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0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九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卷目錄

 吉安府部彙考四

  吉安府賦役考

  吉安府漕運考

  吉安府風俗考

  吉安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卷

吉安府部彙考四

編輯

吉安府賦役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府總

實在人丁三十萬七千六百九十四丁,食鹽課一十萬四千一百五十二口,共實徵銀二萬八千一百七十四兩九錢八分二釐。內廬陵、永豐、泰和、萬安、龍泉五縣,於康熙二十年編審案內審除絕亡人丁一萬四千三百一十一丁,食鹽課八千五百二十九口,共減銀一千三百七十一兩二錢五分八毫。現奉部覆「豁免。」

實在成熟田三萬九千八百八十九頃三畝二毫九絲八忽八微八纖。

地三千一百七十三頃一十四畝五分八釐;山三千三百五十五頃七十一畝七分二釐一毫。

塘一千六百三十八頃八十二畝七釐二毫九絲,共實徵銀二十五萬六千五百一十兩一錢六分三釐六毫三絲五忽四微六纖。

實徵米一十五萬八千三百五十石三斗七升七合九抄二撮六圭九粟。

廬陵縣

戶六萬六千三百三十

丁,一十三萬七千七百四十四。

田一萬一千二百四十七頃一十九畝九分;地,九百八十四頃五十五畝九分。

山二千三百四十二頃七畝四分;

塘六百八十二頃六畝二分二釐。

官米二萬九千四百八十六石四斗七升六合六勺。

民米五萬五千四十五石四斗一升六合七勺。夏稅米麥六千八百八十四石五斗六升九合一勺。

泰和縣

戶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三。

丁,四萬九千九百二十一。

田六千二百頃三十七畝三分七釐;

地六百七十一頃六十一畝七分二釐;

山一十四頃五十七畝八分;

塘一百七十一頃五畝六分。

官米一萬八千七百五十二石一斗三升四合六勺四抄。

民米三萬三千六百二十四石四升七合八勺。夏稅米麥二千三百四石八斗二升五合七勺八抄

吉水縣

戶六萬一千一百六十二。

丁六萬八千九百

田四千六百頃二十二畝一分;

地二百四十九頃二十一畝四分;

山二百一十四頃九十八畝七分;

塘四十七頃四十七畝五分。

官米一萬七千六百六十一石四斗一升五合六勺。

民米、四萬三千五百九石五斗七升五勺。夏稅米麥、一千二百六石一斗三升七合三勺五抄

永豐縣

戶三萬五千六百五十三。

丁四萬三千三百四十四。

田六千六十三頃七十四畝七分七釐八毫;地一百九十九頃七十五畝一分一釐五毫;山,三頃九十七畝二分七釐八毫。

塘一百七十九頃七十六畝五分四釐八毫。官米二萬七千五百四石二斗三升五合三勺。民米二萬四千九百二十二石三斗七升三合三勺。

夏稅米麥、一千七百五十四石五斗四升八合三勺。

安福縣

戶二萬八千二百二十七。

丁三萬三千六百零四

田五千八百五十六頃一十四畝七分七釐;地六百三十四頃一十畝四分二釐;

山六百二十五頃九十畝一分;

塘一百六十一頃八十一畝六分八釐。

官米一萬八千七百五十石七斗四升一合一勺。

民米四萬三百一十二石六斗八升四勺。夏稅米麥、二千九百三十五石五斗二升六合八勺

龍泉縣

戶七千四百九十一

丁,一萬四千五百五十一。

田二千二百二十八頃二十二畝七分七釐二毫;

地八十七頃一十三畝五分六毫;

山一百七十四頃三十九畝二分;

塘一十九頃三十畝一分。

官米八千二百四十六石五斗九升一合一勺。民米一萬九千二百六十石五斗九升七合。夏稅米麥五百六石三斗五升三合三勺。萬安縣

戶一萬四千三百一十三。

丁,二萬一千七百九十一。

田四千三百六十七頃五十六畝;

