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二卷 |
第九百二卷目錄
吉安府部彙考六
吉安府祠廟考三〈寺觀附〉
吉安府驛遞考
吉安府兵制考
職方典第九百二卷
吉安府部彙考六
編輯吉安府祠廟考三〈寺觀附〉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廬陵縣附郭。〉
東山祥符寺 東山在郡東南。後趙建興二年,置東山禪寺。宋治平二年改額「慈恩」 寺舊名羅漢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仁山隆慶寺 在郡城西二里許。《廬陵志》:「唐上元元年,置仁山寺,初名廣福院。宋大中祥符間,改隆慶院,院有五百羅漢堂。」
益州寺 ,在甘泉門之南。
能仁寺 ,在西原山,唐止觀禪師與徒降龍受禪師道場也。山旁有清涼軒,又有止觀泉亭,改半山為「八泉」 勝處。
鐵佛寺 在鐵佛橋畔。橋以寺得名,有《鐵佛三尊》,唐所造也。丙戌燬於兵,壬辰,僧巵言修葺之。溈仰寺 在西門外禮巷口之右。
慈恩寺 在馬草巷內,一曰「新寺。」 嘉靖間,有奪古祥符寺基營私室者,諸大佛應手而碎,獨羅漢十八尊時時顯異,遂不敢動。乃謀民居為寺,稱「新祥符」 ,遷羅漢而居之。
羅山寺 在西峰槐花井前。
報恩講寺 在城南左隅。舊名「報恩禪寺。」 宋崇寧三年,改「崇寧萬壽禪寺。」 政和元年,改「報恩廣孝禪寺。」 紹興十二年,改「報恩光孝禪寺。」 元初,改今額。明洪武三年,僧昂霄重建。今廢。
功德寺 ,在西原山能仁寺左。
福田寺 ,在西原山功德寺左。
「香城山景德寺 」 在城隍廟右。
法雲寺 中有「萬安塔」 ,為縣學「文筆峰。」
招義寺 舊名北庵,遺址距西北百步,有紫雲翁創庵墓山下,故以「翁」 號,改名招義院。
青原山淨居寺 ,在水東十五里,七祖思公道場也。
龍須山資國院 龍須山麓為「資國院」 ,唐昭宗敕建也。
南塔寺 在小府廟之南,有塔,塔頂以「赤烏」 紀年,砌磚亦有「赤烏」 字。
螺子山靈泉寺 在郡城之北十里,與神岡南北相對,若賓主拱揖然。
金牛寺 在城南江濱
侯城院 在儒行鄉,故江文山書三大字及手植柏樹,今存焉。
聳福寺 在邑南三十五里之永福鄉。
寶嚴寺 在儒行鄉四十一都。寺經歐陽彬重修。
翠峰山西臺寺 距城南十里。舊《志》:高三百丈,迴環數千步。南峙贑江,上有西臺寺、宿雲亭、靖化寺 ,左有哦松書院,劉舒庵讀書處也。高峰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儒行鄉,新塘劉同升有記。
慶源山善餘寺 ,唐時建。黃巢兵火,五季雲擾,幾失舊址。明永樂間復建,正德時重修。
興明寺 在二十五都,寺前有盤頭嶺。
本覺寺 「《東昌》本覺寺在上市南,有塔,唐開元時所建也。高僅二十仞,樸而不華,歷風霜兵燹,巋然獨存。」
慧燈寺 一作「院」 ,在永和鎮,舊名「三教。」 唐天復二年僧灝開基。元延祐間僧嗣重修。明洪武元年僧德泰重興。
智度寺 創於唐天復元年,曰資福。宋大中祥符賜額曰「智度。」
蔣山寺 在永陽,舊有「柳樹連理。」
福居寺 江東寺廢,改為迴龍庵。明崇禎間,僧頑石闢地築室,易茅以瓦,太史蕭拙庵更名「鹿苑。」 後大魁劉晉卿復稱「福居」 ,志復古也。
「永古寺 」 與「鐵佛寺」 近在「永古巷。」
金地寺 在四十八都,王該宅也。吳順義元年,有龍見陂田間,會異僧至,指曰:「是將為佛地,公宜遠去。」 該聽之。至南唐保大中,龍復見,遂為龍田寺,後更今名。
再興寺 在儒林鄉十四都平陂。唐會昌間僧。
會明開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三年,僧無盡重修常田寺 在儒行鄉四十五都。唐太和中,僧如岳開基。宋治平間,僧慧遠重修。元季兵燬,明洪武七年,僧度祥再建。
奉聖寺 在延福鄉。《舊志》載「為靈嚴寺分派。」 濠源寺 舊名新興院,在儒行鄉。巖麓清曠,煙樹扶疏。
延福寺 在縣治三十里坊廓鄉。
崇先寺 在淳化鄉,距父山祠一里許。
福田寺 在安平鄉四十二都,不詳其始。考諸鐘簴,為《至正紀年》。南禪寺 在淳化鄉富田市。按龍溪山南禪寺,白玉蟾曾居於此。
興善寺 在第二都。宋治平間,僧寂蘊鼎建。舊名永壽山。元季燬。明洪武二年僧善良重建。明心院 在第十一都白沙。宋開寶三年,僧志明建。天聖間,仁宗賜御書「大雄寶殿」 四字。寶祐間復賜「明心之院。」 元至正間僧正淨重修。明洪武二年僧天然重建。
北興寺 在二十七都。宋開寶間,僧了一建。咸淳間,僧敏師重建。元季兵燬,明洪武五年,僧至貴重修。
迎福院 在二十三都。南唐時,僧一中建。元季兵燬,明洪武十年,僧伯圓重修。
天賜寺 在七十七都。唐儀鳳間,僧友雲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永壽重修。
永寧寺 在十七都吉塘橋。唐會昌間,僧友雲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崇德重建。
新興院 即錢富寺一十五里錢富桂林山。宋乾德間僧智聰建。元季兵燬,明洪武十年僧泰恩重建。
