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14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興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十四卷目錄

 太平府部彙考四

 太平府祠廟考寺觀附

  太平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八百十四卷

太平府部彙考四

編輯

太平府祠廟考        府志

編輯

本府。當塗縣附郭。

社稷壇 在清源門外街西,明洪武三年,知府潘有慶建。

山川壇 在南津橋南來清坊西。祭期祭儀與社稷同。

「郡厲壇 」 在清源門外。每歲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祭。

文昌祠 祀文昌神,在城上關建德坊,宋貢院也,今尚有貢院,土地神像祀祠右。紹興三年兵亂,元祐孟太后奔江州,守臣請回鑾駐蹕於此。殿後雙柏,虯枝偃蓋,傳是太后手植。宋末,改今名。每年仲春、仲秋、丁日,有司致祭。

定江神祠 在釆石山,即水府廟也。傳聞水府神在磯下甚靈,南唐時建廟,歷朝增修正殿,材皆柏木,雕畫甚工。有米芾書「中元水府」 四字,今不存。明封「水府定江之神。」 八月十五日,有司致祭,用羊豕備物。禮等。丁祭,沉祝帛於牛渚磯下,歲為額。

馬神廟 在湖熟門外馬監內。每歲春秋二八月午日致祭。今廟廢。

火神廟 即五顯廟,在五條巷內,舊稱「靈順行祠」 ,歲致祭。

《唐拾遺》:「李白祠 在青山麓,每歲清明前一日祭。」

宋太傅虞允文祠 原在牛渚山廣濟寺側。宋嘉定九年,江東提舉李道傳建。淳祐九年,沿江制置吳淵、郡守章琰修。後數年,郡守馬光祖請於朝,改建於寶積山之西,賜名曰「英烈。」 元廢。明景泰壬申,太守李郁重建。成化辛卯,太守施奇重修。今祠已傾圮,遺像不存。每年仲冬一日,猶致祭。

登勇將軍馬進廟 在清德坊內,廟今廢。每歲正月十八日,致祭於頓覺庵。

明三忠祠 祀花雲、許瑗、王鼎,在府治西,察院西。每歲九月五日祭。

學士陶安祠 在東街希彝觀左,即故宅也。每歲於丁祭後日致祭。

翰林直學士范常祠 在府前忠節坊,亦故宅也。每歲於丁祭後日致祭。

本府城隍廟 :在府治東承流坊。始於吳赤烏年創建,歷代增修。明洪武三年,始定封號。

皇清康熙十一年,鄉耆鮑一鰲以己貲修門閥廊廡。

一新

東嶽廟 在黃山麓。舊名護聖庵,祀岱宗之神。宋皇祐三年創建。元至元四年,吳廣興等重建。至正元年,營寢殿之東以奉神像,復於東造庵以護浮圖。明高帝渡江駕幸,敕改今名,特差主事陸忠起建,殿覆琉璃,嗣為官司拜送箋表,祝萬壽之所,內有拜表亭。弘治甲寅災,甲子重建。

皇清順治十二年,操撫李日芃捐俸鼎新兵備道孫

登第置田十畝,給僧措辦香燈。

雷神廟 在景山,原名「德清道院」 ,祀雷神,故名。元至正元年,徐復亨建。殿南有龍王堂,歲旱,有司禱雨於此,多應。

丁蘭廟 在慈姥磯上。《郡國志》云:「丁蘭,廣西蒼梧縣人,性至孝,母歿,刻木為像,祀之如生。凡家事必告像,鄰人張叔,令其妻假物。蘭妻白,像不悅,遂不與。張叔怒,突入蘭室,擊木像,蘭知之,奮殺張叔。吏捕蘭去,像為之垂淚。郡嘉其至孝,奏釋蘭罪。」 又以蘭為河南河內縣人,其立廟太平之故不可考。每歲興賽。

花真娘娘廟 ,每春水發,有司親祭湖神於「花真娘娘廟」 ,則無泛漲之患,歲以為常。

建陽衛旗纛廟 在北門內局巷。每年霜降日祭,掌印官率各官丁備精利器械、鮮明盔甲,清晨金鼓手迎旗於廟祭。祭畢,巡捕官請正官錦服,各役擺列馬道,導迎回衛。

袁雙廟 在城東十五里。祀晉袁真子。

文孝行廟 在縣治南,祀故梁昭明太子蕭統。

武烈帝廟 在城西江口五里,祀陳仁杲。《唐書》:隋末,越人寇長洲,柴克宏帥師往救,仁杲見夢曰:「吾遣陰兵助汝。」 及戰大勝。克宏奏封武烈帝。唐贈忠烈公,宋加封贈,復封克宏靈翊將軍。南豫州大王廟 在縣治西南。唐武德三年,以當塗縣置南豫州,建廟祀土神。

