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十三卷目錄
袁州府部彙考三
袁州府關梁考
袁州府公署考
袁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職方典第九百十三卷
袁州府部彙考三
編輯袁州府關梁考 府志
編輯本府。〈宜春縣附郭。〉
秀江橋 在袁山門外,跨秀江上。元至正間建,舊名「畫舫」 ,明改名「廣澤。」 天順八年重修。明嘉靖中被燬,後重修,改甃以石。萬曆中,水北岸一瓮連隄衝倒,四瓮盡頹,重新鼎建。
皇清順治中,重新欄柱,鼎構瓮垛。後因江漲,傾壞十
餘丈重加修葺
落流橋 在府治東北。唐李將順疏西陂水入城,於此,落流入秀江。
湛郎橋 在府治東三里。舊名「赤坡。」 唐湛賁登第,彭伉過此橋,聞之失聲墜驢,又名「落驢橋。」 廣惠橋 在西門外。舊名「沙陂」 ,宋建。明正統初重建。成化水圮重新,更今名。崇廣二丈,袤二百尺,履屋二十楹。
廣潤橋 一在上浦,府治東十五里,舊名「上浦橋。」 宋淳熙三年立,明景泰五年修,成化初圮,重修。一在下浦,舊名「下浦橋」 ,編木為之,遇水漲復壞,嘉靖中修。
獲鹿橋 在郡城之東,地名下浦。山溪一道上達,仰泉漲發非時,行人畏渡。舊有長橋,年久傾圮,今鼎建高大,更名「獲鹿。」 起自康熙十年,落成十四年。
楓林橋 在縣北二十里,久圮。明萬曆丙午間,里人袁業泗倡造石橋,共三瓮,費金三百餘兩。都察院陳子貞《記》。
郵橋 :在府治南十里。郡人袁業泗子繼樟鼎建。
赤橋 :在府治東十五里。
絳橋 在府治南
指南橋 在大仰山門外。
南源橋 在府治東南。耆民黃倫武建。
通聖橋 在府治南十里,俗名「游橋。」
寶山橋 在府治北。里人易廷選建。
三陽橋 :在府治北四十里。
鵬津渡 在府治東四十里。
分宜縣
萬年橋 在清源古渡東。明嘉靖中創建,釃水十一道,長一百二十丈,廣二丈四尺,翼以石欄。化龍橋 在東門外,宋淳祐間建。
福壽橋 在縣治北門外。元至順間建,今廢。天津橋 在化龍橋東。宋宣和間建。明正德七年重修。
耽江橋 在縣東五里
諳田橋 在縣東鐘山里。
謝恩橋 在縣西七里
仁政橋 在縣南五里
通濟橋 舊名「登龍」 ,在縣南招賢鄉。
漰江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
龍港橋 一名「廣德。」 在縣南招賢鄉。
嘉惠橋 俗名「重田」 ,在縣南三十五里。
石溪橋 在縣南大清里。昔有隱者垂釣於此。《登瀛》橋 在大清里。
雙源橋 一名「雙溪」 ,在邑南。
種德橋 在邑北化全鄉介谿之東。舊無橋,明嘉靖中建。
板橋 在縣北宣揚里台山下。
儒林橋 在縣北儒林鄉袁山里。
《收谿》橋 俗名「竹橋」 ,在儒林鄉。
鳳陽橋 在縣北四十里。
狀元橋 在縣北文標鄉。
楊橋 在縣北文標鄉
新安橋 在縣西挺秀鄉,距琴山十里。
石山橋 在種德橋東
磚橋 在種德橋西
義公橋 在縣北
燕喜橋
昌山渡 在縣西二十里,詣府孔道。元時置船一艘,歲設渡夫二人以通濟。水湍急,舟常敝,時造新舟易之。明季增置一舟。
江斜渡 在邑西二十五里。
