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卷目錄
武昌府部彙考八
武昌府驛遞考
武昌府兵制考
武昌府物產考
武昌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卷
武昌府部彙考八
編輯武昌府驛遞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江夏縣附郭。〉
夏口水驛 在平湖門外,明洪武五年設。
皇清順治十六年,歸併「將臺驛。」
金口水驛 在縣南六十里。
將臺馬驛 在縣東八里。
東湖馬驛 在縣東南六十里。明萬曆末,改置「紙坊。」
山陂馬驛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總鋪 ,「長虹鋪 ,和尚鋪,新館鋪 ,石子嶺 ,紙坊。」
龍泉鋪 ,新市鋪 ,聚仙鋪,誠信鋪 ,潘杲鋪 ,將臺鋪,冷水鋪 ,長山鋪 ,土橋鋪,山口鋪 ,孟城鋪 ,橫山鋪,青山鋪 ,官屯鋪。
武昌縣
總鋪 在縣前。司兵永充二名,《徭編》七名。水口鋪 在縣西十五里。司兵永充一名,徭編六名。
平安鋪 去縣十五里。《徭編》七名。
梅城鋪 去縣十四里。司兵永充一名、徭編六名。
華容鋪 去縣二十里。《徭編》六名。
神山鋪 :去縣十五里。《徭編》六名。
新橋鋪 去縣二十里。司兵永充二名、《徭編》六名。
松嶺鋪 去縣東十五里。司兵永充二名、徭編六名。各鋪原有郵亭,今廢。
嘉魚縣
石頭口水驛 在縣南八十里。
魚山水驛 在縣北五里。
簰洲水驛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縣前鋪 ,石井鋪 ,綠嶺鋪。
舒橋鋪
蒲圻縣
官塘驛 在縣東六十里。驛丞一員,馬八匹,每匹銀三十兩,遇閏加銀五錢,共銀二百四十四兩。外有興國州協濟館夫二名,每名工食銀五兩,遇閏加銀八分三釐三毫,共銀十兩零一錢六分六釐有奇。
鳳山驛 在縣北。驛丞一員。馬二十六匹,每匹銀三十兩,遇閏加銀五錢,共銀七百九十三兩。館夫、夫銀與官塘驛同。
港口驛 在縣西六十里。驛丞一員。馬四匹,每匹銀三十兩,遇閏加銀五錢,共銀一百二十二兩。外有興國州協濟館夫、夫銀,與上二驛同。慇懃鋪 、下壟鋪 、詹家崙鋪、石子岡鋪 、官塘鋪 、龍坑鋪。
五洪鋪 ,白石鋪 ,來山鋪。
港口鋪 ,馮石鋪 ,蓼坪鋪。
荊港鋪 ,洪水鋪。
咸寧縣
咸寧驛 在縣西
官埠鋪 ,駕城鋪 ,桃林鋪。
楊山鋪 ,馬橋鋪 ,赤岡鋪。
馬家橋鋪 ,白沙鋪。
崇陽縣
急遞鋪 在縣前右
吳城鋪 在縣前左
梭塘鋪 在境內。以上三鋪俱達通城縣界。光祿鋪 在縣東。
雙路鋪 在縣東南,二鋪俱達通山縣界。鹿門鋪 ,王子鋪 ,屏山鋪 ,東流鋪 ,以上四鋪俱達蒲圻邑北。
通城縣
縣前總鋪 在縣治頭門右。
白馬鋪 在縣北十里
星橋鋪 在縣北二十里。
進口鋪 在縣北三十里。
青水鋪 在縣北四十里。
石屋鋪 在縣北五十里。
興國州
富池水驛 在州東六十里。
總鋪 在州治前
金墩鋪 ,荻田鋪 ,大塘鋪。
啟良鋪 ,白沙鋪 ,梁公鋪。
小箕山鋪 大箕山鋪 倪家鋪 以上諸鋪俱在州西北,通大冶縣。
費師鋪 ,良薦鋪 ,淘港鋪。
大丫山鋪 小丫山鋪 黃顙口鋪 ,以上諸鋪俱在州北,通蘄州。
楊林鋪 ,硃紅鋪 ,臨江鋪。
板橋鋪 、石田鋪 、西墀鋪。
高壟鋪 、黃岡鋪 、界首鋪 以上諸鋪俱在州東南,通瑞昌界。
吳塘鋪 ,駱家灣鋪 ,阮灘鋪。
新塘鋪 ,陽辛鋪 ,慈口鋪。
界首鋪 以上諸鋪俱在州西南通通山界《大冶縣》
急遞鋪 在縣前
接官亭 在縣北一里。萬曆十二年,知縣吳仁建,今廢。
石磊鋪 去縣十里
金橋鋪 去縣二十里
東方鋪 去縣三十里
鐵山鋪 去縣四十里
長虹鋪 去縣五十里。有公署。
楊嶺鋪 去縣六十里
桐城鋪 去縣七十里,路抵武昌,鋪舍,每鋪有坊,或存或廢。
通山縣
縣前鋪 在縣右數十步。
花橋鋪 去縣十五里,通興國州。
界首鋪 去縣東三十里,通通山、興國界。山口鋪 去縣北二十里,通咸寧縣界。
平安鋪 在縣西二十里,通崇陽縣界。
武昌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府總
