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九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九十八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八
西安府關梁考
西安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四百九十八卷
西安府部彙考八
編輯西安府關梁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長安、咸寧二縣附郭。〉
子午關 在府城南一百里終南子午谷中。漢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因以置關。灞橋 在府城東二十五里。隋開皇二年造,唐景隆二年仍舊。所謂南北兩橋。元至元三年修以石。漢時送行者多至此。折柳贈別,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
中渭橋 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秦始皇跨渭作宮,渭水中貫,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東渭橋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漢高帝建。金鎖橋 、廣濟橋 。以上二橋在府城東二十里,明萬曆年造。
申店橋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明萬曆年造。灞橋渡 在府城東南二十五里,入藍田路。渭橋渡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入高陵路。光大門渡 在府城東二十里,入高陵耀州路,咸陽縣。
灃橋 在縣東南三里,一名「三里橋。」 明永樂十二年建。弘治五年,知縣趙璉重修。
七里橋 在縣東七里。明永樂十二年建。新店橋 ,在縣東一十五里。
西渭橋 在縣東南百步。漢名「便橋」 ,唐名咸陽橋。蓋其地夏秋時以舟渡,秋深則作橋,橋成則舟廢,冬春二時水漲則舟行而橋廢,故斯地以「渡」 名,復以「橋」 名。明嘉靖間,以舟為浮橋,則歲可長行。
王對村橋 在縣南十五里泥渠上。明萬曆三十二年,義民共建。
安劉渡 在縣東三十五里。因安、劉二氏近渡,故名。或曰:因誅呂安劉氏名。又名嘉麥渡,以地產嘉麥名。
安陽渡 在縣西七里
兩寺渡 在縣西十五里。
中橋渡 在縣東二十五里中渭橋所。今橋廢渡存。
西閭渡 在縣西南三十里。以其西有閭村,故名。今廢。
仇里渡 蘇不韋能報父仇,以「渡」 近其家,故名,今廢。
興平縣
胡家橋 在縣西南四十里。
板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望斗橋 在城東門,知縣章評修。
龍光渡 在縣西南三十里。
柳樹屯渡 在縣東南二十里。
臨潼縣
泠口橋 在縣東四十里,今廢。
東陽橋 在縣北五十里櫟陽鎮之東。
暗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漢高帝入關伏兵處。交口渡 ,在縣東北五十里。
李家渡 在縣北二十里。
北田渡 在縣西北十里。
景渡 在縣東北五十里。
高陵縣
東渭橋 在縣南十里。漢高祖造,以通櫟陽之道。唐李晟屯兵處。
高橋 在縣北三里,中南渠所經。
郭橋 在縣東十里。昌連渠經其下,自此入清河。
阿石橋 在迎翠門南一里,高望渠經其下。張橋 ,在阿石橋東八里,亦高望渠橋也。渭橋渡 在縣南十里。北通蒲城、富平諸縣,故二縣皆有一舟協濟。
新開渡 在渭橋西二里。
黃家渡 在縣西南二十里,當楊官寨前。孫張渡 在縣西南三十里,當良村前。
鄠縣
太史橋 在縣西關外,王渼陂修。
澇店橋 在縣西北十五里。高逾太史橋,廣如。
之。明萬曆四十六年劉芝修。
廣濟橋 在秦渡。太監盧廣協修,知縣王九皋重修。
