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二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卷目錄
武昌府部彙考六
武昌府賦役考
武昌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卷
武昌府部彙考六
編輯武昌府賦役考 府志
編輯府總
原額田地、山塘上、中下共五萬三千五百四十二頃一十五畝二分六毫二絲六忽。
載秋糧米一十六萬四千六百二十九石九斗五升七勺六抄。
載夏稅二麥折淨共一萬五石一斗二升六勺八抄,內除江夏撥歸潞府米麥二千一百一十四石七斗一合六勺五抄。
實在秋糧米麥、共一十七萬二千八百二十石三斗六升九合。
額徵,併新加一十二萬五千三百二兩三錢八分五釐二毫六絲三忽四微六塵五纖一渺。載夏稅桑二絲共一萬七百一十六觔九兩五錢六分二釐三毫三絲。內江夏以山科絲加絹價,徵銀二千六百三十九兩九錢八分三毫七絲二忽九微,俱於秋糧內帶派。
原額人丁除豁免運夫外,實在人丁一十三萬四千七百三十三丁。
額徵併新加共銀二萬七千一百九十二兩。順治十四年,江夏、武昌、崇陽、通城四縣編審新增人丁七千五百一十三丁。
增徵銀一千五十七兩八錢三分八釐七毫,地畝九釐、餉銀共四萬九千五十三兩九錢三分八釐一毫五絲七忽。
以上共實徵銀二十萬五千二百六兩一錢四分二釐七毫有奇。
兌軍本色正、二耗米四萬五十二石六斗四升二合,「里納盤腳、船腳米」 七百四十六石五斗五升五合五勺。
南糧本色正耗共米三萬二千五百四十二石納驢腳米、折銀三千九百五石四升。每石折銀一兩、以二錢給解役外、
額充餉銀三千一百二十四兩三錢二釐一更名地款項除原額荒卸外,
成熟田地、山塘、草場、河套、基園等項,共二千九百四十五頃二十一畝三分七釐七毫有奇,實徵銀八千九百五十五兩九錢一分三釐八毫有奇。
實徵九釐餉銀九百二十三兩七錢五分八釐三毫有奇。
康熙七年分。江夏縣新墾地七頃八十六畝九分。
實徵租折銀二千四十七兩八錢二分六釐七毫有奇。
一代徵黃州衛屯田八十四頃四十九畝九分六釐六毫,科糧一百二石。每石徵銀三錢。加派計科銀五錢三釐。共徵銀三十六兩六釐。一蘆洲地原額開除、併康熙二年三年丈出。共應納蘆課地一千五百二頃八十九畝六分三毫一忽。
實徵銀四千三百七十兩九錢二分六釐八毫有奇。
一、湖洲雜課銀除豁減並無徵外,
實徵銀三千九十七兩六錢二釐一毫有奇。遇閏加銀五百三十一兩六錢六分三毫有奇。本府帶徵龍坑子湖課銀二十五兩。
江夏縣:〈附郭。〉
《原額》田地、山塘上、中下共一萬三千七百五十一頃三十八畝七分五釐四毫。
載秋糧米、三萬二千五百八十石三斗二升三合有零。
夏稅二麥一千九百一十三石五斗八合八抄。《夏稅》桑二絲二千三百七十五觔六兩六錢一分九釐九毫九絲。秋糧內帶派
額徵併新加銀二千六百三十九兩九錢八分三毫七絲。
原額人丁五千三百四丁,新增二千七百七十八丁。
額徵併新加銀五千一百九十三兩六錢三分。
五釐八毫八絲
