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九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九十卷目錄
郴州部彙考二
郴州山川考二〈水利附〉
郴州城池考
郴州關梁考
郴州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九十卷
郴州部彙考二
編輯郴州山川考二 州縣志合載
編輯興寧縣
雲蓋山 在縣治前。圓聳如覆鐘,常有雲氣蓋其上。《興寧八景》之一,曰雲蓋仙林。李端詩:「蓬壺冷浸三秋月,石洞虛涵五夜風。」
九峰山 在縣西五里。連簇九峰,奇石前峙如爐,又名高爐山。舊有仙亭,每禱輒應,因改名「道應山。」
八面山 在縣東六十里。四山聯疊危聳,亙數十里,無民居。通桂東路。桂東四面興寧,四面當八面,中有小菴,行者間止息焉。宜章鄺忠肅埜《奏疏》引謠云:「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摘鞍。」 蓋甚言其險也。郴屬獨得折色軍糧,鄺之力也。
石牛山 ,在縣東五十里。有石如牛,甚異。上有天鵝,池水溫煖,雁常宿食其內。
黃禾山 ,在縣西二十里。山麓周迴百有餘里,上有仙亭,迄今顯應。
太平山 ,在縣東五里。上有風神祠,舟行者必往禱之。
羅仙山 ,在縣西三十里。深壑萬丈,奇險特異。上有禪剎仙亭,前有峰名「香爐。」
周源山 在縣西三十里程鄉壽佛道場前後山兩寺,一為佛所生地,一為佛母墓。佛初得道,還祭母畢,以箸插地,生竹有稜角,鄉人呼為「方竹」 ,可作杖。山間石壁一孔,大僅如五銖錢,泉從中出,眾僧資以飲。俗傳佛曾以錫杖投石中,因而泉流靈應,至今不改。
鳳凰山 即資興舊縣治,今改梵安寺。在縣南二十里,形如飛鳳,故名。
秋溪山 在縣南三十里,一名「金龍山」 ,接桂陽、桂東二縣界。
羊角山 在縣北六里,有石門洞諸勝。李廷柬詩:「石隙剛容屋,山根自注泉。」 從洞門入,稍下,幽谿蓊鬱,平田數畝,側瞰危石,蒼翠欲滴。舊名鐵耙庵,後改羊角。或謂山拳曲如角,故名。又謂《南華經》所云「羊角旋風」 是也。
石菌山 一名清石山,在縣北三十里。上有仙亭、鐵瓦、石壁,歲旱祈禱常應,扁曰「鳴豐閣。」 鳳梧山 在縣北三十里資興、程水之間。接菌山,相傳范伯慈煉丹於此,下有觀曰「仙庵」 ,遺跡尚存。
迴龍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邑龍發源之祖,因外有山龍一枝迴遶,故名。古有騎龍跨鶴仙跡在焉。近新創庵,有祈輒應。
郴侯山 ,在縣西三十里。漢昭帝封楚王孫暢為郴侯,因名。上有曹天師巖內有燕群集。歲旱禱雨,燕自巖出,即雨。
九鼎山 ,在縣西四十里。九山如列九鼎,下有松桂書堂。
浦溪山 在縣南六十里,即瑤岡嶺。頂有龍鬚墆、天鵝池及劉七姑仙祠。山徑高險,巖上多瓦,石片疊成小塔,極孤危,風暴不能顛墜,人或揭散,尋復聚。古謠云:「要知晴瑤岡,嶺上一朵雲。要知落瑤岡,嶺上光剝削。」 至今清晨占之,猶然,邑景稱為「瑤嶺晴雲。」
文峰山 :在青草江。三峰連峙,學宮望之如文筆。
紫金山 在縣東八十里青坑。偶一人來自酃縣,附體而降,聲稱「壽佛出世。」 山上倏見一燈高掛,恍若天燈。諸凡報應,多有怪事。土人因募造佛殿,至今朝謁者甚眾。
