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卷 |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卷目錄
衡州府部彙考二
衡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二卷
衡州府部彙考二
編輯衡州府山川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衡陽縣附郭。〉
石窟山 ,在縣東三十里。《湘水記》:「昔有人掘山作穴,高十丈,長里許,溪水經其下。」
清泉山 在縣東四十里。其下有泉,溉田數十頃。
界浦山 ,去縣東一百里,在耒陽縣界,上接浦口。
雨母山 ,在縣西二十里,亦名「雲阜」 ,其上有石壇。《湘水記》:「舜南遊經此。」 上有帝嚳祠,每祭常有雲氣。順治九年
敕內院侍讀白引謙詣道州謁舜陵。以道路梗塞。望。
祭於此
伊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為晉桓伊讀書處,亦名「桓山。」
《大》。山 在縣西四十里。大雲山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跨衡、祁、邵三縣界,其地最高,而常雲申泰芝飛昇處。
花藥山 ,在縣西南二里。舊有仙人煉藥,五色禽常棲於牡丹樹下,故名。
花光山 ,在城西南十五里。宋花光僧居此,善畫梅。
石盤山 在城西南一百九十里,其上有石盤。石鼓山 在郡城北二里,蒸、湘合流其下,前有潭,深不可測。《水經》云:「臨蒸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 《祥符圖經》云:「俗傳盧龍推鼓入於潭水。」 唐太守宇文炫於山之東題曰「東巖」 ,西題曰「西谿。」 上有詩,已剝落不可讀。按郡城地脈,從祝融支分逶迤而西,復折而南,又東度石門峽為鐵關,拔起千仞。轉東北為郡城,而盡於蒸、湘之會。石鼓雄峙其後,與回雁諸峰相頡頏,朱子謂:「一郡佳處」 也。
蜘蛛山 :在城南五十五里,田塍縈帶,經絡如蛛絲。司空王詔先祖塋兆在焉。有明憲宗《御祭文》刻石,現存。
馬鞍山 在太平鄉,去城三十里。形如馬鞍,上有木神祠,俗呼為「聖帝。」
神農山 在太平鄉。上有神農祠宇。
霞山 在太平鄉。山有女神祠,居民祈禱者多聚焉。傳者謂為「唐天后」 雲。
西山 在長平鄉,去城七十里。崇禎間,釋邃谷建蘭若於此,號「西山。」
「九嶺峰 」 在城東,有雲覆其上即雨。鄉人禱雨,每以此為驗。
巨庇峰 在城東七十里,高可數百尋,石磴盤互,林木周遮。峰頂有池,名曰「天池」 ,冬夏不涸。相傳每夜有天燈燭之明。萬曆初,兵巡邊,維垣同分守道郭草堂遊其地,作詩紀事,刻之石,今猶存。
迴雁峰 在城南里許。相傳雁不度衡陽。然衡陽之南亦有雁,但過此則漸稀耳。或曰:峰勢如雁翼之回。徐靈期云:「南嶽周迴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峰頭北望,則湘岳諸勝盡在眉睫間。而煙雨空濛,尤為奇絕。」
華靈峰 在迴雁峰右。舊《志》:「漢華佗築臺其上,修道辟穀,百歲如童人,以為仙靈雲。」
碧雲峰 在城西南,望雲陽山如潑墨,故名。岣嶁峰 ,在城北五十二里,宋《祥符圖經》云:按
《湘水記》衡山南有峰曰岣嶁東西七十里南北
編輯
三十里,高一千五百丈。禹登之,獲金簡玉牒治水之書,上有《禹碑》,形模蝌蚪,
白石峰 ,在縣北五十五里。
仙上峰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
楊梅峰 在縣南六十五里。
珮石峰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城基峰 在縣南五十里,恠石層疊,如城之基。三座峰 ,在長樂鄉。
百丈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
愁思岡 ,在縣東四十五里。《湘水記》云:「其岡高峻,行旅登其上,輒易感懷,故名。」
黃龍岡 ,在縣西北三十里。相傳昔有黃龍見此。
分水岡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與湘鄉為界。馬嶺岡 ,在縣東南五十九里。高二百丈,周迴五里,其形類馬。
曾青岡 在縣西北界,產曾青,可合仙藥破岡 。《湘中記》:宋大明中,望氣者云:「湘中有天子氣,遣謁者巡視,斬岡石以壓之」 ,後湘東王遂為天子,即明帝也。
