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88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八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八十八卷目錄

 成都府部彙考四

  成都府封建考

  成都府公署考

  成都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五百八十八卷

成都府部彙考四

編輯

成都府封建考        總志

編輯

上古

「蜀蠶叢氏 。」 昔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至蠶叢氏嗣蜀侯,為人縱目。周襄王時稱王,治瞿上,衣青衣,勸農桑,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今雙流縣瞿上鄉有蠶叢城,成都及眉州有蠶市,其墳在聖壽寺相近,地名官員廟,稱都安王,亦曰「青衣神。」 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皆蠶叢氏之子也。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昇去。蜀人思之,為立祠焉。湔山入都江水,今成都府北昇仙山,是其遺蹟。

杜宇氏 ,繼魚鳧之後,教民務農,一號「杜主。」 時朱提有梁氏女,利遊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嵋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川為蓄牧,南中為苑囿。會有水災,其相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後遂禪位於鱉靈,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思曰:「吾望帝也。」 因呼為杜鵑雲。

開明帝 名鱉靈,既受杜宇氏禪,嗣位,治郫,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帝攻青衣,雄張獠僰。九世有孫開明尚,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色尚赤,帝復稱王。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 未有諡列,但以五色為主,故其廟稱青赤黑黃白帝也。開明王自夢廓移,乃徙治成都。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以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奉我矣,王將得蜀土地。」 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 蜀人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乃遣五丁往迎。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 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 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艷,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未幾物故。蜀王哀念,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壓殺五人,及秦五女並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直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 ,於平石上為望婦堠,作思妻臺,今其山或名五丁冢。初,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命其邑曰「葭萌」 焉。苴侯與巴王為好,遂與蜀讎。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於秦。秦惠王方欲謀楚,群臣議曰:「夫蜀西僻之國,羌戎為鄰,不如伐楚。」 司馬錯、中尉田真黃曰:「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惠王曰:「善。」 至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績。王遯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鄉,死於白鹿山,開明氏」 遂亡。凡王蜀十二世,自開明而上至蠶叢,凡四千歲。《秦》

蜀侯通,國 姓嬴氏,秦惠王子也。周赧王元年,秦已得蜀,封其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久之,陳壯反,殺通國。秦遣庶長甘茂、張儀、司馬錯復伐蜀,誅陳壯,更封子惲為蜀侯。惲祭山川,獻饋於秦。孝文王惲後母害其寵,加毒以進王,王將嘗之,後母曰:「饋從二千里來,當試之。」 王與近臣,近臣即斃。文王大怒,遣司馬錯賜惲。劎使自裁。惲懼,夫婦自殺。秦誅其臣郎中令嬰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惲郭外,更封綰為蜀侯。綰聞惲無罪,冤死,使使迎喪入,葬之郭內。初則炎旱三月。

後又霖雨七月,車溺不得行,喪車至城北門,忽陷入地中。蜀人因名北門曰「咸陽門」 ,為蜀侯惲立祠。其神有靈,能興雲致雨,水旱禱之。其後十餘年,王復疑綰反,誅之,但置蜀守張若,因取筰及其江南地焉。

成都王穎 ,姓司馬氏,武帝子。太康八年受封。十年,遣諸王假節之國,督諸州軍事,乃以蜀郡、廣漢、犍為、汶山十萬戶為王國,易蜀郡太守號為「成都內史。」 元康九年,以成都王穎為平北將軍,鎮鄴。時蜀中有趙廞之變,未幾為李雄所據。中朝自趙王倫稱逆以來,諸王遞相屠戮,穎亦奔㨿不常。光熙元年,竟為頓丘太守馮嵩執送范陽王虓,幽之。虓卒,長史劉輿以穎素為鄴人所附,恐復為變,矯詔賜死。穎官屬皆先逃散,惟《盧志》不去,至是收而殯之。

蜀王秀 ,姓楊氏,文帝子。初封越王,改封蜀王。開皇元年九月,以秀為益州總管。二年,為西南行臺尚書令,元巖為之長史。仁壽二年,徵還京師。秀容貌瑰偉,有膽氣,好武藝。帝每謂獨孤後曰:「秀必以惡終,我在當無慮,至兄弟,必反矣。」 自長史元巖卒,秀漸奢僭,車馬被服,擬於乘輿。及晉王廣為太子,秀意甚不平。太子恐其為患,陰令楊素求其罪而譖之。帝遂徵秀。旋以獨孤楷為益州總管,馳傳代之。秀至長安,帝不

使切讓之,秀謝罪。帝曰:「頃者秦王糜費財物,我以父道訓之。今秀蠹害生民,當以君道繩之。」 於是付執法者。開府慶整入諫,帝大怒,欲斷其舌,因謂群臣曰:「當斬秀於市,以謝百姓。」 乃令楊素等推治之。太子陰作偶人,縛手釘心,枷鎖杻械,書帝及漢王姓名,密埋之華山下。楊素發之,雲秀妄述圖讖,並作檄文,置《秀集》中以聞。帝曰:「天下寧有是邪?」 乃廢秀為庶人,幽之內侍省,竟瘐死。秀在蜀頗有惠政,蜀民多思之。今什邡南山下有隋帝子蜀王廟。

