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57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十七卷目錄

 永平府部彙考三

  永平府山川考三

  永平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五十七卷

永平府部彙考三

編輯

永平府山川考三  通志府縣志合載

編輯

昌黎縣

碣石 ,自《禹貢》《山海經》及漢、魏《地理志》《水經註》皆稱驪城,而郭璞謂驪城,海邊山,《漢地理志》註為大碣石,在縣東南。《水經注》以碣石在參縣,王莽之遷武參縣併屬臨榆,王莽為憑德大碣石山驪城縣西南,王莽改為碣石,則跨一郡三邑。今昌黎乃古三邑地,其為碣石,自昌黎北,撫寧南皆是矣,而茲為大碣石,今人第因天橋柱指之雲。按《昌黎縣志》云:「非《禹貢》之碣石,足破千古之疑。」 又《昌黎縣志》所載景致內有井峪松風,註云:「即碣石處。形如盤谷,又若覆盆,松篁萬億,風動若海濤萬頃,駭人心目。」

仙人臺 ,碣石之頂也,在縣治北十里。自太行分派東來至此,與裂頭山、景山、角山、兔耳山為平營五頂。其臺崇廣,一巨石形如甕鼓,絕壁萬仞,上凌霄漢。巉岩累石,莫可名詰。回視群峰,如兒孫列侍。臺前為步欄,祀玉皇、天妃,黃冠居之。關垣如帶,大海為沼,縣城彈丸耳。頂後孤聳可棲,曰「韓仙洞。」 前臺有奕石,足跡皆天成,北臺石龕前亦有之,乃後人模倣而為者。

觀音山 在仙人臺北,有前後二峰。其岩有礦洞,人莫能知。語云:「前觀音後,後觀音前,葦草茂處」 是也。然竟不知所在。山西為果老院,有石槽、石碾遺址及古井,傳為遺跡。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十五里。

道者山 ,在觀音山西,以有道者寺故名,其下有雲峰寺按《昌黎縣志》,在縣西二十里。按《通志》,在昌黎縣西北二十里。

鳳凰山 距縣十八里,在雲峰寺西,修如鳳首而翼翥。上多奇花,名穿花鳳。按《昌黎縣志》,在縣西十八里,有鳳岩騰彩之景。

虎皮山 在道者山雲峰寺西,亦名虎牢關。有堡,險可避兵。

孤山 中峰山迤西北十里許為冠帶頂,中峰孤秀,其頂有淨影池,池中見異人幻影,為孤山。按《昌黎縣志》,「在縣西北三十里。」

中峰山 與「孤山」 近,有寺。

三角山 ,與香山峰近。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四里。」

羅漢山 與三角山近,其山上有石,如僧之首,亦名飛葢。桃花山 與羅漢山近,上有洞,有慰心臺,其下石壁有泉湧出,曰桃源。按《昌黎縣志》,「在縣北三里。」

饅頭山 與桃花山近,東畔有千佛影,西對板石山。元人張勗題「蓬萊第一關」 ,往來諸山必由焉。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四里。

白石山 ,與饅頭山近。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四里。」

藥局山 與白石山連,傳有異人採藥於此,秀石錯峙。東有山,如螺者三,土人建山神廟於上。按《昌黎縣志》,「在縣北三里。」

駕鰲山 ,在鋸齒山之右,按《昌黎縣志》,「在縣西北八里。」

又駕鰲山北十五里,有鋸齒山。

筆峰山 在駕鰲山西,直插雲端,亦名尖山,下有玉硯池,芰荷幽茂,有二洞,上名拴馬洞,下名水洞。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八里。按《通志》在昌黎縣西北一十五里。

板石山 :在筆峰山前。石如板,利用。

龜蓋山 與板石山近,壁上有仙影。按《昌黎縣志》,「在縣西三里。」

駱駝山 ,與龜蓋山近,以石名。按《昌黎縣志》,「在縣西四里。」

臥牛山 ,與駱駝山近近。《昌黎縣志》:「在縣北二里。」

衡山 ,與臥牛山近,按《昌黎縣志》,在縣西五里。石門山 ,按《昌黎縣志》,亦在縣西五里,兩山相峙

午山 在筆峰之前。按《昌黎縣志》亦在縣西五里。

白廟山 ,與午山近。按《昌黎縣志》,「白廟峪在縣北十里」 ,恐即此。

楸皮山 ,與白廟山近。按《昌黎縣志》,「楸波峪在縣西十里」 ,恐即此。

東山 在縣東二里,亦名「圍山。」 傍有危石,如房如盤,一人及千人搖之,動而不可移,南向有石佛影。

野湖山 ,在縣東四里。

兩山 ,在縣北八里,在諸。請幫助識別此字。前以路旁二石名。按《昌黎縣志》,「在縣東八里,兩山相峙。」

行虎山 在兩山迤北二里。狀如虎行。

樵夫山 在縣北二十里,孤立其畔二石窟,容數百人,可避兵。按《昌黎縣志》,在縣東十二里。海眼山 在縣北三十里,石洞澄澈,潮汐應候。按《昌黎縣志》,「海眼在連峰山上。」

連峰山 ,與海眼山近,左右十餘里,撫寧表也。按《昌黎縣志》,「在縣東二十里」

安山 在縣西三十里。有避兵堡。飲馬河經其下,東入於海。

團山 :在縣西四十里,過楊文坨。

龍山 ,在縣西五十里許。上有塔,下有蓮池,百餘畝。今改為靜安社,去山十數里。舊《志》誤以此為昌黎柳城山。

五山 ,在縣西七十五里,絕頂四顧,邊海在目,有遺壘雄峙。《灤江縣志》以為唐太宗駐蹕山,非也。郭云:「按《史》帝自命名者,在遼東安市城。」 按《昌黎縣志》,縣西八十里有武山,未知即此否,但「武」 「五」 字異耳。

磨山 ,其石可材如人如獸,如碾如磑之類,為白石店,下臨灤河。按《昌黎縣志》,「縣西三里有磨磑山」 ,未知即此否。

書院山 在團山北五里許。兩岡合抱,傳為夷齊讀書處。腰有洞有寺,後有石巖滴水,名洗心泉。有井,口窄腹侈,觸處為泉,名「龍泉。」

「長山 」 在書院山東。

駱駝山 ,在書院山東。按《府志》所載駱駝山,兩見昌黎縣諸山內。

墳山

茶葉山 俱在書院山東。

「荊山 」 在書院山北。

拉虎山 ,在書院山北,東南二峰,側灤河,其後孤石直秀,雄峙於水滸,曰「釣魚臺。」 面水環山如堵。

西山 按《昌黎縣志》,「在縣西二里。」

紗帽山 按《昌黎縣志》在縣西北三十里。龍潭山 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十五里,有海月亭,左有觱泉,石孔中湧出,冬夏不竭,飲之甘美。按「府志」 無龍潭山,疑即所載本縣龍潭,而縣志因名其山耳。