建安院 在五十都。唐昭宗時僧半雲建。元延祐間僧愚寬重建。明洪武三年僧如海修。龍安院 在二十都。唐貞觀間僧性一建。元燬於兵。明洪武三年僧聖惠重建。山下有泉,龍窟在焉。歲旱禱之即雨。
祗陀寺 在十八都。舊名「白竹」 ,即聖隱山,高唐東雙江之間,肇於唐貞觀間。寺環十八塘。金峰院 在十九都銅溪,舊名菩提寺。宋大理寺丞劉襄見溪上兩峰環秀,形如鳥窠,遂遷寺以居嚩囉尊者,掘地得金佛,因改今名。福壽寺 在永和上五里。
天寶院 在水東來蘇坊。唐至德間,南陽黨子谷惠忠禪師建,今廢。
大德寺 在第一都教場。後唐開元間,僧祖真建,號「寂照山。」 元僧淨觀重修。明洪武五年,僧竹漢又修。
珠琳寺 在瑞華山麓
龍集寺 ,在河東,周益國呼為「龍慶寺。」 寺倚大雲山,即清源山之右肩下腋也。唐時僧言師建。元至正間,僧元鏗修。元季燬。明洪武二年,有了智者大修之。正統甲子,僧惠滿重修。
東源寺 真君山後,畫眉嶺之左,不詳所始。寶壽寺 距城二十里,平巒疊巘,長松蓊鬱,殿閣隱樹,裡左鐘樓巋然,勢出林表。
因果寺 一曰「院」 ,在儒林鄉四十三都。時有僧元感來自浙江,因愛其地清曠,乃卜築焉。廣福寺 在儒行鄉六十三都,宋乾德二年僧東師建。元祐間僧自牧重興。
義果寺 在桐樹坪。明崇禎末年廢。
皇清順治壬辰,僧德烺募修,越明年,頓還舊規。
永樂寺 在四十九都葛田。唐天祐間,僧日成建。元季兵燬,明洪武五年,僧泰登重興。
皇清順治間,僧智林豎「大士閣」,加於舊規。
靈嚴寺 在五十一都李塘瑞慶山。唐天寶間僧海師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德安重興。永興寺 在安平鄉。唐貞觀初年為國師康大士敕建。
法興院 在儒行鄉十二都。唐會昌間,僧虛白建。宋咸淳,僧謙師重建。元季兵燬。明洪武十年,僧與道重建。
龍福寺 、惠慈院 、《善生院》。
吉祥寺 在安平鄉四十一都。
方廣寺 ,在水東華蓋山三里。寺創於唐,萬壽寺 ,在北門外。
西塔寺 舊作院,與南塔相鄰。
龍須塔院 在水府廟北。
元妙觀 在城內,東晉開基。唐開元中為紫極宮。宋祥符時為均慶觀。天禧中改「天慶元」 ,至元始易今名。
高明宮 ,在府治演武場後真君山上。相傳許
旌陽曾到此,或曰「山下有蛟為患」 ,因祀旌陽,遂息。
瑞華觀 在瑞華山上
惠嘉觀 ,在天華山上。
五嶽觀 一名玉虛觀,在郡城西永豐門外,舊名黃真觀。東晉間,江夏真君黃輔字紫庭,結廬於此,後仙去,藥爐丹井具存,故號「黃真壇」 也。青華觀 ,在縣南二里《坊廓鄉》八十七都,古吉州勝地。
徊仙觀 有二,一在郡城內東隅,一在縣西六十里宣化鄉二十七都。在宣化者,後晉開運二年開基,宋紹定五年重修,明洪武十年再建。真常觀 ,今廢,改為金竹庵。崇禎時生篁竹,其幹節有黃文,相間而垂,《竹譜》謂之「黃金間碧玉」 ,故名。
紫竹觀 在儒行鄉六十三都。東山楊仙煉丹於此,曰「三山」 ,又名龍山。山旁若金龜出匣,玉免望月。豐溪、長塘兩水環夾山麓。
招仙觀 在永福鄉十八都,距縣三十里。金城觀 在縣西六十里儒行鄉四十七都。宋紹興間開基,元天曆中修,後毀,明洪武元年重構。
松青觀 在縣南六十里,淳化鄉七十六都。宋嘉定間,道士袁巢雲開基。元至元三年,寇焚,至正間重修。
嘉福觀 在郡城南恭愛坊,舊名「王仙。」 晉永興間,高道嘗煉丹於此。後道士葛稚川創。宋治平中,賜今額。
延慶觀 在南門外十里,營前。祀神康王諱保裔。宋紹定賜額「靈祐。」
永興觀 在縣南十五里第十都。晉永嘉之際,有王仙來居於此,名之曰「白鶴觀」 ,尋改為永興觀。永嘉二年,王仙白日上昇,詔改為王仙觀。《洞元觀 》在縣南十里茶庵之南,今廢。改為西度庵。
清都觀 在縣南十五里儒林鄉永一都永和鎮。南唐保大間有石基,崇高異常,世號為「西臺。」 宋治平中,改賜今額。
永豐觀 在縣西七十里宣化鄉二十七都。宋咸淳三年,道士季若納開基
遊仙觀 ,即永豐觀,支派分出,在永陽敷城朝仙觀 ,按劉辰翁《記》,以香城山為南華,以南華為朝仙觀。
洞巖觀
大覺庵 在武城東門外三里,舊稱覺報寺。父老云:「宋朝敕建」 ,然無碑文可考。
青又庵 按《青原山墨歷記》:「由水碓而入青又庵,凡五里許。」
泉燕山清泉庵 在西門外下塘門之右,深樹修篁,漸見山野。
《寄雲庵 》在甘泉之南。
「芥庵 」 ,在西門內,負城而宇,舊為曲水園。《大士庵 》,在北門城內,循城而右。
廣長庵 :在福善橋畔,舊名「福善庵。」
大隱庵 :在習溪橋之側。
梅林庵 在東門外,以「梅林渡」 得名。
寶月庵 在嘉禾門外郡厲壇之側。明萬曆時創建。
化城庵 在演武場頭門之右。
淨土庵 :在白鷺洲雲章閣之左。明萬曆間,太守汪可愛修葺。
法華園 :在城西北十五里外。
青龍庵 在青龍門牌下。
智度庵 :「在城內。」
《僧生園 》:在東門外梅林上街。僧根匯構為靜室。
芙蓉庵 :在樹坪之右,地名「小荷山。」 翠竹古藤,攬結鳥窠。僧圓明掩關其中。
別峰庵 :在青原山聖域祖關之內。
蘆庵 在儒行鄉前岡
祗樹庵 :在右華山麓。
妙蓮堂 在北門外
錦雲庵 在宣化鄉二十八都榮嶺。
《梅岑庵 》義果僧德烺築於桐樹坪。
莖草庵 在淳化鄉
金盤行庵 在十二都
聚善庵 在三十七都
泰和縣
良泉寺 宋咸淳中建
柏木寺 唐天成中建,宋淳祐中重修。
龍城寺 元延祐中建,明洪武中修。
