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93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九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三卷目錄

 成都府部彙考九

  成都府古蹟考二陵墓附

  成都府羌蠻考

職方典第五百九十三卷

成都府部彙考九

編輯

成都府古蹟考二       總志

編輯

綿竹縣

讀書臺 在縣西北十五里。宋張栻讀書處。洗墨池 ,張栻洗墨處。按《縣志》在城南二里,今池水未涸。

射江 漢孝廉姜詩妻為姑汲水處。按《縣志》,「在縣東南三十里。」

蘆林 姜詩妻龐氏採薪處按《縣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孝德觀側。

蝙蝠洞 :治北小蓬山有蝙蝠,大如鳥。

文明樓 在縣學西,嘉靖中建,提學姜寶題額。「懷古樓 」 在縣東,隆慶初建,祀諸葛瞻父子,紫岩、南軒二先生。

「三賢堂 」 在治南,祀翰林楊元素,中允宇文之奇,丞相張德遠。

進德堂 在治南,宋淳熙年建。

月波井 在城南里許。漢嚴君平鑿。每曉霞霽月,則井之水紋蕩漾,光照奪目,洵奇觀也。馬跑寺 在縣西二十里。寺之側有異泉,遊人往往合手拍之,則泉水應聲而沸。

承天寺 在縣西無為山,魯班建。門之開闔,聲鏘鏘擬鳳鳴。明萬曆中,班復以易樑,至柱礎之重,動以數十人者,經班手,悉反掌也,人始異之。崇禎十八年,火於賊祇,湧水泉遺跡存焉。武都山 在縣西二十里,漢嚴君平築宅處。三溪山 按《縣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射水河源也。蜀王提兵至,以士馬渴,取三矢祝天,向山足射,俄大水湧出者三。

紫巖書院 在城東里許。明永樂初建,為宋張魏國公浚並子栻祠堂,肖魏公父子像,祀之制臺。西野張瀚於嘉靖丙申增修,始扁曰「紫巖書院。」 萬曆元年,邑令趙時騰復修葺之,額其堂曰「正學。」 舊制:門子一名看守,春秋致祭。

孝德觀 按《縣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以孝廉姜詩建。

射箭臺 在縣南十里。蜀王提兵至,士馬苦渴。王以三矢祝天,射西北山足。俄大水湧出者三,因築臺,名「射箭。」 今水為「射水河。」

嚴仙觀 在縣北二十里。邑人嚴君平以道成舉家飛昇。後人據宅基建觀,據宅前池建橋。紫微寺 在縣北二里,以光武訪嚴子陵至寺,因名。

武侯池 按《縣志》,「在武都山上,出白蓴菜,甚美,武侯所鑿。」

大鵬山 在縣北二十里,形擬大鵬之鼓翼。每朝雲彌布,煙光繚繞,遙望洵一大鵬垂天而飛。《飛鳧》山 在縣西北,來繞西南兩關上,數形如鳧,倘佯而至。

綿州

魏城廢縣 ,去州東北六十里。

巴西廢縣 ,去州東五里。本漢涪縣地,西魏置巴中縣。隋改曰「巴西。」

涪城廢縣 ,去州東南四十里。

鹽泉廢縣 ,去州東一百十里。唐初,析魏城縣治。宋因之。

越王臺 在城北

《漁父》故村 ,去州東四里。

越王樓 在州治西北。唐太宗子越王直為綿州刺史時建。杜甫詩:「綿州州府何磊落,顯慶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 江樓 :在州治東,唐建。

