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6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六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卷目錄

 鄖陽府部彙考二

  鄖陽府封建考

  鄖陽府公署考

  鄖陽府學校考

  鄖陽府戶口考

  鄖陽府田賦考

  鄖陽府風俗考

  鄖陽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卷

鄖陽府部彙考二

編輯

鄖陽府封建考        通志

編輯

上古

房 :舜有天下,封堯之子丹朱於房,即今房縣。商 契佐禹治水有功,舜使為司徒,封於商,賜姓子氏,今上津縣。契子昭明,傳十四世而生成湯。

鄖 ,皋陶之後,子爵。按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之,鬥廉計曰:「鄖人軍其郊,必不誡,敗鄖師於蒲騷。」 後楚滅鄖子,封鬥辛於鄖公。《左傳》稱鄖,即今鄖鄉。

麇 ,嬴姓,子爵,國小地狹,處於鄖鄉。按《魯文公十年》,楚子、陳侯、鄭伯、蔡侯次於厥貉,將伐宋,麇子逃歸。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敗於防渚。潘崇復伐麇,至於錫穴。十六年楚大飢,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蒍賈曰:「麇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 乃出師。旬有五日,百濮乃罷。杜預云:「麇在鄖鄉」 ,即今鄖陽。

庸 姓,爵未詳,即今竹山縣。

北周

鄖國公《韋叔裕 》,《天和五》年封。

韋國成 孝寬孫

鄖國公楊政道 ,開皇四年,以宗室封。

鄖王《高嗣謙 》,《先天元》年封。

鄖國公張亮 ,太宗時徙封。

鄖國公《殷開山 》,《武德》四年以從征有功,封鄖國公。《韋安石 》,《武后神龍》元年封。

鄖國公嚴震 ,建中三年,以治行封。

鄖國公德鈞 ,《魏王廷美》第五子。

保康榮康王顯湍 ,端王第二子。嘉靖六年薨,亡子,國除。

鄖國公廖永忠 ,洪武十三年封。

鄖陽府公署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

鄖陽府治 在城之西。成化十三年知府吳遠建。中為正堂,左為經歷司,右為照磨所,為案牘房,為戒石亭,為儀門,為大門。堂之後又為堂、為庫,正北為知府宅,山麓設土地祠,東西列各官宅及吏廨。大門內設土地祠,外為申明、旌善二亭,前為古鄖,名「邦坊。」

都察院署 成化十三年都御史原公建。中為正堂,都御史胡宗皋立題名石二於堂東,大宗伯湛若水記之。前為儀門,東土地祠,西抄案房前。大門北為後堂,過前為川堂,西為軍器庫,後為中廳。寢室、捲篷在寢室後,內廚房在東廂房後。都御史蔣曙建。又書房在中廳西,都御史陳雍建,都御史王以旂重修。二坊大門外西都司官廳,東府廳,南縣衛官廳。隆慶四年燬於火,都御史汪道昆檄本府同知韓孜重修,規制視舊益飭焉。自元至正間流逋生變,明始以副都御

史楊璿巡撫荊襄。未幾復亂,都御史項忠平之,遂留撫其地。不數年,流民復聚為患,乃命原公處置,設府縣以統理之,都司衛所以控制之。鄖之有府,蓋自此始也。是時湖廣鎮守等官,以荊、襄二府山深地廣,流民去而復來,乃並敕提督太岳、太和山少監韋貴,兼分守荊襄。先是原公薦監察御史吳道宏,因奉敕巡按湖廣,提督八郡軍民。事竣,進原公兵部尚書,留道宏按其地。是後,凡有新命,必並敕太和中官知會。嘉靖十年,都御史胡宗皋疏太監王敏之過,自是,中官不干撫治之事,而提督之威望益重矣。

