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卷目錄
黃州府部彙考七
黃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黃州府驛遞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卷
黃州府部彙考七
編輯黃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黃岡縣附郭。〉
報恩寺 ,在青雲路巷,唐貞觀五年,乘禪師立。安國太平講寺 ,在城東南二里。唐顯慶二年,邑人張大用捨基,僧惠立建。《東坡記》云:「寺立於偽唐保大二年,始名護國,嘉祐八年賜今名。」 未知孰是。
能仁寺 ,在大崎山。唐密雲禪師修煉之所。無盡寺 ,在大崎山南。又小崎山有文崎寺。南塔寺 ,在文峰塔下。
禪寂寺 在團風鎮。明洪武九年建,天順間重修。
圓通寺 一在「團風鎮」 ,一在「周山鋪。」
彌陀寺 ,在陽邏鎮,即蓬萊寺,明景泰五年重修。
白虎寺 在還和鄉
化樂寺 在舊州城,明天順五年重建。
方廣寺 在金鋪山。有上下二寺,距縣北八十里金鼎山中。前後二塔,楚王孫募建,為都御史方任讀書處。又有呂仙洞,在飛鳳山。山形宛如飛鳳,武溪諸峰,環峙目中,而大江襟帶其下,亦登臨之勝地也。
大雲寺 古寺在城南五顯廟右,今廢。
承天寺 古寺在大雲寺前,今廢。即東坡乘月訪張懷民處。又《與陳季常書》云:「臨皋雖有一室可憩從者,但西日可畏。」 承天極相近,門前一大舸,亦可居。
乾明寺 古寺在城東定惠院,今廢。
寶蓋寺 在樟松湖北岸大林山,明正統十二年,僧知定建。
鐵爐寺 在中和鄉,畢家鋪東五里。明初楚府建,楊禪師於此涅槃。邑人陳汝遷集徒其中,陳有從學者,或以其號名寺,曰「木庵。」
吉祥寺 ,在安仁村,民蔡中和率僧常昱建。演教寺 ,在柳子港。明景泰間,僧大林並徒文布結庵於此。成化七年建寺,一名「文布。」
東山寺 :在大崎山南。明成化七年,僧修信重修。
安寧寺 在永寧鄉簸箕岩。孤峰峻絕,下臨深壑,有石箕棋盤異跡。
御風寺 ,在永寧鄉,距縣百二十里。元至順間建。徐壽輝常欲燬之,感鳴鴉數萬還翔而止。悟空寺 ,在永寧鄉,京省通衢,《宦轍萃止》。萬壽寺 ,在永寧鄉五雲山。梁僧寶誌入定之所,塔碑靈骨猶存。明成化三年,僧可信重建,傾廢。
皇清住持僧淑明重修。
獅峰山寺 在五重鄉,古剎。明成化六年,僧國秀重建。
五雲山寺 在五重鄉,距縣九十里。明萬曆乙巳、丙午中,連產靈芝數本。
紫霞寺 在五重鄉道觀河北,其南火燒堰,又西南有「解元寺。」
興善寺 ,在白虎山古剎,明成化七年,僧懷遠建。
竹陂寺 在還和鄉
法主寺 ,在上巴河,僧真祭重修。
永興寺 古寺在城南,近大江岸,宋王禹偁有《記》,今廢。
「太平寺 」 ,在呂王城梅家湖,距縣三十里。有木佛,愬流而上,至楓香渡,土人迎祀。
雙林寺 ,在中和鄉感化村,明正統元年重建。覺林寺 ,在庶安鄉安仁村,明成化三年重建。《靜安寺 》,在庶安鄉長河岸。
定香寺 ,在東絃鄉,距縣三十里,僧性天重建。殿宇巍峨,竹林茂密,門臨湖水,內有蓮花池,宋碑尚存,佛像亦宋塑製。
香山寺 在中和鄉亭子塘。僧鏡智建。
白陽寺 在東絃鄉
《西峰寺 》在庶安鄉,邑人丘譜建。
湖山寺 在中和鄉
元妙觀 在城南。唐貞觀間,道士李雲外建,宋為天慶觀,即東坡作《易傳》《論語說》處。內有葛仙翁煉丹井。明郡人王同觀重修。
鐵樹觀 在新家沖,明弘治間重建。
真武觀 在團風鎮
清水觀 即古「東華觀」 ,唐貞觀中建。元末兵燬,基存。
雨華庵 :在淋山河東,僧懷水建。
龍眼庵 在縣境內
觀音庵 在團風鎮史壩。明弘治間,義民孫子華建。
觀音閣 在赤壁。明洪武八年,僧智圓建。二十四年,清理佛教,歸併安國寺,惟存殿閣。宣德中,火。正統六年,通判黃容重建,今廢。
玉皇閣 ,在元妙觀後。前屢燬,邑紳甄淑、王同觀重建於平地,不用閣,以避祖龍。
真武殿 在元妙觀前,元至正元年建。
普安堂 在團風鎮巡檢司前,古剎。明洪武十五年,民魏中和重修。
觀音堂 在街埠市。《舊志》:即古興化寺。明洪武十八年,民張玉田鳩財重建。
