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9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九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九十九卷目錄

 吉安府部彙考三

  吉安府封建考

  吉安府公署考

  吉安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職方典第八百九十九卷

吉安府部彙考三

編輯

吉安府封建考        府志

編輯

吳子 ,泰伯五世孫。周章始封吳子,廬陵地屬吳。

《長沙王 》詔以《長沙》等郡立番君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安成,屬《長沙國》如故。

長沙王 景帝二年三月,封子發為長沙王。七傳王莽篡位,降為公,尋廢。

安成侯 ,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蒼為安成侯,屬長沙。蒼子當,元鼎六年嗣封。自當子《壽光史》不載嗣封年月,五鳳二年下獄死。

西昌侯 ,元朔三年封,後免。

安成侯 張普不詳所封年代。按《章記》當在漢末。

安平獻王 武帝弟孚泰始元年封。

「安成鄉侯 」 鄭袤,武帝時封。

吉陽縣男 《庾闡吉》,咸和四年,以平蘇峻功,封廬陵郡公 。泰元十年,追封謝安廬陵公。安子瑤襲爵。

「西昌侯 」 ,義熙元年,封檀祇為西昌侯,傳位至齊,爵除。

《安成郡公 何無忌》,東海剡人。義熙二年,以討《桓元》功封。

《吉陽縣侯 》謝述,義熙二年封。

巴丘縣侯 《檀韶》《義熙二年討桓元》功封陽豐縣男 《孟懷玉》義熙七年封。

永新縣男 劉鍾,彭城人。義熙九年,以平蜀功封。傳位至齊,爵除。

廬陵王 義真,武帝子。永初元年封,無子。元嘉九年,文帝子紹出繼義真,二十九年薨,無子。南平王子敬先出繼紹,景和元年見殺,無子。泰始元年,孝武帝子子輿出繼紹,二年薨。泰始三年,立桂陽王休範子德為紹嗣。昇明元年薨,無子,國除。