石蓮山 在程鄉藍坑西北五里。一石下小上大,從空懸出如鶴頂。登頂環眺,恍在雲端。下有龍泉庵,上有「古仙亭」 諸勝境。
七寶山 在縣北十里。傳舊產可寶之物者七。丫髻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有藤竹二仙亭,求嗣者恆往焉。
「黃蓮山 」 ,當羊角山之半,背倚羊角,面窺絕澗。林樹環繞,雲煙籠絡,晴鳥弄音,圓和清俊呢呢。
「不休」 ,儼如空谷,友聲,高低相應也。
寶蓋山 在資興鄉,雲霧繚繞,如寶蓋然。寶瓶山 在程鄉旋水灣,兀然一石,鑿石作梯,頂上有古仙亭。
東岸山 在清魯塘白石江之上,有禪剎仙亭。雷公嶺 在縣南五十里,有朝陽、牛塘二庵。西陽嶺 在雙溪石坑,上有竹木二仙祠。三岡嶺 在縣東北七十里,大步江水源所出。題詩嶺 在縣東十五里,上有蝌蚪文,不可讀,人稱仙跡。
辰岡嶺 在程鄉。形如覆鐘,袁氏居焉。山作更鼓聲,士人即入選。《興寧八景》之一,曰「辰岡奇應。」 九峰嶺 在縣西五里。前有奇石如香爐,山簇九峰,鄉人刱九仙亭於上。
兜率巖 在縣西二十五里,舊治西南。巖內空闊,有石觀音羅漢像。又有石幢、石鐘、石鼓,擊之有聲。
婆婆巖 在縣北十里。巖腹弘坦如堂,有石鼓投以石,聲震滿。巖左旁奇石雲湧,高丈餘,如桃實下垂,疊疊數百顆,用火燭之,光潤森然,雖盛暑亦寒冽不可久居。洞口蒼藤掩映,波騰浪舞。下有小庵,門徑甚仄,遶石而行,時作蹲獅伏虎之狀。
白石崖 在程鄉李王廟邊。內有諸仙佛像。龜松埠 在縣東南三里臺前水口,其松埠儼若龜形,故名。
涼傘石 在縣北五里。圓頂下覆如傘,故名。奇觀石 在縣南二十里舊治後,中挺一石,崢嶸如角。《興寧八景》之一曰「石角奇觀。」
《金雞石 》:石形如印,孤峙中流,地家所謂「印浮水面」 者也。
望江獅石 石高數十丈,蹲踞如獅,牙吻屈曲,迎吼江潮,李解元、羅孺人墓在焉。
鵬飛石 在縣西二里程鄉水口。狀如豎旗。乙陂江 在縣東南二十里。源出鈷鉧泉,至水口合平石、杭溪二水,過舊治入東江。
資興江 在縣東六十里。發源八面山李家洞鈷鉧泉,過舊縣前,橫流十里,會瀘溪渡水,合耒水西流入郴江。
東江 在縣北三十里。發源桂陽縣耒山,西流至縣境,名「東江」 ,至郴江口合郴水。
程江 在縣北四十里。發源有四:一出迴龍山,一出鳳梧山,一出九峰山,一出周源山,合流至程江口,會郴水入耒河。
大步江 在縣東北七十里。發源三岡嶺,西北流入永興縣境。
囦江 ,發源縣北仰竈龍潭,沿江由城西而南入東江。
洗腸江 ,其流屈曲若腸,俗雲「壽佛歸省母,殺雞而食之」 ,洗腸於此,故名。
瀘渡水 在縣東南九十里。發源桂東萬王城,西流至豐溪,經十二灘,出東津渡,合郴江。熱水 ,在縣東七十里,地名「周門」 ,有數池,其沸如湯,不可跣涉。
雲秋水 ,一名「浦江」 ,在縣東資興鄉,源出雲秋山。
金箭灘 在兜率巖下。舊傳巖上有李廣所射之箭,每遇風雨晦冥,舟行見之。
雙溪 在縣西二十五里。二溪夾村而流。仰竈龍潭 在城北十里,石門掀仰如竈,內有七井,其氣騰上如煙,水深而黑,雲翳生寒。石牛潭 在縣西程水鄉。南接鹿鳴橋江,東接醽醁水。潭中有奇石如牛狀者三四。
龍泉 在縣西南三十里。有二竅,東出雙溪,西出程水。
溫泉 在縣西五十里。舊為男女二池。《興寧八景》之一,曰「溫泉澡雪。」