文峰塔 在黃郡群山左翔而長江東下,此為「巽方。」 明萬曆二年,黃岡鄉紳李郡丞時芳、黃別駕士元,醵金捐貲建,未合尖而解額三捷。今漸傾頹。
黃安縣
雲莪寺 在治北五十里。
琉璃寺 在治西百里
雨山寺 在治西
蘄水縣
龍泉寺 在縣北石鼓山之陽。
鳳城寺 在縣西四十里。唐開元七年馬祖建。元末廢,明洪武時重建。
斗方寺 在縣東五十里。唐同光元年,無著禪師建。元末廢。洪武時,僧心節重建。相傳魯般曾欲造石殿於此,語眾僧曰:「今夕坐待雞鳴,則成構矣。」 眾欲臥,假作雞鳴石樑,柱磢有飛至者落山頂,有未飛至者落半山中,皆有雕龍繡虎之狀,非復人間所為。今尚存。
清泉寺 在縣東北二里。唐貞元六年開建,鑿井得泉,清冽,故名。元至正間,徐壽輝起兵,建都清泉,毀其寺宇,古井猶存。弘治間,知府盧濬重建。明末兵寇蹂躪,無不毀者,而此寺猶存。
皇清順治初,匡山僧最弱,講經於此。
月峰寺 在玉鏡山之陽。
福泉寺 在治東二十里。
岳林寺 在治南三十里。
大冊寺 在治南二十里。
雲林寺 在治南三十里。
蓮臺寺 在治東十里
大峴寺 :在治東四十里。舊有「千年凌魯,八百大峴」 之讖。
觀音寺 :在治東四十里迴龍山畔。
松山寺 :在治西北五十里,為故主簿宅,有古樟,大數圍,婆娑蒼翠。
永樂寺 在治西北七十里。有古塔,元兵不能毀。傍石碑,上鐫「天福三年造。」 正德時,賊劉六、劉七出油河時毀之。隨有僧圓珊修寺,得不廢。崇禎丁丑,流寇張獻忠據其下,疑有寶氣,逼數千人掘之,下有鐵柱為幹。復越境求煤架爐鼓鑄以斷,詐稱得《寶劍》神書而去。土人避賊塔內者盡死。今惟存浮屠之址。
白獸寺 在治西北三十五里。相傳,未建寺時,栗林蔥蓊,有禪僧斫而入,見有白獸臥此,因建寺以名。
龍泉寺 在治北五十里。
天福寺 在治北六十里。
華桂寺 在華桂山巔,舊為賓陽寺。唐元宗鑾輿行此,賜名「華桂。」 元順帝時,紅巾賊起,焚毀。洪武中,里人李伯寬、邢道鑑倡復之。英宗初,邑進士徐紹先、義官王景、徐朝仕、王中、蕭存禮擴而大之。
萬壽寺 去巴河七十里。
玉鏡寺 在治西十五里。即石鏡。
月頂寺 在治東十里
攝湖寺 在治西七十里。
槃樂寺 在治西六十里。
裕福寺 在治西十里
資福寺 ,在治北八十里,有古銀杏三株,一寺傍右,二寺門左。枝葉婆娑,癭瘤遍體,傳自唐來。
樹下為東京官道,今為田壟。畊者猶得店舍磚瓦。前寺荷葉殿,傳為元末徐壽輝起馬所焚,惟巨礎數十列其處。
普度寺 在城內
國清寺 :順治十三年,僧應靈開創。
「白荊寺 」 在白荊山。
昭化寺 在縣東。唐咸亨間,五祖弘忍禪師建。自明洪武至天啟,先後重修。崇禎末,燬於賊。
皇清順治中,僧天起等復修。
天然寺 ,在青獅山。三祖僧璨大師得法之後,即住靜於此。越六世為丹霞,往來南嶽江口,常托宿於此。後丹霞至馬祖禪堂,騎聖僧頸而坐。職事者報方丈,馬祖入堂,昂首曰:「我子天然。」 丹霞下拜云:「謝師賜號。」 遂至青獅,開刱禪林,即以名寺。四十餘世,智劍修復。
三角寺 在縣東五十里。
穆悲寺 ,在縣東五十里太平寨。舊有「鐵佛」 及鐵羅漢。
神光觀 ,在縣東。張道陵自蜀青城山來,建此煉丹,神光燭天,故名。
鳳城觀 在巴河鎮
仙靈觀 在蘭溪鎮大江滸。世傳張道陵玉臺煉丹已成者三,雞食其一,化為鳳去,遂名山曰「鳳棲。」 已而揭其二丹,徙居蘭溪。一日丹成,市人見一道人與密語,遂昇化,因名焉。
玉泉觀 在玉泉山
文峰觀 在縣西雨標山。
龍居觀 在城內
觀音庵 :在治北六十里大靈山。
星形庵 在治東六十里。
城山庵 在城山
野湖庵 在治西五里
《綠蘿庵 》:禪僧《三藏》建。
圓通庵 ,萬曆中,禪僧秀峰建。前此庵無水,僧拜求之,甘泉湧出。
「如是庵 」 ,太常卿官應震建,與高僧無空住焉。「白雲庵 」 ,在三角山後,禪師德心住。
浴蓮庵 :「知縣龔鼎孳為僧海梁建。」
「止水庵 」 :「庠生楊儁建。」 「長庚庵 」 、「法華庵 」 、「景行庵。」
大士庵 圓鏡庵
羅田縣
老塔山寺 唐貞觀時建,有古塔,故名,又名「玉屏山。」
十王寺 ,北齊時二祖聚眾說法於此,有書生十人來聽,詢之,自雲十殿閻君。忽不見初祖。達摩來訪,喝二祖云:「汝不當以文字誤人。」 二祖以念珠擲下,折其齒,達摩即歸少林寺。二祖既悔而追之,跪三十年。蘆穿於膝,鴉巢於頂,初祖為之更名慧可,遂度之,故名十王寺。
