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三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三十三卷目錄
邛州部彙考三
邛州古蹟考〈陵墓附〉
邛州峒蠻考
邛州部藝文一
題橋賦〈以望在雲霄居然有異為韻〉 唐李遠
卜肆銘 無名氏
邛州鳳凰山新禪院記 宋文同
虞忠肅奏議序 魏了翁
鶴山師友雅言序 游侶
邛州新城記 明胡纘宗
修復越巂東路記 余承勳
職方典第六百三十三卷
邛州部彙考三
編輯邛州古蹟考 州志
編輯本州
公孫述城 在邛縣,即古邛州城西。王莽改郡守為帥正,以蜀郡為導江。漢末,公孫述為導江帥正,治臨邛為之。按:舊城即今城隍廟,右側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
火井廢縣 在州西。隋大業間置。唐屬邛州,宋因之。元世祖併入邛州。今其地猶稱火井縣。舊有袁天罡殘碑,曾有斷其龜首作花盒者,立斃焉。
臨邛廢縣 在州南五里。漢置蜀郡。隋屬雅州。唐、宋為邛州治。元省入州。
依政廢縣 在州東南七十里。西魏置,屬邛州。隋屬雅州。唐、宋俱屬邛州。元省。又有舊依政城,在縣東北三十里。
鹽井 ,漢宣帝地節三年,「穿臨邛蒲鹽井二十,置鹽鐵官。」
石盤戍 ,在邛縣西一百里。舊傳諸葛武侯征羌,駐軍於此,俗呼為「望軍頂。」
點易洞 :在州治西白鶴山。漢胡安先生邃於《易》學,潛修洞中,幽雅軒豁,遺址尚存。
萬石壩 君平故里在州東十五里。
火井 在州西南八十里。《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高焰飛煽於天陲。」 註云:欲其光,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數里。里人以竹筒曲而置井,接其光引諸窗內,或穿入牆隙,家可不設燈燭,而徹夜光明,且無灰膩鹽井,即取井火以煮井水,一斛水可得鹽四五斗,若以家火煮之,則鹽無幾。又《博物記》云:「井深二三丈,以竹木投取火,後人以火燭投井中,火即滅絕,不復然。」
東湖池 五代時孟昶鑿,在州東一里。
「西湖池 」 ,張遠霄垂釣處,在州西「白鶴山。」 「星石 」 在州治南嶽祠中,其大如斗而圓,淡黃灰色,有碎紋,不知何時所隕。其南又有一星石,方而長,色紫,已為兒童所傷多矣。
瑞井 在州西白鶴山。齊延興中,高、何二僧卓錫於此,有石佛現光,從地湧出,即化為泉,遂以石甃成一井,深五丈許,因號為「端井。」 今跡尚存。石筍 在州西,有石高約十丈,上尖下廣如筍。文君井 在州南街左,漢卓王孫女文君所鑿以造酒,去琴臺數武,即當壚相如滌器處。相傳水有酒味,近無驗。在白鶴驛中。從上至底,皆鑿石為圈壘之,精密牢實,制非近世所有,信為卓氏舊汲。然其水甚清冽可愛。
張公柏 ,在州儒學內,環植六百餘株,至今望之如翠屏青嶂,迺張三丰所植。
三班 即古邛屬之火井縣地。萬曆間,軍買民田,而獠民雜處,分為三班,差賦應邛。
南樓 在州治南五里,前臨大江。宋淳熙間,郡守張方建。
挾仙樓 在州治北崇真觀後。昔有仙人張遠霄者,常往來於此,人呼為「張四郎。」 每挾彈視人家有災者,為擊散之。此其故居也。
桂香樓 在州治北,依古城文昌宮,後為學,今重建。
翠屏閣 在州治西七裏白鶴山西巖寺左。漢胡安創。閣前山勢壁立。宋陸務觀詩:「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巖獨擅鶴山秋。」 今故址尚存。
