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卷目錄
廣州府部彙考五
廣州府山川考五〈水利附〉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三卷
廣州府部彙考五
編輯廣州府山川考五 府志
編輯花縣
花山 邑北諸山之統名。「重巒疊嶂」 ,亙數百里,北通清遠,東接從化,向為盜藪,今置縣,因以為名。
百丈嶺 在城北四里許。山石嶙峋,其高千仞,為邑脈發祖之地。俗稱「百丈」 者,極言其高也。唐帽嶺 在城東南里許,舊名紗帽嶺。
石巖塘嶺 :在城西南里許。
獅子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
盤古峒 在萬山中。林木蓊翳,向為強人窟穴。舊有盤古廟,今廢。
百步梯 在萬山中。絕陡險仄,不可攀躋。前人鑿山通道,故名。康熙二十二年,巡撫李益闢之丫髻嶺 舊《志》:上有雩壇,居民旱禱輒應。在獅嶺司。
瑞雲山 在獅嶺司下。有龍興古寺。旁有潭,曰「鐘潭。」
象嶺 :在城西十五里象羅村後。其形如象,大小不一。
烏石巖 在區村。高數仞。巔有仙人壙,鄉人旱禱輒應。
獨秀山 在縣西五十里。
中洞山 :在城西南六十五里。
橫潭水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由正逕諸溪發源至巴水與巴由水合。
巴由水 在城西五十里。由三水蘆包水口入赤坭水,至巴由下與橫潭水合,出石門沉香浦達郡城入海。
連州
順山 在州東北四里。劉禹錫謂為州山之第一雲。其西有曲水源,又其西有安巖,其草多莎薠,其木多松杉。
巾山 一名「翠巾峰」 ,在州東五里,平地聳起百餘丈,崔嵬冠於群峰,其木多楠柘。
靜福山 在州城北五十里。相傳梁時有廖沖學仙於此。其上多松柏,多禽鳥。其下有虎跑泉、流杯池。按《州志》:「峰巒環抱,檜柏森鬱,為七十二福地之一景。為靜福寒林。」
崑湖山 在州西北十五里。下瞰崑湖,故名。一曰天際嶺。其上多棕櫚。按《州志》:「蒼崖峭壁,森然羅列,上有集靈廟,景為崑湖疊巘。」
南岡山 在州東南七里。捍蔽水口,屹如屏障。桂陽山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按《州志》,州以此得名,舊呼為靈山。山下有泉,東流入於韶。北有石峒,廣三百一十步,狀如堂宇,藤蘿垂蔽若帷幕,奇石錯列如龜羊。內有神廟,每風雨晦冥,如聞鼓吹,鄉人禱祀輒應。
白鶴山 按《州志》:「在州西北四十里,石壁卓立,四面如掌。相傳陳真君於此煉丹,乘鶴上昇,故名。又西北四十里曰騰空山,其狀如蟹,一名鄧公山。」
方山 在州北二十六里,與九疑對峙。東南有水出焉,流入於黃蘗嶺,過盧峒達於湟水。又北十二里曰「北山」 ,其上有磨厓,多榕楠。舊有北山寺,今廢。
白羅山 在州南五里。峭拔壁立如榜,一曰掛榜山。按《州志》:萬曆丁丑春,雷擊其上,石綻紅露,如朱點首。是年曾象乾登會魁,人以為榜頭紅山,先兆之雲。
文筆山 ,按《州志》,在州南三十里九陂村。馬鞍山 ,按《州志》有二,俗呼大小馬鞍。
卓旗山 山如旗
犁頭山 在州東
大帽山 在州西,其北有帽嶺,以形名。
桄榔山 在州北六十二里。其木多桄榔。圭峰 在州西北一十里眾山中,端立如圭。合望峰 按《州志》:「在州西南十五里。翹然高起,狀如老人,傴僂踞坐。左右數小峰,環而仰之如望,俗呼為白面峰。」
冠峰 在州北五十里,以形名。
芙蓉峰 按《州志》:「在州北六十里三樂鄉,五峰列峙,狀如芙蓉。」