蔣莊武帝廟 在澄江門外,祀建康蔣山神。忠勇廟 在採石鎮,祀定江軍承宣使張君,宋淳熙四年建。

南關關帝廟 在馬驛街南。

濮家祖廟 在府西南蔡家巷。吳赤烏二年,濮陽時建,祀瘟司神。

彪堂廟 在慈湖鎮街口,吳赤烏二年建。「葛家祖廟 」 在城西南隅,祀瘟司神。

茆王廟 在湖熟門外,宋崇寧元年建。

王公土神廟 :在縣治西清德坊。元至正二十年,郡人潘勝祖創。

蕭公廟 在行春門內,宋紹興年間建。

釆石鎮城隍廟 :在顧家巷內。釆石無城池,而有城隍廟者。按蕭梁曾置南丹陽郡於採石廟,或其遺置也。而石壁上又刊有「東晉遺城」 四字,相沿不毀,失所從來。崇禎間,鎮人章杞督工重修。

五顯廟 在黃池鎮,唐建。

和尚港水府廟 明洪武間建。

女仙廟 在藏雲山上致雨峰下。舊傳,有仙女三,上下峰側,人隱隱見之。立廟以祀。歲旱禱之輒應。今廢。

謝宣城祠 祀晉謝朓,在青山。

《謝將軍祠 祀》,謝尚在採石。

郭朝請祠 祀宋郭祥正。在青山李白祠之東廡。

綦少卿祠 祀宋綦奎,在東長街。

吳正肅公祠 祀宋吳柔勝,在子城東南。《蕪湖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一里。仲春仲秋上戊日祭。山川壇 在縣河南一里,仲春仲秋上巳日祭。邑厲壇 在縣東北二里,地名「庵巷。」 祭期與府同。

馬王廟 舊在府館中,後移在夫廠後,今廢為民居。春秋猶祭。

縣城隍廟 在縣治東南百步,宋紹興四年建。明成化間,知縣陳源增修兩廊前門,規模始備。徐將軍廟 在縣河南,明建。

雙忠廟 即「文昌宮」 ,在城內北門鋪,明隆慶四年建。

瘟司廟二所 一在縣後,一在河南。

三聖廟 在縣西三里

靈順廟 在縣北保康坊,即今「五聖祠。」

火官廟 在河南江口鋪,明建。

廣惠廟 在縣西三里

晏公廟  、關王廟 俱在縣西。

白馬三聖廟 在縣南十八裏白馬山,即《八景》中「白馬洞天」 也。宋元舊有遺宮,明成化間,道士葛志寬募眾鼎新。

東嶽行宮 在吉祥寺左。明洪武間,民繆端甫等建。成化間,民胡剛等重修殿宇門廡。

靈澤夫人祠 在蟂磯上。

李衛公祠 在縣東北赤鑄山。明永樂二年重建。

梁文孝祠 在縣西長街昇平橋東,祀昭明太子蕭統。

宋狀元張孝祥祠 在縣西長街巷內百步許,舊明惠庵地,明正德間改。祠前有「狀元坊」 ,許用中重建。

忠臣祠 在東院,祀參軍陶居仁。

通判陳一道祠 在察院東,明嘉靖三十六年建。道以縣丞死事,贈通判。

海公祠 在邑城外西北。明萬曆二十四年建,祠海瑞。

通判馬重德祠 在縣北門外。

烈女祠 在儒學西南,祀烈女詹氏。

繁昌縣

社稷壇 在縣東朝陽門外祠山廟後。《祭典》與府同。

山川壇 在縣治東南迎薰門外金峨山麓。祭期同《蕪》。

邑厲壇 在縣北拱極門外。祭期同蕪。

文昌閣 在縣東朝陽門外。歷為賓興祖餞之所。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鄧一儒重建。崇禎十三年,鄉官王焞、舉人郝一楷、生員一樞等《感夢》。