地二百二十八頃五十九畝三分一釐三毫;山七十三頃九十三畝九分;

塘二百一十七頃五十畝一分八釐七毫。官米四千五百二十八石二斗七升四合,民米二萬九百三十三石八斗五升四合五勺,夏稅米麥八百八十四石七斗五升二合七勺。永新縣:

戶一萬八千四百六十

丁,二萬八千三百五十八。

田五千七十一頃九十五畝七分二釐五毫;地一百七頃八十一畝五釐;

山五十二頃六十九畝九分;

塘一百五十二頃三十八畝八分五釐。

官米二萬四千二百四十三石五斗六升三合三勺五抄。

民米、三萬四千六百四十八石七斗五升一合八勺二抄

夏稅米麥、九百三十九石八斗三升二合四勺四抄。

永寧縣

戶四千四百二十三

丁四千六百二十

田一千六十頃一十五畝二分七釐五毫;地一十頃六十七畝八分五釐三毫。

山三十頃二十二畝九分;

塘七頃七十八畝五分八釐六毫。

官米四千二十二石九斗四升七合五勺。民米六千三百六十二石二斗二升二合三勺零。

夏稅米麥、一百二十八石八斗二升九合九勺零

廬陵縣

丁口,除題准逃亡外,見在八萬三千九百七十七丁,見在婦女四萬一百一十六口。

《田》題准荒缺三百五十頃二十七畝六分三釐三毫。《見在成熟》一萬八百九十七頃四畝二分八釐七毫

地九百八十五頃五十二畝七分九釐一毫,無荒。

山二千一百七十四頃九十九畝九分四釐三毫。無荒。

塘六百八十二頃六畝二分二釐九毫,無荒泰和縣:

丁口,除題准逃亡外,見在三萬五千六百九十九丁,見在婦女二萬一千七百五十五口。田題准荒缺九百七十五頃七十三畝九分三釐七毫,見在成熟五千二百二十四頃六十三畝四分三釐三毫。

地六百七十一頃六十一畝七分二釐,無荒;山,一十四頃五十七畝八分,無荒。

塘一百七十一頃五畝六分,無荒。

吉水縣

丁口,除題准逃亡外,見在二萬八千七百四十三丁。見在《婦女》缺。

《田》題准荒缺一百六十一頃六十九畝六分九毫。《見在成熟》四千四百三十八頃五十二畝六分九釐一毫

地二百四十九頃二十一畝四分,無荒。

山二百一十四頃九十八畝七分,無荒;

塘四十七頃四十七畝五分,無荒。

永豐縣

丁口,除題准逃亡外,見在二萬七千五百二十二丁。見在《婦女》缺。

田題准荒缺一千六十頃三十畝九分九釐。見在成熟五千三頃四十三畝七分八釐八毫。地一百九十九頃七十五畝一釐五毫。無荒山三頃九十七畝二分七釐八毫。「無荒。」

塘一百七十九頃七十六畝五分四釐八毫。安福縣:

丁口,除題准逃亡外,見在二萬七千六百七十五丁,見在婦女二千一百五十六口。

《田》題准荒缺二百九十六頃一十六畝二分二釐三毫。《見在成熟》五千五百五十九頃九十八畝五分四釐七毫。

地《題准》決塞一頃二十八畝五分八釐八毫。《見在成熟》六百三十二頃八十一畝八分三釐二毫

山六百二十五頃九十畝一分無荒;

塘《題准》決塞三十三畝二分二毫,見在成熟一百六十一頃四十八畝四分七釐八毫

龍泉縣

丁口,除題准逃亡外,見在一萬八千一百八十一丁,見在婦女一萬一千九口

田題准荒缺一千三百二十三頃二十六畝五分一釐四毫。見在成熟九百四頃九十六畝二分五釐八毫。

地八十七頃一十三畝五分六毫,無荒。

山一百七十四頃三十九畝二分,無荒;