觀音山寺 、仰山寺 、廣化寺。
真覺寺 、僧塔寺 、《集仙寺》。
韓塔寺 、《玉泉寺 》《仁聖寺》。
《乾山寺 》《月江寺 》《普海寺》。
淘金寺 。《麻姑寺》。
萬壽寺 :在城內朝賀之處。
元妙觀 在縣南。宋李氏之「鞦韆場」 也。
道山觀 、洪山觀 ,俱在城內。
拳石庵 :「亞元王煜建。」
慈雲庵 :「王輝建。」
蓮花庵 王邦隆建
普陀庵 「原係汪韶鳳建。」
麻城縣
大安寺 在大安山
興福寺 在白果鎮西一里許。唐貞觀乙巳真濟禪師建。寺僧以田為業,明初盡為軍民所占。有行腳僧法全憤甚,削竹為鎗,伺軍人耕者殺十餘人,自詣縣獄。令義之,欲釋焉。全曰:「豈有殺數十人而不死者乎?」 歸用薙髮刀自刎。寺旁至今有刎頸山。明永樂甲辰重修,廟貌佛相,甲於一邑。有荊木樑、古銅盤、佛像、沉水香,皆唐時傳來者。惟浴佛日始取用之,否則珍藏焉。至
皇清戊子年始失去,有塘大十餘頃,蕩漾若湖,為邑。
景之勝
能仁寺 ,在龜峰之北,俗名「龜尾」 ,有記,相傳唐太宗作。
基隆寺 ,明無念禪師建。
「法眼寺 」 ,即黃蘗寺僧無念道場。
棲真寺 在縣東三十里。唐虛應禪師建。多古柏。
柏水寺 ,在縣東南一百里。唐高峰禪師建。
萬壽寺 在城內南街
東禪寺 在城內東隅,明正統中建。
繡佛寺 ,在城內北街。梅司馬女澹然捨宅以「繡」 為功,故名。
寶筏寺 在朝聖門外
芝佛寺 在龍湖北岸。建寺時,掘地得三芝,類佛像,因名。
九龍寺 在九龍山,有柏子塔。相傳,唐德宗四年,虛應禪師建塔九級,頂覆以鐵鑊,鑊側一柏,蟠根而生,每立秋日午,塔無影。
寶光寺 在館驛南,瀕河。
鐘山寺 在縣東五十里。相傳至元間,掘山出一鐘,爰立寺。後廢鐘,由鳳陂達河至江,抵江夏鐵佛寺僧迎得之。
什子河寺 ,在什子山北,有四面佛像。
定惠寺 ,在天井山麓。蘇子瞻《題海棠詩》本在府城,俗相傳在此。
西峰寺 在定惠寺之東。
紫荊山寺 在礦山
元妙觀 在縣北十五里,明景泰間建。
道磯觀 :在五腦山左谷中。
桃黃庵 在岐亭。宋王翊有庵名「桃黃」 ,自號「桃黃山人。」 按翊得硫黃如桃仁,食之甚甘,自是斷葷肉。
「半偈庵 」 在河東岸。
念力庵 在河東
翠峰院 在城內
「玉皇殿 」 ,在《白果山》之北。
三老堂 一名「耆英」 ,在縣治前街右。成化中,邑令朱則川、御史吳公為觀察使周孔明、方伯李彥碩、僉憲董宗南建。邑令文舜階重修。
「三教堂 」 在白果山南。
禪堂 在朝聖門外
黃陂縣
木蘭寺 一名「西寺」 ,在縣西,唐貞觀時建。昔朝賀習儀於此。曉鐘為十景之一。
鐵佛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
院基寺 在縣北七十里。
雙泉寺 在縣北五十里。
趕雞寺 在縣北五十里趕雞山。
嵯峨寺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嵯峨山。洪武間建。
分夥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洪武間重建。龍興寺 ,在縣北五十里。
鳳仙寺 在縣北五十里。
羅漢寺 在縣西三十里。
灄口寺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係唐朝敕建。馬鞍山寺 ,在縣西北九十里,明萬曆間建。華蓋寺 ,在縣西九十里。
東山寺 在治東一里,為迎春之所,有《玉皇閣》在焉。
甘露寺 在治東十里。隆慶元年重建,為黃武皋、武濱讀書處。
白龍寺 在治東三十里。明嘉靖元年建。三台寺 ,在縣東北四十里。
竹林寺 在縣東北五十里。
羊角寺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峰子寺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
乳山寺 ,在縣北一百九十里。
般若寺 ,在縣北一百九十里。
瑙山寺 ,在縣北一百九十里。
金台寺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