地畝九釐,餉銀九千五百六兩九錢九分七釐。以上共徵銀四萬六百二十五兩八錢三分四釐八毫有零。
兌軍本色正、二耗米六千四石一斗五升二合。一,臨湖水鄉田地一千一百八頃三十一畝三分二釐一毫。
載秋糧一千九百九十九石二斗八升一合二勺。
額租折銀一千五百七十三兩二分。
地畝九釐餉銀四百九十一兩五錢二分二釐一漁課銀一千八百八十三兩七錢四分五釐九毫五絲。
一、洲地租課銀一千八百七十三兩八錢七分四釐四毫有奇。
一、廢藩屯田籽粒額銀併租折銀、共四千四百八十一兩九錢九分四釐八毫。
康熙三年,清丈得各洲原納廢藩租地外,應納蘆課銀八百一十二兩五錢八分三釐四毫。一代徵嘉、魚、黃州衛屯田蘆課併九釐餉銀六十八兩四錢九分六釐。
《班匠》見在納班七十四名,每年徵銀一百四兩四錢。
武昌縣
原額田地、山塘上、中下共六千六十四頃九十畝三分二釐。
實在秋糧二萬四千六百一十五石九斗三合四勺。
額徵銀一萬六千二百八十三兩六錢二分六釐有奇。
夏稅二麥三千三百一十三石八斗四合二勺五抄。
夏稅桑二絲一千八百一十八觔二兩一錢九分三釐三毫二絲
額徵銀二千四十七兩三錢一分三釐有零。原額人丁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一丁,新增二百七丁。
額徵銀「新加銀」 共三千八百六十三兩四錢七分七釐有零。
地畝九釐餉銀七千七百五兩七錢七分七釐有奇。
以上共銀二萬九千八百九十九兩一錢九分四釐六忽零。
「兌軍」 本色正、二耗米六千七百六十二石二斗四升。
南糧本色正耗米六千八百一十四石五斗,驢腳米折銀六百五十四兩一錢九分二釐;一改名地款項額徵租折銀一百二十四兩九錢一釐九毫八絲。
一,蘆課原額田地,並清丈新加地畝。
額徵:銀三百七兩六錢四分八釐六毫。
一、河湖漁課雜項正扛銀九百三十兩五錢八分三釐有零。
遇閏,加銀一百七十二兩五錢四分五釐四絲八忽五微。
《班匠》見在納班五十四名,每年徵銀三十二兩四錢。
嘉魚縣
原額田地、山塘上、中下共四千二百六十三頃三十九畝一毫。
實在秋糧六千二百九十六石九升三合四勺,夏稅二麥共四百五十三石三斗二升七合;夏稅桑二絲七百四觔九兩六錢九分,秋糧內帶派
三項,共額徵銀六千六百一十四兩二分六釐二毫有奇。
原額人丁除豁免運夫外,實在四千二百三十四丁。
額徵:銀一千一百五十八兩八錢五分一釐八毫有奇。
地畝九釐,餉銀一千九百二十兩三錢六釐三毫。
以上共銀九千六百九十三兩一錢八分四釐四毫有奇。
《兌軍》本色正二耗米,共二千三百一十二石五斗九升六合。
一、更名地款項原額除減外,實成熟地七百六十八頃七十四畝一分一釐七毫有奇。
實徵租折銀九百七十九兩四錢六分九毫九釐,餉銀二百七十四兩九錢四分八釐四毫有奇。
一蘆課原額各年清丈加減不一。見在納課基地稀蘆麥地、草塌、共七百九十六頃二十八畝一分六釐五毫
實徵:銀一千二百四十八兩九錢九分三釐四毫四絲。
一、「《湖洲漁課》學租充餉」 銀除免外,實徵六百九十三兩九錢六分七釐有奇。
遇閏,加銀四十兩七錢九分一毫一絲五忽。班匠見在納班一十七名,每年徵銀一十兩二錢。
蒲圻縣
