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33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三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三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三十三卷目錄

 漢中府部彙考五

  漢中府古蹟考二府縣志未詳古蹟 墳墓附

職方典第五百三十三卷

漢中府部彙考五

編輯

漢中府古蹟考二 明一統志通志合載

編輯

《府縣志》
未詳古蹟

編輯

本府。南鄭縣附郭。

古梁州 ,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四面皆大山,其中三十里甚平曠,相傳為古梁州治。

漢中故城 在府東二里。鄭桓公歿於敵,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鄭,秦厲公城之。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漢中郡。漢高帝初為漢王,都南鄭。後張魯據此,改曰漢寧。隋大業中,徙郡西南臨漢水,即今治也。郡堂月臺,左嶐然一石,圓長如鼓,具蒼玉色。又有二柱,相傳俱漢時物。

《蝕中 ,史》載漢王入蝕中至南鄭。蝕中之名,地書皆不載,以地望求之,非駱谷即子午谷也。《蝕》,音「力。」

漢女堆 ,《水經注》云:「漢水又東逕漢廟堆下,昔漢女所遊,水側為釣臺,後人立廟於臺上,世俗睹其頹基崇廣,因謂之漢廟堆,傳呼乖實,又訛為漢武堆。」

領要亭 :在府治城南隅。宋虞允文建。葢取杜甫詩「佳處領其要」 之句以名。外覽江山,內瞰城郭,最為勝絕。

閱禮堂 在宋宣撫司內,與郡治相直。虞允文建。

玉笛臺 在府城東,宋築。

凝雲榭 在府園。宋建文同詩云:「朝雲南山吐,暮雲北山翕。來往高榭中,留者頗堆積。」

廉水廢縣 在府南五十里。宋紹興四年置,紹定中廢。

凌霄閣 在中梁山寺下瞰漢川,為一郡勝概。武鄉谷 ,在城東北三十里。漢封諸葛亮為侯國。《十道志》以為在城南。

曹操城 ,在府北一十七里。操自長安西臨漢中,因築城,留夏侯淵等守之。

古城三門 ,在城南一百九十里,仙臺山上有古城三門,不可登,山下時聞鐘磬之聲。道家《開生經》云:「此山仙人玉女所居。」

范伯年宅 《梁州記》云:「范伯年,漢中人,謁宋明帝,因語廣南貪泉,伯年對云:『臣郡有文川、武鄉廉泉,遜水足以為名』。相傳范伯年宅在廉遜之間,即此。」

黃牛川 在黃牛山下。《十道記》云:「此山有再熟之稻,土人重之。」

柱石堂 在府園天漢樓東南,基尚存。宋文同詩云:「嘗聞陽朔山,萬丈從城起。孤峰立亭下,此石無乃似。為爾嘗獨來,一日須三四。」

盤雲塢 在天漢臺下。文同詩云:「幾曲上層城,盤盤次文石。」

四照亭 在府治。宋建文同詩云:「蠻領附梁山,汀洲隨漢水。秋容上屏幛,左右三百里。此景誰能論,殘霞獨憑几。」

江漢堂 「在府治內」 ,宋建。

篙壩洞 ,在府城東南小黃村巖壁間。飛橋入洞,洞中巉巖萬狀,石乳參差亂滴。

眾芳亭 在府治。宋興元帥晁公武建。又有漱芳、擷芳二亭。文同《詩》云:「漢州一百二十里,步步旗亭岸岸花。」

柏杏亭 在府城梵天寺,宋時建。古柏一株,枝榦分聳,中藏杏樹,花開繁密,因取為名。

漢節亭 在府憲司內。宋虞允文取杜甫詩「漢節梅花外」 ,故名。

美農堂 在府城東。《華陽國志》云:「魯相田叔代蕭何為漢中守,常重農以餽師糧。」 《後漢書》云:「桓宣為漢中守,春月嘗登此堂以勸農,故曰美農堂。」

褒城縣

褒州故址 在縣南十里打鐘壩村。置縣自秦始。漢曰褒中。魏置褒中郡。隋曰褒城。宋徙於山河堰,即今縣治。

石門 ,在縣西北十里斜谷口,有石如門,廣二步,深八尺,高一丈,相傳蜀五丁所鑿,漢高帝通

之,以避子午之危。其地在褒中北,漢中西。古將臺 ,在縣北六里連城山頂有十二城堡,連屬如城,下瞰黑龍江,內有古塔高丈餘,池水廣二畝,相傳漢王所鑿。其山凹處即古將臺,樵採之夫,時得矢鏃葢,漢王練兵處也。萬石城 ,《水經注》云:「漢水又東逕萬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餘丈,四面臨平,形若覆甕。其城宿」 是流雜聚居故。世亦謂之「流雜城。」

