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8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八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八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八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八十一卷目錄

 汝州部彙考一

  汝州建置沿革考

  汝州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汝州星野考

  汝州山川考

職方典第四百八十一卷

汝州部彙考一

編輯

汝州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

本州

《禹貢》豫州之域。周為王畿地。春秋時,楚、鄭二國之境。戰國屬韓,後屬魏。秦屬三川郡。漢置梁縣,屬河南郡。曹魏因之,屬舞陽郡。晉改屬河南尹。後魏屬汝北郡。東魏置北荊州。隋初,置伊州,大業元年,始改曰汝州,以汝水為名,尋改為襄城郡,以梁縣屬之。唐初為伊州襄城郡。貞觀八年,更州名曰汝州。天寶元年,更郡名曰臨汝郡,屬河南道。五代梁為防禦州。宋復為汝州。政和間,陞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金廢軍州縣如故,屬河南路。元仍舊。明洪武初,省梁縣入焉,屬南陽府。成化六年,改直隸布政使司。十一年,又增置寶豐、伊陽二縣以屬之編戶五十四里。

皇清因之,領縣四:

魯山縣

夏劉累醢龍懼罪,遷於魯,即此。周春秋時,為鄭邑。秦為三川郡地。漢置魯陽縣,屬南陽郡。東漢因之。晉改郡為國,縣屬如故。隋改為魯縣,屬襄城郡。唐初置魯州,始改縣曰魯山。貞觀中,州廢,以滍陽縣省入,屬汝州臨汝郡。宋屬汝州陸海軍。金、元俱屬汝州。明屬汝州。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里。

郟縣

周春秋時鄭地。漢始置為縣,屬潁川郡。東漢省。三國魏復置,屬襄城郡。晉因之。南北朝東魏改縣曰龍山,屬順陽郡。隋開皇初,以龍山為汝南縣。大業中,又改郟城縣,仍屬襄城郡。唐屬汝州臨汝郡。五代仍舊。宋為郟縣,屬穎昌府。金復為郟城縣,屬汝州。元復為郟縣,屬如故。明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五里。

寶豐縣

周春秋時鄭地。秦為應國地。漢置父城縣,屬潁川郡。東漢因之。晉屬襄城郡。隋省。唐證聖元年,析郟城縣地,復置武興縣,尋改為龍興,屬汝州臨汝郡。宋宣和中,始更名曰寶豐縣。金因之。元省入梁縣。明初,省梁縣入汝州。成化十年,以州東南五保仍置寶豐,屬汝州。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八里。

伊陽縣

周為陸渾之地。秦置新成縣,屬三川郡。西漢、東漢俱屬河南郡。晉屬河南尹。南北朝、後魏屬南陽郡。東魏屬新城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伊闕,屬河南郡。唐先天元年,始析置伊陽縣,屬河南府河南郡。宋熙寧五年,廢伊闕為鎮,改屬伊縣。金屬嵩州。元至元三年,省入嵩州。明初仍舊。成化十二年,復置伊陽縣,屬汝州。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汝州疆域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編輯

汝州疆域圖

汝州疆域圖

州屬四境

東至開封府襄城縣交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河南府洛陽縣交界九十里。

南至南陽府南陽縣交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河南府登封縣交界四十五里。

東南至

東北至

西南至

西北至

東西至二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本州

東至郟縣交界四十里

西至伊陽縣交界,六十里。

南至寶豐縣交界,四十里。

北至登封縣交界四十五里。

東南至寶封縣交界

東北至禹州交界

西南至伊陽縣交界

西北至登封縣交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八十五里。由州治東至開封府。闕。里。北至

京師一千九百里

魯山縣

東至葉縣界七十里

西至伊陽縣界七十里,又西至嵩縣三百里。中至歇馬嶺巡檢司。

南至南陽縣界四十五里,又至南陽縣二百一十里。

北至汝州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

東北至

西南至

西北至

東西。闕。里,南北袤。里,由縣治北至汝州一百二十里,至開封府。里。北至

京師《一千》、闕。百里。

郟縣

東至草店鋪,襄城縣界,四十里。

西至長安阜鋪,汝州界五十里。

南至汝河寶豐縣界十里。

北至靈泉寺,禹州界三十里。

東南至馬鞍山,葉縣界五十五里。

東北至張德店,禹州界四十三里。

西南「至高鐵爐」 寶豐縣界。

西北至黃澗河,汝州界五十五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四十里。自縣治西至汝州九十里,南至開封府一百里,北至

京師《一千》、闕。百里。

寶豐縣

東至郟縣界二十五里,又至襄城縣界五十里。西至伊陽縣界六十里,又至魯山縣界五十里,南至魯山縣界十二里,又至葉縣界七十里,北至汝州界四十五里,又至郟縣界二十里。東南至葉縣界。

