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1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十五卷目錄

 袁州府部彙考五

  袁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袁州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九百十五卷

袁州府部彙考五

編輯

袁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宜春縣附郭。

報恩寺 在邑治東門內。唐天授初,為重興寺。宋號乾明。崇寧間,為崇寧萬壽宮。政和間,賜額「天寧」 ,又改為神霄宮。紹興賜今額。元毀,明重修。棲隱寺 在邑城南。

圓通院 ,在靈泉池上。康熙六、七年間,住持僧慧椿捐修,金碧煇煌。

泗洲院 在東門外

國泰院 在西門外

崇勝寺 ,舊在北門外。太平興國中,賜林樂堂,黃庭堅書扁。方丈有「竹尊者軒」 ,年久頹圮,又雜處市廛,寺僧苦之。明嘉靖三十六年,住持惠修等訴郡守張任,建於化成巖之東。

報親顯慶禪寺 ,在邑城南集雲鄉蟠龍山頂。唐南平王鍾傅初建蟠龍禪院。宋治平間賜額「永慶」 ,淳熙改賜今額。是為成恭皇后功德院。明洪武二十四年,和光禪師立為叢林。

太平興國禪寺 在邑城南大仰山下。二神捐地,與小釋迦結庵之所。塔尚存。唐會昌賜名「棲隱」 ,宋改今名。山水奇勝,石逕縈迴,飛瀑湍駛,泉流灑灑,鳴殿庭下,敻異人境。唐、宋賜經、御書碑碣甚多,俱燬,今存。《元碑》,程鉅夫撰記。