獻王 ,明太祖第十子。母郭惠妃,洪武四年生。生十一年封成都王。讀書好善,能文章,太祖呼為「蜀秀才。」 之國初,日接儒生討論經史,聘漢中教授方孝孺,教世子延元儒、清風先生楊敏,俱待以賓師之禮。賜田百頃,發祿米贍郡,教博月一石。後遂沿為舊典。永樂二十一年薨,諡獻。所著有《獻園集》。

《悼莊世子 》名《悅熑》,未封而薨,諡《悼莊世子》。《靖王 》名友。請幫助識別此字。悼,莊世子子。永樂二十二年嗣。宣德六年薨。諡「靖。」

僖王 ,靖王弟。宣德七年以羅江王嗣,九年薨。和王 ,名悅,僖王叔。宣德十年以保寧王嗣。天順五年薨。諡和。

定王 和,王子。天順七年嗣。好學循理,工詩賦,善草書。是年薨,諡「定。」 有文集十卷。

懷王 ,名申,定王子。天順八年嗣。成化七年薨。諡「懷。」

惠王 ,名申,懷王弟。成化七年以通江王嗣。尊賢禮士,好學能書。所製有《惠園集》。弘治六年薨,諡「惠。」

昭王 ,名貴,惠王子。弘治七年嗣。正德三年薨。諡「昭。」

成王 ,名讓,昭王子。正德四年嗣。時昭王早逝,王年甚幼,得母劉太妃之教,勤於學問,著有《適庵韻對》《長春競辰稿》諸書。嘉靖十七年,守臣言「王賢」 ,敕賜「忠孝賢良坊」 ,以示旌異。嘉靖二十年上白金助修宗廟,加祿米二百石,玉帶一。二十六年薨。

康王 ,名承,成王子。嘉靖二十六年嗣。三十七年薨,諡「康。」

端王 名宣,康王子。嘉靖四十年嗣。天姿敦厚,敬神恤民。每遇旱暘,步禱輒雨。捐料價以營文學,發帑粟以賑飢民。征蠻、征播,俱捐俸助餉。事平,敘功,萬曆二十二年敕賜「忠賢懋著」 坊,以示旌異。所製有《端園集》。萬曆四十年十一月薨。嗣王 名奉,端王子。萬曆四十三年嗣。崇禎丁丑、辛巳,獻賊入蜀,尚未攻城。至甲申秋,賊鋒壓境,巡按劉之渤、監紀同知方堯相涕泣請借餉守城,王不允。堯相怒憤,跳入金水河以死。獻賊攻成都,王先數日出,舍社稷壇井側,聞賊入城,遂投井死。丘妃隨王投井,宮人素馨相繼赴井死。蜀人張象華詩:「天社星隳古社壇,杜鵑聲盡石苔瘢;井花清冷無人汲,留得丹心萬古寒。」 華陽王 名悅燿獻王庶長子。永樂二年封。初

獻王長子《悅熑》卒。嫡孫友。請幫助識別此字。嗣位,燿以尊屬謀奪嫡,走京師誣友。請幫助識別此字。仁宗怒曰:「悅燿虧忠孝,懷奸讒歸蜀,終亂其國。」洪熙元年遷湖廣澧州。內江莊懿王, 名《友墦》,和王第二子。正統十一年封。正德七年薨。子《申鉘》卒,孫康靖王《實沚》嗣。沚薨,子《讓枌》卒,孫承。請幫助識別此字。嗣。請幫助識別此字。薨,子恭穆王《宣堮》嗣。堮薨,子奉。請幫助識別此字。卒次子。請幫助識別此字。「嗣《德陽喜安王》」 名「友。」請幫助識別此字。和王第三子。正統十一年封。成化十一年薨。子恭裕王申銈嗣。銈薨,次子榮康王《賓灉》嗣。灉薨,無子,姪《讓桔》及子承。請幫助識別此字。未封卒。請幫助識別此字。次子《奉釥》嗣汶川懿簡王 名友。請幫助識別此字。和王第五子。天順四年封。成化九年薨。子榮康王申銷嗣。銷薨,子《賓潼》卒,次子恭僖王賓沙嗣。沙薨,子《讓杝》卒,孫安惠王承炯嗣。炯薨,子宣。請幫助識別此字。嗣。