東北至郟縣界

西南至魯山縣界

西北至汝州界

東西廣七十餘里,南北袤八十里。自縣治西北至汝州九十里,東北至開封府。闕。里。北至

京師《一千》、闕。百里。

伊陽縣

東至汝州界三十里,地名「車坊」 ,有《界碑》。

西至嵩縣界三十里,以「棗林坪」 「分水嶺」 為界。南至魯山縣界七十里,以普救關為界。

北至洛陽縣界六十里,有《界碑》存。

東南至

東北至

西南至

西北至

東、《西廣》闕。里,南北袤。里,「自縣治東北至汝州九十里,至開封府。」里。北至

京師《一千》、闕。百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州

《通志》:「面環汝水,背負嵩山,左控襄、許之饒,右聯伊、洛之秀,乃中州名郡也。」

《州志》:「州居河南宛洛之中,溯派於河洛,綿亙於嵩嶽。」

風清巢許,葉煥賈馮,依然豐鎬名邦,古今勝郡,《州西八景》,

考證

崆峒煙雨 ,黃帝問道處也。旦夕微熹,髣髴煙雨。今登仙石仍存,有足跡,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溫泉曉霽 ,泉熱如鼎沸,前人引水數步為浴池。唐元宗曾幸駕,舊有武則天《流杯池碑》,立廟以祀湯神。旭日澄波,如雨初霽。

《龍泉夜月 》水光瑩潔,夜月澄波,雖陰雲障蔽,而俯視泉中,魄影自若,良奇觀也。

《妙水春耕 》,水可利耕。每春雨沓來,不膠不濺,襏襫歡動,田家勝概。

《峴山疊翠 》汝山惟峴山孤危,一峰插天,遠望則疊嶂層巒,穿雲耀日,菁蔥之色可嘉。

春日桃園 在聖王里。一望數里,盡植桃花。每三月,爛熳絢目,萬樹皆春。

《玉羊晚照 》「石多羊跡,因以名山。每眾山日落,而斜陽餘旭獨留。」

《汝水橫州 水》遇泛瀾,洲亦不沒。且澄清徹底見汝石,璀燦光華,映人眉宇。

風穴八景

《錦屏風 》:屏巒壁立,千花競發。滿目煙霞,恍然錦屏可愛。

珍珠簾 危巖絕壁,瀑布噴珠,恍若垂簾。吳公洞 ,吳幾復,字辨叔,嘗讀書於此。

昇仙橋 橋橫洞口,費長房見壺公於市肆,懸壺賣藥,因師事之,得其傳,歸隱山棲,一日指竹杖化龍於橋上,乘而仙去。

大慈泉 泉在大悲閣前,水從山峽石罅中流出,入珉池。池上建亭,額曰「醒心翫月臺 。」 山高月出,清光如水,真堪舉杯邀月,把酒問天。

《懸鐘閣 》「高閣臨霄,疏鐘出谷。空山發響,聲振林皋。」

《翠嵐亭 》「嵐侵雲漢,獨出眾山,凝黛含煙,恍如圖畫。」

魯山縣

《通志》:「左控露山,右涵湯谷。」

《汝州志》:「魯居汝宛之中,扶輿清淑之氣,毓秀鍾靈,故名山大川,平原沃壤,莫不有間氣所鍾,則地靈人傑,其關合者遠也。唯魯北踞青嶺之秀,南瀠沙瀼之波,露峰東峙,暘谷西環,瞻琴臺而景仙令之風,睹商餘而挹高賢之韻。古所稱山水秀拔,甲於西京者,其在此乎。」

縣八景

魯山獨秀 ,一名「露山」 ,距縣東十五里。平原突起,壁立崚嶒,為一邑之鎮。

《沙瀼雙清 》,沙瀼二水,分流合注,澄清徹碧,圍繞城郭,恍若銀漢金波。

《南華夜月 》南華觀名道士張三丰夜至,求燈弗得,畫月壁間,炫燿如晝。

《大勝曉鐘 》古有鐘自沙河流出大勝寺,僧懸於樓,每天明不扣自鳴。

《皇女溫泉 》泉發石中熱如鼎沸,有上、中、下三池,能解沉痾。

黑山返照 縣西北,即魯陽公揮戈返照之地也。後光武為莽所迫,值此昏黑難行,因舉手祝天,「時夕陽返照,蹊徑分明,遂不至厄。」

《靈藥》商餘 唐元次山父延祖,以「商餘山地多靈藥,遂家焉。」

善政琴堂 縣北不越百步,唐令元德秀所築。公餘之暇,輒登高臺,撫虞絃。居民思德政,愛護倍殷,千古侈為勝跡。

郟縣

《通志》:「聳峨嵋而峙紫雲,帶汝河而會扈澗。」 《汝州志》:「北有峨嵋、扈陽、大小劉諸山之峻,東南則落鳧、平頂、馬鞍、靴尖之險,汝河橫貫,藍水入之,沃野平疇,延袤八九十里,吳楚、秦晉之周道也。」