天聖巖 在縣西南四十里。巖下有小龜,凡禱雨,龜出雨輒至。白雲真人申泰芝修真於此,丹竈在焉。其下有仙跡。虎崖 在縣東八十里。恠石怒立,高可十丈,玲瓏森挺,有若屏障,黃荊生其間,大徑合抱。右有石壁峭列,中通一縫,纔容人度。蒼藤亂竹,蒙茸蔭覆,靈幻之跡,亦稱天闢。惜境處窮荒,遊人罕到,未經題詠,名勝莫傳,有緇流數輩,構庵居之。朱陵後洞 在石鼓山,相傳有仙從此入南嶽,朝往暮歸。今塞
「妙喜洞 」 、雷洞 ,俱在岣嶁峰。
湘水 在城東,源出廣西興安縣之陽朔。湘、灕同源,分為二水,南為灕水,北則湘川,東北流過零陵五里,與營水合,達於衡陽,蒸水入焉,會流於石鼓之下。羅君章《湘水記》:湘水之出於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其中也,今通謂之瀟湘雲。然君章所記十五水無瀟,獨柳宗元《湘口館詩敘》云:「瀟、湘二水所會。」 《山海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間,或瀟湘之淵。」 而郭璞引《淮南子》云:「弋釣瀟湘,今所在未詳也。」 酈道元注《水經》云:「瀟湘者,水清深也。湘水清照五六丈,下見江底了了石子如摴蒱,白沙如霜雪,赤岸如朝霞。湖嶺之間,湘水貫之,凡水皆會焉。與湘水合則曰瀟湘,與蒸水合」 則曰「蒸湘」 ;與沅水合則曰「沅湘。」
梅浦水 在城東三十里。源出龍岡,南流十里會耒水,又西北流二十里至耒口會湘。今泉溪渡是。
斜陂水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源出石窟山,北流入於湘。
蒸水 在城西。《水經》云:出重安縣西邵陵界耶薑山,東北流至重安縣,又東合略塘,又東北逕重安縣南,故零陵之鍾武縣,武水入焉。至湘東臨蒸,北注於湘,謂之蒸口。《郡國志》云:「西俯蒸水,水氣如蒸,故名曰臨蒸。」
清陽水 ,出縣西雲阜山,入於蒸。
演陂水 ,出金蘭鄉,入於蒸。
白塘河水 ,出清化鄉,入於蒸。
柿花水 去縣一百六十里,出雲阜山,入於蒸。《梁江》水 出邵陽界,北流三百里,入於蒸。《潭邪》水 ,在縣西南,出雲阜山,東流十里,入於蒸。
耒水 在縣北。出郴州桂陽之耒山,西北流過耒陽之東南,又北流入於湘,謂之「耒口。」
上潢水 在縣北三十里。出岣嶁峰,屈曲流六十里,入於湘。又有下潢水、白露江,皆入於湘。七里灘 在城北三十里,上有七里驛。
楊埠灘 在城東三十里耒水中。
江河灘 在城北十里
茅葉灘 在城南二十里。
酃湖 在縣東二十里。今作零湖。《荊州記》:「湖周迴可一里,取湖水釀酒,極甘美。」 《湘中記》:「湖水深八尺,湛然碧色。」 昔晉武帝嘗薦酃酒於太廟。《吳都賦》:「飛瓊觴而酌酃醁。」 即此。與耒水通,可溉田數十百頃。
東湖 ,在縣西六十里,與蒸水通。
西湖 在衡陽縣儒學前。周迴十頃,兩土阜對峙。湖中夏時芙渠滿湖,紅綠相映,為八景之一。賓興之歲,開重臺疊蕊者,必兆魁選。
馬口潭 ,耒馬水流至小江口入耒水,有潭,深不可測。
石鼓潭 :在城北石鼓山下。
晏公潭 在城北迴雁塔前。
龍祖潭 :在城南百里,每春水漲溢,巨鱗悉沿湘而上,至潭畔,若往朝焉。已復東下,人多網得之。
靈集潭 :在城南新塘站下。每雲興則雨集,故名。
三角潭 :在縣東一百里。潭水黑靜,有龍氣逼人。旱則祈禱有應。
東洲 在城南湘水中,春漲遠視如桃花色。其上有居民,饒魚鮮蔬筍。中有梵宇,藩府時所建。
白沙洲 :在城南十里。
小漁洲 :在城南九十里。
漣洲 在城南百里
「煙雨池 」 ,在迴雁峰下,今已堙塞。
雷池 在岣嶁峰頂
龍泉 在江東岸龍泉寺下。一在新城二都龍泉觀側。
金烏井 ,在縣西北十五里。井水常不盈,舊有「金烏水滿狀元歸」 之讖。
《春溪井 》在花藥山下。
羅家井 在城南三里。味甘洌,暑月民多汲賣者。
靈照井 在太平寺後。相傳龐蘊居此,其井為蘊女靈照所常汲者。渟泓甘洌,井之美者也。今巳堙塞。
蘇家井 在城南二里。水泉清潔,汲者轆轤不絕。
義水井 在縣東二十里零泉鄉道上。
衡山縣
衡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為五嶽之一也。地脈發於岷山,由蜀入黔,迢遞九疑,連絡五嶺,橫亙其南,即南方之幹也。自騎田嶺入楚,蘊結磅礡,盤紆八百里,突起南嶽,高聳九千餘丈,巍然伯仲於太華、嵩、恆間矣。按《寰宇志》:宿當翼軫,上應璣衡,故云衡山南嶽。《小錄》《周職方氏》曰:「南嶽之鎮曰衡。」 以其分當翼、軫光輔紫宸「鈐二氣之根,均五靈之德。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長育之功。稱物平施,故謂之衡。」 又《星經》云:「玉衡主荊州。而長沙一星,在軫之中,主壽長,子孫昌。」 亦曰壽昌之次。