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4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四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六卷目錄

 淮安府部彙考六

  淮安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淮安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七百四十六卷

淮安府部彙考六

編輯

淮安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山陽縣附郭。

淮安府儒學 在郡城南門內。宋景祐二年,知楚州、轉運使魏廉建。建炎中兵燬,紹「興十三年,郡守紀交草創於南市西。二十三年,郡守吳栗復建於舊基。隆興間兵廢,乾道五年又徙於天慶觀西。八年,郡守趙磻老建殿廡。淳熙十年,郡守王詗仍復故基。開禧中又燬,嘉定三年,郡守王孟祥修。八年郡守應純之大新」 學制,即今學也。元至元癸巳,淮東廉訪賈鈞、郡守阿里重修。至治間,總管暗普建臨街門。泰定二年,郡守趙宗重建學門齋舍。明初,洪武九年,知府潘傑重修。正統七年,知府楊理增修。景泰元年,繪塑兩廡賢像,教授鮑旻禮勸士民為之。天順二年,知府丘陵增拓學地二十餘丈,重修廟學。成化三年,知府楊㫤增置學地三十餘丈,創建射圃亭,號「房饌堂」 ,鑿井構亭,及禮勸富民陳智等再新。

文廟,飾賢像。鄉紳金銑豎石「櫺星門。」 弘治六年、知

府徐鏞建尊經閣。十五年,義官徐㫤重新塑像。十七年,巡撫都御史張縉建「興賢」 、「毓秀」 二坊,提學御史黃如金重修廟學。正德十一年,知府薛𨭉毀戟門外梓潼祠為忠孝、文節二祠,葺理齋號,增新宮牆。萬曆元年,知府陳文燭重修。天啟四年,知府宋祖舜請巡按御史崔發帑重修。崇禎十三年,漕撫朱大典重修。

皇清順治九年,漕撫沈文奎重修。康熙十八年,總河

靳輔捐俸重修,立有「碑記。」 時教授徐元美、訓導倪用霖詳請「監督。」

淮安衛武學 ,在舊城東南隅名臣祠左,明初建。正殿五間,兩廡各八間,大門一間,二門一間,三門一間,泮池一方,磚橋一座。

大河衛武學 ,在新城大街衛右,明初建。正殿五間,兩廡各五間,大門一間。

節孝書院 「在東門外三里塘節孝祠內。明天順二年知府丘陵建,成化五年知府楊㫤重修,正德十年知府薛𨭉重新之。」 仰止書院 在郡城東南隅「督撫名臣祠內。明正德十一年提學御史張鰲山暨知府薛𨭉建。」 正學書院 在郡城西南隅府學西。明萬曆二年都御史王宗沐建。堂、軒、祠、門、廚、號房共七十七間。

志道書院 在郡城府學南,明萬曆二十一年,署府事推官曹於汴建。前後堂號房共一十餘間。

清江書院 ,在清江浦。前堂、大堂各五間,牌坊一座曰「斯文在茲」 ,諸生會課之所,東有文昌樓閣。

社學 明洪武八年,立社學教民間子弟。淮郡邑俱有。

學田 「明萬曆十八年,知府倪涷置田二十頃五十五畝。三十五年,署印推官亓詩教置三頃八十畝。四十一年,知府詹士龍置九頃七十畝。」 山陽縣儒學 舊建於滿浦坊縣尉司基地。元至元「間,知縣達魯花赤哈喇遷於舊酒庫橋南隙地。今西新倉地,至正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羅傳道以察院西蒙古舊學草創」 今學。六年,知縣凌澤侈新之。永樂十九年,知縣黃浩重修。宣德間,知府彭孟增修。正德七年,知府楊理增買旁隙地二畝許,建號房二十八間,中構小軒,扁曰「靜學射圃。」 舊在淮安衛東二十步,今廢為街路。指揮王欽割衛西地為之。景泰初年,塑四配十哲像,訓導周鑑、大河衛百戶戴雋同捐資。天順七年,知縣馮韺增置號舍。成化五年,巡撫都御史滕昭及知府楊㫤易居民地二十餘丈益之,建「聚奎亭」 ,錄科第名氏於右。弘治十七年,提學御史黃如金、知縣樂頀重修殿堂齋號,櫺星門三座,觀德亭、大成殿三間,兩廡各五間,戟門三間,影壁三座。櫺星門前,忠孝祠一間,戟門左;文節祠一間,戟門右。