迎福寺 宋治平中建,明洪武中修。
金相寺 ,後唐天成間建,元至正間重修。崇興寺 ,宋治平中建。
南富寺 宋治平間建,元至正間修。
圓通寺
西龍寺 唐會昌中建,宋咸淳中重修。
天王寺 宋紹興間建,明洪武間重修。
江東寺 宋慶曆中建,元至正間重修。
興福寺 唐上元中建,元泰定中重修,寺旁有小塔一座。
三德寺 唐會昌間建,明萬曆間重建。
古城寺 唐上元中建,明洪武中重建。
白泉寺 唐上元間建,宋德祐間重建。
崇福寺 吳赤烏間建,元至正間重建。
洪山寺
南豐寺 唐上元中建,明洪武中重修。
新吳寺 ,宋治平中賜額,明洪武中重修。茶山寺 ,唐會昌中建,明洪武中修。
慈恩寺 明嘉靖中廢,僅存「普照院藏經閣。小塔寺 城西,明成化中塔頹寺廢。嘉靖中重建新塔,高一十二丈。」
妙嚴寺 ,唐上元中賜額,元至正中重修。覺堂寺 ,唐上元中建,明洪武中重修。
甘泉寺 宋治平中賜額。
心田寺 宋治平間建,明洪武中重修。
西溪寺 宋嘉定中建,元至正中重修。
觀山寺
龍山寺 宋治平中建,吳元年重修。
鴉山寺
靈岩寺 宋咸通中建,元大德中重修。
覺海寺 宋大中祥符間賜額。
西方延壽寺 ,後唐天成中建,宋治平中修。薦福寺 ,宋咸淳中建,明洪武中重修。
清泉寺 宋元豐中建
「崇元觀 」 《王山下洞口》。
至道觀 ,唐貞觀中建,明弘治間重修,尹直《記》。延禧觀 ,唐天祐間建,元大德中重修。
延真觀 在城西,古黃茆岡。世傳王子瑤學仙於此,有白鶴來翔,因名「白鶴觀。」 宋治平中,改今額。元大德中,增創七堂。至正兵燬。明先後修復。仁靜堂有紫微閣,最高潔。
太虛觀 唐天祐間建,元大德間重修。
太元觀 在三華山下,唐咸通中建,長慶中重修,牛僧孺記。今碑存,世傳董、顏、羅三仙上昇處。東五里有仙壇。
迎仙觀 隋仁壽中建,明洪武中重建。世傳王、郭二仙修煉處。
祐仙觀
崇道觀 「宋治平中賜額,明洪武中重建。眾妙觀 ,宋嘉定中建,明洪武中重修。」
仰山崇道觀 ,唐貞元中建,元至元中重修。太和觀 ,晉永嘉中建,明洪武中重修。
崇仙觀 元大德中建,明洪武中重修。
群仙觀 元至正中建
真武閣 在迎恩橋畔,跨官路。
洞真壇
新佛閣 在「惠寧庵」 前,跨官道。
永濟庵 在磨車灣,明隆慶間建。
惠寧庵 在北門外,明嘉靖中建,萬曆中增修。普文庵 在鐘樓左,明隆慶中建,萬曆中增修。懷仁庵 在山川壇左,明嘉靖中建。
覺皇庵 在龍洲上,萬曆中建。
吉水縣
龍華寺 :在縣南坊。南浦禪師建。
南岡寺 在邑東山,古孝義寺。宋政和時,敕賜為崇義寺。南宋後,乃以「南岡」 名寺。
龍濟寺 在東山
南禪寺 在六十一都,同江西南里許。宋時古剎也。
盤龍寺 在東坊,創自唐寶曆二年。
東湖寺 ,原在學前,徙東門外傅家橋上。「歸福寺 」 ,唐時古剎。
大雲寺 ,在北方,一名「帶雲」 ,唐朝建。惠公禪師往來於東山般若,而身帶雲,故名。
解空寺 在一都
巖真寺 五都,統院五。
前山寺 統院二
後山寺 在五十五都
正覺寺 在二十四都
吉祥寺 在四十四都,統院十二。
資福寺 統院六
雲慶寺 統院二
龍水寺 、《昭慶寺》。
東林寺 在三十八都
巖山寺
長慶寺 在五十三都
臨津寺
延福寺 統院一
延壽寺
重興寺 在四十八都《一圖》。
仙槎寺 在三都
寶城寺 在四十八都《八圖》。
禪居寺 在石蓮洞後
彌陀寺 在五十九都
漕涼禪寺 東山
悟空寺 在六十二都,文信國題額。
龍坪寺 在二都
周嶺寺 一作「圳嶺。」 明洪武間,僧寶師重創上茶院 、源陂院 、草子院。
竹坪院 俱在二都
東山院 在三都
觀音院 、寶興院 俱在四都。
南華院 在六都
巖峰院 在九都
龍仙院 山寺院 南隱院 俱在二十一都。
龍果院 在二十二都
建峰院 興福院 俱在二十三都。
龍池院
盧山院 統院十五
正覺院 俱在二十四都。
棹源院 水陸院 梵惠院 俱在二十五都。
六祖院 二十六都
明覺院 般若院 西庵院 俱在二十七都。
三峰院 二十八都
長興院 二十九都
龍安院 三十都
增福院 龍禪院 俱在三十一都。
合龍院 三十三都
寶積院 國興院 俱在三十四都。
饒益院 降魔院 靈巖院 俱在三十六都。
安溪院 三十八都
黃沙院 三十九都
仙靈院 延興院 俱在四十二都。統院十龍泉院 招賢院 俱四十三都。
金城院 四十四都
羅溪院 四十五都
東臺院 龍城院 俱四十六都。
龍堂院 麻源院 俱四十七都。
白竹院 。《靈峰院 》。《廣濟院》。
大樂院 崇福院 俱五十都。
清溪院 五十一都
寶壽院 廣寧院 五十二都。統院七松林院 長壽院 俱五十三都。
新慶院 五十五都
延慶院
仙居院 舊傳宋時呂純陽曾宿此,故名「雲際院 」 ,五十六都。
雲水院 禪悅院 俱六十二都。劉文襄為僧雲居、顓愚建。
福壽院 五十八都,統院七。
禪寂院 五十九都
皈福院 六十都
鐵佛庵 在小東門外,鄒忠介建。
「六吉」 庵 在株山橋上。知縣孫之益建,今廢。《勝龍庵 》在墨潭,今廢。
南源庵 在東山
西源庵 在東山
華源庵 在北城內
錦鱗庵 「在瀧洲殿。」 元劉孝則建。
韋庵 :在太平山下。曾和卿建。
金粟庵 :在小東門內。
濟渡庵
《好生庵 》在太平山下。
紹隆庵 在四都
「紫巖庵 」 有《丈六鐵佛》,在紫原峽中。
《青基庵 》。《極樂庵》。
孚慧庵 在八都
淨名庵 在六十二都,劉孟欽兄弟建,為藏宋。