玉泉 在縣西四十五里。方廣四十丈。舊傳有寺陷為池,清澈無底。興寧八景之一,曰《玉泉水月》。
醽醁泉 在程鄉,一名官酒泉,味甘冽。劉杳云:「桂陽程鄉有千日酒,飲者至家而醉,即此水。」 《地輿志》以為桂陽縣程口,非是。或以為即醽醁酒,載入酃縣者亦非。程鄉水出醽醁,境接酃縣。興寧八景之一,曰醽醁書院。
楊公井 在學前。泉味甘美,釀酒更可貯久。玉泉井 在九仙橋西。
溥泉井 在登瀛橋西
陳公井 在城隍廟後
義井 在城內西邊
新井 在城隍祠內
桂陽縣
大官山 ,在縣西三十里。壁立挺秀,與君子嶺對峙。
文筆山 一名黃岡尖。在縣東北十五里。望之儼然如筆。
耒山 ,在縣南十五里。耒水所出。
筋竹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
白鵝山 ,在縣南二十里,上有仙人池。
白雲山 在縣南五十里,形勢極高,磅礡二三百里,四時雲封晴霽,一望韶秀,郴、桂咸在目中。屋嶺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水分南北,北流即耒水所出,南流入曲江,達南海。
白槀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石門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有溪崖,大旱禱雨常應。
烏龍白騎山 ,在縣南五十里。黑石如龍,白石如馬,兩面羅列。
外沙巖 在縣西十里內坪坡可容百餘人,有泉出石壁中,取之不竭。居民有警,賴以衛焉。號「太平巖。」
白莪山 在縣南七里許,地名溪頭山,麓有九仙觀。
浙江山 在縣西三十里。
洞靈山 在縣東一十七里。內有岩洞九曲池,水清味甘。遇旱取水祝之,即雨,故曰「洞靈。」 義通山 ,在縣北九十七里,一名百丈山。宋阮美成詩:「縈紆鳥道少人通,只有豺狼夜過蹤。自衒崚嶒踰百丈,安知七十二高峰。」
石舍山 ,在縣北二百餘里。山有石室,因名。雙魚嶺 ,在縣北二十里。其形類雙魚,因名。相傳昔人朱、何二姓累世顯宦,有佩金魚者,或以為此山之應。
君子嶺 在縣東二十里,高三百餘丈,章貢諸處瞭然在目。桂陽八景之一,曰《君子朝陽。詩》云:「霧斂山容澹,雲移樹色鮮。」
桂枝嶺 在縣西附郭。上有塔,日影西射,狀如筆架。《桂陽八景》之一,曰「桂嶺秋香。」
雉雞嶺 在縣西江口
蘇仙嶺 在縣東一里,與桂枝嶺對峙。相傳蘇耽得仙處。
鹿角砦 在縣東十五里。上有九石井。
通天岩 在白雲山巔
流富岩 在大官山西南。水流清碧村,亦名「流富。」
連珠岩 在縣東三十里。有石鐘、石鼓,扣之如金革聲。
龍珠巖 在縣北三十里。巖有三,曰龍珠、龍回、龍朝。
獨秀峰 一名孤山,漢蘇耽隱此。阮美成詩:「瘴山蠻嶺鬥嵯峨,上可攀躋下可磨。萬岫千巖皆闒茸,一峰獨秀不須多。」
七里谷 ,在縣西四十里。
何家尖 在縣南四十里。聳秀端立,朝揖學宮,號「狀元筆。」
破石界 ,在縣東北二十里。有方石如斧鑿,分兩片,自縣至益,將此為界。
龍頂坳 在縣東二十里。山頂有泉,東流自益、將歸鄱陽,南流自三江口經韶扺、南海,西流自縣郭耒水達郴,下洞庭。所謂「水流三府」 是也。俗呼二十四坳。
龍虎坳 在縣東十五里,兩山並峙如龍虎。鐘鼓石 在二十四坳,一山石皆似鐘,一山石皆似鼓。
金魚石 在津江,狀如金魚。