衡岳舊屬長沙,故又謂衡岳為壽岳也。《山海經》云:「衡山一名岣嶁。」 盛弘之《荊州記》:「衡山南嶽,朱陵之靈臺,太虛之寶洞。上承冥宿,銓德均物,故」 名衡山。下踞離宮,攝位火鄉,故號南嶽。赤帝綰其巔,祝融宅其陽,威神堂堂,蔭映峨峨,是以宅藪神靈,室宇仙羅。《藏經》云:「南嶽主掌星象,分埜水族魚龍。」 《南嶽志》云:「昔黃帝遊觀六合,後造神靈,見東中西北四岳,顯有佐命之山,惟衡山峙立無輔,乃與昌宇、力牧、方明等章祠三天。太上使命霍山、灊山」 為南嶽儲君,並青城山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令總衡岳,以鼎鎮,舉德真而為主。儲君,衡岳之副君也。《爾雅》云:「以霍山為岳」 ,其實非正也。《廣雅》又云:「天柱謂之霍山。」 《三禮義宗》云:「南嶽謂之霍,霍者,護也,言陽氣用事,盛夏之日,護養萬物也。」 又《龍魚河圖》曰:衡山君,神姓丹,名靈峙。或曰:神姓崇,諱岳,封號「司天昭聖帝。」 山周環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巖、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
馬頭山 ,去縣一百里。
靈山 ,在草市,去縣東一百二十里。《茶攸》安酃之水環流其下。
四峰山 在縣東八十里。中有絕澗,下視陰黑,不辨樹色,澗泉奔飛古木中。絕頂有庵,時有白雲封之,昏鐘午磬,其聲杳杳,自白雲出也。鳳凰山 去縣絕遠,其山連衡、湘、攸、醴四縣之界,周圍二百餘里。
祝融峰 ,在縣西北三十里。高九千七百八十丈,為諸峰之最高,位直離宮,以配火德,乃祝融君遊息之所,《道書》「二十四福地」 也。峰在諸峰之北,群峰攢簇,即芙蓉、天柱亦在履舄間。湘水環帶山下,五折乃北去,依稀見洞庭焉。上有祝融君廟,峰畔有青玉壇,即俗謂試心橋也。路皆石仄,足以入。前崖挺出,下臨萬仞之「壑,魏夫人在此仙去。峰巔有風穴,雨將作,陰風自穴而發。其東為望日臺,漏下五鼓,登臺而望,萬景俱寂。計人間尚夜,而此處已見朝霞橫亙天際,俯視海門,若可超而越也。須臾,旭日出自海底,若金之在鎔,上下蕩漾,祥雲五色。良久,山下始曉。其西有望月臺,人間夜色巳沉,而此處清光自若,蓋良」 久而後沒也。昔鐵腳道人採藥衡山,夜半登祝融峰,觀日出,仰天大叫曰:「雲海盪吾心胸。」 紫蓋峰 高四千五百丈,乃朱陵洞天之源,其形嵯峨,有似麾蓋。諸峰並朝拱祝融,此獨南面,若不回顧,覽勝者情若恨之。上有飛泉如匹練,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天柱峰 即雙柱峰,在岳廟西北兩山端聳百丈,其形如柱,亦名柱括,下有魏夫人石壇。《九域志》云:「名山三百六十,中有八柱」 ,此為第六柱也。石廩峰 與紫蓋峰相接,其上方闊十丈。《方輿記》云:「形如倉廩,有二戶,一開一關。」 《湘中記》云:「閉則歲豐,開則歲歉,昔胡浮先生常乘白豹遊之。」 芙蓉峰 在岳廟後,上有飛泉瀑布下灌田畝。
昔赤精子授經處,有講經壇石方圓丈餘,刻有「天下太平」 四字。《荊州記》:衡山三峰極秀,一紫蓋,一石菌,一芙蓉,最為竦傑,非晴不見。
赤帝峰 在岳廟後,古名煉玉峰,上有惠車子屍解處。按:赤帝一雲祝融,一雲炎帝。宋太祖求帝王之應祀者,獨神農氏陵不可得。夢神人戴一笠,持兩火訴,無血食。覺而問群臣曰:「茲非炎帝乎?火位南方,宜南方求之。」 遣使訪於長沙之境,遇老人,引而示之曰:「此炎帝塚也。」 忽不見,報遣祀之。
朱明峰 ,在岳廟後,昔有鄺仙修真於此。一日偶遊羅浮,騎牛入朱明洞,不復出,雲「此南嶽前洞。」
「柹蔕峰 」 ,即獅子峰,在岳廟後。下有靈源,但聞石間泠然,未嘗見水。
煙霞峰 ,在岳廟右,煙霞遠望,浮動可愛。「擲缽峰 」 ,在岳廟後,世傳思大和尚擲缽於此,赴陳主之召,故名。
彌陀峰 在山左東北有巖,虛險而暗,古木怪藤蔭蔽其間,下有彌陀寺,柳子厚為之記。香爐峰 在紫蓋鄉,形如香爐。
架鶴峰 即紫霄峰,上有架鶴亭,晉尹真人飛昇於此。
軫宿峰 居祝融峰南上,當軫宿漢天師第七代孫獲《天書》之所。
瑞應峰 在岳廟西北。昔有大木,枝柯癰腫,窿然而起,如龜龍狀。
「紫雲峰 」 ,在南臺寺下。
「集賢峰 」 ,唐賢張九齡、李泌舊遊地。
「華蓋峰 」 ,即靈芝峰,在岳廟後,乃華蓋君雙子修真處。
天堂峰 在岳廟右,中有石室,殷景童禮斗處。安上峰 在南臺之西,上有舜廟、舜洞、舜溪,傳者謂舜南巡寓此,故名。峰下多古刻,不可辨。其可識者曰筆墟,曰琴臺、曰蟾石。有題詩蟾石者,不識姓名。又峭壁上題曰「舜樟」 ,字大如斗,莫知所謂。豈峰為舜經行處,當時尚有古木存者,如秦松、漢柏雲爾耶?