城守參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興國州城守參將一員 ,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道士洑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武昌衛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百總一員
屯田二千三百六頃二十五畝二釐三毫有奇,屯糧一萬二千三百七十五石七合一勺,武昌左衛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百總一員
屯田一千六十二頃四十四畝六分一釐三毫七絲九忽八微。
《屯糧》一萬二千七百二石一斗二升四合八勺三抄二撮。
武昌府物產考 府志
編輯府總
穀之類
稻 有粘、糯二種,各有早、中、晚三種,其名不一。麥 有大小二種,「來牟」 是也。別有甜、苦蕎二種。豆 有紅、黃、黑菉、豌五種。又菜有豇豆、扁豆、蔬之類。
筍 有竹、蘆、茭各種。
蘿蔔 :有紅、白二種。
瓜 :有王瓜、東瓜、番瓜各種。
葫 大者可為瓢罌
薺 俗雲地菜
菜 有青、白、波油、百花諸種。
果之類
栗 ,歲澇不收;栗,歲旱不收菱。諺云:「淹殺栗子,乾殺菱角。」
檎 一曰紅花
《菱 》「兩角為菱,四角為芰,貧民採作飯,凶歲併。」
食其藤
荸薺 一名鳧茈
木之類
檀 有黃白二種
栗 有細眼,大婆不一。
桐 有花實二種
柳 有「垂柳」 、鬼柳。
竹 有楠叢、水簣、金紫、苦苗、「鳳尾」 諸種。
花之類
蓮 《爾雅》:「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別名芙蓉菊 。其華色不一,白者可入藥。」
葵 :有紅、黃、白三種。
《海棠 》有「鐵榦垂絲秋海棠。」
草之類
茶 山寺人家自種
葛 ,土人採績作「綌。」
蘆 江岸有課
荻 :蘆之小者,生湖渚中。
蔞 生水畔
《蕨 薇》同荒歲賴之。
「蔈 」 ,可作「繫。」
《芣苢 》即車前,寄生 ,可入藥。
茅蓼 :有水、陸二種。
藥之類
茯苓 大者為茯神
芫花 即商陸
畜之類
牛 有水牛黃牛。《傳》曰:「犀兕尚多。」 犀,水牛;兕,黃牛也。
鳥之類
《鶯 》「一為黃鶯,又為黃鸝,最善鳴。」
《鶗鴃 》一名《子規》。
鴝鵒 冬月群,喚則為雪徵。
烏 又為「鴉」 ,古作「雅。」
布榖 啼聲,割麥插禾,土人於是時布種,又名催耕鳥。
「《鶡 》夜鳴」 ,雙鳴則雨,單鳴則晴。
鳧 ,冬月出湖中,小者為鶩。
《鶺鴒 》一名《邕渠》。
淘河 即《鸂𪆟》,啄木 名鴷。
姑惡 其聲苦
《泥滑》滑 ,水起則鳴。一雲「大水發。」
伽鳥 一名「太平雀」,昌國寺出,和鳴如鳳,飛翔不出數里外。宋徽宗試士,指此鳥。
魚之類
鰉 出江中不常有
鯿 即魴也。鯰 即鰋也。
鯽 鮒也
鱨 黃頰
《鯶 鱅魚鮆 》又名「祭刀」 ,取魚之事百出,稱百業焉。又魚有鱗有介,取者至不能舉,而樊口之縮項鯿實美甲天下。
黿 出江上
鼉 出澗谷中
貨之類
《布 》縝密者少,粗疏者多。
《謝紙 》:厚而粗,可以裹物,土人謝氏造。
油 :有菜油、麻油、桐油、棉油、木油五種。
武昌府古蹟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江夏縣附郭。〉
黃鶴樓 在黃鵠磯上,世傳仙人王子安乘鶴過此。又云:費文禕登仙,駕黃鶴憩此。一說,辛氏沽酒,有道士數詣辛氏,不計酬。道士臨別,取肴核中橘皮,畫鶴於壁曰:「客至拍手引之,鶴當飛舞以侑觴。」 辛遂致富。一日,道士復至,取所佩鐵篴吹數弄,須臾,白雲自空飛來,鶴亦飛下,道士飄然乘鶴去。辛氏即其地建樓。唐閻伯作《郢記》,以文禕事為信。或又引梁任昉謂「駕鶴者乃荀瓌,字叔瑋,非文禕也。」 宋張栻亦辯其非。唐崔灝有詩,千古詞人往多題詠,皆不及焉。明嘉靖末火。隆慶五年,都御史劉慤建,汪道昆為之記。崇禎癸未,兵燹至。
皇清順治中,御史上官鉝重建。康熙三年,火。巡撫劉
兆麟復建,總督張長庚《記》之。
「白雲樓 」 在黃鵠山頂,宋元祐知州方澤建;「南樓 」 在黃鵠山巔,宋元祐知州方澤建,非武。
「昌」 ,庾亮之南樓也。
雄楚樓 依城在舊撫院後山。明萬曆初,都御史趙賢建。癸未兵燹。康熙十五年,布政司徐惺重建。
望江樓 在漢陽門城上,即煙波樓故址。明知府汪大本建,狀元黎淳《記》。
