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4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卷目錄

 衡州府部彙考九

  衡州府風俗考

  衡州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卷

衡州府部彙考九

編輯

衡州府風俗考        府志

編輯

本府。衡陽縣附郭。

《周禮正南》曰:「荊州,其民一男二女,畜宜禽獸,穀宜稻。」

《漢志》:「古稱楚俗,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為業,果蓏臝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偷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祠。」

《南齊志》:「湘川之奧,民豐土閒。」

劉禹錫云:「瀟湘間無土山,無濁水,民秉是氣,往往清慧而文。」

《寰宇記》:「地有舜之遺風,人多純朴。」

《桂陽郡志》:「淳樸近古,畏法少訟,俗重喪祭,士少宦情。」

《方輿勝覽》。「俗尚農桑,民知教化。」

《輿圖志》:「地僻民淳,事簡易治。」

《舊志》:土曠民窳,安土重遷,不能逐什一之利,終歲勤動,退而食其土之毛。公家之賦亦取足其中,以故閭里絕無高貲富人家

冠婚、喪祭之禮明萬曆庚辛間,李斗野太守曾刻《四禮簡儀》以訓衡民,一時翕然從之。久之,寖忘其故,迨更喪亂,冠祭禮少有講習之者,惟婚禮尚存。其略如聘婦之初,壻家書年庚於紅牋,以箔金貼之,侑以縑、帛、釵、釧、䴵果、鹽、茶、喜絲之屬,託媒氏致之。婦家,婦家書年庚於綠牋,亦以箔金貼之,飾衣巾、襪履為報,或以銀造成牌式,上鐫年庚,兩姓相遺。間有彼此通三代籍貫者,名曰「撥」 八字。此納采問名之大略也。將婚之先,壻家諏吉,倩媒通之,婦翁亦以縑帛、綵布、簪珥、酒果、雞豚之屬佐之,婦翁可其請,詶之如其禮。此請期納吉之大略也。新婚之日旭旦,壻家飾綵輿鼓吹,籠家鵝代鴈以行,壻御輪至婦家先歸。比輿至門,巫者一人引壻入花燭處,新婦出於帷合巹,謂之「飲交親杯。」 飲畢,授壻綵,使作同心結。巫者以果撒帳,致祝詞。祝已,壻同新婦入於帷,名曰「坐帳。」 古有廟見禮,今無家廟。聚舅姑伯叔妯娌於堂,拜之,名曰「拜堂。」 歸女之日,母必往送之門。諸姑姊姒有與偕者,亦倣古鞶申之意。壻家留宴,肆筵飣座,禮飲終日而撤。大約婚嫁多在三冬,非如《周禮》仲春會男女也。此則親迎奠鴈之大略也。

《喪禮》:父母沒,殮於寢,殯於堂,復於門內外,以訃告於三黨。三日內,孝子成服,衰絰、苴杖、期功緦,皆服其服。三黨朋儕咸弔,擊嚴鼓於喪者之門,孝子稽顙苫次,致縑布於弔者,名曰「開堂。」 好作佛事,以七日為首,七至於七七,請僧作功德超度。以竹片為箱形,糊以紙,實錢其中,謂之篢蓋俗云:「人死七日則過一閻羅,至」 五七,則雲「過五殿閻羅」 ,誦經禮懺,召亡破獄,或建水陸無遮大會者。此從來已然,今未革也。

卜地而葬,好聽形家言,擇風水之區,兼信陰陽避忌,如空亡《地官符》之類,有犯不祥者,至停棺數歲不窆。冥器之屬,如衣冠輿馬方相,咸以紙為之。或為男女形,捧槃執帨侍立之狀。發引前一夕,鄰里親黨,醵金治具,集喪次懽飲,名曰「坐夜。」 或呼梨園演孝戲,挽郎唱夜歌,如薤露之節,曰「節哀。」 輤車發,題素旐於柩前,謂之「名旌」 ,又以紙作旛幢導之,親友白衣冠以從,桑門鐃鼓隨其後,以帛結羃加柩上,曰「材罩。」 繽紛陸離,頗費物力。

歲時伏臘祀內神,禮也。吾衡庶民家,中堂必設福神,反以先祖木主陪列,不得正位,亦習俗也。楚俗尚鬼,讀《騷》可見,而衡尤甚。凡有病者,多疑鬼物為祟,必邀巫覡禳之。所祀之神,有樟柳雲魈之名,古祀典所不載也。