原額田地、山塘上、中、下五千八百九十二頃六十四畝七分五釐。
實在秋糧米一萬五千九百四十九石七斗六升一合三勺。
夏稅二麥一千一百七十八石一斗五合。秋糧帶派
夏稅桑二絲一千三百七十九觔一十二兩五錢八分。秋糧帶派
三項額徵銀共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一兩九錢九分六釐零。
實在人丁二萬一千一百八十丁。
額徵併新加共銀四千一百兩六錢八分九釐三毫五絲零。
地畝九釐,餉銀五千九十兩二錢一分八釐七毫四絲。
以上共銀二萬四千一百三十一兩九錢五釐四毫零。
「兌軍」 本色正、二耗米四千一百七十五石一斗七升一合。
南糧本色正耗米四千一百九十三石五斗。驢腳米折銀五百三兩二錢二分
一、更名地款項實徵租折併九釐,餉銀共一百六十九兩八錢四分八釐四毫七絲。
一、《河湖漁課》雜項正扛銀共二百一十六兩五錢一分九釐四毫零。
遇閏加銀一十六兩五錢一分九釐四毫零。班匠見在納班六十九名,每年徵銀四十一兩四錢。
咸寧縣
原額田地、山塘上、中下共三千三百五十五頃九十九畝六分三釐。
載秋糧米一萬四百五十八石六斗三升四合,夏稅二麥七百四石七斗八合六勺秋糧內帶派
夏稅桑二絲八百一十七觔十三兩九錢三分三釐。秋糧帶派
三項額徵併新加銀九千九百五十九兩四錢四分七釐二忽零。
原額《人丁》,實在九千九百九十七丁。
額徵:銀二千一百二十一兩七錢六分八釐六絲六忽六微。
地畝九釐,餉銀三千二百七十四兩三錢七分八釐八毫零。
以上共銀一萬五千三百七十七兩四錢五分四釐七毫有奇。
兌軍本色正、二耗米二千七百二十二石七斗二升。
南糧本色正耗米、二千六百二十一石。
驢腳米折銀三百一十四兩五錢二分。
地租、漁課雜項除豁免外,
共實徵:銀一千三十四兩一錢八分八釐五毫有奇。
班匠見在納班五十名,每年徵銀三十兩。《崇陽縣》
原額田地、山塘上、中、下三千二百七頃三十七畝五分六釐三毫。
實在秋糧米八千六百六十五石六斗一升九合七勺。
額徵併新加銀六千三百八十三兩七錢一分二釐二毫零。
夏稅二麥八百一十二石六斗一升四合九勺八抄。
夏稅桑二絲九百二十九觔二兩七錢五分。秋糧內帶派:
額徵:銀二百六十一兩九錢一分五釐二毫四絲三忽。
原額實在人丁一萬四百四十三丁,新增四十七丁。
額徵併新加銀共一千六百九十四兩六錢三釐一絲一忽零。
以上共銀一萬一千二百二十六兩八錢六分八釐八毫三絲六忽零。
《兌軍》本色正二耗米,共二千二百四十四石八斗一升六合。
南糧本色正耗米、二千二百一十五石。
《驢腳米折》銀二百一十一兩三錢四分四釐。「一更名」 地款項租折併九釐餉銀共二百三十一兩七錢二分七釐四毫五絲。
一、廢藩田地租折併九釐餉銀共二百三十二兩五錢七釐四毫五絲八忽。
《班匠》見在納班四十一名,每年徵銀四十五兩二錢。
通城縣
原額田地、山塘上、中、下三千九十頃一十三畝七分八釐二毫。
實在秋糧米、一萬二千一百八十二石三斗四升四合
夏稅二麥一千一百四十三石九斗八升一勺。《夏稅》桑二絲一千二百四十三觔七兩二錢三分三釐三毫三絲。秋糧內帶派
三項額徵併新加銀,共八千六百六十三兩四錢八分九釐六毫有奇。