楚觀樓 在布政司前,唐牛僧孺奇章閣故處。宋知州陳邦光建戲綵堂其上。後汪叔詹更名「奇章閣。」 明弘治中,重修譙樓,大學士李東陽有記。今廢。
焦度樓 在東南子城上。度有武勇,宋明帝時為武陵王參軍。沈攸之起兵至夏口,度登陴拒之,後人遂以名樓。
和豐樓 在縣東南,舊名「高樓。」 宋淳熙間燬,總管劉邦翰重建,改名「楚樓。」 在平湖門外,宋紹熙間建。
孟宗宅 在「舊武昌衛」 左。
李北海宅 今為「修淨寺。」
太白堂 ,李青蓮《讀崔司勳黃鶴樓詩》閣筆之處。明邑令徐日久建。
竹雞堂 元末,土人掘地得碑,鐫「竹雞堂」 三字,東坡書,久廢。
四賢堂 在府學。宋嘉定中,教授石繼倫建,以祀周子、二程子、朱子。
「李白講書堂 」 在城南三十里。
石鏡亭 在黃鶴樓西,臨崖舊有石如鏡,宋賀鑄有詩,明初為亭以表之,今廢。
呂仙亭 即仙棗亭遺址,景泰四年重建。相傳亭前棗樹忽有實如瓜,太守令小吏往視,小吏竊啖之,遂仙去,後人因亭焉。今仍名「仙棗」 ,在黃鶴樓東。
壓雲亭 在黃鵠山。元世祖常駐此。至正間,建「廣永」 亭 ,在黃鵠山頂。
江漢亭 在府倅廳。宋張栻《記》。張芸叟《南遷錄》有云:「鄂倅公宇,因古城為亭榭,俯瞰江漢。」 乖崖亭 ,在布政司內,宋李燾設張忠定像祀之,有記。
封建亭 在城南梅亭山。明太祖既降陳,理駐蹕於此,得使報,生六皇子。太祖喜曰:「他日以此子王楚。」 及封王,議,齊寶三鑄不成,因悟曰:「朕昔駐梅亭,有言其王楚乎?」 一鑄而寶成。遣齎御製祝文,祭告封內山川,勒碑建亭。
達摩亭 在金口下龍床磯上,前有大銀杏樹二株,相傳即「折蘆渡江處。」
湧月臺 在黃鶴樓旁,三字石刻。相傳「湧月」 二字曹操筆,非也。按:操未嘗至鄂,不應有書,且「月湧大江流」 ,是取唐少陵句,必唐宋後人為之。《一統志》:漢陽鳳棲山下有湧月亭,宋黃清老建,石上有「湧月」 二字。或雲後人移置於此而添臺字耳。今「湧月」 二字,石為一截,臺為一截,益知是清老亭中物。操書之謬,不辯自明矣。
郊天臺 在城東十里,今名「磨兒山。」 相傳昭烈祭天於此。
白陽臺 在城北十里。舊《志》:「梁武攻郢城,遣唐修屯兵於此。」
龍床臺 一名「鳳凰窩」 ,在高觀山下,後闢作玉皇閣。明太祖納降陳理時駐此,毀所獻友諒鏤金床。
北榭 在府署右,宋元祐間建,黃魯直有詩。張公洞 在龍泉。相傳張宣尉屯兵於此。磨劍池 在呂仙亭左。相傳秦始皇磨劍處。仙桃跡 在黃鵠磯上,有三桃跡。
「岳松 」 ,在洪山上,為武穆王手植。明季斧於賊,今復茂。
古無影塔 ,在黃鵠磯上,高不三尺,題「古無影塔」 四字。至今日照西畔,而塔無影。
寶像塔 ,在黃鵠樓前,元威順王太子墓。寶通塔 ,在洪山寺後。
鎮水犀 一在平湖門外,名鐵牛廠。一沈於水。元御書碑 在府學。元至順間,御書「《遠志》萬里歸程」 六字二碑刻歐陽元為贊。
武昌縣
鄂縣故城 ,《水經注》云:「古岸有鄂縣故城」 ,蓋舊樊楚也。
鄂王城 在縣西南二里。楚子紅封國城,今馬蹟鄉有鄂王故城,《土俗編》以為故鄂城是也。吳王城 ,在縣東,周四百八十步,內有宮殿故址,今廢。
吳大城 ,《水經注》云:「城東故城,漢將軍灌嬰所築,陶侃為刺史,理其地。」 又云:「吳王故宮,城前有御溝,後為天王廟,今廢。」
黃石城 在縣東。《江表傳》云:「劉勳走入樊口,聞皖已沒,及西塞將兵救皖,為孫權所破,遂奔曹公」 ,即此。今廢。
城塘縣城 在縣西七十里。隋末,縣令義大暄置。舊有水塘,因名。今廢。
梅城 在縣西五十里。周一百五十五步,高一丈,居平川中一《土俗編》云:「黃武二年成之」 ,今廢。仵城 ,在縣西七十里,有元人余壽卿刻,西蜀李文祥書,樊西退叟作龍巢兩殿碑。
臨津門 在吳大城西北。《寰宇記》云:吳城有五門,西南一門謂之臨津。宮城四門,一門在王城東,門東有牆如羊馬城,名曰將軍巷。疑當時宿衛周廬所在。又東即雞鳴關,又東為閔家巷。武昌西門 ,晉陶侃鎮武昌,課種柳。都尉夏施夜盜柳為己種,侃問:「此西門柳何以盜種?」 尉驚怖謝罪。
南樓 舊安樂宮端門,又名「玩月樓」 ,即今之譙樓。庾亮在武昌,與殷浩輩夜登南樓,據胡床談詠竟夕,即此。今廢。
捲雪樓 舊名亭,在縣治北,明萬曆初,縣令李有朋重修,改名「不盡亭。」
澄清樓 在縣治城後。縣令李有朋建。康熙九年,縣令熊登復建,有《記》。
敕書樓 在縣治儀門外東。明成化間,知縣劉吳鏜建,後改為「總鋪。」
伏虎樓 、萃景樓 俱在西山左。