三瑞閣 在州治西三十里,舊州圃。宋寶元二年,有並蔕蓮、九穗禾、雙犢牛、三瑞,嘉祐二年復。
然故其閣創於寶元,葺於乾符,至淳熙十年,州守李大正復新之。元季燬於兵,
萬松亭 在州治西八十里福會寺前。山絕頂,登之可盡一州江山之勝。魏泰和五年建,今存遺址。
信美亭 去州治西七里,在白鶴山。宋慶曆二年,郡守李信美創,今廢。
禮賢亭 在州治東,宋景祐間建。
呼月亭 在州南關外雲居寺,憑高望遠,境最軒豁,為四時遊賞之所。今燬。
「講易堂 」 在州治西一里,漢儒胡安居宅。「鶴山書臺 」 在州西七裏白鶴山。宋魏了翁兄弟築室讀書於此,後因表其地為「鶴山書臺。」 先生手植木樨二株尚存。
琴臺 在州治南興賢街東文君井側。向有亭三楹,為士民遊宴之所,今無。按《總志》:「相如撫琴處。」
清燕堂 在州治西,舊圃古樹掩翳,夾道清陰蔽天,氣象蔚然。
白鶴館 在州治東。館有文與可怪木竹石真蹟,號曰「黑林。」 洪武中改為驛。
逍遙館 在州治西,郡守陳學古建。
卓王孫宅 ,在州治南五里,臨邛舊縣基,方十里,相傳耕者往往得錢。按《史記》:蜀卓氏因鐵山鼓鑄,冨傾全蜀,其宅即是時所建。有卓氏錢甕,明初掘出地中,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弇口宏腹。卓氏實錢甕中以瘞者足有籕文甕亭 。明時掘地得二甕,皆貯五銖錢,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故名甕亭。其一藏明經楊峴家。崇禎十六年,二甕皆化為灰。其甕極大,可容數石,口甚窄,止容進一錢,如今之小兒貯錢器也。
大邑縣
安仁廢縣 在邛縣東北四十里。唐武德中置,屬嘉州。元併入大邑縣。
虎擘池 在鳳凰山中。唐契覺道人結菴於此。念汲泉澗下頗遠,有虎為之擘地出泉,其味甚甘,凜異於他所。
迎仙閣 在治西。永樂間,差高士齎敕迎仙張三丰於此。
《檀香閣 》一名《沉香閣》。
平雲亭 在治北一里靜惠山。宋範文忠鎮以不合王安石,歸徜徉於此。
蒲江縣
臨溪廢縣 ,在縣北五十里。魏置臨溪縣,屬蒲原郡。唐屬邛州。宋熙寧間,省入臨邛縣。
廢蒲江縣城 ,在縣北一里許。
芙蓉洲 在鶴山書院。院前為荷塘,有讀易亭在上,環植芙蓉,故名。
臨溪鎮 ,在縣北五十里。
犀羊壩 ,相傳石犀、石羊成妖,沿河喫石到此,天明遂不能去。
浴丹池 ,在縣北一里。世傳軒轅黃帝修道於此。
亨泉 宋張方得古井,甃以木石,名曰「亨泉。」 「洗墨池 」 ,在縣北一里,魏了翁於此藏修,其水尚黑。
白鶴臺 在白鶴山。漢胡安嘗於山中乘白鶴仙去,弟子即其處為臺。宋朱紱詩:「不知白鶴幾回來,山下空存白鶴臺。」
莫公堂 在治南二十里。漢武帝時,莫將軍征雲南越巂,旋師至此,見山水幽奇,遂於此修道焉。
萬竹亭 在白鶴山西巖之西,唐景福中建。白鶴館 在治西,與《前州志》所載是二處。
陵墓附
編輯本州
宋太守李公棠墓 在州西十五里。宋宣和中,為邛州守,卒葬於此。
尚書墓 ,在依政縣東北,父老相傳有之,碑碣久廢,無姓名可考。有取其敕葬之具者,輒獲不祥。
大邑縣
蜀漢翊將軍、順平侯趙雲子龍墓 ,在治東三里。
蒲江縣
魏了翁墓 ,在治東二十里潘家山。
邛州峒蠻考
編輯宋
太祖開寶三年六月,詔「許都鬼主阿伏白黎州定期入貢。」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宋史蠻夷傳》:「邛部州蠻亦曰大路蠻,亦曰勿鄧,居漢越巂郡會無縣地,其酋長自稱百蠻都鬼主。開寶三年六月,都鬼主阿伏白黎州期以十月令王子入貢,成都府以聞,詔嘉納之。」