成都府公署考   總志州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

成都府治 在省城北,明末賊燬。

皇清康熙二年,知府冀應熊鼎修。

清軍廳  、糧捕廳  、司獄司 俱在治內。理刑廳 今裁。官署內有「隨鶴堂」 匾。

巡撫四川都察院 在成都府治東,明末舊署悉燬。

皇清順治中,巡撫高民瞻建。康熙五年,巡撫張《德地》。

拓修轅門,左創「籌邊樓。」

巡按四川御史察院 舊在撫院右,明末賊燬。

皇清順治中建。今裁「官。」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舊在成都府治北,賊燬。

皇清康熙六年,布政司郎廷相遷建城西。

「分守川西道 」 在舊司治內,燬,今裁官。

四川提刑按察使司 舊署在成都府治東,明末賊燬。

皇清順治中,移治舊都司署。康熙四年,按察使李翀。

霄重修

分巡川西道 在舊司治內,燬,今裁官。

屯田驛傳道 ,在舊按察司治內,燬,今裁。官提督學政道 ,在成都府治東。

四川都司 ,在府治東,燬今裁官改為按察司。三司廳 :一在都察院左,一在察院右,燬。稅課司 ,在舊都司東,今焚燬。

鹽課提舉司 舊在濯錦江東岸。明萬曆中,移治遂寧縣基址,改「文昌宮」 ,燬。

遞運所 在東門外,燬。

右衛 在府西三里,燬,今裁。

中衛 ,在府西南七里,燬,今裁。

前衛 ,在治南六里,燬,今裁。

後衛 ,在治東三里,燬,今裁。

寧川衛 在治東四里,燬,今裁。

左護衛 在治南七里。俱洪武中建。

公館 州縣俱有。明萬曆中,於府治東西又新建公館四,今皆燬。

僧綱司 在大慈寺

「道紀司 」 在青羊宮,俱燬。

廣豐倉 久燬,康熙二年,知府冀應熊復修「廣寧倉 」 在貢院西,燬。

「大有倉 」 在撫院左,明巡撫喬璧星建。「燬茶倉 」 ,在東門外,燬。

惠民藥局 在治東北三里。

義塚地 在府城四郊,明蜀藩置。萬曆中,布政張文耀等捐俸買地於西南郊外,各有碑石。成都縣治 在府治西,賊燬壞。順治十八年,知縣張行重修。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燬《外州縣》。」

溫江縣治 在正街,前建木坊。知府耿定向建大門、儀門各三間,門內建中、外具瞻,坊內建治政廳三間,堂左建贊政廳三間,廳前建廣濟庫一座,堂東列吏戶、禮房、架閣庫,堂西列兵、刑工房、承發鋪長房,堂後建小廳三間,右建花園、書房三間。小廳後建寢房三間,為知縣宅。左右廂房各三間,宅後建衙神祠一所。大門內西建迎賓館一所,儀門外東監兩層,各三間,以禁重犯。門額曰「虎關。」 西建廠二層,各三間,以收輕犯。廠後建存儒二倉,共十二間,儲備火白米。以上自崇禎甲申年張逆之變,官民廬舍,盡行焚燬。

皇清順治十六年,開復以來官居民舍。至康熙三年,

知縣蕭永芃捐俸修建大堂、儀門、大門各三間如舊。又建抱廳三間,堂東建吏、戶禮房,堂西建

兵、刑、工房各三間,堂後建小堂,堂右建書房各三間,又修花園一隅。堂後建宅舍房三間,左右建廂房六間,以便僕從廚爨。至康熙十九年,被吳逆潰兵,將堂後小廳、廂房、廚房、書房盡行拆燬。至康熙二十四年,知縣王瑚捐俸陸續修建。穿堂三間,廚房三間,廂房三間,堂東吏戶禮房,堂西兵、刑工房各三間如舊。

主簿宅 在知縣宅之東。原有宅三間,廳三間,門一間。崇禎甲申年燬。

典史宅 在知縣宅之西。原有宅三間,廳三間,門一間。崇禎甲申年燬。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典史屈逢善捐俸修建草廳三。

間宅舍三間,左右廂房各一間。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府館 俱在縣東門內,縣治之左。各建大門三間,儀門三間,大堂三間,左右書房各三間,穿堂一間,左右小房各三間,寢房三間。崇禎甲申年俱焚燬,僅存基址。

安谷鋪公署 ,在縣東二十里。大門一間,扁曰《矢心入部》;正廳三間,以備往來之上司公館也。崇禎甲申年盡燬。

僧會司 舊設,在城內龍迴寺。

道會司 志未載

演武場 在東門外

養濟院 :在城內社學街。

漏澤園 在縣西楊柳河。

義塚四所 舊設在四門外。康熙二十四年,知縣王瑚捐俸置買義塚地二畝於北關外新繁縣治 。明弘治中重修,明末燒燬。康熙六年,知縣張人瑞重建。

典史衙舍 在治內,明末燬。

分司衙門 在治內。明末燬。

北義倉 在治內。明末燬。

漢繁公館 在縣治南,明正德年建,今燬。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於明末遭變,燒毀無存。