藏劎巖 在縣東南二十里。俗傳漢高祖為王時,藏劎於此。釣臺 在褒水出谷之處,高七尺,相傳鄭子真垂釣處。

小石門 。《水經注》云:褒水又東南歷小石門,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隸校尉犍為揚厥所開。逮靈帝建和二年,大中大夫同郡王升嘉其開鑿之功,琢石頌德焉。金華龍骨塔 ,宋修職郎游國佐銘云:金華老僧巖公所居,後洞獲龍,牙角各雙,並大骨數若干,頦頜齦齶者十數枚。其夕夢巨人縞衣告曰:「此山神龍所依,樵牧觸穢,龍且去矣。今德人蒞吾境,山復清潔,龍當還來,此其蛻也。瘞之吉祥岩。」 公異之,乃即洞旁大盤石上累甓為浮圖,盡取牙角骨等藏焉。是歲紹興甲子三月。

棧閣 ,在褒斜谷中,即漢張良說高祖燒絕之處,有棧閣二千九百九十九間,板閣二千八百九十二間。明洪武二十五年,遣普定侯監督軍夫,增損歷代舊路。雞頭棧八十五間,雞頭關北橋棧三間,七盤棧閣九十二間,又河底七盤下橋棧一十五間,獨架橋一百四十二間,倚雲棧五十一間,石佛灣棧八十五間,堡子鋪棧六十間,飛石崖棧二百八十間,閻王碥棧二百二十間,東雲棧九十二間,石碑口棧十間,十二眼棧八十間,青橋鋪棧三間,曲欖橋棧六十間,馬道鋪棧十間,順平棧三十四間,逍遙棧五間,登空棧八十六間,三岔鋪橋三間,河底棧二十六間,長亭鋪棧三十八間,半坡棧五十八間,燕子碥棧「六十一間,滴水橋一百二十二間,武曲鋪棧二間,馬玉棧二十六間,虎頭關棧三十八間,盤虎棧一百一十五間,青雲棧三十六間,碧霄棧四十五間,焦崖鋪橋四間,黑龍灣七十一間,飛仙關二十三間,黑龍棧十間,小灣棧二十三間,雲門棧十二間,登坡棧五十間,轉灣邊山崖子棧八十五間,青陽」 棧,一十五間,緣「側」 逕於顛喦,綴危棧於絕壁。見《陸贄狀》。

皇清巡撫尚書賈漢,復巡其地,指授方略,重加修葺。

三月工竣,成功之速,若有神助。寶雞黨崇雅有碑以紀其事。

三交城 ,《水經注》云:「褒水東南逕三交城,城在三水之會,一水北出長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東北出太白山,是城取名焉。」

惠遠堰 在縣東南二里,橫截龍江。舊傳山河廟堰為漢相國曹參所築,立廟祀之。至宋政和間,始賜名「惠遠。」

城固縣

壻鄉 ,在縣東北六里。原名智鄉。唐公昉昇仙之日,知其壻未還,不獲同偕雲路,約以此川為居,言無繁霜蛟虎之患,俗以為然,因號壻鄉。張良辟糓處 ,在縣東北三十裏白雲山。唐武德三年,析置白雲縣。東有神崖山,南有駱駝巷,西連牛蹄嶺,北接龍泉山。多產藥餌,世傳張良辟糓於此。仙人宮 ,《水經注》云:「杜陽有仙人宮,石穴,宮之前門,故號其川為門川,水為門水。」

通關勢 高百餘丈,上有城方五里,濬塹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蕭何守漢中,欲修北道通關中,故名為「通關勢。」