「分守下荊南道」 署 在府治北,迎恩觀西。兵燹後,拆毀,址存,後移住於都察院。

察院 在都察院東,知府宋豸重修。

稅課司 在府治西一里,設大使一員。

大豐倉 在府治西後,添設小西門內高岡,今如故。設大使一員。

陰陽學 ,在府治街南。正術一員。

醫學 在府治街南,正科一員。

僧綱司 在府治北,都綱一員。

道紀司 在府治北,道紀一員。

鄖縣治 舊在府治西,創自前代元季。明洪武二年,縣丞臧晉開設。洪武十年,知縣馬伯庸重修。成化二年,知縣戴琰改建。中為正堂,左為幕府,廳為土地祠,為庫,兩廊為書吏房,前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儀門內為獄,前為大門;堂之後為饌堂,為知縣宅;堂之西為主簿宅。大門內為典史宅,大門外東西為申明、旌善二亭,明末拆毀無存,今移住於龍門書院,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

雷峰岈巡檢司 在東北七十里。

富豐倉 在縣治西。知縣呂仲彬建,今廢。預備倉 在縣西。知縣戴琰建,今廢。

養濟院 在縣西。洪武七年,知縣馬伯庸建。成化七年,知縣戴琰徙於縣治之西南,久廢。今移東城外,為茅屋數間,以蔽風雨。

外州縣

房縣治 在縣西南隅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傅六吉於本縣舊址刱建正廳。

三楹,儀門三楹,饌堂一楹,內寢室正房五楹,東西茆房各三楹。七年,知縣田蒸髦又於寢室刱樓五楹,饌堂右建書房三楹,儀門前建大門三楹,門屏一座。大門內左為典史宅。正廳兩序各建茅屋五楹,為六曹文案房。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

察院  「分司  」 府館 今俱廢。

板橋山巡檢司 ,去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明洪武六年設,後移於博磨坪。今仍於板橋山設巡檢一員。

縣倉 今廢

陰陽學 、醫學 今俱廢。

僧會司 、道會司 ,今俱廢。

養濟院 在縣東

竹山縣治 始建於方城山,再遷於上庸河,再遷於今文廟基。洪武十三年,知縣郭世賢創於城之西,後又歸併房縣。二十九年,知縣張宗政遷於文廟之右。今因之。康熙四年,知縣蕭功一修建茅房,俱為賊廢。今知縣賈待聘復修茅屋數間。其典史宅亦係茅房。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

布、按二分司 府館 ,今俱廢

吉陽關巡檢司 ,在縣西一百里。巡檢一員,今裁。

縣倉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以上昔全設,今俱廢。

竹谿縣治 ,在城中。康熙四年,知縣曹席珍修。茅房一座;因逆譚宏,拆毀無存。十九年,知縣徐京陛修建。大堂、儀門、案牘房俱備。設官知縣一員、典史一員。

布政分司 舊址在縣治南。

按察分司 舊址在縣治北。

府館 舊址在縣治東「通惠坊。」

尹店巡檢司 舊在白土關,康熙五年裁。陰陽學 舊在縣西街,設訓術一員。

醫學 舊在縣南街,設訓科一員。

僧會司 、道會司 ,今俱廢。

縣倉  、養濟院 今俱廢。

保康縣治 在岮峪山。康熙四年,知縣李粹白以地方初闢,物力不及,權於舊址之上架茅為屋,以蔽風雨。設官知縣一員、典史一員。

布按二分司  府館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縣倉  養濟院 以上昔全設,今俱廢。鄖西縣治 在城中,成化十二年,都御史原傑奏設。中為正廳,東為幕廳,西為庫,為路臺,左右為六科承發架閣房,前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又前為縣門,即譙樓也。譙樓內為獄亭,北為縣宅。幕廳東為主簿宅,又東為典史宅。自後蒞茲土者,屢多增修,規制頗備。歷兵燹後,城垣屋舍俱平。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賀繩烈權於東南門甕城內築

堡為垣,並借「梓潼廟」 棲之,以蔽風雨。典史無宅,亦借棲於城隍廟中。

布按二分司  府館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縣倉   養濟院  以上昔全設,今俱廢。

