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二十卷 |
第六百二十卷目錄
龍安府部彙考
龍安府建置沿革考
龍安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龍安府星野考
龍安府山川考
龍安府城池考
龍安府關梁考
龍安府封建考
龍安府公署考
龍安府學校考
龍安府賦役考
龍安府風俗考
龍安府祠廟考〈寺觀附〉
龍安府驛遞考
龍安府兵制考
龍安府物產考
龍安府古蹟考〈陵墓附〉
龍安府部藝文一
大禹廟記 宋計有功
禹廟記 明王廷瞻
龍安府部藝文二〈詩〉
題舊龍州 唐李白
龍安府部紀事
龍安府部雜錄
職方典第六百二十卷
龍安府部彙考
編輯龍安府建置沿革考 總志
編輯本府
《禹貢》梁州之域。古氐、羌地。周武王伐蜀,氐、羌從之。秦惠王遣司馬錯伐蜀,地屬蜀。漢高帝分蜀置漢中、廣漢、巴、蜀四川地,屬廣漢北部都尉。東漢置陰平郡。蜀漢以陰平屬益州。晉置陰平、平廣二縣,屬陰平郡。宋、齊因之。梁大通初,為楊傑、李龍遷所據。後魏得之,置江油郡。西魏兼置龍州。後周仍舊。隋罷郡存州,後廢州為平武郡,又改龍門郡。唐貞觀初,改龍門州。垂拱中,改正州。天寶初,復為江油郡,領江油、青川二縣。至德初,改靈應郡,屬劍南道,尋陞都督府。乾元初,復為龍州。中和初,改聖縣。宋建隆初,改為正州。乾德初,復為龍州,屬利州路。政和中,改政州。紹興初,復為龍州。寶祐中,徙治雍川,仍為龍州。元至正「中,遷江油於武都,屬劍州,改青川為巡檢司,陞龍州為元帥府,尋為龍州宣慰司。明洪武初,仍為龍州,隸四川布政司。宣德間,為龍州宣撫使,屬川北。嘉靖四十五年,改龍安府,屬川西。」 領縣三、所一。
皇清因之,以青川守禦千戶所併入平武縣。共領縣:
三
平武縣。〈附郭。〉
隋為平武郡。唐改龍門州。宋改為正州。紹興初,復為龍州。元陞為元州府,尋為龍州宣慰司。明初因之。嘉靖末,改今縣,編戶十一里,為龍安府附郭。
皇清因之,以青川省入,共編戶二里。
江油縣
魏江油郡,治江油縣。隋改「平武。」 唐改龍門州,屬廣元路。明併梓潼,屬保寧。後改今縣,隸龍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石泉縣
漢廣柔晉屬汶山郡。唐置今縣,屬茂州。宋屬綿州,陞石泉軍。元改為縣。明因之,屬成都府。後改今縣,隸龍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龍安府疆域考 總志府志合載
編輯龍安府疆域圖
本府。〈平武縣附郭。〉
東至彰明縣界三百六十里,又至陝西寧羌州金山寺界二百八十里。
西至木瓜坪界三百里,又至葉堂堡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安縣界四百里
北至文縣界五百里
自府至省城九百八十里。至
京師五千五十里
東西廣六百六十里,南北袤九百餘里。
江油縣
在府東二百六十里。八至未載。
石泉縣
在府南二百二十里。八至未載。
形勝附
編輯本府。〈平武縣附郭。〉
《隋·地理志》:「郡連氐、羌。」
《隋志》:「控握東南,藩籬西蜀。」
《唐陞都督府詔語》「繞帶靈山。」
蒲翰《十錦記》:「峭壁靈棧,聯屬百里。」
《寰宇記》:「山高水峻。」
僉事史可行賦《五關設險》。
《圖經》:「其地四塞,山川重阻。」
「地握上游,崆峒延袤而積雪。川源風洞,涪江委曲以拖藍。」 彝夏襟喉,川蜀保障。
《青川所志》「關隘相接,四塞尤固。」
江油縣
天柱諸山拱立,涪江一水瀠洄。
石泉縣
《石泉軍志記》:「控握西彝,頡頏內郡。」
兩水合派四山環拱
西接汶山北控吐蕃
龍安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府總
「井鬼」 之次,入參二度。
龍安府山川考 總志府志合載
編輯本府。〈平武縣附郭。〉
藥叢山 :在治南十里。多產半夏、巴戟,故名「藥叢。」 今俗呼為「樂從山。」
馬頭山 :在治西南十里,以形狀名。有西嶽祠,最靈。