神宗敕賜書
錫庵 :在同水谷村。孝友李士開祀此。
鹿苑庵 :在同水谷村。李鹿南副使祀於此,有「南樓」 扁額。
般若庵 :在東山。般若禪師開法於此。
盤龍庵 :在同水谷村。
靖明庵 在六十都
法雲庵 在北門外
孚庵 在五十九都
崇道觀 在城北。吳赤烏間,嘗有一人攜瓢笠來遊。一日,以笠覆瓢而去。吳主賜額「招仙。」 宋改今額,明永樂間重修。
崇元觀 在縣北五十里。晉許旌陽治蛟於此,冶鐵鎮之。今呼為「元壇觀。」
朱陵觀 在縣南八十里許。隋名「洞巖」 ,唐賜今額。
沖虛觀 在二十一都
南華觀 在二十四都
玉真觀 趙與慶、劉敬伯有詩。
太初觀 在縣北
紫極觀 在二十六都
延昌觀 、紫府觀 、太和觀。
真元觀 、《石華觀》。
集虛觀 在縣北八十里。舊傳楊仙師於此沖舉,明永樂初重建。
玉華觀 在南嶺,劉、周、楊三姓山。
延祐觀 在同水谷村
玉虛觀 在同水谷村
扶松觀 在西峒
東山仙壇 、白鶴仙壇 俱一都。
北華仙壇
南華仙壇 丁子聖有詩。
浮丘王郭仙壇 ,在中華山。
雷壇 在三都,臨大江。
紫華壇 在五都
大武壇 在五十八都
金華仙壇 、中華仙壇 俱在五十九都,萬華仙壇 在六十一都。
茅姑仙壇
永豐縣
永寧寺 在一都。唐貞觀二年創,宋崇寧間修,元廢。明洪武中重修,嘉靖間復廢。萬曆十八年,以其地為「風雲雷雨壇。」
報恩寺 在西坊。唐天寶間,中書侍郎徐安正廬母侯氏墓,以故宅為寺,因此地原為報恩鎮,故寺亦名「報恩。」 元廢後,裔孫重修,並割田贍僧。有《碑記》。
石橋寺 在縣前五十步。元大德間,架屋於六一橋上,遂創寺,尋廢。明洪武元年重建。今改為「六一公祠。」
隱居寺 ,在西坊。吳赤烏二年,從金陵靈谷寺分僧紹曇創建精舍,至宋復建,元廢,明重修延慶寺 ,在北坊,名「福田山」 ,僧法宣開基,後水衝圮。元至大年間重建,後廢。明洪武二年,徙建東坊,更今名。
興福寺 在一都。唐貞觀二年,僧紫老禪師創。宋咸淳,僧若愚重修。元廢。明洪武中,僧如淵重修。二十四年,立為叢林。正統十一年,重修佛殿及閣。
北塔寺 在三都。元至正年間建。明弘治間,羅伯端重修,並施塘贍僧。
香巖禪寺 在二十都。元至大間,智閑禪師開基。大德間,僧習澄修,後廢。明洪武十八年,僧茂林重興。二十四年,立為叢林。
明禪寺 在十三都。貞觀二年,僧白眉創。宋紹興火,廢,遷於縣東。元大德間,復舊所。明洪武間,僧靈源重建。
音樂院 在二都。唐貞觀中僧法亨創。宋紹興僧智寵重建。元廢。明洪武三年,僧應靜重修。小水院 在四都。宋紹興間僧梅溪創。元廢。明洪武二年僧克治重修。
智林院 在十八都。唐天寶間,遇源熊嗣興建佛殿,施山田地以贍寺僧。
袁才院 在六都。宋咸淳間,僧普岑創。元廢。明洪武五年,僧慈善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併《永寧叢林》。
寶福院 在八都。唐貞觀二年僧法亮創。宋乾道僧普照重修。元廢。明洪武四年僧心田復創。龍回院 在十四都。舊名「再興。」 唐貞觀二年僧半閑創。宋紹興重修,元廢。明洪武五年僧慧明復建。
慈光院 在十六都。唐貞觀元年,僧法宣創。宋大中祥符,僧迪吉修。元廢。明洪武五年,僧本興復建。
觀音院 在六都。唐貞觀僧九海創。宋咸淳僧道峰修。元廢。明洪武三年僧曙靈重修。
西巖院 在十七都。唐貞觀二年,僧鶴庭創。宋治平,僧孤雲修。元廢。明洪武五年,僧月休重修。正統改元,復創「寶華院」 ,里人劉光祚以基地施之。
寶惠院 在十七都,舊名「新興。」 唐貞觀二年,僧友雲創。宋景定僧惠觀修。元廢。明洪武六年,僧奇峰重建。
崇福院 在十二都。舊名「三層。」 宋元祐中,僧白眉創。紹興中,僧靜隱改今名。元廢。明洪武五年,僧紹貞重修。
東山院 在十六都。宋景定中僧繼勛創。元大德僧玉泉修,尋廢。明洪武八年僧子源重修。藥師院 在三都。唐貞觀二年,僧法寧創。宋嘉定間重修,元廢。明洪武四年僧惠觀重建。內有石塔高數丈。宣德間僧萬川瑞慶重修。
廣濟院 在二都。唐武德元年,蟾塘張宣義建。明正統間,張昭等重修。
靈山院 在三都。唐貞觀二年,僧法寧創。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重建。
圓果院 在三都。唐貞觀二年,僧法寧創。宋淳熙間,僧嘉惠重修。元廢。明洪武五年,僧悅初重建。
妙樂院 在十都。唐貞觀二年,僧金鈴創,元廢。明洪武四年,僧真祐重修。
新堂院 在七都。唐至德間,僧翠岩建,元廢。明洪武五年,僧難用重建。
甘古院 在九都。唐貞觀間,僧蜀鑑創。元廢。明洪武五年,僧繼宗重建。
菩提院 在五都。宋紹興二年,僧亨公創,元廢。明洪武元年,車上李雪窗御史暨孫孟謙重建。施田地山塘,募僧住持。
利濟院 在五都。舊名「慶平。」 宋咸淳二年,僧雲谷創。元至大間,僧古雲重修,尋廢。明洪武初,僧願聞重建。
郭山院 在十三都。唐咸通間僧本琛創。元大德間僧和師修,後廢。明洪武五年僧草亭重興。化成院 在十九都。唐天寶間僧悅閑創。宋咸淳中僧不偏修。元廢。明洪武七年僧雲峰重建。二十四年立為叢林。
塔山院 在二十三都。唐貞觀二年,僧法林創。宋建隆間,僧寂師重修。元廢。明洪武六年,僧滿行重建。
寶城院 在二十一都。唐貞觀二年,僧松林創。宋乾德間,僧古溪重修。元廢。明洪武五年,僧士靜重修。