募修,每年春秋仲月,有司陳牲致祭。

關帝廟 在縣東朝陽門外三里演武堂後。明萬曆二十六年,知縣吳緽建。

皇清康熙間重修。每歲五月十三日,有司陳牲致祭。

縣城隍廟 在縣治東百餘步。明萬曆間,知縣徐有為帖給香燈田二處,共二十五畝八分,建碑以記。

東嶽廟 在縣東朝陽門外三里,密邇演武場。明崇禎十二年,闔邑修建,以護水口。

馬神廟 在上峨橋

江神廟 在三山鎮內,有臨江楊禎遺像。金龍四大王廟 在荻港鎮江口,順治五年鎮人及舟商建。崩岸時,四圍民居皆陷,廟獨存。貞女祠 在舊縣鎮,為烈女張仙真建。近燬,像存。

《烈婦》祠 在朝陽門外,為生員方名蛟妻洪氏建。

寺觀附

編輯

本府。當塗縣附郭。

萬壽寺 在郡城東門內北。宋景德敕分化城為萬壽寺。南渡後燬。紹興中,僧慈濟重建。寶祐三年,住持僧玅淨濬放生池,造石樑於上,以通山門。明初,敕州縣止留一寺一觀,令僧道分居。於是僧悉歸併光孝禪寺,此寺以元玅觀道士處之。洪武七年,詔復還寺,僧散者再聚,止存一十八院。十五年,重修大藏經閣,貯經於上。今存釋迦、應真、東羅漢、西羅漢、延壽、興教六七院。弘治三年,都綱僧勝福重修。後嘉靖六年,都綱僧善溶再修。在此祝釐習儀之所。

古化城寺 在城內向化橋西,「禮賢坊巷內。吳大帝時,康里國僧會法師持佛塔一座過江。於時江南初有佛法,建道場三所。一為姑熟之化城,其址最廣。宋孝武南巡,駐蹕於此,增二十八院,院各有額。唐天寶間,住持僧清升能詩文,造舍利塔、大戒壇,置清風亭於寺旁西湖上鑄銅鐘一,李白銘之,今盡廢。宋知州郭」 偉以東城雄武之地,改遷化城寺,而撤其西北之地為城守,存其餘為西庵。凡西庵至西北兩城隅,皆古化城寺也。今存佛殿。觀音殿右為新建地藏殿,銅像最靈。其清風亭移置於他處,相傳為雪峰祖師道場。

報恩光孝禪寺 在郡城西南隅。唐名瑞竹寺,宋名太平興國。崇寧二年改崇寧萬壽,政和元年改天寧。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十一年改今額,俗稱「南寺。」 明洪武初重建。大雄殿南列三門。地藏殿在東,洪音樓次之;輪藏在西,彌陀閣次之。左有文殊殿,伽藍殿東廊屬焉。右有祖師殿,西廊屬焉。文殊殿後為法堂,即瑞「竹堂。」 後為觀音堂,方丈僧寮,翼拱環列,郡城大道場也。崇禎間,正殿燬。

皇清順治十年建。殿後觀音閣右立佛大殿。即「彌陀。」

閣也。佛像甚古,為第一名塑。康熙元年,僧大極募眾鼎修,煇煌倍昔。

無相寺 ,一名「靈山」 ,在尚書塘。元皇慶二年,民陳德甫建。明洪武乙未重修寺,有《高帝御製詩》。

皇清順治間,覺浪禪師開選佛場於此,今頹圮正殿。

左僧本源建《地藏殿》。

普潤教寺 ,在郡東北化洽鄉臨溪山。舊名「普潤院。」 宋景定元年僧覺海建。明洪武初改今名。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

寶林教寺 在郡東南延福鄉下莊。宋嘉泰二年僧祖燈建。元廢。明洪武二十年僧慈忠重修。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

廣福禪寺 ,在郡北黃山巔。宋嘉祐三年,僧惠通建,賜額「壽聖院。」 紹興十二年,徙山麓。隆興元年賜改廣福院。元廢。明洪武十三年,住持行旺重建,改今名。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

皇清順治年間,操撫李日芃、池太道吳崇宗捐資並

東嶽廟重修

廣濟寺 在郡北釆石山,舊名石磯院,又名資福院。吳赤烏二年建,宋天聖十年改廣濟院,明洪武十三年重建,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山門前名「江山風月樓」 ,今移於後。

大仁寺 在郡北慈湖馬鞍山南。唐天成元年誠法師建。元廢,明洪武七年僧惠觀重建。廣教禪寺 ,在城東黃池鎮,舊名「廣教禪寺。」 唐大中二年華林覺禪師建。宋紹興三十年周葵改今名。元廢。明洪武八年僧智遠重建。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後有讎塘。