先師殿、啟聖祠、土地祠、宰牲堂各三間。餘仍舊。天

啟四年,知府朱祖舜、知縣孫肇興請按院崔發帑重修學宮。大門原向南,在總漕轅門西首。崇禎間,遷府上坂。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又遷移北首數武。

文廟櫺星門外正南,原有「照壁牆」 一堵,紅木柵欄。

一、圍牌樓二座,扁額二面。順治十八年,總漕蔡士英暫為拆毀。康熙二十四年,生員李《戴禮》等呈廩知縣王命選捐俸修理。行縣查明,修復舊制。

外州縣

鹽城縣儒學 在縣治南三百武。宋紹興二十七「年,知縣黃萬頃創建。兵燬,淳熙九年,知縣盧林重建。宋季再燬。元至元間重建,至正間又燬。明洪武三年,知縣劉諒修。天順七年,主簿馮斌重修。成化七年,知縣蕭偉重修,增塑像。正德八年,知縣王明徹重修。嘉靖八年,知縣姜潤身重修。嘉靖十三年,知縣程㸅重修。嘉」 靖四十三年,知縣葉露新重修。其後海風屢變,舊制頹落。萬曆九年,知縣楊瑞雲大加修飾,煥然一新。大成殿三間,東西廡各三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座舊用木。嘉靖十七年,縣丞胡鰲易以「琉璃瓦。」 角門四座,二在戟門東西,二在廟之東西。泮池並橋在戟門外。宰牲房、神庫、神廚各三間,俱廢。躍龍池在廟前南門外。屏牆一座在櫺星門前。並萬曆九年知縣楊瑞雲建。啟聖祠三間,在廟東。明倫堂三間,兩齋各三間,東曰「進德」 ,西曰「修業。」 二門一座,大門三間,號房二十四間廢。敬一亭三間,在明倫堂後。會饌堂三間,在敬一亭後。名宦祠三間,在啟聖祠旁。鄉賢祠三間,在啟聖祠旁,會饌堂之前。舊有尊經閣,會饌堂之西舊有文卷房,今並廢。儒學倉三間,廢射圃在東廡後。教諭宅在敬一亭後。訓導宅在啟聖祠後。正學書院 在縣治北。明嘉靖十七年,縣丞胡鰲創建。文會堂三間,燕居堂三間,歌鹿堂三間。號房東西各十間。嘉靖三十七年,倭寇內犯,新設參將,遂撤以建府,遺址尚存。

西書院 在縣治西北隅,明萬曆十年建。正堂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東、西耳房各三間,二門一座,大門一座。

社學 在治南二十餘武。知縣蕭麟重建。明萬曆九年,知縣楊瑞雲重修。

清河縣儒學 自宋德祐元年立於大清河口舊縣城內。元泰定元年河決,遷治甘羅城,學亦隨建。至正十五年,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縣孔克勳改創於「小清河口縣治東南二百步。」 正統五年,掌縣事知州李信奎修。天順五年,都察院司務邑人王奎捐資置材木,知縣盧寧、主簿徐鼎重建大成殿及兩廡、戟門、神庫等房。成化三年,提學御史陳選、知府楊㫤、知縣王高重修。弘治十五年,都御史張縉、知縣劉慧「增大學門,作泮池、甃橋。」 正德九年,提學御史張璿委縣丞范忠建櫺星門、講堂、號房,而學制乃備。嘉靖四十一年,知縣吳宗吉修。隆慶六年,都御史王宗沐行縣,命知縣張惟誠修。天啟元年,河決,學宮湮廢。三年教諭高崇糓遷於舊基之西北數十步,以遠河患。四年建

「先師殿」 五間,櫺星門三座,戟門三間。六年,教諭湯

純繼建東西廡各五間。崇禎元年,教諭江道振建明倫堂於殿之東南。學門三間,自門至堂,築甬道,培土山於河之南岸當面。四年,教諭王守謙建照壁於櫺星門外。

皇清順治六年,教諭閻補宸新「《兩廡神牌》,植柏於庭。」

深泮池,中甃橋為神道,門外樹柵,以屬照壁。康熙十七年,知縣王登龍、教諭吳徵重建啟聖祠三間,西廡五間。十八年,吳徵捐俸增建尊經閣三間,門樓一座,造魁斗像於閣上。二十四年,知縣馬元、教諭吳希古因火燬啟聖祠,兩燬東廡,重建如制。二十七年,知縣管鉅、教諭吳希古重修明倫堂,高培階級甬道,以達「儀門。」 三十年大修。

