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53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十三卷目錄

 順天府部雜錄十四

職方典第五十三卷

順天府部雜錄十四薊州玉田平谷遵化豐潤

編輯

《薊州志》:「州舊有土城,洪武四年甃以磚石。周圍九里 十三步,連女牆高三丈五尺,為堞二千四十。北倚山 原,南瀕沽水,城門三,各有樓。東曰威遠,南曰平津,西 曰拱極。崇禎壬午,城拆毀,僅存基一半。」

《薊州志》:「州治在城東北,仍遼、金舊址。元至正間,達魯 花赤更新。明初重建。景泰三年,芝產堂後,知州姚奉 扁曰『靈芝堂。成化間,知州汪溥重修。崇禎壬午焚燬』。」 《方輿紀要》:「漁陽廢縣即今州治。隋置漁陽縣,唐初入 幽州。武后時,營州陷於契丹,寄治漁陽。神龍初,縣改 屬營州。開元四年,復屬幽州。十八年,置薊州治焉。」 《薊州志》「儒學在州治西北。」

《薊州志》:「廣福寺在州治北,儒學之東。」

獨樂寺在州治西南,中有傑閣,設大士像,相傳盤山 舍利塔神燈,自塔而下,先獨樂而後及諸佛剎雲。 《盤山志》:獨樂寺不知創自何代,至遼時重修,有翰林 院學土承旨劉成碑,統和四年孟夏立石。其文略曰: 「故尚父秦王請談真大師入獨樂寺修觀音閣。以統 和二年冬十月再建。上下兩級,東西五間,南北八架。 大」閣一所,重塑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

《薊州志》:「塔下寺在州治西南。」

《方輿紀要》:「薊州衛在州治東北,洪武八年建。鎮朔衛, 在薊州衛西,永樂中建。」又「營州右屯衛,本在大寧衛 境,永樂二年移建州治北。」

《寰宇通志》:「避暑亭在州西北五里,相傳金章宗避暑 於此。」

《盤山志》:「香林寺在薊州城北二里,翁同鵝泉流峙左 右,薊亭之勝概也。」

《方輿紀要》:「雄武城,在州東北。唐天寶六載,安祿山築 其後,置軍使於此,為州境要地。會昌二年,回鶻部將 那頡啜南趨雄武軍,窺幽州,節度使張仲武遣軍敗 之。廣明初,盧龍帥李可舉、吐谷渾都督赫連鐸共討 沙陀,李克用分兵守朔州,自將其眾推可舉於雄武 軍,即此。」

《方輿紀要》:「五里鎮,在州西五里。宣德三年,駕至五里 鎮,遂前行至石門驛,是也。」

《方輿紀要》:「獷平城,在州西。漢縣,屬漁陽郡。東漢因之。」 服虔曰:「獷音鞏。」

《漢書注》:「獷,平莽曰平獷。」

《方輿紀要》:「縣入晉廢。」

雞蘇砦在州西。

《盤山志》:「定慧寺在城西二十五里小盤山,一名瓦茶 寺,今廢。」

法常寺,在亂石莊西,惟石幢古井在焉。

祐唐寺,乾亨二年寺僧希悟重修於谿谷澗。石上刻 千佛像,一名「千像寺。」有統和五年碑。知薊州軍事判 官文林郎試祕書省校書郎李仲宣撰文,沙門德麟 書。

千佛寺,唐開元間寺也。寺後半里一石,縱二丈,廣丈 有五尺,一人推之則動,眾人推則不動。

白岩寺建自唐貞觀中,至遼天顯十一年復建。金大 定中重修。有元僧恆志碑記,又有《慶壽提點裕公塔 銘》。

天香妙祥寺唐建,有元時重修《石碣》。

少林寺,傳是晉、魏間所建,舊名「法興寺」,元時重修。有 沙門圓玉碑記。又有法興寺提點《榮公塔銘》,沙門圓 瑩撰。又少林寺住持《威公塔銘》,沙門圓讓撰。嶺上有 菱角石。

盤山紫峰之下,爽塏明秀,號曰「中盤。」時膺隆興,崇奉 道教。棲霞長春真人應召來燕。門下有棲雲子,飛舄 擇地,其徒張志格等搜及此山,遂營卜築。丙戌春,請 長春真人建醮,因題其額曰「棲雲觀。」

報國寺元大德中重修。寺前有黑龍池,東有燕子石。 感化寺有遼乾統七年碑,漁陽南抃撰文,沙門肅回 書。碑稱魏太和十九年無終縣民田氏營建。唐太和、 咸通間,道宗、常實二師繼踵住持,幽河主帥清河張 公奏請於朝,因得賜額。有《金圓新和尚窣堵坡記》,大 定中沙門法詮撰。

金《上方感化寺故監寺澄方遺行碑銘》「大安七年,釋 志隆立石。」

元上方感化寺提點賢公長供記。至正八年香山永安寺僧福珪撰文。本山住持海請幫助識別此字。立石 盤山之巔有雲罩寺,相傳為寶積禪師卓錫地,一名 「降龍庵。」俱有舍利塔,中藏戒珠六十顆,佛牙一具。遼 太康中釋惠源、明成化中釋本源、嘉靖中釋圓成、萬 曆中釋真開,以次營葺,並有碑記。又有彌勒殿、黃龍 殿,每歲除有神燈之異。

《燕山紀游》《盤山異蹟》:「有除夜佛燈,出通州孤山塔上, 分為數千百,遠遶盤山諸寺,至定光佛塔而止。或曰 塔中舍利光也。」

黃龍祖師殿,在盤山絕頂。「殿六角,以象天圓地方,每 方各闊一丈,通高二丈九尺。層檐複栱,皆以磚為之。」 建於正統十四年。至成化間,鑄鐘一,重二千斤,覆以 樓。

《帝京景物略》:「李靖舞劍臺,石最堅不可鑿。有唐李從 簡來,刻數字刻焉,字徑五寸。」

《盤山志》:「天城寺,一名福慶寺,唐建。」

香水寺唐建,有《頭陀大師靈塔實行碑》。金正隆六年, 中都寶塔寺沙門知心撰善進書。文曰:「師諱行及,海 東新羅常興人。覽茲香水,偶然掛錫,創石頭庵。山精 白竄,拓靈源脈,岩虎他之。於廣明元年仲夏,無疾而 終。門人惠超等塑以真像,塔而藏之。其後塔龕盡陁, 恆淨等視之不忍,重修巨塔表焉。」