文峰樓 在縣南二里文星塔旁。縣令熊登建。拜郊臺 在西山頂,吳王郊祀於此,故址現存。按《文獻通考》:「孫權初稱尊號於武昌,祭南郊,告天用黑牡,追王父堅為始祖配天。」
釣臺 ,《寰宇記》:「武昌城下有石,臨江垂峙,四望極目。孫權駐兵於此,嘗集群臣臨臺飲酒,大醉,使人以酒灑群臣,張昭諫止之。」 明成化初,江岸平沙忽高二三尺許,今壅沒。臺後石壁有「呂公洞」 三大字,今存。
鳳凰臺 在縣東虎頭山。吳王因鳳凰見,築臺於此,召周瑜、魯肅,以定建都之計。明萬曆初,知縣李有朋建塔。
吳王故宮 ,張文潛《賦》云:「登西山之故墟,弔西門之衰柳。是吳王之故宮兮,昔仲謀之所有。」 今不存。
安樂宮 基在吳王城內。吳繕丹陽南宮,謂之安樂宮。後諸葛恪更起門殿,為《遷都記》,謂之「西宮。」 舊傳宮瓦皆沈泥為之,可為硯,一瓦值百錢,今亡。
「避暑宮 」 即西山寺,一名「圓通閣」 ,吳王避暑於此。宮前有《銀杏樹》二株合抱,大可十圍,蒼翠拂雲,陰涼蔽日。每年結實,左稀則右密,左密則右稀。明末毀折無存。
太極殿 ,在安樂宮前,孫權南郊即位,還陞此殿。東有方池,又有禮賓殿故址,今不知所在。雞鳴闕 ,在宮城東。
松風閣 在西山寺後。宋黃庭堅建,後廢。康熙間,縣令熊登重建。
觀音閣 在龍蟠石上
九曲亭 宋蘇子瞻建,後重建,改「最樂亭」 、「懷坡亭」 、「懷蘇亭」 不一。順治間,縣令徐翀重修。
解劍亭 在縣東北江次,與五洲相望。昔伍員渡江,解劍謝漁父於此。
廣燕亭 在樊山東。唐廣德中,縣令馬珦建,取謝元暉「樊山開廣燕」 句,今廢。
殊亭 在縣後山巔,馬珦建,元結《記》:「取其才殊人殊形殊亭,又殊意。」 今廢。
杯亭 在郎亭山。元結為杯尊作亭,因名,今廢。怡亭 ,在郎亭山下。亭廢有石篆書云:怡亭裴鷗,十夫亭之李陽冰,石夫篆之裴虯,養夫銘之隴西李莒書石刻。稱為三絕。見存。按《歐陽集》銘在武昌江中,有小島亭在其上,銘刻於島石。思樂亭 在櫺星門聰明池上。元至正五年建,今廢。
中允亭 在金牛鎮南十里張舍人宅基。沈存中《筆談》云:「武昌張鄂登進士第,除中允,創伯履亭 」 ,在寒溪寺西。宋宣政間,范侍郎謫黃州,遊武昌,作亭以其字名。今廢。
壽井亭 在縣南。元至正達魯花赤鐵山、縣令王文賁建,今廢。
「尋梅」 亭 在西山後,今廢。
半山亭 在西山中,今廢。
望楚亭 在西山試劍石側。明正德中,副使惲巍舟經江上,覽勝創建。今廢。
三賢亭 在西山寺後。嘉靖初,知縣許穡卿建。
祀陶侃、元結、蘇軾,今廢。
「惠民」 亭 在縣治北門馬頭上。
半壁亭 在縣治虯龍山城上。明崇禎末,知縣鄒逢吉建,題為「雲中半壁。」 有聯云:「環眉千嶂古;繞膝萬家熙。」 今廢。
陶侃「讀書堂 」 「在寒溪寺後」 ,今廢。
「吳王讀書堂 」 在寒溪山間,今廢。
歲寒軒 「在縣北」 ,俯瞰大江,今廢。
陶公宅 在縣西北,後為羅漢院。《武昌記》曰:「陶侃宅地中有黑石,中坳如樽,唐孟仕源命為杯。」 樽舊有碑,今廢。
淳老菴 在寒溪寺旁。宋宣政間,江西帥吳處厚從范坦遊,建「淳老菴」 今廢。
隋文帝舍利石塔 在縣東十里。《勝緣寺記》:「文帝以如來感應舍利,分布天下,建塔百所。此為第二。」
文星塔 明嘉靖初,教諭朱瓚築,後廢。康熙七年,縣令熊登重建。
鳳凰臺塔 明縣令李有朋建,今存。
「金牛鎮塔 市中」 石塔一座無考。
古煙墩二 ,一在燕磯風火山頂,一在屏風磯山頂,俱濱江。相傳陳友諒設,以燎望烽火。或雲三國時已有,無可考。
三十六墩 在縣南二里。俗雲「曹操疑塚」 ,非也。或孫吳時為之。又云:武昌地形如荷葉托珠,孫吳為此,蓋像之耳。或又雲「孫吳宮中宮女站立之所。」 俱無足據。
呂公洞 ,在大江濱,有石刻「呂公洞」 三字,左右有石勒。
「吳老洞 」,在西山背,今為土。𡌧瓜圻, 在縣西五十里。吳王種瓜於此,有送瓜溝,今名為「宋家溝。」
嘉魚縣
白面山邑址 :縣治舊在魚嶽山東南。唐保大十一年,罹兵患,徙於白面山,即今之「白雲山」 也。宋平江南,百姓安堵,還舊治。今廢址現在。沙陽城 在縣東北里許,無考。
呂蒙城 ,在縣西八十里。孫權征長沙時城此,今無考。
岳公城 ,在縣東北四十里。岳武穆困楊幺城,此今無考。
晚泊亭 在魚山驛邊,為迎送之所。宋淳熙十三年,晁令立。嘉泰四年,縣令柴景望重修。後因岸圮,縣令朱鏜遷立。取少陵「喧嘩閱使星」 之句,更名閱星亭,久廢。
觀德亭 在射圃內。明洪武間,縣尹吳文起立,久廢。
落星亭 在文廟大成殿東,久廢。