「先師殿」 、並戟門、神道、泮池,環橋三座,甕門、通水、樹

坊表道,拓其左以達櫺星門,撤舊更新,一如鼎建。

崇正書院 明隆慶五年,邑令張性誠建。舊為庵,內立號舍二十間。

臨川書院 :在漁溝鎮。康熙三十二年,邑令管鉅建。漁溝離縣四十里,士民輻輳,其子弟多向學者。

東社學 在儒學東北百步。

西社學 在興國寺右,正房三間,門一座。吳城鄉 社學五所。

金城鄉 社學三所

移風鄉 社學四所

懷仁鄉 社學三所

學田 草場六十四頃,在三里溝,瀕淮水。明嘉靖三十八年,知縣郭琳置。萬曆四十三年,知縣楊長春復久沉於水。康熙二十八年,知縣管鉅清丈五十八頃五十一畝七分。內河工栽柳、飛絮、生柳、砍草濟工三十四頃三十四畝。臨河灘荒水渰一十九頃三十三畝。草地、熟地四頃八十一畝。康熙三十三年,教諭洪清查實存草熟地四頃七十四畝一分八釐四毫。

書院學田 三頃,居民葛永瑞義捐田糧,公議開除,歲計所出,為延師修葺之用。

安東縣儒學 在治東一百步。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東贄重建。至崇禎十三年,知縣王敬承、教諭史龍瑞重修。

皇清康熙七年,地震,明倫堂東廡皆圮。十一年,訓導

吳正名、顧焻修後,河水連年衝灌,毀啟聖祠,甎瓦木殖無存。監生萬民望捐資「重建。」 又戟門、兩廡、明倫堂亦被水傾頹,監生孫愈捐貲「重修。」

先師殿三間,兩廡各九間,戟門三間,泮池橋一座。

櫺星門二座,文昌祠三間,啟聖祠三間,名宦祠、「鄉賢祠各三間,今圮」 ;明倫堂三間,進德齋三間,今圮;修業齋三間,大門影壁一座,禮門義路坊一座,今圮。

社學 六所一在馬一坊賓日門內。一在東一坊東市橋內。一在東二坊國賓坊街北。一在大城坊能仁寺街內。一在二城坊兩賢祠西南。一在東三坊拱宸門內。

桃源縣儒學 ,「在治南百步內。創始於元至正庚辰,兵燬於至正丙申。至明洪武三年,知縣汪仁於舊基創立規模。後於正統六年,知縣張端重修,始有堂齋、廨宇,增建饌堂、號房。景泰壬申傾圮。至甲戌,知縣趙紀重建講堂、後堂,制度高廣,始有泮沼、官亭、櫺星門、序門,規模咸備。至天順五年間,勒有《碑記》。」 萬曆丙戌,知縣華存禮重修。崇禎甲戌,知縣龔奭重修。

皇清順治己亥,知縣鄭牧民重修,至康熙七年地震。

傾圮殆盡。至十九年,知縣萬謙、教諭史逸嗣、訓導劉蕃同紳士盧士觀、陳貞等募資重修大成殿及明倫堂。知縣蕭文蔚、教諭吳人龍重修。「仁」 字社學  、「義」 字社學  、「智」 字社學、「信」 字社學 俱在縣境內。

沭陽縣儒學 :舊制在沭河南。明洪武三年,知縣馮益草創。八年,知縣馮希顏初修。天順元年知縣孫忱重修。正德七年兵燬,知縣易瓚增修。嘉靖四年,知縣蔣暘「遷於城內治東二百步聚奎門北。四十四年,知縣高鵬霄修。萬曆十六年知縣蘇生明,二十一年知縣徐可達,相繼修葺。」 萬曆三十三年,教諭蕭鳴盛復遷「城南故址,修復如制。」