捫參閣 去州北二十里,天池山巔,城郭山川,皆承目睫。

六一堂 在州治。宋歐陽觀嘗為州推官,生子修於此。後人慕之,因以號名堂。

思賢堂 在州治東中繪揚雄、杜甫、李白、樊紹述、蘇易簡、歐陽修、司馬光、蘇軾、唐庚九賢之像以祀之。

「十賢堂 」 在州學東。繪龐統、蔣琬、杜微、尹默、李白、陳該、蘇易簡、王仲華、歐陽修、黃庭堅十人之

像祀之

舊彰明縣治 ,明成化中重修。有盈積倉在治內。陰陽學、醫學、申明、旌善亭、僧會司、道會司、養濟院俱燬。今以其縣歸併綿州。

李白故宅 ,去舊彰明縣南二十里,碑刻猶存。蓮花池 ,去舊彰明縣東五里。

文光亭 在舊彰明縣治南。元建。

漢王臺 :去舊彰明縣西北三十里。昔漢王駐兵於此。

讀書臺 :在舊彰明縣治北五十里。李白讀書處。

德陽縣

綿竹故城 ,去縣北三十五里。即諸葛瞻戰敗處。

瘞金圃 在許旌陽舊公廨後,為許公瘞金處。雒縣故城 ,在縣西北

來鶴樓 在德陽王府內。樓成,適值冊封,有鶴來集,故名。

舊羅江縣治 ,明成化中重修。有陰陽學、醫學、申明、旌善亭、僧會司、道會司、養濟院,俱燬。又有白馬關巡檢司,在治西十五里,裁。今以其縣歸併德陽縣。

萬安城 舊曰「孱亭。」 西魏置萬安郡及縣。隋罷郡,以縣屬綿州。

「馬馳靈井 」 ,上有《搖亭碑》。

茂州

「橫玉樓 」 在州治內。

列岫堂 在州治內。因「九頂」 列於南屏,鳳盤臺列於西、巨人、《橐駝》列於東,故名。

雪峰堂 在州治內,有「妙算」 、《遙雲》二堂。

練光亭 在城內,取杜甫詩「川虹飲練光」 之句。浮觴亭 ,在西湖側,宋文同建。

古《羌冉》國      《羌駹》國。

漢汶山郡      。梁《繩州》。

隋蜀州       。唐南會州。

通化郡       「安戎城。」

朋筰守捉城     羊灌田守捉城墮《財主》,古城     韓胡都督府。

刁農都督府     。黑虎寨都督府,石大關巡檢司    ,《滴博戍城》。

蓬婆城       積水關巡檢司。覃州        榮州

鎮羌寨 ,尋改為「畢力寨。」

魏磨關巡檢司 今為番城。以上俱隸本州「玉清樓 」 ,明遊擊李葵建。

玉皇樓 在城內延洪觀右。

純陽樓 在《關帝廟》左。

「觀音樓 」 一在關帝廟右,一在州治北舍棠村。「華光樓 」 在外城正街,今燬。

川主樓 在州治南宗渠村。

岷山樓 在阜康門外岷山下。

藏經樓 ,在外城海會寺後,今燬。

武安樓 :在關帝廟前。崇禎十二年,兵備副使何閎中建,一曰《壯繆樓》。

讀易臺 在舊道署內。明嘉靖間,副使奚良輔更名,今廢。

大樹園 :在參府署內。

賓雪堂 在治西。副使孫元為戍史王元正建,今廢。

西亭 在汶江峰側。李新詩:「水出吐蕃分黑白,地窮巴蜀接幽陰。」 今廢。

《百花亭 》:在大樹園,四圍環以池。

《蕭然》亭 :在州署內。知州黃陛建,今燬。

「長嘯亭 」 「在魏磨關」 ,今廢。

雪心亭 在今道署內,亦廢。

枕流軒 在治內

籌筆處 在兵備道署內。副使謝朝宣建,今廢。玉壘別業 在驛左,今廢。

全勝樓 按《州志》,「今北定門是也。」 明嘉靖十五年,深淺等寨蠻攻茂州,副使朱紈運籌於此取捷,故名。

觀風樓 在州治南三里,今廢。

阜康樓 在《阜康城》上,今廢。

望江樓 在清波門上,今廢。

汶川縣

石紐村 在境內。《帝王世紀》曰:「禹生石紐邑。」 又《元和志》「禹所生處」 ,今名刳兒坪。

廣柔廢縣 ,去縣西二十七里。漢置,屬蜀郡。《郡志》謂「禹本廣柔人。」

率然堂 明謝兵備建,堂燬。

皇清知州黃陛重修

威州

姜維城 ,去州南十里。蜀後主時,姜維、馬忠討汶山叛羌,屯兵於此。

薛城 去州西南二百步。唐置薛城及鹽溪縣,屬維州,後省鹽溪,改薛城曰保寧。按《州志》,即今保縣,唐名薛城,宋改保寧縣,元併入威州,明分為保縣。《總志》誤。

無憂城 去州西北二百五十里。唐李德裕築,吐蕃,號曰無憂城。按《州志》:「古維州城,吐蕃得之,號曰無憂城。」 其城三面臨江,蓋董卜、韓瑚宣慰司與雜谷安撫司界。今為雜谷碉寨。

安遠城 去州南半里。宋張若拙米鬲所築。通化廢縣 ,去州東一百三十里。隋初置金川縣,改曰「通化。」 唐、宋因之。

定廉廢縣 去州南四十里。唐、宋因之。按《州志》,攷唐韋皋收復維州,於此進兵。

小封廢縣 ,去州南六十里。唐咸亨初,刺史董弁招慰生羌,置此縣。

董三湫池 去州東南二百里,歲旱禱雨,輒應。按《州志》,即今州東南十里鴈門關,《總志》誤。龍洞 ,在州治東,兩崖如削,高千餘仞,深五丈,洞水澄清,四時不竭。

飛翠亭 在州治後玉壘山巔。正德初,知州崔哲時建。

滴博嶺 唐韋皋經略西川,出西山靈關,破峨和,通鶴定、廉城,踰滴博嶺,遂圍維州搏雞棲,攻下羊溪等三城,取劎山屯,焚之。蓬婆山 ,在雪山外,柘州南三十里。

楊柳坪箐山 按《州志》,「相傳禹王生此」 ,今有廟,在通化里。

凌雲亭 在玉壘山半,前為「半雲亭。」 崇禎丙子,知州劉琯改今名。

觀風樓 在治西

保縣 《古蹟》未載,無考。

陵墓附

編輯

本府。成都縣附郭。

漢昭烈帝惠陵 ,去府城南八里,旁即漢廟。昭烈南面,武侯、關、張北地,王東西配享。前有《窿碑》,乃唐人裴度記,柳公綽書。會城古碑,人稱為「三絕。」 康熙六年,巡撫張德地建坊,刻石,覆以亭。蜀端王墓 ,在府東十五里毓靈山。