仰高亭 在大成殿後,龍潭山頂,明正統十三年建。
威鳳亭 在鳳凰山演武亭舊址。康熙八年,縣尹李世錫建。
祭風臺 在赤壁相鄰。山頂有臺,諸葛武侯祭風於此。
赤壁 ,去縣西南八十里,與烏林相對,即周瑜敗曹操故處。削壁面西,上有《赤壁》二字。
《望夫石 》山頂一石,上有足跡,儼如婦趾。世傳夫役於外,其婦登山盼望,故名。
拄杖孔 在縣東陰山頂上。世傳葛仙翁嘗立其巔,杖拄石開,即成石窟,水清不溢,居民爭取以療疾。今止乾窟,因男女混淆,遂絕。
文廟古松 ,元主簿狄忠手植。明初尚餘百株,後漸摧折,僅存數十。邑紳熊開元「字《雨山》者,復手植多株,今頗暢茂。」
古柏 ,止一株,在城隍廟,約可十圍,始植不知何代,明末枝葉盡凋,歲餘復生,今青蔥如故。太平城 ,吳孫權遣魯肅征零陵,於此築城。虞帝廟 ,《通志》載「至元間監縣帖木兒創建,在龍翔山西,舜南巡,駐蹕於此。」 又云:「在縣治有斷碑,載及二妃事,其字漫漶不可考,今俱廢。」 竇參讀書堂 ,在河東滸,參為宋宰相。《通志》載參宅在石相寺。參未第時。讀書於此山神告當貴。後如其言。因捨宅為寺。
馮京讀書宅 在縣北西頭村。
趙葵故宅 在縣治西梅隱坊。葵為宋制置使,葵父方宦於蒲,生葵於此。
廖明略讀書軒 ,在鳳凰山。明略,為宋學士。周登仕讀書齋 ,在新溪,登仕為宋進士。「竹溪堂 」 ,宋蘇東坡書額,在竹山洞。
魏觀讀書亭 在蒲首山。觀為明祭酒。
葛仙山 即丫髻山。晉葛洪拜勾漏令,棄官修。
道處
咸寧縣
成山古寨 在縣西五里。周十餘里,四面峭壁,惟一徑可入。宋建炎間,民聚糧保守,賊不能攻。永安樓 在周堤上。周曰庠建,後廢。康熙四年,縣令何廷韜重建。
冷然館 去城西南半里。明萬曆間,邑人孟養蒙建。
讀書臺 在相山旁。宋三元馮京讀書處,今廢。其下為「金蓮池。」
「望親臺 」 在寓仙洞嶺上。
撥雲臺 在上十一都,有寺。
潛山 在下十三都。宋馮京年方弱冠,讀書臺上,戲與同人竊寺僧犬食之。僧訟之,縣令一見知為非常人,謂曰:「汝作《偷狗賦》,佳即貸汝。」 公援筆立就,中有警句云:「僧惟不靜,狗亦當偷。團飯引來,喜掉續貂之尾;索綯牽去,驚回顧兔之頭。」 令擊節嘆賞,延之上座曰:「此雕龍才當大魁天下。」 明年果首選。公登第後,建精舍於寺上,遺址猶存。
鐘臺山 ,即桃花尖,在縣東南六十里,上有石室、石鐘、石臺,鐘或時自鳴。舊有修靜寺,李北海讀書其中,杜工部屢以詩寄之。
葛仙崖 在潛山。《抱朴子》葛洪煉丹其上,石竈猶存。
《蘋花溪 》,洪崖先生煉丹其中,常有老姥採蘋於此,問之,曰:「吾鮑姑也。」 忽不知所之。
金蓮池 在相山上,即樞密居第遺址。馮京以太子少師致仕,池中植蓮,因以名焉。今廢為學田。
崇陽縣
黃巢城 ,在縣西七十裏白沙嶺上。
清遠樓 在十字街中。今廢。
得月樓 在文昌宮雋水畔。明天順間,府丞萬璋建,今廢。
甘雨樓 明縣令強兆龍建,初在北門外,後移崇陽門內。
天風閣 「在縣後」 ,今廢。
崇經閣 ,在教諭廨左,中丞饒天民「記」 ,今廢。慈民閣 ,在巖頭寺。《李公書》。
遺文堂 在灌溪寺書堂之右。有唐元和中敕徐浩寫《金剛經碑》、學士趙麐《開山碑》、宋黃山谷書《山居詩碑》,後皆侵失。生員陳雲鸞呈論不獲,補以白石一片,而徐、黃二公之蹟蕩然矣。愚翁亭 在縣東南七里,唐隱士高驤建,今廢。北峰亭 原名「十豐」 ,在北城外,宋建。張忠定公一日笞市中賣菜人於此,後圮任希夷、陳仲微重建。以歲七月二十六日,率士民命祭焉。遵成都仙遊故事。劉信題曰「北峰亭」 ,有記。復圮。
皇清順治十七年,賀人龍以亭有《係於學宮重建,令》
邑庠丁世美督其工,祀邑人知府孫鋐所塑《奎星》像於其上。
南峰亭 在縣西,宋建,今廢。
香霧亭 在縣後。宋張詠建,任希夷重建。綠野亭 在縣圃之東北角。張詠建,今廢。春草亭 在政成亭側。宋蔡觀建,扁曰「蘸綠」 ,陳仲微改「春草亭。」
美美亭 在上津臺之頂。一山突兀,下臨雋水,遙岑四環,風景明秀。張詠建,今廢。
「塵外」 亭 在縣圃南,蔡觀建。
達泉亭 在西城外五里,邑人徐夢鼎建,楊起莘《記》。
政成亭 在《春草亭》側,今廢。
秀穹亭 在南峰亭處士山家外。古木百株,藤蘿繚繞,下橫醉石,曰「醒心處」 ,明醉宜臥也。盟鷗亭 在美美亭下溪旁,今廢。
釣雪亭 在美美亭下。有石屹立,下臨深淵,上平坐釣。俱宋陳仲微建,今廢。