皇清順治二年,署學王元捷踵修。十年,知縣王國泰

增魁星樓一座。康熙三年,知縣梁文煥、教諭曹開顯增修。七年,地震傾。十二年,知縣張奇抱力謀鼎建,視舊制有加焉。

社學 八所一在治東門近僮陽驛。一在治西三百步。一在河南射圃廳。一在治北二百步。一在治東上寺鎮。一在治西新挑河。一在治南十字橋鎮。一在治北東流廟鎮。今俱廢。按以上社學八所,俱明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徐可達詳允而設。選教讀趙士登等七名就便訓誨貧民之子弟樂受業焉。仍呈報在官。官撥「莊一所,係一鄉四圖絕戶馬喜兒在冊田地,原係佃戶劉實、劉月佃耕,今二家仍絕。」 隨委省祭官沈祐同拘田鄰祁斌等通融丈量,得基熟地三頃四十七畝一分,荒地六頃二十二畝,均作八分,給付趙士登等,合作均分,以資贍養,誠蒙養之良法也。今為利其地者混入民數,久假不歸。

「學田 四頃在華沖鎮,今生員湯家瓚等領種輸租。」 按:「學舊無田,明萬曆十六年知縣蘇生明查華沖鎮鄉民王建重等入官荒田四頃,墾為學田,其規制未備也。萬曆二十年知縣徐可達踏明界址,招民耕種,豐歉酌分入為學租,諸生中遇有婚喪,請而助之。」 是蘇創其始,而潤澤經詳,徐善其後也。乃兵燹以後,耕種乏人,每頃定租一、兩承催。學胥因循怠玩,遂多逋欠。貧士寒氈,皆不得其實濟。前人良法美意,為之盡壞。留心學校者念之。

海州儒學 在州治西。唐貞觀四年創建。元皇慶二年,知州魏榮重修,學正李師道「記。」 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州陳德輔建,弘治五年知

州陳廷珪改明倫堂於大成殿之東,增修齋舍號房,大學士劉吉《記》:此時科目頗盛。十一年,知州趙儒改換櫺星門,重修號房二十餘間。

文廟:大成殿五間。兩廡東西各七間。戟門五間,櫺

星門三間:「泮池橋」 一座「神廚、神庫」 、宰牲房、俱三間。嘉靖三十一年、知州鍾岳改「明倫堂」 於

先師廟之後。此時科目寥落,議者猶欲復舊址。

書院 明嘉靖二年,知州廖世昭創建,以便士子肄業。廢址在鼓樓之東。

社學 :州城舊有十二處。

贛榆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元季兵燬。明洪武四年,縣丞莫從敬遷於縣治東南子午向,廟廡、門堂、橋池悉具。正統三年,知縣郭文中重修。十三年,知縣章廣再修。成化十四年,知縣王舉再修。嘉靖二十五年,揚州府推官符「允中發會計銀一百二十兩,海州知州鍾岳發州銀六十兩,委訓導晏豳重修。」 隆慶五年知縣劉正亨重修。萬曆十八年,知縣樊兆程因甃城甎重修一新。三十七年,知縣徐應元改建啟聖祠,初置文昌閣、聚奎樓,並置學田。四十三年,知縣虞之訓改「廟向」 及儒學大門。崇禎十二年,知縣徐維翰修復廟向。十三年修復門廡向,復儒學大門。初址更建文昌閣。崇禎十五年兵燬。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穆爾謨、教諭劉思問重修。十三

年,邑太學生董宗鼎捐百金重建門廡。康熙七年地震,圮者十七。訓導章憲旋捐俸修築,次第以興。十一年,知縣俞廷瑞、訓導章憲各捐百金,協力共修。廊廡落成,宮牆備美,及文昌閣、名宦祠,胥稱輪奐焉。

社學 舊社學四所明萬曆年間,知縣樊兆程建。一在城,一在青石鎮,一在沙河鎮,一在城頭鎮,久廢。

學田 :「舊額設學田一百頃,每年徵銀五十兩,濟貧生。知縣徐應元置,順治十年除荒徵熟,實存銀二十五兩四錢八分七釐零,仍濟貧生。」 邳州儒學 向在舊城州治東南,創於漢,至宋隆興年間重修。元末燬於「兵火。明洪武四年重建者,判官裴玨。成化十三年改建者,判官曹卿也。歷正德、嘉靖間節修者,知州高巖、黃」 德廣、馬京也。踵事增華,人文蔚起。