真君寺 ,在縣西北一百四十里。
雲封寺 ,在縣北一百七十里。
雲影寺 在縣北一百里。
山寺, 在縣西北九十里。寶塔寺, 在治西南二里。內有古塔。
生洲寺 ,一名「救命寺」 ,在縣南二十里武湖中。《素山深隱寺 》,在縣西北一百里,層巒疊翠,雙柱迴瀾,靜杳深邃,群山莫及。順治己丑間,有靈濟三十二世禪師沖然說法於此。
上古寺 在縣東北六十里,在木蘭山上,唐貞觀中建。
下古寺 在縣東北六十里,在木蘭山下,唐貞觀中建。
塔兒寺 在縣東北六十里。
磨盤寺 在縣東北七十里。明成化間建。禪定寺 有二,一在禪定山,一在灄口。
柏葉寺 在縣北九十里。
順山寺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三清觀 在治西一里
《紫霄宮 在木蘭山》。
大生宮 在治西一里
東泉庵 在縣東五十里,明成化間改建。《觀音庵 》在縣南門內。
北泉庵 在縣北五十里。
「大士閣 」 在小東門外數十武。順治間新建。「通明殿 」 在治西一里木蘭寺傍。
三官殿 在治西一里,三清觀後。
蘄州
正覺寺 ,在鳳凰山上有七葉寮,右有藏經閣,有銅鐘,清夜扣之,聲聞數十里,為蘄陽一景。真惠寺 ,在治東二十里,唐貞觀間,弘忍大師卓錫於此,因寺址窄隘,乃云:「斯地能著千年僧,卻無千年糧。」 遂去《馮茂山》。明嘉靖四年,永定王增建藏經閣五楹。丙午,荊府撤而新之,一名東山。
皇清順治十五年重修。
菩提寺 在州東三十里。刱始無傳,明正統六年,僧智英重修。成化五年僧惠錫重修。
沙涇寺 在州西北一十五里。明景泰間,僧明珍修。
天竺寺 在州北一百三十里。明洪武十三年,僧印信重修。
古佛寺 在州東北一百八十里。久廢。明洪武元年,僧智誠建。
三峰寺 ,在州北二百里,久廢,亦僧智誠重建。二聖寺 ,在州北一百八十里,久廢。
金山寺 ,在馬下山正西,久廢。明正德十年,僧德堅修,山主徐演遷去舊址一里建。
弘慧寺 舊名「清溪」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宋紹興間,僧紹慶刱。明洪武二年僧道真修。弘治間奉敕改置。
大泉寺 ,在州東十里山阿,下有大泉,僧傍泉為廚。凡爨規木引水,任意入釜,不勞轆轤之力,殆天授福泉也。
松山寺 在州東一百一十里碧雲峰。明永樂間,龍虎慈禪師卓錫於此。
靈虯寺 在州北七十里。山勢蜿蜒突曲,一峰如虯蟠處,因名焉。明正統間,僧福興重修。靈泉寺 在州東八十里。明景泰元年,僧智寶重修。
圓峰寺 在州西三十里。山峰峭麗,圓如覆釜,夜有天燈,《碑記》可攷。
龍峰寺 在州西北十里。
長流寺 在州西三十里,水流不涸,因名焉。明正統間,僧清名重修。
漁田寺 在永福鄉西湖尾。近湖可漁,近山可田,故名。有賈島詩刻,僧如松世守。
龍窟寺 ,在永福上鄉高家沖,原有石井,雲合即有龍見。宋徽宗宣和年間,鄉民董一立。朗山寺 ,在州北。明宣德元年,僧本然刱。天順年間,僧圓通有《偈》。
寶林寺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唐貞觀年建。明洪武二年,僧無塵重建。
龍潭寺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唐貞觀間,理公禪師建。兵燹廢,惟一塔尚存。
科亭寺 去州一百二十里。唐貞觀中,慈應禪師建。兵燹廢。明洪武二十八年,僧守住重建。磐石寺 ,去州東一百八十里。唐貞觀間,張令一禪師建,兵燹廢,併四祖寺,僧智敞復立。南泉寺 ,在州東六十里。
紫金寺 ,在州北二百里。兵燹廢。明洪武元年毀併四祖寺,僧如霽復立。
成真寺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唐貞觀中建。《同前》。
雄江寺 舊在北門雄江坊,久崩於江。
金鵝寺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元年建永福寺 ,去州北三十里,依雲峰山,久廢。明洪武間,黃梅四祖寺僧祖昌復建。