縣八景

《藍橋春漲 》即長橋也。野水斷橋,平蕪夾岸,每春水泛漲,一碧無際。

《扈澗曉煙 》:扈陽山澗,橫跨長虹,東上朝曦則煙雲相雜。

《汝水秋風 》「汝水發天息而達扈。」 及秋水落石出,聞數十里,恍若風行徹底,珠璣錯落。

《靈泉夜月 》泉在鳳翅山陽,禱雨輒應,有水盈池,清如涵月。

《蘇墳夜雨 》,墳在小峨嵋山,東坡以其形勢類蜀,故以「小峨嵋」 稱之,與子由共埋玉於此。後人並瘞老泉衣冠於其上,植嘉樹千章,蔥蘢蓊鬱,信宿之客,疑同雨聲。

《紫雲晴雪 》峰多雲氣,舒見青紫,因以名山,為楚莊王長女修真之地,凡冬雪初霽色更可嘉。

《劉山雨霽 》,脈從嵩山南亙,突兀雄峙,群山環拱。昔漢高、光武咸駐兵於此,因有「大劉」 「小劉」 之號。每當霖雨初霽,山色加黛。

《釣臺晚照 》「昔黃帝問道廣成,七聖扈從,駐蹕此地,奏鈞天之樂。至今餘音雖邈,而落日登臺,仍饒異趣。」

寶豐縣

《通志》:「沙河南繞,汝水北縈。」

《汝州志》:「淨水芳流,北郊衍天漢之波;香山奎聚,東壁發龍珠之祥。箭臺在前,宛如眠弓。汝墳在後,疊為遶背。坤巽峙而毓秀入垣。薦元特聳,滍瀴旋而涵精益濬,環帶重關。」

縣八景

《香山奎聚 》:唐白居易九人,皆年高不仕,創治石樓,結社於此,時稱「香山九老。」 後人為建九老閣。居易自號醉吟先生,又號香山居士。

「珠砂空洞 」 ,在香山前。相傳有絳衣女子入此洞,追尋不見,掘之,得珠砂一窖。

酒務春風 即雙酒務。明道先生監酒稅於此,門人朱光庭立雪受業,歸語人曰:「我在春風中坐了一箇月」 ,即此地也。

石渠仙蒲 菖蒲,引年藥也。產於他處者多澀,惟此地水行石上,曲折淜湃,噌吰響嗒,可以流觴,可以聽翫。曾生仙蒲一種,肥白香堅,皆一寸九節,甲於海內,後取之者夥,所生難供所求,遂致種絕。

五朵蓮屏 在西山。峰巒有若蓮屏,翠色堪翫。白雀異槐 在父城,相傳槐蔭甚盛,枝節狀如龍形,其葉狀如龍爪,螻蟻不敢上。每遇豐年,必有白雀巢於其巔,寺因以志雙美。今槐枯不春,雀亦騫飛不回矣。

《沙河晚渡 》,河濱雲煙縹緲,黿鼉隱躍往來,行者日夕聞有舟渡聲,即之無所見,疑有神異雲。《樂天古宅 》,唐白樂天遺跡,在官家衙莊,門遶清漣,可以灌溉。

伊陽縣

《通志》:「汝水經其南,鳳山枕其後。」

《汝州志》:「伊闕界汝之西南,群峰羅列,穹窿巀𡾲。渠潭碁錯,渟泓流衍。斜陽返照,波流溶溶。雖兵燹之後,猶存鎬洛之雄風。」

縣八景

《桃源勝蹟 》,夾岸桃花爛熳,河水繞出其右,鳥歌花笑,動人塵外之想。

「雲夢仙境 」 ,距城東三里,懸崖石洞,闊數武,相傳鬼谷子修真處。內穿一道踦曲,非執炬不能入。約二里許,一洞口如箕,隔澗一小石塔,自頂滴水淋淋有聲注下。越澗探洞口,內遼闊無際,窅然莫之敢入。問之伊人,從無窮其源者。鳳山朝陽 城北,一峰獨秀,左右二嵬如翼然,因名「鳳山。」 上建元武宮,山麓時見五色石如鳳紋,瑩潔生光。

《龍崖夜雨 》城西十里。懸崖壁立,下臨河水,崖光映射。遇雨,山嵐濛濛,若有龍象焉。

瑞雲屏障 城南三里。峻嶺如屏,林木鬱蔥,有雲穴,嵐光一發,宛若畫圖。

紫羅石潭 ,汝水經流其下,昔神禹疏決於此。潭水溶溶,怪石巉巖,相傳紫羅兵駐節處。峴山、疊翠 山峙縣南,聳秀拔萃,陟其巔,汝屬盡收目中。上有宮闕,春秋多朝禮者。朝霞夕秀,伊闕巨觀。

《汝水拖藍 》汝水出天息,距縣二百里,抵青巔,決龍崖,過紫羅,經郟鄏襄鄢而達淮泗,注之海。獨由伊闕縈迴,有拖藍泛碧之色。

汝州星野考         州志

編輯

州屬分野

汝州在豫州之域,其地周,其星柳,星,張之分野。陳卓《魏志》,「汝當入心星三度。或雲入房一度。」 又《通考》「在觜參度。」 按斗二十四度,自吳越以至交廣,皆其分野。井三十一度,僅為秦蜀之半,豈汝一彈丸地可當二三躔度乎?然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今因地以驗天,或當以耑屬張宿為準。

