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五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卷目錄
衡州府部彙考十
衡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卷
衡州府部彙考十
編輯衡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衡陽縣附郭。〉
花藥山光孝報恩禪寺 ,在城西南刱,自宋寶祐五年至明洪武十七年,僧普琇重新之。舊山門內為四天王殿,殿後為正殿,五楹,中塑如來蓮座,左右為文殊、普賢、青師、白象之形,兩旁列阿羅十八佛座,後壁造海潮變相,靈幻精絕,諸剎未有。正殿後為善法堂,又為華藏閣,故僧圓昂募構。其址舊傳為東晉黃、葛二仙煉藥地。鴈峰寺 即煙雨山,在城南里許,古名乘雲寺,唐天寶元年建,稱為活佛道場,以無量佛駐錫於此故也。舊有大殿若干楹,殿後為觀音閣,閣內有大士丈六金身,蓋唐人所像者。又有壽佛所遺袈裟寺,各代完毀不一。至明洪武九年,僧齊正重建。寺前有望嶽亭,唐天寶二年,採訪使韋虛舟始刱。明嘉靖間,知府李循義訪其遺址,更建之,郡人劉黻為之記。寺後為「此君軒」 ,琅玕萬個,晴雨皆佳,蓋鴈峰最勝處,然其地久蓁蕪矣。亭東有樓,曰「望鴈」 ,東俯湘流,可供唫眺。本寺自明崇禎十六年全燬於兵至。
皇清順治十六年,僧空旦號省修,募建「大雄寶殿。」《康》
熙二年,郡守劉進禮塑正佛丈六金身一,幹旦又募塑左右大佛二。幹四年,建大悲閣,閣後建壽佛殿,又塑準提一像。六年,旦之徒理忞、理聰,募修牆宇,並正殿阿羅漢尊者十八位,洪鐘二口,鼎爐一座,計五千四百八十斤。八年,又建天王殿及前山門,多撤桂藩故殿材成之。
太平興國寺 在城南。六朝時,梁海尊者棲止其地,遂為道場。相傳後為龐居士宅,宅左有靈照井及居士化去。唐宣宗大中四年,始刱能仁寺,後改為太平寺。元皇慶七年五月五日,雷電交作,空中如有人聲。及霽,見畫圓光於佛像後,題曰「天神顯現圓光像,太歲庚申五月書。」 亦奇事也。元末兵興,寺亦不存。明洪武十七年,僧月海於舊址內立屋七間以居。二十四年,詔天下歸併叢林寺僧慶會、雲漢、碧潭、芳秀暨諸弟子,以己衣缽置,買民田十畝,而廣其基,法堂兩廡粗立。慶適告寂,芳繼志不怠,與諸門徒扣諸檀越,建大雄寶殿,塑三世佛、十八尊者諸像。永樂十七年,僧永智造天王殿,修整山門,而寺始落成。崇禎十六年,全燬於兵。十七年,僧月林募城南郭外「東嶽聖帝殿」 宇三間,併其像,移建本寺為後殿。
皇清康熙三年,僧師道性、桂德相募建前殿,知府劉
進禮捐俸督成,塑十王廟地藏像,更名為「太平地藏寺。」 寺右原有耕春亭,每歲立春前一日,各官咸集於寺迎春。其靈照井,渟泓甘冽,相傳為泉之美者,今已湮塞。寺內舊有慈氏閣,宋黃庭堅有詩。
紫竹山西湖寺 宋宣和己亥年建。紹熙五年敕賜「西湖禪寺。」 左翼衡陽縣儒學,併濂溪先生祠。右翼靈寶觀,洪武十八年僧法智重建。古塔寺 ,在城內雍和坊。梁天監元年海尊者創,有浮圖七級。明洪武元年僧玉田復建。後刱雍王府,寺遂廢。
開福寺 在江東岸。明太祖吳元年,僧法海重建。
龍泉寺 在江東岸。舊有寺,明萬曆間,周達等刱,明末毀。
皇清順治間重建。
湖東寺 在零湖。明萬曆中,郡人祠部郎曾鳳儀重建。後釋憨山德清卓錫於此。邑人丁雲鵬所畫《八十八佛尊容》在寺。明末,寺燬於兵,佛畫像鮮有存者。順治間,本寺僧再為募建。
龍川寺 在永福三都。宋咸淳二年創。明洪武元年,僧潛心重建。
大悲寺 在金、蘭二都。宋咸淳元年,僧無絕創建。
義成寺 在政、義二都。宋嘉熙四年創。明洪武三年,僧玉庭重建。
福成寺 在永福四都。宋咸淳三年創。明洪武十年,僧聞遠重建。
國清寺 在政義都。劉宋時,思大禪師立道場於此,唐一行師曾習定焉。宋徽宗時重建,更分上、中、下三寺。明建文時,再新之。後三寺皆廢。順治丙申,釋行本衡陽義氏子。曩遊金陵,受法於南澗箬菴。是歲歸衡,見此山產五色芝,遂定卜築之計。纔事畚鍤,於荒畦中得廢雲版一段,上鑄「中國清」字。已而垣址皆出,知為昔日寺基,三年乃落成焉。
上臺寺 即福興山,在懷節一都。宋咸淳二年創。明洪武九年,僧定志重建。康熙九年僧性空自成募修。