諳田渡 在邑東鍾山里。
袁家渡 在邑東二十里。
萍鄉縣
萍實橋 在邑南門外。本楚昭王得萍實而名。三國吳寶鼎間建。元末燬,明洪武、崇禎中繼修。通濟橋 在邑治北三百步。古為舟渡,宋始甃石,明成化間重修。
龍安橋 在邑西五里。唐貞觀間,甃建。設甕門以通水道,屋其上以便往來休息。
望山橋 在邑西崇賢里。明正德年建。
龍橋 在邑西崇賢里。舊傳「旁有龍鱗樹」 ,明嘉靖九年建。
惠陂橋 在邑東仙桂里,宋景祐間建。
絞樹橋 在邑東清教里,明弘治間建。
石橋 一在邑北門三十餘步。一在邑北二十里冷水廟街,宋景祐中建。
龍潭橋 在邑東仙桂里。明正德年建。
宋濂橋 在邑東五十里盧溪鎮。宋濂溪監稅於此,因名。明洪武中建,萬曆間重修。
館埠橋 在邑東門,古名「阜渡。」 宋宣和間建木橋。元燬。明季重建,再圮。嘉靖至萬曆間,相繼重修。
必東、「妙濟」 二橋 在盧溪鎮,宋建。元末兵燬,後復修。
大虹橋 在邑東宣風鎮。宋建炎間建,元末燬。明洪武六年重建,再圮。正德十三年改建石橋,久圮無跡。後改為木橋。洪水衝圮後復建。至乙未年重建石橋。
慶豐橋 一名「土橋」 ,在東約官道上。其水東流入秀江。明萬曆中,改建石橋。
萬秀橋 在邑北萍實里。宋寶祐間建,後燬。明季重修。
香溪橋 :在萍實橋西。謠傳:「金鰲洲撐香溪橋,玉帶不離朝。」
草市橋 在邑西唐昌里。宋淳熙間建,明洪武七年重修。
普濟橋 在邑北萍實里上栗市。宋寶慶元年,僧普照建。
桐村橋 在邑東。明萬曆癸巳,知縣陸世勣修。彪家橋 在邑北萍實里彪家村。宋祥符間建,明洪武三年重修。
薌溪橋 在邑西百步古義安渡。宋崇寧間創。元末兵燬,明萬曆丙申,知縣陸世勣重修。烏龍橋 在邑南長豐里沙團潭,有黑石如龍,故名。宋淳熙間創。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年,知縣趙彝重建,復圮。崇禎間,黎光照首勸里善,募建石橋,因水衝壞,墩存。
香水渡 在邑西北七十里醴陵界。相傳楚昭王渡江獲萍實處。
藍田渡 在邑東崇賢里。
善州渡 在邑西永平里。
麻山渡 永平里
黃花渡 在邑西玉山里。舊傳有文姓者種菊橋旁,故名。
萬載縣
南浦橋 在縣治南三百步。元大德間建。明成化間重建。正德中水決,宋珊女良貞捐資重建。萬曆、崇禎間相繼重修。
皇清康熙五年,水壞重修。
雙虹橋 在儒學左。水源來自石洞,上經南浦,下入龍江而東注。元建,明成化間重建,後壞,復重修。
再思橋 公館前。明洪武初建。
塢溪橋 在邑東南一里。明成化四年建。康樂橋 在邑東北十里,地名丁田水源來自龍江,合丘江而東注。元至正中建,長三十丈,高一丈,覆屋二十七間,中起樓榭。以謝靈運襲封康樂公頻遊此,故名。明萬曆初重修,易名「毓秀。」 四十六年,砥石為墩,較前培高二尺許,以杜驟水衝崩。今橋廢墩存。
錦江橋 在邑北三十里,地名「白良。」
萬歲橋 在縣北十五里雲峰嶺側。元至正年立。明萬曆四年圮。今易以渡。
昌田橋 在邑西十里,宋建炎間建,明永樂、景泰間繼修。
江陂橋 在邑北黃田,邑人辛時宜建。
永安橋 在邑西三十里,地名「禮山。」 明成化六年修。