汝州山川考         州志

編輯

本州

風穴山 在州治東北二十里。上有穴,世傳風將發則先有聲。其山環抱,薈柏蓊鬱。唐時貞禪師傳燈之所,因建寺焉。

魚齒山 在州東南五十里,《左傳》謂「楚伐鄭,次於魚陵,涉於魚齒之下」 ,即此。下有石泉。

霍山 在州治東南二十里。《左傳》謂「楚襲梁及霍」 ,即此。相傳漢立霍山縣。今有古城遺址。

鹿臺山 :在州治東北二十里。有臺,若蹲鹿之狀。

竈君山 在州治西南三十里。張峪山 在州治南四十里,一名蔣姑山。鑾駕山 在州治西北五十里,軒轅問道經於此。

鳴皋山 :在州治西北六十里。山南舊有唐貞觀時所建清暑宮。

玉羊山 在州治西六十里。其山石多羊跡,因名。上有「薄太后廟。」

重金山 :在州治北四十里。山多黃石層壘,每於日西掩映如金。

崆峒山 在州治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廣成子修道處。

三山 :在州治東三十里。一名排衙山。下有龍池,土人耕得斷碑,為「古慈清宮。」

檀樹山 :在州治西南四十五里。檀山禪師修道處。

望雲山 :在州治東南十八里。自伏牛山蜿蜒而來,面對三山。

鳳凰山 :在州治南五十里。

獅子山 :在州治北三十里。其石高聳,若獅子狀。

龍尾山 :在州治東北三十五里。

石樓山 :在州治東三十里。

馬頭山 :在州治南三十里。

紫石山 :在州治東北五十里。

峴山 :在州治西南六十里。

灌頂山 :在州治東北三十里,水下流入澗。牛頭山 :在州治西北二十五里。

牛觔山 :在州治西北二十五里。

牛心山 :在州治北十五里。

脾山 在州治西北二十里,下有宋魏王墓。大雄山 在州治東北三十里。

百葉山 :在州治北二十里。

羊圈山 :在州治南二十五里。

五龍山 :在州治北二十里。

草積山 :在州治西南四十五里。

黃龍山 :在州治西二十里。

白崖山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

腎山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

龍山 :在州治西南三十里。

長山 :在州治西十里。

紫金山 :在州治北三十五里。上有聖井,四時不竭。

傅家山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

富春山 :在州治南三十五里。

毛家嶺 :在州治東北三十里。

汝河 在州城南五里。其源出天息山,經伊陽縣,過州境,東流合扈澗水達於淮。

洗耳河 在州治西門外。源出箕山。按《通典》云:「箕山在汝州北五十里登封縣界,許由避堯隱其處。」

高崖河 :在州治西十五里。

牛圈河 :在州治西六十里。

荊河 :在州治西十五里。

燕子河 :在州治西南二十里。

冷水河 :在州治東北四十里。

減河 :在州治西四十里。

黃澗河 在州治東三十里。俗呼「趙落河。」 仁義渠 在州治東十五里。

聚寶堰 在州治東大莊保。

龍泉 在州治西北

溫泉 :在州治西南四十里。泉熱如沸,源有九眼,東南流入廣成澤。

懸珠泉 :在州治南五十里。

湛水 在州治。源出馬跑泉,經葉縣入汝水。《左傳》「楚公子格與晉戰於湛坂」 ,即此。妙水 ,在州治西,有妙水寺。雨中春耕,不膠不濺。

野狐泉 :在州治東南三山下。

石龍渦 在州治西。四壁千仞,散泉為雨。西湖 在州治西北,一名龍潭陂。

霧滋溝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

太史湖 在州治。州守王洙濬治,為一州之勝。元洞潭 ,在州治西南四十里。

黑龍潭 :在州治東南村。禱雨有應。

蜂窩潭 :在州治西四十里。

廣成澤 :在州治西四十里。

「大慈」 泉 在州治東北風穴寺山麓,南流合澗。「涉泉 」 在州治東南魚齒山下。

巢父井 在州治西關內。

聖井 在州治北紫金山上。

魯山縣

魯山 一名「露山」 ,在縣東十八里。其山孤高聳拔,為一邑之鎮,因以名縣。

堯山 ,在縣西十五里。《滍水》所出。相傳堯之後裔劉累以豢龍事夏後,懼罪奔魯,立堯祠於此。彭山 ,在縣東南二十八里,世傳彭越嘗於此屯兵。

大盂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頂有四面石城,俗謂「大團城」 、「小團城。」

黑山 又名「烏山」 ,在縣。昔魯陽公與韓搆難,日暮揮戈,夕陽返照。後光武為王莽所追,至此昏黑,因舉手祝天,日亦返照。

明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光武避莽,自黑山至此,天始明。

望公垛山 在縣西八十里。昔孝婦不厭家貧,晨昏運水,感神乘馬三索其水,婦三與飲,馬不吝,因授鞭置瓮中,水為不竭。後婦歸寧,夫家攜鞭,水遂泛濫,溺其翁。姑奔喚,婦窊石鎮之,水止欲得翁屍。姑嫂登山相望,偕化為石。望公垛山即其處也。