大雲巖 在州西北五里,一曰「秀巖」 ,上有垂石,如滴翠乳。又北四十里曰眼水巖,其上有石竇,可容數百人,晴則日光透射,雨則幽暗。昔人避寇於此,其下溪水出焉。
師德巖 在州北八十里,猺洞明如堂屋,內有石鐘、石床。又有石潭,其水黑。按《州志》,嘉靖間,於此鑿取丹砂,遂不如昔矣。
廖仙巖 在州北五十里。聳疊臺閣,有梯級可上,相傳廖沖煉丹之地。又東北三里曰仙人巖,是為寒石洞。北山禪寺之後,燕喜亭側。相傳有人入巖,見二仙對奕,見韓愈《日記》。其右有流杯池。又北十五里曰穿石巖,兩峰對峙,中有巖洞,可容數百人。
楞伽峽 一名貞女峽,在州東南十五里,雙厓壁立,垂石若肝肺,懸瀑飛注於潭。下有二石,是謂「貞女」 、「貞男。」 宋嘉泰間,崖陷,司法李華請於州鑿之,三載底平。又東四十里曰大里峽。
寶華山 按《州志》,「在州東南四里,常有煙霞雲霧出山之上」 ,山下有棲巖寺,今廢。
鳳凰山 在沙坊村
鄧公山 按《州志》:「其狀如蟹。」 相傳有僧舍鄧阿魯家,留經出門,曰:「吾暫上此山。」 遂乘雲冉冉而去。又名騰空山。
《虎形》:山 形如虎。
三石岡 按《州志》:「在州北三里,平地突起三石山,狀如獅豹,聯屬相顧,產有石香薷。」
龍脊嶺 按《州志》,在州東四里,左為鑼鼓嶺。招旗嶺 按《州志》,「在州西一里,有營」
桃花嶺 在州西二十里。
養父嶺 ,按《州志》,「在州西四十里,有真君廟。」 開口嶺 ,按《州志》,「在州東北二十五里,路通星子」
觀音巖 按《州志》「在水口,四面俱石,山腰為巖。」 小溪巖 按《州志》在州西七里小溪沖內,多產鐘乳。
龍巖 按《州志》,距州五十里,在龍下村。
龍頭石 按《州志》:「在興賢門東,石長數丈,歐姓居之。在宋時,登進士第者二十餘人。」
嘉魚石 按《州志》,「在州後街東。」
鯉磯石 按《州志》,「在州西唐王祠前。」
鰲魚石 按《州志》,「在州龍津門外。」
倉石 按《州志》,「在白馬祠前,江水流激,石當其衝。」
龍頭峽 上有「鐘石」 、磬石,舟人扣之以篙,聲如鐘磬。
丁蘭石 ,按《州志》,「石上有石髓,倒垂如蛇。」 童謠云:「蛇咬丁蘭頭,狀元出連州。」
觀音石 按《州志》,「倒垂崖上,絕肖觀音。」
貞女石 按《州志》,「相傳秦時有數女遊此,卒遇風雨,一女化為石。」
《醉翁石 》,在道傍。
臥龍石 按《州志》,「舊有湖光亭」
飛鳳石 按《州志》,「舊有飛練亭」
雙劍石 按《州志》,「舊有君子亭」
缾琖石 按《州志》,「舊有月窟亭」
普賢石 按《州志》,「在候德丘前。」
棋盤石 按《州志》:「石生而方,中有白文,如棋盤然。」
香爐石 按《州志》「在石筍後。」
龍涎峽 按《州志》:「在州南五里,俗呼牛溺峽。」 判官佘勉學改龍頭,郡守崔世召改今名。
同官峽 按《州志》:在州南,俗呼晾紗峽。
《金雞石 》。《仙女石 》。《將軍石》。
湟水 在州城西下。東注陽山,出江口,合湞水,東南入於海。漢元鼎五年,以路博德討南粵,出桂陽,下湟水,即此。
雙溪水 在州城西南三里,舊龍津白馬廟門前。一出潭源,徑朱岡,合眾流入於湟;一出連山獲水,徑高良入於湟。蓋諸鄉水會為樂簪溪,而高良則專為一溪,至城西南始合為江。二溪之湊,其陽有倉石,當二溪之衝;其陰有坎穴,眾流匯焉。按《州志》,方春雨積,洪瀾瀰漫,津岸浩蕩,景為雙溪春漲。
五溪水 ,在州南十里。源於方山崑湖、橫溪、上葉、相思諸流合為一水,故名。
奉化水 在州北十五里。源於宜章黃莽山,南流至州西北,入於湟水。按《州志》,即星子水。上下盧水 ,在州西北十六里,源於藍山,合盧
龍二水為一。按《州志》,即朱岡水。