平樂橋 在邑北晉安里,明天順六年修。紹江橋 在邑西三十五里,元大德間建。
兩河山橋 在邑南三里,久圮。後募修。
牟村橋 在邑西四十里。元大德間建,後圮。明萬曆間修。崇禎中再修。今圮。
石虎橋 在邑西,地名「王江。」 明正統間,邑人郭英器重建。今圮。
昌江橋 在邑西六十里。元延祐間建。
潭埠橋 在邑西六十里。元大德中,邑人敖玉溪建。今圮楊孟明造舟以渡。
里藍橋 在邑西一百里。明成化間建。
龍河橋 在邑東北。明正德間,因合築東西城,雉於河中。建橋聯比,開兩小門,以便往來。橋下有堰,為一邑水口。後圮,邑人譚鉞創建,又圮,鉞子登龍捐修。萬曆丙子,復創建亭。己酉再圮,復重修。乙卯五月,洪水旋壞。丙辰秋,改三洞為一,復加高廣。至崇禎六年,修復一堰。
兩江橋 在邑東三十里許小水。邑人彭本鑾建。
竹潭橋 在邑西二十里。路達湖湘,往來病涉。明嘉靖間,邑貢生宋一元妻鄧氏建石橋。崇禎間圮。
沙江橋 在邑西六十里。明成化間建,邑人孫秉琦等修。
皇清順治十八年,邑民丁震沙倡修。
登雲橋 「邑人彭澄建。」
潭頭橋 :「邑人」 李耀芳建。
昌溪橋 。「高原橋 。」 「榜山橋。」
平安橋 。藍田橋 。龍田橋。
平田橋 。「平山橋 。」 「普安橋。」
雲峰橋 以上俱邑人敖玉溪建。
龍河浮橋 在邑北三里,地名龍河渡。明洪武三十五年,造船十二隻連比以通往來。歲久朽腐,後修復,因洪水衝廢,今設舟以渡。
竹渡浮橋 在邑西十五里。明洪武間,造船九隻。
竹渡石橋 距浮橋半里。元大德間建,明成化六年重建。
煙包橋 在白良水口,洪水漂沒。
萬古橋 在邑西山巷口。以上二橋,俱湖廣要路。
永寧橋 在邑南五里。明嘉靖間建。
石花橋 在邑西三十里。
下亭橋 在石塘。明正德間建。嘉靖間圮,後重建。
白良橋 「邑民」 敖希仁建。
蓮溪橋 邑人敖鎰修,地名「蓮亭。」
西江橋 地名「茭湖。」
花橋 在邑西七十里。明崇禎間圮,後重修。龍河渡 在邑東北三里,水湍悍,昔有浮橋,後廢。明嘉靖中重修。乙酉春洪水衝沒,民復病涉。今仍舟渡。
林家磨渡 在邑北二里許。此渡頗稱「便水。」 北渡 在邑北五里。南田
丁田渡 在邑東十里。丁田、歐桂東西二鄉皆由於此。今有橋。
竹橋渡 在邑西十里。舊有浮橋,今設舟以濟。丘家渡 在邑東二十里。丘江,瑞州上高,瀏陽人往來皆經此渡。
蔣家渡 在邑西二十里緬村。
穩渡 在邑北三里宋家畬。元至正間,邑耆宋春伯為船連比,以便往來。今廢。
袁州府公署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本府。〈宜春縣附郭。〉
府治 在城內西北。南唐保大二年,建州治;明洪武初年,改建府治。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李芳春重建土地祠在後堂右。
知府范欽改儀門外,年久燬壞,康熙七年二月內,知府李芳春重修。延賓館明嘉靖間,知府李德甫建,鄭惇典重修。康熙七年知府李芳春重修。
經歷司 照磨所 俱在府治內。
司獄司 在府治前
稅課司 在府治北,今廢。
秀江所 在府治東,今廢。
陰陽學 在府治南,今廢。
醫學 在府治東,今廢。
