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9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九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九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九十六卷目錄

 松江府部彙考八

  松江府漕運考

  松江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六百九十六卷

松江府部彙考八

編輯

松江府漕運考

編輯

府屬總           《府志》:「漕運正兌正米二十萬三千石,耗米八萬一千二百石。內改折灰石正米四千二百九十三石四斗,耗米一千七百一十七石三斗六升。遇閏改折灰石正米四千八百八十九石九斗四升八合,耗米一千九百五十五石九斗七升九合二勺。」

華亭縣正米四萬九千八百二十三石七斗六升八合。內改折正米一千五十三石七斗七升。遇閏改折正米一千二百石一斗五升

婁縣正米四萬九千七百三十九石八斗五升六合。內改折正米一千五十一石九斗九升。遇閏改折正米一千一百九十八石三斗四升一合。

上海縣正米六萬五千三百二十八石八斗六升一合。內改折正米一千三百八十一石七斗。遇閏改折正米一千五百七十三石六斗二升一合。

青浦縣正米三萬八千一百七石五斗一升五合。內改折正米八百五石九斗四升。遇閏改折正米九百一十七石八斗三升六合。

外每正米一石加耗米四斗。改折正耗米,俱每石折銀一兩二錢。又有五贈米折銀六分、十贈銀一錢。

《舊全書》原開:「每正米一石,加輕齎米二斗六升。每斗折銀五分」 ,內扣河工備剝銀一分,實該輕齎米一錢二分。又正米二石,給蘆蓆一領,內折色七分,同輕齎起解本色三分,隨糧給軍。又正米二千石,給楞木一根,松板九片。又正米一石,給過江水腳米六升,每升折銀五釐。今各項另開列後:

漕運改兌正米二萬九千九百五十石,耗米八千九百八十五石;內改折灰石正米六百三十三石四斗五升,耗米一百九十石三升五合;遇閏改折灰石正米六百四十五石七斗五升二合,耗米一百九十三石七斗二升五合六勺。華亭縣正米七千三百五十石八斗四升七合,內改折正米一百五十五石四斗七升。遇閏改折正米一百五十八石四斗九升一合。

婁縣正米七千三百三十八石四斗六升六合。內改折正米一百五十五石二斗,遇閏改折正米一百五十八石二斗二升四合。

上海縣正米九千六百三十八石四斗二升一合。內改折正米二百三石八斗五升。遇閏改折正米二百七石八斗一升三合。

青浦縣正米五千六百二十二石二斗六升六合,內改折正米一百一十八石九斗三升;遇閏改折正米一百二十一石二斗二升四合。外,每正米一石加耗米三斗。改折正耗米,俱每石折銀一兩二錢。又有五贈米折銀六分、十贈銀一錢。

舊《全書》原開:「每正米一石加折色耗米二升,每升折銀五釐」 ;又正米二石給蘆蓆一領,內折色七分同輕齎起解本色三分,隨糧給軍;又正米一石給過江水腳米六升,每升折銀五釐。今各項另開列後:

以上《漕兌米》二款,共正、耗米三十二萬三千一百三十五石。內改折灰石正、耗米六千八百三十四石二斗四升五合,遇閏改折正、耗米七千六百八十五石四斗四合八勺。

正兌漕船本色三分蘆蓆三萬四百五十領,每領價銀一分二釐,共銀三百六十五兩四錢;華亭縣八十九兩六錢八分二釐七毫八絲二忽三微。

婁縣八十九兩五錢三分一釐七毫。四縣八微;上海縣一百一十七兩五錢九分一釐九毫四絲九忽八微。

青浦縣六十八兩五錢九分三釐五毫二絲七忽按《縣志》,上海該蘆蓆九千七百九十九領三

分二釐九毫一絲五忽。「青浦該蘆蓆」 五千七百一十六領

《楞木》一百一根五分,每根價銀五錢五分,共銀五十五兩八錢二分五釐。

華亭縣一十三兩七錢一釐五毫三絲六忽二微。

婁縣一十三兩六錢七分八釐四毫四絲三忽五纖。

上海縣一十七兩九錢六分五釐四毫三絲六忽七微七纖五沙。

青浦縣一十兩四錢七分九釐五毫六絲六忽六微二纖五沙。按《縣志》,上海該楞木三十二根六分六釐四毫四絲三忽五纖,青浦該楞木一十九根五釐。

松板九百一十三片五分。每片價銀四錢五分,共銀四百一十一兩七分五釐。

華亭縣一百兩八錢九分三釐一毫三絲二微,婁縣一百兩七錢二分三釐二毫八忽四微,上海縣一百三十二兩二錢九分九毫四絲三忽五微二纖五沙。

青浦縣七十七兩一錢六分七釐七毫一絲七忽八微七纖五沙。按「《縣志》,上海該松板二百九十三片九分七釐九毫八絲七忽四微五纖」 ,青浦該松板一百七十一片四分八釐。

過江水腳六升米折銀六千九十兩。

華亭縣一千四百九十四兩七錢一分三釐四絲。

婁縣一千四百九十二兩一錢九分五釐六毫八絲。

上海縣一千九百五十九兩八錢六分五釐八毫三絲。

青浦縣一千一百四十三兩二錢二分五釐四毫五絲。

《舊全書》原載:「每正米一石給過江水腳米六升,每升折銀五釐,共銀三分。」 除下江總領運例不加給,其上江總領運照數編給。萬曆四十七年,漕單坐派上江總領運正米十五萬二千九百六石六斗二升七合,止編過江水腳銀四千五百八十七兩一錢九分八釐八毫一絲。今不分上江、下江,照依原額正米計石算派,以後漕「單坐派。若係上江總全運,其銀照數全給。如下江總領運,其銀照數扣留起解。」

改兌漕船本色三分蘆蓆四千四百九十二領五分。每領價銀一分二釐,共銀五十三兩九錢一分。

華亭縣一十三兩二錢三分一釐五毫二絲四忽六微。

婁縣一十三兩二錢五釐二毫三絲八忽八微。上海縣一十七兩九錢四分九釐一毫五絲七忽八微。

青浦縣一十兩一錢二分七絲八忽八微。按《縣志》,「上海蘆蓆」 一千四百四十五領七分六釐三毫一絲五忽,《青浦蘆蓆》八百四十三領三分三釐。

過江水腳六升米折銀八百九十八兩五錢;華亭縣二百二十兩五錢二分五釐四毫一絲;婁縣二百二十兩一錢五分三釐九毫八絲;上海縣二百八十九兩一錢五分二釐六毫三絲。

青浦縣一百六十八兩六錢六分七釐九毫八絲。

《舊全書》原載:「每正米一石設過江水腳米,折銀三分」 ,除下江總領運例不加給,其上江總領運照數編給。萬曆四十七年,漕單坐派上江總領運正米一萬九千三百二十七石七斗三升四合,止編過江水腳銀五百七十九兩八錢三分二釐二絲。今照依原額正米計石算派。以後漕單派坐,若係上江總全運,其銀「照數全給。如下江總領運,其銀照數扣留起解。」