崇慶王墓 :在府治北威鳳山。

關羽墓 在府城外萬里橋南。羽既沒於吳,昭烈招其魂葬此。

張飛墓 按《明一統志》:「在萬里橋南。飛為帳下張達所殺,持其首奔吳」 ,此特葬其軀耳。

蜀獻王墓 、蜀靖王墓 俱在縣天回山。蜀昭王墓 在縣東山。

黔江「悼懷王墓 」 在縣李村山。

悼莊世子墓 :在縣威鳳山。

趙興墓 ,在縣西笮橋側,有石關二,俗號「石筍。」 許靖墓 ,去縣西南七里。

孟知祥墓 ,去縣北二十里。

李雄墓 ,去縣北七里。

蜀僖王墓 ,在華陽正覺山。

蜀懷王墓 ,在縣東二十里東景山。

南川安靖王墓 在縣東峰山。

汶川懿簡王墓 ,在縣靈溪山。

內江王世子墓 在縣東暉山。

費貽墓 ,去縣東十九里。

范家墳 在縣北積善里。宋范鎮范百祿家墓。黃庭堅有記。

宋濂墓 在縣東十五里。濂沒,葬於夔府。明永樂間,蜀獻王命遷於此,仍賜田八十畝,以供祭祀。

向洪都督墓 ,在縣東五十里。

蜀惠王墓 ,在縣芳山。

蜀王開明墓 ,在武擔山下。

王建墓 ,在大西門外,有二石幢,旁有太后塚墓,石為人馬,甚偉。

溫江縣

「魚鳧王墓 」 ,在大墓山。

任漢墓 ,去縣東十里,《石人馬》現存。

梁祖齡墓 ,去縣東十五里。

何漢宗墓 ,在縣北一里。

祝洪舒墓 ,去縣北五里。

梁祖堯墓 ,去縣北一里。

趙可教墓 ,去縣北十五里。

白馬將軍墓 ,去縣東八里。

新繁縣

侯剛墓 ,在縣西十里。

永川莊簡王墓 在舊彭縣大隋山。

金堂縣

杜銘墓 在縣治東二十里舊金堂之右。銘,成化間兵部尚書、太子少保,有御祭制誥勒石四通。

敖選墓 在治東玉虹橋。選,萬曆間廣東都御史,有《御祭制誥碑》一通。

仁壽縣

蜀定王墓 在縣治東東溪山。

虞允文墓 在縣西三十里塔山鄉。明御史虞公重修,有碑記。又按《縣志》,在縣治西十五里天池山,墓前有二石柱。

何栗墓 ,在縣天池山,墓前有石柱。

程王孫墓 ,在縣治北一百一十里金華山上。范雍墓 ,在縣治北一里。

陳咸墓 ,在縣治北二十里。

新都縣

德陽僖安王墓 在縣清泉山。

王渙墓 ,去縣北十三里。

馬超墓 去縣南三里。明按察使楊瞻豎碑表之。

杜圭墓 ,去縣東北二里。

楊太保春墓 ,去縣西一里,敕建。

喻夫人墓 ,去縣南二十里,少師楊公配也。楊少師廷和墓 ,去縣西一里。

井研縣

陳效墓 去治南二十五里,在鴛鴦井。效,明臣內閣陳演之祖,防邊有功,奉旨御葬。

郫縣

杜宇鱉靈墓 ,去縣南一里,二塚相對。

何武墓 去縣南二里,宋趙抃為建祠於墓。揚雄墓 ,去縣西二十里,土人呼為子雲亭。明督學郭子章為題「漢法元先生揚子雲墓」 ,知府耿定力書。今存。

崇寧王墓 在舊崇寧縣朝天山。

嚴君平墓 在舊崇寧縣西南二十里。側有賣卜井、洗硯池、讀書臺。

資縣

宋右丞相、衛國文定公趙雄墓 在縣西十里官墳灘。

狀元趙逵墓 ,在縣西九十里。

陳留夫人墓 ,在縣西七十五里。

明名臣少卿周冕墓 在縣西十里。又按《總志》,在資陽縣北五里。

灌縣

「司馬相如墓 」 、宋汝為墓 俱在縣青城。《山安縣》

《易解元》墓 在治東鳳竹街。易以巽葬此內江縣。

明少保趙貞吉墓 在縣西二十里三堆峰下。敕建。

何宮保起鳴墓 ,在縣南十里玉幾山前,敕建。陰宮保武卿墓 ,在縣南二十里黃市,敕建。李康和克嗣墓 ,去縣東二十里,敕建。

馬忠愍炳然墓 ,去縣東十里,敕建。

馬大司馬鳴鑾墓 ,在縣西十里松林山下。敕建。

資陽縣

王褒墓 ,在縣治北二十里。世傳為「西漢壩。」 右有墨池在焉。

董鈞墓 在縣治北二十里,與王褒墓隔江,世傳為「東漢壩。」 舊有石碑,今俱頹折。成化丁未,知縣王澄立大碑一通。

張方墓 在縣丁冬,岸左石獸猶存。又按《總志》,「在資縣北十里。」

「穆侍郎墓 」 在縣栗林鎮,殘碑猶存。

簡州

宋學士陽安侯劉光祖墓 在治北二十里官墳溝。

長子墓 ,在治北七十里龍泉東新山。

李大全墓 原在州署之左,祠名「赫神。」 有敕封榮祿大夫。神主今現立祠奉祀。

李淳風墓 ,在治西五十里乾封山下,石室丹竈存焉。「懷遠將軍墓 」 ,在治東南二十里懷遠壩。姓名無考。

崇慶州

《漢卓王孫墓 》。「王孫,漢人,司馬相如婦翁。」 《新津縣》。