高良水 在州西九里。源於連山上葉,流於唇溪,為「大穫」 ,至採陂,合為一水。
長逕水 在州西二十里,源於連山之上葉山。九陂水 在州南三十五里,源於文筆山。羊蹄水 在州北三十里,源於長合山。
牛峒水 在州北二十里。又東北十里曰眼水,又五里曰石馬瀧水,水涯有石如馬。按《州志》,「源自西嶺。」
潭源水 在州東北七十里,源於猺山潭源洞。蛟龍江 在州北三十二里,源於冠峰,水勢盤屈,故名。
海陽湖 在州北山寺前。唐元結自舂陵來遊,鑿湖瀦水,為城北勝境。今已淤塞。
龍潭 在州西十六里,源於上下盧水,注於潭。左右石崖深二十餘丈,闊十餘丈,下有伏龍,能作風雨。
龍湫潭 在州東南二十里,水自潭底湧出。按《州志》:「懸流飛瀑,經冬不竭。上有龍廟,每旱時激潭輒雨,景為龍湫時雨。」
丹臺井 在州東丹臺觀。舊傳有蛟蜃出於井。按《州志》,「在東嶽廟前池中。」
天潭泉 在州燕喜亭側。源出自巾山,抵北山寺,右入於流杯池。
虎跑泉 在靜福山之右。
育德泉 在州東南企嶺下源於巾山,西流至企嶺,始分為二。一至舊桂陽西歷長街,出天澤橋;一經嘉魚石,過唐王祠,出通莊橋。
醴泉 在州里仁坊。按《州志》:「歐姓居之。」 石刻「醴泉」 ,今非舊矣。
濂泉 在州東一里。周濂溪為廣東提刑經遊,刻濂泉之源於石壁。
龍泉 在州南五里。泉懸石壁上,四時不竭。螺村水 ,按《州志》:「在州北五十里,源自本山,泉出」
保安水 按《州志》,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源自田菜坵。
黃嬌水 按《州志》,「在州東北五十里,源自浦下鄉。」
穫水 ,按《州志》,「距州八十里,源自黃帝源。」 同官水 ,按《州志》,在州南三十里。
裴溪 按《州志》,「在州北」 ,因裴侍御得名。
脣溪 按《州志》「在州南四十里」 ,此中螺壯。糵溪 ,按《州志》,距州八十里,在下盧村。泗洲潭 ,在州西
蓮花潭 按《州志》「在州南二里」 ,其下為橫潭。石角潭 按《州志》「在州西二十里。」
象鼻潭 按《州志》,「在州西四十里。」
韶甫潭 按《州志》,「在州西五十里。」
東江潭 距州北五里
杉木潭 按《州志》,「在州西南二里。」
泥潭 在州西南十四里。
蛇㜑潭 在州北十里。平陂潭 距州三里。
打石潭 ,去州四十里。
魚潭 去州五十里
蛇龍潭 ,去州六十里。
天澤泉 按《州志》,「在惠宗寺後,王弘中所鑿」 ,唐刻「天澤泉。」
蒙泉 一曰蒙池
潮泉 按《州志》:「晝夜消長,與海潮相應。在州者三:瀋水洞、紅靠坪、楞伽峽。」
丘泉 水自地中湧出,舊名「湧泉。」
惠泉井 、麗澤井 按《州志》:「二井在州治內。嘉靖乙未冬,不雨,井涸,汲於河,殊用不便。」 判官東臺佘子,乃鑿二井於墀南,左曰惠泉,右曰麗澤,井成,各係之銘雲。
雙井 按《州志》,「在城外唐王祠西,水從地湧出,流入楊柳坑。」
義井 在義井巷
「六羽井 」 在瓦窯岡。
洗馬池 按《州志》,「水從石罅中出,注而成池,石上有馬蹄跡,相傳張仙洗馬於此。」 在流沙。花井 按《州志》,「在韶陂,井底有石龜,歲旱淘井,天即雨。」
陽山縣
陽巖山 在縣西南十里。兩峰上聳,日出光照,故名。《通志》:兩峰上聳,狀如丫髻,又名丫髻山。賢令山 ,在縣北二里,上有韓公讀書臺,中有東巖。
石厓山 ,在縣東北二里,有石壁如板。宋紹興
初,縣令張本忠刻《祝頌文》於其上。
香山 :在縣治五里。一名「香岡。」
銅砂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舊產銅。