兆豐橋 在縣東五里
秦渡 ,即古豐地,豐水之西岸,豐舊城在焉。《藍田縣》
藍田關 ,在縣東南九十八里。本秦嶢關,後周改青泥關。隋、唐以來名藍田關。
藍橋 在縣東南五十里。
涇陽縣
殿下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漢武帝幸甘泉宮,嘗宿於此,其時有殿宇,故名。
清河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靖川水上。
魯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俗傳魯班修,因名。王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
符家橋 自有白渠,即有此橋,但舊以木為之。弘治初,居人符琚捐資而甃以石,因名。
狄道渡 在縣西北六十里,路通乾州。
臨涇渡 在縣西三十里。路通醴泉。
雎城渡 在縣西南十里。即漢武帝「遇長乳星」 處。路通咸陽。
花池渡 在縣南十里,路通長安。
宋村渡 在縣東南三十里。路通臨潼。
百光渡 。寧甘渡 。涇甘渡。
《張茹》渡 。郭渡 。劉洪渡。
孫渡 以上七渡,今廢。
三原縣
龍橋 在縣城北門外,跨清河,修築以石,高長俱數十丈。宋建隆三年,清河泛漲,有龍𩰚於橋下,橋遂圮,再建新橋,故名「龍橋。」 其後或以石甃,或以木架,廢置不一。明永樂年間,石橋圮。宣德初,城北門井石橋南馬頭及河中倒下亂石尚在。正統初,尚架大木橋,大車重載往來,通行無阻。其後河日深浚,河岸年年崩摧,「坍倒兩岸人家、房屋、店舍無數。」 即今河比昔深二丈有餘,寬七八丈,不能架大橋,所架小橋水發就推去,往來甚不便。
通濟橋 在譙樓北,跨白渠。元中統四年,萬戶楊子江建。十世孫權廷臣、姪時敏欽等重修,有《碑記》。
東津橋 在織羅巷口,跨白渠。邑人李廷臣建。西津橋 在西花園巷口,跨白渠。元中統二年,邑人姚斆仁、斆義建。八世孫義官、仲祿,男義官相重建,有《橋碑》。
義梁橋 在龍陽宮前,跨清河。義民來子春建。「登高橋 」 在樓底,跨濁谷河。
通遠橋 出城西門外,轉而南,跨白渠,通巴、蜀、雲、貴,所通為甚遠,因以為名。橋故以木。明正德乙亥,橋南醫士管韶乃捐貲買石而易之,橋於是乎為不易朽矣。正德十年谿田居士記:廣濟橋 有二:一在城東門內,跨白渠;一出東門外,跨高渠。邑人常節、孫世英等建,有《橋碑》。石龍橋 ,少保溫恭毅建邑,兩城對峙,一水中分,淫浪為殃,往來病涉。溫於明萬曆年間,肇造石樑,力倡鉅費,洵便四方行旅之徒,不獨一邑千年之利。有禮部尚書郢人李維禎《碑記》。賓陽橋 在城東門外,跨白渠,邑人張友恭建。盩厔縣
駱谷關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南通漢中。蜀將姜維出駱谷圍長安,即此。
遇仙橋 相傳為王重陽遇仙得道之處,故名。「陳姑坊橋 。」 係西南通道。舊有木橋。
皇清順治十六年夏,暴雨橫發,飄沒往來艱阻,耆民
趙自強捐貲倡首建石橋,人甚便之,地方立碑「紀功。」
「映柳」 橋 在原馬店。
天衢橋 在啞柏鎮西
潤河橋 在西寨
瑞福橋 在祖庵鎮
東河橋 在屹塔頭
環水橋 在呂馬村
浮水橋 在甘谷
太古橋 在龔家莊
通仙橋 在馮尚鋪
白馬橋 在韓村
母豬江橋 在終南
白沙橋 在郝村西
響橋 在郝村西
澇河橋 盩鄠以橋界縣境東極於此。外惟黑、盧兩河,一遇暴雨,水遽湍悍,勢不能橋。明知縣何起鳴造舟二隻,僉夫二名,護渡往來,誠為永
利
渭南縣
關門橋 在東郭門外。以驟雨暴水衝決大路,而架後填修大路,泄水於北灘橋,廢。
明光橋 、西陽橋 、東陽橋。
赤水橋 以上四橋俱在關門橋迤東。
湭水橋 在襟湭門外。明萬曆中,王尹九敘請於巡按余懋衡,創以石樑。後楊尹增修,長十丈餘,益稱永賴。
杜化橋 ,在湭水橋西。「三岔橋 」 ,在杜化橋西南。
東冷河橋 在縣西,以引冷水灌田,故名。後水泄流於渭,其河遂涸,橋廢。
板橋 、秦橋 、杜橋 俱在渭河迤北。父老相傳,「皆以木石構架。」 其後河泄而西流,橋皆廢為村名。
上漲渡 在縣城北
下漲渡 在縣東南倉堡嘴。