崆峒山 :在治西北二十里。山谷深險,西接番界。
金鳳山 :在治東十五里。其土色赤,日光照映,形如金鳳。
羊盤山 :在治東北六十里。有石逕屈曲如羊腸。
箐青山 在治東南六十里。重峰疊嶂,樹木森鬱。鳳朝山 在治東南一百里。形如翔鳳,環繞府治。
鳴水山 :在治東南一百里。山飛泉觸石,響應山谷。
馬盤山 :在治東南一百一十里,高三千三百丈。其形似馬,盤旋峻阻,行者難之。
玉案山 :在治東南一百五十里。山頂有白石如玉案。
牛心山 ,在治東一百五十里。山形如牛心,梁李龍遷葬於山側。武后革命,鑿斷山脈,水赤如血。明皇幸蜀,有老人蘇垣奏:「龍州牛山,國之租墓,今日蒙塵之禍,乃則天掘鑿所致。」 明皇命刺史修填如舊。未幾,誅祿山。至德初,陞州為都督。
府號靈應郡
弩牙山 ,在治東南一百二十五里。狀如弩牙,因名。鄧艾伐蜀,屯兵於此。
石門山 在治東南一百七十里,與氐羌分界,兩壁相對如門。左思《蜀都賦》云:「阻以石門。」 即此地。按《明一統志》在治東南一百七十里。
鎮南山 在治南,渡涪江七里。山峰正對府衙,故曰「鎮南」 雲。
君子山 在治南,渡涪江東三十里。
長春山 在治南渡涪江東五里。
伏龍山 在治南渡涪江東二十里。蜿蜒蟠伏如龍。
東皋山 :在治東五里。有古禪寺。
化豹山 :在治東北一十五里。其山高擁,限隔番塞,林大豐茂,山色掩映,因形如豹,故名曰「化豹。」
太平山 在治西三里渡涪山麓。有「毗盧」 、「龍泉」 二寺,今廢。
延賢山 在治南,渡涪江二十里。
火風山 :在治北十里。勢聳險峭,時有巔風挾雲,震撼林木。其麓即箭樓山,擁抱府城,又名旂山。
九龍山 :在治東五十里。其地峻險,前拒鐵蛇關,抵番地。一山九嶺,疊聳如龍。
天柱山 :在治東南二百七十里。山峰峙如柱。有鹿苑大師道場故址雲。
泰華山 :在治東一百五十里。山有三峰,狀如華岳。
左擔山 在治東一百八十里。鄧艾入蜀,路經江油,因山高江險,修鑿棧閣,以通擔負。今《七里閤》是也。
羊昌山 :在治西北十五里。山崖層疊,通鐵蛇關。
龍陽山 :在治東南三十五里。山勢如龍,起伏向陽,中有潛龍壑。
仙女山 :在治西北九十里。傳有仙女靚妝遊戲於此,故名。
兩埡山 :在治東北七十里。山嶺分峙,兩埡路通青川、廣昭等處。
界山 :在治東北三百里。山甚巍峭,中通洞子灣。
烈婦崖 在治東南一百三十裏海棠鋪上。舊名「興文閣。」 山路盤陡,下臨急湍。明永樂五年,生員嚴庸之妻袁氏哭夫自溺於此。詔建坊旌表之。
水簾洞 在治東三百二十里,洞崖高峻,有飛泉下垂,千尺如簾掛洞門。
羅漢洞 有二。一在府治東四百里青蓮壩山腰有洞,深邃莫測,中塑有羅漢,旁建有寺,曰「二層樓。」 一在石子鋪左石室院。宋政和六年間,刻有石像如羅漢,因名焉。成化中,寺僧師曉募鐵鑄羅漢,易去石像。
石鏡 在治東二百里通壩寺左,隔溪道旁有石,光明如鏡,照見本寺。
大雄山 在舊青川所治北十里,山形峻峭,迥出群峰。
東山 在舊青川所治東三十里。
飛龍山 在舊青川所治東三十里。
纓絡山 在舊青川所治東二十里。
老君山 在舊青川所治西一里。
丁平山 在舊青川所治北二里。元平章丁世珍屯兵於此,故名。
涪江 源發松潘風洞頂古岷山分水嶺,東達小河,經府城二里環繞,從西自南而東,下接江,綿過重夔,出巫山峽而匯荊湘,凡數千里。清漪江 源出藥叢山,至彰明縣合涪江。醍醐水 在治東,源出清潭嶺,接青川流入巴陵江中。
《木瓜河 》:源發西番界,至木瓜橋。
官渡河 ,源發赤山關竹絲嶺,至冷浸壩,與涪江合流。
火溪河 ,源發白馬路西番界,源流最遠。經天生橋、壺崆關,至垂虹橋入涪江。
古城河 ,源發鐵蛇關,番界出羊盤,至古城與涪江合。
高村河 ,源發迤西番界。出高村經大壩至白草鋪與涪合。
大印河 ,源發白草番界,出三灘至彰明與涪合。
果陽河 發源文縣界碧玉山,西南與嘉陵江合,東流與昭化河合。
金盤溪 :在治東三百里,溪傍多沙石,色如金。青川溪 源出西番界白雄關,合醍醐水接嘉陵江合流。
東溪 源發藥叢,北流與涪江合。
西溪 源發藥叢,與東溪合流入涪江。
「南溪 」 源發箐青,接嘉陵江,直抵白水。
北溪 源發東山東,出明月關與涪合。