原額人丁,除豁免運夫實在九千三十三丁額徵,併新加銀共一千八百四十二兩五錢五釐七毫零。
地畝九釐,餉銀三千七百八十二兩九錢三分二釐二毫。
以上共銀一萬四千七百四十三兩三錢四分一釐三毫零。
兌軍本色正、二耗米三千一百六十二石四斗五升。
南糧本色正耗米、二千六百二十一石。
驢腳米折銀三百一十四兩五錢二分。
一、更名地款項租折併九釐餉銀共二百九兩三錢八分四釐一毫。
班匠見在納班四十名,每名徵銀二十三兩八錢。
興國州
原額田地、山塘上、中、下五千三百七十八頃五分八釐六毫五絲六忽。
除「楚府田地另派納租課外」 ,
實在秋糧米二萬八千二百七十六石五斗八升一合六勺有奇。
額徵併新加銀二萬一千一十六兩八錢六分七釐一毫零。
夏稅二麥二百五十一石六斗二升四合六勺。《夏稅》桑二絲七百八十五觔十三兩五分三釐三毫。秋糧內帶派
額徵:銀一百三十五兩八錢二分七釐八毫八絲五忽。
原額人丁除豁免運夫外,實存二萬八百八十六丁。
額徵併新加銀四千一百二十兩五錢六釐五毫有奇。
以上共銀三萬三千一百五十兩一錢五分一毫零。
兌軍本色正、二耗米八千五石五斗六合九勺。南糧本色二耗米七千四百八十五石五斗,驢腳米折銀八百九十八兩二錢六分。
一、更名地款項併蘆洲租課銀共一百七十三兩九錢六分一釐八毫二絲。
一、河湖雜課除減外,實徵銀一千八兩七錢五分六釐三毫零。
遇閏,加銀二百二十二兩九錢二分一釐二毫零。
《班匠》見在納班九十四名,每年徵銀五十六兩四錢。
大冶縣
原額田地、山塘上、中下共七千二百二十三頃三畝四分四釐。
實在秋糧米一萬八千四百九十二石八斗八升九合一勺。
夏稅二麥五十二石三斗七升六合。
夏稅桑二絲五百三十四觔一十二兩九錢八分六釐四毫。二項秋糧內帶派
三項,共額徵「新加銀」 一萬一千三百四十七兩五錢二釐有奇。
原額人丁除豁免運夫外,實在一萬三千五百六十四丁。
額徵併新加銀二千九百八十八兩四錢四釐八毫有奇。
地畝九釐,餉銀五千六百兩三錢五分一釐五毫七絲五忽。
以上共銀一萬九千九百三十六兩一錢五分八釐八毫零。
《兌軍》本色正二耗米,共五千三百三十二石一斗八升四合。
《南糧》本色正、耗米,共五千四百五十一石七斗五升。
驢腳米折銀六百五十四兩一錢六分八釐。「一《湖洲雜課》正扛」 銀三百八十七兩三錢五分一釐一絲一忽。
遇閏,加銀七十九兩五錢四分四釐六毫八絲三忽。
《班匠》見在納班二十八名,每年徵銀一十六兩八錢。
通山縣
原額田地、山塘上、中下共一千三百一十五頃三十一畝三分七釐九毫一絲。
實在秋糧米四千八百七十一石一升六合一勺。夏稅二麥四石八斗三升七合六勺。
《夏稅》桑二絲一百四十三觔一十三兩九錢三分三釐二毫
三項額徵銀共四千四百七十三兩四錢三分一釐八毫有奇。
原額人丁,除豁免運夫外,實在四千一百四十四丁。
額徵併新加銀共九百一十九兩一錢九分七釐八毫有零。
地畝九釐餉銀一千四百九兩四錢八分九釐有奇。
以上共徵:銀六千八百二兩一錢一分九釐七毫有奇。
「兌軍本色正二耗米」 七百七十九石七斗七合五勺。
南糧本色正耗米、一千一百五十三石二斗五升
驢腳米折銀一百三十八兩三錢九分。