金堂縣治 。明正德中,始修建公堂。後有土臺官舍高聳,左右有兩衙舍、迎賓館。申明旌善亭遭劫焚燬,僅存舊基。

通海鹽課司 ,在治東五十里。今燬。

《濟留倉 》在治內,今燬。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仁壽縣治 在隆山之前。邑令覃時泰建於洪武五年,歷故明二百餘年,屢有增修。糧、捕二衙,俱列縣堂之左。樓閣參差,廊楹巍煥。明末甲申之變,寇燼無寸木。

皇清初闢守土者度民力艱難,小構數椽,殊無嚴肅。

康熙二十二年,邑令徐希聖建大堂一座。二十四年,邑令裴雲錦修二門一座,鼓樓一座,額其上曰:「古隆州。後衙。」 住房一座,題其中曰:「清風閣。」 門徑庖廐,悉堅樸可久糧。衙署 在縣堂左,今燬。

捕衙署 在縣堂右,今燬。

《山泉》鹽課司 ,在治南半里。今燬。

龍爪水驛 治北一百二十里。燬。

《千斯倉 》在治前,今燬。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新都縣治 。明正德間修建。兵燹後焚燬無存。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畢成英重建。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廣漢驛  、養濟院 俱燬井研。縣治 在鳳山前,舊制俱燼,僅存大門、儀門、諭坊、土地祠、迎賓館。前知縣張星燦建小舍三層。

永濟倉 在治內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郫縣治 明洪武初建,成化間重修。康熙三年,知縣馮昌奕修。

典史署 在縣署西隅

察院行臺 在縣治東街,今廢。

儲穀倉 在治內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資縣治 舊在南門內正街,設大門、譙樓三間,在大門之內,儀門之外。明嘉靖三十四年,知縣牟舉於儀門外開復「金帶」 舊街,撤去大門及譙樓下門欄,俱為通衢。以舊儀門三間改為大門。

內增設儀門三間,又內建「約己愛民」 坊於甬道之中,題《戒諭》於上。內治廳三間:東為贊政廳,堂前東為吏、戶、禮房、架閣庫,西列兵、刑工房、承發科鋪長房。嘉靖四十四年,知縣吳宗堯於正廳後建仕學堂三間,堂後又建仰思樓,東為知縣宅。廳室二層,左右翼以廂房。廳匾曰「慎獨。」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顏佐改「仕學堂」為樓五間,《餘》

悉仍舊。《申明》、「旌善」 二亭各三間,俱在縣前,今廢。監十間,在儀門外西隅。土地祠三間,在儀門外東隅。吏舍在主簿宅前。迎賓館在儀門西。康熙九年,以其地立常平倉三間,常益庫一間,先在正堂後,今改建正堂西,臺牆皆以石砌之。主簿宅 在知縣宅東,今廢。

典史宅 在正堂西,今存。

察院行臺 :在縣治左。中為正堂,左右為序;前為儀門,為大門,內為穿堂、寢房,翼以廂房;又內為小亭。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二司俱在李市街,左右並列,舊係山川壇。明嘉靖五年,知縣施一中易壇於縣東東斗觀之墟,始建二司,至今存之。

川東道分司 在縣治之左街。

府館 在《川東道》之右。

預備倉十二間 ,在常益庫西。

銀山鎮巡檢司 在縣東四十里。今廢。

羅泉鹽課司 在羅泉井,離縣七十里。明隆慶間,鹽課徵解,歸附於縣。本司屬虛設,今廢。珠江馬驛 在大東門街,今廢。

僧會司 在城內重龍寺,今廢。

道會司  、陰陽學  、醫學 ,今俱廢。養濟院 在城內重龍山下。

漏澤園 在北街

演武場 在北門外

灌縣治 ,明洪武中建,明末賊燬。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馬璣鼎修儀門頭門。十一年知。

縣范承德新建大堂內署。二十三年,知縣任一傑增修二堂。

縣丞署 在縣治左,今廢。

典史署 在縣治右。今廢。

威茂驗糧廳 在縣治東。今裁。

蠶崖關巡檢司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今裁。永康驛 在縣治東南一里。今裁。

灌縣守禦千戶所 在縣治西,今裁。

察院  、永積倉 俱在縣治北,今廢。

備邊倉 、備荒倉 俱在縣治北,今廢。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廢。

漏澤園 :在縣治東門外。

義塚地 在縣治北門外。

安縣治 舊署,大門以內,東為賓館,西為禁獄。二門以內有六房,正中為大堂,堂後為穿堂,左有庫樓,後為知縣宅。明洪武間建,成化中重修,賊燬,康熙九年知縣吳英光照舊制重修。典史宅 在治內賓館後,康熙九年修。

分司署 舊有二所,今燬。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內江縣治 洪武中建。康熙初,知縣習《全史》重建。舊有《申明》、「旌善」 二亭,今燬。