何公石 在縣南二十里何公渡江心崛起數丈。相傳漁翁化為石,其妻對江立望,亦化石。今兩石勢若相顧。
白石砦 在縣東北十里。內有洞水,味甚甘。淇江 ,在縣北四十里。接流桂東,漚江、瀘渡二水至縣境,名淇江,合何公渡水,下興寧縣入郴江。
壽江 發源龍頂坳,西流至縣合耒水,中有龜鶴二石。
耒水 發源耒山,西流會瀘渡水,又西北會郴水入耒陽河。
「清泉水 」 ,發源龍頂坳,水分三流。
孤山水 在縣東十里,即孤石寨水也。屈曲北流,達益將司,下江西南安府界通船。
蓬塘水 在縣南二里。有石似蓬,傍有聰明泉。屋嶺水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屋嶺山,水分南北流,其南流者為屋嶺水,流百餘里與廣東韶。
州府:仁化縣《大江合》。
淥水 在縣南十五里。自白雲山北流,合耒水。北河水 在縣北三十里唐延里。西北流四十里,入興寧縣之豐樂,流一百四十里,至資興江口,入四十八瀧,內有三瀧,險極。行五十里至東津,即東江。又歷七十里合郴江。
益將河 在縣東四十里。通船,出江西南安府上猶縣。
平政橋洲 :在南門外平政橋東。相傳每歲大比,其洲湧起如筆狀,必多聯發。
金牛潭 在縣南郭都市橋。潭中有石,類金牛。金箭灘 在兜率巖下。舊傳巖上有漢李廣所射箭,風雨晦明,時或見之。
愛蓮池 在縣治東。宋周敦頤令邑時所鑿。白芒溫泉 ,在縣北三十里,冒風者沐浴多愈。仙泉 在城西半里許,水出石縫中。
雙井泉 在縣東永豐鄉。發源采藻。昔《詩》云:「飲坐煩襟解,悠然川上心。」
熱水河 ,在縣東一百里。與益將水合,可通船,出江西。
「義井 」 在城南南街坊。節女余周姑攜幼弟手掘成井,不涸不溢。族人用清明日祭井,逾時則水濁。
桂東縣
鳳凰山 在縣北二里。相傳有鳳集此,故名。桂東八景之一曰《鳳山鳴鳳》。
金魚山 在大江之南,諸水匯於下,一名「木魚山。」
三台山 在縣南,即縣之朝山也。環向而拱,若三台座,故名。
石獅山 在縣北一里
丫髻山 在縣東北十里。相傳原有珍禽奇獸集於其中,今為藪澤,亦八景之一也。
三峰山 在縣南,即石峰山。突起三峰,蜿蜒十餘里。
胸膛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高二十餘里,往龍泉路必經其頂。
開山 ,在縣南六十里,界桂陽。
鵝公山 在縣西南三里。乃縣之水口山也。德勝山 在縣東一里。學宮主山。此縣之青龍山也。
連珠山 在縣西一里。此縣之白虎山也。楊梅山 在縣南一里。以上三山皆正德年間築寨避寇者。
石羊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紫臺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上有紫石崖,崖內有石室,可容二三人登巔眺遠。興寧、桂陽、酃縣皆在望中。
屏水山 在縣北三十里。懸崖飛瀑,形若畫屏,與酃縣分界在此。
小桂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
獅子山 :在鳳凰山之前。若起若伏,類獅亦類虎。俗以繞邑五山出頭,名為《五虎出洞》,大不便於民,因改名為獅,以其能伏虎故也。