臨江院 在二十四都。唐貞觀三年,僧志林創。元廢。明洪武七年,僧覺來重修。
閬溪院 在十七都。唐天寶中,僧悅閑創。元廢。明洪武八年,僧大安重建。
龍山院 在二十八都。唐天寶中,僧半能創。元廢。明洪武五年,僧惟心重建。
靈泉院 在二十五都王嶺。唐天寶三載僧紹廬創。舊名「禪峰。」 其山有岩,泉出不竭,歲旱禱之必雨,故改今名。元廢。明洪武九年僧真呆重修。醴泉院 在藤田市。唐貞觀二年僧宗勒創。宋治平中僧法朗修。元廢。明洪武二年重建。石山院 在二十七都。唐貞觀二年僧法智創。宋皇祐間僧達師修。元廢。明洪武五年僧碧澗重修。
湧泉院 在二十九都。唐貞觀二年,僧維那創。元廢。明洪武十年,僧梅溪重建。
皇清順治八年,劉繼舜重修。
大唐院 在二十八都。唐貞觀二年,僧宗勒創。元廢。明洪武二十年,僧居隱重興。
東山院 在三十都。唐貞觀二年,僧維那創。元廢。明洪武五年,僧永濟重興。
香城院 在三十一都。唐貞觀二年,僧碧雲創。元元貞間,僧慧空修,後廢。明洪武五年,僧慈濟重修。
石泉院 在三十四都。創自唐貞觀年間,明洪武五年,僧碧澗重修。
薦岩院 在三十五都。唐貞觀二年,僧碧雲創。元廢。明洪武間,僧濟師重建。
寶安院 在三十六都。唐貞觀九年,僧無學創。元廢。明洪武二年,僧孟規重建。
良山院 在二十六都,唐貞觀九年,張學諭捨。
田。正統間,張爾樂重建。
寶雲院 在二十七都。唐貞觀間,僧法銓創。元廢。明洪武五年,僧慧空重建。正統間,僧發興等重建。
延禪院 在二十七都。唐顯慶元年,僧宗勒創。元廢。明洪武十五年,僧逸隱重修。
萬壽院 在三十八都,舊名「元貞庵。」 元延祐,僧宜福創,後廢。明洪武九年,僧碧潭重修。
沙湛院 在三十九都。唐貞觀二年,僧隱微創。元廢。明洪武五年,僧荊惠重興。
藥師院 在四十六都。唐貞觀二年,僧法通創,元廢。明洪武間,僧龍池重建。正統間,僧弘海等重修。
雙峰院 在四十七都。唐貞觀二年,僧通明創。元廢。明洪武五年,僧梅雲重建。
嵩山院 在四十九都。唐貞觀間,僧月鑑創。明洪武五年,僧繼祖重修。
西隱院 在四十九都。唐貞觀間,僧雲友創。明洪武五年,僧惠雲重修。
桃林院 在四十二都。宋靖康間,僧古照創。明洪武五年,僧延文重修。
寶福院 在四十三都。唐天祐三年,僧繼簡創。明洪武五年,僧圓極重修。
石門院 在四十三都。唐天祐二年,僧繼簡創。明洪武五年,僧延文重修。
回福院 在五十三都。唐貞觀元年,僧隱師創。明洪武五年,僧平湖重修。
寶林院 在五十二都。宋咸淳三年,僧隱師創。延祥院 在三十一都。唐貞觀二年聶延祥創。元廢。明重建復廢。
皇清順治辛丑,僧泉石重興。
東濟庵 在水南,又名「南明山。」
青蓮庵 在五都,《花圓團》,眾建。古有「擁蓮」 其地,故名。
沖虛觀 在一都,舊名「丹原觀。」 吳赤烏中創。世傳葛仙翁煉丹於此,丹井見存,明重建。
崇元觀 在西坊隱居寺左,宋淳熙間建,元至元間修,後廢。明復建。
梅溪觀 在三十三都。吳赤烏元年創。宋建隆初修,元廢,明重建。
石口峰觀 在十一都。舊名「南鰲山。」 元大德間創,後廢。明重建。
沖道觀 在水南南。唐保大二年,里士戴鎬禮創。元廢。明洪武初重建。
洪都觀 在五都。龍日華修道煉丹之所,舊名白鹿觀。宋政和間修,改今額,元廢,明重建。集靈觀 在二都。葛仙翁煉丹之所。舊名「奉仙。」 昔隋煬帝遣太子讀書於此,因賜名「煬山觀。」 唐天祐間修,宋皇祐中重修,元季廢,明洪武年重建。
中華山觀 在十二都。宋至和二年創,元廢,明重建。
寶慈觀 在十八都。宋宣和三年,鵠山進士張三俊、張嗣先創。元廢,明重修。
龍華山觀 在二十六都。元皇慶二年創。至元間重修,後廢。明復建。
泰和觀 在二十四都。吳赤烏間建,宋建隆間修,元廢,明重立。
佑聖觀 在三十八都。世傳漢時太守張修道沒於山。後為神。里人建以祀之,屢加修理。明洪武間,立為「叢林。」
同華山觀 在七都。宋宣和間創。元至元間修,尋廢。明洪武間重建。
西陽宮 在二十八都。舊為觀,以避歐陽公父諱,改為宮。後有文忠公祠。宋元以來,屢加修理。明正統間重修。
福華山觀 在三十九都。元至元間創,後廢。明重修。
安福縣
尊勝寺 ,統院六:「崇福、瓦棺、《重興》、南臺、延福、《白雲》。」
國清院 ,統院九:「《大和》《國善》《唐興》《福聖》《唐溪》《真寂》《普滿》《淨行》《淨悟》。」
保安院 ,統院九:「待度、《永興》《長壽》《資福》《因果》《長慶》《楊丘》《南禪》《福田》。」
靈峰院 統院十:「招仙、《麻山興、崇厚逢》《重興》甘泉、地藏石泉、《新興南泉》。」
香積院 ,統院十臨河、南山、《貝陽》、臨江、華嚴、五峰、棲真、崇福、因果、廣明。
文江院 統院六庵三:《集》雲:「行宮、圖坪、尊慈、靈壽、嚴塘、長慶、龍果、九龍。」
白竺院 ,統院五:「敬仰、度門、頂泉、高臺、《定光》。」 《富池院 》統院八:「寶雲、樂讀、《廣教》《月山》《水南》《資臨》、白雲、《梅溪》。」
寶珠院 統院八:《嶽興》、百福、常樂、東華、廣恩、寶乘、《石雲》《東山》。
法濟院 統院十五
洞淵延真觀 ,統觀七魏仙、沖虛、洞虛、壽昌、崇真、祈仙、上城。
東林觀 ,統觀六,《清風》,《延真》,《洞山》,《拱北》,《神楓》,《天乙》。
金谿觀 ,統觀五「廣福、北真、九真、元陽、迎仙、梅峰觀 」 ,僧問水建。
