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74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卷目錄

 黃州府部彙考二

  黃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卷

黃州府部彙考二

編輯

黃州府山川考二    府縣志合載

編輯

黃安縣

天臺山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有石臺,高百仞,峭壁四周惟一逕,石磴可躡而登,上廣數畝。仙居山 ,在縣西九十里。

龍王山 ,在縣北四十里。

三角山 在縣東三十里,三峰品峙如筆架。北峰下有石洞,深邃,時轟轟有聲則風,土人名之曰「風洞。」

五雲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初名「五名山」 ,明太守周思久易今名。由巔而北,群山合沓如窩,因名「天窩。」

車望山 ,在縣南五十里。

陽臺山 ,在縣西四十里。

遊仙山 在縣東三十里。

駟馬山 在縣西南七里。上有石,狀類馬,故名。明邑人吳心學結廬講業其下,督學胡太和題曰「洞龍書屋。」

大金山 在縣南五十里。

小金山 在孟嘗山東

五頭山 與卓望對峙,東扼溪流。

雙門山  、寨基山  、《廟峰山》。

石丈山  。張家山  。打磨山。

峨山   「《王龔山  長》《龜山》。」

「鄂家山  」 、「橫山  」 ,以上諸山俱峙於縣左。「佛塔山  」 、「夾山   」 、「七箇山」

雲臺山  :以上諸山俱踞於縣右。

「《酒醉》山  。」 白石山  。《大佛山》。

箕子山  、雞公山  、燈籠山。

楓山   :以上諸山,俱屏列邑北。

「香山   。」 「丫頭山  。」 「錫丈山。」

「道人山  。」 「卓望山  。」 「峨山。」

「磨盤山  。」 「孟嘗山  。」 道明山。

馬鞍山  。紅蓋山  。《上竿山》。

鷹爪山  。陽和山  。王子山。

獨山   以上諸山皆環拱邑南。

「大棠山  」 、「尾斗山  」 以上皆邑東之山。「羊角山  」 、「峰子山  」 、「乳山  」 以上皆邑西之山。

輔弼嶺 峙於縣之左

平頭嶺 峙於縣之右

清風嶺 在縣北

聚英峰 在縣右

浮雲巖 在縣右

黃石巖 在縣北

觀音巖 在縣南

紫潭河 ,源出白沙關。

界河 至七里坪西受天臺山腰磨沖、方陂沖、上莊畈諸溪之水。

貢熊灣河 一出雙山門,東合廟峰、石丈、打磨山之水,西合幕雲、黃石巖諸溪之水。

東流河 在城西里許,源出光山白沙關,其支西合陽台、佛塔、浮雪三溪之水。

金場河 入於河,十里至龍灣。其支東北出峨山沖,又東合土門沖、王龔山、三角山、五雲山諸溪之水。

陡埠河 在縣東八里

沙河 在縣南十里。西受童家港、揚德橋二溪之水,東受蓮花港、鎮定橋、五里橋三溪之水,西受羊兒港、徐家港之水。

《中和官渡河 》,東受曾家港水。

八里灣河 :東受縢花港、臨湖港,又西受行祠橋至太平橋港水。

謝家店河 在縣東南,至孟家坊與板門沖河合流。

松溪河 在縣南四十里。按《縣志》謂縣東之河也。源出鹿皮沖,南與葉紙河合流,而下達岐亭,由柳子港、新洲史壩注之江。

灄河 在縣西,一出金局關,一出黃陂站,二河合流。

西河 ,下。與雙河合流。

官倉河 在縣西五十里。

橋流河 在縣西六十里,源出老山下。

雙河 在縣西三十里。合流而南,曰「兩河口」 ,蓋灄河之上流也。達黃陂,由團潭河灄口注之江三河口 南下三十里至縣西。

聖人湖 在縣北三十里。

紫潭一河,由感化孫贊埠匯張太湖注之江,稍可運筏。夏秋雨水漲溢,間可運百石之舟,但苦不可常,以此廬旅之比居,里戶之輸將維艱,乃批巖衝壅,瀦而為潭。

紫潭 在縣南八十里

葫蘆潭 在縣東北

烏龜潭 在縣西

仙女潭 在雙河口,龍灣南。

「李子潭 」 、「牛石潭 」 ,俱在新安。

玉屏潭 在龍灣北

周潭 在龍灣西

文潭 在龍灣東

鷹嘴潭 在蓮花港

天井潭 在羊兒港

清風潭 在八里灣

《勿慕泉 》,在城中。

蘄水縣

玉臺山 在縣東一里。世傳張道陵烹玉之所。道陵自蜀還煉丹。有仙井、仙洞。有神光觀、張巡廟。臨河遠眺,一邑之勝。

茅廬山 ,在縣東九里。

密峰山 在縣東二十里。宋劉平隱處,即劉仙女父,今有仙女廟。

金谷山 ,在縣東四十里。

燈籠山 :在縣南三十里。

月子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

白荊山 ,在縣西二十里。

寶陀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

孟家山 在縣西三十里。

煙籠山 :在縣西三十一里。

劄馬山 :在城山側南一里。

卓旗山 在縣西二里

免刀山 在縣西八里

調軍山 、枚爐山 俱在縣西十里。

叢山 、策山 ,俱在縣北十里。

恩山 、婁紫山 俱在縣北二十五里。

小營山 ,在縣北四十里,古蘆塘地有土灶,徑廣丈餘,土焦黑,傳為昔人炊爨處。

楊家山 在縣北四十里。元楊興九居此。野鶴山 ,在縣北四十五里。上有古剎。

鸚鵡山 ,在縣北六十五里。

四望山 ,在縣北七十里。

周羅山 ,在縣北七十里。

花山 在縣東南十里

峨嵋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

張家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闍黎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李氏先祖居此。師公山 、大旺山 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倒牛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蓮花山 、龍泉山 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板橋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白羊山 有石如羊

陸奇山 、呂家山 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仙台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豐虎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猴王坪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張茅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梅梓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有張公駝,駝二石。有剪雲閣。相傳昔有衣黃者吹簫於其上,又雲「有何仙姑者昇仙於此。」