宜春縣治 在府治北。初在府治東,明洪武三年遷建。正廳。幕廳在正廳西,庫房在幕廳後,縣丞署 正堂左。
典史署 正堂左
澗富嶺巡檢司 在集雲鄉、安福接界,為郡東南要害。因地荒寂,官常暫住府城。明萬曆六年,知府鄭惇典建,久燬。
皇清順治十八年重建,又燬。
黃圃巡檢司 在石裡鄉,距縣百里,為郡西要害。明洪武初立,久燬。
皇清順治十五年,巡檢魏映奎捐資重建,計正廳房。
屋共十間又燬
稅課司 :在石裡鄉。久裁。
河泊所 ,在信義鄉,久裁。
永豐倉 在府治西北三十步。明宜春知縣陳宗虞改建治南繡衣坊。
皇清知府吳南岱重修。
預備倉 在縣治東報恩寺側。
東倉 在城東十五里,地名「下浦。」
西倉 在城西三十里薦外鄉,地名「沛田市。」 《南倉 》在城南集雲鄉之福慶市。
北倉 :在城北三十里遷喬鄉,地名「下強村。」 今燬。
水次倉 在邑北門外盧洲西岸。明知縣張本嘉建,以貯南米。今毀。
社倉 久傾圮
外縣
分宜縣治 。宋雍熙元年析宜春地為縣。明洪武初,重建正廳、幕廳。正廳右敬事堂,正廳後知縣廨,敬事堂後扁曰「冰玉堂」 六房。
皇清順治十三年,俱燬。知縣朱鼐重建吏舍二十四。
間縣獄在儀門右,十二間儀門五間譙樓在縣前。
典史署 在舊主簿署前。
陰陽學 「在湖西道左」 ,今廢。
醫學 在縣治東,今廢。
濟留倉 在水南一里,今廢。
城隍倉 舊在城隍廟側。明知縣莫立之因地勢有水患,徙水南兩廒三十間,正廳、門屋各三間。
東倉 在邑東二十里儒林鄉,地名南山。《西倉 》在邑西二十里化全鄉,地名昌山。《南倉 》在邑南五里,地名新齒。
北倉 在邑北六十里文標鄉,地名「楊橋。」 以上四倉各三間。
石鎮倉 在邑南八都石分市。
嚴渚倉 在邑南十都
美塘倉 在邑北三十里。
漿源倉 在邑北十八都。以上俱明景泰初建,後俱廢。
萬石倉 在水南一里,東西兩廒。明弘治間建,萬曆六年修,後毀。
水次倉 即起運倉,原在東門外,後移城內萍鄉縣治 ,宋紹興間始建,元為州治,明洪武三年改建。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吳興祚重建。乙酉,兵寇連年,縣
治。公署盡燬,縣官悉就居邑東大安、新安、宣風諸地,遷徙靡常。癸巳始重建縣署,正廳、公廨以及縣門、六房、儀門、譙樓、站亭,俱煥然一新。布政分司 在縣西三百步小西門內。
大安巡檢司 在縣東九十里。今廢。
安樂巡檢司 在縣北九十里。今廢。
草市巡檢司 在縣西八十里。今廢。
存留倉 ,在縣西六十步。
預備倉 在邑西百餘步。宋淳熙中建,明正德十二年修。
社倉 一在縣西城隍廟右。一在縣東九十里新安里泥源,曰「東倉。」 一在縣南四十里永寧鄉長豐里嚴溪,曰「南倉。」 一在縣西四十里歸聖鄉大寧里何家村,曰「西倉。」 一在縣北十五里遵化鄉清教里院前村,曰「北倉。」
便民倉 在蘆溪,久廢。
近民倉 在宣風鎮
萬載縣治 在城西龍山下,明洪武初年建。按察分司 在縣東儒學右,明洪武七年建。
皇清康熙十七年,知縣常維楨重建。
稅課司 :在縣治東。久裁。
鐵山界巡檢司 在縣治西一百二十里。陰陽學 在縣治南。今廢。
醫學 附藥局
袁州衛 在治東,明洪武元年建。