以上《隨漕給軍》六款,共銀七千八百七十四兩七錢一分。

正兌項下河工備剝解淮銀二千三十兩,解費銀四十兩六錢。

華亭縣正銀四百九十八兩二錢三分七釐六毫八絲。

婁縣正銀四百九十七兩三錢九分八釐五毫六絲。

上海縣正銀六百五十三兩二錢八分八釐六毫一絲。

青浦縣正銀三百八十一兩七分五釐一毫五絲。

外每正銀一兩,解費銀二分,俱照數派徵:《輕齎》銀二萬四千三百六十兩,解費扛銀七百三十兩八錢。

華亭縣正銀五千九百七十八兩八錢五分二釐一毫六絲。

婁縣正銀五千九百六十八兩七錢八分二釐七毫二絲。

上海縣正銀七千八百三十九兩四錢六分三釐三毫二絲。

青浦縣正銀四千五百七十二兩九錢一釐八毫。

外每正銀一兩,扛銀一分,解費銀二分,俱照數派徵。

折色七分《蘆蓆》七萬一千五十領,每領折銀一分,共銀七百一十兩五錢,《解費》銀一十四兩二錢一分。

華亭縣一百七十四兩三錢八分三釐一毫八絲八忽。

婁縣一百七十四兩八分九釐四毫九絲六忽,上海縣二百二十八兩六錢五分一釐一絲三忽五微。

青浦縣一百三十三兩三錢七分六釐三毫二忽五微。

外每正銀一兩,解費銀二分,俱照數派徵。此項隨《輕齎》起解改兌項下二升耗米折銀二百九十九兩五錢,解費銀五兩九錢九分。

華亭縣正銀七十三兩五錢八釐四毫七絲,婁縣正銀七十三兩三錢八分四釐六毫六絲,上海縣正銀九十六兩三錢八分四釐二毫一絲。

青浦縣正銀五十六兩二錢二分二釐六毫六絲。

折色七分蘆蓆一萬四百八十二領五分。每領折銀一分,共銀一百四兩八錢二分五釐;華亭縣二十五兩七錢二分七釐九毫六絲四忽五微。

婁縣二十五兩六錢八分四釐六毫三絲一忽。上海縣三十三兩七錢三分四釐四毫七絲三忽五微。

青浦縣一十九兩六錢七分七釐九毫三絲一忽。

上二款,每正銀一兩解費銀二分,俱照數派徵。以上隨漕起解五款,共銀二萬八千二百九十八兩五錢二分一釐五毫。按《縣志》,「上海蘆蓆」 三千三百七十三領,「青浦蘆蓆」 一千九百六十七領七分九釐。

徐州「永福」 倉米、折銀三千兩,解費扛銀六十九兩

華亭縣正銀七百八十四兩二錢八分五釐二毫。

婁縣正銀六百八十七兩九分八釐四毫,上海縣正銀九百六十五兩四錢五分一釐二毫。

青浦縣正銀五百六十三兩一錢六分五釐二毫。

外每正銀一兩,扛銀三釐,解費銀二分,俱照數派徵。此係起解徐州戶部衙門,給發運丁行月二糧之用。

止項原編米一萬五千石,每石折銀六錢,共折銀九千兩。順治五年改解戶部,六千兩止存三千兩。按《縣志》,上海原編米四千八百二十七石二斗五升六合,該銀二千八百九十六兩三錢五分三釐六毫;青浦原編米二千八百一十五石八斗,該銀一千六百八十九兩四錢九分五釐。

徐倉改解戶部充餉銀六千兩,解費扛銀一百三十八兩。

華亭縣正銀一千五百六十八兩五錢七分四毫。

婁縣正銀一千三百七十四兩一錢九分六釐八毫。

上海縣正銀一千九百三十兩九錢二釐四毫,青浦縣正銀一千一百二十六兩三錢三分四毫。

外每正銀一兩,扛銀三釐,解費銀二分,俱照數派徵。

揚州倉扣解班軍充餉銀三千六百二十九兩五錢四分八毫三忽二微,解費扛銀七十八兩三分五釐一毫二絲七忽二微六纖八沙八塵。華亭縣米一千五百八十一石四斗四升一合七勺四抄二撮,折銀九百四十八兩八錢六分。