永和峰 ,在岳廟右,四時融和如春暖,故名。觀音峰 ,在山右,下有羅漢臺、金竹坪,俱著異跡。
雲居峰 ,在岳廟西南,下有金牛跡。退道坡。雲居寺有《唐梵經》,太宗御書五十卷。
《紅花峰 》即「石榴峰」 ,在岳廟西南。
「雲龍峰 」 ,在岳廟右。漢青城道士王穀神皮元曜修真處。後唐董奉先繼之。今誦經石並石像猶存。
明月峰 ,在岳廟右,四時如月明狀。
雙石峰 ,在岳廟西南。雙峰、能仁二寺在其下。岣嶁峰 ,見《衡陽山川志》。
潛聖峰 在岳廟西。昔高僧希遁遊南嶽,尋方廣寺,訪惠海尊者,了無蹤跡。一日忽見精廬號「方廣」 ,遇尊者與語,止宿之,送出。返顧,人宅俱無。妙高峰 在崇岳鄉,中有平垣一區,相傳為梁海尊者誦經處,時有五白衣長者聽經,乃龍王也,願獻寺基。一夕擁沙為平地,故建方廣寺。天台峰 在方廣寺西,乃智者顗禪師拜「《楞嚴經》處。」 今有拜經臺遺址,並妙高峰、無縫塔、神轍亭、分糧斛、龍頭井、會仙橋、蓮花池、酥酪泉、落葉松,共為十景。
蓮花峰 在崇岳鄉,下有方廣寺。八山四水,周匝環繞,宛如蓮花擁出,有宋徽宗「天下名山」 四字。
青岑峰 在岳廟後,其峰高而青銳,有東林、西林二寺。
白馬峰 在縣治西。《山海經》云:「昔大禹巡狩至此,殺白馬祭天。」 今名殺馬沖。
永參峰 ,在紅花峰後,相傳為殷姓者朝斗參真之處。
仙頂峰 在永參峰右
會善峰 ,在岳西南,古雲「毛女峰」 ,一雲即女善峰。下有會善寺,乃十八高僧相會處。
白石峰 在崇岳鄉。相傳有龍棲其後,洞水流而不竭。昔曹唐《送馮處士》,有詩。
「迴雁峰 」 見《衡陽山川志》。
朝日峰 ,在岳廟左。昔有殷姓者負暄於此,故名。按《古史》載赫胥氏葬處。
惠日峰 在岳廟東。昔有高僧憩此。隋帝詔赴惠日道場,稱旨,賜號「惠日」 ,因以名峰。
瑰霄峰 ,在岳廟左。齊司空謁祝融,回息於此。碧蘿峰 ,即觀音巖。在祝融峰,舊有阿育王塔。
今無存
靈藥峰 ,在岳廟左。昔新野先生與徐君周遊三湘,入衡山採藥於此。
會仙峰 在岳廟右,昔鄧郁之註《經》於此。一雲「薛幽棲經此與白雲子談道。」 舊有白雲先生堂,今廢。
降真峰 在岳廟西。《仙籙》云:「昔炎帝之女致齋於此,感元君降,故名。」
文殊峰 ,在岳廟北。相傳,唐宣宗太子慕道,自霍之衡至峻坡,西望見金色瑞相,彌陀僧以為文殊現,故名。
金簡峰 在山後東,為大禹巖。《吳越春秋》云:「禹傷父功不成,乃於衡山血馬祭之,仰天而嘯。夕夢一人,自稱元夷蒼水使者,曰:『欲得我山神書者,齋焉』。禹乃齋,遂獲金簡玉字之書,知治水之要,其功乃成。」
雲密峰 在山西北。禹治水,登此峰,立碑紀其山之高下丈尺,皆蝌蚪文字。又有桃花源及仙人石室。
棲真峰 在山後,其下產雲母石。昔武陽洞人遇異人,披髮草衣,身毫長寸餘,見之而走。異人曰:「吾地仙,非山鬼,素服蒼耳,二百餘歲矣。知汝至孝,吾教汝服之。」 乃指示此草,忽失所在,其人壽果百歲。
仙巖峰 在山後,下有石巖,為劉根煉神朝斗之所。南有大洞,道家謂為朱陵洞天之東門。翠鷲峰 ,在岳廟北,為唐末王生修煉處,形如鷲鳥。
石囷峰 在岳廟北,有二圓石,石室在焉。崱屴峰 在山後,世傳惠車子修行處。明嘉靖中,趙大洲建藏經閣,僧瑞光念佛其中四十餘年,人皆呼之為「豆兒佛。」
祥光峰 在岳廟西北,即鶴鳴峰。有靈田,常有光如飛燭狀。
雷祖峰 在山後,當祝融之麓。祝融有雷池,能興雲布雨,故以「雷祖」 名。
碧雲峰 在山後,上有紫金臺,雲氣如黛。白雲峰 在紫蓋鄉,下有龍潭,神龍出入,靈應有驗,茹葷者不敢近。為朱陵洞天之東便門。九女峰 在紫蓋鄉,下有九女廟,今廢。
靈禽峰 在岳廟西北。唐薛幽棲於此,《祈真感》靈鳥群飛,羽毛鮮異,紅碧相間,聲如笙簧,棲於峰上。
《雲隱峰 》在紫蓋鄉。
耆闍峰 ,在岳廟北,形似天竺耆闍。
喜陽峰 在岳廟北,祝融峰左。喜先見日,故名。靈應峰 在山左,鄧郁之子元達曾修真於此。鳳凰峰 在永平鄉。舊傳祝融君登南嶽謁元君,感碧雞鳳凰來集。《記》云:上有峻坡生梧桐,朱鳥薦瑞,故來儀焉。馬融賦云:「惟梧桐之所生兮,在衡山之峻坡。」 是也。其峰面西北,可望湘鄉天馬山,明季,總兵黃朝宣駐兵於此。