均慶教寺 在郡東南湖陽鄉。唐乾元二年建。宋寶祐間,僧師全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

成叢林

彌勒教寺 ,在郡東南多福鄉。唐貞觀二年建。宋景定三年明極禪師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

東承天寺 ,在姑孰鄉上官莊,唐大中三年建。澄心教寺 ,在郡東橫山。齊陶弘景棲隱地。宋嘉祐八年改「澄心院。」 紹定元年重建,明改今額。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

古麓心寺 在城北釆石鎮,寶積山之東南。一名「寶積禪林。」 舊在楊墓山,唐武德四年尤鐵牛建,宋紹興十一年移建今所。元廢。明萬曆四十年,皖僧清凡重建。為接眾叢林,地當南北孔道,四方緇流肩瓢笠,至者咸歸之。山門頹廢,僧照見改建。

藏雲寺 ,在城東歸善鄉武神山,舊名延壽院,宋景定間僧紹德建。嘉祐八年敕改今額。福聖教寺 ,在郡東南三十里薛店巿,舊名「保安」 ,僧祖誾建,明洪武間改今名。

白雲寺 在郡東南青山之東峰,舊名南峰德禪師建,宋嘉定八年改額「白雲院。」 有巢雲亭。普通寺 舊為院,在郡東南多福鄉,元泰定四年建。

永泰寺 舊為院,在永保鄉。宋嘉祐八年,僧法憐創建。

竺山寺 在郡城北門外黃山東一里,唐中和元年建。

水心寺 舊為院,在郡南黃池鎮。宋淳熙間,僧珍公建。元廢。洪武十六年,僧正照「重建。」

多寶寺 舊為院,在姑溪河南三里店,舊在石城山,宋嘉定三年,僧歸公移建,改今額。

彌陀寺 ,在和尚港慈姥磯,宋嘉祐三年建。「禪定寺 」 ,在永豐圩,宋景祐五年建。

延慶寺 在郡東北歸善鄉石城山藏雲寺左,俗名「下寺。」 宋慶元二年建,寺有都土地廟,為七村祈年報賽之所。

雲居寺 在長頭嘴。宋乾道年間建。

福源教寺 ,在郡東龍泉山。宋時螺浮尊者飛錫開山建。舊名「龍泉」 ,明改今名。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

興福寺 在郡西三里。明萬曆十五年,邑令章嘉禎建。與金柱山對岸雙鎖水口,闔郡賴之。近三江關,僑寓於內。

福山寺 在福定圩,明嘉靖十七年建。

黃山寺 在石馬村,明萬曆四十九年建。立清寺 ,在獨山內,明萬曆四十二年建。西承天寺 ,在黃池鎮東大河中,宋嘉定八年僧從密募建。

古唐寺 在釆石之東。宋紹興元年,武功大夫胡白虎駐師於此,軍旅死者,多暴骨原野。白虎買地,命僧從檜收葬,仍建寺,造十三級浮圖,日誦經以度亡者。元廢。明洪武二十年,寺僧妙理重建。後盡圮。

皇清康熙十年,僧心慧募眾鼎建。

龍華教寺 在郡東南保神村。宋景定間僧道清建。元廢。明洪武八年僧德壽重建。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

太平興國院 在郡東白紵山椒。宋紹興三年,僧法開奉敕建。元廢。明洪武八年重建。

禪惠院 在郡東禪岳山,俗稱禪岳寺。晉永興間,僧寶月建。宋嘉祐八年改今額。明萬曆間廢邑民芮仲良重建,及啟佛藏。內書:「元至正二年四月八日,佛弟子芮仲良喜捨相越數百年。」 前後姓名適合,豈其前後一身歟?