五釐四絲五忽二微

婁縣米一千三百八十五石四斗七升三合一勺五抄六撮,折銀八百三十一兩二錢八分三釐八毫九絲三忽六微。

上海縣米一千九百四十六石七斗四升六合九勺五抄六撮,折銀一千一百六十八兩四分八釐一毫七絲三忽六微。

青浦縣米一千一百三十五石五斗七升二合八勺一抄八撮,折銀六百八十一兩三錢四分三釐六毫九絲八微。

外每正銀一兩,扛銀一釐五毫,解費銀二分,俱照數派徵。

此項《原編》米一萬五千石。每石折銀六錢,該銀九千兩。除班軍銀扣解充餉外,其運軍行、月二糧,本折均平,仍解揚州倉。

揚州府倉,扣給運軍行月糧一半,折色米銀三千三十六兩一錢八分八釐五毫六絲八忽七微一纖,解費扛銀六十四兩六錢三分三釐六絲四微二纖二沙六塵。

《原編》折色米四千四百七十五石三斗八升二合六勺六抄四撮。每石折銀六錢。

華亭縣《原編》折銀七百一兩九錢九分五釐二毫七絲七忽四微,《增編》折銀九十一兩七錢五分六毫四絲二忽七纖。

婁縣原編折銀六百一十五兩五釐六毫五絲三忽二微,《增編》折銀八十兩三錢八分一釐一毫一絲五忽七微二纖。

上海縣《原編》折銀八百六十四兩一錢五分二釐七毫一絲三忽二微,《增編》折銀一百一十二兩九錢四分四釐五毫八絲三忽一微。

青浦縣原編折銀五百四兩七分五釐九毫五絲四忽六微,《增編》折銀六十五兩八錢八分三釐六毫二絲九忽四微二纖。

外每米折銀一兩,扛銀一釐五毫,解費銀二分,俱照數派徵。

揚州府倉改派給軍行月糧一半,本色米七千七百八十石九斗二合九抄四撮。

華亭縣二千三十四石一斗四升八合七勺八抄四撮八圭。

婁縣一千七百八十二石八斗一合七勺九抄二撮六圭。

上海縣二千五百四石二升七合九抄九撮七圭。

青浦縣一千四百六十石六斗四升四合四勺一抄六撮九圭。

以上揚倉本、折二項,《舊編》米折,除班軍米六千四十九石二斗三升四合六勺七抄二撮折銀解部外,該協濟米八千九百五十石七斗六升五合三勺二抄八撮,本折均平改派本色米四千四百七十五石三斗八升二合六勺六抄四撮,折色米銀二千六百八十五兩二錢二分九釐五毫九絲八忽四微。康熙元年,總漕據揚州府申文,「每銀六錢向作折米二石給發」 ,遂准以松江折米銀數,每三錢該米一石,共增本色米三千三百五石五斗一升九合四勺三抄,折色米銀三百五十兩九錢五分八釐九毫七絲三微一纖。

金山衛「漕運」 淺船二十隻:

《原編》每隻五十二兩二錢三分六釐八毫三絲,共銀一千四十四兩七錢三分六釐六毫,分派五年編給。

每年實編《民七》料價銀二百八兩九錢四分七釐三毫二絲。

華亭縣五隻,五十二兩二錢三分六釐八毫三絲;

婁縣五隻,五十二兩二錢三分六釐八毫三絲;上海縣六隻,六十二兩六錢八分四釐一毫九絲六忽。

青浦縣四隻,四十一兩七錢八分九釐四毫六絲四忽;

松江所,漕運淺船二十七隻:

每編每隻五十二兩二錢三分六釐八毫三絲,共銀一千四百一十兩三錢九分四釐四毫一絲,分派五年編給。

每年實編《民七》料價銀二百八十二兩七分八釐八毫八絲二忽。

華亭縣七隻七十三兩一錢三分一釐五毫六絲二忽;

婁縣六隻六十二兩六錢八分四釐一毫九絲六忽;

上海縣九隻九十四兩二分六釐二毫九絲四;

青浦縣五隻,五十二兩二錢三分六釐八毫三絲;