皇清順治年,學正蔣曜、孫大經、訓導章憲時有修葺。

至康熙七年,地震水沉,淪沒殆盡。春秋享祀,暫寄羊山,非其地也。分府蘇嵋捐俸首倡,州守李纘宗多方勸諭,因即堤下廣原而建學焉。諸生王墀等力任其事,乃創正殿,學正胡圭任,學正孟安世代之,藉觀厥成,方建兩廡,以次及學,乃力竭暫止。繼以二十四年水溢,廟幾陷水中。學正孟安世、訓導許來惠多方隄障,幸而獲全。二十六年,孫居湜來守是州,毅然倡捐,即日肇工,而東廡以成。更前設木欄,周以土垣。方謀建西廡而遷城之,令下暫止。

舊城社學 在州治東,本民居,州守孫居湜,歲償其價,主其教者為廩生潘啟皋。自孫守北來,其學已廢,方營建新邑,所憩有茅屋數間,因修飾之,以教其鄉之子弟。主其教者為儒生呂元賓。膏火有資,粟米有繼,皆其捐俸而措置之也。艾山社學 去州舊治百里而遠,頻年水旱相繼,絃誦希聞。乃新邑方建社學,即興科歲,應童子試者濟濟而出,遂有泮遊者矣。

宿遷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南一里許。元至正二十八年,主簿郭仲實、達魯花赤孛老、縣尹張彬創立基址。元貞元年,孛老縣尹蕭世榮、主簿郎洪續成之。至正戊子,縣尹曹希明重修。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年,縣丞方鐸、訓導孫本初重建。永樂十三年,知縣梁孟嶽、教諭王紹先修葺。正統九年,知縣李永重修。景泰三年,知縣應永福、訓導王敏重修。成化五年提學御史謝選改建。弘治間知縣張瓛重修。嘉靖末烈風雷雨。

文廟兩廡,一時盡皆傾頹,知縣陳嘉道重修。萬曆

五年間,河水衝嚙殊甚,知縣喻文偉改建於新治之左。殿宇壯麗,丹堊煇煌,淮北諸學鮮其壯麗。

興賢社學 在東北隅舊厲壇前。

育才社學 在西北隅,大街西。

培英社學 在東南隅,舊縣前大街。

儲秀社學 在西南隅舊縣基內。

毓秀社學 在新城內「凌雲會館。」 以上各隅社學五所明萬曆五年,知縣喻文偉建。

志道社學 在司吾鎮

據德社學 在新安鎮

依仁社學 在侍家林

遊藝社學 在邵店鎮

明德社學 在小店

新民社學 在張山鎮

「博文社學 」 在《口頭集》。

「約禮社學 」 在安家集。

正心社學 在龍泉溝

誠意社學 在劉馬莊

「致知社學 」 在《街頭集》。

崇德社學 在堰頭集

廣業社學 在港頭集

「修德」 社學 在《潼溝集》。

明道社學 在《陳戍集》。

「存心社學 」 在《張家集》。

養性社學 在白洋河

明善社學 在《歸仁集》。

復初社學 在林子鎮

養正社學 在黑墩鎮。以上各鎮社學二十所,皆明萬曆五年知縣喻文偉創建。

學田 一響場田在順德鄉,五圖,計百十畝。明隆慶四年,知縣朱伯華置。

一張陂湖在安仁鄉,八圖,計百十畝。明隆慶四年,知縣朱伯華置。

一廟巷地租。在望淮門外及三元官西。計屋地一百間,每年納租為貧生助。明萬曆三年,知縣喻文偉置。

一、舊學周圍地租盧森等二十八間,清查造冊,行學納租為貧生助。明萬曆三年,知縣喻文偉置。

一、舊學地,南止牆,南空地,北止寺,計六十三丈;東止堤,西止曹佑等十五家屋,召民租佃,每年納租,為貧生助。明萬曆五年知縣喻文偉「置一直河鎮趙汶等房一百八十間,併地五畝。每年該租銀五兩六錢八分。明萬曆十三年,知縣孫湛清查,造冊行學,為貧生助。」