蓮山觀 僧破也建
凌空閣 在治北鳳林橋北。僧能宗建。
古院坪 ,在治西七十里。僧長源建。
龍泉縣
法濟寺 ,舊名「南臺」 ,在六廂。宋大中祥符二年,僧妙有開基。治平二年,賜今額。明洪武元年,僧道祥重建。二十四年,清理道教,立為叢林。聖壽寺 ,在五廂。
寂光寺 在四廂
浮橋庵 今廢
尊聖寺 在七廂
下龍池寺 在十一都
仁王寺 在十五都
福勝寺 在十六都
正覺寺 在十八都
南資福寺 在二十都
真泉寺 在二十一都
東山寺 在二十一都
鵝嶺寺 在二十二都
雲仙寺 在二十四都
上方寺 在二十五都
太平寺 在三十都。已上一十六寺,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法濟寺叢林。」
長壽寺 在八廂
「羅漢寺 」 在西北方。
金山寺 在一廂,今廢。
北資福寺 在三廂
天竺寺 在一都
戒品寺 在一都
松山寺 在二都
演法寺 在六都
資教寺 在七都。宋嘉祐年間建,明正統中重修。
廣壽寺 在九都
上龍池寺 在十二都
寶福寺 在二十九都
大若寺 在三十都
興福寺 在三十都
臨溪寺 在三十三都
報恩寺 在三十四都
新興寺 在三十三都
福壽寺 在三十五都。已上一十八寺,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長壽寺叢林。
龍吟觀 在北戶所東。宋慶元六年,侍郎孫逢吉創。元至正十二年兵毀,明洪武間重建。正統間重修。
泰霄觀 在六廂。宋初在三都新林。淳祐七年,移於縣東之銀山。景定元年,知縣陳昇重作「梓潼祠」 ,文天祥為記。元至元五年兵燬,明洪武三年,改建今所。宣德三年重修。
沖道觀 在二都。唐末道士李伯松開基。宋紹興元年道士朱貴常重修,明洪武正統間重新。景雲觀 原名「寶臺觀」 ,在五都。唐貞觀間建。宋治平二年重建,易今名。
紫陽觀 在十二都。宋咸淳二年,郭忠臣扁曰「崇真道觀。」 元延祐四年改今名。至正十八年重葺,明宣德五年重新。
招仙觀 在三十三都。元至元間創,明洪武三年重新。已上五觀,洪武二十四年歸併龍吟觀《叢林》。
仙山觀 在二十七都米嶺。
萬安縣
定慧寺 舊名新林庵,在射洲,宋端平中改顏「定慧。」 明洪武甲子年重建。今止存荒殿並赤烏鐘。
圓通寺 在第七都。唐開元中建。明洪武間重建。二十四年廣為叢林。
道林寺 在二十四都綿津。唐大順中創,明洪武重修。舊為道林院,後乃以寺名。
白雲寺 在第二都,創自唐初,名龍翔寺。寺前有二塔,一紅一白,文峰鵠峙。有異鳥來巢,一夕,雷雨交仆,烈風拔樹,紅塔騰空,從風飛去,不知所止,改寺名「白雲。」 寺後山腰一石穴,每日吐鹽以供寺僧,視僧多寡以為盈縮。僧貪,鑿穴口,穴遂流沙,無所得食。
法輪禪寺 在二十九都金船嶺,唐時建。賢居寺 、善法堂,古道場也。其旁有龜洓泉。龍堂寺 在十六都高陂。起自唐貞觀,至明洪武,田地山塘益增於舊。
清泉寺 在十三都李漚。唐至德中建。明洪武十年,益廣其地。
太平寺 舊名「太平興國」 ,在縣北郭,宋時僧秋潭開基。元至元中,敕賜今額。
大舜寺 ,在韶口百嘉村。舜奏樂嘉其地,因名焉。
感慈寺 在第三都壟上。中有觀音像,出自名工,禱有奇應。
神岡寺 在第三都東溪,宋大觀時所立也。神岡多野鹿,常依寺僧道樞而處。
顯教寺 在縣治南大江之濱。宋紹興年間創建。元季兵燬,歷明洪武、永樂、弘治中,皆相繼重修。
大唐寺 在二十二都白沂,宋紹興鄭公建也。中有「大唐井」 ,飲輒愈疫。今久廢不存矣。
超證寺 在二十八都南隩山下,舊名「資福。」 宋紹興建立後,僧懷素重修。
普通寺 在二十九都大廖,宋紹興間建。明天順二年,僧紹興重修,劉曦為《記》。
定明寺 舊名「松林」 ,在三十二都。宋紹興元年,僧曉資起建,寺宇弘麗。
覺性寺 在第四都雲水。宋淳熙間鼎建。至明弘治間,更立山田,較前制益廣。
常興寺 在第六都陂下,宋熙寧中建。
固山寺 在第十都橫塘。宋熙寧時創制,文天祥以其莊地施為殿堂,並田土與之,後重修。大悲寺 在十四都上堡。宋熙寧僧元峰募建。明洪武中重修。
賜鼎寺 在二十一都「雲洲」 ,肇自宋時,明洪武九年重修。
清泉寺 在四都同原,創自宋之嘉定。周學士《詩》云:「來自清泉寺,還歸白石溪。」 紀其勝也。歷明洪武、弘治,皆重修。
仙壇寺 在第五都。宋之嘉定所建。明洪武間重修。仙壇內有靈草,可以揲蓍。
平頭寺 在第十都。宋嘉定時,山僧德益以木柝募緣,麋豕隨行。寺制有合殿無塵之異。南臺寺 在十一都。宋嘉定僧謙叟所創。明洪武初重修。舊《志》有「南臺北嶽」 之載。
崇仙寺 在十二都。舊傳有道者騎青驢過此,適有數道者席地以芝草遞食,道者下驢就之,口唱佛經,忽焉雲散。寺故以「崇仙」 名焉。
芙蓉寺 在十七都。禪師清載居寂之所,宋至道中開基。
資福寺 在十八都。黃鵠創自宋之嘉定,又謂「集福院。」
圓教寺 舊名「新興」 ,在二十五都社平,宋嘉定建立。
寶乘寺 舊名果治,在二十五都梅園,宋嘉定僧秋潭所立。秋潭工於詩,且善繪,禪學亦復精進,時人有「大乘法王」 之贈。
戒德寺 舊名「景隆」 ,在二十八都上洛,起自宋嘉定元年,僧竹庵開林升林重建。
大通寺 在二十九都稍坑,創由宋之嘉定,至明洪武重修。
慈德寺 在二十九都松頭下。宋嘉定元年,僧秋月開基迨。明洪武,僧月蘭重建。