七女塚 ,《水經注》云:壻水東逕七女塚,塚夾水羅布如七星,高十餘丈,周迴數畝。元嘉六年,大水破墳,出銅不可稱計。得一塼,刻云:「項氏伯無子,七女造槨。」 世人疑是項伯塚。水北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皆相通注,謂之張良渠。

瓠城 ,在縣西四十里。漢張騫使西域還居此。義熙十五年,城上有「密雲細雨、五色昭章」 ,及角城崩,淪水出銅鐘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陽,歸之宋府。

長柳村 在長柳渡,有漢《太尉李固墓碑銘》尚在,文字剝落,不可復識。

黃沙屯 在黃沙水側,諸葛亮所開也。

《女郎道 》,在女郎山上,有女郎塚。遠望山墳,嵬嵬然高,及即其所,裁有墳形,世人謂之「女郎道。」 其下有女郎廟及擣衣石,相傳為魯女。

洋縣

展溪 在大小龍溪。大石上有赤書「展溪」 二字,相傳為張魯女困臥孕生二龍之所。

八里洞 ,在縣北七十里,有八里平地,其洞有二,上有洞門,高八尺,深不可測,內有一石盆,水自石罅注於內,是謂靈湫。下一洞,有石塞其門,水從石側流出,人莫能入。今有昭澤廟故趾。醴泉院 ,在城內開元坊。其泉湧出,甘洌如醴。《畫史》云:文與可在洋州醴泉院,畫古柏八株,根節壘砢,筆勢飛動。故昔人詩有「古柏數株堆秀色,虛傳甘液逕寒聲」 之句。

崇勝院 在城外近郊

鵝翁池 在縣西二十三里。漢江之南,有石鵝一對,又有石洞水流入,莫知所出。

篔簹谷 在縣西北八里。谷中最佳,內平外昂,土色甚美,深二尺許即得水,且產竹。宋文同作亭其中,時與妻子遊焉。與蘇軾交好,通詩往來。青銼寨 ,在縣北八十里石銼山。《洋州記》云:「東連襄漢,南蔽巴蜀,要地有三,置關有八。」 按褒谷、駱谷、子午谷,皆衝要置關之處,曰白椒水、桐碓水、蒻嶺、重陽、華陽,並青銼寨,凡八。

青山古驛 在縣東北八十里,亦名望雲驛。唐元稹詩云:「五六百里真符縣,四十八盤青山驛。」 即此。

郡圃 在縣舊郡治之北。圃中有湖,湖中有橋,宋文與可有《湖橋詩》。

二樂榭 在縣舊郡圃北,望秦嶺,一目數千里。按《明一統志》,宋文同、二蘇、鮮于侁皆有詩,故劉光祖云:「同登二樂榭,擬續四賢詩。」

秦雲閣 在舊興道縣,北望秦山,雲物變態,皆几案間物。

州學舊趾 ,一在縣東一里,一在縣西南一里。待月臺 在縣舊郡圃,

披錦亭 故趾在縣治北。

西鄉縣

武子洞 在縣南二十里。洞深邃莫測,以石投之,風輒起。宋紹興間,建「翊聖保德真君廟」 於其上。明立上、中、下三觀,晴日巖頭輒有五色光,為漢中勝景。

鯉魚墳 在縣西十里。邑人修水馬河堰,有二道士求食,與之粟飯,曰:「少頃當有二龍至,勿殺,殺則河立決,堰不可成矣。」 頃之,二鯉魚戲波上,堰工捕得之,剖其腹,視粟飯出焉,堰遂決,魚埋山上成二塚。

男兒壩 ,在縣西南七十里。亦謂之「太子墳。」 每陰雨,常聞墳中有笙鼓聲。

仙人坪 ,在子午山右,即北庵也。相傳,善卷隱居於此。

聖水峽 在子午山右,泉水日「三潮」 ,相傳舜遊於此。

平陽城 ,在洋川,戚夫人所生處。夫人思慕本鄉,追求洋川之舊。高帝為驛致長安,蠲復其鄉,更名曰「縣」 ,用表夫人誕載之祥。

南鄉故縣 在縣東南歸仁山。蜀先主分城固地為南鄉縣,即今漁渡灞口。

皂軍戍 ,在縣南十五里。蜀將張飛駐軍此山,元皇槶公亦屯戍於此。

陽都坂 ,《水經注》云:「東坂自上及下,盤折一十九曲,西連寒泉嶺,自西城涉黃金峭、寒泉嶺、陽都坂,峻崿百重,絕日萬尋。既造其峰,謂巳踰崧岱,復瞻前嶺,殊倍過之。」