鄖陽府學校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鄖陽府儒學 「舊為鄖縣學,在府治東南。洪武間,知縣馬伯庸刱建。成化二年,知縣戴琰重修。十二年置府,陞縣學為府學。弘治十四年,都御史王鑑之以卑隘弗稱,鼎新之,並設樂器、祭器。嘉靖甲申,都御史胡東皋移建於府治之北,後知府黎堯勛又改於府治之西。丙辰年,都御史章煥更遷於東門外,仍展城基環」 繞之,增一門曰「時雨」 ,即府學朝門也。中為大成殿,傾圮

皇清順治十六年,御史張尚委推官駱士倩重修戟。

門、「明倫堂」 、「啟聖祠」 、「四齋」 、「尊經閣」 、「杏檀亭」 、「博士宅」 、「洙泗亭」 、「時雨堂。」 而櫺星門及兩廡,則後知府張文星所修也。

名宦祠 原祀張士遜、戴珊、徐蕃、王憲、張極、王鑑之、沈暉、鍾蕃、吳遠,今久廢。

鄉賢祠 原祀尹吉甫、伯奇、黃香、寇偉、溫如玉、赫奕、周之冕,今亦廢。

《鄖山》書院 御史於湛建,今廢。

龍門書院 御史黃紀賢建,今借作「縣治。」 射圃  、社學  、學田 ,今俱廢。

鄖縣儒學 舊在縣東。成化十三年設府,升為府學。嘉靖十七年,知府許詞奏建於縣治之西南。中為大成殿,東西為兩廡,為戟門,為櫺星門,外以屏牆橫之。啟聖有祠,宰牲有所。右為明倫堂,東西為兩齋,曰《進德》、「修業。」 後為教諭宅,為訓導宅,左右為號舍,規制宏備。後俱毀。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府李燦然重修戟門、櫺星門通

判仇昌祚重修「屏牆」 二坊,毀於火。後知縣侯世忠復修之。至於「啟聖」 、名宦、鄉賢諸祠,以及尊經閣、兩廡、東西齋舍,左右號房,則至今廢墜,終未修整焉。

外州縣

房縣儒學 舊為州學,在城內東北。洪武八年改州為縣,學亦因之。後改遷城東門外。成化七年復遷城內。嘉靖十八年又遷東門外,即今所也。中為大成殿,旁列兩廡,前戟門、櫺星門。門外泮池,東西號房。屏牆、射圃、明倫堂、居仁、由義兩齋,左藏書所,右祭器庫。後啟聖祠、名宦、鄉賢二祠,東西博士宅,後盡廢至

皇清康熙六年,本府通判仇始刱大成殿三間,東西

廡各一楹。知縣雷化龍建明倫堂茆舍三間,而戟門、櫺星門、門屏以及名宦、鄉賢祠、博士宅則仍未修焉。

射圃  、學田  、學倉 今俱廢。

社學 本未設立

竹山縣學 舊在縣東。洪武三年,知縣郭士賢重修,久傾。宣德、正統間重修。成化十一年,以地汙下遷於北蓮花池,即今所也。中為大成殿,久廢。至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蕭功一始建茅屋以安木主。又

廢。二十年,知縣賈待聘捐貲重修三間。其餘堂殿齋廡、名宦、鄉賢祠,俱廢未修。

秋江書院 今廢

射圃  、學田  、學店

社學 今俱廢

竹谿縣學 在縣治東,與縣連界。成化十二年,都御史原傑檄楊琚等刱建,知縣曹熙修之。弘治七年,縣令伍夔以卑隘弗稱,盡撤其舊而新之,又刱文昌、「鄉賢」 二祠。十年,知縣曹瑾造龕案祭器,立臥碑。十三年,知縣傅亨昌又以號房卑隘,且傾壞,遂拓東遼巷地修焉。嘉靖二十三年,署印同知溫汝璋重修。中為大成「殿,旁列兩廡。」