興化禪寺 舊名「雲峰院」 ,在邑南木平山中。內有「飼龍亭」 在潭上。潭有龍,善道禪師常以飯飼之,因名。

慈化禪寺 ,在邑城西石裡鄉南泉山。普庵住持地,塔尚存。寺廣袤宏壯,為郡剎之冠。

能仁院  、《顯勝院  》《靜梵院》。

普濟院  、定明院  、集福院。

普信院  、定光院  、顯寧院。

延慶院  、悟空院  、常樂院。

雙林院  。明教院  。仁濟院。

明德院  、薦福院  、清妙院。

勝安院  、勝利院  、大通院。

廣仁院  、貞如院  、《明福院》。

妙因院  、棲真院  、《普安院》。

貞乘院  、淨因院  、《普照院》。

萬年院  、寶林院  、《明惠院》。

護國院  、淨居院  、《壽昌院》。

慈雲院  、法寧院  、《永安院》。

精進院  。《雙龍院》。

定安院 即沙江院。明萬曆辛卯年燬,四十六年裡人重修。

白雲庵 在城東四十里。康熙戊午,郡守李題「寶剎,維新。」

長蘆庵 在城南三十五里。康熙庚申,郡守於題「無為而成」 ,邑令王題「宏開不二。」 其地古名冠子石,山後有石若冠,故名。

保赤庵 :在治內春臺東偏,舊泰山廟廢址。康熙十年,郡守於鼎建。

法華庵 在城西三十里。

石庵 在城西南三十里,浙江督學使黎題「『《不落階級》』處」 ,僧正脈創建。

古林庵 ,在城西四十里。郡守於題「無聲無臭。」 香山 ,在城西八十里,有栴檀氣故名。古額「萬法歸一。」

化成巖 自丙戌年住僧出塵卒啟白與師念融接承倒堂,重建佛殿、官廳、石路、山門、禁蓄護屋、官山、巒林。

「三元殿 」 :在治城西,知府解經遠建。

元妙觀 ,在東門外,即叢福觀。晉元康中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

高真觀 ,舊為「長興道院」 ,在宜春臺側,有棲霞閣。

澄心觀 ,在宜春臺北。明洪武初,併入元妙觀、棲真觀  、靖嚴觀  、福真觀。

龍泉觀  、仙居觀  、昊天觀。

分宜縣

福勝寺 在邑西五里。三國吳寶鼎中建,唐武

德間名「齊隆。」 明洪武二十四年為「叢林。」

真果寺 舊在儒學左,明弘治間遷於城隍廟左。

法雲院

安覺院 在邑東北一百里。

福真院 叢林

棲真院

廣化院 今圮

崇化院 今圮

會勝院 在縣南五十里豐樂鄉。

永清院 院內有白巖、清暉閣、方池、古松、龍壽院 圮。

崇法院 在邑北三十里大泉山。

崇真院 在邑北三十五里。清泉古剎。

感慈院 在邑西五十里文標鄉。

普靜院 在縣南三十里。

集聖院 圮

顯教院  寶聖院

吉祥寺 在化全鄉紫霞山,《叢林》。

寶慈觀 在邑東南

惠照院 在縣東二十里。

壽昌院 在縣北

南岫庵 《叢林》邑西五十里,有《八景》。

上真觀 在邑東,相傳晉鄧真人飛昇之處,今圮。

煙堂觀 在邑西

洞靈觀 在邑南玉華山,晉建,宋紹興賜額,明重修。相傳晉時一女子修煉,誓言「遇三玉必成丹。」 初至玉華山,次至玉虛觀,次至安福玉仙院,丹成飛昇。今煉丹池存。

《玉虛觀 》在邑南五十里豐樂鄉。

真聖觀 在邑南三十里化全鄉。

南嶽堂 在邑南

崇道觀 在邑北

威德寺 在縣南招賢鄉。

興化寺 在縣南招賢鄉。

普化寺 在縣南三十五里。

妙圓寺 在縣北清教鄉。

薦福寺 在縣北清溪里。

寶慶寺 在縣北上樂里。

明智寺 在縣南

法安寺 在縣北彰善鄉。

極樂寺 在縣北德全里。

金仙寺 在縣北九十里。

賢聖堂 在縣南大和里。

法雲寺 在縣南一里

廣慶寺 在縣南新興里。癸未有僧越凡徒悟修重興道場。

惠林寺 在縣北六十五里。

淨居寺 在縣北二十里,圮。

瑞相寺 在縣北陳雷里。

紫霞觀 在挺秀鄉新安里境。

不二寺 在縣北宣德里。

崇道觀 在清教鄉

慈聖寺 在縣北德興里。

普明寺 在縣東文苑裡。

德化寺 在縣北江下里。

智林寺 在縣西化全鄉。

聖因寺 在縣北陳雷里。

仁濟寺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安靜寺 在縣北寧安里。

延壽寺 在縣西德崇里。

清真寺 在縣西南遵化里。

觀音閣 在縣西三里。官府迎送,多駐節於此。今圮。

高嶺庵 在文標鄉白水境內,庵後山名「稍嶺」 ,係縣來《龍祖山》。

萍鄉縣

曇華寺 在積善里。寺前有龍潭及七墨水,宋乾道五年建,明洪武元年重修,正德三年燬,近年重建。簡繼芳題有聯云:「爐吸煙霞,一座雲騰三寶氣;鐘開星月,五更風送萬家聲。」

普通禪寺 在縣宣化里楊岐山下。舊名「廣利。」 宋慶曆初,改今額。元末兵燬。

廣利禪寺 在縣北萍實里,唐乾符四年建。開化寺 ,在縣東蘆溪鎮。

關帝殿 :在宣風鎮,原名「觀音堂」 ,巡撫安世鼎改建。

永昌院 ,在小西門外,舊名「地藏」 ,宋治平中,改今額。兵燬,重建。

治平院 在縣東康樂里,唐乾符中建。王欽若

撰記

慈聖院 在新安里,唐乾符六年肇建。

真果院 在縣東東鄉里,唐貞觀四年開基。法界院 在康樂里,唐乾符中開基。

寶界院 在庭訓里,唐乾符二年建。

勝果院 在新安里,唐乾符四年建。

妙勝院 在新安里,唐乾符四年建。

惠明院 在宣風里

永寧院 在大安里

廣照院

清涼院 在大安里,唐貞觀五年開基。

蒙泉院 在大安里,唐貞觀五年開基。

多寶院 在萍實里,宋祥符三年創。

真樂院 在金源里,唐大中開創。

仁濟院 在清教里明山峰下。

多福院 在積善里,唐乾符四年創。

東山寺 在永平裏白竹。又名「東陽山。」

聖昌院 在長豐里《車湘》美田邊。梁武帝天監元年創。

《惠日院 》在唐昌里,唐貞觀五年創,即今草市寺。

妙智院 在長豐里

真聖觀 在縣治南。宋大觀間建。相傳以為嘗有真武、雲間仗劍之異,因加號曰「武雲真聖觀。」 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十五年設為道會司。仙遊觀 在縣南十里仙桂里。晉永和三年道士張統一建。舊傳許旌陽曾遊於此,以劍插地得泉。觀旁有井尚存。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紫清觀 在縣北八十里同唐里。舊名「道堂」 ,相傳許旌陽曾遊此。宋景德間建,改今額。元末燬重建。