提督都御史府 在城內東南。明弘治間建。正德中重建,今裁。
預備倉 在邑南南浦橋左,久廢。
水次倉 原在城隍廟左,知縣張移置。明隆慶間,知縣胡文光改建。邑北龍河之上。
東倉 在城隍廟側
南倉 在邑南二十里高城市。
西倉 在邑西六十里大坪頭。
北倉 在邑北三十里。今並廢。
澗田倉 在邑北三十里,廢。
牟村倉 在邑北四十里。
進城倉 在邑北四十里。
新市倉 在邑北七十里。
株柱潭倉 :在邑西六十里。
官田倉 在邑西七十里。今俱廢。
袁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宜春縣附郭。〉
袁州府儒學 。「唐天寶間建於城北門外。乾元間移城內郡治西。大中間復徙北門外。南唐移於郡治西南。宋皇祐間改營於州治東,即今所。明洪武間增修,後燬。宣德中,知府何澄重建。弘治間,知府王俊、萬曆間知府鄭惇典相繼修葺,尋圮。」 知府汪若水重建。崇禎己卯,知府解經達重修。
皇清順治中,知府吳南岱、推官王延裪先後新之。《乙》
未,督學趙函乙捐金補葺。康熙五年明倫堂圮,守道施潤章、知府李芳春等捐資重建。其制中為
先師廟舊名「大成殿。」 明嘉靖中改為廟,今仍舊名。
啟聖公祠嘉靖九年,詔兩京國子監、天下府州縣學立「啟聖公祠。」 明倫堂門外有石一片,高一丈餘,偉峭秀拔,相傳是唐盧肇狀元家物。神廚、神庫、樂器久壞。嘉靖丙午,知府徐禎重建,後圮。社學 一在府治東,一在萍實門外,一在府治南,一在袁山門外,一在府城東二十里下浦,今毀。
學田 明萬曆中置
宜春縣儒學 舊附於州學西偏。宋淳熙間,移於秀江之北。中為大殿,創齋四:曰《居仁》,曰《由義》,曰《近思》,曰《篤志》。嘉定中築殿宇,改創戟門、櫺星門。元季兵燬。明洪武七年,建大成殿、兩廡、櫺星、戟門、明倫堂、東、西二齋。正統七年建敦教堂。成化、正德、嘉靖、萬曆中,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十年、康熙六年重建。
文昌閣 「在學左面臨秀江,一水直瀉。明知縣黃洽中、羅仁方用形家言,次第建樓閣以砥柱之。且遠接盧洲,渙藻迴瀾,巽峰錯繡,歲久傾圮。萬曆庚申,知府黃鳴喬等飭工完美」 ,今毀。高士書院 在北外廂學宮右。明萬曆癸巳年建。
秀江書院 明建
王公書院 在東門外,今毀。
昌黎書院 ,即「韓文公祠。」 久毀無存,康熙三年重建。
學田 :明萬曆二十四年置。
外縣
分宜縣儒學 舊在邑治東三十五步。宋初建於邑西五里。宣和間遷清源渡。嘉定間復建於西郊。端平元年,創學舍。元至元二年,新明倫堂。壬辰兵燬。明初復建於邑治東故地。洪武、景泰、天順、成化、嘉靖、萬曆、天啟、崇禎間,相繼修葺。凡大殿、兩廡及戟門、櫺星門、名宦、鄉賢諸祠,莫不備具。
皇清順治十年傾圮,康熙六年,知府李芳春捐資重
建
鈐岡書院 崇禎中毀
社學 一在邑東門起運倉左。一在邑治西,明正德七年,知縣蕭時賓立。今基址僅存。
學田 故無田,明始置。其田在八廟前者九十八畝,並官莊一區。在耽江者二十六畝;在武源者田塘一十六畝。租銀歲徵,備賑貧生。