衡士素以廉隅自飭,故恬退醇謹者多。一經課塾,蕭然安之,無奔競功名之能。自戈鋋雲擾,儒冠不堪溲溺,人人決踵露肘,縱好學深思,而家無斗筲,安事鳴琴?文墨之風,為之少歇。順治甲午以前,應鄉試者寥寥,故登賢書者少邇郡邑。

「之長,作新文教,蟬聯鵲起,可計日竢矣。有田者未必為農,農者未必有田,大率有田為主人,傭耕為佃戶。兵燹以後,死徙多而耕戶少,向之阡陌,半就汗萊。募佃以墾,三年後始議輸租。又必先減其歲入之額,而後肯為卒業。稍有水旱,佃輒藉口以逋其入。少加督課,遂以逝將去汝。睚眥主人,主人惟恐田汙,不得不」 聽命於佃。至於催科之急,徭役之繁,佃不與也。故年來殷實化為窶人,而𥰡𥰡者方有穀。農之子恆為農,以其有專業存也。吾衡之農素狎其野,勤生力,穡老死,不濡足江湖。邇則蕩其心志,惰其肢體,黠者徙而為賈,樸者亦變而為傭。呼群招類,不遠數千里,負擔滇粵之外,以希射奇利。或有數歲弗返者。鄙拙業而輕去其鄉,土安得不曠,賦安得不逋乎?勞來還定,以集征鴻。涖茲土者,宜加意焉。父老言,隆慶間,比戶皆尚絃誦,重詩書,鄙史胥為賤役。今則趨之如騖,逐之若羶,以其中有兔窟,且藉以張狐威也。甚有棄子衿而事刀筆者。考《明學宮臥碑》,生員試劣等者,發遠近衙門充吏,所以媿辱之也。故諺有「秀才充吏,不得已而為之」 之語。

皇清順治間、奉

旨「生員為吏有禁近年少弟子員改業就之是捐重」

貲而買劣生之名也。雖因往日虎冠之吏踐踏使然。然而《五經》掃地盡矣。

吏承之躡朱履也,自某監司時始也。書辦之張高,蓋稱「相公也。」 自某太守時始也。押差之肩輿也,自某邑令時始也。

酒肆茶坊,原以供客邸之娛耳。今則遍市青簾,酣歌達旦,非郡邑之猾胥,則閭閈之遊手。故街衖有「十家七酒店,三戶兩跟官」 之謠。

衡民夙稱淳厚,非素有囂囂之習也。頃以終訟為能,其文致之詞,非人命即抄殺。及當庭訊,率多誣罔,嚴法懲之,比又復然。推其立心,豈繄無良?由生理既蹙,故狡偽易起。身家之慮輕,斯廉恥之道喪。得情而哀矜勿喜,其在聽訟者乎?昔人謂「楚優俳拙而犀甲利,鄰封畏之」 ,以其不耽近玩,勤國恤也。吾衡之俗,每歲五月朔、七月中,必崇臺演戲,浹旬不休,觀者如堵。愒日耗財,為厲不少。

往日縉紳之家,當其盛時,民之慕勢者鬻身為僕,藉其炙手之焰,以傾鄉里。漁獵產業,貲過千金。邇來故家式微,僕懷逆節,不獨飽颺,反謀下石,以拔去眼中之丁比比而是,敝冠苴履,名分蕩然。

溺女之慘,昔有嚴禁,今衡俗猶然未變也。樗蒱之戲,所在都有,衡俗不免。近復有《鬥虎兒》《打馬弔》諸技,雖無一擲百萬之風,然不可不防其漸。

衡山縣

《舊志》:「衡山當衡潭水陸之衝,舟車輻輳,供億頻頓。其田多瘠而少沃。中人之產,所入曾不足以卒歲,即富連阡陌者,往往以賦役見困,家無贏餘,安坐徒食,未常逐什一以自封也。其俗與衡陽同而草市,東連大洲,其民尤尚氣力,喜爭鬥。」 蕭士熙《新志》云:「士豪儁而好禮,有廉讓獨行之節。民醇樸而畏法,無椎埋告訐」 之奸,然尚鬼佞佛,錮而難革。「疾病則去醫而用巫,死喪則去禮而用僧,殯葬以歌舞為禮,衣服以綺縠相尚,宴會以靡侈相高,喜演戲,好蒱博,則前此所未有也。」