龍興寺 在長平一都
竹夏寺 又名「圓明寺」 ,在長平一都。
臺源寺 在光政三都。宋咸淳乙酉年,刱。洪武十四年,僧祖源重建。
靈川寺 在募化二都。宋咸淳元年建。洪武七年僧東海重立。
硯山寺 在長樂上里一都。宋咸淳二年創。洪武十年,僧定初重建。順治十一年甲午,耆民陳名魁、劉一範同僧海蓮募修。
延壽寺 在金蘭四都。宋咸淳二年創。明洪武十一年,僧祖昌重建。
永安寺 在永福四都。宋咸淳二年刱。明洪武十年,僧平山重建。
古臺寺 在永福四都。宋端平元年刱。明洪武十二年,僧原玉重建。
紫雲寺 在永福六都。宋咸淳二年刱。明永樂元年,僧紹珪重建。
南薌寺 在政平上里一都。元泰定三年創。明洪武二年,僧義傳重建。
鐵岡寺 在長樂、上里二都。宋咸淳二年創,後僧定智重修。
大悲寺 在慕化一都。宋咸淳二年刱。明永樂元年,僧紹理重建。
義興寺 在長樂上里三都。宋寶祐甲寅年創。明洪武元年僧慈郁重建。
普賢寺 :在懷節一都。康熙八年,僧靈虛太虛重建。
黃華寺 在金蘭六都。宋紹熙庚午年創。明洪武三年,僧祖福重修。
白雲寺 在長樂上里三都。宋咸淳元年建。明洪武八年僧正大重建。
集福寺 在政義一都。宋咸淳元年創。明洪武元年,僧悟宗重修。
永福寺 在永福七都。宋咸淳十年創。明洪武十三年,僧會心重建。
興福寺 在金蘭六都。宋咸淳八年創。明太祖吳元年,僧法華重建。
金僊寺 在金蘭三都。宋紹熙十四年創。明太祖吳元年,僧月海重建。
上霞陂寺 在長樂下里四都。宋祥符元年創。明洪武二年僧潮宗重建。
下霞陂寺 在長樂下里五都。宋咸淳三年創。明洪武十年僧覺榮重建。
靈瑞寺 在重江一都。宋咸淳二年創。明洪武十四年,僧行秀重修。
龍福寺 在重江三都。宋紹興五年創。洪武三年僧遜峰重建。
山田寺 在太平一都。唐同光二年創。洪武十五年僧宗祥重建。康熙八年寺僧玉霞重修。酃山寺 在零泉一都。宋熙寧九年建,僧徒至千人。元末寺廢,明成化間復創。萬曆時僧慶重修。
成福寺 在太平一都
長命寺 在慕、道二都。唐同光元年創。明洪武十四年,僧嗣圓重建。
臺衝寺 在政、義二都。宋景定甲子年創。明洪武七年,僧宗禮重建。
太平寺 在建興三都。宋咸淳元年創。明永樂元年,僧師達重修,後毀。萬曆間,里民劉儒捐貲修葺,並建觀音閣。順治五年,寺燬於兵。康熙四年,里人合力完之。
古磉寺 在政平下里一都。
寶慶寺 在政平上里一都。
伊山寺 在政義一都。晉桓伊寓此。唐貞觀年刱。康熙三年,青原下阿盤智珠禪師,嗣義山訥禪師為第一座居此,重新之。
敖陂寺 在清化五都。宋咸淳二年創。明洪武十五年,僧法原重建。
寶安寺 在重江一都。元至正庚寅年創。明洪武十七年,僧行榮重建。
下黃花寺 在重江五都。宋咸淳二年創。明洪武十八年,僧本高重建。
道堂寺 在衡陽一都。宋政和乙未,僧嗣清創。明永樂十二年,本都民重新之。至崇禎間復圮。歲庚午,僧悟逵、悟興、悟禪等募建。
龍溪寺 在衡陽一都。唐同光元年,僧永泰刱,明宣德元年,僧覺慶重建。至萬曆丁丑復圮,寺僧募修,始完葺焉。
珠玉寺 在零泉都
川口寺 在衡陽二都。寺右有「石洞,闊數尺,深里許,居人莫敢入。洞口有泉,蒼碧澄泓,可溉田百餘頃,蛟每出沒其中。」
巨庇寺 在衡陽一都。唐昭宗時,復圓禪師於祝融夜見巨庇峰頂有天燈下垂,始建寺。宋咸淳元年,忠國師駐錫於此,敕賜「巨庇峰嘉應山天池禪寺。」
大雲寺 在懷節一都。宋咸淳二年,道人洞元創,火於兵。明正統三年重建。
慈蘊寺 在新城四都
爐田寺 在新城二都。元至正元年創,後廢。明宣德年,僧覺宣重建。
花光寺 在太平一都。悟禪師嘗養白雞,每誦經,則登膝而聽。後雞死,埋於寺側。未幾生白蓮花,花謝泉湧,故號曰「白雞泉。」 後有僧花光,善畫梅,黃山谷贈以詩。康熙九年,伊山珠法嗣玉關禪師重建叢林於此。
法輪寺 在政義四都。康熙初,釋石隱、行貞、得法牧雲,建叢林於此。
廣福寺 在清化三都
崇勝寺 在太平三都,寺有「己公亭。」
香積寺 在政平、下里二都。有梁海尊者卓錫泉、娑羅樹。今廢。