瑞雲庵始建歲月莫考。金大安中重修。西有朝陽洞、 歸雲洞。

招提寺,土人目為「先師堂。」

金山寺,唐光啟二年七月建,有石碣存,稱「薊州大夫 張公修造此寺」,又有國子祭酒張峒題詩勒石。薊州 大夫峒之仲孫也。

《方輿紀要》:安遠城在城西北,唐末置安遠軍。五代晉 將周德威攻燕,拔安遠軍,薊州將成行言等降。 《薊山叢錄》:薊州甘泉寺有蛇曰「小青龍」,虯之屬也。與 人馴狎,時盤宿僧榻,禱之能致雨。

《吳文正公集》:薊州邵權平衡於東門之外,翁同山之 下構一室,命之曰「約齋。」

《方輿紀要》:「洪水城,在州東北九十里,唐所置守捉城 也。」《新唐書》:「州有洪水守捉,又東北三十里即鹽城守 捉也。」

《方輿紀要》:「漁陽縣東南七十里有北平城,倚燕山為 版築。」

《方輿紀要》:漢右北平郡治平岡,或以為即此城也。 《隋圖經》:漁陽有北平故城。漢將軍李廣為郡守,出獵, 遇草中石,謂是伏虎,引弓射之沒羽。即是此處。 《輿地碑目》:「《醫無閭山碑》,在州城平津門外。」碑文「洪武 三年,太祖御製封醫無閭山神者。」

《屯政考》:「州北之黃崖營,州西之白馬泉、鎮國莊,州東 之馬伸橋、夾林河,州西之別山鋪、夾陰流河,以至陰 流淀,皆可疏渠為田也。」

《薊州志》:「翠雲寺在城南六里,今廢。」

《雲仙散錄》:漁陽白檀幡剎,日中有影,月中無影,不知 何故,因號為「怯夜旛。」

《松漠紀聞》:「薊州三十里至邦軍店,三十五里至下店。」 按「邦軍」今志作「邦均」,「下店」今志作「夏店。」

《三易齋槁》廣濟寺在盤山之麓,寺東一頻婆果樹,大 可合抱,居人云「歲可得錢二十千。」

《太平寰宇記》:「沃州以處契丹松漠部落,隸營州,改隸 幽州,領縣一。濱海。本寄治營州城內,州陷於契丹,乃 遷於薊州東南迴城為治所。」按以上俱薊州界內而明時薊昌分為兩大鎮 薊鎮所屬之地今間有不盡屬於薊州今欲存明季薊鎮邊關舊蹟故凡薊鎮所屬總附於後雲 《方輿紀要》:「薊鎮邊分中、西、東三路,帥駐臺頭營,所急 者四,曰山海關。」撫寧縣曰:「石門砦。」撫寧縣東曰:「燕河營。」永平府北 曰:《建昌營》。遷安縣北中路帥駐三屯營。遵化縣東所急者四:曰 《太平砦》;遷安縣西北曰。《喜峰口》。遵化縣東北曰《松棚谷》。遵化縣北曰: 《馬蘭谷》。薊州東北西路帥駐石匣營。密雲縣東北所急者四:曰 「牆子嶺。」密雲縣東北曰:「曹家砦。」密雲縣東北曰:「古北口。」密雲縣北曰: 「石塘嶺。」密雲縣西北其邊牆皆依山湊築,大道為關,小道 為口,屯軍曰「營」,列守曰「砦。」

東協石門路之一片石、義院口,《燕河路》之界嶺口,建 昌路之桃林口、劉家口、徐流口、河流口、泠口、觀音溝、 白羊峪,中協之喜峰路、潘家口、李家口、董家口、鐵門 關、鯰魚口,松棚路之羅文峪、洪山口,俱極衝。中協之 馬蘭、太平二路,則次衝。西協之牆子路、鎮鹵關、簽兒 嶺、磨刀峪、南北櫻桃園,古北路之潮河川,石塘路之 大水峪、白馬關、東西駝谷等處,俱極衝。曹家路惟有 汗兒嶺正關,其餘之河西七寨、乍兒峪、弔馬谷,皆次 衝也。

四鎮《三關志》:「薊鎮,東自山海關,西抵石塘路並連口, 接昌鎮慕田峪界,延袤一千七百六十五里。」

《經世挈要》:「薊鎮一帶邊牆,乃國初徐達創修,以為內 邊者也,邊長一千三百餘里。」

《長安客話》:喜峰口乃兀良哈進貢之路,本名「喜逢口,

古松亭關也
考證
圭塘小槁灤陽驛東北四十里有雙冢,世傳昔有久

戍不歸者,其父求之,適相遇此口山下,相抱大笑,喜 極而死,遂葬於是,因謂之『喜逢口』。」

喜逢口路關,砦一十二。「東自鐵門關,西至團亭砦,延 袤九十四里。」董家口下關砦五:「青山口關,橫山砦,游 鄉口關,董家口關、勝嶺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二十八里,空 心敵臺二十五座:「大喜峰口下關砦七:鐵門關、李家 谷關、椵木谷砦,石梯子谷砦,大喜峰口關、小喜峰口 關、團亭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二十四里,空心敵臺一十五 座。

《方輿紀要》:「鐵門關外有大潭,即喜峰,水之源也。關南 十五里為穹窿山,山多洞穴,高與鐵門關齊。自洞口 而西十里為西山嶺,即喜峰,古松亭山也。南行二十 里,曰小喜峰。又西南三里曰老子谷,下為團亭砦」,灤 水由此流入撫寧縣境。隔灤水而西為樓子山。又南 十里為平山,撫寧與遵化相出入處也。

喜峰口關在遵化縣東北七十里,關城周三里,關口 有來遠樓,可容萬人。宣德三年,車駕由喜峰口大敗 兀良哈眾於寬河。嘉靖十年,三衛入犯。自此益增兵 戍守,為薊邊重地。

《名勝志》:「徐太傅城在喜峰口關東北有小城,相傳中 山王所築,歲久彌堅,遠望如碧玉,懸厓陡聳,人跡希 邈。」

《道里記》:「由喜峰口東北六十里,曰椵木峪關,又六十 里,曰松亭關。自松亭關至大寧廢衛,凡三百六十里, 為控禦之要。」

《方輿記要》:「松亭關在喜峰口北百二十里。遼人自燕 盍之中京,每自松亭趨柳河。」

金國行程,「渝關、居庸,可通餉饋;松亭、金陂、古北口,止 通人馬,不可行車。山之南,五穀百果,良材大木,無所 不有。」未數里,則地皆瘠鹵矣。

三鎮邊務,總要「由石梯子砦五里至大喜峰口,邊外, 通大川貢路正關並南稍城及邋遢嶺,通騎,衝要。其 大小安口等,墩空山險,通步。又五里至小喜峰口關, 正關並東西稍城,通單騎。又十里至團亭砦,正關有 灣河一道,自外流入,平時水淺可渡,夏大水難行。邊 外通喜峰口大川。」