耒陽縣

《舊志》:樸茂殷厚,嗇私用而饒公輸。嘉、隆間,人猶直呼名而不稱別號。飲食器具,多充以竹木。民有白首不履縣治,吏胥皂役缺乏報充,而人多逃竄者,其風俗可想見也。嗣後人情侈踰騖華而疏於生理,宮室、服食、婚喪之節,轉相慕效,紛華艷麗,絕無矱限。民窮俗佻,職由此也。

《衡州舊志》:「耒為衡郡壯縣,饒山澤之利,田多沃野,賦亦倍之。往時俗尚簡易,男女飲食,多用古禮。比年以來,黜素崇華,習為豪舉,而民間積逋大費追呼,殆沿習尚然也。」

《郡志》:「男勤耕耨,女勤桑麻。」

《舊志》。志尚文學,禮崇簡易。男女飲食,多用家禮,喪冠昏祭,不事浮屠。地下郴陽,氣聯蒸湘,厥土近燥,春冬多雨陰霾,或彌月不開,洩竭而亢,入夏多旱無收。氣候寒暑,倏易不測。語音柔而直,大都出於唇舌。不清以濁,當為羽音。人情無甚銜匿,易為喜怒激搏。縉紳常冷,往往彈劾權貴,不阿上官,以氣節掛冠,後進多抗志進取高談

《品政》無齷齪拘攣之態。固所由來也。

常寧縣

《舊志》:軍民雜處,客戶叢集,故風俗龐雜,不盡雅馴。

圖冊:州濱溪洞,其民剛勁勇悍,刀耕火種。《新志》:「土瘠」 ,田中下士雖貧而好詩書,民喬而朴,其輕悍者乃不率於化。稼僅宜稻,故凶荒莫能為備。婚喪賓禮,稍近文飾。其好巫尚鬼,與衡陽、衡山同俗。

安仁縣

《宋學記》:吉凶之禮,多循古法,以《詩》《書》為門戶者,代不乏人。民竭力耕稼,僅足一歲之用。一遇水旱,輒至艱食。婦女紡績,男子不事商販。又云:「密邇猺居,時有強梗弗率。」 又云:婚不親迎,喪用浮屠。子婚分析,兄弟徵利,勁悍尚訟。然淳厚本於天性,浮薄由於習染。

《舊志》:「風俗簡樸,人多質實。」

《輿圖冊》,商賈不通,地僻民繁,自耕種外別無生涯。遇旱則艱食,賦重則逋負,夙稱難治

酃縣

《舊志》:「俗尚質朴,風氣淳厚。男女以耕織為本業,不事商販。」

《新志》:婚姻尚門第六:禮仍循俗尚,惟親迎久廢。又云:「喪禮六親,男女俱赴弔,會族人以酒尊佛事,窀穸多傍祖塋,近惑形家之言,始擇地為塋兆。祭禮:歲時合族祀先祖。敦本尚族,公稅早輸,無抗糧積逋之憂,貧不興訟,公庭閴然,獄無繫囚,民困極不肯鬻,身近好虛華,家無擔儲,宴集競尚侈靡。性啙惰,無職業,生理窮蹙桂陽州。」

古郡志士少宦情

《漢志》:「從無千金之家。」

《湘中記》:「不逐什一之利,重喪祭,信巫鬼。斗斛大小殊量,權衡輕重差等。家雖貧,婦不當壚;地即荒,里無逋賦。」

《舊志》:淳樸近古,俗尚鬼,喜競渡之戲。論田不計畝,而計石收貯禾請幫助識別此字。「振落而後量,婚盟以信,一諾無再悔。禮從質相先,以儉恥淫而惡靡。人好訟,然不甚狡,一得情,即輸服。民情易怨亦易感。以公正臨之,則相率甘心焉。」又云:《農亡積聚,嘉禾縣》。

山多土少人民窮困

《湯學尹》曰:「剛勁樸陋,崇信巫鬼,男務耕種,女勤紡績;庠序之士,罔知華靡。」

元旦,雞鳴戒興,爆竹啟戶,向吉方出行,焚香楮拜天地,次詣先祖主前肅拜,以序拜其尊長,名曰「拜年。」 親朋鄰右,往來投剌,互相留款,數日乃罷,市不列肆三日,焚除日所掛門神錢,乃出貿易。是日占風之方向,以驗歲之登耗,北主稔,南主歉。又觀天色明暗,明多暘,暗多雨。是日禁止掃地。