塘一十九頃三十畝一分。

萬安縣

丁口,除題准逃亡外,見在一萬九千五十六丁見在婦女缺。

《田題准》荒缺九百三十一頃六十四畝九釐四毫。《見在成熟》三千四百三十五頃九十一畝九分六毫

地二百二十八頃五十九畝三分一釐三毫,無荒。

山七十三頃九十三畝九分;

塘二百一十七頃五十畝一分八釐七毫。永新縣:

丁口,除題准逃亡外,見在一萬七千九百五十五丁,見在婦女一萬六千三百五十六口。田題准荒缺五百六十六頃八十七畝九分六毫,見在成熟四千五百五頃七畝八分一釐九毫。

地一百七頃八十一畝五釐;

山五十二頃七十一畝九分;

塘一百五十二頃三十八畝八分五釐。

永寧縣

丁口:原額四千六百二十丁。

《田》題准荒缺四百一十六頃七十一畝四分;地一十頃六十七畝八分五釐三毫

山二十頃二十二畝九分;

塘七頃七十八畝五分八釐九毫。

吉安府漕運考        府志

編輯

廬陵縣

《旗軍》舍餘二千三百一十三名。

漕船九十八隻,運米三萬五千五百一十九石,屯田子粒二千二百六十五石七斗七升四合,新增九十八石四升七合。

安福縣

《旗軍》、舍餘二千五百五十名。

漕船六十二隻,運米一萬九千六百五十石。原額四十二隻。明正德間,宸濠叛,代南昌衛運二十一隻。崇禎三年發回二十隻付南昌安福,仍運原額四十二隻。今如舊。

屯田子粒。原額三千三百一十八石,新增九十八石。計軍屯六所

永新縣

《旗軍》、舍餘一千五百六十九名。

漕船三十七隻,運米一萬二千五百石。

屯田原額三千五百一十九石,新增六十三石。

屯軍二百八十二名

吉安府風俗考        通志

編輯

府屬總

《隋·地理志》:「人淳龐,多壽考。」

宋周必大《泳歸亭記》:「文風盛於江右。」

楊炎正州學《上梁文》:「家有詩書,人多儒雅。」 王陶撰《泰和公廳志序》:「塾相望,絃誦相聞。」 《舊郡志》:「唐顏真卿從事吉州,鏗訇大節,誦慕無窮。至歐陽修一代大儒,開宋文章之盛。士相繼起者,必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敢諫為忠。家誦詩書,人懷慷慨,歲時祭祀必以禮,家範肅於刑律,鄉評嚴於斧鉞。」

《郡志》:「城市人物繁夥,俗漸滑於誇麗。」

吉安府祠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廬陵縣附郭。

社稷壇 在城西南甘泉門外青塘牌下,北向。舊在甘泉門內,明洪武中遷今地,十四年重修。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城隍岡之右,去府三里。元置於望雲門雪山寺之東,明洪武七年移今所,十四年重新。」 其規制房舍,俱與社稷壇同,惟不設石主,南向異耳。

郡厲壇 在城北二里。壇制東西各一丈五尺,南北稱之,高一尺六寸,南出陛三級,前九丈,東、西北各五丈。繚以周垣,門南向。每歲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祭無祀鬼神於厲壇。文亭一座,內有碑,刻《厲文》於上。

里社鄉厲壇 各縣鄉保俱有。

城隍廟 :在府城西一里。今其地名「城隍岡」 ,相傳為郭景純所定。

旗纛廟 在守禦千戶所後。

顏魯公祠 。公字清臣,京兆人,永泰元年謫吉州司馬,有惠政。既去,士民思之,為立祠。

忠節祠 在東山古慈恩寺右。祀宋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周必大、楊萬里、文天祥、歐陽珣、劉球、李時勉、劉於輔、鍾忠愍十人。後兵燬。