上水巖 在觀音山西北,有休糧寺天池,冬夏不涸。按《昌黎縣志》,水岩山在縣北十五里,有古寺井,林木森然。按《通志》,一名西岩山,中有深洞,石壁出泉,冬夏不竭。疑即此。

井兒峪 在觀音山前。有仙化寺,松柏若海濤萬頃。其突如盤谷,群峰環之。頂石為天橋柱,人罕能至。史言秦始皇、漢武帝、魏文成、齊文宣、唐太宗並登此山。今無可見,惟石壁《鑱文》五十四,為石花所封,僅存「明昌幾年」 五字,乃金章宗年號耳。

觀音洞 :在虎皮山東。

《仙臺 》:自中峰山迤西北十里許為孤山。自東徂西,為仙臺頂派。臺前拱向,峰巒疊出。迤右為崖,秀石林立,長列尖削如鋸齒。

《歡喜嶺 》,自仙臺迤東有嶺,前為群峰蔽虧,登者至此出中霤,稍可四望,名「歡喜嶺。」 直南而下,亂石交牙,為閻王鼻。兩山夾峽,翳不見日,長谿滑,路漫湛陰陰。

石門峪 ,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十五里。」

黑鶯峪 在歡喜嶺前。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十里。」

山心洞 ,在黑鶯峪下二丈許,有縣石如心,曰山心洞。西為浩然臺,東為望海亭,又東有瀑布數處,稍下為龍潭寺。按《昌黎縣志》,「金時北平牧高侯二車王公曾遊於此。」

西五峰 在山心洞東。峰如筆架,秀麗迥出,為圓通寺。有韓文公祠,祠後有泉三。

劉九洞 ,在西五峰右前。

東五峰 在劉九洞東。懸岩有洞,深廣數丈,中有清泉外流,味甚甘冽。上有古柏如虯,環列十

峰峭如玉筍,又有一峰宛如浮圖,名藥師塔。有觀瀾石,旁若樹屏,可望大海。按《昌黎縣志》有東西五峰山,在縣北十二里,又本縣有五峰屏開之景,疑即此。

寶峰臺 仙臺之麓為寶峰寺。昔井七十有二,今存十數,花木森然,寺前為寶峰臺。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八里。」

香山峰 在寶峰臺左。峰後有菴,果木繁嘉。潭水直噴其左,一里入地,五里至龜石橋,復出為地橋,乃縣北八里矣。蓋碣石環縣為扆,觀音、鋸齒其左右肩,五峰、筆峰其左右臂也。按《昌黎縣志》,「香山在縣北八里」 ,恐即此。

達摩峰 ,在五峰後,左有石乳,旱不涸,冬不冰。按《昌黎縣志》:「其石如乳垂者數,水歷歷若乳落。在縣北十二里。」

平頂峪 ,即前三角山,有城最平漫。按《昌黎縣志》,「在縣北九里」

柳峪 在筆峰之前。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八里許。」

紫草峪 在柳峪後

散坡峪 ,與紫草峪近。按《昌黎縣志》俱在縣北十里。

長峪 與散坡峪近,石窟中有羅漢像,一名「石佛洞」 ,深二丈,元時有僧修鍊皆居之。歷耍兒、牛兒諸峪,凡一舍餘,抵撫寧界,為昌黎西北境。登者之途,由藥局、白石、桃花,經石窟、牛兒,遵宿莽而至寶峰。乃躡百一級,徑僅容足,捫蘿面岩,不敢下視,稍翻則墮矣。既陟龍潭,轉而東五峰,下《地井》而至歡喜嶺,乃躡而上。行者「喘汗,觀者怖恐,復前級下益難。多由西北,從頂後歷觀諸勝,繞筆峰前而歸,此為舊路。今則自寶峰而上,從中菴之西,歷十八盤,自弔砂口路最險窄,三里許為南天門。又上里許,稍轉而西,至仙人臺,大抵若化人域,蹤多倬詭,路多岐阻,自是天然一靈窟也。」 按《昌黎縣志》:「石窟峪在縣西七里許,耍兒」 峪,在縣西八里許,長峪、牛兒峪,俱在縣西一十二里。

闍黎洞 ,在磨山之北,一名臨河崖。壁立千仞,顛分八字,洞在其腰,而逼深潭,由小徑匍匐入,昏黑穿而直上丈餘,四壁如牖,如樓閣,爽塏可容二百人,其深不測,小者十餘穴,有以金鰲名水洞名者。舊《志》自遼金來,居民避兵於此,業紡績,名織羅洞者,皆音之訛也。按《通志》:在昌黎縣西八十里,一名鐵羅洞。

安樂峪 北接盧龍,西近灤州,為昌黎西境。急流河 在縣西門外。《山海經》云:「繩水出碣石。」 《漢書志》作「編水。」 《水經》云:「在臨渝縣南。」 與郭璞海邊山符矣。《漢志》又有碣石水,今縣西急流河,即

《山海經漢志》
為繩為編為碣石者又名西沙河

編輯

源自龍潭水巖,至縣西南里許入飲馬河。潮河 ,在縣南二十五里,即《漢志》官水,源出仙頂後,二支由達摩峰下張各莊而下入海。一名馬家河,前碣石水及後賓水皆南入官。

飲馬河 在縣南五里,即《漢志》賓水。源自盧龍境。現河由黑石里田各莊與深江河合,中流為沙河,下流合潮河。

兩河 在縣西南八里,其上各川歸為兩而名。泉河 去兩河二里。按《昌黎縣志》,在縣西十里。土橋河 在興寧屯,源由青溝營古蛤泊。念坨按《昌黎縣志》,在縣西二十里。

繞灣河 去土橋河南二里,源自西北五十里茶芽山,貫各莊,由黃土營、墊子裡安山崔劉莊,一名安山河。按《昌黎縣志》「在縣西南十二里」 ,但《縣志》「遶灣」 與《府志》「繞灣」 異。

深江河 在縣西十八里。源出淨影池、長峪、石窟諸川。

梭頭河 在縣西北三十里,源自道者鳳凰諸川,與深江合。按《昌黎縣志》在縣西三十里。柳河 ,梭頭河與深江河合而為柳河,合於兩河,達虹橋,合飲馬河。按《昌黎縣志》在縣北二十五里。

溟海 在縣東南三十里,瀦水成澤,一曰七里灘,言其廣也。沿三十里,若淺若深,有菱可漁,嘗於黎明現城市樓臺狀。甜水河北入之按《昌黎縣志》,「在縣南三十里。」 按《通志》:在昌黎縣東三十里,袤延三十餘里。按《府志》,七裏海即官水,恐即此。