掛爺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俗傳洪水氾濫,汝人之夫被溺,婦女往求,得之山頂,遂名。

窊石山 ,在縣西八十里。即姑嫂窊石鎮水之處。

壺山 ,在縣南二十里。形圖如壺。漢處士樊英隱於壺山之陽,即此。

商餘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元延祖採藥處。竈君山 在縣西一百里,上有龍湫及普濟廟。焦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焦光贊寨在此。文峰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筆架山。臥鼓樓山 在縣西百里,有石壁鐵環。

摘西樓山 :在縣西一百里。

雙垛山 在縣北二十里。

穀積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即將孤山。

五垛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上有阿烏婆寨。交口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兩山錯綜相交。扶安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虎頭山 在縣西十五里。

背陰寺山 在縣南十八里。上有龍泉,禱雨每應。

雞籠山 :在縣西八十里。

大夷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

杏兒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草臺山 ,在縣西五十里。

土門山 ,在縣西四十里。

沒大嶺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

歇馬嶺 在縣西。漢光武經此歇馬。明成化年,立巡檢於此處。

青條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有元次山、孟良二寨。

白沙嶺 在縣南五十里。

五里嶺 在縣西二十里,又名「吳起嶺。」

分水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

羊圈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

和尚嶺 在縣西六十里。昔有僧卓錫於此。傅家嶺 在縣東十五里。

射坡 ,按《縣志》在縣南十五里,旁有將軍墓。肥溪 在縣,唐考功郎中蘇源明《商餘操》曰:「商餘之下,肥溪之曲」 ,即此是也。

溫泉 在縣有三,舊名皇女湯,商後嘗浴其處,載《水經》中。其下泉水熱如沸,中泉水平溫,上泉水微溫,俗呼為上、中下湯。去縣六十里,居民引為沐浴池,能愈瘡痍宿疾。

涼水泉 ,在縣西八十里。其水沁齒之涼,飲之除恙。

湖泉 在縣南十五里。古有湖出泉,今湖水竭而泉流自若。

師姑泉 在縣西六十里。中有石盆,俗傳昔有尼姑沐此,忽不見。

泉陂 在縣北二十里青條嶺下。其深莫測,甘涼可飲。元結愛之,宅於此。今有元次山墓。康家渡 在縣西二十里沙河之次,水漲以舟濟人,旁有康氏居。

塔兒灣 在縣東八里。多前代古塔。

賀家灣 在縣北七里達老河畔。賀氏居此,上有《賀將軍廟》。

支鍋石 在縣東北十五里。賀將軍炊爨處。沙河 在縣南五里。出沒大嶺,合汝而注淮。瀼河 在縣西南十五里。土沃瀼,故名「元次山。」

家焉

滍河 在縣東三十里。《左傳》「楚伐鄭,夾滍而軍。」 漢光武破王尋於昆陽,士卒溺死,水為之不流,即此。

三灣河 在縣南三十里。一水曲折,俗呼「三道灣」 ,即古鴉路。

九女潭 :在縣東北十八里。有龍王廟,禱雨輒應。

白沙溝 在縣西五里,沙色尤白。

水磨溝 ,在縣北二十里。

郟縣

大劉山 在縣。舊志以為古龍山也。漢高祖入關,道出其下,故名,在縣西北三十里。按《水經注》,汝水南與龍山水會,水出龍山龍谿,北流際父城縣故城東,又東北入於汝水,則劉山非龍山也,豈山名偶同與?

小劉山 在縣大劉山之陽,距縣十餘里。以光武駐蹕,故稱「小劉山」 ,以別「大劉」 雲。中有高門洞,深邃無際,古避兵之地也。

鳳翅山 在縣,以山形名,亦號「崑崙山」 ,在龍山東縣北三十五里。天啟中,有鳳見於山之巔。綠石山 在縣,一名「岫嵂嶺」 ,大劉之枝山也。扈陽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扈水出其陽。山有洞,相傳婁敬嘗隱於此。

蒼山 ,在縣扈陽之西,距縣五十里。

三山 ,在縣野豬峪,去縣北四十里。

峨嵋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蘇子瞻為汝州團練使,以此山類蜀之「峨嵋」 ,故以名焉。子瞻、子由俱葬此,後人復葬老泉,衣冠合為三大塚。前代名公遊此者,多賦詩記,碑珉林立。明季祠垣傾圯,古柏數百株俱為土賊斫去。邑令卜永昇、徐鳳鳴相繼修葺。墳之西南有二塚,久湮姓氏,其一為盜所發。