慶符恭僖王墓 :在縣治木馬山。

公孫述墓 ,去舊雙流縣西四十里。

考證

商瞿墓 ,孔子弟子。在舊雙流縣南。舊有碑,鐫「有先賢商瞿故里。」 墓在應天山下。

漢州

張任墓 在州城北。漢劉璋大將,守雒城縣,戰敗死節,葬此。後封為土主,建廟於東北。

周冕孝子墓 ,在州城南祈水寺。

什邡縣

雍齒墓 ,去縣西六里。

馬融墓 去縣西二十里,融漢南郡太守。姜詩墓 ,去縣西三十里。又按:《明一統志》,在德陽縣西三十里。

綿竹縣

漢諸葛瞻墓 ,在縣西門外。

宋張咸墓 累贈太師,封秦國公,妻計氏封秦國夫人,並妻任氏、趙氏葬邑西北十五里之浦潤鄉。今古柏蓊蔚,尚存《碑記》。

宋張浚魏國公墓 ,去縣治北二十里。

綿州

蔣琬墓 ,去州西七里。

李膺墓 在舊彰明縣治西南二十五里德陽縣。

龐統墓 在舊羅江縣西鹿頭關,今歸併德陽縣。

茂州 汶川縣 、威州 保縣 ,陵墓俱未載,無考。

成都府羌蠻考

編輯

武帝元狩 年,始定冉駹為汶山郡。

按《史記西南彝傳》:「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

索隱曰:案應劭雲「汶江郡本冉駹,音亡江反。」 正義曰:《括地誌》云:「蜀西徼外羌茂州冉州,本冉駹國地也。」 《後漢書》雲「冉駹,其山有六彝、七羌、九蠻,各有部落也。」

南越反,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南彝兵。且蘭君恐遠行旁國,鹵其老弱,乃與其眾反,殺使者及犍為太守。漢乃發巴蜀罪人嘗擊南越者八校尉擊破之。會越已破,漢八校尉不下,即引兵還,行誅頭蘭。頭蘭,常隔滇道者也。已平,頭蘭遂平南彝為牂牁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滅,會還誅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為《夜郎王》。南越破後,及漢誅且蘭、邛君,併殺筰侯,冉駹皆振恐,「請臣置吏。」 乃以邛都為《越嶲郡》,筰都為《沈犁郡》,冉駹為汶山郡。

應劭曰:「今蜀郡岷江。」

煬帝大業四年附國遣使入貢。

按《隋書本紀》不載。按《西域傳》,「附國者,蜀郡西北二千餘里,即漢之西南彝也。有嘉良彝,即其東部。所居種姓,自相率領,土俗與附國同,言語少殊,不相統一。其人並無姓氏,附國王字宜繒。其國南北八百里,東西千五百里,無城柵,近川谷,傍山險,俗好復讎,故壘石為巢而居,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餘丈,下至五六丈,每級丈餘,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狀似浮圖。」 於下級開小門,從內上通,夜必關閉,以防賊盜。國有二萬餘家,號令自王出,嘉良彝政令,繫之酋帥。重罪者死,輕罪罰牛。人皆輕捷,便於擊劎。漆皮為牟。甲弓長六尺,以竹為弦。妻其群母及嫂、兒、弟死,父兄亦納其妻。好歌儛、鼓簧,吹長笛。有死者無服,制死屍高床之上,沐浴衣服,被以牟甲,覆以獸皮。子孫不哭,帶甲儛劎而呼云:「我父為鬼所取,我欲報冤殺鬼。」 自餘親戚,哭三聲而止。婦人哭,必以兩手掩面。死家殺牛,親屬以豬酒相遺,共飲噉而瘞之。死後十年而大葬,其葬必集親賓,殺馬動至數十匹,立其祖父神而事之。其俗以皮為帽,形圓如缽,或帶羃䍦。衣多毛毼,皮裘全剝牛腳皮為靴,項繫鐵鎖,手貫鐵釧。王與酋帥金為首飾,胸前懸一金花,徑三寸。其土高,氣候涼,多風少雨。土宜小麥。《青梁》山出金銀,多白雉。水有嘉魚,長四尺而鱗細。大業四年,其王遣使《素福》等八人入朝。明年,又遣其弟子《宜林》率《嘉良彝》六十人朝貢,欲獻良馬,以路險不通,請開山道以修貢職。煬帝以勞人,不許。嘉良有水,闊六七十丈,附國有水,闊百餘丈,並南流,用皮為舟而濟。附國南有薄緣彝,風俗亦同。西有女國,其東北連山,綿亙數千里,接於党項。往往有羌。「大小左封,昔衛,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臺,春桑,利豆,迷桑,婢藥,大硤,白蘭,北利摸。」