寶源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產黑鉛,居民募湖廣人採之。弘治九年,官始封其洞,永不許開。大東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在連州東,故名。騎田嶺 在縣北,古湟溪關。
蜈蚣嶺 在縣北二里,一名「蒼龍嶺。」
分水嶺 在縣西三十里。上有李將軍墓。明月岡 在縣南十五里。壁有石,圓如月,遇夜有光,故名。
七星岡 在明月岡前。七岡相聯如七星。龜峰 ,在縣東二十里。
天馬峰 在縣西
同冠峽 ,在縣西北七十里。按《通志》,唐韓愈詩:落英千丈墮,遊絲百丈飄。泄乳交巖脈,懸流揭波標。
雙劍石 按《縣志》,「雙石如劍,在潮水鋪。」
將軍山 高十餘丈
漁水巖 按《縣志》:「去縣二十餘里,內有龍物,興風雨,故祈雨必禱之。」
漁翁石 按《縣志》:石立水旁,高十餘丈,形瘦而僂,似老翁垂釣,故人以釣魚翁名之。去縣三十五里。
鍾唐山 按《縣志》,「去縣五十里,相傳鍾、唐二人學道於此。」
丫髻山 按《縣志》,又名陽巖山。兩峰並起,形如雙髻,高出眾山。日初出,光先照之,故景為雙髻朝陽。去縣五里。
掛榜山 在縣西
馬鞍山 去縣十里
朝天蠟燭 ,去縣四十里。
石鍾巖 按《縣志》,一名龍巖,在大鯉峽,去縣四十五里。
白石山 在縣東
獅子山 離縣五十里
紗帽嶺 按《縣志》,離縣五里,與縣治相對。涼傘嶺 值學宮前。
石龍巖 按《縣志》,「去縣十里,巖中有石龍兩條,儼然天成。其巖天孫雲錦,怪石秀山」
大木山 按《縣志》:「去縣七十里,天晴天雨俱有雲霧,凝於山頂。」
大烏山 ,去縣五十里。
芙蓉山 按《縣志》,「去縣六十里。山之巖有石臺凳,舊傳張侯讀書處。」
弩牙峽 按《縣志》,「去縣五里。」
大鯉峽 按《縣志》,「去縣四十里。」
三峽 按縣志,去治七十里,春水漲時,舟人待之,經旬不能上下,內有磨刀坑,即英德縣界。陽溪水 在縣城南。按《縣志》,在縣治前即湟水。其源出於星子之紅巖山下,綿邈七八十里,匯眾溪與朱岡之水合流,名曰雙溪。《州志》景有雙溪,春漲達於連州,遶城而南,穿楞伽峽,經龍湫潭,合同官水,下龍宮灘,至於陽山,遶城而東,合通儒、青蓮二水,穿三峽而東,過浛洭而出洸口,與湞江合流,達羊城入於南海。
洭水 自韶之乳源東南流,合常歲鄉山泉,至蓮塘入於斟水。
斟水 ,在縣北二里,源於東巖。
桃江水 ,在縣東北二十里。
青蓮水 ,源自桃江,按縣志,即西岸司,又為桃江水口,元時有青蓮院,故名,去縣三十里。淘江水 、三都水 ,按縣志,二水俱在縣北,淘江發源於潭源洞,三都發源於大東山,至嶺背塘,二水合流,其勢稍大,可以行舟,東南出青蓮江口,入於湟水。按此水即《通志》所云斟水。田畔水 ,在縣西南二里,自茶坑按縣志,去治三里。
通儒水 在縣東南六十里。自馬下山按《縣志》經太平墟下白鶴坑,合魚水出通儒水口,入於湟川。
塔溪水 在縣東一里。按《縣志》景為塔溪流月。同官水 在縣西北七十里,源於黃蓮山峽,今為同官村,東流與湟水合,又東過城南,合於陽溪。韓愈文:「陽山,天下之窮處也。」 水有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又南十里曰龍阪灘。
龍宮灘 按《縣志》,去治十里。韓退之夜宿,有詩云:「浩浩復蕩蕩,灘聲抑更揚。奔流疑激電,驚浪似浮霜。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如何連曉語,一半是他鄉。」