金鼓山 在縣西北六十五里。山之西麓有陶穀學士墓,今名「陶家坊」 ,多陶姓雲。

煙龍山 在縣東七里。常有龍盤踞其上,煙雲不散。

雞公山 在縣東八里。洪武初,有大蛇赤冠似雞,生兩翼,作雞鳴則雨。鄉人以為神,立祠祀之。田家山 ,在縣東二十里。

斑竹山 、太平山 ,俱在縣東五十里。

望江山 、分金山 、查兒山 ,俱在縣東七十里。

天馬山 在縣南十里

袁家山 在縣南十五里。

馬頭山 在縣南三十里。

華埠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峰巒秀小,然登其

峰,群景洞豁,南有石丈塢,西控長川,即所稱「華埠潭。」

麻母山 、金繡山 、金寶山 俱在縣東北三十里。

鳳棲山 在縣東三里。世傳張道陵煉有三丹,雞食其一,化為鳳棲此,因名。今石上有「鳳棲」 二字。明崇禎間,理院熊文燦捐金構關帝祠於其上。會邑數災,形家言不便,因毀焉。今址尚存,下有陸羽泉。

斗方山 在縣東五十里。山方如斗。唐無著禪師與宋佛印禪師古剎。上有羅漢洞、百合洞及飛來石樑、石磢、石柱。

三角山 在縣東六十里,盤踞羅田、蘄州二界,有宋人趙不跡書「觀頤視履」 四大字。三峰插天,上有龍洞三泉。唐伏虎禪師修道於此。其山煙雲出沒,人以陰晴決之。

大羅浮山 在縣東百里,真人劉五、劉六飛昇於此。有仙人臺,臺有石洞,俯而入,有石壁,上如畫龍狀,躍躍欲生。以手拂之則無痕,水淙淙滴成潭,長流焉。

登瀛山 在縣南一里

葛公山 ,在縣南十里。晉葛洪隱處,今有葛公祠。

石龍山 在縣南十八里。

分流山 ,在縣南二十里。

榾柮山 ,在縣南二十里。有大石若蓮花,乃伍員劍跡也。

玉鏡山 在縣西二十里。有石如月,又名「月峰山。」

太子山 一帶數十里,皆孫吳屯駐處,土人每掘得昔年兵器,廟祀皆吳君臣遺像。

城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吳孫權土城遺址,故名。今有吳王廟。按《赤壁》之勝,公瑾始受使至潯陽,仲謀召還,會議柴桑,仲謀曰:「船糧戰具備,卿當前發,孤當續發,為卿後援。」 當時瑜以舟,權以陸,故經此。

西山 在縣北一里

茶山 在縣北三里

石鼓山 在縣北十五里。巨石如鼓,扣之有聲。游洪山 ,在縣北三十里。

小靈山 ,在縣北五十里。

大靈山 在縣北六十里。舊有城塹,相傳為陶琳相公立寨處。明崇禎丙子、丁丑間,流寇之亂,土人楊楚材、陳恪築寨避焉,保全甚眾。

護山 ,在縣北十里,即白石山。出白石,瑩潔如玉。《大楚總志》云:「蘄之秀蓋鍾於此。」

石門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峭壁臨河,山下有潭。漁父相傳:潭中有石門,尋之而入。其地高敞,可列函丈。明崇禎間,里人何彬然築寨禦寇,防守森嚴,屢攻未破。

羊角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山絕峻,如羊角。明隆慶時,有盜據此,邑侯謝主蘄事,同霍山王氏家兵勦之。

邵藤山 ,在縣北七十里。晉王烈遊此,明王燾居此。

神保山 在縣北七十里。皆明季築寨避寇處。雨標山 在縣西南三里。崇禎己巳,知縣李大受建浮圖於其上,未成,知縣李汝璨終事。石佛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有石如蓮,一石如佛坐其上。

華柱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上有寺,唐元宗所賜名。

長嶺 在縣北五里

樸樹嶺 在縣東八里

虎踞嶺 在縣東三十里。

吳道人嶺 在縣東八里。

凳兒嶺 在縣東三十里。

父子嶺 在縣西二十里。

白沙嶺 在縣北四十里。

角兒嶺 在縣西北十五里。

烏沙嶺 在縣西北三十里。

密峰崖 在縣東二十里。

滴水崖 有二,一在縣東三十里,一在縣北六十里。

清風崖 在縣東四十里。

觀音崖 在縣東五十里。

鴻石崖 在縣西三十里。往來之鴻多棲此。「君子崖 」 ,在縣北十五里石鼓山際,有石碗石臼。

潘家崖 在縣北十里

望城岡 在縣東北三里。

走馬岡 在縣東北二十里。

神仙洞 ,在縣東一里。內有石床、石臺,即張道陵修煉處,叩之有鼓聲。

羅漢洞 ,在縣東五十里。

百合洞 在縣東五十里斗方山左,極嶮峻。崇禎間,土人避流寇於其內。

迴瀾石 在縣南。宋蘇軾鐫「激湍」 二字。成化間,知縣潘玨建迴瀾亭於其上。不數步,有李白所書「鳶飛魚躍」 四字。

打鼓石 在迴瀾石下一里。石高數十尺,有鼓聲輒應。宋蘇軾鐫「擊空明」 三字於上,明胡中謨鐫「繼蘇」 二字。官應震構閒雲樓於其頂。往來名流題詠甚多,盡為寇焚。

泝流光石 在阜城門外濱河上鑴「泝流光」 三字,亦為蘇軾所書。

太公石 在縣西二十里。俗傳,太公釣魚於此。明立「義士李清七」 、「清八」 之祠於其上。

曬谷石 、豹兒石 俱在縣西二十里。

玉鏡石 在玉鏡山陰,上有「咸淳」 二字。

花膏石 在縣西三十里,石磷磷如花膏。缽盂石 在斗方山左。

《分金石 》在羅漢洞側。

馬踏石 在縣北四十里。石有馬蹄痕,傳有天馬昇此。今有東嶽祠、玉帝閣。

響鼓石 在太平寺側

石嶮 在縣東北六十里。石樑橫截河中,飛泉瀑布有聲。

「迴風磯 」 沿河而下,西泊江渚五十里。

大江 在縣西四十里。從黃岡赤壁磯經巴河、蘭溪,過東南三十里,入蘄州界,與九江合。樊家河 ,在縣東十里。

南門河 在縣城南,即浠水。源出英山六安,遶縣西流,合眾流入大江而匯於蘄州。水淨沙明,清流見底。東坡《浠上歌》云:「誰謂人生難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蓋為此水西流也。劉宋立浠水縣,以此名。