詠歸亭 在儒學前,下臨雋水。宋魏濟建,今廢。問津亭 在朱紫橋畔。元宣差普顏忽都魯建。息肩亭 在縣內佛嶺上。今孝廉潭琳重修。靜思亭 在縣治後。明洪武初顧華建,今廢。飛翠亭 在土門界。石路嶮巇,劉日孚鑿平五里許。崇禎間,知縣徐應問砌石為關門。
狀元書院 遺址在中洲狀元李政茂讀書處。冰壺道院 在官塘南,舊有館驛曰「桃溪館」 ,後加繕治,易今名。扁於正廳徑門扁曰「一川風月」 ,又作亭池中,扁曰「水香亭。」
「花村 」 ,在西門外,桐柳夾道,出舊儒學前。「春谷園 」 ,在美美亭畔。
長松徑 ,在灌溪寺前。唐克符別號「紙衣道者。」
訪智閑禪師,為之種松於此。嚴士貞詩「長松盡是克符栽」 是也。
「桑棗園 」 在演武場前。
《處士山家 在南峰亭左徑出北峰亭》種梅,夾道環嶺。
《漁郎仙路 》,在南峰亭右。取徑高低三曲,由白雲芳草而出。陳仲微種桃夾道遶池。
白雲芳草 ,淵海亭址。浚池種蓮扁今名,取王元之《送乖厓出宰序》語。月池雲階 與美美亭對峙,環溪種梅三百餘株,取坡公放翁詩名之。寺丞陳之乘為記。「月明風露 」 在北峰亭。高臺遠眺,置石欄石凳。寬閒之野 在南北二峰之間,四望盡見環邑之山。
《四時佳興 》,在《天風閣》。
「江海心 」 在甘棠橋裡。
通城縣
雨壇 在縣南三里。錫山之巔有石碑,歲旱於此禱雨有應。
子磐幕 在縣東南五十里幕阜山之巔。吳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拒劉表,從子磐於此建營幕,故名。宋許元信有詩云:「山懸翠幕幾千丈,我擬山頭即天上。捫蘿躡磴到山巔,猶如平地上青天。始知天高應無極,幕阜蒼蒼一拳石。洞庭八百古所傳,對此遙看一鏡圓。當初再上三千丈,那知天下有山川。」
石塔 在縣北一里星華橋側。昔僧滿大師所建。
仙翁石 在縣南五十里黃龍山之巔。相傳葛稚川修煉於此,未就而去,至今藥爐丹竈尚存。傍產奇竹數根,風來自為掃壇。井中有二黃魚,歲旱禱之則應。呂純陽有詩云:「山高一千八百丈,太元二十五洞天。落花飛出水衝石,翠帳撥開風捲煙。金鯉一雙遊碧沼,石田三畝產紅蓮。我來絕頂無他事,為訪仙翁葛稚」 川。
龍印石 在縣西四十里,有龍印之跡。
黃太石 ,在縣東十五里。相傳有仙人黃太,嘗坐煉於石上。
仙棋石 在縣東三十五里。相傳有二仙人圍棋石上,至今棋跡顯然。
石龍 在縣西二十里。巉岩怪石,遠望若龍。風孔岩 在縣西三十里四腳嶺之巔。昔風孔大仙於此得道,其中可容四十餘人。
破石壟 在縣東十五里。道旁一巨石,中裂一縫,竹木生焉。
箬姑尖 在縣西三十里。山頂有三石仙人,雲起夕必有雨。
丈鼓塘 在縣北十里,形肖丈鼓,為崇、通之界。《興國州》
伍子胥營 在州南九十里闔閭山。《武昌記》云:「吳王闔閭與楚相持,子胥屯兵於此。」
孟嘉宅 在州西南九十里。
川上樓 在州東富川門上。明正德間建,郡守梁之禎鼎新為三層。
南薰樓 「在州南」 ,郡守周鵬建。
富池驛樓 。御史成,始終登樓玩月,有《迴文詩》捲。雪樓 在東六十里黃龍洲上,宋時建,後洲沉而樓亦沒。宋焦抑會試赴杭州,餞於樓上,有黃衣道人登樓執抑手曰:「子必中試。」 抑乃題詞壁間:「軒冕儻來日,貴賤未分時。茫茫俗眼,卻憑那箇先知?惟有先生冰鑑,握手便開金口,許我步雲梯。十載燈窗下,天不負男兒。酌」 流霞登捲雪。覺天低,甘公靈跡。至今血食大江湄,願借陰兵百萬。助我胸中英物。筆下走如飛,斫折蟾宮桂。羅袖惹香,歸後,果登第。
望雲閣 宋知軍劉蒙之建,久廢。
懷坡閣 在富川堤上。蘇東坡自黃來訪李仲覽,留其家。後仲覽登第,因湖築室,號「懷坡閣」 ,畫東坡像於其上。
在茲閣 原名「文在」 ,華亭董其昌書額,為易今名,今廢,基存。
政和堂 「在《滄浪亭》」 南,今廢。
十詠堂 在滄浪亭北。慶曆中,王珙出守是郡,作《望江南十詠》。紹興間,知軍黃仁榮建堂,取「十詠」 名之。
謀野堂 ,王梅溪云:「興國江山,似杭之西湖。」 堂在州宅後,富於觀覽。予赴夔門,張使君采開宴於此,今廢。
湖山堂 在公堂後,今廢。
雲水草堂 在州後蓮花池際,與「滄浪亭」 對。郡守周鵬建,今廢。
滄浪亭 舊在政和堂後,郡守周鵬重建於蓮花池內,復築橋數架,與「雲水草堂通。」
釋心亭 在治西,久廢。
恩波亭 在放生池橋上。舊有澄心亭,郡守張采易以棠陰,張釜易名「恩波亭」 ,為放生之所。「鑑湖亭 」 在治西福聖寺後嶺上,今廢。
冰壺亭 在永興縣治後山之巔。
去思亭 在治西,為郡守樊繼建。