四鎮《三關志》:「松棚路東自潘家口,西至山口砦,延袤 一百五十五里,關砦二十四。龍井兒下關,砦八潘家 口新關。」嘉靖四十一年建東常峪關。西常峪關,三臺山關。俱洪 武年建蘇郎谷關。嘉靖十六年建龍井兒關《張家安》,砦椽《八谷 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五十里,附牆臺四座,空心敵臺四十 四座。洪山口下關砦五:廖家谷關。正德三年建「洪山口關。」 「西安谷砦。」「白棗谷砦。」「三道嶺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二十里, 附牆臺三,坐空心;敵臺四十四,坐羅文峪;下關砦十 一,天勝砦、捨身臺砦。俱永樂年建馬蹄谷關。洪武年建蔡家谷 砦。永樂年建秋,科谷砦,「千家谷關,羅文峪關,貓兒谷砦,山 寨谷關,沙坡谷關,山口砦。」俱洪武年建邊城六十三里,附 牆臺一十一座,空心敵臺六十四座。

三鎮邊務總要。由團亭砦三里至潘家口關外,通喜 峰口、大川河口、井擂鼓臺墩,東西空,通騎衝要,蔡地 谷次衝。其十八盤通步餘山,俱險。又二里至東常峪 關,外通大川正口,並東稍城,通騎衝要。其南山各墩, 空陡險,稍緩。又八里至西常峪關,外通長城口,並東 稍城,及橫嶺墩,東空,通騎餘山,俱險。又十里至三臺 山關,正關、水口並東稍城,通騎衝要,其餘山險,通步。 又五里至蘇郎谷關,通步不通騎。又五里至龍井兒 關,邊外通大川。正關並河口東西稍城,及真武廟、敵 臺墩、椵木臺東西空,通騎衝要。餘墩空山險,通步。又 五里至張家安砦,隘口不寬,惟正關並東山梁通單 騎,不通大舉。又五里至椽八谷外,通洪山口,大川平 漫,正關並椽八谷墩、柞子嶺、白羊坡等墩座四處,極 衝通大舉,餘險通步。

《方輿紀要》:「潘家口在遵化縣東北四十里。嘉靖三十 八年,朵顏入犯,度灤河,由潘家口而西,大掠薊州。其 東曰團亭砦,又東即喜峰口也。」

三臺山關北五十二里曰寺兒峪,又北十六里曰土 松嶺,又北六十七里曰謝兒嶺,又北有惱奴河、傍牌 川等處,皆寇徑也。

龍井兒關要衝也,其內為三屯營。

《名勝志》:「三屯營去喜峰二舍,營曰三屯忠義中衛百 夫長凡三。景泰間,敕征東大將軍駐劄。」

《方輿紀要》:「營在景山之北,城周四里,西北至喜峰口 六十里,西至遵化縣亦六十里。」

《遵化縣志》:「三屯城,宣德初建於獅子谷。天順間,城於 忠義中衛三百戶屯,故曰三屯。門三,各建重樓。戚繼 光繕之,自為之記。」

《四鎮三關志》:「三屯營城,天順四年建,萬曆二年戚都 督展刱焉。」

戚繼光《重建三屯城記略》:「三屯舊城,埤薄而隘,繼光 撤南垣而圍之,凡五百五十七丈,高二丈五尺,加五尺為堞,廣四丈有餘。門三:南曰景忠,東曰賓日,西曰 鞏京。次年春,繕舊城,凡六百一十六丈,下旁各分便 門、水洞二,敵臺九,環以牛馬牆,縱橫五十丈。」

三鎮邊務,總要由椽八谷五里至廖家谷正關,「並自 草安通騎衝要,餘止通步。」「又三里至洪山口關,外通 大川,平漫正關並兩稍城及西墩空,外俱寬平,通騎 衝要。」「又三里至西安砦,外通大川,各墩空,俱人馬衝。 又六里至白棗谷,外通大川,各墩空,亦通人馬衝。又 七里至三道嶺,此外關雖通大川,但裏口地勢,三面」 如屏,險可以據,不通《大舉》。

三鎮邊務總要由三道嶺四里至天勝砦正關,通單 騎,不通大舉。又三里至捨身臺砦正關,並苦梨谷墩 空,俱通騎,極衝。又五里至馬蹄谷關正關,並稍城,通 騎,極衝,其餘墩空,通步。又十里至蔡家谷關正關、水 口,並關東尖山墩空,通騎衝要。又二里至秋科谷砦 正關,秋科谷東空山墩豬墩,通騎,餘通步。又十里至 於家谷正關,並桃樹安墩,西界倒溝嶺墩各空,通單 騎衝。又五里至羅文谷關,外通大川,各墩空,俱通騎 極衝。又二里至貓兒谷砦外通大川,各墩,俱通騎極 衝。又十里至山砦谷正關,並東西稍城,及黃草安、尖 山墩、鶯窩、崔白嶺兒、石板溝各墩空,通騎極衝。餘止 通步。又十五里至沙坡谷正關,桑樹安迤西東山墩 三空,通單騎衝,餘通步。又三里至山口砦正關並東 西角樓墩空,俱通騎衝要。

《方輿紀要》:「羅文谷關,在遵化縣西北十里,馬蘭谷東 第十四關口也。其北五十九里曰窟窿山,又北七里 曰神山嶺,又北十三里曰白馬川,又北十一里曰石 夾口。」

《四鎮三關志》:「馬蘭路關砦二十五,東自石崖嶺砦,西 至峨嵋砦,延袤二百三十六里。大安口下關砦七:石 崖嶺砦。」洪武年建冷觜頭關,《龍池砦》,《沙嶺兒砦》,「大安口關。」 「鯰魚石關」,《平山頂砦》。俱永樂年建邊城二十八里,空心敵 臺八十五座,寬佃谷下關砦六,馬蘭谷砦。洪武年建獨松 谷砦,烽臺嶺砦。俱弘治十三年建龍洞谷關、《寬佃谷關》。俱永樂年 建餓老婆頂砦。正德十年建邊城二十七里,空心敵臺三 十九座,黃崖口下關砦《七恥》,瞎谷砦。成化二年建古強谷 關。永樂年建蠶椽谷砦,青山嶺砦。俱成化二年建《車道谷砦》。嘉靖十六 年建《太平安》砦。成化二年建黃崖口關。永樂年建邊城六十里,空 心敵臺一十二座,將軍營下關砦,五彰作「里關」,「將軍 關,墨水灣砦,黃松谷關,峨嵋山砦。」俱永樂年建邊城六十 九里,空心敵臺一十八座。