前為戟門,又前為泮池,為櫺星門。殿之後為明倫堂,旁列兩齋:曰「進德」 、「修業。」 堂之後為敬一亭,右為啟聖祠,殿之後為饌堂。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又左為聚奎樓。門內為號房。而教諭宅則在明倫堂之右,訓導宅則在饌堂之前。後俱廢。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曹席珍建茅殿三間以棲「神主。」

十三年,賊焚。二十年,知縣徐京陛捐貲重修大殿三間,東西兩廡。教諭謝加恩修「明倫堂」 一座,其餘門舍庭廡,俱廢未修。

射圃  、社學  、學田

學倉 今俱廢

保康縣學 在縣治右。弘治十一年,知縣蘇惠和建,久廢。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李粹白建茅殿三間,賊,又廢之。

二十年,知縣金國明重修。

射圃  、學田  、社學 俱久廢。

鄖西縣學 在治西南。成化十三年,都御史原傑刱建。中為大成殿,「旁列兩廡,前戟門,又前為櫺星門,後為明倫堂,旁列進德、修業兩齋、博士兩宅。」 弘治八年,知縣劉理重修,又刱置泮池於戟門外。十四年,知縣王才於櫺星門甃石臺、刱號房於東廡後,未就,主簿張誼成之。嘉靖九年,知縣邵暘建啟聖祠於學門內,又建敬一亭於啟聖祠前。今俱廢,僅存舊址。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賀繩烈於舊址蓋茅屋三間,康

熙二年,李昱重為蓋之。七年,祝應晉增修正門、角門,餘俱廢,尚未修。

「博士」 兩宅 ,今權寓僧寺。

社學 在縣治西北。成化十五年建。正德元年知縣石璇重修,至嘉靖七年全燬。

學田 無

學倉 在儒學東,今廢。

鄖陽府戶口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府總

原額戶口人丁二萬九千二百八十七丁。今實在人丁五千二十丁。

原額丁銀九千五百九十九兩七錢八分。今實徵丁銀一千六百八十三兩七錢。

鄖縣

原額「戶口人丁」 九千一百一十六丁。

額徵丁銀二千八百三兩三錢六分。迄今凋殘之後,不及十之二、三。

《實在人丁》一千三百六十八丁。

實徵丁銀七百九十一兩五分。

房縣

原額戶口人丁三千七百八十丁。

今實在人丁三百一十丁。

原額丁銀一千三百四十五兩二錢五分有奇,今實徵丁銀一百一十三兩一錢七分有奇。《竹山縣》:

原額《人丁》四千三百七十一丁。

額徵銀一千二百八十七兩六錢三釐有奇。除逃亡人丁三千九百九十三丁。

無徵銀一千一百七十六兩三錢二分五釐有奇。

「見在招撫復業人丁」 三百七十八丁。

實徵銀一百一十一兩三錢五分七釐有奇。《竹谿縣》。

原額戶口人丁二千八百一十丁。

「《實在》人丁」 二百二十五丁。

原額丁銀一千一百八十一兩四錢一分,實徵丁銀一百三十六兩六錢四分有奇。《保康》縣:

原額戶口人丁二千四十二丁。

今實在人丁一百四十一丁。

原額丁銀八百九兩九錢三分五釐。

今實徵丁銀五十五兩九錢二分二釐。

鄖西縣

原額戶口人丁七千一百六十八丁。

內除逃亡實在人丁一千三百零六丁。

原額丁銀二千一百九十六兩六錢二分四釐有奇。

今實徵丁銀四百九兩八錢六釐有奇。

鄖陽府田賦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府總

《原額》、田地、塘四萬九千二百六十九頃八畝一分。

實成熟田、地、塘四千五百一十七頃四畝二分。原額徵糧除減免外,實該秋米麥一萬二千七百零三石九斗五升三合。

今實成熟糧二千七百七十四石一斗一升五合。

原額徵條銀二萬二千一百九十八兩六錢六分。

今實徵銀四千六百二十五兩一錢六分。屯田原額八百九十七頃九畝。今荒熟不一。俱併入襄陽衛管理

鄖縣

《原額》八則田地、共九千六百二十八頃八十七畝五分

額糧四千三百五石八斗五合。

額徵銀五千六百八十七兩六錢四分。自凋殘之後,不及十之七八。

今實成熟田地九百六十八頃十畝九分,實成熟糧一千一百八十七石六斗四升八合,實徵銀二千七十八兩七錢九分。

房縣

原額二十八則田地共四百三十二頃八十四畝。

今實成熟田地一百三十五頃九十三畝一分。原額糧三千五十一石五斗

今實在成熟糧五百二十九石二斗三合,原額徵銀三千二百三兩二錢八分。

今實徵銀五百五十五兩三錢四分有奇。屯田原額一萬四千七百七十五畝。今照《新冊》入襄陽衛管理。

竹山縣

原額《六則》田地、六千六百二十四頃三十七畝七分三釐

科糧一千九百二十六石九斗二升一合有奇,徵銀二千八百四兩九錢二分一釐有奇。除荒蕪田地六千四十六頃二十四畝一分二釐

《無科》糧一千七百三十一石四斗五升有奇,無徵銀二千五百二十兩三錢一分九釐有奇。勸民新墾成熟田地五百七十八頃一十三畝六分一釐。

科糧一百九十五石五斗一升五合有奇,實徵銀二百八十四兩六錢有奇。

九釐遼餉額派銀六百三十四兩四錢九分六釐七毫有奇。

內除荒蕪無徵銀五百七十兩一錢一分七釐有奇。

實徵銀六十四兩三錢七分九釐有奇。

屯田原額一百四十二頃四十六畝。今照新冊、入襄陽衛管理

竹谿縣

原額上、中下田地、塘五千六百一十四頃五十二畝八釐。

今實成熟田地九百五十九頃八畝三分。原額糧一千一百三十七石五升三合。

今實成熟糧一百六十二石四斗四升八合。原額徵銀二千九百五十四兩八錢五分二釐。今實徵銀三百三十一兩二錢四分

保康縣

《原額》《六則》田地四百六十二頃一十九畝三分。今實成熟田地、一十九頃三十四畝七分。《原額》糧七百四石四斗二升八合

今實成熟糧二十七石七斗三升七勺。

原額徵銀二千三十五兩四錢一分。

今實徵銀八十兩一錢一分。

鄖西縣

《原額》《七則》田地、二萬六千五百六頃二十七畝三分六釐有奇

今實在成熟田地一千八百二十五頃六十三畝八分九釐有奇。

《原額》糧二千二百一十二石六斗一合有奇。今實成熟糧三百五十五石五升三合有奇。原額徵銀五千四百九十二兩五錢五分二釐三毫有奇。

今實徵銀一千零四兩一錢三分五毫有奇。

鄖陽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鄖縣附郭。

《范子長記》:「其人勁悍決裂,兼秦晉之俗。」

陸宣宗《海樓記》:「人民樸野,公庭無事。風俗秀美,泉甘土肥。」

張舜民詩:「任用無非竹,衣裾盡是麻。」

《地理志》:「水耕火耨,以漁稻為業。」

信巫鬼重淫祠

鄖介荊、襄之間,據江漢上游,萬山盤亙,其刀耕火種,易動難戢。蓋楚之輕剽,秦之強悍,兼而有之。

《方輿勝覽》。「男子燒畬為田,婦人績麻為布,以給衣食。」

舊志:民多秦音,俗尚楚歌,男耕女織,有古淳樸風。但信鬼不藥,惟知務農。漸因流寓鱗集,以至風俗侈靡。自創府以來,衣冠輻輳,禮樂興行,士風因之丕變。

四封之內,依山而居,編竹緝茅,以代陶瓦;男婦插秧,擊鼓而歌。悉力耕山,野無曠土。暇則負籠採樵,絡繹於道。四方流移雜處,淳漓相半。江漢之間,金錫之穴,流移之所聚,形勢之最盛。吳譽聞志,山多土薄,俗儉民淳。力耕桑而鄙販鬻,右質願而恥不義;士彬彬向學,女修織紝班白不負戴;喪祭讌會,不僭不濫;民跼蹐奉法。詞訟亦無深文弄智,案牘清簡。蓋褒然有古之風焉。

陝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德、黃、吳、蜀、山東、河南之民二,土著之民二,皆各以其俗為俗焉。房縣:

自戰國時,更秦屬楚,故其民兼秦楚之俗,舟車不通,專事擔負,俗尚淳樸,士亦向學。《竹山縣》

《舊志》:「俗尚儉朴,頗知禮義。男務耕讀,女勤織紝,婚姻擇閥閱,疾病事巫鬼,栽種擊鼓謳歌,卜葬信風水,器用服食悉如制。」

竹谿縣

民多秦音,俗尚《楚歌》,信鬼而尚巫,務農而少學。依山而居,績麻而衣,燒畬而田,栽種擊鼓謳歌,出入負背筐筥。邇來風氣漸開,人文始著,咸知敦本積學,儒風日盛。

保康縣

「地險土瘠,墾山為田。有疾者好巫鬼,不平者好爭訟,喪葬不用浮屠。」 邇來朴而秀,野而文,豪傑慕義之輩,如日之升矣。

鄖西縣

《邑舊志》:「人民樸野,多秦音,好《楚歌》,勁悍決裂,力耕勤績,四方寓處,淳梗相半。邇則人知向學,科目漸盛。」

鄖陽府祠廟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鄖縣附郭。

山川壇 在城東三里

社稷壇 在府城西

郡厲壇 距城東北二里。

城隍廟 在城北半里

關夫子廟 有四

東嶽廟 在城北

縣城隍廟 在縣北

八蜡廟 在三元宮西

蕭公廟 去治東八里

五顯廟 去治東五十步,今廢。

「廣施廟 」 ,先在武陽金岡山,夜移於河南各家,牛皆汗,皆神借牛力。

原吳二公祠 今廢

三皇祠 在縣治後

房縣

山川壇 在城南

社稷壇 在城西北

邑厲壇 在城北

城隍廟 在治東

關王廟 ,去城外二里。

三官廟 在治西

東岳廟 在治東

諸葛廟 今廢

潵澥龍王廟 在縣治內。白馬廟 白馬害稼,建廟祀之。

泰山廟 去縣東北八里。

西嶽廟 ,去縣西北四里。

蕭王行祠 今廢

「崇祀」 祠 祀費長房。

「尹吉甫祠 」 、黃香祠 俱在縣治內。

竹山縣

山川壇 在城西

社稷壇 在治東

邑厲壇 在縣北

二郎廟  。城隍廟  。關王廟。

三官廟  。龍王廟  。《水府廟》。

玉皇廟  。五顯廟  。東岳廟。

祖師廟  、「大華行祠 」 、「三教堂。」

竹谿縣

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西

邑厲壇 在城北

城隍廟 :知縣曹席珍建,茅屋三間。

三官廟  。東岳廟  。水府廟。

關王廟  、嘉祐太子廟。

羅圈巖山廟  、原公祠。

文昌祠 :以上俱舊設,今廢。

保康縣

山川壇 在城南

社稷壇 在城西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今建茅屋三間。

水府廟 :「在城內。」

歇馬廟 相傳關公曾歇馬於此。

濟瀆廟 在縣南。知縣潘可賢禱雨於此,有應額「雨暘」 時若。今廢。

洞庭廟 在縣北,今廢。

東岳廟  。真武廟  。玉皇廟。

關王廟 :以上諸廟今俱廢。

鄖西縣

山川壇 在城西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邑厲壇 在城北

城隍廟 在縣西

蕭公廟 在西門內

原公祠 在學東

忠烈祠 贈左參朱褒,廢。

寺觀附

編輯

本府。鄖縣附郭。

興福寺 ,在城西,都御史原公改為「僧綱寺。」 法華寺 ,去縣東五里。弘治中,鄖指揮康勇修。圓通寺 。去縣南四十里。