宗教寺 在三十都起嶺,建自宋之嘉定十年,故蔡文定云:「山號文峰,寺名。」 筆法何地,不可搴勝。
光相寺 在三十一都鑑田。宋嘉定二年建置,舊名「國相寺。」 林木陰翳,亦有勝致。
智勝寺 舊名「石室」 ,在三十一都黃塘巖寺左,宋嘉定僧萬里所創,明洪武中重修。
三惠寺 舊名「天王」 ,在三十二都梁口,宋嘉定所立也。明洪武中重建。
香谷寺 在第三都,距城三十里仙壇嶺下。僧巢頂開創,有名賢題詠。
寶琳寺 在三十二都游田。宋嘉定二年建,明洪武中復修。
延福寺 在三十三都均村。創自宋嘉定,明洪
武中重修
真覺寺 在三十四都房口。舊傳原名「覺院」 ,更名曰「真覺。」
長壽寺 舊名「密石庵」 ,在二十六都黃竹,宋大中祥符間建。
海智寺 在第九都灘頭。宋至和二年,西僧懶石啟建,至明洪武更新。
龍安寺 在十一都百嘉。宋德祐中鼎立,明永樂時重建。
西臺寺 在十九都太平鄉。宋咸平元年建,後易名「降福禪林。」
賢居寺 在十二都昂村,宋至和中創。
景隆寺 在第九都城江,宋咸淳三年建。重興寺 舊名「定林」 ,在二十三都西塘,元至元中易名「重興。」
六通寺 在二十七都清里。元泰定二年建寶成寺 又名觀音閣,在縣治西北,元泰定中建,明弘治四年更名「妙香。」
常寧寺 號「螺山禪林」 ,面拱手爐山,寺前左右形如袈裟。後有雷公塘、鐃鈸山、鐘鼓山,溪水遶環,松柏蒼古,此其勝也。
芙蓉寺 在芙蓉門內,舊有禪師從文山先生有詩云:「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
西臺寺 ,在院背寺前。蜘蛛結網形,詔封馬鬣溫蟠墳名「溫公洲。」 其寺頹圮,久廢。
達觀亭 在縣治南。舊名「延慶」 ,臨大江,宋賜建也。明洪武初,知縣馮勝以舊基址,建五雲驛寺。黃陂寺 在第二都。舊本太平寺,至明永樂年殿宇更新。寺中有奇木,夜輒光見。
寶燈寺 在三十四都平錫。唐乾符三年建。寺有神燈,照耀遠近。元季則神光隱而不見。明洪武重修。
芙蓉庵 庵址面山,郭公有《芙蓉庵遠眺》詩,今不存矣。
阿蘭若 在西平山下,僧朝宗曾結茆於此。其山頂寬平,可容走馬。稍下數武,有仰天池、松月庵 。松濤水月,萬壑摩青,「松月」 之顏本此碧峰庵 。山峰擢秀,碧澗環流,景物森羅,足供幽賞。
橋坑庵 在三十一都
《高潭庵 古志》所載。
棲花庵 山腰有亭,遠眺殊勝。左有古松如虯龍,上可廣坐。曲徑通幽,禪房花木,此山足以當之。亭有扁曰「能閒」 ,乃知縣胡樞所顏。
小林庵 舊十七都
太平庵 窯頭十都,舊叢林也。創自宋元,繼為兵燬,今易名「西來庵。」
桐梓坪:庵 名「紫桂。」 距縣治里許古樹街下迎雲庵 以對望白雲得名。
西竹庵 江山形勢,銀海琅然。文莊有詠云:「西竹參東渡,飛泉來應真。」 應真羅漢也。
青龍庵 在三十四都。結地殊勝。鼓鐘禮佛,清旨可人。
雲居庵 在背坑
雲起庵 在第九都
「玉蓮庵 」 「在鄧林。」
紫竹林 在窯頭
《水月庵 》「在江濱。」
聖胎庵 在九都
花壟庵 在七都
度門院 在下都
新興院 在金竹
因果院 在渡頭
杏林院 在東原
法濟院 在下造
成覺院 在皂徑
七佛院 在後林
崇化院 在三十三都
元都觀 舊名「萬壽宮」 ,在縣治南。
精修觀 在縣治北大橋之側。唐開元間建。凝祥觀 在十五都,宋文山有記。揭徯斯詩云:「道見凝祥觀,書藏起瑞樓。」 本此舊名棲真,後改今名。
集真觀 在縣東第七都,唐顯慶二年中開基,宋端平中修建。
佑聖觀 在二十三都鄧林。宋淳祐中創建,明洪武初重修。
隱真道院 在三十三都。元至正中建。有鐵杖道人,帶銅冠,著芒履,息於其中。時有元鶴來翔,飛鳴上下,觀者異之。
永新縣
天竺寺 統院五
正覺院 統院十
梵惠院 統院二
昇源院 統院八
本覺院 統院五
澄心院 統院二
溶江院 統院七
梅州院 統院四
石峰院 統院八
石礱院 統院十
昊天觀
靈應觀 統觀三
東華觀 統觀二
《端威觀 》《統觀》二。
紫霄觀 統觀三
泰定觀 統觀一
甘泉觀 統觀一
景福觀 統觀一
廣福觀 ,《統觀》三。
《行香觀 》,統觀六。
永寧縣
蓮花院
大益院 統院一
曲觀院 統院一
龍溪觀 統觀一
吉安府驛遞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廬陵縣
螺川遞運所 在府城南。
五雲遞運所 在萬安縣西南贑江濱。螺川驛 在遞運所右。
府前鋪
十里牌鋪 在第九都十里。
吉塘鋪 在十七都,縣南二十里。
小徑鋪 在十六都三十里。
黃梔坑鋪 在十六都,縣南四十里。
孔家山鋪 在十三都五十里。以上六鋪通泰和縣。
城下鋪 在第一都五里。
螺川鋪 在六十五都十五里。
二十七里鋪 在六十五都二十五里。
四十里岡鋪 在六十五都四十里。地名實三十里。
柯山鋪 在四十九都三十五里。
三家店鋪 在四十九都四十五里。
絲茅鋪 在四十七都六十五里。
新徑鋪 在四十七都,七十五里。以上八鋪俱西通安福縣。
梅林鋪 在七十都一十里。東通吉水縣、泰和縣。
白下驛 在縣東門外
浩溪驛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
淘金驛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