淨居院 在多福鄉孳牧廠。梁大寶元年建,昭明太子讀書處。

鷲峰院 在郡東化洽鄉霍山,宋紹興元年,僧贇闍黎建。

興化院 在延福鄉馬鞍山東。梁大寶六年建。禪那院 ,在郡東南丹陽鎮。齊永明二年陶隱居建,舊名「禪定」 ,又名「宣喜。」 宋淳祐三年,明極禪師重建,改今額。

真如院 在郡東北慈湖柳山,宋景定間,明禪師建。

慈相院 在郡西南延福鄉。舊為庵。宋景定三年僧賢公建。元廢。明洪武三年僧去勝重建。資福院 ,在郡治南大信鎮。宋僧凱大師建。元廢。明洪武三年僧永慈「重建。」

羅漢院 即城內馬軍寨寶公庵。宋淳熙五年,僧惟了建。元廢。明洪武十六年,僧紹性重建。成化十八年,僧法祐擴其基而新之,更鑿井門外以惠眾雲。

彰教院 在郡東南湖陽鄉,宋嘉定六年,僧行先建。

西峰院 在湖陽,宋嘉熙七年建。

西講院 在咸和圩,宋端平年間建。

永寧院 在北鄉星落村。宋紹興四年建。崇寧院 在郡南姑孰鄉。吳赤烏二年建。淨行院 在湖陽鄉。元至元二年間,僧禮洪重建。

瑞相院 在郡南姑孰鄉,宋建。

興教院 在馬鞍山

保安院 在郡南廣濟圩,唐大中年間建。大聖院 在積善鄉,面丹陽湖。

吉祥庵 在上南門外廣安坊。明嘉靖五年建。「紫林庵 」 在行春門外柳家巷武林北社。明天啟年間僧沖元募建。

法華庵 在府城東關武林北社。明崇禎間,里人金玉相建。

萬壽庵 在上南門外廣安坊。明洪武間,為《鄉約》所。嘉靖間,都御史陳正改今名。

萬全庵 在下南門外上天井街。「源清坊。」 「水月禪庵 」 在下南門外柴街。

永保庵 在上南門外來清坊,元至正年間建。德清庵 在上南門外廣安坊,元至正元年建。醉月庵 在清源門外襄城橋畔。

旃檀林 :在郡治北門內。

普通禪林 在東門外。元延祐三年,無用禪師建,今名「迎春庵。」

正覺庵 在歸善鄉華山巔,元泰定三年建。普明庵 在城北採石鎮乳山,吳赤烏二年建,元大德五年無用禪師遷創。是地不生惡草,冬不積雪。初無用手植松柏,雲「樹與屋齊,當有善人成就此事。」 至正元年,里民黎德壽同子黎中捐產大建,果如師言。

保和庵 在清山巔,謝脁故宅,後有石佛殿。明萬曆間,僧如慈建。

大聖庵 在白鹿鄉橫望山,唐開元二年建。圩豐庵 在多福鄉新興圩。宋咸淳元年建。慈相庵 在延福鄉常稔圩。

護聖庵 黃山東嶽廟舊名詳本「廟」 下,今入祠祀。

隱居庵 「在藉泰圩」 ,宋建。

福惠庵 在永保鄉梅山巔,宋大中祥符間建。洪潭庵 在延福鄉洪潭圩,元至正八年建。五葉林 在楚山麓,舊名「太虛庵」 ,僧弘易重建。慈濟庵 在儲家渡之南。明萬曆庚申僧真華建。

