, 水櫃四百七十餘工,役萬人。文宗即位,水勢始平,乃 罷役,故改曰「海寧」雲。
湖州路, 上。唐改吳興郡,又改湖州。宋改安吉州。元 至元十三年,升湖州路。戶二十五萬四千三百四十 五。
抄籍戶口數闕,用《至順》錢糧數。
領司一,縣五,州一。
錄事司 。舊設東西南北四廂。至元十三年,立總督四廂。十四年,改錄事司。
縣五:
烏程 上
歸安 ,上。與烏程皆為倚郭。
安吉 中
德清 中
武康 中
州一:
長興州, 中。唐為綏州,又更名雉州,又為長城縣。朱 梁改曰長興。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為州。
嘉興路, 上。唐為嘉興縣。石晉置秀州。宋為嘉禾郡, 又升嘉興府。戶四十二萬六千六百五十六,口二百 二十四萬五千七百四十二。領司一、縣一、州二。
錄事司 。舊置廂官。元初,改為兵馬司。至元十四年,置錄事司。
縣一:
嘉興 上倚郭
州二:
海鹽州, 中。唐為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昇州。 崇德州, 中。石晉置。宋因之。元元貞元年,昇州。 平江路, 上。唐初為蘇州,又改吳郡,又仍為蘇州。宋 為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昇平江路。戶四十六萬六 千一百五十八,口二百四十三萬三千七百。領司一、 縣二、州四。
錄事司
縣二:
吳縣 上
長洲 ,上。與吳縣並為倚郭。
州四:
崑山州, 中。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常熟州, 中。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吳江州, 中。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嘉定州, 中。本崑山縣地,宋置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常州路, 上。唐初為常州,又改晉陵郡,又復為常州。 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戶二十萬九千七百 三十二,口一百二萬一十一。領司一、縣二、州二。
錄事司
縣二:
晉陵 中倚郭
武進 中倚郭
州二:
宜興州, 中。唐義興縣。宋改「義」為宜。元至元十五年, 升宜興府。二十年,仍為縣。二十一年,復升為府,仍置 宜興縣以隸之。元元貞元年,府縣俱廢,止立宜興州。 無錫州。 中。唐無錫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鎮江路, 下。唐潤州,又改丹陽郡,又為鎮海軍。宋為 鎮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為鎮江路。戶一十萬三千 三百一十五,口六十二萬三千六百四十四。領司一、 縣三。
錄事司
縣三:
丹徒 中倚郭
丹陽 中
金壇 中
建德路, 上。唐睦州,又為嚴州,又改新定郡。宋為建 德軍,又為遂安軍,後升建德府。元至元十三年,改建 德府安撫司。十四年,改建德路。戶一十萬三千四百 八十一,口五十萬四千二百六十四。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縣六:
建德 中倚郭
淳安 中
遂安 下
桐廬 中
分水 中
壽昌 中
松江府, 唐為蘇州屬邑。宋為秀州屬邑。元至元十 四年,升為華亭府。十五年,改松江府,仍置華亭縣以 隸之。戶一十六萬三千九百三十一。
至順錢糧數
領縣二:
華亭 上倚郭
上海 。上。本華亭縣地。至元二十七年,以戶口繁多,置上海縣,屬松江府。
江陰州, 上。唐初為暨州,後為江陰縣,隸常州。宋為 軍。元至元十二年,依舊置軍,行安撫司事。十四年,升 為江陰路總管府,今降為江陰州。戶五萬三千八百 二十一,口三十萬一百七十七。
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
元治婺州,大德六年,移治慶元。
慶元路, 上。唐為鄞州,又為明州,又為餘姚郡。宋升 慶元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司。十四年,改為慶 元路總管府。戶二十四萬一千四百五十七,口五十 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三。領司一、縣四、州二。
錄事司
縣四:
鄞縣 上倚郭
象山 中
慈谿 中
定海 中
州二:
奉化州, 下。唐析鄮縣地,置奉化縣,隸明州。元元貞 元年,升為奉化州,隸慶元。
昌國州。 下。宋置昌國縣。元至元十四年,升為州,仍 置昌國縣以隸之。後止立昌國州,隸慶元。
衢州路, 上。本太末地。唐析婺州之西境置衢州,又 改信安郡,又改為衢州。元至元十三年,改衢州路總 管府。戶一十萬八千五百六十七,口五十四萬三千 六百六十。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
西安 中倚郭
龍游 上
江山 下
常山 。下。宋改「信安」 ,今復舊名。
開化 中
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
婺州路, 上。唐初為婺州,又改東陽郡。宋為保寧軍元至元十三年,改婺州路。戶二十二萬一千一百一 十八,口一百七萬七千五百四十。領司一、縣六、州一。
錄事司
縣六:
金華 上倚郭
東陽 上
義烏 上
永康 中
武義 中
浦江 中
州一:
蘭溪州, 下。本金華之西部三河戍,唐析置蘭溪縣。 宋因之。元元貞元年,昇州。
紹興路, 上。唐初為越州,又改會稽郡,又仍為越州。 宋為紹興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紹興路。戶一十五萬 一千二百三十四,口五十二萬一千五百八十八。領 司一、縣六、州二。