一、更名款項租折併九釐、餉銀八十四兩九分四釐四毫一絲。
班匠見在納班一十名,每年徵銀六兩。
起運
戶部項下 起運等銀十五萬三千七百九十一兩四錢五分五釐九毫有奇。內原舊「戶部」 項下銀九萬九千三百六十四兩九錢一分八釐五毫有奇。
禮部項下 銀七十二兩六錢八分九釐七毫有奇。
工部項下 銀一萬五千三百二十四兩四錢九分四毫有奇。
光祿寺項下 銀六千二百七十四兩二錢一分七釐八毫。原舊裁扣俸公等項銀一萬九千四百五十六兩一錢五釐有零。又「籌餉」 案內額外清出民賦銀十二兩五分五釐有奇。更名租餉銀一萬三千二百八十九兩八釐五毫有奇。採辦本色牙茶銀四十兩。
存留
驛站項下 排夫、腳馬、紅船水手、江濟等銀二萬九千八百六十三兩一錢七分七釐有奇。隨漕項下 ,隨漕淺船並驢腳米折,共銀一萬七千六百七十二兩二錢五分二毫有奇。俸工項下 官俸、役食等銀一萬八千五百五十二兩九錢八分二釐有奇。
《支給》項下 祭祀等銀二千八百三十四兩三錢九分七釐有奇。
一本色 漕糧、四萬六千五百二十三石五斗三升六合有零
南米、三萬二千五百四十二石
《外蘆課》項下 蘆課洲地一千五百八十四頃一十畝八分一釐九忽有奇。
應徵銀二千四百四十六兩五錢四分八釐七毫有零。
武昌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江夏縣附郭。〉
江邑幅𢄙綿亙百里,當省會衝,租稅所入,不足以備一年之儲。所仰給者,皆湖南沔漢之所輸運,以成都會。其山則為複嶺,澤為巨浸,稻田之場十不三四。有田之家亦不躬畎畝,難置產而輕棄業,史稱「無千金之家」 ,信然。其俗不喜赴公庭,畏見官長,憚於訟事,即市廛之人,不識官府姓。自郡邑而上,藩臬監司及兩臺制使《吏猭胥》
役,江邑少有,即有之亦不能因緣為姦。故其民拙於封殖而敦於《詩》《書》,躓於武健而因於仁柔,短於逢迎而優於仕學。《史》所謂「楚俗啙窳偷生,而無積聚」 ,蓋謂此也。至於商賈之牙儈,絲帛之廛肆,魚米之市魁,肥其妻子,雄視里閈。下至百家技藝、土木、食工、卜筮、陰陽之屬,以及俳優侏儒趨利於闤闠者,又未嘗不趾相錯,踵相接也。惟江邑淳龐之氣,雖以熙來攘往之人雜糅其間,而土俗民風,經百餘年而未變迨?故明萬曆之季,風氣寖薄。往者黌序之儒,治一經外,不問雜學,不理外務,高不見之節,以獻身為羞。今則他郡子弟寄籍其中,亦有贄《雁羔》以遊,大人,樹私援而互相標榜者矣。往者縉紳先生懸車之「後,與鄉閭之民不相往來。其有躋膴仕、涉華津者,輒與分庭抗禮,以為志節,然亦不相嫉妒。今則貴賤無分,少長無序,或悅羶而嚇腐,城社而神叢」 者矣。大抵江邑之俗,歲時吉凶之禮,家自為政,里自成風。婚姻不計妝奩,葬瘞不計風水。合族多葬先隴,以為美事。祭祀士大夫半用家禮,閭閻多用道釋,寒食掃墓,七夕除日祀祖先,大約與各邑同。惟士大夫居官則多尚氣節而不苟遇合,孤立而不為黨援,居鄉則簡出而不與公事,其小民則緘訥而不敢干法紀,至今未之或易。邇年以來,忽有市獪鄉愚,假冒子衿名色,武斷鄉曲,把持上官長短。惟在上有採訪而芟剔之,去其蟊賊,剪其稂莠,庶乎里有仁風而民多善俗矣。