「金松衛所淺船,舊例修造不一,萬曆四十七年,每年定造一十七隻,編銀八百八十八兩二分六釐一毫一絲。今照《蘇州》事例,將船隻照依每隻原數料價,計算總額銀數,每年分編五分之一。衛所兩幇,各選運官一員,分船領運。金山衛運軍一半,折色行糧銀三百九十六兩。運船二十隻,每船運軍一名,頭舵水手」 一十名,每名支給行糧三石,本折均平,共折色行糧三百三十石,每石折銀一兩二錢。

月糧銀八百八十兩

每名支給月糧八石,本折均平,共折色月糧八百八十石。每石折銀一兩,遇閏加月糧銀八十八兩。

婁縣行糧銀三百一十一兩四錢,月糧銀一百八十九兩五錢三分三釐。遇閏加月糧銀一十八兩九錢五分三釐三毫。

上海縣行糧八十四兩六錢,月糧銀六百九十兩四錢六分七釐。遇閏加月糧銀六十九兩四分六釐七毫。

松江所運軍一半折色行糧銀,五百三十四兩六錢。

運船二十七隻,每船運軍、水手人數及支給本折,與《金山》衛同,共折色行糧四百四十五石五斗。每石折銀一兩二錢。

月糧銀一千一百八十八兩。

共折色月糧一千一百八十八石。每石折銀一兩。

遇閏、加月糧銀一百一十八兩八錢。

華亭縣行糧銀四百二十四兩六分四釐八毫二絲六忽,月糧銀二百一十六兩三錢四分二釐,遇閏月糧銀二十一兩六錢三分四釐二毫。婁縣行糧銀一百一十兩五錢三分五釐一毫七絲四忽。

上海縣月糧銀九百七十一兩六錢五分八釐,遇閏月糧銀九十七兩一錢六分五釐八毫。金山衛運軍一半,本色行糧米三百三十石,月糧米八百八十石,遇閏加月糧米八十八石。婁縣行糧米二百五十九石五斗,月糧米一百八十九石五斗三升三合,運閏米一十八石九斗五升三合三勺。

上海縣行糧米七十石五斗,月糧米六百九十石四十六升七合,遇閏米六十九石四升六合七勺。

松江所運軍一半本色行糧米四百四十五石五斗,月糧米一千一百八十八石,遇閏加月糧米一百一十八石八斗。

華亭縣行糧米三百五十石三斗八升七合三勺五抄五撮,月糧米二百一十六石三斗四升二合,遇閏米二十一石六斗三升四合二勺。婁縣行糧米九十二石一斗一升二合六勺四抄五撮。

上海縣月糧米九百九十一石六斗五升八合。遇閏米九十七石一斗六升五合八勺。

《舊編》金松衛所行糧銀一千五百二十四兩,月糧銀一千一百二十八兩。自明天啟七年詳定,每名支給行糧本色米三石,月糧折色米八石。

松江府風俗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舊志》:松,故吳之裔壤也,然負海枕江,水環山拱,自成一都會。民生其間,多秀而敏,其習尚亦各有所宗。蓋自東都以後,陸氏居之,康績以行誼聞,遜抗以功業顯,而機雲之詞學尤著,國人化之。梁有顧希馮,唐有陸敬輿,至宋而科名盛矣,故其俗文,原澤沃衍,有魚稻海鹽之富;商賈輻輳,故其俗侈,有康僧會、船子、夾山之遺蹤,故尚佛;有金山、柘湖之靈蹟,故信鬼神;有三甲、五甲之風,故或號難理,其所由來遠矣。今文物衣冠,蔚為東南之望,經學詞章,下至書翰,咸有師法,各稱名家。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教子孫讀書為事。畏官府賤告,訐租稅百萬,如期而集,無踰歲者,雖詞訴盈庭,終未嘗有一言犯上。淫「放不孝」 之刑,幾措而不舉,間有犯者,至擯而不容於鄉。夫衣食足則禮義興,文華勝則淳樸散。今日之俗,識者未嘗不喜其盛而憂其弊也。知