羅家河 去縣八里

分流河 :距縣四十里。

白港河 :距縣東五里。

倒流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

閻家河 在縣東三十二里。

尤河 在縣北九十里。明正德七年閏五月,流賊劉六、劉七、齊彥名等為官軍所敗,遁走經此至黃州一帶,掠舟入洋子江,至南京

白蓮河 在縣東四十五里。

蔡家河 在縣東六十里。

上巴河 ,在縣北六十里。

下巴河 在縣西七十里。會諸水入江,源出羅田。

曹家河 在縣東八里

百師河 ,在縣東二十里。

沙河 ,在縣東五十里。

蘄陽坪河 在縣東五十里。

洙泗河 史家河 、童家河 俱去縣四十里。新漾河 在縣西七十里。

皂泥湖 在縣南六里

楊歷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

荷蕩湖 在縣西十里

黃草湖 在縣南四十里。

薛家湖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明成祖知薛均貧甚,命有司賜官湖頃餘為贍養資,因名。又名「欽賜湖。」

圻湖 ,在縣西南六十里。

攝湖 在縣南七十里。相傳雷攝《永樂寺塔》頂三層於此,故名。

黃沔湖 在縣南三十里。

魯家湖 在縣南四十里。

望天湖 ,在縣南四十里。

官田湖 在縣南四十五里。

綦家湖 在縣西南十里。

藩師湖 在縣西南三十七里。

毛家湖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左家湖 在縣西南三十八里。

後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

蘭溪 ,在縣西四十里。水源出苦竹山,其側多蘭,因以此名。《縣茶記》:「天下第三泉。」 李季卿謂「蘭溪石下水」 ,即此。

龍潭 在縣南一里。有石壁立,下有深潭。蘇長公嘗乘月泛舟於此,書「擊空明」 三字於石上。桃花潭 ,在縣西北七十里。一泓澄澈,相傳有龍居焉。昔有捕魚者循而入,與龍近,亦不相害。

至十數日,突然得出,兩腋已隱隱生鱗甲矣。土人言之,不知為何時事。

龍潭 在縣西三十五里月子山側。上有龍女祠。

溪潭 亦曰罧潭,在縣西三十五里龍泉山側。華埠潭 在縣西北七十里華埠山之側。伍洲 在縣西四十里。《一統志》云:「昔伍員適吳過此,後人因以名之。」

新洲 在大江之中,與蘭溪對。崇禎間寇亂,鄉人多避於此。

散花洲 在縣東南六十里。周瑜孫權《赤壁》之勝,釃酒散花,犒士於此。

官港 :在縣北四十里。

樊家港 :在縣北七十里。

鹿叫港 、翟家港 :俱在縣西南五里。

彭家港 :在縣西南十五里。

六神港 :在縣西南二十里。

青蒿港 :在縣西南三十八里。

紫埠港 :在縣東十里。

烏沙港 、馬潮港 :俱在縣東二十里。

青石港 :在縣南十五里。

杜家港 :在縣南二十里。

黃鳳港 :在縣西四里。

麻橋港 :在縣西十五里。

茅店港 :在縣西三十里。

苦竹港 :在縣西三十五里。

官橋港 :在縣西四十里。

萬花港 、金橋港 :俱在縣北十五里。

清水港 、爬船港 :俱在縣北三十里。

聯塘 在昭慶寺前

月塘 在縣東十里

聖人塘 在縣東十里

藕塘 在縣西十五里

蓮花池 :在縣治後官地,今為民瘞。

洗筆池 在縣東一里。世傳王右軍洗筆於此,池畔小竹皆墨漬痕。

陸羽泉 在鳳棲山側。《一統志》云:「鳳棲山下,唐陸羽《茶經》以為天下第三泉。」 宋王禹偁有詩。龍泉 在龍泉山側。

三眼井 在縣東一里

白家井 在縣東二十里。

冷水井 在縣北五十里。

白家井 在縣西

便民井 在縣北。明崇禎癸未,為寇所污穢,填之,後濬如故。

老龍井 在三角山。旱則取水,禱焉輒應。義井 在縣治東。漢關羽淬劍於此。

張道陵井 在縣東一里。昔煉丹於此。《一統志》云:「此水能解熱疾。」

伍員井 在治西。《一統志》云:「伍子胥適吳,過此淬劍。」

清泉井 在縣東二里清泉寺前池中。唐貞元間,鑿井得泉水清冽,因以名寺。源與河通,寺僧每以水之清濁卜天之晴雨焉。

大水井 在縣東三十里。

羅田縣

塔山 在縣東五里。唐時建寺於其上,有塔,故名。元末兵焚,遷寺於城中,仍名「塔山寺。」

王道山 ,在縣東十里。昔有王姓修道成仙於此,故名。

印臺山 在縣南一里。為縣前案,則曰「印臺」 ;為學前案,則曰「書臺。」

缽盂山 在縣南三里。形如缽盂,故名。

迎山 在縣南十里。雲出則雨。諺云:「迎山雲起,大雨千里。」 謂其迎雨也。

望江山 ,在縣南十五里,去江一百四十里。山高能望,故名。

峨嵋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上有峨嵋庵。鳳山 在縣北三里,為縣治主山。其形展翅如鳳,故名。

仙臺山 ,在縣北十里。

大霧山 在縣北五十里。天欲雨,則霧氣潝然。揚旗山 ,在縣北七十里。形如旗揚,故名。黨家山 ,在縣西三里。

鼓羊山 ,在縣西六十里。

掛弓山 在縣北六十里。

蘇雞山 在縣北六十里。一名梳髻山。

獨坐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其山高如人獨坐。嘉靖戊子,山神作異,鄉人祠真武鎮之,一時朝謁甚眾。未半年,得鄉民香錢百餘兩。知縣鄒明魁取以修學,即以為淫祠,毀之。