皇清順治乙酉秋,主簿喬缽謁蘇墳經此,取閱《墓誌》。

乃蘇公過為夫人梁氏誌也。按:梁氏宋學士顥之裔喬缽於是斂暴骨,具衣冠而葬焉。有《重葬梁夫人記》,鐫於原志之陰。順治已亥,邑令王昕捐修垣墓。

鳳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漢世祖本紀》:「建武十七年,有鳳凰見於潁川之郟縣。」 蓋此山也。《東觀記》曰:「鳳高八尺,五彩,群鳥並從行列,蓋地數頃,停一十七日。」 山有王喬洞。

平頂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峭壁倚天,絕頂平如掌,方十里許。

落鳧山 在縣平頂山西,以葉令王喬得名。相連者曰「棚山」 、馬鞍山、韡尖山,俱在縣東南五十里。

紫雲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山常出雲,青紫色。黃伯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

陰山 ,在縣東三十里。汝水經其下。

汝水 在縣南十里。《水經》所謂「又東南經潁川郟縣南」 者也。酈道元註:汝水所經有張磨泉水、西東長湖水、扈澗水、養水、董溝水、滶水、柏水、藍水、白溝水、龍山水,今惟藍水汩汩合流入於汝。其橋以水名,土人呼為長橋柏水,俗猶謂之寡婦水。扈澗已久涸,故道僅存,餘皆填閼湮塞。雖迴野彌望,高下不一,而川浸遺蹟渺不可尋矣。藍水 在縣東三十里。《水經注》:「出陽翟縣重嶺山,東南流經紀氏城,又東南流經黃阜東,而南入汝水。」 今水經塚頭鎮,又南至長橋鎮之東入汝,土人謂之「吳趙河。」 紀氏城不可考,而水東村有以紀名者。塚頭鎮,河西市易之區,其古黃阜舊地與?

扈澗水 在縣。《水經注》:「出大劉山,南經郟城西南流入於汝。」 今城西五里有扈澗橋,故道依然,而車馬絡繹,皆自橋下行。

柏水 在縣。《水經注》:「柏水經賈復城北,復南至郾城,俗語訛謬,謂之寡婦城,水曰寡婦水」 ,至今猶然。經縣南寺莊西入汝。

小龍水 在縣西北。伏見不常,性與濟水同。黑龍潭 ,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龍池。」 歲旱禱雨,則填石其中,與池平。雷雨後,一泓湛然,石不可見,然多不驗。

團造谿 在縣東十五里。南入藍水。

封家谿 ,在縣東南三十里。北入汝水。

安良谿 在縣北十八里。入團造谿。

靈泉 在縣鳳翅山

馬跑泉 在縣北十餘里。相傳光武駐蹕於此,馬渴,跑地得泉,故名。

龍骨泉 在縣北大劉山,下流十里許。

龍泉 在縣東南小安寺。

「眼明泉 」 在縣小劉山陰。俗於清明日汲以洗眼,可醫昏眊。

大水泉 在縣洞子溝

寶豐縣

香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為火珠山,東曰大龍山,西曰小龍山。此山秀出其中,世傳大悲菩提證道之所有。元時敕修香山寺在焉。《塔記》並存。唐九老白樂天結社香山,即其地也。

大龍山 在縣香山之左。險阻天設。正德九年,流寇作警,民多依此避患,後建祖師廟於其上。小龍山 在縣香山之右。山下有潭,世傳有龍居此,禱雨輒應。

荊山 在縣南十里許。石渠河在其陰。舊有「荊山鋪」 ,「荊」 之名無可考。

魚山 ,在縣東南四十餘里。

九里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世傳楚漢交戰於此,即韓信困羽垓下之地。

蓮屏山 在縣西九十里。五峰並峙,疊翠如屏,故名。

三堆山 在縣西雙酒務山下。有「白樂天故宅」 、臨汝郡公墓。

火山 ,在縣西十五里。山之石鏤刃,擊之有火,故名。

虎狼山 ,在縣西北三十餘里。元時草木蕃庶,狼虎多居於此,故名。

甘羅山 ,在縣西二十里。《史記》:「甘羅與楚人築臺會盟」 ,即此地也。今有甘羅臺。

訓狐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相傳古有訓狐鳥巢棲其間,故名。

青條山 ,在縣西四十里。寶豐縣之得名以此。山出煤礬諸貨,因而名之。比隆、萬時尚有,自崇禎以後竟絕無矣。

嬰山 在縣東南十餘里,與荊山、青條山相連。蝦䗫山 在縣東十五里。狀如蝦䗫,故名。鋸齒山 在縣西四十里。其石狀如鋸齒,故名。霸山嶺 在縣東四十五里。相傳項羽與漢相拒在此,故名。