四年,詔以阿伏為「歸德將軍。」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蠻夷傳》:「四年,黎州定遠兵士搆叛,聚居鹿角溪,阿伏令弟遊擊將軍卑吠等率眾平之。詔賜阿伏銀帶錦袍,並賜其眾銀帛各百,以為歸德將軍。」
六年,詔「飭阿伏與山後兩林蠻主勿兒各守封疆。」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蠻夷傳》:「六年,阿伏與山後兩林蠻主勿兒言語相失,勿兒率兵侵邛部州,頗俘殺部落,黎州以聞,並賜詔慰諭,令各守封疆,勿相侵犯。」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山後兩林蠻及首領牟昂諸族鬼主、副使離襪等,各以其物來貢。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癸卯,山後兩林蠻以名馬來獻。」 按《蠻夷傳》:太平興國四年,首領牟昂諸族鬼主,副使離襪等,各以方物來貢。
雍熙二年黎邛部蠻王子及都鬼主諾驅等各以其物來貢,詔以諾驅為懷化將軍。
按《宋史太宗本紀》:「冬十月甲寅,黎、邛部蠻王子來貢。」 按《宋史蠻夷傳》:「雍熙二年,都鬼主諾驅並其母熱免遣王子阿有等百七十二人以方物名馬來貢。詔以諾驅為懷化將軍,並賜其母銀器。」
端拱二年,諾驅遣弟少蓋等來貢御馬諸物,詔以少蓋為歸德郎將。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宋史蠻夷傳》:「端拱二年,諾驅遣弟少蓋等三百五十人來賀籍田,貢御馬十四匹、馬二百八十匹、犀角二、象牙二、莎羅毯一、合金銀飾蠻刀二、金飾馬鞍勒一具、羱羊十、犛牛六。詔以少蓋為歸德郎將。」
淳化元年。諾驅自部馬求互市。詔增給其直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淳化元年。諾驅自部馬二百五十匹。至黎州求互市。詔增給其直。諾驅令譯者言更入西番。求良馬以中市。
二年邛部蠻諾驅復遣子牟昂等來貢詔授爵有差。
按《宋史太宗本紀》,「九月壬寅,邛部川蠻來貢。」 按《蠻夷傳》,「二年復遣子牟昂、叔離襪以方物、良馬、犛牛來貢,仍乞加恩。」 詔授諾驅懷化大將軍,少蓋懷化將軍,牟昂歸德將軍,離襪懷化司戈。又封諾驅母歸德郡太君,熱免寧遠郡太君,弟離遮小男阿醉、都判官任彥德等一百九十一人為懷化司戈。
至道元年,諾驅請入覲,詔不允。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至道元年,李淳亂西川,王繼恩討平之。遣嘉州牙校辛顯使諾驅奉淳化二年所授官誥、敕書及日曆為信,因言與賊樊秀等接戰敗之,復請朝覲,通嘉州舊路。繼恩上言通嘉州路非便,只令於黎州賣馬。詔不允。其入覲王子一十九人並加官,鬼主三十六人並賜敕書以撫之。」
至道三年諾驅遣王子阿醉來朝。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云云。
真宗咸平二年,諾驅遣王子部的等來貢,並乞給印,從之。
按:《宋史真宗本紀》:「十二月丁卯,邛部川蠻來貢。」
按:《蠻夷傳》:真宗咸平二年諾驅遣王子部的。