清軍廳  、管糧廳  、督捕廳 ,俱燬公館 。康熙五年,知縣習《全史》於南街左文英街置買修整。

豐盈倉 在治內

椑木鎮巡檢司 在治南十里。

黃市井鹽課司 在治西南二十里。

安仁馬驛 在治南十里。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資陽縣治 明成化初修建,獻賊焚燬無存。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束真修理,未備。十九年,知縣謝

文運捐修圓堂三間。二十四年,知縣朱廷源捐俸修建內宅三間,大堂、儀門六房俱廢。「申明亭」 、「旌善亭」 亦俱廢。

資陽鎮巡檢司 縣治東六十里,舊連南津驛,明正德中徙建,今燬。

南津驛 :在縣治東三十里。

金牛驛 明兵備道韓擢以兩資驛遞甚遠,請建。今俱燬。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簡州治 。明正德八年,建內倉庫、六房、迎賓館。

儀門鼓樓俱全。自兵燹後,止存州堂儀門鼓樓。

皇清順治辛丑年,署州事劉繼引葺補。康熙四年知。

州王孫盛培修。吳逆之變,又復燒燬。乙丑年,知州鄧其琰捐俸修,蓋大堂一座、二堂一座匾曰「景歐堂。」 儀門一座、鼓樓一座,書宋人舊題「天府雄州」 四字。二堂側構一亭,另設門道以接紳士,寅僚有事會議於此,匾其門曰「揖澹臺」 ,匾其軒曰「風生閣。」 二堂後苑門額曰「行簡軒。」 內宅門額曰「退思軒。」 後寢室三楹,屏垣庖廐,皆堅樸可久。州同衙 在州治左,明末燬。

吏目衙 在州治右。明末燬。

察院行臺 、龍泉公署 俱知州王孫盛修。布政司公署 、按察司公署 、石盤鋪公署俱明末燬。

陽安馬驛 在州治西一里。

龍泉驛 在州治西立馬站。

龍泉鎮巡檢司 在州治西七十里。

上流井鹽課司 在州治北十里。

永安倉 在州治內東

預備倉 在州治內西,俱燬。

《陰陽學  》「醫學  僧正司。」

道正司  、養濟院 俱燬。

崇慶州治 ,明洪武初建。成化中,知州周尚文修。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藺開禧繕葺。二十年,知州吳昌

廕修鼓樓三間,「東閣」 三間,即杜少陵「觀梅處。」 「濟留倉 」 在治內,燬。

常平倉 康熙二十一年,知州吳昌廕「新建。」 公館 在州東街。康熙二十年,知州吳昌廕捐俸買置。

唐安驛 在州治南

清溪口巡檢司 ,在州治西八十里。今裁。陰陽學  、醫學  、僧正司。

道正司  、養濟院 俱燬。

新津縣治 舊有大堂、二堂後室。大堂前有聖諭坊,儀門外有迎賓館,前有鼓樓門,申明、旌善亭,俱經劫燬無存。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常九經創建堂舍重門,左有《常》。

平倉右有監禁

主簿衙 在治內儀門外左。

典史衙 在治內儀門外右。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前。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燬「漢州治 」 ,明洪武初建,成化中重修。

皇清康熙元年,知州張萬壽營治堂署。

豐積倉 在州治內,今燬。

廣漢驛 在州治北,今燬。康熙元年,知州張萬壽建治左。

三木關巡檢司 在州治南十五里。

分司二所 ,在城西北,今燬,基址尚存。

公館一所 ,在州治北。康熙十年,知州李永純建。

常平倉 在城內

《陰陽學  》「醫學  僧正司。」

道正司 俱燬

養濟院 「在治東。」 古有堂舍,今廢。

演武廳 在州城北鎖江橋之左。北壇亦與之並焉。

漏澤園 在城西郭外

什邡縣治 。明洪武中建,賊燬。

皇清康熙初年,重建,未竣。二十五年,知縣胡之鴻增。

修告成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綿竹縣治 ,明洪武中,建城西南隅。後丁丑、己酉兩經火,變為丘墟。康熙五年,知縣李如梴重創衙署一所。

綿州治 ,明以前無考。自正統初年建復,數經寇亂,委為灰燼,僅遺頹舍數楹。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州范維典捐資重為創葺。

整飭安綿道 :在州城內,今官裁。

魏城巡檢司 在州治東北七十里,今官裁。古今義倉 在州治東。

金山驛 在州治後

德陽縣治 。明洪武中建,賊燬。

皇清康熙初年重建。

豐盈倉 在治內

茂州治 在內城西南隅。明洪武初,知州于敏因土知州楊者七舊宅修建。萬曆元年冬,知州張化美以前署簡陋,乃修建公堂、寢室、月臺。下列皂隸房,東西列六房,兼收州判、吏目署各列。