武昌縣
《漢書》啙窳偷生而無積聚
編輯
《隋志》人多勁悍決烈
編輯
《圜冊》《五方雜寓》家自為俗。田裡小民,惟知務本力農。
唐崔偃云:「土沃民剽,雜以成俗。」
《劉清之傳》,「計利尚鬼。」
元許善勝《記》「先進禮樂之風,藹然茅簷場圃之間。」
元旦 拜賀,以次設春酒款賓客。
二月社日 祀新墳
清明 ,掃舊墓,掛楮錢。男女出郊踏青,環塚而哭。
四月八日 ,造烏米飯餉親族,迎大燭供佛。五月午日 ,競龍舟分東西南街。沿岸分黨,以勝負為榮辱。岸或狠鬥,水有溺者。俗雖沿古,事頗險悍。
十七日 ,小兒女悉赴瘟司廟上枷。次日,廟神出遊,舁者盛飾去帽,簪五色花,沿街拽茆船,謂之「逐疫。」
七月十四、五日 ,諸民盛焚楮錢祀先祖,名《盂蘭大會》。
九月九日 ,合家飲茱茰酒,好事者登高。是日造酒,極清冽,久藏不壞,諸家或聚米成之。十二月二十四日 為「小年夜」 ,祀灶,掃舍宇。以後隨日分羹會族。
武昌風土鄉縣不同,大端土地磽确,人民淳厚,火耕水耨,以漁稻為業,多英偉之才。《冠禮》民間盡廢,「士大夫子弟學古者間行之。喪禮民間多用釋、道,士大夫間行家禮祭禮,歲時告奠,稱家有無。至若未冠而先婚,男少而女壯」 ,健訟之風日長,併倨之習猶存。惟靈馬諸鄉所沿習然也。賢者盍亦為中流之砥,則先進禮樂之風,豈不藹然再易乎。
嘉魚縣
古稱正直俠烈,後變。而樸素淳雅。居民不遠行。商以務農立本為業。士皆知讀書尚氣節,出以經濟為營,處以品誼自厲。故往往出大儒為理學正中,其足以風教天下,載光俎豆者多矣。昌黎之言曰:「風俗與化移易。」 安知今不易於古所云耶?逮入
皇清。涵濡德化,俗愈淳良。戶誦家弦,漸摩仁義浸浸。
乎,為禮教之邦矣。惟喪祭多用浮屠,豈《楚辭》所云「信鬼而好祀」 ,猶為荊楚之遺風歟。
蒲圻縣
「蒲邑縉紳士庶,人來急公,輸將恐後。邇來土著漸滑,里排漸黠,此一變也。且也引分自安,大家不混於齊民,冠蓋不齒於僕隸。今則屠沽市儈,覬覦干預公家,傖父雜流,妄竊高冠矩矱,此又一變也。至於先輩典型,其言動舉止,斤斤不失尺寸,一有不韙,恐長厚者知。今則笑端方為古拙,以圓熟為快人,又一變也。向」 時脫粟之飯,可奉故人;鶉結之衣,不羞狐貉。今則山珍海錯,一宴費中人之產,峨冠博帶,衣裳極靡麗之觀,亦
雲僭矣,甚至立談之間,便為痛哭流涕,睚眥小忿,輒逞毒手老拳,已足異矣。更可畏者,惟口可以興戎,毛間蟲亦可傷虎,而況乎聚蚊成雷,三言投杼,信疑忠謗,長此安窮。故楚俗鬥悍好勝,而蒲亦漸次改弦。惟在上者仁育而義正之,去其浮邪而一軌於正,則《風斯》善矣。
咸寧縣
邑舊志云:「民好農誦釣採,俗恥狡偽浮華。」 《郡志》云:「火耕水耨,魚稻為業。」 人多勇悍決烈,猶有楚之遺風。以故家無殊俗,里有同風。邇來士涉末流,自甘放廢本業;束之高閣,胸次一味蓬茅。士習不端,莫此為甚。至於辨等威定,名分一定,莫可易也。明隆、萬間,耆老相傳,名分貼然。大家世族,雖際中業,猶有善教流風,為中流砥柱。至後間有愚宦,生不分寶玉以厚伯叔,死徒積金帛以飽豪僮,率爾成風,名分安在?