圓通庵 原名「廟塘庵」 ,在薛鎮靈墟山。順治十一年,僧大極重建。

《白衣庵 》在採石山太白樓後。

慧日禪庵 在黃池象峰山。庵旁舊有圓照庵,今廢。

紫草庵 在多福鄉廣儀圩。

幽谷庵 在歸善鄉天馬山。

廣覺庵 在延福鄉常稔圩,唐武德元年建。南庫庵 在郡東北,唐寶曆五年建。

天竺庵 在化洽鄉平政橋。明萬曆間,僧月光重建。

東庫庵 在郡東北化洽鄉白馬山。

寶華庵 在採石務巷內。

陽湖庵 在郡治北鄉陽湖塘,僧開先募建。《考山庵 》在歸善鄉。

準提庵 在採石寶積山麓。明崇禎間,鎮眾姓建。

紫雲庵 在採石東關外。

《生生庵 》一名「橋庵」 ,在採石山東麓。

觀音庵 在採石東街

瞭然庵 「在採石山」 ,明建。

牛蹟庵 在北鄉竹山西,漢永光五年建。昇仙庵 在薛店市南,相傳丁令威登仙之地。玉峰庵 在東鄉王蓋村,宋建。

佑聖庵 在官圩起龍埂,唐建。

靈應庵 在官圩北岸,宋紹興五年建。

全昇庵 在官圩團灣,元建。以上「牛蹟」 等六庵,屬《道紀司》。

大士庵 前三官殿,僧慧如建。

香水林 ,僧爾燄重修。

三台閣 在採石山巔。明崇禎十五年,郡紳曹履吉建。

準提閣 ,在採石望夫山。頂中為地藏大殿,遠近朝拜者不啻九子之盛,故又名「小華山」 ,僧圓光募建。

松濤大士閣 在採石山麓。先為邑令徐養心生祠。

梓潼閣 在黃池水阜墩。

觀音閣 在和尚港,宋太平興國二年建。希夷觀 在郡城崇教坊。舊在城南,宋紹興元年道士朱月谷建,名「希夷堂。」 後厄於兵燹,元元統六年遷建於此,改今額。

元妙觀 舊名「天慶」 ,在城北,宋大中祥符間建,建炎初燬,紹興二年徙建新城西門內,元元貞元年易今名。

承天觀 在郡北採石山麓。吳赤烏二年建。原名「希仙」 ,南唐道士申執中改修,名「崇元」 ,宋景德四年賜今額。

白鶴觀 原名「思則庵」 ,在採石寶積山南麓。宋元祐間,女冠孫真人開山於此,敕建。元廢崖壁,鑿元祐年號,有「仙姑煉丹池。」 明宣德間,道士秦志常、耿如灰重建。

崇真觀 在東鄉朱莊,宋紹興三年建。

崇元觀 在黃池鎮,有三官殿,鎮民傅嘉晏建。清華觀 在大信鎮,元廢。

神霄宮 在郡北採石鎮唐賢坊,內有太白祠,後殿規制甚偉。宋嘉泰元年,道士秦德智建,後經兵燹,明洪武間,道士陸永昌重建。

青陽宮 在郡治上南門內,明景泰二年建。「斗姥宮 」 在採石南關外,明建

大聖堂 在官圩濱湖埂,唐寶曆元年建。真聖堂 在新市鎮,宋淳祐二年道士鳳原堅建。

五通殿 ,即五顯廟,在採石山麓。宋淳祐年間建,瓦甓皆碧琉璃,今尚有遺者。陳友諒僭稱帝號在此。時大雨如注,偽官不能就班列,諒怒,倒置神像門外。兵敗,焚其廟而去。明高帝定鼎,神顯靈求祀,敕有司重建。

「南宮祖殿 」 在採石中街,萬民坊前。

真武殿 在採石鎮寶積山之頂。

「宗三殿 」 ,在採石鎮翠螺山,明隆慶二年建。「火神殿 」 ,在採石磨盤山。

「三官殿 」 《在採石》東街。

「大中祥符」 尼寺 在城東南,吳赤烏二年建,《蕪湖縣》。

吉祥寺 在縣西五里。舊名「永壽」 ,晉元和二年建。宋景祐中,賜名「吉祥院。」 元燬。明洪武三年,僧淨川重建,改今額。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歲時祝釐,習儀於此。

普濟寺 在縣南,舊名「水西。」 宋天聖九年,改今額。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僧廣聞改葺北向。成化十七年,僧知果創大佛殿,其徒明本繼建前殿門廡制始備。

東能仁寺 在縣東,即南唐古城院也。有《水陸會記》。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曰東承天院。政和中,遷於城東寺後,為夢日亭址。元廢。明永樂間,僧守靜復建。正統間,僧智明重修。

西能仁寺 舊在縣後,即南唐古城羅漢院。宋政和元年同賜額,「宋真宗御書閣在焉。」 元廢,遺址無存。

普門寺 ,在縣西南丹陽鄉甸山,舊名普濟院,南唐順義五年建,明洪武十二年改今額。清居寺 ,在縣南白馬山,舊名「雲居」 ,復遷石硊渡東北。明洪武二十三年僧正宗建。

清涼寺 在縣東南周皋圩。宋嘉定九年建。廣濟院 在縣北赭山南麓有塔。唐乾寧中建,光化八年賜名「永清。」 宋大中祥符間改廣濟寺。門外有兩石經幢,一題曰「大中十二年」 ,一題曰「祥符六年。」 內有黃庭堅滴翠軒遺址。

羅漢院 在縣東北九里。宋政和元年,僧祖德建。

北普濟院 ,在縣北二十里。宋咸熙二年,僧永杲建。

普照院 在縣南移風鄉。舊名「永和」 ,宋開寶八年建。

龜龍院 在縣東咸保圩浮流渡,宋紹興十二年建。

興教院 按《圖經》,「舊在三江口。宋建炎兵燹,乾道初遷於城西南隅。淳熙中改為寺,庚子年築城廢。元至正中僧行順建於本縣博望鄉。」 觀音院 在魯港舊驛東,元至正元年建。永壽院 在縣南保豐圩。宋淳熙間建,俗名南壩寺。