栴檀寺 ,去郡郭五里許,為往來輪蹄孔道。明萬曆四十年間,僧正融持榔栗遊薊門,受偈於達觀可禪師。已遊閶門,乞栴檀,刻佛像,買舟掠黃梅,西還其鄉。會風駛帆利,倏度岳陽,達衡霍之麓,因卓錫郡北,自仗衣缽,並乞檀施。累三四年,植殿五楹,居栴檀像。又前為堂三楹,居白衣大士像。茶寮庖湢,靡不畢具,宏麗深靚,甲於郡邑。額其菴曰「栴檀林」 ,則取龕之栴檀像,蓋憨山德清題,而郡丞尹愉手書也。庵有聯云:「觀來面目栴檀像;敲徹元微石鼓音。」 乃郡守惠安劉春所題也。大士範銅為質,費可五百緡,則冏卿蔡槐亭及郡人督學陳景元共成之。明之末造,郡罹兵燹,而斯庵巋然獨存。
豪山般若叢林 ,在城西七十里。層巒環翠,亭亭雲表,如蓮蕊狀。明崇禎初,大辯道焜師卓錫於此,尋買山構建殿廡嵷巃,甓甃磴道,為諸叢林最勝,從學者將以千計。順治中,勒石「太平寺」 開峰南雲禪寺 在城北。舊為地藏殿,鄉紳劉、陳兩姓地。康熙元年,釋密行忍得法破山,卓錫於此。劉陳因輸地忍,循乞十方,遂為叢林。忍幼失怙恃,不知書,睹霜葉振落,遂生幻想。十四披緇,後走梁山,一日因砌牆見蜈蚣,忍以甎擊為兩段,皆動。破指問曰:「佛性有阿那頭?」 師以腳踏碎,說偈曰:「只者蜈蚣大煞奇,戰場不怕斷頭皮。攔腰一擊重開眼,正是當年種毒時。」 破心識之。一日,僧設酒供,破有蠅投杯中,破謂僧曰:「這性命要汝償。」 僧悚然。師喝曰:「是甚麼所在,由你索命。」 破知其穎脫,書偈曰:「蚊子喁喁上鐵牛,無容下觜處難酬。紛紛一夏還歸去,遇虎逢龍攜出頭」 ,舉以授忍曰:「正法眼藏子已得矣,留此以定宗旨。」 忍辭歸滇後,乃遊衡,建今寺。歲己酉,歸自燕,復欲還滇。法嗣畫先一圓觀,眸石宮維,乞留齒髮立塔寺後。庚戌偶旱,寺眾苦於水忍以杖撥草間,泉隨杖出。遂甃之為井。其水澈碧如玉。因名「碧玉泉寺。」
紫雲峰佛國寺 ,在城西百里。創於宋淳熙三年。及明正統己巳重修,歲久復圮。康熙四年,釋《智祥,字頻吉》,得法元潔,始募貲重修。
海會寺 在清化五都黃查沖。寺脈發自南嶽,常有雲氣遶之。又名「寶雲山。」 釋不聞智存為義山門人創建。
七佛寺 在城內鼓樓前,舊名「七廊廟。」 康熙十年,僧慶慈募貲重修。
呆山叢林 山在城西百里清化鄉,甚峻而奇。鄉人每夜望山際火光如電,及曉遍跡之,無驗。崇禎末,釋普林號此山,卓錫其上,火光即止。師得法密雲雲,將咐囑之,迺逃隱,於是作《崖居歌》。
以適志歸者日眾,遂爭施,成叢林焉。師終無一乞疏至山下,亦不肯上堂,逐唱東西家曲也。山巔有巖,巖有木偶仙,鄉人割雞豕,禱之輒應。師以一棒迸草中,不復應。識者方古破竈師云:「祁山禪林 在清化鄉,釋懶放智大,為西山遂谷法嗣,構庵集眾居此。」
鴈麓禪林 在回鴈峰下,俗雲「四十八願報國禪林 」 ,在小西門外,順治十年,續順公沈建,至十八年定藩旗下重修。
駒峰慈門禪院 ,在城東清水橋。釋眉山德遠,初參西山源,尋歷諸方。後嗣法於萬峰韜。順治戊戌,創為叢林。
阿耨林 :在北門城內,舊為「轄神廟。」 順治間,僧別凡等募建。
西湖靈寶觀 在城西縣儒學右,宋祥符九年建。初為龍圖閣學士鄭向別業,奏立三清大殿、玉皇三官等閣,至明洪武十二年重修。成化間,郡人歐陽復幼入觀為羽流,改習儒業,遂成進士,官貴州監察御史。後有代巡聞之,為題額曰「元門高第」 ,並書一聯云:「豸繡暢元風,曰鶴香飄霞阜裏;龍圖開福址,青牛跡在水」 波中。萬曆間,兵巡副使鄧雲霄以《形家》言,縣庠右腋,砂水曠闊,特建文昌閣於本觀湖中,以培形勢。觀東為濂溪書院,昔傳濂溪先生為龍圖甥,曾肄業於此,故建。北為南嶽行祠,則故雍王所造也。其老祖殿一區,於崇禎七年甲戌桂王居國,因宮中災異,召龍虎山真人張應京,寓觀醮祠,特立殿以祀老君,扁其額曰「萬代元師。」 今皆廢於兵。道士左泰馨等方為募建。又創軒皇殿,在本觀左。回龍觀 ,在城南。明末燬於兵。順治六年,道士賀靈明募建。
東岳觀 在江東岸。明末燬於兵,順治十六年重建。
太初觀 在金蘭二都。宋時道士朱南山創。清華觀 在長樂上里四都。宋咸淳丙子年創。衡岳觀 在永福四都。元泰定甲子道士譚復庵創。明洪武二年劉永山重建。
八仙觀 在慕道都。宋咸淳甲戌,道士馮如庭創。
九仙觀 在建興一都。宋咸淳二年,道士謝君舉創。
洞清觀 在建興三都。宋淳祐庚戌,道士段朝用創,歲久漸圮。順治間,道士陽法達稍葺之。雷祖觀 在太平一都。每歲旱有祈輒應。《扁竹觀 》在太平一都。
開元觀 在懷節一都
聚龍觀 在太平一都,明景泰戊辰年建。杉木觀 在懷節一都。
金燈觀 在金、蘭二都。元至治元年,道士劉紹元建。
雲山原真觀 在長樂下里三都,唐真人申泰芝沖舉處。
烏陂觀 在清化三都