潮泉 在縣北六里常歲鄉蓮塘官道傍。消長之候,與海潮同。又一在縣東桃江水口,又一在縣東滑石坑。《縣舊志》:在古桂陽,今為常歲鄉蓮塘村,距邑四十里。其泉二月至初秋,每日自丑時水湧出,至申時止。八月至初春,自申時水湧出,至丑時止,若海潮之有定候雲。《通志》云:「斟水自東南為潮泉,湘川而西,通匯水」 穴,時井或枯涸彌年,或一日十盈十竭。按《連州志》:「潮泉在陽山者五:潮水鋪、滑石坑、潮下坑、蓮塘村、桃江水口。」
溫泉 在縣西常歲鄉龍阪之側。其水溫,按《縣志》名熱水池。去縣三十餘里,在溪岸之南。濱溪數武,有窟如杯泉,沸湧而出,四時溫熱,望其氣蓬勃如蒸,謂可以已疥,雖隆冬人爭浴焉。邑景為「溫水長春。」
雙女潭 在縣南五十里。相傳,有雙貞女溺此,每晴霽,有雙鯉見則雨;雨久,雙女見即晴。其上有瀑布出焉,下注而成淵。
黃牛灘 按《縣志》,「去治三十五里。」
泉灘 按《縣志》,「去治五十里。」
龍湫潭 按《縣志》,「去治七十里,景為龍湫,時雨。」 今屬連州界內。
三門灘 按《縣志》:「去治半里,水中三石如門,景為三門雪浪。」 又東曰官潭。
石磯灘 按《縣志》,「去治十八里。」
鳳凰灘 按《縣志》,去治四十五里。
清霜灘 按《縣志》,去治四十五里。
連山縣
天梯山 在縣北五十里。高險無草木。按《縣志》:「高數百丈,周約一百丈,其脈自巾子山而來」 ,山勢高聳,中有石梯,上而視之如登天,故名。長逕山 在縣東九里,中有長逕,以通往來。巍峨山 在縣南四十九里,高峻不可登,其上多茅竹。
黃連山 ,一曰「西山」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當二廣之交,其山聯絡,多草木。
中留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大龍山 按《縣志》:「在縣北八十里,高數百丈,周圍五十餘里,岡巒迴盤,其狀如龍,故名。」
巾子山 按《縣志》:在縣北八十里,高數百丈,約百餘里。其形如巾子。頂上有石池,四時不涸。傍有錦邊桃李二株,實夏熟,芬芳襲人。有登其巔者,採食之,不覺饑。或私㩦至半山,風雨驟起迷路,棄之復霽。故有諺云:「巾子山宜吃不宜擔。」 長葉山 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猺獞所居。梁峒山 在縣南十二里,又南三十里曰上「帥峒。又東南三十里曰三江峒。又東南六十里曰石田峒。又西北十八里曰春峒。又西二十九里曰大富峒。又西北一百二十里曰梅峒,皆猺獞居之。」
大霧山 按《縣志》,「勢凌霄漢,嘗有霧氣,因名之。」 大帽山 按《縣志》,「形如大帽,故名。」
崑湖山 按《通志》,在縣治東北二百里,下瞰崑湖,山半舊有集山神祠。宋張栻詩:「崑湖擅奇勝,列嶂巧連綿。循環四來會,巍峨高插天。」 又按《縣志》,在邑東諸鶯鄉,高約五百丈,周僅一百里,其脈自大帽岡陵聯屬而來,下有崑湖,故名焉。鄧公山 按《縣志》,一名騰空山,在邑北一百里諸鶯鄉,高約三百丈,周三里餘,狀如蟹,其脈自韶陂村層岡起伏而來。昔刺史鄧阿魯遇高僧,舍其家。將出,留經一本,曰:「吾暫上高山。出門乘五色雲冉冉而去。」
仙人山 在縣東
豬頭山 在縣東
錦坑山 :在縣北四十里。
鐘留山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永福鄉。高數百丈,周百餘里,其狀如鐘脈,與天梯山聯接,峻拔秀出,群峰傍擁,若留戀於左右,因名鐘留。」 上葉山 ,在縣北六里。