武陽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

松林寺 去縣西五十里。

二龍寺 去縣西三十里。

石佛寺 去縣西十里

狗塚寺 去治南七十里。

觀音寺 去治東二里

清禪寺 去治東九十里,有詩刻石。現存堰溝寺 、普安寺 ,俱在境內。

狗陪寺 在縣治前

白鶴觀 在城內

迎恩觀 ,舊為「唐德觀」 ,都御史沈暉祝釐於斯,增拓之,奏請,敕賜今名。

藥術觀 在縣西,今廢。

回龍觀 去治南七里

三元宮 ,去縣北三里。

玉皇閣 去縣西二里

房縣

觀音寺 去縣西三百里。

聖水寺 去治西北五里。

皇慶寺 去治西二十里。

停舟寺 去治東北一百里。

雙泉寺 去治北一百八十里。

天池寺 去治北一百三十里。

松柏寺 :去治西北三十五里。

石門寺 去治南十里

大悲寺 去治南一百五十里。

白雲寺 ,去治西北一百八十里。

中峰寺 去治西北二十里。

龍門寺 ,去縣東三里,碑存。

湖溪寺 去縣西北三十五里。

馬岩寺 去縣西一百里。

十佛寺 ,去縣西七十里。

玩月寺 ,去縣西四十里。

志公寺 去縣西北十五里,碑存。

龍泉寺 ,去縣東北一百里。

米羅寺 去縣西南三百里。

佛圖寺 去縣西六十里。

毘盧寺 ,去縣東一百五十里。

秀池寺 ,去縣西南一百里,懶讀祖師修禪處。馬進寺 ,去縣東北一百里。

長灘寺 ,去縣西北一百里。

白馬寺 ,去縣東北一百里。

仙官寺 去縣西北四十里,陳摶修煉處。淨蓮寺 ,去縣西南二百里。

衣缽寺 ,去縣西北一百八十里。

地藏寺 ,去縣西南二百里。

華嚴寺 ,去縣西南一百里。

水陸寺 去縣西北八十里。

紫規寺 ,去縣西南二百五十里。

彌陀寺 ,去縣東北六十里。

寶林寺 ,去縣東一百里。

惠感寺 去縣西一里

龍興寺 ,去縣西北一百里。

文昌觀 ,去縣一百十五里。

望仙觀 ,去縣西四十里。

玉皇觀 ,去縣東南五里。

雲台觀 ,去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白鶴觀 ,去縣南一里。

藥水觀 ,去縣西北十五里。

四聖殿 去縣西北四里。

朝天庵 去縣東八十里。

古洞庵 去縣西八里

天池庵 去縣西二里

竹山縣

大梵寺 去縣治東一百步。

白雲寺 ,去縣南五十里。

鰲魚寺 去縣西南二十里。

盤龍寺 去縣南五里

天坪寺 去縣南二十五里。

法華寺 ,去縣北二十里。

塔院寺 去縣東北六十里。

龍泉寺 在縣治內

華嚴寺 ,去縣北一百四十里。

禪定寺 ,去縣北一百六十里。

東巖寺 ,去縣北一百三十里。

聖水寺 去縣西北八十里。

朝陽寺 ,去縣西北三百里。

隆興寺 ,去縣西一百八十里。

石佛寺 去縣西南五十里。

寶林寺 ,去縣西一百五十里。

羅漢寺 ,去縣南一百五十里。

善緣寺 ,去縣西六十里。

寶池寺 ,去縣南一百里。

圓通寺 ,去縣西南五十里。

白蓮寺 ,去縣北一百里。

報恩寺 ,去縣東七十里。

寶林寺 去縣東八十里。

禪定寺 ,去縣西南三百里。