王氏井 在治東。正統六年,宣撫司僉事王璽鑿。
范公井 在治東報恩寺內。正德十六年,經歷范輅鑿。
月泉 :在治東南一百七十里。
濺珠泉 :在治東南一百七十里。泉瀉石崖,噴散如珠。
瀑布泉 :在治南一百七十里。其泉自層巒疊巘飛流千尺。
靈湧泉 :在治東,古城太坪對江,從山腰疊巘流出,民資以灌溉。
白河水 ,在舊青川所治東北二百八十里,源發寧羌界。鄧艾伐蜀,曾作浮橋於此。
江油縣
龍頭山 :在治南五里,以形似名。
竇團山 :在治北十里。兩峰突立插天,竇真人修道於此。
大匡山 在治西三十里。山勢高聳,狀如「匡」 字。唐李白讀書處。
天倉山 在治西七十里,內有太乙真人洞。永隆山 在治東十里,上有文昌祠,及諸賢會講游息之處。
玉枕山 在治西,上有川主祠。
點燈山 在治南二十里。上有李白祠,一名「讀書臺」 ,又名「小匡山。」 夜光如燈,故名。
捧珠山 :在治東五里。上有文昌祠。
觀霧山 :在治北十里。即縣學主山。
朝陽洞 ,在治北十五里,飛泉流入劍州。龍門洞 ,在治北五里,中有龍床、石筍泉流入涪
天倉洞 在治西七十里天倉山,洞中石細如米麪。百匯洞 在治西二十五里,潭水淵碧,歲旱禱雨輒應。
匯溪 :在治西十五里,源出百匯,細流十里,與雍村河合流。
龍潭溪 源發竇團山,流至石舍崖,合於涪。神水泉 在治東,上有寺。
失鷺池 在大匡山下
石泉縣
鳳凰山 在治北一里。二水合流於下,形如飛鳳。
石紐山 在治南一里,有二石結紐。《方輿勝覽》云:「禹生於石紐村。」
棲雞山 :在治衙後,山形肖「酉」 字,故名。
雪峰山 :在治北十四里。冬有積雪。
蒼頭山 在治南一里,望之蒼然。
三面山 在治北六十里。《方輿勝覽》云:「三面山內有象水,上有龍湫,徑不及四寸以長。」
水源洞 在治西三十里。上有神祠,旱禱輒應。湔水 在治西一里,源出玉疊山,勢如湔沸入大江。
甘泉 在治南一里,上有「甘泉」 二大字。
龍安府城池考 府志
編輯本府。〈平武縣附郭。〉
龍安府城池 ,漢、唐、宋、元設。州有土城。明洪武七年,土知州薛文勝始建治於青川。洪武二十三年,知州薛繼賢奏移今治,週以木柵。宣德五年,知州薛忠義奏築磚城,周匝九里,三分門四,曰「迎暉、清平、通遠、拱宸」 ,外環以壕。東關設迎恩樓,西關設鎮羌樓。
外縣
江油縣城池 ,古無城。明天順中,典史姜奏成化初,知縣桑時用、馬月輝相繼修完門二,曰「永安」、「長寧。」正德中,同知段溥復砌以石。嘉靖元年,巡撫許廷光展修。萬曆四年,知縣葉自新修益牆垛。萬曆十六年,知縣安祚復豎串房,外環以壕。
石泉縣城池 ,宋紹興中,知縣魏禧始築土城,元末燬。明天順中,知府席貴重築,建門三,曰「阜民」 、「鎮遠」 、《弘文》。萬曆二十四年,知縣鄧士達重修。
外環以壕
舊青川所城池 明洪武四年,千戶朱銘創建,周二里,門四,曰「長春」 、「通泉」 、「永安」 、「大雄。」 萬曆二十四年,知府沈銳檄鎮撫趙斌重修。
皇清康熙六年,知府翁佶捐貲,平武知縣楊桂朝重。
修完固,今歸併《平武縣》。
龍安府關梁考 總志府志合載
編輯本府。〈平武縣附郭。〉
龍門關 :在治西界,知府鄭孔道建。
清平浮橋 在城南門外。萬曆二年,知府鄭孔道、參將胡大賓創建。
永濟橋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鐵龍堡下。洪武中,薛文勝以𥰓纜架橋。永樂初,薛忠義造鐵索六條,長十五丈,名曰「垂虹。」 弘治十五年,都御史鍾復建橋亭二座於上。
伏龍橋 在治東三百里。
通匯橋 在治東四十里。
通濟橋 :在治東南二百三十里。
高鎮橋 在治東北七十里。正統二年,副使李爵建。
白石溝橋 在治東二百八十里。萬曆間,知府孫延重修。
天生橋 在治西北九十里,通羊洞寨。河水奔漰中有三巨石如柱,居民架木為橋。
龍橋 按《明一統志》,在府治東,龍歸寺相對,通駟橋 ,「按《明一統志》」 ,在府城東南二百五里。北雄關 ,在舊青川所治北三十里,「按《明一統志》」 ,在青川守禦千戶所。井杲、楊迪平,白水,三牢,明月,馬轉,清平,胡空,葉棠三路口,共十一關。高橋 ,在舊青川所治西南五里。