《方輿紀要》:「馬蘭峪在遵化縣西北七十里,為守禦要 地,有城。關外六十七里曰牽馬嶺,又鯰魚石關,馬蘭 谷東第二關口也。正德四年,朵顏入寇,自鯰魚石毀 垣,入馬蘭谷。十年,兀良哈寇馬蘭谷,參將陳乾戰死。 嘉靖三十四年,俺荅亦自此入犯馬蘭谷。其東為大 安口,亦要口也。嘉靖三十八年,嘗為寇陷。口北三十」 六里曰「柳林」,又北二里曰「白棗林」,又北十六里曰「新 開嶺。」

三鎮邊務,總要由山口砦五里至石厓嶺,西三墩空 平漫,通單騎,餘通步。又四里至冷觜頭關外通大川, 各墩空,俱衝,通大舉。又五里至龍池砦,通大舉。又十 里至大安口關,邊外通大川正關,並各墩空,俱通,騎, 極衝。又四里至沙嶺兒砦,夾石口過道嶺墩,內外平 漫,俱通,騎,極衝。又九里至鯰魚石正關通大舉。其東 西墩空山險可通步。又四里至平山頂砦內外平漫, 通馬步衝。

《四鎮三關志》:「沙嶺兒砦,其北為琵琶谷。」

三鎮邊務總要由平山頂六里至馬蘭谷境外,地名 秋木嶺,離邊三十里通大舉,東通鯰魚石,南通歪骨 垛,東北穿謝家谷衝。又三里至獨松砦,駱駝谷,安口 墩平漫,通大舉衝。又七里至峰臺嶺,砦通步不通騎; 又五里至龍洞谷,路窄,正關、瓦子谷,俱通單騎衝。又 五里至寬佃谷,正關水口內外平漫,通大舉。又五里 至餓老婆頂砦路窄通單騎。東空平漫通騎。

《方輿紀要》:「寬佃谷,黃崖谷東第六關也。」

《長安客話》:「谷有天香寺。」

三鎮邊務總要「由餓老婆頂十里至恥瞎谷砦,又三 里至古強谷關,並山險不通騎。又三里至蠶椽谷,通 步不通騎。又十里至青山嶺砦,通單騎。又八里至車 道谷,由橛土嶺,通步不通騎。又二里至太平安砦,由 擦子臺離砦十里,通人馬正口衝。又十一里至黃崖 口關、正關、水口、東西稍城、斷頭厓、安口墩、中山兒、龍」 扒谷磚墩,東西二空,俱通「騎衝。」

《方輿紀要》:「黃崖谷關在薊州北四十里,其北三十五 里曰尋思谷,又北十五里為柞兒谷。」又車道谷堡,在 黃崖谷東直北,即元之大興州也。

黃厓谷,俗呼曰「萬塔。」黃厓山,嶺上一塔黃色,相傳金 為之,餘塔不可數。東南通古北口,元避暑故道也。 《三鎮邊務總要》由黃厓口關四十里至彰作里關,正

關水口,並紅石谷,墩空俱平漫,通人馬,極衝。又二十
考證
里至將軍石關、正關水口,城下內外廠邊,及大段頭

山、小段頭山,墩空極衝。又十五里至黑水灣砦,路狹 山險,通步。又八里至黃松谷關,正關水口城下,內外 平漫,通人馬,極衝。又二十里,至峨嵋山砦,通步不通 騎。

《方輿紀要》:黃松谷關邊略,分屬密雲,而其地則逼近 平谷縣境。

《峨嵋山砦》在密雲縣東北一百一十里,其東曰「黃松 谷、將軍石。自將軍石而北十三里,曰夾城嶺,又北一 里,曰私鹽嶺,又北十六里,曰斗子谷。」自峨嵋山東至 薊州之黃崖谷,關凡五口。

《四鎮三關志》:「牆子路關砦一十一,東自魚子山,西至 大黃崖口,延袤二百三十一里。鎮鹵營下關砦。五:魚 子山砦,熊兒谷砦,南水谷關,北水谷關、灰谷口砦。」俱洪 武年建邊城一百四十五里,空心敵臺十座,牆子嶺下 關砦六:黃門口關,南谷砦,牆子嶺關,磨刀谷砦。俱洪武年 建小黃崖關。大黃崖關。俱永樂年建邊城八十六里,空心 敵臺六十九座。

三鎮邊務,總要由峨嵋山砦十五里,至魚子山,砦桃 園墩、南北順墩、大青山嶺墩、窯墩等處,平漫,通騎。又 二十里至熊兒峪正關水口,稍通人馬。其餘墩空,止 通單騎。又二十里至南水谷正關水口平漫,通騎衝。 又八里至北水谷正關水口,掛弓頂、臥狗嶺三空通 單騎衝,餘通步。十里至灰谷口,腰子石墩空通 《長安客話》:「世傳黃帝陵在漁子山,今平谷縣東北十 五里,岡阜隆然,形如大冢,即漁子山也。下有軒轅廟。」 《日下記聞》:「按《史》,舊黃帝崩,葬橋山,魏王象繆襲等撰 《皇覽》雲在上郡,《地理志》謂是上郡同陽縣,《括地誌》謂 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今平谷之陵,人多 疑流傳之誤。然帝既都涿鹿,則葬於此,理」亦有之,抑 《衣冠》之葬,或者非一處也?