立春先一日,太守率僚屬迎春於東城太平寺,各行戶裝演故事曰「山子」 ,各官服綵簪花,押春牛於後。本日太守行耕禮,鞭土牛,謂之打春。邑令別以小牛綵鞭餽鄉。達俗以牛顏色占歲水旱,黃主穀,黑主水,赤主旱,白主兵,然不過取立春日支幹納音為之,不足據也。又以芒神提鞋著鞋,為農事之閒忙雲。

上元先數日,街衢市巷,鼓樂迎燈。好事者作為龍形,剪紙為鱗甲傅之,植木作柄,多至十數枚,人持之宛轉運行,曰「龍燈。」 又有取成語造為字燈者,至是夜乃止。民間爭放花爆,即昔所云「火樹」 也。或有引故事作謎語貼燈上,使人猜之,曰「打燈謎。」

社日,守令祠社神以祈穀。

清明是日,人皆戴柳葉,有展墓拜祭者,農人始漬種。諺曰:「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後。」 蓋因時播種,早則春寒未除,緩則秧遲也。四月八日為浴佛之辰,造烏色飰相饋遺。俗以是日晴為有年之兆。諺云:「四月八日晴,擔秧種茅坪;四月八日雨,踏斷水車嘴。」

端午是日,飲菖蒲、雄黃酒,塗硃砂、雄黃於小兒額以厭病。懸艾虎於門,以蒜汁灑地,辟蛇蟻。裹糯米於箬葉內,束以楝葉,名曰粽,即角黎也。聚家人大小食之,多有雜他物以遺親友者。是月初一至初五日,造龍舟競渡,俗謂屈原以此日沉於汨羅,人競以舟楫拯之,其遺俗至今不改雲。

六月六日,富家曬衣,士曬書,農禳田。是月早稻熟,多有食新者。試新之日,忌招客。餚用魚,不用雞,以「魚」 音近「餘」 ,「雞」 音近「饑」 也。是月,進伏民間。

考證

及時造醋醬

七夕乞巧之會,衡俗不甚重,但以此後數夜天河隱現,定來歲米價歸早米貴歸遲米賤雲。中元浮屠氏設盂蘭會,放焰口,點水燈,以薦亡者。此月初十,俗云:「故鬼歸來,家設醴餚拜薦」 ,至十五夜止。是夜布灰於地,以驗家神之去留焉。

中秋,是日以月餅雜物相饋送。至夜,各家治具,露坐看月。若是夜雨,則雲來歲無元宵。諺曰:「雲揜中秋月,雨打上元燈。」 又云:是夜月明,則明年湖中魚少,以魚皆趁月光溯流而上也。九日是日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俗以是日晴雨驗一冬之晴雨。

十月初一至初十日,俗言「此旬墓門開,子孫各上祖塋,掃除宿草,設酒食奠之,霜露之感也。」 冬至衡俗不重,惟士大夫家有相拜賀者。俗以是月朔一、二、十一二、廿一、二數日。占來年米價。風雨則貴,晴明則賤,然亦有驗者。

臘八是日,浮屠氏雜棗果諸物煮粥,曰臘粥。小除是日拂除梁塵,夜祀竈,用果粢糖餅薦之,曰謝竈。次晨,設香燭於庭,肅拜云:「玉皇下界,察人間善惡也。」

除夕,是日闔家老幼飲食曰喫年飯。親友相過,謂之辭年。民間換桃符貼門神壁間,悉以紅紙書春聯門額,貼「宜春福祿壽」 ,「迎祥迪吉」 等字。是夜祀竈,謂竈神從天上歸也。多設火炬以照祟,集家人歡飲,曰團年。間有達旦者,謂之守歲。《臨武縣》。

《舊志》:邑介楚、粵之交,民質而士樸,多務耕讀,鮮事商賈。遠鄉阻於聲教,亦有椎結之風。尚浮屠,好巫覡。災祥禍福,舉聽於神;喪祭常儀,呼巫揚梵。今俗尚靡漸不古雲。

藍山縣

《舊志》:「土沃,民間俗多剛健,人習刀筆,喜訟好嚚。然其俗樸野,飲食衣服甚有古風。」

《新志》「業尚農桑,俗少睹博,闤闠聞絃誦之聲,閭閻無倡優之習。」

衡州府祠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衡陽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