永安橋 在舊青川所西門外一里。
江油縣
涪水關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唐置。」
仙女橋 在治東南十里,竇子明遇仙地。永豐橋 按《明一統志》「在縣南三里。」
石佛橋 按《明一統志》「在縣南三里。」
石泉縣
松嶺關 :在治西八十里,今呼「曲頭嶺。」
石板關 :在治西四十五里。
登雲橋 在東南半里
迎恩橋 在治南一里
龍安府封建考 總志
編輯明
《石泉》《榮穆王 》名友。和王第四子。天順四年封。正德六年薨。子恭簡王《申鎛》嗣。鎛薨,子康惠王賓清嗣。清薨,子《讓機》卒,孫承。嗣。
龍安府公署考 府志
編輯本府
龍安府治 。明洪武初,土官知州薛繼賢移建箭樓山麓。
明月關巡檢司 ,在治東二百里。
沙渠公館 在治東九十里。明萬曆中,知府孫延設於古城平武適中處。
僧綱司 在治東,觀音寺內。
道紀司 ,在元妙觀內。
土通判 在府城內
土知事 在府城內
平武縣治 ,明萬曆十八年,知府阮尚賓設,知縣李邦魁、李僚相繼修建。知縣何大有復增設月臺,門墊
常平倉 在治前。康熙二十二年,知府陳於朝、知縣朱鎔捐貲重修。
外縣
江油縣治 ,元至正間建。明宣德中重建。天順、成化間,復遷徙重修。
驗糧廳 在治北二里
西平驛 在治北
分司二 ,在治西。俱裁。
石泉縣治 。宋寶祐中建,明洪武至萬曆中,李茂元累經重修。
分司一 在治西裁
演武場 在治北一里
龍安府學校考 府志
編輯本府
龍安府儒學 。宋祥符間,郡守吳濟始建。元燬。明洪武間,土官薛繼賢建於樂平鎮北山下。隆慶間,知府龍慶雲改遷今所。
皇清知府翁佶、陳於朝、平武令朱鎔相繼修葺。
義學 在府治東,知府陳於朝捐貲新建。平武縣儒學 在治左。明萬曆間建,今附府學外。縣
江油縣儒學 。元至正間,知縣李彥文建於高堂里。明洪武初,知縣周伯文重建。正統中,教諭饒旭、成化中,知縣張澄繼修。寇燬。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縣萬瑞麟重修。
石泉縣儒學 宋紹興中建。明洪武暨正德中,先後重修。萬曆初,知縣陳邦謨、李茂元相繼遷建於望崇山麓。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朱點重修。
龍安府賦役考 府志
編輯府總
實在民戶一千五百八十七戶,男婦共三千一百七十四口。
實熟民田地共二百二十六頃八十九畝二分四釐五毫七忽四微。
《估種》五百五十五石四斗四升二合,載糧共二百七十四石五斗四升四合七勺八抄九撮三圭六粒,應徵丁糧條銀三百二十五兩四錢七分三釐五毫七絲五忽三微八沙七塵二渺。
龍安府風俗考 府志
編輯本府。〈平武縣附郭。〉
《隋志》:「務農工業,刀耕火種。」
又云:「人性質直,俗尚剛勁。」
《郡國志》:「牧羊養蜂。」
《宋史》:「披氈佩刀。」
《寰宇記》:「風俗與武都略同。」
《青川志》:「習祖秦舊士,知尚文。」
江油縣
尚儉務農不競詞訟
石泉縣
《桑麻艱苦》,士崇文行。
龍安府祠廟考 總志府志合載
編輯本府。〈平武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郡厲壇 在治北
文昌祠 在府治北
城隍廟 在府治北
李龍遷廟 在府治東牛心山上。龍遷稱藩於梁,有惠政,民立祠祀之。洪武間,賜「龍陽李公廟。」 先主廟 在府治東。
唐明皇廟 在府治東二十里。明皇幸蜀,駐師於此。
武侯廟 在府治東一百里。初祀鄧艾,宋知州洪咨夔毀其像,更祀武侯。告其民曰:「毋事仇讎而忘父母。」
張王廟 在府治南
東嶽廟 在馬頭山
關聖廟 ,在下臺臥龍壩北。有醍醐水。
五顯祠 在治內
土主祠 在石馬山,旱禱輒應。
黃公遺愛祠 在治東。祀知府黃華國。
沈公祠 在河東中壩,祀知府沈銳。
漢烈婦李氏祠 在舊州。漢守將馬邈之妻立祠祀之。
二郎廟 在舊青川所城內。
江油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邑厲壇 在治北
東嶽廟 :在竇團山頂。每歲春,劍綿之民咸至祈禱。