《平谷舊志》:「香嵐寺在漁子山砦南二里,至平谷縣二 十里,金明昌三年建,俗稱獨坡谷寺。」

《方輿紀要》:「鎮鹵營在牆子嶺南三十里,有新舊兩城。 其東有漁子山堡,西北與熊兒谷相接,東入平谷縣 境。」

三鎮邊務總要由灰谷口十二里至黃門口關,正關 水口平漫通大舉,松嶺墩空,通騎。又十里,南谷砦正 關,河口平漫通大舉,防秋墩空,通騎。又八里至牆子 嶺關外通大川,寬漫,南高墩並窩鋪嶺,正關、月城河 口俱衝。又一里,磨刀谷,正關,水口通牆子嶺大川,大 小尖山墩空平漫通大舉。三十里小黃厓關,正關河 「口可通單騎二十里。大黃厓關,正關通單騎,餘通步。」 四鎮。《三關志》:「曹家路,東自小臺兒砦,西至將軍臺砦, 延袤一百三十五里,關砦二十二:小臺兒砦,石塘谷 砦,姜毛谷砦,蘇家谷砦,大水漥砦,大蟲谷砦,遙橋谷 砦,惡谷砦,南谷砦,燒香谷砦,烽臺谷砦,黑谷砦,水谷 砦,漢兒嶺關,大角谷砦,倒班嶺砦,師姑谷砦,扒頭崖 砦,《梧桐安砦》,齊頭崖砦,《柏嶺安砦》,《將軍臺砦》。」俱洪武年建 邊城一百六十四里,空心敵臺五十八座。

三鎮邊務總要「由大黃崖關十里至小臺兒砦邊外, 有橫山通務。又七里至石塘谷邊外,山險通步。又七 里至姜毛谷邊外,有橫山通步。又十里至蘇家谷邊 外,亦有橫山通步。又五里至大水窪,又十五里至大 蟲谷,又十五里至遙橋谷,又八里至惡谷邊外,皆霧, 靈山障之,僅通步徑。」又折為馬連谷營,再左為南谷 砦。自惡峪口至南谷五里,又五里至燒香谷,邊外有 霧靈山,通步。又十里至烽臺谷。北五里至黑谷砦,其 北至紅門川正關。河口迤南通騎。折而右十里至水 谷砦,平漫通騎衝。又十里至漢兒嶺,通川谷一道,隘 口窄,正關並西山墩空,通騎衝。又五里至大角谷,通 步。又五里至倒班嶺,通大川。水口迤西口土牆一帶 通單騎。又五里至師姑谷,外通大川,極衝。又五里至 扒頭崖,東接土牆,外通大川,山險不通騎。又三里至 梧桐安砦,又十里至齊頭崖,山,俱險。又四里至柏嶺, 安砦、廟兒嶺、墩北高墩、狗皮嶺,路通單騎,迤西墩空, 俱山險。又六里至將軍臺,山險通步。

《方輿紀要》:「曹家砦在密雲縣東北九十里,西去潮河 川六十里古北口,東第十三關口也,有城。城之西為 新營口,外三十五里為青沙嶺,又北五十四里即小 興州。又有牛心山,在曹家砦土牆邊外四十里, 黑谷關,在曹家砦東北,其北十四里曰榆樹林,東南 三十六里為鴿子塘,又南十里曰窄道兒,東北過斗 裏庫」,賊巢也。

惡谷砦在黑谷關南。嘉靖間,議者請於惡谷、紅土谷、 香罏石等處,塹崖壁以為固,其地蓋相近也。

《邊防考》:「黑谷關東南為吉家莊營,又東五十里曰大 安子嶺,又東三十里曰黃土嶺,又東北三十里曰紅 門川。」

《四鎮三關志》:「古北口路關,砦一十八,東自盧家安砦, 西抵蠶房谷砦,延袤九十五里。古北口下關,砦丸盧家安砦,鴉鶻安砦,司馬臺砦,丫髻山砦,沙嶺兒砦,磚 垛子關,龍王谷關,師坡谷關,古北口關。」俱洪武年建邊城 五十五里,附牆臺一座,空心敵臺八十四座。潮河川 下關砦八:潮河第一砦,第五砦,第六砦,潮河川關第 七砦,弔馬谷砦,陡道谷砦,蠶房谷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九 十二里,空心敵臺二十七座。

三鎮邊務總要「由將軍臺十里至盧家安砦,又三里 至鴉鶻安砦山,俱險通步。又四里至司馬臺隘口,通 單騎。又六里至丫髻山,又三里至沙嶺砦,又三里至 磚垛子關,又六里至龍王谷,又十里至師坡谷,又十 里至古北口,俱外通大川,各墩空俱通騎極衝。」 《昌平山水記》:「古北口水淺則絕潮河,水大則紆迴。從 山頂」行,故石匣至古北口,計程為六十里也。宋沈括 言:「自金溝館東北行乍原乍隰三十餘里,至中頓。過 頓屈折北行峽中濟灤水,通三十餘里,鉤折投山隙 以度,所謂古北口也。時道出其西,故云然。」其曰灤水, 即今之潮河也。古北口城,在山上,周四里三百一十 步,三門。洪武十一年立守禦千戶所。三十「年,改密雲 後衛,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其後以參將一人守 之。」《唐書》:檀州燕樂縣有東軍、古北二守捉,北口,長城 口也。又北八百里有吐護真河,奚王牙帳也。《金史》:「古 北口,國言曰留幹嶺。」《元史》:「古北口千戶所於檀州北 面東口置司。」唐莊宗之取幽州也,遣劉光濬克古北 口。遼太祖之取山南也,先下古北口。金之滅遼,希尹 大破遼兵於古北口。其取燕京也,蒲莧敗宋兵於古 北口。元文宗之立也,唐其勢屯古北口,撤敦追上都 兵於古北口。禿堅帖木兒之入也,太子出光熙門,東 定古北口。嘉靖中,俺荅之犯京師也,入古北口。出古 北口。故中居庸山海而制其阸塞者,古北、喜峰二口 焉。城北門外有楊業祠。業以雍熙中為雲州觀察使, 契丹陷寰州,遇於鴈門北陳家谷,力戰不支,被擒,不 食三日死,忠矣。然鴈門之北口,非古北口也,祠於斯 者誤也。

《使遼行程記》:「自檀州北行八十里,又八十里至虎北 口館。」

《日下紀聞》:按古北口亦名虎北口,而太原汾水之北, 亦有虎北口。《通鑑》:「石晉天福元年,契丹主至晉陽,陳 於汾北之虎北口。開運二年,趙延壽部曲降者言:契 丹主還至虎北口,聞晉取秦州,復擁眾南向。」是太康 之虎北口也。

王沂公《上契丹事》:「古北口兩傍峻厓,中有路,僅容車 軌。口北有鋪,彀弓連繩木,范陽防阨,契丹之所,最為 隘束。出口度得勝嶺,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里 至新館,過雕窠嶺、偏槍嶺,四十里至臥如來館。」 三鎮邊務總要「由古北口關五里至潮河,第一砦,邊 外大川各墩空,俱平漫,通騎極衝。又三里至第五砦, 邊外」大川各墩空,俱平漫極衝,惟柏楂山險。又一里 至第六砦,邊外大川,惟箭口安,高險不通騎。其黃榆 墩,係嘉靖庚戌俺荅入犯處。又一里至潮河川關,邊 外大川各墩空,俱通騎,極衝。又三里至第七砦,又八 里至弔馬谷,又三里至柞子谷,又十里至陡道谷,又 八里至蠶房谷。