鐵佛寺 ,在北門內。佛像皆鐵。諺謂「三鐵鎮蘄」 ,此其一也。明洪武元年建。嘉靖間重修,今尚存乾明寺 ,即觀音閣右有晏公廟在焉。明永樂中遷建。正統、嘉靖間,先後修之。
昭化寺 在治北三里,今為「法勝子院。」 成化八年重修,今存。
地藏寺 ,在治東十里。舊唐上祖師道場。龍門資教寺 ,在治北王十里三角山。宋真宗賜額「龍門」 ,高宗加賜「資教」 ,明洪武間重建。三角資教寺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唐貞觀元年伏虎禪師建。明洪武元年重修。
廣教寺 在治北五十裏白雲山。明洪武間修。
正統間重建
高溪寺 在治北一百二十里,宋紹興間,白崖禪師建。
存金寺 在治北,舊名「瞿金寺」 ,唐貞觀間建,洪武三十年修。
龍磯寺 原記:順濟龍王,宋熙寧間詔封之,遣官致祭。明嘉靖元年,鹽商吳銳捐資重修。三十年,知州崔一濂登覽,題「江亭水月」 扁。僧人貞惠守祀香火,並督管烈士廟事奉江防道翁憲使碑在焉。蘄陽一景。
石鼓寺 在羊子㙩。宋咸寧間建。明天順間,僧人永啟重修。至天啟三年,寺漸圮,僧人靈鑑募化鄉紳李瓊等重修。鄉者郁其文,施田永奉香火。
法勝寺 在蓮花池西岸。明洪武間,僧法崇開刱小庵,因池揭名。天順二年,荊靖王樂其宏敞,附郭奏請為祝聖道場,仍請額,得敕賜今名。嘉靖戊子,僧承玉、永誥重修,併錄原領《禮部乞恩劄》付榜於寺右,以彰國典。
城山寺 在永福鄉城山之巔。
靈山寺 在永福鄉,彭思橋靈山之巔。
開通寺 :距州城五十里,安平鄉高山鋪左山,名「紫玉。」 明末寇亂,生員李具慶、全慶、施基並香火田地。
皇清順治戊子年,僧元明、徒祖果勸募鼎建。
朝陽觀 在永福鄉馬下山左,後有祖師修行古洞。
天真觀 在治北,元至正三年建,明洪武十二年重建。
元妙觀 宋祥符間建麒麟山之麓。明洪武九年,遷建於東門外。天順四年,荊靖王鼎建。正德間重修。
溪山觀 在州北。宋元豐間,道士桂道祿刱建。明洪武元年,道士江秋修。
天長觀 在州東北。晉永熙間,祖師王全真刱建。明洪武十四年,道士蔡會祥歸併元妙觀。正德間,道士盛從鼎建。
茶庵 :在永福鄉彭思橋。盧氏香火。
福勝庵 :距州城四十里,城山下。明末寇亂,處士盧時俊、施基並香火田。
皇清順治十三年,僧圓理、圓慈募建,有《碑記》。
宗遠庵 在城東南關外雨湖之濱。明萬曆戊戌年,鄉宦袁世振為僧歸宗建。癸未寇燬。
皇清順治十三年,僧海蓮募化重建。
潛智庵 僧海淵建
國正庵 在瓦屑壩街口。明萬曆年間,荊府建,今毀。
三閣庵 在南關外雨湖濱。明崇禎己巳年,鄉宦饒京建。癸未寇燬,鄉宦盧建,延僧戒清、定弘、定洪住持修靜。
缽蓮庵 在雨湖中。明天啟年間,鄉宦楊芬建。後燬,僧祖伏募化重建。
慈雲庵 在雨湖南迎山之麓,亦鄉宦饒京建。後因寇燬,盧宦重建,延尼慈航住持修靜。如是庵 在東關外。明天啟年間僧海瑞募建。碧雲庵 在北關外。明天啟年間僧祖惠募建。寶月庵 在東關外教場口。
皇清順治十二年建。
雙井庵 在州北。舊傳劉五真人居此。修道武當行宮 ,在州治右,舊有扁曰「真武」 ,原在太和山,取五嶽置行宮,類署令額。宋天禧二年六月,詔封真武靈應真君。夫真君真武本「元武」 ,宋避上諱,改真武為「元武。」 元武即龜蛇也。明嘉靖庚戌,荊府鼎建。
關聖行宮 在北門外,貢生李延慶居址。罹寇難,妻李氏施為廟,祀「關聖」 ,延僧祖茂住持。萬壽宮 在羊子㙩江崖。
皇清順治十五年,豫章人客蘄者建。祀《許真君》。生員。
盧灝施基延僧住持
祈嗣宮 在四祖寺之左。明嘉靖三十年間,荊府重修。
文昌閣 在南關外新生磯。
飛仙閣 在鳳山門。明崇禎年間,里人建,祀《羅乙真人像》於其上。今燬。
雲臺仙院 在州城內三眼井前。廟舊在南門壩,寇亂,神像為江南人移去。後里人訪知迎歸,重為募建仙院,延僧住持。基係鄉耆李時暘所施。
廣濟縣
禪居寺 在太東鄉。顯慶間,僧日新建。
《幽居寺 》:在治南,五祖大滿禪師建。
《大藏寺 》:在治東二十里。蔣禪師建。
成相寺 在治東四十里。
南山寺 在治東南,唐如清禪師建。
黃牙寺 在治南,昔此地名「太平山。」
龍山寺 ,在馬口湖北。漢祖擒黥布過此,後建寺。
雙泉寺 在治南五十里,唐貞觀間建。
元妙觀 在治北
善潭觀 在治西五里,觀東有善潭二泉。文殊庵 在治西北十里。康熙四年黃玉鉉重修。