吉陽縣侯 沈演之,永初間封。本傳雲「襲父叔任爵吉陽侯」 ,不得其年,疑在武帝即位之初。永新縣侯 顧琛,孝建元年封。吳人。

《東昌縣侯 》劉廷孫,孝建中封。子質嗣。至泰始中,有罪,爵除。

《石陽縣男 》王謙之,孝建中封。

《興平縣》男 《袁燦》,《大明》元年封。

《高昌縣》男 《葵閑》,《大明》三年封。

《吉陽縣男 》《王蘊》,明帝初封。

安成郡王 準,泰始七年封。後為《順帝》。

東昌侯 劉旻,昇明元年封。

《東昌縣子 》。《焦度》,昇明二年以平沈攸之功封「吉陽縣男 。」 《蘇烈吉》以平石頭功封。

西昌侯 鸞建元元年封。

安成侯 嵩高帝子

永新縣伯 江謐,建元中封。

《廬陵王 子卿》,武帝子。建元四年封,隆昌元年見殺。

廬陵王 寶源,明帝子。建武元年封。中興二年薨,國除。

西昌侯 蕭誄,建武中封。尋誅。

遂興縣男 崔恭永泰元年以平王敬封永新縣男 。《子廉》豫章王嶷子初封男尋為王世子

西昌侯 淵藻,長河懿王子。天監元年封安城郡王 。秀,武帝弟。天監元年封,十七年薨。普通三年,子機嗣。中大通三年薨,子操嗣。東昌侯 靈均子謇嗣。

石陽侯 張惠紹

《永新縣》侯 陳《定之》,《天監四》年封。

廬陵王 續高祖第五子。天監八年封《大同》二。

考證

午薨子應襲封

《永新縣侯 》直,宗室豫章王綜子。《普通》六年封,後免。

「高昌縣侯 羊侃」 ,宗室。中大通三年封。

《安城郡王 》王琳,《中大通》三年封。

巴丘縣侯 程靈洗,元帝時封。

遂興侯 詳,宗室。永定二年,以從武帝建節之功封。天嘉五年,討周迪,敗死之。子正理嗣。吉陽縣侯 。諠,武帝從子。永定中封。

《廬陵郡王 伯仁》,《文帝子》。天嘉六年封,禎明二年卒。

東昌侯 《毛喜》,《太建》元年封。喜卒,子處沖嗣。高昌縣侯 《樊敬》,《太建》中封。

《安復縣》侯 任忠,汝陰人。太建五年封。後隨渡江,忠遂降。

《永新縣侯 陳君範》,太建中封。

安成王 筠,皇孫。開皇十六年封。後為煬帝所殺。

安成侯 譙《德衛》,開皇中封。

廬陵郡公 、秦行師,武后封。

吉安府公署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廬陵縣附郭。

府治 。唐永淳初,由吉陽徙治今所,其規制莫可考。元和元年,張弘靖來刺吉州,始因故址葺其壞陋,頗極宏壯,皇甫湜作文記之。元監郡納速兒丁以其卑下,崇署基三尺,重為繕治。形家言:「府治外隆中窪,形若仰盂,而風氣完聚,崇之弗吉。」 明知府莫己知平其浮壤如故。有顏六奇記。成化初,知府許聰濬府治之庭池,發土得二劍,蓋昔異人瘞之以禳午水之激射者。許,尋坐事而殞,眾謂劍不宜去,乃復瘞。弘治癸亥,知府張淳重修,有尹直《記》。其制:大門之內為儀門,儀門之內為蒞事堂,堂東西翼以居吏胥諸房。科後為後堂,東西為致齋退省所。後堂後為知府廨左右宅。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郭景昌重修。

經歷司 在堂東

照磨所 在堂西

察院 舊在府治右,後改廬陵縣學於「白鷺書院」 ,即以舊學為之。

布政分司 湖西道 :俱在府治右。

吉安守禦千戶所 在府治後,即宋丞相周益公故居。

司獄司 在府治西南

稅課司 今廢

陰陽學 在大門東

醫學 在大門西

僧綱司 在金牛寺

道紀司 在元妙觀

大有倉 在府東北

軍儲倉 在「大有倉」 右。

便民倉 在府城南

養濟院 在城隍岡側

廬陵縣治 在府治南百步。明洪武初,知縣吳明善建,王守仁記。戒石之陰曰:「正德庚午,廬陵縣治圮,知縣王守仁葺而新之。」 萬曆四年,知縣方肯堂豎坊縣治前,曰「文獻名邦。」 坊之內,建大賓館。知縣蘇酇復移申明旌善亭於坊外。富田巡檢司 在淳化鄉城西。舊有富田寨,宋紹興九年,太守陶愷請移寨鎮此鄉,後改寨為巡檢司。

敖城巡檢司 在宣化鄉三十都。

井岡巡檢司 在安平鄉。元至元間,因土寇騷動,鄉人高北窗任永新縣丞,請立巡檢司鎮之。稅課司 永和市,舊為歐陽監丞祠。元時立郡稅司。明吳元年,知縣吳明善重建,改今名。正德間裁。今雖設官,而無定署。

豫備倉 二所明洪武三十三年,官備鈔收穀賑濟,今廢。

東倉 儒行鄉大櫟,計一十五間,儲稻穀五千四百三十三石三斗七升。今廢。

西倉 淳化鄉新巷。計一十間,儲稻穀九百五十一石七斗。

大有倉 在府城東門

便民倉 在城外。順治十六年,知縣張文熹重修。

江西省「水次倉 」 先是有倉在省。明季兵火,漕兌維艱,民苦久之,邑令於藻始捐俸鼎建外縣

泰和縣治 在白下驛。唐乾元三年,由西遷今治。元陞為州。明洪武二年,改建。十六年,堂燬於寇。二十八年,知縣杜陵重建。

察院 近縣治

布政司 近縣治

湖西道 :在縣治之右。

早禾市巡檢司 在縣西五十里。

花石潭巡檢司 在縣治東四十里。

稅課司 在縣治西南

陰陽學 在縣治西

醫學 在縣治東南

養濟院 在縣北一里

吉水縣治 南。唐保大八年建,元陞為州,明洪武元年改建。

布政司 在縣治北

湖西道 在縣西

府館 在「布政司後。」

元潭公館 在縣北三十里。

白沙巡檢司 今移三曲灘白雲觀左。

稅課司 在縣治南

陰陽學 在縣治北

醫學 在縣治西

社倉 二所一在儀門右、一在譙樓前,巽峰樓下。

水次倉 十一所,曰「文江、槎灘、住岐、烏江、丁江、全田、勺埠、大洲、金灘、白沙、同江。」

永豐縣治 在南坊。按舊志,宋正和元年,詔命割吉水五鄉為永豐縣,命太常博士段縫宰之。時廨舍未立,寄治於延慶僧寺。二年春,始立官舍。洪武初,即故址復創,後圮。嘉靖間復新之,規制乃備。