蔡渡 在下漲東北。蔡渡小,唯民船上漲。下漲則設有官船各二隻,棹卒各十二名,每二年一易置雲。
大李渡 在蔡渡東,入華州境。
富平縣
李公橋 在縣北門外。用石砌築,水流橋上。明邑人鴻臚卿李道源建,故名。
醴泉縣
古仲橋 在縣北城外。明嘉靖元年,知縣焦端始建。大水衝塌。十三年,知縣劉佐重建。
望乾橋 在縣西北城外。
涇泔渡 在縣東五十里。
劉醫家渡口 在縣北六十里。
名光渡 在縣東五十里。
地頭渡 在縣東北五十里。
商州
武關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應劭註:「秦之南關也,通南陽郡。」
牧護關 在州西。按:「兩關之設,適當要隘。巡徼之卒,譏察往來,盜賊逋逃,則擒而獻之。負鹽小販,驗引疏通,無引者以私鹽論。」 至於茶馬之私者,有則必盤,獲則必解。明末之變,人煙斷絕,關門不守。
皇清鼎興,弓兵未復;《商洛道暨商州》嚴飭捕衙督捕。
役日於西關內盤詰過往。
板橋 在州北四十里。唐詩:「人跡板橋霜」 ,即此。西門石橋 ,在西門外。撫治倪某建,後圮易以木,今仍之。四路諸水,俱冬月架木為橋,春止香椿樹石橋 ,知州王邦俊修。
白楊店石橋 、草廟、溝橋 有碑。
《洛原石橋 》,知州王廷伊修。
「白楊店渡 。」 《洛原渡 》。《高橋渡》。
《地花渡 》:以上四渡船,官給工食;今無。
鎮安縣:〈無考。〉
雒南縣
盧靈關 ,在縣東北,可通盧氏靈寶也。
東門橋 。西門橋 。《祖餞橋》。
藥子嶺橋
山陽縣:〈無考。〉
商南縣:〈無考。〉
同州。〈《關梁》:無考。〉
下廟渡 在州西,通涇、渭,設二艘水夫六。《城南》渡 :在州南,通二華。
船舍渡 在州西北,通蒲城二渡各一艘,水夫三。惟下廟渡衝,然岸高峻,僅通肩輿輓車。一切大車乘輿,率由城南渡,往來人眾,故舟易壞,夫亦最苦。其他渡以小艇私濟者,有戶、軍、坊頭、東灣、明沙諸處,各附近之居民,至秋夏之時,各予其直。
朝邑縣
大慶關 ,在縣東三十五里。戰國時,為臨晉關。唐為蒲津關。宋改大慶關。
罌浮渡 在縣東北六十里。漢韓信以木罌從夏陽渡軍,即此。
《渭南渡 》《滔河渡 》,各有五艘,棹卒二十人。《郃陽縣》。〈《關梁》:無考。〉
夏陽渡 在縣東南四十里。韓信擊田豹木罌渡軍處,秦晉要津也。〈按:與朝邑縣「罌浮渡」 相連。〉茶峪渡 在縣東四十里,抵榮河。
廉莊渡 在縣東南五十里,抵蒲州。
澄城縣
崆峒橋 在縣西十里
天險橋 在縣西北八十里,俗名「空子橋。」 明嘉
靖丙午,知縣徐效賢奉檄創築,扁曰「天險。」 雒河渡 在縣西二十里,通蒲城。
白水縣
漆水橋 在縣南五里,晴設潦撤。亦名「浮橋。」 聖女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傳三神女一夜成之。今有廟存,頗誕。
平政橋 在縣東三里,令莊璹建。張家渡 、馬家渡 俱在縣東北三十里,通洛川。
韓城縣
烏仁關 在縣北
澽水橋 在縣南澽水上。
龍門渡 在縣東北
少梁渡 在縣東南
華州
石橋 在州西十里赤隄峪、石隄峪二水流其下。
太平渠橋 在州東關外。
羅紋橋 在州東十裏白石峪,水流其下。小漲渡 ,在州西十五里。
大漲渡 在州西二十里。
王李渡 在州北十里
華陰縣
潼關 在縣東四十里。唐天授二年置。宋為鎮潼軍節度地。明洪武七年,設潼關守禦千戶所。九年,改潼關衛。
駐馬橋 在縣西門外。華山之秀,過者皆於此攬轡駐望,因名。舊五孔,前令馮嘉會增為七孔。東平橋 ,在縣東門外。
長城橋 在縣西十三里。邑人趙剛「捐貲增修。」 羅敷橋 在縣西三十里。敷水。今頹。
嶽鎮橋 在鎮東門外,今頹。
沙渠橋 在縣東十五里。今廢。
弔橋 在縣東三十里,以「弔伯起」 得名,今廢。圍林渡 在縣西北二十里。
望仙渡 在縣東北三十里。係官渡。
寺南渡 在縣東二十五里。
上村渡 東柵渡 俱在縣北二十里。落村渡 在縣西北三十里。
蒲城縣:〈《關梁》:無考。〉
晉城渡 在縣東南,通同州。
鄧蔡渡 在縣東南通澄城,皆為官渡。
《車渡 》。《晉王渡 》。《常樂渡》。
溫湯渡 、武堡渡 、永豐渡 :以上皆私渡也。
耀州。〈無考。〉
同官縣
金鎖關 在縣北三十里。關有神水峽。峽東西二路,一通延綏、榆林,一通寧夏、甘肅。道從石峽中出,旁高山夾峰,絕壁千尺,水流洶湧,響振山谷,實為榆塞、秦關襟喉要地。