徒那鄂當迷、《渠步》《桑悟》《千碉》,並在深山窮谷,無大君長。其風俗略同於党項,或役屬吐谷渾,或附附國。大業中,來朝貢。緣西南邊置諸道總管以遙管之。

神宗熙寧八年,詔築茂州城,諸蠻入寇。

按:《宋史》本紀不載。按《蠻彝傳》:茂州諸部落,蓋塗靜、當、直、時、飛、宕、恭等九州蠻也。蠻自推一人為州將,治其眾,而常詣茂州受約束。茂州居群蠻之中,地不過數十里,宋初無城隍,惟植鹿角自固。蠻乘夜屢人寇,民甚苦之。熙寧八年,相率詣州請築城,知州事范百常實主是役。蠻以為侵其地,率眾掩至,百常擊走之,乃合靜、時等蠻來寇,百常拒守凡七十日。詔遣王中正將陝西兵來援,入恭州、宕州,誅殺頗眾,蠻乃降。

熙寧九年,范百常築茂州城,羌蠻來攻,破之按《四川總志》:茂州羌蠻地方數千里,舊領羈縻蠻,自推一人為州將,常在茂州受處分。州舊無城,惟植鹿角,蠻以昏夜入州,掠人畜貨賣,遣州將往贖之,習以為常。宋神宗熙寧八年,范百常知茂州,民請築城,既而蠻長訴稱城侵其地,乞罷築,百常不許。九年三月,始興築靜州,蠻數百奄至,百常率州兵擊斬數人,蠻乃退。百常遷民入牙城。明日,蠻數千人,四面焚鹿角及廬舍,引梯衝攻牙城,矢石雨下,百常悉眾乘城拒守,二蠻長為木櫑所傷,蠻兵乃卻。茂州南有雞宗關,通永康軍,北有隴東道,通綿州,皆為蠻所據。百常募人間道詣成都,又書木牌數百投江中告急,蜀綿兵救之,蠻始解圍誓和,自是蠻人稍定。未幾,生羌反,北路遂絕。羌凡和誓,輸牛羊,刺耒耜各一,乃縛劎門於誓場,蠻豪皆集,引於劎門下過,刺牛羊,豕血,歃飲之。掘地為坎,縛羌婢坎中,加耒耜及刺於上,投石擊婢,以土埋之。巫師詛云:「有違誓者,當如此婢。」

徽宗政和三年,以保州地為祺州,霸州地為亨州。

按:《宋史》本紀不載。按《蠻彝傳》,「威州保霸蠻者,唐保、霸二州也,天寶中所置,後陷沒,酋董氏世有其地,與威州相錯,因羈縻焉。」 保州有董仲元,霸州有董永錫者,嘉祐及熙寧中皆嘗請命於朝。政和三年,知成都龐恭孫始建言開拓,置官吏。於是以董舜咨保州地為祺州,董彥博霸州地為亨州,授舜咨刺史,彥博團練使。舜咨尋遷觀察使。彥博留後,遂為節度使。詔「成都給居地田十二頃。《二州經費》,歲用錢一萬二千一百緡,米麥一萬四千七百石,絹二千八百五十疋,紬布綾綿茶鹽銀等不預焉。」 後皆為砦。

五年,置壽寧、延寧二軍。

按《宋史》本紀不載。按《蠻彝傳》,政和五年,有直州將郅永壽、湯延俊、董承有等各以地內屬,詔以永壽地建壽寧軍,延俊、承有地置延寧軍。時威州亦建亨、祺二州,然亨至威纔九十里,壽寧距茂纔五里,在大早江之外,非扼控之所,未幾皆廢。

六年,《茂州》彝王《永壽》內附。

按:《宋史本紀》云云。

七年,茂州蠻叛,以孫羲叟節制諸軍,大破班師按《宋史》本紀不載。按《蠻彝傳》:「政和七年,塗靜、時飛等州蠻復反茂州,殺掠千餘人。知成都周燾遣兵馬鈐轄張永鐸等擊之,畏懦不敢進,皆坐黜。以孫羲叟節制綿茂軍。於是中軍將種友直等破其都祿板舍原諸族,蠻敗散,其酋旺烈等詣茂州請降,乃班師。授旺烈官」 ,月給茶綵。自後蠻亦驕。