蒼雲亭 在州東六十里羅漢寺前。古檜大數十圍。知軍李壽朋結亭其傍,扁今名。取東坡有「老檜鬱鬱似蒼雲」 之句。江湖清思亭 在便民倉北。郡守周鵬建,今廢。芭蕉亭 在分司衙後。汪司馬道昆過此,有「簾捲小山抬桂樹,亭通乳燕覆芭蕉」 之句。
梅山 范純仁,「己酉孟冬書。」 二字縱橫各五尺,在沙村江畔石壁上。
墨池 ,在西南八十里鍾山上。其水墨色,相傳鍾繇學書於此。《九域志》亦云。
《孝經碑 》,在儒學戟門內,宋高宗真草御書《三絕碑 》。東坡謪黃州來訪,李仲覽為書范文正公所作《狄梁公碑》,刻於學宮,時號「三絕。」 以狄公之忠,范公之文、蘇公之字,故名。
古柏 ,在舊禮殿右,高數丈,圍三尺,枝葉婆娑。宋乾道庚寅年植也。
大冶縣
謝將軍廟址 在縣治後岡。世傳為晉謝文靖公之後。將軍駐軍武昌,調署饒州國練使。宋開寶間,戰沒於齊安。江夏之民德之,為立祠祀焉。讀書堂 在靈峰山,世傳東方朔讀書處。「靈妙堂 」 在書堂山。東方朔二子,曰靈子、妙子,於此讀書。有靈子寺、硃盆石。
「元結書堂 」 在回山上。
「止齋書堂 」 在崇虛觀。以上俱久廢,僅存遺址。「白蓮閣 」 在東方山白蓮池上,今廢。
木犀亭 在磁湖江上,吳審理所居故基。《李傳銘》曰:「瑤山之下,香滿其亭;山巔水涯,蘭馥麝芬。」 今廢。
占勝亭 在縣南湖上。有王阜壽詩,今廢。元真子釣臺 在道士洑磯,唐張志和隱處。醉吟窩 在瑤山江上,有隱士居之。石上《小勒》云:「大江之濱,巉岩百尺,有《卷斯》阿,隱者盤旋,賓為憩息,真樂攸全。」 餘多剝落。
蘄竹山場 在道士洑西。世傳宋太保呂文德種竹所。
青山場 五代時南唐建爐冶,今廢。
蘇石公 在磁湖江上,《二蘇詩刻》猶存。
金井 在縣前金湖中。世傳有古「淘金井。」 銀場 ,在縣西十里。元時江西陳提舉開爐煎銀。後兵變,爐戶散亡,銀礦無出。
銅礦 舊《志》:白雉山南產銅,晉、宋、梁、陳採礦煎煉金。山麓土墩,俗謂之銅竈者,其遺跡也。鐵冶所 ,在縣東二十里,地名安田爐。洪武初建設,旋罷。
鐵山爐 在鐵山下。宋於此置爐煎鐵,遺滓尚存。
《昭濟龍王廟碑 》蛟潭之上有碑記,略云:「縣治東五里有水溟深不可測,前撫秀峰平湖,後擁長林翠竹,厥境幽閴,名金水潭。父老相傳,下有神龍居焉。」
《異泉碑 》元《次山銘》,顏魯公書。明嘉靖中,王世貞為邦伯,檄武昌令榻印,令以車輾石送之,其石遂碎。
通山縣
文昌閣 在縣治東關外。明萬曆中,知縣丘獻可建。
皇清知縣任鍾麟重建,刊刻《化書》,藏板於閣上。扁曰:
紫極
奎光閣 在縣治西關外。
皇清知縣任鍾麟建。
乖厓讀書堂 在縣南三十里。宋張詠號乖厓,為崇陽令,築室讀書於此,扁曰「休心。」 其址及釣月臺猶存。
張平子宅 ,在城南。張衡號「平子」 ,西鄂人。此其開鑿之所。
愛山堂 在縣治西。宋紹興間,顧縣令立。「青雲館 」 在縣治西北。明弘治間,縣令秦初建,為迎送科舉之所。今廢址存。
宿雲亭 在縣後,宋時建,今廢。
翠屏亭 在縣後,宋建,今廢。
勸農亭 在縣西二里新牌樓山麓。明弘治己卯建。
飛仙亭 在九宮山。元趙孟頫有詩。
《醉雲亭 》在白鶴山。朱廷輔建。
《步虛亭 》在翠屏山,縣令夏紀建。
《炯然亭 》:在翠屏山麓。侍郎朱廷立建。
去思亭 在白鶴山麓,為興國知州楊士元立。預備亭 在縣東北六里。縣令張書紳建,今廢。兩岸行窩 在九宮山上。侍郎朱廷立建。煉丹池 在九宮山上南岩。昔陶、姚二仙,避秦之亂,覓九宮深處,曰「以煉丹為務。」 今故址猶存。
陵墓附
編輯本府。〈江夏縣附郭。〉
漢禰衡墓 在鸚鵡洲畔,今淪於村棘中。黃楊墓 ,在縣南三十里鸚鵡村。
劉將軍墓 在舊演武場。
晉陶侃墓 ,《九域志》:「在江夏,今失其處。」
吳孟母墓 ,在鳳凰山下,即孟宗母。
宋馮京墓 ,在縣南百里保安池靈泉鄉。有「司徒廟。」
「朱條墓 」 ,相傳在江夏,不知何處人。
偽漢陳友諒墓 在泉司堂後。相傳風雨之後,往往作祟。
明楚昭王墓 、莊王墓 、憲王墓 俱在府城東六十里靈泉山。
明楚藩八郡王墓 在府城東五十里,近靈泉山。
吳雲墓 在金口。明洪武初,使雲南,不屈,死之,還葬此。
吳忠烈公裕中墓 在紙坊。
熊襄愍公廷弼墓 在紙坊。
賀文忠公逢聖墓 ,在塔步橋。
劉貞節墓 在二府寢
鄔節婦墓 ,在長山鋪。
武昌縣
桓宣武墓 ,在縣西十三里,周三十步。舊《經》云:「大司馬溫墓。」 《土俗編》云:「溫卒於姑熟,葬於湖」 ,疑此非也。《寰宇記》以為桓元墓,然元諡父溫為宣武帝,元其子也,安得以宣武稱?