《湖西道 》在治東南一百步。

梘田巡檢司 在三十四都。沙溪巡檢司 在三十八都。

表湖巡檢司 在四十九都。

層山巡檢司 在縣治三十四都。

稅課司 在縣治南

陰陽學 附鐘樓

醫學 在縣治南

豫備倉 在縣丞廨之前。明嘉靖戊午,知縣陳瓚重修。

水次倉 在學宮之右,知縣馮應鳳鼎建。養濟院 在一都金家園畔。

安福縣治 ,舊安成郡,唐武德七年改建。明洪武元年,州判潘樞重建。正德辛巳,知縣徐州重修。萬曆四年重建賓賢館。

察院 在縣治東

「湖西道 」 在射圃巷右。

布政司分司 在城隍廟右。

安福守禦千戶所 在治東一里許。吳元年,千戶所夏杭建。

稅課司 在縣治北

黃茅巡檢司 在縣治南七十里。

羅塘巡檢司 在縣治西一百八十里。

陰陽學 在縣治南

醫學 在縣治南

豫備倉 在縣治東

安積倉 在縣治東

社倉 七十一所在各鄉。分貯義民甘烈等稻穀二萬石有奇。嘉靖間,知縣陳惟直置。

養濟院 在縣治東三里。明萬曆十二年,知縣閔世翔重修。

漏澤園 在縣治東門外順安鄉三都。

龍泉縣治 。宋明道二年徙於水南。建炎四年火於盜。紹興、慶元間重建。元季復燬。明洪武、正統中,先後創建。

湖西道 在治西二十三步。

布政分司 ,在治西一十六步。

秀州巡檢司 在三十三都金田。

禾原巡檢司 在二十五都。

北鄉巡檢司 在二十九都。

陰陽學 在城隍廟東

醫學 在縣治南

存留倉 四所

便民倉 在四廂

義倉 一十二所

養濟院 在北門外

漏澤園 在西北半里許。

萬安縣治 在城正中。宋熙寧八年,縣令許浹建。其後蕭經、劉澥復修之。明洪武元年,知縣張嗣先、三年知縣馮勝,嘉靖間劉繼文重修。布政分司 在縣西。

按察分司 ,在縣西舊龍溪書院,趙彥剛改建。府館 ,在縣西舊稅課局,明正統二年改建。守備府 ,在縣治北便民倉下,濱大江。

稅課司 在縣治西北

皂口巡檢司 在縣治西北。

灘頭巡檢司 未載處所。

陰陽學 附:《譙樓》。

醫學 在縣治東

豫備倉 今廢

便民倉 在第二都曲巷口。

養濟院 :在北門外,知縣虞守愚改建。

漏澤園 三所

永新縣治 。唐顯慶二年建。元為州治。明洪武元年改建。

察院 在縣治東

布政、分司 二署皆舊學地。

稅課司 在縣北門

上坪巡檢司 在縣東南六十里。

禾山寨巡檢司 在縣西北四十里。

栗傳巡檢司 在縣西北九十里。

新安巡檢司 在縣西北八十里。以上四司,俱知縣馮符重修。

陰陽學

醫學 在縣治西

廣興倉 在城隍廟左。知縣謝表重修。

便民倉 在北門外,知縣徐丙建。

養濟院 :在北門外。知縣胡偉重建。

漏澤園 在城北後嶺

永寧縣治 。元至正間,析永新為縣。明洪武元年重建。

湖西道 在縣治東南七十步。

公館 在縣治西

勝業鄉巡檢司 ,在縣西十五里。

陰陽學 附:《譙樓》。

醫學 在縣治西

存留倉 在儀門右。知縣陸時雍、梁爵重修東、南、西、北四倉。

定里倉 「俱明洪武間建。弘治四年重修,嘉靖間續葺之。」

養濟院 舊在縣東南,明嘉靖間改建北門外厲壇前。

吉安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編輯

府縣志合載

本府。廬陵縣附郭。