三鎮邊務總要:「由潮河川營至石匣營四十里,石匣 營至白馬關四十里,白馬關至石塘嶺營四十里。」 《昌平山水記》:「密雲新城東北六十里為石匣城,城周 四里二百六十四步三尺,四門。城西平城有石如匣, 深不可劚,故以名。其驛自會同館東北六十里為順 義驛,七十里為密雲驛,六十里為石匣驛,先置在今 城」南里許。宣德四年,密雲中衛奏為河水所囓,徙焉。 弘治十七年,築城,自石匣城東北行十里為腰亭鋪, 入山。又十里為新開嶺,又十里為老王店。《金史》:「貞祐 二年,潮河溢,漂古北口鐵裹門關至老王谷者,此也。」 《長安客話》:「石匣營距密雲縣治六十里。洪武中建土 城,嘉靖中增築石城,屹然遂為一巨鎮」矣。

《四鎮三關志》:「石塘路關,砦二十三,東自陳家口,西抵 並連口,延袤二百五十里。白馬關下關,砦十一。陳家 谷關,東駝谷關,西駝谷關,左二關,響水谷關,白馬關, 劃車嶺砦,白崖谷關,馮家谷關,營城嶺關,黃崖口關。」 俱永樂年建邊城五百五十五里,空心敵臺三十六座。石 塘嶺下,關砦十二,石塘嶺關,東石城關,西石城關,東 水谷關、大良谷砦,白道谷關,牛盆谷關,小水谷關、大 水谷關,河坊口關,神堂谷關,並連口關。俱永樂年建邊城 九十二里,附牆臺三座,空心敵臺五十九座。

三鎮邊務總要,由蠶房谷十里至陳家谷橫嶺北,平 漫,通單騎;又五里至東駝谷關,北平南險,通單騎;又 十里至西駝骨關正關,並迤東墩空,通騎衝;又三里 至左二關正關,通騎,極衝,餘通步;又十里至響水谷, 通步;又十里至白馬關正關,河口通,連騎,極衝;紅土 谷並莊窠谷,通單騎,餘通步;又三里至劃車嶺正關, 「平漫通單騎。今改修邊堡。又十里至白崖谷,通步。又 十二里至馮家谷正關,並迤西六墩空,俱通單騎衝又二十里至營城嶺,山險,止通步。又五里至黃崖口 關,正關通單騎衝。鯰魚石墩空,通單騎,餘通步。」 《方輿紀要》:「白馬關在石塘嶺東北四十里,東去潮河 川九十里,有城,有水關。關北七十里有湯」河。又北百 里為滿套兒要衝也。自湯河上稍正南行,順白河至 石塘嶺,可二百里,山惡水深,稱為「天險。」

《邊防考》:「白馬關相近有高家堡。萬曆中,朵顏犯石塘 嶺,攻白馬關及高家堡,官軍禦卻之。」

三鎮邊務,總要「由黃崖口關五里至石塘嶺正關河 口寬敞通人馬。其關東石門墩,夏秋水大,河石坳,馬 難行。打虎安、老鴉嶺、三空墩亦可通馬,餘山險,通步。」 又三里至東石城,又二里至西石城,正關俱通單騎, 餘通步。又四里至東水谷關,正關通單騎,東西南山 俱陡。又十五里至大良谷,兩山陡峻,通步。又三里至 白道谷,通步,不通騎。又五里至牛盆谷,通步。又五里 至小水谷,山險,通步。又七里至大水谷正關口,並東 山崖,通單騎,餘通步。又五里至河防口,通大川正關 河口,並東西兩山墩空,俱衝。又十五里至神堂谷,串 條子墩空,通連騎極衝,餘通步。又二十里至幵連口, 通大川正關,水口寬漫,通連騎極衝。黃草窪、南坡墩 東敵臺三,空通單騎,迤西各墩空通步。

《方輿紀要》:「大水谷關在懷柔縣東北三十里,北去密 雲縣之石塘嶺四十里,有城,旁地平垣,賊騎易入。其 北十八里曰段伏嶺。又有鞍子嶺,在口北八十餘里, 皆防禦處。」

《碣石叢譚》:「鐵門山距鐵門關三里,在李家谷左,其南 為穹窿山,頂明如月,穿之跨其巔。山與鐵門山並高, 其洞十丈,大小二孔,廣如高之半。旁為穹窿者,多其 陽平疇也。洞內周十餘里,小洞十數,極巔大洞,紅嘴 鴉之巢也。轉而東,懸石皆五色。又東崖向北,前坡鼓 以八音,莫不應焉,名應樂府。出洞口十里為西山嶺」, 即喜峰,古松亭山也。其峰削下,腰有洞二丈餘,深倍 之,有墳在岡,臨關口,乃古番王墓。元·許有壬《紀事》謂: 「有久戍士父尋之,相逢於此,喜笑父子俱死,葬焉。曾 掘之,風雨大作而止。」今戍者歲祀之,其稱「喜峰」,蓋訛 自永樂之後也。

《方輿紀要》:「河防口關在懷柔縣東北,幵連口東第二 關口也。口外為連雲棧,又北為沙嶺兒,隘窄不容馬, 防守較易。」

幵連口關在懷柔縣北,黃花鎮東第十一關口也。其 東北二十八里有三角城,本名「三角村」,徐達敗元於 此。

《太函集》:「薊鎮設督臣,自嘉靖庚戌始。」

玉田舊《志》:「縣城築於成化三年,周圍一千二百二十 步,城門三,東曰迎旭,西曰拱宸,南曰來薰。其北門久 塞,隆慶元年,增崇三尺。崇禎八年,其內悉易以磚,既 而復濬濠,導彭家橋水注之。」

縣治在城西北隅,建於元延祐年辛酉。有學士郭賈 碑記文稱「京師高庭謁由保定路元州判官來茲邑, 捐奉錢搆廳宇,繪蠶麥圖於壁。高既去,有楊君玉、傅 伯元續成之。」

儒學在縣治西。創於遼乾統中,今大覺寺是其遺址。 嘉靖癸巳,改建於西關外。庚戌,督學御史阮鶚復移 城內,以玉陽觀為之。萬曆六年,又稍遷而東,築臺建 大成殿,東西兩廡及戟門。