佑聖觀 在縣北七十里上栗鎮。晉永和九年創,請於朝,賜名「佑聖。」 元末兵燬重建。

妙嚴觀 在縣北清教里。宋淳熙四年創。元末兵燬重建。

虛明觀 在縣東五十里,名教里。隋大業間創,後兵燬,邑人吳鳳翔重建。

白雲庵 在縣南永平里,地名「三山。」

羅仙觀 一名「沖應壇」 ,在武功山下,南宋時開創。元末兵燬,明洪武重建。

雲泉庵 在東門外望雲亭下,竹樹蕭森可愛。「觀音堂」 、玉皇殿在內。

石龍庵 在蘆溪鎮新路鋪側,幽雅可愛。宋延祐間創,庵左有石竇,出清泉一派,四時不竭,故名。

龍泉庵 在縣西烏石鋪之左。時有雲霧上升,殿左右井出甘泉。明末兵燬後重建。

「雲仙庵 」 在東門外雲仙山。

獅子堂 在麻山江口

萬載縣

崇信寺 在縣南百五十步,布政分司左。唐咸亨三年創。元季兵燬,明洪武年重建。景泰四年創建法堂、廊廡、山門。

萬祝寺 在縣北十六都芒皮嶺下。

靜安院 唐武德八年創建,後唐明宗朝重建。後周顯德間復傾圮。迄宋開寶四年復建。元「季兵燬,明洪武、成化間相繼重修。」

皇清康熙中重新。

莊嚴院 在縣南四百步南浦橋西。宋建炎四年創。元季兵燹,明洪武二年重建。

安德院 在縣東十里,地名「泉陂」 ,宋開寶四年開基。元季兵燹,明洪武四年重建。

寶峰院 先名「保豐」 ,在縣西南二十里,地名「高田。」 宋大中祥符五年,僧楚元開基。元季兵燹。明洪武四年,僧文隱重建。成化六年,僧真溪重建。

皇清順治戊戌年,僧海晏「重新。」

瑞相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地名《黃傾芾》。宋端平二年,僧嗣覺開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二十四年,僧聲遠重建。

淨信院 在縣西三十里,地名「禮山。」 宋開寶四年,僧理客開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智緣重建。

崇道院 在縣西一百里,地名「排江。」 唐天祐二年,僧月仙開基。元季兵燬,明洪武元年,僧昭雲重建。

光梵院 在縣西八十里,地名「蘇溪。」 宋宣和二年,僧豈然開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二年,僧曙林重建。

三學院 :在縣西七十里,地名壽峰山。唐貞觀十年,僧大智開基。元翰林承旨歐陽元經宿此山,為書「三學法院。」 燬於元季。明洪武三年,僧草。

池重建

長興院 在縣北十六里,地名「水坑磉。」 元至元十年,僧朴庵開基。至正元年朴庵趺坐而逝,徒眾置塔覆之。元季兵燹,明洪武三年僧春林重建。至

皇清康熙十五年,復焚燬,僧照賢重修。

小淨安院 在縣北二十里,地名「藍山。」 宋大中祥符八年,僧應夢開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三年,僧月江重建。

金繩院 在縣西八十里,地名「蒜頭。」

光化院 在縣北一百里,地名「嚴田。」 唐咸亨元年,僧斷際開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金山重建。

勝果院 在縣西三十里,地名「石岐。」 宋開寶二年,僧東岩開基。元季兵燬,明洪武四年,僧為宣重建。

廣仁院 在縣西三十里,地名「黃江。」 宋建炎元年,僧正規開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行簡重建。

明寂院 在縣北二十里,地名「上藍山。」 宋大中祥符五年,僧澄寂開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二年,僧義堂重建。

普薰院 在縣西六十里,地名「嶺東。」 宋建炎二年,僧喜昭開基。元季兵燬,明洪武四年,僧心梅重建。

廣嚴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地名「鐵山界。」 唐天寶中,僧如珉開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三年,僧石隱重建。

延壽院 在縣東北五十里,地名「清泉山。」 唐咸亨二年,僧斷際開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文隱重建。

下法會院 在縣北四十里,地名「青背。」 宋開寶六年,僧介庵開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古鏡重建。

法界院 在縣西五十里,地名「圳山。」 宋大中祥符十年,僧介庵開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中重建。保安院 在縣西九十餘里。宋開寶二年,僧人介庵開基。元季兵燹,至明洪武二年,僧無廠重建。

明寂院 在縣東北五十里,名靈王山。

金繩院 在縣西八十里,地名「源頭。」

惠林院 在縣西六十里,地名「南源江。」 唐咸亨三年,僧妙應開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二年,僧中峰重建。正統十一年,僧永照重修。