三忠祠 在縣學。祀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知縣趙汝廈立,今廢。

三賢祠 在府學東。祀顏魯公真卿、姜公公輔、余公靖。

六一祠 在郡城,舊為「妙墨亭」 ,以貯石刻。紹興二年,改雲錦堂。嘉泰元年,又改祀文忠楊萬里。後作新學宮,乃於大成殿閣之後建堂以祀公。今皆廢。

胡忠簡公祠 在香城山下,豫章胡儼撰碑,長洲吳寬記。

文丞相祠 在淳化鄉富田。明成化丙辰建,羅倫《記》。

文丞相忠節祠 在螺山下。舊為東嶽廟。明弘治間,因舊基祀文丞相及督府諸忠義:趙時賞、鞏信、鄒㵯、張汴、陳龍復、劉子浚、劉洙、杜滸、陳繼周、何時、傅卓、尹玉、繆朝宗、蕭明哲、林奇、曾鳳、謝𤣱、吳文炳、林棟、孫栗、彭震龍、張溪、趙璠、王夢應、羅開禮、李梓發、呂武、熊桂、陳萃、金應、蕭資、徐蓁、陳子敬、劉伯文、張唐、蕭燾夫、劉斗元、劉欽、蕭敬夫、謝夢得、林俞、林元甫、鞠華叔、顏斯立、顏起岩、吳希奭、陳子全、黃賢、唐仁、鍾鎮、蕭興、張哲齊、劉士昭、黃士敏等五十四人。時知府張淳立兩間「正氣坊。」 正德三年,知府任儀始闢馳道,郡人尹直記。

「二忠祠 」 在西街,祀曾子真、鳳韶二先生,今移祥符寺左。

五賢祠 在青山聖域坊之內。祠王文成守仁、鄒文莊守益、聶貞襄豹、歐陽文莊德、羅文恭洪先,有傳心堂,郡士嘗講學於此。

鞏信祠 在八十六都。陸渡,信勤王,戰死方石嶺下。孝子張祥建祠以祀於此。

吉郡賢侯祠 九郎巷內。初,民間私像知府陳

考證

本深東嶽廟祀之。後廟改祀文山,而像無所附。正德二年,知府任儀改建「文孝廟」 為祠,增祀知府張本焉。今廢。

楊氏忠節總祠 副使楊必進、貢士必達廷完請於官,得舊白馬廟總祀楊氏、忠節諸人。二劉先生祠 在富田。巡撫林俊檄郡邑立祠祀。監簿劉子浚,其弟劉洙,俱以兵從文,文山死於難。

廉節祠 在北隅叚家巷,以祀南雄知府劉實,今廢。

羅文恭公祠 在東門,今廢。

周文襄公祠 在北隅,今廢。

劉明自先生祠 在城東南隅,今廢。

漢壽亭侯廟 在府城南江濱。

英佑侯廟 在城南龍須寺右,祀水府蕭公之神,每歲者祭。明正統初,知府陳本深建。正德三年,知府任儀重修。今曰「水府廟。」

神岡惠佑廟 在神岡山上。神為劉竺,五代時守廬陵。南。唐保大中,贈工部尚書、明惠侯。宋宣和中賜「惠佑」 廟額。紹興三年,封嘉應侯。

忠義廟 在宣化鄉「大鵬。」 祀宋紹定己丑,南安峒賊趙萬九肆掠,死事者三十六人。咸淳中重修,後壬辰兵燹,明永樂九年重修。

介剛廟 在郡治東南二十五里。相傳唐有蕭芮者,長安人,性剛毅,為吉州牧,既解任,民思之不忘,立祠祀焉。淳祐中,考神異績,加「響應」 二字。輔順廟 今曰王仙廟,在永和市。按周顯德五年《碑》云:神姓匡名和,舊號匡仙,避宋祖諱改王仙。宋建炎三年,神部陰兵退敵,護元祐太后。紹興五年敕賜廟額輔順,封威遠侯,後進封公,又進封王。凡十二封,以褒寵異。