社稷壇 在縣南

郡厲壇 在縣北

蒸湘岣嶁祠壇 舊在城西。淳熙十四年,知州劉清之置,以為水旱祈禱之所,今廢。

城隍廟 在府學東

舜廟 在縣西仙上峰。宋郡守劉清之命主簿程洵重建,廟今廢。

申包胥廟 :在城南打線坪正街。俗稱為「包胥大王」 ,至今祀之。

「伏波將軍廟 」 在蒸湘西岸。

藥王廟 在府治南門內關王廟左。知府劉進禮、醫官許榮魁、張文謨、王之玉等斂貲重建。「三閭大夫祠 」 在城西,今廢。

諸葛武侯祠 :在臨蒸驛左。昭烈牧荊州時,武侯駐臨蒸,調賦以供軍實,故廟食於此。後移祀於石鼓書院。其舊祠前基址五間,每年納稅二兩五錢,供書院用。

漢壽亭侯祠 凡二祠,今皆名關帝廟。帝王之號,非公所樂居。《志》《漢壽亭公志》也,故仍以名祠。一祠在縣治東,係古建;一祠在城隍廟左,係萬曆中巡道魏公養蒙建。崇禎末祠燬,兵巡王鼎鎮及中軍陳天柱更營之。

杜公祠 在城南華光寺傍。宋郡守劉清之登華光山,東眺耒陽,慨然思杜甫,因立祠祀之,以黃庭堅配焉。又即地立亭,額曰「思杜。」 見《亭類》。今祠亭俱廢。

趙忠定公祠 在城東岸開福寺。公諱汝愚,為韓𠈁胄所忌,謫永州,道經衡州,守臣錢鍪陰,中之,暴卒,殯於此,後立祠焉。明時,復移祠布政分司前,今祠廢。

李忠節公祠 在城隍廟左。公諱芾,字叔章,號肯齋,衡人,以樞密院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宋德祐乙亥冬,潭州城破,公登「熊湘閣」 ,聚妻孥十

九人於其上,命帳下沈忠盡殺其家人,而後殺己。元天曆中,校官劉似建言立祠於此,配以宋末衡陽知縣穆演祖及沈忠像於傍。元學士宋本有《記》,提學薛綱有詩。祠即公所居宅之傍地也。今廢。

胡忠簡公祠 在府城西湖寺左。公諱銓,謫衡州,講學於此。後其季子為提刑,始立祠焉。後以其地建「濂溪書院」 ,移祠於學宮左。今廢。

向公祠 在開福寺傍。公諱子忞,知衡州,有善政,民立祠祀之。祠今廢。

皮公祠 在府治北。公諱榮龍,宋末官閣學士,為賈似道所陷,放歸經衡,以憂卒。衡人因立祠祀之。

二守祠 在石鼓山,宋劉清之建,以祀晉劉翼、宋王應之二人。初在朱陵道院,嘉定中遷此,今廢。

三賢祠 在府學東。祀宋丞相李迪、劉摯,中書舍人劉攽,皆以忠直謫衡,故祀之。今廢。

六賢祠 在府治東。宋劉清之建,以祀張九齡、韓愈、寇準、周敦頤、胡安國,名曰「五賢。」 嘉靖中,郡守孫德興為繪清之像於內,改為「六賢。」 今廢。七賢祠 詳石鼓書院。

鄒、陳二公祠 在花光山廣教寺。宋鄒浩、陳瓘俱以言事謫官,經此,留題寺中。知州劉清之立祠祀焉。今廢。

先賢堂祠 在城西。宋郡守王亞夫建,以祀李昉、張齊賢、劉清之、鄭向、胡安國、李椿、向敏中、王岩叟、李迪、寇準、劉摯、劉安世、鄒浩、陳瓘、胡詮、趙汝愚,凡十六賢。祠今廢。

魯察院祠 按《祥符舊經》,「監察御史魯維周,洛陽人,乾德中通判州事,卒於官。有遺愛,民思之,立祠祀焉。」 今廢。

朱、張二夫子祠 在府學左。祠燬,衡陽舊知縣阮標建宅處,即其地也。

張茂興祠 在九嶺下。元兵摽掠,鄉民張茂興同弟德興率眾戰守,鄉人德之,為立祠,扁曰「義勇。」

管公生祠 在府學宮後。公鄞縣人,諱大勳,萬曆庚辰視學湖南。藻鑑精瑩,務崇獎勸,一時俊髦蔚起,咸思砥礪,人服其公廉,為立生祠。郡人布政歐希稷有記,今祠廢。

南嶽行祠 在西湖寺右。正統三年,知府鄒良建,今廢。

痘。請幫助識別此字。殿 在城南花藥山左凹,康熙五年建,《衡山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西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治南門外。