鐘樓橋 在縣治明遠街中,濟山暴水所經。明萬曆三十四年,居民重修。
虎溪橋 在縣北虎山下,泉水所經。明萬曆十八年,知縣屠以欽重修。
龍溪橋 在縣南嶂山下,泉水所經。明萬曆三十六年,居民重修。
臨漆橋 在縣治東街之北,亦濟陽山水所經。義濟橋 在縣治北虎溪巷西。明萬曆四十年居民建。
鎮南橋 ,在城南一里,嶂山南暴水所經。蝦蟆橋 ,在城南二十里,兔窩嶺水所經。「通濟橋 ,在蝦蟆橋南十里,眾山暴水所經。」 《乾州》
雲橋 在州城南門外。唐開元八年置。德宗夜渡此橋,脫。朱泚之亂,渾瑊大戰雲橋,即此。石橋 在州北街,地名橋子口,桑某建城以取龜形,此橋即龜之腰眼,以通其氣也。遺址猶存,其石旁落殆盡。
望隴橋 在州城西門外。
麻溝橋 在州城北門外。
草店橋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大羊里。北青龍橋 ,在州城東三里青龍村。
九龍橋 在州西北三十里柳召村。
龍柏橋 在州西北四十里,近臨平鎮。
甘泉橋 在州東三十里。
道橋 在州西二十里
武功縣:〈無考。〉
永壽縣
穆陵關 在縣南四里。宋嘉祐四年置。有韓桐讀書洞。
安家空土橋
邠州
弔橋 州東西門各一座。
千金橋 在州西門外
廣濟橋 在州東門外
涇河水北渡 在州東五里,通三原、涇陽、榆林等路。
高渠渡 在州西北二十里,通環慶、寧夏等路。以上二渡,夏秋行船,遇冬則架木「覆薪築土,以便病涉。里甲供其木材,水夫趨其力役,至春暮則拆回寄倉,以備次年之用。」
黑水渡 通平涼、固原、甘肅諸路。夏秋泛漲,水甚洶湧,然風浪亦不竟日,故不設船隻。至冬寒沍,則搭木橋以便過往。材木、薪、土俱停口所,牛夫二百名供之,春暮,拆收本所。
景村渡 在州東十里
斷涇渡 在州東三十里。
飲馬渡 在州城東。俱便道也。
三水縣
石門關 在縣東南。兩壁如門,甃石為城。舊設巡檢司守之,盤詰奸細。又於嶺上築岸門。重關之險,東方之屏藩也。今巡檢司久廢,關以外乃耀、淳、宜、同四州縣交錯之地。
聚珍橋 在縣西門外,舊邑尹秦渠建造,雖西溪洪流汜濫,利有攸涉也。今橋圮址存。
便橋 連西城,通雙槐堡。明末邑令高某創建。年久水衝崩。
皇清康熙乙卯,邑令林某重加修葺,名曰《綿橋甃石》。
架木上設堞牆,以防不虞。
汃水橋 在縣南門外。夏秋泛漲,冬月架木為梁,民不病涉。
土橋 在縣南四十里。明萬曆中修,高十餘丈,今崩廢。
細腰橋 ,在縣西四十里,接邠州界。長六十餘弓,平接兩岸,細如蜂腰,故名。
淳化縣
聖人橋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相傳漢武帝遊甘泉故道久圮。明嘉靖四十五年,都御史羅廷繡、知府羅廷紳、郎中王尚友糾眾創建,有《記》。石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寨翁橋 在縣南三十八里。
永安橋 在縣北門外。明宣德四年,知縣邢清修,久圮。嘉靖三十年,耆老羅九霄糾眾創建。有《記》。
長武縣
冉店關 在縣東二十里。
「停口石橋 」 今毀,《橋眼》尚在。
黑水渡 在縣東四十里。額募水夫十二名。涇水渡 在縣西北十五里。
潼關衛
石門關 在城南二里
巡底關 在城南十里
溝西關 在城南十五里。
太峪關 在城南三十里。
古城關 在城東南四里。即隋大業間所遷地。自此至西峪俱有烽臺。
寺角營關 在城東南十五里。
上關 ,在城南三十里。
楊家灣關 在城南十里。
禁峪關 在城南十里
瀵井關 :在城南二十里。
五莊關 :在城南二十五里。
麻峪關 在城南三十里。
水門關 在城南三十里。
潼峪關 在城南三十里。
車峪關 :在城東南三十里。
西峪關 :在城東南四十里。
南渡關 在城西十里
風陵關 在城北
永樂關 :在城東北四十里。
大慶關 :在城東北六十里。
潼津橋 在城中,一名「石橋。」 兵備張聞行建,水決橋圮。
通津橋 在城東門外
楊家橋 在城西門外
清河橋 在城西北二十里。大司馬王之臣建。風陵渡 在城東門外。北岸有女媧墓,或曰風后墓,故曰「風陵。」
大慶關渡 在城北六十里。《一統志》:在黃河西岸。
永樂鎮渡 :在城北四十里。