皇清以來,化被所及,士敦《詩》《禮》,民樂耕桑,以故科第
蟬聯,人文蔚起,彬彬乎為文獻之邦矣。
崇陽縣
立春 ,遐邇趨城,觀土牛五色,占水旱。以勾芒神冠占寒燠。市行分及里下,演故事,歌舞為樂。元旦 ,男女長幼夙興盛服,拜天地祖先,諏曆日年神,定方燒香出遊,攜供具,倣椒酒辛盤之意,謂之出方。兒童鳴爆竹,擊鉦鼓,謂之鬧年。是日不傾水,不灑掃,不與錢物,不形怒。鄉人聽先鳴鵲聲,占養雞鴨。《荊楚歲時記》云:「爆竹以辟山臊。」 《神鬼經》云:「山臊,鬼名。長一尺餘,一足似人,人犯之則疾,以竹著火,有聲則憚而去。」 又俗以爆取庭燎之義。《四民月令》云:「椒是玉衡星,服之耐老,柏酒仙藥。」 周處《土物記》云:「辛,所以發五臟之氣,不傾水,謂行不遇雨也。」
正月三日 ,俗謂「送祖日。」 各焚其門錢,開市交易。士大夫家或有至上元者。
正月五日 ,俗呼牛日以飯飼牛,戒家僮勿鞭詈,重農事之始也。俗雲「七人八穀。」 古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帖人於帳,亦此意。此東方朔《占驗》也。以日陰晴占植物吉凶。
十五日 ,各街市放花燈,奧窔皆炳明炬。又製龍燈,環繞衢巷。士民嬉遊達旦,粘詩射謎,謂之「打商燈。」
二月社日 ,四鄰合祭本境社神。祭畢,飲其饌,分其胙。農家是日浸早稻,謂之「社種新塚」 ,於是日標祭。
清明 ,人皆祭墓,標紙錢於塚上。士女郊遊踏青,家家插柳於門,併戴於鬢。《風俗通》云:「禊後簪金印。」 謂嫩柳也。
四月八日 ,俗謂浴佛日,各寺以棟米飯供佛,俗謂「烏茶米飯」 ,《佛經》名「青精飯。」
五月五日 ,人家以艾葉、菖蒲懸門戶,以禳毒氣。小兒以雄黃、硃砂點額,辟邪,鬥百草為戲。土人制龍舟競渡,親故以角黍醃蛋相饋遺,盛者金花表裏如正旦。《齊諧記》:「楚人哀屈平,以竹筩貯米為祭。」 漢長沙人區曲,見屈魂告為龍竊去,改捲箬綵線纏之,以憚蛟龍之類。
六月六日 ,謂「天貺節」 ,農家酒食禳田,祭墦間地土之神。
七月七夕 ,婦女於月下以綵線穿針,謂之「乞巧。」 《四民月令》:六月六日曬臘肉。七月七日曝書,占天漢出沒,卜穀價貴賤。又曬衣亦此日。十五日 謂中元節,具粢醴紙錢祭祖先。諸寺多作盂蘭盆會放燄口。
七月二十六日 ,張乖厓仙遊,士民不忍忘德,效《成都》故事,祭於北峰亭。
八月中秋 ,比戶以月餅菱藕相饋遺。至月起,設餅酒於露臺,玩月中五色雲,謂之《守月華》。又以月之明暗占來歲上元陰晴。
《九月九日 ,飲茱茰酒,登高賦詩,採菊盈頭而歸以為樂》
冬至 ,家以羹飯奉先祖及逮下。
十二月八日 ,俗稱嘉平日,寺僧以果入糜粥,邀檀越食之,謂之臘八粥。俗亦效之。是日食素。二十四日 ,掃屋塵,具香供迎祖先,獻饌侑食,以米作餅供灶神。照釜燈曰送灶神。按《禮器》云:「灶神,老婦之祭,尊以瓶,盛以盆。」 又許慎云:「神即祝融也,姓蘇名吉利,漢陰子房見灶神祀以黃犬,謂之黃年。」 陰氏世獲福,俗蓋本於此雲。除夕 ,家為神荼鬱壘之像貼於門,謂之「門神。」 又懸五色紙錢於門上,貼春聯以迎歲。夜靜祀祖先,如小年冬至禮。撾鼓鳴爆,為尊者壽。長幼飲至夜分,謂之守歲。少者必揖長者,謂之「辭年。」 是日,挑沙於門,採柏臘梅花,遍插糊紙錢於戶。
婦女辦果餚以待元旦飲,謂之頭腦酒。《括地誌》云:「桃都山有樹,盤屈三千里,下二神,一名鬱,一名壘,執索以伺不祥之鬼,遇則殺之。」 今蓋效此。三春之月 ,迎儺神演戲。凡儺一夜,醵錢靡費,謂之「還香火。」 是月,市中建春醮祀張巡,其費亦如儺。