左右儀門三楹,五顯祠、土地祠、迎賓館、監獄,皆如制。甲申之亂,止存大堂、儀門、大門,餘皆傾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州黃陛「補修二堂寢室。」二十五年,

李斯佺復於二堂後捐俸創修三堂五楹;大堂下左右重建六房,葺「五顯祠。」 大門外,移坊樹屏,以壯觀瞻。

捕衙署 舊署頹圮,止存廳事。至康熙二十四年,吏目塗崇煌捐俸修葺,堂後更建寢室三楹。威茂道公署 「舊在內城西北隅,明洪武間,知州陳敏建。成化間,參議黃紱買都司龐福宅,改拓堂室敞備;正德間,副使謝朝宣置臺池亭榭。」 甲申亂後,俱焚燬。至

皇清順治間,於內城東買「龐指揮宅」為署,亦漸頹圮。

都察院 在北門內之左。明宣德間,陳敏建。弘治間,副使王恩開拓之。今廢。

威茂參將署 在鼓樓後之右。明天順間,守備都司孫敬建,今仍之。

茂衛署 在東北隅。明洪武間,指揮吳禮建,後裁廢。康熙間重修,為「茂參營。」 中軍守備公署,靜、隴、岳三長官司公署 俱在州治大門外。明永樂間知州劉堅建,後陳敏重修,今皆廢。陰陽學  、醫學 俱在州治大門外,今廢。僧正司 在治平寺。

道正司 在延洪觀

養濟院 在護林驛右。今俱廢。

演武場 在東門外

靜州長官司 ,在治東二里。

隴木長官司 ,在治東四十里。

岳希蓬長官司 ,在治西五里。

長寧安撫司 在治北六十里。

牟托巡檢司 在治南四十里。

水草坪巡檢司 ,在治北四十里。

韓胡舍人碉 ,在治北三十里。今廢。

疊溪長官司  、鬱郎長官司 俱在舊疊溪所治內,今屬州。

廣備倉 在州治右,知州于敏建,今廢。

韓胡倉 在治北三十里,亦廢。

椒園倉 在治北二十里。

鎮戎倉 在治北十里

長安倉 在治北三十里。

神溪倉 在治東四十里。

松溪倉 在治北五十里。

長寧倉 在治北六十里。

穆肅倉 在治北七十里。

實大倉 在治北八十里。以上倉今俱廢。護林驛 在州治南明門外。

安遠驛 在州治南五十里。

長寧驛 在州治北六十里。

汶川縣治 在城西北。明洪武中建。正德七年,改寒水驛為縣治。崇禎末年,遭賊蹂躪,片瓦無存。

皇清初,知縣張耀祖始建縣堂三楹。康熙六年,知縣

陸洽源建大門、儀門東西角門內有西宅一座三間,匾曰「絳雪齋。」 廚房二間,又有川堂一座三間,匾曰「玉輪清署。」 係知縣田卜昌於康熙八年建。其治前有申明旌善亭,今圮。

典史廨 在縣治西,今無存。

察院行臺 在縣治東。明兵備使者謝朝宣建。「率然堂」 一座、《碑記》一通,尚存。堂左有飛來石、盤陀石、寄傲石、試劎石、曬書石、伏象石。石上俱鐫字,明舊制也。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陸洽源始建堂三楹,大門、儀門、

二角門規制頗宏

《太平驛》公館一座 。《徹底關》公館一座。

「尤溪公館」 一座 ,今俱圮。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今圮。

威州治 坐南向北,明宣德中,遷州於此。成化中建置,後以地址湫隘不堪。正德五年,知州范淵遷建於龍洞之陽,在玉壘山下,至今仍舊。治前有申明旌善亭,今廢。

吏目署 舊在儀門內左首。經獻逆亂,盡廢。康熙五年,知州崔元愷重建,在大門內右。

安遠倉 在治東廢

壩州堡倉 「在州治西北二十里」 ,廢。

乾溪堡倉 在州治西北五十里,廢。

總司 在治東,知州崔元愷建。

化成公署 去治西五里。明知州劉琯建,今廢。守禦所治 ,在州治東,今廢。

操捕廳 在州治西,今廢。

《陰陽學  》「醫學  僧正司。」

道正司  、「養濟院 俱廢。」

保縣治 ,明洪武中建,末年燬。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成都府學校考   總志州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

成都府儒學 在府治南。「漢文翁講堂」 遺址。宋初建,明永樂間重修。

皇清康熙元年,巡撫佟鳳彩率僚屬捐助「鼎建。」八年

巡撫張德地、布政使金儁等,捐俸鳩工,增飾殿宇,週砌牆垣。櫺星門外左右豎牌坊二座。制度規模,煥然大備,人文漸振。

大益書院 在府治東北,後改「大儒祠」 ,今毀。成都縣儒學 在治東。宋政和間建,永樂間重修。

外州縣

溫江縣儒學 在治西南。宋咸平初建。明正統、弘治中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蕭永芃捐俸重修,廟貌巍然。