重和元年。三月丙申。以茂州蕃族平。曲赦四川按《宋史本紀》云云。

宣和五年,宕、恭、直諸部落入寇。六年,塗靜蠻復犯茂州。

按:《宋史本紀》不載,按蠻彝傳云云。

正德八年,羌豪張敖等叛,伏誅。

按《四川總志》:「明設茂州以統羌民,設茂州衛以統軍伍。軍居內城,民居外城。正德八年,羌豪張敖、劉芳、焦拱等誘羌民圍城,欲殺指揮萬嘉言等,嚇銀七百兩。敖畏罪,反使其黨唐茂誣奏,嘉言等受羌民錢,伺勘官至,復聚眾圍之,殺旗舍廖易受、陶惠等,以脅勘官。自是益橫,動輒攻城殺人。十一年,撫按官廉知其狀」 ,行楊兵備,擒敖等殺之。

萬曆二年,刁農、窄溪諸寨內附。

按《四川總志》:「萬曆二年,刁農窄溪、得勝魏門等。」

寨,願納款降附。知州張化美偵知其情,條議具報,招撫歸順,量給羈縻,列為編民。

崇禎十八年,土司乘亂據寨。

按《四川總志》:「崇禎末年,土司乘亂占據各寨,羌民搆訟,頻年不安。」

《皇清》。

康熙六年,以諸蠻永隸「茂州。」

按《四川總志》:「康熙六年,知州黃陛查驗前知州張化美給券,遵奉院道批詳,給以木牌鐵刻,鐫石州前,永隸茂州,不許土司侵管,羌民悅服。」 茂州屬土官

按《茂州志》:「靜州長官司,岳希長官司、隴木長官司,以上三司,皆世襲其職,今其官具在,而其地編為三里。」 考之《邊防紀事》,「靜州土官,其先董姓,楚麻城人,流寓茂州,土人推以為長,宋元皆官之。洪武四年,有非車者,率眾歸附。七年,命為世襲長官。」 正德八年,土官節貴同子節孝勾引羌番攻圍茂城七晝夜,城中乏水,官軍渴甚。節貴有弟車勺,潛於夜分,導引三溪溝水入城,得濟危急。兵備副使吳希由擒斬貴、孝父子,議於巡撫許廷光、巡按陳察,奏令車勺襲職。勺故,子法寶襲。調征三溝五寨,著有戰功。嘉靖二十二年,寶被節貴子三官保所殺。其子法從武護印調征白草坡,屢立戰功。計斬水磨溝捉人惡番,降其四族,餘黨效義甚勇。羌人俗以火葬從武。母死,殮用棺槨,築墳以葬,悉如華制,人羨其善,變管寨十籍,編其羌民土地,當差為靜州里。岳希蓬土官。洪武四年,有蒲送者,率眾歸附。七年命為世襲長官。正德間,土官坤卜與子坤純當節。貴倡亂,實與其謀,夾攻西城。貴未伏誅,副使吳希由密令部羌乘卜純飲於哈哈寨,先殺之,以滅其黨。今土舍坤安,故土官坤元孫也。從征草坡,俱有戰功。管寨六籍,編當差為「水西里」 ,後改為「岳希里。」

隴木頭土官,洪武四年有也真者,率眾歸附。七年命為世襲長官。正德十三年,核桃溝蠻叛,巡撫馬公昊委指揮何卿領軍勦平。時土舍坤兒卜尚幼弱,卿善撫之,白於副使吳希由,為之請襲職。自是感激思報,凡從征,奮勇先登,於五寨、三溝、白草等處,戰功居多,賞賚甚厚,卿命從何姓。今其孫何敬國善繼乃祖隆慶二年從征草坡,仍立戰功,管寨十二,籍編當差,為隴木里、汶川縣屬閫內世襲土官。

按《汶川縣志》:「寒水鎮土巡檢高小金,原籍順天府霸州人,元朝世襲萬戶侯,在汶川未設流官之先,即授前職,看守寒水鎮。元末,明玉珍竊據蜀川,阻截水陸二道。明太祖為土官,高小金投誠稍後,降為土巡檢,世守寒水鎮。天啟元年,永寧土司佘崇明反叛,圍成都,高小金時援勦有功,題敘加銜。宣撫司每歲給防」 邊糧籌八百兩,每三年貢馬一匹。