孫登墓 在五丈港口江濱原上。
戴淵墓 ,在縣西二十里,高一丈三尺,晉驃騎將軍戴若思也。唐修《晉史》,避高祖諱稱「其」 字,故名不顯。
車武子墓 ,在縣東三十里。與故居俱在武車湖之上。
趙龍圖墓 在縣西吉祥寺側,宋鄂州通判趙令𡷫也。有傳。邵應豹墓 在縣南二十里城山頭,今邵家壋是也。《墓碑》云:「故宋中奉大夫開國男菊逸先生邵公墓。」 有記。
孟宗政墓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靈溪鄉清水潭。《碑》云:「宋太尉,封永國公,諡忠毅。」
孟珙墓 在縣西一百里賢庾鄉齊家橋金紫山。《墓碑》云:「宋太師封吉國公,諡忠襄。」
楊昭墓 在縣西一百里賢庾鄉赤土坡堡。按「昭,字如山,隴西人,任至湖廣行中書省參政,卒於官,留居武昌,遂葬於此。」
丁鶴年墓 在縣西寒溪寺後。碑雲「孝子墓。」 熊桴墓 在縣東五里。明隆慶五年,詔賜祭葬。孟習孔墓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馬蹟鄉村莊。景陵譚元春為之志其墓。
貞烈雙妓墓 在縣西九十里葛店。按明正德戊辰,優人陳旺率其妻唐氏、女環兒赴江夏,逢放鷹者謀殺其夫,強唐氏不從,殺之。又強環兒不從,亦殺之。本邑白湖張鍾靈解元義之,備衣棺更葬,買石為之表。
嘉魚縣
宋郭君墓 在縣北龍潭山,有掘其壙,《記》云:「君諱一新,字德彰,舊諱彌遠,復州玉沙縣滄浪鄉清化里人。其先來自興國,嘉熙己亥,清野南徙鄂之嘉魚,明年八月二十四日卒。十一月初四日,殯於縣治北龍潭山之原。」 又云:「家君世聞於時,義恤聞於鄉,州縣職政於民,多所委任。沔陽僑治條畫,裨贊力尤多。守臣將議」 奏補,辭以疾,弗能強。其寓居也,卜蓮荷塘之上,面大江以西,志鄉關之在目也。嗚呼!天限南北,不獲還先人之墓,此有遺憾。《記》內原多訛缺,今特擢其大略雲。
蒲圻縣
「吳將軍丁奉」 墓 在龜湖六口,有祠。
宋李夫人墓 在縣西樓下里大濟寺側。嘉熙中,光宗後母李雍王夫人張氏葬於此。
宋陳求道墓 在縣東二四都興坡。
咸寧縣
宋文簡公馮京墓 在鳳凰山下,去縣三里,今蕪沒。或曰:「江夏靈溪鄉有馮樞密墓。」
元王曄墓 在縣南山
王朝卿墓 在十二都。宋襄敏公韶之孫、曄之子,捍寇有功。元朝列大夫張術撰碑文。按:王謁,字朝卿,為樞密副使,生於隴口,葬於白沙。《邑志》恐誤。
翰林學士李鵬翔墓 在黃板橋。
明工部尚書劉維墓 在東山之麓。
奉政大夫、四川右布政使李祥墓 在下好橋。江西行中書省參議李廣墓 在黃岡坂。贈文林郎、監察御史方嵩墓 在金山後。資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陳智墓 原葬官埠橋。後賜葬祭,改遷下好橋山。吏部尚書王公為撰《墓表》。
文林郎、監察御史方洙墓 在十二都「白沙灣月山。」
北京都水清吏司郎中王煥墓 在一都梅家嘴。
通議大夫、南京戶部右侍郎孟養浩墓 在「茅壇」 ,奉賜葬祭。
奉政大夫、通政司參議趙邦柱墓 在馬橋尖山。
中憲大夫四川川南道副使趙嗣芳墓 在「茅壇孟墓左。」
孝廉李玉墓 在躍馬橋中莊祠前。
孝子劉從鳳墓 在上五都。
孝子楊遇春墓 在二都。
義塚 在縣西三里楊山鋪外。景泰中,知縣陳灝置。圍以堤塹,植以樹木。後為民戴祥侵種。正德中,都御史吳廷舉查復之。
崇陽縣
唐司空溫遷約墓 在縣西七十里靈塘原。宋丞相胡汴墓 在縣東回頭嶺上。
明汪大理卿文盛墓 ,在白羊山原。
邑侯李公善墓 在縣西一里,將樂人。
「胥廣文墓 」 在縣東新塘,揚州人。
馮鰲、馮鮫墓 在縣西台陂。
戴都堂墓 ,在縣東一里古城岡。
黃公墓 在縣北白竹坳。
周布政琮敕葬,墓 在縣西白騾畈。
汪通政宗元敕葬,墓 在縣南棠谿嶺。
汪宗尹尚書,敕葬,墓 在縣東羊港。
聶府尹墓 ,在石龜里。
通城縣
孔端植墓 在城南一里九峰山。先聖後裔。宋熙寧間,知縣事,卒於官。
「楊狀元起莘」 墓 ,葬城內城隍祠後。
興國州
甘寧墓 ,在州東六十里軍山之陰。字興霸,吳將也。
孟嘉墓 在陽新孟家堰。嘉為陽新令,事見《傳》《孟琪墓 》。琪為荊帥,善相人術。李廷芝鄉舉,以策干琪,琪夢車騎稱李尚書來謁,明日廷芝至,琪深異之,果舉進士。後琪卒,廷芝感其知己,扶琪柩葬之興國。未詳其地。
彭汝礪墓 《一統志》云:在州南三十里,汝礪官居尚書,俗呼其地曰「下彭源」 ,墓側有祠。按《浮梁志》祀汝礪為鄉賢,又載其墓,未知孰是。
李翔墓 ,在東南三十里崇慶里。內原有碑,今沒於民間。
成務墓 ,在南二十里,地名「梧坂。」 夏廷震墓 ,在南百里朝陽里內。
樞密墓 ,在東南四十里大澤原,舊有石牌坊。烏岩劉公四郎墓 ,在州西百里慈口烏岩村公墓在興國,而子孫盛於蜀。詳見《給事徐綱記》中。
大冶縣
漢荊王劉賈墓 在保安前廟後。賈,高祖之從兄也。黥布反,王走死,葬此。
宋高祖陵 ,在鐵山東前廟後相傳宋武帝劉裕也。
唐銀青光祿大夫墓 在黃茅尖山下。南康都昌人,姓王名文蔚,南唐之武將,累仕至宋,破蠻有功,咸平初終於位。
宋馮文簡公祖墓 在沼山。文簡諱京,宋之名臣。
萬止齋墓 ,在西陽里龜山。
太保呂文德墓 在道士洑。
「平山先生母制機墓 」 ,在黃龍山寺左。謝枋得
作墓誌銘,前有《制機塘》。
「明都御史范俊墓 在宮臺里張家山」 ,石刻尚存。
興安伯徐祥墓 ,在章山。永樂二年諭葬黎知縣墓 ,在興道觀左,張鳳鳴為誌銘表之。呂文簡公祖墓 太保呂調陽之祖,在茅潭裡王母山左。
通山縣
李後主墓 ,在翠屏山。世傳南唐主李煜以五十二棺同日出葬,為「疑塚」 ,而「翠屏山」 其一也。今墓不存。
「《黃門吳》母墓 」 廣東海豐人,學訓黃澄妻。葬翠屏山獅子腦。。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