其弊而防之,當益以保其盛焉。

大抵士樂名教,平居多守儒素,肆志古學。其縉紳或以名德重,或以勳績著,或以恬退稱,或以忠節顯,有皦皦絕倫,冠冕史冊者,又不特文藻是尚也。閥閱子弟以孝謹相尚,名家品範,望而可知,故門第為重。里人子驟富,有求姻舊族而不可得者。農家胼胝稼穡,出自天性,居廛市則服勤工賈,故遊民鮮少。凡事必務舒整,都無陋僿,惟飲食多過腆者,是以積聚衰焉。女子莊潔自好,知守內則,絕無登山入廟等事。並臼之餘,刺繡旨蓄,靡不精好。至於鄉村紡織,尤尚精敏。農暇之時,所出布疋,日以萬計,以織助耕,女紅有力焉。後以兵祲相仍,賦役交困,四民皆有儉思,今華實更逾於昔矣。

府城之俗,謹繩墨,畏清議,而其流也失之隘。上海之俗,喜事功,尚意氣,而其流也失之夸。尚清雅,飾玩好,境內皆然,而西南為盛。畏首事,喜隨眾,則府城以之。諺所謂「松江齊」 者以此。士人帖括外,兼嫺風雅。凡詞賦之業,童而攻之,多有文集,表見於世,即六書《八法》,莫不家習而究其奧,有以布衣得知遇,擢卿貳者。今海內談詩家率推「雲間派」 ,而論書畫者,亦以雲間為宗雲。

俗務紡織,他技不多,而精線綾、三梭布、漆紗剪絨毯,皆為天下第一。《前志》云:「百工眾技,與蘇杭等,要之松郡所出,皆切於實用。如綾布二物,衣被天下,雖蘇杭不及也。」

紡織不止,鄉落雖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紗入市,易木棉以歸,明旦復抱紗以出,無頃刻間織者,率日成一疋,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穫輸官償息外,未卒歲,室廬已空,其衣食全賴此。

郊西尤墩布,輕細潔白,市肆取以造襪。諸商收鬻,稱於四方,號「尤墩暑襪。」 婦女不能織者,多受市值,為之縫紉焉。

農家最勤,習以為常。至有終歲之勞,無一朝之餘,苟免公私之擾,則自以為幸,無怨尤者。前輩士大夫起自田裡者,亦身親為之。婦女饁餉外,耘穫車灌,率與男子共事,故視他郡雖勞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

農無田者為人傭耕曰「長工」 ;月暫傭者曰「忙工。」 田多而人少者,倩人為助己而還之,曰「伴工。」 上農多以牛耕,無牛犁者以刀耕。其制如鋤而四齒,謂之「鐵搭。」 人日耕一畝,率十人當一牛。灌田以水車,有牛車轉運,不用人力者。更有用風轉運者,其制如牛車。施帆於輪,乘風旋轉,田器之巧極於是,然不可常用,大風起,亦敗車。冬寒為屋以藏牛,謂之「牛囤」 ,即唐人謂之「牛宮。」 泖澱江浦之間,民多以漁為業,取魚之術亦備。其結繩持綱者,總謂之網。有注網、絲網、塘網。網之流曰罛、曰罾、曰罺。圓而縱捨曰罩,挾而升降曰罟。緡而竿者總謂之筌。筌之流曰筒、曰車。橫川曰梁。編竹斷港,俗謂之斷。承虛曰笱。編而沉之曰箄,即今橫簾,止可捕蟹。矛而卓之曰「矠」 ,棘而中之曰「義。」 鏃而綸之曰「射」 ,扣而駭之曰「桹」 ,俗謂之《打艋艘》。錯薪於水中曰「篸」 ,俗謂之「叢。」 以數百鉤繫餌,一繩牽之曰《張釣》,所載之舟曰「舴艋」 ,所貯之器曰《笭箵》。畜之於池而守之曰「神」 ,謂鱉也,或作龜。漁於海者有簰網,有蒲網。列竹於海澨曰「滬。」 其他或術以招之,或藥而盡之,則非先王「數罟不入洿池」 之意也。