古城院 在縣南行春圩,宋祥符元年,僧德森建。

六度庵 :在縣北二里,順治二年建,為「十方接。」

眾叢林

興國庵 在縣南二里。順治五年,僧海珂募建。今為十方叢林。

普照禪林 在縣西北五里周家山,舊有山門、佛堂二層。康熙二年,六度庵僧在瀛,募建「普同石塔」 三座,建精舍,為十方叢林。

三昧庵 在縣西北,明嘉靖十一年建。

定慧庵 在西門外

寧淵下觀 在縣西四里。上觀舊在蟂磯,邑人因風濤之險,不便祈禱,即佑聖舊祠增創。宋隆興二年,賜今額。

「居真觀 」 即華光廟。在縣西百步,今移五聖祠東。明景泰間,道士姜良建三清殿並塑像。全真宮 在縣西北,即古來仙堂遺蹟。舊為汪氏園。三韓林中瑤捐貲買建,備極弘麗。

萬壽宮 ,在西門外吉祥寺後。順治四年,江右商人建,奉許真君。

繁昌縣

善利寺 在縣治南。先在舊縣,名善利院。宋太平興國間建。元至正中燬於兵,明天順元年隨縣遷今所,遞有修葺,歲時祝釐,習儀於此。隱靜禪寺 在縣東南二十里隱靜山,一名五峰寺,杯渡禪師建,舊扁「江東第二禪林。」 宋大中祥符間改普慧禪寺。嘉祐三年建閣,藏三朝御書百一十軸。明洪武初始改今名。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其中代有修建。寺有杯渡松、朗公菊、頻伽鳥,皆晉宋遺蹟。又有水米、鹽、醋等池,相傳創寺時諸物從中出。降魔塔在寺後,有《御賜金經》、玉鴨碑。

廣善寺 舊名廣善院,在縣南十里八峰山下。明寶月禪師焚修地。宋《嘉祐志》云:「山多異蹟,產白龜,如木樨。金雞、羅漢諸峰,俱因事得名。」 寺額始於東晉,建炎間,兵燹燬盡。妙一、寂照、月巖三僧相繼重建。有無梁殿,亦燬於火。萬曆間,蜀僧方修重建。

龍華寺 在縣西一十五里。宋紹興二年創。化城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峨橋鎮。舊在靈塘,名松城寺。宋狀元焦韜遷今所。嘉祐八年改額。「龍泉寺 」 ,在縣西南二十里清隱山。宋乾符年間建。

圓炤寺 一名「圓炤庵」 ,俗名「順沖寺。」 在縣西十里銅山下,唐信行禪師隱處也。元廢,明興。正統、景泰間,僧明空重建。

靈山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靈山墩下。宋嘉祐八年,改戒香院。明改今額。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

幢山寺 在縣西三十里青山下。宋淳熙六年,僧普榮建。有「甘泉、古井碑。」

工山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鳳凰山,宋建。銅山寺 ,在縣東南三十里銅山。下有仙人洞,洞旁有水塔、湧珠泉。

蓮社院 在縣西南二十里馬仁山下。舊名「馬仁院」 ,宋嘉祐八年改今額。

清隱院 俗名「青山寺」 ,在縣西五十里青山下,有翠麓亭、太極洞。明嘉靖時圮,僅數楹,僧成鑾重建。萬曆初復圮,僧能昊募修。

資聖院 在縣東南十五里隱玉山。舊名「浮丘寺。」 宋嘉祐八年,改今額。元廢。明正統五年,僧佛禎重建。

眾善院 在延載鄉,舊縣西北四十里,舊名「寶山院」 ,宋嘉祐八年改今額。

雲居院 在縣西七里,宋嘉祐八年建。

廣教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小磕山下。舊名「廣興寺。」 宋乾德三年建。嘉祐八年改今額。元廢。明正統五年,僧崇禮重建。

金地院 在縣東南十里滴水嶺。院前有靈巖臺、滴水泉、香泉井。唐大曆間,信行禪師開山。元和中興建。宋嘉祐八年改今額。

演教院 在縣西十里普庵山,舊名「萻提院」 ,宋嘉祐八年改今額。

靈光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善峰山下。肇跡於唐貞元中。太和七年,僧超覺開山建。初名「石壁寺」 ,宋嘉祐八年改今額。