甜水河 按《昌黎縣志》,「在縣南三十里。」

套里河 源出龍山,過靜安堡而下入樂亭。蒲泊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海眼,夾蓮峰樵夫諸川而下惠民場,東南入海。按昌黎縣

在縣東二十里,有鹽場,但《縣志》是「蒲河」 ,與《府志》「蒲泊」 異。

沙河 按《昌黎縣志》,「在縣東南十里。」

溫泉 自城西平地突出,夏冬不變。按《昌黎縣志》:「在縣西一里,隆冬不冰,知縣楊於陞鑿有蓮花池。」 又城西南亦有蓮花池。

潮期 凡日,旬上中下:一寅申,二卯酉,三辰戌,四己亥,五子午,六丑未。七如一,八如二,九如三,十如四。以期至乃縣之。贊水所具山海,至灤可知矣。

淨影池 見前「孤山」 下。按《昌黎縣志》,在孤山上。

《府志》
在冠帶頂

編輯

洗心泉 在黑鶯峪,飛千尺,冬夏不竭。按《昌黎縣志》:「兩山壁立,一名峭壁。」 餘同《府志》

龍潭 在洗心泉稍下,鑿石為磴,凡百一級。隆慶三年,為龍所毀,僅存其半以達於洞。洞在絕壁,高可丈,深三丈許。潭寬丈許,兩壁石立,深丈許,有龍頭噴水。外券門瀑布飛空如練,四時出雲,旱禱有應。按《昌黎縣志》:「在仙臺山畔。潭在洞中,水自石壁流出,清冷徹底。」 又云:「石梯子達龍潭,約有二百級,一名雲梯」 ,恐即指此。

瀑布泉 在仙臺山畔。飛流急湍。

灤州

橫山 在州北四里。其半有寺,前有石井,旦則煙霧出焉。首蟠於河,巨石峙湍之折為砥,後乃鑿崖取徑達盧龍。按《通志》:「在州西四里。」

榆山 ,在橫山後,宛如重屏,出諸山上。

紫金山 在榆山前二里,以產赤石脂名,亦名「文筆山。」 削峰危壁,背橫面巖,襟灤帶沂,一方奇觀也。上有玉皇閣、藥王廟。東為偏涼汀,舊漕運泊舟處。懸崖有徑,正德間所鑿。上有寺有樓,為郡人高尚書別墅。下有關,陡瞰灤江,為此郊保障。前有深潭,魚鱉攸聚。西北為抱花崖,東北為郭家莊,後坐橫山營,社,臨灤滸,絕壁有洞如庭,崖孔若月,自石龕左折半里,轉龕右而出,冬煖夏涼。有石門,名佛洞山。舊《志》更名空瓏山。按《通志》,在州北五里。

巖山 在州南五里。若屏障,狀如蹲虎,曳尾昂頭,亦如天馬。或曰「虎頭垂,獅頭昂」 ,此山葢如獅雲。其東絕壁百仞,有洞凡十有八,大小深淺,有可入,有不可入。上三洞最大而深,在絕壁,非梯雲步空不能入。下有金大定間石橋,一郡水口也,其石多紅。

杜家山 在巖山西二里。

馬鞍山 ,去杜家山三里。

「許家山 」 與馬鞍山近。

《張目山 》與《許家山》近。

胡家山 在張目山西南七里。

「柴家山 」 「與胡家山近。」

《林家山 》「與《柴家山》近。」

芹菜山 與林家山近,遼進士馮唐卿於山前臨塘,結盧種芹自給,故名。又南二里,山下蓮池十畝,大沂河源出焉。按《一統志》:「在灤州西一十五里。」

法寶山 ,去芹菜山三里。

媳婦山 ,與法寶山近。唐時有婦李氏,隨姑拾柴於此,遇雨雹,以身翼姑而死,因名焉。

《磨笄山 》與「《媳婦山》近。」

小擺頭山 與磨笄山近。

披甲山 「去小擺頭山三里許。」

宋家山 在嶺頭坨西南。其家三世皆出牛種,濟鄰里貧者。

雙山 在州西十五里。其下小沂,入於大沂。拐頭山 在雙山北。正德中,駕幸其巔。下為小龍,南為五子洞,一名「墓子」 ,有四壟五峰,其巔有石塚,龍溪源出而伏復出,昔人投糠,驗之良然。饅頭山 與拐頭山近。

佛住山 :在雙山西北七里。

賈家山 在佛住山西八里。

「劉家山 」 「與賈家山近。」

土山 在劉家山南十里。

洞山 在土山西五里,深黝莫測,大雨迅驟,能容數里湍,名曰吞流山、受虛洞。或言洞與道平,長數十里,直抵遷安者,妄也。按《通志》:在山海衛城北十里,孤峰峭拔,樵徑紆引。

尖山 在洞山北五里

巍峰山 :在尖山西七里。如展屏,有寺。

毛家山 與巍峰山近,二峰對峙。

萬石山 在毛家山南十里,多靈跡,其南麓有鮮卑元帥墓。按《通志》:在州西三十里。

亭子山 ,去萬石山十五里,石可碾礱碓磑。

塔兒山 與亭子山近,其石青韌,凡碑碣表柱皆取此。

《北長山 》,與塔兒山近。

「小山 」 與北長山近。

大捍頭山 與小山近,其石可用如亭子而快,利勝之。

白道子山 :在大捍頭山西十里。自麓至顛有斜白路一道。

圍山 在白道子山西十里,上有瀑布四五,會流入於泉河。南麓為香花峪。按《通志》:在州西九里長山 ,與圍山近,有石佛寺,林果茂密。刀楞山 與九里長山近,連天井峪。

逗遛山 ,在刀楞山東。

白雲山 在逗遛山東,一名自來峰,其巔有大湫,曰湫嶺。有寺,有長松,恆帶雲氣,經時不散。按《通志》,在州西南。

鳳凰山 在白雲山東

佛座山 :在鳳凰山北。

大厓山 在佛座山西。大風山 在圍山西。其巔有洞,內鐵梯三折而八百步,水如河流,深六尺;潛通陡河,風波不停,𣽂黑莫測。有時夜見紫氣燭天,達旦如虹。居人疑為寶物。其年無秋,則請幫助識別此字。害稼,洞口堙者數年。萬曆戊子春自開小孔。山前有二秀才舉俗以為其應。洞南有頑鐵如牛,半入土,愈掘愈深,太深則風沙頓起。