上應觀 在清化五都。歲久圮壞。康熙九年,里人蕭阜、劉天祿、蕭興盛等重修。
龍泉觀 在新城二都。相傳有龍潛於井中,至今盛暑,其地不燠。
景德觀 在河西隅,為東晉白真人修煉所。唐元宗時賜銅鐘一口,乃高力士監造,後燬。尋真觀 在城內西南中正街。蓬萊山道士趙素庵於宋淳祐二年雲遊至衡,築觀於此。明成化時,雍藩建,觀遂廢。素庵法裔周道泰遷建於府治南金鰲山,即今城隍廟。今東岳、回龍二觀,與城隍廟,皆其法派也。
萬聖宮 在中洲,一名祖師殿。舊為太僕卿劉穩別業地竹林最勝。嘗題一聯云:「一卷《黃庭》消白晝,兩行綠竹隔紅塵。」 崇禎初,桂藩以其地建萬聖宮。康熙中,大錯和尚禪棲於此。
萬壽宮 在城南新街。明崇禎間,桂藩建「鴈峰壽佛殿 。」 康熙十年,有長平都民王夢焜施田一所。
祖師殿 在江東岸,一名「玉虛宮。」
呂祖閣 在南城內
五福庵 :在朝東門內,舊為「五通廟。」 順治丁亥,僧海漪募建。
永國庵 在北濠草橋桑園內,原係桂邸精藍。兵燹,圮廢。康熙七年,重建。
香水庵 在郡郭北五里許。明崇禎間,僧純智、靈怡同建。順治丁亥,更建藏經閣。
五顯庵 在大西門內。順治間,僧慶衢募修。「化城庵 」 在城南打線坪。
三順庵 :在瀟湘門外。康熙三年,僧法鉉、性林重建。
龐公庵 在城南,居士龐蘊之住宅也。龐公出世時,命曰「無生庵。」 上有高峰亭,太守蔡白石曾立碑,其處久剝落。康熙間,僧德聞募建。
十方堂 在城南迴鴈峰左,萬曆十年,郭孔章建。
《西山柏子堂 》,在城南六十里。群山層簇,勝甲湘東。明崇禎,釋邃谷卓錫於此。歸者日眾,遂成叢林。
華嚴堂 在城西長樂鄉。明萬曆中,熊榮野創梵室於此。順治初,釋智韜再建「叢林。」
來鴈塔 在城北三汲磯上。湘水自東南來,瑩澈沉凝,一郡之勝。至三汲磯而下,稍折而東,勢覺反背。萬曆辛巳,曾朝節使楚歸,倡郡人建浮圖其上,凡十三載。適知府陸志孝、同知沈鐵通,相與助役,而浮圖告成。浮圖凡七級,高出雲表,巋然與石鼓、鴈峰鼎立。
羅漢廠 ,在郡北五里許。順治十三年,僧性靈募塑《羅漢》十八尊,建立「大雄寶殿」 居之。
衡山縣
上封寺 ,在祝融峰上,舊為光天觀,有「司天霍王廟」 ,隋煬帝始易為寺。
衡嶽寺 在紫雲峰下,明正統初修建。
福嚴寺 ,即古般若寺,亦曰般若臺,在擲缽峰。舊有《唐梵經》,太宗御書五十卷。
高臺寺 ,在祝融峰下,即觀音巖。相傳佛印禪師開場於此。
勝業寺 ,在岳廟前,今作「知府蔣公祠。」
石橋寺 ,當岳路,有金牛跡在石。
雲密寺 ,在雲密峰下。有石碑,雲「宋趙某焚修之所」 ,有石竈、石甑存焉。明景泰七年修。能仁寺 ,在雙石峰下。
雙峰寺 在雙石峰
楚安寺 在明月峰
隱真寺 在雲峰里許
湘南寺 在雲峰二里許。
彌陀寺 ,即般若道場。
萬壽寺 在福嚴寺旁
丹霞寺 在南天門下
寶勝寺 在縣北
橫龍寺 在紫蓋鄉。唐貞元初,僧如滿以佛學鳴世,賜號佛光大士,由洛陽來開此山,建寺四十年。適武宗時,盡髮天下僧尼,寺遂廢。至宣宗大中元年,詔天下僧興寺如故。光化初,如滿之徒懷省,復建此寺。宋天禧間,寺僧以基址未稱,改卜於故基之右,相望不二里間。其以橫龍名者,則因白樂天常從佛光遊,有《題舊寺》詩云:「月射冷光新殿閣,風搖清韻古杉松。問師寶額因何立,笑指橫溪有臥龍。」 殆以此。明正統中,圮而復建。
大明寺 在煙霞峰,正統中建。
天柱寺 在會善峰
新開寺 ,在崇岳鄉,即金輪寺。
方廣寺 ,在蓮花峰下。梁天監中創。宋朱、張二先生雪中遊此,有詩。明洪武中重修,萬曆間被火,崇禎末又火,今重修。寺舊有千僧鍋,今燬。《天台寺 》,在天台峰。
鐵蓋寺 ,去國清十里許,思大禪師道場靜居寺 ,在巾紫峰下,明成化中重修。
雞鳴寺 在縣南二十里。
兜率寺 在縣南三十里。
清涼寺 ,在縣治北,為接眾叢林。寺後有古松如虯龍拏雲,「老桂茂竹,清森可愛。」
朝陽寺 在溪波巖
廣濟寺 ,在昆佛洞,為釋竺菴重建。
「小松山寺 」 ,在岣嶁峰下,郡人陳聖典建。「承天寺 」 ,在石廩峰上。
西明寺 在桐油嶺
楚日寺 近小松山,今廢。
龍居寺 在縣坊廂
白雲寺 。七寶寺 。雲峰寺。
《心安寺 》《多寶寺 》《福昌寺》。
崇果寺 以上俱在紫蓋鄉。
「白鶴寺 」 、《道福寺 》《寶慶寺》。
延生寺 、化成寺 、《古塘寺》。
大福寺 以上俱在崇岳鄉。
永寧寺 、大中寺 、《石潭寺》。