土主廟 在紫龍山
顯濟廟 在治西四十里。
謫仙祠 在讀書臺
桂香祠 在永隆山
康濟祠 在治西二十里。
石泉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邑厲壇 在治北
文昌祠 在治中。舊燬,知縣張廷基重建。大禹廟 在治東南一里石紐山下。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建祠祀之,歲時致祭。
五通廟 在治中,今重建。
水洞源廟 在治西二十里。
關王廟 在治內
魏侯祠 在治後棲雞山下。
馬神廟 在治東。昔毀,今建。
寺觀附
編輯本府。〈平武縣附郭。〉
報恩寺 ,在治東。明正統四年,僉事王璽奏建。龍歸寺 ,在治南五里,旁有龍淵。
觀音寺 在治西
毘盧寺 在治東三十里。
華嚴寺 ,在治東四十里,康熙六年重修。天寧寺 ,在治東古城。
觀音閣 在府治東三里。康熙六年,知府翁佶新建。
「玉虛觀 」 在牛心山,宋紹興中,建重樓複閣,為一方奇觀。
仙鶴觀 在府治西南
無極觀 在府治東
玉虛觀 在府東《舊州》。
石牛寺 在舊青川所
江油縣
香林寺 在治南二里
祥光寺 :在治西北,有鐵瓦殿。
大明寺 ,在治西南,有《李白讀書臺》。
三峰寺 在治西十里
龍潭觀 在治南二十五里。高山特立,有蓮池。太華觀 即太華山毛真人修煉於此。
石泉縣
萬壽寺 在治北
護國寺 在治西七十里。
古佛寺 在治西南七十里。
溫泉寺 在治東三十里。
龍安府驛遞考 府志
編輯本府。〈平武縣附郭。〉
小溪驛 在治東,城內二里。
古城驛 :在治東三十里。
武平驛 :在治東一百七十里。
水進驛 在治西北九十里。
小河驛 在治西二百里。
溪子驛軍站 在治西
江油縣
西平驛 在治北
石泉縣未載
龍安府兵制考 府志
編輯府總
按:松潘乃西蜀之重鎮,而龍安乃其東路,與茂、威、疊、綿悉屬要地,故歷代設重職勁兵以防之。明設安綿兵備道,統轄各衛所軍兵。設左參將駐劄龍安府。設石泉壩底守備,以都指揮體統行事。又設把守指揮,督擂鼓坪堡、雎水關、觀子堡、徐平堡、平通堡、大印堡、茅堆堡、山茅堡、徐塘堡、壩底堡、石板關、石泉堡、青岡堡等處。
皇清裁安綿道,改「松潘道」為「松龍道」,提調龍安。尋奉。裁康熙八年,題請復松威道,秋冬駐龍安。康熙二十五年,題改松茂道,永駐茂州,節制龍安,實無兵柄。仍舊設左參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駐劄龍安守備一員,駐劄石泉縣。兵額有差。俱隸松潘鎮,仰給外協餉米雲。
龍安府物產考 府志
編輯府總
蜜 蠟 、鉛
錫 鐵 厚朴。
附子 、葛根 、大黃
羌活 、杜仲 、天雄。
牛膝 、當歸 、牽牛
天南星 。苦參 。木瓜。
《蕎麥 》:有苦、甜二種。
羅紋 羅漢 穿山甲。
黃精 、史君子 香臍 ,俱舊青川所出。
楮紙 ,石菖蒲 。碎剪羅。
莎羅 出江油縣
紬 椒 、《枳殼》
《蕭牆 猴 》,俱出《石泉縣》。
龍安府古蹟考 總志府志合載
編輯本府。〈平武縣附郭。〉
舊龍州 即舊州,梁李龍遷築城於此。西魏置州,遺址尚存。按《明一統志》「在府治東南,去江油縣東北三里。」
江油廢縣 在舊州原附郭。遺址尚存。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內,後魏置為江油郡治。唐、宋龍州皆治此。元省入州。
平武廢縣 在府治南街。舊屬龍門州。按《明一統志》:在府境,西魏置,隋屬龍州,唐省入江油縣。方維廢城 ,在府治內,屬龍州。唐省之。按《明一統志》:舊曰秦興,置建陽郡。隋廢郡,改曰方維縣。芍藥戍 ,在府治南九十里,本名櫸漢戍,永徽中改此名。
石門戍 府治東南,與氐羌界。兩石如門,故云「青川城 。」 古馬盤縣地,形勢險阻,古稱陰平,摩天嶺,即此。漢鄧艾由此道伐蜀,係秦、蜀咽喉,控白馬諸番。明設守禦所。
皇清歸併,平武城圮。康熙六年,知府翁佶、平令楊柱
朝重葺之
馬龍廢縣 。在青川境內。
「太白讀書臺 」 在牛心山,宋州守史祁手書石刻,並太白《贈江油尉》詩。一在「大匡山。」