等來貢文犀、名馬,賜衣帶、器幣有差。又乞給印,以「《大渡河》《南山前後都鬼主》」 為文。從之。
五年。諾驅又遣王子離歸等二百餘人入貢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云云。
六年,黎州言「邛部州都蠻王諾驅卒,其子阿遒立。」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云云。
景德二年,阿遒遣王子、將軍等來貢,詔授爵有差。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景德二年,阿遒遣王子將軍百九十二人來貢,詔授阿遒安遠將軍,阿遒叔懷化將軍,阿育為歸德將軍,離歸為懷化將軍,大判官懷化司候任彥德王。」
子:「將軍《部的》,並為懷化郎將。」 判官任惟慶,為懷化司候。
大中祥符元年,阿遵遣將軍趙勿娑等來獻方物,詔加恩賜遣還。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大中祥符元年,阿遒遣將軍趙勿娑等獻名馬、犀角、象齒、娑羅毯,會於泰山。禮畢,阿遒加恩勿娑等,厚賜遣還。」
仁宗天聖八年十二月辛丑。邛部州都蠻來貢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按《蠻夷傳》。天聖八年十月。邛部川都蠻王黎在。遣卑郎離滅等來貢方物。時占城龜玆沙州亦皆入貢。至以家自隨。晏殊因請圖其人物衣冠。並訪道里風俗。以上史官。詔可。〈按:邛部川蠻來貢。《本紀》作「十二月」 ,《蠻夷傳》作「十月」 事,且以邛部川為邛部州,與《本紀》不同。〉
九年三月命黎在為保義將軍。又命其部族為郎將司戈司候凡三十餘人。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云云。
明道元年,黎州言黎在,請三歲一貢。詔諭以道路遐遠,聽五年一至。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云云。
景祐初,黎州復言「邛部蠻請歲入貢」 ,詔如《明道令》。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云云。
寶元元年,黎州蠻來貢。百蠻都王忙海請三年一貢,詔不許。
按《宋史仁宗本紀》,「寶元元年,黎州蠻來貢。」 按《蠻夷傳》:「寶元元年,百蠻都王忙海遣將軍卑蓋等貢方物,且請三歲一貢,不許。」
慶曆四年,黎州邛部川、山前、山後百蠻都鬼主牟黑來貢。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按《蠻夷傳》:「慶曆四年,邛部州山前山後百蠻都鬼主牟黑遣將軍阿濟等三百三十九人,獻馬二百一十匹、犛牛一、大角羊四、犀株一、莎羅毯一。慶曆間,有都鬼主牟黑等入貢,未幾,其王咩墨擾邊,知黎州孫固使其首領苴剋殺之。」
神宗熙寧三年,苴剋遣使來賀,詔賜敕書、器幣等物,後復授其子官職。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熙寧三年,苴剋遣使來賀,登寶位,自稱大渡河南邛部州山前山後百蠻都首領,賜敕書、器幣、襲衣、銀帶。是年,苴剋死,詔以其子韋則為懷化校尉、大渡河南邛部州都鬼主。」
熙寧九年。遣其將軍卑即等十四人入貢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云云。