芙蓉山 按《縣志》: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其山出芙蓉花最多,其竹筍則陰年有,陽年無,亦見與別山異者。孔鏞詩云:「半空削出玉芙蓉,上有寒光射九重。瑤樹瓊花風不謝,分明一片白雲封。」 天霞山 在縣東。
貞女石 按《縣志》,秦時有女遊此,卒遇風雨,一女化為石。有詩云:「當時非望夫,亦不採蘼蕪。自化為真質,因此入畫圖。風恬月鏡朗,雲散石房孤。寄語柳江婦,初心相似無。」
鐘山 按縣志在宜善司內,去縣西一百里許。慳山 ,按《縣志》,在長逕山,當道而立,行者至是必回頭俛身而入,俗呼之曰「回頭石。」
文筆山 按《縣志》:「在黃村南,沙田北。其峰峭峻,視之如筆架。」
犁頭山 :按《縣志》:在上草南和睦西。上有石,形如犁頭,方二丈,傍永無草,雲常罩之。大旱,鄉人禱於其地,率多有驗。
百丈山 ,去縣二十里。
蟠龍岡 按《縣志》,「縣東半里為蟠龍岡。」
天堂嶺 ,按《縣志》,通上草、和睦、大富三村。長岡嶺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餘里,極險阻,上之若登天,路通禾村。
梁峒水 在縣東南十九里永福鄉。源於梁峒山。又南六里曰橫水,其中多鰋鯉。
灕水 一曰上吉水,在縣東二十里永福鄉。源於諸山谷,派分為二,一東注於邪渡橋,入於湟;一西注於上吉村,合梁峒水入於廣西大寧江。韶陂水 在縣東北十里諸鶯鄉,源於韶陂村。按《縣志》,「源出楚錦田界。」
大龍水 在縣北十六里諸鶯鄉。源於大帽山,西流至龍山下,入於湟水。
駝村水 在縣南二十二里永福鄉。源於駝村,北達舊縣神渡橋,合於長逕水。
花井 在縣東北十里韶陂村鄧刺史廟傍。南宋刺史鄧阿魯所鑿,旱淘之輒雨。《舊志》:凡旱,鄉民群禱於井,淘之即雨。諺云:「淘井祈雨。」
崑湖 按《通志》:在連山縣東北二百里。湖中水渟,群山四擁,連山八景,崑湖疊巘其一也。又按《縣志》在縣東一百里永福鄉長逕山下,其源發於本鄉山泉而來,西支經上吉村,入於廣西大寧江。東支經長逕山口,合鑊水入於湟溪,東流入省。
長逕水 ,在縣東十里。
白沙水 按《縣志》,在縣東五里,源自本鄉山上。吉水 按《縣志》,源自本鄉良溪山。
橫水 按《縣志》源自本山坑水。
小龍水 按《縣志》,「源自湖廣江華縣,流入湟川。」 象鼻潭 ,在縣北沙坊
《府志》未載山川
編輯
《通志》
編輯
歌舞岡 在府城。《郡國志》云:「南越王佗三月三日登高處。」
曹幕山 ,在東莞縣西北八十里,林陰蓊蔚,大者合抱。農隙採山如織,百材於此取辦。
蓮花峰 在東莞縣東北四里。
大鵬嶺 在東莞縣東南三百五十里,其脈自羅浮山來,狀如飛鳥。
望雲嶺 ,在增城縣北一百七十里,下有九淋水,雖天時晴霽,亦有雲氣覆其上。
「南臺山 」 、北臺山 ,在香山縣南五十里,兩山相對如臺,故名。
石甑山 ,在香山縣南一百六十里,山有石如甑,土人號為「南山。」
橫琴山 在香山縣南二百裏海中,形如橫琴。三竈山 在香山縣南三百裏海中,周迴三百餘里,林木蔥翠,中有三石如竈。上川山 、下川山 在新會縣西南一百四十裏海中。上川石山而下川土山,二山皆產香蠟竹藤之屬,而上川為優,居民以賈海為業,洪武中遷之,今為荒壤。
龍江 在順德縣
鮑姑井 在府城內。相傳晉鮑靚女葛洪妻所汲處。
「放生池 」 在東莞縣南。
黿泉 ,在增城縣西。青山有神黿,人有穢此水者,澍雨即至。
水利附
編輯本府。〈南海、番禺二縣附郭。〉
《魁岡隄 》長六百餘丈。
梁村隄 ,長三千餘丈。
𧒽江隄 長五百餘丈。疊㴦隄 長一千七百餘丈。溶洲隄 二、一長三千一百餘丈。一長一千六百丈