蠻婆渡 在江油青蓮壩。相傳李白母浣紗於此,有魚躍於籃內,烹食之,覺有孕,是生白。《廣輿記》:「白生蜀青蓮鄉」 ,而舊志以為彰明人。蓋平武實割江、彰、劍、梓之地以為邑,今蠻婆渡、青蓮鄉俱隸平武,則白為平武人無疑矣。
明月沉潭 在明月渡。舊傳,每夜有月,李白有詩,歲久漫滅。今石壁尚存宋宇文通詩刻《呂純陽道貌碑 》,相傳為先生真筆,在牛心山,今存。
宋御製《封二郎神碑 》,在玉虛觀,今存。
《米芾碑 》,在玉虛觀,今存。
《弘真觀古碑 》,在泰華山之登真觀。
《牛心山靈異碑 》。在牛心山之顯濟廟,即李龍遷之廟也。
棧閣 在府治東。魏遣鄧艾伐蜀,至秦隴等閣棧,凡二十二處。洪武十三年開,設松潘衛,又置飛仙等閣道二十五處。
南崖閣道 去府治東六十五里。正德初,兵備盧公修鑿,平坦可行。
清暉樓 在府治內,宋張覺民有賦。
龍遷樓 在府治東一百七十里。梁大通三年,李龍遷建,邦人圖其像於上。元末治盡燬,此樓獨存。
迎恩樓 在東門外
鎮羌樓 在西門外半里。
桂香樓 去府東二十里。
巢雲閣 在治內
吏隱堂 舊州倅廳。宋僉判趙寰詩,范鎮、司馬光俱有和篇。按《明一統志》有二,一在舊龍州州倅廳,宋僉判趙寰建,有詩云:「滿耳江聲滿目山,此身疑不在人寰。民含古意村村靜,吏束刑書。」
《日日閒》,范鎮、司馬光俱有和詩。一在江油縣西一百二十里,宋司馬光、范鎮俱亦有詩。
忠正堂 在舊州倅廳,宋建,有范鎮、司馬光像。「止止亭 」 宋太子中允宇文之邵建,楊八有《記》。翠峰亭 在州舊治牛心山側。
望闕亭 在府治正堂後。知府龍慶雲建「濯纓亭 。」 嘉靖二十六年,參將宋宜建,年久頹圮。萬曆三年,參將胡大賓重建。
東皋亭 萬曆二十一年推官焦宗會建。躡翠亭 按《明一統志》:在府治北,層崖疊嶂中,州人登覽處,亦龍陽十景之一也。
廢青川所治 。明洪武四年建。
廢青川所儒學 明洪武初,劉玥奏建。
「折柳亭 」 在舊青川所治北。
江油縣
《飛天藏 》,在竇團山,宋淳熙八年建。
仙遊臺 在竇團山上,松潘兵備羅時霖建。《匡山碑 》鑴李白出山詩。或雲在縣治內。介福樓 在土主祠內。元至正中建。
停驂樓 在治南十五里。歲久頹圮,知府鄭孔道、知縣葉自新重建。
《竇團亭 》在竇團山上。
感雨亭 在紫龍山麓。知縣余槐禱雨有感,民建為亭。
石泉縣
禹穴 在治北三十里。崖上有「禹穴」 二大字,相傳禹嘗憩此。
誓水柱 在治西五十步河岸上。石高一丈,圍五尺。前人恐水衝縣,故立此以誓之。
寶珠寨口 在治北一百二十里,以限北境番界。
赤珠寨口 ,在治西一百五十里,以限西境番界。
愛山堂 在治南一里,取杜甫「為愛丈人峰」 之句。
威番亭 在治北一里。唐時建,今改為演武場。甘泉亭 ,在治南半里。泉水甘美,崖書「甘泉」 二字。
望雲亭 在治後。舊為「魏侯祠」 ,知縣胡桐更今名。
「活民」 亭 在治北。泉水清潤,知縣李茂元建。
陵墓附
編輯本府。〈平武縣附郭。〉
梁李龍遷墓 在牛心山下。
宋尚書許鼎墓 在牛心山側。
雙鳳侍郎墓 在府東一百八十裏白溪口熬盤山麓。宋羅仁、羅先俱葬於此。
孫孝子墓 孫貴至孝,父沒哀號,負土成墳,人呼為「孫孝子墓。」 出《方輿勝覽》。
任待制墓 ,在青川夏家溝。
袁烈婦墓 生員嚴庸之妻,與夫合葬,前有旌表坊。
龍安府部藝文一
編輯《大禹廟記》宋·計有功
編輯
「聖法天,以身任道;天作聖,以地發祥。」舜生於諸馮,文 王生於岐周,生異地而治同功。乃知上天為生民,挺 生神聖,有開必先,皆非偶然者。崧高長發,流播《雅》《頌》, 推原本始,蓋示萬世以不可忘也。《方冊》所載「禹生石 紐」,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 禹。於此稽諸人事,理或宜然,因人事以驗天心,其可 考者,禹功自汶。《河圖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為井絡, 帝以會昌,神以建福。」《太史公本紀》謂岷為汶,故曰汶。 岷山導江,岷嶓既藝,天生聖人,發神於此,而萬世之 功,亦起於此,其可忘哉?