舊志云:「山多田少,土瘠民貧。士大夫鼎盛時,而喪祭之禮,質而不文,舍末務本,俗習雅儉,風俗敦樸。士務《詩》《書》,敦尚廉恥。行冠禮,則男子自十六以上,士大夫之家則具公服,庶民之家則具本等服色,告於廟,父加之冠。縉紳之後承廕者啟縣君,制與俗同也。婚姻喪祭,有以家禮行者制也,有不盡行家禮者,則陋習」 為之也。至於家各有教,里自成俗,士敦古處,農服先疇,則又在司民牧者有以作興而鼓舞之,庶乎風移俗易,而相與以有成也。
通城縣
縣居僻處,山多水少,民生其間,資性重厚,甘淡泊,尚禮義。男務耕鑿,女攻紡績,少事商賈,多勤耕讀,俗美風淳。故「邑雖彈丸,而民鮮刁悍之風,士多磊落之氣。苟由此而振作之,庶乎仁里也。」 《興國州》。
楚俗尚氣,由來遠矣。至興國踵習太甚,訐訟成風。然終多才人,好讀書,亦勤亦儉,而紳衿不事華麗,不履公門,尤見古樸。《地理志》云:「俗尚儉樸,飯稻羹魚,火耕水耨,蜃蛤不待價而足,瓜果不擇地而生。民力本業,士高名節,今無異於古也。但冠禮廢,婚失序,葬溺風水,祭用浮屠,婦少蠶織,人習刁訟。」 如此種種弊端,未盡裁革,是不能不望於職司牧者。
大冶縣
小民務本力農,但梗化不便於治。惟儒者不事浮華,敦尚樸質,可語入道。以考亭門人萬正淳表章斯文,士有所嚮。
皇清風教所被,絃誦藹然,縉紳先王清修雅化《彬杉》
《尚文》:丈夫力田作苦,女工紡績不蠶,以故服用樸略,民鮮素封,自
《皇清以來》,類能輸將應期,無復異時獷戾之習。苟非
值大災祲,似無復憂逋賦矣。惟里役包收之弊未絕,黠者喜訟,尤累善良,奸民乘間以邀利。又且等威莫辨,少長凌競。則夫分涇渭,明彰癉革,薄忠良以還淳古,此長民者事也。
五月十八日 ,俗謂「送瘟日。」 以紙作龍舟,長數丈,上為三閭大夫像,人物數十,皆衣錦繡綵繪冠佩,器用間以銀錫,費近百金,送至青龍堤燔之,其盛他處罕此。人言送窮遺制,船以茅,故至今猶謂之「茅船。」 其餘節序風尚與他邑相同。《通山縣》。
元日 曰「上日」 ,又曰「新日」 ,曰《三始》,曰三元,曰「三朝」 ,曰《三微》。其日正旦,設供養,具楮錢,焚香拜天地祖先。
仲春二月 為如月朔日,曰《中和節》。
社日 雨曰社翁雨。里諺曰:「社公、社母,不飲舊水。」 又土人以驚蟄日陰晴,占一春晴雨;其十五日花朝曰撲蝶會。
季春三月 為「疢月」 ,又曰「日軌青陸。」
孟夏四月 為余月,又曰「景風。八日為浴佛節。」 浮屠有烏米飯會,民間各欲飽食,雲過歇夏節。仲夏五月 為皋月,童男女以五色線束手腕,雲避鬼祟。
季夏六月 為旦月,曰「煩暑」 ,曰「溽暑」 ,曰「隆暑。」 伏日曰「三伏,修景」 六日,曬衣曝書。以是日陰晴占「秋成旱潦。」
孟秋七月 為相月,曰「白商素節。」 中元日祭先祖,七日曬衣帛,十五日焚楮錢,作度亡大會。八月 為壯月,中秋設瓜果翫月。處暑種蕎,白露種菜。
「季秋九月 」 為「鉉月」 ,正冬曰「小春」 ,月朔曰「陽朔。朔日上塚焚楮袱。」
仲冬十一月 為「辜月」 ,曰《暢月》。
季冬十二月 為塗月,曰「窮陰。」 又曰「一陽換節。」 二十四日為交年節。
《舊志》稱通山縣尚剛毅民多樸野風氣淳粹民
編輯
俗敦龐,無偷惰淫靡之習。士勤學問,尚氣概,敦節行。氓庶戮力本業,重農桑,務勤儉,知孝友。工商賈客辯物價,平交易,息紛爭。其他如方技、醫巫、百工之屬,皆挾其藝術,計功售能於人。「疏財而好義,尚德而黜奸」 ,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