交馬嶺 ,在縣東北十二里。世傳賈復與王莽嘗戰於此,故名。

滴水崖 在縣西七十里。石崖巖巖,水自石隙流出,其形如珠垂相繼,故名。

鳳凰山 按《縣志》:在縣東南五十里留村鎮中有高峰,類於鳳頭、鳳身、鳳尾,尾後有泉,兩旁展翅若飛。前有沙河環繞,似乎飲水之狀。

九子山 按《縣志》:「在縣西北五十里,來龍逶迤貫珠,旁有九峰,宛如嬰兒,綣戀父母。」

書案山 按《縣志》,「在縣南三里。」

黑馬山 按《縣志》,「在城東十里。」

寺山 按《縣志》,「在縣南十五里。」

壽峰山 按《縣志》,在縣西五十里,上建壽峰寺。書山 ,按《縣志》,在縣南二十里,與黌宮相應,因名。

硃砂空洞 按《縣志》:「在香山前。相傳有絳衣女子入此洞,追尋不見,掘之,得硃砂一窖。」

三清洞 按《縣志》,在城西大營。

汝河 ,在縣北二十里。《毛詩》:「汝水出汝州天息山,經蔡、潁入淮。」 是也。

沙河 在縣南四十里。發源魯山竈君山,經流縣南境上,至葉縣東南合汝水入淮。

淨腸河 在縣北門外。發源青條嶺,自城西環繞而東,經流東南境上,入汝。世傳賈復身被鎗刺腸在此,故名。

湛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春秋》「楚公子會盟於阪」 ,此其地也。又《左傳》「楚戰於湛阪。」

浣河 在縣東北十里。發源雙酒務金家泉,經流縣北境上,而東入於汝。舊有浣河鋪,今廢。秋河 在縣東南七十里。發源魯山楊家林,經流葉縣入沙。舊有秋河鋪,今廢。

馬渡河 在縣南十里。發源青條嶺,入於沙。相傳漢光武提兵至此,適河水泛漲,軍馬競渡,故名。

石河 ,在縣北二十里。發源雙酒務觀音沼,經流縣北境上入汝。

嬰河 在縣西南十里。即馬渡河上流。

潤水河 在縣北城外。自西而來,發源雙酒務龍潭,合淨腸河入汝。

泥河 在縣東南六十里。發源魯山縣大夷山,經流葉縣孫村堡。

馬道河 在縣西六十里。發源鐵山龍泉,經流魯山縣入沙。相傳光武提兵經此,故名。

滍河 ,在縣南三十里。

五龍泉 ,在縣西四十里。湧激萬狀,若有龍臥伏。

伊陽縣

峴山 ,在縣南四十里。形類楚襄陽峴山,故名。千仞聳峙,峰巒秀絕,造其巔,汝屬咸收,目中伊闕巨觀也。

瑞雲山 在縣南三里。岡巒聳拔,形勢如屏,林木鬱蔥,煙嵐出沒,清秀可挹。

雲夢山 在縣東八里。懸崖峭崿,下有石洞,闊不數武,相傳鬼谷子修煉處。蘇張受書即於此內。洞徑逶迤,非執炬不能入。進二里許,一洞口如箕,隔澗一小塔,自頂滴水,泠泠有聲。越澗探洞口內遼闊無際。詢之土人,從無窮源者,真仙境也。洞外即古桃源,至春夾岸桃花爛熳,河水繞出其右,鳥歌花笑,動人塵外之思。一名「王禪洞。」

紫羅山 在縣東十里。山勢險峻。

天馬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

鳳鳳山 在縣北三里。一峰聳翠,左右二岫如翼,故名。有石五色,瑩潔可愛,人謂之「鳳卵」 ,然不多見。山頂建真武廟,每旭日朝升,光彩煥發。甘泉山 在縣北五里。

練溪山 ,在縣東北十三里。內有練溪寺,西有龍潭並曬龍臺。

篩子垛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上有石洞。青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上有真武廟。

大風山 ,在縣北三十里。兩山對峙,中通一道,雖無風,常瑟瑟有聲,故名。相傳有仙女望龍門,足跡宛然。

香爐石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有大石狀如香爐。

五垛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五峰相連。

十八盤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山峰高峻,路十八折而始上,故名。

蒿里山 在縣西一里

天壽山 ,在縣北五十五里。

掛龍山 在縣西南十八里。懸崖屹立,下臨河潭。崖既蜿蜒,又碎石鱗集,遠望如龍形。每至夜半,崖水相激,零零若雨。

虎頭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

珠簾崖 在縣

分水嶺 ,在縣西三十里。河水東西分流伊、嵩之界。

吳起嶺 在縣北五十里。

蔓城嶺 在縣東五里

夾馬嶺 在縣北六十里。下有「報恩寺。」

青羊寨 ,在縣南六十里。

安坡 在縣北五十裏白元鎮。

望城岡 在縣西一里

天息山 按《縣志》「汝水所出。」

駱駝嶺 按《縣志》,「在縣境內」

伊河 在縣北六十里。出自熊耳山,經嵩入伊境,北至偃師入於洛,夾河鎮適當其衝。舊夾河西里餘為班家莊,莊西二里許方至河濱,土人開永泉渠,引水灌地,水勢逼湧,歷年漂沒,莊遂烏有。今且夾河鎮閭門接河矣。