汶川縣屬閫外,「世襲土官。」

按《汶川縣志》:「瓦寺,祖籍烏思藏,住居董卜,內地,居惟土房,此寺獨蓋以瓦,故名。明太祖差平蠻將軍丁玉招撫山戎,授南葛以董卜韓胡都指揮之職。正統九年,南葛之孫雍中羅洛斯往西天迎請藏經一千二十部進貢,蒙賜銀印誥敕,敕授加渴瓦寺灌頂淨覺弘善大國師、欽定都剛喇嘛,番僧頭目寨首七百六」 十四員名,三年一貢。十一年,威、保、西溝諸番跳梁汶川、草坡野蠻作亂,奉院、司、道、府議,調雍中、羅洛斯征勦平服,事寧。十二年,頒敕印為「董卜韓胡宣慰使司」 ,即令住守威、汶適中之塗禹山,控制遠近番彝,防禦威、汶灌河西一帶地方,每歲司帑給銀三千兩有零,為守番糧籌。每三年進貢一次,各額「喇嘛番僧等七百六十四員名,備進貢方物七百六十四分,年終回烏思藏,買辦氆氌毛貨、硼砂、黑香、胡連、盔甲、番刀、弓箭等項,赴京進貢。蒙在京賞三百八十二員名,銀一千一百四十六兩、表裏緞絹二十四疋、熟絹三千七百零八疋、鈔二十一擔半。回四川,仍於布政司茶課銀內賞三百八十二」 員名,共銀一千三百七十五兩二錢。

皇清順治九年,瓦寺投誠,繳印。十四年,改瓦寺宣慰。

司為瓦寺安撫司。康熙五年,頒換「瓦寺安撫司」 銅印一顆。

威州屬土官

按《威州志》:「打喇司土官,居壩州東門外。今部落彫零,僅備員而已。」

《勦撫威屬番寨方略》:

按威州志

皇清順治十二年,威州龍蒲等寨「逆番」糾合賊黨,屠

戮軍民,攻城掘塚,勢甚猖獗。總督部院李國英檄行威、茂監軍道僉事程翔鳳、松潘副總兵王明德,六路進兵,掃穴平碉,勦撫並用,諸蠻乃服。十四年,雜谷土官桑吉朋、阿日土官巴必太搆兵千餘,攻圍瓦寺。土官曲翊伸,番砦未下,闌入內地,劫堡斷橋,殺戮汶民甚慘,掠去男女四十餘人。監軍道僉事程翔鳳調集防威守備關天爵、林柯桂等,領勁兵六百,首尾夾攻,生擒凶首阿朋並賊番一十三人。桑吉朋、巴必太各負重傷逃回。六月內,吉朋輸款納甲,以圖自新。各番控龥部院,願獻所掠男婦以贖阿朋。及釋阿朋歸,見吉朋,沒其家資,遂成莫解之讎。康熙元年內,水田、星上、曾頭三寨賊番聽阿朋誘惑,阻路橫劫威、保,聲息不通。威茂兵備道參政陳子達、松潘副總兵何德成奉令鵰勦,四路夾攻,平其寨,斬其渠魁,各番始納款輸賦。聽瓦寺、打喇二司土官約束,每歲量給賞需,以示羈縻,諸番悉平。又康熙二年,鵰勦阿朋。先是,康熙元年內,阿朋糾阿姜濟等逐土官桑吉朋於別思蠻地方,而立其侄,視雜「谷如几上肉也。夫雜谷,乃古維州也。吉朋為貢臣長,無吉朋則無維州,無維州則威、保之藩籬不固矣。」 兵備陳子達遣中軍張士龍由董卜接阿朋至省,尋帶至汶,示部番以有所歸;撫諭阿朋,迎故主以蓋前愆。無如阿朋恃惡不悛,斷我繩橋,阻我哨道,猶煽動諸番,攻堡日急。康熙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提督鄭《蛟麟》銜。

命西征,師次汶川,知瓦寺土官曲翊伸與《阿朋》世戚

其弟博朋與有同盟;適翊伸來謁,遂留之軍中,誡之曰:「阿朋與汝有舊,今罪在不赦;若彼奔逸,即斬汝首以徇。且聞此有間道,可襲阿朋寨後。汝令親信人導吾奇兵往據之,即汝功也。」 翊伸稽首搶地,身請為質,而以弟為鄉導,領守備郭存禮,擁精兵二百作番兵狀,銜枚而進。提督鄭蛟麟建大將旗鼓,嚴兵直入。阿朋率眾數萬遍布山谷,鼓譟拒敵。我兵張兩翼擊之,逆番大敗,追斬無算。阿朋奔潰,退入老碉,抵死負嵎,乘高力𩰚,矢石交下,莫敢先登。提督鄭蛟麟督陣益力,我兵扶傷奮勇,無不一以當百。急攻兩日夜,破其頭碉、二、碉三碉。逆番勢窮,潰圍突出,郭存禮等擒阿朋、阿姜濟斬之,餘黨披靡,勦撫一百三十餘寨,吉朋仍置維州,安堵如故。順治十二年,松、疊、茂、威、金川、阿日各土司雖繳印敕,猶懷反側。巡撫都御史張德地請頒新印,嚴飭邊防,每歲捐重資以充撫賞。