崇法院 在縣南二十里。創於唐季,名「雲峰庵。」 宋嘉祐八年,改今額。

惠日院 在縣西二十里,舊名「唐山院」 ,宋嘉祐八年改今額。

崇化院 在縣北三十裏白石山下。舊名「白石院」 ,宋嘉祐八年改今額。

常寂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雲居山下。肇創於唐末,名「古城寺。」 宋嘉祐八年,改今額,建炎間燬。

於兵。淳熙己亥,僧道宗重建。

香雲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三山香爐峰,唐元和中里人杜著等建。宋嘉祐八年改今額。棲隱院 ,在縣東北四十里小淮山下。舊名「保安寺」 ,宋嘉祐八年改今額。

禪寂院 :距縣十里梅山。殿後有八角井,俗因呼為「八角寺。」 宋嘉祐八年建。

慈雲庵 一名「祠山殿」 ,在縣東郭外迎春之地。明成化間建。嘉靖間殿圮,知縣趙某重建。後因禱雨有應,更名「喜雨社。」

普濟庵 一名「春野亭」 ,在慈雲庵後。明萬曆年間,知縣吳禎建此以障縣治下關。

蘿庵 在縣南一里官山下,僧季宣募建。「大樹庵 」 在縣北郭外。明建庵有古栗十圍,故名。

西庵峰 在縣西八里陽山。舊為龍祠,元廢。明僧大虛重建,易今名。

石龍庵 在縣西北十里。僧慧宗募建。山有石龍洞,故名。

隨山庵 在邑南八里

橋庵 一名「降福殿」 ,在邑南三十里,隱靜寺左。淨土庵 在縣東北五十里魯港鎮。住持僧如光募建。

準提庵 在縣東五十里魯港鎮。順治間,僧炤弘募知縣趙應禎建。

如松庵 原額「鳳凰庵。」 在縣西五十里荻港鎮,明萬曆間重建。

鵲磯庵 在縣西五十里鵲起磯上。

水月庵 在縣東北五十里魯明江口。先為三官堂,明泰昌元年,水部劉錫元分榷蕪關,益廣前制,易今額。

迴龍庵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縣鎮,明萬曆間,僧水月募建。

五燈庵 在邑北五十里荻港鎮。順治間新建《叢林》。

白雲庵 在縣東十里浮山麓,舊名「準提庵。」 《元帝觀 》在縣西十五里紅花山頂。唐乾符年間建,山腰有半山宮。

東延禧觀 在縣西四十里舊縣鎮東,元廢址存。

西延禧觀 在縣西五十里荻港鎮,舊名「清華」 ,宋祥符二年改今額,即煉士趙自然隱處也。元廢,基址存。

真武殿 在縣西城內

三官殿 :在縣南一里金峨嶺。前為「真武殿。」 康熙九年,僧集慶「重建。」

「地藏殿 」 與「三官殿」 並,後為觀音閣。

太平府驛遞考        府志

編輯

當塗縣

採石驛 在採石鎮濱江,即唐橫江館。明為皇華驛。牌坊一座,係談笑亭舊址,為宋綦奎談笑滅寇處,改為坊,額曰「龍飛。」 首渡河亭一座在坊前,題曰「天下名江頭。」 門三間,大堂三間,額曰「皇華堂。」 左右兩廊一十六間,穿堂二間,後堂三間,東廚房三間,西廂房三間。官廨一所。驛丞宅今改巡司廨。

蕪湖縣

瀂港驛 在縣西南十五里,濱大江。明成化間,縣丞陳策建言改建于吉祥寺上,即今廨所。有鼓樓三間,牌坊三座、二門、正廳、內室、廚房、井亭、庫房。

總鋪 在縣前。北至赭山鋪五里、南至朱塘鋪五里。

赭山鋪 在縣北五里

陶陽鋪 在縣北一十五里。

朱塘鋪 在縣南五里

高堽鋪 在縣南二十里。

楊塘鋪 在縣南三十里。

繁昌縣

荻港驛 在春穀鄉。公廨三間,官廨三間,鼓樓一座,儀門三間,兩廡左右六間,廚房三間。縣前總鋪 在譙樓外。

梅山鋪 在靈巖鄉

丁峨橋鋪 在金峨鄉

石硊鋪 在銅官鄉

桃沖鋪 在銅官鄉

蔡家鋪 在銅官鄉

楊蔡鋪 在銅官鄉

平溝鋪 在銅官鄉。南至銅陵縣薦塘鋪。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