西安府封建考 通志
編輯唐虞
崇伯 ,禹之父鯀也。《漢書》云:「顓頊五代而生鯀。」 又《連山易》云:「鯀封於崇。」 故《國語》謂之崇伯。《史記》:鯀仕堯,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舜攝政,殛鯀於羽山以死。崇,今鄠縣。
斄 ,國名。舜臣,名棄。堯時舉為農師,有功。帝舜曰:「棄黎民阻饑,爾后稷播時百穀。」 封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復修后稷之業,徙都於邠。公劉卒,子慶節立。慶節卒,子皇僕立。皇僕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避薰鬻之難,遷於岐,所居有周原,因號曰周。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修古公遺道。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曰文王。文王自岐下遷都於豐,至武王始代商有天下。」 按邰,今武功縣。不窋故城在今慶陽府。邠,即今邠州。岐,即今岐山。豐,在今鄠縣。
契 ,舜臣。舜命為司徒,封於商,賜姓子氏。傳十四世而生成湯,代夏有天下。商即今商州。商均 ,舜之子也。皇甫謐曰:「女英生商均。」 或云:舜封子均於商,故號商均也。
夏
《有扈氏 》禹崩,啟立。有扈氏不服,啟伐而滅之,天下咸朝。有扈國在雍州南鄠縣。
有莘氏 。《括地誌》云:「古㜪國在同州河西縣南二十里。《世本》云:『莘因姒姓,夏禹之後。即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獻紂者』。」
商
崇侯 《史記》:「崇侯虎譖西伯於紂,紂囚西伯於羑里,後赦西伯歸,三年伐崇。」
《驪戎國 》,殷、周時國於驪山,秦滅之。今臨潼縣東二十五里是。
周
畢公高 ,文王子。成王時為司馬,又為太師。成王將崩,與召太保等同受顧命,立康王。康王既立,率東方諸侯以見王,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釐東郊,作《畢命》。畢在長安縣西北。
《杜 詩註疏》:「杜,堯後杜伯國也。」 《通鑑外紀》曰:「宣王殺臣杜伯而非其罪,伯之友左儒爭之。」 杜國,今咸寧縣下杜城。
酆 《左傳》曰:「昔周公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豐、郇,文之昭也。」 豐國在今鄠縣東。
韓 ,姬姓。《左傳》曰:「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宣王錫命韓侯。《大雅·韓奕》之詩曰:「韓侯受命,王親命之。」 纘戎祖考,後為晉所滅,韓地在同州韓城縣。鄭桓公 ,名友,姬姓,伯爵,周王少子,宣王母弟也。宣王二十二年封於鄭,在西都畿內咸林之地。後為幽王司徒,而死於難。立三十六年,其後徙封於鄭。按鄭即今華州。新鄭,今河南鄭州。秦莊公 ,秦仲子,宣王時為西垂大夫,立四十四年,居犬丘,即今興平縣。
襄公 莊公子。將兵救周有功,封為諸侯,遂有周西都畿內八百里之地。立十二年。
德公 ,武公弟。立二年,居雍。
《宣公 》德公長子。立十二年。
成公 ,宣公弟。元年,「梁伯、芮伯來朝」 ,立四年,穆公 名任好,成公弟。立三十九年。
《康公 》名罃,穆公子。立十二年。
共公 名和,康公子。立五年。
《桓公 》共公子,立二十七年。
《景公 》桓公子。立四十年。
《哀公 》景公子,立三十六年。
惠公 ,哀公孫,哀公太子彝。公蚤死,不得立,公遂嗣立十年。
《悼公 》惠公子。立十四年。
《厲共公 》悼公子,立三十四年。
《躁公 厲》共公子。立十四年。
懷公 ,躁公弟。四年,庶長晁殺公太子昭子,蚤死,大臣立太子之子為靈公。立十四年。
靈公 懷公孫,立十年。
簡公 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立十六年。
《後惠公 》,簡公子,立十三年。