然而自汶山西出,拑江碕,巫 鈐廟絕,簫鼓魚菽,猶為俚人之社。汶以東至於石泉, 雖縉紳未嘗言之。嘗求其故,大抵山川敻邈,代遠時 移,郡邑名號,廢置離合,而石紐故處,莫適主名。秦漢 而下,為國曰冉駹,為道曰綿虒,為邑曰廣柔。廣柔一 也。漢靈帝析而郡之,曰汶山。後周又析而邑之,曰汶 山。唐貞觀八年,又析而縣之,曰石泉。唐以前,石泉之 名未立,譙周、陳壽、皇甫謐皆指石紐為汶山之地。周 曰:「禹生於汶山廣柔」之石紐,其地為刳兒坪。壽曰:「禹 生汶山,石紐彝,人不敢牧其地。」自石泉之名立其後, 《唐·地里志》、國朝《職方書》、先儒《輿地記》皆以石紐歸石 泉。雖莫辨其故,然汶山之山曰鐵豹,沍水出焉。汶川 之山曰玉壘,湔水出焉。石泉之山曰石紐,大禹生焉。 合之則一,離之則散,處於三邑之近,無可疑者。石泉 始隸於茂。國朝熙寧,割利於綿,政和撫戎,又陞而軍 之,禮樂文物,日浸月長,且謂「石紐彝地,置而弗論。」太守趙公元動,世以笑談坐鎮,披牒考古,將廟祀禹,而 疑論未釋。郡士計有功版,曹尹商彥,多聞博雅,繹究 數千年事,燦如目擊,廟議遂決。卜郡左四百餘武,北 倚層峰,江自西來,雷奔箭發,匯於廟下。如反本念德。 𣽂洄翔舞,迤邐遶出,如朝宗得途。廟以門計,一十有 八。形麗勢勝,神明擁會。涓剛落成,乃烹乃奏,芬芳璀 璨。禮薦樂徹,縉紳耆老,手抃情激,勸九敘之歌,嘆明 德之遠。賢哉禹功,於是乎大。乃以圖以書,以學官李 蘩暨尹君之文屬記於有功。或曰:「士有守一方,盡一 節,論封廟食,千里襁負,無」有誓命,如加明刑,禹功絕 德,誰不蒙亨?而空山古屋,感慨前作,豈固忘之耶?曰: 一方一節,有施有報,禹廟之功,無往不在,故無名。禹 無心於萬世,萬世由焉,而不知所以為絕德也。夫使 人之靈畏禍於尸祝之間,則何以為禹?然惟功大德 盛,故稱神禹。末世乃取臆地,胸析鉤鈐,王計河伯示 圖,滄水授簡,第怪幻而神之。至其祠祀,則巫記胼胝 之步,鳥耕山陰之冢,漢祈開母之石,晉享黃熊之厲。 由是觀之,焄蒿詭於汶王,汶川之民祠禹為汶王石 紐,置而弗論,無足怪者。《傳》曰: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 其所由生。越之人曰:吾禹之會稽。楚之人曰:吾禹之 宛委。思其人,寶其地。使蜀之人不曰吾禹之石紐,是 不知天降神,地發祥,人永賴也。公一舉三善皆得。且 遐方邃古,而惓惓然其在今日韙矣。報上之心為何 如哉?宜請於朝,崇載祀典,以秩偉績於靈源,耿輝光 於遐裔。惟禹之神,彌天地,布六合,於是為反本之祀, 繫之詞曰:「有汶惟山,帝生帝禹。」汶水發源,降神之所, 帝指其處,以啟神功。厥土既敷,「四海會同。蠢蠢群生, 茫茫萬古。豈享其利,而忘其故。石紐山名,石泉之墟。 近在耳目,猶迷厥初。禹色山融,禹聲江注。長發其祥, 地靈常聚。地祕其靈,朝煙夕霏。粵歲三千,公其發之。 乃涓乃卜,乃廟乃祀。報本反始,此方斯址。大江西來, 如揖如顧。直路朝宗,洋洋東去。惟公承宣,德感化行。 咨詢民瘼,究民」之生。民生於禹,禹生於此。廟則咫尺, 心兮遠矣。公推是心,以仁昌時。以撫民彝,神人是依。 前乎數千年,其愧於斯;後乎億千年,其怍於斯。
《禹廟記》明·王廷瞻
編輯
《帝王世紀》及《路史》《華陽元和志》、楊子雲《蜀記》並載帝 禹,汶山廣柔人也,生於石紐,蓋今之石泉縣雲。然則 蜀於禹為發祥所,詩姜嫄當生民之初,若後世號稱 湯沐邑者,宜有祀。考之宋嘗祀禹於石泉,又嘗祠於 夔門,計有功,張價為記其事,而今皆湮沒矣。嘻!何其 闕也。今上踐祚,修舉廢闕,興於禮樂,靡德不報,百物 咸周。於是中丞巴陵羅公、直指隴西郭公,咨覽禹跡, 慨言遐思,言於朝,請為禹廟成都,如秦州祠太昊之 義,以颺禹績,穪皇上惓惓平成之意。制曰「可。」迺治祠 城中,越三載而告成。殿廡弈弈,門屏翼翼,丹雘有奭, 肅肅藹藹,款若降陟。嗚呼!盛哉!夏後明德之遠,而聖 主之事斤斤休鬯矣。余讀《書》至禹乘四載同九州,作 貢十有二載,過門不入,蓋喟然嘆息於禹烈焉。然其 辭雅馴,略言之。及讀他傳記,所載,禹治水,躬操畚耜, 燒不及損,濡不拾扢,冠罣屐,脫而弗顧。