監丞廟 在永和市。宋靖康間,監丞歐陽珣奉使命至深州,軍民固守。公知人心未解,告之曰:「朝廷為奸臣誤至此,若等宜忠義報國,吾已辦一死矣。」 敵怒,執殺之。

田相公祠 在南門外大街,以祀唐吉州刺史田陽,字昭和,河陽節度使田布子。唐大中間,任吉州,後以疾卒於官。臨終曰:「吾死不忘吉州之民。」 子感其言,因家於吉之城外,立祠祀焉。孝文廟 一曰高明宮祠在東門外,背城面江,祀梁昭明太子統也。

褒忠廟 祀宋贈徽猷閣待制、忠襄楊邦乂。靈祐康王廟 一在郡治西寮巷,明洪武初建,今廢。一在營前延慶觀。一在青塘。一在縣南二十裏白沙。宋紹定中,敕封崇明。神姓康,諱保裔,為宋名將,與契丹血戰,沒於陣。詔天下立廟,賜額「靈祐。」 今城內外祀者甚多。

廬陵王廟 在西門內南寮巷,今廢。

太保廟 在西門內。太保姓劉,諱秉忠,初以僧服侍元世祖藩邸,參密謀,定大計。至元元年八月,拜太保,參尚書省事。秉忠勸世祖毋嗜殺,卵育中國生命,所推薦人物,後皆為名臣。及卒,詔廟祀之。而廬陵為文丞相起義之鄉,所保全者尤大,祀之宜矣。

關帝廟 一在南關外城下,一在站前。

長岡廟 第三都。廟不詳所始,里人所共祀「興祚王劉像」 者也。明萬曆中,亢旱禱應。廟前有古樟,蔭蔽十畝,行者賴以憩息。

水府廟 :在城南五里,俗稱為老官廟,祀英佑侯蕭公也。公臨江人,降身為舟子,拏舟江湖,人呼為「蕭老官。」 廟前有渡,風濤不測,里人立廟鎮之。

普德廟 在西關外孔家灣,祀清源真君。隋時為嘉州太守,嘗入水斬蛟,除民害。隋末棄官而遁,人思其德,立廟灌江口,祀為「二郎神。」 唐封神勇將軍,再封赤神王。宋封清源真君。

古城廟 在縣東南七十一都,青原西十里許。隋大業間,以祀陳高祖武皇帝。宋汪會龍撰《碑記》。

孝通廟 在儒林鄉第十都,即龍母祠也。相傳秦時有溫姓者,偶於程溪得巨卵,生五蛇,化為五龍。其「五龍母者死,五龍化為人,葬母于越城。」 夫龍之能變化,蓋通業也。今且以孝矣,祀之宜也。

河江廟 在延福鄉五十八都。不詳所始。相傳神姓何,封護國照靈公,宋加封河江靈王。仰山行祠 ,一在儒行鄉六十四都,一在六十九都,即東岡廟。廟距縣北七里石角潭之上。相傳袁州有徐璠者,舟過大孤山,遇二書生,雲「姓蕭,家在仰山」 ,遂同載而歸。至浦東告別,期於石橋相訪。後徐至其地,見二龍,乃知為仰山「神也。」

袁人祀之甚謹。元季燬。明洪武初,千戶余茂重建。

南平王廟 在儒林鄉之西坑,即平坡廟。相傳神為唐鎮南節度使、檢校太保、中書令,爵潁川郡王,改封南平王。唐大中五年,立廟今永福平陂,為神之故府也。王沒,百姓思其德,立祠於陽臺嶺,歲時致祭。宋熙寧間,一夕大風雨,兩廟自山上徙於平陂。兩山之間,水旱疾疫,祈之立應。旁豎夢閣,郡士人占夢於此。