賈家山 ,在大風山南五十里。前佛住山西八里,亦有賈家山。

皂突山 在州西北十里。

馬鞍山 在皂突山南,前去杜家山三里,亦名「馬鞍山。」

石門山 :在馬鞍山西。

廟山 在石門山西三里。

止馬山 在廟山南三里。

老坡山 :在止馬山西北。

鐩子山 東,與老坡山連。

烽火山 在鐩子山西北八里,小沂之源出焉,其巔有寺,下有「公孫神康墓。」

三岔院山 在烽火山西南。

清涼山 為盧龍遷安界,人跡罕至,翠微萬疊,中有黃土山院,寺形如圍屏,泉帶廊廚,清泚可愛。按《通志》:在灤州北七十里。

成山 在清涼山西北十里。

城子山 與成山近

白塔山 與城子山近

司家山 ,在白塔山西五里,有臨水院寺。偏山 ,在司家山西北五里,逶迤叢茂,土厚,居蕃,多巨室。按《一統志》:在灤州西北八十里,山下多生果木。

荊山 在五嶺北三里

桃山 ,在荊山南三里。

羅山 :距桃山三里。西為一斗泉。

索樹兒山 與王家嶺連。

萬子山 :在索樹兒山南八里。

杏山 在萬子山西

「唐山 」 ,在賈家山西,孤高秀麗,上有姜將軍廟,有煖泉數十。

圍春山 按《通志》:「自洞山入東五里,山形四合,若環堵然,昔為蕭公別墅。」

五泉山 按《通志》:「在山海衛城西北十三里,山有五泉,因名。」

蠶箔峪 :在巖山西麓。

卸甲峪 ,在蠶箔二里外。

送甲峪 與卸甲峪近,耕者常拾鐵甲焉。木蘭坨 在披甲山東三里。

《雙鴈坨 》在木蘭坨三里外。

「長沙坨 」 距雙鴈坨十里,在雙鴈坨之西。古坨 距長沙坨五里,在長沙坨之南。

望馬坨 距古坨十里

龍堂坨 與望馬坨近,清水河出焉。

三角坨 距龍堂坨二十里,又曰「謊糧坨土坨 」 ,在三角坨西南。

王塚坨 在土坨西二十里。

「周家坨 」 與《王塚坨》近。

白沙坨 與《周家坨》近。

嶺頭坨 在白沙南五里。

孫家坨 與《宋家山》近。

劉家坨 與《孫家坨》近。

《蛇灰紀》坨 與劉家坨近。

項家坨 在《蛇灰紀》坨南。

唐王坨 在項家坨西南二十里。

大蛇坨 在嶺頭南十五里。

草坨 在《大蛇》坨右。

兔兒坨 在草坨西二十里。

環坨嶺 在草坨南

麥家坨 在萬石山東南二十里。

光水坨 在麥家坨西二十里。

常家坨 與「光水坨」 近。

茨榆坨 與「常家坨」 近。

唐子坨 在茨榆西十里。

馮家坨 在唐子坨西南十里。

沙塘坨 與馮家坨近

天井峪 與九里長山近,有寺,天險,可避兵,其顛有井。

馬家峪 ,與天井峪連,一名「七哥」 ,上有聖泉不竭。麓居多產七男。《連刀楞山》,

水峪 在湫嶺南

王子峪 與水峪近

秣軸峪 與王子峪近

樹兒嶺 在大風山南五里。

駱駝嶺 在樹兒嶺南十五里。

長春坨 在唐山南十里。

楊家坨 與「長春坨」 近。

「大夫」 坨 與「《楊家坨》近。」

西沙坨 在唐山西北三十五里。

宜安峪 ,在三岔山西二十里,群峰崒嵂。西十里為趙官營。

分水嶺 距趙官營二里,其頂平分,其崥三分焉為盧龍、遷安界。

抽水峪 在分水嶺北

下五嶺 在偏山南五里。

上五嶺 在偏山北五里。

「小白峪 」 ,在荊山北三里。

折腰峪 與小白峪近

橫山峪 與折腰峪連

泉子峪 與橫山峪近,諸峰環聳,午乃見日,有龍泉寺及瀑布。

梯子嶺 在泉子峪北

羅家嶺 與梯子嶺近

繩索峪 ,梯子、羅家二嶺夾之。

銅盆峪 ,南與梯子、羅家二嶺連,為遷安界。王家嶺 在荊山西,有洞,中有石刻篆,不可識,苦地。嶺 北與王家嶺連。

孝家嶺 在杏山東南八里。

蟠桃峪 按《通志》:「在山海衛北三十五里」 ,幽僻絕倫,相傳昔賢多讀書其中。

青河 ,距州東南二十里,名「馬城。」又西南二里為南閘頭,亂泉突起,一派西南行一百三十里,經樂亭縣西南馬頭營,達於綠洋溝入於海。一派西南行十六里,經破橋,又西南九十里至沙溝,又南六里至澤頭,又西南三十五里至公安橋,又西南四十里至蠶沙口,入於海。此秦漢以來遭運故道,閘跡尚存。永樂十八年,運艘遭風,議革之。隆慶元年,巡撫耿隨卿議:自王家閘挑至新橋海口,凡百四十里。御史劉請幫助識別此字。題海道險阻罷。萬曆十七年,知府孫維城議勘,未行。考「漕運自三岔河有三道:一由天津經白河至通州。一由娘娘宮經糧河至薊州。一由蘆臺經黑洋河、蠶沙口、青河至灤河。」是灤之漕運,三岔河之東道也。按《府志》:「州南二十里曰青河」,與《州志》青河異。又東南二里經閻家莊而洴出。一在南閘頭,亂泉突起,與《州志》「又西南二里」異。

灤河 在州城東三里。發源炭山,歷宣府雲州堡、桓州過口,北南入上都、開平界。自上都開平界東流七百里至灤陽營,又一百六十里至遷安縣,又東南六十里至盧龍縣,西南合流於漆水。又南四十五里至灤州,又五十里至岳婆港、夾樂亭縣。東為葫蘆河,西為淀流河,至縣南合流六十里至馬頭營,又流二十里為綠洋溝,入於海。

橫河 在州城北七里。發源自盧龍縣獨子山,南流入於橫山營,東繞泡石淀,經榆山至劉家莊,入於灤河。

別故河 在城西稍北二里。發源自廟兒山,東經柏樹莊、高家坎、演午亭,西往東南至堰。詳見「菉豆灣」 下。

菉豆灣 在城西北三里。發源自銘碑莊西北有泉,往南經曹家坎北下,過府君廟西流至堰,與別故河會。南流五里經李家莊前,東一里,經巖山橋東四里入於灤。此故道也。久因淤塞。萬曆丁巳後,水衝城垣,漂田舍,為西南兩關害,始議疏濬。尋有東征事,不果。然必不可,姑存之。