「採霞峰 」 ,即應相峰,在武陽鄉。齊褚白玉字元璩,隱南山十餘年,採霞而食,因名。
曉霞峰 在縣東,每旭日銜山,丹霞掩映。巾紫峰 在縣治後,上有紫金臺。昔大禹南巡至此,望九疑而祭舜。其山無林木,多杜鵑花,狀若紫巾。
「吐霧峰 」 與「巾紫峰」 相連,雲氣升騰,雖晴亦雨,霧開則晴。邑人觀之,以定晴雨。
「碧岫峰 」 在湘潭縣界。
「屏嶂峰 」 ,即「峽峙峰」 ,在湘潭縣界。
日華峰 在岳廟東,一雲「日蓋。」 左瞰聖壽華嚴,右盼南臺天柱。
雲麓峰 ,在長沙之西,《圖經》云:「是南嶽之足,有嶽麓書院。」
西嶺 在天柱峰側。張南《軒記》:「出西嶺過天柱。」 南嶺 在山前,今名橫嶺。
開雲嶺 在縣北。韓文公愈過此,陰雨默禱雲開。
「弛馬嶺 」 ,當湘鄉路,山多苦竹,林深泥滑,馬艱於進,故名。
排子嶺 在明月峰後
羅漢嶺 在黃花坪,黃華老人道場於此。大禹巖 ,在雲密峰下,禹治水致齋於此。聖燈巖 ,在金簡峰。舊傳此山有珊瑚芝,陰晦之夜有靈光上下,如人秉燭之狀,又稱為「天燈。」 張敬夫有詩。
黃帝巖 ,在金簡峰下。
懶殘巖 詳《方外志》。
伏虎巖 在雲隱峰,一雲「在靈應峰下。」
把鍼巖 在祝融峰
觀音巖 ,在碧蘿峰下。昔羅念菴先生居此,故巖畔有《念菴松》。
祖師巖 ,在祝融峰下。
僊巖 在僊巖峰
「《田真藥》巖 」 在喜陽峰。唐元和中,田良逸修行於此。
《劉根藥巖 》在九仙宮西北,頗深邃,亦殊異之境。昔仙人劉根居此。
聽月巖 ,在講經臺下。
白雲巖 ,在九真觀西。開元中,司馬承禎本號「白雲先生」 ,修行於此。
九子巖 在九女峰
「上清巖 」 在岳廟後。
爛柯巖 在煙霞峰下
隱身巖 在擲砵峰
「夕陽巖 」 ,在石榴峰下。
夜光巖 在祝融峰
獅子巖 在天柱峰
拾穗巖 在雙石峰。華林禪師拾餘穗,有二虎為侍者,負之入巖。
「白石巖 」 在白石峰。
淨瓶巖 在煙霞峰,原知休居此。
白鶴巖 在白鶴寺後
靖居巖 在縣西二十里。有飛泉,古木,羅漢果樹。
朱陵洞 ,在紫蓋鄉。石刻「朱陵太虛」 四字,為道家第三洞天。山上有泉,至洞門如垂簾狀,九仙云:「此洞與羅浮通。」
舜洞 在安上峰,舜常至此,洞前石壁有「靈巖」 二字。
靈境洞 ,在黃庭觀右,洞深遠,可通舜洞,今已塞。
「元明洞 」 ,在觀音巖,今架屋其上,洞為堙閉。「九真洞 」 ,在碧岫峰下。
「白雲洞 」 ,在白雲峰下。
玅喜洞 在岣嶁峰
玉清洞 在岳廟後
雷洞 在岣嶁峰
毘佛洞 ,在芙蓉峰後。往往有佛光顯現,於望日亭見之甚明。山形似洞,故以洞名。周遭五十餘里,相傳即古禹王城也。
「黃藥洞 」 ,在岳山西北。
靜谷 在巾紫峰右。為明忠誠伯茹瑺遊息處。隱真坪 在雲密峰。坦然而平,方闊五里許。相傳為神仙遨遊之地,時人尋之,罕有到者。黃華坪 即黃華觀,黃華老人隱居處。有詩刻石,甚珍之。臨武鄺祖詩:「劉亨甲重建道一堂」 、九龍坪 ,白齋建大禪林,集衲子煉磨此中定心石 ,一在祝融峰,一在擲缽峰,即講經臺是。
試心石 在會仙橋
《金牛石 》,上有金牛跡。
沖退石 在朱陵洞垂簾水中,石方平,可坐可眠,上刻「沖退醉石」 四字。
「壽」 字「石 」 字,方廣丈餘,宋三山黃桂書,在東岳,書一「福」 字,與此並存。
《盤陀石 》一在南臺,石頭和尚常坐。一在山後,谷泉和尚常坐。
棋盤石 在九仙觀,相傳為趙澗石所置。船石 在擲缽峰,狀如船,諸石相倚,人經其下,造講經臺,呼為「飛來船。」 順治間,忽為震雷擊碎。並詳其《災異》。
飛仙石 在黃庭觀,魏元君飛昇之所。
洗衲石 在方廣寺。相傳為梁海惠尊者洗衲石。
湘水 在縣城東
興樂江 在縣三都。受衡陽諸小溪之水,會於湘。朱晦庵、張栻遊南嶽,渡興樂,從後山入,即此是也。
舜溪 在安上峰,又名「舜井。」
禹溪 在雲密峰
《夕陽溪 》,在石榴峰。
《玉版溪 》,在寶善山房。
止觀溪 在止觀橋