《上海志》:「市井輕佻,十五為群。家無擔石,華衣鮮履。其桀黠者舞智告訐,間有訟牒既搆,始掩取遺骼,以人命相傾啗者。聽者少不加察,即素封立破右族以侈靡爭雄長。燕窮水陸,宇盡雕鏤,臧獲多至幾百指,甚者廝養輿服,或至凌轢士類。其間非無雅志維風,皭然不滓者,顧狂瀾既倒,砥柱為難,是在坊民者加之」 意耳。

《青浦志》:民風願慤,頗有古意。且地𡱈水鄉,自耕織外,生計鮮少,俗尚儉嗇,差勝他邑。荒亂之後,閭里蕭條,民始健訟矣。

明曹蕃《郡乘補》曰:何元朗言:「明初,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蓋因四民各有定業,百姓安於農畝,無有他志,官府亦驅之就農,不加煩擾,故家給人足,樂於為農。自後賦稅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遷業,已六七分去農矣。前所編戶口之數,漸次消耗,所存無幾,民蠹愈煩,各里告病,一甲所存無四五戶,復三四人朋一里長」 ,則是一縣中無不役之家,無不在官之人矣。況國課近急,比限日嚴,空一里之人,奔走絡繹於道路,誰復有種田之人哉!今則教養備至,苛弊悉除,農皆樂業,風盡歸淳矣。

正月 一日,雞初鳴,悉起,肅衣冠,拜天地家廟尊長,後以次拜鄰里親戚,輿服華煥,雜遝街市。各投刺於門曰「賀歲。」 一日至三日,禁掃除,室中小兒競擊金鼓為樂。立春前一日,以綵仗迎春於東郊,傾城看春,茹春餅,以生菜作春盤,為宴會。立春之候,祭芒神,鞭土牛。《舊志》於七日、八日、九日會佛寺,名「龍華」 ,今廢。數日內各鄉鎮社祠中禱卜,以占一歲之豐歉。水旱頗驗,而佘山施相公祠為盛。上旬之暮,女子邀廁,姑問吉凶。至十三日,家人即竈卜流年事,握秫穀投釜,爆之以花而妍者吉,名「卜流花」 ,俗名《爆孛婁》。元夕,采竹柏結棚於通衢,作燈市,觀者嬉遊,或至達曙。是夕燕飲,以油䭔珍珠團為節食。家祀竈謂接竈,農家爭束芻;遍燒田間,謂照田蠶。十七日,相傳普照寺燃巨燭,會七日方散,今不復見。二月 十二日花朝,群卉遍繫紅綵,以祝繁盛。十九日,相傳為觀音大士生日,皆詣城西超果寺進香。是月童子放風鳶。夜或以燈爇火,作二紙翼貫緪中,凌風而上,亦有煙爆飛如繁星。三月 清明節,拜掃先塋,懸紙錢,謂之「標墓。」 先節三日,郡牒城隍神。至期詣厲壇,仗衛整肅,郡民執香花擁導者甚眾。至晚,復以華燈迎歸。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皆如之。是日折柳插簷。按「舊志」 ,元時,女子有鞦韆之戲。二十八日,禮干山嶽祠。東鄉諸巫者,自元旦後,舁偶神循門互唱,索錢結縷為勝,以奉嶽神,謂之「錢幡會。」 至是日,鼓樂騎蓋送神上山而散。

四月 八日,各寺浮屠皆設供浴佛。即《釋典》所載釋迦降生,九龍吐水之日也。《舊志》於是日迎華光會。

五月 朔日,貼門符五日。午時,縛艾人採藥物,食角黍、浮菖蒲、雄黃酒。小兒以雄黃抹額,繫百索於臂,皆云辟邪。婦人製綵繒為人形,插之於髻,名曰「健人。」是日,觀龍舟競渡於白龍潭,上海則觀於黃浦之丹鳳樓。夏至日,祀先,薦新十三日,相傳為關帝生日。郡民皆具牲醴,各就近廟致祭。黃梅後三日為頭𪑿。音時。又五日為中𪑿,又七日為末𪑿。三𪑿中忌問疾,及土木浣濯之事。是月廛閈寺觀誦經啟醮,謂之禳瘟。按舊志,重五軍校䄍柳於教場,謂以柳枝插地數騎用划子箭或弓弩馳射,如《夢華錄》及《金史》中元重陽射柳故事,今廢。