鳳縣

故道廢縣 在縣境。《史記》「漢高祖引兵從故道襲雍,敗章邯於陳倉。」

酒奠凹 ,在縣西南四十里。漢高帝自漢入關經此,御食奠酒遺跡尚存。

南岐州 。《南岐志》云:「有周之興,鸑鷟嘗鳴於岐,翱翔至於南。」 今縣東三里鳳凰山,相傳即鳳棲處。南岐山在縣南十里,上有竹雲洞、龍湫池諸勝。後魏延昌中,始改南岐州於此。廢帝三年,改為鳳州,治梁泉縣。元以梁泉省入。明降為縣。鬼迷店 在縣境。宋陸游詩云:「往者秦蜀間,慷慨事征戍。猿啼鬼迷店,馬噤飛石鋪。」 即此。白石古鎮 ,在縣東北十里,今白石鋪即其地。梁泉廢縣 ,在縣東一里。今改為山川壇。《寰宇記》云:「梁泉在縣西二十里,西流與嘉陵江合。後魏置縣,初名涼泉,尋改梁泉。」

迴車戍 ,在縣南一百六十里。梁太清年,西魏將楊寬率眾七萬,由陳倉取迴車戍,入斜谷關,即此處。

孔雀臺 ,在縣東南九十里。其山有石臺,鄉人

傳雲「山中昔產孔雀」 ,故臺以孔雀著。

黃花故縣 在縣東北十里。《寰宇記》:「初在鳳州北六十里。」 本漢故道縣。唐武德初,分置此縣。宋寶曆中,省入梁泉。

草涼樓 在縣東北六十里。唐明皇嘗駐蹕於此。

清災巖 在縣北一里豆積山,沖玅先生之別隱也。世傳張果梁泉里人,冬居鸑鷟,夏居豆積,即此。宋淳熙間,憲使李大正鐫「遯蹟山」 三字於石上。後袁桂有詩辨之云:「通元靈異不勝多,此處名山未是訛。豆積更名為遯蹟,西康麥積合如何?」

吸月亭 在縣舊郡圃,宋建。簷外植杏,因取蘇軾《與客飲杏花下》詩「勸君且吸盃中月」 為名。飛葢亭 在縣治。宋邵堯夫詩云:「楊柳垂青絲,風動入飛葢。」 嘯歌堂 在縣治,宋建。取黃庭堅「嘯歌山川重」 之句為名。

黃牛堡 在縣西北,當大散關之衝,吳玠將楊從義所築。

寧羌州

五丁驛故址 在州東北四十里,即金牛峽。秦惠王謀伐蜀,患山險隘,乃作五石牛,每旦置金於尾後,言「能糞金以遺蜀王。」 蜀王信之,乃令五丁力士開道引之,後為秦所滅。明景泰二年,薛瑄奉使過五丁峽,有詩,因作《序》以辨之。

石筍 在州西北百里。有石聳立如筍,高三丈。石鐘、石鼓 ,俱在五丁峽內,去州北五十里,兩崖東西峙立,人自中行。一石似鼓,懸於東崖畔。一石似鐘,懸於西崖畔。其石鼓,明隆慶中取下鑿為兩截,作二石鼓,置州儀門內。

石牛 在五丁峽內,有石牛十二頭。一雲「五頭」 ,即秦惠王所造,以紿蜀者。今在蜀鄧艾廟內。復遷聖壽寺。

張魯城 ,亦名濜日城。沛國張陵孫曾學道於蜀鶴鳴山傳業衡,衡傳於魯。魯立行寬惠,百姓親附,供道之米限五斗,故世號「五斗米。」 初平中,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往漢中,斷絕谷道,因即崤嶺築城,周迴五里,東臨濬谷,杳然百尋。西北二面,連峰接崖,莫究其極。從南為盤道,登陟二里有餘。