南嶽廟 ,在赤帝峰下。其制壯麗擬王者。正殿七十二楹,高七丈二尺,象七十二峰。自唐虞三代,舉望祭之典,秩視三公。至唐開元十三年,始封南嶽為司天王,秩加三公一等。冠冕章服,五嶽皆有名數。從司馬承禎之請也。宋真宗祥符五年,詔加南嶽尊號曰司天昭聖帝,後曰景明。後明時釐正祀典,始易曰「南嶽衡山之神。」 後殿與後並處。東西為廊七十二間。前曰嘉應門。外為正南門,又外為櫺星門。外東為神廚,壽澗水遶入廚內,以供盥滌。循廊而出,溉田數百畝。廟中古松滿庭,皆千百年物,今剪伐盡矣。每歲春秋仲月,有司卜日而祭。明洪武四年,賜黃金盒一,重一斤,祭則捧香以獻。明季巳失所在。又有銅香鼎,不可圍抱。左有銅鐘,重九千斤,係元泰定元年甲子冬十月吉日鑄。銘曰:「陰陽炭天地罏,元橐籥禪範模,鑄成大器鎮天都,懸簴法音徹霄衢,綿億萬年福寰區。」 敕封鎮岳神鐘,今現存。

皇清順治五年,正殿燬於兵,像亦隨之,乃就《嘉應門》。

為殿造神像居焉

關壯繆祠 在縣治望岳門外。

韓公祠 即古「開雲堂。」

「三賢祠 」 祀胡文定、張南軒、朱晦庵配以致堂五峰林擇之,每春秋二仲致祭。

馬公祠 ,相傳為楚王馬希萼也。後周廣順元年,希萼為馬步、徐威所逼,幽之於衡山。衡山廖偃與其季父謀曰:「吾家世受馬氏恩,今希萼被黜,禍必不免,盍相與輔之。」 於是率臧獲及鄉人與師暠共立希萼為衡山王。則今之有馬王祠,固亦廖偃之意也歟。

康王祠 ,或曰宋高宗初封康王,後為金人逼而避於衡,邑人因之為祠焉。考之於史,高宗播

《遷》未嘗至衡,即至衡亦非衡民之所當祀也,倘亦傳者之訛歟?

耒陽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西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治東南

通濟龍王廟 在竈頭市。靈顯廟 在新城市。唐末寇起,鄉人廖思文兄弟率鄉民保障有功。宋紹興間,賜敕建廟。靈官廟 在縣治南城門內之東。

谷府君廟 有三,即「九真太守朗。」 一在瀘塘,一在興業鄉,一在馬水鄉。

紫閣廟 在縣南一里。元至正初建。

關王廟 即古壽亭侯祠,在縣治北。

真武廟 有二。一在縣治儀門外,元至正間建,每朔朢縣官在內行香,故為「官衙土神。」 一在竈頭市,嘉靖間新建,有禱輒應。其在縣者,舊有一亭,卑狹傾圮。萬曆丁巳年,知縣朱學忠捐俸建修。

水府廟 在縣東館驛前。

蔡倫祠 在縣南蔡子池。

龐統祠 在縣北。舊有坊額曰「漢代名臣杜公祠 」 ,在縣北二里。唐杜甫葬此,因立祠。木居士祠 在縣北大陂市。相傳昔有大木類人形,泝水而來,寺僧取而祠之。韓昌黎過此,題詩云:「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朽蠹不勝刀鋸力,匠人雖巧欲何如。」 又云:「火透波穿不記春,根如頭面幹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羅隱詩云:「鳥噪殘陽草滿庭,此中枯木類人形。只因水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八月風濤漂不去,四時黎稷為誰馨。南朝庾信無因賦,牢落祠前水氣腥。」 宋有縣令至此,禱雨不應,析為薪。後僧復刻形奉祀,今無存。常寧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北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治南