八面山 在縣西六十里。山甚危峻,延袤二百里。登之,則郴、衡、贛、吉諸山,皆一望可見。先是,鳥道崎嶇,林木蓊翳,峒蠻窠聚。正統間,邑令范忠通道。後復相繼修除,行者稍便。中建茅庵一所,名「小鳥溪」 ,為遊人憩息之地。
石磨嶺 在縣南八十里五陵鄉。石壁圓轉,有十八峰頭宛似人身佇立,俗名為「十八羅漢。」 把水口兩崖嵯峨,中夾銀河,水流灘上數十餘丈,而下舟楫不通,亦此山故也。昔傳有仙來架此橋,聞雞鳴而去。留下殘石。板《八景》之一。
黑風洞 在縣西北十五里,常有黑風晝晦。金雞洞 ,在縣東。洞中石壁上隱然有仙人掌跡,下有金雞石,相傳昔有金雞見於石。
王朝岡 在縣東南三十里。
曬禾岡 在縣東北五里。
鷹窠嶂 在縣南十里。有石如鷹窠,故名。漚江 ,其源有三:一出酃縣界煙竹堡屏水山,經西水口,自北而南,至縣合流,衝激成漚,是名漚江。一出胸膛山,自南而西;一出雙溪,自西而南,至縣合流,不通舟楫,八十里至桂陽何公渡,又三百里達郴江。
桂水 發源小桂山,西北流至縣合漚江。雙溪 在縣西二里,二水合流至三江口。嚴溪 在縣南十里,地名「增口」 ,中有大石,行十里合漚江。
雨水口 在縣北十里。自煙竹堡由漚萊洲合流漚江。
元泉洞 在儒學西。水味甘冽,稱第一泉。蛟潭 在縣北二十里。深潭之中有蛟潛焉。歲旱祈禱常應。
勒石口 一名「嚴溪」 ,在城南十里,兩岸高山,中有大石,形類奕坪,水從石隙中出,高懸而下,窾坎鼞鞳,聲聞數里。水受制於石穴,猶馬受制於纏勒也。故名。亦八景之一。
南井 在南門外
西井 在西門外
水利附
編輯本州
東陂 在州南五里巽峰之陽。
蕪陂 在州南十里
百家陂 在州南十里秀才鄉。
鯉魚石陂 在州東十里永豐鄉。
水車陂 :灌田數十處。
上下湖塘 大塘 倒塘 以上三塘俱在「秀才鄉。」
羅塘 在永豐鄉
溫塘 在西鳳鄉
嚴塘 在鳳德鄉
永興縣
張家陂 在一都
金竹湯家陂 在二都
茶園陂 在十二都
車陂 在十五都
石頭陂 在十八都
九山堰 在二都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王典捐建,灌田萬有餘畝。
上仙塘 在二都
油塘 在六都
溫塘 在十二都
水陂塘 在十五都
新塘 在十八都
康渚塘 在城廂
宜章縣
燕潭陂 在縣西三里
瀾頭陂 在縣西六里
白石陂 在縣東二十里。
竹坪陂 在縣南二十里。
母老陂 在縣南五十里。
杉溪塘 在縣南六十里。
白羊塘 在縣東南七十里。
天塘 在縣南八十里
興寧縣
南方陂 、乙陂 二陂俱在一都。
瀘渡陂 徐溪陂 酃陂 以上三陂在二都。
高陂 在三都
石陂 揚扶陂 二陂俱在四都。玉泉陂 在二都。
八甲塘 石人塘 二塘俱在三都。龍塘 在五都。
桂陽縣
長湖陂 在耒水下流
灌草陂 在大溪
步青陂 在汝城鄉
寨峽陂 在高陵寨
浙陂 在西垣上流
淇水陂 在洪塘
泉塘 在縣北一里
周塘 在縣南五里
堰塘 在縣南七里
乾橋塘 在長樂鄉
東泉塘 在東岡嶺麓
桂東縣
東陂 原設管陂老人一名。每歲仲春,典史糾眾修理。今失舊額,惟令附近居民自行修築。上圳 在興福後,今蹟尚存。
下圳 :在關王廟下。今廢。
郴州城池考 州志
編輯本州
郴州城池 :「郴城肇自漢太守楊璆,後周因之,而築子城則在顯德三年。城樓肇於宋太守丁逢、葉崇,繼之而作衛頭則在嘉定庚午。明洪武戊申,取郴州路,改郴州府。明年,羅福亂,調茶陵衛劉保平之,立守禦千戶所,築今城。」 正德七年,千戶胡勳增修城郭。嘉靖乙丑,州守趙恂創築外城,有記。壕闊八尺,深五尺。景泰間,千戶高景