考證

五里河 在州城南五里。發源劉官營,東經巖山橋,又東入於灤河。

古懂河 在州城南四十里。發源倴城南,經石橋入於清河。按《府志》:「源自倴城,經石橋,又南經歇家橋、高家莊,而合大田泊。」

沙河 在州城西四十里。發源遷安縣西南草束子屯,南流入宜安社,迤邐而南,至北柳河社達於海。凡沙河所經,深為民害,良可憫焉。龍溪河 在州城南八里。發源五子山東五里,有大泉騰沸,流入八里河,經料馬臺東南丘官營,伏入地中,俗名地橋。又東南二里經閻家莊,復見為龍溪,入於南閘頭,即青河之源。按《府志》,在南閘頭,亂泉突起。

大沂河 在州城西十八里。發源盧龍縣馬家莊,經栗園,折南經三岔院,折西轉佛住山南經楊家院,東南經芹菜山,東南經破落橋,又東南經御駕橋,又南經於家泊,又東南入青河。按《府志》,「南至楊家院合董家灣,在州西南三十里。又東南經芹菜山、破落橋,又南合蓮臺港,其源西灤漫漶而入清河。折而西南,下沙」 溝,六里至澤頭按《通志》:在州西二十里,南流入海。

小沂河 在州城西十二里。發源烽火山東港,經拐頭山,過雙山入大沂,達於青河。按《府志》,「過雙山又六里入大沂。」

清水河 在州正南二十八里龍堂寺側。源頭極清,入海二十里不溷,俗呼曰「清水。」 經風淳屯、連青社及三岔股、莊頭營,入新橋海口達於海。按《府志》,在龍堂橋,可鑑為清水河。西南五里經破橋,又六里經三岔口,即成子莊,在州西十八里,會沂河。

靳家河 在州城西南八十里。發源遊觀莊,南經柏樹莊入於海。按《府志》,一名小青龍。源自遊觀莊五十里,西經司一、司二社,又南二十里至黃坨河,又二十里經柏家莊、寬頭河,散流於潮河。

黃坨河 :在州城西南九十里。發源遊觀莊,經司一里入於海。

唐家河 在榛子鎮西。發源狼窩鋪崖下,東流經冷家灣至此,又東南經紅頂寺,會牤牛河。「龍灣 」 ,在州城西北九十里,發源羅家嶺南三里,注石槽下轉石甕,又至石盆,南經皂筩灣、梯子嶺,又南經臨水院,黃崖河經榛子鎮東五里橋,會於牤牛橋。牤牛河 即館水,發源遷安縣館山,南經偏山,又西南經黃花港,為牤牛橋河,西經雙橋入於陡河。按《府志》:館山有寺,其泉為龐牛河,源與牤牛河異,恐是一河字音訛耳。

雙橋河 在州城西八十五里。一自松梁社泉河頭西南經峰山下入陡河。一自豐潤縣板橋河東南入陡河。經石城西,又南經唐山橋,名天河,又南經王盻莊,名小河,與帥家河會入官渠。石溜河 在州城西六十里,發源水峪,西南經孩兒屯、官套,至石城東五里,是為帥家河。至套里莊、獅子灣,南經康家莊、聶家莊、王盻莊名「小河」 ,西南經金溝馬家港、大夫坨入官渠,西南經豐潤縣胥官莊入於海。

王家河 在州城西一百二十里,發源曹家口社,南經鄭家莊、水灣寺、將軍坨,入於官渠。按《府志》,王家河在州西七十里,與《州志》異。詳見下「經流」 節。

鄭家河 《州志》未詳。

繩家河 在州城南四十里。發源榆子林社遊觀莊,經豐腴屯南轉入於漕河。按《府志》,源自榆子林社遊觀莊,亦會於屯西南。下經曲王店、孫家坨,至於王塚港,瀰漫於白沙坨南。又經胡家莊,至印步甸,別為周家河。又西梁魚溝,南經天井,達蠶叢口入於海。漕河故道也。

陷河 在州城南五十里。發源倴城北於家泊,南經曲王甸河,經王塚坨、周家河,又西經梁魚溝,又南經天井河入於海。按《府志》,源自倴城北於冢泊,至泊扈港,一名韓家泊,會破風港於倴城西。

曾家灣河 在州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發源狗兒莊社鴻鴨林港,南流至濟民場,達於潮河。吳家河 在州城南三十五里。發源清水河,入於倴城。按《府志》,「源自青河,經豐腴屯入倴城。」 與《州志》清水河異。

龍堂河 在州城南四十里,發源李家莊,經豐腴富莊屯入於倴城。白寺口河 在州城西一百二十里。發源松梁社任家莊,南流入於陡河。

蠶沙口河 在州城南一百二十里。其水南流,竟入於海。

潮河 按《府志》:「在州南百三十里。」 海水蕩潏,流延百餘里,乃黑洋海口,東派北連曾家灣,源自狗兒莊社鴻鴨林港,迅流至濟民場達潮河。蓋靳之亦為繩,繩之亦為陷,陷之亦為青也。或歸異而同出遊觀莊,或出異而同歸豐腴屯,有疏有窒。一東一西,乃灤溢入青、青溢入陷、陷溢入潮,而為圮、為坨、為滎、為盓矣。

林裏河 按《府志》,「東距蠶叢口二十里。」

交流河 按《府志》:「亦東距蠶叢口二十里,二河漁人張網者皆聚而避風焉。」

又按《府志》,其為經流者陡河在州西一百二十里,源自遷安縣館山,南至羅家嶺小龍、皂筩二灣,經梯子嶺,至偏山臨水院,又合黃花港而會。唐家河在榛子鎮西狼窩鋪,東,經冷家灣而南。黃崖河,源自鎮東五里橋,合陳官營煖泉而東,並紅頂寺,會於牤牛橋河西五里。西至雙橋河在州西八十五里,復會豐潤板橋水,自松梁社圍山瀑布入泉河。又三十五里,源任家莊,為白寺口,雙溝入之。南經峰山入陡河。其源於水谷,過孩兒屯官套至石城東五里為帥家河。盩石城西為石溜河。又南經唐山橋為大河。又東十里至套里莊,渟洄靚碧為獅子灣。南經聶家莊、王盻莊,又西南合金溝、馬家港、康家莊,經大夫坨而入官渠,曰「小河。」 又王家河,在州西七十里,源自曹家口社,南經鄭家莊、水灣寺、將軍坨,至豐潤胥家莊、漫白場,總達建河,入於海。

於家泊 在州城南五十里,入於陷河。

大水泊 在州城西南七十里。發源土山,經漢王渠南流,播為小水泊,經孫家港入於沙河。大田泊 在州城南獨莫城社。產葦蒿,匿狼兔,下流入於青河。按《府志》:枯旱不竭。眾潦既會,其流浩汗。南十里達公安橋,又十八里經石角坨,又東五里至馬頭營,又南二十里達綠洋入海。小龍灣 :一在石盆西南山下,去州城西北九十里。一在州城西十五里小龍山下。按《府志》,是小龍灣在州北十八里小龍山下。