保縣屬土司

按《保縣志》:「保縣所轄土司,曰達思蠻,久已故絕;曰雜谷,在雪山內;曰八稜碉;曰金川,曰阿日」 ,在雪山外。相去數百里,皆經年不相往來,徒存兼轄之名而已。

設防

按《總志》:「松潘、威、茂皆氐羌地。自漢以來,叛服靡定。明洪武十一年,御史大夫平羌將軍丁玉克復其地,設松州、潘州、茂州三衛,疊溪、威州二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併松潘二衛為松潘衛軍民指揮使司。宣德四年,調成都前衛後所為小河千戶所,增置城堡,添調成都利保等衛所官軍,更番戍守。先年,兵備、提督皆侍郎、都御史。成化初,改設按察司副使,總理松、茂兵糧。後因南路梗塞,茂、松不通龍州,相去遙遠,分設松潘威茂安綿道兵備,又設鎮守總兵官,以侯、伯、都統充之,掛平蠻將軍印。」 成化初,改分守副總兵,協守左右將軍,南路、東路二遊擊,俱以都指揮充之。正德五年,添設石泉壩底守備,以都指揮體統「行事。」 又松潘、漳臘地方相隔六十餘里,皆有隘口,可通北魯。嘉靖十一年,魯入為害,巡撫宋滄議於漳臘後山嶺建靖魯墩,西小高嶺建靖魯墩,設戍守之。嘉靖二十年,巡撫劉大謨、巡按王珩奏設守備指揮,亦與都指揮體統行事,增官軍二千員名,展修漳臘城堡,建置官廳營房,修築邊牆一萬三千五百三十丈,深挖坎阱二千五百六十四口。又於大壩建立一堡,修築城垣,內建官廳營房。西山平壩更修一墩,以防侵擾之患。萬曆六年,副使楊一桂以漳、臘所屬絕塞,譚那等十七屯堡去松遙遠,支糧不便。議於漳、臘舊基修建新倉,改運關支,卒伍便之。天啟、崇禎年間,邊防猶故,然侵擾猝至,未有寧日。

皇清蕩平宇內、百制維新。順治初,奉裁《茂州衛》疊溪

威州小河等千戶所,十年以地方荒殘,將安綿道暫停推補。尋奉裁,改松潘道為松龍道提調。

「龍安,十八年仍改為松潘道、威茂道兼攝巡西道。康熙六年,二道俱奉裁。八年,題請復設松威道。松潘仍設分守副總兵,添設城守守備,龍安、威茂仍各設參將,疊溪、小河、漳臘仍各設遊擊,平番、石泉各設守備,各屬要害分兵汛守。」 按松潘舊有四州,三近漳臘。今阿失寨即上潘州,班班簇則下潘州,二州之間則中潘州去松不二三日,故城遺址尚存。惟松州今為衛城屯堡,與漳、臘諸番犬牙相參。自松達茂三百餘里,路循河岸,彝碉棋布山巖,視之如蜂房。保縣有堡。過漢索橋,則古維州故城,三面臨江,殊陡險,蓋董卜韓胡宣慰司與雜谷安撫司交界處。城有李德裕籌邊樓。明景泰間為叛彝王永所毀,遺址尚存,州址今為雜谷碉寨,迤北則古無憂城,然皆名存實亡,不復為我有也。大抵松、疊皆彝,威、茂漢彝相半,然皆置重兵備守者。蓋松、茂所以扼塞吐蕃,疊則松茂脈絡。昔人謂「吐蕃入寇必自黎文,南詔入寇必自沉黎,吐蕃、南詔合人寇必於灌口,灌口失守則長驅干、蜀。」 然則三城為邊之藩籬,灌口為疊茂喉襟,威茂為灌口障蔽,岷山又為全蜀之巨屏者也

防守官兵

按《總志》:「茂疊舊設有參將一員,駐劄茂州,遊擊一員,駐劄疊溪千戶所。各路把守指揮五員,分督關堡。自茂州以北,鎮戎堡、椒園堡、長安堡、韓胡堡、松溪堡、長寧堡、穆肅堡、實大關、新堡、馬路堡、小關子,抵疊溪千戶所,北行至漢關墩、新橋堡、普安堡、太平堡、永鎮堡,抵松潘界。又自茂州小東路土地嶺堡、鎮彝堡、關子」 堡、神溪堡、土門堡、桃坪堡,抵安綿界。又「自茂州南路遷橋墩、大宗渠、黎園頭、石鼓村、白水墩、七星關、鹽盔頭、獨腳門樓、瞰遠墩、四顧墩、羊毛坪、五里墩、文鎮撫村、大宗渠、石鼓村、七星關、青坡堡、鴈門堡,抵威州州有千戶所」 ,至汶川堡、徹底關,抵灌縣界。又自威州西路,則保子關、坡底堡、壩州堡、西坪堡、乾溪堡、鎮彝關、新安堡抵保縣,保縣堡、四圍皆番境。以上關堡並墩臺共一百二十處,戍守主客官軍、兵快、羌番共一萬四千二百五十一員名額。坐廣備等二十四倉,糧米共一十萬三千九百一十七石有奇。因輸運不便,後改折色。

《皇清》茂疊仍設。有參將一員、駐劄茂州。遊擊一員、駐

《劄疊溪》二營守備千把總官共十一員,共設兵一千七百名。歲額餉銀,皆仰給外協餉米,乘時權宜招買,兵餉無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