地藏寺 ,去縣北二十五里。

洪福寺 去縣南五十里。

停舟寺 去縣北一百里。

香山寺 ,去縣北一百一十里。

觀音寺 在縣內

保豐寺 去縣西九十里。

清涼寺 ,去縣北六十里。

真慶觀 ,去縣北一里。

玉皇觀 二所

元妙觀 去縣南二十里。

興隆觀 ,去縣西六十里。

團山觀 二所

回龍觀 ,去縣西五里。

重興觀 ,去縣西九十里。

聖水觀 ,去縣南一百里。

龍池觀 ,去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獅子觀 ,去縣北一百八十里。

迎風觀 ,去縣北四十里。

白雲觀 ,去縣南七十里。

祖師觀 二所

大悲庵 去縣南二十里。

圓覺庵 在縣東北

維摩庵 去縣南七十里。

明月庵 去縣西北一百八十里。

天池庵 去縣東三里

彌陀庵 去縣西十五里。

觀音庵 去縣南三十里。

考證

善庵堂 去縣西南一百五步。

竹溪縣

慶登寺 在縣東

西寺 去縣西二里

白雲寺 ,去縣東十五里。

蓮花寺 去縣西十五里。

禪定寺 ,去縣西南一百五十里。

華嚴寺 ,去縣西北一百五十里。

普濟寺 ,去縣西南一百四十里。

彌陀寺 ,去縣西南五十里。

獨松寺 ,去縣北三十五里。

青山寺 去縣西四十里。

香山寺 去縣西七十里。

觀音寺 去縣西五十里。

元和觀 ,去縣西三里。

龍山觀 去縣東二里

興隆觀 去縣東一里

青華觀 ,去縣西七十里。

雲峰觀 ,去縣西南三十里。

雪山觀 ,去縣西七十里。

淡山觀 :去縣南九十里。

保康縣

龍興寺 去縣東七十里。

觀音寺 ,去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北峰寺 ,去縣南一百五十里。

普光寺 ,去縣東一百里。

乾興寺 ,去縣南五十里。

行香寺 ,去縣北五十里。

楞嚴寺 ,去縣一百里。

興聖寺 去縣西五十里。

古佛寺 在縣北五十里。

禪𥙿寺 ,去縣北二十里。華嚴寺 ,去縣八十里。

朝陽寺 ,去縣一百里。

興隆寺 ,去縣八十里。

幽靜寺 去縣北一里

鐵佛寺 ,去縣六十里。

佑聖觀 在縣治內

白雲觀 ,去縣七十里。

迎仙觀 去縣五里

馬鬚嶺觀 去縣東七十里。

祖師觀 ,去縣南二十里。

明興觀 在東門外,祝釐之所。

松庵 去縣七十里

鄖西縣

永慶寺 在縣東,祝釐之所。

乾興寺 去治北五里

萬壽寺 去治西北四十里。

清淨寺 去治西北六十里。

普福寺 去治北二十里。

九龍寺 去治北五十里。

正仁寺 去治東南五十里。

興勝寺 去治西南八十里。

清明寺 在東關

清潔寺 在南關

龍泉寺 去治東南四十里。

大寧寺 去治西六十里。

聖水寺 :去治東北七十里。

盤龍寺 去治南一百二十里。

天壽寺 ,去治南一百二十里。

雲峰寺 在縣治內

懸鐘觀 ,在懸鼓巖下。

彌陀觀 在北門外

雲台觀 ,去治東南三十五里。

仁威觀 ,去治西北十里。

清龍觀 在治內

天池庵 去縣西南四里。

觀音堂 去縣西南三十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