春修,周圍三里五分,高二丈,厚八尺,設三門:東來鶴,南迎薰,西瞻極,北舊名「仙桂」 ,《久塞》。
永興縣城池 :「永興舊無城,知縣江常初築土垣。明正德庚午,苗寇竊發,守禦指揮周輔申詳請築,知縣程仁、周佩相繼董成。」
皇清順治丙申,洪水垣頹,知縣閆之麟修。康熙甲寅
吳逆背叛,戊午攻城,城垣震塌,城樓倒廢。周圍二里四分,後土牆高二丈二尺,闊一丈;前泊岸高二丈六尺,闊六尺。設七門:「東永安,西永興,上南便江,下南太平,北長慶。」 水門二久塞。
宜章縣城池 :宜章舊無城,宋淳熙間,知縣吳鎰始築土城。粵西賊亂,明成化八年,知縣劉寧請築磚城,周圍二里六分,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壕闊八尺,深四尺。正德間,邑人尚書鄧庠言「於令,易砌大石,南北築月城,城外築三關,開四門,東麗春,南迎薰,西慶豐,北拱辰。」
興寧縣城池 :「興寧城,舊屬土垣。明洪武戊申,知縣杜堅始建磚城。正德三年,賊劫縣治,復加串樓。八年,賊復至,造《呂公車》薄城,凡七晝夜。知縣程瓊力拒之,賊退,詳請倍築。周圍一里三分,高二丈,厚五尺。西南二門曰迎恩,曰鎮南」 ,東北久塞。
桂陽縣城池 :桂陽舊無城。宋嘉定丙午,周侍郎為令,始築之。周圍一百六十步,僅容二衙門。明洪武初,知縣李源浚壕。天順八年,苗賊劫掠,典史張英詳請。成化二年,展築土城,周圍加廣。八年,巡撫吳琛易以石。弘治八年,閩賊丘子高犯境,南贛御史金澤築今城,周圍二里,設三門,曰南薰、拱北、朝陽。
桂東縣城池 :桂東舊無城。明成化乙卯,都御史吳琛敕築土城。正德癸酉,南贛都御史王守仁易以石城,四周三百六十餘丈,串樓二百六十間,城下有大壕。嘉靖乙巳,知縣陳席珍築月城,周圍一里三,分設三門,曰「楚觀」 、「望日、靖武。」 城樓久廢。
郴州關梁考 州志
編輯本州
石頭城關 在州東二里。
春山拗關 在州南五里。
武昌關 在州西一里
蘇仙橋 在城東門外
化龍橋 在三川上
騾仙橋 在鳳德鄉
寒溪橋 在州西十里
鹿鳴橋 在永鄉
下湄橋 在西鄉
萬歲橋 在秀才鄉
王僊橋 在秀才鄉。張允文、陳光斗建。
北湖橋 、崇德橋。
牙石渡 在州城南。上江。
菱角江渡 達興寧
棲鳳渡 達永興縣
下渡 東達興寧
招旅渡 在吉陽鄉,達桂陽州。
《司馬堤渡 》《城南中渡 》。《紫塘江渡永興縣》。
化龍橋 在縣東
崇賢橋 在縣西三十里,邑人李賢敬修。「青雲橋 」 在縣治東上流。
高亭橋 在縣治西十五里金陵鄉。
通濟橋 在縣西太平寺前。
昇僊橋 在泮宮坊東
太平橋 在縣西舊館驛前。
萬人橋 在教場西
相公橋 在縣西二里
靈龕橋 在縣西五里
水口橋 在縣北十里
王官橋 在縣西八里
登龍橋 在縣西金陵鄉。
長虹橋 在縣西二十里。
通濟橋 在縣西六十里。
三拱橋 在縣西金陵鄉。
鋪頭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
青石橋 在縣北三十里。
福興橋 在縣西二十里。
山口橋 在縣南十里
望仙橋 在縣東四十里。
仙水橋 在縣北永興鄉。
富民橋 在縣東延道鄉。
永濟橋 在縣南十二里。
青雲渡 在縣城東
中州渡 在西門外
龍灘渡 在學前
虎渡 在縣東十里
章家渡 在縣北三十里。