《寰宇通志》:「上生寺,在縣治東南,永樂四年建。」

陽樊驛舊在縣西二十里,嘉靖二年遷於縣之西關。 《名勝志》:「采亭橋在縣西二十里,金學士楊繪建。繪,邑 人,采亭其別字也。」

《魏氏土地記》:「右北平城東北一百一十里有徐無城。」 《水經注》:「徐無縣故城,王莽之北順亭。」

《方輿紀要》:「城在縣東。漢縣,屬右北平郡。後漢因之。晉 為北平郡治。咸康三年,後趙石虎攻段遼於令支,至 徐無。」後魏縣屬漁陽郡。後周廢入無終縣。

《水經注》:「無終山有陽翁伯玉田,在縣西北有陽公壇 社,即陽公之故居也。」

《仙傳拾遺》:「陽翁伯者,盧龍人。事親以孝,葬父母於無 終山。山高八十里,其上無水,翁伯廬於墓側,晝夜號 痛,神明感之,出泉於其墓側,因引水就官道以濟行 人。嘗有飲馬者,以白石一斗與之,令翁伯種之,當生 美玉,果生白璧,長二尺者數雙。北平徐氏有女翁伯 欲求婚,徐謂媒者曰:『得白璧一雙可矣』。翁伯以白璧」 五雙遂婿徐氏。數年,雲龍下迎,夫婦俱昇天。今謂所 居為「玉田坊。」翁伯仙去後,子孫立大石柱於田中,以 紀其事。

《搜神記》:「雍伯,雒陽人。」

《水經注·陽氏譜敘》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孫,食采陽樊。 春秋之末,爰宅無終,因陽樊而易氏焉。愛人博施,天 祚玉田。其碑文云:「居於縣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後路 徙於西山之下,陽公又遷焉,而受玉田之賜。情不好 寶,玉田自去。今猶謂之玉田。」陽於寶曰:「於種石處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之地,名曰玉田。」 《九州要略》:「古漁陽北有無終山,山上有燕昭王冢。」 《黃圖雜志》:「金明威將軍、同知宣徽院事、上輕車都尉、 隴西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李磐神道碑。其文『中順 大夫、同知中都路轉運使、輕車都尉、廣陵郡開國伯、 食邑七百戶高德裔撰並書。磐字仲安,玉田人,墓在 縣城東北。又城北有元同知薊州事楊德潤《墓墓碑》』」 其兄子遇所撰。

舊《志》鴉鴻橋,在縣東南四十里。

《方輿紀要》:「興州左屯衛,在玉田縣東南一百四十里, 舊在開平衛境,永樂初移建於此。」

《屯政考》:「縣有清莊塢,導河可田後湖莊,疏湖可田三 里屯,及大泉、小泉,引泉可田也。」

舊《志》:「由燕山口迤西二里折而北,又東有梨花菴。」 《方輿紀要》:「偏林在縣境。金大定二十年,以玉田縣行 宮之地偏林為御林,即此。」以上玉田界內

《長安客話》:平谷縣在盤山西,故稱盤陰。四周皆山,中 則平地,因以「平谷」名。

《縣志》:「『平谷縣舊治無城,永樂二年,營州中屯衛自塞 北徙入安置平谷縣城始建。是時草創未甃以磚,成 化丁亥,始以磚石包砌,高二丈五尺,兵部尚書淳安 商輅作記。嘉靖壬子,重修,河南按察副使邑人王鏜 作記。嘉靖癸亥,寇退,乃撤舊城而新之,增崇五尺,四 門各建以樓,東曰挹盤,西曰拱宸,南曰迎泃,北曰威 遠』。翰林院編修蒲坂張四維作記。」又商輅《平谷新城 記》云:「縣在薊州治西北八十里,西連密雲古北口,東 接山海,道經遼東,北臨極邊諸山。永樂初,置營州中 屯衛,蓋重鎮也。縣故有土城,歲久頹圯。巡撫都御史 閻本謀、諸總兵焦壽、參將劉輔疏請於朝,得允。爰命 衛指揮袁忠督軍夫增築之,周圍六」百丈,城外為塹, 沿塹植榆柳萬株。經始於成化丁亥四月,訖工於明 年二月。

舊《志》:縣治在東街,洪武初建。儒學在縣治南,建於金, 增修於元,至正間,有泃陽逸士納憐不花記。

《方輿紀要》:「營州中屯衛在縣治東,永樂二年移建於 此。」

《名勝志》:「看花臺在城南五里,逆流河之西。相傳金章 宗玩花於此,遺阜尚存。又有望馬臺,在縣東二十里, 發箭臺在縣西北二十里,皆章宗游獵處也。」

舊《志》:「臨泉寺在縣南八里,遼建,俗名高村寺。」

淨寧寺去縣八里,在西鹿角莊。金大定二十年建,俗 名「鹿角寺。」

淨嚴寺,在大新砦,遼天慶十年建。

滑鹽廢縣在縣西北。漢置,屬漁陽郡。後漢縣廢。北魏 時,有斛鹽戍。孝昌三年,安州石離穴城、斛鹽三戍兵 反應上谷賊,杜洛周自松硎赴之。石離、穴城二戍,蓋 在斛鹽戍西。

《括地誌》:「滑鹽地空,五穀有鹽池之利。」

舊《志》:石佛寺在縣北十里,元至正二年建。

興隆寺在縣北二十里瑞屏山下。元大德元年建。明 弘治中重修,俗呼「蕭家院。」

慈福寺在縣東北十五里。正統九年建,邑人金純撰 「碑。」

延祥觀在縣東北二十里,北獨樂河莊,初名「元寶觀。」 至元閒,丘長春過此,觀有枯柏,捫之復榮。有南塘老 人張天度為作詩,玉谿老人隨鑄為作《記》。

龍泉寺,在盤山西,去縣三十里。元至正四年建,今稱 「暗谷寺。」

《名勝志》:「金花公主,俗傳金章宗女也。墓在縣東北三 十里馬家莊,兩山相抱,自崖口鑿石穴,施四銅環,棺 木懸空,引海子水流入於內,其深莫測,至今捕漁者 或見之。」