睢寧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元至元戊子,知縣王榮祖始建。大德甲辰,知縣苗鐸重建。元末兵燬,至明洪武六年,知縣葉見泰復建。宣德十年,知縣衛鏞重修。景泰二年,知縣張佇重修。正德三年,知縣黃守濂請幫助識別此字。學門於櫺星門西。九年,知縣劉景沂重修。嘉靖三十五年,知縣喬鎮重修。萬曆七年,知縣徐密重修。九年,知縣申其學「申請撫院凌雲翼、按院姚士觀、觀察使莫與齊,各助銀重修。」崇禎二年,洪水破城,傾圮殆盡。至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殷岳初建大殿五間,兩廡十四。

間,明倫堂五間。八年,知縣魏翰建櫺星門一座,戟門五間。康熙元年,教諭孫大經蒞任,捐俸金三百三十兩。知縣馮應麒助銀一百二十兩。紳士量為捐助,鳩工庀材,創建「啟聖祠」 三間,外設門牆甬道,內製龕座、神主、爐瓶、燭臺、木匾、綵縵俱全。重修「敬一亭」 三間,抱廈一間,外設門牆甬道,內懸木匾。創建魁樓一座,上塑「魁星金像。」 重修禮門,創建儒學大門二座,木匾對聯俱全。鋪砌甬道二十餘丈,加修周圍磚牆數十丈。新建大殿,十哲龕桌;重修兩廡十四間,內添山牆四座,刱置神主龕座、爐臺。兩廡南各四間,崇祀名宦、鄉賢,神主龕座、爐臺俱全。修砌大殿,明倫堂前大月臺二座,砌前後臺級十五座,鋪設大殿。「明倫堂兩廡,啟聖、名宦、鄉賢諸祠。儒學門、禮門、魁樓,敬一亭,戟門地平磚並學前街道共三十餘丈,刷紅櫺星門牆、啟聖祠牆共數十丈,並櫺星門柵欄門六扇。創修明倫堂後衙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六間,門牆甬道。創建學前興賢、育才二坊。坊之東惜字爐一座,西義井一口。泮池北砌石坡二十餘」 丈。起工於康熙元年冬,竣於康熙三年春:共計用過銀九百二十餘兩。三年夏,復造泮池中青雲橋十餘丈。四年春,知縣石之玫、典史繆振稷同捐俸建「青雲亭」 一座。泮池南鋪砌石臺九級,旁栽楊、柳、桃、杏、棗、李二百五十株。學宮內外,共栽松、槐、桃、柳、李、杏、椿、棗數十餘株。

養正社學 在城隍廟西南。正房三間,門一座。周圍牆垣。附祀忠臣金聲、丘紳、袁浩、義士朱用之於內。

復初社學 在城隍廟西南。正房三間,門一座,周圍牆垣。附祀馬神於內。以上二社學,知縣申其學建,今俱廢。

學田 「睢舊無學田。明天啟二年,知縣林翹楚捐資買地一百二十畝。天啟七年,知縣楊若桐查出新淤官地五百畝,今俱廢,止存河淤地一頃八十畝,坐落堽頭社地方,歲輸學租三兩六錢零,解藩司學道。」

淮安府戶口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府總

原額人丁四十七萬六千七百五十九丁,內除原舊逃亡人丁一十一萬七千五百九十八丁五分,於順治十四年審增招徠,共人丁四千六百五丁。

順治十四年,實在人丁三十六萬三千七百六十五丁五分。又邳州集鎮異戶四百四十七丁。康熙元年審增實在人丁三十七萬三千二百九十七丁五分。

康熙六年,實在人丁三十七萬三千二百九十七丁五分。於康熙九年,除安東縣亡故流移海州渰溺人丁共一萬九千九百一十四丁。康熙十一年,實在人丁三十五萬三千三百八十三丁五分。

康熙十六年審,增實在人丁三十五萬六千五百四十八丁五分。

康熙二十二年審,增實在人丁三十五萬七千三十九丁五分,內除優免本身人丁三千三百三十六丁五分,實在當差並不免餘丁共三十五萬三千七百三丁。

額外歸併省外衛所原額軍丁七千六百七十九丁五分,又清出軍丁八百五十二丁,內除逃亡故絕軍丁五千五百二十丁,又裁汰備倭城鋪佃戶屯丁一百七十三丁,又領種屯田領駕漕船軍丁一千五百六十七丁,原無編派丁銀,又於康熙十三年奉文減丁五百五十一丁,又於康熙二十年審缺鹽城縣併鹽城所軍丁二百四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軍丁五百一十六丁五分。以上實在當差及歸併省外衛軍丁共三十五萬四千二百一十九丁五分。