石門溪 在石門橋
西溪 出《巾紫峰》,東入於湘。
甘溪 出武陽鄉,入於洣。苦溪 出武陽鄉,入於洣。靈澗 出天柱峰,懸注而下流三十餘里,入興樂江。山田受溉,俱為沃壤,以其通於仙源,中多
出靈藥故名
壽澗 ,出紫蓋峰,經岳廟靈壽橋合流,溉田可五百頃。宋徽宗御書「壽嶽」 二字。
社老澗 ,僧鶉居此,藏六結社,其中有詩行世。昔人書「社老澗」 三大字,玅絕。有詩二章書於字旁。
絡絲潭 在岳廟後。受壽澗水匯而為潭。白沙潭 在岳山對岫,上常有雲氣。又有黃沙、黑沙二潭,相傳梁海尊者送五龍王,各居其所,故其沙各以色稱,至今每祈輒應。一雲俱在蓮花峰。
「包老潭 」 ,在能仁寺。包老每夕送燈於龍潭。一夕,龍迎去,不復返。
投龍潭 在招山觀,相傳張真人上昇處。每修齋畢,輒投金龍於此。
《觀湘洲 》,在城東湘水中。
層田浦 在縣治南
夏浦 在縣治南
雷家浦 在縣南三十里。
「彭陂 」 ,出鳳凰峰。
「石灣 」 ,出鳳凰峰。
「深磯 」 ,出《高奇峰》,東流入於湘。
斷石源 在隱真坪。水源有石,高數丈,闊數丈而中斷,上有鐫字云:「此有丹砂水如乳,甚甘香,有人得掬飲之,壽可千歲。」 尋遊者到此間,惟聞石下有流水聲,在左邊聽即落右,在右邊聽即左,罕有得者。
烏石港 在縣西南十里。出岳山,東入於湘。龍隱港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出岳山下,東入於湘。
荊陂港 :在縣東北三十里。出雲密峰下,入於湘。
清涼港 在縣東北。源發吐霧峰,水九曲絕麗。居民利取魚而直通之,遂不復瀠洄焉。知縣彭簪循故道而疏之,入於湘。
荊陂港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水發雲密峰出沙泉。
白茅洲港 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其水發山田至佛子嶺。一自唐山源,入安仁河。
銅坑橋港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其水發高石坪,至蔡家口入草市河。
《木陂》港 水發高山。
張鴉港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
下大埠港 水自窯底出龍塘寺,一自櫟林出龍塘寺。
大源渡港 去縣東北二十五里,在衡州河。其水發藕塘,一自蔡家坳會於大源。
「虎爬泉 」 在祝融峰頂。
「貫道泉 」 ,在湘南寺後。
《洗心泉 近水簾洞》。
「太陽泉 」 在上封寺右。
「甘泉 」 ,在岳廟東。
卓錫泉 在擲缽峰
「垂凍泉 」 ,在流杯池外,有一環九曲,偃月三泉俱在流杯池。
白龜泉 在壽寧宮舊址,右有石,刻「壽仙亭」 三大字。
白鶴泉 在白龜泉旁
娑羅泉 ,在方廣寺後,上有一娑羅樹覆之。《懶殘泉 》,在懶殘巖。
雷池 在祝融峰
流杯池 ,去巾紫峰半里許,石上九曲可流觴。老龍池 ,在崱屴峰右,每春月各色蝦蟆相聚,至六七日而去。
墨池 在安上峰,其水黑色如墨。
耒陽縣
虎踞山 在縣東四里。岡巒秀麗,望如虎形。侯憩山 在縣東七十里。其山有七十峰,一名「侯計山。」 相傳諸葛武侯籌兵事於此。
青麓山 在縣東北。山形環抱,為水口捍門。侯曇山 在縣東八十里,一名「侯堂山」 ,跨安仁縣界,半屬耒陽。
驁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形秀竦特出,不與眾峰為群,有桀驁之狀,故名。
相公山 在縣東北。相傳諸葛武侯駐兵於此。南亭山 在縣南二里。舊傳南亭王葬此。鹿岐山 在縣南四里。其形如掌,中有寺。南塘山 在縣南四十里干有祗公亭、青石塔。天柱山 在縣南六十里。獻奇環秀,甲於一方。五雷山 以上三山皆在縣南。
石臼山 ,在縣西二十里。上有石臼及巨人跡。
《舊傳》「蘇耽常遊於此,蘇仙祠在焉。」