白馬城 ,古白馬氐羌之境,名羊鹿坪。西晉末,為楊茂搜所據,劉宋取之,因有其地,僑立華陽郡,其城曰「白馬城。」 隋大業初,廢為鎮。明成化二十二年,始置州。

神馬淵 ,在嶓冢山下。相傳龍馬產於此地。昔人嘗掘得馬頭骨,長三尺。

岫山洞 ,在州東南十五里。洞中可容百餘人,水滴石乳成龜馬狀,雲「嘗封其洞口。」

蓮花池 ,在城西門外,南山如屏,落下金木小山,聯續錯綜,翠麗如畫。下遶清溪,灘聲清響,若雜管絃。西、北、東三面,尖岫排闥相朝,路屬秦蜀要衝。

《遇猿道 》在嶓冢山。宋王仁𥙿嘗養一猿,名曰「野賓」 ,一日作詩放之。後𥙿官蜀至此山,有群猿連臂,下飲清泉。一巨猿出群而前,從者指曰:「野賓。」 呼之而應。隨行數十里,哀吟而去。𥙿又作詩嘆之。

老兵洞 在州西北一百里。洞深廣闊,可容千人。俗傳古人避兵於此,故名。

沔縣

沔陽故城 ,在舊西縣東南一十六里。漢蕭何所築。後漢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北定漢中,始立壇即漢王位於此。其城南臨漢水,北帶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

西樂城 在舊西縣西南。《蜀志》:「先主二年,丞相亮拔隴西千餘家,還漢中,築西樂城以處之。城在山上,周三十里,後梁州刺史楊亮保而居之。」 石馬城 ,在縣東二十里,諸葛亮屯兵之所。臥龍亭 ,在縣北一里。舊有蓮花池,池畔有臥龍亭,相傳為武侯讀書舊址。

武興郡 ,在縣東北十五里。《元和志》云:「蜀先主以處當衝要,置武興督以守之。城甚牢固,周迴五百步許,唯開西北一門,外有倉壘,三面周匝。」 沮縣舊基 ,在縣東二十五里。漢分白馬氐置武都,以是地置沮縣。

韓溪 在縣東二十里。世傳蕭何追韓信至此,故名。按《方輿勝覽》考之唐碑,當以巴山為是。武侯壘 ,《水經注》云:「沔水東逕武侯壘,南枕沔水,水南有諸葛亮壘,背山向水,中有小城,葢武侯屯兵處。」

陳倉道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由百丈坡入山。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曹操自陳倉入散關,皆此道。

嘉魚洞 ,即丙穴,在縣西北八十里。穴口廣五六尺,秋冬水涸則魚藏,春夏水漲則魚出,其口向丙,故曰丙穴。左思《蜀都賦》云:「嘉魚出於丙穴」 是也。

長舉廢縣 ,在縣西一百里。後魏置,元併入沔州。

廢西縣 ,在縣西四十里。本後魏嶓冢縣,隋改「西縣」 ,元併入略陽。

順政廢縣 ,在縣城之西一百一十里許。隋時置。

金牛廢縣 在舊大安軍東六十里。今縣西一百一十里。本漢葭萌縣。唐開元中,置金牛縣,後省入褒城。

東池 ,在縣東三十里,沔水所溢。唐賈島與范餘慶避暑東池,有詩。

三泉舊縣 在舊大安軍東一里,宋置。門外濱江,蒼石上窪然為泉者三,如車輪盤葢,品引鼎峙。唐蘇頲有詩。

沔州舊基 在縣東二十五里。宋高宗南渡,為利西路帥司治所。開禧中,以吳曦之變,改為沔州。

漢江驛舊基 在縣西二十五里。

石頂舊關 ,去城八十里,宋時置關於此。《略陽縣》

青泥古驛 在縣西北五十里青泥嶺,懸崖千仞,上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濘,故名。宋楊粹中《題青泥》詩:「山猶連蜀道,人已作秦音。」

羅漢洞 ,在嘉陵江上,靈巖寺南,深十餘丈,闊數尋,後有洞穴,深不可測,中央石柱承載,宛如雕劃。

冉閔故城 ,在縣北三里冉家山。山勢起伏,群峰環拱。《十六國春秋》云:「閔生此山下。」 始事趙為武興公,後廢趙主,僭帝位,改國號魏。晉穆帝使人圖其山水觀之,以筆破其山脊,令人照圖斷山,而閔遂為燕所滅。今冉姓後人,其身多修大者。