吉安府儒學 :在府治西南。宋慶曆四年,詔州縣學徒滿二百人以上得立學。知州李寬始立州學,歐陽修為文記之。紹興二十六年,高宗御製《孔子》暨《諸賢贊》,刻石太學,仍賜刻本於諸學校。淳熙十五年,知軍朱晞顏修之,周必大為記。明洪武而後,知府莫己知、蔣良輔、陳本深、虞忠、張銳、顧福、張淳以次增飾,規制燦然大備。嘉靖八年,詔建敬一亭,貯御製《敬一箴》及宋儒視聽言動四《箴註》,范浚《心箴註》。九年,始奉制易大成殿曰

先師廟建「啟聖祠」 ,正聖賢祀典。廟前為戟門,櫺星

門神庫在戟門左。神廚在戟門右。宰牲房在神廚之右。後為明倫堂。東二齋曰「志道」 、「依仁」 ,西二齋曰「據德」 、「游藝。」 堂左為致齋所,右為會饌堂。明秀堂在明倫堂之後。射圃在讀書臺之下。櫺星門之外為振文坊,左右為攀龍、鱗附、鳳翼坊。歲久,明倫堂、尊經閣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府李興元重修。

白鷺書院 在城東白鷺洲上。宋淳祐辛丑,郡守江萬里建。理宗賜「白鷺洲書院」 五大字,置田租八百石,設山長一員。元至正間重修,歲久傾圮。明嘉靖壬寅,移建於城南仁壽山。隆慶辛未改為廬陵儒學。

學田 計七十畝零三分四釐。除納糧外,共收:

《租穀》三百五十九石一斗六升。

廬陵縣儒學 在縣治北二里許。宋慶曆中建。紹興六年重修。十五年闢地為講堂。慶元、咸淳相繼修建「進士第一堂。」 元元貞間建立心堂。延祐中修大成殿。明洪武、宣德、正統初皆重修。成化中,徙學門左坊,增置齋舍。中為明倫堂,堂列諸石刻,東西列明德、育材兩齋。後左為神庫、公廚,為二訓導廨,為射圃,右為教諭廨。廨有立心堂,後建墨池亭。稍南號舍數十間,前為鄉賢祠、名宦祠,右為學門。堂之南,大成殿,殿東西兩廡直前為戟門、櫺星門。隆慶辛未,改建於仁壽山白鷺書院。嘉靖壬辰,復遷原所。

皇清順治十六年、十七年、康熙四年繼修。

景賢書院 即仁壽山景賢堂也。康熙丙午,守道施閏章講學於鷺洲,紳士病其涉,復建於此。依仁書院 在城內榻水橋,李忠肅邦華講學處也。

鳳山書院 在郡城西。元初置山長,大德間罷。至正三年,廬陵縣尹管文通重修。

《青原會館 》在青原山聖域坊之內,置有講學田。

西原會館 在能仁寺左。唐為吉州司戶杜審言詩社。宋祀杜參軍諸人於其社,號「詩人堂。」 今廢。

明學書院 在儒林鄉,曾養全先生講學於此。光祿書院 在淳化富田。宋開寶二年裡人劉玉建。

鳳岡精舍 在永和鎮。元延祐中建,後兵燬。明洪武中,改建草堂廟,荒址。正德中,鄉儒復改建於獨巖。

鳳山別墅 :曾宏父創。

小學 在旱館驛,明嘉靖中建。

社學 明天順中建,後燬。

皇清順治中,重建。

《禮》字社學 。在中興寺。

「樂」 字社學 在府治旌善亭左。

射字社學 在團倉巷口。

「御」 字社學 在榻水橋頭。

「書」 字社學 在元妙觀前。

數字社學 在乾明寺

「格」 字社學 在乾划船廟。

致字社學 在南門外關王廟。

「誠」 字社學 ,在習溪橋。

正字社學 在水站前

修字社學 在田相公廟前。

「齊」 字社學 在隆慶嶺上。

「治」 字社學 ,在侍中廟。

「平」 字社學 在三聖廟,今俱廢。

義塾 瑯瑚蕭茂林,明景泰間興舉六義,曰「義館,以教族子也;義倉,以賑族人之急也;義塚,予棺以地,俾無歸者有藏也;義亭、義渡,濟宿賓旅也;義陂,資溉者眾,而我恆濬築也。」