黃梅縣
菩提寺 ,流支所建,在廣福山董家城。流支寂於多雲庵,其塔在焉。後有天峰和尚習靜,闡化於此。
接待寺 ,去下孔壟十五里。四祖所建,以接「棲雲侶」 者。今廢去咫尺,建有地藏庵。
龍華寺 ,在北關外,曉愚禪師所建。為紅巾賊所燬,今改為庵。
高塔寺 在城東南隅。寺肇於唐,燬於黃巢,初名彌陀寺。宋天禧間,沙門仁稟、上春坊民唐守忠兄弟建殿、亭、宇舍及磚塔一座,十二級,高一百七十尺。內座鐵鑄《四大部洲菩薩》一尊,乃名「高塔寺。」 明永樂五年,僧永恭置。佛堂、廊房今燬,新構小殿一重。
白馬寺 ,在考田山張金祖師道場,寺名「白馬」 者,白馬將軍所施也。
老寺 ,去縣四十里,在紫雲山,千歲寶掌建。當四五祖闡化之際,而寶掌年高,故稱「老寺。」 道悟初來,居龍峻之墟,建龍峻寺。又自龍峻遷雙峰之南,建上寺於靜川,又建中寺。今上、中二寺俱廢。
柘林寺 ,為遠公而建。遠公初建寺於港北,屬張家湖,明永樂敕賜「護國寺」 ,今遷港南,屬黃連鎮。
四祖寺 在治西四十里。一名「西山」 ,一名「雙峰山」 ,一名「破額山。」 唐貞觀間建。至明正德間,祖頂出火,像寺俱焚。荊王鑄像而重建之。有寶法峒、卓錫泉、洗墨池、石魚磯,皆四祖遺蹟。
五祖寺 ,在治東北二十五里。一名「東山」 ,一名「馮茂山。」 唐宣宗敕建天中東山寺。明時寺火,止存塔基,肉身仍不燬,復移奉基下山隈中建今寺。有白蓮峰,峰頂有池,生白蓮瓣可千數,每瓣中有蓮房,不結實,蓋仙種也。相傳五祖所手植者,有洗手池、闢法峒、三佛峒以及杉庵。
東禪寺 ,在治西南,有佛母塔,即五祖當日養母處。母寂,即以此地葬之。封骨有塔,覆塔有殿,去寺數武。
意生寺 :在治南五十里。相傳周氏孕五祖,傭紡里中,夕於社屋之下,即所稱「蔡家砦」 也。母之初意欲於此生子,後不果,乃生於黃達埠。又以其子無父,棄之水中。祖泝流而上,網者得之,抱歸家,祖啼不止;母復往跡其門,祖遂不啼。網者驚而與其母,母仍育之。故後人於網者之廬立網埠寺,今廢。母之育祖,仍棲止社屋,故後人為之立「意生寺」 ,謂母之意欲生祖於此也。寺有白牡丹一株,相傳張七道人朝海,七次觀音現婦人身,以此花寄植五祖生處忽不見。今其花甚茂,他人移栽即萎。
靈泉寺 在縣東二十里卓壁山,五祖初結庵之處。其山下古磉潘家河,有泉水庵,五祖曾卓錫於此,其泉如沸,祖喝之即止,須臾復沸,故名。今人喝之亦然。
古佛寺 在縣西六十里涼亭口。五祖弟子所建。初掘地得銅佛、鐵金剛,建寺祀之,故稱「古佛寺。」
南山靈峰寺 在鼓角山,圓證祖師道場。山半有升天石,石上有塔,下有洞可居。路側有千仞石壁,鐫《金剛經》一部於上。
北山寶相寺 ,在鼓角山,無跡祖師道場。宋兩火之,構二小殿,有清風亭,有古樹一株。僧於其下甃圓池,月射樹,影倒池中,儼如月窟,故呼池為明月池,樹為娑羅樹。後池塞,樹遂枯。有道者相之曰:「月明則樹見。」 乃開池,樹榮如故。有臨濟下天章禪師主法於此。初掛錫時,娑羅忽放異香。
西永福寺 ,唐僧法海建,在劉塘鎮,明永樂敕名「瑜伽寺。」
東永福寺 ,朗公自斷天渡江,建「資福寺。」 於楊家穴過感湖建慶源寺。於東觀至石人腳,建蓮花庵。至馬鞍山建黃荊庵。在此祈雨。插蘆於青。
《龍山》云:花開即雨,故名望花衝。最後建東永福寺於邑東二里,寂於此,其塔即在寺中。
蔡山寺 在治西南江畔,舊名《江心寺》。
《妙高山寺 》在考田山,名「高山普照寺。」 即靜鑑祖師肉身道場也。師曾演法於石牌山道鏡庵,後改庵為新寺,故二寺俱為師法壇。
泰源觀 在城東市,晉武帝為羅真人建,今廢。紫虛觀 在獨山,王月航真人修煉處,明天順二年建。
鳳臺觀 在北邙山。相傳羅真人乘丹所化鳳飛昇,故立觀曰「鳳臺。」 今廢。
東觀 在東觀山慶源寺左,今廢。
武當宮 在西關外,萬曆十年,曾維倫建。
黃州府驛遞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黃岡縣
齊安驛 在南城邊,係水驛。明弘治間,以臨皋馬驛併焉。考《會典》:臨皋舊屬縣
驛丞一員 ,書辦一名 ,皂隸二名,馬十六匹,又新加四匹,每匹銀三十兩帶閏銀五錢又零銀一兩五錢二分、帶閏銀二分五釐,共銀六百一十一兩五錢四分五釐。