關帝廟 在縣治後

三皇祠 在南城外

旗纛廟 在縣治北,千戶所堂後。

通天廟 在縣北二十里。

龍祖廟 在西陽保。元時開創,洪武七年唐貴修造。

七郎廟 :在縣東城內,兵火久廢。康熙五年,庠生呂左盈糾眾復建。

梓潼祠 「在西城外」 ,今廢。

「熒惑祠 」 ,祭火神也,在南城外。

柳仙祠 在縣治前大街。

五顯祠 在南城內預備倉後。崇禎六年,千戶崔陛重建。祠後創立寶華庵,久為兵火頹廢。《安仁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新南門外東南一里。社稷壇 在北門外半里。

邑厲壇 在北門外壕之上。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

太保廟 在縣西南四十里。元大德五年敕建,以祀唐太保南霽雲、雷萬春。

高長官廟 在縣西五里蜜泉。宋嘉祐中,邑人建,祀縣令高岳。

洪山廟 在縣東南

「今古忠靈祠 」 即關王廟。明巡按浙江道御史蔡思穆題。

文昌祠 在儒學戟門右。

周文忠公祠 在儒學左。宋丞相益公周必大,嘗讀書邑之益相里,即周家山也。明弘治中,郡二守鄧淮建祠祀之。

忠節祠 在儒學右。明成化間,學士薛綱立四忠祠 ,在縣東南三里。正德十一年,知縣張宥改寶塔寺為祠,祀唐將南霽雲、雷萬春及宋周必大、陳億孫為四忠,而周、陳本祠俱廢。嘉靖中,教諭閔文振議,以「南、雷二將死於睢陽,自有常祀,未常經及。安仁、宜陽有廟,聽民自奉可也。周必大,宋之大臣,游學於此,宜復書院」 之舊以祀之。陳億孫,邑人也,亦不宜與宰相並列,四人共食,殊為不倫。乃申請改正,去南、雷二像,徙億孫於鄉賢祠,改四忠祠為清溪書院,專祀周必大雲。

杜令祠 在縣城西隅。每春、秋二社日,合縣士民依期崇祀。

祖殿靈祠 在縣北。隆慶四年,知縣鄒京修。萬曆二十六年,知縣謝之藩重修。

尹公祠 明嘉靖間,知縣尹鳴商有惠政,民立祠祀之。

賴侯遺愛祠 在縣治北。萬曆九年,知縣賴霖奉旨丈田,清出浮糧八百石,民德之,立祠祀焉。酃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北。

社稷壇 在縣治西

邑厲壇 在縣治北

炎帝祠 在炎陵,凡遇上登極,必遣大臣致祭。李義祠 ,在康樂鄉。晉時義擊賊有功,邑人德之,為立祠。

桂陽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治西芙蓉山下。社稷壇 在州治北。

州厲壇 在州治北

旗纛廟 在守禦所後,霜降致祭,今廢。

城隍廟 在州治南

關王廟 在州治後

龍渡廟 在州南三十里。

禹廟 有四,一在州治,三在十八灘。

趙常山將軍廟 在關王廟東。

靈官廟 在州治北門外。

潮水廟 在州南五十里。有水日三潮,旱禱輒應。

馬王廟 「在州治右。」

「七賢祠 」 祀漢時賢守。

寶王祠 在大湊山麓,祀北宋時鎮山官也。靈潤祠 在南關外,祀靈潤侯,為南堂廟。護英祠 在芙蓉峰南。漢趙子龍曾立營於此,後人立廟祀宋進士,黃照鄰為立碑。

東嶽祠 在鹿峰山下,今廢。

八蜡祠 :在州治北城內。康熙二十一年,州守董之輔建。

七聖祠 在泗洲司前,僧照龍建。

太守陳止齋,郡常卿柴祕書高奏院祠 今廢。征南將軍生祠 在北門外,康熙十七年開復,桂陽知州張炳詳請立祠。

真武殿 在州治後山

嘉禾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北。

社稷壇 在縣西

城隍廟 在縣治南

關帝廟 在縣治南

臨武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西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治東

舜廟 在舜峰上

馬侯廟 祀伏波也。在馬侯山下。

周公祠 在武水旁,祀漢太守周憬。

唐公祠 在縣前,祀漢邑令唐羌。

二陳祠 祀宋鄉賢陳敬叟、元陳楚春

烈婦祠 在南岸。祀烈婦杜門鄺氏。

藍山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西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東

舜廟 ,在縣西四十五里。

夔廟 ,知縣鄭夢坤有記。

龍廟 「鄭夢坤有記。」

皇英祠 ,在縣東十五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