南山寺 、周田寺 以上俱在義城鄉。白蓮寺 。報恩寺 。弘道寺。
龍塘寺 、烏岑寺 、《楞伽寺》。
白鹿寺 、義集寺 ,以上俱在「武陽鄉。」 覺海寺 、碧泉寺 ,俱在永平鄉。
寒水寺 、太平寺 、《中峰寺》。
義興寺 、龍興寺 ,以上俱在興樂鄉。南嶽觀 ,在華蓋峰下。按舊碑,「晉太康八年,徐真人靈期、鄧真人郁之建。梁天監二年,周真人靜真再加弘葺,武帝賜莊田三百戶。」 至隋大業八年,詔蔡天師法禱、李天師法超往觀焚修,興行教法。衡州府庫田疇什物,並聽資用。唐貞觀二年,太宗重書額,詔張天師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為國焚修。高宗弘道元年,請葉天師法善封岳,辟方四十里充宮觀,長生之也。禁樵採,斷漁獵,罷獻珍,以為常典。觀內有田先生得道降真堂,後有《尹真人上昇壇》。觀中碑文,隋學士曹憲撰。今現存。
黃庭觀 ,在集賢峰下,為魏元君修道處。銓德觀 ,在紫霄峰頂。
安寶觀 在縣西一里許。明末兵燹,傾圮。順治間,知縣朱袞重建。
天書觀 在軫宿峰,今廢。
乾明觀 在邑厲壇左
真君觀 ,在銓德觀東五十步,即九天南上紫光慶華赤帝太虛之館。
九仙殿 即古「九仙宮」 ,去岳廟十里。梁天監中建。順治間,道士李皓白重修。
招仙觀 在岳廟東八里。《舊記》云:「啟基於劉蕭齋。」 又云:「唐咸亨中建。」
九真觀 在廟東十里。《舊記》云:「晉太康中,新野先生建。」 一雲即壽寧觀。
降聖觀 ,去九真觀一里,舊號「白雲庵」 ,司馬子微修行處。
光天觀 在岳廟北
黃華觀 在縣西北五里許。黃華老人舊居,道士鄺真空、劉真常建「道一樓」 於此。
安寶觀 在廟西北,登山三十五里。相傳,「待山以木鑽」 鑽石,獲天書處。今廢。
普賢觀 ,在岣嶁峰南,下當衡陽道左。齊永明中,道士許嗣先、張志曇開山。至梁周靜真住持,武帝師之,雲水奔湊,講堂如市,故賜名「普賢。」 至唐,陳法明居此修行,因獻麟,得旨內召,不受榮寵。乞還山,封悟真先生。
洞天觀 ,在石廩峰西,石榴峰南下去岳廟二十里。
太平觀 去岳廟西二十五里,在瀑布山下。齊褚伯玉隱居處。齊高祖召之不起,敕建此觀以居之。今廢。
西臺觀 在碧岫峰西北。傳雲周穆王所建,陳改為太初觀。又雲「後為寺,久廢。」
靈西觀 在岳廟西二里。《湘中記》云:「女真薛鍊師沖舉處。」 梁天監五年建。
聖壽觀 去岳廟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靜真觀 、兜率觀 、朱陵觀。
東真觀 、湧泉觀 以上俱在武陽鄉。玉清觀 龍興觀 紫霄觀
屈塘觀 、九靈觀 以上俱在興樂鄉,今皆廢。
萬壽宮 ,在岳廟左,有明《神宗敕命》一通。「上清宮 」 :去岳廟東北七里,為徐靈期修行處。中宮 :在岳廟東北七里,梁天監中建,真人王靈輿修煉處。
元陽宮 ,去岳廟東北登山五里,與上清中宮鼎峙。晉泰始中,陳真人興明修行之所。
凌虛宮 在岳廟東登山八里華蓋峰南。唐天寶中建,薛鍊師季昌庵居處。
「洞靈宮 」 ,在岳廟東北,登山十八里,紫蓋峰東下。昔晉末鄧郁之居洞靈臺誦經,遇魏夫人傳法得道,為二十五洞靈源福地。
壽寧宮 在岳廟界北
「洞陽宮 」 ,在石廩峰西北,為施真人伏思會真之所。
石室隱真宮 ,大曆中,廣成劉元靜先生修行處,行三五步罡,奪虎穴而居之,名曰「隱真宮。」 紫蓋院 去廟北十五里,唐待仙修行於此。又鐵瓢仙張白居之。上有醮斗壇,竈北為李生屍解處,下有唐太子繫馬樁。
華蓋院 ,華蓋君修行處,或雲「古太清觀」 ,去岳廟東北十五里。
田真院 ,在元陽宮東南二里,唐大曆中建,綠筠蒼松,前後掩映。院北百步有小巖,田先生常憩此。
北帝院 ,在銓德觀後。梁天監末,女冠徐鍊師。
居之。貞觀末,張惠明再修真於此,遇石英夫人傳道,行「《抱一》三五混合」 之法,後屍解。又有李思慕居之得道。宋興國中賜額,今久廢。
王氏藥院 ,咸通間,術士王生居之。有茂林修竹,流水周遭,及多榧樹茶園,今存故址而已。白雲先生藥堂 ,在九真觀西。開元中司馬承禎居此,號「白雲先生。」
紫虛閣 ,亦名「飛仙壇」 ,即魏夫人禮斗處。壇高一丈六尺,上圓平,約闊一丈。
天尺庵 在祝融峰頂
中庵 在煙霞峰下。康熙中,鎮江錢邦𦬊僧隱於此。