站船水手十五名,又新加二名,每名銀六兩帶閏銀一錢,共銀一百三兩七錢。
館夫三名,每名正閏銀七兩三錢二分,共銀二十一兩九錢六分。
支應銀五百九十兩,無閏。
排夫、腳馬、協濟、江濟、紅船水手等項,額銀四萬三千五十八兩九分四釐一毫有奇。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一百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有奇,實解銀四萬二千九百二十六兩五錢七分三釐二毫有奇。
李坪驛 在團風鎮。《府舊志》云:「舊在縣北六十里,明弘治間,改遷於團風北岸。」
陽邏水馬驛 在陽邏鎮。
驛丞各一員,俸銀共六十三兩四分。
書辦各一名,共銀十四兩四錢。
皇清順治九年,裁銀二兩四錢。康熙元年,裁銀一兩。
二錢
皂隸各二名,共銀二十八兩八錢。
皇清順治九年,裁銀四兩八錢。
《李坪》驛馬十七匹,又新加二匹,每匹銀三十兩、帶閏銀五錢又零銀二十四兩、帶閏銀四錢,共銀六百三兩九錢。
原派本府馬夫,新議改抵蘄水、羅田、廣濟原編協李坪驛,馬價銀二百一十一兩四錢八分七釐。
李坪驛站船水夫四名,新加四名,每名銀六兩帶閏銀一兩,共銀四十八兩八錢。
原代派黃陂縣編協陽邏驛馬三匹,新加一匹,每匹銀三十兩,帶閏銀五錢又零,銀二十二兩八錢三分九釐有奇,帶閏銀三錢八分六毫有奇,共銀一百四十五兩二錢一分九釐八毫。以上各役工食,按季解給聽支。
《協編》:「襄陽府屬呂堰驛馬三匹,每匹銀三十兩,帶閏銀五錢又零銀十九兩八錢,帶閏銀三錢三分,共銀八十一兩一錢三分。」 解費每兩五釐該銀四錢五釐七毫,按季解給。
李坪驛館夫三名,每名正閏銀七兩三錢二分,共銀二十一兩九錢六分。
《武昌》巡船水手四名,每名銀七兩,帶閏銀一錢一分六釐六毫。修船銀二兩,共銀三十兩四錢六分六釐有奇。
蘄州遞運所馬船二隻,每隻水夫十六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帶閏銀一錢二分,每隻修船銀十八兩,共銀二百七十兩二錢四分。
紅船二隻,每隻水夫二十名,每名正閏銀七兩三錢二分。每隻修船銀十二兩,共銀一百七十兩四錢。
原額排夫二百五十名,內除六名入本縣經制外,實二百四十四名。每名七兩二錢帶閏銀一錢二分,共銀一千七百八十六兩八分。內除客夫銀一百七十八兩六錢一分外,實徵銀一千六百七兩四錢七分。
腳馬六十五匹,每匹銀二十四兩,帶閏銀四錢,共銀一千五百八十六兩。
急遞總鋪 在清源門外。《徭編》三名半,永充十。
四名
長蘄鋪 ,《徭編》五名。《永充》四名。
楊林鋪 :《徭編》三名,《永充》四名。
桑林鋪 :《徭編》三名,《永充》五名。
烏臼鋪 ,《徭編》四名。《永充》三名。以上由東路抵蘄水。
長城鋪 :《徭編》三名。《永充》五名
「楓香鋪 」 《徭編》四名。
松陽鋪 :《徭編》一名,《永充》五名。
臨江鋪 《徭編》四名。
團風鋪 :《徭編》四名,《永充》九名。
花園鋪 :《徭編》三名,《永充》五名。
竹瓦鋪 :《徭編》四名,《永充》三名。
淋山河鋪 :《徭編》一名,《永充》六名。
「丁家壋」 鋪 ,徭編一名,永充五名。《久長》鋪 ,徭編三名,永充五名。
道觀河鋪 ,《徭編》二名,《永充》七名。以上由北路抵麻城。
李家境鋪 :《徭編》四名。《永充》二名。
濫泥鋪 ,《徭編》三名,《永充》五名。
矮劉鋪 :《徭編》二名,《永充》四名。
汪家鋪 :《徭編》二名,《永充》六名。
雙柳鋪 :《徭編》三名,《永充》三名。
城林鋪 :《徭編》三名,《永充》五名。
陽邏鋪 ,《徭編》一名,《永充》七名。
粉壁鋪 :《徭編》一名,《永充》五名。
曹沖鋪 ,《徭編》二名,《永充》五名。
畢家鋪 :《徭編》一名,《永充》四名。
周山鋪 :《徭編》一名,《永充》七名。
陶山鋪 :《徭編》一名,《永充》六名。
三山鋪 ,《徭編》一名。《永充》七名。以上從團風由西北路抵黃陂縣界。
黃山鋪 :《徭編》一名,《永充》六名。
各鋪司兵《徭編》七十六名半,每名銀六兩帶閏銀一錢,該銀四百六十六兩六錢五分。
《永充》一百六十名,每名正閏銀一兩八錢,共銀二百八十八兩。