孝宗乾道元年,詔以崖襪襲兄蒙備金紫光祿大夫、懷化校尉、都鬼主如故。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云云。
淳熙元年,吐番寇西邊,崖襪率眾掩擊,詔嘉其功。
按:《宋史考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云云。
二年兩林蠻王弟籠畏等犯邛州境。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二年五月,兩林蠻王弟籠畏及酋長崖來率部義等攻邛部州之籠甕城,不克,大掠而去,崖襪追之不及,制置使范成大檄黎州嚴加備禦。」
八年,詔「黎州等兵聽本州守臣節制。」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八年,崖襪死,其姪墨崖襲職。詔黎州屯戍土軍、禁軍及西兵,遇有邊事,並聽本州守臣節制。」
寧宗嘉定九年,邛部州歸屬雲南。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嘉定九年,邛部州逼於雲南,遂伏屬之。其族素效順,捍禦邊陲,既折歸雲南,失西南一藩籬矣。」
邛州部藝文一
編輯《題橋賦》〈以望在雲霄居然有異為韻〉 唐李遠
編輯
昔蜀郡之司馬相如,指長安兮,將離所居。意氣而登 橋有感,沉吟而命筆爰書。儻並遷鶯,將欲誇其名姓; 非乘駟馬,誓不還於里閭。原夫別騎留連,鄉心顧望。 銅梁杳杳以橫翠,錦水翩翩而逆浪。徘徊浮柱之側, 睥睨長虹之上。神催下筆,俄聞風雨之聲;影落中流, 已動龍蛇之狀。觀者紛紜,嗟其不群。染翰而含情自
負,揮毫而縱意成文。渥澤尚遙,滴瀝空瞻於垂露;翻飛未及,離披且睹其崩雲。意以立誓無疑,傳芳不朽。人才既許其獨出,富貴應知其自有。潛生肸蠁之心, 暗契縱橫之手。於是名垂要路,價重仙橋。離離迥出, 一一高標。參差鳥跡之文,旁臨綵檻;踴躍鵬摶之勢, 下視丹霄。既而玉壘經過,金門寵異。方陪侍從之列, 忽奉西南之使。垂軺電逝於遐方,《建節》風生於舊地。 結構如故,高低可記。追尋往跡,先知今日之榮;拂拭 輕塵,宛是昔時之字。想夫危梁蘚剝,漬墨蟲穿,長含 氣象,久滯風煙。幾遭凡目之見嗤,徒雲率爾;終俟瓌 姿之後至,始覺昭然。所謂題記數行,寂寥千載。何搦 管而無感,如合符而「中在。」警後進而慕前賢,亦丁寧 而有待。
《卜肆銘》無名氏
編輯
蜀莊之託《蓍龜》也,以忠孝仁義;後來之託《蓍龜》也,以 媮佞險詖。美之使怡愉,恆之使駭畏,小人惟惡是嗜。 〈松江本作視〉惟禍是避,惟福是覬,惟《瞽言》是媚。〈一集言字作聲字〉 曾不究得失之所自。故《幽贊》之蓍,前列之龜,乃化為 庸妄之器。嗚呼成都!吾不知古為市都之地,況君平 之卜肆耶?強為之銘,具刻其意。
《邛州鳳凰山新禪院記》宋·文同
編輯
邛州郡西北,皆大山所叢,衍迤磅礡,深蟠遠走,直注 大渡,限迾蠻詔。鬱如雲煙,湧如波濤,晴光陰嵐,明昧 一屬。其間孤峰崒然傑立,豪峙首領,崖巘腹背。阜, 翼開長巒,尾掉高岡,繁林茂樹,綠蘤纈采,圍擁森合, 綷若毛羽。《地誌》書之曰「鳳凰山」者,蓋前人嘗以狀而 名之耳。唐有契覺道人,刈草鑿址,構菴此地,日禮《華 嚴祕典》,以作佛事。嘗吸泉澗下,頗念其遠。有虎為之 擘地出水,澄潔甘凜,悉異他所,發源甚盛,於今賴之。 會昌之厄,屋撤人遁。天成中,僧簡棲與錢、高二術士 築壇營爐,鍊丹絕頂,不設梁柱,窾石以居。