皂筩灣 在石盆南山下,去州城西北九十里。獅子灣 ,在州城西七十里。水渟洄靚碧,魚鱉生焉。東南流入石溜河。

海子長灣 :在州城西四十裏海子岸莊。產菱芡魚蝦,入於沙河。

黃家灣 在州城西南三十里,下流入於沂河。蕭家灣 ,在西南三里,入於西灤河,即淀流河,產鯽鯉、蝦蟹。《府志》:樂亭縣亦有蕭家灣,恐即此。老龍灣 ,在州城南二十五里。

劉家灣 在州城南八十里。

龍落灣 :在州城南五十五里,自大港流出。沙角灣 :在州城南三十里。

杏樹灣 :在州城西七十里。

七姐灣 :在州城西南八里。

泉水灣 在州城西南三里馮家坎下。冬夏不竭。今為流沙所掩。

翟家灣 按《府志》:「在州北三里,自老龍灣至翟家灣,合上小龍河,皆瀦而不流。」 又下樂亭縣,亦有翟家灣。

金泉 在州城西三里演武亭東北。泉上有亭名「金泉」 ,有斷碑存焉。南流入蓮花池,達於別故河。

甘泉 在州城西北十五里。味甘。秦太子扶蘇築長城,駐此飲水。又名「扶蘇泉。」

煖泉 一在州城西北九十里,即北甸河。一在城西八十里圍山下。《一統志》云:「圍山勝泉,一在唐山下,即姜將軍斬蛟處。」 一在龍灣,去州城西南一百里,過唐山入大河。一在龍溪,去州城南八里,五泉俱有煖氣,沍寒不冰。又云:一在州城西九十里,發源陳宦營東南,入於東五里橋。圍山瀑 在州城西八十里圍山上有飛泉,大如屋,奔虹漱玉,如瀑布形,下流入於泉河。長春淀 在州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瀦於石城。按《府志》:在長春社。按《通志》:在灤州。廢石城縣,舊名大定淀,金大定中改今名,有長春行宮。孫家溝 在州城西南,發源小水泊,下流入於沙河。

蓮臺港 :在州城南於寧社。其水散漫洄還,水汜時入於沂河。

破風港 :在州城南四十里,連韓家泊。

鴻鴨林港 :在州城南狗兒莊。水急,下流入於曾家灣。

王塚坨港 :在州城南十一裏白沙坨南。其水。

遶此坨甚闊,下流入於《周家河》。

馬家港 在州城西南康家莊,下流入於小河。雙溝 在州城西松梁社,入於白寺口。

漢王渠 在州城西南赤堠社。發源自土山任郎莊,南經永登屯,入大水泊。多蒲草、鳧鷺。黃花港 ,在州西北八十里,產魚蝦。

唐王港 在州西南一百里。產蓮花、蒲草、魚鴨。麻灣港 ,在州城南獨莫城一里。產蒲蘆、鷗鳧、蓮花諸物。按《府志》:「在州城南九十里,獨莫城一里許。」

大港 :在花港社。產蓮藕、地栗。

任家港 :在州城西司家莊。產蘆葦、鶴、鴈、鳧鷺。於家港 在松梁社。產紫皮蒜。

聶家莊港 :在州西南康家莊社。產紫皮蒜。齊家莊港 :在康家莊社。資畜牧。

運池 一在州城西三里金泉亭下,知州潘齡鑿池,闊三畝,引《金泉》注之,今廢。一在州城西南芹菜山下,闊十畝,今廢。一在州城西南唐山之陽,闊七畝。一在州城東南於寧社薛家莊,闊二畝。一在州城南崇本屯青河西,闊三畝。一在州城西南姚家莊社曾家灣西,闊五畝。凡灤西南及樂亭諸水俱抵海。

七里港 :按《府志》,在李家莊。

李家港 按《府志》「資畜牧」 ,未詳所在。

峰山泉 按《通志》:「在灤州西九十里,山兩石圓聳,中一孔,泉出不竭。」

果老川 ,按《通志》「在山海衛城南三十里,源出溫泉,南入海。」

天渠 在羅家嶺南三里,有槽有甕,有盆,注於槽,入於甕,滴於盆。槽有南、北、午前、南後、北偏涼汀 ,見紫金山下。

樂亭縣無山

祥雲島 按《樂亭縣志》:在縣西南四十里,近海岸。《府志》云:城中海閣,朝暉尤麗,以瞰島上,章采錯繡。

李家島 按《樂亭縣志》在縣西南海邊。

月坨 按《樂亭縣志》在縣西南海內,《府志》云:「西曰月坨,其形半於石臼坨。」

臼坨 按《樂亭縣志》一名十九坨,在縣西南海內。《府志》云:「石臼坨,灤淤沙所積也」 ,即此。

黃家坨 按《樂亭縣志》,在縣西南十五里。黃坨 「按《樂亭縣志》」 ,在縣西南二十四里。明福坨 ,「按《樂亭縣志》」 ,在縣西北十里。

舊鎮坨 按《樂亭縣志》,在縣東北四里。

茅坨 按「《灤州志》,在樂亭縣西南三十里。」 景家坨 按「《樂亭縣志》,在縣北三里。」

葫蘆坨 按《樂亭縣志》,在縣北二十五里。大家坨 按《樂亭縣志》,在縣西三十里。

桑坨島 與祥雲島近

胡盧河 在縣城東北三十里。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

定流河 在縣城西北三十里。二河夾縣而下,胡盧河今淤,惟定流河為經流,至縣南四十里劉家墩入海。往年海運天津糧至此,易河船自灤達府。按《通志》:即灤河下流至岳婆港,分為二,東曰葫蘆,西曰定流,俱入海。

賈家河

董家河 。按《樂亭縣志》,「董家圈河在縣西南六里」 ,恐即此。

杜家河

宋家河

戴家河 此五河環縣,皆灤之支流也,夏秋時雨,隨漲始通。按《樂亭縣志》,戴家河在縣西北六里,

沙城社河 :在縣城東二十里。

乾灤河 豐登屯西南去縣三十五里高家莊。又五里時登屯西南曰乾灤河。按《樂亭縣志》:「東灤河去縣二十里」 ,即今乾灤河,詳見下灤河條。韭菜河 西去縣十五裏白沙峰社有韭菜河,通乾灤河。以上三河,皆乾河也。