泊高山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一名「鶴皋峰。」 烏雲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雲蓋山 在縣東二十里。上龍井,可禱雨。朦朧山 ,在縣東四十里。時有雲氣騰其上,故名。

鳳凰山 在縣東三十里。其形如鳳,故名。虎母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其形高聳如虎,眾石纍纍,如子之隨母,故名。

月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昔有兄弟五人修道,功成,誓曰:「見險則過,見月則止。」 至此山見月出入,遂止於此。上有廟,故名。

觀音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相傳,觀音現身其上,遺像在石,故名。

藤子山 ,在縣東四十里。

雞籠山 ,在縣北七十里。上有真武殿,以鐵為瓦。

七娘山 ,在縣北七十里。或傳有七女在此昇仙,故名。

石柱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高石如柱,故名。上有漢「張飛」 字跡。

多雲山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四時雲氣不絕,故名。

鹽堆山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以形似故名。淨瓶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以形似故名。南保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

石缸山 在縣東四十五里。山頂石澗結一圓缸,水過此瀉下十餘丈。

桂家山 在縣東三里。上有煙墩,以為傳警之備。

道尖山 :在縣東北十里。

望道山 在縣東北十里。以其面對道峰,故名。尖峰山 ,在縣北三里。上有二尖疊出,故名。覆船山 ,在縣北十五里。其形如船,覆在河中。坐荊山 ,上有荊百餘叢,昔人設教其上,取荊以撻弟子,故名。

和尚山 在縣北四十里。形如僧頭,故名。汪家山 在縣西八里,壁間遺有仙人足跡。剪刀山 在縣西五里。其形如剪刀,故名。魁山 在縣東六十里。漢唐宋建縣於山之陽,今其處即曰「舊縣畈。」

竹根山 ,在縣南二十里。舊多竹,故名。

天明山 ,在縣南五十里。

楊林山 在縣南四十里。

袁家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石可燒灰,舊有灰窯。

黃泥堂 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馬面山 在縣北七十里。

藍家山 在縣東北十里,上有「朝陽庵。」

亭子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

馬家山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紫山 ,在縣東五十里。

練巖 在縣南三十里。有瀑布。

仙人巖 ,在縣東三十里。傳言仙人在此昇天,遺有鞋跡在山。

陶公巖 在縣南一里

牛頭巖 在縣東南二十里。

李木巖 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名「李莽巖。」 上有龍泉寺,禱雨即應。

豹龍巖 在縣西三十里。形勢起伏如豹如龍,故名。

山韭巖 在縣西九十里。其地出韭,葉大如蒜,故名。

雪巖 在縣東四十里。上有井,深數丈。

鷹嘴巖 在縣東四十二里。

麻姑巖 在縣東八十里。

白巖 ,在縣東北三十里。

石獅巖 在縣西北四十里。有石獅出自天成,故名。

龍嘴巖 在縣東南一百里。按《縣志》,「此嘴水出即雨。」

岐嶺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

平頭嶺 在縣東十五里。

燕洞 ,在縣西五十里,有門可入,內藏雙燕翠羽,其大如雞。最深處有石壁百丈餘,壁有石觜,俗號「龍觜。」 遇旱焚劄觜前,即流滴,須臾如注,立可滿瓶,取出輒止。

練石洞 在縣南三十里。山腰有洞,飛瀑五六尺。

豹龍洞 ,在縣東五十里。內藏有古樂器。通洞處路甚險,使時人遇旱用繩援取求雨,雨通送入。

花蛇洞 ,在縣東五十里。曾有赤甲道人修行於內。

老虎洞 ,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多雲鄉廣化寺左。

含風洞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多雲山下。每年風出,禾稼盡拔,民甚畏之,必歲時致祭始免。風。洞二 :一在縣北多雲山之右,一百六十里,一在多雲鄉一百八十里,其為患亦如含風洞也。

狗耳尖 在縣北六十里,兩山並峰,形如狗耳。黃土坳 ,在縣北五十里。

栗子坳 在縣西八里

陸家坳 在縣西二十里。右有陸姓居此,故名。「江家坳 」 ,在縣東八十里。

登場坳 在縣東八里

鞦韆臺 在縣北七十里。古有「鞦韆架」 ,舞女歌兒。今有普陀庵在臺之麓。

青峰觜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仰天窩 在縣東北五十里。

官渡河 在縣南。源出峨嵋紫潭沖,西流與多雲河合,經縣出蘄水界河,通黃岡巴河石潭口注之江。

北峰河 在縣北二十五里。

東安河 ,在縣東北七十里。

多雲鄉河 在縣東北一百里。源出石柱山七里沖,西流與東安河合,入北峰河,南下至縣。湯河 ,在縣東四十里,泉溫可浴,其渚有諸佛寺。

奉泰鄉河 在縣東南五十里。源出舊縣魁山南之朦朧山,東流為義水,南入英山河,下落翎河,逾石險,通白蓮河,出蘄水蘭溪口注之江橫河 ,在縣東北二十里。

洑澤河 ,在縣南三十里。

八迪河 在縣東五十里。昔兄弟八人居此,擢迪功郎,故名。

石險河 在縣南六十里。河中有石險,景趣絕奇,名人題詠甚多。

白蓮河 在縣南五十里。源出英山,合蘄水、蘭溪注之江。

黃石河 ,在縣北八十里。

平湖鄉河 在縣北三十里。源出鹽堆山,西流龍洑河下,與新昌河、三里河合流出油河嘴。九子河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龍洑河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騾走河 ,在縣北七十里。