灘頭渡 在縣西二十里。
大佈渡 在縣東八十里。
大橋渡 在縣北二十五里。
教場渡 在縣西
宜章縣
紫雲寨 在縣西北
三星橋 在縣南玉溪之上。
四板橋 在縣北二十里。
大章橋 、小章橋 俱在縣北三十里。
惠政橋 在縣東南玉溪之滸。
化龍橋 在縣西門外
折桂橋 在縣南關
蕉溪橋 在縣南十里
鴉鵲橋 在縣東南十里。
武陽橋 在縣東二十里。
高龍橋 在縣東二十里。
野徑橋 在縣西
兩江口橋 在縣西一里。
五里橋 在縣東五里
雲溪橋 在縣西五里
野石橋 在縣北十五里。
御杜橋 在縣北二十里。
浯潭橋 在縣東二里
福星橋 在縣東十五里。
南風橋 在縣東三十里。
落馬橋 在縣南十五里。
烏泥橋 在縣南十五里。
梅田渡 在縣南三十里,達臨武。
山溪渡 在縣東四十里。
白石渡 在縣東十五里,達桂陽。
竹坪渡 在縣南三十里。
成江渡 :在縣南八十里,達栗源堡。
武陽渡 在縣南三十里。
萬安渡 在縣南九十里,達笆籬堡。
赤石渡 在縣東六十里,達桂陽。
興寧縣
乾坑關 在縣南八十里,界延壽猺峒,鳥道臨坑,不可仞計。據險邀擊,一夫當百。明正德間廢。滁口關 在縣南七十里,通桂陽、延壽賊巢。舊設巡司,後改「黃家涃。」
登瀛橋 在縣南,舊名「望仙橋。」 嘉靖丙辰,知縣麥江重建,更今名。
九仙橋 在縣西,路達本州。
竹溪橋 在縣西竹園頭。
石鞏橋 在縣西,路達永興。
成龍橋 在結魚
觀音橋 在縣西南
鎖龍橋 :在觀音橋之下。
楊公橋 在楊公井邊
北廊橋 在縣南十五里。
登龍橋 在縣西,邑人謝守允建。
普濟樓 在縣北五里,即杭溪橋。
湘源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五里橋 在舊治
雙溪橋 在縣南二十里儒嶺下。
瑞龍橋 在縣舊治西南。
道人橋 在翰塘
昇仙橋 在廖江市
叢木橋 達永興官路
利涉橋 在縣南十三里。
「鹿鳴橋 」 「儒林橋 」 、「東塘橋 」 以上三橋俱在程鄉。
高活渡 在縣南四十五里。
東江渡 在縣西南三十里,達郴入湘。
乙陂渡 在縣南二十里。由舊治入東江達廖江市。
瀘渡 在縣南四十里
《浙江》渡 在豐樂鄉。
雷溪渡 在縣西四十里。
羅圍渡 在東江下
桂陽縣
延壽隘 在縣南三十里,近樂昌界。
朱廣寨 鄰大庾,舊為賊峒所據。
平政橋 、長湖橋 、下濛橋。
津江橋 、九塘橋 、永康橋。
「何公渡 。」 《山店渡》。
桂東縣
煙塘隘 「接龍泉、石獅。」
新坑堡 :接上猶營前。
煙竹堡 ,接「龍泉」 、酃縣。
寒口堡 接龍泉刀洞
普渡橋 在縣東門外要路。
飛躍橋 按《縣志》在兩水合流處。臨江寺與金魚山相對。
高橋 在縣南二里
青雲橋 在楊梅寨
繫馬橋 在上猶鋪前
千佛橋 在興福寺前
通濟橋 在學前,與「演武亭」 相對。
大花橋 在石磨嶺下
橫橋 在四都東水
鎮東橋 在軍步堡前
郴州公署考 州志
編輯本州
郴州治 在城中東北隅。明洪武庚戌,通判焦潤始建,後壞。正統十一年,州守袁均哲再建。成化甲午災。弘治戊申,御史張鼐謫判州事,復建,尋圮。
皇清康熙戊申,州守葉臣遇又鼎建焉,州堂居上帑。
藏庫居左,儀仗架閣二庫居右,兩翼六房。房左為掾舍,今廢。堂前為戒石亭,亭前為儀門,門右為獄,左為虛受堂。州守陳學伊建,今廢。外為大門,為譙樓,歲久圮壞。康熙甲子,州守陳邦器重新之,並六房俱修焉。廨後監房十餘間,竹屋七間,小樓一,射圃一,書室一。《申明》《旌善》二亭俱在門外。今俱廢。