排夫、腳馬、協濟、江濟、紅船水手等項,額銀六千七百四十五兩一錢一釐有奇。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二十八兩三錢一分八釐有奇,實該銀六千七百一十六兩七錢八分二釐九毫七絲。黃安縣:
急遞鋪 在城中
仙盤鋪 :距縣十五里。
桃花鋪 :距縣三十里。
五里橋鋪 距縣五十里。
八里灣鋪 距縣七十里。
太平橋鋪 距縣八十里。
高家林鋪 以上至陽邏,達會城,又達府城,排夫腳馬、協濟、江濟、紅船水手等項,額銀一千七百三十一兩五錢六分四釐六毫一絲五忽。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三兩八錢四分一毫九絲七忽,實該銀一千七百二十七兩七錢二分四釐四毫一絲八忽。
蘄水縣
浠川驛 在治南。知縣祖宗文建正廳,退省兩廊、鼓樓、私衙、馬房,共大小三十四間,設驛丞一人。崇禎末,知縣龔鼎孳因寇亂改入府館側。巴水驛 ,在治西四十里。知縣祖宗文建正廳,後堂、穿廊、沐浴房、儀門、左右廂房、馬房、鼓樓,共大小三十九間,設驛丞一人、典吏一人。
蘭溪驛 在治西南四十里。知縣趙季光建。正廳、鼓樓、廊房、榜房、官廨、吏舍、庖房共一十三間。設驛丞一人、典吏一人。
驛丞:共三員,俸米共銀五十八兩五錢六分,柴薪共銀三十六兩。
書辦共三名,工食共銀二十一兩六錢。
皇清順治九年四月,裁銀三兩六錢解部。
《皂隸》共六名,工食共銀四十三兩六錢。
皇清順治九年四月,裁銀七兩二錢解部。
《陽邏》驛馬十匹、新加二匹,帶閏零銀共三百八十兩七錢六分二釐。
站船水手七名,新加二名,帶閏共銀五十四兩九錢。
蘭溪驛站船、水夫十四名,除摘二名改編渡夫外,帶閏實徵銀八十五兩四錢。
巴水驛馬十五匹,新加四匹,帶閏銀三十兩五錢零,銀二十八兩二分,帶閏銀四錢六分七釐,共銀六百七兩九錢八分七釐。
浠川驛馬十五匹,新加四匹,帶閏共銀六百七兩九錢八分七釐。
石頭口驛站船水夫九名,帶閏共銀五十四兩九錢。
《協編》:襄陽府屬鄢城驛馬一匹帶閏銀三十兩五錢又零銀一兩五錢帶閏銀二分五釐,共銀三十二兩二分五釐。
呂堰驛馬銀帶閏共九兩二錢五分一釐六毫。漢江驛馬六匹,每匹帶閏銀三十兩五錢又零,銀二兩三分三釐:共銀一百八十五兩三分三釐。以上三項解費銀每兩五釐,共該銀一兩一錢三分一釐零。
蘭溪驛支應銀三百四十兩,無閏。
館夫二名,工食帶閏共銀十二兩二錢。
巴水驛支應銀二百七十五兩,無閏。
館夫二名,工食帶閏共銀十二兩二錢。
浠川驛支應銀三百一十五兩,無閏。
館夫二名,工食帶閏共銀十二兩二錢。
蘄州遞運所馬船一隻,水夫十四名,又新加二名,每名帶閏銀七兩三錢二分,修船銀十八兩,共銀一百三十五兩一錢二分。
蘄州遞運所紅船二隻,每隻水手十名,工食、修船帶閏共銀一百七十兩。
《協編》:「武昌遞運所座船一隻,水夫十六名,每名帶閏共銀七兩三錢二分。修船銀十八兩」 ,共銀一百三十五兩一錢二分。
武昌巡船水手四名,工食帶閏修船,共銀三十兩四錢六分六釐有奇。
《協編》:「武昌遞運所紅船八隻」 ,每隻水手十名。修船工食帶閏共銀六百八十兩二錢。
排夫二百七十四名外,除六名應役轎傘外,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帶閏銀一錢二分,共銀二千五兩六錢八分。
腳馬五十匹,每匹銀二十四兩,帶閏銀四錢,共銀一千二百二十兩。
急遞鋪 在縣前
石牛鋪 ,分流鋪。
李店鋪 六廂鋪 ,以上四鋪,由南抵蘄州《廣濟》
鍾師樓 松林鋪。
孟家山 何廟鋪。
劉店鋪 、七里鋪 :以上六鋪,由西北抵黃岡。
滑石鋪 ,株林鋪。
三家鋪 ,白沙鋪。
三望沖 樊家鋪。
嚴家坳 長嶺鋪 以上八鋪,由東抵羅田。
各鋪司兵《徭編》七十四名,正閏銀四百六十二兩九錢八分三釐。永充九十四名給衣鞋銀一百四十一兩六錢六分。
排夫、腳馬、協濟、江濟、紅船水手等項,額銀八千二百七十一兩五錢九分一釐五毫有奇。內除豁免運夫丁銀十一兩八錢六分一釐三毫有奇,實該銀八千二百五十九兩七錢三分二毫。。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