新昌河 ,在縣北七十五里。

七楊沖河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

龍潭河二 :一在縣東北六十里東安河中有潭激聲如擂鼓,噴水如拋珠,俗名擂鼓潭。一在縣東南六十里河中,一潭澄清,龍常潛於其所。諺云:「龍潭煙起,霎時大雨。」

封鹽河 ,在縣東北八十里。

深水河 在縣東二十里。

落翎河 在縣東南五十里。

雞鬼河 在縣南五十里。

西閣河 在縣北七十里。

烏馬潭 在縣西五里。蘇東坡曾遊其地,有石碑云:「蘇子瞻以虎尾硃砂符釣魚於此處。」 今碑剝落無存。

天井潭 :在縣西北六十里。

蒲潭 在縣西北二十里。

芭茅潭 :在縣北六十里。

老虎溝 在縣南奉太鄉十里。

神僊港 :在縣西北七里。相傳有神僊寓此,遺有盤跡。

胡師灘 在縣東十里

尤河嘴 在縣西三十里。

石源口 ,在縣北七里。

石橋阪 在縣東二十里,即舊之石橋鎮。「舊縣阪 」 在縣東六十里,即古縣治。

曾家畈 在縣西七里

庫泉畈 在縣西十五里。

梅店畈 在縣東二十里。

童家畈 在縣北二十五里。

羅家畈 在縣北一百里。

鴨子畈 在縣南五十里。

長園衝 在縣西十里

七楊衝 ,在縣北二十里。邑隱士蔡芳居此,樹《七楊》於門,故名。

七庫衝 ,在縣東三十里。

紫檀衝 ,在縣北四十里。

玉泉 在縣西北十五里。靜練如玉。

玉虹泉 在縣東五十里,有宋紹興翰林王錫汝石刻題詩。

三槐井 在縣西北。邑庠生王邦懷植有三槐,建館,宅旁題曰「三槐書屋」 ,故鑿井亦以「三槐」 名之。

龍井 有四:一在鹽堆山,一在泊高峰,一在多雲山,一在塔山。

石井 在縣東北二十里橫河。

鄒家坳井 在縣治東街。相傳,有龍於井內白日飛昇。

鳳坡井 在縣西北,水甚清泠。

及泉井 在舊學前,教諭陶清臣鑿。

元妙觀井 在縣西元妙觀中。

倉井 在縣左側。「稻穀倉。」

麻城縣

木陵山 ,上有「木陵關。」

陰山 ,在縣西四十里。上有陰山關,下有陰山畈。

霸王山 在縣北十里。俗傳西楚霸王、項籍駐兵於此,下有陂,名「霸陂」 ,亦傳霸王飲馬處。九歇山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剪刀山 在縣東八十里。

丫杵山 ,在縣西五十里。有佛寺,僧無念初習靜處。

雲陽山 在鳴山之南,山勢西迤皆平岡,曰望花山,曰烏石山,曰青丘山,曰五龍山,曰高峰山,曰豹子山,統名邑南山。

龜峰山 在縣東六十里。《春秋》吳楚戰於柏舉,即此。東麓十里為白水阪,自麓達巘二十里許,山勢嵯峨,上有化主廟,傳即宋邑侯張毅大敕嶺 。山,在縣東五十里。

遊蕩山 在縣東四十里。俗傳唐王遊此,故名。下有「唐殿」 ,今址存。

什子砦山 :在龜峰東十里。宋端平間,徙縣於此。

雨流山 ,在縣東一百里。

四望山 在縣東十五里。元末,鄉人曾斌聚眾結砦保障。

白臬山 ,一名「白額山」 ,距縣東南三十里。山多怪石,上有雁臺。明萬曆間,僧道一住此。今有上院、中院、下院。

八疊山 :在龜峰東路。《縣志》云:在南路,距東南八十里。路曲折,上有亭有寺,行人憩焉。

鹿角尖山 :在縣東五十里。

甑山 ,在縣東三十里。

黃蘗山 :距縣東北九十里,在商城縣界。明萬曆間,僧無念開山建剎。出產茶筍。

雞籠山 :距縣東四十里。僧無念建剎。

大崎山 距縣南五十里,為黃岡縣界。自八疊山而鳳凰崖而東界嶺至此,山勢皆崱屴。其麓為小崎山、為象棋山。

駱億山 :距縣北八十里,以人名。下有駱家畈,一名落衣山,俗傳仙人落衣於此。峰巒層疊,發自界河羚羊山分水嶺。

奉道山 ,在清風嶺之南。中有蓮花石、仙人石、風穴、龍泉。下有滴水崖。距縣西四十里。

大安山 距縣西二十五里,中有古剎。山椒名「梅侯」 ,俗呼「梅花腦」 ,出剎北下嶺有石級,名「百丈階。」 自縣西七里至此,踰白沙關,為宋達汴京道。紫雲山 距縣西四十里,今界黃安,下至岐亭、丫頭山、馬頭山,盡邑之西境。

礦山 北距青山十里,中有古剎及龍王洞。鳳嶺山 :距縣北十里,俗傳曾有鳳至此。「基隆山 」 :在縣東四十里。

天井山 ,在縣東八十里。

玉霧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

祖功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九龍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土名「柏子塔。」 鳴山 ,在縣南四十里。