萍鄉縣儒學 在縣西二百餘武。唐初建於縣東南二里許。宋紹興間兵燹,徙建於尉司之右。二十二年復遷縣右。乾道四年,復徙縣西之車田,並建學前高山塔。淳熙四年重修。元皇慶二年修,壬辰兵毀。明洪武四年重創。二十八年、正統元年、十一年繼修。弘治元年再遷西隅沈家之左。十七年改建縣南寶積寺東。正德十年
以隔河窵遠,復移沈家。原所。十二年增修。嘉靖三年改建於西隅大街,即今址。日久頹廢,萬曆中重修。
書院 一在縣西,曰「昌文書院。一在縣南寶積寺前,右曰濂溪書院。」 一在縣東蘆溪,曰「宗濂書院。東二里曰東軒書院。」
學田 :「明嘉靖中,置臺湖田六十餘畝。後增置上丹江水塘田二十七畝。萬曆中,又置桐木市田一百四十八畝。」
萬載縣儒學 舊在縣東二百步。宋崇寧間,移學於通濟橋之東南。乾道中,遷之古寺。淳熙五年,復舊所。元至治中,廣兩廡,移櫺星門。至順辛未及至元四年,俱相繼修,後毀。明初甲辰,因故址建廟學如式。洪武七年,重修殿廡、堂齋。成化戊子,以舊基隘,復大拓地新之,立奎文閣於明倫堂後,易櫺星門以石柱。嘉靖、萬曆中,復相繼增修,後圮
皇清順治十三年,康熙十三年,皆重新修葺,規制犬。
備
張巖書院 在邑西八十里。
「晝永」 書院 在治東,建城坊。
塢溪書院 在治東後街。
綠陰書院 在治西南綠陰池左。
桐岡書屋 在治東北二里。
朱溪書屋 在邑西七十里。
三峰書院 在邑東郊外五十步。
「鳳鳴書屋 」 在治北城外石頭山龍江上。「竹泉書屋 」 ,處士歐陽恕建。
「綠筠書屋 」 在小北關外。
桃林書屋 在邑北十五里。
東樵書屋 在治東郊百步許。
「官峰書屋 」 在治西官山左。
歐江書院 在邑西五十里。
「柏窗書屋 」 在治東,建城坊。
秀林書屋 在邑西深塘。
煉石別業 郡丞彭天補建。
「叢桂書屋 」 在北關外。
東社學 在治東申明亭後,今廢。
雙虹社學 在雙虹橋東百步。明天順七年建,今廢。
學田 徐家塘田二千把,計九十六畝七分七釐三毫六絲八忽二微,科米一十六石一斗七升八合一勺五抄。
東關外田一百二十把,計四畝七分二釐零,科米七斗八升零,歲租一十二石三斗。
泉陂院田五十把,計一畝九分八釐零,科米三斗一升七合零。歲徵租五石。內多荒蕪。
煙塘田三百三十五把,計九畝八分八釐零,科米一石五斗八升六合零。歲收早租二十四石,遲租六石五斗。
新田四百三十把,計一十三畝二分五釐零,科米二石一斗二升四合零,歲徵租三十九石。花塘田四百七十把,計二十一畝九釐零,科米三石二斗八升五合零,歲徵租四十三石。徐家塘田二百一十把,計十畝二分四釐,科米二石四升八合零,歲徵租二十一石。
石塘田三千把,計一百畝,科米一十六石七斗。中多荒磽,歲徵租九十一石。
清水塘田三百把,計一十四畝三分五釐零,科米二石四斗零,歲徵租二十四石。
棧下田三百把,計一十四畝三分五釐零,科米二石四斗,歲徵租二十七石。
後塘田四百把,計一十七畝九分四釐,科米三石。歲徵早租九石、遲租一十八石。
梅源田三百把,計一十七畝九分四釐五毫,科米三石。
白水田三千九百把,計二百一十八畝六分七釐二毫零,科米三十六石五斗五升六合五勺零,歲徵租八十一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