《興谷縣志》:「興善寺在峨嵋山營東二里,至平谷縣二 十里,唐咸通三年建。寺之東北里許,靈泉山下有泉 出焉,經流於寺,俗因稱水谷寺。」

《屯政考》:「縣有水峪寺、龍家務莊,舊為耕老處。」按此疑即上所

雲水谷寺

《長安客話》:「世傳黃帝陵在漁子山,今平谷縣東北十 五里,岡阜窿然,形如大冢,即漁子山也,其下有軒轅 廟。」以上俱平谷界內

遵化舊《志》:「縣舊係土城。洪武十一年,指揮周寶拓城 西外地,甃以磚。萬曆九年,總兵戚繼光撤而更築之。 內外以甓,周一千三百五十一丈,計六里。基廣三十 尺,高四尋有半,堞一千三百四十一。為門四,東鎮海, 南時薰,西戴京,北清漠,門樓四。東門之北,建簪纓樓。」 舊《志》:「縣治在城之東北隅,洪武初,主簿徐成建。萬曆」 四年,知縣事宋仕擴之。儒學在縣治西南。金正隆三 年刱立。元大德元年縣尹盧珪修。 《方輿紀要》:「遵化衛在縣治南,洪武十年建。東勝右衛 在遵化衛西,永樂初移建於此。忠義中衛在縣治之 東南,永樂初建。寬河守禦千戶所在縣治南,建文二年建。」

《縣志》:「大悲閣在遵化城中,高十尋,榜曰『護國仁王佛 壇。相傳建自六朝,元至大元年修』。」

《縣志》:「廣慧寺在遵化城西南,宣德年建。」

《明一統志》:「鍾山觀在縣治東。」

舊《志》:遵化驛在戴京門外西南,有館有序,有門,有馬 神祠。明崇禎二年廢。

潞水客譚縣西南平安城及沙河鋪、湧泉湖、韭菜溝、 上素河、下素河,皆利於耕屯處也。

《名勝志》:「平安城,在縣西南五十里,周圍五里。相傳唐 太宗征遼,遘疾經此旋愈,故名。」

《縣志》:「五峰山有雲昌寺,遼重熙中,僧志紀重修,更名 禪林寺。山半懸石,曰雞鳴石,取小石扣之,作群雞聲。」 《燕山叢錄》:「遵化禪林寺前龍潭,嘗有毒龍居之,時為 民害。金世,寺僧龍勝奴持水之潭側,祝之,龍遂飛去。」 《方輿紀要》:「鹽城在縣北,唐守捉城也。」《唐志》:「出薊州雄 武軍,東北行百二十里,至鹽城守捉,又東北渡灤河。」 或以為即漢滑鹽縣,恐誤。

《方輿紀要》:「石門鎮在薊州東六十里,山峽塹絕,壁立, 於中洞開,俗呼為石門口。宋宣和五年,遼蕭幹敗宋 兵於石門鎮,遂陷薊州,寇掠燕城,為郭藥師所敗,幹 走死。」今為石門鎮驛。宣德三年,征兀良哈,自石門驛 出喜峰口,是也。

縣舊《志》:「鐵冶廠在縣治東南六十里,城小而堅,元時 置冶砂坡谷,正統三年移此。」以上遵化界內

《郡縣釋名》:「縣產鹽場,故名豐潤。」

《豐潤縣志》:「縣舊有土城,正統十四年始甃以磚。城周 圍四里,女牆高二丈五尺,門四:東來遠,西拱宸,南觀 海,北鎮朔。隆慶二年增修,高五尺。三年增建角樓四: 東南曰羌伏,西南曰海潤,東北曰定邊,西北曰保極。」 舊《志》:「縣治在城東北隅,金大定二十七年建。元至元 七年縣令孫慶瑜修之,有碑記,有儒學教諭武起宗 『《疆域記》』」刻石。

《長安客話》:「縣治內古鼎一,弘治間土人鑿井得之,重 五百斤。圜腹弇口,四足。足上為牛首,下為牛蹄,款識 甚古,或以為商時物。」

舊《志》:「儒學在縣治東南。金大定中建。元至元十二年, 搆大成殿。延祐五年,增建兩廡。有郎中張勗碑記。 四鎮三闕。」《志》:「豐盈倉在豐潤縣。」

《方輿紀要》:興州前屯衛,在縣治西,永樂二年移建。 舊《志》:「弘法寺在縣治西,唐顯慶元年建。金泰和三年, 元至大四年,相繼重修。」

天宮寺,在城西南。遼清寧元年,鹽監張日成建,有塔 一十三級。初名南塔院,壽昌三年賜額「極樂院。」至金 人與宋修好,行府悉寓於此。天會五年,敕加「大天宮 寺。」

義豐驛舊在縣東三十里。嘉靖三年,遷於縣之南關。 《燕山叢錄》:「豐潤南關外玉皇閣,有石塔,建自元時,塔 有六角,每角有石龍一。成化中,其東南角龍乘雨飛 去,至今缺焉。」

《方輿紀要》:「韓城鎮在縣南五十里,有河源出車軸山, 經鎮北,又西流十餘里入漫泊,下流會還鄉河。」 《許奉使行程錄》:「鎮有居民可二百家,並無城。」

越支社在縣南百里,亦曰越支場,有宋家營鹽課司。 《燕山叢錄》:「沙巖寺在縣西十五里,中有十三級塔。洪 武中,有雲霧護塔三日,遂失所在。今遺址尚存。」 舊《志》:「梁家務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有聖嚴寺,元至正 年修。」

《方輿紀要》:「土垠廢縣在縣西北六十里。漢置,屬右北 平郡。後漢為郡治。晉屬北平郡。後魏屬漁陽郡,後屬 安樂郡。」《地形志》:「太平真君九年,置土垠縣。」似廢而復 置也。舊《志》稱「土垠城在密雲東百里陳宮山下」,即此 城矣。後齊廢。今縣東十里有垠城鋪。垠音銀。

《名勝志》:「南關城即古垠城,相傳趙武靈王所築。」 翠峰寺,北去縣四十里,金貞祐初建。中有二石柱,雕 八龍。天將雨,龍頭晶晶有水珠。又有翠峰觀。

甘泉寺在縣北二十里水路村。元至正年修。

《方輿紀要》:「俊靡廢縣,在縣北。漢置,屬右北平郡。後漢 因之。建武中,遣吳漢等擊尢來、大槍賊,窮追至俊靡, 是也。晉屬北平郡,後廢。」靡音麻。

花園村在縣東二十里。

舊《志》:「靈照寺,唐稱福興院,金永安中修,在城東二十 里。」

真常寺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隋建。

《屯政考》:「縣南有大砦及刺榆坨、史家河、大王莊之地, 東則榛子鎮,西則鴉鴻橋,夾河五十里,皆可屯之區 也。又自水道沽關、黑岩子墩至宋家營諸處,東西百 里,南北百八十里,地皆濱海,平曠可耕。」

《舊志》:城西盧各莊韓天企墓,有金崇慶二年所立碑。 以上俱豐潤界內。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