舞龍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有興福寺。

九螺山 ,在縣西八十里。故縣鎮,即岐亭。昔張憨子隱此,自號「九螺山逸人。」

飛龍山 在縣北三十里。傳寺棟畫龍飛去,故名。舊《志》云:「夏月不暑無蚊。山有井,旱可溉田。」 南為薄刀峰、仙姑洞、道觀山,層巒絕巘,縣治在其下。

五腦山 在縣西北八里。即土主飛昇處。有紫薇侯廟。

仙居山 在縣北十二里。有鳳凰岩,下有仙洞、石室、雲泉,即昔麻姑修真處,俗呼「麻姑洞。」

朱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明崇禎末,周宅結砦保聚避亂。

青山 ,在縣西四十里,中有石閣,又西為大聖山。

萬人岩 在縣西四十五里。按《縣志》,「元末邑人依崖築砦以避亂。」 下有拜郊城。

春風嶺 一曰「東界嶺」 ,距縣東八十里。嶺上多梅花。蘇長公自新息渡淮,遊此嶺,有詩。

七里岡 在縣西三里。宋縣令張毅植松處。鳳凰臺 在縣東北二十里鳳陂之東南五里山。

道觀磯 在縣西北十五里。

縣前河 有兩源:一出商城界,經虎頭關陰山阪合界河至縣前;一出光山界,經黃土岡至柏塔河,合陰山阪河至縣前。

鎖口河 在縣北十五里。

新河 在縣東一里。昔邑侯王世祿因河水衝城,鑿濬以分殺水勢。

高岸河 在縣南十里鋪,合桃林河,下岐亭入江。

桃林河 在縣東十里。岸多桃花,因名。

閻家河 在縣東十五里。源出商城石門山下。相傳唐洪州都督閻伯嶼所居,故名。

麻溪河 ,在縣南二十里。出唐殿,至汝陰河,合縣河下岐亭。

白杲河 在縣南三十里。源出經鳴山,至汝陰河口合縣河。

浮橋河 在縣南三十里。源出羚羊山分水嶺,自艾陽寺沙灣至浮橋出口,與諸河合,直下宋埠,會黃安縣河,至團風鎮入江。

新店河 在縣西四十里。

新溪河 在儒學前。舊有泮池。成化癸酉,因水衝激成溪,築長堤植柳,合流縣前河。

宋埠河 在縣西六十里。

岐亭河 在縣西七十里。

霧仙司河 在縣北七十里。

界河 在縣北九十里,光山界。

木樨二里河 在縣東九十里。出巴河,達江東。義州河 ,在縣東一百里。

東牛陂湖 :距縣十里。

南官湖 距縣十里

西官湖 :距縣十五里。在七里陂。

草坡湖 在七里陂

謝家湖 、鄧家湖 ,俱在新店畈。

《西南湖 》在宋埠河之南。

南三角湖 :距縣二里。

七里湖 距縣三里

丁家湖 距縣一里

茭湖 在縣北五里

龍潭湖 在縣東北二十里。

瀉油潭 :在縣西六十里。

響龍潭 ,在白杲山。飛泉瀑布百餘丈,時響如伐鼓聲,天即雨。

螺殼潭 :在縣西六十里。

龍吼潭 :在縣南五里。

黑龍潭 、栲栳潭 俱在境內。

夾沙洲 南距縣三十里。在諸河之中,長亙數里,饒有林木聚落。

中洲 :在岐亭南,亦二水所中。分林木,聚落如之,近岸多植桃花。

白雀港 :東南距縣五里。在白田畈。

楊家港 東距縣十五里。中產蓮、芡。

楊林港 南距縣四十里。

梅興港 :在白田畈,距縣東十五里。

鳳陂 在縣東北二十里。按《一統志》舊傳「曾有鳳浴於此。」

七里陂 西距縣二十里。

窊泥陂 西距縣三十里。

落鱗陂 東距縣十五里,在紅石橋。《一統志》:「世傳此陂龍昇鱗落,故名。」

閻公陂 東距縣十五里。

落葉陂 東距縣二十里。

太子陂 南距縣四十里。俗傳唐太子植蓮於此,日夕汎舟。

一路陂 西距縣十五里。

霸陂 距縣北四里

龍池 在縣北門外

黑龍池 :距縣東南三里。

化龍池 西距縣十里樊家橋下,俗呼《巨鯉化龍》。

瀑布泉 在縣北麻姑洞口。其泉飛白如練水。

詠清佳等於蒙惠

虎跑井 在龜峰山頂

義井 在縣內東南十字街。旱不涸,雨不溢,通邑利之。

官井 在縣左街,味清冽。

清泉井 在儒學前

仁愛井 在城隍廟右。縣令王世祿鑿,民懷之,因名。

黃陂縣

魯臺山 ,在縣東一里。宋二程先生讀書處。甘露山 ,在縣東十五里。相傳陳武帝時甘露降。

白龍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上有井取水,禱雨輒應。

太陽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峰巒高聳,日出則霞彩照映,曙色可觀。

馬跡山 ,在縣東十一里。世傳神人乘天馬過此,有遺跡焉,因名。

虎豹山 在縣治內

響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巔人躡之有聲。大陂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下有大陂,可溉田百餘畝,因名。

鹿耳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層巒削立,形如鹿耳,因名。

磨盤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石形如磨盤,人履之即動。

老君山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世傳李耳煉丹處,爐井尚存。

柏葉山 ,在縣北八十里。石形蒼翠,層折如柏葉,故名。

試刀山 在縣北八十里。世傳「關朔試刀處。」 伏馬山 ,在縣北三十里。

馬鞍山 在縣北九十里。

龍珠山 ,在縣北九十里。山形如龍,前有小山如珠,故名。

小尖山 ,在縣北九十里。丹巖壁立,人不可上,惟禽鳥得至。

趕雞山 在縣西三十里。

仙居山 ,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

龍王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其峰如削玉,又名「龍王尖。」

礦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至巔約十里許。上有寺,復有井二,水分黑白二色。

廟兒山 在縣治西五里。謠云:「水遶廟兒山,黃陂出狀元。」

分夥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上有仙人績麻石筐。

木蘭山 ,在縣北六十里,高不計丈,上有玉皇真武殿,四方之人頂香禮拜者甚眾,多靈驗。木蘭將軍生於此,為《十景》之一。

橫山 在縣北二十里。斷巖橫峙,突兀如障。金鼓山 在縣北一百里。上有石如鼓,陰雨有聲,又名「陰古山。」

大悟山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上有寺。昔洪山僧悟道於此。

嵯峨山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其勢嵯峨,不可攀躋,故名。

黃柏山 ,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

獅子巖 在縣西北五十里。

觀音巖 在縣西北九十里。按《縣志》,「怪石險峭,形肖觀音。」

短軒嶺 在縣北五十里。

長軒嶺 在縣北五十里。

馬吼嶺 在馬鞍山西北。

朝陽洞 在縣東三十里。嵌巖深遠,白石為蓋,上有鄭鸞遺詩云:「石磴由來覆庇多,亂雲閒月奈吾何。生平骨鯁無人識,惟有陽光照不磨。」 外有詩記,見《藝文》。

黃石巖洞 在縣北六十里木蘭山下。

花崖洞 ,在嵯峨山下,離城一百六十里。仙人洞 ,在縣西北九十里壙山下有仙人遺跡,故名。復有泉如瀑布。

「白雲洞 」 ,在木蘭山,二程夫子時遊衍於此,為明方與時讀書處。

八角石 在縣南六十武十字街。車馬往來無轍跡。

饅頭石 在縣北四十里,其形似饅頭,故名。牛肚石 在縣北一百里,形似牛肚。

襯腰石 在縣北一百里,高二丈許。

試刀石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裂為二片。縣河 ,在縣南郭外,接灄河,遶魯臺西流入江。