綠潭隄 ,長六千一百一十丈;
上圍隄 三。長凡六千九百丈
張槎隄 ,長一千三百丈,
《豐寧隄 》二,長凡四百九十丈。
興賢隄 ,長二千九百丈;
《西隆隄 》、長二千四百丈;
上涌隄 、《長六千七百丈》。
登俊隄 二,長凡五千七百丈。
《大富隄 》,長二千三百丈。
《土壚隄 》長四百七十丈。
烏坭隄 長四丈
《大同隄 》二,長凡一千四百五十丈。
鰲頭隄 二、長凡六百五十四丈
龍津頭隄 三,長凡四千七百七丈。
河清隄 、長一千三百八十丈;
鎮涌隄 ,長一千一百五十丈;
《九江隄 》長九百九十九丈;
海洲隄 長一千七百一十三丈。
洗村隄 三,長凡二千三百二十一丈。
金甌隄 三,長凡一千一十丈。
丹桂隄 長九百八十丈;
伏隆隄 長一千二百五丈;
《登雲隄 》,長五千九百丈。
金紫隄 ,長四千八丈。
白石隄 ,長二千餘丈。
大欖隄 長一千九百三丈五尺;
小欖隄 長三百一十五丈。
蘆荻塘隄 長一千三丈。
番禺縣
下大田堡高塘隄 ,長三百五十丈。
大朗堡、龍湖村隄 、長五百餘丈。
老鴉湖堡新塘 ,灌田七十餘頃。
李溪陂堡小陂塘 ,灌田一十餘頃。
流溪都小陂塘 ,灌田一頃三十餘畝。
何嶺堡陂塘 灌田二十餘頃。
橫沙堡莫山陂塘 ,灌田七百頃。
羅江堡,石井陂塘 ,灌田五十餘畝。
車陂堡,大朗陂塘 ,灌田五十餘頃。
望岡堡磨刀坑陂 ,灌田一十餘頃。
東圃堡橫岡陂 ,灌田一十二頃餘。
黃陂堡大坑陂 ,灌田八十餘頃。
黃沙堡大塘陂 ,灌田二百餘畝。
邏岡堡竹樹陂 ,灌田二十餘頃。
黎村隄 ,灌田五十餘頃。
李溪陂堡白沙陂 ,灌田六十餘頃。
巴由都大潮陂 ,灌田一十餘頃。
流溪都小坑陂 ,灌田一頃餘畝。
赤逕堡小陂 ,灌田三頃。
竹料堡白泥陂 ,灌田一頃。
羅江堡波浪陂 ,灌田一百餘頃。
黃岡陂 灌屯田二頃餘畝。
羅江堡洗馬潭 ,灌田二十餘頃。
黃陂堡大坑陂 ,灌田五十餘畝。
沙園陂 、蟠龍陂 、白沙陂。
「蛇岡」 陂塘 灌屯田。
黃婆洞坑陂塘 凡二
順德縣
登州隄 長二千餘丈,護田四十餘頃。
岳步隄 長三千四百餘丈,護田五十頃。鷺洲隄 長三千六百餘丈,護田二百一十餘頃。
葛岸隄 長三千八百餘丈,護田五十餘頃。《龍江隄 》長八百餘丈,護田四百頃。
龍山隄 一千三百餘丈,護田七十餘頃。《水藤隄 》七百餘丈,護田三千餘頃
《平步隄 》,長一千八百餘丈,灌田百餘頃。東莞縣:
東江隄 在邑境東,長一萬餘丈,護田九千八百餘頃。
鹹潮隄 ,在鹹西察步等處,凡十有三,長四千一百三十丈,護田二萬二千二十八頃。
牛過蓈隄 在縣東牛過蓈村,長三百丈,護田二百餘頃。
西湖隄 在西湖,長一百八十五丈。
水南、石碣、南埔三村,隄 長七千餘丈,護田地三百餘頃。
羅家陂 ,在大藍逕邊,長二百餘丈,灌田數百頃。
龍湖隄 長三百餘丈,護田二百餘頃。
從化縣
白水塘 在縣北三十里。宋時鑿,廣八十餘畝。魚江塘 縣西二十五里,洪武中鑿,廣四十畝。圃心塘 在縣南五十里,廣六十畝。
揚州寨塘 在縣東五十里。正德中築,廣八十畝。
流溪水 ,在縣北二百里。源出黃龍硤,灌田甚廣。
犁塘水 在縣西三里,源出龍潭山。
井岡水 在縣南十五里。有雙井湧出,注於平田。
沙溪水 在縣北五十里。源出新洞,入犁塘水。石榴花帶水 在縣東北四十里,南流於溪。從化灌田之法,用竹木茅柴橫置江中,中通一路,以便舟楫往來。待水滿陂,用筒車汲之,不勞人力而水自運,灌溉之利,神而且溥。
龍門縣
林村陂 在縣東三里
石陂 在縣東七里
麟岡上下陂 在縣東十里。
陳峒下陂 在縣西二十里。