紫奎書院 在演武廳左。崇禎年間,知縣郭肇登建。

又「書院一所 在城內儒學街。」

學田 :存留學中田六畝八分,照依《詳定則例》,每中田一畝,應納京斗租穀八斗,共納京斗租穀五石四斗四升。每年收貯常平倉,聽候行文支給。

新繁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隅。宋乾德間初建,明數修之,末年燒燬。康熙六年,知縣張人瑞重建。正殿一座,後漸增。啟聖祠一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間。

金堂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宋嘉祐初建。明洪武元年重建,知縣鄭忠增修。

皇清間,知縣董昱葺補。

學署 在縣治東北,燬。

仁壽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翳嘶山足。宋淳化二年建。明洪武二年重修。正統二年增修。天啟二年,邑令翟文簡增修。甲申流寇變後,接續補葺,倖存殘廈。康熙二十五年,邑令裴雲錦捐俸補修。

聖殿一座:「啟聖祠」 一座,「文昌祠」 一座,「戟門」 一座,櫺

星門一座、兩廡各三間。

新都縣儒學 明初建,燬無存。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王祇台捐資重建。

井研縣儒學 在治東南。宋乾德初創建。明天順間重修。正德中,提學僉事劉節增修。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王配京繕葺。

郫縣儒學 漢元和初建。明隆慶時,遷縣東城外「揚子雲讀書處。」

資縣儒學 按《總志》:「在治東,宋雍熙中建,明正統中徙今所,天順中重修。」

皇清康熙初,知縣劉振基補修。

社學五處 :龍門社學,在城隍廟前。鳳山社學,在縣北。銀山社學,在縣東四十里。狀元亭社學,在縣北一里。龍水社學,在龍水舊縣,今俱燬。灌縣儒學 舊學在治北。五代時建。明洪武初改治東城內。正德中,提學僉事劉節、知縣胡光增修。明末賊燬。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馬璣始建正殿,規模狹隘不足。

「壯觀。」 至二十五年,知縣黃俞鼎建戟門,周圍宮牆,其餘若啟聖祠、兩廡、櫺星門、明倫堂、兩齋、名宦祠、鄉賢祠、聖域、賢關坊、金聲、玉振坊,俱廢。安縣儒學 ,宋熙寧初建,明正統中復建,徙今所。正德中增修,明末燬。

皇清順治中,知縣吳英光重修。

內江縣儒學 在縣治西南。宋乾德初建。紹興、嘉定「間,縣令鄧棐、李正炎相繼修治。明洪武間因之,中間燬復不一,如邑令潘棠、賀爵等,皆漸次修治。」 其後年久風雨飄侵,殿堂廡舍俱傾頹腐朽。至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縣令謀於眾,復新之。前有泮池,池上有鴈塔二。《誌》:「櫺星門內左右經義、治事兩齋,上戟門,進大成」 殿,兩廡分列。後明倫堂,右敬一亭,左啟聖祠。祠左則有教諭官舍,敬一亭前則鄉賢、名宦並列,右即二訓導官舍。前為文昌宮。近街建號房十二間,以處寒士。自獻賊屠川後,盡燬無存。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習《全史》,止修「大成」一殿及啟聖

祠、明倫堂三處,復因「吳逆」 竊川,學宮荒蕪,大成殿後半梁棟傾圮,榱桷朽腐,明倫堂僅存數椽,啟聖祠頹脫殆盡。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徐嘉霖集謀紳衿,諏日鳩工,於三月內入山伐木,於四月起工,創修大門三間,兩廡共一十八間。大成殿、啟聖祠、明倫堂凡梁棟傾頹,一切腐折斷脫者盡換之;門窗屏牖如式,丹堊各以法。

資陽縣儒學 在縣治南。宋景祐初建。大殿三間。明成化、正德間繼修。今僅存正殿。

學田 舊管學田共三畝,每年共徵京斗,租穀二石二斗。

簡州儒學 在治東北。宋開寶初建。明洪武中復建。正統中增修,明末燬。

皇清間,知州王孫盛始葺正殿。

崇慶州儒學 按《州志》:「在治東南。明洪武初建。正德十一年重修。獻賊屠川,盡燬無存。」 康熙六年,知州藺開禧止修大成一殿。二十一年,知州吳昌廕率舉人張象樞修。東廡三間,西廡三間,戟門五間,鄉賢、名宦祠各一間,圍牆一百二十八丈。凡大成殿梁棟傾頹,一切斷脫者盡換之,門窗屏牖如式。