山陽縣

原額人丁一十六萬三千六百九十八丁。內除故、絕優免人丁三萬九百三丁。

實在人丁一十三萬二千七百九十五丁,原額《人丁》銀四萬三千五百八十三兩七錢八分三釐五毫。內除故絕並優免人丁銀九千三百六兩二錢二分七釐。

《實在人丁》銀三萬四千二百七十七兩五錢六分三釐五毫。

原額《黃快人丁》二十四丁半。

實徵銀八兩五錢七分五釐。

鹽城縣

原額人丁七萬七千七百六十五丁。內除優免人丁三百三十八丁。

實在人丁七萬七千四百二十七丁。

實徵人丁銀一萬四千三百八十六兩一錢。匠班銀七十二兩四錢五分。歸併鹽城所原額軍丁五百九十名內。除故逃外

實在軍丁三百一丁

實徵銀六十二兩

清河縣

原額人丁九千八百二丁,內除優免人丁一百七十七丁。

《實在》人丁九千六百二十五丁。

原額《人丁》銀四千五百九十九兩四分。內除優免人丁銀一百七十七兩七錢五分。

實在人丁銀四千四百二十一兩二錢九分,又該補額銀三百七十兩九錢。

班匠銀三十八兩七錢

安東縣

原額「人丁」 二萬四千六百六十六丁。內除逃亡優免人丁一萬八千七百四十七丁。

《實在人丁》五千九百一十九丁。

實徵人丁銀一千六百五十二兩一錢。

桃源縣

原額人丁二萬六千五丁,內除優免人丁九千七百六十四丁。

實在人丁一萬六千二百四十一丁。

《實在人丁》二千五百一十六兩三錢。

沭陽縣

原額「人丁」 四萬八百三十五丁,內除逃亡人丁二萬四千二百九十一丁。

實在人丁一萬六千五百四十四丁。

實徵人丁銀六千四百七十三兩九錢五分二釐四毫。

匠班銀七十二兩四錢五分。

海州

原額人丁四萬六千三百九十八丁。內除逃亡人丁四萬一千六百六十丁。

《實在人丁》四千九百三十八丁。

原額「人丁」 銀一萬四千六百二十九兩三錢九分一釐八毫七絲八忽。內除免逃亡銀一萬三千五百三十六兩六錢四分一釐八毫。

實在人丁銀一千九十二兩七錢五分,又帶徵額外牛角加價補額,匠役、衣裝、鋪兵工食銀一十二兩四錢七分一釐五毫。「歸併西海所」 原額軍丁三百八十二名,內除逃亡故絕軍丁二百一十四名,

實在軍丁六十八名,例無《丁徭》。

贛榆縣

原額人丁二萬五千四百九十五丁。內除逃亡人丁一萬二百七十四丁。

實在人丁一萬五千二百二十一丁。

實徵人丁銀三千四十四兩二錢。

匠班銀六十三兩四錢五分。

邳州

原額人丁三萬九百九十二丁,內除優免人丁二百七十六丁。

實在人丁三萬七百一十六丁。

實徵人丁銀八千七百三十四兩一錢九分五釐。

又「異戶浮糧抵補丁銀」 一千四百一十一兩二錢四分二釐五毫,歸併邳州衛。

原額:「舍丁」 三百二十七名。

實徵銀九十六兩四錢

宿遷縣

原額「人丁」 二萬六百五十一丁,內除優免逃亡人丁一萬二千二百八十丁。

實在人丁八千三百七十一丁。

原額「人丁」 銀七千二百一十兩八錢。內除優免逃亡銀三千四百二十九兩。

實徵銀三千七百八十一兩八錢。又頂補缺丁異戶鞭銀一百六十兩一錢二分,鹽觔水程銀四十兩,牙稅銀七百一十九兩七錢八分,水面銀一百九十四兩五錢,共銀一千一百一十四兩四錢。

睢寧縣

原額人丁一萬七千三百六丁,內除逃亡人丁七千七百九十八丁。

實在人丁九千五百八丁。

實徵人丁銀三千一百三十六兩一錢五分。。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