澗頭陂 在縣西五里
蓮塘陂 在縣北十里
石衝陂 在縣北十里
鵝公陂 在縣北十五里。
九牛陂 在縣西七十里。
埔田陂 在縣西七十里。
新寧縣
蓈尾隄 障田二十頃。浮石隄 障田八頃。
那澹塘隄 障田一頃
古戎陂塘 灌田一十三頃。
大陂塘 灌田一十一頃。
增城縣
張州隄 長二千餘丈,護田八十餘頃。
沙拗隄 長一千九百丈,護田七十餘頃。官陂 ,灌田一千餘頃。
百家陂 ,灌田四十餘頃。
社頭陂 :灌田二十餘頃。
羅陂 ,灌田三十餘頃。
燕江陂 灌田三頃
百姓陂 ,灌田五頃餘。
湯大山陂 :灌田二頃。
香山縣
長江陂 ,竹逕陂 ,瀾泥陂 ,丸山陂,弔鬼南陂 ,豐阜湖 ,宮花水。
新會縣
越塘隄 ,在古勞都,長三千六百五十丈,障田五十三頃。
斗南隄 在沙涌村,長三十丈,障田五頃。餘坡亭大水隄 ,在古勞都,長三千五十丈,障田二百二十三頃。
坡亭小水隄 長四百五十丈,障田七頃六十五畝。
麥村大水隄 ,在古勞都,長六千一百丈,障田二百一十頃。
麥村小水隄 長八百一十丈,障田六頃一十畝。
招村隄 在古勞都。長一千一百五丈,障田一十八頃三十一畝。
天河隄 ,在中樂都,長三千七百三十三丈,障田三百一頃八十畝。
石門凹《上下隄 》:北為上隄,在古勞都。南為下隄,在中樂都。
落鞋陂 在新化都。長三丈,灌田二十餘頃。炭竈 在縣南,又名「新開圳」 ,灌田一百餘頃。水流坑 在懷仁都,灌田一百餘頃。
三水縣
鎮南隄 在城南二十五里,長六千八百四十丈。
谿陵隄 ,在城南三十五里,長二千七百五十六丈。
白坭上隄 在城南三十里。
高豐隄 :在城東四十里。
祿步隄 在永豐
沙江隄 在城東二十里。
三江隄 在城東五十里。
平田隄 在城南二十五里。
大壟隄 :在城南四十里。
金西隄 在縣西,隔河三里。
黃家塘隄 在城南四十里。
銀洲隄 在城南五十里。
蜆塘隄 在城南五十里。
良埇隄 :在城南五十五里。
清塘隄 在城南五十二里。
新生隄 在城南五十三里。
南岸隄 :在城東十里。
蔡坑隄 在城南五里
大蓈隄 ,在城東三十里。《大良隄 》,在城東四十里。
鹿峒隄 :在城東七里。
木綿隄 在城北十二里。
欖岡隄 :在城北十七里。
竈岡圍隄 在城西二十五里。良鑿隄 ,在城東二十里。
石板隄 :在城東二十里。
東園山隄 在城東五十里。
榕塞隄 在城北
長岡隄 在城北
蔡坑隄 、「雄旗隄 」 、「山田隄。」
徐步隄 俱在城南
清遠縣
靖定鄉上圍隄 ,靖定鄉中圍隄。
靖定鄉下圍隄 、靖定鄉象欄廟隄、大坋陂 、高車陂 、鼓樓陂。
黃田陂 ,大陂 ,東塘,潮陂,樂革湖陂 ,龍頭圃陂 ,丹竹潭陂,良塘陂 ,琶頸陂 ,林塘,石角陂,蓮塘 ,在縣東二里。
蘆塘 在縣西五里
山湖峽塘 去縣五里
柘步塘 在禾倉岡村
後塘 在縣西二里
東門塘 在縣東一里
三剪塘 在縣西
鼓角塘 在太平鄉
黎塘 在縣東
新安縣水利無考
花縣
白沙陂 在李溪陂堡,灌田六十餘頃。
小陂塘 在李溪陂堡,灌田一頃三十餘畝。陂塘 在何嶺堡,灌田二十餘頃。
大潮陂 ,在巴由都,灌田一十餘頃。
連州
龍腹陂 、邪陂 、《岳前陂》。
楓陂 、清江陂 、福濟陂。
長江陂 、下潑陂 、東江陂。
龍塘陂 、田心陂 、上眼陂。
大陂 橋陂 、力木陂。
太平陂 、東陂 、彩陂。
陽山縣
老虎陂 、《較剪陂 》《鵝毛陂》。
潮水陂 、木塘 、龍塘。
「嶺背塘 」 、「碧蓮塘。」
連山縣
觀陂 、鵝岡陂 、管陂。
古渠 ,長百六十丈,引山泉入城,以備不虞。。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