白馬廟 在小學南。後為楊氏總祠,遷於今所。東嶽廟 在螺子山之南,名曰「龍陂。」 今廟遷螺湖橋畔。

都倉廟 在大有倉前,改社學,今仍為廟。《愛竹廟 》在城內。

霸王廟 在迴仙觀前,今府治之左。

侍中廟 在城隍岡上。祀唐正諫大夫明崇儼。初,儼承詔巡撫至縣,常停驂四顧。未幾卒。邑人仰其明德,立祠祀之。

「司徒廟 」 一在青塘青華觀前,一在南門外大街,柴巷俱存,以祀毛、張、樂三公。

鳳船廟 :在北門內。康熙二年重修。

興泰廟 原有廟五,今馬鋪前者獨存。廟祀神劉像,唐寶應中任安福縣令,修道於安成之白馬峰。

三聖廟 一在隆慶嶺,一在西街,一在巷背,一在嚴家巷口,一在禮巷口。

江東廟 在東門外,今廢。

羅池廟 在北門之外,祀刺史柳宗元也。舊有鬼名「五通」 ,為民患。里人共建此廟以禱之,怪遂絕。

靈濟廟 祠山「正順忠祐靈濟昭烈王行祠。」 祠在西門外能仁寺左翼。宋紹熙中重修。元季壬辰燬於兵。

香城廟 在城西北三里。祀石信臣。西漢元始中,詔禮聘鄉士,九江以信臣應。廬陵舊隸九江郡,故祀之。香城庵有信臣遺跡,今庵與廟俱廢。靈澤廟 在縣南三十里。神兄弟三人生長是邑。宋嘉定間,峒賊犯邑,至廟所,聞室中鐵馬聲,懼而退。紹定中,加敕封侯。

娑羅山龍王廟 在第十都,建於宋初。

英護廟 在螺湖橋畔。神初自臨汝來吉州,指一片地謂人曰:「吾二人將命駕於此。」 須臾,樟生於地,不久而拱,指木曰:「即以是為吾姓。」 遂遷化。郡人屋而祠之,稱之曰樟大郎二郎。慶元五年,賜額曰「英護。」

龍王廟 有二:一在城南江濱廣濟渡上,一在望雲門外,去縣五里。皆不詳所始。「望雲」 係坊廓六十九都。

應感公廟 在望雲門內草場庵,郡民立祠以祀。神姓李,名泰,秦時人,號「灌口二郎」 佐。其父囚孽龍有功,蜀人祀之。宋累封昭惠靈顯威濟王。宣和間,易封為真人。紹興中,張浚宣撫川陝,神示以夢,乃表復舊封。

三皇廟 在城內北隅,廬陵學之舊基。正殿祀伏羲、神農、黃帝,並南面坐。以勾芒、祝融、風后、力牧為四配,列十名醫於兩廡從祀,今亦廢。甘棠廟 在東門。「召伯行祠,元皇慶元年建,明正統乙亥,里人郭孚重修。」

靈應廟 在郡治西叚家巷。天符廟 在郡治遵義坊,以祀天符大帝。明洪武九年,吉安守禦千戶所鎮撫許受立,今並廢,改廟於北門外迎恩橋之側。

大櫟廟 在儒行鄉大櫟橋之左。

神塘廟 在儒行鄉六十四都,廣福寺之左。相傳為魯班神造,祀蘭陵王。

五顯廟 在九曲巷。明南京十四廟,「五顯靈官」 其一也。

石勳廟 舊《志》誤為石勒廟。在七十二都青原三橋外侍郎山。下面石壁,壁高百尺,有瀑布懸簾。其下為洞,洞中為龍王潭,石甃其地。廟有宋咸熙九年碑,敕封昭應侯誥。

馬王廟 在東門內。副總馬仕龍分鎮吉安,始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