汝河 在縣南門外,出文石。昔有馬家書房,綠柳掩映,芰荷繽紛,為伊人遊賞之處,今則淪為河濱矣。

馬藍河 在縣東南八里。舊河止同渠道,兩岸小渠十數,灌溉田苗。窄口渠,其大者也。數年水旱不時,淫潦則泛漲莫禦,旱乾則涓滴胥無,今且河塞里餘矣。

永定河 在縣北六十里,歷茹店至土門入伊。永定渠本此,數年水竭,田不享其利。

杜水河 在縣。源出杜康汃,相傳杜康造酒於此。白元鎮永遠渠、下蔡夏保二渠俱本此,惟此河兩岸田地無傷。

九女河 在縣南三里。出瑞雲山腳,旱潦不溢不竭。上有碑記曰「聖水泉。」 不知何年立名,今人惟呼九女河。

黃龍潭 在縣北十五里。上接山澗,北枕石臺,高三丈有奇,得雨則溢,飛流直下,穿為此潭。潭東西山,形似二門,潭深莫測。又兩山樹木交覆於上,下視潭影空杳,臨之未有不股慄者。嚴莊河 在縣東七里。

練溪 在縣東十五里。溪泉清洌,左右環流,出紫羅口。

潦北湖 在縣北三十三里。原係民地,其形四面皆高。每值霖雨,聚水浸淫里許,浩蕩澎湃,儼然巨浸。

葉家湖 在縣北五十里。地形勢與「潦北」 似而差小。

蝦蟆潭 在縣西五里。昔汝河經流於此為潭。嘗有黑馬為民稼害,晝則入此潭,後馬不見,而汝繞南流,此為陸地。俗人訛黑馬為「蝦蟆」 雲。九女泉 ,按《縣志》,在縣南三里。

夾河 按:《縣志》「在縣北六十里。」

水利附

本州

汝州以汝水而得名。其源自天息至州,匯諸澗,水流始大,東行合扈澗,經潁過蔡,入於淮,紆迴州境,度可二百餘里。明弘治間,州守彭綱相土宜稻,循水勢疏為堰,又穿諸泉為渠,民始蒙水之利。

大義渠  龍泉渠  、烏龍渠  、仁義渠、玉泉渠  、金斗泉  ,圪澇泉  、界蘊渠、聖王渠  ,荊河堰  、興濟堰  、保生堰,紅龍渠  ,重修渠  、冷水渠  ,侯家渠,中聖渠  ,聚民渠  ,禮讓渠  ,燕子河,冷水泉  、黃道堰  、野狐泉  、蔣家渠,曩時堰渠尚多,歲久壅塞,名目莫考,今但就現在已成者紀之。

魯山縣

沙瀼在城南,名「石。」 蹟難引灌,惟西南山大,泉派實繁。全盛時,山民有蓄洩得宜者,然卒無方圓成頃,亦無大利,止有稻。兵燹之後,平原沃壤,鞠為茂草矣。

郟縣

郟自汝水外,溪流頗多,自昔未有興疏鑿之利者。間有之,亦不久輒廢。

《熊令惠民渠 》明嘉靖二十八年,知縣熊鳳儀引汝水為渠,東週城壕,復自便耕門南入於汝。熊令去,渠遂廢。

葉令渠 明萬曆二十一年,知縣葉榮自薛店南引汝水為渠。未幾,大水淤塞。

王令渠 明萬曆四十五年,知縣王策引扈磵水為渠,週城壕,尋涸。先是元至正十一年,嘗引扈磵水入西城門,由東門出雲。《寶豐縣》

寶豐境內,其最大者莫如沙、汝兩河。汝河經其北,若霪雨驟漲,行人沬趄,民病涉焉。「沙河繞其南,岸土疏鬆,每夏秋間,大雨時行,則兩岸田禾多至淹沒。然設縣之後,從無隄防之築,民避河而居,不與河爭地,故被害亦鮮焉。至於石瀴、淨腸等小河,其源不遠,細流不斷,間有引水灌田,地高水遠,開淤疏石,用工甚苦。」 此境內水田絕少,其以是歟?

伊陽縣

環伊皆水也,故確地甚多。而汝水又從中傾瀉,不時暴溢。前人於城東聖王鎮小店、小寺、上店等處疏渠瀦水,用以灌田,多成沃壤。但陵谷有變遷,故堰有通塞耳。

永惠渠 在縣城南三里。

嚴陵渠 在縣城東七里。

聖王渠 :在縣城東南三十里。

永昌渠 :在縣城西南八里。

興平渠 在縣小店裡

永定渠 在縣城北六十里。

永泉渠 在縣城北五十里。

永平渠 在縣竹圓鎮

葉家渠 在縣城北五十里潔泊鎮。

永遠渠 在縣城北五十裏白元鎮。

泉水渠 在縣城北三十五里。

下蔡渠 在縣城北四十五里下蔡鎮。

臨城渠 ,在縣南門外。

惠民渠 在縣城北四十里內埠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