所乂名川三 百,支流三千,至於腓亡,胈支不遂,寢息不屬,以奠民 於安土,所謂臣役之勞,不觳於此者耶!至他稱「述載 鈐履己受筴河,精如『乘龍宛委,童律成光,無支祈』」之 類,則又詭宇非常聞。余甚異焉。然《書》亦稱「洛出書,錫 禹九疇」,此禹所稱探符授簡者異乎哉?今越之會稽 山,其上蓋有禹穴焉,意者天授神聖,以拯九州之溺, 而貽萬世之安,事宜有之。如圮橋素書,穀城黃石,不 必盡誣也。世稱神禹,有以也夫。不然,何其獨擅神明 之號也。夫以禹之勞如彼,其功若此,宜祀一。尊邁跡, 則廣柔為降神之鄉,宜祀二;溯峻業,則岷嶓為滌原 之首,宜祀三。今河濟淮泗之間,沿流祼獻,而民間又 往往家屍而戶祝之,而茲土顧無祀。豈以沱潛既導, 蔡蒙既旅,數千里無壅決昏墊之患,忘其功而遂忘 其報乎?噫何其負而不德也?夫祭之為義,「有報而無 祈。河淮以有事而數祈,瀆也;江、沱以安流而弛報,忘 也。與其忘也,無寧數。數者迫於菑患,無所奔走控愬 而為之,不猶愈於食人之德而忘之者乎?皇帝聖哲, 原念本始,允答人心,肇嚴蜀祀,用彰明德,且以重蜀 於天下萬世。」巴蜀吏甿、薦紳長老,莫不趨走環觀,咨 嗟感激於斯。廷瞻曰:「迺者國家有事於河,河流順軌, 灑沈澹菑,黔首賴祉。大矣哉!皇帝之功與神禹並也! 吾乃今而益知禹德焉。祗奉休命,既告成事,乃為究 度天意,推明祭意,揚詡聖謨,告之來茲,曰:『俾勿壞於
成祀雲龍安府部藝文二〈詩〉
編輯《題舊龍州》唐·李白
編輯
「嵐岡深院裏,傍砌水冷冷。」野燕巢官舍,溪雲入古廳。 日斜孤吏過,簾捲亂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讀《道經》。
龍安府部紀事
編輯《唐書昭宗本紀》:「乾寧三年正月癸丑,王建陷龍州,刺 史田昉死之。」
《府志》:「明初,龍安設長官司,控白馬生番,隸松潘衛。天 順五年,蠻又截糧道入龍州、安泉等處。成化十年,蠻 勢益張,按察僉事林璧奏請文職重臣提督,乃敕巡 撫四川副都御史張瓚兼理邊務。十三年,調土漢官 兵五萬,分布東南二路。十四年正月,林僉事堯總兵 領兵二萬,由擂鼓坪等處合攻。正德十一年,勢甚猖」 獗。十二年進兵。十三年,巡撫都御史宋滄克平壩底、 白草諸寨諸彝,獻侵地二千餘頃。尋「諸寨聲言復仇, 求索賞需。兵備副使朱紈督同參將、遊擊將軍提兵 搗之,擒其首惡。餘黨俱以次降。年例賞需盡行裁革。」
龍安府部雜錄
編輯《府志》:「石舊壩官道左,黑石白文,其狀如雞,首尾冠目, 儼然俱備。」
平彝鋪有奇石,狀如鷹,蒼羽,白項、黑嘴,行者望之,以 為奇觀。
大禹生石彝之野。《後漢?戴叔鸞傳》云:「大禹生西羌。」《水 經注》:禹之生於蜀廣柔縣石紐村,今之石泉縣也。石 紐村,今之石鼓山。其山朝暮二時有五色霞雲。又有 大禹採藥亭,在大業山。其地藥氣觸人,往往不可到。 志不備載,聞之土人云。
蜀龍州土酋薛兆乾,曾書一揮使扇云:「我有龍泉藏 寶匣,令人肝膽盡皆寒。一朝提入中郎帳,百萬群雄 孰敢當。」蓋述呂純陽詩。余初不知,見而驚嘆,以示窗 友高子藩山。藩山時亦總角,驚曰:「此人反狀行矣,必 有大僇。」後果然,其亦憶中乎?連然郡得冊頁一本,皆 書畫名筆,蓋正德間物也。上有豫章李士實及范香 溪《題蟹》詩。士實題云:「潮落灘高天色寒,悄無人語到 江干。鏦鏦兵甲鳴相應,萬里橫行信不難。」觀此,則士 實佐豪為逆之本態露矣。香溪題云:「橫行蠹稻,雄稱 𩰚虎。貪淋無厭,化作田鼠。吾將斫爾螯,折爾股,以除 農殃兮酣我醑。」此語似逆知其無君而誅之也。按「潮 落天寒」,言時之戚也;「悄無人語」,言謀之靜治也。「兵甲 橫行」,言強不可禦也。然取象於蟹,何由萬里乎?卒之 支解族滅,信如香溪「斫螯折股」之說矣。可慨哉!可慨 哉!
龍安府近昭劍地方山崩,內有石粉如麪,民取以為 食。單食則病,和麪則飽,事在萬曆三十二年。《別志》云: 「山產麪,民有饑。」《存心錄》載「武侯時,武威郡石化為麪, 貧者取以食」,即此類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