東河 在縣南二里達武湖。

石港河 在縣北十五里。

石盤河 在縣北七十里。

舊鎮界河 在縣西北六十里。發源德安南山,與滕子港合。

草埠潭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

鴨兒湖 在縣南五里

薛家湖 在縣南一里

洋漫湖 在縣西南五里。

石子湖 在縣西南三十里。

後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

牛湖 ,在縣西南五十里,往省要津。

武湖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周圍四十五里。傳黃祖閱武於此。東通大江。又名黃漢湖。

流矢湖 在縣東二里。二程先生習射流矢於此,故名。

洗腳湖 :在治西南一里。

龍驤水 在縣南七十里。世傳「龍驤將軍王濬屯兵於此。」

灄水 在縣北二百里。發源河南羅山縣,通大城潭入縣河,達於江水。冬日溫和,為十景之一。木蘭川 ,在縣東北六十里。

前川 即南門外城河是也。因程明道「花柳前川」 之句,俗因指其水曰「前川。」 今進士胡明垣建亭,題曰:「午天輕淡。」 往來濟渡者得息肩焉。新河口 在縣南三十五里。萬曆間,水洗成江通漢,今漸次淤積成市。

小河口 在縣南五十里,接灄口,連滕子港。兩河口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二水會同入大河,達於江。

五通口 在縣南四十里,接武湖。

沙口 在縣南五十里,通武湖入江。宋夏貴與元伯顏戰地。

灄口 ,在縣西南四十里,接縣河入江。

鐵鎖潭 在城西百步。中有墩,立石柱二,各高丈許。成化間,風折其一。舊傳古蕭寺有泥龍,陰雨則或隱或現。僧異之,以鎖繫龍。一夕大雨,泥龍化去。後漁人網魚得長鎖。不知何代廢。後稱「鐵鎖龍潭」 ,為十景之一。明萬曆間,邑令胡仲瀾曾建文昌祠於其上。

團潭 在縣西南二里。通羅山,水深闊可舟,商賈貨多聚於此。

石門潭 在縣北三十里。石壁嶙峋,闢若門戶。下有深淵,世傳龍蟠於下。又名「城門潭。」

大城潭 :在縣北七十里大城鎮。

魯臺潭 在東郭外七十武。水清冽,其深莫測。牙魚潭 ,在縣北八十里。

靳家灣 在縣西三里

棠棣灣 在縣東一十里。

西流灣 在縣南五十里。民業網罟。遇水泛,夜操百艘竊各湖禁魚,有鬥者多為挫溺於水,偷兒出沒,莫可蹤跡。逋,逃藪也。

白沙灣 在縣南五十五里。

郭皮嘴 在縣南三十里。

長湖嘴 在縣南三十里。

黑林嘴 在縣南四十里。

葫蘆嘴 在縣南四十里。

鴨兒湖嘴 在縣東南五里。

大嘴 在縣東南三十里。

陳德嘴 在縣東南三十里。

金家嘴 在縣東三十五里。

瓜園嘴 在縣東四十里。

金牛嘴 在縣東五十里。

槔牌嘴 在縣西六十里。

蓮花池 在縣治北五里。池後傳有王塚在焉。洗馬池 在縣治北六里,為昔人洗馬處。放生池 在城西百餘步。舊《志》:「唐肅宗作放生池,顏真卿撰記,天下效之。」

三眼井 ,在城南十字街。水寒洌,可以療病。石有三眼。邑令石巨川鑄鐵欄,書「義井」 二字於上。《木蘭井 》,在西郊外。

三姑井 在縣東二十里。舊傳「三女成之。」 杏花井 在縣東二里。

三公井 在縣南四十里。

蘄州

麒麟山 在治北,州治儒學皆依此山,因其蹲伏如麒麟形,故名。上產白艾。

鳳凰山 在州南。州治儒學。向山之陽,有洗墨池、仙人臺。李白、杜甫慕其勝概,曾遊此,後人遂名其山下之路曰「白甫沖。」 千仞亭亦在其上。鶬雞山 在治內,一名倉基。

迎山 在州東南八里。江與諸山環相拱向,此山與之迎,故名迎山。俗呼「銀」 ,誤也。山腰有小庵,高季迪於此修行。荊和王妃劉氏墓,蘄之甘、周、蕭、李諸宦墓俱在此。

大泉山 在州東十五里,山麓有大泉寺。野狐山 在州東二十五里。

龜鶴山 在州東五十里。兩山相對,一蟠一翔,狀類龜鶴,上多梅花。

雲峰山 ,在州東一百一十里。

還元山 ,在州東一百一十二里。

九龍山 ,在州東北一百里,上有高谿寺,白崖祖師真身,即九潭。

金鵝山 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上有金鵝寺。四隘山 在州東一百五十里,有四隘口,因名。寶蓋山 在州東二百五十七里。

相山 在州東北二百五十八里,抵太湖縣界。圓峰山 ,在州西五十里,山形如覆釜,西竺二梵禪師塔院在焉。

靈虯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上有寺,產茶。廣教山 ,在州北六十里。

白雲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舊治發源山。《阿馬》下山 ,在州西六十里。漢高祖討英布駐馬處。一名「馬華」 ,一名「馬鞍。」

茅山 在州北六十里。山麓有石,直刺水面。周公山 ,在州西北二里。其山屬官。今為漏澤園。

兜鍪山 在州北十里。元末兵亂,土人立石於此避之。

九潭山 在州北百二十里,有龍井九。

宣撫山 在州北十里

細石山 在州北四十里。知府王翰結「萬松窩」 隱此。

火爐山 在州西北五十五里。上有石如火爐,相傳呂祖於此修煉。

雲霧山 在州北七十里。山麓《齒刺》一石,石上有虎足跡,相傳伏虎禪師伏虎於此,亦曰「虎踏石。」

蘄山 在州北六十里。蘄湖之水發源於此。燕子巖山 ,在州東北一百一十里。

三角山 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頂有三尖,因名。

四流山 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山有泉水,南流入蘄水,西流亦入蘄水,北流入霍山縣,東流入太湖縣。