《出子 》,惠公子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沉之於淵。立二年,獻公 名《師隰》,靈公子,立二十三年,遷櫟陽,即
今臨潼縣
孝公 名渠梁,獻公子。二年,天子致胙。十二年,作為咸陽,取小邑為三十一縣,縣一令為田,開阡陌。十四年,初為賦。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逄澤,朝天子。立二十四年。
《惠文王 》名駟,孝公子。四年,天子致文、武胙。八年,魏入少梁、河西於秦。十二年,張儀將兵取陝,初更元年。九年,滅蜀,取趙。十年,取義渠。二十五城。二元共立二十七年。
武王 名蕩,文王子。二年初置丞相,「四年,拔《宜陽城》」 ,立四年。
《昭襄王 》名則,武王弟。《魏》入河東四百里。十九年十月為帝,十二月復為王。二十一年,魏納安邑及河內。四十二年,以「安國君」 為太子。五十一年,攻西周。五十二年,西周亡,立五十六年,《孝文王 》名柱,昭襄王子,立一年。
莊襄王 名子,楚孝文王子。初質於趙,因呂不韋策,歸以為嗣。元年,蒙驁取成皋、滎陽,初置三川郡;不韋相取東西周。蒙驁擊趙榆次、新城、狼孟,得三十七城。立三年,子政嗣為始皇帝。韓 ,周同姓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 累傳至景侯虔,始得為諸侯。又十一傳為秦所滅。
梁 ,國名,嬴姓,與秦同。祖伯爵。秦穆公二十二年滅之。梁在馮翊夏陽縣,今同州。
芮 ,國名,伯爵。周同姓之國,在畿內為王卿士者。《括地誌》云:「同州朝邑縣南三十里有南芮鄉,又有北芮鄉,皆古芮伯國。」 《史記》:「秦穆公二十年,滅芮。」
賈 ,國名,姬姓,伯爵。《春秋桓公九年》,「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 賈為賈曲地,在今華州蒲城縣。
秦
雍王 章邯,秦將,降項羽,羽立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漢二年,漢王取雍地,殺邯。自立至亡,凡一年五月。雍,今興平縣。
塞王 司馬欣,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故羽立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漢元年八月,漢王襲雍,遣諸將略地,塞王欣降。自立至亡,凡七月。櫟陽,在今臨潼縣。
漢
關內侯 劉信,《高帝》兄子,先為戛羹侯,有罪,削爵為關內侯。今西安府。
陽陵侯 傅寬,以舍人從起橫陽,至霸上,為騎將。入漢,定三秦,屬淮陰。定齊,為齊丞相,侯,二千六百戶。陽陵,今高陵縣。
舞陽侯 樊噲,從高祖起沛鴻門,立功為侯。入漢,定三秦,為將軍,擊項羽,再益封。從破燕,執韓信侯,五千戶,食邑於樊川,今咸陽縣。
高陵侯 王虞人,以騎司馬從破田橫,追項籍侯,九百戶。即今高陵縣。
關內侯 宋昌,以家吏從高祖起山東,為代中尉,勸帝驂乘。入即位,封「壯武侯」 ,千四百戶。孝景四年,有罪,奪爵為關內侯,即今西安府。
杜侯 復陸支杜,即周之杜國侯,一千三百戶,武帝時封。
「平陵侯 蘇建,以都尉從大將軍侯」 ,一千戶。武帝時封。平陸,今興平縣。
富平侯 張安世,以右將軍輔政。及定策,益封,食邑一萬三千六百四十戶。昭帝時封。今富平縣。
「高陵侯 翟方進,以丞相侯,並益封,共千五百戶。」 成帝時封。
後漢
安定公 孺子嬰宣帝元孫也。王莽居攝立為皇太子莽即真廢為安定公。
好畤侯 耿弇,茂陵人。更始立,奉奏詣長安說帝,攻拔邯鄲,誅王郎。從擊銅馬、赤眉諸盜,破之。光武即位,拜大將軍,封侯,食邑好畤、美陽二縣。好畤,今永壽縣;《美陽》,今武功縣。
「夏陽侯 馮異」 ,潁川父城人。光武置為主簿,從渡河北,從破王郎,與寇恂同拒朱鮪,破之。建武二年,封夏陽侯,今郃陽縣。
櫟陽侯 景丹,櫟陽人,為上谷屬令。更始立,遣使者徇上谷,世祖引見,拜丹偏將軍。從擊王郎,破之,從征河北。帝即位,封櫟陽侯,今臨潼縣。槐里侯 萬修,茂陵人。更始時為信都令,封造義侯,從平河北。建武二年,更封槐里侯,今興平縣。