州同廨 在堂東
州判廨 在堂左
吏目廨 在州西南,今遷同知廨前。
南司一所 ,在州城南,堂二進,左右號舍。頭門、二門俱全。
布政分司 久廢,基存在州治西,今建儒學。按察分司 在州治東,廢。
陰陽學 在西塔側
醫學 在郴縣前
僧正司 在開元寺
道正司 在橘井觀。以上俱廢。
豐濟倉 在治西,凡十二。明季廢。
預備倉 四間,在四鄉。久廢。
皇清初,改建五間,在州判署東。康熙癸亥,州守陳邦
器,目擊歲歉無備,以捐榖備賑,以利生民等事,詳明。守憲自蠲銀三十兩,建倉三間,逐年積榖,令州判修理,士民稱便,改名「常平倉」 ,遷州倅署左。
「惠民藥局 」 在今「四牌坊」 左。
養濟院 在州西關。洪武五年,詔天下立養濟院,知府王恪建,今廢。
漏澤園 在義帝陵右。洪武三年,始詔行建設。永興縣治 在城東,即學舊址。正堂三間,左衙齋四間,右為庫,兩翼為六房,堂後為知縣廨,中為儀門,門之西為獄,東為迎賓館,又中為譙樓,為「申明」 、「旌善」 二亭。今俱廢。
典史廨 在堂西
布政分司 在縣西
按察分司 在縣東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西,今俱廢。
僧會司 在太平寺
道會司 在蘇仙觀
存留倉 、便民倉 ,俱廢。
養濟院 「在縣治後。」
漏澤園 在北門外
宜章縣治 在城北。宋淳熙間,知縣雷潨建,尋壞。明洪武初,知縣李輔重建。中為正堂,左為庫,後為知縣廨,兩翼為六房,前為儀門,門之東為獄,又前為大門,為譙樓。戒石亭在中,申明旌善亭在東、西。
典史衙 在堂西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俱在縣東。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前,今廢。
濟留倉 、預備倉 康熙間,知縣陸廷瑛蠲修,四間。
養濟院 在縣治北
漏澤園 在縣治西
興寧縣治 在城北,明洪武戊申,知縣杜堅建。中為正堂,右為庫,兩翼為六房,堂後為「知縣廨。」
東為「典史廨」 ,前為儀門,門之西為獄,又前為譙樓。
典史廨 在堂東
公館 二所一在治前,一在治東,今俱廢。陰陽學 、醫學 在城西,今廢。
僧會司 、道會司 ,今俱廢。
預備倉 、濟留倉 ,俱廢。
養濟院 在縣西關
漏澤園 一在演武亭後,一在路佛堂前。桂陽縣治 在城西北,明洪武間知縣歐陽謙建。明末毀於寇,縣令借居外舍。
察院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俱在縣東。陰陽學 、醫學 今俱廢。
僧會司 、道會司 ,今俱廢。
廣盈倉 、預備倉 、俱廢。
養濟院 在縣南報恩寺前。
漏澤園 在縣治西
桂東縣治 在城西。宋嘉定間,路帥曹彥約建,久圮。明洪武間,知縣胡視遠即故址再建。中為正堂,右為庫,兩翼為六房;堂後為知縣廨,前為儀門,右為獄,又前為頭門。
分司一所 在縣右,今廢。
陰陽學 醫學 今廢
僧會司 、道會司 ,今俱廢。
積留倉 、預備倉 康熙間,知縣李世仁重修。養濟院 在縣治東。
漏澤園 在縣治西。以上俱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