義學 久廢

皇清康熙間重修。

學田 明嘉靖四十二年,知縣陳楠捐俸置田五十畝三分。

外縣

泰和縣儒學 舊在縣西延真觀之左。宋咸平間,徙置今地。建炎初,門廡寖壞,重新之。元升為州學。元至正十一年,增建齋堂四所,復為縣學。

皇清順治十二年重修。

學租 元邑人李以中捐置。萬曆三年邑人經歷嚴子容復捐田一頃六十畝。

吉水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宋天聖間建,東向。慶元間改建南向。元升為州學。明洪武間仍為縣學。天啟四年增創。

皇清康熙元年,署縣事理刑陸璿捐資製東西兩廡。

戟門。十一年,教諭游運開復重修。

同江書院 :在同水鄉。曾見臺建。

江陽書院 在五都元潭。祀羅文恭。

崇桂書院 在二十都烏江。鄒南皋建。

曲江書院 在五十五都三曲灘,羅匡湖建。瀧江書院 在文昌鄉四十四都水北縣令沈裕建。

登東書院 ,在東廓傅家橋上,久圮。康熙初,曾和鄉買熊氏居,修《續書室》。

泮東書院 即「鄉賢祠。」 在學宮之東。

文明書院 在南坊龍華寺後。

復初書院 在縣西,邑令陳玉輝建。

仰山書院 在縣北,今圮。

仁壽書院 在四都,今圮。

磻溪書院 在縣西同水鄉六十一都泥田。宋時建。

文昌書院 在文昌鄉帶源。元翰林編修王相所建,以教鄉人子弟及四方從遊者。明初,王氏重修。

龍城書院 在七都。宋曾三異建。旁有八角井,今址猶存。

白沙書院 在文昌鄉河口,元盛時白沙張氏所建。

白雲書院 在縣治北,陳子張所築。

東山書院 在一都金釵嶺,石解觀所建,今舊址猶存。

仁文書院 在東門外義倉地建,為鄒南皋講學之所。明天啟間拆毀,崇禎中修復。

皇清康熙二年,守道施閏章改建城東。

化成書院 在縣南城外五十步。蜀曾祥宇創。「金灘書院 」 在河之西。

依仁館 ,左都御史李懋明建。

永豐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南。宋紹興間徙治東,後又徙感應坊右。元末燬,明洪武初重建。萬曆間修葺,明末兵燬。

皇清順治七年修復。十六年復建中為

先師殿後堂,左廓為「禮門」 ,右廓為「義路。」 尊經閣在

明倫堂後。啟聖祠在尊經閣後,今改明倫堂右。敬一亭在尊經閣後。名宦祠在明倫堂左。鄉賢祠在明倫堂右。四忠祠在廟左。教諭衙在尊經閣左,今圮。訓導衙二所俱廟左,今禮門前。教諭衙儒學大門內,左為訓導衙。射圃舊在學宮之西,前有觀德亭,今廢。三元樓在學門之左。群英閣在櫺星門之右。

武城書院 在縣西三十里龍潭。元學士曾德裕創。祀郕國公,且割田以贍生徒。

豐陽書院 在縣北藥師院後。元至元壬辰,前進士陳應沐與弟起元、起鳴創立。延祐間,復遷西市。

《志》:「歐書院 在縣治西平湖側,宋邑人袁州學正曾靜翁創,蓋有志於歐公雲。」

六一書院 在縣西二百步石橋寺,舊有六一公祠。明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張言廢石橋,改為書院,以祀文忠公。