城岡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峰巒聳拔,東西有銀鉼、毘帽二峰,若拱若翼,亦奇勝也。
阜山 在縣北,盤踞二十餘里,縣城以為「後扆」 ,蓋一邑之鎮也。
羅帶山 在觀音巖
明月山 在驁山鄉,山形如月,因名。
天門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上有石巖,中有流泉,禱雨多應。
觀山 在縣東平陵鄉金廂市。世傳多觀,因名。獅寶山 在縣南上堡市,橫臥瀕江,狀如獅子,因名。
葡萄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形勢高聳。
舉山 在縣東驁山鄉。世傳宋世科第稱盛,因而名焉。
五姥山 在大義鄉嚴塘。
金紫峰 在縣西南五十里。蒼然獨秀,為一方文筆。
香爐峰 :在觀音巖前。
樟楻嶺 漢時羅訓隱居於此。
母子嶺 在上堡市。錫冶所在,人多負固。五凹嶺 ,在縣西。形勢逶迤,宛如疊翠。
石嶽嶺 在縣北二十里。土薑所產。
五公巖 在縣西南雲峰鄉。民遇旱多禱。獅子巖 在縣西三十里。巖內石髓滴成獅形。宋隱士侯彭老避暑於此,一名「侯公巖。」
觀音巖 在縣東北。有石洞,深數十丈,高數十仞。香爐峰拱其前,羅帶山繞其後,雲霞斐亹,為一邑之勝。
《文沖 》在平陵鄉,世傳舊有科甲,因名。
秦石 在縣南四十里。舊傳秦始皇驅石塞海至此,石動。按《曹紀》云:「石非可驅之物」 ,況始皇觀海,在今山東登州府,與此懸隔,必後人傳言之訛也。
宜溪水 ,《方輿覽勝》云:在耒陽。《湘洲記》旁有穴,天旱以水灌之,輒致暴雨。《吳都賦》所謂「龍穴所蒸,靈雨所儲」 是也。今尋訪之無跡。平陵有名冥水,沖溪源之水,直注而下,春秋不竭。疑「宜」 字傳寫誤為冥字故也,然非禱雨徵驗之所。詳《翰墨全書》。
耒水 在城東南。源出郴州桂陽縣之耒山,北流至縣,又西北過興寧縣,合清溪、程鄉溪等水,又北過永興之西,經耒陽縣東南,復北流過衡陽界,入於湘縣。蓋以水得名也。
馬水 ,出馬水鄉,舊傳有人見人乘白馬躍入水中,故名。流至小江口入耒
潯江水 ,源出安仁界,流至驁山鄉大陂市入耒。
大別水 ,《水經注》:「南出耒陽縣,北至酃縣入湖。肥水 出侯憩山,其水清澈,冬溫夏冷,西流入耒水。有大魚,常至五月輒一奮躍,水涌數丈,波襄四陸,魚奔迸隨水登岸,不可勝計,今呼為肥江。」
肥江 ,即肥水,出侯計山。
驁山江 即潯水,出安仁界。
鴉江 在興業鄉
「小江 」 即「馬口灘」 ,出《馬溪水》。
東湖 在耒水之東,周環三四里,可溉田百畝。西湖 在耒水西二里,其廣僅東湖之半,夏有芙蕖掩映,為縣奇觀。
磨頭灘 在縣南半里。灘頭有石磨,因名。石牌灣 在縣北十里。灣水逆抱,至此方下流。紫流灘 在城北五里。土色赤,水映之作紫色。雨瀨 ,在縣西南耒水中。《荊州記》:「歲旱,壅塞之則雨,若一鄉獨壅,雨亦偏應。」
靴洲 在耒水中,俗傳杜甫在洲飲醉,宿酒家,是夕水暴至,溺水。聶令使人求之不得,但得一靴,葬於洲上。考《舊唐書》,永泰初,楊子琳寇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愬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甫常遊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啗牛肉白酒,一夕卒於耒。元和中,甫之孫嗣業遷甫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元稹志甫墓,亦謂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後四十年始克葬。而銘詞謂「窆我子美於首陽山前」 ,則甫之卒葬地,史傳明甚,靴洲之說甚無謂。此蓋好事者為之,遂令前賢不獲考終之名,可慨也!