建忠侯 彭寵,先為漁陽太守,王郎起,獨以郡
《歸》光武封建忠侯,今三原縣。
上洛侯 王遵,隗囂將。數勸囂歸漢。囂叛,諫辭甚切,不從。乃與家屬東詣京師,拜大中大夫,封上洛侯。今雒南縣。
富平侯 張純杜陵人高祖父安世封富平侯純少襲爵土王莽篡封者多廢純以敦謹保全前封。
臨晉侯 楊賜,華陰人,楊震孫。靈帝時,為太傅、司徒,以師傅恩封。今朝邑縣。
「新豐侯 段熲」 ,姑臧人。為并州刺史,坐討羌功封一萬戶。今臨潼縣。
新豐侯 單超,河南人。以預誅梁冀功封二萬戶。
魏
《京兆王 曹禮》,魏文帝之子。《黃初》三年封,今西安府。
高陵亭侯 曹純太祖從弟仁之弟也。以征代功封。
晉
《始平王 司馬瑋》,《武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今興平縣。
始平王 司馬裕,武帝子。受封,早薨。
臨晉侯 楊駿,華陰人。以後父封。
平陵男 《郭奕》,太原陽曲人。武帝即位以東宮官封。
上洛郡公 索琳,燉煌人。愍帝時輔政,以禦《劉曜》功封。
藍田侯 王承,太原晉陽人。永寧初,以迎大駕封。
《興平伯 陸玩》,吳郡吳人,以討蘇峻功封宋。
始平王 劉鸞,武帝第八子。大明四年,封襄陽王,明帝立,改封始平。
興平子 袁粲,陳郡陽夏縣人。文帝時,以功晉封。
「關中侯 卜《天與》」 ,吳興餘杭人。以征伐功封,今西安府。
陳
「始平子 」 趙知禮,隴西人。以從討侯景功封。《新豐子 》。蔡景歷,濟陽考城人。文帝即位,以定策功封。
後魏
京兆王 《杜元》寶正平二年以司空進爵封為王。
京兆王 《拓跋黎》《道武》之子天賜時封。
安定王 拓《跋彌》,明《元》之子。泰常時封。無子,國除。
京兆王 拓跋子推景穆之子太安時封安定王 拓跋休景穆之子皇興時封。
咸陽王 拓跋禧獻文之子太和九年封京兆王 拓跋愉孝文皇帝子太和二十一年封。
新豐侯 杜銓,京兆人。太武時封。
郃陽侯 朱修之,宋臣。守滑臺被擒,明元嘉其「固守」 封。
涇陽男 李渾,趙郡平棘人。齊初,以參禪代《儀注》封。
《郃陽子 薛寞》,河東汾陰人。從孝武西遷,以從行功封。周受禪,進爵為侯。
夏陽男 《薛燈》,河東汾陰人。從《孝武》西遷封,進爵為「子。」
安定公 韓茂,安定安武人。太祖時,以從征伐功封子,進爵為公。
新豐子 崔延伯,博陵人。初仕齊,後入魏,以功賜爵男,後改封新豐子,今臨潼縣。
夏陽男 裴寬,河東聞喜人。西魏時,以戰功封《進爵》子。
澄城子 裴文舉,河東聞喜人。西魏時以掠地功封,後進爵伯。今澄城縣。
臨晉伯 薛貞度,河東汾陰人。以來歸功,封華陰伯 。《楊播》,華陰人。孝文時,以戰功積封至伯。
華山公 楊愔,華陰人。齊文宣時輔政,積封至華山郡公。今華陰縣。
華山公 楊寬,華陰人。孝武時,從入關,積封至《華山郡》公。
白水公 侯莫陳悅,代人。《莊宗》初,封侯,後進爵白水郡公。今白水縣。
安定公 念賢,金城枹罕人。以軍功封伯,後進爵至安定郡公。
《長安公 乙弗朗》,其先東部人,世為部落大人。
以功封長安縣公。今長安縣。
安定公 胡國珍,臨涇人。《靈太后》父。封為安定郡公。
「馮翊公 郭琰」 ,京槃人。孝武時,封新豐縣公,西遷,封馮翊郡公。今同州。
《華陰子 楊範》,閹人,靈太后臨朝時封。
「《始平伯 〈成軌〉》,閹人」 ,靈太后臨朝時封,今興平縣。
北齊
上洛王 高思宗,宋神武從子。天保初封。華山王 高凝,神武第十三子。天保初封。馮翊王 高潤,神武第十四子。天保初封。安定公 金祚,安定人,神武時封。
《白水》公 侯莫陳相,代人。以從神武起兵,積封至公。
夏陽侯 高隆之,洛陽人。以功封。
「咸陽王 斛律金」 ,朔州敕勒部人,魏孝莊時爵男。後以佐命功,封咸陽郡王,今涇陽縣。
「長安伯 杜弼」 ,中山曲陽人。文宣受禪,以功封。今長安縣。
安定男 張亮,西河隰城人。以參軍事封《後周》。
《酆王 宇文貞明帝子》。
京兆公 寇洛,上谷昌平人。以從入關及戰功,積封至《京兆郡》公。
美陽公 蘇綽,武功人。文帝時,以輔佐功封。今武功縣。
美陽子 蘇椿,綽之弟。文帝時,以軍功封長安男 。韋填杜陵人。周時封。
萬年子 柳檜,河東解人。以軍功封子爵,今咸寧縣。