縣前總鋪
二十里鋪 在縣北
荷葉塘鋪 在縣北
二城岡鋪 在縣南
黃宙鋪 在縣南
吉水縣
白沙驛 在縣北三十里中鵠鄉。今移縣北門外。
縣前鋪 在縣左
九曲巷口鋪 舊在崇道觀旁,久為道士所侵。辛未,知縣周廣查復。
仁山鋪 在縣北一都
京鋪 在縣北二都
牢橋鋪 在縣北二都
太平鋪 在縣北二都
盧兜鋪 在縣北三都
桑村鋪 在縣北四都
北坑鋪 在縣北
三條橋鋪 在縣北八都。已上十鋪通新淦。《水南》鋪 在縣南中鵠鄉五十四都。
烏龍鋪 在縣南五十五都。
黃州鋪 在五十一都。已上三鋪通本府路。下鋪 在縣東折桂鄉,二十三都。
漁梁鋪 在縣東二十三都。
臨流鋪 在二十四都
烏江鋪 在二十一都
長源鋪 在二十一都。已上五鋪通「永豐。」
永豐縣
縣前鋪 ,乘駟鋪 ,羅富鋪。
石滸鋪
安福縣
縣前鋪 、雙峰鋪 、長嶺鋪。
樂唐鋪 山嘉鋪 已上俱通廬陵。
十里鋪 ,尋思塘鋪 ,南弦鋪。
亭橋鋪 、大坑鋪 、大橋鋪。
塘坊鋪 已上俱通「永新。」
龍泉縣
縣前鋪 、階田鋪 、下湖鋪。
《古逕鋪 》《上御鋪》。
萬安縣
五雲遞運所 在縣西,臨大江。明洪武八年,設吉、贑二府,共撥紅船五十一隻,防夫六十名。本衙門大使一員,司吏一名,夫船五十一隻。五雲驛 在縣西,舊名「贑陽。」 成化十六年,知縣張瑛重修。門左有五雲閣,成化乙巳洪水衝去。洪武間,設站船五隻,每船夫十名,額設朋糧八十石,充役衙門。中,驛丞一員,驛吏一名,館夫六名,每船鋪陳什物具備。驛前下沙街級一條,弘治五年縣丞鐘海修砌。上通皂口驛至贑州攸鎮驛一百六十里,下通浩溪驛六十里。
皂口驛 在縣西南二十九都。洪武五年間設,其置夫船與五雲驛同。弘治四年,知縣郭瑛重修驛舍鋪舍二十所,惟縣前總鋪鋪兵十二名,其餘鋪兵六名,俱洪武七年知縣馮勝建立。每鋪郵亭一,日晷臺一,望牌一。
《皇清》止留「五雲」一驛,額設人夫八十五名,差馬二十。
八匹。永新、宜黃、崇仁三縣協濟夫馬工料銀四百六十六兩八錢,於康熙七年改歸本縣支應。地處衝疲,差使絡繹,額設每苦不給,非多方經理,迫不能支。供事夫七名,館夫四名,器夫三名,皆《全書》所載承應上下差使者,即今之館夫也。每遇差使,上至攸鎮,下抵泰和,舟車所經,殆無虛日。
縣前總鋪 在正街東南。
楊梅鋪 在縣南一都
綿津鋪 在縣南一都
罣罳鋪 在縣南二十四都。
大蓼鋪 在縣南二十九都。
小蓼鋪 在縣南二十九都。
皂口鋪 在縣西南二十九都。
長橋鋪 在縣西南二十九都。
土冨鋪 在縣西南二十九都。皂徑鋪 在縣西南二十九都。
新安鋪 在縣西南二十七都。已上十一鋪通贑縣。紫袍鋪 在縣北第二都。
雙徑鋪 在縣北第四都。
半陂鋪 在縣北第十都。
金竹鋪 在縣北第十都。
平頭鋪 在縣北第十都。
新洛鋪 在縣北第九都。
勾溪鋪 在縣北第十都。以上七鋪通泰和。柯山鋪 在縣西二十一都。
鄧林鋪 在縣西二十三都。上二鋪通龍泉、永新縣。
總鋪 在縣前
高塚鋪 ,茭川鋪 ,茶園鋪。
木柵鋪 ,逢橋鋪 ,上五鋪,北通安福。雷源鋪 ,貴江鋪 ,秋陂鋪。
羅坑鋪 上四鋪西通永寧。
永寧縣
縣前鋪 七溪鋪
《驛站》項下:除順治十四年、康熙八年節經裁減外,
原額連受協走遞人夫三百九十八名,差馬一百四十六匹半。原編《驛站》各款,共銀一萬六千八百一十六兩一錢七分一釐。內已復存設支解銀一萬三千四百五十二兩九錢三分六釐八毫,見候補足原額銀三千三百六十三兩二錢三分四釐二毫。
吉安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本府
吉安營 ,駐防吉安府。原額經制參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丁七百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四百四十名。
永豐營 ,駐防永豐縣,原額經制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丁二百六十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一百八十名。萬安營 ,駐防萬安縣,原額「經制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丁三百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二百名。」
龍泉營 ,駐防龍泉縣,原額「經制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丁二百五十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一百八十名。」 永新營 ,駐防永新縣,原額經制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丁二百六十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二百名。」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