清河 在縣西二十里,次榆坨社。按《樂亭縣志》:在縣西三里。發源於州南煖泉,西南流,又迤而東南,闊僅二丈許,涓涓蜿蜒抵於海,夏秋或泛溢。

新塞河 去清河十里,在縣西三十里大家坨郎河 ,與新塞河近在火燒佛社。

介馬河 去郎河又西十五里,在縣西四十五里吳家林社。以上四河,皆清河也。

灤河 水色清碧,入海五十里不溷,若跨長橋,漁人深入取飲。按《樂亭縣志》,「灤河在縣西十里,經灤州至縣界,名淀流河」 ,東南入海,然水勢湧

猛,夏月泛漲,桑田變為中流,民頗患焉。

東灤河 在縣東二十里。舊自淀流河東流為葫蘆河,轉迤而南,即今乾灤河,入於海。景泰間,東流淤塞,徑自淀流而南入海。東灤河乾,夏秋或泛漲雲。

中淀河 按《樂亭縣志》,「在縣東十五里。」

湯家河 ,按《樂亭縣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范家河 ,按《樂亭縣志》,在縣西南六里。

三岔河 按《樂亭縣志》,「在縣西南九里。」

龐家河 按《樂亭縣志》,「在縣東北六里。」

蔣家河 按《樂亭縣志》,在縣北二十里,今淤塞。新河套 按《樂亭縣志》,在縣西南,近海,夾於清灤之間,疑即《水經》新河故瀆。

清水河 按《通志》:「在樂亭縣西,源出馬城北蔡家莊,舊湮塞,洪武中濬之,置閘瀦水以通海運,入灤河達府境。」

蕭家灣 在縣西三里

翟家灣 在縣東北二里。二灣皆瀦而不流。按《縣志》,「在縣北三里。」

甘泉 一在縣西七里松林莊,一名「孝子泉」 ,以孝子劉文煥名。外左右二裔而為瀸、為汋。曹北店泉 ,在月坨西二十五里,海水鹹苦,店在海中,泉獨甘冽,漁舟艤炊焉。

《綠洋溝 》:海水青黑,獨綠洋溝水碧綠,宛如長帶,其中牡蠣房積如山。

曹母店 在濟民場西南入海八十里,有昔時居民碾磨猶存。

大抵樂亭雖無山,而地勢原衍,胎甲隱窿,過卸委折,二河夾送,俯臨綠洋,絕島隑洲,平疇沃埜,鄰邑稱美焉。

隄附

按《府志》:隄在府城西門外。《元史》:大德五年,平灤路言,「六月九日霖雨,至十五日夜,灤河與肥如河並溢,衝圯城東西二處舊護城隄東西南三面城牆,橫流入,漂郭外三關瀕河及在城官民屋廬糧物,沒田苗,溺人畜,死者甚眾,而雨猶不止。至二十四日夜,灤、漆、肥如諸河水復漲入城,餘屋漂蕩殆盡。」 乃委吏部馬員外同都水監官修之。東西二隄,計用工三十一萬一千五十。以後累代修築。弘治中知府吳傑,萬曆中副使葉夢熊重修。按《樂亭縣志》:「隄城下若衢,池外如岡,兩岸楊柳,萬曆辛卯濬池時所築樹。」

永平府城池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盧龍縣附郭。

永平府城池 ,秦時建。明洪武四年,指揮費愚等拓東而築之,甃以甎石,設永平衛守之。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三丈有奇,廣二丈,池深二丈,闊五丈。門四:東曰「通遼」 ,南曰「觀海」 ,西曰「望京」 ,北曰「鎮平。」 角樓四,敵樓四十,警鋪五十「六。景泰中知府張茂。弘治中知府吳傑。嘉靖中兵備道溫景葵。隆慶中知府劉祥。萬曆中知府」 任鎧,天啟中兵備副使張春相繼重修。按《盧龍縣志》:「北曰居所,其西北別有一門,曰小水西門,其重門曲而盡制。其南門之東二百步,當學宮,前有魁星閣。又東數十步,下水關,上有憑虛閣。東門之北,有臺最高,上有望高樓。又北上水關,有元覽樓。西偏有武備樓池。東北而南,阻山為塹,北憑肥水入」 漆,漆為西塹,其北隅有「文會亭臨之,迤南而東皆蓮池,深廣。其西城下有磚石泊岸,以防漆齧,洩水有渠,汲水有級,其制頗備。」

遷安縣城池 高二丈一尺,週迴環五里許。舊城之東、西門,迤北屬縣,迤南屬衛。舊城惟土築。明景泰二年,都御史鄒來學檄縣包以磚石。儒學舊在東門外,成化四年,教諭胡憲奏准增築新城以包之,其規制如舊之半。東城舊無券門,弘治十二年,知縣張濟增建。舊無樓,正德七年知縣羅玉創建北樓,嘉靖十二年知縣許穡卿建南樓。二十六年,知縣韋文英建東樓。三十八年,知縣羅鳳翔建西樓。東北隅城猶卑。隆慶元年,知縣隋府一撤而新之,比舊增高一丈,闊丈二尺,甃以大甎,四隅有角鋪,四面有腰鋪,城外築土牆以圍之,四門樓有闉扁額:東曰「肅清海濱」 ,南曰「阜安嵐甸」 ,西曰「夾輔神京」 ,北曰「鎮靜邊陲。」 萬曆十二年,知縣申安濬隍,西引河水以繞之,四圍植以柳。二十五年,回祿為災,北門樓燬。二十七年,知縣錢吾德重修券城。三十年,知縣張九三重修樓。樓內舊有關帝像,後立廟甕城祀之。

皇清順治五年,南樓燬於火,知縣張玉重修,隍深二。

丈,闊三丈。康熙五六年間,霪雨繼作,城垣傾圯者不下百丈。至九年,知縣王永命重修,更建西門樓三間,扁額曰「屹然西鎮。」 按《府志》:天順中,知縣江澄重修。

遷安縣民堡三 :南十五里曰沙河驛,西六十里曰新店,西北六十里曰「羅家。」

撫寧縣城池 :「舊土城一座,在陽河東二里。明洪武十三年,遷河西兔耳山東。永樂三年,於舊縣址置撫寧衛。成化三年春,復縣於舊治,乃於衛東立縣,合為一城。今衛,裁撫寧城共一千一百五十丈,高一丈五尺,池闊二丈,深一丈五尺,門四座,月城四座,水門一座,敵臺一座,樓八座。明成化三年,本府同知劉遂、指揮」 陳愷建。弘治三年,知縣李海、指揮陳勳重修。至嘉靖四十二年秋,士民以城低難守,爭願助修,以資保障。巡撫溫景葵、永平道王公維寧、知府廖逢節劑量其事,屬通判李世相總領之。於是分南門迤東,至北門東邊止,為知縣段廷宴修。分北門迤西,至南門西邊止,為指揮凌雲漢修。工肇於四十二年之二月,竣於四十四年之十月,城之週圍如舊。高增二丈九尺,垛增一千六百四十八個,臺增一十六座,池闊五丈餘,深三丈餘。水門塞裏口,舊以土築,隆慶三年春,易之以石。城門外攔馬牆,高一丈二尺,周如城。萬曆十四年,掌縣事通判雷應時同指揮張輝先建,今廢。十六年夏,淋雨,州縣衛城垣坍塌者十之六七,雷張二人復修。十八年春,恐裏口不固,雷通判復以「三合土」 墁之。後歲遠不修,遂多廢墜。