錄事司
縣六:
山陰 上
會稽 ,中。與山陰俱倚郭。有會稽山,為南鎮。上虞 ,上。
蕭山 中
嵊縣 上
新昌 中
州二:
餘姚州, 下。唐餘姚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昇州。 諸暨州。 下。宋諸暨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溫州路, 上。唐初為東嘉州,又改永嘉郡,又為溫州。 宋升瑞安府。元至元十三年,置溫州路。戶一十八萬 七千四百三,口四十九萬七千八百四十八。領司一、 縣二、州二。
錄事司
縣二:
永嘉 上倚郭
樂清 下
州二:
瑞安州, 下。唐瑞安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昇州。 平陽州。 下。唐平陽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昇州。 台州路, 上。唐初為海州,復改台州,又改臨海郡,又 為德化軍。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 改台州路總管府。戶一十九萬六千四百一十五,口 一百萬三千八百三十三。領司一、縣四、州一。
錄事司
縣四:
臨海 上倚郭
仙居 上
寧海 上
天台 中
州一:
黃巖州, 下。唐為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昇州。 處州路, 上。唐初為括州,又改縉雲郡,又為處州。宋 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立處州路總管府。戶一十三萬 二千七百五十四,口四十九萬三千六百九十二。領 司一、縣七。
錄事司
縣七:
麗水 中倚郭
龍泉 中
松陽 中
遂昌 中
青田 中
縉雲 中
慶元 中
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
寧國路, 上。唐為宣州,又為宣城郡,又升寧國軍。宋 升寧國府。元至元十四年,升寧國路總管府。戶二十 三萬二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一十六萬二千六百 九十。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舊立四廂。元至元十四年,廢四廂創立。
縣六:
宣城 上倚郭
南陵 中
涇縣 中
寧國 中
旌德 中
太平 中
徽州路, 上。唐歙州。宋改徽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徽 州路。戶一十五萬七千四百七十一,口八十二萬四 千三百四。領司一、縣五、州一。
錄事司 。舊設四廂。至元十四年,改置。
縣五:歙縣 上倚郭
休寧 中
祈門 中
黟縣 下
績溪 中
州一:
婺源州, 下。本休寧縣之回玉鄉,唐析之,置婺源縣。 元元貞元年,昇州。
饒州路, 上。唐改鄱陽郡,仍改饒州。宋因之。元至元 十四年,升饒州路總管府。戶六十八萬二百三十五, 口四百三萬六千五百七十。領司一、縣三、州三。
錄事司 。舊設三廂。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三:
鄱陽 上倚郭
德興 上
安仁 中
州三:
餘干州, 中。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浮梁州, 中。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樂平州, 中。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江南諸道行御史臺。
集慶路, 上。唐武德初,置揚州東南道行臺尚書省, 後復為蔣州,罷行臺,移揚州江都,改金陵曰白下,以 其地隸潤州。貞觀中,更白下曰江寧。至德中,置江寧 郡。乾元中改昇州。其後楊氏有其地,改為金陵府。南 唐李氏又改為江寧府。宋平南唐,復為昇州。仁宗以 昇王建國,升建康軍。高宗改建康府,建行都,又為沿 江制置司治所。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升建康 路。初立行御史臺於揚州,既而徙杭州,又徙江州,又 還杭州。二十三年,自杭州徙治建康。天曆二年,以文 宗潛邸,改建康路為集慶路。戶二十一萬四千五百 三十八,口一百七萬二千六百九十。領司一、縣三、州 二。
錄事司
縣三:
上元 中倚郭
江寧 中倚郭
句容 中
州二:
溧水州, 中。唐以來皆為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溧陽州, 中唐以來並為縣。元至元十六年,升為溧 陽路。二十七年,復降為縣。後復升為州。
太平路, 下。唐置南豫州。宋為太平州。元至元十四 年,升為太平路。戶七萬六千二百二,口四十四萬六 千三百七十一。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 。舊設四廂。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三:
當塗 中倚郭
蕪湖 中
繁昌 下
池州路, 下。唐於秋浦縣置池州,後廢,以縣隸宣州, 未幾復置。宋仍為池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戶六 萬八千五百四十七,口三十六萬六千五百六十七。 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縣六:
貴池 。下。倚郭。即秋浦縣,吳改為貴池。
青陽 下
建德 下
銅陵 下
石埭 中
東流 下
信州路, 上。唐乾元以前,為衢、饒、撫、建四州之地。乾 元元年,始割衢之玉山、常山,饒之弋陽及撫、建二州 之地,置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戶一十 三萬二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萬二千二百五十八。 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
上饒 上倚郭
玉山 中
弋陽 中
貴溪 中
永豐 中
廣德路, 下。唐初以綏安縣置桃州,後廢州,改綏安 為廣德縣。宋為廣德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戶五 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三十三萬九千七百八十。領 司一、縣二。
錄事司
縣二廣德 中倚郭
建平 中
鉛山州, 中。本建、撫二州之地,山產銅鉛。後唐析上 饒、弋陽五鄉為銅場,繼升為縣,屬信州。宋因之。元至 元二十九年,割上饒之乾元、永樂二鄉,弋陽之新政、 善政二鄉來屬,升為鉛山州,直隸行省。戶二萬六千 三十五。
至順錢糧數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大德元年立。
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
福州路, 上。唐為閩州,後改福州,又為長樂郡,又為 威武軍。宋為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為福州路。十八 年,遷泉州行省於本州。十九年,復還泉州。二十年,仍 遷本州。二十二年,併入杭州。戶七十九萬九千六百 九十四,口三百八十七萬五千一百二十七。領司一、 縣九、州二。州領二縣。
錄事司 。至元十五年,行中書省於在城十二廂,分四隅,置錄事司。十六年,併其二,置東西二司。二十年,復併為一。
縣九:
閩縣 中倚郭
候官 中倚郭
懷安 中
古田 上
閩清 中
長樂 中
連江 中
羅源 中
永福 中
州二:
福清州, 下。唐析長樂八鄉置萬安縣,又改福唐,又 改福清。元元貞元年,升為州。
福寧州, 上。唐長溪縣。元升為福寧州。領二縣:
寧德 中
福安 中
建寧路, 下。唐初為建州,又改建安郡。宋升建寧軍。 元至元二十六年,升為路。戶一十二萬七千二百五 十四,口五十萬六千九百二十六。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
縣七:
建安 中
甌寧 ,中。與建安俱倚郭。
浦城 中
建陽 中
崇安 中
松溪 下
政和 下
泉州路, 上。唐置武榮州,又改泉州。宋為平海軍。元 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帥府事。十五 年,改宣慰司為行中書省,升泉州路總管府。十八年, 遷行省於福州路。十九年,復還泉州。二十年,仍遷福 州路。戶八萬九千六十,口四十五萬五千五百四十 五。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 。至元十五年,立南北二司。十六年,併為一。
縣七:
晉江 中倚郭
南安 中
惠安 下
同安 下
永春 下
安溪 下
德化 下
興化路。 下。宋置太平軍,又改興化軍,先治興化,後 遷莆田。元至元十四年,升興化路。戶六萬七千七百 三十九,口三十五萬二千五百三十四。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
縣三:
莆田 。中。宋置興化軍,遷治莆田。元至元十三年,割左右二廂,屬錄事司,縣如故。
仙遊 下
興化 ,下。軍治元在此,後移於莆田縣,為屬邑。
邵武路, 下。唐邵武縣,屬建州。宋置邵武軍。元至元 十三年,為邵武路。戶六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 四萬八千七百六十一。領司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
邵武 中倚郭
光澤 中
泰寧 中
建寧 中
延平路, 下。五代為延平鎮,王延政始以鎮為鐔州。南唐置劍州。宋以利州路亦有劍州,乃稱此為南劍 州。元至元十五年,升南劍路。後改延平路。戶八萬九 千八百二十五,口四十三萬五千八百六十九。領司 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
南平 中倚郭
尤溪 中
沙縣 中
順昌 中
將樂 中
汀州路, 下。唐開福、撫二州山洞,置州治新羅。後改 臨汀郡,又仍為汀州。宋隸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升 為汀州路。戶四萬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二十三萬八 千一百二十七。領司一、縣六。
本路屯田二百二十五頃。
錄事司
縣六:
長汀 中倚郭
寧化 中
清流 下
蓮城 下
上杭 下
武平 下
漳州路, 下。唐析閩州西南境置,後改漳浦郡,又復 為漳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六年,升漳州路。戶二萬一 千六百九十五,口一十萬一千三百六。領司一、縣五。
本路「屯田二百五十頃。」
錄事司。
縣五:
龍溪 下倚郭
漳浦 下
龍巖 下
長泰 下
南靖 。下。本《南勝》,改今名。。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