飛仙閣 在縣東南四十里。相傳徐佐卿化鶴之地,上有請幫助識別此字。道百餘間,為入蜀路。杜甫過此,詩云:「土門山行窄,微徑緣秋毫。棧雲闌干峻,梯石結構牢。」

墳墓附

編輯

本府。南鄭縣附郭。

宋李師顏墓 ,在府西二十里,有蘇軾撰誌。明左都督楊洪墓 ,在府西二里,有翰林周敘撰碑。

工部侍郎張羽墓 在府西北十五里。

褒城縣

戰國鬼谷子墓 在縣西北五十里黃草坪、黑水縣、雲霧山,皆有寓跡。未知其詳。

宋丁公墓 ,在縣南三十里雍齒壩孤山頂,上有石碣。

褒德將軍墓 在縣西南一里柏鄉街。相傳「張薿塚」 也。上有叢木,人不敢伐。

隱士韓子堅墓 在縣南六十里。有明進士郝冠《誌》。

城固縣

漢丞相蕭何墓 ,在縣西二十三里。

博望侯張騫墓 在縣西五里。明通判王嘉賓詩:「斗柄迴旋歲歲春,支機遺石化為塵。君平亦有浮槎興,愁向銀河漫問津。」按:《通志》二十三里,《府志》在縣東二十三里。今從《縣志》。

太尉李固墓 在縣西三十里,有石碣,題曰《漢忠臣太尉李公神道》。唐韋皋作碑記。宋張俞詩:「雖同比干戮,更甚伍員悲。」

明都御史張鳳翮墓 在縣北。

副使羅國華墓 在縣西。

洋縣

漢龍亭侯蔡倫墓 在縣東二十五里龍亭鋪。漢元初二年,追封龍亭侯。其墓址一畝二分,有祭田,載碑記。年遠碑毀,土人侵佔,至有司春秋禋祀,亦名存而實廢久矣。知縣鄒溶整復之。唐玉真公主墓 在縣西四十里,前有玉真觀。張哲墓 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

宋知州張中庸墓 在縣東北二百里椒溪河。公牧洋,明敏廉惠,洋人德之,歿葬於此。《通志》載「張哲墓」 ,非。

開國侯楊從義墓 ,在縣西五十里。公治洋時,填壻水河為堰,開渠濬水,灌溉兩邑田畝,故以

楊填名堰,邑人世享其利,於墓前「建祠世祀。」 安撫使彭輅墓 ,在縣北十五里釋子山。王承宣使墓 ,在縣西北二十里石羊里,有碑。趙少保墓 在縣東南十五里黃安壩。

七女塚 在縣東關後。昔一土人無子,有女七,父歿,七女負土築塚,因名七女塚焉。《舊志》載四在洋縣,三在城固,誤為「葬七女塚」 矣。

明侍郎李彪墓 在縣西二十里。

知府李喬岱墓

副使李景廉墓 俱在縣西。

尚書李遇知墓 在縣東。

副使李本固墓

知府吉孔嘉墓 俱在縣北。

西鄉縣

漢戚夫人墓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漢高帝夫人》。

太子墓 ,在縣西南七十里男兒壩。每陰雨,墳中常聞簫鼓聲,不知何代太子也。

宋楊侍郎墓 在楊家山。

元皇槶公墓 在縣北

明景侍郎墓 ,在左西峽。

鳳縣:無墳墓。

寧羌州。無墳墓。

沔縣

漢丞相諸葛武侯墓 在縣南十里定軍山下,有《石表》雲「漢丞相諸葛公之墓。」

馬超墓 ,在縣東三里。漢建安五年,諸葛亮行軍沔陽,親詣墳所設祭,令其弟馬岱掛孝衣帛。今名「馬場。」

略陽縣

唐侍郎黃文墓 ,在縣東二十里。

宋竇將軍墓 ,在縣西十五里石牛寺。《左》侍郎周道墓 ,在縣西三十里保公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