藥就而去, 入跡乃滅,但有範坪,不陷不圮。國初,道士皇甫氏就 其所興之地為玉皇觀。開寶中,廣漢可尚善說《修多 羅了義》,有詩名於蜀,與道士善,嘗遊此愛之。道士亦 謂:「吾教澹泊,依嚮者少,地力壯猛,非列精廬會大眾、 習佛乘、演法義者,莫敢居此。」遂以施可尚易名曰「草 堂蘭若。」尚傳聞慧,慧傳仁映,映傳允順,凡四世增葺, 有屋無慮八十楹,堂殿寮閣、庖庫齋館,種種悉具。嘉 祐三年春,順既物故,其嗣遂絕。法如是者,盡輸之官。 知郡事祠部員外郎祕閣校理李侯大臨,惜此伽藍 遂入民籍,乃以狀聞於太師端明殿學士宋公祁,願 以本郡白鶴山中谿禪師淳用主之。公隆法,嚮善樂 受,乃請盡舉其地以畀於師。師梵行高特,有聲南土, 持大法眼,回矚鄉社。迅機敏悟,導接無倦。拂蒙去蔀, 領會者眾。受山之日,遠近白黑,咸此赴助。景氣明霽, 喦谷軒豁,若有神物,踴躍衛護,螺鼓之會,遂不虛日。 禪悅法樂,皆自滿慰。方便之化城,解脫之道場,於是 乎在。師以余昔從事此郡,嘗歷覽勝境,今復倅州事, 具曉本末,謂記此者莫余之詳。署狀丐辭,所懇精至。 因語之曰:「道以人存,地由法盛,增福持慧,圖為永傳。」 師固已知之矣,余何暇喋喋哉?其或敘山之靈勝,述 累世傳山人之紀,師為第一代住持,此略備矣。嘉祐 六年五月十五日記。
《虞忠肅奏議序》魏·了翁
編輯
古之人決大疑,定大事,惟義之比焉,他無所問也。其 次則比利害得喪而言之。其次則必取於智謀之末, 以求成於功利之下者耳。咸無徇國,惟身是謀,此鄙 夫壬人又所弗論也。齊壬不君,陳氏篡執,沐浴而謀 討,此義之正也。《傳》以「魯眾齊半」之說,則以眾寡言矣。 滕地褊小,齊、楚馮陵效死而弗去,此義之正也。貿於 事齊事楚之決,則以強弱言矣。眾寡強弱,何可不計? 然本諸義理之是非,則事功之利害從之,本諸事功 而不必皆義理之正者有矣。是故仁不以勇,義不以 力,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自秦漢以來,惟有董公 能識此意。後此則如諸葛孔明者,蓋亦無幾耳。目吾 有《金難》,其是非利害,果孰在耶?讎!恥所當雪,分義所 當明,此萬世之正理,以是非斷也。持此說者,固不為 無人,惟宗忠簡、李忠定、張忠獻、胡忠簡數者,立正論 之幟而能始終不渝者也。謂晏安可翫,謂屈辱無傷, 謂畫江可以自全,謂得地不足以守,此一時之私意, 以利害言者也。群而和之者,固不為無人。惟耿南仲、 秦檜、湯思退及史浩,實倡為邪說之祖,而劫以必行 者也。然而百六十年之間,正論數詘,邪說常勝。蓋所 謂邪說者,不惟奪於一時之利害,又有患失之私焉。 虞忠肅公奮乎諸老垂盡之餘,獨奮不顧身,以開正 論之脈,始謂敵必渝成,又策其道所從出,建益兵備。 明年則敵果以重兵壓淮西,我師既衂,敵乘勝薄牛 渚而「陣金湯矣。刑馬誓師,金鎧朱旄以麾,此何等氣 勢!而大將劉錡、王權既罷,李顯忠遠在池陽,成閔亦 未至,我師無所附麗,各鳥獸散。於斯時也,顧欲收合 餘燼,以決一戰。如以利害言,則眾寡強弱不敵,非所 附循。士大夫與越國遠𩰚者亦不侔。如自謀,則公不過受《督府記》犒師,且趣大將建旗鼓耳,戰守何與己 事,公非是之問也,公知有義焉耳。」破敵之明日,諸校 以時番休,而顯忠至,公若可以自脫矣。乃又以所不 足慮者付顯忠,而身先將士馳至京口,則敵騎果薄 瓜洲,知我有備,勢不得入,卒走死。向使公外顧利害, 內怵得喪,則敵之濟江久矣。由是受任,遂欲長驅以 信大義,出蔡以睨陳,出襄郟以襲許,出汝以逼洛,出 嵩虢以震河東,出商野以圖陝西,規模分畫,具有顛 末,聲氣所撼,關河響應。