華山公 李延孫,伊川人。以戰功封。
上洛公 泉,仚丘洛,豐陽人,以戰功封。
新豐公 席固,安定人。本仕梁,以眾來歸,封三水侯 。《韓褒》,潁川潁陽人,周文帝時,以丞相府參軍封,今三水縣。
長安男 冀雋,太原陽邑人。周文平侯莫陳悅時,以功封。
隋
安定公 樊叔略,陳留人。以從平齊功封隋,進爵安定縣公。
蒲城公 郭榮,太原人。周時,以軍功封男。文帝受禪,以龍潛舊人,進爵蒲城郡公。今蒲城縣。《唐》
酆王 李元亨高祖第八子武德三年封韓王 李元嘉高祖第十一子武德四年封酆王 李珙元宗第二十六子開元二十一年封。
韓王 李迴,代宗子。大曆十年封。
馮翊王 《尚可孤》為《神策》京畿渭南商州節度使二年封。
咸寧王 渾瑊,皋蘭州人,本九姓部落。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拒朱泚,賊平,帝還宮。封今咸寧縣。
馮翊王 雷滿為武直節度使昭宗光化二年進封。
五代
雍王 朱重美梁末帝子清泰三年封。
韓王 石敬暉,《晉高祖》弟天福八年追封宋。
武功王 趙德昭,太祖子。乾德二年出閣,授防禦使,遷同平章事,太平興國元年封。
安定王 趙從式,太祖曾孫,神宗熙寧元年封為王。
安定王 趙元偁,太宗子。初封涇國公。真宗即位,封安定郡王。
華陰侯 趙宗《秀》,允升子。
咸寧王 趙俁神宗子哲宗即位封。
華原王 趙朴,徽宗子。初封雍國公,進爵華原郡王。在今耀州。
元
秦王 忙哥剌,至元九年封安西王,出鎮長安。十年,詔安西王益封秦王,別賜金印,其府在長安者為安西,在六盤者為開城,皆聽為宮邸。十七年薨。二十四年,中書奏王次子按檀不花襲秦王印,詔「阿難答既為安西王,其秦王印宜上之。」 然其後猶稱秦王阿難答。
豳王 出伯,大德十年,由武威、西寧進封南忽里,延祐七年襲封。
西安王 阿忒納答失里,天曆元年封。
邠王 卜顏帖木花,至順二年封。
明
秦愍王 ,名樉,太祖次子。洪武三年封,十一年之國。生而岐、嶷,嚴毅英武。受命得專《征西》軍事,躬巡邊鄙,自大將以下皆屬節制。有軍功者先擬封拜以聞。御軍甚嚴,兵民咸倚為重。
《隱王 》,名《尚炳》,愍王子。
僖王 名《志堩》,隱王子。享國十年。
《懷王 》名《志均》,僖王庶兄。
《康王 》名志。懷王弟。宣德三年由富平王進封。仁愛恭敬,聲色玩好不事。享國二十八年。子五,著有《默庵集》行世。
惠王 ,名公錫,康王子。天順二年襲封。動必由正,喜接文儒。有《益齋集》行世。享國二十九年。四子。
簡王 ,名誠泳,惠王庶長子。弘治元年由鎮安王進封。天性醇雅,少喜讀經史百家書,手不停披。自奉儉素,施予無所吝。接談文儒士夫,竟日不倦。善詩文,著有《小鳴稿》行世。
昭王 ,名秉欆,《簡王》姪,由臨潼王進封。定王 :名惟焯,《昭王》子。
宣王 ,名懷埢,定王姪。由鎮國中尉進封。生有異質,博通經史,時與賢士大夫吟和。有《掌中集》行世。
靖王 ,名敬鎔,宣王庶長子。隆慶三年由隆德王襲封。喜詩書,尚儉節,事親能孝,體國能忠,穆宗嘉焉。有「《遺珠》《世寶錄》」 行世。
《敬王 》名宜。靖王長子。獨以琴書自娛。不喜玩好。
肅王 ,名《宜漶》,靖王次子。由《紫陽王》進封。享國四十餘年。
《景王 》名存機,肅王次子。
嗣王 名《存極》,景王弟。闖逆陷長安,被執,尋遇害。
永興懿簡王 名尚《烈愍王》次子。
保安懷僖王 ,名《尚煜》,愍王季子,今府為「會議府。」
《興平恭靖王 》,名尚。愍王第四子。薨子莊惠王嗣。薨子安僖王嗣。薨無子,除。
永壽懷簡王 ,名《尚灴》《愍王》五子。襲安惠康安莊僖恭和懷順榮靖昭憲凡八世。
《臨潼惠簡王 》,名公銘,《康王》季子,傳二世。《郃陽恭惠王 》,名公鏜,康王四子,傳三世。《崇信王 》,靖王長子。
安定王 ,名尚炌,愍王六子。永樂十六年廢為庶人。
淳化端惠王 ,恭王第二子。弘治十三年封。薨。子《康穆王》嗣。薨。長子未封,卒。
《弘農安僖王 ,康王》第三子。薨子《榮惠王》嗣。薨子《恭定王》嗣。薨子《康僖王》嗣。薨子《恭順王》嗣。《華陰端懿王 ,惠王》第三子。
咸陽王
《商丘溫恭王 》,嗣王名字與封薨年月俱未詳,故闕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