學田 共五畝,共納京斗租穀三石六斗。新津縣儒學 在治東。宋明道初建,明洪武八年重建,成化、弘治間繼修,明末燬。

學田 :見載中學田六畝,每畝應納京斗租穀八斗,見徵京斗租穀四石八斗。

漢州儒學 、「漢陽學宮,其來已久。漢、晉以來,州治遞遷,故」

文廟之修建不一,自宋嘉泰中建,明洪武中重建。

天順五年,知州李鼎增重修。嘉靖中,知州苖裔昌重修。末年,知州王從先、徐九聘等復修。崇禎八年,金堂縣知縣陳正典拒賊守城,復建「大成殿」 以及兩廡。明末獻逆,兵燹學宮,盡為灰燼。

皇清定鼎後,知州張萬壽即欲重新廟貌,以力有不

能,所以未及修復。繼後知州李永純,紳衿大興鳩工,木石瓦椽俱備,欲選吉日以觀厥成。其奈吳逆猖狂,兵燹仍經,而前功盡廢,木石又成灰燼矣。至康熙十九年,恢復全川,州守熊可智特捐俸金創正殿以蔽風雨。其餘啟聖祠、明倫堂兩廡及鄉賢、名宦諸祠,所費不貲,尚有待於後之君子。

南軒書院 在州城內,改「南軒祠」 ,今燬。

什邡縣儒學 在治東。宋祥符二年建。明洪武元年重建。正德二年增修,後賊燬無存。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劉國璽率紳十捐修正殿。二十五年,知縣胡之鴻復捐修門廡堂齋,全復古制。綿竹縣儒學 :按《縣志》,「宋以前創置莫考。景德初建城西南隅,其間興復不一。明洪武中重修。正統二年提學唐學振增修。後崇禎戊」 寅遷於南門內之直北。前案三台,後擁九龍,左環馬尾,右遶白水,蓋據一邑之勝地。然屢遭變亂,殄燬殆盡,止存正殿五間。

皇清康熙八年,縣令《李如梴》粗加整頓,復因「吳逆」竊

據,破瓦頹簷,鞠為茂草。至二十三年,知縣徐世法謀諸紳士,鳩工庀材,卜於二十四年春三月十一日舉工,創建大門三間、牌樓一座,補修「大成殿」 五間、「啟聖祠」 三間。凡欂櫨傾攲、棟壁頹腐者均葺之。復周圍築牆百堵,於本年秋七月告成。

綿州儒學 「唐貞觀三年建,治東。明洪武初及天順、正德中,皆相繼修治。明末遭獻逆之變,頹圮無存,變為丘墟。」

皇清順治年間,《全川收入版圖》草建正殿三間。

學地租 銀二兩,起運布政司。

學田租 穀八石,存貯州倉,支給廩生貧士。德陽縣儒學 在治東南。宋開禧五年建,明洪武元年重建。成化十二年知縣吳淑重葺。今燬。

皇清知縣余國𣚴捐修。

茂州儒學 。「明永樂八年,衛人沈連建言立學,知州劉堅即指揮徐凱宅建之。宣德三年,知州陳敏以南明門外山川壇地吉,移壇於南郊,移學於其地。嘉靖庚戌,副使胡鰲等倣重慶府學規制鼎新之。萬曆庚戌,改建內城之東南隅,學基見存。」 至崇禎八年,副使史贊舜捐俸買民宅,復改遷外城。舊學之右,建正殿、兩廡、戟門左右列鄉賢名宦,右建尊經閣,前設講堂,門二,曰「聚秀」 ,曰「育才。」 泮池、石橋悉如制。甲申盡燬,至

皇清順治十六年,州守趙廷楨草建正殿三間。未幾。

傾圮。其餘啟聖祠、魁星樓、尊經閣以及戟門、兩廡、鄉賢、名宦祠、學署,概未修復。

社學二所 一在南明門外,一在內城。知州張

化美建,又令東南二路隨其民居,止建社學如城市。故青坡、文鎮、鳳毛、白水、梨園、宗渠、神溪、土門、桃坪、嵩坪莫不各立社學,今皆廢。康熙二十四年,知州李斯佺立義學二館於城內外,就治平寺、靈祐宮二處延師授徒,捐俸以給館穀。汶川縣儒學 ,在縣治南。明嘉靖二年,提學副使張邦奇修建。

先師殿左右兩廡前為戟門、為石,櫺星門為「泮池。」

東西為義路禮門,殿後建「明倫堂」 ,堂後為儒學宅,殿東為啟聖祠,為尊經閣。甲申年遭賊焚燬。順治十七年,知縣張耀祖重建正殿。康熙六年,知縣陸洽源始建兩廡。

威州儒學 在治西門外。洪武十五年建。正德初,知州崔哲重遷,建在今地。崇禎十年,知州劉琯修。保縣儒學皆附本州。後另建啟聖祠、大成殿、戟門、櫺星門、兩廡、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聖域》、賢關坊、「金聲」 、「玉振坊。」 二坊今廢。名宦祠知州崔元愷建。

保縣儒學 明洪武中建,萬曆三年重建,明季燬。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沈鱄捐俸重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