不幸而棄地。《事讎》之論,自大 官唱聲和者,莫敢不一。然公與張忠獻公不謀同心, 猶以區區筆舌,力攖群議,而奪之氣唐、鄧海、泗與郟 西新復諸郡,在廷公卿,皆曰「可棄。」公曰:「必不可棄。」忠 義歸正之人,俘獲流亡之人,在廷公卿皆曰「可遣」,公 曰「必不可遣。」凡事體所關,苟不吾以,則連章累牘,多 者不下十有八九,少者亦六七疏,不得其言不已也。 公非以必勝為諒也,大義之不可泯,雖小小利害得 喪之私,舉不足以易之也。抑又有甚難者,使公當軸 處中,而孤立寡與,猶懼弗濟,一所謂棄地遣俘等事, 不過以孤子之蹤,邈在外服,乃肯與在廷公卿得君 行政合。締交者爭辨弗置,蓋朝誶而夕譖,所不遑 恤。吁!其果難能矣哉!天未悔禍,封寇崇姦,正論覆違, 大機屢失,公亦自知時不我與,而其精忠篤諒,惟知 有天下之正理,而不恤乎他。則所以維持綱常,聞警 頑懦,庶幾為將來之補者,蓋與張忠獻公後先一揆, 為功未可以淺近計也。某生也不早,不獲趨拜下風, 而嘗從薦紳大夫,習聞公之言德,且與公之孫剛簡 辱在親友,既不度其不佞,為公輒作家傳。剛簡適刊 公《奏篇》,自敘梗概,以屬起居。劉公冠其篇首,又俾其 申述其義,竊以自幸,迺不果辭。吁!宇宙大物也,豈計 功求獲於知謀之末者所能用之?是書若行,將有發 於其言而見於行事者,公未為不盡用雲。
《鶴山師友雅言序》游侶
編輯
鶴山公以高明俊偉之姿,刻意於學,不肯隨聲接響, 躡陳架虛,如求驪龍之珠,必下九淵而親攬之乃已。 故其議論窮極根柢,多異乎人,匪求異人,實能得眾 人之所未得也。尚憶嘉定十有四載,余方家居,公致 之潼川郡齋,同諸友讀《易編》,考舊說,切磋究之。一日 言前輩賦雪詩,欲為人所未嘗道者。今觀其語,亦豈 人說所不能道?若周濂溪「無極」太極,乃真前無古人 耳。余因及往歲侍後溪先生,先生謂劉侍郎招美勸 閱《註疏》,以為不先此而立論,恐徒高明而不實。公深 然之。及公在梁陽,大肆其力於經,如註疏,率三四讀, 其抄成編,其是若非,博考詳說,所蓄既厚,厥見孔明。 邇歲披幽抉微,掊妄扶正,一話之出,世竦未聞。稅君 㢲父輯為雅言,大略可睹。然公之再入,勸誦金華,嘗 過余語:「今日進講至《易》之《泰》,吾從旁奏:『內君子,外小 人,固為《泰》也。第在外而心腹是寄,不為外;在內而情 意不親,不為內』。」余擊節稱歎,公亦自得。今巽父乃不 及記,則其胸蘊之奇,未暇遍以語人者亦多矣。嗚呼! 使天假之年,而㢲父輩終身左右。隨聞必錄。則所以 私淑後人者。又可勝計哉。嘉熙三年十月朔。《南充游 侶序》
《邛州新城記》明·胡纘宗
編輯
記曰:「巴蜀盜起,東北之人苦於剽劫,約五六年,盜賊 滋蔓,西南之人亦不堪轉輸矣而巳。蜀之郡與縣多 無城者,間有之即土城耳。間有土城,即數尺可內外 望者耳。苟有城即可防盜。凡盜所苦,多無城者。然則 驅兵以勦滅,其責在武秩,築城以完守,其責在有司 矣。邛當川南之衝,今年盜且侵川西矣,郡大夫劉侯」 有憂焉。一日謀諸郡佐,胡侯曰:「是固所可憂也。」明日 集諸士夫告曰:「城不修,盜不可禦。與其警盜,孰若備 盜?備盜非城不可也。」諸士夫曰:「是我侯之仁我邛也, 敢不奉命。」又明日,另請耆老告曰:「城不修則民不勞, 民不勞則城不修,修城而勞民,非有司意也。民勞而 城修則百姓不警盜,顧非有司事耶?」諸耆老曰:「是我 侯之仁我邛也,敢不趨命。」由是斬土鑿石,號召分布, 某也築東城,某也築南城,某也築西城,某也築北城, 某也築門。劉侯往督之,胡侯亦往促之。