綠蘿庵 在煙霞峰下,有僧通濟修真隱此。後桂藩建巨剎召僧主持,僧不赴。著有《續傳燈錄》並《綠蘿庵集》。
鐵牛庵 ,黑山下古剎也。明末有僧慈嚴卓錫於此。僧方繙藏,會火將及,僧安處不動,風回,庵存。
「石浪庵 」 在芙蓉峰下,破門法智卓錫處。破善書法,亦能詩。
耒陽縣
金錢寺 在縣治北
觀音寺 在縣東,隔溪,久廢。
會全寺 在興業鄉。邑人李廣建。
永慶寺 在縣北大陂市。明宣德間,邑人李信重建。
隱靜寺 在馬水鄉。明洪武初,邑人劉祥伯建。豐寧寺 ,在縣西三十里,左有龍泉洞。
神衝寺 在興業鄉
廣化寺 在馬水鄉
楓林寺 在義興鄉
太平寺 在義興鄉,元至正十九年建。
崇福寺 在義興鄉嚴塘。
相國寺 在《雲峰下》鄉。
真安寺 在敖山鄉金谷山下。
慶壽寺 在新城市,火於元,惟存一碑。明嘉靖間,鄉人重建。
洪陂寺 在馬水鄉
石門寺 在平陵鄉
蓮堂寺 ,在上堡市。元至正間,邑人建。觀音大士極靈幻。相傳堡市錫坑將崩,淘挖者猶深入不已。忽見近河一美女,濃妝艷態,袒裼游戲水面,坑中夫三千餘盡出觀之。坑倏崩陷,坑夫賴以全活。其靈異若此。
黃沙寺 在義興鄉清陂。
鳳國寺 在縣南。元末燬於兵,明嘉靖時重建。普通觀 在興業鄉。
玉泉觀 在縣北十里
《印洲觀 在肥田市》。
紫陽觀 宋淳熙九年立。
洞陽觀 在縣北。元時建,後廢。明嘉靖間,道人劉正德重建。
雲山禪院 :距縣七十里,釋雲山道親創建。道親曾數月不火食,人爭異之。所建殿剎,費以萬計,皆兩粵官民施助。
南堂山聖壽林 在城西八十里。崇禎間,釋德威為邃谷法孫,構築於此。
念佛林 在城南。順治間,僧耽原建。
白雲庵 在縣南十五里,順治間建。
圓明庵 :距城北十里。
金寶庵 在縣城東
龍興庵 在義興鄉
《明月庵 》在明月山。
寶庵 在雲峰鄉
迴龍庵 在縣北三里關鎖水口。明萬曆二十四年,知縣潘甲第建。
福慧庵 在城北二里許。明萬曆間建。邑令吳一驥有碑,郴人袁伯瓛有詩。背山面水,林木蔥鬱。後有閣,可登眺。
寶林庵 在北水次倉後。嘉靖間,知縣張浩立,有石碑存。
朝陽庵 在南教場西,嘉靖間立。
天寧庵 在龍塘鋪,頂有祖師殿塔三座碑存。嘉靖間立。
文昌閣 在縣北。明萬曆二十一年,知縣曾惟愨創。
觀音閣 去城三里,邑侯曾建,為通縣水口關鎖。明萬曆間,守憲鄒、別駕徐,俱有詩。
聚福堂 在羅渡鎮。元至正六年立。
常寧縣
能仁寺 :在縣北五十里,順治七年建。
湘山寺 在縣東城內盤龍山下。寺創於唐天祐年間,元泰定時重創。明景泰壬申蕩於火,天順時再建。
至聖禪寺 ,在縣東大義山。釋淨訥受弁山瑞白法印,卓錫於此,創成法社,構造藏經閣、千僧鍋。師弘宗教,歷二紀,註刻《法華》《楞嚴》等諸經。原宗辨謬,法嗣三十三人。智纘為入室,縣令張芳撰碑記,宗人府丞高珩題曰「獅子窟。」
資福寺 在城西半里,久廢。今知縣張問明重建。
浯州寺 在縣西三十里。
景星寺 在縣東檞林堡。
龍王寺 在縣西十里
東塔寺 在縣南石羊堡。
高山寺 在縣南官板堡。
東城寺 在縣東檞林堡。
松林寺 在縣北二十里。
蓮花寺 在縣東枯江堡。
西巖寺 在縣西三十里。
煙竹寺 在縣西東塘堡。
羅江寺 在縣西西陽堡。
多寶寺 :在縣東檞林堡。
觀音寺 在縣南官板堡。
漿田寺 在縣南官板堡。
萬福寺 久廢,康熙九年,知縣張問明重建紹聖寺 在縣南法雲山,距城三十里。僧智賢創建。康熙十二年,迎義山嫡嗣第二代住持智纘禪師住錫。師係江南世族,明末致仕高隱,慧業超群,緇素依止,遂成法社。著有《語錄》、詩文行世。
龍王寺 在縣西十里東塘堡。景泰三年,僧克顒募修。
北真觀 :在城北。康熙二年,道士徐元遴募貲創建。
金龍觀 在縣南石羊堡。
清溪觀 在縣北枯江堡。
千華林 在城南二里
玉潔林 在縣南一里
祗樹林 在縣東二十里,地名「高嶺」 ,僧念持募建。
王多林 在縣東五里,地名曲潭橋。庵主李良標、良樞、長舒、長秋、長旦、山主李廷鶴同建。「繼學林 」 在縣南二十五里。順治十年,僧莊實、山主、崔、吳二姓同建。
繼賢林 在縣東二十里。於順治十年,僧慧珠、徒本能,同建叢林一所。山主鄧智建。
白衣庵 在湘山寺後。明崇禎初建。康熙七年,知縣張問明改建後殿。
五臺庵 在城東二十里。
寶林庵 在城西十五里。
大園庵 在城南二里。康熙八年,知縣張問明修建。