澄寂院 在縣西六十里,地名「山田坑。」 泰和五年,僧亭山開基。元季兵燬,明永樂十九年僧智禧重建。後殿宇傾圮於

皇清康熙二十年,僧慶祚復修。

明覺院 在縣北十五里,地名「萬壽山」 ,創自唐貞觀時。其地山環水遶,清趣可挹。

皇清順治間洞宗第三十一世小憨曠禪師重興開。

堂說戒

普城院 ,在縣北三十里,地名「岐裡。」 唐開元中建。

皇清康熙三年重修。

淨覺院 即白楊山,在縣西六十里。峰巒特秀,溪水迴環,修竹茂林,鮮花蕙草。離塵遠俗,別是一天。古稱「袁州七佛地」 ,此居其一。宋太宗時,法順禪師卓錫於此,因建為寺。尚書易公節為《記》。明末宗風稍息。

皇清康熙五年傳「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世「黔嬴衡禪。」

師重興

東山院 在縣西八十里,地名「白水嶺。」

能仁院 在縣西八十里,地名「源頭。」

圓明院 在縣東百五十步集賢坊。元至正二年,尼慧慶開基。元季兵燹。明洪武元年,尼昭慶重建。

高唐庵 :在邑北五十里,地名「箬坪。」 邑人陳新明、談自天建,僧自然募化修立。

桃林庵 在縣北十五里,地名紫蓋山。元季兵燹後,改為土地廟。明正統十年,鄉人以祈禱有應,重建。

紫蓋山庵 在縣北十五里。

普濟庵 在邑大北門外,明萬曆二十六年建。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重建。

回興庵 在縣西四十里,地名「禮山。」 宋建炎二年,僧介庵開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二十三年重建。

峰頂庵 在縣西四十里,地名峰頂山。晉時馬祖禪師修道之所,因立東、西、北三塔。其北塔兵燬,明成化中重建,更名「九峰。」 又有清泉井洌凡

遇歲旱求禱靈應

觀音庵 舊有閣三間,在康樂橋左,元建,明天啟年間重修。

祝聖庵 :在邑治西。創自邑人辛元輔,崇祀香火。

石庵 近龍田牟村。相傳舊有僧自然得道飛昇,後止存石屋,前後若二棟,天造地設。明崇禎中扁曰「石室禪林。」

淨土庵 在龍河門外一里。

廣濟庵 即龍江之「駐節亭」 ,邑人辛璿創立。明崇禎九年,邑令韋明傑,同主簿林憲孟、經歷姚夢熊勸募重修。時姚幕委署巡司,為浙之慶元人。

紫雲庵 在芳坑嶺。邑人楊嘉和率眾同建,以憩行者。明崇禎六年,邑令韋道經此庵,題有詩扁。

半雲庵 在西門外陳家山,順治年間,龍姓修建。

永興庵 在邑西六十里株柱潭市後。楊孟明建。

不二庵 :在大南門外一里許。郭汝泰建,立。邑令韋明傑扁曰「悟空不二。」

大東山庵 :在縣北三十里,地名「迎中。」 邑廩生談中倫修建。施置香火田,塑佛像。

靜慧庵 在紹西龍山

新庵 在邑西三十里,地名「禮山。」

靈鷲庵 即大尖峰,在邑南二十里。

重慶庵 在邑南二十里,即鶴嶺。

石林庵 在邑南二十五里,地名「漕嶺。」

西源庵 在邑北四十里。

祝泰庵 在邑北一里

華嚴庵 在邑北三十里,地名「里源。」

覆盆庵 在邑西五十里。

上軒庵 在邑西三十里,地名「半嶺。」

西竺庵 :在邑西六十里,地名「白楊。」

九華庵 在邑東六十里,地名「皂山。」

大唐庵 在邑西二十里,地名「谷源。」

泠水庵 在邑西七十里,地名「獲富。」

永泰庵 在邑西六十里濠田。

仙溪觀 在邑西四十里,地名「小溪源」 ,宋宣和間開基。

廣報觀 在邑西二百五十步錦衣坊西。晉許旌陽香火道士凃道開基,名紫霄觀。宋正和三年改為萬壽宮。靖康元年更名廣報觀。宣德五年道士凃隱真重修。悟元樓。九仙觀 在邑治東建城坊。唐太和六年開基。太和觀 在縣北十五里,地名「獅岩。」 晉永嘉元年開基,明洪武五年重建。