皇清康熙六年冬,知縣王文衡捐俸倡義,隨力輸助。

爰鳩工而修葺之,興於康熙七年之二月,告成於康熙八年之四月。至康熙十二年五月,霪雨綿浸西北隅,傾四丈許,知縣譚琳捐資修補。十六年夏,霪雨,傾圮東北城二十餘丈;知縣劉馨捐資修理,城復完固。

譙樓 在縣前。明嘉靖三十六年,知縣黑文耀易以門額,為「遼海通衢樓」 ,移城東門上。知縣姜密建。東南角樓,明季廢。東北角樓。神京要路樓在城西門上。指揮高維祺建,後廢。知縣王文衡協同山撫衛守備陳廷謨,連甕城門重修。西南角樓崩,廢西北角樓。鎮樓在城南門上。籌邊樓在城北門上。知縣王文衡重修,又添建甕城上廳三間,「鎮海」 、「籌邊」 二樓,俱知縣張彝訓建。鐘樓在縣二門東,久廢。知縣王文衡建於西城上迤北。

撫寧縣民堡六 :北二十里曰馬頭嶷,三十里曰羊角山,西四十里曰鵓鴒堂,西北三十里曰鵬岩,東三十里曰塔子山,南三十里曰兔嘴岩,俱係山寨。

昌𥟖縣城池 :「羅城周圍四里,高二丈。舊土城,弘治中,知縣殷𤣱易以磚,知縣陳鋼城門裹以鐵。知縣秦志仁建四城樓;知縣李希洛毀近城房舍,濬城壑。知縣胡溪厚築城堞。隆慶元年,寇薄城,有司奏請知縣張存知重築,依舊城為限,高三丈奇,增敵樓二十,濬濠,廣四丈,深三丈五尺,又建城鋪二十四。知縣孟秋築」 重牆,添重門;知縣吳應選修四城垛口,重築女牆;知縣胡科建四城護門;知縣石之峰重修數處,約有十餘丈,四角樓各一座,又建東、南城樓各一座,東、西、南三城護門棧板。知縣馮恩新添北門月城一座,周圍磚包鐵門,鐵護門棧棧一間,東、西城門外橋立碑記。知縣洪霖、王漢傑陸續修葺。知縣吳望岱各濠溝植柳樹,惟東南二濠之柳什僅二三。知縣楊於陛復督栽完備。今城高池深,視前堅固已什伯矣。

皇清順治八年,北城樓門傾塌,知縣劉彥明重修。康

熙十一年,城垣多圯。南城敵臺一座,計高三丈五尺,闊五丈五尺。北城二處,各計高三丈五尺,闊十六丈。知縣王曰翼捐俸倡修,屹然堅固。昌黎縣民堡六 :東二十里曰裴家莊,西三十里曰蛤泊,五十里曰靜安,六十里曰莫各莊,南五十里曰套里,六十里曰石各莊。按《昌黎縣志》民堡六,亦列鄉名內。

灤州城池 城,遼時築。明景泰二年,巡撫鄒來學檄州同楊雄甃以甎。周圍四里二百餘步,高二丈九尺,廣二丈,池深二丈,闊二丈,門四:東曰「禦灤」 ,南曰「安岩」 ,西曰「迎恩」 ,北曰「『靖遠』。弘治中知州孔經,嘉靖中知州張國維、陳士元,隆慶中署州事府同知賀溱,知州崔炳、劉欲仁,萬曆中知州白應乾、張元慶、何士偉、周宇相」 繼重修灤州民堡五 :「東南二十里曰馬城」 ,六十里曰

倴城西四十里曰「石佛莊」 ,九十里曰「榛子鎮」 ,西南八十里曰「司家莊。」

樂亭縣城池 城,「始創莫考。明初土城,成化乙酉,巡撫閻本檄知縣元弘甃以磚,至壬寅年知縣李瀚修完。弘治己未,知縣田登設堞,歲久圮壞。隆慶丁卯,蒙古入寇,巡按郝傑題准調獻縣知縣李邦佐來任修築。環九百九十七丈,基闊二丈二尺,上闊一丈五尺,高二丈八尺五寸,堞一千三百六十月城四,敵臺十。萬」曆乙酉,知縣於永清修壞裂處二十二丈五尺。戊子,修水衝處一百三丈。歲壬辰月,城外建以護城,環以周垣,於防守有裨。於永清《府志》作「王永清。」

皇清康熙七年,灤河溢,水至城下,城西南角樓並頹。

塌,知縣于成龍修完之。城有四門,知縣李瀚建,李邦佐重建。東曰「寅賓」 ,南曰「鎮海」 ,西曰「望宸」 ,北曰「控遠。」 外為月城門,東西俱南向,南北俱東向,各懸鐵棧。萬曆壬辰建護城門四門樓俱三層三間,四角樓俱二層一間。知縣李邦佐建。池舊淤窄,萬曆辛卯挑濬,四門俱闊三丈五尺,深一丈四尺,水流通環遶。各建橋其上,年久復淤。明崇禎三年,知縣李鳳翥濬如舊。署篆同知常三錫即以其土築欄馬牆,周四城,計七百餘丈。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于成龍復濬如舊,濠內外樹

以柳

水關 一在鎮海門西,一在控遠門東,以洩城中聚潦,咸砌以石闌以樁。萬曆癸巳重修。按《府志》,「正德中縣丞孫鴻,嘉靖中知縣相文祥,各重修。」

樂亭縣民堡六 :東二十里曰「胡家坨」 ,三十里曰「黃瓜口」 ,西北六十里曰「連北店」 ,西三十里曰「新寨」 ,西南三十五里曰「馬城」 ,南三十里曰「閻各莊。」

山海衛城「池 城明洪武十四年大將軍徐達創建。周圍八里一百三十七步,高四丈一尺,廣二丈,池深二丈五尺,闊十丈。北翼城、南翼城、寧海城,俱明巡撫楊嗣昌建。東羅城,明萬曆間管關主事王邦俊、永平道成遜建。」

皇清康熙四年,通判陳天植、都司孫枝茂、守備王御。

春重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