法雲庵 ,在縣南二十里。順治十二年,僧募建「直指庵 」 ,在縣西六十里小祗園。僧智踴開蓁闢莽誅茅,結小庵,並置常住田若干畝。
皇清初。智恬弘建叢林。恬受三昧和尚戒。後得法於
《義山》「卓錫茲地。」
西蓮庵 在縣東六十里。於順治四年青原下智達創建叢林,嗣法於大義山,有語錄流行。地藏庵 在縣北四十里,地名涼水。麂角峰下山主劉登瀛建,豎額曰「小鹿苑」 ,為要路接眾之場。康熙十一年,有住持僧燦,係南嶽荊紫峰法嗣。領徒德恆,苦志焚修,募建精舍,塑地藏像,改名地藏。禪林大興,接納緇素絡繹。
觀音庵 :在柏坊驛。兵憲彭而述、知縣張芳有詩。
永福庵 在縣北十五里烏紫峰下。係義山法嗣智琮募建。
鎮寧庵 在縣北二里
泉峰庵 在縣南三十里泉峰之嶺。
廣濟庵 在縣南四十里。順治七年,僧匡維募建。嗣法義山。
蟠龍庵 在縣西二十五里。阮公志道建。「棲隱庵 」 在縣南三十里。順治十八年,僧瞭然募建。嗣法於義山。
萬善庵 在縣南三十里。順治十四年,道元僧募建。
法會庵 在縣南二十里。崇禎十年,僧渡洋募建。
東華庵 在縣東三十里。康熙九年,禪僧德湛募建。
西華庵 在縣北十五里。順治十六年,山主貢士劉登瀛建。
三賢庵 在縣東二十里。康熙九年,僧一默建。「象王庵 」 在縣西十五里。僧慧募建。
三峰林 在縣西五十里。僧慧募建。
存心庵 在縣西五十里。順治十二年,生員王士元興建。
觀音庵 在縣南十五里。禪僧智通建。
觀音庵 在縣東三十里。庵主住持僧寂印、生員李良樞創建。
圓明庵 在縣南十五里。僧智慧修建。
朝陽庵 在縣南十里,地名「千家彎」 山主劉龍楚,僧自成募建精舍。
觀音堂 在城東三十里。
曲潭橋茶亭 住持僧自閒建。
雲程塔 在城西一里,為舊學《對案》。萬曆四十四年,知縣劉自省創。
阿育王塔 ,在塔山腰,有白石七級。《藏典》云:「昔阿育王疊石建釋迦真身舍利、白玉淨相寶塔。」 其在南贍部州者十有九,此其第九塔也。延祚庚申,牛良佐有《禱龍詩》,伊山珠法嗣千忍鎧禪師重興。
安仁縣
慧日寺 在縣城北門內。
寶塔寺 在縣東南三里。明嘉靖間,改為「清溪書院。」 僧圓能募眾,別建寺於書院後。
金剛寺 在縣東南二十里。
石門寺 在縣東南三十里。
藥湖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
楚興寺 在縣東南五十里。
東林寺 在縣東南七十里。
鳳凰寺 在縣東南三十里。
銅堂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
金山寺 在縣西十里
衍慶寺 在縣北二十里。
龍興寺 在縣北三十里。
新峰寺 去縣四十五里。元至正間建。
田螺寺 在縣南七十里許。
永福寺 在縣北二十里。
黃岡寺 ,在縣北二十二里。後唐清泰元年建。梅穆寺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下彌勒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
松林寺 在縣東南六十里。後唐清泰三年建,今廢。
祖下堂觀 在縣西二十里。
北辰觀 在縣北城外。宋崇寧間建,今廢。崇真觀 在縣西門外。
道堂觀 在縣北二十里。
太平觀 在縣東南七十里。
仙山觀 在縣東南八十里。
崇明觀 在本縣東城外,住持侯玅法重修。壽佛庵 在縣東門外半里許。
洗心庵 在縣東門外一里。
「萬福庵 」 「在西濠。」
普明庵 :在江口洲。住持禪師如蓮建。
善慶庵 在北郊
願學庵 在江口洲。康熙丙午,邑人李知賢鼎建。住持禪師文修重建。
香花庵 在縣東十里,創於明萬曆年間。「淨土庵 」 在縣東五里,係彌陀庵分派住持僧普寧,創於順治年間。
壽佛庵 在縣東門外半里許。庵左側有大桂一株,高可數尋,中秋盛放,香聞數里。
萬福庵 在北城外百餘步,原在城內西壕社祠,後廢基尚存。本縣惠日寺僧智式,於康熙十年辛亥請於邑侯,改建。
黃龍庵 在縣東二十里。
「善慶庵 」 ,在北郊外,今屬萬福庵,常住下院香火。
東山庵 在縣東一里
燈盞庵 在縣南二十五里。
魚躍庵 在縣南三十里。
菩提庵 在縣南四十里。
龍泉庵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庵後有兔形,乃青雲山峰頂。