銅鑼洲 即驁山口。耒水直流,此為之障。蔡子池 在縣西南二里。漢蔡倫造紙處。湯池 在平陽鄉,有二泉,其水春夏溫,秋冬沸。
有男女二池
石盧塘 在肥水北,塘地八頃,其深不測。石井 在侯塘,井常涸,遇旱祀之,則水出,祀畢如故。
八卦井 ,在鹿岐山。刻八卦,水洌而甘。又雲「蘇耽井。」
常寧縣
湘山 在縣治東,其下有湘山寺。
東山 :在縣治東二十里。
逍遙山 ,在縣東六十里。
塔山 在縣南。東跨大小猛峒,西連觕石洞,南拱泗洲寨,北抱湘江。
鳳仙山 ,在縣北三十里,上有石人。三丈。盟山 ,在縣北七十里。
太平山 在縣西五里西陽堡。
坡山 ,在縣西二十里,與太平對峙。
環秀山 在縣北五里
烏子山 ,在縣北十五里。
大義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釋且拙新闢道場於此。
盤龍山 :在縣治東。有古剎,建自唐延祐四年,名「湘山寺。」
白面山 在縣北三十里柏坊驛之下,為一邑水口。其山出白石。明桂藩建創,攻取日滋,而邑中風水大壞。
液麻山 :在縣西十五里護塘堡。
白竹山 ,在縣西十五里。其山多竹,出筍如玉,相傳有仙煉丹於此。
泉峰 在縣南三十里,臨黃峒,諸山,聳秀過之。蜿蜒而上五里許,有庵藏修竹千竿。登臨北眺,城郭宮室,挾朝霞晚虹而來,若隱若見,瀟然引人遠思。泉出山巔,盛夏飲之,如釋迦尊者清涼水,而中下所湧,不足為異也。
毘帽峰 在縣東六十里。
白瀑峰 ,在縣南六十里。
興泉峰 在縣東南。上有泉,禱雨輒應。
東角嶺 在縣東
蓮花嶺 在縣東三十里。
平山嶺 在縣南
金龍巖 在縣南石羊堡。秀麗甲一縣,內有古觀。
漿田巖 在縣南三十里。山石奇秀。宋慶曆中,有《真慧師》居之,嘗賜衣紫,里社至今祀之。有何邦淮者,以禦獠有功,官承德郎。所立碑篆,舊猶有存者。
天倉巖 在縣南
雲巖 在縣南十五里天塘山巔。巖南向塔山、泉峰諸岡巒翠秀,遠映如畫圖。旁有古木嵯岈,奇禽異雀,鳴舞其上,善適人意。流泉飛瀉出巖頂,珠璣繽紛,渢渢若理絲絃。邑人殷銘讀書其下。
獅子巖 在縣西三十里。巖前有庵,知縣張芳偕明經劉禹智、鄒是禮曾遊其處,有詩。
上白水 在縣南。西流入於湘。
吳水 ,源出永州府界逕縣,入於湘。
樟水 源出本縣,合宜水入於湘。
西南二江水 ,在縣南四十里。
宜水 源出塔山,一名「宜溪。」
石水 會宜水,西北流,注於湘東江, 源出天倉巖下,入於湘。
滋陂江 在縣東,可容舟楫。
藍江 在東塘堡
黃沙江 在縣南東塘堡。
伊陂江 在縣南石羊堡。
獨石江 在縣北柘江堡。
西江 ,出楊泉、塔山等峒,逕縣西,入於湘倒湖 ,在縣東一里。
煙竹湖 在縣東三十里。
琉璃湖 在縣東四十里。
沙磯湖 在縣東四十三里。
龍泉湖 在縣東四十五里。
石臺湖 ,去縣四十五里。
小湖 去縣三十里
滑石灘 在縣南二十里。水石搏激,險不容舟。七里灘 去縣三十里,北出河口,淺流飛瀉,勢若呂梁灘,長七里,以是得名。
鱠魚灘 在縣北六十里,近大江口。
菱潭 在學宮左,為八景之一。有詩附《別志》。曲潭 在縣東十里。
桃花洲 在城南江心,為八景之一。原李氏建有書院,久廢。前令張芳仍名課士曰《桃花會業》。
有序
浯洲 ,在縣西二十五里。有古岸。
應龍池 在城南山巔對峙,泉峰四時不涸。四十八池 ,在城東十五里曲潭堡。
洋泉 :在城西四十里東塘堡。
知時泉 在縣城南,秋冬則竭,春夏則湧,故名。「樟木塘 」 在縣西南。
龍塘 在縣西三十里
大井塘 在縣西
樂井 在縣東三十里,徐姓之宅中。
冽井 在南城內兩街路口,其形似火,時多火災。嘉靖年間,兵憲邊命工鑿井,而火災遂息。。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