逍遙觀 ,在縣北二十里,地名「五雷山」 ,唐咸通二年開基。

曜靈觀 在縣西十五里,地名「奇圃」 ,晉永嘉元年開基,明洪武七年重修。

靈應觀 ,在縣北七十里,地名「謝山。」

袁州府驛遞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宜春縣

府前總鋪 羅家山鋪 、大安鋪。

大塘鋪

彬江鋪 俱治東,抵分宜界。

十里鋪  ,沙田鋪  ,布汊鋪。

七里鋪 、七星鋪 ,俱治西抵萍鄉界。

張家山鋪 ,雷橋鋪  ,石嶺鋪。

三陽鋪  ,公嶺鋪  ,岐石鋪。

西嶺鋪 俱邑治,北抵萬載界。

驛傳項下額編銀七百八十七兩四錢四分八釐三毫。遇閏加銀四兩二錢。

秀江驛館夫六名,共銀三十六兩。遇閏每名加銀五錢。原編二名,續加四名。

秀江驛廩給銀一百八十一兩,原刊一百二十一兩八錢六分八釐,續加銀五十九兩一錢三分二釐,剩銀扣解。

走遞人夫八十名半,每名工食銀一十四兩,共銀一千一百二十七兩。

走遞差馬六十匹,每匹馬價工料銀二十四兩,共銀一千四百四十兩。

各鋪司兵工食銀三百六十兩。原編「府前鋪。」 司兵五名。羅家山等一十五鋪,各司兵三名。遇閏年分各加銀六錢。

分宜縣

安仁驛 舊在湖西道。明嘉靖丙辰,知縣許從龍議遷於東門外,後又移入邑中。崇禎間,驛裁。

遂毀

縣前總鋪 在縣前三俊坊下。

金塘鋪 在縣西十里

昌山鋪 在縣西二十里。

路口鋪 在縣西三十里。

白田鋪 在縣東十里

彬江鋪 在縣西四十里,宜春界。

金雞鋪 在縣南十里

聖陂鋪 在縣東二十里,新喻界。

新齒鋪 在縣南二十里。

朱陂鋪 在縣南三十里。

桑棗鋪 在縣南四十里。

石鎮鋪 在縣南五十里,安福界。

《驛傳》,歲徵銀六百一十七兩八錢;遇閏另加鋪兵三十四名。每名工食七兩二錢,共銀二百四十四兩八錢;遇閏每名加銀六錢。

走遞人夫七十八名,每名工食銀一十四兩,共銀一千九十二兩。後因題減浮糧,酌減三十名。走遞差馬十二匹,鞭夫三名,工料銀二百九十一兩六錢,遇閏共加銀二十四兩七錢五分七毫。

萍鄉縣

「縣前總鋪 」 、《十里鋪  》《雲居鋪》。

路行塘鋪 ,高岡鋪  ,盧溪鋪。

白沙灣鋪 ,新路鋪  ,甘田鋪。

分界鋪 俱邑治,東抵宜春界。

長克鋪  ,烏石鋪  ,湘東鋪,油塘鋪  ,插嶺鋪 ,邑西抵醴陵界。

秀江驛水夫二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十四兩四錢。

走遞人夫八十名,每名工食銀一十四兩,共銀一千一百二十兩。題減三十二名,實徵四十八名,工食銀六百七十二兩。遇閏年每名加銀一兩一錢六分六釐。

走遞差馬六十匹,每匹價工料銀二十四兩,共銀一千四百四十兩,遇閏年每匹各加銀二兩。鋪司兵四十三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三百九兩六錢,遇閏年分各加銀六錢。

萬載縣

總鋪 在治前右。明成化五年,知縣陳燦重修。嘉靖間被燬,後修。今鋪司一名,鋪兵二名。郭村鋪 在治南十里,地名「石坑。」 鋪司一名,鋪兵二名。

太樂一鋪 太樂岡二鋪 四鋪 俱在邑北,抵上高界。

《驛傳》歲徵銀七百八十四兩三錢,遇閏另加《驛站》項下:

走遞人夫二十七名半,每名工食銀一十四兩。原共銀三百五十八兩。順治十一年,題減九名銀一百二十六兩,實徵一十八名半,銀二百五十九兩。後奉裁銀一百六十四兩,實徵九十五兩。遇閏每名加銀一兩一錢六分。

走遞差馬,二十一匹半,每匹工料銀二十四兩,原共銀五百一十六兩。順治九年題減銀二百四兩,實徵一十三匹,銀三百一十二兩。後奉裁銀二百一十六兩,實給銀九十六兩。

鋪司兵九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原共銀六十四兩八錢。原編「縣前三鋪。」 各司兵三名,遇閏年每名加銀六錢。

《驛站》項下:除康熙八年裁減外,

原額走遞人夫一百二名,差馬六十六匹,原編驛站各項款,共銀三千九百一十七兩六錢。內已復存設支解銀共三千一百三十四兩八分,見候補足。

原額銀七百八十三兩五錢二分。。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