一峰書院 在縣治西儒學右畔。歷歲久遠,棟宇傾圮。至明萬曆己未年,知縣瞿式耜改建「一峰祠。」

金牛書院 在明德鄉金牛洞。羅修撰、藏修居業之所。

瀧岡書院 在縣東。明正德丙子,提學田汝耘建,祀鄒、魏二先生。

「清風書院 」 在秋江。

湖頭書院 在縣治西二里。宋邑人金汝礪作。礪聚生徒講學之處。明永樂五年,金從緘重修。旁有「濬源」 、「導流」 二齋。

離明書院 在秋江劉中山講學之處。

龍雲書院 在東湖,劉顯仁主事講學之處。太極書院 在田心,永豐鄉眾建。

皇寮書院 在二都《渝州》。

社學 六所一在東坊舊觀音堂前、一在南門下舊佛堂、一在西坊田西壟下、一在下西坊金瑜坊上。一在一都舊利市王廟前、一在一都佛堂前。

安福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南。宋元豐間建。元祐間移治東。紹興間徙治西丹霞觀,即今所。明洪武、景泰間繼修,後圮。萬曆中更葺,復圮。

皇清順治間增修。康熙五年,鼎造明倫堂,後為「啟聖。」

祠於大成殿,重加丹雘,建東西廡,祀先賢、名宦、鄉賢祠。十二年修築宮牆,復建儒學宅舍於啟聖祠左,前後計六楹,於是蔚然壯觀焉。泮池一在堂後,名「北池」 ;一在學東,名「東池。」 俱景泰間重修。

復古書院 在治東,即儒學舊基。

復禮書院 在治西二十五都。

道東書院 在治東

竹園書院 在治南

前溪書院 在治南。明弘治間,劉教建。

秀溪書院 在治南,宋周益建。

中道會館 在治西洋澤。

一德會館 在治西三十二都。康熙九年秋,知縣張召南復修。

社學 建於泮池之東。有堂、有室、有門。舊五所久廢。

學租 :原額五百九十七石二斗五升。除荒蕪外,實徵租穀二百九十五石。其租例係縣吏徵。

解。康熙四年,因水決荒蕪,每年徵銀二十七兩零五分解道,永為定例。六年,知縣焦榮捐俸一百五十兩,置石鼓青溪田四百二十畝,以贍學賑士。

龍泉縣儒學 宋紹興間始建,在城南門外。元至元間徙城西隅,尋移今所,後燬。明洪武初重修,景泰間復修。歷四年而後,殿堂、齋廡、祠庫大成。櫺星、由道諸門,高大宏麗,倍於往時。後燬。

皇清康熙四年,重修明倫堂、《鄉賢、名宦》及兩廡櫺星。

門,十三年燬,至二十年重修大殿、兩廡、大成門、明倫堂、鄉賢、名宦祠,四圍宮牆,煥然一新。學田 原額田租二十四石七斗七升,科田畝一十五畝四分一釐九絲一微七纖。載糧一石九斗零二合四勺五抄六撮。

萬安縣儒學 。宋熙寧間建,凡三遷。慶元五年改遷於縣治之東北,名「雲岡。」 前有風雲閣,後有遵道堂,俱廢。直舍為魁星亭,左有筆神亭,今名「下馬臺。」 右有觀德亭,在射圃內。明洪武年建明倫堂及門廡。永樂間修樂育堂、明倫堂左右從屋、兩齋、庖湢及兩廊號房。大成殿景泰中重建,東西二廡,戟門、櫺星門三座。成化中重修。正德中燬於寇,復修舉焉。肅敬門在儒學門內「樂育堂。」 天順間重建,迨後傾圮。嘉靖中重修,年久復傾圮。

皇清康熙三年,重加修葺。

龍溪書院 舊在治西五十步。

鼇溪書院 在渡頭

雲興書院 、「梅陂書院。」

社學 明天順中建三所,正德中改建五所。義學 知縣胡樞建。

學田 :知縣譚希思捐置田四十畝。

永新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宋慶曆初建。明宣德間增創。景泰間建明倫堂。後火,改學邑西南。萬曆中建興文閣於明倫堂後,並置學田。後復建於城東故址。後復燬。

皇清順治十六年、康熙四年,相繼修葺。

崇正書院 在鳳尾湖涄。

小學 明嘉靖中,知縣郭天祿建。

永寧縣儒學 在縣治西。明洪武五年,始創建殿廡、齋廊。弘治間大新之。明末燬。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鄭士樟重修。

社學 《舊志》載二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