勤者如法者 賞,惰者不如法者罰,而屬學官楊子察殿最焉。工且 嚴築者,且曰:「非勞我也,實綏我也;非費我也,實防我 也。」無敢後者。數月,城東告完,自城東來者望之屹然 偉矣。逾月,城南告完,自城南來者望之儼然壯矣。又 逾月,城西及城北咸告完矣。劉侯偕諸僚佐率諸士 夫耆老環城而觀,乃煥然佳矣。諸士夫耆老望侯謝 曰:「侯之功大矣,微城何以不憂此盜,微侯何以有此 城也?侯之功大矣。」侯辭曰:「非我功也,實爾士夫耆老 力也。」一日,盜侵郫漢,劉俟嚴其門,登城而設備焉。警 報雖嚴,城中無警盜者矣。劉公曰:「是固有微功矣。」嗚 呼!使民而民不稱勞,取民而民不稱費,謂侯不信,非 矣;勞民以逸民,費民以惠民,謂侯不仁,非矣。夫信,德
之郛也。夫仁,德之府也。夫信則人無不信也;夫仁則人無不仁也。人謂劉侯之城可以衛民,予謂劉侯之信之仁,可以保民,故記。侯名源,字有本,楚之零陵人, 丙午鄉進士也。賜進士、徵仕郎、判嘉定州隴西胡纘 宗記。
《修復越巂東路記》余承勳
編輯
越巂當西南夷孔道,自漢武鑿靈山橋,遜水以通邛、 莋。厥後孔明渡瀘南征,隋史萬歲由石門以通南詔, 唐韋皋置青溪關以和群蠻,所出雖異,而石門、青溪 則今黎、巂扼塞,皆謂之「南征道」也。然關梁徙治,邊計 益嚴,故遠人陟險阻,犯瘴癘,穿番落,一線而路焉,鮮 弗難且病矣。嘉靖己亥冬,憲使富公好禮按部黎、嶲 間,備豫之暇,察山川險夷,寒暑之災祥,凡可為利害 綏遠人者,咸經理之弗遺。乃謂:大渡河,古瀘水也。孔 明嘗五月渡瀘,維其時炎濤噴霧,禽獸避匿,雖軍書 驛騎交馳於津堠間,亦必俟暑退瘴消,而後敢渡河 通走集焉。相公嶺亦號自孔明,鳥道盤空,雪霏晝暝, 俯其中深箐驚湍,諸番每乘以為亂。故非哨期,則群 百數十人弗敢過也。嗚呼!天塹鬼關,動遭不測,議邊 者弗顧思以處之,何耶?於是乎請於當路。中丞李公 欽、侍御董公珊曰:「國初景川侯曹震來略蜀,謂是古 驛道以通越巂,蓋利其風候宜人,番酋嚮順,履坦而 道里捷爾。今廢道之陳跡俱在,盍圖而治復之?僉曰 察邊土利害而趨避之,善籌邊者也。」冨公乃命寧越 指揮丁鰲者,率諸邊士,自嶺西之首塗隨山刊木,緣 玀𤞑之境而東之,則斬關有遺戍,絕谿有遺梁,標界 而編織種落有遺蹟。約費省勞,故不數月而遂達於 峨嵋之麓而通達矣。然復程遠邇,經度宿衛,而嚴夫 善後計焉。凡為戍堡六:曰小菩薩,曰黑麻溝,曰一碗 水,曰「板房,曰金口。為公館四:曰舒快,曰老水坪,曰玀 𤞑,曰射箭坪。堡館間置,連絡三百餘里,每堡徙越巂 衛軍十人,每館設馬五匹。箭坪則編峨眉民夫五十 人,玀𤞑則土民五十人,舒快、木坪則各越巂軍二十 五人,仍各置一人總領之,以防守焉。若兵械、戍饟、供 帳、什器之類,所在靡弗備設,有警則聲援相望,遠害 而蒙近利焉,故人樂趨之。至大渡河,故道弗敢閉,亦 弗敢失守。若古黎之南北二路,惟遠人審趨避焉爾。」 或曰:「天設之險,人謀恐未足以勝之是路也」,乃謂審 利害而趨避焉,果天邪?人邪?不然,籌邊之計,創始難 克,復亦弗易,苟易為力而具利焉。若皋之治復石門 道者,天實相之患。後之人畏難,無所於述焉爾。是故 天寶中,李白作《蜀道難篇》,以刺嚴武,寓天險也。陸暢 更作《蜀道易》,以美韋皋,寓人謀也。求之乎美刺之實, 則蜀道之難易,在人弗在天也。人謀弗可以勝天險 已乎?富公則皋之儔也,經略西南,疏逖不閉,治道乃 其一端爾。故樂為記之,以俟議邊者。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