法源庵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福慧庵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酃縣
青臺寺 在縣城南門內。
慧日寺 在縣西
湘山寺 在縣西二里許。
凌雲寺 在三都
「陵寢寺 」 即在炎帝陵右旁。
鐵佛寺 在縣南三里
龍泉寺 在十一都
目蓮寺 在三都王舍城,今廢。
龍甫寺 在一都。今廢。
《修目》寺 在九都。宋景定間,邑人蔡均模建。新林寺 在九都。唐中和間鄉官陳僉判建。木蘭寺 在三都。今廢。
圓覺寺 在四都。今廢。
觀音寺 在七都水西。宋咸淳間,邑人李星建,今廢。
鷲峰寺 在八都,今廢。
石壁寺 在縣南四里。太僕寺卿劉穩建,今廢。栴檀寺 ,一名《東山。洞真觀 》,在縣治北。
蓮石觀 在十一都
黃峒庵 在三都。明崇禎間邑人周祉建。柳溪庵 在九都。康熙間邑人李之芳重修。《水府》徐真人庵 在一都斜瀨水口。里人得道為水神,極靈顯。
準提閣 在縣東,今廢。
三官閣 在十都,今廢。
香爐坳 在八都。元至正間,里人袁師得道仙去,有廟宇焉。
龍浮禪塌 ,僧頗弗募建。有十二景:法王峰、《三疊》、迴象崖、獅顧嶺、盋盂山、壁雲嶂、七佛巖、奉珠山、止止峰、童子嶺、歸源澗、梅谷泉。
桂陽州
能仁寺 在州治南
報恩寺 在州西南大湊山下。
清果寺 在大富鄉七都。
百福寺 在廣一鄉三都。
永寧寺 在鑾一鄉
寶梵寺 在廣一鄉四都。
離相寺 在鑾一鄉四都。
常樂寺 在下鄉一都
淨悟寺 在鑾二鄉二都。
開化寺 在鑾三鄉二都。
廣閏寺 在臨壇鄉一都。
金仙寺 在臨壇鄉六都。
寶林寺 在廣二鄉三都。
定林寺 在廣三鄉二都。
西方寺 在大富鄉二都。
普光寺 在大富鄉五都。
法會寺 在晉寧鄉
福聖寺 在鑾三鄉
布金寺 在《金》一鄉二都。
華嚴寺 在廣一鄉三都。
惠門寺 在鑾三鄉六都。
五雲觀 在州治北
元玅觀 在州治東
常清觀 在州治南
佑聖觀 在州治西
金真觀 在大富鄉二都。
蓮花觀 在臨壇鄉三都。
沖和觀 在臨壇鄉一都。
東湖觀 在廣二鄉一都。
林里觀 在廣二鄉四都。
青雲觀 在廣一鄉三都。
玉虛觀 在臨壇鄉五都。
龍泉觀 在鑾三鄉四都。
大陂觀 在鑾三鄉五都。
鹿峰庵 「在州治東。」
「啟龍庵 」 「在州治東。」
青山庵 「在州治東十里。」
平都庵 在州治東北四十里。
青山庵 在州治東十里。萬曆四年創建。順治丁未,僧莊圓、莊貴重建。
《淨室庵 》「高僧大用開創」 ,在南鄉桂郴界。「茶洞庵 」 在東南鄉。
隆德庵 在金二鄉寨下嶺。庠生徐一榜、徐友桂建造。
龍華山庵 :在東鄉。僧智用開建。
丫髻仙庵 在州治東北十五里。
平都仙庵 在州治東四十里。
嬾山真歇庵 在州治北七十里。禪僧智茂建。德星塔 ,詳《鹿頭山》。
文峰塔 在南城嶺
嘉禾縣
普濟寺 ,在縣北門外,山僧晨昏鐘鼓。同知張
恂題曰:《梵鐸秋清》。
臨武縣
皇覺寺 在縣治南半里。
多寶寺 :在縣西半里。康熙四年,參將蘇龍重建。
資福寺 在縣治西一里。
大梵寺 :在縣治東十里。
惠香寺 在縣治東四十里。
護世寺 :在縣治東五十里。
龍歸寺 在縣西三十里。
天王寺 在縣東二十里。
星橋寺 在縣北五十里。
祖教寺 在縣南二十里。
吉祥寺 在縣東四十里。新建。
白鶴觀 :在縣治東關內。
成仙觀 在縣治東半里。
崇真觀 在縣北三十里。
佑聖觀 在西關內
水月庵 :在縣城南,知縣徐天斗建。康熙三年,守備薛應時重修。
天竺庵 在縣南六十里。
金泉庵 在縣西二十五里。
福慧庵 在縣北四十里。
京華庵 在縣北五十里。
石龍庵 在縣北六十里。
南峰庵 在縣東四十里。
龍王庵 在縣北三十里。
藍山縣
普雲寺 ,在西門外二里許。內為僧會司,有「唐公」 、唐母祠。凡求嗣者應如響。
迴龍寺 在東門外一里,舊名「淨住寺。」
興善寺 在城東北三里許。
圓通寺 在鳳感鄉
《惠日寺 》、龍居寺 、壽相寺 ,以上三寺俱在大慈鄉。
寂照寺 、宣妙寺 、《大成寺 》以上三寺俱在南平鄉。
玉虛觀 ,在東門內,即道會司。
寶華庵 ,在藍嶺絕頂,勝概如花蕊積聚,高插雲端。
傳芳塔 ,在迴龍山頂。塔七級,每級高可三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