四隘口山 在州東北二百里。

打鼓臺山 在州正東五里許。有王氏祖塋。安陽山 、黃土塘山 俱在州東三十里。有「張方伯祖塋。」

百家治山 在州東三十里。上產蘄竹。

夫妻山 在州東三十五里。

大王山 :在州東北八十里。

唐家山 在州東北一百五十里。

白雞山 ,在州東一百五十八里。

丫頭山 ,在州東北一百六十里。

石人山 ,在州東一百二十六里。

河槎山 ,在州東一百七十里大同鄉。

龍目山 在州東北一百六十五里。宋高宗南渡曾過此,見其形,為之留目,久之,因名。

掘斷山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

大原山 ,在州東二百五十里。

龍原山 ,在州東二百五十五里。

五嶽山 在州西六十里永福鄉。

象馬廠山 在州西二里。相傳邊徼進貢象馬,經過蘄境,牧於此山下。

磨盤山 在州北四里。其山有三,一在治北,一在安平鄉,一在永福下鄉。石灰衝,舊傳有金牛勝跡。

蟠龍山 在州北五里,濱赤東湖,上有「顧氏祖塋。」

道觀山 ,在州東一百五十里,上有天常觀,故名。

鏡臺山 :在州東北一百五十里。

將軍山 ,在州東北一百五十里。

小泉山 ,在州東北一百五十六里。

石人山 ,在州東一百六十二里。

六合山 ,在州東一百六十三里。

大桴山 在州東一百六十里。有九十九峰。鼓角山 ,在州東北一百六十七里,壁立峻絕。舊傳漢高祖屯兵此山,鳴鼓角以肅兵,因名。又傳天欲雨,則有鼓角聲,一名「鼓吹山。」

呂王山 在州北七里,即缺齒山,有呂姓偽稱。

「王者築城於上」 ,因名。不知何許人。

龍峰山 在州北八里,山麓有大石洞,曾產花蛇。越掛口渡則為濫泥灘,迢遙十八里許。百望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有馮大司寇祖。塋策山 在州北七十里,自英山發脈。

豹子山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皇城鎮在焉。老鴉山 與豹子山相峙,峭崖蜿蜒三十里許。盧師山 山嶺平衍,有石刻三大字,清勁蒼古。燕子崖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青山下鄉。元至正間,汪不花團聚鄉兵,立寨於此,築壘禦紅巾賊。

捨身崖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三角山第一峰石上有人形。世傳慈應祖師在此修行,仰臥跡也。天空雲淨,江際風帆,遠近樓臺,縹緲在目,名曰「捨身。」 佛氏離形去智,故名。

黃土嶺 在州東十五里安平鄉。

土峰嶺 在州東北二百里。崇居上鄉。

小隘嶺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崇居上鄉。花蛇洞 ,在龍峰山之麓,今無之。

仙人洞 ,在大泉之陰。

老龍洞 ,在三角山絕巘。有三井,洞僅一隙通明,井中時或浮出蘆葦屑,或謂「通江河。」

東西二龍洞 ,洞上有三洞龍王廟。

許家洞 在六合山雞公尖。元末許姓者避亂於此,路在澗中。成化間,有人入洞,探得所藏,今為泥沙湮沒,人行轟轟有聲,可容五六百人。磨旗坂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青山下鄉。昔英太師統兵駐此。磨旗肅軍,有竊民徐英罾者,遂磔以殉。

「仙人臺 」 一在鳳凰山,一在「石魁山。」

蘄河 在州城北

谿口河 在州北四十里。

西河 在州北六十里。通赤東湖。

宗渡河 ,在州東八十里。

月車河 在州東南八十里。

赤東湖 在州北十里。入水之處為掛口渡。沿市湖 在赤東湖東,為赤東湖支流。

諸家湖 在赤東湖南,為業漁者輪轄而納稅於官,雖屬廣濟,而實附於州,今改名「雨湖。」 湖曲折周迴三十餘里,春多桃柳,夏盛芙蕖,歷落村家,朦朧煙雨,簫鼓樓船,晝夜不息,最為勝境。西湖 ,在赤東湖東。

渴口湖 去州四十里。俗傳誤曰「豁」 ,有鎮在焉。翻車河 ,在州東八十里。

高谿河 在州東南八十里,在崇居鄉。舊傳九江王黥布背項羽歸漢,於此水涯築城,故名。鈷䥈河 在舊治前。源出楂山雙水 ,在青山鄉北一百四十里,會龍潭、常湖二水,因名焉。

鴻宿洲 在州治西北。水泛則半沒,而陽鳥居焉。水縮則平衍可藝。村家歷落杜若蘆花,帶雨幪煙,望中隱見下路。港 在城北,乃東西湖流通大江者。國公衝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青山下鄉,舊傳英太師統兵英山過此。

龍眼磯 一曰「隆磯」 ,屹立江濱,夕照斜暉,最宜登眺。

乾明磯 在鳳山麓,有羅乙真人仙蹟存焉。新生磯 去乾明磯南三里許,突起中央,因建文昌閣、浮玉亭於上。今改浮玉磯,位奠南城,文風攸係。「浮玉」 之名,題自吳明卿,閣則兵憲吳公所建也。

太清池 ,在兩湖東一里,注於東嶽廟前。相傳池有寶鏡,夜現月光,今湮沒不見矣。

《蓮花池 》汪濊可掬。近歲午日,州人競渡於此,亦蘄景之一。

蓮花塘 在州北一里

馬㜑塘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清水塘 ,在州東十五里。

湯泉 ,在州北一百四十里。水如沸,有硫黃氣,大淫。泉 去州十五里,即旱不涸。

「三泉 」 在懷德坊下,有米芾書記。

高家堰 在永福下鄉

義井 在州西南一里

西河井 在州北六十里。舊產綠毛龜,大者重十錢,小者尤佳,今湮不復產。

丹井 在州東北一百三十里。底四竅,泉分四時出。俗傳王金真煉丹處。

留月井 在永福鄉五嶽山下,晦冥猶有月色,故名。

《六龍井 》世傳六龍在高谿寺之左,凡天將雨。

水上洶湧如雷震,聲聞二十里外。

東洞井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清潔湧沸不竭,崖石環抱峙立。旱取水,雩祀有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