六月 六日,滌器於河,食《餺飥》云:《解注》夏疾十九日,相傳為觀音大士成道日,郡民皆往超果寺進香,伏日曬書帙衣裘。

七月 七夕,陳瓜果,作乞巧會,小男女羅拜月下中元祀先,以素羞往僧舍設齋,為人薦亡。夜施水燈,曰「盂蘭盆。」 若月晦值大盡日,俗謂「地藏開眼。」 僧人以紙造為白蓮船,鄉人或以錢米絮楮少許寄紙船中,祈生西方。夕作梵事而焚之,兒童積瓦甓為塔。至夕,亦燃燈,效梵聲為戲。或於長衢點放地燈一行,多至數十餘盞。

八月 朔,收露水磨墨點小兒女額,謂之「天灸。」 中秋,食月餅。登樓臺賞月觀鶴。宋朱之純《三山亭詩註》云:「華亭每中秋夜有仙鶴下,不多見也。」 十八日,俗謂潮生日,有至浦口縱觀者。二十四日,割新稻,謂之「開稻門」 ,以祀竈。是月,田家祀先農,醵錢為會,曰「青苗社」 ,亦曰「謝天節。」

九月 九日,蒸重陽糕,標以紅紙旗,供神佛。舂紅糍,薦先對菊、泛茱萸,嘗新酒,或載酒於九峰泖塔等處為「登高會。」

十月 朔日祀先,上海人有拜掃先塋者。按《舊志》,「是日開爐,用麵裹菠菜為餅,獻祠堂。」

十一月 冬至,治花糕、刲羊豕祀先,冠蓋者相賀,比正旦稍殺。相傳明成、弘時,冬至前三日,罷市交賀。如歲首。鼓吹喧闐,號豁聽更互結宴,名分「冬酒。」 今廢。

十二月 朔日,儺於街市,飾為鬼神,揭竹枝鳴鑼躍舞,至二十四日止。初八日,各寺僧設豆糜,雜置榛菱棗栗之屬,謂「臘八粥。」 二十四日,以夜祀竈神,謂之「送竈。」 婦女不得與祀物。用粉團、糖餅,謂竈神朝天,言人過失。用糖者,取膠牙之意。是日,掃屋塵曰「除殘。」 二十五日,舉家食赤豆粥,雲辟瘟。出外者亦留以與之,名「口數粥,兼餉親里之持喪者。除日祀先,易荼壘桃符,貼春聯簷間,遍插柏葉冬青。至暮封井,畫灰於地,象弓矢,雲以辟邪。先期取松柴斲方曬乾,至是疊架於庭,以麻鞂荳萁實而燎之。擊鑼鼓,燒籸盆爆竹。按《韻會》註:『籸,粉滓也。一曰粥凝』。」 又《歲時雜記》:除夕作蕡燭,以麻籸濃油如庭燎。律有「元日油籸」 之文,今籸盆是也。又呼生盆,生陽氣也。鄰《互擎》。

炒豆相送,僉搦而交納之。且餐且祈,曰「湊投。」 湊投,炳燭爚薌,燒蒼朮辟瘟丹。老幼聚飲,有圍爐守歲,達旦不寐者。閉門則舉爆竹三聲,明旦開門亦如之。《舊志》又載:五鼓一籌,更燭、炷香、陳果設醊,祝家神,參祠堂,然後舉家東向立,自卑而尊,飲屠蘇酒,飲釂尊者就席,以次賀畢,遂出賀。此一歲風俗之大略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